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春,正月,盧循使司馬徐道覆寇東陽;二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

資治通鑒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

安皇帝戊元興二年(癸卯,公元四零三年)

春,正月,盧循使司馬徐道覆寇東陽;二月,辛丑,建武將軍劉裕擊破之。

道覆,循之姊夫也。

乙卯,以太尉玄為大將軍。

丁巳,玄殺冀州刺史孫無終。

玄上表請帥諸軍掃平關、洛,既而諷朝廷下詔不許,乃云:「奉詔故止。」

玄初欲飭裝,先命作輕舸,載服玩、書畫。

或問其故,玄曰:「兵凶戰危,脫有意外,當使輕而易運。」

眾皆笑之。

夏,四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南燕主備德故吏趙融自長安來,始得母兄凶問,備德號慟吐血,因而寢疾。

司隸校尉慕容達謀反,遣牙門皇璆帥眾攻端門,殿中帥侯赤眉開門應之;中黃門孫進扶備德逾城匿於進捨。

段宏等聞宮中有變,勒兵屯四門。

備德入宮,誅赤眉等。

達出奔魏。

備德優遷徙之民,使之長復不役;民緣此迭相廕冒,或百室合戶,或千丁輩籍,以避課役。

尚書韓卓請加隱核,備德從之,使卓巡行郡縣,得廕戶五萬八千。

泰山賊王始聚眾數萬,自稱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南燕桂林王鎮討禽之。

臨刑,或問其父及兄弟安在,始曰:「太上皇蒙塵於外,征東、征西為亂兵所害。」

其妻怒之曰:「君正坐此口,奈何尚爾!」始曰:「皇后不知,自古豈有不亡之國!朕則崩矣,終不改號!」

五月,燕王熙作龍騰苑,方十餘里,役徒二萬人。

築景雲山於苑內,基廣五百步,峰高十七丈。

秋,七月,戊子,魏主珪北巡,作離宮於豺山。

平原太守和跋奢豪喜名,珪惡而殺之,使其弟毘等就與訣。

跋曰:「A212北土瘠,可遷水南,勉為主計。」

且使之背己,曰:「汝何忍視吾之死也!」毘等諭其意,詐稱使者,逃入秦。

珪怒,滅其家。

中壘將軍鄧淵從弟尚書暉與跋善,或譖諸珪曰:「毘之出亡,暉實送之。」

珪疑淵知其謀,賜淵死。

南涼王辱檀及沮渠蒙遜互出兵攻呂隆,隆患之。

秦之謀臣言於秦王興曰:「隆藉先世之資,****河外,今雖饑窘,尚能自支,若將來豐贍,終不為吾有。

涼州險絕,土田饒沃,不如因其危而取之。」

興乃遣使征呂超入侍。

隆念姑臧終無以自存,乃因超請迎於秦。

興遣尚書左僕射齊難、鎮西將軍姚詰、左王乞伏乾歸、鎮遠將軍趙曜帥步騎四萬迎隆於河西,南涼王辱檀攝昌松、魏安二戍以避之。

八月,齊難等至姑臧,隆素車白馬迎於道旁。

隆勸難擊沮渠蒙遜,蒙遜使臧莫孩拒之,敗其前軍。

難乃與蒙遜結盟,蒙遜遣弟挐入貢於秦。

難以司馬王尚行涼州刺史,配兵三千鎮姑臧,以將軍閻松為倉松太守,郭將為番禾太守,分戍二城,徙隆宗族、僚屬及民萬戶於長安,興以隆為散騎常侍,超為安定太守,自餘文武隨才擢敘。

初,郭黁常言「代呂者王」,故其起兵,先推王詳,後推王乞基;及隆東遷,王尚卒代之。

黁從乞伏乾歸降秦,以為滅秦者晉也,遂來奔,秦人追得,殺之。

沮渠蒙遜伯父中田護軍親信、臨松太守孔篤,皆驕恣為民患,蒙遜曰:「亂吾法者,二伯父也。」

皆一逼一十之使自一殺。

秦遣使者梁構至張掖,蒙遜問曰:「禿髮辱檀為公而身為侯,何也?」

構曰:「辱檀凶狡,款誠未著,故朝廷以重爵虛名羈縻之。

將軍忠貫白日,當入贊帝室,豈可以不信相待也!聖朝爵必稱功,如尹緯、姚晃,佐命之臣,齊難、徐洛,一時猛將,爵皆不過侯伯,將軍何以先之乎!昔竇融慇勤固讓,不欲居舊臣之右,不意將軍忽有此問!」蒙遜曰:「朝廷何不即封張掖而更遠封西海邪?」

