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1]春,正月,曹真使張擊破吳兵,遂奪據江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

資治通鑒

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

魏紀二魏文帝黃初四年(癸卯,公支223年

[1]春,正月,曹真使張擊破吳兵,遂奪據江陵中洲。

[1]春季,正月,曹真派張擊潰吳軍一部,攻佔江陵的中洲。

[2]二月,諸葛亮至永安。

[2]二月,諸葛亮到達永安。

[3]曹仁以步騎數萬向濡須,先揚聲欲東攻羨溪,朱桓分兵赴之;既行,仁以大軍徑進,桓聞之,追還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才五千人,諸將業業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

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隍之守,又謂士卒勇怯齊等故耳。

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座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

桓與諸君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桓乃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

仁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

中洲者,桓部曲妻子所在也。

蔣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

仁不從,自將萬人留橐,為泰等後援。

桓遣別將擊雕等而身自拒泰,泰燒營退;桓遂斬常雕,生虜王雙,臨陳殺溺死者千餘人。

[3]曹仁率步、騎兵數萬人進軍濡須,先放出風聲說向東進攻羨溪,吳軍濡須守將朱桓分派部隊增援羨溪。

援軍剛出發,曹仁即率大軍直撲濡須,朱桓得知後,急忙派人追回增援羨溪的部隊,這支部隊尚未返回,曹仁突然殺到。

當時,朱桓的守軍僅有五千人,部下將領都惶惶有畏懼之心。

朱桓對他們分析說:「兩軍交戰,勝負的關鍵在於將領如何,而不在人數多寡。

諸位認為曹仁指揮作戰的能力,會比我朱桓高明嗎?兵法所說,『遠來進攻的軍隊要超過當地防守軍隊的一倍』,是就平原曠野,沒有城池堅守而言,也是針對雙方戰鬥力相同而言。

如今,曹仁智勇不足,再加上所率兵將膽怯畏懼,又是千里跋涉,人困馬乏。

我和諸位高據堅城,南臨長江,北靠山嶺,以逸待勞,就地作好準備以制伏遠來的敵人,這是百戰百勝的形勢,即使曹丕親自來,我們尚且無憂,更不用說區區曹仁了。

於是朱桓偃旗息鼓,顯赤虛弱以引一誘曹仁。

曹仁派兒子曹泰進攻濡須城,又派將軍常雕、王雙等人乘牛皮油船襲擊濡須附近的中洲。

中洲,是朱桓的親兵部隊及其妻子、兒女所在地。

蔣濟說:「敵人據守長江西岸,船隻停泊在上游,而我軍卻進攻中洲,這如同步入地獄,自取滅亡。」

曹仁不聽,親率一萬人留駐橐,作為曹泰的後援部隊。

朱桓分派將領進攻常雕,自己抗擊曹泰,曹泰燒燬營盤退走;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臨陣被殺死淹死的魏軍有一千餘人。

初,呂蒙病篤,吳王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

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

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本姓施氏,治養以為子,時為昭武將軍。

蒙卒,吳王假然節,鎮江陵。

及曹真等圍江陵,破孫盛,吳王遣諸葛瑾等將兵往圍,夏侯尚擊卻之。

江陵中外斷絕,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

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魏兩屯。

魏兵圍然凡六月,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盡,懼不濟,謀為內應,然覺而殺之。

以前,呂病重,吳王問他:「如果你的病情不能好轉,誰可以接替你的職務?」

呂蒙回答說:「朱然膽略過人,注重節一操一,我認為他可接替。」

朱然是九真太守朱治的外甥,本姓施,被朱治收為養子,當時為昭武將軍。

呂蒙去世,吳王授予朱然符節,鎮守江陵。

曹真等人包一皮圍江陵,打敗了孫盛,吳王派諸葛瑾等人率軍前去解圍,再度被夏侯尚擊退。

江陵城內外斷絕聯繫,城中許多士兵浮腫患病,能夠參加戰鬥的只有五千人。

曹真命令士兵堆土山、挖地道,臨城立起無頂高台樓櫓,向城中放箭,箭如雨下,守城將士都大驚失色;朱然卻泰然若,沒有絲豪恐懼,不斷激勵將士,尋找知薄弱之處,率軍出擊,攻破魏軍兩座營壘。

魏軍包一皮圍江陵長達六個月,江陵令姚泰率兵防守北門,見敵軍力量經大,守城軍隊兵少,糧食將盡,害怕守不住,陰謀作魏軍的內應,被朱然發覺後處死。

時江水淺狹,夏侯尚欲乘船將步騎入渚中安屯,作浮橋,南北往來,議者多以為城必可拔。

董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過人,而用兵畏敵,不敢輕之若此也。

夫兵好進惡退,常然之數。

平地無險,猶尚艱難,就當深入,還道宜利,兵有進退,不可如意。

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橋而濟,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狹也。

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

賊頻,攻橋,誤有漏失,渚中一精一銳非魏之有,將轉化為吳矣。

臣私之,忘寢與食,而議者怡然不以為憂,豈不惑哉!加江水向長,一旦暴增,何以防禦!就不破賊,尚當自完,柰何乘危,不以為懼!惟陛下察之。」

帝即詔尚等促出。

吳人兩頭並前,魏兵一道引去,不時得洩,僅而獲濟。

吳將燔璋已作荻筏,欲以燒浮橋,會尚退而止。

後旬日,江水大漲,帝謂董昭曰:「君論此事,何其審也!」會天大疫,帝召諸軍還。

當時長江水淺,江面狹窄,夏侯尚企圖乘船率步、騎兵進入江陵中洲駐紮,在江面上架設浮橋,以便和北岸來往,魏軍參與計議的人都認為一定能夠攻克江陵。

董昭卻上書文帝說:「武皇帝智勇過人,用兵卻很謹慎,從不敢像今天這樣輕視敵人。

打仗時,進兵容易,退兵難,這是最平常的道理。

平原地帶,沒有險阻,退兵都困難,即使要深入進軍,還要考慮撤退的便利。

軍隊前進與後退,不能只按自己的想像意圖行一事。

如今在中洲駐紮軍隊,是最深入的進軍;在江上架設浮橋往來,是最危險的事;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通行,是狹隘的道路。

這三者,都是軍事行動的大忌,而我們卻正在做。

如果敵人集中力量攻擊浮橋,我軍稍有疏漏,中洲的一精一稅部隊將不再屬於魏,而為吳所有。

我對這件事非常憂慮,寢食不安,而謀劃此事的人卻很坦然,毫不擔憂,真令人困惑不解!加之長江水位正在上升,一旦暴一漲,我軍將如何防禦!如果無法擊敗敵人,就應該保全自己,為什麼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不感到恐懼呢?希望陛下認真考慮。」

文帝立即下詔,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中洲。

吳軍兩面並進,魏軍大隊人馬只從一條通道退卻,擠在一起,一時很難退出,最後勉強撤回北岸。

吳將潘璋已制好蘆葦筏子,準備燒魏軍的浮橋,恰巧夏侯尚率兵退回,未得實施。

十天過後,江水暴一漲,文帝對董昭說;「你的預料,竟如此準確!」當時又趕上鬧瘟疫,文帝遂命令各軍全線撤退。

三月,丙申,車駕還洛陽。

三月,丙申(初八),文帝回到洛陽。

初,帝問賈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

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

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這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

