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1]春,正月,甲子,以馮異為征西大將軍。鄧禹慚於受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

漢紀三十三漢光武帝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

[1]春,正月,甲子,以馮異為征西大將軍。

鄧禹慚於受任無功,數以饑卒徼赤眉戰,輒不利;乃率車騎將軍鄧弘等自河北度至湖,要馮異共攻赤眉。

異曰:「異與賊相拒數十日,雖虜獲雄將,餘眾尚多,可稍以恩信傾誘,難卒用兵破也。

上今使諸將屯澠池,要其東,而異擊其西,一舉取之,此萬成計也!」禹、弘不從,弘遂大戰移日。

赤眉陽敗,棄輜重走;車皆載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饑,爭取之。

赤眉引還,擊弘,弘軍潰亂;異與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卻。

異以士卒饑倦,可且休;禹不聽,復戰,大為所敗,死傷者三千餘人,禹以二十四騎脫歸宜陽。

異棄馬奔走,上回阪,與麾下數人歸營,收其散卒,復堅壁自守。

[1]春季,正月甲子(初六),劉秀任命馮異為征西大將軍。

鄧禹對於自己身受重任而沒有功勞感到慚愧,多次用飢餓的士卒去攻擊赤眉軍,卻總是打敗仗。

於是他率領車騎將軍鄧弘等通過河北縣抵達湖縣,邀馮異和他一起攻打赤眉。

馮異說:「我同赤眉對抗數十天,雖然俘虜了他們的幹將,但剩下的人數還很多。

可逐漸用恩德信義動搖引一誘他們,很難一下子就用武力打敗。

現在皇上派將領們屯駐在澠池,威脅赤眉的東翼,而我攻打赤眉的西翼,一舉消滅他們,這是萬全之計!」鄧禹、鄧弘不接受馮異的主張。

於是鄧弘同赤眉軍大戰了一整天。

赤眉假裝戰敗,丟棄輜重逃走。

輜重車上裝的全是土,用豆子覆蓋在最上面。

鄧弘的士卒飢餓,爭著去取豆子。

赤眉軍乘機返回,攻打鄧弘,鄧弘的軍隊大亂。

馮異和鄧禹聯合起來救助鄧弘,赤眉軍稍稍退卻。

馮異認為士兵們又餓又累,應該暫且休息。

鄧禹不聽,又去交戰,被赤眉打得大敗,死傷三千餘人。

鄧禹帶著二十四名騎兵逃出戰場回到宜陽。

馮異拋棄戰馬奔逃,上了回阪,和部下數人回到營寨,招集離散的士兵,重新固壘自保。

[2]辛巳,立四親廟於雒陽,祀父南頓君以上至舂陵節侯。

[2]辛巳(二十三日),劉秀在洛陽建立四親祭廟。

祭祀父親南頓君,往上直到高祖父舂陵節侯。

[3]壬午,大赦。

[3]壬午(二十四日),大赦天下。

[4]閏月,乙巳,鄧禹上大司徒、梁侯印綬;詔還梁侯印綬,以為右將軍。

[4]閏月乙巳(十八日),鄧禹呈上大司徒、梁侯的印信綬帶。

劉秀下詔還給鄧禹梁侯的印信綬帶,任命他為右將軍。

[5]馮異與赤眉約期會戰,使壯士變服與赤眉同,伏於道側。

旦日,赤眉使萬人攻異前部,異少出兵以救之;賊見勢弱,遂悉眾攻異,異乃縱兵大戰。

日昃,賊氣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亂,赤眉不復識別,眾遂驚潰;追擊,大破之於崤底,降男一女八萬人。

帝降璽書勞異曰:「始雖垂翅回,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方論功賞,以答大勳。」

[5]馮異同赤眉軍定好日期會戰。

他挑選一精一壯的士兵,讓他們改換服裝,穿戴和赤眉軍一樣,在路邊埋伏下來。

第二天,赤眉派出一萬人攻擊馮異軍的前部,馮異出動少數軍隊救援。

赤眉見馮異軍勢弱,於是全軍進攻馮異,馮異這才發兵同赤眉軍大戰。

到太陽偏西,赤眉軍士氣衰落,路邊的伏兵突然殺出來,因衣服混雜,赤眉軍不能再辨別誰是自己人,於是驚恐潰散。

馮異軍追擊,在崤底大敗赤眉軍,收降赤眉軍男一女八萬人。

劉秀下詔書慰勞馮異說:「你雖然開始時在回阪垂下翅膀,但最終能在澠池奮起雙翼。

可以說早上在東方丟一了東西,晚上在西方找回來。

正在為你論功行賞,以報答你卓越的功勳。」

赤眉餘眾東向宜陽。

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陳以待之。

赤眉忽遇大軍,驚震不知所謂,乃遣劉恭乞降曰:「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

帝曰:「待汝以不死耳!」丙午,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

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

赤眉眾尚十餘萬人,帝令縣廚皆賜食。

明旦,大陳兵馬臨雒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觀之。

帝謂樊崇等曰:「得無悔降乎?朕今遣卿歸營,勒兵鳴鼓相攻,決其勝負,不欲強相服也。」

徐宣等叩頭曰:「臣等出長安東都門,君臣計議,歸命聖德。

百姓可與樂成,難與圖始,故不告眾耳。

今日得降,猶去虎口歸慈母,誠歡誠喜,無所恨也!」帝曰:「卿所謂鐵中錚錚,傭中佼佼者也!」戊申,還自宜陽。

帝令樊崇等各與妻子居雒陽,賜之田宅。

其後樊崇、逢安反,誅;楊音、徐宣卒於鄉里。

帝憐盆子,以為趙王郎中;後病失明,賜滎陽均輸官地,使食其稅終身。

劉恭為更始報仇,殺謝祿,自系獄;帝赦不誅。

赤眉軍殘部向東方的宜陽移動。

甲辰(十七日),劉秀親率大軍,嚴陣以待。

赤眉突然遇到大軍,震驚得不知所措。

於是,劉盆子派劉恭向劉秀乞降,說:「我率領百萬部眾投降陛下,陛下怎樣對待呢?」

劉秀說:「饒恕你不死罷了!」丙午(十九日),劉盆子和丞相徐宣及以下三十餘人袒露出臂膀投降,獻出所得的傳國玉璽和綬帶。

赤眉的兵器堆積在宜陽城西,和熊耳山一樣高。

赤眉部眾還有十餘萬人,劉秀命令宜陽縣廚房賜給所有的人食物。

第二天,劉秀在洛水邊陳列大軍,命劉盆子君臣排隊觀看。

劉秀對樊崇等人說:「該不會後悔投降吧?我今天送你們回營,統率軍隊鳴起戰鼓再戰,一決勝負。

不想強迫你們服輸。」

徐宣等叩頭說:「我們走出長安東都門,君臣商議,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陛下。

可以和百姓同享受成果,難以和他們同謀開端,所以沒有告訴眾人。

今天能夠投降,就像離開虎口,回到慈母的懷抱,確實歡樂欣喜,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劉秀說:「你就是所謂鐵中的剛利部分,凡人中的出類拔萃者!」戊申(二十日),劉秀從宜陽返回洛陽。

他讓樊崇等人各自偕妻子兒女住在洛陽,賜給他們田地和住宅。

後來樊崇、逢安謀反,被誅殺。

楊音、徐宣在他們的故鄉去世。

劉秀可憐劉盆子,任命他當趙王劉良的郎中。

後來劉盆子患病,雙目失明,劉秀把滎陽均輸官掌握的國有土地賞賜給他,使他終身以收取地租為生。

劉恭替劉玄報仇,殺了謝祿,自己投入臨獄。

劉秀赦免了他,不予誅殺。

[6]二月,劉永立董憲為海西王。

永聞伏隆至劇,亦遣使立張步為齊王。

步貪王爵,猶豫未決。

隆曉譬曰:「高祖與天下約,非劉氏不王;今可得為十萬戶侯耳!」步欲留隆,與共守二州;隆不聽,求得反命,步遂執隆而受永封。

隆遣間使上書曰:「臣隆奉使無狀,受執凶逆;雖在困厄,授命不顧。

又,吏民知步反畔,心不附之,願以時進兵,無以臣隆為念!臣隆得生到闕廷,受誅有司,此其大願。

若令沒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長累陛下。

陛下與皇后、太子永享萬國,與天無極!」帝得隆奏,召其父湛,流涕示之,曰:「恨不且許而遽求還也!」其後步遂殺之。

帝方北憂漁陽,南事梁、楚,故張步得專集齊地,據郡十二焉。

[6]二月,劉永封董憲為海西王。

劉永聽說伏隆到達劇縣,便也派遣使者封張步為齊王。

張步貪圖王爵,猶豫不決。

伏隆解釋說:「高祖曾向天下規定,除劉姓皇族外不能封王爵,現在你僅能成為做十萬戶侯罷了!」張步想留下伏隆,與他共同據守青、徐二州。

伏隆不同意,要求能返回洛陽報告情況。

於是張步拘捕伏隆而接受劉永的封爵。

伏隆派密使上書說:「我奉命出使,不能完成使命,被叛逆拘捕,處於險境。

我雖然身處艱難窘迫之中,但為完成陛下授予的使命,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再有,官民們知道張步叛變,民心不能歸附。

