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1]八月,甲辰,以道州司馬楊炎為門下侍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

唐紀四十二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己未,公元779年)

[1]八月,甲辰,以道州司馬楊炎為門下侍郎,懷州刺史喬琳為御史大夫,並同平章事。

上方勵一精一求治,不次用人,卜相於崔甫,甫薦炎器業,上亦素聞其名,故自遷謫中用之。

琳,太原人,一性一粗率,喜詼諧,無他長,與張涉善,涉稱其才可大用,上信涉言而用之;聞者無不駭愕。

[1]八月,甲辰(初七),德宗任命道州司馬楊炎為門下侍郎,懷州刺史喬琳為御史大夫,二人都為同平章事。

當時,德宗正在勵一精一圖治,用人不拘等次。

德宗曾向崔甫徵詢擇相的意見,崔甫推薦楊炎有才幹,能辦事。

德宗平素也聽說過楊炎的聲名,於是便起用了貶謫中的楊炎。

喬琳是太原人,生一性一粗疏草率,喜歡詼諧,沒有別的長處。

喬琳與張涉關係親密,張涉稱道喬琳的才能可能可以委以大任,德宗聽信了張涉的話,便起用了喬琳。

聽到任命喬琳為相的人,沒有不感到驚訝的。

[2]代宗之世,吐蕃數遣使求和,而寇盜不息,代宗悉留其使者,前後八輩,有至老死不得歸者;俘獲其人,皆配江、嶺。

上欲以德懷之,乙巳,以隨州司馬韋倫為太常少卿,使於吐蕃,悉集其俘五百人,各賜襲衣而遣之。

[2]代宗在位期間,吐蕃數次派遣使者,請求和好,但對唐朝的侵擾劫掠卻並未止息。

代宗拘留了吐蕃前後八次派來的全部使者,其中有些人直到老死,沒能回歸吐蕃。

對俘獲的吐蕃人,則統統發配到長江以南和五嶺以外。

德宗打算以德政安一撫吐蕃,乙巳(初八),任命隨州司馬韋倫為太常少卿,出使吐蕃,全數召集俘虜來的五百吐蕃人,每人賜給衣服一套,將他們遣返吐蕃。

[3]協律郎沈既濟上選舉議,以為:「選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勞也。

今選曹皆不及焉;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詞、俯仰而已。

夫安行徐言,非德也;麗藻芳翰,非才也;累資積考,非勞也。

執此以求天下之士,固未盡矣。

今人未土著,不可本於鄉閭;鑒不獨明,不可專於吏部。

臣謹詳酌古今,謂五品以上及群司長官,宜令宰臣進敘,吏部、兵部得參議焉。

其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屬,許州、府辟用,其牧守、將帥或選用非公,則吏部、兵部得察而舉之,罪其私冒。

不慎舉者,小加譴黜,大正刑典。

責成授任,誰敢不勉!夫如是,則賢者不獎而自進,不肖者不抑而自退,眾才鹹得而官無不治矣。

今選法皆擇才於吏部,試職於州郡。

若才職不稱,紊亂無任,責於刺史,則曰命官出於吏曹,不敢廢也;責於侍郎,則曰量書判、資考而授之,不保其往也;責於令史,則曰按由歷、出入而行之,不知其他也。

黎庶徒弊,誰任其咎!若牧守自用,則罪將焉逃!必州郡之濫,獨換一刺史則革矣。

如吏部之濫,雖更其侍郎無益也。

蓋人物浩浩,不可得而知,法使之然,非主司之過。

今諸道節度、都一團一練、觀察、租庸等使,自判官、副將以下,皆使自擇,縱其間或有情故,大舉其例,十猶七全。

則辟吏之法,已試於今,但未及於州縣耳。

利害之理,較然可觀。

令諸使僚佐盡受於選曹,則安能鎮方隅之重,理財賦之殷乎!」既濟,吳人也。

[3]協律郎沈既濟奏上有關選任官員的議論,他認為:「選拔任用官員的辦法,只有三個類別,這就是德行、才幹、勞績。

現今,主持選辟事務的選曹對此全未涉及;所實行的考查官員的辦法,全都停留在書法文理、資歷考課、言詞和應對周旋等方面。

行一事安穩,講話從容,這並不就是德行;撰寫文章,清詞麗句,這並不就是才幹;長期積累下來的資望和考課成績,這並不就是勞績。

以此三項為標準,來延招天下之士,當然是不能全部延招來的。

現在居官的人並不是本地人在本地任職,所以用人不可以本地的評議為依據。

由一個部門單獨去審查官吏;是難以考核詳明的,所以不可專門交給吏部。

我慎重詳細地研究了古今有關制度,認為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各部門的長官,應當讓宰相提出授官與獎勵的意見,而讓吏部和兵部參預評論。

對於六品以下的官員,或者幕僚佐吏之類人員,應該允許州、府自行任用。

如有牧守、將帥選拔任用不能出於公正,吏部和兵部便可以糾察和檢舉他們,對偏私假冒和有失慎重加以治罪。

後果輕的,予以貶官降職,後果嚴重的,按刑律法典治罪。

如此責成百官,授以職任,誰還敢不盡力辦事呢!倘若能夠做到這些,那麼,有德有才的官員,雖未獎掖,而他們自然會得到晉陞;沒有賢才的官員,雖未貶抑,而他們自然會遭受擯斥。

各方面具有才幹的人都得到應有的官職,就沒有治理不好的事情了。

現在銓選的辦法,都是由吏部選擇人才,而在州郡試行職任。

如果才能與職任不能相稱,辦事紊亂不堪,責問刺史,刺史就會說,此人是由吏部委任為官的,我可不敢自行廢黜;責問侍郎,侍郎就會說,這是通過考核書法公文和資歷考課而授官的,我可不能保證他到州郡後一定能夠勝任;責問令史,令史就會說,按察百官,是依據資歷和任官升降來辦事的,別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百姓徒然以此為弊端,又由誰來承擔罪責呢!假如讓牧守自行任用官佐,牧守的罪責又怎會脫逃呢!假定州郡治理得很糟,只要撤換刺史一人,就能使情況改變過來了。

如果吏部把任官搞濫了,就是換掉主持此事的侍郎,也是無濟於事的。

這是因為候選授官的人員過於繁多,不可能瞭解清楚。

這是任官制度使事情變成這樣的,並不是主管部門的過錯。

現在,自判官、副將以下的人員,都讓各道的節度使、都一團一練使、觀察使、租庸使等自行選任,即便其間也有徇私之事,但是大體說來,十成裡猶有七成是可取的。

因而自行任用官佐屬吏的辦法,已經試行於今,只是還沒有在州縣普及開來罷了。

上述兩種任官辦法孰利孰弊的道理是顯明可見的。

倘若讓諸使的幕僚官佐完全聽受選曹的任命,那又怎能鎮守各方重地,料理好那裡繁重的財賦事務呢!」沈既濟是吳地人。

[4]初,衡州刺史曹王皋有治行,湖南觀察使辛京杲疾之,陷以法,貶潮州刺史。

時楊炎在道州,知其直,及入相,復擢為衡州刺史。

始,皋之遭誣在治,念太妃老,將驚而戚,出則囚服就辯,入則擁笏垂魚,即貶於潮,以遷入賀;及是,然後跪謝告實。

皋,明之玄孫也。

[4]當初,衡州刺史曹王李皋治理政務,很有成績,湖南觀察使辛京杲妒忌他,便以刑法陷害,使他被貶為潮州刺史。

當時,楊炎正在道州,知道李皋是無辜的。

及至楊炎入朝出任宰相,再次提升李皋為衡州刺史。

當初,李皋遇到誣陷,正在經受審訊,他考慮到太妃年老,將會受驚而悲傷,所以,他出門時穿上囚服去受審,回家後便穿上朝服,手執笏板,衣垂魚袋。

李皋即將被貶到潮州,他卻以陞遷向太妃報喜。

至此,李皋才跪在太妃面前認錯,並以實情相告。

李皋是李明的玄孫。

[5]朔方、寧節度使李懷光既代郭子儀、府宿將史抗、溫儒雅、龐仙鶴、張獻明、李光逸功名素出懷光右,皆怏怏不服。

懷光發兵防秋,屯長武城,軍期進退,不時應令。

監軍翟文秀勸懷光奏令宿衛,既離營,使入追捕,誣以他罪,且曰:「黃之敗,職爾之由!」盡殺之。

[5]朔方、寧節度使李懷光替代了郭子儀的職務以後,府的宿將史抗、溫儒雅、龐仙鶴、張獻明、李光逸因功勞聲名素來在李懷光之上,都鬱鬱不樂,心中不服。

李懷光派兵防禦吐蕃,在長武城屯駐,諸將對李懷光規定的軍隊進駐與退防的時間,都不按時應命。

監軍翟文秀勸說李懷光上奏朝廷,讓諸將回朝執行宿衛任務。

諸將離開軍營後,李懷光派人追捕諸將,誣蔑諸將犯了別的罪過,而且說:「渾在黃失敗,都是因為你們的原故!」於是將諸將全部殺掉。

[6]九月,甲戌,改淮西曰淮寧。

[6]九月,甲戌(初七),朝廷將淮西改稱為淮寧。

[7]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崔寧,在蜀十餘年,恃地險兵強,恣為一婬一侈,朝廷患之而不能易;至是,入朝,加司空,兼山陵使。