吳、蜀雖蕞爾小一柄一,依山阻水。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

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帝不納,軍意無功。

以前,文帝曾問賈詡:「我計劃墳不服從命令的人,以統一天下,吳、蜀兩國,應先討代哪一個?」

賈詡回答說:「進攻他國,應首先在軍事上權衡;完成統一的根本大計,則當崇尚道德教化。

陛下順應形勢,接受漢朝禪讓,統治全國,如果廣文教、道德以安一撫人心,靜候形勢變化,平定天下並不難。

吳、蜀雖然都是小一柄一,但是地勢險要,有長江天險。

劉備有雄諸大略,諸葛亮善於治國;孫權長於辨別虛實,陸遜一精一通軍事;蜀漢固守險要,吳國泛舟江湖,我們很難在短期內將他們擊敗。

用兵的原則是,先瞭解奪取勝利的途徑,然後再作戰;根據敵人的力量,任命將領,這樣才能做到攻戰無誤。

我料想我們的文臣武將漢有人是劉備、孫權的對手,即使陛下親自對付他們,也未必一定有取勝的把握。

從前虞舜在朝廷上作戰爭舞蹈,有苗部落就歸服了。

我認為陛下目前應首先修明文治,然後再用武力征討。」

文帝不聽,出動大軍,結果無功而回。

[4]丁未,陳忠侯曹仁卒。

[4]丁未(十九日),陳忠侯曹仁去世。

[5]初,黃元為諸葛亮所不善,聞漢主疾病,懼有後患,故舉郡反,燒臨邛城。

時亮東行省疾,成都單虛,元益無所憚。

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啟子遣將軍陳、鄭綽討元。

眾議以為無若不能圍成都,當由越據南中。

洪曰;「元素一性一凶暴,無他恩信,何能辦此!不過乘水東下,冀主上平安,面縛歸死;如其有異,奔吳求活耳。

但敕、綽於南安峽口邀遮,即便得矣。」

元軍敗,果順江東下,、綽生獲,斬之。

[5]此前,黃元被諸葛亮所嫌棄,知道漢王患病,恐怕諸葛亮加害,因而率領漢嘉全郡反叛,火燒臨邛城,當時諸葛亮由成都東下看望劉備,成都守備單薄虛弱,黃元因此無所忌憚。

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報告太子劉禪,派將軍陳、鄭綽討伐黃元。

大臣們誶為,如果黃元不能包一皮圍成都,會經越佔據南中。

楊洪說:「黃元一向一性一情凶狠殘暴,對下屬不施恩德信義,沒有能力那樣做!不過是順青衣江東下,盼望主公平安,再捆起自己,請求治罪;即使吸其他變化,也不過逃奔吳國求條活命而已。

只要命伶陳、鄭綽在南安峽口攔截,就可將他生擒。」

黃元叛亂失敗果然順青衣江東下,被陳、鄭綽生擒後斬首。

[6]漢主病篤,命丞相亮輔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

漢主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殛!」漢主又為詔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稱夭,吾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

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汝父德薄,不足效也。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夏,四月,癸巳,漢主殂於永安,謚日昭烈。

[6]漢王病重,命令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禪,以尚書令李嚴作諸葛亮的副手。

漢王對諸葛亮說:「你的才幹勝過曹丕十倍,必定能安定國家,完成大業。

如果劉禪還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漢有才德,你可取而代之。」

諸葛亮淌著淚說:「臣下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忠貞不二地為國效命,至死不渝!」漢王又下詔給太子:「人活五十而死不能稱為夭折,我已經活了六十多歲,還有什麼遺憾,只是牽掛你們兄弟。

要努力,再努力啊!不要因壞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賢明和德行,才會使人折服。

父親德行淺薄,不值得你們傚法。

你與丞相共同處理政務,對待他要像父親一樣。」

夏季,四月,癸巳(疑誤),漢王劉備病逝於永安,謚號為昭烈皇帝。

丞相亮奉喪還成都,以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

丞相諸葛亮護送靈車回到成都,由李嚴作中都護,留下鎮守永安。

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七十。

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

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

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而獲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

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不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

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

雖資一性一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偉度者,亮主簿義陽胡濟也。

五月,太子間禪即位為蜀漢皇帝,當時十七歲,尊奉皇后為皇太后,大赦罪犯,改年號為建興。

封丞相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國事無論大小,都取決於諸葛亮。

於是諸葛亮一精一簡官職,修訂法制,向百官發下文告說:「所謂參預朝政,署理政務,就是要集合眾人的心思,採納有益國家的意見。

如果因為一些小棒閡而彼此疏遠,就無法到不同意見,我們的事業將會受到損失。

聽取不同意見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同扔掉破草鞋而獲得珍珠美玉。

然而人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只有徐庶在聽取鎊種意見時不受困惑。

還有董和,參預朝政、署理政務七年,某項措施有不穩妥之處,反覆十次徵求意見,向我報告。

如果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像董和那樣勤勉、盡職、效忠,我就可以減少過失了。」

他又說:「過去我結交崔州平,他多次指出我的優缺點;後來又結交徐庶,得到很多啟發和教誨;先前與董和商議事情,他每次都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隨後又與胡偉度共事,他的多次勸諫,使我避免了很多失誤。

我雖然生一性一愚昧,見識淺陋,對他們給我的教益不能全部吸取,然而和這四人的始終很好,也可表明我對直言是不疑的。」

胡偉度,就是諸葛亮的主簿義陽人胡濟。

亮嘗自校簿書,主簿楊直入,諫曰:「為治有體,上下可不相侵。

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執耕稼,婢典炊,雞主司晨,犬主吠盜,牛負重載,馬涉遠路;私業無曠,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飲食而已。

忽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神困,終無一成。

豈其智之不如婢雞狗哉?失為家主之法也。

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故丙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谷之數,云『自有主者』,彼誠達於位分之體也。

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終日,不亦勞乎!」亮謝之。

及卒,亮垂泣三日。

諸葛亮曾經親自校對公文,主簿楊徑直入內勸他說:「治理國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級做的工作不能混淆。

請您允許我以治家作比喻:現在有一個人,命奴僕耕田,婢女燒飯,雄雞所曉,狗咬盜賊,以牛拉車,以馬代步;家中事務無一曠廢,要求的東西都可得到滿足,優閒自得,高枕無憂,只是吃飯飲酒而已。

忽然有一天,對所有的事情都要親自去做,不用奴婢、雞狗、牛馬,結果勞累了自己的身一體,陷身瑣碎事務之中,弄得疲憊不堪,一精一神萎一靡一,卻一事無成。

難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雞狗嗎?不是,而是因為他忘記了作為一家之主的職責。

所以古人說『坐著討論問題,作出決定的人是王公;執行命令,親身去做事情的人,稱作士大夫』。

因此,丙吉不過問路上殺人的事情,卻擔心耕牛因天熱而喘;陳平不去瞭解國家的錢、糧收入,而說『這些自有具體負責的人知道』,他們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職的道理。

如今您管理全國政務,卻親自校改公文,終日汗流浹背,不是太勞累了嗎?」

諸葛亮深深表示感謝。

楊去世,諸葛亮哭泣了三天。

[7]六月,甲戍,任城威王彰卒。

[7]六月,甲戌(十七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

[8]甲申,魏壽肅侯賈詡卒。

[8]甲申(二十七日),魏壽肅侯賈詡去世。

[9]大水。

[9]發生水災。

[10]吳賀齊襲蘄春,虜太守晉宗以歸。

[10]吳將賀齊襲擊蘄春,俘虜太守晉宗,然後退兵。

[11]初,益州郡耆帥雍殺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於吳,又執太守成都張裔以與吳,吳以為永昌太守。

