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1]秋,七月,壬戌,御史中丞李夷簡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

唐紀五十四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

[1]秋,七月,壬戌,御史中丞李夷簡彈京兆尹楊憑,前為江西觀察使貪一污僭侈;丁卯,貶憑臨賀尉。

夷簡,元懿之玄孫也。

上命盡籍憑資產,李絳諫曰:「舊制,非反逆不籍其家。」

上乃止。

[1]秋季,七月,壬戌(十八日),御史中丞李夷簡揭發京兆尹楊憑原先擔任江西觀察使時貪贓枉法,過度奢侈。

丁卯(二十三日),憲宗將楊憑貶為臨賀縣尉。

李夷簡是李元懿的玄孫。

憲宗命令將楊憑的資財田產全部沒收,李絳進諫說:「根據慣例,如果不屬於謀反叛逆的罪行,便不沒收罪犯的家產。」

於是,憲宗才沒有沒收楊憑的資財田產。

憑之親友無敢送者,櫟陽尉徐晦獨至藍田與別。

太常卿權德輿素與晦善,謂之曰:「君送楊臨賀,誠為厚矣,無乃為累乎!」對曰:「晦自布衣蒙楊公知獎,今日遠謫,豈得不與之別!借如明公他日為讒人所逐,晦敢自同路人乎!」德輿嗟歎,稱之於朝。

後數日,李夷簡奏為監察御史。

晦謝曰:「晦平生未嘗得望公顏色,公何從而取之!」夷簡曰:「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乎!」

楊憑的親戚朋友沒有敢來送行的,唯獨櫟陽縣尉徐晦來到藍田,與楊憑辭別。

太常卿權德輿平素與徐晦交好,便告訴他說:「你為楊臨賀送行,誠然是情誼深厚,但這豈不要使你遭受牽累嗎!」徐晦回答說:「我從身為平民時便蒙受楊公的知遇與獎拔,現在他被貶逐遠方,我怎麼能夠不與他告別呢!假使您以後被進讒的人斥逐,我敢自視為與您彼此無關的人嗎!」權德輿讚歎不已,便在朝廷中稱揚他。

過了幾天後,李夷簡奏請憲宗任命徐晦為監察御史。

徐晦道謝時說:「我平時不曾以與您謀面,您根據什麼選取了我呢!」李夷簡說:「你不肯辜負楊臨賀,怎麼肯辜負朝廷呢!」

[2]上密問諸學士曰:「今欲用王承宗為成德留後,割德、棣二州更為一鎮以離其勢,並使承宗輸二稅,請官吏,一如師道,何如?」

李絳等對曰:「德、棣之隸成德,為日已久,今一旦割之,恐承宗及其將士憂疑怨望,得以為辭。

況其鄰道情狀一同,各慮他日分割,或潛相構扇;萬一旅拒,倍難處置,願更三思。

所是二稅、官吏,願因弔祭使至彼,自以其意諭承宗,令上表陳乞如師道例,勿令知出陛下意。

如此,則幸而聽命,於理固順,若其不聽,體亦無損。」

[2]憲宗暗中徵詢諸位翰林學士的意見說:「現在打算任用王承宗為成德留後,從成德分割出德州與棣州兩地,再設置一個軍鎮,以便削弱王承宗的勢力,並且讓王承宗向國家繳納兩稅,向朝廷請求任命官吏,完全像對李師道的措施一樣,你們認為怎麼樣呢?」

李絳等人回答說:「德州與棣州隸屬成德,為時已久,現在忽然將二州分割出來,恐怕王承宗及其將士的憂慮懷疑、怨恨不滿,便能夠找到借口了。

況且,相鄰各道的情形和他是一樣的,相鄰各道各自顧慮以後也會遭到分割,或許就要暗中相互連結,彼此煽動了。

假如他們聚兵抗拒朝廷,處理起來會有加倍困難,希望陛下再反覆考慮一下。

有關上繳兩稅、任命官吏兩點是正確的,希望趁著弔祭使前往王承宗處的機會,讓弔祭使以個人意見開導王承宗,使他上表陳請按照李師道的成例處理,不讓他知道這是出自陛下的意見。

這樣,假如王承宗幸好聽從命令,固然是順乎情理的;倘若王承宗不肯聽從命令,也不會損害朝廷的體面。」

上又問:「今劉濟、田季安皆有疾,若其物故,豈可盡如成德付授其子,天下何時當平!議者皆言『宜乘此際代之,不受則發兵討之,時不可失。

』如何?」

對曰:「群臣見陛下西取蜀,東取吳,易於反掌,故謅諛躁競之人爭獻策畫,勸開河北,不為國家深謀遠慮,陛下亦以前日成功之易而信其言。

臣等夙夜思之,河北之勢與二方異。

何則?西川、浙西皆非反側之地,其四鄰皆國家臂指之臣。

劉辟、李獨生狂謀,其下皆莫之與,辟、徒以貨財啖之,大軍一臨,則渙然離耳。

故臣等當時亦勸陛下誅之,以其萬全故也。

成德則不然,內則膠固歲深,外則蔓連勢廣,其將士百姓懷其累代煦嫗之恩,不知君臣逆順之理,諭之不從,威之不服,將為朝廷羞。

又,鄰道平居或相猜恨,及聞代易,必合為一心,蓋各為子孫之謀,亦慮他日及此故也。

萬一余道或相表裡,兵連禍結,財盡力竭,西戎、北狄乘間窺窬,其為憂患可勝道哉!濟、季安與承宗事體不殊,若物故之際,有間可乘,當臨事圖之;於今用兵,則恐未可。

太平之業,非朝夕可致,願陛下審處之。」

憲宗又詢問道:「如今劉濟、田季安都身患重病,如果他們一旦去世,難道能夠完全像對待成德那樣,將節度使的職務交給他們的兒子嗎!這樣下去,什麼時候天下才能夠平定呢!議論此事的人們都說:『應當趁著這一時機取代他們,如果他們不肯接受命令,就派兵討伐他們,時機不可錯過。

』這種看法怎麼樣呢?」

李絳等人回答說:「群臣看到陛下西面攻取蜀地,東面攻取吳地,易於反掌,所以阿諛逢迎、爭權奪勢的人們爭著進獻籌謀,勸說陛下開通河北地區。

他們不曾為國家做過深遠的謀劃,周密的計慮,陛下也由於前些時候成功比較容易,因而相信他們的話。

我等日夜相繼地考慮此事,認為河北地區的形勢與西蜀、東吳兩地不同。

為什麼這樣說呢?西川和浙西都不是反覆無常的地區,他們周邊相鄰的州道都是國家可以指揮自如的臣屬。

唯獨劉辟、李生出狂妄的陰謀,但他們的部下都不贊成。

劉辟、李僅僅用物資錢財利誘部下,官軍一到,他們的勢力便分崩瓦解了。

所以我等當時也勸說陛下誅討他們,因為這是萬無一失的原故啊。

成德就不是這種情況了。

內部上下牢固結合,歷時已久;外部四處蔓延連結,聲勢已大。

他們的將士與百姓感念他們累世贍養的恩惠,不曉得君主與臣下、正順與逆反的道理,勸告他們,他們不肯聽從,威懾他們,他們不肯服氣,這是會給朝廷帶來羞辱的。

再者,相鄰各道平時或許會相互猜疑與怨恨,及至得知朝廷派人代換成德節度使時,就肯定會合成一條心,這大約是各自替子孫後代打算,也顧慮到以後自己會遭到這種處置的原故啊。

如果其餘數道中有人與成德相互應援,戰禍就會連綿不斷,國家的資財用盡,力量耗竭,西部與北部的戎狄再乘機伺隙而動,他們造成的禍患難道是講得完的嗎!劉濟、田季安與王承宗在事情的體統上沒有區別,倘若在他們去世時,有機可乘,應當臨至事情發生時再謀取,現在訴諸武力,恐怕就不夠妥當了。

天下太平的大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希望陛下審慎地處理此事。」

時吳少誠病甚,絳等復上言:「少誠病必不起。

淮西事體與河北不同,四旁皆國家州縣,不與賊鄰,無一黨一援相助;朝廷命帥,今正其時,萬一不從,可議征討。

臣願捨恆冀難致之策,就申蔡易成之謀。

脫或恆冀連兵,事未如意,蔡州有釁,勢可興師,南北之役俱興,財力之用不足。

儻事不得已,須赦承宗,則恩德虛施,威令頓廢。

不如早賜處分,以收鎮冀之心,坐待機宜,必獲申蔡之利。」

既而承宗久未得朝命,頗懼,累表自訴。

八月,壬午,上乃遣京兆少尹裴武詣真定宣慰,承宗受詔甚恭,曰:「三軍見迫,不暇俟朝旨,請獻德、棣二州以明懇款。」

當時,吳少誠病情非常嚴重,李絳等人再次進言說:「吳少誠的病肯定不會再好起來了。

淮西的局勢與河北並不相同,周圍都是國家的州縣,不與賊寇的疆境相毗鄰,沒有同一黨一應援幫助,朝廷任命淮西主帥,現在正是時候,如果淮西不肯聽從,可以計議出兵征討他們。