[7]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崔寧,來到蜀地十餘年,仗著地勢險要,兵力強盛,肆意驕奢一婬一逸,朝廷感到憂慮,但又無法換掉他。

至此,崔寧入朝,德宗加封他為司空,兼任山陵使。

南詔王羅鳳卒,子鳳迦異前死,孫異牟尋立。

冬,十月,丁酉朔,吐蕃與南詔合兵十萬,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曰:「吾欲取蜀以為東府。」

崔寧在京師,所留諸將不能御,虜連陷州、縣,刺史棄城走,士民竄匿山谷。

上憂之,趣寧歸鎮。

寧已辭,楊炎言於上日:「蜀地富饒,寧據有之,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矣。

寧雖入朝,全師尚守其後,貢賦不入,與無蜀同。

且寧本與諸將等夷,因亂得位,威令不行。

今雖遣之,必恐無功;若其有功,則義不可奪。

是蜀地敗固失之,勝亦不得也。

願陛下熟察。」

上曰:「然則奈何?」

對曰:「請留寧,發朱所領范陽兵數千人,雜禁兵往擊之,何憂不克!因而得內親兵於其腹中,蜀將必不敢動,然後更授他帥,使千里沃壤復為國有,是因小害而收大利也。」

上曰:「善。」

遂留寧。

南詔王羅鳳去世,他的兒子鳳迦異又死在他的前頭,他的孫子異牟尋即位為王。

冬季,十月,丁酉朔(初一),吐蕃與南詔合兵共十萬人,分三道入侵,一支軍隊從茂州出發,一支軍隊從扶州和文州出發,一支軍隊從黎州和雅州出發。

他們聲稱:「我們打算拿下蜀地,作為我們東部的府。」

當時,崔寧正在京城,他所留下的各個將領不能抵禦敵軍的進攻。

敵軍接連攻陷了一些州縣,刺史丟下守城逃跑,百姓逃避到山谷之中。

德宗憂心忡忡,催促崔寧回西川。

崔寧向德宗辭行以後,楊炎對德宗說:「蜀地物產富饒,崔寧佔據此地,朝廷等於失掉了自己的外府,至今已有十四年了。

崔寧雖然入朝了,但西川的整個軍隊還在他背後支撐著,他們不向朝廷交納貢賦,這與朝廷失去蜀地是一樣的。

況且,崔寧本來與西川諸將是同一等輩,乘著變亂而得到節度使的地位,威望不高,命令難行。

現在,即使派他回去,恐怕也是無所建樹的。

倘若他取得成功,從道義上說,蜀地便是不可強奪的了。

這就是說,蜀地戰敗,朝廷固然失去了它,蜀地取勝,朝廷還是不能得到它。

希望陛下仔細考察。」

德宗說:「既然如此,那怎麼辦才好呢?」

楊炎回答:「請陛下將崔寧留在京城,另派朱所統領的范陽兵數千人,其間摻入禁軍,前去進擊敵軍,還擔心不能取勝嗎!借此而得以將禁軍置於西川軍的心腹之中,蜀將必定不敢妄動,再任命別人為西川統帥,使蜀地的千里沃野重新為朝廷所有,這是使國家因蒙受一些較小的損害,而收取了較大的好處啊。」

德宗說:「好。」

於是將崔寧留在京城。

初,馬忌涇原都知兵馬使李晟功名,遣入宿衛,為右神策都將。

上發禁兵四千人,使晟將之,發、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

東川出兵,自江油趨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

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

李晟追擊於大渡河外,又破之。

吐蕃、南詔饑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

吐蕃悔怒,殺誘導使之來者。

異牟尋懼,築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之。

吐蕃封之為日東王。

當初,馬妒忌涇原都知兵馬使李晟的功績與聲名,派遣李晟入朝宿衛,李晟擔任了右神策軍都將的職務。

德宗派出禁軍四千人,讓李晟率領;又派出州、隴州、范陽兵五千人,讓金吾大將軍安邑人曲環率領,以此二軍前去救蜀。

東川也派出軍隊,從江油挺一進白壩,與山南節度使的軍隊合擊吐蕃和南詔,並且打敗了他們。

范陽兵在七盤縣追上了吐蕃和南詔的軍隊,再次打敗了他們,並攻克了維州和茂州。

李晟軍在大渡河外追擊敵軍,又打敗了他們。

吐蕃和南詔的士兵因飢餓寒冷和墜一落荒崖野谷死去的有八九萬人。

吐蕃人既後悔,又惱怒,殺掉了誘導他們前來入侵的人。

異牟尋恐懼,修築了苴咩城,連綿達十五里,徙居到那裡。

吐蕃封異牟尋為日東王。

[8]上用法嚴,百官震悚。

以山陵近,禁人屠宰;郭子儀之隸人潛殺羊,載以入城,右金吾將軍裴奏之。

或謂曰:「郭公有社稷大功,君獨不為之地乎?」

曰:「此乃吾所以為之地也。

郭公勳高望重,上新即位,以為群臣附之者眾,吾故發其小餅,以明郭公威權不足畏也。

如此,上尊天子,下安大臣,不亦可乎!」

[8]德宗執法嚴厲,百官無不震驚恐懼。

由於代宗入葬的日期已經臨近,禁止人們屠牲宰畜。

郭子儀的僕從暗中殺了一隻羊,裝在車上,運到城中,右金吾將軍裴將此事上奏。

有人對裴說:「郭公對國家有再造之功,你偏偏不肯為他留些餘地嗎?」

裴回答:「我這樣做,正是要為郭公留出餘地來啊。

郭公勳業高,聲望重,皇上剛剛即位,認為群臣中依附郭公的人很多,我故意揭發郭公的一個小小餅失,以此表明郭公的威望和權力都是不足畏懼的。

這樣做,上可以尊崇皇上,下可以安定大臣,不也是可以的嗎!」

[9]己酉,葬睿文孝武皇帝於元陵;廟號代宗。

將發引,上送之,見車不當馳道,稍指丁未之間,問其故,有司對曰:「陛下本命在午,不敢沖也。」

上哭曰:「安有枉靈駕而謀身利乎!」命改轅直午而行。

肅宗、代宗皆喜陰陽鬼神,事無大小,必謀之卜祝,故王嶼、黎干皆以左道得進。

上雅不之信,山陵但取七月之期,事集而發,不復擇日。

[9]己酉(十三日),將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廟號代宗。

在將要出殯的時候,德宗親自把靈車送了出來,看到靈車不是在道路中間行走,而是稍微偏向道路外邊,便詢問此中的原故。

主管部門答說:「陛下本命在午,指向正中,所以不敢沖犯。」

德宗哭著說:「哪有委屈靈車來謀求自身好處的呢!」於是命令靈車改向,對著午方即在道路中間行進。

肅宗和代宗都喜好陰陽鬼神,無論事情大小,必定要求占問卜,所以王嶼和黎干都是靠著左道得以陞官的。

德宗素來不相信這一套,代宗入葬山陵的日期只依禮法定在七月期滿之時,諸事準備停當便出殯下葬,不再選擇日期。

[10]十一月,丁丑,以晉州刺史韓為蘇州刺史、浙江東·西觀察使。

[10]十一月,丁丑(十一日),德宗任命晉州刺史韓為蘇州刺史、浙江東西觀察使。

[11]喬琳衰老耳聵,上或時訪問,應對失次,所謀議復疏闊。

壬午,以琳為工部尚書,罷政事。

上由是疏張涉。

[11]喬琳年老體衰,耳朵重聽,德宗有時候徵詢他的意見,他的回答有失條理,所謀劃計議的內容又很疏陋迂闊。

壬午(十六日),德宗任命喬琳為工部尚書,免去同平章事。

德宗自此和張涉也疏遠了。

[12]楊炎既留崔寧,二人由是交惡。

炎托以北邊須大臣鎮撫,癸巳,以京畿觀察使崔寧為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鎮坊州。

以荊南節度使張延賞為西川節度使。

又以靈鹽節度都虞候醴泉杜希全知靈、鹽州留後;代州刺史張光晟知單于·振武等城、綏·銀·麟·勝州留後;延州刺史李建徽知、坊、丹州留後。

時寧既出鎮,不當更置留後,炎欲奪寧權,且窺其所為,令三人皆得特奏事,仍諷之使伺寧過失。

[12]楊炎把崔寧留在京城以後,兩人的關係自此便惡化起來。

楊炎托稱北部邊防需要大臣鎮守撫一慰,癸巳(二十七日),德宗任命京畿觀察使崔寧為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鎮守坊州。

