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
齊紀七齊明帝建武四年(丁丑,公元497年)
[1]春,正月,大赦。
[1]春季,正月,大赦天下。
[2]丙申,魏立皇子恪為太子。
魏主宴於清徽堂,語及太子恂,李沖謝曰:「臣忝師傅,不能輔導。」
帝曰:「朕尚不能化其惡,師傅何謝也!」
[2]丙申(初八),北魏立皇子元恪為太子。
孝文帝在清徽堂歡宴,說到太子元恂,李沖謝罪說:「我愧為太子師傅,沒有能教導好他,實在有罪。」
孝文帝說:「朕尚且不能教化他的劣惡,你做師傅的何必謝罪呢?」
[3]乙巳,魏主北巡。
[3]乙巳(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去北方巡視。
[4]初,尚書令王晏,為世祖所一寵一任;及上謀廢鬱林王,晏即欣然推奉。
鬱林王已廢,上與晏宴於東府,語及時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何如?」
上即位,晏自謂佐命新朝,常非薄世祖故事。
既居朝端,事多專決,內外要職,並用所親,每與上爭用人。
上雖以事際須晏,而心惡之。
嘗料簡世祖中詔,得與晏手敕三百餘紙,皆論國家事,又得晏啟諫世祖以上領選事,以此愈猜薄之。
始安王遙光勸上誅晏,上曰:「晏於我有功;且未有罪。」
遙光曰:「晏尚不能為武帝,安能為陛下乎!」上默然。
上遣腹心陳世范等出塗巷,采聽異言。
晏輕淺無防,意望開府,數呼相工自視,雲當大貴,與賓客語,好屏人清閒。
上聞之,疑晏欲反,遂有誅晏之意。
[4]早先,南齊尚書令王晏深得武帝的一寵一信,到了明帝謀劃廢去鬱林王之時,王晏又立即欣然贊同,幫助進行。
鬱林王被廢去之後,明帝與王晏在東府宴飲,談到時事之時,王晏拍著手掌說道:「您經常說我王晏膽怯,今天又認定我如何呢?」
明帝即位,王晏自以為對新朝有佐命之功,經常菲薄譏刺武帝在世時候的事情。
他擔任了尚書令,居於朝臣中的最高地位,處理事情非常專橫獨斷,朝廷內外的重要職位,都任用自己的親信之徒,經常與明帝在用人方面發生爭執。
明帝雖然因舉事之際,不得不依賴、重用王晏,但是內心卻十分厭惡他。
明帝曾經整理檢查武帝的詔書文告等材料,得到武帝寫給王晏的手敕三百多張,都是談論國家的事情,又獲得王晏勸諫武帝不要讓自己主管詮選之事的啟奏,因此越發猜忌、冷淡王晏了。
始安王蕭遙光勸明帝殺掉王晏,明帝說:「王晏於我有功勞,況且沒有罪過,所以不能殺他。」
蕭遙光又說:「王晏對武帝都不能忠心耿耿,怎麼能忠於陛下呢?」
明帝聽了默然無言。
明帝派遣心腹陳世范等人到街頭小巷去採聽關於王晏的傳言異聞。
王晏這個人輕率淺薄而沒有防範,他想為自己開闢府署,幾次傳叫方術之士來查看風水,說是會大富大貴。
王晏與賓客談話時,總是喜歡把手下的雜人支開,然後與客人在清靜中交談。
明帝知道了這些情況之後,懷疑王晏想謀反,於是產生了殺掉王晏的念頭。
奉朝請鮮於文粲密探上旨,告晏有異志。
世范又啟上云:「晏謀因四年南郊,與世祖故主帥於道中竊發。」
會虎犯郊壇,上愈懼。
未郊一日,有敕停行,先報晏及徐孝嗣。
孝嗣奉旨,而晏陳「郊祀事大,必宜自力」。
上益信世范之言。
丙辰,召晏於華林省,誅之,並北中郎司馬蕭毅、台隊主劉明達,及晏子德元、德和。
下詔云:「晏與毅、明達以河東王鉉識用微弱,謀奉以為主,使守虛器。」
晏弟詡為廣州刺史,上遣南中郎司馬蕭季敞襲殺之。
季敞,上之從祖弟也。
蕭毅奢豪,好弓馬,為上所忌,故因事陷之。
河東王鉉先以年少才弱,故未為上所殺。
鉉朝見,常鞠躬俯僂,不敢平行直視。
至是,年稍長,遂坐晏事免官,禁不得與外人交通。
奉朝請鮮於文粲密探到了明帝的心思,就奏告了王晏有異圖。
陳世范又啟奏明帝:「王晏密謀借建武四年南郊祭天之機,與武帝過去的主帥在道中起事。」
正好遇上老虎闖入南郊祭壇,明帝愈加懼怕了。
郊祭前一日,明帝敕令不去南郊祭祀,派人先告訴了王晏和徐孝嗣。
徐孝嗣奉旨不言,而王晏則不同意明帝不去,陳述了自己的理由:「郊祀事關重大,聖上一定要親自前去。」
這樣一來,明帝越加相信陳世范所說的了。
丙辰(二十八日),明帝在華林省召見王晏,殺了他,一同誅死的還有北中郎司馬蕭毅、台隊主劉明達,以及王晏的兒子王德元、王德和。
明帝發出詔令:「王晏與蕭毅、劉明達因為河東王蕭崑鉉識見低下、能力微弱,於是陰謀奉他為君主,讓他守虛位,而他們自己一操一縱國政。」
王晏的弟弟王詡擔任廣州刺史,明帝派遣南中郎司馬蕭季敞去突然殺掉了他。
蕭季敞是明帝的從祖弟。
蕭毅奢侈豪華,特別喜好弓箭、駿馬,使明帝忌妒,因此借這件事陷害、殺害了他。
河東王蕭鉉在早先因年齡小、才力弱,所以沒有被明帝殺掉。
蕭鉉在朝見明帝時總是保持鞠躬姿勢,彎腰低頭,不敢平行直視。
至此時,年齡稍大了些,於是連坐王晏之事而被免官,並且被禁止與外面的人來往交接。
鬱林王之將廢也,晏從弟御史中丞思遠謂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贊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權計相須,未知兄將來何以自立!若及此引決,猶可保全門戶,不失後名。」
晏曰:「方啖粥,未暇此事。」
及拜驃騎將軍,集會子弟,謂思遠兄思徵曰:「隆昌之末,阿戎勸吾自裁;若從其語,豈有今日!」思遠遽應曰:「如阿戎所見,今猶未晚也。」
思遠知上外待晏厚而內已疑異,乘間謂晏曰:「時事稍異,兄亦覺不?凡人多拙於自謀而巧於謀人。」
晏不應。
思遠退,晏方歎曰:「世乃有勸人死者!」旬日而晏敗。
上聞思遠言,故不之罪,仍遷侍中。
鬱林王將被廢黜之前,王晏的堂弟御史中丞王思遠對王晏說:「兄長你承受武帝的厚恩,現在一旦幫助別人進行此事,在那個人來說或許可以暫時利用兄長,但不知兄長這樣做了,將來別人何以自立呢?如果在現在能拿起刀子自刎而死,還可以保全門戶,不失後世英名。」
王晏不予理會,回答說:「我正在喝粥,無暇顧及此事。」
明帝即位之後,拜王晏為驃騎將軍,王晏把弟弟和兒子們召集在一起,對王思遠的哥哥王思徵說:「隆昌之末,思遠勸我自裁,如果聽從了他的話語,那裡能有今天呢?」
王思遠隨聲應道:「如按照小弟所說的那樣去做,現在尚未為晚。」
王思遠知道明帝外表上對待王晏十分優厚而內心則已經開始懷疑他了,就乘機對王晏說:「眼下事情逐漸有異樣,兄長覺察與否?人們大多拙於自謀而巧於謀算別人。」
王晏聽後沒有吭聲。
王思遠走了之後,王晏才歎息著說:「世上竟有勸人死的人。」
十日之後,王晏被殺。
明帝聽說了王思遠對王晏說過的話,所以沒有定他的罪,並且升任他為侍中。
晏外弟尉氏阮孝緒亦知晏必敗,晏屢至其門,逃匿不見。
嘗食醬美,問知得於晏家,吐而覆之。
及晏敗,人為之懼,孝緒曰:「親而不一黨一,何懼之有!」卒免於罪。
王晏的表弟尉氏人阮孝緒也知道王晏必定會敗落,所以王晏屢次到他家去,他都躲而不見。
一次,他吃醬覺得味道很香,一問才知道是從王晏家得來的,因此立即吐了出來,並且把其餘的全部倒掉。