構曰:「張掖,將軍已自有之,所以遠授西海者,欲廣大將軍之國耳。」

蒙遜悅,乃受命。

荊州刺史桓偉卒,大將軍玄以桓修代之。

從事中郎曹靖之說玄曰:「謙、修兄弟專據內外,權勢太重。」

玄乃以南郡相桓石康為荊州刺史。

石康,豁之子也。

劉裕破盧循於永嘉,追至晉安,屢破之,循浮海南走。

何無忌潛詣裕,勸裕於山陰起兵討桓玄。

裕謀於土豪孔靖,靖曰:「山陰去都道遠,舉事難成;且玄未篡位,不如待其已篡,於京口圖之。」

裕從之,靖,愉之孫也。

九月,魏主珪如南平城,規度A212南,將建新都。

侍中殷仲文、散騎常侍卞范之勸大將軍玄早受禪,陰撰九錫文及冊命。

以桓謙為侍中、開府、錄尚書事,王謐為中書監、領司徒,桓胤為中書令,加桓修撫軍大將軍。

胤,沖之孫也。

丙子,冊命玄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楚國置丞相以下官。

桓謙私問彭城內史劉裕曰:「楚王勳德隆重,朝廷之情,鹹謂宜有揖讓,卿以為何如?」

裕曰:「楚王,宣武之子,勳德蓋世。

晉室微弱,民望久移,乘運禪代,有何不可?」

謙喜曰:「卿謂之可即可耳。」

新野人庾仄,殷仲堪之一黨一也,聞桓偉死,石康未至,乃起兵襲雍州刺史馮該於襄陽,走之。

仄有眾七千,設壇,祭七廟,雲欲討桓玄,江陵震動。

石康至州,發兵攻襄陽,仄敗,奔秦。

高雅之表南燕主備德請伐桓玄曰:「縱未能廓清吳、會,亦可收江北之地。」

中書侍郎韓范亦上疏曰:「今晉室衰亂,江、淮南北,戶口無幾,戎馬單弱。

重以桓玄悖逆,上下離心;以陛下神武,發步騎一萬臨之,彼必土崩瓦解,兵不留行矣。

得而有之,秦、魏不足敵也。

拓地定功,正在今日。

失時不取,彼之豪傑誅滅桓玄,更修德政,豈惟建康不可得,江北亦無望矣。」

備德曰:「朕以舊邦覆沒,欲先定中原,乃平蕩荊、揚,故未南征耳。

其駐公卿議之。」

因講武城西,步卒三十七萬人,騎五萬三千匹,車萬七千乘。

公卿皆以為玄新得志,未可圖,乃止。

冬,十月,楚王玄上表請歸籓,使帝作手詔固留之。

又詐言錢塘臨平湖開,江州甘露降,使百僚集賀,用為己受命之符。

又以前世皆有隱士,恥於己時獨無,求得西朝隱士安定皇甫謐六世孫希之,給其資用,使隱居山林;征為著作郎,使希之固辭不就,然後下詔旌禮,號曰高士。

時人謂之「充隱。」

又欲廢錢用谷、帛及復肉刑,製作紛紜,志無一定,變更回復,卒無所施行。

一性一復貪鄙,人士有法書、好畫及佳園宅,必假蒲博而取之;尤一愛一珠玉,未嘗離手。

乙卯,魏主珪立其子嗣為齊王,加位相國;紹為清河王,加征南大將軍;熙為陽平王;曜為河南王。

丁巳,魏將軍伊謂帥騎二萬襲高車餘種袁紇、烏頻;十一月,庚午,大破之。

詔楚王玄行天子禮樂,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

丁丑,卞范之為禪詔,使臨川王寶一逼一十帝書之。

寶,晞之曾孫也。

庚辰,帝臨軒,遣兼太保、領司徒王謐奉璽綬,禪位於楚。

壬午,帝出居永安宮。

癸未,遷太慶神主於琅邪國,穆章何皇后及琅邪王德文皆徙居司徒府。

百官詣姑孰勸進。

十二月,庚寅朔,玄築壇於九井山北,壬辰,即皇帝位。

冊文多非溥晉室,或諫之,玄曰:「揖讓之文,正可陳之於下民耳,豈可欺上帝乎!」大赦,改元永始。

以南康之平固縣封帝為平固王,降何後為零陵縣君,琅邪王德文為石陽縣公,武陵王遵為彭澤縣候。

追尊文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南康公主為宣皇后,封子昇為豫章王。

以會稽內史王愉為尚書僕射,愉子相國左長史綏為中書令。

綏,桓氏之甥也。

戊戌,玄入建康宮,登御坐,而一床一忽陷,群下失色。

殷仲文曰:「將由聖德深厚,地不能載。」

玄大悅。

梁王珍之男臣孔樸奉珍之奔壽陽。

珍之,晞之曾孫也。

戊申,燕王熙尊燕主垂之貴嬪段氏為皇太后。

段氏,熙之慈母也。

己酉,立苻貴嬪為皇后,大赦。

辛亥,桓玄遷帝於尋陽。

燕以衛尉悅真為青州刺史,鎮新城;光大夫衛駒為并州刺史,鎮凡城。

癸丑,納桓溫神主於太廟。

桓玄臨聽訟觀閱囚徒,罪無輕重,多得原放;有干輿乞者,時或恤之。

其好行小惠如此。

是歲,魏主珪始命有司制冠服,以品秩為差。

然法度草創,多不稽古。

安皇帝戊元興三年(甲辰,公元四零四年)

春,正月,桓玄立其妻劉氏為皇后。

劉氏,喬之曾孫也。

玄以其祖彝以上名位不顯,不復追尊立廟。

散騎常侍徐廣曰:「敬其父則子悅,請依故事立七廟。」

玄曰:「禮,太祖東向,左昭右穆。

晉立七廟,宣帝不得正東向之位,何足法也!」秘書監卞承之謂廣曰:「若宗廟之祭果不及祖,有以知楚德之不長矣。」

廣,邈之弟也。

玄自即位,心常不自安。

二月,己丑朔,夜,濤水入石頭,流殺人甚多,歡嘩震天。

玄聞之,懼,曰:「奴輩作矣!」

玄一性一苛細,好自矜伐。

主者奏事,或一字不體,或片辭之謬,必加糾擿,以示聰明。

尚書答詔誤書「春蒐為「春菟」,自左丞王納之以下,凡所關署,皆被降黜。

或手注直官,或自用令史,詔令紛紜,有司奉答不暇,而紀綱不治,奏案停積,不能知也。

又一性一好游畋,或一日數出。

遷居東宮,更繕宮室,土木並興,督迫嚴促,朝野騷然,思亂者眾。

玄遣使加益州刺史一毛一璩散騎常侍、左將軍。

璩執留玄使,不受其命。

璩,寶之孫也。

玄以桓希為梁州刺史,分命諸將戍三巴以備之。

璩傳檄遠近,列玄罪狀,遣巴東太守柳約之、建平太守羅述、征虜司馬甄季之擊破希等,仍帥眾進屯白帝。

劉裕從徐、兗二州刺史,安成王桓修入朝。

玄謂王謐曰:「裕風骨不常,蓋人傑也。」

每游集,必引接慇勤,贈賜甚厚。

玄後劉氏,有智鑒,謂玄曰:「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終不為人下,不如早除之。」

玄曰:「我方平蕩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俟關、河平定,然後別議之耳。」

玄以桓弘為青州刺史,鎮廣陵;刁逵為豫州刺史,鎮歷陽。

弘,修之弟;逵,彝之子也。

劉裕與何無忌同舟還京口,密謀興復晉室。

劉邁弟毅家於京口,亦與無忌謀討玄。

無忌曰:「桓氏強盛,其可圖乎?」

毅曰:「天下自有強弱,苟為失道,雖強易弱,正患事主難得耳。」

無忌曰:「天下草澤之中非無英雄也。」

毅曰:「所見唯有劉下邳。」

無忌笑而不答,還以告裕,遂與毅定謀。

初,太原王元德及弟仲德為苻氏起兵攻燕主垂,不克,來奔,朝廷以元德為弘農太守。

仲德見桓玄稱帝,謂人曰:「自古革命誠非一族,然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成大事。」