希望陛下及時進軍,不要顧念我。

我能夠活著回到朝廷,被主管官吏誅殺,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假如我死於叛賊之手,就把父母兄弟長期托付給陛下。

祝福陛下和皇后、太子永遠享受萬國的擁戴,同上天一樣無窮無盡!」劉秀得到伏隆的奏書,召見他的父親伏湛,流著眼淚把奏書拿給他看,說:「我恨不得暫且許諾張步封王而馬上求得伏隆返回!」後來,張步終於殺了伏隆。

當時,劉秀北方擔心漁陽,南方擔心梁國、楚國,所以張步能夠獨霸齊地,佔據十二個郡。

[7]帝幸懷。

[7]劉秀到達懷縣。

[8]吳漢率耿、蓋延擊青犢於軹西,大破降之。

[8]吳漢率領耿、蓋延在軹縣西攻打青犢軍,大破青犢軍並使之歸降。

[9]三月,壬寅,以司直伏湛為大司徒。

[9]三月壬寅(十六日),劉秀提拔司直伏湛當大司徒。

[10]涿郡太守張豐反,自稱無上大將軍,與彭一寵一連兵。

朱浮以帝不自征鼓一寵一,上疏求救。

詔報曰:「往年赤眉跋扈長安,吾策其無谷必東;果來歸附。

今度此反虜,勢無久全,其中必有內相斬者。

今軍資未充,故須後麥耳!」浮城中糧盡,人相食,會耿況遣騎來救,浮乃得脫身走,薊城遂降於彭一寵一。

一寵一自稱燕王,攻拔右北平、上谷數縣,賂遺匈奴,借兵為助;又南結張步及富平、獲索諸賊,皆與交通。

[10]涿郡太守張豐反叛,自稱無上大將軍,和彭一寵一的軍隊聯合起來。

朱浮因為劉秀不親自討伐彭一寵一,向劉秀上書求援。

劉秀下詔回答說:「去年赤眉軍在長安飛揚跋扈,我叛定他們在沒有糧食的時候一定向東撤。

後果然前來歸順。

現在估計這些叛逆,勢必不能長期保全,他們內部一定會出現互相斬殺的情況。

現在我軍的軍事物資不充足,所以要等小麥收割以後才行。」

朱浮所在的薊城糧食吃盡,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正趕上耿況派騎兵來救援,朱浮才能夠脫身逃跑。

於是薊城向彭一寵一投降。

彭一寵一自稱為燕王,進攻奪取右北平、上谷的幾個縣。

他還送禮物賄賂北方的匈奴,向匈奴借兵作為援軍,又向南結交張步及富平、獲索各路賊軍,與他們全都建立了聯繫。

[11]帝自將征鄧奉,到堵陽;奉逃歸陽,董降。

夏,四月,帝追奉至小長安,與戰,大破之;奉肉袒因朱祜降。

帝憐奉舊功臣,且釁起吳漢,欲全宥之。

岑彭、耿諫曰:「鄧奉背恩反逆,暴師經年,陛下既至,不知悔善,而親在行陳,兵敗乃降;若不誅奉,無以懲惡!」於是斬之。

復朱祜位。

[11]劉秀親自率軍討伐鄧奉,抵達堵陽。

鄧奉逃回陽,董投降。

夏季,四月,劉秀追擊鄧奉到小長安,同鄧奉交戰,大敗鄧奉。

因朱祜從中調和,鄧奉露出臂膀投降。

劉秀憐惜鄧奉是功臣故舊,而且反叛是因吳漢所一逼一十,想要保全寬恕他。

岑彭、耿進諫說:「鄧奉背叛恩主,起兵叛變,一連幾年殘暴擄掠。

陛下親征抵達堵陽,他不知悔過從善,反而親自上陣和您交戰,打敗了才被迫投降。

如果不殺鄧奉,就不能懲辦邪惡。」

於是,斬鄧奉,恢復朱祜的官職。

[12]延岑既破赤眉,即拜置牧守,欲據關中。

時關中眾寇猶盛,岑據藍田,王歆據下,芳丹據新豐,蔣震據霸陵,張邯據長安,公孫守據長陵,楊周據谷口,呂鮪據陳倉,角閎據,駱延據,任良據,汝章據槐裡,各稱將軍,擁兵多者萬餘人,少者數千人,轉相攻擊。

馮異且戰且行,屯軍上林苑中。

延岑引張邯、任良共擊異;異擊,大破之,諸營保附岑者皆來降,岑遂自武關走南陽。

時百姓飢餓,黃金一斤易豆五升,道路斷隔,委輸不至,馮異軍士悉以果實為糧。

詔拜南陽趙匡為右扶風,將兵助異,並送縑、谷。

異兵谷漸盛,乃稍誅擊豪傑不從令者,褒賞降附有功勞者,悉遣諸營渠帥詣京師,散其眾歸本業,威行關中。

唯呂鮪、張邯、蔣震遣使降蜀,其餘悉平。

[12]延岑打敗赤眉軍以後,即刻任命州牧郡守等官職,打算佔據關中。

當時關中地區各路盜賊氣勢還很旺盛。

延岑佔據藍田,王歆佔據下,芳丹佔據新豐,蔣震佔據霸陵,張邯佔據長安,公孫守佔據長陵,楊周佔據谷口,呂鮪佔據陳倉,角閎佔據,駱延佔據,任良佔據,汝章佔據槐裡。

他們各稱將軍,擁有士兵,多的一萬餘人,少的數千人,各軍之間互相攻擊。

馮異一邊作戰,一邊向前推進,軍隊屯駐於上林苑中。

延岑聯合張邯、任良一起攻打馮異,馮異迎擊,大敗延岑等聯軍,歸附延岑的營壘都來投降馮異,延岑於是從武關向南陽逃跑。

當時百姓飢餓,用一斤黃金才換五升豆子。

道路斷絕,運送的糧食不能到達,馮異的士兵都以果實充飢。

劉秀下詔任命南陽人趙匡當右扶風,率軍協助馮異,並運送絹帛、糧食。

馮異的軍隊逐漸強盛,糧食漸漸充足,於是逐步誅殺打擊不服從命令的豪強,褒揚獎賞歸降有功勞的人,把各營寨的首領全都送到洛陽,遣散他們的徒眾,使徒眾回到各自本來的行業,馮異威振關中。

只有呂鮪、張邯、蔣震派出使者投降了佔據西蜀的公孫述,其餘全部平定。

[13]吳漢率驃騎大將軍杜茂等七將軍圍蘇茂於廣樂;周建招集得十餘萬人救之。

漢迎與之戰,不利,墮馬傷膝,還營;建等遂連兵入城。

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臥,眾心懼矣!」漢乃勃然裹創而起,椎牛餉士,慰勉之,士氣自倍。