到了王晏被殺之後,人們都為阮孝緒擔心,他卻不以為然,說:「雖然是親戚,但是並不是同一黨一,有什麼害怕的呢?」
最後他被免於定罪。
[5]二月,壬戌,魏主至太原。
[5]二月壬戌(初五),北魏孝文帝到達太原。
[6]甲子,以左僕射徐孝嗣為尚書令,征虜將軍蕭季敞為廣州刺史。
[6]甲子(初七),齊明帝任命左僕射徐孝嗣為尚書令,任命征虜將軍蕭季敞為廣州刺史,分別代替王晏及其弟生前的職位。
[7]癸酉,魏主至平城,引見穆泰、陸睿之一黨一問之,無一人稱枉者;時人皆服任城王澄之明。
穆泰及其親一黨一皆伏誅;賜陸睿死於獄,宥其妻子,徙遼西為民。
[7]癸酉(十六日),北魏孝文帝到達平城,提審了穆泰、陸睿之一黨一,沒有一個人說自己冤枉。
當時,人們都認為任城王元澄公正、明察。
穆泰及其親信一黨一徒都伏法,陸睿被賜死獄中,他的妻子得到寬宥,被流放到遼西,成為平民。
初,魏主遷都,變易舊俗,并州刺史新興公丕皆所不樂;帝以其宗室耆舊,亦不之一逼一十,但誘示大理,令其不生同異而已。
及朝臣皆變衣冠,朱衣滿坐,而丕獨胡服於其間,晚乃稍加冠帶,而不能修飾容儀,帝亦不強也。
早先,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變舊的風俗習慣,但是并州刺史新興公元丕一點也不高興這樣做,孝文帝因為他在家族中年輩較長,因此就不強行讓他改換,但是用大道理加以誘導勸說,以便使他不公開反對。
到了朝中大臣們都改換了衣服帽子,每天上朝殿內朱衣滿坐,但是惟獨元丕還穿著胡服側身其間,後來他才慢慢加上了帽子和帶子,可是仍舊不修飾外表儀容,孝文帝也不強崑迫他。
太子恂自平城將遷洛陽,元隆與穆泰等密謀留恂,因舉兵斷關,規據陘北。
丕在并州,隆等以其謀告之。
丕外慮不成,口雖折難,心頗然之,及事覺,丕從帝至平城,帝每推問泰等,常令丕坐觀。
有司奏元業、元隆、元超罪當族,丕應從坐。
帝以丕嘗受詔許以不死,聽免死為民,留其後妻、二子,與居於太原,殺隆、超、同產乙升,余子徙敦煌。
太子元恂將從平城遷往洛陽之時,元隆同穆泰等人密謀策劃,要把元恂留在平城,因此出兵堵住雁門東陘、西陘二關,陰謀佔據關北恆、朔二州。
當時,元丕在并州,元隆等人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他,元丕表面上憂慮事情難以成功,口頭上雖然反對,但是心裡卻頗為贊同。
等到穆泰等人叛亂之事敗露之後,元丕隨從孝文帝到了平城,孝文帝每次審問穆泰等人時,常常讓元丕坐在旁邊觀看。
有的官員奏告元業、元隆、元超罪該滿門誅斬,元丕也應該連坐治罪。
孝文帝以元丕曾經在詔令中被許以不死,就免他一死,黜為平民,讓他的後妻和兩個兒子陪伴他居住在太原,而殺了元隆、元超及其同胞兄弟元乙升,其他的兒子流放敦煌。
初,丕、睿與僕射李沖、領軍於烈俱受不死之詔。
睿既誅,帝賜沖、烈詔曰:「睿反逆之志,自負幽冥;違誓在彼,不關朕也。
反逆既異余犯,雖欲矜恕,如何可得?然猶不忘前言,聽自死別府,免其拿戮。
元丕二子、一弟,首為賊端,連坐應死,特恕為民,朕本期始終而彼自棄絕,違心乖念,一何可悲!筆此別示,想無致怪。
謀反之外,皎如白日耳。」
沖、烈皆上表謝。
原先,元丕、陸睿以及僕射李沖、領軍於烈等人都受過皇帝的不死之詔。
陸睿被殺之後,孝文帝在賜給李沖、於烈的詔書中說:「雖然朕曾經詔許陸睿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免於一死,可是他叛逆謀反的陰謀,自己有負於鬼神,是他違背了曾經發過的誓言,所以他的死與朕沒有關係。
他叛亂謀反既不同於其他諸犯,即使想要寬恕他,又怎麼可能呢?然而朕猶不忘先前說過的話,所以讓他自己在獄中自盡,並且免去他兒子的死罪。
元丕的兩個兒子、一個弟弟,最早策劃叛亂,最先參與叛亂,理應連坐處死,朕特加恕免,只是黜為平民而已。
朕本來期望與他們和衷共濟,始終相善,但是他們自己棄絕情義,違背良心,產生不軌之念,這是多麼令人感到可悲的啊!所以,特意告訴你們一下,想必不會令你們奇怪吧?除了謀反這件事情之外,朕對他們的一片真心皎如白月,在在可鑒。」
李沖、於烈都上表致謝。
臣光曰:夫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人君所以馭臣之大一柄一也。
是故先王之制,雖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苟有其罪,不直赦也;必議於槐棘之下,可赦則赦,可宥則宥,可刑則刑,可殺則殺;輕重視情,寬猛隨時。
故君得以施恩而不失其威,臣得以免罪而不敢自恃。
及魏則不然,勳貴之臣,往往豫許之以不死;彼驕而觸罪,又從而殺之。
是以不信之令誘之使陷於死地也。
刑政之失,無此為大焉!
臣司馬光曰:給予或剝奪爵位、俸祿,掌管生殺予奪之權力,這是做皇帝的人駕馭臣下們的重要手段,所以先王們裁定的制度,雖然有親、故、賢、能、功、勤、賓等所謂「八議」,但是如果臣下犯有罪行,並不直接赦免,而一定要通過刑法部門來商議,可以赦免則赦免,可以寬大則寬大,可以判刑則判刑,可以誅死則誅死,懲罰的輕與重根據實情而定,處理的寬與嚴隨時機而有所不同。
因此,國君得以施行仁恩而又不失其威嚴,臣子們既可以得到免罪而又不敢以此自恃。
到了北魏卻不是這樣了,對於功勳顯貴的大臣,往往預先許諾以終生不被處死,但是其人因此而自驕,觸法犯罪,則又被處死。
這正是以言而無信的允諾誘一惑其人,使他陷於死地。
刑法政治的失誤過錯,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8]是時,代鄉舊族,多與泰等連謀,唯於烈無所染涉,帝由是益重之。
帝以北方酋長及侍子畏暑,聽秋朝洛陽,春還部落,時人謂之「雁臣」。
[8]在這時候,平城的鮮卑族人,多數與穆泰等人一起策劃,唯獨於烈沒有絲毫參涉,因此孝文帝對他更加器重了。
孝文帝考慮到北方的酋長以及在身邊侍奉自己的王子們害怕暑熱,所以就任他們秋天來到洛陽,春天再返回各自的部落去,當時的人們稱他們為「雁臣」。
[9]三月,己酉,魏主南至離石。
叛胡請降,詔宥之。
夏,四月,庚申,至龍門,遣使祀夏禹。
癸亥,至蒲阪,祀虞舜。
辛未,至長安。
[9]三月己酉(二十二日),北魏孝文帝到達離石,反叛的胡人請求投降,孝文帝詔令寬恕了他們。
夏季,四月,庚申(初四),孝文帝到達龍門,派遣使者去祭祀夏禹。
癸亥(初七),孝文帝到達蒲阪,祭祀虞舜。
辛未(十五日),孝文帝到達長安。
[10]魏太子恂既廢,頗自悔過。
御史中尉李彪密表恂復與左右謀逆,魏主使中書侍郎邢巒與咸陽王禧奉詔繼椒酒詣河陽,賜恂死,斂以粗棺、常服,瘞於河陽。
[10]北魏太子元恂被廢之後,頗為悔恨自己過去的過失。
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孝文帝,告發說元恂又與手下的人謀劃叛逆,孝文帝派遣中書侍郎邢巒和咸陽王元禧奉著自己的聖旨,帶著用椒子浸制的酒去河陽,賜元恂死,用粗劣的棺材和平常衣服裝斂了他,埋葬在河陽。
[11]癸未,魏大將軍宋明王劉昶卒於彭城,葬以殊禮。