平昌孟昶為青州主簿,桓弘使昶至建康,玄見而悅之,謂劉邁曰:「素士中得一尚書郎,卿與其州里,寧相識否?」

邁素與昶不善,對曰:「臣在京口,不聞昶有異能,唯聞父子紛紛更相贈詩耳。」

玄笑而止,。

昶聞而恨之,既還京口,裕謂昶曰:「草間當有英雄起,卿頗聞乎?」

昶曰:「今日英雄有誰,正當是卿耳!」

於是裕、毅、無忌、元德、仲德、昶及裕弟道規、任城魏詠之、高平檀憑之、琅邪諸葛長民、河內太守隨西辛扈興、振威將軍東莞童厚之,相與合謀起兵。

道規為桓弘中兵參軍,裕使毅就道規及昶於江北,共殺弘,據廣陵;長民為刁逵參軍,使長民殺逵,據歷陽;元德、扈興、厚之在建康,使之聚眾攻玄為內應;刻期齊發。

孟昶妻周氏富於財,昶謂之曰:「劉邁毀我於桓公,使我一生滄陷,我決當作賊。

卿幸早離絕,脫得富貴,相迎不晚也。」

周我曰:「君父母在堂,欲建非常之謀,豈婦人所能諫!事之不成,當於奚官中奉養大家,義無歸志也。」

昶悵然久之而起。

周氏追昶坐,曰:「觀君舉措,非謀及婦人者,不過欲得財物耳。」

因指懷中兒示之曰:「此兒可賣,亦當不惜。」

遂傾貲以給之。

昶弟顗妻,周氏之從妹也,周氏紿之曰:「昨夜夢殊不祥,門內絳色物宜悉取以為厭勝。」

妹信而與之,遂盡縫以為軍士袍。

何無忌夜於屏風裡草檄文,其母,劉牢之姊也,登榆密一窺之,泣曰:「吾不及東海呂母明矣。

汝能如此,吾復何恨!」問所與同謀者,曰:「劉裕。」

母尤喜,因為言玄必敗,舉事必成之理以勸之。

乙卯,裕托以遊獵,與無忌收合徒眾,得百餘人。

丙辰,詰旦,京口城開,無忌著傳詔服,稱敕使,居前,徒眾隨之齊入,即斬桓修以徇。

修司馬刁弘帥文武佐吏來赴,裕登城謂之曰:「郭江州已奉乘輿返正於尋陽,我等並被密詔,誅除逆一黨一,今日賊玄之首已當梟梟於大航矣。

諸君非大晉之臣乎?今來欲何為?」

弘等信之,收眾而退。

裕問無忌曰:「今急須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無忌曰:「無過劉道民。」

道民者,東莞劉穆之也。

裕曰:「吾亦識之。」

即馳信召焉。

時穆之聞京口歡噪聲,晨起,出陌頭,屬與信會。

穆之直視不言者久之,既而返室,壞布裳為褲,往見裕。

裕曰:「始舉大義,方造艱難,須一軍吏甚急,卿謂誰堪其選?」

穆之曰:「貴府始建,軍吏實須其才,倉猝之際,略當無見逾者。」

裕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濟矣。」

即於坐署主簿。

孟昶勸桓弘其日出獵,天未明,開門出獵人;昶與劉毅、劉道規帥壯士數十人直入,弘方啖粥,即斬之。

因收眾濟江。

裕使毅誅刁弘。

先是,裕遣同謀周安穆入建康報劉邁,邁雖酬許,意甚惶懼。

安穆慮事洩,乃馳歸。

玄以為邁為竟陵太守,邁欲亟之郡。

是夜,玄與邁書曰:「北府人情雲何?卿近見劉裕何所道?」

邁謂玄已知其謀,晨起,白之。

玄大驚,封邁為重安侯。

既而嫌邁不執安穆,使得逃去,乃殺之,悉誅元德、扈興、厚之等。

眾推劉裕為盟,總督徐州事,以孟昶為長史,守京口,檀憑之為司馬。

彭城人應募者,裕悉使郡主簿劉鍾統之。

丁巳,裕帥二州之眾千七百人,軍於竹裡,移檄遠近,聲言益州刺史一毛一璩已定荊楚,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返正於尋陽,鎮北參軍王元德等並帥部曲保據石頭,揚武將軍諸葛長尼已據歷陽。

玄移還上宮,召侍官皆入止省中;加揚州刺史新安王桓謙征討都督,以殷仲文代桓修為徐、兗二州刺史。

謙等請亟遣兵擊裕,玄曰:「彼兵銳甚,計出萬死,若有蹉跌,則彼氣成而吾事去矣;不如屯大眾於覆舟山以待之。

彼空行二百里,無所得,銳氣已挫,忽見大軍,必驚愕;我按兵堅陣,勿與交鋒,彼求戰不得,自然散走,此策之上也。」

謙等固請擊之,乃遣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將軍皇甫敷相繼北上。

玄憂懼特甚。

或曰:「裕等烏合微弱,勢必無成,陛下何慮之深!」玄曰:「劉裕足為一世之雄,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樗蒲一擲百萬,何無忌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

