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1]春,太后遣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尚書令平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

漢紀二十八漢平帝元始三年(癸亥,公元3年)

[1]春,太后遣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尚書令平晏納采見女。

還,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

太師光、大司徒宮、大司空豐、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行太常事、太史大夫劉秀及太卜、太史令服皮弁、素積,以禮雜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謂康強之占,逢吉之符也。」

又以太牢策告宗廟。

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為錢二萬萬;」莽深辭讓,受六千三百萬,而以其四千三百萬分予十一媵家及九族貧者。

[1]春季,太皇太后王政君派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尚書令平晏,前往王莽家,呈上禮物,並與王莽的女兒相見。

回來後,向王政君奏報:「安漢公的女兒,受到最好的教育,有美麗善良的容貌,適宜承受天命,侍奉皇家宗廟祭祀。」

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劉秀,以及太卜、卜史令,都戴上鹿皮帽,穿上素色衣裳,依照儀式,共同卜卦。

都說:「這是金、水互相輔佐的吉兆,父母和睦喜悅的卦象。

正是所謂康樂、強健的預示,子孫大吉的徵兆。」

接著,又用豬牛羊各一頭祭祀,以策書稟告宗廟。

主管官吏報告:「按照成例,聘皇后的彩禮是黃金二萬斤,折合錢二萬萬。」

王莽執意推辭,只願接受錢六千三百萬,而又在其中撥出四千三百萬,分贈給被選為從嫁媵妾的十一家,以及王姓家九族以內的貧苦親屬。

[2]夏,安漢公奏車服制度,吏民養生、送終、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郡國、縣邑、鄉聚皆置學官。

[2]夏季,安漢公王莽奏報關於車馬和衣服穿著的制度,全國官吏平民的日常生活,喪葬送終,男婚女嫁,以及奴婢的買賣和待遇,田地房產的轉移,各種用具等等,分別定立等級。

又設置祭祀五穀的神廟。

並在各郡、各封國、各縣、各城、各鄉、各村,都設置學官。

[3]大司徒司直陳崇使張敞孫竦草奏,盛稱安漢公功德,以為:「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賜之品亦皆如之,諸子之封皆如六子。」

太后以示群公。

群公方議其事,會呂寬事起。

[3]大司徒司直陳崇,命張敞的孫兒張竦起草奏章,歌頌王莽的功德,說:「應該擴大安漢公的封國,讓他像周公一樣;賜封安漢公的長子,讓他像伯禽一樣,賞賜的等級也完全相同。

其他兒子的封賞,都像周公的六個兒子一樣。」

太皇太后王政君把奏章交給大臣們看,大臣們正在討論這件事,恰巧呂寬事件發生了。

初,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久後受禍,即私與衛寶通書,教衛後上書謝恩,因陳丁、傅舊惡,冀得至京師。

莽白太皇太后,詔有司褒賞中山孝王后,益湯沐邑七千戶。

衛後日夜啼泣,思見帝面,而但益戶邑;宇復教令上書求至京師。

莽不聽。

宇與師吳章及婦兄呂寬議其故,章以莽不可諫而好鬼神,可為變怪以驚懼之,章因推類說令歸政衛氏。

宇即使寬夜持血灑莽第,門吏發覺之;莽執宇送獄,飲藥死。

宇妻焉懷子,系獄,須產子已,殺之。

甄邯等白太后,下詔曰:「公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誅,不以親一親害尊尊,朕甚嘉之!」莽盡滅衛氏支屬,唯衛後在。

吳章要斬,磔一屍一東市門。

當初,王莽的長子王宇反對王莽隔離衛姓家族,恐怕將來受到報復,便暗中跟衛寶通信,讓衛後上書謝恩,並藉機陳述丁姓家族和傅姓家族的罪惡,盼望被召到京師長安。

王莽報告太皇太后,下詔讓主管官吏褒揚賞賜衛後,增加湯沐邑七千戶人家。

衛後日夜哭泣,思念與平帝見面,然而只是增加了湯沐邑的戶數。

王宇再次教她上書要求前來京師探望。

王莽不聽。

王宇與他的老師吳章和內兄呂寬商量這件事,吳章認為王莽不可規勸,但相信鬼神,可以製造怪異來恐嚇他,再由吳章乘勢推演,勸說他把政權移交衛姓家族。

王宇便讓呂寬於夜晚拿血塗灑王莽的住宅,守門的小吏發覺了這件事,王莽捉拿王宇送到牢獄裡,令服毒一藥而死。

王宇的妻子呂焉正懷孕,被囚禁在監獄裡,等到生小孩後再殺掉。

右將軍甄邯等報告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詔褒揚王莽:「閣下一身居周公的地位,輔佐象周成王這樣的幼主,而實施對管叔、蔡叔的誅殺,不以骨肉私情傷害君臣之間的大義,朕非常嘉勉這種大義滅親的壯舉。」

王莽於是下令崑把衛姓家族全部屠一殺,只留下衛後一人。

吳章遭腰斬,在長安東市門施以分裂肢一體的酷刑。

初,章為當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

莽以為惡人一黨一,皆當禁錮不得仕宦,門人盡包名他師。

平陵雲敞時為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一屍一歸,棺斂葬之,京師稱焉。

原先,吳章是當時著名的儒家學派學者,廣收學生,有千餘人之多。

王莽認為那些學生全是惡人的一黨一徒,都應當禁錮起來,不得為官。

學生們全都改換自己的身份,改投別的老師。

平陵人云敞,當時任大司徒掾,上書自我彈劾,聲稱是吳章的學生,把吳章的一屍一體領回,買一口棺材收殮埋葬。

長安人稱道他的高義。

莽於是因呂寬之獄,遂窮治一黨一與,連引素所惡者悉誅之。

元帝女弟敬武長公主素附丁、傅,及莽專一政,復非議莽;紅陽侯王立,莽之尊屬;平阿侯王仁,素剛直;莽皆以太皇太后詔,遣使迫守,令自一殺。

莽白太后,主暴病薨;太后欲臨其喪,莽固爭而止。

甄豐遣使者乘傳案治衛氏一黨一與,郡國豪傑及漢忠直臣不附莽,皆誣以罪法而殺之。

何武、鮑宣及王商子樂昌侯安、辛慶忌三子護羌校尉通、函谷都尉遵、水衡都尉茂、南郡太守辛伯皆坐死。

凡死者數百人,海內震焉。

北海逢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

王莽於是假借呂寬案件,下令追究呂寬一黨一羽,牽連自己平素所厭惡的人,都予以誅殺。

其中包一皮括漢元帝的妹妹敬武長公主,她一向跟丁姓家族、傅姓家族友善,及至王莽專權,又非議王莽;王莽的親叔父紅陽侯王立,平阿侯王仁一性一格一向剛強正直;王莽都以太皇太后的名義,頒下詔書,並派使節監督,強迫他們自一殺。

