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1]春,正月,壬寅,田神功薨於京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

唐紀四十一唐代宗大歷九年(甲寅,公元774年)

[1]春,正月,壬寅,田神功薨於京師。

[1]春季,正月壬寅(初三),田神功在京師去世。

[2]澧朗鎮遏使楊猷自澧州沿江而下,擅出境至鄂州,詔聽入朝。

猷遂溯漢江而上,復州、郢州皆閉城自守,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發兵備之。

[2]澧朗鎮遏使楊猷從澧州沿長江而下,擅自出境到鄂州,代宗下詔聽憑他入朝。

於是楊猷溯漢江而上,沿途的復州、郢州都關閉城門自守,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也調遣軍隊防備楊猷。

[3]二月,辛未,徐州軍亂,刺史梁乘逾城走。

[3]二月辛未(初二),徐州的軍隊發生嘩變,刺史梁乘翻越城牆逃走。

[4]諫議大夫吳損使吐蕃,留之累年,竟病死虜中。

[4]諫議大夫吳損出使吐蕃,在那裡滯留多年,最後病死在吐蕃。

[5]庚辰,汴宋兵防秋者千五百人,盜庫財潰歸,田神功薨故也。

己丑,以神功弟神玉知汴宋留後。

[5]庚辰(十一日),汴宋去防禦吐蕃的軍隊一千五百人盜竊府庫財物後潰逃回汴州,這是因為田神功去世的緣故。

己丑(二十日),代宗任命田神功的弟弟田神玉為汴宋留後。

[6]癸巳,郭子儀入朝,上言:「朔方,國之北門,中間戰士耗散,什才有一。

今吐蕃兼河、隴之地,雜羌、渾之眾,勢強十倍。

願更於諸道各發一精一卒,成四、五萬人,則制勝之道必矣。」

[6]癸巳(二十四日),郭子儀入朝,進言說:「朔方是國家的北大門,那裡的兵員消耗散失,僅僅剩下十分之一。

如今吐蕃吞併河西、隴右地區,混雜著羌族、吐谷渾的部眾,勢力強大十倍。

我希望各道輪流分別派遣一精一壯士兵,組成四五萬人的軍隊,那麼一定能夠克敵制勝。」

[7]三月,戊申,以皇女永樂公主許妻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之子華。

上意欲固結其心,而承嗣益驕慢。

[7]三月戊申(初九),代宗將皇女永樂公主許配給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兒子田華。

代宗的目的是想以恩惠與他交心,但田承嗣卻更加驕橫傲慢。

[8]以澧朗鎮遏使楊猷為洮州刺史、隴右節度兵馬使。

[8]代宗任命澧朗鎮遏使楊猷為洮州刺史、隴右節度兵馬使。

[9]夏,四月,甲申,郭子儀辭還州,復為上言邊事,至涕泗交流。

[9]夏季,四月甲申(十六日),郭子儀向代宗辭行回州時,又向代宗談到邊疆大事,以至涕淚俱下。

[10]壬辰,赦天下。

[10]壬辰(二十四日),大赦天下。

[11]五月,丙午,楊猷自澧州入朝。

[11]五月丙午(初八),楊猷從澧州入朝。

[12]涇原節度使馬入朝,諷將士為己表求平章事。

丙寅,以為左僕射。

[12]涇原節度使馬入朝,他暗示將士們為他上表要求平章事的職位。

丙寅(二十八日),代宗任命馬為左僕射。

[13]六月,盧龍節度使朱遣弟滔奉表請入朝,且請自將步騎五千防秋;上許之,仍為先築大第於京師以待之。

[13]六月,盧龍節度使朱派遣弟弟朱滔帶來奏表,請求入朝,並且請求讓他親自率領五千步騎兵去防禦吐蕃。

代宗表示同意,還在京師為他預先修建大宅來等待他的到來。

[14]癸未,興善寺胡僧不空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司空,賜爵肅國公,謚曰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

[14]癸未(十五日),興善寺胡僧不空去世。

代宗追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司空,賜爵肅國公;謚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

[15]京師旱,京兆尹黎干作土龍祈雨,自與巫覡更舞。

彌月不雨,又禱於文宣王。

上聞之,命撤土龍,減膳節用。

秋,七月,戊午,雨。

[15]京師乾旱,京兆尹黎干製作土龍來祈求雨水,自己與男一女巫師交替舞蹈求雨。

整整一月不見下雨,黎干又在文宣王孔子像前祈禱。

代宗聽說後,下令撤掉土龍,減少膳食,節約費用。

秋季,七月戊午(二十一日),天才下雨。

[16]朱入朝,至蔚州,有疾,諸將請還,俟間而行。

曰:「死則輿一屍一而前!」諸將不敢復言。

九月,庚子,至京師,士民觀者如堵。

辛丑,宴及將士於延英殿,犒賞之盛,近時未有。

[16]朱入朝,途經蔚州時得了病,諸位將領請朱回去,等病情好轉後再動身。

朱說「我死了就抬一屍一體前去朝廷!」諸位將領不敢再提此事。

九月庚子(初四),朱到達京師,圍觀朱的百姓像人牆一樣。

辛丑(初五),代宗在延英殿宴請朱及其將士,犒勞和賞賜的盛大,是近年來所沒有的。

[17]壬寅,回紇擅出鴻臚寺,白晝殺人,有司擒之;上釋不問。

[17]壬寅(初六),回紇人擅自離開鴻臚寺,白天殺人,被有關部門抓獲,代宗釋放了他們,沒有問罪。

[18]甲辰,命郭子儀、李抱玉、馬、朱分統諸道防秋之兵。

[18]甲辰(初八),代宗命令郭子儀、李抱玉、馬和朱分別統率各道防禦吐蕃的軍隊。

[19]冬,十月,壬申,信王薨。

乙亥,梁王睿薨。

[19]冬季,十月壬申(初六),信王李去世。

乙亥(初九),梁王李去世。

[20]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誘昭義將吏使作亂。

[20]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誘使昭義的將領官吏叛亂。

十年(乙卯、775)

十年(乙卯,公元775年)

[1]春,正月,丁酉,昭義兵馬使裴志清逐留後薛,帥其眾歸承嗣。

承嗣聲言救援,引兵襲相州,取之。

奔州,上表請入朝,許之。

[1]春季,正月丁酉(初三),昭義兵馬使裴志清驅逐留後薛,率領部眾投靠田承嗣。

田承嗣聲稱救援,帶兵襲擊和奪取了相州。

薛逃奔州,上表請求入朝,代宗同意了。

[2]辛丑,郭子儀入朝。

[2]辛丑(初七),郭子儀入朝。

[3]壬寅,壽王瑁薨。

[3]壬寅(初八),壽王李瑁去世。

[4]乙巳,朱表請留闕下,以弟滔知幽州、盧龍留後,許之。

[4]乙巳(十一日),朱上表請求留在朝廷,讓弟弟朱滔擔任幽州、盧龍留後,代宗表示同意。

[5]昭義裨將薛擇為相州刺史,薛雄為衛州刺史,薛堅為州刺史,皆薛嵩之族也。

戊申,上命內侍魏知古如魏州諭田承嗣,使各守封疆;承嗣不奉詔,癸丑,遣大將盧子期取州,楊光朝攻衛州。

[5]昭義副將薛擇擔任相州刺史,薛雄擔任衛州刺史,薛堅擔任州刺史,他們都是薛嵩的族人。

戊申(十四日),代宗命令內侍魏知古到魏州去勸告田承嗣,讓他們各守自己的疆界;田承嗣不接受皇上的詔令,癸丑(十九日),派遣大將盧子期攻取州,楊光朝進攻衛州。

[6]乙卯,西川節度使崔寧奏破吐蕃數萬於西山,斬首萬級,捕虜數千人。

[6]乙卯(二十一日),西川節度使崔寧奏報說,在西山擊敗了吐蕃數萬人的軍隊,殺一萬人,俘虜數千人。

[7]丙辰,詔:「諸道兵有逃亡者,非承製敕,無得輒召募。」

[7]丙辰(二十二日),代宗頒發詔書說:「各道都有士兵逃亡,沒有接到朕的制敕,不得隨意召募。」

[8]二月,乙丑,田承嗣誘衛州刺史薛雄,雄不從,使盜殺之,屠其家,盡據相、衛四州之地,自置長吏,掠其一精一兵良馬,悉歸魏州;一逼一十魏知古與共巡磁、相二州,使其將士割耳面,請承嗣為帥。

[8]二月乙丑(初一),田承嗣引一誘衛州刺史薛雄造反,薛雄不從,田承嗣便派強盜殺掉薛雄,屠一殺他的家屬,佔據相州、衛州等四州的全部地區,自行設置長吏,將那裡的一精一兵良馬全都擄掠到魏州。