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

率吏士閉境拒守,不能進,使郡人孟獲誘扇諸夷,諸夷皆從之;柯太守朱褒、越夷王高定皆叛應。

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務農殖谷,閉關息民,民安食足而後用之。

[11]以前,益州郡的地方土豪雍殺死太守正昂,通過吳交趾太守土燮向吳請求歸附,又把益州郡的新任太守、成都人張裔抓起來獻給吳,吳任命雍為永昌太守。

永昌郡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後封鎖邊界,堅守城池。

雍不能進城,派同郡人孟獲惑和煽動各地的夷族紛紛跟著叛亂。

柯太守朱褒、越的夷族酋長高定。

都起兵響應雍。

諸葛亮因為剛剛遇上國葬,對叛眾只是撫一慰,沒有派兵征討;一心發展農業,種植糧食,堅守關隘,使百姓休養生息,等人民生活安定,糧食充足以後,才使用民力。

[12]秋,八月,丁卯,以廷尉鍾繇為太尉,治書執法高柔代為廷尉。

是時三公無事,又希與朝政,柔上疏曰:「公輔之臣,皆國之棟樑,民所具瞻;而軒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鮮有進納,誠非朝廷崇用大臣之義,大臣獻可替否之謂也。

古者刑政有疑,輒議於槐、棘之下。

自今之後,朝有疑議及刑獄大事,宜數以咨訪三公。

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講論得失,博盡事情,度有補起天聽,光益大化。」

帝嘉納焉。

[12]秋季,八月,丁卯(十一日),任命廷尉鍾繇為太尉,治書執法高柔代理廷尉。

當時三公沒有具體事務,又很少參預朝廷的政治決策,高柔向文帝上書說:「三公輔佐大臣,都是國家的棟樑,為百姓所矚目。

現在雖設置三公的職位,卻不使他們參預朝政,他們只好各自休養,安度晚年,很少提出建議,這實在不是朝廷尊崇和使用大臣、要他們獻計獻策的本意。

在古代,刑罰和政令有疑沖時,都與三公和大臣在槐樹、棘木之下商議。

從今以後,朝廷在政治措施上有疑問,以及關係到刑獄的大事,應該多詢問三公的意見。

三公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的時候,還要特別請他們分析講解政策得失,以求盡量瞭解事實,這樣既可以啟發您的思路,彌補考虛不周之處,還能使您的威德更加發揚光大。」

文帝很讚賞地採納了這一建議。

[13]辛未,帝校獵於滎陽,遂東巡。

九月,甲辰,如許昌。

[13]辛未(十五日),文帝到滎陽打獵,順便巡視東部。

九月甲辰(十九日),前往許昌。

[14]漢尚書義陽鄧芝言於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

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芝問:「其人為誰?」

亮曰:「即使君也。」

乃遣芝以中郎將修好於吳。

冬,十月,芝至吳,時吳王猶未與魏絕,狐疑,不時見芝。

芝乃自表請見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

「吳王見之,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一逼一十,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

大五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

蜀不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

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亦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吳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遂絕魏,專與漢連和。

[14]漢尚書、義陽人鄧芝對諸葛亮說:「如今皇上年幼弱小,剛剛即位,應派重要使臣到吳再次申明和好的願望。」

諸葛亮說:「我對事事已考慮很久了,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現在找到了。」

鄧芝問:「這人是誰?」

諸葛亮說:「就是使君你啊。」

於是派鄧芝以中郎將的身份與吳重建友好關係。

冬季,十月,鄧芝到達吳。

當時吳王尚未和魏斷絕關係,所以猶豫不決,沒有立即接見鄧芝。

鄧芝便自己上表請求接見,上表說:「臣下這次來,也是為吳著想,不僅僅只為蜀的利益。」

吳五這才接見了他,說;「孤確實願意與蜀和好,可是恐怕蜀國君主幼弱,疆域狹窄,勢力不強,給魏以可乘之機,你們無法保全自己。」

鄧芝對他說:「吳、蜀兩國,佔有四個州的地域。

大王您是當世的英雄,諸葛亮也是一代人傑。

蜀國地勢險要,防守堅固,吳國有長江等三條大江的阻隔。

兩國的優勢加在一起,再聯合起來像唇齒一樣相輔相依,進可兼併天下,退可與魏鼎足而立,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假如大王歸附於魏,魏一定會進一步提出無理要求,上一逼一十您朝拜,下求太子作人質,如果不服從,便以討伐叛逆為借口,發動進攻,蜀則順流東下,趁機分取利益,到那時,江南之地可就不再為大王您所有了。」

吳王沉默了很久,說:「你說得很對」。

於是和魏斷絕關係,專與蜀漢和好。

[15]是歲,漢主立妃張氏為皇后。

[15]同年,蜀漢後主立妃子張氏為皇后。

五年(甲辰、224)

五年(甲辰,公元224年)

[1]春,二月,帝自許昌還洛陽。

[1]春季,二月,魏文帝從許昌返回洛陽。

[2]初平以來,學道廢墜。

夏,四月,初立太學;置博士,依漢制設《五經》課試之法。

[2]自漢獻帝初平年以來,教育制度廢弛。

夏季,四月,開始建立太學,設博士的職務,依照漢朝制度,採取以《五經》考試的辦法。

[3]吳王使輔議中郎將吳郡張溫聘於漢,自是吳、蜀信使不絕。

時事所宜,吳主常令陸遜語諸葛亮;又刻印置遜所,王每與漢主及諸葛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每令改定,以印封之。

[3]吳王派輔議中郎將吳郡人張溫到蜀漢聘問,從此以後,吳、蜀兩國使者和書信往來不斷。

有事需要互通消息,吳王常令陸遜告訴諸葛亮;還專刻一枚自己的印章放在陸遜那裡,吳王給蜀漢後主或諸葛亮寫信,常先給陸遜看過,言辭輕重、處事可否,有不當之處,即令陸遜改正,再用印封好發出。

漢復遣鄧芝聘於吳,吳主謂之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芝對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鼓,則戰爭方始耳。」

吳王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邪!」

蜀漢再次派鄧芝到吳拜會,吳王對他說:「如果天下太平,由兩國君主分而治之,不也是很好嗎?」

鄧芝回答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也不能並存兩個皇帝。

在兼併魏之後,假如大王未能深刻領會上天的意旨,兩國國君各自發揚德行,兩國的臣子為各自的君王盡忠,將出擂起戰鼓,那時戰爭才剛剛開始。」

吳王大笑說:「你的誠實竟到了這個地步嗎!」

[4]秋,七月,帝東巡,如許昌。

帝欲大興軍伐吳,侍中辛毗諫曰:「方今天下新定,土廣民稀,而欲用之,臣誠未見其利也。

先帝屢起銳師,臨江而旋。

今六軍不增於故,而復修之,此未易也。

今日之計,莫若養民屯田,十年然後用之,則役不再舉矣。」

帝曰:「如卿意更當以虜遺子孫邪?」

對曰:「昔周文王以紂遺武王,惟知時也。」

帝不從,留尚書僕射司馬懿鎮許昌。

八月,為水軍,親御龍舟,循蔡、穎,浮淮如壽春。

九月,至廣陵。

[4]秋季,七月,文帝東部巡視,前往許昌。

文帝欲圖大舉攻吳,侍中辛毗勸諫說:「現在國家初步安定,土地雖然廣闊,人口卻很稀少,在這時動用百姓的力量,臣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

武皇帝多次出動一精一銳,只能到達長江邊便要退兵。

現在,我們的軍隊在數量和實力上並不比從前強大,卻要再次前去報仇,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目前我們應採取的策略,莫過於休養民力,開墾田地,十年之後,再用兵打仗,就能夠一舉成功了。」

文帝說:「依你的意思,是要把孫權這個後患留給子孫了。」

辛毗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所以把商紂王留給武王去消滅,是因為他知道時機尚未成熟。」