王莽報告太皇太后說,敬武長公主患急病死亡。

太皇太后要親自前往祭悼,王莽竭力勸阻,才罷。

大司空甄豐派遣專人,乘坐朝廷驛車,前往各地誅殺衛姓家族一黨一羽。

各郡、各封國的豪傑,跟漢王朝的忠臣義士,凡不順附王莽的,都被誣陷有罪,依法處決。

前任前將軍何武、前任司隸校尉鮑宣,以及王商的兒子樂昌侯王安、前任左將軍辛慶忌的三個兒子:護羌校尉辛通、函谷都尉辛遵、水衡都尉辛茂,以及南郡太守辛伯,全都被處死。

共誅殺數百人,全國震驚。

北海郡人逢萌對朋友說:「君臣、父子、夫婦之道都廢絕了,再不離開,大禍臨頭。」

說完就摘下帽子掛在東都城門,回到故鄉,帶著家屬乘船渡海,到遼東客居。

莽召明禮少府宗伯鳳入說為人後之誼,白令公卿、將軍、侍中、朝臣並聽,欲以內厲天子而外塞百姓之議。

先是,侯金日子賞、都成侯金安上子常皆以無子國絕,莽以曾孫當及安上孫京兆尹欽紹其封。

欽謂「當宜為其父、祖立廟,而使大夫主賞祭也。」

甄邯時在旁,廷叱欽,因劾奏「欽誣祖不孝,大不敬」;下獄,自一殺。

邯以綱紀國體,無所阿私,忠孝尤著,益封千戶。

更封安上曾孫湯為都成侯。

湯受封日,不敢還歸家,以明為人後之誼。

王莽徵召深明古禮的少府宗伯鳳,到宮廷講解充任繼承人的大義。

建議由太皇太后下令,公卿、將軍、侍中及文武百官,都要參加聽講。

目的在於對內教訓天子,對外消除百姓的議論。

在此之前,侯金日的兒子金賞,都成侯金安上的兒子金常,都因為沒有兒子,封國撤除。

王莽命金日的曾孫金當,金安上的孫兒京兆尹金欽,分別繼承爵位。

金欽說:「金當應給他父親、祖父建立祭廟,而派大夫主持伯祖父金賞的祭祀。」

這時,甄邯正在旁邊,當著平帝及文武百官,叱責金欽,彈劾他:「誣蔑祖先,不孝,犯大不敬之罪。」

逮捕金欽,金欽在獄中自一殺。

甄邯因維護國家綱紀,不徇私情,忠孝雙全,增加封地人家一千戶。

改封金安上的曾孫金湯當都成侯。

金湯受封的當天,不敢回家,用以顯示作為大宗繼承人應遵循的大義。

[4]是歲,尚書令穎川鍾元為大理。

穎川太守陵陽嚴詡本以孝行為官,謂掾、史為師友,有過輒閉自責,終不大言。

郡中亂。

王莽遣使征詡,官屬數百人為設祖道,詡據地哭。

掾、史曰:「明府吉征,不宜若此!」詡曰:「吾哀穎川士,身豈有憂哉!我以柔一弱征,必選罷猛代;代到,將有僵仆者,故相吊耳!」詡至,拜為美俗使者;徙隴西太守何並為穎川太守。

並到郡,捕鍾元弟威及陽翟輕俠趙季、李款,皆殺之;郡中震慄。

[4]本年,尚書令穎川人鍾元,被任命為大理。

穎川太守陵陽人嚴詡,當初,以對父母的孝順行為而被推薦當官,他把掾、史等屬官當作教師或朋友,崑遇到過錯,就關起來門來,自我責備,從來沒有大聲說過話。

後來,郡中大亂,王莽派使節徵召嚴詡,郡府官吏數百人,設宴給嚴詡餞行,嚴詡坐著以手按地大哭,官吏們說:「朝廷徵召明府君,這對明府君來說是一件喜事,不應該這麼悲傷。」

嚴詡說:「我為穎川人悲傷,豈是為我自己憂愁?我因為柔一弱的原因被調走,必選強硬猛烈的人代替一我。

代替一我的人到了,必然有人身死,所以我才悲傷。」

嚴詡到了京師,王莽任命他當美俗使者,改任隴西太守。

何並接任穎川太守,他一到任,就逮捕鍾元的弟弟鍾威及陽翟俠士趙季、李款,一齊誅殺,全郡深為恐懼。

四年(甲子、4)

四年(甲子,公元4年)

[1]春,正月,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以配上帝。

[1]春季,正月,平帝在長安郊外用祭祀天地之禮祭祀高祖,以配享上天;在明堂用祭祀祖宗之禮祭祀文帝,以配享上帝。

[2]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

[2]改封殷紹嘉公為宋公、周承休公為鄭公。

[3]詔:「婦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年八十以上、七歲已下,家非坐不道、詔所名捕,他皆無得系;其當驗者即驗問。

定著令!」

[3]平帝下詔:「婦女除非本人犯法,以男子八十歲以上、七歲以下,其家除非被指控為大逆不道,或朝廷指名逮捕,一概不准囚禁。

必須調查時,官員應到婦女或老幼所住的地方調查,本詔書自即日起成為法律。」

[4]二月,丁未,遣大司徒宮、大司空豐等奉乘輿法駕迎皇后於安漢公第,授皇后璽紱,入未央宮。

大赦天下。

[4]二月丁未(初七),派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等,帶著御一用車轎跟皇家儀仗隊,前往安漢公王莽家宅,迎接王莽的女兒,呈上皇后印信,將她載回未央宮。

大赦天下。

[5]遣太僕王惲等八人各置副,假節,分行天下,覽觀風俗。

[5]派太僕王惲等八人為使節,各人再設副手,持節,分別巡視全國各地,考察社會風俗。

[6]夏,太保舜等及吏民上書者八千餘人,鹹請「如陳崇言,加賞於安漢公。」

章下有司,有司請「益封公以召陵、新息二縣及黃郵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稱號,加公為宰衡,位上公,三公言事稱『敢言之』;賜公太夫人號曰功顯君;封公子男二人安為褒新侯,臨為賞都侯;加後聘三千七百萬,合為一萬萬,以明大禮;太后臨前殿親封拜,安漢公拜前,二子拜後,如周公故事。」

莽稽首辭讓,出奏封事:「願獨受母號,還安、臨印及號位戶邑。」

事下,太師光等皆曰:「賞未足以直功;謙約退讓,公之常節,終不可聽。

忠臣之節亦宜自屈,而伸主上之義。

宜遣大司徒、大司空持節承製詔公亟入視事;詔尚書勿復受公之讓奏。」

奏可。

莽乃起視事,止減召陵、黃郵、新野之田而已。

[6]夏季,太保王舜等以及官民八千餘人上書朝廷,一致請求:「請按照大司徒司直陳崇的建議,增加對安漢公王莽的賞賜。」

奏章交給主管官吏,主管官吏奏報:「增加安漢公王莽的封地,把召陵、新息二縣,跟黃郵聚、新野兩地的耕田全都劃入。

採用伊尹和周公的稱號,給安漢公加上宰衡的官號,位居上公。

三公向安漢公報告工作,自稱『冒昧陳辭』。

封王莽的母親為功顯君,封王莽的兩個兒子王安為褒新侯,王臨為賞都侯。

增加皇后彩禮三千七百萬錢,合成一萬萬錢,用來表明禮儀的隆重。

太皇太后來到前殿,親自賜封爵位和稱號。

王莽在前面下拜,兩個兒子在後面下拜,一如周公的舊例。」

王莽叩頭辭讓,出宮以後送上密封的奏章,說:「僅願接受對我母親的封號,而退還王安、王臨的印璽綬帶和爵位稱號、封邑民戶。」

太師孔光等都說:「賞賜不足以抵過功勞,謙虛辭讓是安漢公的一貫作風,到底不可以聽從。

忠臣的氣節有時應該自己屈服,使主上的大義得以伸張。

應該派遣大司徒、大司空拿著符節,奉皇帝命令徵召安漢公趕快入宮主持朝政。

並下令尚書,拒絕接受安漢公任何推辭退讓的奏章。」

奉章被批准了。

王莽這才起來辦理公務,僅減少召陵、黃郵聚、新野三地的封土罷了。

莽復以所益納徵錢千萬遺太后左右奉共養者。

莽雖專權,然所以誑耀媚事太后,下至旁側長御,方故萬端,賂遺以千萬數。

白尊太后姊、妹號皆為君,食湯沐邑。

以故左右日夜共譽莽,莽又知太后婦人,厭居深宮中,莽欲虞樂以崑市其權,乃令太后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所至屬縣,輒施恩惠,賜民錢帛、牛酒,歲以為常。

太后旁弄兒病,在外捨,莽自親候之。

其欲得太后意如此。

王莽又在所增加彩禮的三千七百萬中,提出一千萬,送給太皇太后左右侍從人員。

王莽雖然獨一裁,但他千方百計迷惑謅媚取一悅太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身旁那些常侍的隨從,都使用多種方法,致送數以千萬計的賄賂。