南涼王辱檀畏秦之強,乃去年號,罷尚書丞郎官,遣參軍關尚使於秦。

秦王興曰:「車騎獻款稱籓,而擅興兵造大城,豈為臣之道乎?」

尚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先王之制也。

車騎僻在遐籓,密邇勍寇,蓋為國家重門之防,不圖陛下忽以為嫌。」

興善之。

辱檀求領涼州,興不許。

初,袁真殺硃憲,憲弟綽逃奔桓溫。

溫克壽陽,綽輒發真棺,戮其一屍一。

溫怒,將殺之,桓沖請而免之。

綽事沖如父,沖薨,綽嘔血而卒。

劉裕克京口,以綽子齡石為建武參軍。

三月,戊午朔,裕軍與吳甫之遇於江乘。

將戰,齡石言於裕曰:「齡石世受桓氏厚恩,不欲以兵刃相向,乞在軍後。」

裕義而許之。

甫之,玄驍將也,其兵甚銳。

裕手執長刀,大呼以沖之,眾皆披一靡一,即斬甫之,進至羅落橋。

皇甫敷帥數千人逆戰,寧遠將軍檀賃之敗死。

裕進戰彌厲,敷圍之數重,裕倚大樹挺戰。

敷曰:「汝欲作何死!」拔戟將刺之,裕瞋目叱之,敷辟易。

裕一黨一俄至,射敷中額而踣,裕援刀直進。

敷曰:「君有天命,以子孫為托。」

裕斬之,厚撫其孤。

裕以檀憑之所領兵配參軍檀祗。

祗,憑之之從子也。

玄聞二將死,大懼,召諸道術人推算及為厭勝。

問群臣曰:「朕其敗乎?」

吏部郎曹靖之對曰:「民怨神怒,臣實懼焉。」

玄曰:「民或可怨,神何為怒?」

對曰:「晉氏宗廟,飄泊江濱,大楚之祭,上不及祖,此其所以怒也。」

玄曰:「卿何不諫?」

對曰:「輦上君子皆以為堯、舜之世,臣何敢言!」玄默然。

使桓謙及游擊將軍何澹之屯東陵,侍中、後將軍卞范之屯覆舟山西,眾合二萬。

己未,裕軍食畢,悉棄其餘糧,進至覆舟山東,使羸弱登山,張旗幟為疑兵,數道並前,佈滿山谷。

玄偵候者還,云「裕軍四塞,不知多少。」

玄益憂恐,遣武衛將軍庾賾之帥一精一卒副援諸軍。

謙等士卒多北府人,素畏伏裕,莫有鬥志。

裕與劉毅等分為數隊,進突謙陳;裕以身先之,將士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呼聲動天地。

時東北風急,因縱火焚之,煙炎慓天,鼓噪之音震動京邑,謙等諸軍大潰。

玄時雖遣軍拒裕,而走意已決,潛使領軍將軍殷仲文具舟於石頭;聞謙等敗,帥親信數千人,聲言赴戰,遂將其子昇,兄子浚出南掖門。

遇前相國參軍胡籓,執馬鞚諫曰:「今羽林射手猶有八百,皆是義戰,西人受累世之恩,不驅令一戰,一旦捨此,欲安之乎!」玄不對,但舉策指天,因鞭馬而走,西趨石頭,與仲文等浮江南走。

經日不食,左右進粗飯,玄咽不能下,昇抱其胸而撫之,玄悲不自勝。

裕入建康,王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裕,裕於馬上抱方回與仲德對哭。

追贈元德給事中,以仲德為中軍參軍。

裕止桓謙故營,遣劉鍾據東府。

庚申,裕屯石頭城,立留台百官,焚桓溫神主於宣陽門外,造晉新主,納於太廟。

遣諸將追玄,尚書王嘏帥百官奉迎乘輿,誅玄宗族在建康者。

裕使臧熹入宮,收圖書、器物,封閉府庫;有金飾樂器,裕問熹:「卿得無慾此乎?」

熹正色曰:「皇上幽一逼一十,播越非所,將軍首建大義,劬勞王家,雖復不肖,實無情於樂。」

裕笑曰:「聊以戲卿耳。」

熹,燾之弟也。

壬戌,玄司徒王謐與眾議推裕領揚州,裕固辭,乃以謐為侍中、領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謐推裕為使持節、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並八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劉毅為青州刺史,何無忌為琅邪內史,孟昶為丹陽尹,劉道規為義昌太守。