任命荊南節度使張延賞為西川節度使。

又任命靈鹽節度都虞侯醴泉人杜希全知靈、鹽二州留後,任命代州刺史張光晟知單于、振武等城及綏、銀、麟、勝各州留後,任命延州刺史李建徽知、坊、丹三州留後。

當時,崔寧已經出鎮,不應當再設置留後,楊炎打算削奪崔

寧的權力,並且暗中察看他的活動,便令杜希全等三人都可以特別奏事,同時

暗示他們伺察崔寧的過失。

[13]十二月,乙卯,立宣王誦為皇太子。

[13]十二月,乙卯(十九日),德宗冊立宣王李誦為皇太子。

[14]舊制,天下金帛皆貯於左藏,太府四時上其數,比部覆其出入。

及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時京師多豪將,求取無節,琦不能制,乃奏盡貯於大盈內庫,使宦官掌之,天子亦以取傍為便,故久不出。

由是以天下公賦為人君私藏,有司不復得窺其多少,校其贏縮,殆二十年。

宦官領其事者三百餘員,皆蠶食其中,蟠結根據,牢不可動。

楊炎頓首於上前曰:「財賦者,國之大本,生民之命,重輕安危,一靡一不由之,是以前世皆使重臣掌其事,猶或耗亂不集。

今獨使中人出入盈虛,大臣皆不得知,政之蠹敝,莫甚於此。

請出之以歸有司。

度宮中歲用幾何,量數奉入,不敢有乏。

如此,然後可以為政。」

上即日下詔:「凡財賦皆歸左藏,一用舊式,歲於數中擇一精一好者三、五千匹,進入大盈。」

炎以片言移人主意,議者稱之。

[14]根據原有的制度,全國的錢帛都收歸左藏貯存,由太府按季節上報錢帛數額,由比部覆核錢帛的收支情況。

及至第五琦擔任度支、鹽鐵使,當時京城中的豪帥很多,索取賞賜毫無節制,第五琦不能制止,便上奏將左藏錢帛悉數貯存於大盈內庫,並讓宦官管理,皇上也認為如此取用方便,所以貯存的錢帛長期有能再由內庫搬出。

從此,國家的財賦收入成了皇上的私人儲藏,主管部門不能得知數量多少,無法核查盈虧情況,幾乎達二十年之久。

掌管內庫的宦官有三百餘人,都在蠶食內庫的財富,其勢力盤根錯節,牢固不可動搖。

楊炎在德宗面前叩頭說:「財賦是國家的根本,百姓的命脈,國家的盛衰安危,無不與財賦相關。

所以,以前各朝都以重臣掌管財賦,即便如此,有時還會有財賦損耗,管理混亂的情況發生。

現在,專門讓宦官掌握財賦的收支盈虧,大臣都無法知道,朝政的蛀蝕敗壞,沒有比這更為嚴重的了。

請將全國的財賦搬出內庫,以便交還給主管部門管理。

推算好宮中每年需用多少,悉數進上,決不敢有所缺少。

能夠這樣,此後才能辦好朝政。」

德宗當日頒下詔書:「一切財賦都交還左藏,完全採用原有的法式,每年在財賦數額內挑選出一精一良的布帛三五千匹,進獻到大盈內庫。」

楊炎只用一席話便改變了皇上的主意,議事的人們都稱讚他。

[15]丙寅晦,日有食之。

[15]丙寅晦(三十日),出現日食。

[16]湖南賊帥王國良阻山為盜,上遣都官員外郎關播招撫之。

辭行,上問以為政之要,對曰:「為政之本,必求有道賢人與之為理。」

上曰:「朕比以下詔求賢,又遣使臣廣加搜訪,庶幾可以為理乎!」對曰:「下詔所求及使者所薦,惟得文詞干進之士耳,安有有道賢人肯隨牒舉選乎!」上悅。

[16]湖南賦寇首領王國良依山為盜,德宗派遣都官員外郎關播前去招撫。

辭行之際,德宗和關播詢問辦好政事的關鍵,關播回答道:「辦好政事的根本,在於陛下必須尋找有道賢人,並與他們一齊治理國家。」

德宗說:「我近來已經頒下詔書,尋求賢才,還派出使者,多方面地搜羅尋訪,這大概可以使國家政治修明瞭吧!」關播回答說:「下詔尋求和使者薦舉,只能得到一些憑著文詞追求仕祿的人物罷了,有道賢人哪裡會隨著一紙公文而被推舉、先拔一出來呢!」德宗聞此大悅。

[17]崔甫有疾,上令輿與入中書,或休假在第,大事令中使咨決。

[17]崔甫身患疾病,德宗讓他坐著肩輿到中書省。

有時,崔甫正在家中休假,發生了重大的事情,德宗便命中使到崔甫家中咨詢,然後做出決定。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一建中元年(庚申、780)

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公元780年)

[1]春,正月,丁卯朔,改元。

群臣上尊號曰聖神文武皇帝;赦天下。

始用楊炎議,命黜陟使與觀察、刺史「約百姓丁產,定等級,改作兩稅法。

比來新舊徵科色目,一切罷之;二稅外輒率一錢者,以枉法論。」

[1]春季,正月,丁卯朔(初一),更改年號。

群臣為德宗進獻尊號,稱作聖神文武皇帝。

大赦天下。

德宗開始採用楊炎的建議,命令黜陟使和觀察使、刺史「估量百姓的人丁財產,定出等級,改變舊稅法,實行兩稅法。

將近年來原有和新增的各項徵收名目一律取消。

在兩稅以外,就是向百姓再收斂一個銅錢,便以違法論處。」

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有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

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

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准。

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

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

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

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

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

居人之稅,秋、夏兩徵之。

其租、庸、調雜徭悉省,皆總統於度支。

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在唐朝的初期,徵收賦稅的辦法稱作租、庸、調,有田土便要交租,有人丁便要服庸,有戶口便要納調。

在玄宗當政末期,戶籍逐漸遭到破壞,大多已經與實際不符。

到了至德年間,戰事四起,到處徵收賦斂,一逼一十迫催促,再也沒有一定的標準。

徵收部門增加了,可是互相沒有隸屬關係而是各自隨意增加課稅,

巧立名目,新老名目相互重複,毫無限度。

富足人家人丁多,大抵作官當僧人

得以免除賦役;而貧困人家人丁多,全無隱瞞逃避的去處,所以上等戶優遊而

下等戶勞瘁。

徵稅的吏員又乘機侵吞,百姓十天輸賦一月送稅,經受不了如此

困窘,大抵都逃亡流徙成為浮戶,那些留下來的本地百姓,不足百分之四五。

至此,楊炎建議實行兩稅法:首先計算州縣每年所需費用和上交朝廷的數額,並

以此數額向百姓徵稅,通過對支出的估量來制定收入的數額。

無論主戶、客戶,

都按現在的居地制訂簿冊;無論成丁、中男,都按貧富狀況劃為等級;流動經商

的人,在所居州縣納稅三十分之一,使他們與定居民戶一同納稅,不能僥倖獲利。

定居百姓的賦稅,在秋天和夏天兩次徵收。

那些租、庸、調以及雜徭等全部省去,

整個徵稅事務由度支統一掌管。

德宗採納了楊炎的建議,於是頒布赦文,命令實施。

[2]初,左僕射劉晏為吏部尚書,楊炎為侍郎,不相悅。

元載之死,晏有力焉。

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權,眾頗疾之,多上言轉運使可罷;又有風言晏嘗密表勸代宗立獨孤妃為皇后者。

