《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1春,正月,辛丑,葬孝宣皇帝於杜陵;赦天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

1春,正月,辛丑,葬孝宣皇帝於杜陵;赦天下。

1春季,正月四日,孝宣皇帝劉洵被安葬在杜陵;大赦天下。

2三月,丙午,立皇后王氏,封後父禁為陽平候。

2三月十日,漢元帝劉奭封王政君為皇后,封王政君老父王禁為陽平候。

以三輔、太常、郡國公田及苑可省者振業貧民;貲不滿千錢者,賦貸種、食。

劉奭下詔:把三輔、太常、各郡各封國公田及皇家林苑的節餘經費跟產物賑濟貧民,幫助創業;家產不滿一千錢的,供給或借貸種一子、食糧。

3封外祖父平恩戴侯同產弟子中常侍許嘉為平恩侯。

3劉奭封外祖父平恩戴侯許廣漢同胞弟弟的兒子許嘉為平恩侯。

4夏,六月,以民疾疫,令太官損膳,減樂府員,省苑馬,以振困乏。

4夏季,六月,傳染病流行,劉奭命御廚房減少菜飯,減少音樂部的官員,減少皇家馬匹,救濟難民。

5秋,九月,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饑,或人相食;轉旁郡錢谷以相救。

5秋季,九月,函谷關以東十一個郡與封國,大水成災,發生大饑謹,有些地方,人民互相殘殺,煮吃對方一屍一體,漢zheng府轉運其它郡、其它封國的糧食救濟。

6上素聞琅邪王吉、貢禹皆明經潔行,遣使者征之。

吉道病卒。

禹至,拜為諫大夫。

上數虛已問以政事,禹奏言:「古者人君節儉,什一而稅,亡它賦役,故家給人足。

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宮女不過十餘人,廄馬百餘匹。

後世爭為奢侈,轉轉益甚;臣下亦相放效。

臣愚以為如太古難,宜少放古以自節焉。

方今宮室已定,無可奈何矣;其餘盡可減損。

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廄馬食粟將萬匹。

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

及棄天下,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凡百九十物;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

至孝宣皇帝時,陛下惡有所言,群臣亦隨故事,甚可痛也!筆使天下承化,取女皆大過度,諸侯妻妾或至數百人,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數十人,是以內多怨女,外多曠夫。

及眾庶葬埋,皆虛地上以實地下。

其過自上生,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

唯陛下深察古道,從其儉者。

大減損乘輿服御器物,三分去二;擇後宮賢者,留二十人,餘悉歸之,及諸陵園女無子者,宜悉遣;廄馬可無過數十匹,獨捨長安城南苑地,以為田獵之囿。

方今天下饑饉,可無大自損減以救之稱天意乎!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

天子納善其言,下詔,令諸宮館希御幸者勿繕治;太僕減谷食馬;水衡省肉食獸。

劉奭早就聽說琅邪王吉、貢禹全都一精一通儒家五經,德行廉潔,特派使節把二人徵召到長安。

王吉在途中病逝。

貢禹到了之後,被任命當諫議大夫。

劉奭屢次謙恭地向他請教如何治理國家。

貢禹說:「古時候,君王都很節約,因而用度也很有限,除了徵收十分之一的賦稅外,沒有其它賦稅遙役,所以家家戶戶都保持自給自足的生活。

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宮女不過十多人,御馬不過百餘匹。

但是後世迫不及待地追求享受,惡一性一發展,就越來越嚴重了。

上行下效,臣屬也跟著奢侈。

我愚昧地認為完全倣傚太古,當然困難,但至少也應傚法近代祖先的事跡。

現在,宮殿的興建,告一段落,已經無可奈何了,而其它的開支,應盡量減少。

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

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後其所緩。

然則優遊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使禹之智足不以知,烏得為賢!知而不言,為罪愈大矣!