文帝不聽勸諫,留下尚書僕射司馬懿鎮守許昌。

八月,親自乘龍舟指揮水軍,沿著蔡河、穎水進入淮河,到達壽春。

九月,抵達廣陵。

吳安東將軍徐建計,植木衣葦,為疑城假樓,自石頭至於江乘,聯綿相接數百里,一夕而成;又大浮舟艦於江。

吳安東將軍徐盛建議,在豎一立的木樁上包一皮起葦席,做成假城池和望樓,分佈在石頭城至江乘一線,聯綿相接,長達數百里,一一夜之間全部建成,又在長江上布下許多艦船,往返巡航。

時江水盛長,帝臨望,歎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

帝御龍舟,會暴風漂蕩,幾至覆沒。

帝問群臣:「權當自來否?」

鹹曰:「陛下親征,權恐怖,必舉國而應。

又不敢以大眾之臣下,必當自來。」

劉曄曰:「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已,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

大駕停住積日,吳王不至,帝乃旋師。

是時,曹休表得降賊辭:「孫權已在濡須口。」

中領軍衛臻曰:「權恃長江,未敢亢衡,此必畏怖偽辭耳!」考核降者,果守將所作也。

當時長江水位迅猛上漲,文帝臨江而望,歎息說:「盡避魏有鐵騎成千上萬,卻毫無用武之地,看來無法取勝了!」文帝乘坐的龍舟,在狂風大一浪一中上下顛簸,幾乎被巨一浪一掀翻。

文帝問群臣:「孫權會親自前來嗎?」

大臣們都說:「陛下親率大軍攻吳,孫權恐懼,一定要調動全國的力量來應付,但他又不敢把大批軍隊交給臣下指揮,肯定會親自前來。」

劉曄卻說:「孫權一定認為陛下打算以親征將他引出來,而另派將領渡江跨湖,所以他肯定部署軍隊等待進攻,既不會親自前來,他的軍隊也不會退走。」

文帝大駕在江邊停留很多天,吳王卻仍然沒有來,於是下令撤軍。

當時,曹休上書,說吳投降的人供稱:「孫權已經在濡須口。」

中領軍衛臻說:「孫權只依恃長江天險,而不敢與我軍在軍事上抗衡,這一定是掩飾畏懼心理而製造的假話。」

再去拷打審問投降的人,果然是吳守將散佈的謊言。

[5]吳張溫少以俊才有盛名,顧雍以為當今無輩,諸葛亮亦重之。

溫薦引同郡暨艷為選部尚書。

艷好為清議,彈射百僚,核秦三署,率皆貶高就下,降損數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貪鄙,志節污卑者,皆以為軍吏,置營府以處之;多揚入暗昧之失以顯其謫。

同郡陸遜、遜弟瑁及侍御史朱據皆諫止之。

瑁與艷書曰:「夫聖人嘉善矜愚,忘過記功,以成美化。

加今王業始建,將一大統,此乃漢高棄瑕錄用之時也。

若令善惡異流,貴汝、穎月旦之評,誠可以厲俗明教,然恐未易行也。

宜錠模仲尼之泛一愛一,近則郭泰之容濟,庶有益於大道也。」

據謂艷曰:「天下未定,舉清厲污,足以沮勸;若一時貶黜,懼有後咎。」

艷皆不聽。

於是怨憤盈路,爭言艷及選曹郎徐彪專用私情,憎一愛一不由公理;艷、彪皆坐自一殺。

溫素與艷、彪同意,亦坐斥還本郡以給廝吏,卒於家。

始,溫方盛用事,余姚虞俊歎曰:「張惠恕才多智少,華而不實,怨之所聚,有覆家之禍;吾見其兆矣。」

無幾何而敗。

[5]吳國張溫年輕時,以聰明才智享有盛名,顧雍認為當時無人能與他相比,諸亮也很推重他。

張溫推薦同郡人暨艷作吳的選部尚書。

暨艷喜歡議論朝政,彈劾朝廷百官,對五官、左右三署郎官,審查尤其嚴格,幾乎都被降職,甚至被降數級,能夠保住原來官位的,十個人中也沒有一個;那些為官貪婪鄙下,沒有志向和節一操一的人,都被他發落成為軍吏,安插在軍隊的各營各府。

他還經常揭發別人的隱私,加以誇大張揚,以證明他處罰得當。

同郡人陸遜、陸瑁寫信給暨艷說:「聖賢的人讚揚善行,而體諒別人的愚昧;忘記別人的過錯,而記住人家的功勞,以形成美好的風化。

如今大王的偉業剛剛開始,將要統一全國,現在正是如同漢高祖不求全責備,廣泛招攬人才的時代。

如果一定要在善惡好壞之間劃出一條清楚的界限,重視像過去許劭所作的人物口評,固然可以改變風俗,申明教化,然而恐怕目前很難推行。

應該遠學孔子的泛一愛一親仁,近效郭泰的寬厚容人,這才有益於正道常理。」

朱據也對暨艷說:「天下尚未平定,如果只舉薦那些完全清白的人,而容不得一絲缺點,恰恰破壞了勸導作用;如果一下子都被免職,恐怕會帶來禍患。」

暨艷不聽。

於是怨恨之一聲遍佈於路途,人們都爭著告發暨艷和選曹郎徐彪專憑私人感情任用官吏,一愛一憎不以公理作標準;暨艷和徐彪都被治罪自一殺了。

張溫和暨艷、徐彪素來意見一致,也被牽連治罪,逐回本郡的官府做雜役,後來死在家中。

當當,在張溫得勢的時候,余姚人虞俊歎息說:「張溫才能有餘而明智不足,華而不實,人們的怨忿將會聚集在他身上,有敗家之禍,我已經看見先兆了。」

不久,張溫果然被治罪逐回。

[6]冬,十月,帝還許昌。

[6]冬季,十月,魏文帝回到許昌。

[7]十一月,戊申晦,日有食之。

[7]十一月,戊申(二十九日),出現日食。

[8]鮮卑軻比能誘步度根兄扶羅韓殺之,步度根由是怨軻比能,更相攻擊。

步度根一部眾稍弱,將其眾萬餘落保太原、雁門;是歲,詣闕貢獻。

而軻比能眾遂強盛,出擊東部大人素利,護烏丸校尉田豫乘虛掎其後:軻比能使別帥瑣奴拒豫,豫擊破之。

軻比能由是攜貳,數為邊寇,幽、並苦之。

[8]鮮卑族酋長軻比能誘殺另一酋長步度根的兄長扶羅韓,因此步度根十分怨恨軻比能,二人率部互相攻擊。

步度根的部眾弱於軻比能,遂率領其部一萬餘戶退保太原、雁門。

當年,步度根入朝進貢。

軻比能的部落從此強盛起來,攻擊東部酋長素利。

護烏丸校尉田豫,乘軻比能後方空虛,從背後發起攻擊;軻比能另派將領瑣奴對抗田豫,被擊敗。

從此以後,軻比能更懷二心,經常進入邊塞搶掠,幽、並二州深受其害。

六年(乙巳、225)

六年(乙己,公元225年)

[1]春,二月,詔以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隨車駕董督眾軍,錄行尚書事;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留許昌,督後台文書。

三月,帝行召陵,通討虜渠;乙巳,還許昌。

[1]春季,二月,文帝下詔,以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隨御駕出征,負責督察各路軍隊,總領隨駕尚書檯事務;以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留守許昌,負責處理留守尚書檯公文。