楊炎為宰相,欲為元載報仇,因為上流涕言:「晏與黎干、劉忠翼是謀,臣為宰相不能討,罪當萬死。」

崔甫言:「茲事暖昧,陛下已曠然大赦,不當復究尋虛語。」

炎乃建言:「尚書省,國政之本,比置諸使,分奪其權,今宜復舊。」

上從之。

甲子,詔天下錢谷皆歸金部、倉部,罷晏轉運、租庸、青苗、鹽鐵等使。

[2]當初,左僕射劉晏擔任吏部尚書,楊炎擔任侍郎,兩不悅服。

元載被殺,劉晏起了很大的作用。

及至德宗即位以後,劉晏長期執掌財利的權一柄一,眾人頗為妒忌他,多上言稱轉運使一職應當罷去,又有流言說劉晏曾經秘密上表勸說代宗冊立獨孤妃為皇后。

楊炎出任宰相以後,打算為元載報仇,因而在德宗面前流著眼淚說:「劉晏與黎干和劉忠翼同謀,我作為宰相,不能聲討他,真是罪該萬死。」

崔甫說:「這件事並未搞清楚,既然陛下已經以廣闊的襟懷實行了大赦,就不應該再來追究這些不實之辭。」

於是楊炎又提出建議:「尚書省是國家大政的根本,近來設置諸使職,分掉和侵奪了尚書省的權力,現在應當恢復原有的制度。」

德宗聽從了楊炎的建議。

甲子(疑誤),詔令全國錢谷都要交給金部、倉部管理,免除了劉晏轉運、租庸、青苗、鹽鐵等使職。

[3]二月,丙申朔,命黜陟使十一人分巡天下。

先是,魏博節度使田悅事朝廷猶恭順,河北黜陟使洪經綸,不曉時務,聞悅軍七萬人,符下,罷其四萬,令還農。

悅陽順命,如符罷之。

既而集應罷者,激怒之曰:「汝曹久在軍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為黜陟使所罷,將何資以自衣食乎!」眾大哭。

悅乃出家財以賜之,使各還部伍。

於是軍士皆德悅而怨朝廷。

[3]二月,丙申朔(初一),德宗命令黜陟使十一人分道巡查全國。

在此之前,魏博節度使田悅事奉朝廷還算恭順,河北黜陟使洪經綸不通曉時務,聽說田悅軍有七萬人,便發下軍符,要求裁減四萬人,命他們解甲歸農。

田悅佯裝從命,按軍符減員。

不久,田悅召集應當裁減的士兵,激怒他們說:「你們長期在軍中,都有父母、妻子、兒女,現在一下子被黜陟使裁減了,你們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大家放聲大哭起來。

田悅於是拿出家財,分給士兵,讓他們都回到軍中。

由此,士兵都感謝田悅的恩德而怨恨朝廷。

[4]崔甫以疾,多不視事;楊炎獨任大政,專以復恩仇為事,奏用元載遺策城原州,又欲發兩京、關內丁夫浚豐州陵陽渠,以興屯田。

上遣中使詣涇原節度使段秀實,訪以利害,秀實以為:「今邊備尚虛,未宜興事以召寇。」

炎怒,以為沮己,徵秀實為司農卿。

丁未,寧節度使李懷光兼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使移軍原州,以四鎮、北庭留後劉文喜為別駕。

京兆尹嚴郢奏:「按朔方五城,舊屯沃饒之地,自喪亂以來,人功不及,因致荒廢,十不耕一。

若力可墾闢,不俟浚渠。

今發兩京、關輔人於豐州浚渠營田,計所得不補所費,而關輔之人不免流散,是虛畿甸而無益軍儲也。」

疏奏,不報。

既而陵陽渠竟不成,棄之。

[4]崔甫因為身染疾病,多不管事,楊炎獨攬朝廷大權,專門去做報恩復仇的事情。

他上奏採用元載生前留下的計劃築原州城,又打算征發長安、洛陽和關內的丁夫疏浚豐州陵陽渠,以便興辦屯田。

德宗派遣中使來到涇原節度使段秀實處,詢問此舉利弊如何,段秀實認為:「現在邊疆防禦還很空虛,不適宜興辦事功,召引敵人。」

楊炎大怒,認為這是有意阻止自己,便徵召段秀實擔任司農卿。

丁未(十二日),德宗讓寧節度使李懷光兼任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並讓他移軍原州駐紮,又任命四鎮、北庭留後劉文喜為別駕。

京兆尹嚴郢奏稱:「據悉,朔方五城過去本是肥沃豐饒的土地,自從國家遭受變亂以來,由於無暇投入人力,因而導致土地荒廢,耕種的不足十分之一。

如果有人力再將這裡開墾出來,則不必等待疏通陵陽渠。

現在征發長安、洛陽、關輔百姓到豐州疏浚渠道,經營屯田,算起來,所得到的不足以補賞所耗費的,而且關輔百姓不免流亡離散。

這樣做,是使京城轄區空虛,而對軍事儲備卻毫無補益。」

此疏奏上,德宗不予答覆。

後來,陵陽渠到底沒能修成,將它廢棄了。

[5]上用楊炎之言,托以奏事不實,己酉,貶劉晏為忠州刺史。

[5]德宗採納楊炎的主意,借口上奏的事情與實際不符,己酉(十四日),將劉晏貶為忠州刺史。

[6]癸丑,以澤潞留後李抱真為節度使。

[6]癸丑(十八日),德宗任命澤潞留後李抱真為該鎮節度使。

[7]楊炎欲城原州以復秦、原,命李懷光居前督作,朱、崔寧各將萬人翼其後。

詔下涇州為城具,涇之將士怒曰:「吾屬為國家西門之屏,十餘年矣。

始居州,甫營耕桑,有地著之安。

徙屯涇州,披荊榛,立軍府;坐席未暖,又投之塞外。

吾屬何罪而至此乎!」李懷光始為寧帥,即誅溫儒雅等,軍令嚴峻;及兼涇原,諸將皆懼,曰:「彼五將何罪而為戮?今又來此,吾屬能無憂乎!」劉文喜因眾心不安,據涇州,不受詔,上疏復求段秀實為帥,不則朱。

癸亥,以朱兼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代懷光。

[7]楊炎打算修築原州城,以便恢復秦州和原州,命令李懷光在前面監督施工,朱和崔寧各帶領一萬人分佈兩側,在後護衛。

有詔書命令涇州將士準備築城的工具,涇州將士憤怒地說:「我輩充當國家西大門的屏障,已經有十多年了。

一開始,我輩屯駐州,才將農桑各業經營起來,可以定居下來了,便又移軍屯駐涇州,披荊斬棘,建立軍府;在涇州還沒有把座位坐暖,又被丟到塞外。

我輩到底犯了什麼罪,以至非要遭受如此對待呢!」李懷光剛剛當上寧節帥,便殺掉了溫儒雅等人,軍令十分嚴厲。

及至李懷光兼任涇原節帥,各個將領都很恐懼,他們說:「那五位將領到底犯了什麼罪,而要遭受殺戮?現在,李懷光又來到涇州,我輩怎能不憂慮呢!」劉文喜乘大家心中不安,佔據了涇州,不服從詔命,還上疏要求再派段秀實來當涇州節帥,如果不能派段秀實來,便派朱來。

癸亥(二十八日),德宗任命朱兼任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替代李懷光。

[8]三月,翰林學士、左散騎常侍張涉受前湖南觀察使辛京杲金,事覺;上怒,欲置於法。

李忠臣以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奉朝請,言於上曰:「陛下貴為天子,而先生以乏財犯法,以臣愚觀之,非先生之過也。」

上意解,辛未,放涉歸田里。

辛京杲以私忿杖殺部曲,有司奏京杲罪當死,上將從之。

李忠臣曰:「京杲當死久矣!」上問其故。

忠臣曰:「京杲諸父兄弟皆戰死,獨京杲至今尚存,臣故以為當死久矣。」

上憫然,左遷京杲諸王傅。

忠臣乘機救人,多此類。

[8]三月,翰林學士、左散騎常侍張涉收受前湖南觀察使辛京杲錢財的事情被發覺,德宗很生氣,準備依法懲辦。

李忠臣身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奉朝請,向德宗進言說:「陛下貴為天子,然而,天子的老師卻因為缺少錢財而犯法,依我愚見,這並不是老師的過錯啊。」