又建議封太后的姐、妹為君,各有湯沐邑。

因此,太皇太后身旁的人日夜共同讚美王莽。

此外,王莽知道,太皇太后仍是一個女人,厭惡居住在深宮之中。

他打算用娛樂換取在太后手裡的權力,於是,春夏秋冬四季,都請太后到長安四郊遊覽,慰問孤兒、寡一婦和貞婦。

所到長安各屬縣,都佈施恩惠,賞賜平民錢幣、絲織品、牛肉、美酒,每年都是如此。

太后身旁供支使的小子有病,王莽親自前往探望。

王莽想得到太后的好感,所用手段大致類此。

太保舜奏言:「天下聞公不受千乘之土,辭萬金之幣,莫不鄉化。

蜀郡男子路建等輟訟,慚怍而退,雖文王卻虞、芮何以加!宜報告天下。」

於是孔光愈恐,固稱疾辭位。

太后詔:「太師毋朝,十日一入省中,置幾杖,賜餐十七物,然後歸;官屬按職如故。」

太保王舜奏報:「全國百姓聽到安漢公不接受相當於可以出一千輛兵車的國家的封地,推辭萬斤黃金的彩禮,沒有人不仰慕。

蜀郡男子路建等人停止訴訟,慚愧地回去了,就是周文王感化虞君、芮君,讓他們自動停止爭執返回本國,也不能超過安漢公!應當把這些事情宣告全國。」

當時太師孔光愈來愈恐懼,聲稱有病,堅決辭職。

太后下詔:「太師不必再參加朝會,只要每隔十天入宮一次就可以了。

宮廷當為你置備几案手杖,賞賜吃十七種食物,然後再回家;太師府的屬官各行其職如故。」

[7]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捨萬區,制度甚盛。

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

征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

網羅天下異能之士,前後至者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謬,壹異說雲。

[7]王莽提議興建明堂、辟雍和靈台,給學者建築宿舍一萬間,規模十分宏偉。

在太學設立《樂經》課程,並增加博士名額,每一經各五人。

徵求全國一精一通一經,而且教授弟子十一人以上的經師,以及藏有散失的《禮經》、古文《尚書》、天文、圖讖、音樂、《月令》、《兵法》、《史籀篇》文字,通曉它們意義的人,都前往公車衙門。

收羅全國具有卓越才能的士人,來到京師的前後數以千計,都讓他們到朝廷上記錄他們的學說,打算讓他們訂正流傳的錯誤,統一各種分歧的說法。

又征能治河者以百數,其大略異者,長水校尉平陵關並言:「河決率常於平原、東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惡。

聞禹治河時,本空此地,以為水猥盛則放溢,少稍自索,雖時易處,猶不能離此。

上古難識。

近察秦、漢以來,河決曹、衛之域,其南北不過百八十里。

可空此地,勿以為官亭、民室而已。」

御史臨淮韓牧以為:「可略於《禹貢》九河處穿之,縱不能為九,但為四、五,宜有益。」

大司空掾王橫言:「河入勃海地,高於韓牧所欲穿處。

往者天常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

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

《周譜》云:『定王五年,河徙』,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

又秦攻魏,決河灌其都,決處遂大,不可復補。

宜卻徙完平處吏開空,使緣西山足,乘高地而東北入海,乃無水災。」

司空掾沛國桓譚典共議,為甄豐言:「凡此數者,必有一是;宜詳考驗,皆可豫見。

計定然後舉事,費不過數億萬,亦可以事諸浮食無產業民。

空居與行役,同當衣食,衣食縣官而為之作,乃兩便,可以上繼禹功,下除民疾。」

時莽但崇空語,無施行者。

王莽又徵求能夠治理黃河的人才以百計算,各人的主張並不相同。

長水校尉平陵人關並認為:「黃河潰決的地點,經常在平原、東郡左右,那一帶地勢低下,土質松一軟。

據說夏禹治理黃河時,原本把這一帶地區空出來,認為水大時就到那裡傾洩,水小時自會逐漸乾涸。

雖然時常改變地方,但還沒能離開這一帶。

上古時代往事,難以考察。

考察近代秦、漢以來的狀況,黃河在古曹國、古衛國的地域決口,南北相距不過百八十里。

可以把這一帶騰空,不再興建官亭、民居罷了。」

御史臨淮人韓牧認為:「《禹貢》有九條河流的記載,我崑們應大略地在故道上挖掘,即令不能鑿出九條河流,只要能開鑿四五條,應該也有裨益。」

大司空掾王橫進言:「黃河注入渤海的出口,比韓牧打算挖掘地帶的地勢要高。

過去,降雨頻繁,東北風起,海水倒灌,黃河向西南倒流,淹沒數百里,古九河的故道,早就被海水吞沒了。

禹當初疏通黃河,本來是要順著西山,流向東北。

《周譜》說:『周定王五年黃河改道。

』說明今天的黃河,並非禹當年挖掘的故河道。

還有,秦國攻擊魏國時,決開黃河堤岸,用河水灌入魏國京都大梁,決口於是擴大,無法再次堵塞。

所以,應把平地的百姓全部遷移,重新開鑿河道,使河水順著西山腳下,居高臨下,向東北注入大海,就沒有水患了。」

大司空掾沛國人桓譚,主持這項討論,向少傅甄豐說:「這幾項建議中,肯定有一個是對的。

應詳細考察,都可以預先發現。

計劃既定而後行動,費用不過數億萬,而且可以使一些無產業的遊民找到工作。

他們閒著不事生產,與他們參與勞動,同樣都需要那麼多衣服和糧食。

由國家供一應他們的衣食,而他們為國家勞作,這對兩方面都有好處。

這樣上可以繼承禹的大業,下可以為人民除害。」

然而,當時王莽崇尚的只是空話,並沒有具體施行。

[8]群臣奏言:「昔周公攝政七年,制度乃定。

今安漢公輔政四年,營作二旬,大功畢成,宜升宰衡位在諸侯王上。」

詔曰:「可。」

仍令議九錫之法。

[8]文武百官奏稱:「從前,周公代周成王處理國政七年,國家的制度才釐訂妥當。

而今,安漢公輔助國政四年,修建明堂等用了二十天,卻大功全部完成。

所以,應該把宰衡的地位,提高到侯爵親王之上。」

下詔說:「可以。」

同時下令討論九錫之法。

[9]莽奏尊孝宣廟為中宗,孝元廟為高宗;又奏毀孝宣皇考廟勿修;罷南陵、雲陵為縣。

奏可。

[9]王莽奏請:將宣帝祭廟尊為中宗,元帝祭廟尊為高宗。

又奏請:廢棄劉詢父親劉據祭廟,不再修建;撤銷南陵、雲陵,改成兩個普通縣。

下詔批准。

[10]莽自以北化匈奴,東致海外,南懷黃支,唯西方未有加,乃遣中郎將平憲等多持金幣誘塞外羌,使獻地願內屬。

憲等奏言:「羌豪良願等種可萬二千人,願為內臣,獻鮮水海、允谷、鹽池,平地美草,皆與漢民;自居險阻處為藩蔽。

問良願降意,對曰:『太皇太后聖明,安漢公至仁,天下太平,五穀成孰,或禾長丈餘,或一粟三米,或不種自生,或繭不天蠶自成;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皇來儀,神爵降集。

從四歲以來,羌人無所疾苦,故思樂內屬。

』宜以時處業,置屬國領護。」

事下莽,莽復奏:「今已有東海、南海、北海郡,請受良願等所獻地為西海郡。

分天下為十二州,應古制。」

奏可。

冬,置西海郡。

又增法五十條,犯者徙之西海。

徙者以千萬數,民始怨矣。

[10]王莽自以為他的德威,北邊感化了匈奴,東邊招來了海外國家,南邊懷柔了黃支,只有西邊沒有施加影響。

便派遣平憲等人多多攜帶金錢禮物,去招引邊界以外的羌人,使他們獻出土地,歸屬漢朝。

平憲等人奏報說:「羌人以良願等為首的部落,人口約一萬二千,願意成為漢朝的臣民,獻出鮮水海和允谷、鹽池,該地區地平草茂,都交給漢朝百姓,自己住到險阻之處,作為漢朝的屏障。