旦日,蘇茂、周建出兵圍漢;漢奮擊,大破之,茂走還湖陵。

睢陽人反城迎劉永,蓋延率諸將圍之;吳漢留杜茂、陳俊守廣樂,自將兵助延圍睢陽。

[13]吳漢率領驃騎大將軍杜茂等七位將軍在廣樂包一皮圍蘇茂。

周建招集到十餘萬人援救蘇茂。

吳漢迎戰周建,不能取勝,從馬上摔下,膝蓋受傷,回到大營。

於是周建等帶兵進城。

將領們對吳漢說:「大敵當前,而您受傷躺在一床一上,大家心裡感到恐懼。」

吳漢於是包一皮扎傷口,勃然而起,殺牛犒勞戰士,慰問勉勵他們,軍中士氣倍增。

第二天,蘇茂、周建出兵包一皮圍吳漢,吳漢奮力反擊,大敗敵軍。

蘇茂逃回湖陵。

這時,睢陽人在城內叛亂,迎接劉永進城。

東漢大將蓋延率眾將領包一皮圍睢陽。

吳漢留下杜茂、陳俊守衛廣樂,自己帶兵協助蓋延包一皮圍睢陽。

[14]車駕自小長安引還,令岑彭率傅俊、臧宮、劉宏等三萬餘人南擊秦豐。

五月,己酉,車駕還宮。

[14]劉秀從小長安率軍返回。

命令岑彭率領傅俊、臧宮、劉宏等三萬餘人向南攻打秦豐。

五月己酉(二十四日),劉秀回到洛陽皇宮。

[15]乙卯晦,日有食之。

[15]乙卯晦(三十日),出現日食。

[16]六月,壬戌,大赦。

[16]六月壬戌(初七),大赦天下。

[17]延岑攻南陽,得數城;建威大將軍耿與戰於穰,大破之。

岑與數騎走東陽,與秦豐合;豐以女妻之。

建義大將軍朱祜率祭遵等與岑戰於東陽,破之;岑走歸秦豐。

祜遂南與岑彭等軍合。

[17]延岑進攻南陽,奪取了幾座城。

東漢建威大將軍耿同延岑在穰城交戰,大敗延岑。

延岑和幾個人騎馬逃向東陽,與秦豐聯合。

秦豐把女兒嫁給延岑。

東漢建義大將軍朱祜率領祭遵等同延岑在東陽交戰,打敗延岑。

延岑逃跑回到秦豐所在的黎丘。

於是朱祜南下與岑彭等軍隊匯合。

延岑護軍鄧仲況擁兵據陰縣,而劉歆孫龔為其謀主。

前侍中扶風蘇竟以書說之,仲況與龔降。

竟終不伐其功,隱身樂道,壽終於家。

延岑的護軍鄧仲況領兵佔據陰縣,而劉歆的孫子劉龔是他的主要謀士,前侍中扶風人蘇竟寫信勸說他們。

鄧仲況與劉龔便投降了劉秀。

蘇竟始終不誇耀這份功勞,隱退故里,樂守聖人之道,在家鄉壽終。

秦豐拒岑彭於鄧,秋,七月,彭擊破之。

進圍豐於黎丘,別遣積一弩一將軍傅俊將兵徇江東,揚州悉定。

秦豐在鄧縣抗拒岑彭。

秋季,七月,岑彭擊敗秦豐。

又進軍在黎丘包一皮圍秦豐,另外派遣積一弩一將軍傅俊領兵攻佔長江以東地區,揚州全部平定。

[18]蓋延圍睢陽百日,劉永、蘇茂、周建突出,將走;延追擊之急,永將慶吾斬永首降。

蘇茂、周建奔垂惠,共立永子紆為梁王。

佼強奔保西防。

[18]蓋延包一皮圍睢陽達一百天。

劉永、蘇茂、周建突圍而出,準備逃往縣。

蓋延急速追擊,劉永的將領慶吾砍下劉永的人頭投降。

蘇茂、周建逃到垂惠,一齊擁立劉永的兒子劉紆當梁王。

劉永的另一將領佼強逃到西防據守。

[19]冬,十月,壬申,上幸舂陵,祠園廟。

[19]冬季,十月壬申(十九日),劉秀到達故鄉舂陵,祭祀祖先的陵園祭廟。

[20]耿從容言於帝,自請北收上谷兵未發者,定彭一寵一於漁陽,取張豐於涿郡,還收富平、獲索,東攻張步,以平齊地。

帝壯其意,許之。

[20]耿從容地向劉秀說,他請求北上招收上谷郡還沒有調動的士兵,在漁陽剷除彭一寵一,在涿郡打敗張豐;返回洛陽時消滅富平、獲索軍;向東攻擊張步,從而平定齊地。

劉秀認為他很有雄心壯志,答應了他的要求。

[21]十一月,乙未,帝還自舂陵。

[21]十一月乙未(十二日),劉秀從舂陵返回。

[22]是歲,李憲稱帝,置百官,擁九城,眾十餘萬。

[22]這一年,李憲在廬江稱帝,設置百官,擁有九座城,部眾十餘萬人。

[23]帝謂太中大夫來歙曰:「今西州未附,子陽稱帝,道裡阻遠,諸將方務關東,思西州方略,未知所在。」

歙曰:「臣嘗與隗囂相遇長安。

其人始起,以漢為名。

臣願得奉威命,開以丹青之信,囂必束手自歸;則述自亡之勢,不足圖也!」帝然之,始令歙使於囂。

囂既有功於漢,又受鄧禹爵署,其腹心議者多勸通使京師,囂乃奉奏詣闕。

帝報以殊禮,言稱字,用敵國之儀,所以慰藉之甚厚。

[23]劉秀對太中大夫來歙說:「現在西州沒有歸附,公孫述自稱皇帝,道路阻塞遙遠,將領們正把力量用在關東。

思量攻相西州的策略,不知道怎麼辦好。」

來歙說:「我曾經和隗囂在長安會見。

這個人最初起兵時,以恢復漢王朝為名義。

我請求奉陛下之命,開誠佈公,他一定會束手歸附。

那樣的話,公孫述會處於自亡的境地,不值得費力圖謀了!」劉秀同意來歙的話,便派他出使去見隗囂。

隗囂既對更始朝建有功勳,又接受東漢大司徒鄧禹任命的官職。

他的心腹以及謀士們多勸他和洛陽取得聯繫。

於是隗囂到洛陽奉上奏章。

劉秀用特殊的禮儀進行回報,交談時對隗囂用表字,用對待地位平等國家的禮儀相待,安慰推許他,充滿了深情厚誼。

四年(戊子、28)

四年(戊子,公元28年)

[1]正月,甲申,大赦。

[1]正月甲申(初二),劉秀實行大赦。

[2]二月,壬子,上行幸懷;壬申,還雒陽。

[2]二月壬子(初一),劉秀前往懷縣。

壬申(十一日),返回洛陽。

[3]延岑復寇順陽;遣鄧禹將兵擊破之。

岑奔漢中;公孫述以岑為大司馬,封汝寧王。

[3]延岑又攻打順陽。

劉秀派鄧禹率領軍隊擊敗延岑。

延岑逃往漢中。

公孫述任命延岑當大司馬,封為汝寧王。

[4]田戎聞秦豐破,恐懼,欲降。

其妻兄辛臣圖彭一寵一、張步、董憲、公孫述等所得郡國以示戎曰:「雒陽地如掌耳,不如且按甲以觀其變。」

戎曰:「以秦王之強,猶為征南所圍,吾降決矣!」乃留辛臣使守夷陵,自將兵沿江溯沔上黎丘。

辛臣於後盜戎珍寶,從間道先降於岑彭,而以書招戎曰:「宜以時降,無拘前計!」戎疑臣賣己,灼龜卜降,兆中坼,遂復反,與秦豐合;岑彭擊破之,戎亡歸夷陵。

[4]田戎聽說秦豐被打敗,感到恐慌,準備投降。

田戎妻子的哥哥辛臣畫出彭一寵一、張步、董憲、公孫述等佔有的郡國給田戎看,對他說:「洛陽這塊地方,不過像手掌那麼大罷了,我們不如暫且按兵不動,以觀察局勢的變化。」

田戎說:「憑著秦豐的強盛,還陷於征南大將軍岑彭的包一皮圍之中,我決心投降了!」於是留下辛臣,讓他守衛夷陵,自己率領軍隊沿著長江至沔江,逆流而上進軍黎丘。

辛臣在田戎出發後,****田戎的珍寶,抄小路逃跑,先向岑彭投降,然後寫信招降田戎說:「你應該及時投降,不要拘泥於我們以前的打算!」田戎懷疑辛臣出賣自己,燒龜甲占卜應否投降。