田承嗣一逼一十迫魏知古與他一起巡視磁州、相州,又讓他的將士割耳劃臉,請田承嗣擔任主帥。

[9]辛未,立皇子述為睦王,逾為郴王,連為恩王,遘為王,迅為隨王,造為忻王,暹為韶王,運為嘉王,遇為端王,為循王,通為恭王,達為原王,逸為雅王。

[9]辛未(初七),代宗立皇子李述為睦王,李逾為郴王,李連為恩王,李遘為王,李迅為隨王,李造為忻王,李暹為韶王,李運為嘉王,李遇為端王,李為循王,李通為恭王,李達為原王,李逸為雅王。

[10]丙子,以華州刺史李承昭知昭義留後。

[10]丙子(二十日),代宗任命華州刺史李承昭為昭義留後。

[11]河陽三城使常休明,苛刻少恩。

其軍士防秋者歸,休明出城勞之,防秋兵與城內兵合謀攻之,休明奔東都;軍士奉兵馬使王惟恭為帥,大掠,數日乃定。

上命監軍冉庭蘭慰撫之。

[11]河陽三城使常休明對待部下十分苛刻,又缺少恩惠,部下防禦吐蕃歸來,常休明出城慰勞,防秋的士兵和城內的士兵便合謀進攻他,常休明逃往東都;士兵們擁戴兵馬使王惟恭為帥,在城中大肆掠奪,幾天後才安定。

代宗命令監軍冉庭蘭去慰問和安一撫他們。

[12]三月,甲午,陝州軍亂,逐兵馬使趙令珍。

觀察使李國清不能禁,卑辭,遍拜將士,乃得脫一去。

軍士大掠庫物。

會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入朝,過陝,上命忠臣按之;將士畏忠臣兵威,不敢動。

忠臣設棘圍,令軍士匿名投庫物,一日,獲萬緡,盡以給其從兵為賞。

[12]三月甲午(初一),陝州軍隊發生嘩變,驅逐兵馬使趙令珍。

觀察使李國清無法制止他們,便說謙恭話,並一一求拜將士,才得以脫身離開。

士兵們大肆掠奪府庫財物。

恰好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入朝,路過陝州,代宗命令李忠臣去制止他們。

將士們懾於李忠臣的軍威,不敢妄動。

李忠臣用荊棘圍成一個圈子,命令士兵們無記名將所掠府庫的財物投放到圈子中,一天就收了一萬緡錢,全部給了他的隨從,作為獎賞。

[13]乙巳,薛、常休明皆詣闕請罪,上釋不問。

[13]乙巳(十二日),薛、常休明都進宮請罪,代宗寬恕他們,不加追究。

[14]初,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皆為田承嗣所輕。

寶臣弟寶正娶承嗣女,在魏州,與承嗣子維擊,馬驚,誤觸維死;承嗣怒,囚寶正,以告寶臣。

寶臣謝教敕不謹,封杖授承嗣,使撻之;承嗣遂杖殺寶正,由是兩鎮交惡。

及承嗣拒命,寶臣、正己皆上表請討之,上亦欲因其隙討承嗣。

夏,四月,乙未,敕貶承嗣為永州刺史,仍命河東、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陽、澤潞諸道發兵前臨魏博,若承嗣尚或稽違,即令進討;罪止承嗣及其侄悅,自余將士弟侄苟能自拔,一切不問。

[14]從前,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和淄青節度使李正己,都被田承嗣所瞧不起。

李寶臣的弟弟李寶正娶田承嗣的女兒,在魏州與田承嗣的兒子田維打馬球,馬受了驚,誤將田維踢死。

田承嗣惱怒,囚禁了李寶正,然後告訴李寶臣。

李寶臣以管教不嚴表示歉意,將封閉的棍棒交給田承嗣,讓他杖責李寶正。

於是田承嗣打死李寶正,從此兩鎮結了怨仇。

及至田承嗣拒從皇命,李寶臣和李正己都上表請求討伐他,代宗也打算趁他們有裂痕時進行討伐。

夏季,四月乙未(疑誤),代宗下敕貶田承嗣為永州刺史,仍舊下令河東、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陽、澤潞各道調動軍隊前去魏博,假如田承嗣還拖延違抗,即命令他們進軍討伐;只懲治田承嗣和他的侄子田悅的罪行,其餘將士、弟侄假如能自拔,概不追究。

時朱滔方恭順,與寶臣及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攻其北,正己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等攻其南。

五月,乙未,承嗣將霍榮國以磁州降。

丁未,李正己攻德州,拔之。

李忠臣統永平、河陽、懷、澤步騎四萬進攻衛州。

六月,辛未,田承嗣遣其將裴志清等攻冀州,志清以其眾降李寶臣。

甲戌,承嗣自將圍冀州,寶臣使高陽軍使張孝忠將一精一騎四千御之,寶臣大軍繼至;承嗣燒輜重而遁。

孝忠,本奚也。

那時朱滔很恭順,他與李寶臣及河東節度使薛兼訓從北面進攻,李正己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等人從南面進攻。

五月乙未(初三),田承嗣的部將霍榮國獻出磁州向朝廷投降。

丁未(十五日),李正己進攻德州,並將德州攻克。

李忠臣統率永平、河陽、懷、澤等道四萬步、騎兵進攻衛州。

六月辛未(初九),田承嗣派遣他的部將裴志清等人進攻冀州,裴志清卻率領他的部下投降了李寶臣。

甲戌(十二日),田承嗣親自率軍圍攻冀州,李寶臣派高陽軍使張孝忠率領一精一銳騎兵四千人前去抵禦,李寶臣的大部隊隨後到達,田承嗣燒燬輜重逃跑。

張孝忠本是奚族人。

田承嗣以諸道兵四合,部將多叛而懼,秋,八月,遣使奉表,請束身歸朝。

田承嗣因為各道軍隊四面合力進攻,他的部將又多叛變,心中恐懼,秋季,八月,派遣使者上表,請求約束自身歸順朝廷。

[15]辛巳,郭子儀還州。

子儀嘗奏除州縣官一人,不報,僚佐相謂曰:「以令公勳德,奏一屬吏而不從,何宰相之不知體!」子儀聞之,謂僚佐曰:「自兵興以來,方鎮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從之;此無他,乃疑之也。

今子儀所奏事,人主以其不可行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親厚之也;諸君可賀矣,又何怪焉!」聞者皆服。

[15]辛巳(二十日),郭子儀返回州。

郭子儀曾經奏請任命一名州縣官員,沒有得到答覆,僚屬們相互議論說:「以郭令公的功勳和德行,上奏任命一名從屬官員而沒有得到批准,宰相就這麼不知禮!」郭子儀聽說後,跟僚屬們