[11]癸未(二十七日),北魏的大將軍宋明王劉昶死於彭城,以特別的禮儀安葬。
[12]五月,己丑,魏主東還,泛渭入河。
壬辰,遣使祀周文王於豐,武王於鎬。
六月,庚申,還洛陽。
[12]五月,己丑(初三),北魏孝文帝東行返回,乘船從渭河進入黃河。
壬辰(初六),孝文帝派遣使者分別在豐、鎬兩處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
六月,庚申(初五),孝文帝回到洛陽。
[13]壬戌,魏發冀、定、瀛、相、濟五州兵二十萬,將入寇。
[13]壬戌(初七),北魏發動冀、定、瀛、相、濟等五州的二十萬大軍,即將入侵南齊。
[14]魏穆泰之反也,中書監魏郡公穆羆與之通謀,赦後事發,削官爵為民。
羆弟司空亮以府事付司馬慕容契,上表自劾,魏主優詔不許;亮固請不已,癸亥,聽亮遜位。
[14]北魏穆泰謀反時,中書監魏郡公穆羆曾與他一起策劃,赦免之後事情被發現,從寬被削去官職和爵位,黜為平民。
穆羆的弟弟擔任司空的穆亮把府署中的事務交付給司馬慕容契,上表孝文帝自行彈劾,孝文帝下詔撫一慰,不許他辭職,但是穆亮再三請求,癸亥(初八),孝文帝只好同意穆亮辭去官職。
[15]丁卯,魏分六師以定行留。
[15]丁卯(十二日),北魏把軍隊分為六部分,以便決定哪些參加南征,哪些留守。
[16]秋,七月,魏立昭儀馮氏為皇后,後欲母養太子恪;恪母高氏自代如洛陽,暴卒於共縣。
[16]秋季,七月,北魏冊立昭儀馮氏為皇后。
馮皇后想做太子元恪的母親,親自來撫養他。
元恪的生母高氏從代都來洛陽時,突然死於共縣。
[17]戊辰,魏以穆亮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刺史。
[17]戊辰(十三日),北魏任命穆亮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刺史。
[18]八月,丙辰,魏詔中外戒嚴。
[18]八月,丙辰(初一),北魏即將南伐,宣佈內外戒嚴。
[19]壬戌,魏立皇子愉為京兆王,懌為清河王,懷為廣平王。
[19]壬戌(初七),北魏封立皇子元愉為京兆王,元懌為清河王,元懷為廣平王。
[20]追尊景皇所生王氏為恭太后。
[20]明帝追尊景皇生母王氏為恭太后。
[21]甲戌,魏講武於華林園;庚辰,軍發洛陽。
使吏部尚書任城王澄居守;以御史中丞李彪兼度支尚書,與僕射李沖參治留台事。
假彭城王勰中軍大將軍,勰辭曰:「親疏並用,古之道也。
臣獨何人,頻煩一寵一授!昔陳思求而不允,愚臣不請而得,何否泰之相遠也!」魏主大笑,執勰手曰:「二曹以才名相忌,吾與汝以道德相親。」
[21]甲戌(十九日),北魏孝文帝在華林園講習武事。
庚辰(二十五日),北魏從洛陽發兵,進行南征。
孝文帝使吏部尚書任城王元澄留守洛陽,讓御史中丞李彪兼任度支尚書,並且讓他與僕射李沖一道參與掌管留守事宜。
孝文帝又授與彭城王元勰中軍大將軍的官銜,元勰辭而不受,對孝文帝說:「親疏崑遠近一併用之,這是古代留下來的治國之道。
我是何人呢?頻繁地勞煩聖上施授恩一寵一,實在於心不安。
過去陳思王曹植上表魏文帝,自請攻打吳、蜀,魏文帝不答應。
愚臣不請而自得,與陳思王相比較,為何命運的順利和不順利相差的如此遠呢?」
孝文帝聽了之後大笑不已,拉著元勰的手說道:「曹丕、曹植兄弟二人以才氣而互相忌妒,我與你則以道德而互相親密。」
[22]上遣軍主、直閣將軍胡松助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戍赭陽,軍主鮑舉助西汝南、北義陽二郡太守黃瑤起戍舞陰。
[22]齊明帝派遣軍主、直閣將軍胡松幫助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戍守赭陽,軍主鮑舉協助西汝南、北義陽二郡太守黃瑤起防守舞陰。
[23]魏以氐帥楊靈珍為南梁州刺史。
靈珍舉州來降,送其母及子於南鄭以為質,遣其弟波羅阿卜珍將步騎萬餘襲魏武興王楊集始,殺其二弟集同、集眾;集始窘急,請降。
九月,丁酉,魏主以河南尹李崇為都督隴右諸軍事,將兵數萬討之。
[23]北魏任命氐族首領楊靈珍為南梁州刺史。
楊靈珍率全州之部來投降南齊,並且把他的母親以及兒子送到南鄭作為人質,又派遣他的弟弟楊婆羅阿卜珍帶領步兵、騎兵一萬餘眾襲擊北魏武興王楊集始,殺掉了楊集始的兩個弟弟楊集同和楊集眾,楊集始在危急無奈的情況之下請求投降。
九月丁酉(十三日),北魏孝文帝任命河南尹李崇為都督隴右諸軍事,命令他統領數萬兵力討伐楊靈珍。
[24]初,魏遷洛陽,荊州刺史薛真度勸魏主先取樊、鄧。
真度引兵寇南陽,太守房伯玉擊敗之。
魏主怒,以南陽小郡,志必滅之,遂引兵向襄陽;彭城王勰等三十六軍前後相繼,眾號百萬,吹唇沸地。
辛丑,魏主留諸將攻赭陽,自引兵南下;癸卯,至宛,夜襲其郛,克之。
房伯玉嬰內城拒守,魏主遣中書舍人孫延景謂伯玉曰:「我今蕩壹****,非如時冬來春去,不有所克,終不還北。
卿此城當我六龍之首,無容不先攻取,遠期一年,近止一月。
封侯、梟首,事在俯仰,宜善圖之!且卿有三罪,今令卿知:卿先事武帝,蒙殊常之一寵一,不能建忠致命而盡節於其仇,罪一也。
頃年薛真度來,卿傷我偏師,罪二也。
今鸞輅親臨,不面縛麾下,罪三也。」
伯玉遣軍副樂稚柔對曰:「承欲攻圍,期於必克。
卑微常人,得抗大威,真可謂獲其死所!外臣蒙武帝采拔,豈敢忘恩!但嗣君失德,主上光紹大宗,非唯副億兆之深望,抑亦兼武皇之遺敕;是以區區盡節,不敢失墜。
往者北師深入,寇擾邊民,輒厲將士以修職業。
反己而言,不應垂責。」
[24]當初,北魏遷都洛陽,荊州刺史薛真度勸孝文帝首先佔取樊、鄧兩地。
薛真度率兵攻打南陽,南齊的南陽太守房伯玉擊敗了他。
北魏孝文帝見薛真度戰敗,勃然生怒,以為南陽不過區區一小郡,所以立志要滅掉它,於是就率兵向襄陽進發,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路軍馬前後相繼,號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吹氣震動大地。
辛丑(十七日),孝文帝留下諸路將帥攻打赭陽,自己領兵南下,於癸卯(十九日),到達宛城,乘夜攻打宛城外城,一舉而攻克。
房伯玉環守內城而頑抗拒守,孝文帝派遣中書舍人孫延景為使者去對房伯玉說:「我如今要蕩平統一天下,不會再像上一次那樣冬天來春天去,這次如果不能克敵取勝,誓死不率師北返。
你的這座城正在我的戰車之前,不得不首先攻取,遠則一年,近則只一月,一定要佔領。
你是願意歸順我朝以換得封侯加爵呢?還是執意頑抗到底,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呢?何去何從,俯仰之間即可決定,你應該好好地考慮一下。
而且,你有三條罪狀,現在說出來讓你知道:你先前奉事武帝,得到了武帝特別的一寵一信,然而你卻不能捨命盡忠而喪失節一操一,效力於他的仇人,這是罪狀之一。
近年薛真度奉我的旨令來討伐,你給他們造成嚴重創傷,這是罪狀之二。