匈奴呼韓邪單于復上書,言民眾困乏。

詔雲中、五原郡轉谷二萬斛以給之。

是歲,初置戊己校尉,使屯田車師故地。

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四七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樂陵侯史高以外屬領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光祿大夫周堪為之副。

望之名儒,與堪皆以師傅舊恩,天子任之,數宴見,言治亂,陳王事。

望之選白宗室明經有行散騎、諫大夫劉更生給事中,與侍中金敞並拾遺左右。

四人同心謀議,勸導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鄉納之。

史高充位而已,由此與望之有隙。

中書令弘恭、僕射石顯,自宣帝時久典樞機,明習文法;帝即位多疾,以顯久典事,中人無外一黨一,一精一專可信任,遂委以政,事無小大,因顯白決,貴幸傾朝,百僚皆敬事顯。

顯為人巧慧習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內深賊,持詭辯,以中傷人,忤恨睚眥,輒被以危法;亦與車騎將軍高為表裡,議論常獨持故事,不從望之等。

望之等患苦許、史放縱,又疾恭、顯擅權,建白以為:「中書政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處之。

武帝游宴後一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

宜罷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之義。」

由是大與高、恭、顯忤。

上初即位,謙讓,重改作,議久不定,出劉更生為宗正。

望之、堪數薦名儒、茂材以備諫官,會稽鄭朋陰欲附望之,上書言車騎將軍高遣客為一奸一利郡國,及言許、史弟子罪過。

章視周堪,堪白:「令朋待詔金馬門。」

朋奏記望之曰:「今將軍規撫,雲若管、晏而休,遂行日昃,至周、召乃留乎?若管、晏而休,則下走將歸延陵之皋,沒齒而已矣。

如將軍興周、召之遺業,親日昊之兼聽,則下走其庶幾願竭區區奉萬分之一!」望之始見朋,接待以意;後知其傾邪,絕不與通。

朋,楚士,怨恨,更求入許、史,推所言許、史事,曰:「皆周堪、劉更生教我;我關東人,何以知此!」於是侍中許章白見朋。

朋出,揚言曰:「我見言前將軍小餅五,大罪一。」

待詔華龍行污穢,欲入堪等,堪等不納,亦與朋相結。

恭、顯令二人告望之等謀欲罷車騎將軍,疏退許、史狀,候望之出休日,令朋、龍上之。

事下弘恭問狀,望之對曰:「外戚在位多奢一婬一,欲以匡正國家,非為邪也。」

恭、顯奏:「望之、堪、更生朋一黨一相稱舉,數譖訴大臣,毀離親戚,欲以專擅權勢。

為臣不忠,誣上不道,請謁者召致廷尉。」

時上初即位,不省召致廷尉為下獄也,可其奏。

後上召堪、更生,曰:「系獄。」

上大驚曰:「非但廷尉問邪!」以責恭、顯,皆叩頭謝。

上曰:「令出視事。」

恭、顯因使史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聞於天下,而先驗師傅。

即下九卿、大夫獄,宜因決免。」

於是制詔丞相、御史:「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無它罪過。

今事久遠,識忘難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將軍、光祿勳印綬;及堪、更生皆免為庶人。」