我希望陛下丟開恆冀這一難達目的的籌策,歸向申蔡這一容易成功的謀劃。

假如對恆冀需要連續用兵,戰事並不令人滿意,而蔡州出現縫隙,具備可以發兵的形勢,南北兩方同時用兵,國家的財物人力的用度就難以充足了。

倘若事情出於迫不得已,而必須赦免王承宗,那就會使陛下的恩典與仁德空自施行,朝廷的威嚴與號令立刻廢棄了。

這就不如及早頒賜對王承宗的處理辦法,以便收攬恆冀的歸向之心,坐等時機,肯定能夠在申蔡得到好處。」

不久,王承宗因很久沒有得到朝廷任命,感到很是恐懼,屢次上表自行陳訴。

八月,壬午(初九),憲宗便派遣京兆少尹裴武前往真定安一撫王承宗,王承宗接受詔旨時很是恭敬地說:「由於我受到部下各軍的一逼一十迫,來不及等候朝廷頒旨任命。

請讓我獻出德州與棣州,用以表明我的誠意。」

[3]丙申,安南都護張舟奏破環王三萬眾。

[3]丙申(二十三日),安南都護張舟奏稱打敗了環王的三萬人眾。

[4]九月,甲辰朔,裴武覆命。

庚戌,以承宗為成德節度使、恆·冀·深·趙州觀察使,德州刺史薛昌朝為保信軍節度、德·棣二州觀察使。

昌朝,嵩之子,王氏之婿也,故就用之。

田季安得飛報,先知之,使謂承宗曰:「昌朝陰與朝廷通,故受節。」

承宗遽遣數百騎馳入德州,執昌朝,至真定,囚之。

中使送昌朝節過魏州,季安陽為宴勞,留使者累日,比至德州,已不及矣。

[4]九月,甲辰朔(初一),裴武回報完成使命。

庚戌(初七),憲宗任命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和恆、冀、深、趙四州觀察使,德州刺史薛昌朝為保信軍節度使和德、棣二州觀察使。

薛昌朝是薛嵩的兒子,王承宗的女婿,所以朝廷就勢起用了他。

田季安得到快馬傳遞的報告,事先已經知道了朝廷的任命,便派人告訴承宗說:「薛昌朝暗中與朝廷交往,所以他才得到節度使的職位。」

王承宗連忙派遣數百名騎兵奔入德州,將薛昌朝捉拿到真定囚禁起來。

中使頒送任命薛昌朝為節度使的旌節經過魏州,田季安佯裝設宴犒勞中使,將中使留了好幾天,及至中使來到德州時,薛昌朝已經被捉拿走了。

上以裴武為欺罔,又有譖之者曰:「武使還,先宿裴家,明旦乃入見。」

上怒甚,以語李絳,欲貶武於嶺南,絳曰:「武昔陷李懷光軍中,守節不屈,豈容今日遽為一奸一回!扒賊多變詐,人未易盡其情。

承宗始懼朝廷誅討,故請獻二州;既蒙恩貸,而鄰道皆不欲成德開分割之端,計必有間說誘而脅之,使不得守其初心者,非武之罪也。

今陛下選武使入逆亂之地,使還,一語不相應,遽竄之遐荒,臣恐自今奉使賊庭者以武為戒,苟求便身,率為依阿兩可之言,莫肯盡誠具陳利害,如此,非國家之利也。

且、武久處朝廷,諳練事體,豈有使還未見天子而先宿宰相家乎!臣敢為陛下必保其不然,此殆有讒人欲傷武及者,願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理或有此。」

遂不問。

憲宗認為裴武是在欺蒙朝廷,還有人誣陷他說:「裴武出使歸來後,先到裴家中過夜,第二天早晨,才入朝晉見。」

憲宗非常惱怒,將此事說給李絳聽,打算將裴武貶逐到嶺南。

李絳說:「過去,裴武落在李懷光的軍隊中,恪守節一操一,不肯屈服,現在怎麼會突然去做邪惡的事情!大約賊人狡詐多變,使人不容易識破其中的真情。

王承宗起初害怕朝廷討伐他,所以請求獻出兩個州來。

在蒙受陛下的寬宥後,與王承宗相鄰各道不願意讓成德成為分割地盤、獻給朝廷的開端,估計肯定發生了暗中勸說、引一誘、脅迫王承宗,使他不能夠信守當初的心願的事情,這並不是裴武的罪責啊。

如今陛下挑選裴武前往反叛動亂的地區,出使回來後,一句話說得不夠適合,便急忙將他斥逐到荒遠地區,我恐怕從今以後受命出使敵庭的人們會以裴武當作儆戒,苟且尋求自身的便利,一概說些隨聲附和、模稜兩可的言語,不肯披露真心而陳述利弊得失了。

像這個樣子,對國家可不是有利的啊。

而且,裴與裴武長期在朝廷任職,熟悉朝事的體統,難道會在出使歸來、未見天子以前便首先在宰相家中過夜嗎!我敢向陛下確保裴武不會這樣去做,這大概是有好進讒言的人打算危害裴武以至裴,希望陛下察驗此事。」

憲宗停了許久才說:「在道理上或許有此一說吧。」

於是不再追究。

[5]丙辰,振武奏吐蕃五萬餘騎至佛梯泉。

辛未,豐州奏吐蕃萬餘騎至大石谷,掠回鶻入貢還國者。

[5]丙辰(十三日),振武奏稱,吐蕃五萬餘騎來到佛梯泉。

辛未(二十八日),豐州奏稱,吐蕃一萬餘騎來到大石谷,擄掠入京進貢後歸返本國的回鶻人。

[6]左神策軍吏李昱貸長安富人錢八千緡,滿三歲不償,京兆尹許孟容收捕械系,立期使償,曰:「期滿不足,當死。」

一軍大驚。

中尉訴於上,上遣中使宣旨,付本軍,孟容不之遣。

中使再至,孟容曰:「臣不奉詔,當死。

然臣為陛下尹京畿,非抑制豪強,何以肅清輦下!錢未畢償,昱不可得。」

上嘉其剛直而許之,京城震慄。

[6]左神策軍吏李昱向長安富人借貸錢八千緡,滿了三年,還不償還。

京兆尹許孟容將李昱收捕,並給他帶上枷鎖,立下期限,讓他清償。

許孟容說:「如果期限滿了,你還沒有完全還清,就會處以死罪。」

左神策軍全軍大為震驚。

左神策軍中尉向憲宗申訴,憲宗派遣中使宣佈詔旨,讓許孟容將李昱交付本軍,許孟容不肯將他遣回。

中使第二次前來,許孟容說:「我不肯接受詔命,該當死罪。

然而,我為陛下擔任京城周圍地區的長官,如果不去約束地方上的豪強勢力,怎麼能夠使京城清平整肅呢!只要沒有將錢完全清償,李昱就不能夠從我這放走。」

憲宗嘉許許孟容剛強正直,便答應了他,京城的人們震恐驚懼了。

[7]上遣中使諭王承宗,使遣薛昌朝還鎮;承宗不奉詔。

冬,十月,癸未,制削奪承宗官爵,以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招討處置等使。

[7]憲宗派遣中使開導王承宗,讓他發送薛昌朝返回德州,王承宗不接受詔命。

冬季,十月,癸未(十一日),憲宗頒制削除王承宗的官職爵位,任命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招討處置等使。

翰林學士白居易上奏,以為:「國家征伐,當責成將帥,近歲始以中使為監軍。

自古及今,未有徵天下之兵,專令中使統領者也。

今神策軍既不置行營節度使,則承璀乃制將也;又充諸軍招討處置使,則承璀乃都統也。

臣恐四方聞之,心窺朝廷;四夷聞之,必笑中國。

陛下忍令後代相傳雲以中官為制將、都統自陛下始乎!臣又恐劉濟、茂昭及希朝、從史乃至諸道將校皆恥受承璀指麾,心既不齊,功何由立!此是資承宗之計而挫諸將之勢也。

陛下念承璀勤勞,貴之可也;憐其忠赤,富之可也。

至於軍國權一柄一,動關理亂,朝廷制度,出自祖宗,陛下寧忍徇下之情而自隳法制,從人之欲而自損聖明,何不思於一時之間而取笑於萬代之後乎!」時諫官、御史論承璀職名太重者相屬,上皆不聽。

