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1]春,正月,有星孛於北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

漢紀五十七漢獻帝建安十一年(丙戌,公元206年)

[1]春,正月,有星孛於北斗。

[1]春季,正月,有異星出現在北斗星座。

[2]曹一操一自將擊高幹,留其世子丕守鄴,使別駕從事崔琰傅之。

一操一圍壺關,三月,壺關降。

高幹自入匈奴求救,單于不受;干獨與數騎亡,欲南奔荊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斬之,并州悉平。

[2]曹一操一親自率軍征討并州刺史高幹,留下世子曹丕鎮守鄴城,派別駕、從事崔琰輔佐曹丕。

曹一操一大軍包一皮圍壺關。

三月,壺關投降。

高於親自去向匈奴求救,被匈奴單于拒絕。

高幹身邊只剩幾名騎兵衛士,想南逃到荊州去投奔劉表。

半路上,被上洛都尉王琰捉獲,斬首。

并州全部平定。

曹一操一使陳郡梁習以別部司馬領并州刺史。

時荒亂之餘,胡、狄雄張,吏民亡判入其部落,兵家擁眾,各為寇害。

習到官,誘喻招納,皆禮召其豪右,稍稍薦舉,使詣幕府;豪右已盡,次發諸丁強以為義從;又因大軍出征,令諸將分請以為勇力。

吏兵已去之後,稍移其家,前後送鄴,凡數萬口;其不從命者,興兵致討,斬首千數,降附者萬計。

單于恭順,名王稽顙,服事供職,同於編戶。

邊境肅清,百姓布野,勤勸農桑,令行禁止。

長老稱詠,以為自所聞識,刺史未有如習者。

習乃貢達名士避地州界者河內常林、楊俊、王象、荀緯及太原王凌之徒,一操一悉以為縣長,後皆顯名於世。

曹一操一派陳郡人梁習以別部司馬的職務,兼任并州刺史。

當時在兵荒馬亂之後,匈奴等各北方胡狄各族的勢力都很大,官吏及百姓往往叛逃到他們的部落中;其餘許多地方勢力也都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各霸一方。

梁習到任後,用引一誘和勸導的方法招納那些地方勢力,對那些首領都以禮相待,並推薦其中一些人作官,讓他們到州府來任職。

等這些首領都離開本鄉後,就征發當地青壯年充當志願軍。

梁習又借大軍出征之機,把這些志願軍分送到將領們部下,至別處作戰。

在這些官員、兵士都離去以後,就陸續把他們的家小遷到鄴城,前後送走的共有數萬人。

有不服從命令的,就出兵進行征討,殺死幾千人,投降的數以萬計。

於是,匈奴單于態度恭順,各部落的王一爺對梁習叩拜服從,承擔賦稅徭役,與編於民籍的百姓一樣。

邊境隸清,農夫遍佈田野,梁習鼓勵農業和桑蠶業,法令得到嚴格執行,父老們稱讚,認為記憶之中,沒有一個刺史比得上梁習。

梁習又向朝廷推薦來并州躲避戰亂的各地名士,如河內人常林、楊俊、王象、荀緯以及太原人王凌等,曹一操一都任命他們為縣長,以後,這些人都聞名於世。

初,山陽仲長統遊學至并州,過高幹,干善遇之,訪以世事。

統謂干曰:「君有雄志而無雄材,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悅統言,統遂去之。

干死,荀舉統為尚書郎。

著論曰《昌言》,其言治亂,略曰:「毫傑之當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無天下之分,故戰爭者競起焉。

角智者皆窮,角力者皆負,形不堪復伉,勢不足復校,乃始羈首繫頸,就我之銜紲耳。

及繼體之時,豪傑之心既絕,士民之志已定,貴有常家,尊在一人。

當此之時,雖不愚之才居這,猶能使恩同天地,威侔鬼神,周、孔數千無所復角其聖,賁、育百萬無所復奮其勇矣。

彼後嗣之愚主,見天下莫敢與之違,自謂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騁其邪欲,君臣宣一婬一,上下同惡,荒廢庶政,棄忘人物。

信任親一愛一者,盡佞詔容說之人也;一寵一貴隆豐者,盡后妃姬妾之家也。

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民之骨髓,怨毒無聊,禍亂並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昔之為我哺一乳一之子孫者,今儘是我飲血之寇讎也。

至於運徒勢去,猶不覺悟者,豈非富貴生不仁,沉溺致愚疾邪!存亡以之迭代,治亂從此周復,天道常這大數也。」

當初,山陽人仲長統遊學來到并州,拜訪刺史高幹,高幹對他待遇優厚,徵求他對時局看法。

仲長統對高幹說:「你有雄心大志,卻缺乏雄才大略;喜好賢能之士,卻不能鑒別人才。

在這些事上面,你要深以為戒。」

高幹一向自以為是,對仲長統的話很不高興,仲長統就離開了高幹。

高幹死後,荀推薦仲長統擔任尚書郎。

仲長統撰寫《昌言》,分析國家的安危治亂,主要大意是:「受命於上天的英雄豪傑,並不是從開始時就有統一天下的名分,由於沒有這種名分,所以競爭者紛紛崛起。

但到後來,那些仗恃智謀的,智謀窮盡,仗恃力量的,力量枯竭。

形勢不允許再對抗,也不足以再較量,於是才被捉住頭,捆住頸,置於我們控制之下。

等到第二代統治者繼位時,那些豪傑已不再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士大夫與百姓都已習慣於遵從命令,富貴之家已經固定,威權都集中於君主一人手中。

在這時候,即使是一個下等的蠢才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也能使他的恩德大到與天地相同,使他的威嚴達到與鬼神相似的地步。

即使是有幾千個周公姬旦和孔夫子這樣的聖人,也無法再發揮他們的聖明;有百萬個孟賁和夏育之類的勇士,也無處再施展他們的勇力。

那些繼承天下的愚蠢帝王,見到天下沒有人敢違抗旨意,就自認為政權會像天地不會滅亡,於是隨意發展自己的嗜好,放縱自己的邪惡欲一望,君主與臣僚都為所欲為,上下一齊作惡,荒廢朝政,排斥人才。

所信任親近的,都是一奸一佞諂媚的小人;所龐一愛一提升的,都是後宮妃嬪的家族。

以至達到熬盡天下民脂民膏,敲骨吸髓的程度。

人民身受怨毒,痛苦不堪,災禍戰亂,同時而起。

中原大地紛擾不安,四方外族相繼背叛,政權土崩瓦解,毀於一旦。

從前受我養護哺育的小民,如今全都成為喝我鮮血的仇敵。

至於那些大勢已去,還不覺悟的人,豈不是富貴產生的麻木不仁,溺一愛一導致的愚昧頑劣嗎!政權的存亡相互交替,治理與戰亂也不斷週而復始地循環,這正是天地運行的規律。」

[3]秋,七月,武威太守張猛殺雍州刺史邯鄲商;州兵討誅之。

猛,奐之子也。

[3]秋季,七月,武威太守張猛殺死雍州刺史邯鄲商。

州中的軍認討伐張猛,把他殺死。

張猛是張奐的兒子。

[4]八月,曹一操一東討海賊管承,至淳於,遣將樂進、李典擊破之,承走入海島。

[4]八月,曹一操一向東討伐海上的盜賊管承,進軍到淳於,派大將樂進、李典擊敗管承,管承逃到海島上。

[5]昌復叛,一操一遣於禁討斬之。

[5]昌又背叛曹一操一,曹一操一派於禁討伐,斬殺昌。

[6]是歲,立故琅邪王容子熙為琅邪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陰、平原八國皆除。

[6]這一年,獻帝立已故琅邪王劉容的兒子劉熙為琅邪王,撤銷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陰、平原等八個王國。