德宗的態度緩和下來。

辛未(初六),將張涉罷免還鄉。

辛京杲因私忿用杖打死部曲,有關部門奏稱辛京杲犯了死罪,德宗打算按有關部門的意見辦。

李忠臣說:「辛京杲早就該死了。」

德宗問他此話怎講,李忠臣說:「辛京杲的父親和兄弟都戰死了,只有辛京杲至今還活著,所以我認為辛京杲早就該死了。」

德宗心懷憐恤之情,將辛京杲降職為諸王師傅。

李忠臣利用時機,挽救人命,大多如此。

[9]楊炎罷度支、轉運使,命金部、倉部代之。

既而省職久廢,耳目不相接,莫能振舉,天下錢谷無所總領。

癸巳,復以諫議大夫韓洄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以金部郎中萬年杜佑權江、淮水陸轉運使,皆如舊制。

[9]楊炎罷除了度支、轉運使,命金部、倉部來代替。

不久,由於尚書省鎊部門的職任久已荒廢,部門之間不通聲氣,未能把事辦好,無法將全國的錢糧統一掌管起來,癸巳(二十八日),德宗再次任命諫議大夫韓洄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任命金部郎中萬年人杜佑暫時代理江、淮水陸轉運使,都和原來的制度一樣。

[10]劉文喜又不受詔,欲自邀旌節;夏,四月,乙未朔,據涇州叛,遣其子質於吐蕃以求援。

上命朱、李懷光討之,又命神策軍使張巨濟將禁兵二千助之。

[10]劉文喜又不服從詔命,準備自求節度使的旌節。

夏季,四月,乙未朔(初一),他佔據涇州叛亂,打發他的兒子到吐蕃為人質,以求援助。

德宗命令朱、李懷光前去討伐他,還命令神策軍使張巨濟帶領禁軍二千人前往協助。

[11]吐蕃始聞韋倫歸其俘,不之信,及俘入境,各還部落,稱:「新天子出宮人,放禽一獸,英威聖德,洽於中國。」

吐蕃大悅,除道迎倫。

贊普即發使隨倫入貢,且致賻贈。

癸卯,至京師,上禮接之。

既而蜀將上言:「吐蕃豺狼,所獲俘不可歸。」

上曰:「戎狄犯塞則擊之,服則歸之。

擊以示威,歸以示信。

威信不立,何以懷遠!」悉命歸之。

[11]吐蕃人最初聽說韋倫將俘虜送回來時,並不相信。

及至被俘者回到吐蕃,各自返還部落,聲稱「新皇上將宮女釋放出宮,將禽一獸放生,他的英風威聲和聖明仁德,真是遍及中原。」

吐蕃人聽了很高興,便打掃道路,迎接韋倫。

吐蕃贊普立即派出使者,跟隨韋倫入朝進貢,並且贈送助辦喪事的物品。

癸卯(九月),吐蕃使者來到京城,德宗按照禮節接待了他。

不久,蜀地的將領向上建言:「吐蕃人豺狼成一性一,我方捉獲的俘虜不應放還。」

德宗說:「戎狄侵犯邊疆,我們便打擊他們;他們服從朝廷,我們便歸還俘虜。

打擊他們,是為了顯示朝廷的威嚴;歸還俘虜,是顯示朝廷的信義。

假如不能將威嚴和信義樹立起來,又怎能安一撫邊遠各族呢!」德宗命令將吐蕃俘虜悉數放還。

[12]代宗之世,每元日、冬至、端午、生日,州府於常賦之外競為貢獻,貢獻多者則悅之。

武將、一奸一吏,緣此侵漁下民。

癸丑,上生日,四方貢獻皆不受。

李正己、田悅各獻縑三萬匹,上悉歸之度支以代租賦。

[12]代宗在位時期,每當大年初一、冬至、端午、皇上的生日,州府長官爭著在定額賦稅之外爭著向朝廷進貢,進貢多的,便能得到皇上的歡心,武將和一奸一滑的官吏便借此侵吞百姓的財物。

癸丑(十九日),是德宗的生日,德宗對各地進貢概不接受。

李正己、田悅各獻細絹三萬匹,德宗悉數撥歸度支,以此代替兩處應納的租稅。

[13]五月,戊辰,以韋倫為太常卿;乙酉,復遣倫使吐蕃。

倫請上自為載書,與吐蕃盟;楊炎以為非敵,請與郭子儀輩為載書以聞,令上畫可而已,從之。

[13]五月,戊辰(初五),德宗任命韋倫為太常卿。

乙酉(二十二日),再次派遣韋倫出使吐蕃。

韋倫請求德宗親自撰寫盟書,與吐蕃結盟。

楊炎認為德宗與吐蕃贊普地位不對等,請求同郭子儀等人撰寫盟書上報德宗,再由德宗批准,德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14]朱等圍劉文喜於涇州,杜其出入,而閉壁不與戰,久之不拔。

天方旱,徵發饋運,內外騷然,朝臣上書請赦文喜以蘇疲人者,不可勝紀。

上皆不聽,曰:「微孽不除,何以令天下!」文喜使其將劉海賓入奏,海賓言於上曰:「臣乃陛下藩邸部曲,豈肯附叛臣,必為陛下梟其首以獻。

但文喜今所求者節而已,願陛下姑與之,文喜必怠,則臣計得施矣。」

上曰:「名一器不可假人,爾能立效固善,我節不可得也。」

使海賓歸以告文喜,而攻之如初。

減御膳以給軍士,城中將士當受春服者,賜予如故。

於是眾知上意不可移。

時吐蕃方睦於唐,不為發兵,城中勢窮。

庚寅,海賓與諸將共殺文喜,傳首,而原州竟不果城。

[14]朱等將劉文喜包一皮圍在涇州,堵塞了涇州出入的通道,但又關閉營壘,不與劉文喜交戰,長時間不能攻克涇州。

當時正值天旱,征發糧草,輸送給養,使得朝野內外騷動不安,朝中諸臣上書請求赦免劉文喜,以便使疲乏困頓的百姓得到休息的,多得難以記載。

德宗全不聽從,他說:「連個小小的忤逆之臣都不能剷除,還拿什麼來號令全國!」劉文喜讓部將劉海賓入朝上奏。

劉海賓對德宗說:「我是陛下在藩邸時的部曲,怎肯依附叛逆之臣,我一定要為陛下將劉文喜斬首示眾,並獻給朝廷。

但是,劉文喜現在所希求的,不過是當節度使而已,希望陛下暫時滿足他,劉文喜必然會懈怠,這樣,我的計謀便能夠實施了。」

德宗說:「爵號與車服不能隨便借給人,你能立刻效命固然很好,節度使一職,他不能得到。」

德宗讓劉海賓回去將此意告訴劉文喜,而對劉文喜的進攻也仍在繼續。

德宗自減進食,供給士兵,城中應當得到春天服裝的將士,也都像過去一樣賜給。

由此,大家才知道皇帝對劉文喜的態度是不可動搖的。

當時,吐蕃才與唐朝交好,不肯為劉文喜派兵,涇州城中形勢窘困。

庚寅(二十七日),劉海賓與諸將一起殺死劉文喜,並將他的頭顱傳送京城,而原州城終究沒能修成。

自上即位,李正己內不自安,遣參佐入奏事;會涇州捷奏至,上使觀文喜之首而歸。

正己益懼。

自從德宗即位以來,李正己內心感到不安。

他派遣參佐入朝奏事,適值涇州捷報奏到朝廷,德宗便讓李正己的參佐觀看了劉文喜的人頭,然後讓他回去。

李正己越發恐懼。

[15]六月,甲午朔,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崔甫薨。

[15]六月,甲午朔(初一),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崔甫去世。

[16]術士桑道茂上言:「陛下不出數年,暫有離宮之厄。

臣望奉天有天子氣,宜高大其城以備非常。」

辛丑,命京兆發丁夫數千,雜六軍之士,築奉天城。

[16]道術之士桑道茂向德宗進言:「不出幾年,陛下會有暫離宮廷的危難。

我望見奉天城有天子之氣,應當將此城建得高大些,以備非常事件發生。」

辛丑(初八),德宗命令京兆府征發民數千人,夾雜六軍的士兵,前去修築奉天城。

[17]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

及有功於唐,唐賜遺甚厚,登裡可汗始自尊大,築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中國為之虛耗,而虜俗亦壞。