戊子,上御延英殿,度支使李元素、鹽鐵使李、京兆尹許孟容、御史中丞李夷簡、給事中呂元膺、穆質、右補闕獨孤郁等極言其不可;上不得已,明日,削承璀四道兵馬使,改處置為宣慰而已。

翰林學士白居易上奏認為;「國家發兵征討攻伐時,應當督責將帥去完成任務。

近些年來,開始任命中使為監軍。

自古至今,還沒有徵調全國的兵力,專門讓中使統領的先例。

現在,神策軍既然不設置本軍的行營節度使,吐突承璀便是總領本軍的主將了,吐突承璀又充任諸軍招討處置使,他便是統領各軍的都統了。

我擔心各地得知這一消息後,肯定要窺伺朝廷的間隙,周邊各族得知這一消息後,必須會笑話中國無人。

陛下能夠忍受讓後世相互傳說,任命宦官為一軍主將、各軍都統是由陛下肇始的嗎!我還擔心劉濟、張茂昭、以及范希朝、盧從史以至於各道將校都以接受吐突承璀的指揮為恥辱,既然軍心不齊,又怎麼能夠建立功勞呢!這是資助王承宗計謀,挫傷各將領的聲勢啊。

陛下顧念吐突承璀辛勤勞苦,使他尊貴起來就可以了;憐惜他忠心赤誠,使他富厚起來就可以了。

至於軍隊和國家的權力,經常關係到政治修明或禍亂叢生,朝廷的制度,是由祖宗傳承下來的,難道陛下能夠忍受順從下屬的情好,從而毀壞自家的法令制度,放縱別人的欲求,從而損害自己無上的英明嗎!陛下為什麼不暫時思考一番,卻要招來萬世以後的譏笑呢!」當時,論說吐突承璀被委任的職務名分太重的諫官、御史一個接著一個,憲宗全然不肯聽從。

戊子(十六日),憲宗駕臨延英殿,度支使李元素、鹽鐵使李、京兆尹許孟容、御史中丞李夷簡、給事中呂元膺、穆質、右補闕獨孤郁等人極力進言對吐突承璀的任命是不妥當的,憲宗沒有辦法,第二天,免除了吐突承璀的四道兵馬使職務,將處置使改為宣慰使罷了。

李絳嘗極言宦官驕橫,侵害政事,讒毀忠貞,上曰:「此屬安敢為讒!就使為之,朕亦不聽。」

絳曰:「此屬大抵不知仁義,不分枉直,惟利是嗜,得賂則譽跖、為廉良,怫意則毀龔、黃為貪暴,能用傾巧之智,構成疑似之端,朝夕左右浸一潤以入之,陛下必有時而信之矣。

自古宦官敗國者,備載方冊,陛下豈得不防其漸乎!」

李絳曾經極力進言宦官傲慢專橫,侵擾損害朝中政務,讒言詆毀忠誠堅貞之士,憲宗說:「這一類人怎麼有膽量說別人的壞話呢!即使他們進了讒言,我也不會聽信的。」

李絳說:「這一類人一大都不懂得仁義,分不清是非,唯利是圖,只要是得到賄賂,就能將盜跖、莊讚譽成廉潔善良之人;如果違背了他們的意志,便可將龔遂、黃霸譭謗為貪婪暴虐的,能夠使用狡詐的智慮,捏造成是非難辨的事端,時時刻刻圍繞在四周,將讒言逐漸滲透進去,陛下肯定有時候也會相信他們的。

自古以來,宦官敗壞國家的事件,完全記錄在典籍上面,陛下怎麼能夠不防備他們的浸染呢!」

己亥,吐突承璀將神策兵發長安,命恆州四面藩鎮各進兵招討。

己亥(二十七日),吐突承璀帶領神策軍從長安出發,命令恆州四周的藩鎮各自進軍招撫討伐。

[8]初,吳少誠龐其大將吳少陽,名以從弟,署為軍職,出入少誠家如至親,累遷申州刺史。

少誠病,不知人,家僮鮮於熊兒詐以少誠命召少陽攝副使、知軍州事。

少誠有子元慶,少陽殺之。

十一月,己巳,少城薨,少陽自為留後。

[8]當初,吳少誠一寵一愛一他的大將吳少陽,便以堂弟的名義,委任他擔當軍中職務,吳少陽在吳少誠家中往來,就像最近的親屬一樣。

歷經多次陞遷,他已擔任了申州刺史。

吳少誠得病後,連人都不能分辨出來了。

家中的僕人鮮於熊兒詐稱吳少誠的命令,傳召吳少陽代理彰義節度副使,掌管軍中和地方事務。

吳少誠有個兒子叫吳元慶,吳少陽將他殺掉。

十一月,己巳(二十七日),吳少誠去世,吳少陽自命為彰義留後。

[9]是歲,雲南王尋勸卒,子勸龍晟立。

[9]這一年,雲南王尋勸去世,他的兒子勸龍晟即位。

[10]田季安聞吐突承璀將兵討王承宗,聚其徒曰:「師不跨河二十五年矣,今一旦越魏伐趙;趙虜,魏亦虜矣,計為之奈何?」

其將有超伍而言者,曰:「願借騎五千以除君憂。」

季安大呼曰:「壯哉!兵決出,格沮者斬!」

[10]田季安得知吐突承璀帶領兵馬征討王承宗,便將他的徒眾聚合起來說:「朝廷的軍隊不能夠跨過黃河,已經長達二十五年時間了,現在忽然越過魏博,攻打成德。

倘若成德被俘虜,魏博也就被俘虜了,我們應當做何打算呢?」

他的將領中有人從隊伍中站出來說:「希望能夠借給我騎兵五千人,用以消除您的憂慮。」

田季安大聲喊著說:「真是豪壯!我決意出兵,阻止者斬首!」

幽州牙將絳人譚忠為劉濟使魏,知其謀,入謂季安曰:「如某之謀,是引天下之兵也。

何者?今王師越魏伐趙,不使耆臣宿將而專付中臣,不輸天下之甲而多出秦甲,君知誰為之謀?此乃天子自為之謀,欲將誇服於臣下也。

若師未叩趙而先碎於魏,是上之謀反不如下,且能不恥於天下乎!既恥且怒,必任智士畫長策,仗猛將練一精一兵,畢力再舉涉河,鑒前之敗,必不越魏而伐趙,校罪輕重,必不先趙而後魏,是上不上,下不下,當魏而來也。」

委安曰:「然則若之何?」

忠曰:「王師入魏,君厚犒之。

於是悉甲壓境,號曰伐趙;而可陰遺趙人書曰:『魏若伐趙,則河北義士謂魏賣友;魏若與趙,則河南忠臣謂魏反君。

賣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

執事若能陰解陴障,遺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趙,西得以為臣,於趙有角尖之耗,於魏獲不世之利,執事豈能無意於魏乎!』趙人脫不拒君,是魏霸基安矣。」

季安曰:「善!先生之來,是天眷魏也。」

遂用忠之謀,與趙陰計,得其堂陽。

幽州牙將絳州人譚忠為劉濟出使魏博,得知了魏博的企圖,便前去告訴田季安說:「根據我的謀算,魏博出兵,這是招引天下的軍隊來對付魏博啊。

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朝廷的軍隊越過魏博,攻打成德,不使用老臣宿將,反而把兵權專付給宦官,不徵調全國的軍隊,反而派出大批的關中兵馬,您知道這是誰想出來的主意嗎?這便是天子自己想出來的主意,準備以此向臣下誇耀,並使他們敬服啊。

如果官軍在沒有攻打成德以前,首先便被魏博打敗了,這就表示天子的謀算反而趕不上臣下的謀算,皇上在天下的人們面前怎麼能夠不感到羞愧呢!皇上既羞愧,又惱怒,就一定要任用能謀善算的人士來籌劃長遠的計策,依仗勇一猛善戰的將領來訓練一精一銳的兵馬,然後再全力起兵,渡過黃河。

官軍吸取以往失敗的教訓,就一定不會再越過魏博前去攻打成德;比較魏博與成德罪責的大小,也一定不會先去攻打成德,然後再攻打魏博。

這可謂不上不下,就是對著魏博來的了。」

田季安說:「果真如此,怎麼辦才好呢?」

譚忠說:「當官軍進入魏博境內時,你要好好犒勞官軍。

當此之際,你要將全部兵馬壓向過境,號稱攻打成德,但可以暗中給成德人送上一封書信說:『倘若魏博攻打成德,河北地區的仗義之士使會說魏博出賣朋友了;倘若魏博援助成德,河南地區的忠義之臣便會說魏博反叛君主了。