二月,丁巳,立弟竟為清河王。

戊午,隴西地震,敗城郭、屋室,壓殺人眾。

三月,立廣陵厲王子霸為王。

詔罷黃門乘輿狗馬,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飛外池、嚴籞池田假與貧民。

又詔赦天下,舉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

夏,四月,丁巳,立子驁為皇太子。

待詔鄭朋薦太原太守張敞,先帝名臣,宜傅輔皇太子。

上以問蕭望之,望之以為敞能吏,任治煩亂,材輕,非師傅之器。

天子使使者征敞,欲以為左馮翊,會病卒。

詔賜蕭望之爵關內侯,給事中,朝朔望。

關東饑,齊地人相食。

秋,七月,己酉,地復震。

上復征周堪、劉更生,欲以為諫大夫;弘恭、石顯白,皆以為中郎。

上器重蕭望之不已,欲倚以為相;恭、顯及許、史子弟、侍中、諸曹皆側目於望之等。

更生乃使其外親上變事,言「地震殆為恭等,不為三獨夫動。

臣愚以為宜退恭、顯以章蔽善之罰,進望之等以通賢者之路。

如此,則太平之門開,災異之願塞矣。」

書奏,恭、顯疑其更生所為,白請考一奸一詐,辭果服;遂逮更生系獄,免為庶人。

會望之子散騎、中郎及亦上書訟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復奏:「望之前所坐明白,無譖訴者,而教子上書,稱引亡辜之詩,失大臣體,不敬,請逮捕。」

弘恭、石顯等知望之素高節,不詘辱,建白:「望之前幸得不坐,復賜爵邑,不悔過服罪,深懷怨望,教子上書,歸非於上,自以托師傅,終必不坐,非頗屈望之於牢獄,塞其怏怏心,則聖朝無以施恩厚。」

上曰:「蕭太傅素剛,安肯就吏!」顯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語言薄罪,必無所憂。」

上乃可其奏。

冬,十二月,顯等封詔以付謁者,敕令召望之手付。

因令太常急發執金吾車騎馳圍其第。

使都至,召望之。

望之以問門下生魯國硃雲,雲者,好節士,勸望之自裁。

於是望之仰天歎曰:「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謂雲曰:「游,趣和藥來,無久留我死!」竟飲鳩自一殺。

天子聞之驚,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獄,果然殺吾賢傅!」是時,太官方上晝食,上乃卻食,為之涕泣,哀動左右。

於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皆免冠謝,良久然後已。

上追念望之不忘,每歲時遣使者祠祭望之塚,終帝之世。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寤也!夫恭、顯之譖訴望之,其邪說詭計,誠有所不能辨也。

至於始疑望之不肯就獄,恭、顯以為必無憂。

已而果自一殺,則恭、顯之欺亦明矣。

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動奮發以厎邪臣之罰!孝元則不然。

雖涕泣不食以傷望之,而終不能誅恭、顯,才得其免冠謝而已。

如此,則一奸一臣安所懲乎!是使恭、顯得肆其邪心而無復忌憚者也。

是歲,弘恭病死,石顯為中書令。

初,武帝灰南越,開置珠崖、儋耳郡,在海中洲上,吏卒皆中國人,多侵陵之。

其民亦暴惡,自以阻絕,數犯吏禁,率數年壹反,殺吏;漢輒發兵擊定之。

二十餘年間,凡六反。

至宣帝時,又再反。

上即位之明年,珠崖山南縣反,發兵擊之。

諸縣更叛,連年不定。

上博謀於群臣,欲大發軍。

待詔賈捐之曰:「臣聞堯、舜、禹之聖德,地方不過數千里,西被流沙,東漸於海,朔南暨聲教,言欲與聲教則治之,不欲與者不強治也。

故君臣歌德,含氣之物各得其宜。

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是以頌聲並作,視聽之類鹹樂其生,越裳氏重九譯而獻,此非兵革之所能致也。

以至於秦,興兵遠攻,貪外虛內而天下潰畔。

孝文皇帝偃武行文,當此之時,斷獄數百,賦役輕簡。

孝武皇帝厲兵馬以攘四夷,天下斷獄萬數,賦煩役重,寇賊並起,軍旅數發,父戰死於前,子斗傷於後,女子乘亭障,孤兒號於道,老母、寡一婦飲泣巷哭,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今關東民眾久困,流離道路。

人情莫親父母,莫樂夫婦;至嫁妻賣子,法不能禁,義不能止,此社稷之憂也。

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驅士眾擠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饑饉,保全元元也。

詩云:『蠢爾蠻荊,大邦為讎。

』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自古而患之,何況乃復其南方萬里之蠻乎!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一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