我們詢問良願歸降的用意,他回答說:『太皇太后聖明,安漢公最仁慈,天下太平,五穀成熟,有的禾苗長到一丈多長,有的一粒谷子包一皮含三粒米,有的不須種植自己生長,有的繭不要蠶吐絲就可以自織而成,甘露從天上降下,甘泉從地下湧一出,鳳凰前來朝賀,神雀飛臨聚集。

四年來,羌人沒有遭遇過艱難困苦,所以希望並喜歡歸屬漢朝。

』應及時安排他們的生產和生活,設置屬國統轄保護他們。」

事情交給王莽處理,王莽回奏說:「現在已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請接受良願等所獻土地設置西海郡。

全國分為十二州,以符合古代制度。」

平帝批准。

冬季,設置西海郡。

又增訂法律五十條,違犯者被流放到西海郡去。

被流放的人數以千萬,百姓開始怨恨了。

[11]梁王立坐與衛氏交通,廢,徙南鄭;自一殺。

[11]梁王劉立被指控跟衛姓家族勾結,廢去王位,放逐到南鄭。

劉立自一殺。

[12]分京師置前輝光、後丞烈二郡。

更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官名、位次及十二州名、分界。

郡國所屬,罷置改易,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矣。

[12]分割京師長安,設置前輝光郡、後丞烈郡。

更改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官名、等級以及十二州州名、分界。

更改各郡、各封國的管轄區域,或取消崑,或新設,或變更,從此天下事端增多,官吏記不勝記。

五年(乙丑、5)

五年(乙丑,公元5年)

[1]春,正月,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征助祭。

禮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增秩、補吏各有差。

[1]春季,正月,平帝在明堂對遠近祖先進行大合祭。

受征助祭的有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皇家子弟九百餘人。

典禮完畢,全部增加封地戶數,賜封爵位,賞賜金銀、絲織品,提高俸祿,任命當官,各有差別。

[2]安漢公又奏復長安南、北郊。

三十餘年間,天地之祠凡五徙焉。

[2]安漢公王莽再奏請:恢復長安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大典。

三十餘年間,祭祀天地的地方已經變更了五次。

[3]詔曰:「宗室子自漢元至今十餘萬人,其令郡國各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

[3]平帝下詔:「自從漢王朝建立迄今,皇家子弟已有十餘萬人。

各郡、各封國,應設置宗師,負責糾察訓導皇家子弟。」

[4]夏,四月,乙未,博山簡烈侯孔光薨,贈賜、葬送甚盛,車萬餘輛。

以馬宮為太師。

[4]夏季,四月乙未(初一),太師、博山侯孔光去世。

賜贈豐厚,葬禮十分盛大,送葬的車就有一萬多輛。

任命馬宮當太師。

[5]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宜亟加賞於安漢公。」

於是莽上書言:「諸臣民所上章下議者,事皆寢勿上,使臣莽得盡力畢制禮作樂;事成,願賜骸鼻歸家,避賢者路。」

甄邯等白太后,詔曰:「公每見輒流涕叩頭言,願不受賞;賞即加,不敢當位。

方製作未定,事須公而決,故且聽公製作;畢成,群公以聞,究於前議。

其九錫禮儀亟奏!」

[5]官吏、平民因為王莽不接受新野縣的田地而上書的,前後達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以及諸侯王、公卿、列侯和皇族被接見的,都叩頭說:「應該趕快對安漢公加以獎賞。」

於是王莽上書說:「官民所上奏章交下來討論的,應全部擱置不再呈上,使我得以盡力完成製作禮儀和樂章。

等到製作完成,我願退休返回故鄉,避開賢能人才上進的道路。」

右將軍甄邯等奏報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下詔給王莽:「安漢公每次進見,都流著眼淚,叩頭陳情,不願接受獎賞。

如果加以獎賞,您就不敢處在高位。

現在製作禮樂制度的工作沒有完成,這件大事,必須靠您決定,所以暫且由您製作禮樂。

等工作完成,群臣報告之後,再研究大家從前的建議。

但關於九錫禮儀,仍要迅速制定奏報。」

五月,策命安漢公莽以九錫,莽稽首再拜,受綠,袞冕,衣裳,、、句履,鸞路,乘馬,龍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乘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鉞,右建金戚,甲、胄一具,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二,朱戶,納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賁三百人。

五月,頒策書加賜王莽九錫,王莽叩頭再拜,接受了綠色的蔽膝和龍冠、禮服,用金玉裝飾的佩刀,鞋頭突出的履,有鈴大車和套馬,裝飾著九束絛子的大龍旗,皮帽子和細褶白布衫,軍車和套馬,紅色的弓和箭,黑色的弓和箭,立在左邊的紅色鉞斧,立在右邊的有金飾的戚斧,鎧甲和頭盔一套,美酒二卣,玉勺兩隻,九級青玉兩枚,規定家裡可以安裝紅漆大門和修建簷內台階。

設置宗官、祝官、卜官、史官,擁有護衛勇士三百人。

[6]王惲等八人使行風俗還,言天下風俗齊同,詐為郡國造歌謠、頌功德,凡三萬言。

閏月,丁酉,詔以羲和劉秀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漢與文王靈台、周公作洛同符。

太僕王惲等八人使行風俗,宣明德化,萬國齊同,皆封為列侯。

[6]王惲等八位使者考察風俗回京,說全國風俗整齊劃一,並編造各地民歌民謠,頌揚功德,共有三萬字。

閏月丁酉(初四),平帝下詔命羲和劉秀等四人,負責興建明堂、辟雍,使漢朝的土木工程,跟周朝文王興建靈台、周公興建洛陽城相符。

太僕王惲等八人,周遊全國,考察風俗,宣揚闡明朝廷的恩德教化,使風俗整齊劃一。

劉秀等四人和王惲等八人,全封列侯。

時廣平相班稚獨不上嘉瑞及歌謠;琅邪太守公孫閎言災害於公府。

甄豐遣屬馳至兩郡,諷吏民,而劾「閎空造不祥,稚絕嘉應,嫉害聖政,皆不道。」

崑稚,班弟也。

太后曰:「不宣德美,宜與言災害者異罰。

且班稚後宮賢家,我所哀也。」

閎獨下獄,誅。

稚懼,上書陳恩謝罪,願歸相印,入補延陵園郎;太后許焉。

當時,只有廣平國丞相班稚,不報告祥瑞和民間歌謠,琅邪太守公孫閎在郡府談論災害。

御史大夫甄豐,派屬官前往兩地,暗示官史平民,上書彈劾:「公孫閎偽造災害的消息,班稚拒絕報告祥瑞。

二人嫉恨朝廷的聖政,都犯了不道之罪。」

班稚是班的弟弟。

太皇太后說:「不宣揚美德,應該跟偽造災害消息分開處罰。

而且班稚是後宮有賢德的姬妾的家人,是我所哀憐的人。」

於是,單獨逮捕公孫閎入獄,誅殺。

班稚恐懼,上書陳述世受國恩,請求恕罪,願繳回封國丞相印信,到長安當延陵園郎,掌守成帝陵寢。

太皇太后批准。

[7]莽又奏為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一女異路之制;犯者象刑。

[7]王莽又奏報說,做買賣沒有兩樣價格,官府沒有訴訟案件,城市沒有盜賊,鄉野沒有饑民,大路上沒有人拾取丟下的財物,實行男一女不一同走路的制度,對於違犯者處予象徵一性一刑罰。

[8]莽復奏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塚高與元帝山齊,懷帝太后、皇太太后璽綬以葬。

請發共王母及丁姬塚,取其璽綬;徙共王母歸定陶,葬共王塚次。」

太后以為既已之事,不須復發。

莽固爭之,太后詔因故棺改葬之。

莽奏:「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

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

奏可。

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餘萬人,一操一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塚;二旬間,皆平。