裕始至建康,諸大處分皆委於劉穆之,倉猝立定,無不允愜。

裕遂托以腹心,動止咨焉;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遣隱。

時晉政寬馳,綱紀不立,豪族陵縱,小民窮蹙,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

桓玄雖欲厘整,而科條繁密,眾莫之從。

穆之斟酌時宜,隨方矯正;裕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不盈旬日,風俗頓改。

初,諸葛長民至豫州,失期,不得發。

刁逵執長民,檻車送桓玄。

至當利而玄敗,送人共破檻出長民,還趣歷陽。

逵棄城走,為其下所執,斬於石頭,子侄無少長皆死,唯赦其季弟給事中騁。

逵故吏匿其弟子雍送洛陽,秦王興以為太子中庶子。

裕以魏詠之為豫州刺史,鎮歷陽,諸葛長民為宣城內史。

初,裕名微位薄,輕狡無行,盛流皆不與相知,惟王謐獨奇貴之,謂裕曰:「卿當為一代英雄。」

裕嘗與刁逵樗蒲,不時輸直,逵縛之馬柳。

謐見之,責逵而釋之,代之還直。

由是裕深憾逵而德謐。

蕭方等曰:夫蛟龍潛伏,魚蝦褻之。

是以漢高赦雍齒,魏武免梁鵠,安可以布衣之嫌而成萬乘之隙也!今王謐為公,刁逵亡族,酬恩報怨,何其狹哉!