及代宗崩,上遣中使梁文秀往告哀,登裡驕不為禮。

九姓胡附回紇者,說登裡以中國富饒,今乘喪伐之,可有大利。

登裡從之,欲舉國入寇。

其相頓莫賀達干,登裡之從父兄也,諫曰:「唐,大國也,無負於我,吾前年侵太原,獲羊馬數萬,可謂大捷,而道遠糧乏,比歸,士卒多徒行者。

今舉國深入,萬一不捷,將安歸乎!」登裡不聽。

頓莫賀乘人心之不欲南寇也,舉兵擊殺之,並九姓胡二千人,自立為合骨咄祿毗伽可汗,遣其臣聿達干與梁文秀俱入見,願為藩臣,垂發不翦,以待詔命。

乙卯,命京兆少尹臨漳源休冊頓莫賀為武義成功可汗。

[17]當初,回紇的風俗質樸敦厚,君臣間的等級差異不甚顯著,所以能夠大家一條心,強勁雄健,無所匹敵。

及至回紇為唐朝立了功勞,唐朝賜贈給回紇的物品甚為豐厚,登裡可汗開始妄自尊大起來。

他建築了宮殿,搬進去居住,身邊的婦女也有了搽粉畫眉,身著繡衣的裝飾,大唐因此財力空虛,而回紇的風俗也敗壞了。

及至代宗駕崩,德宗派遣中使梁文秀前往回紇通報噩耗時,登裡態度驕傲,不按禮節接待來使。

依附回紇的九姓胡人勸說登裡,大唐富饒,現在乘大唐忙於喪事發起進攻,可以獲得莫大好處。

登裡聽從了九姓胡人的勸說,打算舉國入侵大唐。

回紇宰相頓莫賀達干是登裡的堂兄,勸諫登裡說:「唐朝是個大國,沒有對不起我們。

前年我們入侵太原,獲得羊馬數萬,可以稱得上大捷了。

但是,路途太遠,糧食缺乏,及至歸國,士兵大多徒步行走了。

現在又要舉國遠征,萬一不能取得勝利,那將如何撤軍回國呢!」登裡不肯聽從。

頓莫賀乘回紇民心不願意南下侵犯之機,發兵擊殺登裡以及九姓胡人二千人,自立為合骨咄祿毗伽可汗。

他派遣臣屬聿達干與梁文秀一齊入朝覲見,表示願意作朝廷的藩臣,不剪垂發,等待朝廷的詔命。

乙卯(二十二日),德宗命令京兆少尹臨漳人源休冊命頓莫賀為武義成功可汗。

[18]秋,七月,丙寅,邵州賊帥王國良降。

國良本湖南牙將,觀察使辛京杲使戍武岡,以捍西原蠻。

京杲貪暴,國良家富,京杲以死罪加之;國良懼,據縣叛,與西原蠻合,聚眾千人,侵掠州縣,瀕湖千里,鹹被其害。

詔荊、黔、洪、桂諸道合兵討之,連年不能克。

及曹王皋為湖南觀察使,曰:「驅疲,誅反仄,非策之得者也。」

乃遺國良書,言:「將軍非敢為逆,欲救死耳。

我與將軍俱為辛京杲所構,我已蒙聖朝湔洗,何心復加兵刃於將軍乎!將軍遇我,不速降,後悔無及。」

國良且喜且懼,遣使乞降,猶疑未決。

皋乃假為使者,從一騎,越五百里,抵國良壁,鞭其門,大呼曰:「我曹王也,來受降!」舉軍大驚。

國良趨出,迎拜請罪。

皋執其手,約為兄弟,盡焚攻守之具,散其眾,使還農。

詔赦國良罪,賜名惟新。

[18]秋季,七月,丙寅(初四),邵州賊寇頭領王國良歸降。

王國良本是湖南牙將,湖南觀察使辛京杲讓他駐守武岡,以便抗禦西原蠻。

辛京杲貪婪殘暴,知道王國良家殷富,便將死罪加到王國良身上。

王國良害怕,便佔據武岡縣城,發起叛亂。

他與西原蠻匯合,聚集了一千人,侵犯劫掠州縣,沿洞庭湖千里之內,都受到他的侵害。

德宗詔令荊、黔、洪、桂諸道合兵討伐王國良,但是連年不能取勝。

及至曹王李皋出任湖南觀察使,他說:「一逼一十迫疲睏的百姓誅殺反叛,這不是好辦法。」

他寫了一封書信給王國良,說:「將軍並不敢背叛朝廷,只想自救一死罷了。

我和將軍都遭受辛京杲的羅織陷害,我已蒙聖明的朝廷洗刷冤屈,怎麼會忍心對將軍以兵刃相加呢!將軍遇上了我,如果不肯快快歸降,後悔就來不及了。」

王國良又喜歡,又害怕,對於派遣使者請降與否,遲疑不決。

於是,李皋扮作使者,只讓一人騎馬跟隨,奔走五百里,抵達王國良的營壘,鞭打營門,大聲喊道:「我是曹王,快來受降吧!」全軍聞此大驚。

王國良快步走出來,迎上去,跪拜請罪。

李皋拉著王國良的手,與他結為兄弟,燒掉了所有的進攻與防守的器一具,遣散了他的部下,讓他們回家務農。

德宗下詔赦免王國良的罪,賜他名字叫做惟新。

[19]辛巳,遙尊上母沈氏為皇太后。

[19]辛巳(十九日),遙尊德宗生母沈氏為皇太后。

[20]荊南節度使庾准希楊炎指,奏忠州刺史劉晏與朱書求營救,辭多怨望,又奏召補州兵,欲拒朝命,炎證成之;上密遣中使就忠州縊殺之,己丑,乃下詔賜死。

天下冤之。

[20]荊南節度使庾准逢迎楊炎的意思,奏稱忠州刺史劉晏給朱寫信請求營救,講了許多怨恨的話,又奏稱劉晏徵召補充忠州的士兵,打算抗拒朝廷的命令。

楊炎又證明此說不虛。

德宗便秘密派遣中使到忠州將劉晏縊殺,到己丑(二十七日),才下詔賜劉晏自裁,全國人都認為劉晏冤枉。

初,安、史之亂,數年間,天下戶口什亡八九,州縣多為藩鎮所據,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皆倚辦於晏。

晏初為轉運使,獨領陝東諸道,陝西皆度支領之,末年兼領,未幾而罷。

當初,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數年之間,全國戶口散失了十之八九,州縣多被藩鎮佔據,賦稅不再上繳朝廷,朝廷的庫存消耗殆盡。

唐朝變故頻仍,戎狄每年侵犯邊境,在戰事所到之處,駐紮重兵,依靠縣官供給給養,所消耗的費用多得不可估量,全靠劉晏辦理。

劉晏最初擔任轉運使時,只主管陝東各道,陝西各道全由度支主管。

到了後期,劉晏兼管度支,但不久便被罷官。

晏有一精一力、多機智,變通有無,曲盡其妙。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

常以為:「辦集眾務,在於得人,故必擇通敏、一精一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於句檢簿書,出納錢谷,必委之士類;吏惟書符牒,不得輕出一言。」

常言:「士陷贓賄,則淪棄於時,名重於利,故士多清修;吏雖潔廉,終無顯榮,利重於名,故吏多貪一污。」

然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終莫能逮。

其屬官雖居數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語言,無敢欺給。

當時權貴,或以親故屬之者,晏亦應之,使俸給多少,遷次緩速,皆如其志,然無得親職事。

其場院要劇之官,必盡一時之選。

故晏沒之後,掌財賦有聲者,多晏之故吏也。

劉晏一精一力充沛,機智過人,善於靈活地處理多變的事情,辦得恰到好處。

他常以優厚的待遇招募善於奔走的人,並設置了前後相望的驛站,以探測和上報各地物價。

雖偏遠之地,不出幾天,也都能報到轉運使司來。

他把錢糧方面孰輕孰重的權變,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獲利,而民間也沒有物價暴一漲暴跌的憂慮。