顓顓獨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士自死。

又非獨珠崖有珠、犀、玳瑁也。

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

其民譬猶魚鱉,何足貪也!臣竊以往者羌軍言之,暴師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里,費四十餘萬萬;大司農錢盡,乃以少府禁錢續之。

夫一隅為不善,費尚如此,況於勞師遠攻,亡士毋功乎!求之往古則不合,施之當今又不便,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無以為。

願遂棄珠崖,專用恤關東為憂。」

上以問丞相、御史。

御史大夫陳萬年以為當擊,丞相於定國以為:「前日興兵擊之連年,護軍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還者二人,卒士及轉輸死者萬人以上,費用三萬萬餘,尚未能盡降。

今關東困乏,民難搖動,捐之議是,」上從之。

捐之,賈誼曾孫也。

孝元皇帝上初元三年(乙亥,公元前四六年)

春,詔曰:「珠崖虜殺吏民,背畔為逆。

今廷議者或言可擊,或言可守,或欲棄之,其指各殊。

朕日夜惟思議者之言,羞威不行,則欲誅之;狐疑辟難,則守屯田;通於時變,則憂萬民。

夫萬民之飢餓與遠蠻之不討,危孰大焉?且宗廟之祭,凶年不備,況乎辟不嫌之辱哉!今關東大困,倉庫空虛,無以相贍,又以動兵,非特勞民,凶年隨之。

其罷珠崖郡,民有慕義欲內屬,便處之;不欲,勿強。」

夏,四月,乙末晦,茂陵白鶴館災;赦天下。

夏,旱。

立長沙煬王弟宗為王。

長信少府貢禹上言:「諸離宮及長樂宮衛,可減其太半以寬繇役。」

六月,詔曰:「朕惟烝庶之饑寒,遠離父母妻子,勞於非業之作,衛於不居之宮,恐非所以佐陰陽之道也。

其罷甘泉、建章宮衛,令就農。

百宮各省費。

條奏,毋有所諱。」

是歲,上復擢周堪為光祿勳,堪弟子張猛為光祿大夫、給事中,大見信任。

孝元皇帝上初元四年(丙子,公元前四五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效泰畤。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赦汾陰徒。

孝元皇帝上初元五年(丁丑,公元前四四年)

春,正月,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夏,四月,有星孛於參。

上用諸儒貢禹等之言,詔太官毋日殺,所具各減半;乘輿秣馬,無乏正事而已。

罷角抵、上林宮館希御幸者、齊三服官、北假田官、鹽鐵官、常平倉。

博士弟子毋置員,以廣學者。

令民有能通一經者。

皆復。

省刑罰七十餘事。

陳萬年卒。

六月,辛酉,長信少府貢禹為御史大夫。

禹前後言得失書數十上,上嘉其質直,多採用之。

匈奴郅支單于自以道遠,又怨漢擁護呼韓邪而不助己,困辱漢使者乾江乃始等;遣使奉獻,因求侍子。

漢議遣衛司馬谷吉送之,御史大夫貢禹、博士東海匡衡以為:「郅支單于鄉化末醇,所在絕遠,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