莽又周棘其處,以為世戒雲。

又隳壞共皇廟,諸造議者泠褒、段猶皆徙合浦。

[8]王莽又奏報說:「定陶共王的母親傅太后、漢哀帝的母親丁姬,先前不遵守藩臣姬妾的規矩,墳墓竟然跟元帝一般高,而且身挾帝太后、皇太太后的印璽綬帶埋葬。

我建議發掘定陶共王母親和丁姬的墳墓,取回印璽綬帶。

然後把定陶共王母親的遺體運回到定陶國,安葬在共王的墓園。」

太皇太后認為,這都是已經過去的事了,不必再發掘墳墓。

王莽堅持自己的意見,太皇太后於是下令用傅太后原來的棺木改葬。

王莽又奏報說:「定陶共王母親和丁姬的棺材,都是用最名貴的梓木製成,而且一屍一體上還穿著用珠子串綴的外套、金鏤玉衣,這都不是藩臣姬妾應該享有的。

我請求用普通木棺休替,剝去玉衣。

將丁姬埋葬在嬪妃墳墓間。」

太皇太后批准。

公卿和在位的朝廷文武官員都迎一合王莽的意旨,捐出錢幣、絲織品,派遣子弟,以弟儒生、四方的夷族,總共十多萬人,拿著工具,幫助將作大匠挖掘剷平傅太后和丁姬的墳墓。

二十天之間,全部剷平。

王莽又用荊棘把原地圍繞一圈,作為世人的鑒戒。

又下令拆除共皇祭廟,將當初提議造廟者泠褒、段猶,全都放逐合浦。

征師丹詣公車,賜爵關內侯,食故邑。

數月,更封丹為義陽侯;月餘,薨。

徵召師丹前往長安公車官署,賜封關內侯,恢復他原來的食邑。

數月後,改封他義陽侯。

一月餘,師丹去世。

初,哀帝時,馬宮為光祿勳,與丞相、御史雜議傅太后謚曰孝元傅皇后。

及莽追誅前議者,宮為莽所厚,獨不及。

宮內慚懼,上書言:「臣前議定陶共王母謚,希指雷同,詭經僻說,以惑誤主上,為臣不忠。

幸蒙灑心自新,誠無顏復望闕庭,無心復居官府,無宜復食國邑。

願上太師、大司徒、扶德侯印綬,避賢者路。」

八月,壬午,莽以太后詔賜宮策曰:「四輔之職,為國維綱;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鮮明固守,無以居位。

君言至誠,不敢文過,朕甚多之。

不奪君之爵邑,其上太師、大司徒印綬使者,以侯就第。」

當初,漢哀帝時,馬宮為光祿勳,與丞相、御史一同議定傅太后的謚號為孝元傅皇后。

等到王莽追究誅殺從前參與議定的人時,馬宮因與跟王莽私交篤厚,單獨得以倖免。

但馬宮內心慚愧恐懼,上書說:「從前,在討論定陶共王母親謚號時,我迎一合上峰的意旨,附和別人的意見,違反儒家經典,堅持偏邪的說法,用來迷惑貽誤聖上。

作為臣子,沒有盡到忠心。

雖然幸運地准許我悔改自新,但實在無顏面再看到宮門金殿,也沒有心思再居住辟府,不應該再擁有封爵食邑。

我願上交太師、大司徒、扶德侯的印信,避開賢能人才上進之路。」

八月壬午(二十日),王莽以太皇太后的詔命賜給馬宮策書說:「四輔的崑職務,是為國家維持綱紀。

三公的責任,像鼎的三腳,支持君王。

不堅持原則,就無法居於高位。

你的陳述,至為誠懇,不敢掩飾自己的過失,我十分尊重。

現在,不剝奪你的封爵和食邑,僅上交太師、大司徒印信綬帶給使者。

以侯爵身份離開朝廷,返回家宅。」

[9]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逕漢中。

[9]王莽因皇后有了生男育女的吉兆,修通子午道,從杜陵縣穿過終南山,直通漢中郡。

[10]泉陵侯劉慶上書言:「周成王幼小,周公居攝。

今帝富於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郡臣皆曰:「宜如慶言。」

[10]泉陵侯劉慶上書:「周成王年齡幼小,由周公居位攝政。

當今聖上年齡還輕,應當讓安漢公代行天子的職務,像周公一樣。」

群臣都說:「應當照劉慶所說的辦。」

[11]時帝春秋益壯,以衛後故,怨不悅。

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

莽作策,請命於泰,願以身代,藏策金滕,置於前殿,敕諸公勿敢言。

丙午,帝崩於未央宮。

大赦天下。

莽令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喪三年。

奏尊孝成廟曰統宗;孝平廟曰元宗。

斂孝平,加元服,葬康陵。

[11]這時,平帝的年齡漸長,因母親衛皇太后的緣故,怨恨不快。

冬季,十二月,王莽藉著臘日向平帝進獻椒酒,在椒酒中下了毒。

平帝中毒害病。

王莽寫下策書,到泰祈禱,請求保全平帝的一性一命,願意用自身代平帝去死。

他把策書收藏在金櫃裡,放在前殿,告誡各大臣不准說出去。

丙午(疑誤),平帝在未央宮駕崩。

大赦天下。

王莽命令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員,一律服喪三年。

又上書太皇太后,建議尊稱成帝廟叫作統宗,平帝廟叫作元宗。

收殮孝平帝,戴上成|人冠帽,埋葬在康陵。

班固贊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顯功,以自尊盛。

觀其文辭,方處百蠻,無思不服,休征嘉應,頌聲並作;至於變異見於上,民怨於下,莽亦不能文也。

班固贊曰:平帝在位期間,由王莽發號施令,褒揚善行,宣揚功德,用來顯示他自己的尊貴威嚴。

從文辭上來看,中原以外的眾多蠻族,沒有不想歸附臣服的。

吉祥的徵兆紛呈,歌頌的聲音四起。

至於上有天象的變異,下有沸騰的民怨,王莽也無法掩飾。

[12]以長樂少府平晏為大司徒。

[12]任命長樂少府平晏當大司徒。

[13]太后與群臣議立嗣。

時元帝世絕,而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四十八人,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為後。」

乃悉征宣帝玄孫,選立之。

[13]太皇太后與文武百官,商議遴選繼任皇帝。

這時元帝的後代斷絕了,而宣帝的曾孫有為王的五人,為列侯的四十八人,王莽厭惡他們已經長大,便說:「兄弟之間不能互相作為後代。」

於是全部徵召宣帝玄孫,逐一選擇。

是月,前輝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莽使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謂太后曰:「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

又莽非敢有他,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太后心不以為可,然力不能制,乃聽許。

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詔曰:「孝平皇帝短命而崩,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孫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後。

玄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漢公莽,輔政三世,與周公異世同符。

今前輝光囂、武功長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為皇帝』者,乃攝行皇帝之事也。

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具禮儀奏!」於是群臣奏言:「太后對德昭然,深見天意,詔令安漢公居攝。

臣請安漢公踐祚,服天子冕,背斧依立於戶牖之間,南面朝群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

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群神,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自稱曰『予』。

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

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托之義,隆治平之化。

其朝見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復臣節。

自施政教於宮家國采,如諸侯禮儀故事。」

太后詔曰:「可。」

這個月,前輝光謝囂奏報,武功縣長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塊白石頭,上頭是圓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紅文字寫在石頭上,文字是「宣告安漢公王莽崑為皇帝」。

符命的興起,從此開始了。

王莽使各大臣把這件事上報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說:「這是欺騙天下,不可以施行!」太保王舜告訴太皇太后:「事已如此,無可奈何。

想要制止,力量也達不到。

而且王莽沒有別的想法,只是想要公開宣告代行皇帝的職權來加強他的權力,好去鎮服全國罷了。」

太皇太后心裡知道不可以這樣做,但自己的力量不能制止,只好答應。

王舜等人就一起讓太皇太后下詔書道:「孝平皇帝短命駕崩,已經命令主管官吏徵召孝宣皇帝曾孫二十三人,選擇合適的,讓他做孝平皇帝的後嗣,玄孫年齡還很幼小,如果不求得有最高德行的君子,誰能夠維護他?安漢公王莽,輔佐朝政已經三代,跟周公時代雖異而功業相同。