[7]烏桓乘天下亂,略有漢民十餘萬戶,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已婦妻焉。

遼西烏桓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寇,欲助尚復故地。

曹一操一將擊之,鑿平虜渠、泉州渠以通運。

[7]烏桓人乘天下大亂,擄掠漢人十餘萬戶。

袁紹把各部落的酋長都封為單于,並以平民家的姑一娘一做自己的女兒,嫁給那些單于做妻子。

遼西烏桓酋長蹋頓的勢力尤其強盛,受到袁紹的厚待,因此袁尚兄弟去投奔蹋頓。

蹋頓屢次派兵入塞搶掠,想幫助袁尚恢復舊有的疆土。

曹一操一準備出軍討伐,開鑿平虜渠、泉州渠,以便運輸大軍所需的糧草。

[8]孫權擊山賊麻、保二屯,平之。

[8]孫權攻擊山賊盤據的麻屯和保屯,完全平定。

十二年(丁亥、207)

十二年(丁亥,公元207年)

[1]春,二月,曹一操一自淳於還鄴。

丁酉,一操一奏封大功臣二十餘人,皆為列侯;因表萬歲亭侯荀功狀,三月,增封千戶。

又欲授以三公,使荀攸深自陳讓,至於十數,乃止。

[1]春季,二月,曹一操一從淳於返回鄴城。

丁酉(初五),曹一操一上奏獻帝並得到批准,封大功臣二十餘人,都為列侯。

又上表稱讚萬歲亭侯荀的功勞。

三月,為表彰荀,在他原來侯國封戶的基礎上,又增加一千戶。

還準備任命荀為三公,荀派荀攸懇切地表達自己的辭讓之意,先後達到十餘次,曹一操一才同意。

[2]曹一操一將擊烏桓。

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

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

郭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破擊之,可破滅也。

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捨而南征,尚烏桓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已之有也。

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一操一從之。

行至易,郭嘉曰:「兵貴神速。

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趨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2]曹一操一準備出兵征討烏桓,將領們都說:「袁尚只不過是個逃亡罪犯,烏桓人貪得無厭而不念舊情,豈能受袁尚利用。

如今大軍深入塞外征烏桓,劉備必然勸說劉表乘虛襲擊許都,萬一發生變化,事情就後悔不及了。」

郭嘉說:「您雖然威震天下,但烏桓人倚仗距離遙遠,一定不會預先防備,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可以一戰告捷。

況且,袁紹對這一地區的百姓以及塞外的異族有恩德,而袁尚兄弟現在還活在世上。

如今冀、青、幽、並四州的百姓,只是因畏懼而服從我們,並沒有受過我們的恩德。

如果我們離開這裡而率軍南征,袁尚利用烏桓的武力作資本,招集願為恩主效死的部屬,烏桓人一動,四州的百姓及異族都會紛紛響應,這會使蹋頓動心,生出非分的打算,恐怕青州與冀州就不會再在您的控制下了。

劉表不過是個只會坐在那裡發議論的人,他自知才幹不能駕御住劉備,重用劉備則害怕控制不住,輕用則劉備不會為他所用。

因此,即使我們調走全國兵力遠征,您也不必擔擾。」

曹一操一聽從了郭嘉的意見。

大軍進發到易縣,郭嘉提議說:「兵貴神速,如今遠涉千里進行奇襲,輜重太多,難以掌握先機。

而且假如烏桓人得到消息,必然加強戒備;不如留下輜重,軍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急進,出其不意地進攻。」

初,袁紹數遣使召田疇於無終,又即授將軍印,使安輯所統,疇皆拒之。

及曹一操一定冀州,河間邢謂疇曰:「黃巾起來,二十餘年,海內鼎沸,百姓流離。

今聞曹公法令嚴。

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

遂裝還鄉里。

疇曰:「邢,天民之先覺者也。」

一操一以為冀州從事。

疇忿烏桓多殺其本郡冠蓋,意欲討之而力未能。

一操一遣使辟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

門人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

疇笑曰:「此非君所識也。」

遂隨使者到軍,拜為令,隨軍次無終。

起初,袁紹幾次派使者到無終縣去召田疇,又派人授予田疇將軍的印信,讓田疇召撫所統部眾,田疇都拒絕了。

到曹一操一平定冀州後,河間人邢對田疇說:「黃巾軍起事以來,已二十多年,天下動盪不定,百姓流離失所。

如今,聽說曹公法令嚴明,百姓對戰亂已經厭惡,亂到極點,就會歸於平靜,請讓我先去試探一下。」

於是,邢收拾行裝,返回家鄉。

田疇說:「邢是個先知先覺的人。」

曹一操一委任邢為冀州從事。

田疇忿恨烏桓人經常殺害本郡著名的士大夫,想討伐烏桓而力量不夠。

曹一操一派使者來徵召田疇,田疇要他的部屬趕快為他治理行裝,部屬說:「以前,袁紹仰慕您的名聲,曾五次禮聘,您一直拒絕;如今,曹一操一的使者一來,您就好像迫不及待,這是什麼原因?」

田疇笑著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知道的了。」

他隨同使者一起到曹一操一軍中,被任命為令,隨大軍進駐無終縣。

時方夏水雨,而濱海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

一操一患之,以問田疇。

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

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

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可不戰而禽也。」

一操一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

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

當時正趕上夏季,大雨不止,沿海一帶泥濘難行,而且烏桓人還在交通要道派兵把守,曹軍受阻無法前進。

曹一操一十分憂慮,向田疇詢問對策。

田疇說:「這條道路每逢夏秋兩季常常積水,淺不能通車馬,深不能載舟船,是長期不能解決的難題。

原來右北平郡府設在平岡,道路通過盧龍塞,到達柳城。

自從光武帝建武以來,道路陷壞,無人行走,已將近二百年,但仍留有道路的殘跡可循。

現在烏桓人以為無終是我們大軍的必經之路,大軍不能前進,只好撤退,因此他們放鬆以了戒備。

如果我們默默地回軍,卻從盧龍塞口越過白檀險阻,進到他們沒有設防的區域,路近而行動方便,攻其不備,可以不戰而捉住蹋頓。」

曹一操一說:「很好!」於是率軍從無終撤退,在水邊的路旁留下一塊大木牌,上面寫著:「現在夏季暑熱,道路不通,且等到秋冬,再出兵討伐。」

烏桓人的偵察騎兵看到後,當真以為曹軍已經離去。

一操一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

尚、熙與蹋頓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

八月,一操一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

一操一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一操一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前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曹一操一命令田疇率領他的部眾作嚮導,上徐無山,鑿山填谷,行進五百餘里,經過白檀、平岡,又穿過鮮卑部落的王庭,向東直指柳城。