說:「自從兵興以來,方鎮武臣多飛揚跋扈,凡是他們所求的,朝廷經常委曲求

全,滿足他們的要求,這不是別的,是對他們抱有疑慮。

如今我所奏的事,皇上

認為行不通而擱置起來,是不用對待武臣的方法來對待我,而是親近信任我;各

位應當祝賀,又有什麼可責怪的呢!」僚屬都很歎服。

[16]己丑,田承嗣遣其將盧子期寇磁州。

[16]己丑(二十八日),田承嗣派遣他的部將盧子期進犯磁州。

[17]九月,戊申,回紇白晝刺市人腸出,有司執之,系萬年獄;其酋長赤心馳入縣獄,斫傷獄吏,劫囚而去。

上亦不問。

[17]九月戊申(十七日),回紇人一大白天將買賣人刺得流一出腸子,有關部門將他們抓住,關進萬年縣監獄;回紇酋長赤心馳馬進入縣城監獄,砍傷獄吏,劫去囚犯。

代宗也不追究。

[18]壬子,吐蕃寇臨涇,癸丑,寇隴州及普潤,大掠人畜而去;百官往往遣家屬出城竄匿。

丙辰,鳳翔節度使李抱玉奏破吐蕃於義寧。

[18]壬子(二十一日),吐蕃進犯臨涇,癸丑(二十二日),又進犯隴州和普潤,大肆虜掠人口牲畜而去,百官往往遣送家屬出城躲藏。

丙辰(二十五日),鳳翔節度使李抱玉上奏說在義寧打敗吐蕃軍隊。

[19]李寶臣、正己會於棗強,進圍貝州,田承嗣出兵救之。

兩軍各饗士卒,成德賞厚,平盧賞薄;既罷,平盧士卒有怨言,正己恐其為變,引兵退,寶臣亦退。

李忠臣聞之,釋衛州,南渡河,屯陽武。

寶臣與朱滔攻滄州,承嗣從父弟庭守之;寶臣不能克。

[19]李寶臣和李正己在棗強縣會師,進而圍攻貝州,田承嗣出兵援救貝州。

李寶臣和李正己兩軍分別犒賞士兵,成德軍犒賞豐厚,平盧軍犒賞微薄;犒賞完畢,平盧軍士兵頗有怨言,李正己害怕他們嘩變,率軍撤退,李寶臣也退兵。

李忠臣聽說後,放棄圍攻衛州,南渡黃河,駐守陽武。

李寶臣與朱滔進攻滄州,田承嗣的堂弟田庭鎮守滄州,李寶臣未能攻克。

[20]吐蕃寇涇州,涇原節度使馬破之於百里城。

戊午,命盧龍節度使朱出鎮奉天行營。

[20]吐蕃進犯涇州,涇原節度使馬在百里城將他們打敗。

戊午(二十七日),代宗命令盧龍節度使朱出鎮奉天行營。

[21]冬,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21]冬季,十月辛酉朔(初一),出現日食。

[22]盧子期攻磁州,李寶臣與昭義留後李承昭共救之,大破子期於清水,擒子期送京師;斬之。

河南諸將又大破田悅於陳留;田承嗣懼。

[22]盧子期進攻磁州,州城幾乎被攻陷,李寶臣與昭義留後李承昭共同援救磁州,在清水縣大敗盧子期,將他擒獲,送到京師斬首。

河南諸將又在陳留大敗田悅,田承嗣恐懼。

初,李正己遣使至魏州,承嗣囚之,至是,禮而遣之,遣使盡籍境內戶口、甲兵、谷帛之數以與之,曰:「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無日,諸子不肖,悅亦孱弱,凡今日所有,為公守耳,豈足以辱公之師旅乎!」立使者於庭,南向,拜而授書;又圖正己之像,焚香事之。

正己悅,遂按兵不進。

於是河南諸道兵皆不敢進。

承嗣既無南顧之虞,得專意北方。

當初,李正己派遣使者到魏州,田承嗣將使者囚禁,到此時,他對使者優禮並放他走,將境內的戶口、軍隊、糧食、布帛的數量全部登記後交給使者,說道:「我今年八十六歲,離死不遠,兒子們都不肖,田悅也柔一弱無能,凡是我今天所有的東西,只不過在替李公看守而已,難道還值得勞李公興師動眾嗎?」

田承嗣讓李正己的使者立在庭中,自己面向南方,伏拜後授給使者書信,又畫李正己的肖像,焚香供奉。

李正己十分高興,於是按兵不動。

因此,河南各道軍隊也都不敢進兵。

田承嗣既然沒有南顧之憂,便一心一意對付北方的軍隊。

上喜李寶臣之功,遣中使馬承倩繼詔勞之;將還,寶臣詣其館,遺之百縑,承倩詬詈,擲出道中,寶臣慚其左右。

兵馬使王武俊說寶臣曰:「今公在軍中新立功,豎子尚爾,況寇平之後,以一幅詔書召歸闕下,一匹夫耳,不如釋承嗣以為己資。」

寶臣遂有玩寇之志。

代宗嘉許李寶臣的功勞,派遣中使馬承倩攜帶詔書前去慰勞;馬承倩即將返回時,李寶臣來到他下榻的館舍,送他一百匹絲織品。

馬承倩臭罵他一頓,將東西扔到路中,李寶臣看了看身邊的人,自己感到很慚愧。

兵馬使王武俊勸李寶臣說:「今天你在軍中新立戰功,宮中小人尚且這樣待你,更何況蕩平田承嗣之後,如以一紙詔書召你回到宮中,你就僅僅是一個匹夫而已,不如停止攻擊田承嗣,作為自己的資本。」

李寶臣便有了放過田承嗣的意圖。

承嗣知范陽寶臣鄉里,心常欲之,因刻石作讖云:「二帝同功勢萬全,將田為侶入幽燕,」密令瘞寶臣境內,使望氣者言彼有王氣,寶臣掘而得之。

又令客說之曰:「公與朱滔共取滄州,得之,則地歸國,非公所有。

公能捨承嗣之罪,請以滄州歸公,仍願從公取范陽以自效。

公以一精一騎前驅,承嗣以步卒繼之,蔑不克矣。」

寶臣喜,謂事合符讖,遂與承嗣通謀,密圖范陽,承嗣亦陳兵境上。

田承嗣得知范陽是李寶臣的故鄉,內心常想著攻取范陽。

因而在石頭上刻下預言未來凶吉得失的文字:「二帝同功勢萬全,將田為侶入幽燕。」

密令部下將石頭埋在李寶臣的境內,讓陰陽先生說那裡有帝王之氣,李寶臣便掘得此石。

田承嗣又命令說客去勸李寶臣說:「您與朱滔共同攻取滄州,如果攻克,那麼該地歸國所有,而非你所有。

如你能放棄田承嗣的罪,請他將滄州讓給你,

他仍然願意跟從你攻取范陽,親自為你效勞,你率領一精一銳騎兵先行,田承嗣率

領步兵隨後趕到,沒有攻不破的。」

李寶臣歡喜,說這件事與石頭上刻的預言相吻

合,於是與田承嗣互相串通,秘密圖謀范陽,田承嗣也陳兵邊境。

寶臣謂滔使者曰:「聞朱公儀貌如神,願得畫像觀之。」

滔與之。

寶臣置於射堂,與諸將共觀之,曰:「真神人也!」滔軍於瓦橋,寶臣選一精一騎二千,通夜馳三百里襲之,戒曰:「取貌如射堂者。」

時兩軍方睦,滔不虞有變,狼狽出戰而敗,會衣他服得免。

寶臣欲乘勝取范陽,滔使雄武軍使昌平劉怦守留府。

寶臣知有備,不敢進。

李寶臣跟朱滔的使者說:「聽說朱公容儀如同神仙一般,我希望看看他的畫像。」

朱滔給了他畫像。

李寶臣將畫像掛在習射堂,與各位將領一起觀賞,說道:「這真是神人啊!」朱滔在瓦橋駐紮,李寶臣挑選二千一精一銳騎兵,通宵馳騁三百里,偷襲朱滔,李寶臣告誡士兵說:「殺掉那個相貌與習射堂畫像一樣的人。」

當時兩軍剛和睦,朱滔沒有料到情況有變,狼狽出戰,遭到失敗,恰好朱滔身穿別的衣服才得以倖免。

李寶臣想乘勝攻取范陽,朱滔派雄武軍使昌平人劉怦鎮守節度留府。

李寶臣知道朱滔已有防備,不敢再進兵。

承嗣聞幽、恆兵交,即引軍南還,使謂寶臣曰:「河內有警,不暇從公,石上讖文,吾戲為之耳!」寶臣慚怒而退。

寶臣既與朱滔有隙,以張孝忠為易州刺史,使將一精一騎七千以備之。

田承嗣聽說幽州、恆州二軍交戰,當即率軍南歸,他派人告訴李寶臣說:「河內有緊急情況,無暇跟從你出戰范陽,石頭上的預言文字,是我做遊戲刻的!」李寶臣又慚愧又憤怒,退兵離去。

李寶臣既然與朱滔有了裂痕,便讓張孝忠擔任易州刺史,由他率領七千一精一銳騎兵來防備朱滔。

[23]丙寅,貴妃獨孤氏薨,丁卯,追諡貞懿皇后。

[23]丙寅(初六),貴妃獨孤氏去世,丁卯(初七),代宗追贈她謚號為貞懿皇后。

[24]十一月,丁酉,田承嗣將吳希光以瀛州降。

[24]十一月丁酉(初七),田承嗣的部將吳希光率瀛州投降朝廷。

[25]嶺南節度使路嗣恭擢流人孟瑤、敬冕為將,討哥舒晃。

瑤以大軍當其衝,冕自間道輕入,丁未,克廣州,斬哥舒晃及其一黨一萬餘人。

[25]嶺南節度使路嗣恭提拔被流放的孟瑤、敬冕為將領,討伐哥舒晃。

孟瑤率領大部隊佔據交通要衝,敬冕從小路輕裝進軍,丁未(十七日),攻克廣州,殺掉舒晃及其同夥一萬多人。

嗣恭之討晃也,容管經略使王遣將兵助之;西原賊帥覃問乘虛襲容州,伏兵擊擒之。

路嗣恭討伐哥舒晃時,容管經略使王派遣將領率軍援助。

西原蠻賊首領覃問乘虛襲擊容州,王設下伏兵進擊,將覃問抓獲。

[26]十二月,回紇千騎寇夏州,州將梁榮宗破之於烏水。

郭子儀遣兵三千救夏州,回紇遁去。

[26]十二月,回紇一千騎兵進犯夏州,夏州將領梁榮宗在烏水打敗回紇騎兵,郭子儀派遣三千士兵援救夏州,回紇騎兵逃跑。

[27]元載、王縉奏魏州鹽貴,請禁鹽入其境以困之。

上不許,曰:「承嗣負朕,百姓何罪!」

[27]元載、王縉上奏說魏州的鹽很貴,請求禁止將鹽運入魏州境內以困住田承嗣。

代宗不同意,說道:「田承嗣辜負朕,老百姓有什麼罪!」

[28]田承嗣請入朝,李正己屢為之上表,乞許其自新。

[28]田承嗣請求入朝,李正己多次為他上表,懇求允許他悔過自新。

十一年(丙辰、776)