出賣朋友和反叛君主的名聲,魏博是不能容忍與接受的。

如果您能夠暗中解除城防,送給魏博一座城池,魏博得以拿此城作為向天子報捷的憑據,這才能使魏博在北面得以侍奉成德,在西面得以做成|人臣,對於成德說來,僅有不多的損耗,對魏博說來,獲得罕有的利益,難道您能夠對魏博的主張沒有一點意思嗎!』假如成德人不拒絕你的主張,這便使魏博的霸主基業奠定了。」

田季安說:「太好了!先生的到來,是上天對魏博的眷顧啊。」

於是,田季安採用了譚忠的計謀,與成德暗中商議,得到了成德的堂陽縣。

忠歸幽州,謀欲激劉濟討王承宗;會濟合諸將言曰:「天子知我怨趙,今命我伐之,趙亦必大備我。

伐與不伐孰利?」

忠疾對曰:「天子終不使我伐趙,趙亦不備燕。」

濟怒曰:「爾何不直言濟與承宗反乎!」命系忠獄。

使人視成德之境,果不為備;後一日,詔果來,令濟「專護北疆,勿使朕復掛胡憂,而得專心於承宗。」

濟乃解獄召忠曰:「信如子斷矣;何以知之?」

忠曰:「盧從史外親燕,內實忌之;外絕趙,內實與之。

此為趙畫曰:『燕以趙為障,雖怨趙,必不殘趙,不必為備。

』一且示趙不敢抗燕,二且使燕獲疑天子。

趙人既不備燕,潞人則走告於天子曰:『燕厚怨趙,趙見伐而不備燕,是燕反與趙也。

』此所以知天子終不使君伐趙,趙亦不備燕也。」

濟曰:「今則奈何?」

忠曰:「燕、趙為怨,天下無不知。

今天子伐趙,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濟易水,此正使潞人以燕賣恩於趙,敗忠於上,兩皆售也。

是燕貯忠義之心,卒染私趙之口,不見德於趙人,惡聲徒嘈嘈於天下耳。

惟君熟思之!齊曰:「吾知之矣。」

乃下令軍中曰:「五日畢出,後者醢以徇!」

譚忠回到幽州後,打算用計鼓動劉濟攻討王承宗,適逢劉濟聚合各將領說:「天子知道我怨恨成德,現在命令我討伐成德,成德也必然極力防備我。

出兵討伐與不出兵討伐,採用哪種做法有利呢?」

譚忠趕忙回答說:「天子最終是不會讓我們去攻打成德的,成德也不會防備盧龍。」

劉濟生氣地說:「你為什麼不直接說我與王承宗謀反呢!」他命令將譚忠囚禁到牢獄中。

劉濟讓人察看成德的邊境,果然不曾設置防備。

過了一天,果然有詔書送來,命令劉濟「專力防護北部疆境,不要讓朕再為胡人擔憂,因而得以一心一意地對付王承宗。」

於是,劉濟打開牢獄,召見譚忠說:「事態誠然像你判斷的那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譚忠說:「盧從史表面上與盧龍親近,骨子裡實際是在忌恨盧龍,表面上不與成德往來,骨子裡實際是在援助成德。

他為成德這樣籌劃說:『盧龍是把成德作為自己的屏障的,雖然盧龍怨恨成德,但肯定不會傷害成德,所以沒有必要對盧龍設置防備。

』這種做法,一是顯示成德不敢抗拒盧龍,二是打算讓盧龍遭到天子的懷疑。

既然成德人不防備盧龍,潞州人便會跑去報告天子說:『盧龍對成德的怨恨很深,成德在遭受攻打時,並不防備盧龍,這說明盧龍反而是與成德親善的。

』這就是我知道天子最終不會讓您攻打成德,而成德也不會防備盧龍的道理所在啊!」劉濟說:「現在應當怎麼辦呢?」

譚忠說:「盧龍與成德結下仇怨,天下無人不知。

現在,天子出兵攻打成德,你卻使整個盧龍的兵馬披甲不臥,坐以待敵,連一個人也沒有渡過易水,這就恰好讓潞州人認為盧龍以小恩小惠收買成德,因而向皇上敗壞盧龍忠於朝廷的名聲,在這兩方面他們都能達到目的。

這就使盧龍雖然內含信守忠義的心願,終於還是招惹來偏袒成德的口實,既不能使成德人感激盧龍,還徒然使辱罵盧龍的呼聲在天下喧鬧不止罷了。

請您周密地考慮這個問題吧!」劉濟說:「我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於是,他命令軍中將士說:「五天以內,全部出動,要是有誰落後了,就將他剁成肉醬示眾!」

五年(庚寅、810)

五年(庚寅,公元810年)

[1]春,正月,劉濟自將兵七萬人擊王承宗,時諸軍皆未進,濟獨前奮擊,拔饒陽、束鹿。

[1]春季,正月,劉濟親自帶領兵馬七萬人進擊王承宗。

當時,各軍都沒有前進,只有劉濟向前奮力進擊,攻克了饒陽與束鹿。

河東、河中、振武、義武四軍為恆州北面招討,會於定州。

會望夜,軍吏以有外軍,請罷張燈。

張茂昭曰:「三鎮,官軍也,何謂外軍!」命張燈,不禁行人,不閉裡門,三夜如平日,亦無敢喧嘩者。

河東、河中、振武、義武四軍擔當恆州北面的招撫與討伐,在定州會師。

正趕上十五日夜晚,義武的軍吏認為定州駐有外來的軍隊,請求禁止張燈,張茂昭說:「河東、河中、振武三鎮兵馬,都是官軍,怎麼能夠把他們稱作外來的軍隊呢!」他命令點起燈來,不禁止人們夜行,不關閉坊裡的大門,一連三個夜晚,都像平時一樣,也沒有人膽敢大聲亂喊亂叫。

丁卯,河東將王榮拔王承宗洄湟鎮。

吐突承璀至行營,威令不振,與承宗戰,屢敗;左神策大將軍酈定進戰死。

定進,驍將也,軍中奪氣。

丁卯(二十六日),河東將領王榮攻克了王承宗的洄湟鎮。

吐突承璀來到行營後,軍威政令不振,與王承宗交戰,屢次失敗,左神策大將軍酈定進戰死。

酈定進是一員驍勇的將領,軍中將士因他的戰死而士氣低落。

[2]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東台監察御史元稹奏攝之,擅令停務;朝廷以為不可,罰一季俸,召還西京。

至敷水驛,有內侍後至,破驛門呼罵而入,以馬鞭擊稹傷面;上復引稹前過,貶江陵士曹。

翰林學士李絳、崔群言稹無罪。

白居易上言:「中使陵辱朝士,中使不問而稹先貶,恐自今中使出外益暴橫,人無敢言者。

又,稹為御史,多所舉奏,不避權勢,切齒者眾,恐自今無人肯為陛下當官執法,疾惡繩愆,有大一奸一猾,陛下無從得知。」

上不聽。

[2]河南尹房式做了不守法紀的事情,東台監察御史元稹奏請將他拘捕,同時擅自命令停止房式辦理本職事務。

朝廷認為不能夠這樣處理,罰元稹一個季度的薪俸,將他召回西京長安。

元稹來到敷水驛時,有一個內侍宦官從後面趕到,撞開驛站的大門,叫喊喝罵著走了進去,用馬鞭一抽一打元稹,打傷了他的臉。

憲宗又聯繫元稹以前的過失,將他貶為江陵士曹。

翰林學士李絳與崔群都說元稹是無罪的。

白居易也進言說:「中使欺凌羞辱朝中官員,不去追究中使的罪過,反而首先將元稹貶官,恐怕從今以後中使外出會愈加暴虐驕橫,人們沒有再敢說話的了。

再者,元稹擔任御史,提出不少檢舉奏報,對權貴勢要人士無所避忌,痛恨他的人很多,現在將元稹貶逐了,恐怕從今以後沒有人願意為陛下擔當官職而執行法令,憎恨邪惡而糾正過失了。

即使出現了特大的一奸一險狡猾的人物,陛下也無法得知了。」

憲宗不肯聽信他的諫言。

[3]上以河朔方用兵,不能討吳少陽。

三月,己未,以少陽為淮西留後。

[3]憲宗因河朔地區正在使用武力,不再能夠討伐吳少陽,三月,己未(十九日),任命吳少陽為淮西留後。

[4]諸軍討王承宗者久無功,白居易上言,以為:「河北本不當用兵,今既出師,承璀未嘗苦戰,已失大將,與從史兩軍入賊境,遷延進退,不惟意在逗留,亦是力難支敵。

希朝、茂昭至新市鎮,竟不能過;劉濟引全軍攻圍樂壽,久不能下。

師道、季安元不可保,察其情狀,似相計會,各收一縣,遂不進軍。

陛下觀此事勢,成功有何所望!以臣愚見,須速罷兵,若又遲疑,其害有四:可為痛惜者二,可為深憂者二。

何則?