龜甲從中裂開,大凶。

於是又進行反叛,同秦豐聯合。

岑彭打敗田戎,田戎逃回夷陵。

[5]夏,四月,丁巳,上行幸鄴;己巳,幸臨平,遣吳漢、陳俊、王梁擊破五校於臨平。

鬲縣五姓共逐守長,據城而反;諸將爭欲攻之。

吳漢曰:「使鬲反者,守長罪也。

敢輕冒進兵者斬!」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長,而使人謝;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降。

諸將乃服,曰:「不戰而下城,非眾所及也!」

[5]夏季,四月丁巳(初七),劉秀前往鄴城。

己巳(十九日),前往臨平。

派遣吳漢、陳俊、王梁在臨平擊敗五校軍。

鬲縣五大家族聯合起兵,驅逐代理縣長,佔據縣城反叛。

將領們爭先恐後地要前去攻打。

吳漢說:「促使鬲縣人反叛的,是代理縣長的罪過。

膽敢輕率進兵的,一律斬首!」於是用公文通告郡府拘捕代理縣長,並派人酬謝。

城中五大家族非常高興,立刻相繼投降。

將領們於是佩服吳漢,說:「不經過戰鬥就能得到城池,這種本領不是一般人所能趕得上的!」

[6]五月,上幸元氏;辛巳,幸盧奴,將親征彭一寵一。

伏湛諫曰:「今兗、豫、青、冀,中國之都,而寇賊從橫,未及從化。

漁陽邊外荒耗,豈足先圖!陛下捨近務遠,棄易求難,誠臣之所惑也!」上乃還。

[6]五月,劉秀前往元氏。

辛巳(初一),抵達盧奴,準備親自征討彭一寵一。

伏湛勸阻說:「現在,兗州、豫州、青州、冀州本是中國的內地,而盜匪賊寇橫行無忌,還沒有來得及使他們順從,接受教化。

漁陽不過是臨近北方外族的荒涼地方,怎麼值得先去圖謀呢?陛下捨近求遠,放棄容易做的事,去做難做的事,真使我感到迷惑!」劉秀這才返回。

[7]帝遣建議大將軍朱祜、建威大將軍耿、征虜將軍祭遵、驍騎將軍劉喜討張豐於涿郡。

祭遵先至,急攻豐;禽之。

初,豐好方術,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豐肘,云「石中有玉璽」。

豐信之,遂反。

既執,當斬,猶曰「肘石有玉璽」。

傍人為椎破之,豐乃知被詐,仰天歎曰:「當死無恨!」

[7]劉秀派遣建議大將軍朱祜、建威大將軍耿、征虜將軍祭遵、驍騎將軍劉喜在涿群討伐張豐。

祭遵先行到達,猛烈攻打張豐,把他生擒。

當初,張豐喜好法術,有個道士說張豐會做皇帝,並用五彩的口袋包一皮裹石頭綁在張豐的肘上,說:「石頭中有皇帝用的玉璽。」

張豐相信道士的話,於是叛變。

把他捉住以後,應當斬首,他還說:「我肘上的石頭裡有玉璽。」

旁人為他用槌子打破石頭,張豐才知受騙了。

他仰天長歎說:「我應當死,死而無恨!」

上詔耿進擊彭一寵一。

以父況與一寵一同功,又兄弟無在京師者,不敢獨進,求詣雒陽。

詔報曰:「將軍舉宗為國,功傚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徵!」況聞之,更遣弟國入侍。

時祭遵屯良鄉,劉喜屯陽鄉,彭一寵一引匈奴兵欲擊之;耿況使其子舒襲破匈奴兵,斬兩王,一寵一乃退走。

劉秀頒下詔書,命令耿進攻彭一寵一。

耿因為父親耿況和彭一寵一有同樣的功勞,再加上兄弟沒有人在洛陽做人質,不敢單獨進軍,請求返回洛陽。

劉秀下詔回答說:「將軍全家為國效忠,功勞卓著,有什麼嫌疑而要求徵召回洛陽呢?」

耿況聽說以後,另外派耿的弟弟耿國前往洛陽,到宮廷服務。

這時,祭遵駐屯良鄉,劉喜駐屯陽鄉,彭一寵一率領匈奴的軍隊準備襲擊。

耿況命他的兒子耿舒擊敗匈奴軍,誅殺匈奴兩位親王,彭一寵一這才退兵。

[8]六月,辛亥,車駕還宮。

[8]六月辛亥(初二),劉秀返回洛陽。

[9]秋,七月,丁亥,上幸譙,遣捕虜將軍馬武、騎都尉王霸圍劉紆、周建於垂惠。

[9]秋季,七月丁亥(初八),劉秀到譙城。

派遣捕虜將軍馬武、騎都尉王霸在垂惠包一皮圍劉紆、周建。

[10]董憲將賁休以蘭陵降;憲聞之,自郯圍之。

蓋延及平狄將軍山陽龐萌在楚,請往救之。

帝敕曰:「可直往搗郯,則蘭陵自解。」

延等以賁休城危,遂先赴之。

憲逆戰而陽敗退,延等因拔圍入城。

明日,憲大出兵合圍;延等懼,遽出突走,因往攻郯。

帝讓之曰:「間欲先赴郯者,以共不意故耳!今既奔走,賊計已立,圍豈可解乎!」延等至郯,果不能克;而董憲遂拔蘭陵,殺賁休。

[10]董憲的將領賁休獻出蘭陵縣投降。

董憲得到消息,從郯縣率軍包一皮圍蘭陵。

蓋延與平狄將軍山陽人龐萌在楚駐屯,請求前往蘭陵救援賁休。

劉秀告誡說:「大軍可以去直搗郯縣,蘭陵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蓋延等認為賁休所守的蘭陵城危險,於是先奔赴蘭陵救援。

董憲迎戰,然後假裝戰敗撤退。

蓋延等因此攻破圍軍進城內。

第二天,董憲率大軍合圍。

蓋延等恐懼,迅速突圍逃跑,於是前往攻打郯縣。

劉秀責備蓋延等人說:「先前要進攻郯縣,是由於出其不意的緣故罷了!現在既然敗逃,敵人的計謀已經確定,怎麼還能解除蘭陵之圍呢!」蓋延等到達郯縣,果然不能攻克。

而董憲終於攻陷蘭陵,誅殺賁休。

[11]八月,戊午,上幸壽春,遣揚武將軍南陽馬成率誅虜將軍南陽劉隆等三將軍發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兵擊李憲。

九月,圍憲於舒。

[11]八月戊午(初十),劉秀到壽春縣。

派遣揚武將軍南陽人馬成率領誅虜將軍南陽人劉隆等三位將軍,徵調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個郡的兵力攻打李憲。

九月,在舒縣包一皮圍李憲。

王莽末,天下亂,臨淮大尹河南侯霸獨能保全其郡。

帝征霸會壽春,拜尚書令。

時朝廷無故典,又少舊臣,霸明習故事,收錄遺文,條奏前世善政法度,施行之。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唯獨臨淮郡大尹河南人侯霸能夠保全一郡平安。

劉秀徵召侯霸在壽春見面,任命他當尚書令。

當時朝廷沒有舊法則可依,又缺少舊臣,侯霸熟悉過去的典章制度,搜集失散的文獻檔案,列出前朝好的政策和法令制度上奏,予以施行。

冬,十月,甲寅,車駕還宮。

冬季,十月甲寅(初七),劉秀返回洛陽。

[12]隗囂使馬援往觀公孫述。

援素與述同裡,相善,以為既至,當握手歡如平生;而述盛陳陛衛以延援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

更為援制都布單衣、交讓寇,會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禮饗官屬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將軍位。

賓客皆樂留。

援曉之曰:「天下雌雄未定,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辭歸,謂囂曰:「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12]隗囂派馬援前往成都觀察公孫述的情況。

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關係很好,他以為到達之後,公孫述一定像平時那樣和他握手言歡。

但公孫述讓許多衛士排列在殿階下,戒備森嚴,然後請馬援進入。

行過交拜禮之後,公孫述讓馬援出去,到賓館休息。

又替馬援制做布衣服和交讓寇。

在宗廟中召集百官,設立了舊交老友的座位。

公孫述用繡著鸞鳥的旗幟、披頭散髮的騎士作前導,開路清道,實行警戒,登車出發。

他向左向迎侯的官員屈身作答後,進入宗廟。

禮儀祭品及百官的陣容十分盛大。

公孫述準備封馬援侯爵,任命當大將軍。

馬援帶領的賓客們都樂意留下來。

馬援向他們解釋說:「天下勝負未定,公孫述不懂得吐出口中的飯,奔走迎接有才幹的人,與他共同圖謀成敗的大事,他反而注重繁瑣的小節,就像一個木偶人,這種人怎麼能夠長久留住天下有志之士呢?」