現在,我輿駕親臨,你不自縛投降,反而負隅頑抗,這是罪狀之三。」
房伯玉也派遣軍副樂稚柔去對孝文帝說:「承蒙你們來圍攻本城,並且期望一定攻克。
我是一個地位卑微的平常之人,能得以與威嚴的陛下抗衡,真可以說是獲得了一個理想的死亡之所。
外臣我承蒙武帝提拔重用,豈敢忘記大恩呢?但是繼位的君主沒有仁德,因而我主上作為高帝第三子而即位,不但符合百姓之厚望,而且也兼合武帝之遺願。
所以,我只能竭力盡忠,不敢有所失誤。
上次你們的軍隊深入我邊境,騷擾掠奪我邊民,我只好命令將士們加以抵抗,這也是盡職盡責,如果你能反過來想一想,就不應該對我加以指責。」
宛城東南隅溝上有橋,魏主引兵過之。
伯玉使勇士數人,衣班衣,戴虎頭帽,伏於竇下,突出擊之,魏主人馬俱驚;召善射者原靈度射之,應弦而斃,乃得免。
宛城東南角的河溝上有一座橋,北魏孝文帝率兵從橋上經過,房伯玉預先指使幾個勇士,身穿帶有斑紋的衣服,頭戴虎頭帽,埋伏一在橋底下,這時突然襲擊,使得孝文帝的人馬大吃一驚,急忙叫射箭能手原靈度用箭射他們,箭無虛發,無不應弦而斃,方才免於一難。
[25]李崇槎山分道,出氐不意,表裡襲之;群氐皆棄楊靈珍散歸,靈珍之從減太半,崇進據赤土。
靈珍遣從弟建屯龍門,自帥一精一勇一萬屯鷲峽;龍門之北數十里中,伐樹塞路,鷲硤之口,聚石,臨崖下之,以拒魏兵。
崇命統軍慕容拒帥眾五千從他路入,夜,襲龍門,破之。
崇自攻鷲峽;靈珍戰敗走,俘其妻子,遂克武興,梁州刺史陰廣宗、參軍鄭猷等將兵救靈珍;崇進擊,大破之,斬楊婆羅阿卜珍,生擒猷等,靈珍奔還漢中。
魏主聞之,喜曰:「使朕無西顧之憂者,李崇也。」
以崇為都督梁·秦二州諸軍事、梁州刺史,以安集其地。
[25]孝文帝派李崇去征討楊靈珍,李崇在山上砍斫樹木,開道而行,裡外夾擊,打了個措手不及,使得那些氐人紛紛丟下楊靈珍而潰散逃命,楊靈珍的人馬一下子減去了大半,於是李崇進而佔領了赤土,楊靈珍派遣堂弟楊靈建駐守龍門,而自己則率領一萬一精一銳兵力駐守鷲硤。
楊靈建命部下砍伐大樹,堵塞在路上,把龍門往北數十里之內的路全堵了,使得李崇的人馬無法行動。
而楊靈珍則在鷲硤口兩邊高崖上堆積了許多滾石,以防拒北魏軍隊通過。
李崇命令統軍慕容拒帶領五千人馬從另外一條路進去,夜襲龍門,破敵成功。
李崇自己率眾攻打鷲硤,楊靈珍連戰而敗,逃走活命,李崇俘獲了他的妻兒,於是攻克了武興。
南齊梁州刺史陰廣宗、參軍鄭猷等人率兵來援救楊靈珍,李崇迎而擊之,大獲全勝,殺死了楊婆羅阿卜珍,活捉了鄭猷等人,楊靈珍逃回漢中。
北魏孝文帝聽到捷報,高興地說:「使朕解除西顧之憂的是李崇。」
孝文帝任命李崇為都督梁秦二州諸軍事、梁州刺史,以便安定這個地方。
[26]丁未,魏主發南陽,留太尉咸陽王禧等攻之。
己酉,魏主至新野,新野太守劉思忌拒守。
冬,十月,丁巳,魏軍攻之不克,築長圍守之,遣人謂城中曰:「房伯玉已降,汝何為獨取糜碎!」思忌遣人對曰:「城中兵食猶多,未暇從汝小虜語也!」魏右軍府長史韓顯宗將別軍屯赭陽,成公期遣胡松引蠻兵攻其營,顯宗力戰,破之,斬其裨將高法援。
顯宗至新野,魏主謂曰:「卿破賊斬將,殊益軍勢。
朕方攻堅城,何為不作露布?」
對曰:「頃聞鎮南將軍王肅獲賊二、三人,驢馬數匹,皆為露布;臣在東觀,私常哂之。
近雖仰憑威靈,得摧丑虜,兵寡力弱,擒斬不多。
脫復高曳長縑,虛張功烈,尤而效之,其罪彌大。
臣所以不敢為之,解上而已。」
魏主益賢之。
[26]丁未(二十三日),北魏孝文帝從南陽出發,留下太尉咸陽王元禧等人繼續攻打該處。
己酉(二十五日),孝文帝到達新野,南齊新野太守劉思忌據城抵抗。
冬季,十月,丁巳(初三),北魏軍隊攻打新野,但是不能攻克,就修築工事,加以圍困,並且派人對城中守軍說:「房伯玉已經投降了,你們為什麼還不獻城出降,欲想落個粉身碎骨的下場呢?」
劉思忌派人回答說:「城中的兵力和糧食還很多,現在我們還忙得沒有時間跟你們這些小小的胡虜們說話。」
北魏右軍府長史韓顯宗率領另外一支軍隊駐守在赭陽,南齊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派遣胡松帶領蠻兵去攻打韓顯宗的營地,韓顯宗率部力戰,擊敗了胡松的進攻,殺了胡松的副將高法援。
韓顯宗到新野,孝文帝對他說:「你擊敗賊敵,斬其將領,大長了我軍的威風氣勢。
朕正在攻打新野這座堅城,你為什麼不把捷報寫於帛布之上,以高竿樹之,以增加我軍的鬥志,動搖城中守軍的信心呢?」
韓顯宗回答說:「過去聽說鎮南將軍王肅才俘獲敵賊二三人、驢馬幾匹,就書帛高掛,我當時正在宮中任著作郎,私下裡常常譏笑王肅的這一做法。
現在,我雖然憑借聖上的威靈,摧折敵虜,但是由於兵力寡少、力量不足,所以擒捉和斬殺敵賊不多。
如果我也像王肅那樣把本來不足道的小捷寫於帛布之上,高竿掛起,以此虛張功勞,傚法王肅,其罪則更大。
所以,我不能那樣做,只是告捷於聖上就行了。」
由此,孝文帝更加認為韓顯宗忠賢了。
上詔徐州刺史裴叔業引兵救雍州。
叔業啟稱:「北人不樂遠行,唯樂鈔掠。
若侵虜境,則司、雍之寇自然分矣。」
上從之。
叔業引兵攻虹城,獲男一女四崑千餘人。
南齊明帝詔令徐州刺史裴叔業領兵去援救雍州,裴叔業啟奏齊明帝:「北方人不樂意遠道而行,而只樂意掠搶,所以如果入侵敵人境內,則司州、雍州的敵寇自然會撤退。」
明帝聽從了這一建議。
於是,裴叔業率兵攻打虹城,俘獲男一女四千多人。
甲戌,遣太子中庶子蕭衍、右軍司馬張稷求雍州。
十一月,甲午,前軍將軍韓秀方等十五將降於魏。
丁酉,魏敗齊兵於沔北,將軍王伏保等為魏所獲。
甲戌(二十日),明帝派遣太子中庶子蕭衍、右司馬張稷去援救雍州。
十一月,甲午(十一日),前軍將軍韓秀方等十五個將領投降北魏。
丁酉(十四日),北魏軍隊在沔北打敗了南齊兵,將軍王伏保等人被北魏俘獲。
[27]丙辰,以楊靈珍為北秦州刺史、仇池公、武都王。
[27]丙辰(疑誤),南齊任命楊靈珍為北秦州刺史,並封他為仇池公、武都王。
[28]新野人張帥萬餘家據柵拒魏,十二月,庚申,魏人攻拔之。
雍州刺史曹虎與房伯玉不協,故緩救之,頓軍樊城。
[28]新野人張率領一萬餘戶人家據守柵壘抵拒北魏軍隊,十二月庚申(初七),北魏軍隊攻佔柵壘。
南齊雍州刺史曹虎與房伯玉不合,所以遲遲不去援救他,駐紮在樊城按兵不動。
丁丑,詔遣度支尚書崔慧景救雍州,假慧景節,帥眾二萬、騎千匹向襄陽,雍州眾軍並受節度。
丁丑(二十四日),明帝詔令度支尚書崔慧景去援救雍州,並且授與符節,雍州諸軍全部受他指揮調度。
於是崔慧景率領兩萬兵眾、一千騎兵,直向襄陽奔去。
庚午,魏主南臨沔水;戊寅,還新野。
庚午(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南行到達沔水;戊寅(二十五日),孝文帝回到新野。
將軍王曇紛以萬餘人攻魏南青州黃郭戍,魏戍主崔僧淵破之,舉軍皆沒。
將國魯康祚、趙公政將兵萬人侵魏太倉口,魏豫州刺史王肅使長史清河傅永將甲士三千擊之。
康祚等軍於淮南,永軍於淮北,相去十餘里。
永曰:「南人好夜斫營,必於渡淮之所置火以記淺。」