距離二百餘里時,烏桓人才知道。

袁尚、袁熙與蹋頓以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率領數萬名騎兵迎擊曹軍。

八月,曹一操一登上白狼山,突然與烏桓軍相遇,而烏桓軍軍力強盛。

曹軍車輛輜重都在後邊,身披鎧甲的將士很少,曹一操一左右的人都感到畏懼。

曹一操一登高,看到烏桓軍隊不整,就縱兵攻擊,派張遼為先鋒,烏桓軍隊大亂,斬殺蹋頓和各部落王一爺及以下的烏桓首領,投降的胡人與漢人共有二十餘萬。

遼東單于速僕丸與尚、熙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其眾尚有數千騎。

或勸一操一遂擊之,一操一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

九月,一操一引兵自柳城還。

公孫康欲取尚、熙以為功,乃先置一精一勇於廄中,然後請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斬尚、熙,並速僕丸首送之。

諸將或問一操一:「公還而康斬尚、熙,何也?」

一操一曰:「彼素畏尚、熙,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

一操一梟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帝招獨設祭悲哭,一操一義之,舉為茂才。

遼東單于速僕丸與袁尚、袁熙投奔遼東郡太守公孫康,跟隨他們的還有數千名騎兵。

有人勸曹一操一乘勢追擊,曹一操一說:「我將使公孫康送來袁尚、袁熙的人頭,不必再勞師動眾。」

九月,曹一操一率大軍從柳城班師。

公孫康想要殺死袁尚、袁熙,作為對朝廷立下的功勞,於是先埋伏一精一兵在馬廄中,然後請袁尚、袁熙進來,他們還沒來得及入座,公孫康叫出伏兵,把他們捉住。

於是斬殺袁尚、袁熙,連同速僕丸的人頭一起送給曹一操一。

將領中有人問曹一操一:「您已退軍而公孫康殺死袁尚、袁熙,這是為什麼?」

曹一操一說:「公孫康一向畏懼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們就會合力抵抗;緩和時,他們就會自相殘殺;是形勢使他們這樣做的。」

曹一操一把袁尚的頭顱懸掛起來示眾,號令三軍:「有敢於哭泣的,處斬!」牽招卻獨自設祭,放聲悲哭,曹一操一認為他是忠於故主的義士,推薦他為茂才。

時天寒且旱,二百里無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八丈方得水。

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

一操一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夭所佐也,顧不可以為常。

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當時天寒,又遇上大旱,二百里沒有水,軍隊缺乏糧食,只好殺死幾千匹戰馬作為軍糧,挖地三十餘丈才見到水。

大軍返回後,曹一操一調查以前勸阻他出兵征討烏桓的人,眾人不知道是因為什麼,都心懷畏懼。

曹一操一對勸阻者都加以厚賞,對他們說:「我先前出兵,實在危險,雖然僥倖獲勝,全是靠上天保佑,不能作為常規。

你們的意見,才是萬全之計,所以加以賞賜,以後不要害怕提相反的意見。」

[3]冬,十月,辛卯,有星孛於鶉尾。

[3]冬季,十月,辛卯(初三),有異星出現在鶉尾星次。

[4]乙巳,黃巾殺濟南王。

[4]乙巳(十七日),黃巾軍殺死濟南王劉。

[5]十一月,曹一操一至易水,烏桓單于代郡普富盧、上郡那樓皆來賀。

[5]十一月,曹一操一到達易水,烏桓代郡部落單于普富盧、上郡部落單于那樓都來向曹一操一祝賀。

師還,論功行賞,以五百戶封田疇為亭侯。

疇曰:「吾始為劉公報仇,率眾遁逃,志義不立,反以為利,非本志也。」

固讓不受。

一操一知其至心,許而不奪。

大軍回到鄴城,論功行賞,封田疇為亭侯,封地有五百戶。

田疇說:「我當初是為劉虞報仇,率眾逃亡,我的志願沒有達到,反而以此獲利,這不是我的本意。」

堅決辭讓,不肯接受封爵。

曹一操一知道田疇是出於真心,同意他的辭讓,沒有勉強他接受。

一操一之北伐也,劉備說劉表襲許,表不能用。

及聞一操一還,表謂備曰:「不用君言,故為失此大會。」

備曰:「今天下分裂,日尋干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若能應之於後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曹一操一出兵北伐烏桓時,劉備勸劉表發兵襲擊許都,劉表不能用他的計策。

等聽到曹一操一得勝班師的消息,劉表對劉備說:「沒有聽你的話,結果失掉這個大好機會。」

劉備說:「如今天下分裂,戰爭不斷,機會的到來,難道會有終極嗎?要是能不放過以後的機會,則這次也不足以遺憾。」

[6]是歲,孫權西擊共祖,虜其人民而還。

[6]這一年,孫權向西攻擊黃祖,俘虜百姓後返回吳郡。

[7]權母吳氏疾篤,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而卒。

[7]孫權的母親吳夫人病危,召見張昭等人,囑托後事之後去世。

[8]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穎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

州平,烈之子也。

[8]起初,琅邪人諸葛亮寄居襄陽隆中,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但當時人並不認可,只有穎川人徐庶與崔州平認為確是如此。

崔州平是崔烈的兒子。

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

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

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劉備在荊州,向襄陽人司馬徽詢訪人才。

司馬徽說:「一般的儒生與俗士,怎麼能認清時務,能認清時務的,只有俊傑之士。

在襄陽這裡,自有伏龍與鳳雛。」

劉備問是誰,司馬徽說:「就是諸葛亮與龐統。」

徐庶在新野縣見到劉備,劉備對徐庶很器重。

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乃是臥龍,將軍願見他嗎?」

劉備說:「請你與他一起來。」

徐庶說:「這個人,你可以去見他,不可以召喚他來,將軍應當屈駕去拜訪他。」

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一奸一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曰:「今曹一操一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備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不悅,備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劉備於是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於是,劉備讓左右的人都出去,說道:「漢朝王室已經衰敗,一奸一臣竊據朝政大權,我不度德量力,打算伸張正義於天下,但智謀短淺,以致於遭受挫折,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但我的雄心壯志仍然未息,你認為應當如何去作?」

諸葛亮說:「如今,曹一操一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此人確實不可與他爭鋒。

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三代,地勢險要,民心歸附,賢能人才都為他盡力,此人可以與他聯盟,卻不可算計他。

荊州地區,北方以漢水、沔水為屏障,南方直通南海,東邊連接吳郡、會稽,西邊可通巴郡、蜀郡,正是用武之地,但主人劉表卻不能守,這恐怕是上天賜給將軍的資本。

益州四邊地勢險阻,中有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地,而益州牧劉璋昏庸儒弱,北邊還有張魯相鄰,雖然百姓富庶,官府財力充足,卻不知道珍惜,智士賢才都希望有一個聖明的君主。