因此告辭返回,對隗囂說:「公孫述不過是井底之蛙罷了,卻妄自尊大!我們不如一心與東方的劉秀往來。」

囂乃使援奉書雒陽。

援初到,良久,中黃門引入。

帝在宣德殿南廡下,但幘,坐,迎笑,謂援曰:「卿遨遊二帝間;今見卿,使人一大慚。」

援頓首辭謝,因曰:「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後進臣。

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剌客一奸一人,而簡易若是!」帝復笑曰:「卿非剌客,顧說客耳。」

援曰:「天下反覆,盜名字者不可勝數;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於是隗囂派馬援帶著給劉秀的信到洛陽去。

馬援初到,等了很久,中黃門引進。

劉秀在宣德殿南面的廊屋裡,只戴著頭巾,坐在那裡,笑迎馬援。

劉秀對馬援說:「您在兩個皇帝之間遊歷,今天見到您,令人非常慚愧。」

馬援叩頭辭謝,於是說:「當今的天下,不但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選擇君主。

我和公孫述同是一縣的人,自幼關係很好。

我前些時候到成都,公孫述讓武士持戟立在殿階下,然後才接見我。

我今天遠道而來,您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或一奸一惡的人,而這樣平易地接見我!」劉秀又笑著說:「您不是刺客,不過是說客罷了。」

馬援說:「天下大局,反覆未定,盜用帝王稱號的人不計其數。

今天我看見您恢宏大度,和高祖一樣,才知道自有真正的天子。」

[13]太傅卓茂薨。

[13]太傅卓茂去世。

[14]十一月,丙申,上行幸宛。

岑彭攻秦豐三歲,斬首九萬餘級;豐余兵裁千人,食且盡。

十二月,丙寅,帝幸黎丘,遣使招豐,豐不肯降;乃使朱祜等代岑彭圍黎丘,使岑彭、傅俊南擊田戎。

[14]十一月丙申(十九日),劉秀前往宛城。

岑彭圍攻秦豐三年,斬殺九萬餘人。

秦豐剩餘的軍隊才一千人,糧食將要耗盡。

十二月丙寅(二十日),劉秀抵達黎丘,派使者招降秦豐,秦豐不肯投降。

於是派遣朱祜等代替岑彭包一皮圍黎丘;派遣岑彭、傅俊率軍南下,攻打田戎。

[15]公孫述聚兵數十萬人,積糧漢中;又造十層樓船,多刻天下牧守印章。

遣將軍李育、程烏將數萬眾出屯陳倉,就呂鮪,將徇三輔;馮異迎擊,大破之,育、烏俱奔漢中。

異還,擊破呂鮪,營保降者甚眾。

[15]公孫述聚集軍隊數十萬人,在漢中囤積糧食。

又建造十層高的樓船,大量刻制天下州郡長官的印章。

公孫述派遣將軍李育、程焉率領數萬軍隊進軍,在陳倉駐屯,去和呂鮪合兵,準備攻佔三輔地區。

馮異迎擊,大敗敵軍。

李育、程焉都逃往漢中。

馮異返回,擊敗呂鮪,有大量營寨投降。

是時,隗囂遣兵佐異有功,遣使上狀,帝報以手書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

昔文王三分,猶服事殷,但駑馬、鉛刀,不可強扶,數蒙伯樂一顧之價。

將軍南拒公孫之兵,北御羌、胡之亂,是以馮異西征,得以數千百人躑躅三輔。

微將軍之助,則咸陽已為他人禽矣!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彭旗相當。

儻肯如言,即智士計功割地之秋也!避仲曰:『生我者父母,成我者鮑子。

』自今以後,手書相聞,勿用傍人間構之言。」

其後公孫述數遣將間出,囂輒與馮異合勢,共摧挫之。

述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綬授囂;囂斬其使,出兵擊之,以故蜀兵不復北出。

當時,隗囂派遣軍隊協助馮異作戰有功,派使者人給劉秀上書報告情況。

劉秀親筆寫信回答說:「因為思慕道德仁義,盼望與將軍結交。

從前周文王佔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仍向商朝稱臣,但劣馬和鉛質的刀,不能勉強扶持,我卻幾次承蒙您這位伯樂看顧一眼的榮耀。

您在南方抗拒公孫述的軍隊,在北方抵禦羌、胡外族的騷擾。

因此馮異西征,能夠僅用數千人在三輔地區周旋。

如果沒有將軍的幫助,咸陽就已被別人佔領了。

假如公孫述到漢中,三輔地區願憑借將軍的軍隊和他對抗,使雙方力量旗鼓相當。

如果您肯像我說的這樣做,那就是給智士賢人計算功勞、分封土地的時候!避仲說過:『生養我的是父母,使我成功的是鮑叔牙。

』從今以後,我們之間用親筆書信互通消息,不要聽信別人挑一撥離間的話。」

從那以後,公孫述幾次派將領秘密出兵,隗囂都同馮異聯合起來,一齊將公孫述軍挫敗。

公孫述派使者將大司空、扶安王的印信綬帶授給隗囂,隗囂誅殺使者,派出軍隊攻擊。

因此公孫述的軍隊不再向北進攻。

[16]泰山豪傑多與張步連兵。

吳漢薦強一弩一大將軍陳俊為泰山太守,擊破步兵,遂定泰山。

[16]泰山郡的豪強大多和張步的軍隊聯合。

吳漢舉薦強一弩一大將軍陳俊做泰山太守,擊敗張步的軍隊,因而平定了泰山郡。

五年(己丑、29)

五年(己丑,公元29年)

[1]春,正月,癸巳,車駕還宮。

[1]春季,正月癸巳(十七日),劉秀回到洛陽。

[2]帝使來歙持節送馬援歸隴右。

隗囂與援共臥起,問以東方事,曰:「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每接燕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

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辨,前世無比。」

囂曰:「卿謂何如高帝?」

援曰:「不如也。

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又不喜飲酒。」

囂意不懌,曰:「如卿言,反覆勝邪!」

[2]劉秀派遣來歙持符節送馬援回到隴右。

隗囂和馬援一同睡覺、起一床一,詢問東方的情況。

馬援說:「先前到朝廷,皇上接見我有數十次。

每次接見,都在一起閒談,從晚上一直到天亮。

他的聰明才智,勇氣謀略,不是他人所能匹敵的。

並且心胸開闊,坦率真誠,無所隱藏,豁達而注重大節,和漢高祖很相像。

他博讀經書,政事處理得條理清楚,前世的帝王沒人能夠和他相比。」

隗囂說:「你認為他和漢高祖相比,怎樣?」

馬援說:「不如。

高祖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而當今皇上喜好處理政務,行動符合規矩,又不喜歡喝酒。」

隗囂感到不高興,說:「要像你說的那樣,皇上反而比高祖更高明了!」

[3]二月,丙午,大赦。

[3]二月丙午(初一),劉秀實行大赦。

[4]蘇茂將五校兵救周建於垂惠。

馬武為茂、建所敗,奔過王霸營,大呼求救。

霸曰:「賊兵盛,出必兩敗,一弩一力而已!」乃閉營堅壁。

軍吏皆爭之,霸曰:「茂兵一精一銳,其眾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虜與吾相恃,兩軍不一,此敗道也。

今閉營固守,示不相援,賊必乘勝輕進;捕虜無救,其戰自倍。

如此,茂眾疲勞,吾承其敝,乃可克也。」

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戰良久,霸軍中壯士數十人斷髮請戰,霸乃開營後,出一精一騎襲其背。

茂、建前後受敵,驚亂敗走,霸、武各歸營。

茂、建復聚兵挑戰,霸堅臥不出,方饗士作倡樂;茂雨射營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動。

軍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擊也!」霸曰:「不然,蘇茂客兵遠來,糧食不足,故數挑戰,以徼一時之勝。