他常主張:「要想辦理好各項事務,關鍵在於用人得當。

所以,必須選擇通達敏捷、一精一明強幹、廉潔勤勉的人,對他們加以任用。

至於考核簿籍文書,支付錢糧等項工作,是一定要委派讀書人去做的;而吏人只能書寫公文,不應隨便講話。」

他又常說:「讀書人陷於貪贓受賄,就會被時世所拋棄,因此看待名聲重於財利,所以讀書人一大多清廉自修;吏人即使廉潔自守,最終還是不能顯貴榮華,因此看待財利重於名聲,所以吏人一大多貪一污受賄。」

然而,只有劉晏才能實行這些主張,別人傚法劉晏,到頭來還是趕不上劉晏。

劉晏的屬官即使身在數千里以外,奉行劉晏的教令還是和在劉晏面前一樣,講話辦事,都不敢欺騙說謊。

當時,有些權貴人物將親朋故舊囑托給劉晏,劉晏也應承他們,領取薪俸的多少,陞遷官階的快慢,都符合他們的意願,但是劉晏從不讓他們親理職事。

他所管轄的交場、船場、巡院等處,凡是擔任要職、處理繁難事務的官員,必定是當時選拔一出來的得力人員。

所以,在劉晏去世之後,掌管財賦的有名人物,多數是劉晏舊日的屬下。

晏又以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以一愛一民為先。

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豐則貴,歉則賤糶,或以谷易雜貨供官用,及於豐處賣之。

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如干蠲免,某月須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縣申請,即奏行之,應民之急,未嘗失時,不待其困弊、流亡、餓殍,然後賑之也。

由是民得安其居業,戶口蕃息。

晏始為轉運使,時天下見戶不過二百萬,其季年乃三百餘萬;在晏所統則增,非晏所統則不增也。

其初財賦歲入不過四百萬緡,季年乃千餘萬緡。

劉晏還認為:戶口增加,賦稅徵收的範圍就會自然拓寬。

所以劉晏掌理財務,以關心民間疾苦為先務。

各道分別設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過十天、一月,必須陳述所在州縣的雨雪豐歉狀況,上報轉運使司。

如果豐收,就以高價買入;如果歉收,就以低價賣出。

有時還將穀物換成雜貨,供給官用,或者在豐收之地出賣。

知院官開始見到年景不豐的苗頭,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賦稅,到某月需要救濟資助若干物資,到了預定之期,劉晏不待州縣申請,便上奏實施,解決百姓的急難,從來不曾錯過時機。

他並不等到百姓疲睏流亡,飢餓而死以後,才去賑濟百姓。

由此,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戶口繁衍起來。

劉晏開始擔任轉運使時,全國的戶口不過二百萬,到他任職的後期,全國戶口發展到三百餘萬。

屬於劉晏統轄,戶口便增加;不是劉晏統轄的範圍,戶口就不增加。

在劉晏任職的初期,財賦每年收入不過四百萬緡,到他任職的後期,每年收入達到一千餘萬緡。

晏專用榷鹽法充軍國之用。

時自許、汝、鄭、鄧之西,皆食河東池鹽,度支主之;汴、滑、唐、蔡之東,皆食海鹽,晏主之。

晏以為官多則民擾,故但於出鹽之鄉置鹽官,收鹽戶所煮之鹽轉鬻於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縣不復置官。

其江嶺間去鹽鄉遠者,轉官鹽於彼貯之。

或商絕鹽貴,則減價鬻之,謂之常平鹽,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

其始江、淮鹽利不過四十萬緡,季年乃六百餘萬緡,由是國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其河東鹽利,不過八十萬緡,而價復貴於海鹽。

劉晏專門採用鹽產專營法來充實軍需國用。

當時,自許、汝、鄭、鄧一帶的西面,都食用河東的池鹽,由度支主管其事;自汴、滑、唐、蔡一帶的東面,都是食用海鹽,由劉晏主管其事。

劉晏認為,官吏多了,百姓就會受到騷擾,所以他只在產鹽地設置鹽官,收購鹽戶所煮成的食鹽,轉賣給商人,聽憑商人自行買賣,在產鹽地以外的州縣不再設置鹽官。

對於長江五嶺間距離產鹽地遙遠的地方,便將官鹽轉運到那裡貯存。

有時鹽商斷絕,鹽價上漲,便降低鹽價出賣,號稱常平鹽,官方得到了鹽產專營的利益,而百姓也不缺少食鹽。

在劉晏任職的初期,長江、淮河地區的鹽利不過四十萬緡,到他任職的後期,卻達到了六百餘萬緡,由此,國家的經費充足起來,而百姓也不疲睏不堪。

至於河東的鹽利,不過只有八十萬緡,而價格也比海鹽更高。

先是,運關東谷入長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則為成勞,受優賞。

晏以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隨便宜,造運船,教漕卒,江船達揚州,汴船達河陰,河船達渭口,渭船達太倉,其間緣水置倉,轉相受給。

自是每歲運谷或至百餘萬斛,無斗升沈覆者。

船十艘為一綱,使軍將領之,十運無失,授優勞,官其人。

數運之後,無不斑白者。

晏於揚子置十場造船,每艘給錢千緡。

或言「所用實不及半,虛費太多。」

晏曰:「不然,論大計者固不可惜小費,凡事必為永久之慮。

今始置船場,執事者至多,當先使之私用無窘,則官物堅牢矣。

若遽與之屑屑校計錙銖,安能久行乎!異日必有患吾所給多而減之者;減半以下猶可也,過此則不能運矣。」

其後五十年,有司果減其半。

及鹹通中,有司計費以給之,無復羨餘,船益脆薄易壞,漕運遂廢矣。

在劉晏任職之前,將關東的穀物運送到長安,因為河水流湍急凶險,大抵一斛穀物能運到八斗,便算成功,會受到優厚的獎賞。

劉晏認為長江、汴水、黃河、渭水的水流緩急各不相同,依據各處的不同特點,因利乘便,分別製造運送穀物的船隻,訓練漕運的士卒,長江的船隻運抵揚州,汴水的船隻運抵河陰,黃河的船隻運抵渭水流入黃河的河口,渭水的船隻運抵太倉,各地段之間都在水邊設置糧倉,由上一段轉送給下一段。

自此,每年運送穀物有時能夠達到一百多萬斛,沒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沒。

劉晏將十艘船編為一組,叫一綱,讓軍將帶領,運送十次未發生閃失,便給予優厚的慰勞,讓此人作官。

屢次運送以後,運送者便沒有不是頭髮花白的了。

劉晏在揚子設置十處船場造船,每制船一艘,給錢一千緡。

有人說,「造一艘船的費用實際還用不了一半,白白一浪一費的錢財太多了。」

劉晏說:「不是這樣。

辦大事,當然不可吝惜小費用,辦一切事情都要有長遠的考慮。

現在船場才開始設置,辦事的人很多,應該首先讓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困窘,他們為官家製造的物件就會堅固牢靠了。

如果急於同這些人不厭煩細地計較分文,怎麼能夠長久地實行下去呢!他日一定會有嫌我所付給的工錢多便減少工錢的人,減少費用在半數以下還是可以的,超過此數,漕運就不能維持了。」

此後五十年,有關部門果然將工錢減去一半。

及至鹹通年間,有關部門計算費用支給工錢,造船者不再有餘利可圖,造出的船隻愈發單薄脆弱,容易毀壞,漕運於是廢止了。

晏為人勤力,事無閒劇,必於一日中決之,不使留宿,後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

劉晏是個勤勉力行的人,無論事務清閒抑或繁劇,都一定要在當天決斷完畢,不讓事情過夜,後來講論財利的官員沒有能夠趕得上他的。

[21]八月,甲午,振武留後張光晟殺回紇使者董突等九百餘人。

董突者,武義可汗之叔父也。

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紇之名,雜居京師,殖貨縱暴,與回紇共為公私之患;上即位,命董突盡帥其徒歸國,輜重甚盛。