現在前輝光謝囂和武功縣長孟通上報丹書白石的符命,我深深地思索它的意思,說『為皇帝』的含義,就是代行皇帝的職權。

現命令安漢公登上皇位,代行職權,仿照周公的舊例。

開列典禮儀式上報。」

於是群臣上書說:「太后聖德英明,深深地看到了天意,下詔書讓安漢公居位攝政。

我們請求安漢公登上皇位,代行職權,穿著天子的禮服,戴著天子的禮帽,背靠著設置在門窗之間的斧形圖案屏風,向著南面接受臣子們的朝見,處理政事。

他的車駕進出要戒嚴,平民和臣下向他自稱為男奴女奴,全部按照天子的禮儀制度辦事。

在郊外祭祀天地,在明堂和宗廟祭祀祖宗,祭禮各種神祇,讚辭稱『假皇帝』,平民和臣下稱他為『攝皇帝』,自稱為『予』。

討論決定朝廷大事,通常用皇帝的詔書形式,稱為『制』,從而秉承和遵循上天的心意,輔佐漢朝,撫育孝平皇帝的幼小繼承人,完成委託的義務,振興治平的教化。

在朝見太皇太后和孝平皇后時,都恢復臣下的禮節。

在他的官署、家宅、封國、采邑,可以獨立地實行政治教化,按照諸侯禮儀的成例辦。」

太皇太后下詔批准。

王莽上居攝元年(丙寅、6)

王莽居攝元年(丙寅,公元6年)

[1]春,正月,王莽祀上帝於南郊,又行迎春、大射、養老之禮。

[1]春季,正月,王莽到長安南郊祭祀上帝。

又舉行迎春、大射、養老的儀式。

[2]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孫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嬰,廣戚侯顯之子也。

年二歲;托以卜相最吉,立之。

尊皇后曰皇太后。

[2]三月己丑(初一)冊立宣帝玄孫劉嬰作皇太子,稱號叫作孺子。

劉嬰是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年僅二歲。

王莽聲稱,卜卦的結果,認為他最吉利,所以才冊立。

尊王皇后為皇太后。

[3]以王舜為太傅、左輔,甄豐為太阿、右拂,甄邯為太保、後承;又置四少,秩皆二千石。

[3]任命王舜當太傅、左輔,甄豐當太阿、右拂,甄邯當太保、後承。

又設置四少官位,官秩都是二千石。

[4]四月,安眾侯劉崇與相張紹謀曰:「安漢公莽必危劉氏,天下非之,莫敢先舉,此乃宗室之恥也。

吾帥宗族為先,海內必和。」

紹等從者百餘人遂進攻宛;不得入而敗。

[4]四月,安眾侯劉崇跟封國丞相張紹商量道:「安漢公王莽一定要危害劉家。

天下人反對他,竟沒有人敢首先起事,這是我們皇族的恥辱。

我率領同族的人倡首,全國必定響應。」

張紹等跟隨者共一百多人於是進攻宛城,沒有攻進去就失敗了。

紹從弟辣與崇族父嘉詣闕自歸;莽赦弗罪。

辣因為嘉作奏,稱莽德美,罪狀劉崇:「願為宗室倡始,父子兄弟負籠荷鍤,馳之南陽,豬崇宮室,令如古制;及崇社宜如毫社,以賜諸侯,用永監戒!」於是莽大說,封嘉為率禮侯,嘉子七人皆賜爵關內侯;後又封辣為淑德侯。

長安為之語曰:「欲求封,過張伯松。

力戰鬥,不如巧為奏。」

自後謀反皆污池雲。

張紹的堂弟張辣和劉崇的遠房伯叔劉嘉前往朝廷自首,王莽赦免了他們,沒有加罪。

張辣代替劉嘉撰寫奏章,歌頌王莽美德,痛斥劉崇有罪,聲稱:「願意給皇族帶頭,父子兄弟背著籮筐,扛著鍤鍬,跑到南陽郡去,掘毀劉崇的宮室使成為蓄積污水的池沼,像古代的制度一樣。

還有,劉崇的土地神社應當象亡國的毫社一樣毀掉,把它分賜給各王侯,用來作永遠的鑒戒!」於是王莽非常高興,封劉嘉為率禮侯,劉嘉的七個兒子都封為內關內侯。

後來又封張辣為淑德侯。

長安人為這件事編成俗語說:「要想封,去找張柏松。

拚命鬥,不崑如巧上奏。」

從此以後,凡是謀反的人,都把他們的房屋掘毀成污池。

群臣復白:「劉崇等謀逆者,以莽權輕也;宜尊重以填海內。」

五月,甲辰,太后詔莽朝見太后稱「假皇帝」。

群臣又上報:「劉崇等人敢於造反,就是因為王莽的權力還小。

應當提高他的權力地位去鎮服全國。」

五月甲辰(十七日),太皇太后命令王莽在朝見她的時候自稱「假皇帝」。

[5]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5]冬季,十月丙辰朔(初一),出現日食。

[6]十二月,群臣奏請以安漢公廬為攝省,府為攝殿,第為攝宮。

奏可。

[6]十二月,群臣上書,請把安漢公在皇宮中的處所稱為攝省,官署稱為攝殿,住宅稱為攝宮。

奏章被批准了。

[7]是歲,西羌龐恬、傅幡等怨莽奪其地,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莽走。

莽誅永,遣護羌校尉竇況擊之。

[7]這一年,西羌龐恬和傅幡等人怨恨王莽奪取他們的土地,反攻西海郡太守程永,程永逃跑。

王莽處死了程永,派遣護羌校尉竇況進擊西羌。

二年(丁卯、7)

二年(丁卯,公元7年)

[1]春,竇況等擊破西羌。

[1]春季,竇況等人打敗了西羌。

[2]五有,更造貨:錯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銖錢並行,民多盜鑄者。

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然卒不與直。

[2]五月間,改鑄貨幣:錯刀,一枚值五千錢;契刀,一枚值五百錢;大錢,一枚值五十錢,跟五銖錢同時流通。

民間有很多私鑄貨幣的。

王莽下禁令,從列侯以下不准私藏黃金,送交御府可以得到相當的代價。

然而始終沒有付給代價。

[3]東郡太守翟義,方進之子也,與姊子蔡陳豐謀曰:「新都侯攝天子位,號令天下,故擇宗室幼稚者以為孺子,依托周公輔成王之義,且以觀望,必代漢家,其漸可見。

方今宗室衰弱,外無強蕃,天下傾首服從,莫能亢國難。

吾幸得備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漢厚恩,義當為國討賊,以安社稷;欲舉兵西,誅不當攝者,選宗室子孫輔而立之。

設令時命不成,死國埋名,猶可以不慚於先帝。

今欲發之,汝肯從我乎?」

豐年十八,勇壯,許諾。

義遂與東郡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信弟武平侯劉璜結謀,以九月都試日斬觀令,因勒其車騎、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將帥。

信子匡時為東平王,乃並東平兵,立信為天子;義自號大司馬、柱天大將軍;移檄郡國,言「莽鴆殺孝平皇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

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罰!」郡國皆震。

比至山陽,眾十餘萬。

[3]東郡太守翟義是翟方進的兒子,與姐姐的兒子上蔡人陳豐密謀說:「新都侯王莽代理皇位,向全國發號施令,故意在皇族中挑選一個幼年孩子,稱為孺子,假托周公輔佐成王的作法,試探天下人心,他必然取代漢家,跡像已經逐漸可見。

而今,皇族衰弱,長安以外又沒有強大的封國,天下全都低頭順從,沒有人能挽救國家的災難。

我有幸是宰相的兒子,自己又是一個大郡的郡守,父子都受漢朝的厚恩,有義務為國家討伐叛賊,使國家安定。

我打算發動軍隊西進,誅殺不應當代理皇位的人,而另行選擇、輔助皇族子弟當皇帝。

即使事情不能成功,為國而死,身雖埋葬,名卻長存,還可以無愧於先帝。

如今我準備行動,你肯追隨我嗎?」

陳豐十八歲,勇一猛強壯,一口承諾。

翟義於是與東郡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劉信的弟弟武平侯劉璜合謀,在九月檢閱軍隊的日子斬殺觀縣縣令,控制了本地的戰車、騎兵、弓箭手,再徵召郡中勇士,部署將帥。