吉上書言:「中國與夷狄有羈縻不絕之義,今既養全其子十年,德澤甚厚,空絕而不送,近從塞還,示棄捐不畜,使無鄉從之心,棄前恩,立後怨,不便。

議者見前江乃無應敵之數,智勇俱困,以致恥辱,即豫為臣憂。

臣幸得建強漢之節,承明聖之詔,宣諭厚恩,不宜敢桀。

若懷禽一獸心,加無道於臣,則單于長嬰大罪,必遁逃遠捨,不敢近邊。

沒一使以安百姓,國之計,臣之願也。

願送到庭。」

上許焉。

既到,郅支單于怒,竟殺吉等;自知負漢,又聞呼韓邪益強,恐見襲擊,欲遠去。

會康居王數為烏孫所困,與諸翕侯計,以為:「匈奴大國,烏孫素服屬之。

今郅支單于困在外,可迎置東邊,使合兵取烏孫而立之,長無匈憂矣。」

即使使到堅昆,通語郅支。

郅支素恐,又怨烏孫,聞康居計,大說,遂與相結,引兵而西。

郅支人眾中寒道死,餘財三千人。

到康居,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康居甚尊敬郅支,欲倚其威以脅諸國。

郅支數借兵擊烏孫,深入至谷城,殺略民人,驅畜產去。

烏孫不敢追。

西邊空虛不居者五千里。

冬,十二月,丁末,貢禹卒。

丁已,長信少府薛廣德為御史大夫。

孝元皇帝上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視畢,因留射獵。

薛廣德上書曰:「竊見關東困極,人民流離。

陛下日撞亡秦之鐘,聽鄭、衛之樂,臣誠悼之。

今士卒暴露,從官勞倦,願陛下亟反宮,思與百姓同憂樂,天下幸甚!」上即日還。

二月,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

三月,赦天下。

雨雪、隕霜,殺桑。

秋,上酎祭宗廟,出便門,欲御樓船。

薛廣德當乘輿車,免冠頓首曰:「宜從橋。」

詔曰:「大夫冠。」

廣德曰:「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血污車輪,陛下不得入廟矣!」上不說。

先驅光祿大夫張猛進曰:「臣聞主聖臣直。

乘船危,就橋安,聖主不乘危。

御史大夫言可聽。」

上曰:「曉人不當如是邪!」乃從橋。

九月,隕霜殺稼,天下大饑。

丞相於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御史大夫薛廣德,俱以災異乞骸鼻。

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

太子太傅韋玄成為御史大夫。

廣德歸,縣其安車,以傳示子孫為榮。

帝之為太子也,從太中大夫孔霸受《尚書》。

及即位,賜霸爵關內侯,號褒成君,給事中。

上欲致霸相位,霸為人謙退,不好權勢,常稱「爵位泰過,何德以堪之!」御史大夫屢缺,上輒欲用霸;霸讓位,自陳至於再三。

上深知其至誠,乃弗用。

以是敬之,賞賜甚厚。

戊子,侍中,衛尉王接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石顯憚周堪、張猛等,數譖毀之。

劉更生懼其傾危,上書曰:「臣聞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

眾臣和於朝則萬物和於野,故簫《韶》九成,鳳皇來儀。

至周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轉相非怨,則日月薄食,水泉沸騰,山谷易處,霜降失節。

由此觀之,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

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今陛下開三代之業,招文學之士,優遊寬容,使得並進。

今賢不肖渾殽,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並進;章交公車,人滿北軍,朝臣舛午,膠戾乖剌,更相讒訴,轉相是非;所以營惑耳目,感移心意,不可勝載,分曹為一黨一,往往群朋將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進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也;乘治亂之機,未知孰任,而災異數見,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初元以來六年矣,按春秋六年之中,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

原其所以然者,由讒邪並進也;讒邪之所以並進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賢人而行善政,如或譖之,則賢人退而善政還矣。

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讒邪進則眾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則政日亂;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政日治。

昔者鯀、共工、驩兜與舜、禹雜處堯朝,周公與管、蔡並居周位,當是時,迭進相毀,流言相謗,豈可勝道哉!帝堯、成王能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榮華至今。

孔子與季、孟偕仕於魯,李斯與叔孫俱宦於秦,定公、始皇賢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孫,故以大亂,污辱至今。

故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賢,在於堅固而不移。

《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言守善篤也。

《易》曰:『渙汗其大號』,言號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時而反,是反汗也;用賢未能三旬而退,是轉石也。

《論語》曰:『見不善如探湯。

』今二府奏佞謅不當在位,歷年而不去。

故出令則如反汗,用賢則如轉石,去佞則如撥山,如此,望陰陽之調,不亦難乎!是以群小窺見間隙,緣飾文字,巧言醜詆,流言、飛文嘩於民間。

故《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誠足慍也。

昔孔子與顏淵、子貢更相稱譽,不為朋一黨一;禹、稷與皋陶傳相汲引,不為比周,何則?忠於為國,無邪心也。

今佞邪與賢臣並交戟之內,合一黨一共謀,違善依惡,歙歙訿,數設危險之言,欲以傾移主上,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災異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罰,孔子有兩觀之誅,然後聖化可得而行也。