[4]由於討伐王承宗的各支軍隊長期不能成功,白居易進言認為:「河北地區本來就不應該使用武力,既然現在出兵了,吐突承璀不曾艱苦作戰,卻已經失去了一員大將。

他與盧從史兩支軍隊已經進入成德的疆境,一味拖延行動,不只是有意停頓不前,也是他們的兵力難以抵敵。

范希朝與張茂昭來到新市鎮,竟然不能夠通過。

劉濟率領全軍攻打並圍困樂壽,長期不能攻克。

李師道與田季安原來就是不能擔保的,觀察他們的情形,好像相互經過了盤算,每人各自佔領一個縣,便不再進軍。

陛下看這樣的事態趨勢,還有什麼成功的希望!以我愚昧的見解看來,必須迅速停止用兵,如果還要猶豫,便會有四點害處,其中應當為陛下痛切惋惜的害處有兩點,應當為陛下深切憂慮的害處也有兩點。

為什麼這樣說呢?

若保有成,即不論用度多少;既的知不可,即不合虛費貲糧。

悟而後行,事亦非晚。

今遲校一日則有一日之費,更延旬月,所費滋多,終須罷兵,何如早罷!以府庫錢帛、百姓脂膏資助河北諸侯,轉令強大。

此臣為陛下痛惜者一也。

「倘若保證能夠獲得成功,便可以不計較費用需要多少;既然明確知道無法獲得成功,便不應該白白耗費資財與糧食。

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再去行動,為時還不算晚。

現在,晚糾正一天就要多一天的費用,再拖延一個月,需要的費用就更多了。

既然終究要停止用兵,為什麼不及早停止下來呢!用國家庫存的錢財布帛和民脂民膏供給河北地區的節帥,反而使他們強大起來。

這便是為陛下痛切惋惜的第一點。

臣又恐河北諸將見吳少陽已受制命,必引事例輕重,同詞請雪承宗。

若章表繼來,即義無不許。

請而後捨,體勢可知,轉令承宗膠固同類。

如此,則與奪皆由鄰道,恩信不出朝廷,實恐威權盡遍河北。

此為陛下痛惜者二也。

「我還擔心河北地區各將領見到吳少陽已經受到制書的任命,必定會援引處理這一件事的寬嚴標準,眾口一詞地請求為王承宗昭雪。

如果奏章奏表相繼而來,按道理說就不能不答應了。

經過他們請求後再放棄對王承宗的討伐,這種格局與情勢是可想而知的,只能反而使王承宗與同類人牢固地勾結在一起。

像這個樣子,給予與剝奪完全是按照與王承宗相鄰各道的意見來決定的,恩德與信義都不是出自朝廷,這實在讓人擔心朝廷的聲威與權力會完全歸向河北藩鎮了。

這便是我為陛下痛切惋惜的第二點

今天時已熱,兵氣相蒸,至於饑一渴疲勞,疾疫暴露,驅以就戰,人何以堪!縱不惜身,亦難忍苦。

況神策烏雜城市之人,例皆不慣如此,忽思生路,一人若逃,百人相扇,一軍若散,諸軍必搖,事忽至此,悔將何及!此為陛下深憂者一也。

「現在天氣已經炎熱,士兵身上的熱氣互相蒸熏,至於飢餓乾渴,疲乏勞累,瘟疫流行,露天而處,驅趕著他們去參加戰鬥,人們怎麼能夠經受得住呢!即使人們並不一愛一惜自己的身一體,也是難以忍受這種苦楚的。

況且,神策軍中雜亂無章的城市居民,一概都不習慣像這樣的軍旅生活,忽然想到應該尋找一條求生之路,若有一個逃跑,便有一百個人相互煽動逃跑,若有一支軍隊潰散,其他各軍必定也要動搖。

如果事情忽然達到這般地步,後悔還來得及嗎!這便是我為陛下深切憂慮的第一點。

臣聞回鶻、吐蕃皆有細作,中國之事,小大盡知。

今聚天下之兵,唯討承宗一賊,自冬及夏,都未立功,則兵力之強弱,資費之多少,豈宜使西戎、北虜一一知之!忽見利生心,乘虛入寇,以今日之勢力,可能救其首尾哉!兵連禍生,何事不有!萬一及此,實關安危。

此其為陛下深憂者二也。」

「我聽說回鶻與吐蕃都派出了密探,對於中國的事情,無論大小,全都知道。

現在,朝廷聚集天下兵馬,只是在討伐王承宗這一個叛賊,由冬天到夏天,都不能夠建樹功勳。

而軍隊力量的強弱,物資費用的多少,難道應該讓西方與北方的戎虜逐個瞭解清楚嗎!假如他們忽然看到有利可圖,生出異心,乘著國內空虛的時機前來侵犯,就憑著朝廷現在的形勢與力量,難道對兩方面都能夠予以救援嗎?戰爭連續不斷,災禍從中產生,什麼樣的事情不會現出!萬一到了這般田地,實在是關係著國家的安定與危亡。

這便是我為陛下深切憂慮的第二點。」

[5]盧從史首建伐王承宗之謀,及朝廷興師,從史逗留不進,陰與承宗通謀,令軍士潛懷承宗號;又高芻粟之價以敗度支,諷朝廷求平章事,誣奏諸道與賊通,不可進兵。

上甚患之。

[5]盧從史第一個提出討伐王承宗的策謀,及至朝廷發兵後,盧從史卻停留下來,不肯進兵,暗中與王承宗互通計謀,讓將士們暗地裡在懷中揣著王承宗的行軍標記,還抬高草料與糧食的價格,以便破壞度支的軍需供一應,暗示朝廷任命他為平章事,上奏誣告各道與王承宗勾結,不贊成進兵。

憲宗為此甚為憂慮。

會從史遣牙將王翊元入奏事,裴引與語,為言為臣之義,微動其心,翊元遂輸誠,言從史陰謀及可取之狀。

令翊元還本軍經營,復來京師,遂得其都知兵馬使烏重胤等款要。

言於上曰:「從史狡猾驕很,必將為亂。

今聞其與承璀對營,視承璀如嬰兒,往來都不設備;失今不取,後雖興大兵,未可以歲月平也。」

上初愕然,熟思良久,乃許之。

適逢盧從史派遣牙將王翊元入朝奏事,裴將他引至一旁,與他談話,對他講述作為人臣應有的義理,暗暗地打動他的內心,於是王翊元也表達了自己的誠意,將盧從史暗中的策劃與潞州可以攻取的狀況講了出來。