十一年(丙辰,公元776年)

[1]春,正月,壬辰,遣諫議大夫杜亞使魏州宣慰。

[1]春季,正月壬辰(初三),代宗派遣諫議大夫杜亞出使魏州安一撫田承嗣。

[2]辛亥,西川節度使崔寧奏破吐蕃四節度及突厥、吐谷渾、氐、羌群蠻眾二十餘萬,斬首萬餘級。

[2]辛亥(二十二日),西川節度使崔寧奏稱打敗了吐蕃的四節度和突厥、吐谷渾、氐、羌等蠻族二十多萬人,斬首一萬多人。

[3]二月,庚辰,田承嗣復遣使上表,請入朝。

上乃下詔,赦承嗣罪,復其官爵,聽與家屬入朝,其所部拒朝命者,一切不問。

[3]二月庚辰(二十二日),田承嗣再次派遣使者上表,請求入朝。

代宗頒下詔書,赦免田承嗣之罪,恢復官爵,允許他與家屬入朝,他的部下抗拒過朝廷命令的人,概不追究。

[4]辛巳,增朔方五城戍兵,以備回紇。

[4]辛巳(二十三日),增加戍守朔方五城的軍隊,以防備回紇。

[5]三月,戊子,河陽軍亂,逐監軍冉庭蘭出城,大掠三日。

庭蘭成備而入,誅亂者數十人,乃定。

[5]三月戊子(初一),河陽軍隊發生嘩變,驅逐監軍冉庭蘭出城,大肆掠奪三天。

冉庭蘭重整旗鼓,攻入城中,殺掉數十名作亂的士兵,才得以安定。

[6]五月,汴宋留後田神玉卒。

都虞候李靈曜殺兵馬使、濮州刺史孟鑒,北結田承嗣為援。

癸巳,以永平節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後。

乙未,以靈曜為濮州刺史,靈曜不受詔。

六月,戊午,以靈曜為汴宋留後,遣使宣慰。

[6]五月,汴宋留後田神玉去世。

都虞候李靈曜殺死兵馬使、濮州刺史孟鑒,向北勾結田承嗣作為後援。

癸巳(初七),代宗任命永平節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後。

乙未(初九),代宗任命李靈曜為濮州刺史,李靈曜不接受詔令。

六月戊午(初二),代宗任命李靈曜為汴宋留後,派遣使者安一撫李靈曜。

[7]秋,九月,田承嗣遣兵寇滑州,敗李勉。

[7]秋季,九月,田承嗣派遣軍隊進犯滑州,打敗李勉。

[8]吐蕃寇石門,入長澤川。

[8]吐蕃進犯石門,進入長澤川。

[9]八月,丙寅,加盧龍節度使朱同平章事。

[9]八月丙寅(十一日),代宗加封盧龍節度使朱為同平章事。

[10]李靈曜既為留後,益驕慢,悉以其一黨一為管內八州刺史、縣令,欲效河北諸鎮。

甲申,詔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永平節度使李勉、河陽三城使馬燧討之。

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皆進兵擊靈曜。

[10]李靈曜既然擔任留後,更加驕橫傲慢,讓他的一黨一羽全部出任管內八州刺史和縣令,想要效仿河北各鎮。

甲申(二十九日),代宗詔令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永平節度使李勉、河陽三城使馬燧前去討伐。

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淄青節度使李正己都進兵攻擊李靈曜。

汴宋兵馬使、攝節度副使李僧惠,靈曜之謀主也。

宋州牙門將劉昌遣僧神表潛說僧惠;僧惠召問計,昌為之泣陳逆順。

僧惠乃與汴宋牙將高憑、石隱金遣神表奉表詣京師,請討靈曜。

九月,壬戌,以僧惠為宋州刺史,憑為曹州刺史,隱金為鄆州刺史。

汴宋兵馬使、代理節度副使李僧惠是李靈曜的主謀人。

宋州牙門將劉昌派遣和尚神表偷偷去功說李僧惠,李僧惠召見劉昌詢問對策,劉昌哭著陳述違背和順從朝廷的利害關係。

李僧惠便與汴宋牙將高憑、石隱金派遣神表攜帶奏表到京師,請求征討李靈曜。

九月壬戌(初八),代宗任命李僧惠為宋州刺史,高憑為曹州刺史,石隱金為鄆州刺史。

乙丑,李忠臣、馬燧軍於鄭州,靈曜引兵逆戰;兩軍不意其至,退軍滎澤,淮西軍士潰去者什五六。

鄭州士民皆驚,走入東都。

忠臣將歸淮西,燧固執不可,曰:「以順討逆,何憂不克,柰何自棄功名!」堅壁不動。

忠臣聞之,稍收散卒,數日皆集,軍勢復振。

乙丑(十一日),李忠臣、馬燧駐軍鄭州,李靈曜率軍迎戰,李忠臣、馬燧兩軍都沒有料到他們會突然到達,於是退守滎澤,淮西的士兵十分之五六都潰逃了。

鄭州的士人平民都很吃驚,紛紛逃入東都。

李忠臣想要撤軍回淮西。

馬燧堅持認為不行,說道:「用正義來討伐叛逆,何必擔心不能戰勝敵人,為什麼自己要放棄功名呢!」他堅守壁壘不動。

李忠臣聽說後,逐漸收集散兵,幾天時間全部聚集,軍隊的聲勢又重新振作起來。

戊辰,李正己奏克鄆、濮二州。

壬申,李僧惠敗靈曜兵於雍丘。

冬,十月,李忠臣、馬燧進擊靈曜,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屢破靈曜兵;壬寅,與陳少游前軍合,與靈曜大戰於汴州城西,靈曜敗,入城固守。

癸卯,忠臣等圍之。

戊辰(十四日),李正己奏稱攻克鄆州和濮州。

壬申(十八日),李僧惠在雍丘打敗李靈曜的軍隊。

冬季,十月,李忠臣、馬燧進攻李靈曜,李忠臣在汴州城南行動,馬燧在汴州城北行動,多次打敗李靈曜的軍隊;壬寅(十八日),他們與陳少游的前軍會合,在汴州城西與李靈曜大戰,李靈曜兵敗,入汴州城固守。

癸卯(十九日),李忠臣等人包一皮圍汴州。

田承嗣遣田悅將兵救靈曜,敗永平、淄青兵於匡城,乘勝進軍汴州,營於城北數里。

丙午,忠臣遣裨將李重倩將輕騎數百夜入其營,縱橫貫穿,斬數十人而還,營中大駭;忠臣、燧因以大軍乘之,鼓噪而入,悅眾不戰而潰。

悅脫身北走,將士死者相枕藉,不可勝數。

靈曜聞之,開門夜遁,汴州平。

重倩,本奚也。

丁未,靈曜至韋城,永平將杜如江擒之。

田承嗣派遣田悅率軍援救李靈曜,在匡城打敗永平、淄青的軍隊,乘勝進軍汴州,在汴州城北幾里的地方安營。

丙午(二十二日),李忠臣派遣副將李重倩率領數百名輕裝騎兵夜間突入田悅的營地,馳騁縱橫,斬殺數十人後回師,田悅營中一片驚駭,李忠臣、馬燧於是乘機率領大部隊擊鼓吶喊突入敵營,田悅的部眾不戰而潰。