將軍既是漢朝王室的後裔,信義聞名天下,如果能佔有荊州與益州,據守險要,安一撫戎、越等族,與孫權結盟,對內修明政治,對外觀察時局變化,這樣,就能建成霸業,復興漢朝王室了。」

劉備說:「很好!」從此與諸葛亮的情誼日益親密。

關羽、張飛對此感到不滿,劉備對他們解釋說:「我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

關羽、張飛才停止抱怨。

司馬徽,清雅有知人之鑒。

同縣龐德公素有重名,徽兄事之。

諸葛亮每至德公家,獨拜一床一下,德公初不令止。

德公從子統,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惟德公與徽重之。

德公嘗謂孔明為臥龍,士元為鳳雛,德一操一為水鑒;故德一操一與劉語而稱之。

司馬徽為人高雅,善於鑒別人才。

與他同縣的龐德公一向名望很高,司馬徽把他當作兄長那樣對待。

諸葛亮每次到龐德公家裡,都在一床一下向龐德公獨拜。

龐德公起初也不阻止。

龐德公的侄子龐統,從小樸實,沉默寡言,大家都沒有看到他的才能,只有龐德公與司馬徽重視他。

龐德公曾經說諸葛亮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

所以,當司馬徽與劉備談話時,向劉備稱讚諸葛亮與龐統。

十三年(戊子、208)

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

[1]春,正月,司徒趙溫辟曹一操一子丕。

一操一表「溫辟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策免之。

[1]春季,正月,司徒趙溫延聘曹一操一的兒子曹丕為僚屬。

曹一操一上表說:「趙溫召聘我的子弟為僚屬,說明他並不依據真才實學選拔人才。」

獻帝頒策將趙溫免職。

[2]曹一操一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

[2]曹一操一回到鄴城,修建玄武池,用以訓練水軍。

[3]初,巴郡甘寧將僮客八百人歸劉表,表儒人,不習軍事,寧觀表事勢終必無成,恐一朝眾散,並受其禍,欲東入吳。

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以凡人畜之。

孫權擊祖,祖軍敗走,權校尉凌一操一將兵急追之。

寧善射,將兵在後,射殺一操一,祖由是得免。

軍罷,還營,待寧如初。

祖都督蘇飛數薦寧,祖不用;寧欲去,恐不免;飛乃白祖,以寧為邾長。

寧遂亡奔孫權,周瑜、呂蒙共薦達之,權禮異,同於舊臣。

[3]起初,巴郡人甘寧率領奴樸和賓客八百人投奔劉表。

劉表是個儒者,不懂軍事,甘寧看出劉表終究難以成就大業,恐怕一朝眾叛親離,自己也要受牽連,就打算東入吳郡。

但劉表的部將黃祖據下待了三年,黃祖一直把他當作凡人來對待。

孫權攻擊黃祖,黃祖軍隊大敗而逃,孫權部下的校尉凌一操一領兵急速追趕。

甘寧善於射箭,率兵在後掩護,射死凌一操一,黃祖因此免於一死。

黃祖收軍,回營後,對待甘寧還像過去一樣。

黃祖部下的都督蘇飛屢次推薦甘寧,黃祖仍不加以重用。

甘寧打算離開,但又怕邊防戎備森嚴,難於脫身。

蘇飛就向黃祖推薦甘寧擔任邾縣縣長。

甘寧於是逃亡,投奔孫權。

周瑜、呂蒙共同向孫權推薦甘寧,孫權對甘寧禮遇特別優厚,與跟隨自己多年的舊臣一樣。

寧獻策於權曰:「今漢祚日微,曹一操一終為篡盜。

南荊之地,山川形便,誠國之西拋也。

寧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

至尊當早圖之,不可後一操一。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

祖今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貪縱,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軍,彭行而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矣。」

權深納之。

張昭時在坐,難曰:「今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

寧謂昭曰:「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權舉酒屬寧曰:「興霸,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

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

甘寧向孫權獻計說:「如今,漢朝王室日見衰弱,曹一操一終究會篡奪江山。

荊州南部,山川險要,在我們的西邊,控制著長江上游。

據我觀察,劉表既沒有深謀遠慮,他的兒子又更加拙劣,不是能繼承基業的人。

您應當盡早採取行動,不能落在曹一操一後面。

奪取荊州的策略,是應該先進攻黃祖。

黃祖現在已經十分老邁昏憒,錢財與糧草都很缺乏,左右親信都貪贓枉法,官吏與兵士都心懷怨恨,戰船武器廢壞,無人修整,農業荒廢,軍無法紀。

如果您現在出兵征討,一定可攻破黃祖。

攻破黃祖後,大張旗鼓地向西佔據楚關,則勢力大增,就可以逐步規劃奪取巴、蜀地區了。」

孫權很以為然。

張昭當時也在座,提出疑問說:「現在吳郡民心不穩,大軍如果出征,恐怕會發生變亂。」

甘寧對張昭說:「國家把蕭何那樣的重任托付給您,您留守後方,卻擔心發生變化,怎麼能傚法古代名臣呢!」孫權舉杯向甘寧敬酒,說:「甘興霸,今年進行討伐,就像這杯酒,已決定交付給你。

你只管努力去制定策略,使得一定能攻破黃祖,就是你的大功,何必在乎張長史的話呢!」

權遂西擊黃祖。

祖模兩蒙沖挾守沔口,以閭大紲系石為,上有千人,以一弩一交射,飛矢雨下,軍不得前。

偏將軍董襲與別部司馬凌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人被兩鎧,乘大舸,突入蒙沖裡。

襲身以刀斷兩紲,蒙沖乃模流,大兵遂進。

祖令都督陳就以水軍逆戰。

平北都尉呂蒙勒前鋒,親梟就首。

於是將士乘勝,水陸並進,傅其城,盡銳攻之。

遂屠其城。

祖挺身走,追斬之,虜其男一女數萬口。

於是孫權西征黃祖。

黃祖用兩艘以生牛皮包一皮裹的狹長的蒙沖戰船封鎖沔口,用粗一大的棕繩捆住巨石,作為碇石,固定船身。

船上有一千人,用弓一弩一向外輪流發射,箭如雨下,孫權軍隊無法上前。

偏將軍董襲與別部司馬凌統都是孫權的先鋒,各率敢死隊一百人,每人身披兩副鎧甲,乘大船,闖入黃祖的蒙沖戰船之間。

董襲一抽一刀砍斷兩根棕繩,蒙沖戰船模漂在水上,孫權大軍才得以前進。

黃祖命令都督陳就率水軍迎戰。

孫權部將平北都尉呂蒙統率前鋒,親手斬下陳就的人頭,懸掛示眾。

於是吳軍將士乘勝猛追,水陸並進,一逼一十近夏口城,出動全部一精一銳部隊猛攻,攻陷後大肆屠一殺。

黃祖突圍而逃,被追上殺死。

吳軍俘虜了數萬男一女。

權先作兩函,欲以盛祖及蘇飛首。

權為諸將置酒,甘寧下席叩頭,血涕交流,為權言飛疇昔舊恩,「寧不值飛,固已損骸於溝壑,不得致命於麾下。

今飛罪當夷戮,特從將軍乞其首領。」

權感其言,謂曰:「今為君置之。

若走去何?」

寧曰:「飛免分裂之禍,受更生之恩,逐之尚必不走,豈當圖亡哉!若爾,寧頭當代入函。」

權乃赦之。

凌統怨寧殺其父一操一,常欲殺寧;權命統不得讎之,令寧將兵屯於他所。

孫權預先製作了兩個木盒,打算裝黃祖與蘇飛的人頭。

得勝後,孫權為諸將領擺宴慶功,甘寧走下坐一位,向孫權叩頭流血,鮮血與眼淚一齊往下流,對孫權進述蘇飛從前對待自己的恩德,說:「我甘寧如果沒有遇到蘇飛,肯定已死在溝壑,而不能在您部下效力了。