乃夜分兵為二部,伏於營外;又以瓠貯火,密使人過淮南岸,於深處置之,戒曰:「見火起,則亦然之。」
是夜,康祚等果引兵斫永營,伏兵夾擊之。
康祚等走趣淮水,火既竟起,不知所從,溺死及斬首數千級,生擒公政,獲康祚之一屍一以歸。
豫州刺史裴叔業侵魏楚王戍,肅復令永擊之。
永將心腹一人馳詣楚王戍,令填外塹,夜伏戰士千人於城外,曉而叔業等至城東,部分將置長圍。
永伏兵擊其後軍,破之。
叔業留將佐守營,自將一精一兵數千救之。
永登門樓,望叔業南行數里,即開門奮擊,大破之,獲叔業傘扇、鼓幕、甲仗萬餘。
叔業進退失據,遂走;左右欲追之,永曰:「吾弱卒不滿三千,彼一精一甲猶盛,非力屈而敗,自墮吾計中耳。
既不測我之虛實,足使喪膽,俘此足矣,何更追之!」魏主遣謁者就拜永安遠將軍、汝南太守,封貝丘縣男。
永有勇力,好學能文。
魏主常歎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版,唯傅期耳!」
南齊將軍王曇紛率領一萬多兵眾攻打北魏南青州黃郭戍,北魏的戍軍首領崔僧淵率兵抵抗,大獲全勝,王曇紛全軍覆沒。
南齊將軍魯康祚、趙公政率兵一萬人侵北魏太倉口,北魏豫州刺史王肅命令長史清河人傅永率甲兵三千去襲擊。
魯康祚、趙公政駐紮在淮水之南,傅永駐紮在淮水之北,彼此相距十多里遠。
傅永對部下說:「南方人喜歡夜間闖營攻擊,他們一定要在渡河的地方放置火把,以便指示何處水淺可以涉渡。」
於是,到了夜間,傅永把手下的兵力分成兩部分,讓他們埋伏一在營盤外面,又在大瓢裡裝滿易燃物,派人秘密地渡過淮河到達南岸,把大瓢放置於水深之處,並告訴說:「一見對岸火起,你們就點燃它。」
這天夜裡,魯康祚等人果然率兵來破傅永的營盤,傅永的伏兵左右夾擊,魯康祚抵擋不住,慌忙回撤到淮河邊上,這時傅永派往南岸的人點起了火,使得魯康祚等不知何處水深、何處水淺,只好胡亂涉水而逃,結果被淹死和斬首好幾千人。
最後,傅永活捉了趙公政,並且獲得了魯康祚的一屍一體,勝利而歸。
南齊豫州刺史裴叔業入侵北魏楚王戍,王肅再次命令傅永去襲擊。
傅永帶領心腹一人騎馬疾奔楚王戍,命令他們填平戍所的外壕,夜裡又在城外崑埋伏下戰士千人。
天亮之後,裴叔業率部到了城東邊,安排部署兵力,準備圍城攻打。
傅永的伏兵對裴叔業的後軍展開了襲擊,敗敵獲勝。
裴叔業留下其他將領守護營盤,自己率領一精一兵數千去援救後軍。
這時,傅永登上城門樓,望見裴叔業已經率兵往南走去數里地了,就命令打開城門,奮力出擊,結果大敗敵兵,繳獲了裴叔業的傘扇、鼓幕,以及盔甲兵器一萬餘件。
裴叔業進退都失去憑借,只好逃跑。
傅永手下的人要去追擊,但是傅永不許,他說:「我們的兵力弱,還不足三千,而他們的兵力還很強大,並不是因為力量不足而敗逃,而是落入了我的計謀圈套。
他們不知道我們的虛實,經這麼一擊,就足以使他們聞風喪膽了,我們已經俘獲了他們這麼多的人和物,就相當滿足了,何必再追擊呢?」
北魏孝文帝派遣謁者去任命傅永為安遠將軍、汝南太守,並封他為貝丘縣男。
傅永勇武有力,並且好學能文,孝文帝常常讚歎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文章,只有傅期才能這樣文武雙全啊!」
[29]曲江公遙欣好武事,上以諸子尚幼,內親則仗遙欣兄弟,外親則倚後弟西中郎長史彭城劉暄、內弟太子詹事江;故以始安王遙光為揚州刺史,居中用事;遙欣為都督荊·雍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鎮據西面。
而遙欣在江陵,多招材勇,厚自封殖,上甚惡之。
遙欣侮南郡太守劉季連,季連密表遙欣有異跡;上乃以季連為益州刺史,使據遙欣上流以制之。
季連,思考之子也。
[29]南齊曲江公蕭遙欣一愛一好武事,明帝因為自己的兒子尚且年幼,所以在內親中依靠蕭遙欣兄弟倆,在外戚中則倚仗皇后之弟西中郎彭城人劉暄,以及表弟太子詹事江。
於是,明帝任命始安王蕭遙光為揚州刺史,讓他在建康主事;任命蕭遙欣為都督荊、雍等七州諸軍事及荊州刺史,讓他坐鎮西面。
然而,蕭遙欣卻在江陵大量招收勇士,聚斂財物,使勁擴大自己的勢力,明帝非常不滿。
蕭遙欣又侮辱南郡太守劉季連,劉季連秘密上表明帝,說蕭遙欣圖謀不軌,並且有所舉動。
於是,明帝就任命劉季連為益州刺史,使劉季連據於蕭遙欣的上方,以便牽制他。
劉季連是劉思考的兒子。
[30]是歲,高昌王馬儒遣司馬王體玄入貢於魏,請兵迎接,求舉國內徙;魏主遣明威將軍韓安保迎之,割伊吾之地五百里以居儒眾。
儒遣左長史顧禮、右長史金城嘉將步騎一千五百迎安保,而安保不至;禮、嘉還高昌,安保亦還伊吾。
安保遣其屬朝興安等使高昌,儒復遣顧禮將世子義舒迎安保,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里。
高昌舊人戀土,不願東遷,相與殺儒,立嘉為王,復臣於柔然。
安保獨與顧禮、馬義舒還洛陽。
[30]這一年,高昌王馬儒派遣司馬王體玄來向北魏上貢,要求帶領全國人內遷,並且請求北魏派兵迎接。
孝文帝派遣明威將軍韓安保前去迎接,並且割劃伊吾方圓五百里地,以供馬儒及其部屬居住。
馬儒派遣左長史顧禮、右長史金城人嘉率領步、騎兵一千五百人去迎接韓安保,但是韓安保沒有到達,顧禮、嘉只好返回高昌。
顧、走後,韓安保才到,見沒有人來接,也返回伊吾。
韓安保派遣屬下朝興安等人出使高昌國,馬儒又派遣顧禮率領世子馬義舒到離高昌一百六十里的白棘城去迎接韓安保。
高昌國的本地居民留戀故土,不願意往東遷,就一起商量殺死了馬儒,擁立嘉為國王,仍舊稱臣於柔然國。
韓安保只與顧禮、馬義舒回到洛陽。
永泰元年(戊寅、498)
永泰元年(戊寅,公元498年)
[1]春,正月,癸未朔,大赦。
[1]春季,正月,癸未朔(初一),南齊大赦天下。
[2]加中軍大將軍徐孝嗣開府儀同三司,孝嗣固辭。
[2]明帝要授中軍大將軍徐孝嗣開府儀同三司,徐孝嗣再三辭而不受。
[3]魏統軍李佐攻新野,丁亥,拔之,縛劉思忌,問之曰:「今欲降未?」
思忌曰:「寧為南鬼,不為北臣!」乃殺之。
於是沔北大震。
戊子,湖陽戍主蔡道福、辛卯,赭陽戍主成公期、壬辰,舞陰戍主黃瑤起、南鄉太守席謙相繼南遁。
瑤起為魏所獲,魏主以賜王肅,肅臠而食之。
乙巳,命太尉陳顯達救雍州。
[3]北魏統軍李佐攻打新野,丁亥(初五),攻破新野城,活捉了劉思忌,李佐問他:「如今你想不想投降?」
劉思忌回答:「寧可做南方的鬼,不願當北方的臣子!」於是,李佐就殺了劉思忌。
劉思忌被殺之後,沔水之北的南齊守軍大為震驚。
戊子(初六),湖陽守軍首領蔡道福,辛卯(初八),赭陽崑守軍首領成公期;壬辰(初九),舞陽守軍首領黃瑤起、南鄉太守席謙等相繼南逃而去。
黃瑤起被北魏軍隊抓獲,北魏孝文帝把黃瑤起賞賜王肅,王肅把他割成小片煮熟吃了。
乙巳(二十二日),南齊命令太尉陳顯達去援救雍州。
[4]上有疾,以近親寡弱,忌高、武子孫。
時高、武子孫猶有十王,每朔望入朝,上還後宮,輒歎息曰:「我及司徒諸子皆不長,高、武子孫日益長大!」上欲盡除高、武之族,以微言問陳顯達,對曰:「此等豈足介慮!」以問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遙光以為當以次施行。