三月,文帝前往召陵,開通討虜渠;乙巳(二十八日),回到許昌。

[2]并州刺史梁習討軻比能,大破之。

[2]并州刺史梁習討伐軻比能,大獲全勝。

[3]漢諸葛亮率眾討雍,參軍馬謖送之數十里。

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

謖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

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

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攻戰為上,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而已。」

亮納其言。

謖,良之弟也。

[3]蜀漢諸葛亮率兵討伐雍,參軍馬謖送行數十里。

諸葛亮說:「雖然我們一起謀劃此事多年,今天請你再一次提出好計劃。」

馬謖說:「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了。

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

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

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

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

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4]辛未,帝以舟師復征吳,群臣大議。

宮正鮑勳諫曰:「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往年龍舟飄蕩,隔在南岸,聖躬蹈危,臣下破膽,此時宗廟幾至傾覆,為百世之戒。

今又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中國虛耗,今黠虜玩威,臣竊以為不可。」

帝恐,左遷勳為治書執法。

勳,信之子也。

夏,五月,戊申,帝如譙。

[4]辛未(疑誤),魏文帝將率水軍大舉攻吳,召集群臣討論。

宮正鮑勳勸諫說:「朝廷屢次出動大軍征討,之所以沒有取得成果,是因為吳、蜀兩國唇齒相依,憑借地勢險要和長江的阻隔,有難以攻克的優越條件。

去年親征,龍船被波濤漂蕩在長江南岸遇阻,陛下一身陷危境,大臣們心驚膽破,那時朝廷幾乎被傾覆,應作為後世百代的警戒。

如今又勞師動眾,遠途征討,每天的經費需要用千金,國家的錢財都白白耗費掉了,而狡猾的敵人仍在那裡耀武揚威,我認為再不可以這樣了。」

文帝聽到鮑勳這番議論,大為憤怒,將鮑勳降職為治書執法。

鮑勳是鮑信的兒子。

夏季,五月,戊申(初二),文帝前往譙郡。

[5]吳丞相北海孫劭卒。

初,吳當置丞相,眾議旭張昭,吳王曰:「方今多事,職大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

及劭卒,百僚復舉昭,吳王曰:「孤豈為子布有一愛一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一性一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

六月,以太常顧雍為丞相、平尚書事。

雍為人寡言,舉動時當,吳王嘗漢曰:「顧君不言,言必有中。」

至飲宴歡樂之際,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見之,是以不敢肆情。

吳王亦曰:「顧公在坐,使人不樂。」

其見憚如此。

初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拜侯還寺,而家人不知,後聞,乃驚。

及為相,其所選用文武將吏,各隨能所任,心無適莫。

時訪逮民間及政職所宜,輒密以聞,若見納用,則歸之於上;不用,終不宣洩;吳王以此重之。

然於公朝有所陳及,辭色雖順而所執者正;軍國得失,自非面見,口未嘗言。

王常令中書郎詣雍衣所咨訪,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相與反覆究而論之,為設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無所施設。

郎退告王,王曰:「顧公歡一悅,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

孤當重思之。」

江邊諸將,各欲立功自效,多陳便宜,有所掩襲。

王以訪雍。

雍曰:「臣聞兵法戒於小利,此等所陳,欲邀功名而為其身,非為國也。

陛下宜禁制,苟不足以曜威損敵,年不宜聽也。」

王從之。

[5]吳丞相北海人孫劭去世。

當初,吳國要設置丞相一職,大家首推昭。

吳王說:「如今是多事之秋,職位越高,責任愈重,這一職務對張昭來說,並非優待。」

孫劭去世,文武官員再次推舉張昭,吳王又說:「孤豈不敬一愛一張子布?丞相負責的政務煩多,而張昭一性一情剛烈,我若不聽從他,他就會不滿和怨忿,這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

六月,任太顧雍為丞相,平尚書事。

顧雍為人沉默寡言,舉止穩妥,吳王曾讚歎說:「顧君不說話則已,話即能抓住要害。」

每次設筵飲酒作樂,大臣們都恐怕酒後失態,被在場的顧雍到,所以不敢放開酒量。

吳王也說:「顧公在座,使人不樂。」

可見大臣和吳王多麼忌憚他。

顧雍剛兼任尚書令的時候,被封變陽遂鄉侯;拜過爵位後,回到官邸,家人仍不知道他已被封侯,後來聽說,都很吃驚。

及至受任為丞相,他選用文官武將,都各按才能加以任用,而不夾雜自己的好惡。

常常私下到民間訪查政治得失,每當有好的建議,都秘密上報,如被採納,將功勞歸於主上;如不被採納,則始終不一洩露出去;吳王為此很看重他。

然而他在朝廷發表意見時,言辭雖然和順,卻能將正確意見堅持到底;對於政治得失,若非親眼所見,決不妄加評論。

吳王有事情,常令中書郎到顧雍那裡咨詢訪問。

如果顧雍同意,覺得此事可以施行,便與中書郎反覆討論研究,並為他預備酒飯;如果不同意,顧雍便表情嚴肅,默然無語,什麼都不預備。

中書郎回去將情況報告吳王,吳王說:「顧公高興,說明此事應該辦;他不發表意見,表明辦法還不穩妥,孤應當反覆考慮。」

駐守長江岸邊的將領,都想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很多人上書,認為時機有利,應發兵襲擊魏軍。

吳王為此事詢訪顧雍,顧雍說:「我聽說貪圖小利為兵家所戒,他們的這些條陳,是要為自己邀取寶名,而不是為國家著想。

陛下應加制止,如果不能揚我威武,重創敵人,就不應聽從。」

吳王採納了顧雍的意見。

[6]利成郡兵蔡方等反,殺太守徐質,推郡人唐咨為主,詔屯騎校尉任福等討平之。

咨自漲道亡入吳,吳人以為將軍。

[6]利成郡士兵蔡方等人造反,殺太守徐質,推舉同郡人唐咨作首領。

文帝命令屯騎校尉任福等討平叛亂。

唐咨從海路逃到吳國,被吳國任命為將軍。

[7]秋,七月,立皇子鑒為東武陽王。

[7]秋季,七月,魏文帝立皇子曹鑒為東陽武王。

[8]漢諸亮至南中,所在戰捷。

亮由越入,斬雍及高定。

使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柯入,擊破諸縣,復與亮合。

孟獲收餘眾以拒亮。

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勞陳之間,間曰:「此軍何如?」

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今蒙賜觀營陳,若如此,即定易勝耳。」

亮笑,縱使更戰。

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

[8]蜀漢諸葛亮到達南中,征討叛亂,所到必勝。

諸葛亮從越進兵,斬殺雍柯和高定。

派降督、益州人李恢從益州進兵,門下督、巴西人馬忠從進兵,擊潰南中各縣的叛軍,再度和諸葛亮會合,孟獲收拾雍的殘部抗拒諸葛亮。

孟獲深得當地漢人和夷族的信賴,諸葛亮要生擒孟獲,以後果然將孟獲俘獲,讓他參觀了蜀軍的軍營戰陣,問他說:「這樣的軍隊如何?」

孟獲說:「以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遭到失敗。

如今蒙您允許我參觀你們的軍營戰陣,如果貴軍只是這樣的軍隊,我一定能輕易取勝。」

諸葛亮笑了笑,將孟獲釋放,要他再戰。

前後把孟獲放回七次,又生擒七次,最後諸葛亮仍將孟獲釋放,孟獲卻不再走了,對諸葛亮說:「您有天威!」南方人不會再反叛了!」於是諸葛亮到達滇池。

益州、永昌、柯、越四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

或以諫亮。

亮曰:「若留外人,是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亮於是悉收其俊傑孟獲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