劉信的兒子劉匡,當時是東平王,於是與東平國的防衛部隊合兵一處,擁立劉信為皇帝。

翟義自稱大司馬,兼柱天大將軍。

通報各郡、各封國,指出:「王莽用鴆酒毒死孝平皇帝,代理皇位,目的在剷除漢朝政權。

現在,天子已經即位,當共同代天行罰!」各郡、各封國大為震動。

大軍抵達山陽時,已有十餘萬人。

莽聞之,惶懼不能食。

太皇太后謂左右曰:「人心不相遠也。

我雖婦人,亦知莽必以此自危。」

莽乃拜其一黨一、親輕車將軍、成武侯孫建為奮武將軍,光崑祿勳、成都侯王邑為虎牙將軍,明義侯王駿為強一弩一將軍,春王城門校尉王況為震威將軍,宗伯、忠孝侯劉宏為奮衝將軍,中少府、建威侯王昌為中堅將軍,中郎將、震羌侯竇況為奮威將軍,凡七人,自擇除關西人為校尉、軍吏,將關東甲卒,發奔命以擊義焉。

復以太僕武讓為積一弩一將軍,屯函谷關;將作大匠蒙鄉侯逯並為橫將軍,屯武關;羲和、紅休侯劉秀為揚武將軍,屯宛。

王莽得到消息,驚惶失措,連飯都吃不下。

太皇太后對她的侍從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雖然是一個女人,也知道王莽必定因此而自危。」

王莽於是任命他的同一黨一和親屬,輕車將軍、成武侯孫建為奮武將軍,光祿勳、成都侯王邑為虎牙將軍,明義侯王駿為強一弩一將軍,春王城門校尉王況為震威將軍,宗伯、忠孝侯劉宏為奮衝將軍,中少府、建威侯王昌為中堅將軍,中郎將、震羌侯竇況為奮威將軍,共七人,由各人自己選擇任命函谷關以西地區的人當校尉和軍吏,率領以函谷關以東地區的士兵,再徵調各郡臨時召集的部隊,向翟義軍發動攻擊。

王莽又任命太僕武讓為積一弩一將軍,駐防函谷關;命將作大匠、蒙鄉侯逯並為橫將軍,駐防武關;羲和、紅休侯劉秀為揚武將軍,駐防宛城。

三輔聞翟義起,自茂陵以西至二十三縣,盜賊並發。

槐裡男子趙朋、霍鴻等自稱將軍,攻燒官寺,殺右輔都尉及令,相與謀曰:「諸將一精一兵悉東,京師空,可攻長安!」眾稍多至十餘萬,火見未央宮前殿。

莽復拜衛尉王級為虎賁將軍,大鴻臚、望鄉侯閻遷為折衝將軍,西擊朋等。

以常鄉侯王惲為車騎將軍,屯平樂館;騎都尉王晏為建威將軍,屯城北;城門校尉趙恢為城門將軍;皆勒兵自備。

以太保、後承、承陽侯甄邯為大將軍,受鉞高廟,領天下兵,左杖節,右把鉞,屯城外。

王舜、甄豐晝夜循行殿中。

京城附近地區聽到翟義起兵的消息,自茂陵以西到縣,共二十三縣,盜賊一齊爆發。

槐裡男子趙朋、霍鴻等自稱為將軍,攻擊、焚燒官府,擊殺右輔都尉及縣縣令。

他們會商說:「眾將和一精一兵全部東征,京師空虛,我們可以進攻長安!」軍隊漸漸增多到十餘萬人,未央宮前殿可以見到火光。

王莽又任命衛尉王級為虎賁將軍,大鴻臚、望鄉侯閻遷為折衝將軍,向西攻擊趙朋等。

任命常鄉侯王惲為車騎將軍,駐防平樂館;騎都尉王晏為建威將軍,駐防城北;城門校尉趙恢為城門將軍,都各自統率軍隊,進入戒備狀態。

再任命太保、後承、承陽侯甄邯為大將軍,在高帝廟接受斧鉞,統率全國的軍隊,左邊執持符節,右邊把握斧鉞,駐紮在城外。

王舜和甄豐晝夜在宮殿之中巡查。

莽日抱孺子禱郊廟,會群臣,稱曰:「昔成王幼,周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畔。

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亂。

自古大聖猶懼此,況臣莽之鬥筲!」群臣皆曰:「不遭此變,不章聖德!」冬,十月,甲子,莽依《周書》作《大誥》曰:「粵其聞日,宗室之俊有四百人,民獻儀九萬夫,予敬以終於此謀繼嗣圖功。」

遣大夫桓譚等班行諭告天下,以當反位孺子之意。

王莽每天抱著孺子到郊祀祭壇和宗廟禱告,集合群臣宣稱:「從前周成王年幼,周公代君主處理國政,管叔、蔡叔挾持祿父叛變。

而今,翟義也挾持劉信作亂。

連古代的大聖人都還怕這種事情,何況我王莽這樣渺小的人!」群臣都說:「不遭受這次大難,就不能展示你的聖德!」冬季,十月甲子(十五日),王莽倣傚《周書》,也撰寫《大誥》,說:「當翟義反書傳到的那天,劉姓皇族在京師的俊傑有四百人,而民眾的賢者有九萬男子。

我謹依靠這些俊傑和賢人,保衛皇家繼承人,建立功業。」

派大夫桓譚等前往全國各地,將自己會把政權歸還孺子的意圖曉喻全國。

諸將東至陳留,與翟義會戰,破之,斬劉璜首。

莽大喜,復下詔先封車騎都尉孫賢等五十五人皆為列侯,即軍中拜授。

因大赦天下。

於是吏士一精一銳遂攻圍義於圉城,十二月,大破之。

義與劉信棄軍亡,至固始界中,捕得義,一屍一磔陳都市;卒不得信。

各位將軍率軍東征,抵達陳留郡縣,與翟義的軍隊進行會戰,取得勝利,斬殺劉璜。

王莽大喜,再次下詔,將車騎都尉孫賢等五十五人都封為列侯,就在軍中授予爵位。

因此大赦天下。

於是,用一精一兵圍攻翟義於圉城,十二月,大敗翟義。

翟義與劉信放棄軍隊逃亡。

逃到固始縣界內,翟義被捕,押解到淮陽國所屬陳縣,施以分裂肢一體的酷刑,在市上示眾。

而劉信最終沒有抓到。

始初元年(戊辰、8)

始初元年(戊辰,公元8年)*[1]春,地震。

大赦天下。

[1]春季,發生地震。

大赦天下。

[2]王邑等還京師,西與王級等合擊趙朋、霍鴻。

二月,朋等殄滅,諸縣息平。

還師振旅,莽乃置酒白虎殿,勞賜將帥。

詔陳崇治校軍功,第其高下,依周制爵五等,以封功臣為侯、伯、子、男,凡三百九十五人,曰「皆以奮怒,東指西擊,羌寇、蠻盜,反虜、逆賊,不得旋踵,應時殄滅,天下鹹服」之功封雲。