遙光有足疾,上常令乘輿自望賢門入,每與上屏人久語畢,上索香火,嗚咽流涕,明日必有所誅。
會上疾暴甚,絕而復甦,遙光遂行其策;丁未,殺河東王鉉、臨賀王子岳、西陽王子文、永陽王子峻、南康王子琳、衡陽王子珉、湘東王子建、南郡王子夏、桂陽王昭粲、巴陵王昭秀,於是太祖、世祖及世宗諸子皆盡矣。
鉉等已死,乃使公卿奏其罪狀,請誅之,下詔不許;再奏,然後許之。
南康侍讀濟陽江泌哭子琳,淚盡,繼之以血,親視殯葬畢,乃去。
[4]明帝患疾病,由於他自己的親屬人少力弱,所以特別防忌高帝和武帝的子孫。
當時,高帝、武帝的子孫還有十個藩主,他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入朝拜見明帝,明帝見過他們回宮之後,常常歎息著說:「我和弟弟司徒的幾個兒子都年齡幼小,而高帝和武帝的子孫卻一天天地長大了。」
明帝想把高帝和武帝的後代全部除掉,他以此事試探地問陳顯達,陳顯達回答說:「這些人何足以令聖上憂慮呢?」
明帝又問揚州刺史始安王蕭遙光,蕭遙光認為應當一個一個地逐步除殺。
蕭遙光有腳病,明帝經常讓他乘車輿從望賢門進入華林園,每次進園後明帝就和他在無人處長久商談。
談話畢,明帝要是焚燒香火,嗚咽流涕,第二天必定有所誅殺。
正好明帝病情突然加重,氣絕而後又復甦過來,蕭遙光就開始執行預先合謀好的計策,丁未(二十四日),殺害了河東王蕭鉉、臨賀王蕭子岳、西陽王蕭子文、永陽王蕭子峻、南康王蕭子琳、衡陽王蕭子珉、湘東王蕭子建、南郡王蕭子夏、桂陽王蕭昭粲、巴陵王蕭昭秀,於是齊高帝、武帝以及文惠太子的兒子們全被殺害。
蕭鉉等人死後,明帝才讓公卿們奏告他們的罪狀,並請求誅殺他們,齊明帝假意下詔令不允許;公卿再次奏請,然後批准。
南康王的侍讀濟陽人江泌慟哭蕭子琳,淚水哭干之後,又流一出了血,親自看得蕭子琳被殯葬完畢,方才離去。
[5]庚戌,魏主如南陽。
二月,癸丑,詔左衛將軍蕭惠休等救壽陽,甲子,魏人拔宛北城,房伯玉一面縛出降。
伯玉從父弟思安為魏中統軍,數為伯玉泣請,魏主及赦之。
庚午,魏主如新野。
辛己,以彭城王勰為使持節、都督南征諸軍事、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5]庚戌(二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到達南陽。
二月癸丑(初一),齊明帝詔令左衛將軍蕭惠休等人去援救壽陽,甲子(十二日),北魏軍隊攻破宛北城,房伯玉自縛出降。
房伯玉的堂弟房恩安是北魏的中統軍,房思安數次哭泣著向孝文帝請求不要殺死房伯玉,於是孝文帝就赦免了房伯玉。
庚午(十八日),孝文帝到達新野。
辛巳(二十九日),孝文帝任命彭城王元勰為使持節、都督南征諸軍事、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三月,壬午朔,崔慧景、蕭衍大敗於鄧城。
時慧景至襄陽,五郡已陷沒,慧景與衍及軍主劉山陽、傅法憲等帥五千餘人進行鄧城,魏數萬騎奄至,諸軍登城拒守。
時將士蓐食輕行,皆有饑懼之色。
衍欲出戰,慧景曰:「虜不夜圍人城,待日暮自當去。」
既而魏眾轉至。
慧景於南門拔軍去,諸軍不相知,相繼皆遁。
魏兵自北門入,劉山陽與部曲數百人斷後死戰,且戰且卻行。
慧景過鬧溝,軍人相蹈藉,橋皆斷壞。
魏兵夾路射之,殺傅法憲,士卒赴溝死者相枕,山陽取襖仗填溝乘之,得免。
魏主將大兵追之,晡時至沔。
山陽據城苦戰,至暮,魏兵乃退。
諸軍恐懼,是夕,皆下船還襄陽。
庚寅,魏主將十萬眾,羽儀華蓋,以圍樊城,曹虎閉門自守。
魏主臨沔水,望襄陽岸,乃去,如湖陽;辛亥,如懸瓠。
三月,壬午朔(初一),崔慧景和蕭衍在鄧城被北魏軍隊打得大敗。
當崔慧景到達襄陽之時,南陽、新野等五郡已經陷落,崔慧景與蕭衍以及軍主劉山陽、傅法憲等人就率領五千多人馬來到了鄧城,北魏數萬騎兵很快就追趕了上來,崔慧景等只好佈署兵力,登城防守。
其時,南方的將士們由於早晨匆忙吃飯,再加上輕裝快走,人人面呈飢餓、恐懼的神色。
蕭衍要出戰,崔慧景不同意,說:「北魏軍隊從來不在夜間圍城攻打,所以等天黑之後他們自然就會撤崑走的。」
一會兒,北魏的大批軍隊全部到了,崔慧景在城南門帶著自己的隊伍逃走了,其他的隊伍不知道,也相繼逃遁而去。
北魏軍隊從北門入城,劉山陽與部曲數百人斷後死戰,邊戰邊退,以掩護前頭的隊伍撤逃。
崔慧景帶領隊伍過鬧溝,軍士們和人互相擁擠踩踏,把橋都壓斷了。
北魏軍隊乘勢在路兩旁發箭射殺,傅法憲中箭身亡,士卒們相繼赴溝而死,一屍一體相枕,不計其數,劉山陽用衣襖和甲仗填在溝中乘勢通過,方才得以倖免。
北魏孝文帝率領大兵乘勝追擊,午後申時追至沔水。
劉山陽依據樊城拚力苦戰,到天黑之時,北魏軍隊才撤退走了。
南齊各路隊伍都害怕了,當天晚上,全部坐船返回襄陽去了。
庚寅(初七),北魏孝文帝率領十萬大軍,羽儀華蓋,浩浩蕩蕩地開來圍攻樊城,樊城守將曹虎閉門自守,不敢迎戰。
北魏孝文帝臨近沔水,望了望對岸的襄陽,就離開了,然後到達湖陽。
辛亥(三十日),孝文帝到了懸瓠。
魏鎮南將軍王肅攻義陽,裴叔業將兵五萬圍渦陽以救義陽。
魏南兗州刺史濟北孟表守渦陽,糧盡,食草木皮葉。
叔業積所殺魏人高五丈以示城內;別遣軍主蕭等攻龍亢,魏廣陵王羽救之。
叔業引兵擊羽,大破之,追獲其節。
魏主使安遠將軍傅永、征虜將軍劉藻、假輔國將軍高聰救渦陽,並受王肅節度。
叔業進擊,大破之,聰奔懸瓠,永收散卒徐還。
叔業再戰,凡斬首萬級,俘三千餘人,獲器械雜畜財物以千萬計。
魏主命鎖三將詣懸瓠;劉藻、高聰免死,徙平州;傅永奪官爵;黜王肅為平南將軍。
肅表請更遣軍救渦陽,魏主報曰:「觀卿意,必以藻等新敗,故難於更往。
朕今少分兵則不足制敵,多分兵則禁旅有闕,卿審圖之!義陽當止則止,當下則下;若失渦陽,卿之過也!」肅乃解義陽之圍,與統軍楊大眼、奚康生等步騎十餘萬救渦陽。
叔業風魏兵盛,夜,引軍退;明日,士眾奔潰,魏人追之,殺傷不可勝數。
叔業還保渦口。
北魏鎮南將軍王蕭攻打義陽,裴叔業率兵五萬圍攻北魏渦陽以便援救義陽。
北魏南兗州刺史濟北人孟表固守渦陽,糧食吃盡之後,拿野草和樹皮、樹葉充飢。
裴叔業把所殺死的北魏人堆積有五丈多高,讓城中人觀看,另外又派遣軍主蕭等人去攻打龍亢。
北魏廣陵王元羽前來救援,裴叔業領兵迎擊,大敗元羽,追擊中繳獲了元羽的符節。
北魏孝文帝又派遣安遠將軍傅永、征虜將軍劉藻、代理輔國將軍高聰等人援救渦陽,並且讓他們接受王肅的指揮調動。
裴叔業迎頭進擊,大敗前來的北魏援軍,高聰撤逃到了懸瓠,傅永收容了失散的兵卒,徐徐而返。
裴叔業再次進擊,斬敵一萬人,俘虜三千多名,繳獲器械、雜畜和各種財物以千萬計數。
北魏孝文帝命令把吃了敗仗的三位將領鎖起來押到懸瓠,劉藻、高聰免於處死,流放平州;傅永被奪去官職和爵位;王肅被降為平南將軍。
王肅上表孝文帝請求另外派遣軍隊去援救渦陽,孝文帝回答說:「看你的意思,一定認為劉藻等人剛剛打敗,所以難以再去援救渦陽。