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

益州、永昌、柯、越四郡都被平定了,諸葛亮仍然任用當地原來的首領為四郡的地方官吏。

有人勸諸葛亮不要這樣做,諸葛亮說:「如果留外地人為官,則要留駐軍隊,留駐軍隊,則糧秣供一應困難,這是第一個難題;這些夷族剛受過戰爭之苦,父兄多有死傷,怨氣未消,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駐軍隊,定有禍患,這是第二個難題;這些夷族叛亂分子屢次三番殺死和廢掉官吏,自知有罪,與我們隔閡很深,若留下外地人為官,終究難以被他們信任,這是第三個難題。

我現在是要不留軍隊,不轉運糧食,使法令、政紀大體得以貫徹,讓夷族和漢人一大何安定下來。」

於是諸葛亮網羅孟獲等當地的著名人物,任命為地方官使,讓他們貢獻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供給軍隊和朝廷使用。

從此之後,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這一地區的夷族再也沒有反叛。

[9]八月,帝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

尚書蔣濟表言水道難通,帝不從。

冬,十月,如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不渡江之志。

吳人嚴兵固守。

時天寒,冰,舟不得入江。

帝見波濤洶湧,歎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歸。

孫韶遺將高壽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逕路夜要帝,帝大驚。

壽等獲副車、羽蓋以還。

於是戰船數千皆滯不得行,議者欲就留兵屯田,蔣濟以為:「東近湖,北臨淮,若水盛時,賊易為寇,不可安屯。」

帝從之,車駕即發。

還,到一精一湖,水稍盡,盡留船付濟。

船延在數百里中,濟更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斷湖水,皆引後船,一時開遏入淮中,乃得還。

[9]八月,魏文帝命令水軍從譙沿渦水進入淮河。

尚書蔣濟上表說水路很難通行,文帝不聽。

冬季,十月,前往廣陵故城,在長江岸邊檢閱軍隊,魏軍將士十餘萬,旌旗飄蕩數百里,大有跨過長江的意圖。

吳佈置軍隊嚴陣以待。

當時天氣寒冷,江邊結冰,戰船無法入江。

文帝眼望長江的洶湧波濤,歎息說:「哎!這是上天注定要分割大江南北啊!」於是下令撤軍。

孫韶派部將高壽等率敢死隊五百人,從小路夜襲文帝,文帝大驚。

高壽等繳獲了文帝的副車、羽蓋而回。

當時,魏軍戰船數千艘因阻滯無法撤退,有人建議留下軍隊就地屯田,蔣濟認為:「此地東近高郵湖,北濱准河,在水在的時候,很容易被吳軍抄掠,不能在這裡屯田。」

文帝採納了蔣濟的意見,車駕和軍隊當即開拔。

撤至一精一湖,水路幾乎沒有了,文帝將船隻都留給了蔣濟。

戰船前後相連數百里,蔣濟令人挖開四五條水道,將船全部集中在一起;並提前堆好土壩,截斷湖水,把後面的船都拖入,再掘開水壩,船隻全部隨水湧一入淮河,這樣,魏軍的艦船才得以返回。

[10]十一月,東武陽王鑒薨。

[10]十一月,東武陽王曹鑒去世。

[11]十二月,吳番陽賊彭綺攻沒郡縣,眾數萬人。

[11]十二月,吳番陽賊人彭綺攻陷郡縣城池,有部眾數萬人。

七年(丙午、226)

七年(丙午,公元226年)

[1]春,正月,壬子,帝還洛陽,謂蔣濟曰:「事不可不曉。

吾前決謂分半燒船於山陽湖中,卿於後致之,略與吾俱至譙。

又每得所陳,實入吾意。

自今討賊計畫,善思論之。」

[1]春季,正月,壬子(初十),魏文帝返回洛陽,對蔣濟說:「對事情不能不弄清楚。

我先前決定將一半船隻毀在山陽湖中,幸虧你設法將船隻解救,雖然在我後面,卻幾乎與我同時到達譙郡。

還有你每次提的建議,都很合我的心意。

今後征討孫權的計劃,要認真研究討論。」

[2]漢丞相亮欲出軍漢中,前將軍李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而統屬於嚴。

[2]蜀漢丞相諸葛亮準備出兵至漢中,前將軍李嚴負責後方事務,移駐江州,留護軍陳到駐軍永安,歸屬李嚴指揮。

[3]吳陸遜以所在少谷,表令諸將增廣農畝。

吳王報曰:「甚善!令孤父子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令與眾均等其勞也。」

[3]吳將陸遜因為所在地區糧谷匱乏,上表請求命令各位將領廣開田地,增加糧食產量。

吳王回復說:「你的建議很好。

讓我父子親自下田,以八頭牛犁地,四張犁耕作,雖然不及古代的帝王,也是想和大家一起勞作。」

[4]帝之為太子也,郭夫人弟有罪,魏郡四中都尉鮑勳治之;太子請,不能得,由是恨勳。

及即位,勳數直諫,帝益忿之。

帝伐吳還,屯陳留界。

勳為治書執法,太守孫邕見出,過勳;時營壘未成,但立標埒,邕邪行,不從正道,軍營令史劉曜欲推之,勳以塹壘未成,解止不一舉。

帝聞之,詔曰:「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廷尉法議,「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勳無活分,而汝等欲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一奸一,當令十鼠同一穴一!」鍾繇、華歆、陳群、辛毗、高柔、衛臻等並表勳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請勳罪,帝不許。

高柔固執不眾詔命,帝怒甚,召柔詣台,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誅勳。

勳死,乃遣柔還寺。

[4]文帝做太子的時候,郭夫人的弟弟犯法,被當時的魏郡西部都尉鮑勳治罪;太子曹丕向鮑勳請求赦免,遭到拒絕,因此對鮑勳心懷忌恨。

等到即位做了皇帝。

鮑勳又多次直言對諫,更使文帝恨不上加恨。

魏軍征討吳國後退兵,駐紮在陳留地區。

鮑勳任治書執法,太守孫邕晉見文帝,出來後,順路去鮑勳那裡拜訪;當時營壘尚未築好,剛剛立下界標,孫邕穿行,漢有起正路,軍營令史劉曜要追究孫邕,鮑勳認為營壘尚未建成,勸止了劉曜,沒有上所。

文帝知道後,下詔說:「鮑勳指鹿為馬,抓起來交給廷尉治罪。」

廷尉根據法律議定,「應處五年徒刑」,廷尉正、廷尉監、廷尉平三位官員所駁說:「依照律法,只應罰黃金二斤」,文帝大為生氣說:「鮑勳該處死,而你們卻要放掉他,將廷尉正、監、平三官及其下屬官員抓起來交給刺一奸一治罪,要把你們這些老鼠埋在一個坑裡!」鍾繇、華歆、陳群、辛毗、高柔、衛臻等人一起上表,說鮑勳的父親鮑信有功於武皇帝,請求赦免鮑勳,文帝不許。