至振武,留數月,厚求資給,日食肉千斤,他物稱是,縱樵牧者暴踐果稼,振武人苦之。

光晟欲殺回紇,取其輜重,而畏其眾強,未敢發。

九姓胡聞其種族為新可汗所誅,多道亡,董突防之甚急;九姓胡不得亡,又不敢歸,乃密獻策於光晟,請殺回紇。

光晟喜其一黨一自離,許之。

上以陝州之辱,心恨回紇;光晟知上旨,乃奏稱:「回紇本種非多,所輔以強者,群胡耳。

今聞其自相魚肉,頓莫賀新立,移地健有孽子,及國相、梅錄各擁兵數千人相攻,國未定。

彼無財則不能使其眾,陛下不乘此際除之,乃歸其人,與之財,正所謂借寇兵賚盜糧者也。

請殺之。」

三奏,上不許。

光晟乃使副將過其館門,故不為禮;董突怒,執而鞭之數十。

光晟勒兵掩擊,並群胡盡殺之,聚為京觀。

獨留一胡,使歸國為證,曰:「回紇鞭辱大將,且謀襲據振武,故先事誅之。」

上徵光晟為右金吾將軍,遣中使王嘉祥往致信幣。

回紇請得專殺者以復仇,上為之貶光晟為睦王傅以慰其意。

[21]八月,甲午(初三),振武留後張光晟殺死回紇使者董突等九百餘人。

董突是武義可汗的叔父。

代宗在位期間,九姓胡經常假冒回紇的名義,雜居在京城,經商時恣意暴虐,與回紇一起,成為公家和私人的禍害。

德宗即位後,命令董突帶領同來的人悉數回國,他們帶走的包一皮裹很多。

董突一行到振武,逗留了幾個月,索求豐厚的供給,每天吃肉一千斤,用去其他物品與此相當,還聽任砍柴放牧的回紇人糟踏瓜果和莊稼,振武的百姓都苦於回紇人的騷擾。

張光晟打算殺死這些回紇人,取得他們的包一皮裹,但又忌憚回紇人多勢強,未敢發起行動。

九姓胡人聽說他們的部族被回紇新即位的可汗所殺戮,很多人半道逃走。

董突對九姓胡人的防範很嚴密,九姓胡人既不能逃走,又不敢回來,於是向張光晟秘密獻策,請求殺掉回紇人。

張光晟因九姓胡人與回紇人自相背離而感到高興,便允許九姓胡的請求。

德宗因陝州之辱,心中痛恨回紇人。

張光晟知道了德宗的心思,便奉稱:「回紇本族人數並不很多,能夠輔助回紇強盛起來的,是那群胡人而已。

現在聽說他們之間自相殘害,頓莫賀新近即位,登裡可汗移地健有個庶生的兒子,還有國相、梅錄,都各自擁兵數千人,相互攻殺,國內尚未安定。

他們沒有資財便不能指使他們的部眾,陛下不乘這一時機剷除他們,卻要放他們的人回國,還給他們財物,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借給寇匪兵馬,送給強盜糧秣的做法啊。

請將他們殺掉。」

三次上奏,德宗都沒有許可。

於是,張光晟便讓副將在回紇人居住的房舍門前往來,故意做出不禮貌的行為,董突大怒,捉住氨將,將他一抽一打了數十鞭。

張光晟統率士兵襲擊回紇,連同九姓胡人一齊殺掉,一屍一首堆積起來,有如高丘。

張光晟只留下一個胡人,讓他回國去做見證,以說明:「回紇人用鞭子一抽一打、羞辱大將,而且圖謀偷襲和佔領振武城,所以才先行誅殺了這一班人。」

德宗徵召張光晟為右金吾將軍,派遣中使王嘉祥前去去致送書信和禮物。

回紇請求得到擅殺之人,好為族人報仇,德宗因此貶張光晟為睦王傅,以圖慰解回紇人。

[22]加盧龍、隴右、涇原節度使朱兼中書令,盧龍、隴右節度如故。

以舒王謨為四鎮、北庭行軍、涇原節度大使,以涇州牙前兵馬使河中姚令言為留後。

謨,邈之子也,早孤,上子之。

[22]德宗加盧龍、隴右、涇原節度使朱兼任中書令銜,仍然擔任盧龍、隴右節度使。

任命舒王李謨為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大使,任命涇州牙前兵馬使河中人姚令言為留後。

李謨是李邈的兒子,早年喪父,德宗收他為兒子。

[23]癸丑,詔贈太后父、祖、兄、弟官,及自余宗族男一女拜官封邑者告第告身,凡百二十有七通;中使以馬負而賜之。

[23]癸丑(二十二日),德宗頒詔贈給太后的父、祖、兄、弟官職,並為其餘的太后族人男一女頒發拜官職、封食邑的告第告身,共計一百二十七通。

中使用馬駝著它們,去頒賜給每個人。

[24]九月,壬午,將作奏宣政殿廊壞,十月魁岡,未可修。

上曰:「但不妨公害人,則吉矣。

安問時日!」即命修之。

[24]九月,壬午(二十一日),將作奏稱宣政殿的廓廡毀壞了,而十月在十二星次中屬戌宮,為北斗魁星之氣,不能進行修葺。

德宗說:「只要不妨害公家和百姓,那便是吉祥了,何必卜問時日凶吉呢!」隨即命令修葺廓廡。

[25]大歷以前,賦斂出納俸給皆無法,長吏得專之;重以元、王秉政,貨皆無法,長吏得專之;重以元、王秉政,貨賂公行,天下不按贓吏者殆二十年。

惟江西觀察使路嗣恭按虔州刺史源敷翰,流之。

上以宣歙觀察使薛邕,文雅舊臣,徵為左丞;邕去宣州,盜隱官物以巨萬計,殿中侍御史員發之。

冬,十月,己亥,貶連山尉。

於是州縣始畏朝典,不敢放縱。

[25]在大歷以前,徵稅、收支、薪俸都沒有法度,高級官員得以專擅其事,加上元載、王縉執掌朝政,賄賂公行,全國不再按察貪贓官吏幾達二十年。

只有江西觀察使路嗣恭按察虔州刺史源敷翰,判他流刑。

德宗因宣歙觀察使薛邕是位溫文爾雅的老臣,徵召他擔任左丞。

薛邕離開宣州時,盜竊隱瞞官家財物數以巨萬計,殿中侍御史員揭發了他。

冬季,十月己亥(初九),德宗將薛邕貶為連山縣尉。

自此,州縣開始畏懼朝廷法典,不敢任意妄為。

上初即位,疏斥宦官,親任朝士,而張涉以儒學入侍,薛邕以文雅登朝,繼以贓敗。

宦官武將得以藉口,曰:「南牙文臣贓動至巨萬,而謂我曹濁亂天下,豈非欺罔邪!」於是上心始疑,不知所倚仗矣。

德宗即位之初,疏遠擯斥宦官,親近任用朝官。

但是,張涉因長於儒學而入侍禁中,薛邕因溫文爾雅而登上朝堂,卻相繼由於貪贓而垮台。

宦官武將得到借口,他們說:「南衙文臣貪贓動不動就達到巨萬,反而說我輩把國家搞混亂了,這難道不是欺人之談嗎!」由此,德宗開始心懷疑慮,不知道依靠誰人為好。

[26]中書舍人高參請分遣諸沈訪求太后,庚寅,以睦王述為奉迎使,工部尚書喬琳副之,又命諸沈四人為判官,與中使分行諸道求之。

[26]中書舍人高參請求分別派遣沈氏諸人去尋訪太后。

庚寅(疑誤),德宗任命睦王李述為奉迎使,使工部尚書喬琳為副使,又讓沈氏四人任判官,與中使分別巡行各道,尋找皇太后。

[27]十一月,初令待制官外,更引朝集使二人,訪以時政得失,遠人疾苦。

[27]十一月,首次命令在待制官以外,再推薦出朝集使二人,向他們詢問當時朝政的得失,以及邊遠各地人民的疾苦。

[28]先是,公主下嫁者,舅姑拜之,婦不答。

上命禮官定公主拜見舅、姑及婿之諸父、兄、姊之儀,舅、姑坐受於中堂,兄、姊立受於東序,如家人禮。

有縣主將嫁,擇用丁丑,是日,上之從父妹卒,命罷之。

有司奏:「供張已備,且殤服不足廢事。」

上曰:「爾一愛一其費,我一愛一其禮。」

卒罷之。

至德以來,國家多事,公主、郡、縣主多不以時嫁,有華發者,雖居禁中,或十年不見天子;上始引見諸宗女,尊者致敬,卑者存慰,悉命嫁之。

所繼小大之物,必經心目。

己卯、庚辰二日,嫁岳陽等九十一縣主。

[28]先前,公主下嫁,公婆要對她行拜禮,而媳婦不必答禮。

德宗命令禮官制定公主拜見公婆以及夫婿的叔伯、兄姊的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