尚書左僕射王愉及子荊州刺史綏謀襲裕,事洩,族誅,綏弟子慧龍為僧彬所匿,得免。

魏以中土蕭條,詔縣戶不滿百者罷之。

丁卯,劉裕遷鎮東府。

桓玄至尋陽,郭昶之給其器用、兵力。

辛未,玄一逼一十帝西上,劉毅帥何無忌、劉道規等諸軍追之。

玄留龍驤將軍何澹之、前將軍郭銓與郭昶之守湓口。

玄於道自作《起居注》,敘討劉裕事,自謂經略舉無遺策,諸軍違節度,以致奔敗。

專覃思著述,不暇與群下議時事。

《起居注》既成,宣示遠近。

丙戌,劉裕稱受帝密詔,以武陵王遵承製總百官行一事,加侍中、大將軍,因大赦,惟桓玄一族不宥。

劉敬宣、高雅之結青州大姓及鮮卑豪帥,謀殺南燕主備德,推司馬休之為主。

備德以劉軌為司空,甚一寵一信之。

雅之欲邀軌同謀,敬宣曰:「劉公衰老,有安齊之志,不可告也。」

雅之卒告之,軌不從。

謀頗洩,敬宣等南走,南燕人收軌,殺之,追及雅之,又殺之。

敬宣、休之至淮、泗間,聞桓玄敗,遂來歸,劉裕以敬宣為晉陵太守。

南燕主備德聞桓玄敗,命北地王鍾等將兵欲取江南,會備德有疾而止。

夏,四月,己丑,武陵王遵入居東宮,內外畢敬;遷除百官稱制書,教稱令書。

以司馬休之監荊、益、梁、寧、秦、雍六州諸軍事、領荊州刺史。

庚寅,桓玄挾帝至江陵,桓石康納之。

玄更署置百官,以卞范之為尚書僕射。

自以奔敗之後,恐威令不行,乃更增峻刑罰,眾益離怨。

殷仲文諫,玄怒曰:「今以諸將失律,天文不利,故還都舊楚;而群小紛紛,妄興異議!方當糾之以猛,未可施之以寬也。」

荊、江諸郡聞玄播越,有上表奔問起居者,玄皆不受,更令所在賀遷新都。

初,王謐為玄佐命元臣,玄之受禪,謐手解帝璽綬;乃玄敗,眾謂謐宜誅,劉裕特保全之。

劉毅嘗因朝會,問謐璽綬所在。

謐內不自安,逃奔曲阿。

裕箋白武陵王,迎還復位。

桓玄兄子歆引氐帥楊秋寇歷陽,魏詠之帥諸葛長民、劉敬宣、劉鍾共擊破之,斬楊秋於練固。

玄使武衛將軍庾稚祖、江夏太守桓道恭帥數千人就何澹之等共守湓口。

何無忌、劉道規至桑落洲,庚戌,澹之等引舟師逆戰。

澹之常所乘舫羽儀旗幟甚盛,無忌曰:「賊帥必不居此,欲詐我耳,宜亟攻之。」

眾曰:「澹之不在其中,得之無益。」

無忌曰:「今眾寡不敵,戰無全勝,澹之既不居此舫,戰士必弱,我以勁兵攻之,必得之;得之,則彼勢沮而我氣倍,因而薄之,破賊必矣。」

道規曰:「善!」遂往攻而得之,因傳呼曰:「已得何澹之矣」。

澹之軍中驚擾。

無忌之眾亦以為然,乘勝進攻澹之等,大破之。

無忌等克湓口,進據尋陽,遣使奉送宗廟主祏還京師。

加劉裕都督江州諸軍事。

桑落之戰,胡籓所乘艦為官軍所燒,籓全鎧入水,潛行三十許步,乃得登岸。

時江陵路已絕,乃還豫章。

劉裕素聞籓為人忠直,引參領軍軍事。

桓玄收集荊州兵,曾未三旬,有眾二萬,樓船、器械甚盛。

甲寅,玄復帥諸軍挾帝東下,以苻宏領梁州刺史,為前鋒;又使散騎常侍徐放先行,說劉裕等曰:「若能旋軍散甲,當與之更始,各授位任,令不失分。」

劉裕以諸葛長民都督淮北諸軍事,鎮山陽;以劉敬宣為江州刺史。