廷尉高柔拒不服從文帝的詔命,文帝更加憤怒,把高柔召至尚書檯,然後,派使者秉承旨意到廷尉監獄將鮑勳處死。

鮑勳處死之後,才放高柔回廷尉官府。

票騎將軍都陽侯曹洪,家富而一性一吝嗇,帝在東宮,嘗從洪貸絹百匹,不稱意,恨之;遂以捨客犯法,下獄當死,群臣並救,莫能得。

卞太后責怒帝曰:「梁、沛之間,非子廉無有今日。」

又謂郭後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廢後矣!」於是郭後泣涕屢請,乃得免官,削爵土。

票騎將軍都陽侯曹洪,家中富有,但很吝嗇。

文帝做太子時,曾向曹洪借用一百匹娟,未能滿意,所以心懷忌恨。

後來,曹洪賓客犯法,便將曹洪逮捕入獄,判處死刑,大臣們都為曹洪求情,仍不赦免。

卞太后氣憤地責備文帝:「當年在梁沛之間大戰時,若沒有曹洪,我們怎麼會有今天。」

又對郭皇后說:「皇帝今天處死曹洪,我明天就要他廢掉你這個皇后!」於是,郭皇后多次哭著為曹洪求情,曹洪才免於一死,被免去官職,削去爵位和封地。

[5]初,郭後無子,帝使母養平原王睿;以睿母甄夫人被誅,故未建為嗣。

睿事後甚謹,後亦一愛一之。

帝與睿獵,見子母鹿,帝親射殺其母,命睿射其子;睿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

帝即放弓矢,為之惻然。

夏,五月,帝疾篤,乃立睿為太子。

丙辰,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受遺詔輔政。

丁巳,帝殂。

[5]當初,郭皇后沒有兒子,文帝讓她以母親的名義撫養平原王曹睿,曹睿因為母親甄夫人被殺,沒有被立為太子。

他謹慎侍奉郭皇后,深得郭皇后喜一愛一。

一天,文帝和曹睿父子二人射獵,見到一隻母鹿帶著一隻小鹿,文帝親手射死了母鹿,要曹睿射那隻小鹿,曹睿哭著說:「陛下已經殺了母親,我不忍心再殺她的兒子。」

文帝當即放下弓箭,惻然心傷。

夏季,五月,文帝病重,立曹睿為太子。

丙辰(十六日),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發佈遺詔,命令他們輔佐太子曹睿主持政事。

丁巳(十七日),文帝去世。

陳壽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

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陳壽評曰:文帝有文學天賦,下筆成章,博聞強記,才藝都很有造詣。

如果再加以寬博曠達的氣度和公平摯誠之心,激勵自己維護道義的志向,盡心廣佈賢德恩惠,則比古代的賢明君主,也不會相差太遠!

[6]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6]太子曹睿即帝位,尊皇太后卞氏為太皇太后,養母郭皇后為皇太后。

初,明帝在東宮,不交朝臣,不問政事,惟潛思書籍;即位之後,群下想聞風采。

居數日,獨見侍中劉曄,語盡日,眾人側聽,曄既出,問」何如?」

曰:「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當初,魏明帝曹睿在東宮做太了的時候,不結交朝廷大臣,不過問政事,只是埋頭讀書。

即位後,大臣們都想見識他的風采。

過了數天,只接見了侍中劉曄,談了一整天,其他人在外側耳而聽。

劉曄出來,都問」怎麼樣?」

劉曄說:「志向可與秦始皇、漢武帝相比,只是才智稍稍及不上。」

帝初蒞政,陳群上疏曰:「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

若不和睦則有讎一黨一,有讎一黨一則毀譽無端,毀譽無端則真偽失實,此皆不可不深察也。」

明帝開始主持政事,陳群上書說:「大臣隨聲附和,是非不分,是國家的大禍害。

但是,如果不和睦相處,則又各樹一黨一羽;必然互相仇視,無端詆毀、誹謗;無端詆毀、誹謗,造成真假難辨,這些都不可以不深入考察。」

[7]癸未,追諡甄夫人曰文昭皇后。

[7]癸未(疑誤),曹睿追諡生母甄夫人謚號為文昭皇后。

[8]壬辰,立皇弟蕤為陽平王。

[8]壬辰(疑誤),立弟弟曹蕤為陽平王。

[9]六月,戊寅,葬文帝於首陽陵。

[9]六月,戊寅(初九),將文帝的遺體安葬在首陽陵。

[10]吳王聞魏有大喪,秋,八月,自將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

朝議欲發兵救之。

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冀掩不備也。

今已與聘相拒;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

先是,朝廷遺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方,禹到江夏,發所經縣兵及所從步騎千人乘山舉火,吳王遁走。

[10]吳王聽說魏文帝去世。

秋季,八月,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太守文聘率兵堅守。

朝廷商議派兵增援,明帝說:「孫權的軍隊慣於水上作戰,他們如今敢於棄船從陸上進攻,不過是盼望我軍沒有準備。

目前文聘已經據城堅守,而進攻的一方需要比防守的力量大一倍才能互相對抗,孫權終究不敢在江夏城下久留。」

不久前,朝廷曾派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防將士,他進入江夏境,便調動所經各縣的士卒,和自己的隨從步、騎兵一千人,登山放火,吳王便悄悄撤走了。

[11]辛巳,立皇子為清河王。

[11]辛巳(十二日),立皇子曹為清河王。

[12]吳左將軍諸葛瑾等寇襄陽,司馬懿擊破之,斬其部將張霸;曹真又破其別將於尋陽。

[12]吳左將軍諸葛瑾等進攻襄陽,司馬懿把他擊敗,並斬殺了吳將張霸;曹真又在尋陽擊敗諸葛瑾的另一部將。

[13]吳丹陽、吳、會山民復為寇,攻沒屬縣。

吳王分三郡險地為東安郡,以綏南將軍全琮領太守。

琮至,明賞罰,招誘降附,數年,得萬餘人。

吳王召琮還牛渚,罷東安郡。

[13]吳地丹陽、吳、會三郡山民再度叛亂,攻克三郡的屬縣。

吳王以三郡險要山地新設東安郡,任命綏南將軍全琮兼太守。

全琮上任後,申明並嚴格執行賞罰辦法,引一誘、招降那些隨從叛亂的人,幾年間,就收納了一萬餘人。

吳王將全琮召回牛渚,撤銷了東安郡。

[14]冬,十月,清柯王卒。

[14]冬季,十月,清河王曹去世。

[15]吳陸遜陳便宜,勸吳王以施德緩刑,寬賦息調。

又云:「忠讜之言,不能極陳;求容小臣,數以利聞。」

王報曰:「《書》載『予違當弼』,而雲不敢極陳,何得為忠讜哉!」於是令有司盡寫科條,使郎中褚逢繼以就遜及諸葛瑾,意所不安,令損益之。

[15]吳陸遜對有利於國家的措施提出建議,勸吳王廣施德政,緩和刑罰,放寬賦稅,免征徭役。

又說:「忠誠善良的建議,不能徹底向君王陳述;取一悅君王的小臣,才反覆以小利上奏。」

回復說:「《尚書》上記載:『我不錯誤,你要幫我改正』。

你在信中不敢徹底陳述,怎麼能稱作忠心善良呢?」

於是命令有關人員,把將要實施的條款擬好,派郎中令褚逢帶給陸遜和諸葛瑾,讓他們對其中的不妥之處進行刪改或增添。

[16]十二月,以鍾繇為太傅,曹休為大司馬,都督揚州如故,曹真為大將軍,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票騎大將軍。