今閉營休士,所謂『不戰而屈人兵』者也。」

茂、建既不得戰,乃引還營。

其夜,周建兄子誦反,閉城拒之:建於道死;茂奔下邳,與董憲合;劉紆奔佼強。

[4]蘇茂率領五校軍在垂惠援救周建。

馬武被蘇茂、周建打敗,奔逃時經過王霸營壘,大聲呼救。

王霸說:「賊軍的士氣很盛,我如果出兵,你我兩軍一定會都被打敗,你只有自己努力了!」於是關閉營門,嚴密戒備。

軍官們全表示反對,王霸說:「蘇茂的軍隊很一精一銳,人數又多,我們的將士內心恐懼。

而馬武依賴我軍,兩支軍隊不一致,這是失敗之道。

現在我們閉營堅守,表示我們不援助馬武,賊軍定會乘勝輕舉冒進。

馬武得不到救兵,戰鬥力自然培增。

這樣,蘇茂的軍隊就會疲勞,我們趁他疲勞的時候進攻,才可以打敗他。」

蘇茂、周建果然出動所有的軍隊進攻馬武。

交戰了很長時間,王霸軍中有數十名壯士割斷頭髮請戰。

於是王霸打開營壘後門,派出一精一銳騎兵從背後襲擊蘇茂、周建。

蘇茂、周建前後受敵,在驚慌混亂中敗陣逃跑,王霸、馬武各自回營。

蘇茂、周建又聚集起軍隊挑戰。

王霸堅守不出戰,正在大宴部下,唱歌取樂,蘇茂向王霸營中放箭,箭如雨下,射中王霸面前的酒杯,王霸安然坐在那裡不動。

軍官們都說:「我們昨天已經擊敗了蘇茂,現在容易打他!」王霸道:「不是這樣,蘇茂的軍隊從遠道而來,糧食不足,所以頻繁挑戰,想取得一時的勝利。

現在我們關閉營門,休整軍隊,正是所謂『不用打仗就能使敵人屈服』!」蘇茂、周建既然不能和王霸交戰,只好率軍回營。

夜裡,周建哥哥的兒子周誦反叛,關閉垂惠城門,不讓他們進城。

周建死在途中,蘇茂逃奔到下邳,與董憲會合。

梁王劉紆投奔佼強。

[5]乙丑,上行幸魏郡。

[5]乙丑(二十日),劉秀前往魏郡。

[6]彭一寵一妻數為惡夢,又多見怪變;卜筮、望氣者皆言兵當從中起。

一寵一以子後蘭卿質漢歸,不信之,使將兵居外,無親於中。

一寵一齋在便室,蒼頭子密等三人因一寵一臥寐,共縛著一床一,告外吏云:「大王齋禁,皆使吏休。」

偽稱一寵一命,收縛奴婢,各置一處。

又以一寵一命呼其妻,妻入,驚曰:「奴反!」奴乃其頭,擊其頰。

一寵一急呼曰:「趣為諸將軍辦裝!」於是兩奴將妻入取寶物,留一奴守一寵一。

一寵一謂守奴曰:「若小兒,吾素所一愛一也。

今為子密所迫劫耳!解我縛,當以女珠妻汝,家中財物皆以與若。」

小奴意欲解之,視戶外,見子密聽其語,遂不敢解。

於是收金玉衣物,至一寵一所裝之,被馬六匹,使妻縫兩縑囊。

昏夜後,解一寵一手,令作記告城門將軍云:「今遣子密等至子後蘭卿所,勿稽留之。」

書成,斬一寵一及妻頭置囊中,便持記馳出城,因以詣闕。

明旦,閣門不開,官屬逾牆而入,見一寵一屍一,驚怖。

其尚書韓立等共立一寵一子午為王,國師由韓利斬午首詣祭遵降,夷其宗族。

帝封子密為不義侯。

[6]彭一寵一的妻子多次做惡夢,又常常看到奇異反常的現象。

占卜師、望氣先生都說兵亂要從內部興起。

彭一寵一因為堂弟子後蘭卿在洛陽做人質後歸來,不信任他,派他率領軍隊住在外地,遠離宮中。

彭一寵一在供休息用的便室齋戒,奴僕子密等三人趁彭一寵一在躺著睡覺,一起把他綁在一床一上,告訴外面的官員:「大王正在齋戒,官吏們全都放假。」

又假傳彭一寵一的命令,把男一女奴僕全都捆起來,分別囚禁。

又以彭一寵一的命令喚請他的妻子,彭一寵一的妻子進入便室,一驚,說:「奴才反了!」家奴們竟然揪著她的頭,狠打她耳光。

彭一寵一急忙叫道:「趕快為將軍們置辦行裝!」於是兩個奴僕押著彭一寵一妻子到後宮收取珍珠財寶,留一個奴僕看守彭一寵一。

彭一寵一對看守自己的奴僕說:「你這個小孩子,我一向一愛一護你。

而今你不過被子密脅迫罷了!替一我解一開繩索,我將把女兒彭珠給你做妻子,家裡的財寶全都給你。」

小奴僕想要解一開繩索,看看門外,見子密正聽他們說話,便不敢去解。

於是子密等人收取了後宮中的財寶衣物,回到彭一寵一所在的便室裝好,備好六匹馬,命彭一寵一的妻子縫製兩個細絹做的口袋。

天黑以後,解一開彭一寵一的手,命他給守衛城門的將軍親筆下命令:「今派子密等人到子後蘭卿處,不要留難。」

寫好之後,子密等人斬殺彭一寵一和他的妻子,把人頭放到口袋裡,就拿著彭一寵一的手令騎馬疾馳出城,將人頭等送到東漢京師洛陽。

第二天,宮門不開,彭一寵一的官屬們翻牆而入,看到彭一寵一的一屍一體,驚慌恐怖。

彭一寵一的尚書韓立等共同擁立彭一寵一的兒子彭午為燕王。

國師韓利誅殺彭午,砍下人頭,帶到東漢征虜將軍祭遵處投降。

祭遵把彭一寵一家族全部殺死。

劉秀封子密為不義侯。

權德輿議曰:伯通之叛命,子密之戕君,同歸於亂,罪不相蔽,宜各致於法,昭示王度;反乃爵於五等,又以『不義』為名。

且舉以不義,莫可侯也;此而可侯,漢爵為不足勸矣。

《春秋》書齊豹盜、三叛人名之義,無乃異於是乎!

權德輿議曰:彭一寵一叛變,子密殺君,同樣是亂臣賊子,罪惡不能相遮蓋,應當分別繩之以法,使王法顯示於天下。

但劉秀反而封子密做五等爵,又冠以「不義」的稱號。

既然提出他不義,就不可以封侯。

如果這樣的行為可以封侯的話,漢朝的爵位就失去勸勉的意義了。

《春秋》把因私仇殺害衛侯兄孟縶的衛國司寇齊豹稱為強盜;記載庶其、牟夷、射三個叛徒的名字,它的原則恐怕與此不同吧!

[7]帝以扶風郭為漁陽太守。

承離亂之後,養民訓兵,開示威信,盜賊銷散,匈奴遠跡;在職五年,戶口增倍。

[7]劉秀任命扶風人郭做漁陽太守。

郭接受的是流離戰亂後的爛攤子,他休養百姓,訓練士兵,建立威信。

不久盜賊消散,匈奴人的蹤跡遠去。

郭在職五年,戶口增加一倍。

[8]帝使光祿大夫樊宏持節迎耿況於上谷,曰:「邊郡寒苦,不足久居。」

況至京師,賜甲第,奉朝請,封牟平侯。

[8]劉秀命光祿大夫樊宏持符節在上谷郡迎接耿況,說:「邊疆郡縣,寒冷貧窮,不能長期居住。」

耿況到達洛陽,被賜予上等住宅,有權參加朝會封他為牟平侯。

吳漢率耿、王常擊富平、獲索賊於平原,大破之;追討余一黨一,至勃海,降者四萬餘人。

上因詔進討張步。

吳漢率領耿、王常在平原郡攻打富平、獲索賊軍,大敗賊軍。

追擊餘部至勃海郡,有四萬餘人投降。

劉秀接著頒詔書,命耿進軍討伐張步。

[9]平敵將軍龐萌,為人遜順,帝信一愛一之,常稱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龐萌是也。」