如今,蘇飛的罪本該處死,我特地請求將軍饒他一命。」

孫權為甘寧的話所感動,說:「現在就為你放了他,如果他逃跑怎麼辦?」

甘寧說:「蘇飛能免除斬首之禍,受到您再生的大恩,趕他都不會走,怎麼會打算逃跑呢!如果他這樣做,我甘寧的人頭將代替他放入木盒。」

孫權於是不令赦免蘇飛。

凌統怨恨甘寧殺死他的父親凌一操一,經常打算殺死甘寧。

孫權命令凌統不得仇恨甘寧,並讓甘寧領兵到別的地方駐守。

[4]夏,六月,罷三公官,復置丞相、御史大夫。

癸已,以曹一操一為丞相。

一操一以冀州別駕從事崔琰為丞相西曹掾,司空東曹掾陳留一毛一為丞相東曹掾,元城令河內司馬朗為主簿,弟懿為文學掾,冀州主簿盧毓為法曹議令史。

毓,植之子也。

[4]夏季,六月,朝廷撤除三公的職位,重新設置丞相、御史大夫。

癸巳(初九),任命曹一操一為丞相。

曹一操一委任冀州別駕、從事崔琰為丞相西曹掾,司空東曹掾陳留人一毛一為丞相東曹掾,元城縣縣令河內人司馬朗為主簿,他弟弟司馬懿為文學掾,冀州主簿盧毓為法曹議令史。

盧毓是盧植的兒子。

琰、並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

拔敦實,斥華偽,進沖遜,抑阿一黨一。

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一寵一之臣,輿服不敢過度,至乃長吏還者,垢面羸衣,徇乘柴車,軍吏入府,朝服徒行,吏潔於上,俗移於下。

一操一聞之,歎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

崔琰與一毛一一起負責官員的選拔、任免事務,他們所選用的都是清廉正直的人士。

雖然當時名望很高,但品行不佳的人,始終不能獲得任用。

他們選拔敦厚務實的人才,排斥只會空談的浮華虛偽之人;進用謙虛和睦的長者,壓抑結一黨一營私的小人。

因此,天下的士大夫無不以清廉的節一操一來勉勵自己,即便是高官龐臣,車輛、衣服的形式,也不敢超越制度。

以至高級官員回家時,蓬頭垢面,衣服破爛,獨自乘坐柴車;文武官員入府辦公時,穿著朝服,徒步從家中走到官署。

身居高位的官員都如此廉潔,民間的風俗也隨之改變。

曹一操一知道後,歎息說:「像這樣任用人才,使天下人都自我控制,我還有什麼可做的呢!」

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

崔琰謂其兄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一操一聞而辟之,懿辭以風痺。

一操一怒,欲收之,懿懼,就職。

司馬懿自小聰明通達,有雄才大略。

崔琰對他哥哥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機智,遇事果斷,是個傑出的人才,你比不上他!」曹一操一聽說後,徵聘司馬懿為僚屬,司馬懿借口患有風濕病而加以推辭。

曹一操一大怒,想要逮捕他,司馬懿畏懼,才接受了職務。

[5]一操一使張遼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

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驚動人耳。」

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

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有頃,皆定,即得首謀者,殺之。

[5]曹一操一派張遼駐守長社,臨出發時,軍中有人造反,乘夜在營中放火,全軍都驚恐不定。

張遼對左右說:「不要亂動!這不是全營的人都想造反,只是少數叛亂分子製造混亂,想擾亂軍心。」

就下令說:「凡沒有參與叛亂的,都坐在那裡不動。」

張遼率領數十名親兵在營的中央站定,過了一會,全軍都安定下來,隨即捉到主謀的人,將他們處死。

遼在長社,於禁屯穎陰,樂進屯陽翟,三將任氣,多共不協。

一操一使司空主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訓諭,遂相親睦。

張遼在長社,於禁駐軍穎陰,樂進駐軍陽翟,三個將領都意氣用事,互不配合。

曹一操一派司空主簿趙儼同時參預三支部隊的軍務,遇到事情,就從中調解一開導,使他們關係逐漸和睦。

[6]初,前將軍馬騰與鎮西將軍韓遂結為異姓兄弟,後以部曲相侵,更為讎敵。

朝廷使司隸校尉鍾繇、涼州刺史韋端和解之,徵騰入屯槐裡。

曹一操一將征荊州,使張既說騰,令釋部曲還朝,騰許之。

已而更猶豫,既恐其為變,乃移諸縣促儲,二千石郊迎,騰不得已,發東。

一操一表騰為衛尉,以其子超為偏將軍,統其眾,悉徒其家屬詣鄴。

[6]起初,前將軍馬騰與鎮西將軍韓遂結拜為異姓兄弟,但後來由於部屬間相互鬧摩一擦,關係逐漸惡化,進而成為仇敵。

朝廷派司隸校尉鍾繇、涼州刺史韋端來調解他們的矛盾,徵召馬騰駐軍槐裡。

曹一操一準備遠征荊州,派張既勸說馬騰,建議他放棄軍權,到朝廷擔任官職。

馬騰表示同意,但是後來又猶豫不決。

張既恐怕馬騰改變主意,就下令沿途各縣準備糧草等物資,以供馬騰路上需要,又命令各郡太守都到郊外去迎送,馬騰不得已,只好啟程向東進發。

曹一操一上表推薦馬騰擔任衛尉,任命他兒子馬超為偏將軍,繼續統領馬騰的部隊,把馬騰的家屬全都遷到鄴城。

[7]秋,七月,曹一操一南擊劉表。

[7]秋季,七月,曹一操一出軍南征劉表。

[8]八月,丁未,漢光祿勳山陽郗慮為御史大夫。

[8]八月,丁未(二十四日),任命光祿勳山陽人郗慮為御史大夫。

[9]壬子,太中大夫孔融棄市。

融恃其才望,數戲侮曹一操一,發辭偏宕,多致乖忤。

一操一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內甚嫌之。

融又上書,「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

一操一疑融所論建漸廣,益憚之。

融與郗慮有隙,慮承一操一風旨,構成其罪,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奏:「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