歆讓位於管寧,帝不許。

徵寧為光祿大夫,敕青州給安車吏從,以禮發遣,寧復不至。

[16]十二月,魏明帝任鍾繇為太傅,曹休為大司馬,仍然負責揚州方面的軍務。

任曹真為大將軍,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票騎大將軍。

華歆要將職位讓給管寧,明帝不同意。

徵調管寧為光祿大夫,給管寧所在青州的官府下達命令,要他們以對待朝廷大臣的禮儀,用可坐乘的安車並派官吏將管寧護送到都城,但是管寧仍不應一召。

[17]是歲,吳交趾太守士燮卒,吳五以燮子徽為安遠將軍,領九真太守,以校尉陳時代燮。

交州刺史呂岱以交趾絕遠,表分海南三郡為交州,以將軍戴良為刺史;海東四郡為廣州,岱自為刺史;遣良與時南入。

而徽自署交趾太守,發宗兵拒良,良留合浦。

交趾柏鄰,燮舉吏也,叩頭諫徽,使迎良。

徽怒,笞殺鄰,鄰兄治合宗兵擊,不克。

呂岱上疏請討徽,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往。

或謂岱曰:「徽藉累世之恩,不一州所附,未易輕也。」

岱曰:「今徽雖懷逆計,未知吾之卒至;若我潛軍輕舉,掩其無備,破之必也。

稽留不速,使得生心,嬰城固守,七郡百蠻,雲合響應,雖有智者,誰能圖之!」遂行,過合浦,與良俱進。

岱以燮弟子輔為師友從事,遣往說徽。

徽率其兄弟六人出降,岱皆斬之。

[17]這一年,吳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吳王任命士燮的兒子士徽為安遠將軍,兼任九真太守,以校尉陳時接任士燮的交趾太守職位。

交州刺史呂岱認為交趾太遙遠,上表請求將海南三郡劃歸交州,由將軍戴良任刺史;海東四郡設立廣州,呂岱為刺史;派戴良和陳時南下。

而士徽自封為交趾太守,率自己的宗族的軍隊抗拒戴良,戴良在合浦停留。

交趾人柏鄰,以前經士燮推薦在郡中作吏員,叩頭勸士徽迎接戴良來交趾上任。

士徽大怒,將柏鄰活活打死,柏鄰的哥哥柏治召集自己的宗族士兵進攻士徽,未獲成功。

呂岱上書請求征討士徽,他指揮三千士兵,日夜兼程,渡海前往。

有人對呂岱說:「士微憑借他家幾代對交趾人的恩德,為一州人所歸附,不可輕視。」

呂岱說:「現在士徽雖然圖謀不軌,卻不知我已迅速到達這裡;如果我隱蔽行動,輕裝出發,突然打他個措手不及,必定一舉獲勝;假如我行動國遲緩,使他產生疑心,繞城固守,七個郡的上百個蠻族部落,群起響應即使有才智很高的人,誰又能夠謀取他呢!」於是下令行動,過合浦時,與戴良聯合進軍。

呂岱以士燮的侄子士輔為從事,待以師友之禮,派他前去勸士徽投降。

士徽領兄弟六人出降,呂岱把他們都斬首了。

孫盛論曰:夫柔遠能邇,莫善於信。

呂岱師友士輔,使通信誓;徽兄肉袒,推心委命,岱因滅之以要功利,君子是以知呂氏之祚不延者也。

孫盛論曰:安扶邊遠地區的人,親近他們,最好的辦法是講信義。

呂岱以師友之禮對待士輔,要他信誓旦旦地去勸降士徽,士徽兄弟坦露臂膀,表示投誠,呂岱卻為邀功名、謀私利將他們殺害,明智的人由此可知呂氏為什麼沒有後代延續下來。

[18]徽大將甘醴及柏治率吏民共攻岱,岱奮擊,破之。

於是除廣州,復為交州如故。

岱進討九真,斬獲以萬數;又遣從事南宣威命,暨徽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入貢於吳。

[18]士徽的大將甘醴及柏治率領交趾的官員和百姓共同攻擊呂岱,呂岱奮力抵抗,才將甘醴等人擊敗。

於是又撤銷廣州,恢復原來的交州建置。

呂岱進軍九真,殺死和俘獲近萬人;又派從事向南深入,傳佈吳王的聲威,促使境外扶南、林邑、堂明的各王,分別派使臣向吳進貢。

烈祖明皇帝上之太和元年(丁未、227)

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

[1]春,吳解煩督胡綜、番陽太守周魴擊彭綺,生獲之。

[1]春季,吳解煩督胡綜、番陽太守周魴討伐彭綺,將其生擒。

初,綺自言舉義兵,為魏討吳,議者以為因此伐吳,必有所克帝以問中書令太原孫資,資曰:「番陽宗人,前後數有舉義者,眾弱謀淺,旋輒乘散。

昔文皇帝嘗密論賊形勢,言洞浦殺萬人,得船千數,數日間,船人復會;江陵被圍歷月,權裁以千數百兵往東門,而基土地無崩解者;是其法禁上下相維之明驗也。

以此推綺,懼未能為權腹心大疾也。」

至是,綺果敗亡。

當初,彭綺自稱舉兵起義,為魏征吳,有些大臣建議,藉機攻吳,一定會成功。

明帝詢問中書令太原人孫資,孫資說:「番陽的強宗大族,前後數次起事,但人數不多,見識淺陋,很快就都散了。

以前文皇帝曾詳細分析過吳的形勢,說我軍在洞浦殺吳軍民一萬人,繳獲一千餘艘戰船,可是在數日之間,吳軍又把人和船聚集到一起;江陵被圍數月,孫權僅率一千幾百名士兵駐在江陵東門,而吳地並未發生大的動亂;這是他們法紀嚴密,上下共相維護的明顯證據。

以此推論經彭綺的起事,恐怕不會成為孫權的心腹之患。」

到這時,彭綺果然失敗了。

[2]二月,立文昭皇后寢園於鄴。

王郎往視園陵,見百姓多貧困而帝方營修宮室,朗上疏諫曰:「昔大禹欲拯天下之大患,故先卑其宮室,儉其衣食;句踐廣其御兒之疆,亦約其身以及家,儉其家以施國;漢之文、景欲恢弘祖業,故割意於百金之台,昭儉於弋綈之服;霍去病中才之將,猶以匈奴未滅,不治第宅。

明恤遠者略近,事外者簡內也。

今建始之前,足用列朝會;崇華之後,足用序內官;華林、天淵,足用展游宴。

若且先成象魏,修城池,其餘一切須豐年,專以勤耕農為務,習戎備為事,則民充兵強而寇戎賓服矣。」

[2]二月,在鄴城為文昭皇后設立陵園,王朗前往陵園巡視,見那裡的百姓多數很貧困,而明帝當時正在修建宮室,王朗上書勸諫說:「從前大禹要拯救天下的人民免於災難,所以先使自己的宮室盡量簡陋,衣食盡量節儉;越王勾踐為拓展御兒的疆界,也約束自己和家人,節儉家用補充國用;漢朝的文帝、景帝,為了發揚祖先的事業,停修了自己很喜歡、而且只需要百金的樓台,只穿很儉樸的粗厚衣;霍去病僅是個中等才能的將領仍認為匈奴尚未消滅,不置宅邸。

這些都說明,有遠慮者,近時要簡略;要對付外敵,必須要內部簡樸。

目前,建始殿前面,足夠大臣列班上朝;崇華殿後面,足夠內官侍候問安;華林園和天淵池,足夠用於宴會和遊樂。

不妨先建成宮廷外的門闕,修築好城池,其餘的工程等年景好的時候再興建。

當前應當專勸民農耕為主要工作,整頓軍隊為緊迫任務。

在人民富裕、軍隊強大以後,敵人自然會前來歸服。」

[3]三月,蜀丞相亮率諸軍北駐漢中,使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統留府事。

臨發,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匪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3]三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各路軍隊向北挺一進,駐軍漢中,以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留下處理丞相府的各項政務。

出發前,諸葛亮上書說:「先皇帝開創大業,剛剛見些成效,卻中途溘然長逝了。

如今的天下分成三個政權鼎足而立,要算益州的蜀國最為貧窮困乏,這正是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

然而身邊近臣仍能兢兢業業、毫不怠懈地在朝內盡其職守;忠勇將士捨身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