使與蓋延共擊董憲。

時詔書獨下延而不及萌,萌以為延譖己,自疑,遂反襲延軍,破之;與董憲連和,自號東平王,屯桃鄉之北。

帝聞之,大怒,自將討萌,與諸將書曰:「吾嘗以龐萌為社稷之臣,將軍得無笑其言乎!老賊當族,其各厲兵馬,會睢陽!」

[9]平敵將軍龐萌為人謙遜和順,劉秀信任並喜一愛一他,常常稱讚他說:「可以托付六尺高的孤兒,托付一縣百里土地的是龐萌。」

派他和蓋延共同攻打董憲。

當時詔書只頒給蓋延而沒有頒給龐萌,龐萌以為是蓋延在劉秀面前說了自己的壞話,起了疑心,於是叛變,襲擊蓋延軍,打敗蓋延和董憲聯合起來,自稱東平王,在桃鄉以北駐紮軍隊。

劉秀聽到龐萌叛變的消息,大怒,親率軍隊討伐龐萌,他給將領們寫信說:「我曾經以為龐萌是可以把國家托付給他的重臣,將軍們恐怕要笑我說的話吧?龐萌這個老賊應當滅族,你們加緊一操一練軍隊,在睢陽會師!」

龐萌攻破彭城,將殺楚郡太守孫萌。

郡吏劉平伏太守身上,號泣請代其死,身被七創;龐萌義而捨之。

太守已絕復甦,渴求飲,平傾創血以飲之。

龐萌攻下彭城,要殺楚郡太守孫萌。

楚郡官吏劉平趴在太守身上,哭號著請求代替太守去死,身上受了七處傷。

龐萌覺得他很講義氣而赦免了孫萌。

孫萌已經氣絕,又甦醒過來,口渴想要喝水,劉平將傷口流一出的血倒給孫萌喝。

[10]岑彭攻拔夷陵,田戎亡入蜀,盡獲其妻子、士眾數萬人。

公孫述以戎為翼江王。

[10]岑彭攻下夷陵,田戎逃入蜀地。

岑彭全部俘獲了田戎的妻子兒女及部眾數萬人。

公孫述封田戎為翼江王。

岑彭謀伐蜀,以夾川谷少,水險難漕,留威虜將軍馮駿軍江州,都尉田鴻軍夷陵,領軍李玄軍夷道;自引兵還屯津鄉,當荊州要會,喻告諸蠻夷降者,奏封其君長。

岑彭策劃攻打蜀地。

因長江兩岸糧食不足,水勢險惡,而漕運困難,留下威虜將軍馮駿駐屯江州、都尉田鴻駐屯夷陵,領軍李玄駐屯夷道。

岑彭自己率領軍隊返回,駐屯津鄉,把守荊州要衝,通告投降的各夷蠻族,已經上奏請求封他們的首領。

[11]夏,四月,旱,蝗。

[11]夏季,四月,天旱,出現蝗災。

[12]隗囂問於班彪曰:「往者周亡,戰國並爭,數世然後定。

意者從橫之事將復起於今乎,將承運迭興,在於一人也?」

彪曰:「周之廢興,與漢殊異。

昔周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從橫之事,勢數然也。

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一柄一。

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國嗣三絕,故王氏擅朝,能竊號位,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歎。

十餘年間,中外騷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咸稱劉氏,不謀同辭。

方今雄傑帶州域者,皆無六國世業之資,而百姓謳吟思仰,漢必復興,已可知矣。」

[12]隗囂問班彪說:「從前,周朝滅亡,戰國時期群雄爭戰,幾代以後天下才統一。

大概合縱連橫的舊事將會在今天重演吧?將由一個人承受天命,再度興起嗎?」

班彪說:「周朝的興亡,同漢朝完全不同。

過去周朝把爵位分成五等,諸侯各自為政。

衰微以後,枝葉強大,所以到了末期出現合縱連橫的事,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漢朝繼承秦朝的政治制度,改置郡縣,君主有****獨一裁的威嚴,臣下沒有積累到一百年的權力。

到了漢成帝時,把皇帝的威嚴讓給外戚。

以後漢哀帝、漢平帝在位時間都很短,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三次斷絕。

所以王莽專擅朝政,得以篡奪皇位。

國家的危機來自最上層,沒有傷害到百姓。

所以王莽篡奪皇位成為事實以後,天下人無不伸長脖子歎息。

在十餘年時間裡,內擾外亂,遠近一齊爆發。

各路人馬風起雲湧,全都假借劉姓宗室的名號,大家不謀而合。

當今擁有州郡的英雄豪傑,都沒有六國那種世代積累的資本,而老百姓謳歌、吟詠、思念、仰慕的是漢朝,漢朝必然復興,已經可以知道了。」

囂曰:「生言周、漢之勢可也,至於但見愚人習識劉氏姓號之故,而謂漢復興,疏矣!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掎之,時民復知漢乎?」

彪乃為之著《王命論》以風切之曰:「昔堯之禪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

』舜亦以命禹。

洎於稷、契,鹹佐唐、虞,至湯、武而有天下。

劉氏承堯之祚,堯據火德而漢紹之,有赤帝子之符,故為鬼神所福饗,天下所歸往。

由是言之,未見連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

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

悲夫,此世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夫餓饉流隸,饑寒道路,所願不過一金,然終轉死溝壑,何則?貧窮亦有命也。

況乎天子之貴。

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筆雖遭罹厄會,竊其權一柄一,勇如信、布,強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質,亨醢分裂;又況麼尚不及數子,而欲暗一奸一天位者呼!昔陳嬰之母以嬰家世貧賤,卒富貴不祥,止嬰勿王;王陵之母知漢王必得天下,伏劍而死,以固勉陵。

夫以匹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機,而全宗祀於無窮,垂策書於春秋,而況大丈夫之事呼!是故窮達有命,吉凶由人,嬰母知廢,陵母知興,審此二者,帝王之分決矣。

加之高祖寬明而仁恕,知人善任使,當食吐哺,納子房之策;拔足揮洗,揖酈生之說;舉韓信於行陳,收陳平於亡命;英雄陳力,群策畢舉,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業也。

若乃靈瑞符應,其事甚眾,故淮陰、留侯謂之天授、非人力也。

英雄誠知覺寤,超然遠覽,淵然深識,收陵、嬰之明分,絕信、布之覬覦,距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毋貪不可冀,為二母一之所笑,則福祚流於子孫,天祿其永終矣!」囂不聽。

彪遂避地河西;竇融以為從事,甚禮重之。

彪遂為融畫策,使之專意事漢焉。

隗囂說:「先生講的周朝、漢朝的形勢是對的,至於只看見愚昧的人習慣於劉氏宗室統治的緣故,就說漢朝一定復興,看法就不周密了。

從前,秦朝失去了天下,劉邦奮起而奪得天下,當時的老百姓又能知道漢朝嗎?」

於是班彪為他撰寫了《王命論》,用深刻的話進行諷喻,勸告隗囂說:「從前,堯把天下禪讓給舜時說:『上天的大命落在你的身上。

』舜也將同樣的話告訴禹。

到後稷、子契,他們都輔佐唐堯、虞舜。

一直到商湯、周武王而擁有天下。

劉姓繼承的是堯的大業,堯是火德,而漢朝承襲下來,劉邦有赤帝兒子的符命,因此被鬼神祝福供奉,天下全都歸附於他。

由此可以說,從未見過命運沒有基礎,功德不為人所記,而能夠崛起處在帝王之位的。

按照世俗的觀點,看到劉邦從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登上皇帝的寶座,不明白其中的緣故,甚至認為爭奪天下就像追逐奔跑的鹿,幸運腿快的就能捉到,卻不知帝王的權力自有命運注定,不能憑借智慧和力量追求。

可悲呵,這就是世上所以多有亂臣賊子的原因。

飢餓的流民在路途上挨餓受凍,他們的願望不過是能有一點錢,然而最終輾轉死於溝壑。

為什麼?因為貧窮也是命運注定的。

況且帝王的尊貴,擁有四海的富饒,受到神明的賜福,能夠隨便處置嗎?「所以,雖然國家遇到憂患和戰亂,有的人竊取了權力,但是勇一猛如同韓信、英布;強大如同項梁、項羽;成功如同王莽,尚且最終敗亡,被烹殺斬首,剁成肉醬,肢一體分裂。

又何況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還不如上述這幾個人,卻想趁著黑暗篡奪天子的尊位呢!餅去,陳嬰的母親因為陳嬰家世代貧賤,突然富貴,認為是不吉祥,阻止陳嬰當王。