今以陛下明知,誠深思天地之心,覽《否》、《泰》之卦,歷周、唐之所進以為法,原秦、魯之所消以為戒,考祥應之福。

省災異之禍,以揆當世之變,放遠佞邪之一黨一,壞散險詖之聚,杜閉群枉之門,方開眾正之路,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

顯見其書,愈與許、史比而怨更生等。

是歲,夏寒,日青無光,顯及許、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

上內重堪,又患眾口之浸一潤,無所取信。

時長安令楊興以材能幸,常稱譽堪,上欲以為助,乃見問興:「朝臣齦齦不可光祿勳,何邪?」

興者,傾巧士,謂上疑堪,因順指曰:「堪非獨不可於朝廷,自州里亦不可也!臣見眾人聞堪與劉更生等謀毀骨肉,以為當誅;故臣前書言堪不可誅傷,為國養恩也。」

上曰:「然此何罪而誅?今宜奈何?」

興曰:「臣愚以為可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勿令典事。

明主不失師傅之恩,此最策之得者也。」

上於是疑之。

司隸校尉琅邪諸葛豐始以特立剛直著名於朝,數侵犯貴戚,在位多言其短。

後坐春夏系治人,徙城門校尉。

豐於是上書告堪、猛罪,上不直豐,乃制詔御史:「城門校尉豐,前與光祿勳、光祿大夫猛在朝之時,數稱言堪、猛之美。

豐前為司隸校尉,不順四時,修法度,專作苛暴以獲虛威;朕不忍下吏,以為城門校尉。

不內省諸己,而反怨堪、猛以求報舉,告按無證之辭,暴揚難驗之罪,毀譽恣意,不顧前言,不信之大也。

朕憐豐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為庶人!」又曰:「豐言堪、猛貞信不立,朕閔而不治,又惜其材能未有所效,其左遷堪為河東太守,猛槐裡令。」

臣光曰:諸葛豐之於堪、猛,前譽而後毀,其志非為朝廷進善而去一奸一也,欲比周求進而已矣。

斯亦鄭朋、楊興之流,烏在其為剛直哉!人君者,察美惡,辨是非,賞以勸善,罰以懲一奸一,所以為治也。

使豐言得實,則豐不當絀;若其誣罔,則堪、猛何辜焉!今兩責而俱棄之,則美惡、是非果何在哉!

賈捐之與楊興善。

捐之數短石顯,以故不得官,稀按進見;興新以材能得幸。

捐之謂興曰:「京兆尹缺,使我得見,言君蘭,京兆尹可立得。」

興曰:「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使君房為尚書令,勝五鹿充宗遠甚。」

捐之曰:「令我得代充宗,君蘭為京兆,京兆,郡國首,尚書,百官本,天下真大治,士則不隔矣!」捐之復短石顯,興曰:「顯方貴,上信用之;今欲進,第從我計,且與合意,即得入矣!」捐之即與興共為薦顯奏,稱譽其美,以為宜賜爵關內侯,引其兄弟以為諸曹;又共為薦興奏,以為可試守京兆尹。

石顯聞知,白之上,乃下興、捐之獄,令顯治之,奏「興,捐之懷詐偽,更相薦譽,欲得大位,罔上不道!」捐之竟坐棄市,興髡鉗為城旦。

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猶懼不克。

況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徙清河王竟為中山王。

匈奴呼韓邪單于民眾益盛,塞下禽一獸盡,單于足以自衛,不畏郅支,其大臣多勸單于北歸者。

久之,單于竟北歸庭,民眾稍稍歸之,其國遂定。

孝元皇帝上永光二年(己卯,公元前四二年)