裴命令王翊元返回本軍,經過籌措規劃後,再來京城,於是贏得了潞州都知兵馬使烏重胤等人的誠心。

裴對憲宗說:「盧從史詭詐多端,驕橫凶暴,肯定要發動變亂。

現在聽說他在吐突承璀的對面紮營,將吐突承璀當作嬰兒一般,在兩營之間往來,全然不設置防備。

如果失去現在的時機,不將他拘捕起來,以後即使徵集大批兵馬前去討伐,也是不能在短時間內將他平定的。」

憲宗起初感到驚訝,經過長時間的周密考慮後,便答應了下來。

從史一性一貪,承璀盛陳奇玩,視其所欲,稍以遺之;從史喜,益相暱狎。

甲申,承璀與行營兵馬使李聽謀,召從史入營博,伏壯士於幕下,突出,擒詣帳後縛之,內車中,馳詣京師。

左右驚亂,承璀斬十餘人,諭以詔旨。

從史營中士聞之,皆甲以出,一操一兵趨嘩。

烏重胤當軍門叱之曰:「天子有詔,從者賞,敢違者斬!」士卒皆斂兵還部伍。

會夜,車疾驅,未明,已出境。

重胤,承洽之子;聽,晟之子也。

由於盧從史生一性一貪婪,吐突承璀將許多珍奇的玩賞器物陳列出來,看出他希望得到什麼,便逐漸地拿來送給他。

盧從史高興,對吐突承璀愈發親一暱。

甲申(疑誤),吐突承璀與行營兵馬使李聽經過商議後,叫盧從史前來營中博戲,在帳幕下面設了伏兵。

盧從史來到後,伏兵突然衝了出來,擒獲了盧從史,到帳幕後面,將他捆一綁起來,裝進車中,急奔京城。

盧從史身邊的人們又震驚,又慌亂,吐突承璀斬殺了十多個人,當眾宣佈了詔書的旨意。

盧從史營中的將士們得知消息後,都穿好鎧甲,走了出來,手中握著兵器,疾步而行,大聲喧嘩。

烏重胤站在軍營門前喝斥他們說:「天子發有詔令,服從的獎賞,膽敢違抗的問斬!」於是,將士們都收起兵器,回到隊伍中去。

適值夜晚降臨,載著盧從史的車輛急速奔馳,在天亮以前,已經走出了澤潞的疆境。

烏重胤是烏承洽的兒子。

李聽是李晟的兒子。

[6]丁亥,范希朝、張茂昭大破承宗之眾於木刀溝。

[6]丁亥(疑誤),范希朝、張茂昭在木刀溝大破王承宗的兵馬。

[7]上嘉烏重胤之功,欲即授以昭義節度使;李絳以為不可,請授重胤河陽,以河陽節度使孟元陽鎮昭義。

會吐突承璀奏,已牒重胤句當昭義留後,絳上言:「昭義五州據山東要害,魏博、恆、幽諸鎮蟠結,朝廷惟恃此以制之。

邢、磁、入其腹內,誠國之寶地,安危所繫也。

為從史所據,使朝廷旰食,今幸而得之,承璀復以與重胤,臣聞之驚歎,實所痛心!昨國家誘執從史,雖為長策,已失大體。

今承璀又以文牒差人為重鎮留後,為之求旌節,無君之心,孰甚於此!陛下昨日得昭義,人神同慶,威令再立;今日忽心授本軍牙將,物情頓沮,紀綱大紊。

校計利害,更不若從史為之。

何則?從史雖蓄一奸一謀。

已是朝廷牧伯。

重胤出於列校,以承璀一牒代之,竊恐河南、北諸侯聞之,無不憤怒,恥與為伍;且謂承璀誘重胤逐從史而代其位,彼人人麾下各有將校,能無自危乎!儻劉濟、茂昭、季安、執恭、韓弘、師道繼有章表陳其情狀,並指承璀專命之罪,不知陛下何以處之?若皆不報,則眾怒益甚;若為之改除,則朝廷之威重去矣。」

上復使樞密使梁守謙密謀於絳曰:「今重胤已總軍務,事不得已,須應與節。」

對曰:「從史為帥不由朝廷,故啟其邪心,終成逆節。

今以重胤典兵,即授之節,威福之一柄一不在朝廷,何以異於從史乎!重胤之得河陽,已為望外之福,豈敢更為旅拒!況重胤所以能執從史,本以杖順成功;一旦自逆詔命,安知同列不襲其跡而動乎!重胤軍中等夷甚多,必不願重胤獨為主帥。

移之他鎮,乃愜眾心,何憂其致亂乎!」上悅,皆如其請。

壬辰,以重胤為河陽節度使,元陽為昭義節度使。

[7]憲宗嘉許烏重胤的功勞,打算立即授給他昭義節度使的職務。

李絳認為不適當,請求授給烏重胤河陽節度使的職務,而任命河陽節度使孟元陽鎮守昭義。

適逢吐突承璀奏稱,他已經發出文書,指令烏重胤為句當昭義留後,李絳進言說:「昭義所屬的澤、潞、邢、胤、磁五州,在崤山以東佔據著關係全局的重要地位,魏博、恆州、幽州各軍鎮盤狀糾結,朝廷只有依仗這五州之地來控制他們。

邢州、磁州、州伸展到魏博等軍鎮的中心地區,誠然是國家的寶地,關係著國家的安全與危亡。

從前昭義被盧從史佔據,已使朝廷為此忙得顧不上按時吃飯,現在幸虧得到了昭義,但吐突承璀又將昭義交給了烏重胤,我得知消息後驚歎不已,實在感到痛心!不久前朝廷將盧從史誘捕,即使這算是長遠的籌策,卻也已經失去了原則。

現在,吐突承璀又送發文書,指派烏重胤擔當這一重要軍鎮的留後,並請求任命他為節度使,目無君主的居心,還有比這更為嚴重的嗎!陛下日前取得昭義,人神共同慶祝,軍政號令再次樹立起來。

現在忽然將昭義授給本軍中的牙將,眾望頓時沮喪,法度大為紊亂。

算計此中的好處與壞處,反而不如由盧從史擔任節度使。

為什麼這樣說呢?雖然盧從史蓄積著邪惡的陰謀,但已經是朝廷任命的州道長官。

而烏重胤只是眾多將官中的一員,因吐突承璀的一紙文書便代替了盧從史,我私下裡擔心河南、河北的節帥得知消息後,沒有不感到憤怒,以與他同列為恥辱的。

而且他們將會說是吐突承璀誘使烏重胤驅逐盧從史,從而代替了他的職位的,他們每個人的部下都有將官,怎麼能夠不感到自危呢!倘若劉濟、張茂昭、田季安、程執恭、韓弘,李師道一個接著一個地進獻章表,陳述這種情形,並且指責吐突承璀專擅君命的罪行,不知道陛下怎樣處理?如果陛下一概不予答覆,大家的怒氣就會更為加重;如果陛下因此改為任命他人,朝廷的威嚴便失去了。」

憲宗又讓樞密使梁宗謙暗中與李絳商量說:「現在烏重胤已經總攬軍中事務,事情出於迫不得已,應該授給他節度使的旌節。」

李絳回答說:「盧從史擔任主帥便不是由朝廷任命的,所以才啟動了他邪惡的意圖,終於做出違反節一操一的事情。

現在,由於烏重胤掌管軍事,朝廷便授給他節度使的旌節,刑賞的權一柄一不掌握在朝廷手中,與盧從史擔任節度使又有什麼區別呢!烏重胤能夠得到河陽,已經是超出他嚮往的福氣了,難道他還有膽量聚眾抗拒嗎!何況烏重胤能夠捉獲盧從史的原因,本來是由於他堅持順承朝廷才取得成功的。

忽然連他自己也違背詔書的命令,怎麼能夠知道同事們會不沿襲他的行徑,從而有所行動呢!烏重胤在軍隊中的同輩為數眾多,他們肯定不希望烏重胤獨自出任主帥。

將他改任到別的軍鎮去,才能使大家感到滿意,哪裡需要為招致變亂而擔憂呢!」憲宗高興起來,完全按照他的請求去做。

壬辰(疑誤),任命烏重胤為河陽節度使,任命孟元陽為昭義節度使。

戊戌,貶盧從史歡州司馬。

戊戌(疑誤),憲宗將盧從史貶為州司馬。

[8]五月,乙巳,昭義軍三千餘人夜潰,奔魏州。

劉濟奏拔安平。

[8]五月,乙巳(初六),昭義軍三千多人在夜間潰散,逃奔魏州。

劉濟奏稱攻克了安平。

[9]庚申,吐蕃遣其臣論思邪熱入見,且歸路泌、鄭叔矩之柩。

[9]庚申(二十一日),吐蕃派遣臣下論思邪熱入京朝見,而且歸還了路泌和鄭叔矩的靈柩。

[10]甲子,奚寇靈州。

[10]甲子(二十五日),奚人侵犯靈州。

[11]六月,甲申,白居易復上奏,以為:「臣比請罷兵,今之事勢,又不如前,不知陛下復何所待!」是時,上每有軍國大事,必與諸學士謀之;嘗逾月不見學士,李絳等上言:「臣等飽食不言,其自為計則得矣,如陛下何!陛下詢訪理道,開納直言,實天下之幸,豈臣等之幸!」上遽令「明日三殿對來」。

[11]六月,甲申(十五日),白居易再次進獻奏疏認為:「近來我曾請求停止用兵,現在事情的趨勢,又不如以前了,不知道陛下還要等待什麼!」當時,每當遇到軍隊和國家重大的事情,憲宗必定要與各位翰林學士商量。

憲宗曾經有一個多月沒有召見翰林學士,李絳等人便進言說:「我等飽食終日,不用進言,若是為自己著想,這是夠好的了,但是這對陛下怎麼樣呢!陛下徵詢訪求治國的方策,開闢言路,採納諫言,這實在是國家的幸運,豈是我等的幸運!」憲宗連忙下令:「明天你們前來麟德殿奏對吧。」