柔然可汗社侖從弟悅代大那謀殺社侖,不克,奔魏。

燕王熙於友騰苑起逍遙宮,連房數百,鑿曲光海,盛夏,士卒不得休息,?曷死者大半。

西涼世子譚卒。

劉毅、何無忌、劉道規、下邳太守平昌孟懷玉帥眾自尋陽西上,五月,癸酉,與桓玄遇於崢嶸洲。

毅等兵不滿萬人,而玄戰士數萬,眾憚之,欲退還尋陽。

道規曰:「不可!彼眾我寡,強弱異勢,今若畏懦不進,必為所乘,雖至尋陽,豈能自固!玄雖竊名雄豪,內實恇怯;加之已經奔敗,眾無固心。

決機兩陣,將雄者克,不在眾也。」

因麾眾先進。

毅等從之。

玄常漾舸於舫側以備敗走,由是眾莫有鬥心。

毅等乘風縱火,盡銳爭先,玄眾大潰,燒輜重夜遁。

郭銓詣毅降。

玄故將劉統、馮稚等聚一黨一四百人襲破尋陽城。

毅遣建威將軍劉懷隸討平之。

懷肅,懷敬之弟也。

玄挾帝單舸西走,留永安何皇后及王皇后於巴陵。

殷仲文時在玄艦,求出別船收集散卒,因叛玄,奉二後奔夏口,遂還建康。

己卯,玄與帝入江陵。

馮該勸使更下戰,玄不從,欲奔漢中就桓希,而人情乖沮,號令不行。

庚辰,夜中,處分欲發,城內已亂,乃與親近腹心百餘人乘馬出城西走。

至城門,左右於暗中斫玄,不中,其徒更相殺害,前後交橫。

玄僅得至船,左右分散,惟卞范之在側。

辛巳,荊州別駕王康產奉帝入南郡府捨,太守王騰之帥文武為侍衛。

玄將之漢中,屯騎校尉一毛一修之,璩之弟子也,誘玄入蜀,玄從之。

寧州刺史一毛一璠,璩之弟也,卒於官。

璩使其兄孫祐之及參軍費恬帥數百人,送璠喪歸江陵,壬午,遇玄於枚回洲。

祐之、恬迎擊玄,矢下如雨,玄嬖人丁仙期、萬蓋等以身蔽玄,皆死。

益州督護漢嘉馮遷一抽一刀,前欲擊玄,玄拔頭上玉導與之,曰:「汝何人,敢殺天子!」遷曰:「我殺天子之賊耳!」遂斬之,又斬桓石康、桓浚、庾?責之,執桓昇送江陵,斬於市。

乘輿返正於江陵,以一毛一修之為驍騎將軍。

甲申,大赦,諸以畏一逼一十從逆者一無所問。

戊寅,奉神主於太廟。

劉毅等傳送玄首,梟於大桁。

毅等既戰勝,以為大事已定,不急追躡,又遇風,船未能進,玄死幾一旬,諸軍猶未至。

時桓謙匿於沮中,揚武將軍醒振匿於華容浦,玄故將王稚徽戍巴陵,遣人報振云「桓歆已克京邑,馮稚復克尋陽,劉毅諸軍並中路敗退。」

振大喜,聚一黨一得二百人,襲江陵,桓謙亦聚眾應之。

閏月,己丑,復陷江陵,殺王康產、王騰之。

振見帝於行宮,躍馬奮戈,直至階下,問桓昇所在。

聞其已死,瞋目謂帝曰:「臣門戶何負國家,而屠滅若是!」」琅邪王德文下一床一謂曰:「此豈我兄弟意邪!」振欲殺帝,謙苦禁之,乃下馬,斂容致拜而出。

壬辰,振為玄舉哀,立喪庭,謚曰武悼皇帝。

癸巳,謙等帥群臣奉璽綬於帝曰:「主上法堯禪舜,今楚祚不終,百姓之心復歸於晉矣。」

以琅邪王德文領徐州刺史,振為都督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謙復為侍中、衛將軍,加江、豫二州刺史,帝侍御左右,皆振心腹也。