其當賜爵關內侯者,更名曰附城,又數百人。

莽發翟義父方進及先祖塚在汝南者,燒其棺柩;夷滅三族,誅及種嗣,至皆同坑,以棘五毒並葬之。

又取義及趙朋、霍鴻一黨一眾之一屍一,聚之通路之旁,濮陽、無鹽、圉、槐裡、凡五所,建表木於其上,書曰:「反虜逆賊鯢。」

義等既敗,莽於是自謂威德日盛,遂謀即真之事矣。

[2]王邑等人回到長安,再向西與王級等會合,共同進擊趙朋、霍鴻。

二月,趙朋等人被消滅,各縣秩序恢復。

勝利凱旋,整頓軍隊,王莽於是在白虎殿舉行酒宴,慰勞和賞賜將帥。

命令陳崇審核軍功,排列高低。

依照周朝的制度,把爵位分為五等,賜封功臣為侯、伯、子、男,共三百九十五人。

指出:「他們都懷著憤怒的心情,東征西討,羌寇、蠻盜、反叛、逆賊,還沒有轉過腳跟,便即時撲滅,天下人都敬服。」

封爵全用這項理由。

應當賜爵為關內侯的,改名附城,又有數百人。

王莽下令挖掘翟義父親翟方進和他祖先在汝南的墓墳,焚燒棺材,屠一殺三族,連幼兒都不能倖免。

甚至還將一屍一體都放進同一個大坑,用荊棘跟五毒羼雜一併埋葬。

又下令把翟義、趙朋、霍鴻一黨一羽們的一屍一體,堆積在濮陽、無鹽、圉城、槐裡、五個地方的交通大道旁邊,把木牌豎一立在一屍一堆上,上面寫道:「反虜逆賊鯨鯢。」

翟義等人已經失敗,王莽於是認為自己的聲威德行一天天興盛,便考慮正式登皇位了。

[3]群臣復奏:進攝皇帝子安、臨爵為公;封兄子光為衍功侯。

是時莽還歸新都國;群臣復白以封莽孫宗為新都侯。

[3]文武官員又建議:「晉陞王莽的兒子王安、王臨為公爵。

賜封王莽哥哥的兒子王光為衍功侯。

這時,王莽交還了新都國,文武官員又建議賜封王莽的孫子王宗當新都侯。

[4]九月,莽母功顯君死。

莽自以居攝踐阼,奉漢大宗之後,為功顯君緦弁而加麻環,如天子吊諸侯服。

凡壹吊再會;而令新都侯宗為主,服喪三年雲。

[4]九月,王莽的母親功顯君去世。

王莽自以為他代理皇位,登上宮廷的寶座,尊奉漢室大宗的後嗣,於是為功顯君守五服中最輕的緦麻服,在細麻布帽上面加上用麻環繞而成的孝帶,如同天子弔唁諸侯的喪服。

總共一次弔唁,兩次會祭,讓新都侯王宗為喪主,由他守三年的喪服。

[5]司威陳崇奏:莽兄子衍功侯光私報執金吾竇況,令殺人;況為收系,致其法。

莽大怒,切責光。

光母曰:「汝自視孰與長孫、中孫!」長孫、中孫者,宇及獲之字也。

遂母子自一殺,及況皆死。

初,莽以事母、養嫂、撫兄子為名,及後悖虐,復以示公義焉。

令光子嘉嗣爵為侯。

[5]司威陳崇奏報:王莽哥哥的兒子、衍功侯王光私下告知執金吾竇況,讓竇況替他殺人。

竇況替他拘禁了那個人,用法律把那個人處死了。

王莽大怒,嚴厲地責備了王光。

王光的母親對王光說:「你看自己和長孫、仲孫相比怎麼樣?」

長孫、仲孫是王莽長子王宇、次子王獲的表字。

王光母子便自一殺了,連竇況也死了。

起初,王莽由於服事母親,供養嫂子,撫育兄長的兒子求得了名譽,等到後來狂妄凶暴,又這樣來顯示公正無私。

令王光的兒子王嘉繼承爵位為侯。

[6]是歲,廣饒侯劉京言齊郡新井,車騎將軍千人扈雲言巴郡石牛,太保屬臧鴻言扶風雍石;莽皆迎受。

十一月,甲子,莽奏太后曰:「陛下遇漢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詔臣莽居攝。

廣饒侯劉京上書言:『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暮數夢,曰:「吾,天公使也。

天公使我告亭長:『攝皇帝當為真。

』即不信我,此亭中當有新井。」

亭長晨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且百尺。

』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於未央宮之前殿。

臣與太保安陽侯舜等視,天風起,塵冥,風止,得銅符帛圖於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獻者封侯』,騎都尉崔發等視說。

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臣莽敢不承用!臣請共事神祇、宗廟,奏言太皇太后、崑孝平皇后,皆稱『假皇帝』;其號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攝』;以居攝三年為始初元年;漏刻以百二十為度;用應天命。

臣莽夙夜養育隆就孺子,令與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於萬方,期於富而教之。

孺子加元服,復子明辟,如周公故事。」

奏可。

眾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群公博議別奏,以示即真之漸矣。

[6]這一年,廣饒侯劉京奏報齊郡冒出一口新井,車騎將軍千人扈雲奏報巴郡發現一頭石牛,太保屬臧鴻奏報扶風雍縣發現仙石。

王莽都歡迎接受了。

十一月甲子(二十一日),王莽上奏給太皇太后說:「陛下現在的處境是漢王朝已經十二世,正碰上『三七』數字的危險命運,秉承上天威嚴的命令,陛下下詔讓我暫居皇帝之位,處理政務。

廣饒侯劉京上奏說,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一夜作了幾個夢,夢見有聲音對他說:『我是天公的使者。

天公打發我告訴亭長:代理皇帝應當作真皇帝。

如果不相信我,這個驛亭裡會出現一口新井。

』亭長早晨起來查看亭中,確實出現了一口新井,深入地下將近一百尺。

十一月壬子(初九),節令交替正趕上冬至,巴都的石牛,戊午(十五日),雍縣的石文,都到達未央宮的前殿。

我和太保安陽侯王舜等人去看時,天空刮起了大風,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風停止,在石頭前面得到了銅符帛圖,上面的文字是:『上天告示皇帝的符信,進獻的人可以封侯。

』騎都尉崔發等人看到並進行解說。

孔子說:『畏懼上天的意旨,畏懼尊長輩,畏懼聖人的教導。

』我王莽敢不遵照執行!我請求在服事神祇、宗廟,向太皇太后和孝平皇后奏報時,都自稱『假皇帝』。

至於向全國臣民發號施令,全國臣民向我奏報,都不要說是『代理』。

把居攝三年改為初始元年,銅壺滴漏的刻度改為一百二十度,以符合上天的意旨。

我王莽一定日夜養育孺子成長,讓他能夠跟周成王的品德相媲美,把太皇太后的聲威德行傳播到各地,讓各地富足並施行教化。

等到孺子舉行冠禮以後,再把明君的權力歸還給他,如同周公舊例。」

奏章被批准了。

大眾知道他信奉符命,指使大臣們廣泛議論,分別奏報太皇太后,以顯示正式登上皇位的發展趨勢。

[7]期門郎張充等六人謀共劫莽,立楚王。

發覺,誅死。

[7]期門郎張充等六人策劃一道劫持王莽,擁立楚王作皇帝。

被發覺後處死。

[8]梓潼人哀章學問長安,素無行,好為大言,見莽居攝,即作銅匱,為兩檢,署其一日「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署曰:「赤帝璽某傳予皇帝金策書」。

某者,高皇帝名也。

書言王莽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

圖書皆書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興、王盛,章因自竄姓名,凡十一人,皆署官爵,為輔佐。

章聞齊井、石牛事下,即日昏時,衣黃衣,持匱至高廟,以付僕射。

僕射以聞。

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禪,御王冠,謁太后,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予以不德,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

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

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金策之書,予甚祗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

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

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始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為時。

服色配德上黃,犧牲應正用白,使節之旄幡皆純黃,其署曰『新使五威節』,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8]梓潼縣人哀章在長安學習,一向品行不好,喜歡說大話。

他看見王莽居位攝政,就製造了一隻銅櫃,做了兩道標籤,一道寫作「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道寫作「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

所謂某,就是高皇帝的名字。

那策書說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應遵照天意行一事。

圖和策書都寫明王莽的大臣八人,又加上兩個好名字王興和王盛,哀章乘機把自己的姓名也塞在裡面,共十一人,都寫明了官職和爵位,作為輔佐。

哀章聽到齊郡新井和巴郡石牛事件下達了,當天黃昏時候,穿著黃衣,拿著銅櫃到高帝祭廟,把它交給了僕射。

僕射奏報。

戊辰(二十五日),王莽到高帝祭廟拜受天神命令轉一讓統治權的銅櫃。

他戴上王冠,進見太皇太后,回來便坐在未央宮的前殿,發佈文告說:「我德行不好,幸賴是皇初祖黃帝的後代,是皇始祖虞帝的子孫,又是太皇太后的微末親屬。

皇天上帝予以隆厚的庇佑,令我繼承大統。

符命、圖文,金櫃中的策書,都是神明的詔告,把天下千百萬人民托付我。

赤帝漢朝高皇帝的神靈,秉承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