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

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更相讚揚。

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一操一遂收融,並其妻子皆殺之。

[9]壬子(二十九日),太中大夫孔融被分開處死,孔融倚仗自己的才幹與名望,屢次戲一弄、嘲笑曹一操一,隨便發表議論,褒貶人物,多與曹一操一意見不合。

曹一操一因為孔融名重天下,所以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心裡十分厭惡。

孔融又上書給獻帝,提出:「應該遵照古代的王畿制度,在京師周圍一千里的地方,不可建立封國。」

曹一操一發現孔融的議論範圍越來越廣,對孔融更加忌憚。

孔融與郗慮一向有矛盾,郗慮秉承曹一操一的意思,羅織孔融的罪狀,命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上奏:「孔融從前擔任北海國國相時,看到天下大亂,就召集徒眾,準備圖謀不軌。

後來與孫權的使者談話,又譏諷、誹謗朝廷。

另外,他從前與平民禰衡在一起行為放一蕩,互相標榜,禰衡稱讚孔融為『孔子不死』,孔融稱讚禰衡是『顏回復生』。

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應該處以極刑。」

曹一操一於是下令逮捕孔融,連他的妻子兒女一起處死。

初,京兆脂習與融善,每戎融剛直太過,必罹世患。

及融死,許下莫敢收者。

習往撫一屍一曰:「文舉捨我死,吾何用生為!」一操一收習,欲殺之,既而赦之。

當初,京兆人脂習與孔融關係親近,經常告誡孔融,說他一性一情過於剛直,必然會招來大禍。

等到孔融被殺後,許都沒有人敢去收葬孔融的一屍一體。

脂習前去撫一著孔融的一屍一體,哭著說:「孔文舉棄我而去,我為什麼還活著!」曹一操一逮捕脂習,打算處死,接著又把他赦免了。

[10]初,劉表二子,琦、琮。

表為琮娶其後妻蔡氏之侄,蔡氏遂一愛一琮而惡琦,表妻弟蔡瑁、外甥張允並得幸於表,日相與毀琦而譽琮。

琦不自寧,與諸葛亮謀自安之術,亮不對。

後乃共升高樓,因令去梯。

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

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

琦意感悟,陰規出計。

會黃祖死,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為江夏太守。

表病甚,琦歸省疾。

瑁、允恐其見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乃謂琦曰:「將軍使君撫臨江夏,其任至重;今釋眾擅來,必見譴怒。

傷親之歡,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

遂遏於戶外,使不得見,琦流涕而去。

表卒,瑁、允等遂以琮為嗣。

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將因奔喪作難。

會曹一操一軍至,琦奔江南。

[10]起初,劉表有兩個兒子,劉琦與劉琮。

劉表把後妻蔡氏的侄女嫁給劉琮,蔡氏就喜一愛一劉琮而厭惡劉琦。

蔡氏的弟弟蔡瑁與劉表的外甥張允都是劉表的親信,他們經常稱讚劉琮,詆毀劉琦。

劉琦心中不安,就與諸葛亮商議保護自己的對策,但諸葛亮不回答。

後來,劉琦與諸葛亮一起登上高樓,命令左右把梯子撤開,對諸葛亮說:「如今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話從你嘴裡說出,只進入我一個人的耳中,可以說了嗎?」

諸葛亮說:「你難道不記得,春秋時晉國的太子申生在國中遭到危險,而他弟弟重耳在外一流亡卻終獲平安的事情?」

劉琦領悟了諸葛亮的意思,暗中策劃從劉表身邊離開。

正好黃祖被孫權殺死,劉琦就請求接替黃祖的職務。

劉表於是委任劉琦為江夏郡太守。

不久,劉表病重,劉琦從江夏回襄陽來探視。

蔡瑁、張允恐怕他與劉表相見,觸一動父子感情,劉表可能會立劉琦為繼承人,於是就對劉琦說:「將軍委派你鎮守江夏,責任十分重大。

如今你擅離職守,父親見到你一定會生氣。

傷害親人的感情,增重他的病勢,不是孝順之道。」

他們把劉琦關到門外,不許他與劉表見面,劉琦只好流著眼淚離開。

劉表去世後,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

劉琦大怒,把印信扔到地上,準備借奔喪的名義起兵討伐方琮。

正在這時,曹一操一大軍已南下荊州,劉琦就投奔江南。

章陵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巽等勸劉琮降一操一,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國,必危也;以劉備而敵曹公,不當也。

三者皆短,將何以待敵?且將軍自料何如劉備?若備不足御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御曹公,則備不為將軍下也。」

琮從之。

九月,一操一至新野,琮遂舉州降,以節迎一操一。

諸將皆疑其詐,婁圭曰:「天下擾擾,各貪王命以自重,今以節來,是必至誠。」

一操一遂進兵。

章陵郡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投降曹一操一,對他說:「逆順有一定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形勢。

以臣屬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對國家叛逆;以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朝廷大軍,必會陷入危險;依靠劉備去對抗曹一操一,一定失敗。

這三個方面我們都不行,拿什麼去對付曹一操一大軍?而且將軍您自己考慮一下,您比得上劉備嗎?如果劉備擋不住曹一操一,則即使是投入荊州的全部力量,也不足以自保;如果劉備擋得住曹一操一,則他就不會再居於將軍之下子。」

劉琮聽從他們的意見。

九月,曹一操一到達新野縣,劉琮就以荊州投降曹一操一,派人用朝廷過去頒發的符節去迎接曹一操一。

曹軍將領都疑心劉琮是詐降,婁圭說:「現在天下分裂,各地割據勢力都貪圖用代表王命的符節來抬高自己的身份。

這次送來符節,這必定是真心誠意。」

曹一操一於是接受劉琮的投降,繼續進軍。

時劉備屯樊,琮不敢告備。

備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官屬宋忠詣備宣旨。

時曹一操一已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

乃呼部曲共議,或勸備攻琮,荊州可得。

備曰:「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備將其眾去,過襄陽,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備。

備過辭表墓,涕泣而去。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人,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或謂備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備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當時,劉備駐軍樊城,劉琮不敢把投降的事告訴劉備。

劉備過了很久才察覺情況不對,派遣親信去問劉琮,劉琮命令屬官宋忠去向劉備傳達旨意。

當時,曹一操一已在宛城,於是劉備大驚失色,對宋忠說:「你們這些人怎麼能這樣辦事,不早些告訴我,如今大禍臨頭才講,不也太過分了嗎!」拔一出刀指著宋忠說:「如今即使砍下你的頭,也不足以解我心中的憤恨,而且我也恥於身為大丈夫而臨別時還殺你們這些人!」就放宋忠回去。