1春,二月,赦天下。

1春季,二月,大赦天下。

2丁酉,御史大夫韋玄成為丞相;右扶風鄭弘為御史大夫。

2二月五日,御史大夫韋玄成當宰相;右扶風鄭弘當御史大夫。

3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3三月一日,日食。

4夏,六月,赦天下。

4夏季,六月,大赦天下。

5上問給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變,衡上疏曰:「陛下躬聖德,開太平之路,閔愚吏民觸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竊見大赦之後,一奸一邪不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隨入獄,此殆導之未得其務也。

今天下俗,貪財賤義,好聲色,上侈一靡一,親戚之恩薄,婚姻之一黨一隆,苟合徼幸,以身設利;不改其原,雖歲赦之,刑猶難使錯而不用也,臣愚以為宜壹曠然大變其俗。

夫朝廷者,天下之楨幹也。

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此其本也。

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

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賢者在位,能者布職,朝廷崇禮,百僚敬讓,道德之行,由內及外,自近者始,然後民知所法,遷善日進而不自知也。

《詩》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今長安,天子之都,親承聖化,然其習俗無以異於遠方,郡國來者無所法則,或見侈一靡一而放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風俗之樞機,宜先正者也。

臣聞天人之際,一精一祲有以相蕩,善惡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動乎上,陰變則靜者動,陽蔽則明者晻,水旱之災隨類而至。

陛下祗畏天戒,哀閔元元,宜省一靡一麗,考制度,近忠正,遠巧佞,以崇至仁,匡失俗,道德弘於京師,淑問揚乎疆外,然後大化可成,禮讓可興也。」

上說其言,遷衡為光祿大夫。

5皇上問給事中匡衡,詢問地震日食等天地變化的緣故,衡匡上書說:「陛下親自身一體力行,為國家開闢太平道路,憐憫愚昧的官吏人民,誤觸法網,連年都有大赦,使老百姓得到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是國家之福!不過,據我的考察,每次大赦之後,作一奸一犯科的人並沒有減少,今作一奸一犯科的行為並沒有停止。

今天剛剛釋放出獄,明日卻又犯法,重新坐牢,這是由於疏導他們的工作沒有抓住重點。

現在的社會風氣,貪圖錢財,輕視道義,喜一愛一追逐聲色犬馬,把豪華奢侈當作目標,親族的關係日漸淡薄,而婚姻的關係卻十分密切,苟且結合,用身家來博取財富;萬變不離這種傾向,即使一年之內有數次赦免,仍不能避免使用刑法,我愚昧,認為改正之道,在於大刀闊斧,改變社會風氣。

朝廷對於國家,就像築牆時所用的模版。

朝廷官員如果怒目相對,那麼下面的人就會產生爭鬥的禍患;在上一位的人如果專權弄事,那麼下面的人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在上一位的人如果互相傷害,那麼下面的人就會產生殺機;在上一位的如果有貪圖錢財的大臣,那麼下面就會有偷盜搶竊的人民;這是因為牆版是牆的根本。

治理國家的人,最應該謹慎的,是提倡什麼。

禮教的推行,用不著逐家拜訪,也用不著見人就去勸說;只要賢能的人在位,能幹的人盡忠職守,朝廷尊重禮儀,文武官員相敬互讓,道德的行為,從內心發展到體外,從最近的人開始,然後人民才知道誰作為榜樣,努力傚法,不知不覺中,善行日益增加。

《詩經》說:『商王朝首都的風俗禮儀高貴大方,是天下人的標準,誰都要模仿。

』而今,在漢王朝首都長安,天子親自推行聖王朝的教化,可是社會風氣跟遠方並沒有差異,各郡、各封國的人到了首都,不知道學習什麼,最後卻學會了奢侈荒一婬一;所以推行教化最根本的地方,也是培養社會風氣最重要的地方,應該最先著手。