但是,朕如今若分少量兵力前去則不足以制敵取勝,若多分兵力前去則身邊擔任禁衛的兵力就出現了空缺,你仔細考慮一下。
義陽如果能攻下來就攻,如果攻不下來就停止圍攻。
如果失掉了渦陽,將是你的罪過。」
於是,王肅就停止了攻打義陽,與統軍楊大眼、奚康生等率步、騎兵十多萬前去解救渦陽之危。
裴叔業見北魏軍隊來的人多勢眾,就在夜間領兵撤退,到了第二天,裴叔業手下的士卒們蜂擁逃潰,北魏軍隊追擊而進,南齊士兵傷亡不可勝數。
裴叔業返回保衛渦口去了。
[6]初,魏中尉李彪,家世孤微,朝無親援;初游代都,以清淵文穆公李沖好士,傾心附之。
沖亦重其材學,禮遇甚厚,薦於魏主,且為之延譽於朝,公私汲引。
及為中尉,彈劾不避貴戚,魏主賢之,以比汲黯,彪自以結知人主,不復藉沖,稍稍疏之,唯公坐斂袂而已,無復宗敬之意,沖浸銜之。
[6]起先,北魏中尉李彪家世孤寒貧賤,在朝廷之中毫無親援。
李彪初次去代都,得知清淵人文穆公李沖喜好才能之士,就一心一意地去投靠他。
李沖也十分重視李彪的才學,對他禮遇甚厚,還把他推薦給孝文帝,並且又在朝廷同僚中廣為宣傳,為他樹立聲譽,從公私兩方面引進他。
李彪擔任中尉之後,彈劾時毫不避畏貴戚權臣,孝文帝認為他十分忠賢,把他比做汲黯。
可是,李彪自以為得到了孝文帝的賞識,無需再憑借李沖了,所以就對李沖漸漸有所疏遠,只是在公開場合遇見李沖時整理一下衣袖,以示禮節,不再有尊從敬服之意了。
因此,李沖漸漸地對他產生了怨恨之情。
及魏主南伐,彪與沖及任城王澄共掌留務。
彪一性一剛豪,意議多所乖異,數與沖爭辯,形於聲色;自以身為法官,他人莫能糾劾,事多專恣。
沖不勝忿,崑乃積其前後過惡,禁彪於尚書省,上表劾彪「違傲高一亢,公行逸,坐輿標省,私取辟材,輒駕乘黃,無所憚懾。
臣輒集尚書已下、令史已上於尚書都座,以彪所犯罪狀告彪,訊其虛實,彪皆伏罪。
請以見事免彪所居職,付廷尉治罪。」
沖又表稱:「臣與彪相識以來,垂二十載。
見其才優學博,義論剛正,愚意誠謂拔萃公清之人。
後稍察其人酷急,猶謂益多損少。
自大駕南行以來,彪兼尚書,日夕共事,始知其專恣無忌,尊身忽物;聽其言如振古忠恕之賢,校其行實天下佞暴之賊。
臣與任城卑躬曲己,若順弟之奉暴兄,其所欲者,事難非理,無不屈從。
依事求實,悉有成驗。
如臣列得實,宜殛彪於北荒,以除亂政之一奸一;所引無證,宜投臣於四裔,以息青蠅之。」
沖手自作表,家人不知。
到了孝文帝南伐之時,李彪與李沖以及任城王元澄共同掌管留守事務。
李彪一性一情剛強豪直,商議事情時所見常常與別人不合,數次同李沖發生爭辯,並且發展到翻臉相爭。
李彪自以為身為司法官員,他人不能舉發、彈劾自己,所以行一事非常專橫。
李沖不勝其忿,於是總計李彪的前後錯誤、罪惡,把他囚禁在尚書省,上表孝文帝彈劾李彪「傲逆不順,趾高氣揚,貪圖安逸,敷衍公事,乘坐轎輿而入禁省,私自拿取辟家財物,動輒駕用廄中御馬,為所欲為,無有憚懾。
我召集尚書以下、令史以上的官員於尚書省,把李彪所犯罪行告訴了他本人,並且審訊其虛實,李彪供認不諱,一一認罪。
所以,請求聖上根據上述李彪所犯罪狀免去其官職,並且交付廷尉治罪。」
李沖在上表中還說:「我與李彪自相識以來,至今已二十年了。
起初,我見他才幹出眾,學識淵博,議論不凡,剛正不阿,一時就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公正清廉的人才。
後來,漸漸發現他急躁嚴酷,但是還認為益處多,壞處少。
自從聖上大駕南行以來,李彪兼任尚書,我一天早晚與他在一起共事,方才知道他這人專斷強橫,無所忌憚,一昧尊大自己,目中無有他人。
如果聽他的言論,好像是古代忠恕之賢士,但是對照一下他的行為,卻實實在在是一個佞暴之賊徒。
我與任城王卑躬曲己,對他就像溫順的弟弟奉事殘暴的兄長一樣。
他所要幹的事情,雖然不在理,我們也不敢不屈從。
以上所講,事實確鑿,無不可以得到驗證。
如果我列舉的事情屬實,就應該把李彪殺死於北方荒野之地,以便清除掉他這個亂政之一奸一人。
如果所列舉的事情虛而無證,則可以把我流放於極遠之地,以便懲處妄進讒言之佞人。」
李沖親筆寫了這一上表,家中人絲毫不知。
帝覽表,歎悵久之,曰:「不意留台乃至於此!」既而曰:「道固可謂溢矣,而僕射亦為滿也。」
黃門侍郎宋弁素怨沖,而與彪同州相善,陰左右之,有司處彪大辟,帝宥之,除名而己。
孝文帝看過李沖的上表之後,悵然歎息了很久,說道:「唉!沒想到留守洛陽的幾個人鬧到如此地步。」
接著又說道:「李彪可以說是驕傲了,然而李沖又何嘗沒有自滿哪?」
黃門侍郎宋弁素來對李沖有怨氣,而與李彪同是相州人,關係很好,因此就私下裡對如何處分李彪加以一操一縱。
有關部門建議處李彪以死刑,孝文帝寬宥了他,最後只對他作了除名的處理。
沖雅一性一溫厚,及收彪之際,親數彪前後過失,嗔目大呼,投折几案,御史皆泥首面縛。
沖詈辱肆口,遂發荒悸,言語錯繆,時扼腕大罵,稱「李彪小人」,醫藥皆不能療,或以為肝裂,旬餘而卒,帝哭之,悲不自勝,贈司空。
李沖一性一情雅閒,溫良敦厚,但是在拘押李彪之時,他卻一反常態,親自數落了李彪前前後後的過失;他怒不可遏,目而視,大喊大叫,扔出小桌子,敲碎大桌子,嚇得御史們個個以泥塗面,反綁自己的雙手,來向李沖謝罪。
李沖罵不絕口,神經失常,言語錯亂,顛三倒四,時不時地扼腕大罵「李彪小人」,吃藥扎針都不能治療,有人認為他是因怨氣太盛而導致肝裂,十多天後就死了。
李沖死後,孝文帝落淚痛苦,悲不自勝,並追贈他為司空。
沖勤敏強力,久處要劇,文案盈積,終日視事,未嘗厭倦,職業修舉,才四十而發白。
兄弟六人,凡四母,少時每多忿競。
及沖貴,祿賜皆與共之,更成敦睦。
然多援引族姻,私以官爵,一家歲祿萬匹有餘,時人以此少之。
李沖勤奮聰敏,一性一要強,肯用力。
他長期處於重要職位,平時公文案卷總是盈積案頭,只好一天到晚處理公務,然而從來不感到厭倦。
他兢兢業業,克盡職守,才四十歲就白了頭髮。
他兄弟六人,系四個母親所生,所以小時候弟兄之間常常發生爭吵打架。
然而,李沖富貴之後,卻能把自己所得的俸祿、賞賜與兄弟們共同享受,從而兄弟和睦,全家安寧。
但是,他大量提攜家人和親戚,並不通過公開選拔授以官職、爵位,光他一家一年的食祿就超過了一萬匹崑,當時的人們以此看不起他。
[7]魏主以彭城王勰為宗師,詔使督察宗室,有不帥教者以聞。
[7]北魏孝文帝任命彭城王元勰為宗師,命令他監督檢查皇室成員,如有誰不聽從教導,就向自己匯報。
[8]夏,四月,甲寅,改元。
[8]夏季,四月,甲寅(初三),南齊明帝改年號為永泰。
[9]大司馬會稽太守王敬則,自以高、武舊將,心不自安。
上雖外禮甚厚,而內相疑備,數訪問敬則飲食,體干堪宜。
聞其衰老,且以居內地,故得少寬。
前二歲,上遣領軍將軍蕭坦之將齋仗五百人行武進陵,敬則諸子在都,憂怖無計。
上知之,遣敬則世子仲雄入東安尉之。
[9]大司馬會稽太子守王敬則因為自己是高帝、武帝的舊將,所以心中非常不安。
明帝雖然表面上對王敬則禮遇優厚,但是內心卻對他十分猜疑、提防,曾經數次打聽詢問他飲食情況如何,身一體還能否勝任帶兵打仗。
聽說王敬則衰老了,而且又呆在離建康不遠的地方,這才稍稍覺得心寬了一些。