田悅脫身向北逃走,死去的將士相互枕藉,數都數不清。

李靈曜聽說田悅兵敗,打開城門,連夜逃跑,汴州平定。

李重倩本是奚族人。

丁未(二十三日),李靈曜逃到韋城,被永平軍將領杜如江抓獲。

燧知忠臣暴戾,以己功讓之,不入汴城,引軍西屯板橋。

忠臣入城,果專其功;宋州刺史李僧惠與之爭功,忠臣因會擊殺之;又欲殺劉昌,昌遁逃得免。

馬燧知道李忠臣為人粗一暴強橫,便將自己的功勞讓給他,不進入汴城,而率領軍隊向西駐紮在板橋。

李忠臣進入汴城,果然將功勞據為己有。

宋州刺史李僧惠與他爭功,李忠臣便乘會面之機將他殺掉;又想殺劉昌,劉昌逃跑才得以倖免。

甲寅,李勉械送李靈曜至京師;斬之。

甲寅(三十日),李勉將戴上枷鎖的李靈曜送到京師,朝廷殺掉李靈曜。

[11]十二月,丁亥,李正己、李寶臣並加同平章事。

[11]十二月丁亥(初四),代宗同時加封李正己、李寶臣為同平章事。

[12]涇原節度使馬疾亟,以行軍司馬段秀實知節度事,付以後事。

秀實嚴兵以備非常,丙申,薨,軍中奔哭者數千人,喧咽門屏,秀實悉不聽入。

命押牙馬治喪事於內,李漢惠接賓客於外,妻妾子孫位於堂,宗族位於庭,將佐位於前,牙士卒哭於營伍,百姓各守其家。

有離立偶語於衢路,輒執而囚之;非護喪從行者無得遠送。

致祭拜哭,皆有儀節,送喪近遠,皆有定處,違者以軍法從事。

都虞候史廷干、兵馬使崔珍、十將張景華謀因喪作亂,秀實知之,奏廷干入宿衛,徙珍屯靈台,補景華外職,不戮一人,軍府晏然。

[12]涇原節度使馬病重,他讓行軍司馬段秀實執掌節度使的事務,將後事托付給他。

段秀實整肅兵馬以防不測,丙申(十三日),馬去世,軍中數千人奔走號哭,節度府的門庭屏牆外一切哀哭聲,段秀實都不讓他們進去。

段秀實命令押牙馬在裡面辦理喪事,李漢惠在外面接待賓客,妻妾子孫位居堂中,宗族父老位居庭內,高級將領位居堂前,衙內親兵在營中哭泣,百姓分別在家守候。

如果二個人在通衢要道偶然說話,就將他們抓住,囚禁起來;不是護送靈柩出喪的人不得遠送。

弔唁哭拜都有儀式和禮節,送喪遠近都有規定,違者依軍法處治。

都虞候史廷干、兵馬使崔珍、十將張景華圖謀在治喪時作亂,段秀實知道後,奏報朝廷讓史廷干入朝宿衛;崔珍移軍駐守靈台,將張景華補任外職,不殺一人,節度軍府安然無恙。

家富有無算,治第京師,甲於勳貴,中堂費二十萬緡,他室所減無幾,其子孫無行,家貲尋盡。

馬家境富有,資產多得無法估算,京師所建的宅第,在功臣權貴中首屈一指,修建中堂花費二十萬緡,其它居室也所減無幾。

馬的子孫沒有德行,不久家產就用盡了。

[13]戊戌,昭義節度使李承昭表稱疾篤;以澤潞行軍司馬李抱真兼知磁、邢兩州留後。

[13]戊戌(十五日),昭義節度使李承昭上表自稱病重;代宗讓澤潞行軍司馬李抱真兼任磁、邢兩州留後。

[14]庚戌,加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同平章事,仍領汴州刺史,治汴州。

[14]庚戌(二十七日),代宗加封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為同平章事,仍兼任汴州刺史,治所設在汴州。

十二年(丁巳、777)

十二年(丁巳,公元777年)

[1]春,三月,乙卯,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鳳翔·懷澤潞·秦隴節度使李抱玉薨,弟抱真仍領懷澤潞留後。

[1]春季,三月乙卯(初三),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及鳳翔、懷澤潞、秦隴節度使李抱玉去世,弟弟李抱真仍兼任懷澤潞留後。

[2]癸亥,以河東行軍司馬鮑防為河東節度使。

防,襄州人也。

[2]癸亥(十一日),代宗任命河東行軍司馬鮑防為河東節度使。

鮑防是襄州人。

[3]田承嗣竟不入朝,又助李靈曜,上覆命討之。

承嗣乃復上表謝罪。

上亦無如之何,庚午,悉復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

[3]田承嗣始終沒有入朝,又幫助李靈曜,代宗再次命令討伐他。

田承嗣便再次上表謝罪。

代宗也對他無可奈何,庚午(十八日),恢復田承嗣的全部官爵,還命令他不必入朝。

[4]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專橫,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附之,二人俱貪。

載妻王氏及子伯和、仲武,縉弟、妹及尼出入者,爭納賄賂。

又以政事委群吏,士之求進者,不結其子弟及主書卓英倩等,無由自達。

上含容累年,載、縉不悛。

[4]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十分專橫,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依附元載,二人都很貪婪。

元載的妻子王氏和兒子元伯和、元仲武,王縉的弟弟、妹妹和出入王門的尼姑,都爭相收納賄賂。

元載、王縉又將政務委託官吏們辦理,求取寶名的士人,如果不巴結他們的子弟和主書卓英倩等人,就無法進入仕途。

代宗多年來包一皮涵寬容,但元載、王縉仍不悔改。

上欲誅之,恐左右漏洩,無可與言者,獨與左金吾大將軍吳湊謀之。

湊,上之舅也。

會有告載、縉夜醮圖為不軌者,庚辰,上御延英殿,命湊收載、縉於政事堂,又收仲武及卓英倩等系獄。

命吏部尚書劉晏與御史大夫李涵等同鞫之,問端皆出禁中,仍遣中使詰以陰事,載、縉皆伏罪。

是日,先杖殺左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董秀於禁中,乃賜載自盡於萬年縣。

載請主者:「願得快死!」主者曰:「相公須受少污辱,勿怪!」乃脫穢襪塞其口而殺之。

王縉初亦賜自盡,劉晏謂李涵等曰:「故事,重刑覆奏,況大臣乎!且法有首從,宜更稟進止。」

涵等從之。

上乃貶縉栝州刺史。

載妻王氏,忠嗣之女也,及子伯和、仲武、季能皆伏誅。

有司籍載家財,胡椒至八百石,他物稱是。

代宗想殺掉他們,害怕左右洩露消息,沒有可以商談的人,唯獨與左金吾大將軍吳湊謀劃此事。

吳湊是代宗的舅舅。

恰巧有人控告元載、王縉夜裡舉行禱神的祭禮,圖謀不軌。

庚辰(二十八日),代宗駕臨延英殿,命令吳湊在政事堂逮捕元載、王縉,又將元仲武及卓英倩等逮捕入獄。

代宗命令吏部尚書劉晏和御史大夫李涵等人共同審訊他們,起訴文書都出自宮中,還派遣宦官使者責問他們的秘密勾當,元載、王縉全都服罪。

當天,代宗先在宮中將左衛將軍、掌管內侍省事務的董秀杖打而死,後又賜元載在萬年縣自一殺。

元載請求主管官員說:「我希望死得快些!」主管官員說:「你應該受些小的污辱,請別見怪!」於是脫一下臭襪子塞一進元載嘴裡將他殺掉。

開始王縉也被賜自盡,劉晏跟李涵等人說:「按昭慣例,施用重刑應當審查上奏,何況大臣呢!而且法律上有首犯和從犯之別,應當再次稟報皇上聽候處理。」

李涵等人同意。

於是代宗將王縉貶為栝州刺史。

元載妻王氏,即王忠嗣的女兒,以及兒子元伯和、元仲武和元季能全都伏法。

有關部門沒收了元載的家產,僅胡椒就達八百石,其他財物也與此相稱。

[5]夏,四月,壬午,以太常卿楊綰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為門下侍郎,並同平章事。

綰一性一清儉簡素,制下之日,朝野相賀。

郭子儀方宴客,聞之,減坐中聲樂五分之四。

京兆尹黎干,騶從甚盛,即日省之,止存十騎。

中丞崔寬,第捨宏侈,亟毀撤之。

[5]夏季,四月壬午(初一),代宗任命太常卿楊綰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為門下侍郎,同任同平章事。

楊綰生一性一清廉簡樸,任命頒布之日,朝野相互祝賀。

郭子儀正在宴請賓客,聽說此事,便將在座助興的聲樂隊減去五分之四。

京兆尹黎幹出行時侍從很多,即日裁減,只留下十騎。

中承崔寬的宅第宏偉奢侈,也趕緊毀除。

[6]癸未,貶吏部侍郎楊炎、諫議大夫韓洄、包一皮佶、起居舍人韓會等,皆載一黨一也。

炎,鳳翔人。

載常引有文學才望者一人親厚之,異日欲以代己,胡炎及於貶。

洄,之弟。

會,南陽人也。

上初欲盡誅炎等,吳湊諫救百端,始貶官。

[6]癸未(初二),代宗將吏部侍郎楊炎、諫議大夫韓洄、包一皮佶、起居舍人韓會等人貶官,他們都是元載的一黨一羽。

楊炎是鳳翔人。

元載常延引一位有文學才望的人,予以親近和厚待,打算以後用此人代替自己,所以楊炎被貶了官。

韓洄是韓的弟弟。

韓會是南陽人。

起初,代宗想將楊炎等人全部殺掉,吳湊百般勸諫解救,他們才僅被貶官。

[7]丁酉,吐蕃寇黎、雅州;西川節度使崔寧擊破之。

[7]丁酉(十六日),吐蕃進犯黎州、雅州,西川節度使崔寧將他們擊敗。

[8]元載以仕進者多樂京師,惡其一逼一十己,乃制俸祿,厚外官而薄京官,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