於是,劉備召集部屬,共商對策。

有人勸劉備進攻劉琮,可以奪下荊州。

劉備說:「劉表臨死時,把孤兒劉琮托付給我,請我代為照顧。

違背信義,只圖私利的事情,我不能作。

否則,死後有什麼臉去見劉表呢!」劉備率領部下撤離,經過襄陽時,停下馬來呼喊劉琮,劉琮害怕,不敢露面。

劉琮的左右親信和荊州的人士,有許多都跟隨劉備離去。

劉備到劉表的墓前祭奠,流著淚辭別而去。

到達當陽時,跟隨劉備的已有十餘萬人,還有輜重車幾千輛,每天只能走十餘里。

劉備另派關羽率部乘幾百艘船,讓他從水路到江陵會師。

有人對劉備說:「您應當火速行動,保守江陵。

如今人數雖眾,但披有鎧甲的兵士並不多,如果曹軍來到,怎樣抵擋!」劉備說:「要成大事業,必須以民眾為根本,如今百姓來歸附於我,我怎麼忍心捨棄他們而去呢?」

習鑿齒論曰:「劉玄德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一逼一十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習鑿齒論曰:劉備盡避處在顛沛流離和危險艱難之中,卻更講信義;盡避形勢事態危急,說出的話卻並不違背道德。

他追念劉表當年的舊恩,以情感動三軍;眷戀追隨他的民眾,使這些人都甘心與他共度患難。

劉備終於能建成大業,不也是應該的嗎?

[11]劉琮將王威說琮曰:「曹一操一聞將軍既降,劉備已走,必懈馳無備,輕行單進。

若給威奇兵數千,徼之於險,一操一可獲也。

獲一操一,即威震四海,非徒保守今日而已。」

琮不納。

[11]劉琮的部將王威向劉琮建議說:「曹一操一知道將軍已經投降,劉備已經逃走,必然放鬆戒備,只率前鋒部隊輕裝急進。

如果讓我帶領幾千名奇兵,埋伏一在險要地區,突然襲擊,可以捉住曹一操一。

只要捉住他,就可威震天下,不僅是可以保住今天的局面。」

劉琮沒有採納。

一操一以江陵有軍實,恐劉備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

聞備已過,一操一將一精一騎五千急迫之,一日一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阪。

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一操一大獲其人眾輜重。

曹一操一知道江陵貯有軍用物資,恐怕劉備先到,佔據江陵,就留下輜重,輕裝前進。

到到襄陽後,聽說劉備已經過去,曹一操一親自率領五千名一精一銳騎兵急速追趕,一天一一夜跑了三百餘里,在當陽縣的長阪追上劉備。

劉備拋下妻子及兒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騎馬逃走,曹一操一俘獲了大量的人馬輜重。

徐庶母為一操一所獲,庶辭備,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一操一。

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獲,徐庶向劉備告辭,指著自己的心說:「我本來打算與將軍共同建立王霸大業,是靠此方寸之地,現在失去老母,方寸已亂,留下無益於事,請從此與將軍分別。」

於是去見曹一操一。

張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目模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一操一兵無敢近者。

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斷後,他據守河岸,拆去橋樑,模握長矛,怒目而視,對曹軍大喊道:「我就是張翼德,有誰敢來決一死戰!」曹軍士卒無人敢於上前。

或謂備:「越去已北走。」

備以手戟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

頃之,雲身抱備子禪,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有人向劉備說:「趙雲已向北逃走。」

劉備大怒,將手戟向那人扔過去,說:「趙子龍不會丟下我逃跑。」

過了一會兒,趙雲抱著劉備的兒子劉禪來到。

劉備等與關羽的船隊會合,得以渡過沔水,遇到劉琦及其所率領的一萬餘人,與劉琦一起到達夏口。

曹一操一進軍江陵,以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蒯越等,侯者凡十五人。

釋韓嵩之囚,待以交友之禮,使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

以嵩為大鴻臚,蒯越為光祿勳,劉先為尚書,鄧羲為侍中。

曹一操一進軍江陵,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為列侯,連同蒯越等人,被封為侯爵的一共有十五人。

曹一操一下令從獄中釋放韓嵩,用朋友的禮節來接待他,讓韓嵩評價荊州人士的優劣,都加以提拔任用。

任命韓嵩為大鴻臚,蒯越為光祿勳,劉先為尚書,鄧羲為侍中。

荊州大將南陽文聘別屯在外,琮之降也,呼聘,欲與俱。

聘曰:「聘不能全州,當待罪而已!」一操一濟漢,聘乃詣一操一。

一操一曰:「不何遲邪?」

聘曰:「先日不能輔弼劉荊州以奉國家;荊州雖沒,常願據守漢川,保全土境。

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下,而計不在已,以至於此,實懷悲慚,無顏早見耳!」遂欷流涕。

一操一為之愴然,字謂之曰:「仲業,卿真忠臣也。」

厚禮待之,使統本兵,為江夏太守。

荊州大將南陽人文聘統兵駐紮在外,劉琮投降時,曾召呼文聘,想與他一起投降。

文聘說:「我不能保全荊州,只應等待定罪而已!」曹一操一渡過漢水,文聘才來拜見曹一操一。

曹一操一說:「你為什麼來得這麼晚呢?」

文聘說:「從前,我不能輔佐劉荊州尊奉朝廷;劉荊州死後,我經常想據守漢水,保全荊州的疆域。

活著不辜負於孤弱的劉琮,死去無愧於地下的故主劉表。

但是,我身不由已,為大勢所趨,到了今天的地步,心中實在悲哀羞愧,沒有臉早來相見!」於是文聘流淚不止,使得曹一操一也感到傷感,喊著文聘的表字說:「文仲業,你是真正的忠臣!」對他厚禮相待,讓他統率原來部隊,任命他為江夏郡太守。

初,袁紹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西平和洽,以為冀州土平民強,英傑所利,不如荊州土險民弱,易依倚也,遂從劉表。

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所以不從本初,辟爭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黷近,久而不去,讒慝將興。」

遂南之武陵。

表辟南陽劉望之為從事,而其友二人皆以讒毀為表所誅,望之又以正諫不合,投傳告歸。

望之弟謂望之曰:「趙殺鳴犢,仲尼回輪。

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塵於內,則宜模範蠡遷化於外,坐面自絕於時,殆不可也。」

望之不從,尋復見害,奔揚州。

南陽韓暨避袁術之命,徒居山都山。

劉表又辟之,遂遁居孱陵。

表深恨之,暨懼,應命,除宜城長。

河東裴潛亦為表所禮重,潛私謂王暢之子粲及河內司馬芝曰:「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遂南適長沙。