白居易嘗因論事,言「陛下錯」,上色莊而罷,密召承旨李絳,謂「白居易小臣不遜,須令出院。」

絳曰:「陛下容納直言,故群臣敢竭誠無隱。

居易言雖少思,志在納忠。

陛下今日罪之,臣恐天下各思箝口,非所以廣聰明,昭聖德也。」

上悅,待居易如初。

白居易有一次由於在議論事情時說「陛下錯了」,憲宗面色莊重嚴肅地停止了談話,暗中將翰林學士承旨李絳召來,告訴他說:「白居易這個小臣出言不遜,必須讓他退出翰林院。」

李絳說:「陛下能夠容納直率的進言,所以群臣才敢竭盡誠心,不作隱瞞。

白居易的話雖然有欠思考,但本意是要進獻忠心。

現在倘若陛下將他處以罪罰,我擔心天下的人們都各自想要緘默不語了,這可不是開拓視聽,彰明至上德行的辦法啊。」

憲宗高興起來,對待白居易也還像往常一樣。

上嘗欲近獵苑中,至蓬萊池西,謂左右曰:「李絳必諫,不如且止。」

憲宗曾經準備就近在禁苑中打獵,來到蓬萊池的西面,對周圍的人們說:「李絳肯定是要進諫的,不如姑且停止吧。」

[12]秋,七月,庚子,王承宗遣使自陳為盧從史所離間,乞輸貢賦,請官吏,許其自新。

李師道等數上表請雪承宗,朝廷亦以師久無功,丁未,制洗雪承宗,以為成德軍節度使,復以德、棣二州與之;悉罷諸道行營將士,共賜布帛二十八萬端匹;加劉濟中書令。

[12]秋季,七月,庚子(初二),王承宗派遣使者陳述自己是被盧從史從中的挑一撥的,請求繳納賦稅,要求朝廷任命官吏,允許他改過自新。

李師道等人屢次上表請求為王承宗平反,朝廷也由於長期用兵,無所建樹,丁未(初九),憲宗便頒布制書為王承宗平反,任命他為成德軍節度使,將德州與棣州兩地重新歸屬給他,將各道行營的將士們全部遣還,一共向他們頒賜布帛二十八萬端匹,還加封劉濟為中書令。

[13]劉濟之討王承宗也,以長子緄為副大使,掌幽州留務。

濟軍瀛州,次子總為瀛州刺史,濟署行營都知兵馬使,使屯饒陽。

濟有疾,總與判官張、孔目官成國寶謀,詐使人從長安來,曰:「朝廷以相分逗留無功,已除副大使為節度使矣。」

明日,又使人來告曰:「副大使旌節已至太原。」

又使人走而呼曰:「旌節已過代州。」

舉軍驚駭。

濟憤怒,不知所為,殺大將素與緄厚者數十人,追緄詣行營,以張兄皋代知留務。

濟自朝至日昃不食,渴索飲,總因置毒而進之。

乙卯,濟薨。

緄行至涿州,總矯以父命杖殺之,遂領軍務。

[13]劉濟討伐王承宗時,任命長子劉緄為節度副大使,掌管幽州留後事務。

劉濟在瀛州駐紮,而次子劉總擔任瀛州刺史,於是劉濟便讓劉總暫任行營都知兵馬使,讓他屯兵饒陽。

適逢劉濟身患疾病,劉總與判官張、孔目官成國寶計議,派人詐稱從長安前來,對劉濟說:「由於您停留不前,無所建樹,朝廷已經任命副大使劉緄為節度使了。」

第二天,劉總又讓人前來向劉濟報告說:「前來頒送旌節,任命副大使為節度使的使者已經來到太原。」

接著又使人邊跑邊喊地說:「頒送節度使旌節的使者已經過了代州。」

全軍將士都很驚異。

劉濟心懷憤怒,不知所措,便斬殺了平常與劉緄親善的大將幾十個人,召劉緄立即到行營來,而任命張的哥哥張皋代替他掌管留後事務。

從早晨起一床一直到太陽偏西,劉濟都未進餐,覺得口渴,便要水渴,劉總乘機在水中下了毒一藥,送給劉濟喝了。

乙卯(十七日),劉濟去世。

劉緄走到涿州時,劉總詐稱父親的命令,將他用棍捧打死,於是劉總便統領了軍中事務。

[14]嶺南監軍許遂振以飛語毀節度使楊於陵於上,上命召於陵還,除冗官。

裴曰:「於陵一性一廉直,陛下以遂振故黜藩臣,不可。」

丁巳,以於陵為吏部侍郎。

遂振尋自抵罪。

[14]嶺南監軍許遂振用不實之辭向憲宗誹謗節度使楊於陵。

憲宗命令將楊於陵召回朝廷,任命他當閒散的官員。

裴說:「楊於陵生一性一廉潔耿直,陛下因許遂振的原故貶黜節帥,這是不合適的。」

丁巳(十九日),憲宗任命楊於陵為吏部侍郎。

不久,許振遂自行承受了應負的罪責。

[15]八月,乙亥,上與宰相語及神仙,問:「果有之乎?」

李藩對曰:「秦始皇、漢武帝學仙之效,具載前史,太宗服天竺僧長年藥致疾,此古今之明戒也。

陛下春秋鼎盛,方勵志太平,宜拒絕方士之說。

苟道盛德充,人安國理,何憂無堯、舜之壽乎!」

[15]八月,乙亥(初七),憲宗與宰相談到神仙,憲宗問道:「果真有神仙嗎?」

李藩回答說:「秦始皇、漢武帝學習仙術的結果,全都記載在以往的史書中,太宗服用天竺僧人的長生不老之藥招致疾病,這便是由古代到現在的明戒啊。

陛下年富力強,正在勉勵心志,再造太平盛世,應當拒絕方術之士的說教。

如果能夠使道德盛大而充盈,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政治修明,還用擔心沒有唐堯、虞舜的年壽嗎!」

[16]九月,己亥,吐突承璀自行營還,辛亥,復為左衛上將軍,充左軍中尉。

裴曰:「承璀首唱用兵,疲弊天下,卒無成功,陛下縱以舊恩不加顯戮,豈得全不貶黜以謝天下乎!」給事中段平仲、呂元膺言承璀可斬。

李絳奏稱:「陛下不責承璀,他日復有敗軍之將,何以處之?若或誅之。

則同罪異罰,彼必不服;若或釋之,則誰不保身而玩寇乎!願陛下割不忍之恩,行不易之典,使將帥有所懲勸。」

間二日,上罷承璀中尉,降為軍器使;中外相賀。

[16]九月,己亥(初二),吐突承璀從行營回到朝廷。

辛亥(十四日),吐突承璀重新擔任左衛上將軍,充任左神策軍中尉。

裴說:「吐突承璀首先提倡使用武力,使天下百姓窮乏困苦,到頭來還是不能獲得成功。

即使陛下因舊日的恩情而不肯將他處決示眾,為了向天下百姓道歉,難道能夠對他全然不加貶斥嗎?」

給事中段平仲與呂元膺說吐突承璀應當斬殺。

李絳上奏聲稱:「如果陛下不肯處罰吐突承璀,以後再出現戰敗的將領,能夠怎樣處治他們呢?如果誅殺他們,那便是同樣的罪責,不同的處罰,他們定然不會服氣;如果對他們免予治罪,那還有誰不保全自身,姑息敵軍呢!希望陛下割捨對他不能狠下心來的私恩,行使不可更改的刑典,使將帥們得到一些警戒與勉勵。」

隔了兩天,憲宗免除了吐突承璀左神策軍中尉的職務,將他降職為軍器使,朝廷內外的人們都相互祝賀。

[17]裴得風疾,上甚惜之,中使候問旁午於道。

[17]裴得了風疾,憲宗很是為他惋惜,派去問候病情的中使在道路上往來紛繁。

[18]丙寅,以太常卿權德輿為禮部尚書、同平章事。

[18]丙寅(二十九日),憲宗任命太常卿權德輿為禮部尚書、同平章事。

[19]義武節度使張茂昭請除代人,欲舉族入朝。

河北諸鎮互遣人說止之,茂昭不從,凡四上表;上乃許之。

以左庶子任迪簡為義武行軍司馬。

茂昭悉以易、定二州簿書管鑰授迪簡,遣其妻子先行,曰:「吾不欲子孫染於污俗。」

[19]義武節度使張茂昭請求任命代替自己的人員,準備整個家族入京朝見。

河北各藩鎮交互派人前來勸阻,張茂昭不肯聽從。

張茂昭共計四次上表,憲宗才答應了他的請求,任命左庶子任迪簡為義武行軍司馬。

張茂昭將易州、定州的帳簿文書和鎖頭鑰匙悉數交給了任迪簡,打發他的妻子兒女率先上路,還說:「我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沾染上污濁的習俗。」