楊綰、常奏京官俸太薄;己酉,詔加京官俸,歲約十五萬六千餘緡。

[8]元載因為進入仕途的人多喜歡在京師任官,討厭他們一逼一十迫自己,便在訂立俸祿制度時規定:出任外官的俸祿豐厚,而京官的俸祿微薄。

京官生活不能自給,經常向外官乞求借貸。

楊綰、常上奏說京官俸祿太少。

己酉(二十八日),唐代宗下詔增加京官的俸祿,每年約十五萬六千多緡。

五月,辛亥,詔自都一團一練使外,悉罷諸州一團一練守捉使。

又令諸使非軍事要急,無得擅召刺史及停其職務,差人權攝。

又定諸州兵,皆有常數,其召募給家糧、春冬衣者,謂之「官健」;差點土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身糧醬菜者,謂之「一團一結」。

自兵興以來,州縣官俸給不一,重以元載、王縉隨情徇私,刺史月給或至千緡、或數十緡,至是,始定節度使以下至主簿、尉俸祿,掊多益寡,上不有敘,法制粗立。

五月辛亥(初一),代宗下詔,除都一團一練使以外,將各州一團一練守捉使全部取消。

又下令各使,非軍事緊急不得擅自召見刺史及停其職務,派人暫時代理。

又規定各州的軍隊都有一定數額,各州召募的由官府供給家人糧食、春冬二季衣服的士兵,稱之為「官健」;選擇當地人服兵役,春夏二季解甲歸田,秋冬二季召集訓練,官府供給本人糧食和醬菜的稱之為「一團一結」。

自從兵興以來,州縣官吏的俸祿供給不一,加以元載、王縉任意徇私,刺史月薪有的多達一千緡,有的僅數十緡,到這時候,才規定從節度使以下到主薄、縣尉俸祿的數額,減多補少,上下次序分明,法令制度初步確立。

[9]庚午,上遣中使發元載祖父墓,斫棺棄一屍一,毀其家廟,焚其木主。

戊寅,卓英倩等皆杖死。

英倩之用事也,弟凝英橫於鄉里。

及英倩下獄,英遂據險作亂;上發禁兵討之,乙巳,金州刺史孫道平擊擒之。

[9]庚午(二十日),代宗派遣中使挖掘元載祖父的墳墓,劈開棺材,扔掉一屍一體,拆毀他的家廟,焚燒廟中的木製牌位。

戊寅(二十八日)卓英倩等都被杖打而死。

卓英倩當權時,他的弟弟卓英在鄉里橫行霸道。

等到卓英倩入獄,卓英便憑借險要作亂。

代宗調禁軍去征討,乙巳(六月二十五日),金州刺史孫道平進擊並將他抓獲。

[10]上方倚楊綰,使釐革弊政,會綰有疾,秋,七月,己巳,薨。

上痛悼之甚,謂群臣曰:「天不欲朕致太平,何奪朕楊綰之速!」

[10]代宗剛剛依靠楊綰,讓他改革朝政的弊病,恰好楊綰患病,秋季,七月己巳(二十日)去世。

代宗十分悲痛地哀悼楊綰,他跟大臣們說:「蒼天不想讓朕招致天下太平,為什麼這樣快從朕手中奪走了楊綰!」

[11]八月,癸未,賜東川節度使鮮於叔明姓李氏。

[11]八月癸未(初四),代宗賞賜東川節度使鮮於叔明姓李氏。

[12]元載、王縉之為相也,上日賜以內廚御饌,可食十人,遂為故事。

癸卯,常與朱上言:「餐錢已多,乞停賜饌。」

許之。

又欲辭堂封,同列不可而止。

時人譏,以為:「朝廷厚祿,所以養賢,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

[12]元載、王縉擔任宰相時,代宗每天賞賜他們宮廚所做的佳餚,可供十人食用,於是成為慣例。

癸卯(二十四日),常和朱對代宗說:「餐費開支已經很多,懇求停止賞賜御一用食品。」

代宗表示同意。

常又想辭掉自己的堂封,同僚認為不行,這才了事。

當時有人譏笑常,認為:「朝廷豐厚的俸祿是用來供養賢人的。

如果不行,應當辭職,而不應當辭掉俸祿。」

臣光曰:君子恥食浮於人;之辭祿,廉恥存焉,與夫固位貪祿者,不猶愈乎!《詩》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者,亦未可以深譏也。

臣司馬光曰:君子以多受人家的食祿為恥;常辭掉俸祿,表明他還知廉恥,與那些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貪圖俸祿的人相比,難道不好些嗎!《詩經》說:「那些大人先生啊,還不是不勞而食。」

象常這樣的人,也不可以過份地諷刺。

[13]楊綰、常薦湖州刺史顏真卿,上即日召還;甲辰,以為刑部尚書。

綰、又薦淮南判官汲人關播,擢為都官員外郎。

[13]楊綰、常向代宗推薦湖州刺史顏真卿,代宗當天召顏真卿回京。

甲辰(二十五日),任命他為刑部尚書。

楊綰、常又向唐代宗推薦淮南判官汲縣人關播,將他提拔為都官員外郎。

[14]九月,辛酉,以四鎮、北庭行營兼涇原、鄭穎節度副使段秀實為節度使。

秀實軍令簡約,有威惠,奉身清儉,室無姬妾,非公會,未嘗飲酒聽樂。

[14]九月辛酉(十三日),代宗任命四鎮、北庭行營兼涇原、鄭穎節度副使段秀實為節度使。

段秀實軍令簡單扼要,有威望,對部下有恩惠,以清廉節儉為生活準則,家無姬妾,不是因公聚會,從不飲酒聽樂。

[15]吐蕃八萬眾軍於原州北長澤監,己巳,破方渠,入拔谷;郭子儀使裨將李懷光救之,吐蕃退。

庚午,吐蕃寇坊州。

[15]吐蕃八萬人馬駐紮在原州北部長澤監,己巳(二十一日),攻破方渠縣,進入拔谷;郭子儀派副將李懷光前去救援,吐蕃撤退。

庚午(二十二日),吐蕃進犯坊州。

[16]冬,十月,乙酉,西川節度使崔寧奏大破吐蕃於望漢城。

[16]冬季,十月乙酉(初七),西川節度使崔寧奏報在望漢城大敗吐蕃軍隊。

[17]先是,秋霖,河中府池鹽多敗。

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恐鹽戶減稅,丁亥,奏雨雖多,不害鹽,仍有瑞鹽生。

上疑其不然,遣諫議大夫義興蔣鎮往視之。

[17]起先,秋雨綿綿,河中府的池鹽大多壞了。

戶部侍郎兼管度支事務的韓害怕鹽戶減少納稅,丁亥(初九),奏稱秋雨雖多,但並不損壞池鹽,仍然有好鹽出產。

代宗懷疑韓所奏不屬實,派遣諫議大夫義興人蔣鎮前去視察。

[18]吐蕃寇鹽、夏州,又寇長武;郭子儀遣將拒卻之。

[18]吐蕃進犯鹽州、夏州,又進犯長武城;郭子儀調兵遣將前去抵抗,使吐蕃後退。

[19]以永平軍押牙匡城劉洽為宋州刺史。

仍以宋、泗二州隸永平軍。

[19]代宗任命永平軍押牙匡城人劉洽為宋州刺史。

宋州、泗州仍隸屬永平軍。

[20]京兆尹黎干奏秋霖損稼,韓奏幹不實;上命御史按視,丁未,還奏,「所損凡三萬餘頃。」

渭南令劉澡阿附度支,稱縣境苗獨不損;御史趙計奏與澡同。

上曰:「霖雨溥博,豈得渭南獨無!」更命御史朱敖視之,損三千餘頃。

上歎息久之,曰:「縣令,字人之官,不損猶應言損,乃不仁如是乎!」貶澡南浦尉,計灃州司戶,而不問。

[20]京兆尹黎干奏報說秋雨連綿,損壞莊稼,韓則上奏說黎干所說與事實不符,代宗命令御史前去視察核實。

丁未(二十九日),御史回報說:「所損壞的莊稼約三萬多頃。」

渭南縣令劉澡奉承依附度支韓,聲稱唯獨渭南縣境內的禾苗沒有損壞;御史趙計所奏也與劉澡相同,代宗說:「大雨連綿,分佈區域又廣,難道單單渭南沒有!」再命令御史朱敖去視察,渭南實際上受損莊稼三千多頃。

代宗長長地歎息,說道:「縣令是撫養人民的父母官,無損壞還應該說有損壞,但他們竟不仁到這種地步!」將劉澡貶為南浦縣尉,趙計貶為澧州司戶,但不問韓罪。

[21]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恭奏破吐蕃萬餘眾於岷州。

[21]十一月壬子(初四),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恭奏報說,在岷州打敗吐蕃一萬多人。