前兩年,明帝派遣領軍將軍蕭坦之率領齋閣侍衛武士五百人去武進武帝等皇上陵園,當時王敬則的兒子們都在京城,王敬則擔心事情有變,兒子受累,所以心中憂恐萬分,束手無措。
明帝知道這一情況之後,立即派遣王敬則的大兒子王仲雄從建康去會稽安慰。
仲雄善琴,上以蔡邕焦尾琴借之。
仲雄於御前鼓琴作《懊歌》,曰:「常歎負情儂,郎今果行許。」
又曰:「君行不淨心,那得惡人題!」上愈猜愧。
王仲雄擅長彈琴,明帝把蔡邕焦尾琴借他一用。
於是,王仲雄就當著齊明帝的面彈琴唱了一首《懊歌》,歌中唱到:「常悲歎會辜負我的多情,如今郎君果然動身。」
又唱到:「您在外用情不專,哪能厭惡別人嘮叨!」明帝愈加猜疑、羞愧。
上疾屢危,乃以光祿大夫張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置兵佐以密防敬則。
中外傳言,當有異處分。
敬則聞之,竊曰:「東今有誰,只是欲平我耳;東亦何易何平!吾終不受金罌!」金罌,謂鴆也。
明帝屢次病危,於是就任命光祿大夫張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並且秘密佈置兵力,以便提防王敬則。
朝廷內外傳說紛紛,說明帝一定又有非常的舉動了。
王敬則聽了傳言之後,私下裡說:「東邊現在還有誰?只不過是要除掉我罷了。
但是,我又何嘗可以那麼容易地除掉呢?我終究不會接受他的金的!」金,即指鴆酒。
敬則女為徐州行一事謝妻,敬則子太子洗馬幼隆遺正員將軍徐岳以情告:「為計若同者,當往報敬則。」
執岳,馳啟以聞。
敬則城局參軍徐庶,家在京口,其子密以報庶,庶以告敬則五官掾王公林。
公林,敬則族子也,常所委信。
公林勸敬則急送啟賜兒死,單舟星夜還都。
敬則令司馬張思祖草啟,既而曰:「若爾,諸郎在都,要應有信,且忍一夕」。
王敬則的女兒是徐州行一事謝的妻子,王敬則的兒子太子洗馬王幼隆派遣正員將軍徐岳把情況告訴了謝,邀他一起舉事,並且對謝說:「你如果同意的話,我就去告訴王敬則。」
謝非但不願意,而且把徐岳抓起來,派人速向明帝報告。
王敬則手下的城局參軍徐庶家住在京口,徐庶的兒子把王敬則兒子要舉事、徐岳被抓之事秘密告訴了父親,徐庶又馬上轉告了王敬則手下的五官掾王公林。
王公林是王敬則的族侄,深得王敬則信任,常常委以事務。
王公林去勸說王敬則火速啟奏明帝,讓明帝賜自己的兒子一死。
勸說之後,王公林就獨自乘舟連夜趕回京城去了。
王敬則命令司馬張思祖起草對明帝的啟奏,但一會兒又說:「情況如果真的這樣的話,那麼我的幾個兒子都在京城,他們一定會來向我報信的,所以先不急,暫且再等一晚上吧。」
其夜,呼僚佐文武樗蒲,謂眾曰:「卿諸人欲令我作何計?」
莫敢先答。
防閣於興懷曰:「官祗應作爾!」敬則不應。
明旦,召山陰令王詢、台傳御史離祖願,敬則橫刀坐,問詢等:「發丁可得幾人?庫見有幾錢物?」
詢稱「縣丁猝不可集」;祖願稱「庫物多未輸入」。
敬則怒,將出斬之,王公林又諫曰:」凡事皆可悔,唯此事不可悔;官詎不更思!」敬則唾其面曰:「我作事,何關汝小子!」敬則舉兵反,招集,配衣,二三日便發。
當天夜裡,王敬則把手下的文武僚屬召集來一起博戲,對大伙說:「你們大家想讓我作如何打算呢?」
眾人誰也不敢先說。
這時,防閣丁興懷突然說道崑:「長官您應該舉事謀反,除此別無選擇。」
王敬則聽了之後,沒有表態。
次日天剛亮,王敬則就把山陰令王詢、台傳御史鍾離祖願兩人叫來,自己手橫握刀,跪坐席上,向王詢、祖願兩人發問:「如果要發兵可以有多少人?庫中還有多少錢物?」
王詢言稱「縣裡的壯丁一下子不能召集起來」,祖願則言稱「該入庫的則物大多還沒有輸入庫中」。
王敬則一聽,勃然大怒,令人把他們二人推出斬首。
這時,王公林又勸諫王敬則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反悔,唯獨這種事不可以反悔,您為什麼不再考慮一下呢?」
王敬則聽了非常生氣,唾了王公林一臉口水,並且惡狠狠地對他說:「我作事情,與你小子有什麼關係呢?」
於是,王敬則決定舉兵造反,開始召集兵力,配給袍甲兵器,二三日之內便出發了。
前中書令何胤,棄官隱居若邪山,敬則欲劫以為尚書令。
長史王弄璋等諫曰:「何令高蹈,必不從;不從,便應殺之。
舉大事先殺名賢,事必不濟。」
敬則乃止。
胤,尚之之孫也。
先前的中書令何胤,棄官而隱居在若邪山之中,王敬則想挾持他出任尚書令。
長史王弄璋等人勸諫王敬則說:「何大人隱居深山,必定不會依從;他如果不依從的話,就應該殺掉他。
然而,做大事情先殺害名賢高士,事情一定不會成功。」
於是,王敬則就停止了這一想法。
何胤是何尚之的孫子。
[10]庚午,魏發州郡兵二十萬人,期八月中旬集懸瓠。
[10]庚午(十九日),北魏徵召各州郡之兵二十萬人,時間定於八月中旬,會集懸瓠,準備再行南伐。
[11]魏趙郡靈王卒。
[11]北魏趙郡靈王元去世。
[12]上聞王敬則反,收王幼隆及其兄員外郎世雄、記室參軍季哲、其弟太子舍人少安等,皆殺之。
長子黃門郎元遷將千人在徐州擊魏,敕徐州刺史徐玄慶殺之。
前吳郡太守南康侯子恪,嶷之子也,敬則起兵,以奉子恪為名;子恪亡走,未知所在。
始安王遙光勸上盡誅高、武子孫,於是悉召諸王侯入宮。
晉安王寶義、江陵公寶覽等處中書省,高、武諸孫處西省,敕人各從左右兩人,過此依軍法;孩幼者與一乳一母俱入。
其夜,令太醫煮椒二斛,都水辦棺材數十具,須三更,當盡殺之。
子恪徒跣自歸,二更達建陽門,刺啟。
時刻已至,而上眠不起,中書舍人沈徽孚與上所親左右單景雋共謀少留其事。
須臾,上覺,景雋啟子恪已至。
上驚問曰:「未邪?未邪?」
景雋具以事對。
上撫一床一曰:「遙光幾誤人事!」乃賜王侯供饌,明日,悉遣還第。
以子恪為太子中庶子。
寶覽,緬之子也。
[12]明帝知道王敬則謀反了,就把王幼隆以及他的兩個哥哥員外郎王世雄、江室參軍王季哲、弟弟太子舍人王少安等人抓起來,全部殺掉了。
王敬則的長子黃門郎王元遷率領一千兵馬在徐州抗擊北魏軍隊,明帝下令徐州刺史徐玄慶殺掉了他。
前吳郡太守南康王蕭子恪是蕭嶷的兒子,王敬則以擁立蕭子恪為名義而起兵造反,但是,蕭子恪嚇得逃跑了,不知逃到了什麼地方。
始安王蕭遙光勸說明帝把高帝、武帝的子孫全部殺掉,於是明帝把諸位王侯全部召入宮中。
晉安王蕭寶義、江陵公蕭寶覽等人在中書省,高帝、武帝的孫子們在門下省,明帝命令他們每人只可以帶隨從兩人,超過了以軍法從事。
諸位王侯中還是幼小的孩子,齊明帝命令由他們的一乳一母把他們帶進宮來。
這天夜裡,明帝命令宮中的太醫煮了兩斛花椒水,又命令都水官備署辦棺材數十具,準備到三更之時,就把諸王侯全部毒死。
蕭子恪自己一個人赤腳步行趕回來了,二更時分到達建陽門,他把自己的姓名和所要啟陳的事寫於紙上,讓人轉達於齊明帝。
三更時分已到,但明帝還睡眠未起,中書舍人沈徽孚就與明帝所信任的心腹單景雋一起商議,決定先不採取行動,等皇上起來之後再說。
一會兒,齊明帝醒來了,單景雋就告訴他蕭子恪已經來了。
明帝一聽,驚奇地問道:「還沒有動手嗎?還沒有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