茂昭既去,冬,十月,戊寅,虞候楊伯玉作亂,囚迪簡。

辛巳,義武將士共殺伯玉。

兵馬使張佐元又作亂,囚迪簡,迪簡乞歸朝。

既而將士復殺佐元,奉迪簡主軍務。

時易定府庫罄竭,閭閻亦空,迪簡無以犒士,乃設糲飯與士卒共食之,身居戟門下經月;將士感之,共請迪簡還寢,然後得安其位。

上命以綾絹十萬匹賜易定將士;壬辰,以迪簡為義武節度使。

甲午,以張茂昭為河中、慈、隰、晉、絳節度使,從行將校皆拜官。

張茂昭離去後,冬季,十月,戊寅(十一日),虞候楊伯玉發起變亂,將任迪簡囚禁起來。

辛巳(十四日),義武的將士們一起殺掉了楊伯玉。

兵馬使張佐元又一次發起變亂,將任迪簡囚禁起,任迪簡請求返回朝廷。

不久,將士們又將張佐元殺掉,擁戴任迪簡主持軍中事務。

當時,易州、定州的庫存消耗已盡,居民也散失一空,任迪簡拿不出什麼東西來犒勞將士,便備辦了粗米飯,與士兵們共同進餐。

他親身在軍府的大門下面住了一個月,將士們被他打動了,一齊請任迪簡回去就寢,此後任迪簡的位子才得以安穩下來。

憲宗命令拿出綾絹十萬匹,頒賜給易州、定州的將士們。

壬辰(二十五日),皇帝任命任迪簡為義武節度使。

甲午(二十七日),皇帝任命張茂昭為河中、慈、隰、晉、絳節度使,跟隨他同行的將官一概授給官職。

[20]右金吾大將軍伊慎以錢三萬緡賂右軍中尉第五從直,求河中節度使;從直恐事洩,奏之。

十一月,庚子,貶慎為右衛將軍,坐死者三人。

[20]右金吾大將軍伊慎以三萬緡錢賄賂右軍中尉第五從直,要求得到河中節度使的職務。

第五從直惟恐事情洩露出去,便將此事奏報了。

十一月,庚子(初三),憲宗將伊慎貶為右衛將軍,有三個人因此獲罪致死。

初,慎自安州入朝,留其子宥主留事,朝廷因以為安州刺史,未能去也。

會宥母卒於長安,宥利於兵權,不時發喪。

鄂岳觀察使郗士美遣僚屬以事過其境,宥出迎,因告以凶問,先備籃輿,即日遣之。

當初,伊慎由安州入京朝見,將他的兒子伊宥留下來主持留後事務,朝廷因而任命伊宥為安州刺史,所以他便沒有能夠離開安州。

適逢伊宥的母親在長安去世,伊宥貪圖兵權,不肯按時將死訊公佈於眾。

鄂岳觀察使郗士美派遣所屬官吏辦事經過安州疆境,伊宥出來迎接,於是告訴他母親的死訊,先準備好竹轎,當天便讓他離去了。

[21]甲辰,會王薨。

[21]甲辰(初七),會王李去世。

[22]庚戌,以前河中節度使王鍔為河東節度使。

上左右受鍔厚賂,多稱譽之,上命鍔兼平章事,李藩固執以為不可。

權德輿曰:「宰相非序進之官。

唐興以來,方鎮非大忠大勳,則跋扈者,朝廷或不得已而加之。

今鍔既無忠勳,朝廷又非不得已,何為遽以此名假之!」上乃止。

[22]庚戌(十三日),憲宗任命前任河中節度使王鍔為河東節度使。

憲宗身邊的人們收受了王鍔豐厚的賄賂,多數稱讚他。

憲宗讓王鍔兼任平章事,李藩堅持認為這是不適當的。

權德輿說「宰相不是按照等次進升的官職。

唐朝興起以來,若不是對特別忠心或立有大功的藩鎮,就是對驕橫強一暴的節帥,朝廷有時出於迫不得已,才將宰相的官職授給他們。

現在,王鍔既沒有顯示忠心,建立勳勞,朝廷也不是迫不得已,為什麼要忙著將這個名義給予他呢!」於是,憲宗不再任命王鍔為宰相。

鍔有吏才,工於完聚。

范希朝以河東全軍出屯河北,耗散甚眾;鍔到鎮之初,兵不滿三萬人,馬不過六百匹,歲余,兵至五萬人,馬有五千匹,器械一精一利,倉庫充實。

又進家財三十萬緡,上復欲加鍔平章事,李絳諫曰:「鍔在太原,雖頗著績效,今因獻家財而命之,若後世何!」上乃止。

王鍔具有治理地方的才幹,擅長修城儲糧一類事務。

范希朝率領河東全軍前往河北地區駐紮,人力物力的損耗很大。

王鍔來到軍鎮的初期,兵員不滿三萬人,馬匹不超過六百匹。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兵員達到五萬人,馬匹擁有五千匹,軍事器一具一精一良而鋒利,倉庫中的物資裝得滿滿的。

王鍔還進獻自家財物三十萬緡,憲宗又打算加封王鍔為平章事,李絳規勸說:「王鍔任職太原,雖然取得的功效很是顯著,但現在由於貢獻自家財物便任命他為宰相,後世將怎樣看待此事呢!」於是,憲宗再次打消了任命王鍔為相的念頭。

[23]中書侍郎裴數以疾辭位;庚申,罷為兵部尚書。

[23]中書侍郎裴屢次因疾病要求辭去相位,庚申(二十三日),憲宗將裴罷免為兵部尚書。

[24]十二月,戊寅,張茂昭入朝,請遷祖考之骨於京兆。

[24]十二月,戊寅(十二日),張茂昭入京朝見,請求將祖父和父親的骸鼻遷移到京兆府安葬。

[25]壬午,以御史中丞呂元膺為鄂岳觀察使。

元膺嘗欲夜登城,門已鎖,守者不為開。

左右曰:「中丞也。」

對曰:「夜中難辯真偽,雖中丞亦不可。」

元膺乃還。

明日,擢為重職。

[25]壬午(十六日),憲宗任命御史中丞呂元膺為鄂岳觀察使。

有一次,呂元膺在夜間要登城,城門已經上鎖,守護城門的人不肯為他打開城門。

周圍的人說:「他是呂中丞啊。」

守護城門的人回答說:「夜間難以辨別真假,即使是呂中丞,也不能夠打開城門。」

於是,呂元膺便回去了。

第二天,守門人被提拔到重要職位上去。

[26]翰林學士、司勳郎中李絳面陳吐突承璀專橫,語極懇切。

上作色曰:「卿言太過!」絳泣曰:「陛下置臣於腹心耳目之地,若臣畏避左右,一愛一身不言,是臣負陛下;言之而陛下惡聞,乃陛不負臣也。」

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聞所不聞,真忠臣也。

他日盡言,皆應如是。」

已丑,以絳為中書舍人,學士如故。

[26]翰林學士、司勳郎中李絳當著憲宗的面陳訴吐突承璀驕橫專斷,言辭極為懇切。

憲宗氣得變了臉色說:「你說得太過分了吧!」李絳哭泣著說:「陛下將我安置在親近信任的地位上,如果我在陛下面前畏怯退縮,一愛一惜自身,不肯進言,這便是我辜負了陛下。

我把話講出來了,但陛下討厭去聽,這就是陛下辜負我了。」

憲宗的怒氣消除了,便說:「你講的全是人們不能講的,使朕聽到了無法得知的事情,是一位真正的忠臣啊!你以後盡情而言,完全應該像現在這個樣子。」

己丑(二十三日),憲宗任命李絳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的職務仍如往常。

絳嘗從容諫上聚財,上曰:「今兩河數十州,皆國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數千里,淪於左衽,朕日夜思雪祖宗之恥,而財力不贍,故不得不蓄聚耳。

不然,朕宮中用度極儉薄,多藏何用邪!」

李絳曾經從容不迫地規勸皇帝不要聚斂錢財,憲宗說:「現在河南、河北的好幾十個州,都沒有實行國家的政教法令,河、湟地區的好幾千里地,還淪陷在異族手中,朕日夜想著洗雪祖宗的恥辱,但是財力不夠豐足,所以不得不積蓄聚斂啊。

不然,朕在宮廷中的花費極為儉約,多儲藏財物又有什麼用呢!」

六年(辛卯、811)

六年(辛卯,公元811年)

[1]春,正月,甲辰,以彰義留後吳少陽為節度使。

[1]春季,正月,甲辰(初九),憲宗任命彰義留後吳少陽為節度使。

[2]庚申,以前淮南節度使李吉甫為中書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