[22]丙辰,蔣鎮還,奏言「瑞鹽實如韓所言」,仍上表賀,請宣付史臣,錫以嘉名。

上從之,賜號寶應靈應池。

時人醜之。

[22]丙辰(初八),蔣鎮視察歸來,奏報說:「正如韓所說,那裡仍有好鹽出產。」

還上書祝賀,請求交付史官,給鹽池賜個美稱。

代宗同意了,賜名為寶應靈應池。

當時的人們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光彩。

[23]十二月,丙戌,朱自涇州還京師。

[23]十二月丙戌(初八),朱從涇州返回京師。

[24]丁亥,崔寧奏破吐蕃十餘萬眾,斬首八千餘級。

[24]丁亥(初九),崔寧奏報說,打敗吐蕃十多萬人,殺死八千多人。

[25]庚子,以朱兼隴右節度使,知河西、澤潞行營。

[25]庚子(二十二日),代宗讓朱兼任隴右節度使,執掌河西、澤潞行營事務。

[26]平盧節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靈曜之亂,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鄆五州,因自青州徙治鄆州,使其子前淄州刺史納守青州。

正己用刑嚴峻,所在不敢偶語;然法令齊一,賦均而輕,擁兵十萬,雄據東方,鄰藩皆畏之。

是時田承嗣據魏、博、相、衛、、貝、澶七州,李寶臣據恆、易、趙、定、深、冀、滄七州,各擁眾五萬;梁崇義據襄、鄧、均、房、復、郢六州,有眾二萬;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上寬仁,一聽其所為。

朝廷或完一城,增一兵,輒有怨言,以為猜貳,常為之罷役;而自於境內築壘、繕兵無虛日。

以是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

[26]平盧節度使李正己起先佔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和棣等十州地區,等到李靈曜叛亂,各道合兵進攻,所得的地都各自據為己有,李正己又得到曹、濮、徐、和鄆等五州,因而將治所從青州遷到鄆州,派他的兒子前淄州刺史李納鎮守青州。

李正己使用嚴酷的刑法,當地人們都不敢相對私語,但他法令統一,賦稅平均而不繁重,擁有十萬軍隊,雄據東方,鄰近的藩鎮都害怕他。

此時,田承嗣佔據魏、博、相、衛、、貝和澶等七州,李寶臣佔據恆、易、趙、定、深、冀和滄等七州,名自擁有五萬軍隊;梁崇義佔據襄、鄧、均、房、復和郢等六州,擁有二萬軍隊。

他們互相依靠勾結,雖然擁戴朝廷,但不用朝廷的法令,官爵、士兵、租賦和刑殺都由自己掌握。

代宗寬宏仁厚,聽任他們為所欲為。

朝廷有時修補一城,增加一兵,他們就有怨言,認為朝廷懷疑他們有二心,朝廷往往因此而罷役。

而他們自己在境內天天修築堡壘,整治軍隊。

因此,他們名為中國藩臣,實際同境外蠻貊一樣。

十三年(戊午、778)

十三年(戊午,公元778年)