振少薄行,玄不以子姪齒之。

至是,歎曰:「公昔不早用我,遂致此敗。

若使公在,我為前鋒,天下不足定也。

今獨作此,安歸乎?」

遂縱意酒色,肆行誅殺。

謙勸振引兵下戰,己守江陵,振素輕謙,不從其言。

劉毅至巴陵,誅王稚徽。

何無忌、劉道規進攻桓謙於馬頭,桓蔚於龍泉,皆破之。

蔚,秘之子也。

無忌欲乘勝直趣江陵,道規曰:「兵法屈申有時,不可苟進。

諸桓世居西楚,群下皆為竭力;振勇冠三軍,難與爭鋒。

且可息兵養銳,徐以計策縻之,不憂不克。」

無忌不從。

振逆戰於靈溪,馮該以兵會之,無忌等大敗,死者千餘人。

退還尋陽,與劉毅等上箋請罪。

劉容以毅節度諸軍,免其青州刺史。

桓振以桓蔚為雍州刺史,鎮襄陽。

柳約之、羅述、甄季之聞桓玄死,自白帝進軍,至枝江,聞何無忌等敗於靈溪,亦引兵退,俄而述、季之皆病,約之詣桓振偽降,欲謀襲振,事洩,振殺之。

約之司馬時延祖、涪陵太守文處茂收其餘眾,保涪陵。

六月,一毛一璩遣將攻漢中,斬桓希,璩自領梁州。

秋,七月,戊申,永安皇后何氏崩。

燕苻昭儀有疾,龍城人王榮自言能療之。

昭儀卒,燕王熙立榮於公車門,支解而焚之。

八月,癸酉,葬穆章皇后於永平陵。

魏置六謁官,准古六卿。

九月,刁騁謀反,伏誅,刁氏遂亡。

刁氏素富,奴客縱橫,專固山澤,為京口之患。

劉裕散其資蓄,令民稱力而取之,彌日不盡。

時州郡饑弊,民賴之以濟。

乞伏乾歸及楊盛戰於竹嶺,為盛所敗。

西涼公暠立子歆為世子。

魏主珪臨昭陽殿改補百官,引朝臣文武,親加銓擇,隨才授任。

列爵四等: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伯封小縣。

其品第一至第四,舊臣有功無爵者追封之,宗室疏遠及異姓襲封者降爵有差。

又置散官五等,其品第五至第九;文官造士才能秀異、武官堪為將帥者,其品亦比第五至第九;百官有闕,則取於其中以補之。

其官名多不用漢、魏之舊,仿上古龍官、鳥官,謂諸曹之使為鳧鴨,取其飛之迅疾也;謂候官伺察者為白鷺,取其延頸遠望也;餘皆類此。

盧循寇南海,攻番禺。

廣州刺史濮陽吳隱之拒守百餘日。

冬,十月,壬戌,循夜襲城而陷之,燒府捨、民室俱盡,執吳隱之。

循自稱平南將軍,攝廣州事。

聚燒骨為共塚,葬於洲上,得髑髏三萬餘枚。

又使徐道覆攻始興,執始興相阮腆之。

劉容領青州刺史。

劉敬宣在尋陽,聚糧繕船,未嘗無備,故何無忌等雖敗退,賴以復振。

桓玄兄子亮自稱江州刺史,寇豫章,敬宣擊破之。

劉毅、何無忌、劉道規復自尋陽西上,至夏口。

桓振遣鎮東將軍馮該守東岸,揚武將軍孟山圖據魯山城,輔國將軍桓仙客守偃月壘,眾合萬人,水陸相援。

毅攻魯山城,道規攻偃月壘,無忌遏中流,自辰至午,二城俱潰,生禽山圖、仙客,該走石城。

辛巳,魏大赦,改元天賜。

築西宮。

十一月,魏主珪如西宮,命宗室置宗師,八國置大師、小師,州郡亦各置師,以辨宗一黨一,舉才行,如魏、晉中正之職。

燕王熙與苻後游畋,北登白鹿山,東逾青嶺,南臨滄海而還,士卒為虎狼所殺及凍死者五千餘人。

十二月,劉毅等進克巴陵。

毅號令嚴整,所過百姓安悅。

劉裕復以毅為兗州刺史。

桓振以桓放之為益州刺史,屯西陵;文處茂擊破之,放之走還江陵。

高句麗侵燕。

戊辰,魏主珪如豺山宮。

是歲,晉民避亂,襁負之淮北者道路相屬。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