我曾經聽說,天上跟人間的分際,一精一氣互相激盪,善惡互相推展,下面有所動時,在上面可以看出跡象,太陰變化,則靜的東西會動(指地震),太陽變化則光明會被掩蓋(指日食),水災旱災,類似的災禍會接踵而至。

陛下敬畏上天的警告,只有憐憫天下人民,節省龐大開支,建立國家制度,接近忠良,疏遠一奸一佞,提倡大仁大義,矯正敗壞的風俗習慣,使高尚的道德,首先在京城發揚光大,美好的聲譽,傳播到國境之外,然後廣大的教化才可以完成,禮儀謙讓的美德,可以復興。」

劉奭欣賞匡衡的意見,升匡衡當光祿大夫。

荀悅論曰:夫赦者,權時之宜,非常典也。

漢興,承秦兵革之後,大愚之世,比屋可刑,故設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蕩滌穢流,與民更始,時勢然也。

後世承業,襲而不革,失時宜矣。

若惠、文之世,無所赦之。

若孝景之時,七國皆亂,異心並起,一奸一詐非一;及武帝末年,賦役繁興,群盜並起,加以太子之事,巫蠱之禍,天下紛然,百姓無聊,人不自安;及光武之際,撥亂之後:如此之比,宜為赦矣。

荀悅評論說:對於囚犯的赦免,只是一種權宜的措施,不是正常的司法典範。

漢朝的興盛,恰在秦王朝戰亂之後,幾乎每個人都身負重罪,如果一定要依法辦理,挨家逐戶,都應誅殺。

所以劉邦約法三章,頒發大赦命令,洗刷社會上的罪惡污穢,使人民從頭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當時局勢,不得不如此。

可是到了後世,大家承襲了這個制度,不知道改革,已經失去時代意義。

在惠帝、文帝時,根本沒有大赦。

在孝景帝之時,發生七國之亂,人心浮動,一奸一詐百出,到了武敵末年,賦稅沉重,差役頻繁,盜匪四起,加上皇太子劉據事件,巫蠱大禍,天下驚惶,人民生活困難,無依無靠。

等到劉秀上台,平息災難,用來跟前世相比,由他赦免罪犯,才是最恰當。

秋,七月,隴西羌姐旁種反,詔召丞相韋玄成等入議。

是時,歲比不登,朝廷方以為憂,而遭羌變,玄成等漠然,莫有對者。

右將軍馮奉世曰:「羌虜近在竟內背畔,不以時誅,無以威制遠蠻,臣願帥師討之!」上問用兵之數,對曰:「臣聞善用兵者,役不再興,糧不三載,故師不久暴而天誅亟決。

往者數不料敵,而師至於折傷,再三發調,則曠日煩費,威武虧矣。

今反虜無慮三萬人,法當倍,用六萬人。

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萬人。

一月足以決。」

丞相、御史、兩將軍皆以為:「民方收斂時未可多發,發萬人屯守之,且足。」

奉世曰:「不可。

天下被饑饉,士馬羸耗,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有輕邊吏之心,而羌首難。

今以萬人分屯數處,虜見兵少,必不畏懼。

戰則挫兵病師,守則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見。

羌人乘利,諸種並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國之役不得止於四萬,非財幣所能解也。

故少發師而曠日,與一舉而疾決,利害相萬也。」

固爭之,不能得。

有詔,益二千人。

於是遣奉世將萬二千人騎,以將屯為名,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為偏裨,到隴西,分屯三處。

昌先遣兩校尉與羌戰,羌虜盛多,皆為所破,殺兩校尉。

奉世具上地形部眾多少之計,願益三萬六千人,乃足以決事。

書奏,天子大為發兵六萬餘人。

八月,拜太常弋陽侯任千秋為奮武將軍以助之。

冬,十月,兵畢至隴西,十一月,並進,羌虜大破,斬首數千級,餘皆走出塞。

兵未決間,漢復發募士萬人,拜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未進,聞羌破而還。

詔罷吏士,頗留屯田,備要害處。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