[1]春,正月,辛酉,敕毀白渠支流碾以溉田。

昇平公主有二,入見於上,請存之。

上曰:「吾欲以利蒼生,汝識吾意,當為眾先。」

公主即日毀之。

[1]春季,正月辛酉(十四日),代宗敕令毀掉白渠支流上的水磨,用以灌溉田地。

昇平公主有二部水磨,她入宮面見皇上,請求保留。

代宗對她說:「我想為百姓謀利,而你懂得我的意圖,應當為大家作表率。」

公主當天就毀掉水磨。

[2]戊辰,回紇寇太原,河東押牙泗水李自良曰:「回紇一精一銳遠來求鬥,難與爭鋒;不如築二壘於歸路,以兵戍之。

虜至,堅壁勿與戰,彼師老自歸,乃出軍乘之。

二壘抗其前,大軍蹙其後,無不捷矣。」

留後鮑防不從,遣大將焦伯瑜等逆戰;癸酉,遇虜於陽曲,大敗而還,死者萬餘人。

回紇縱兵大掠。

二月,代州都督張光晟擊破之於羊武谷,乃引去。

上變不問回紇入寇之故,待之如初。

[2]戊辰(二十一日),回紇進犯太原,河東押牙泗水人李自良說:「回紇一精一銳部隊遠道前來求戰,難以與他們交鋒,不如在他們的歸途中修築二個堡壘,用兵戍守。

敵軍到來,則堅守壁壘不與他們交戰,他們的軍隊就會士氣低落,自行撤退,這時便可乘機出兵。

二個堡壘抵抗敵軍前鋒,大部隊進迫他們的後部,沒有不勝的。」

留後鮑防不聽,派遣大將焦伯瑜等人迎戰。

癸酉(二十六日),在陽曲縣與敵軍遭遇,結果大敗而歸,死了一萬多人。

回紇放縱士兵,大肆掠奪。

二月,代州都督張光晟在羊武谷擊敗敵軍,敵軍這才退去。

代宗也不追究回紇入侵的緣故,仍如以前厚待他們。

[3]己亥,吐蕃遣其將馬重英帥眾四萬寇靈州,奪填漢、御史、尚書三渠水口以弊屯田。

[3]己亥(二十二日),吐蕃派遣將領馬重英率領四萬大軍進犯靈州,奪取了填漢、御史和尚書三渠的出一水口,以此破壞唐朝的屯田。

[4]三月,甲戌,回紇使還,過河中,朔方軍士掠其輜重,因大掠坊市。

[4]三月甲戌(二十八日),回紇使者回國,路過河中,朔方士兵掠奪了他的輜重,於是回紇人一大肆掠奪街坊市井。

[5]夏,四月,甲辰,吐蕃寇靈州,朔方留後常謙光擊破之。

[5]夏季,四月甲辰(二十八日),吐蕃進犯靈州,朔方留後常謙光將他們擊敗。

[6]六月,戊戌,隴右節度使朱獻貓鼠同一乳一不相害者以為瑞;常帥百官稱賀。

中書舍人崔甫獨不賀,曰:「物反常為妖。

貓捕鼠,乃其職也,今同一乳一,妖也。

何乃賀為!宜戒法吏之不察一奸一、邊吏之不禦寇者,以承天意。」

上嘉之。

甫,沔之子也。

秋,七月,以甫知吏部選事。

甫數以公事與常爭,由是惡之。

[6]六月戊戌(二十三日),隴右節度使朱向皇上進獻同一乳一而不相傷害的貓鼠,以此為祥瑞;常率領大臣們祝賀。

唯獨中書舍人崔甫不肯祝賀,他說:「事物反常,這是妖異。

貓捕老鼠是貓的職責,如今同一乳一,則是妖怪,為什麼還要祝賀呢?應當告誡那些不察一奸一情的執法官和不抵禦敵寇的邊防官,以

順應上天的意志。」

代宗嘉獎他。

崔甫是崔沔的兒子。

秋季,七月,代宗讓崔

甫執掌吏部選辟事宜。

崔甫多次因為公事與常發生爭執,因此,常很討

厭他。

[7]戊午,郭子儀奏以回紇猶在塞上,邊人恐懼,請遣州刺史渾將兵鎮振武軍,從之。

回紇始去。

[7]戊午(十四日),郭子儀奏稱,因為回紇人仍在塞上,邊地百姓恐懼,請求派遣州刺史渾率軍鎮守鎮武軍,代宗同意。

回紇這才離去。

[8]辛未,吐蕃將馬重英二萬眾寇鹽、慶二州,郭子儀遣朔方都虞候李懷光擊卻之。

[8]辛未(二十七日),吐蕃將領馬重英率二萬大軍進犯鹽州、慶州,郭子儀派遣朔方都虞候李懷光擊退了他們。

[9]八月,乙亥,成德節度使李寶臣請複姓張,許之。

[9]八月乙亥(初二),成德節度使李寶臣請求讓他恢復張姓,代宗准許。

[10]吐蕃二萬眾寇銀、麟州,略一黨一項雜畜,郭子儀遣李懷光擊破之。

[10]吐蕃二萬大軍進犯銀州、麟州,掠奪一黨一項人的各種牲畜,郭子儀派遣李懷光將他們擊敗。

[11]上悼念貞懿皇后不已,殯於內殿,累年不忍葬;丁酉,始葬於莊陵。

[11]代宗對貞懿皇后悼念不已,將靈柩停放在內殿,多年不忍心埋葬;丁酉(二十四日),才埋葬在莊陵。

[12]九月,庚午,吐蕃萬騎下青石嶺,一逼一十涇州;詔郭子儀、朱與段秀實共卻之。

[12]九月庚午(二十七日),吐蕃一萬騎兵從青石嶺下來,進一逼一十涇州。

代宗下詔命令郭子儀、朱和段秀實共同使吐蕃後退。

[13]冬,十二月,丙戌,以吏部尚書、轉運·鹽鐵等使劉晏為左僕射,知三銓及使職如故。

[13]冬季,十二月丙戌(十四日),代宗讓吏部尚書、轉運及鹽鐵等使劉晏擔任左僕射,但掌管三銓和使職不變。

[14]郭子儀入朝,命判官京兆杜黃裳主留務。

李懷光陰謀代子儀,矯為詔書,欲誅大將溫儒雅等。

黃裳察其詐,以詰懷光;懷光流汗服罪。

於是諸將之難制者,黃裳矯子儀之命,皆出之於外,軍府乃安。

[14]郭子儀入朝,任命判官京兆人杜黃裳主持留府事務。

李懷光圖謀取代郭子儀,詐稱有皇上詔書,想殺掉大將溫儒雅等。

杜黃裳察覺有詐,因此責問李懷光。

李懷光掠慌得汗流浹背,表示服罪。

於是杜黃裳假托郭子儀的命令,將難於控制的將領派到外地去,節度使軍府才得安定。

[15]以給事中杜亞為江西觀察使。

[15]代宗任命給事中杜亞為江西觀察使。

[16]上召江西判官李泌入見,語以元載事,曰:「與卿別八年,乃能誅此賊。

賴太子發其陰謀,不然,幾不見卿。」

對曰:「臣昔日固嘗言之。

陛下知群臣有不善,則去之;含容太過,故至於此。」

上曰:「事亦應十全,不可輕發。」

上因言:「聯面屬卿於路嗣恭,而嗣恭取載意,奏卿為虔州別駕。

嗣恭初平嶺南,獻琉璃盤,逕九寸,朕以為至寶。

及破載家,得嗣恭所遣載琉璃盤,逕尺。

俟其至,當與卿議之。」

泌曰:「嗣恭為人,小心,善事人,畏權勢,一精一勤吏事而不知大體。

昔為縣令,有能名;陛下未暇知之,而為載所用,故為之盡力。

陛下誠知而用之,彼亦為陛下盡力矣。

虔州別駕,臣自欲之,非其罪也。

且嗣恭新立大功,陛下豈得以一琉璃盤罪之邪!」上意乃解,以嗣恭為兵部尚書。

[16]代宗召江西判官李泌入朝相見,與他談起元載的事情,說道:「與你分別八年,才能夠殺掉此賊。

幸虧太子發覺他的陰謀,不然的話幾乎見不到你了。」

李泌回答說:「我過去曾經說過,陛下如果知道有居心不一良的大臣,那就將他們除掉;陛下包一皮容太過,所以到這種地步。」

代宗說:「考慮事情也應該周全,不可輕舉妄動。」

代宗就勢又說:「朕當面將你囑托給路嗣恭,然而路嗣恭卻順著元載的意思,上奏讓你擔任虔州別駕。

路嗣恭初次平定嶺南,獻琉璃盤,直徑九寸,朕以為是最珍貴的寶物。

等到抄元載的家,查獲了路嗣恭送給元載的琉璃盤,直徑卻有一尺。

等他到京後,應當跟你議一議怎麼處理他這件事。」

李泌回答說:「路嗣恭為人小心謹慎。

善於侍奉人,害怕有權有勢的人,做官一精一明勤懇但不識大體。

過去擔任縣令,有能幹的名聲,陛下沒顧上瞭解他,而被元載所用,所以路嗣恭為他盡力。

陛下如果真正瞭解並且重用他,他也會為陛下盡力的。

虔州別駕是我自己想當的,不是他的罪過。

況且路嗣恭新近立下大功,陛下豈能因為一件琉璃盤而向他問罪嗎?」

代宗心中原有的疙瘩解一開了,任命路嗣恭為兵部尚書。

[17]郭子儀以朔方節度副使張曇一性一剛率,謂其以武人輕己,銜之;孔目官吳曜為子儀所任,因而構之。

子儀怒,誣奏曇扇動軍眾,誅之。

掌書記高郢力爭之,子儀不聽,奏貶郢猗氏丞。

既而僚佐多以病求去,子儀悔之,悉薦之於朝,曰:「吳曜誤我。」

遂逐之。

[17]郭子儀因為朔方節度副使張曇一性一格剛強直率,曾說郭子儀身為武將輕視自己,心中懷恨。

孔目官吳曜被郭子儀所信任,因而挑拔離間。

郭子儀十分惱怒,誣奏張曇煽動軍隊造反,將他殺掉。

掌書記高郢據理力爭,郭子儀不聽,奏請將高郢貶為猗氏縣丞。

不久僚屬們紛紛托病請求離職,郭子儀十分後悔,將他們全部推薦給朝廷,說道:「吳曜誤了我。」

於是將吳曜趕走。

[18]常言於上曰:「陛下久欲用李泌,昔漢宣帝欲用人為公卿,必先試理人,請且以為刺史,使周知人間利病,俟報政而用之。」

[18]常對代宗說:「陛下早就想重用李泌,過去漢宣帝想用人擔任公卿大臣,必定先試他治理百姓的才能,請陛下暫且讓他擔任刺史,讓他廣泛瞭解人間的利病,等到上報政績之後再重用他。」

十四年(己未、779)

十四年(乙未,公元779年)

[1]春,正月,壬戌,以李泌為澧州刺史。

[1]春季,正月壬戌(二十一日),代宗任命李泌為澧州刺史。

[2]二月,癸未,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薨。

有子十一人,以其侄中軍兵馬使悅為才,使知軍事,而諸子佐之。

甲申,以悅為魏博留後。

[2]二月癸未(十二日),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去世。

田承嗣有十一個兒子,因為他的侄子中軍兵馬使田悅有才幹,所以讓他執掌軍務,而讓兒子們輔佐他。

甲申(十三日),代宗任命田悅為魏博留後。

[3]淮西節度使李忠臣,貪殘好色,將吏妻女美者,多一逼一十一婬一之,悉以軍政委妹婿節度副使張惠光。

惠光挾勢暴橫,軍州苦之。

忠臣復以惠光子為牙將,暴橫甚於其父。

左廂都虞候李希烈,忠臣之族子也,為眾所服。

希烈因眾心怨怒,三月,丁未,與大將丁皓等殺惠光父子而逐忠臣。

忠臣單騎奔京師,上以其有功,使以檢校司空、同平章事留京師;以希烈為蔡州刺史、淮西留後。

以永平節度使李勉兼汴州刺史,增領汴、穎二州,徙鎮汴州。

[3]淮西節度使李忠臣貪婪殘暴,又好女色,將吏的妻子女兒中貌美的,多遭他一逼一十迫一奸一婬一,他將軍政事務全部委託妹夫節度使副使張惠光掌管。

張惠光依仗權勢,殘暴專橫,軍州頗受其苦。

李忠臣又讓張惠光的兒子擔任牙將,他殘暴專橫,勝過他父親。

左廂都虞候李希烈是李忠臣族侄,為眾人所信服。

李希烈憑借眾人的怨憤心情,於三月丁未(初六)與大將丁等人殺掉張惠光父子,趕走了李忠臣。

李忠臣單騎逃奔京師。

代宗因為他有功勞,讓他留在京師擔任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又任命李希烈為蔡州刺史、淮西留後。

代宗讓永平節度使李勉兼任汴州刺史,增加汴州、穎州,讓他治理,並將治所移到汴州。

[4]辛酉,以容管經略使王為河中少尹、知府事。

河東副元帥留後部將凌正暴橫,抑之。

正與其徒乘夜作亂,知之,故縮漏水數刻以差其期,賊驚,潰走,擒正,誅之,軍府乃安。

[4]辛酉(二十日),代宗讓容管經略使王擔任河中少尹,主持府中事務。

河東副元帥留後的部將凌正殘暴專橫,王就抑制他。

凌正與他的追隨者想乘黑夜作亂,王知道後,故意縮短漏水記時器數刻鐘,以此錯開他們謀亂的時間,叛賊十分吃驚,紛紛潰逃,王抓住凌正,將他殺掉,節度使軍府才得以安定。

[5]成德節度使張寶臣既請複姓,又不自安,更請賜姓;夏,四月,癸未,復賜姓李。

[5]成德節度使張寶臣已經請求恢復原姓,但心裡又感到不安,便再次請求皇上賜姓;夏季,四月癸未(十三日),代宗再次賜給他李姓。

[6]五月,癸卯,上始有疾,辛酉,制皇太子監國。

是夕,上崩於紫宸之內殿,遺詔以郭子儀攝塚宰。

癸亥,德宗即位,在諒陰中,動遵禮法;嘗召韓王迥食,食馬齒羹,不設鹽、酪。

[6]五月癸卯(初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