於是一操一以暨為丞相士曹屬,潛參丞相軍事,洽、、粲皆為掾屬,芝為菅令,從人望也。

起初,袁紹在冀州,派遣使者去迎接他家鄉汝南郡的士大夫到冀州來。

西平人和洽認為冀州地勢平坦,民風強悍,是英雄豪傑所爭奪的地方,不如荊州地勢險要,民風柔一弱,易於安身依靠,就去荊州投奔劉表。

劉表用上客的禮節接待他,和洽對別人說:「我所以不去投奔袁紹,是為了躲避爭奪之地。

對於亂世中昏庸的君主,不可過於親近,我再久留下去,就會被一奸一人的讒言所中傷。」

於是,他離開襄陽,向東到武陵居住。

劉表延聘南陽人劉望之為從事,而劉望之的兩個朋友都因為讒言的陷害,被劉表殺死。

劉望之因所提的正確意見不被劉表接受而棄官回家。

劉望之的弟弟劉對劉望之說:「從前晉國的大夫趙鞅殺死竇嗚犢,孔子就中途返回,不再前往晉國。

如今,哥哥您既然不能傚法柳下惠那樣,與世沉浮,隨波逐流,就應該以范蠡為榜樣,遠遠地遷到統治者的範圍以外去。

坐在家裡,卻自認為已離開爭權奪勢的政局,恐怕不行!」劉望之沒有聽從弟弟的話,不久也被劉表殺死。

劉逃奔揚州。

南陽人韓暨逃避袁術的徵聘,便遷居到山都山,劉表又徵聘他為僚屬,韓暨就逃到孱陵隱居起來。

劉表十分惱怒,韓暨害怕劉表下毒手,只好接受職務,出任宜城縣縣長。

河東人裴潛也受到劉表的禮遇和敬重,但裴潛悄悄對王暢的兒子王粲以及河內人司馬芝說:「劉表沒有霸王的才幹,卻以殷朝未的西伯姬昌的地位自居,他隨時都可能失敗!」於是裴潛向南遷到長沙。

曹一操一佔領荊州後,徵聘韓暨為丞相士曹屬,裴潛參預丞相府的軍事,和洽、劉與王粲都擔任丞相府的掾屬,並委派司馬芝為菅縣縣令,以順應民心。

[12]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12]冬季,十月,癸未朔(初一),出現日食。

[13]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梟雄,與一操一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一操一,備必喜而從使。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一操一所先。」

權即遣肅行。

[13]起初,魯肅聽到劉表去世的消息,就對孫權建議說:「荊州與我們相鄰,江山險固,沃野萬里,百姓富足,如果能佔領荊州,就奠定了帝王的基業。

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不和睦,軍中將領也分為兩派。

劉備是天下的英雄人物,與曹一操一矛盾很深,寄居在劉表那裡,劉表嫉妒他的才幹而不能加以重用。

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齊心協力,上下一團一結,我們就應當與他們和平相處,共結盟好。

如果劉備與他們離心離德,我們就該另打主意,以成就大業。

我請求您派我去向劉表的兩個兒子弔喪,並慰勞他們軍中的主要將領。

同時勸說劉備,讓他安一撫劉表的部眾,同心一意,共抗曹一操一,劉備一定會高興地接受的。

如果能達到目的,就能平定天下。

現在不趕快前去,就恐怕會讓曹一操一佔先。」

孫權立即派魯肅去荊州。

到夏口,聞一操一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阪。

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慇勤之意。

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

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一精一糧多,足以立事。

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備甚悅。

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魯肅到達夏口,聽說曹一操一大軍已向荊州進發,便日夜兼程前往,等他到達南郡時,劉琮已經投降曹一操一,劉備已經向南撤退。

魯肅便直接去見劉備,在當陽的長阪與他相會。

魯肅傳達了孫權的意圖,與劉備討論天下大事,對劉備表示誠懇的關心。

並且詢問劉備說:「劉豫州,如今您打算到什麼地方去?」

劉備說:「蒼梧郡太守吳巨是我的老朋友,打算去投奔他。」

魯肅說:「孫將軍聰明仁惠,敬重與優待賢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附於他。

現在已佔有六郡的土地,兵一精一糧多,足以成就一番事業。

如今為您打算,最好是派遣心腹之人到江東去與孫權將軍聯繫,可以共建大業。

而您卻想投奔吳巨,吳巨不過是個凡夫俗子,又在偏遠的邊郡,即將被別人吞併,怎麼可以托身於他呢?」

劉備聽後大為高興。

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諸葛子瑜的朋友。」

於是諸葛亮與魯肅也成為朋友。

諸葛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避亂到江東,擔任孫權的長史。

劉備採納魯肅的計策,進駐鄂縣的樊口。

曹一操一自江陵將順江東下。

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遂與魯肅俱詣孫權。

亮見權於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一操一共爭天下。

今一操一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祝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一操一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一精一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曹一操一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一弩一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一操一者,一逼一十兵勢耳,非心服也。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一操一軍必矣。

一操一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曹一操一從江陵出發,將要順長江東下。

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危急,我請求奉命去向孫將軍求救。」

於是他就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孫權,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在長江以東起兵,劉備在漢水以南召集部眾,與曹一操一共同爭奪天下。

現在,曹一操一基本已經消滅北方的主要強敵,接著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

在曹一操一大軍面前,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備逃到這裡,希望將軍量力來加以安排。

如果將軍能以江東的人馬,與佔據中原的曹一操一相抗衡,不如及早與一操一斷絕關係;如果不能,為什麼不早點解除武裝,向他稱臣?現在,將軍表面上服從朝廷,而心中猶豫不決,事情已到危急關頭而不果斷處理,大禍馬上就要臨頭了。」

孫權說:「假如像你說的那樣,劉備為什麼不服從曹一操一?」

諸葛亮說:「田模,不過是齊國的壯士,還堅守節義,不肯屈辱投降;何況劉備是皇室後裔,英雄才略,舉世無雙,士大夫們對他的仰慕,如同流水歸向大海。

如果大事不成,這是天意,怎麼能再居於曹一操一之下呢?」

孫權勃然大怒,說:「我不能把全部吳國故地和十萬一精一兵拱手奉送,去受曹一操一的控制。

我的主意已定!除劉備以外,曹沒有能抵擋曹一操一的人,但劉備新近戰敗之後,怎麼能擔當這項重任呢?」

諸葛亮說:「劉備的軍隊雖然在長阪大敗,但現在陸續回來的戰士和關羽的水軍加起來有一萬一精一兵,劉琦集結江夏郡的戰士,也不下一萬人。

曹一操一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經疲憊。

聽說在追趕劉備時,輕騎兵一天一一夜奔馳三百餘里,這正是所謂『強一弩一射一出的箭,到了力量已盡的時候,連魯國生產的薄綢都穿不透』。

所以《兵法》以此為禁忌,說『必定會使上將軍受挫』。

而且,北方地區的人,不善於進行水戰。

另外,荊州地區的民眾歸附曹一操一,只是在他軍隊的威一逼一十之下,並不是心悅誠服。

如今,將軍如能命令猛將統領數萬大軍,與劉備齊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軍。

曹一操一失敗後,必然退回北方,這樣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就強大起來,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勢。

逃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今天!」孫權聽後非常高興,就去與他的部屬們商議。

是時,曹一操一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權以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一操一者,長江也;今一操一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拮數,一操一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魯肅獨不言。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

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一操一耳,如將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一操一,一操一當以肅還付鄉一黨一,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一操一,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歎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這時,曹一操一寫信給孫權說:「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叛逆,軍旗指向南方,劉琮降服。

如今,我統領水軍八十萬人,將要與將軍在吳地一道打獵。」

孫權把這封書信給部屬們看,他們無不驚惶失色。

長史張昭等人說:「曹一操一是豺狼虎豹,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