王陵的母親知道劉邦一定會得到天下,用寶劍自一殺,以堅定和勉勵王陵效忠劉邦的決心。

憑一個老婦人的明智,還能夠推斷事理的一精一到之處,探知禍福的關鍵,而永久保全家族,使事跡記載在史書上。

何況大丈夫的業績呢?因此,貧賤富貴由命運安排,吉凶由自己掌握。

陳嬰的母親知道誰會滅亡,王陵的母親知道誰會興起。

詳知這兩個方面,帝王何在就清楚了。

加上劉邦寬厚英明,仁一愛一忠恕,知人善任。

正在吃飯的時候,能夠吐出口中的飯食,接受張良提出的策略;正在洗腳的時候,能夠拔一出腳,為酈食其的話而作揖,在軍隊的行列中選拔韓信,在逃亡奔命後任用陳平。

英雄們獻出力量,各種計策都被提出,這就是高祖的雄才大略,他因此而成就了帝王大業。

至於靈驗的預兆,瑞符的應驗,這種事很多。

所以韓信、張良認為是上天授予,而不是由於人的力量。

英雄如果能夠知道覺悟,高瞻遠矚,深刻認識,學習王陵、陳嬰的明白自己的本分,棄絕韓信、英布的野心,抵制『逐鹿』的那些盲人瞎話,認識到皇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不貪圖不可希冀的東西,不被陳嬰、王陵的母親嘲笑,那麼,福分就會流傳給子孫,上天將永遠賜福!」隗囂不聽班彪的勸告。

班彪於是躲避到河西。

竇融任命他當從事,十分禮敬尊重。

班彪於是替竇融謀劃,使竇融專心一意為東漢朝廷效力。

[13]初,竇融等聞帝威德,心欲東向,以河西隔遠,未能自通,乃從隗囂受建武正朔;囂皆假其將軍印綬。

囂外順人望,內懷異心,使辯士張玄說融等曰:「更始事已成,尋覆亡滅,此一姓不再興之效也!今即所有主,便相系屬,一旦拘制,自令失一柄一,後有危敗,雖悔無及。

方今豪傑競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土宇,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

融等召豪傑議之,其中識者皆曰:「今皇帝姓名見於圖書,自前世博物道術之士谷子雲、夏賀良等皆言漢有再受命之符,故劉子駿改易名字,冀應其占。

及莽末,西門君惠謀立子駿,事覺被殺,出謂觀者曰:『讖文不誤,劉秀真汝主也!』此皆近事暴著,眾所共見者也。

況今稱帝者數人,而雒陽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明,觀符命而察人事,他姓殆未能當也!」眾議或同或異。

[13]當初,竇融等聽說劉秀的威望恩德,一心嚮往東方,因為河西和洛陽相隔遙遠,自己不能直接聯繫,於是自隗囂那裡接受東漢「建武」的年號。

隗囂一併授給他將軍印信和綬帶。

隗囂表面上順應眾望,實際上懷有二心,他派善辯之士張玄勸說竇融等人道:「更始的大事已經成功,但很快又滅亡,這是劉氏一姓不能再起的證明。

如果馬上就認定君主,隸屬於他,一旦受到束縛和制約,自己就會失掉權力。

以後跟著他敗亡,後悔莫及。

當今英雄豪傑相互競爭,勝敗未定。

我們應當各守地盤,和隴西隗囂、西蜀公孫述結成合縱聯盟。

搞得好可以成為戰國時代的六國之一,搞不好也可成為南海尉佗。」

竇融等召集豪傑們商議,其中有見識的人都說:「當今皇帝的名字,在預言書中可以看到,前輩的法術大師谷子雲、夏賀良等都認為,漢朝有再度興起的祥瑞徵兆,所以劉歆改名為劉秀,希望應和預言書上的話。

等到王莽末年,西門君惠謀劃擁立劉歆做皇帝,事情敗露被殺。

西門在被綁縛刑場的途中,對圍觀的人說:『預言書上的話不錯,劉秀確實是你們的君主!』這是近年發生的事,人人皆知,大家親眼所見。

何況當今號稱皇帝的幾個人中,劉秀擁有的土地最多,兵力最為強盛,軍令最為嚴明。

觀察預言書上的話,考察世間的事情,其他姓氏的人恐怕不能擔當君主。」

大家商議,有的贊同,有的反對。

融遂決策東向,遣長史劉鈞等奉書詣雒陽。

先是,帝亦發使遺融書以招之,遇鈞於道,即與俱還。

帝見鈞歡甚,禮饗畢,乃遣令還,賜融璽書曰:「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

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

天下未並,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

今之議者,必有任囂教尉佗制七郡之計。

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

因授融為涼州牧。

璽書至河西,河西皆驚,以為天子明見萬里之外。

竇融於是決定歸順東方的劉秀,派長史劉鈞等人帶著給劉秀的信到洛陽去。

在這之前,劉秀也派使者給竇融送信招致他。

劉秀的使者在路上遇到劉鈞,就和劉鈞一起返回洛陽。

劉秀見到劉鈞十分高興,和他以禮相見,設宴款待,然後,讓他回去匯報,賜給竇融詔書說:「現在益州有公孫述,天水有隗囂。

公孫述和隗囂兩家正互相攻打,勝敗的命運掌握在將軍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此說來,您打算幫助某一方時,力量豈能計量!如果要創立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輔佐我這個弱小的政權,就應當努力完成這一功業;如果想實現三足鼎立的局面,連橫合縱,也應該抓住時機決定。

天下還沒有統一,我和您土地不接壤,不會互相吞併。

現在談論這件事的人,一定有像任囂讓尉佗控制七個郡那樣的計策。

君王可以分封土地,便不分割百姓。

,自己做適合自己的事情罷了。」

於是任命竇融當涼州牧。

詔書傳到河西,整個地區震驚,認為天子明察,遠到萬里之外。

[14]朱祜急攻黎丘,六月,秦豐窮困出降;檻車送雒陽。

吳漢劾祜廢詔命,受豐降;上誅豐,不罪祜。

[14]朱祜猛烈攻打黎丘。

六月,秦豐因處於困境而出城投降。

朱祜用囚車把秦豐送到洛陽。

吳漢彈劾朱祜不顧詔命,接受秦豐投降。

劉秀殺掉秦豐,不怪罪朱祜。

[15]董憲與劉紆、蘇茂、佼強去下邳,還蘭陵,使茂、強助龐萌圍桃城。

帝時幸蒙,聞之,乃留輜重,自將輕兵晨夜馳赴。

至亢父,或言百官疲倦,可且止宿;上不聽,復行十里,宿任城,去桃城六十里。

旦日,諸將請進,龐萌等亦勒兵挑戰;帝令諸將不得出,休士養銳以挫其鋒。

時吳漢等在東郡,馳使召之。

萌等驚曰:「數百里晨夜行,以為至當戰,而堅坐任城,致人城下,真不可往也!」乃悉兵攻桃城。

城中聞車駕至,眾心益固;萌等攻二十餘日,眾疲睏,不能下。

吳漢、王常、蓋延、王梁、馬武、王霸等皆至,帝乃率眾軍進救桃城,親自搏戰,大破之。

龐萌、蘇茂、佼強夜走從董憲。

[15]董憲和劉紆、蘇茂、佼強離開下邳,回到蘭陵,讓蘇茂、佼強協助龐萌圍攻桃城。

劉秀當時正在蒙縣,聽說之後,就留下輜重,親自率領輕裝的部隊,日夜奔馳趕赴救援。

到達亢父縣,有人說官員們都很疲勞,可暫且停止行軍,住宿休息。

劉秀不同意,又行軍十里路,在任城住宿,距離桃城六十里。

第二天,將領們請求進軍,龐萌等也派軍挑戰。

劉秀命令將領們不得出擊,休整部眾,養一精一蓄銳,以挫敗敵軍的銳氣。

當時吳漢等在東郡,劉秀派人騎快馬招他前來。

龐萌等吃驚說:「數百里路日夜行軍,以為就會投入戰鬥,可是劉秀卻穩坐任城,招別人到城下。

我們確實不能前往!」於是全力進攻桃城。

城內的人聽說皇帝自來救援,軍心更加牢固。

龐萌等攻打二十多天,將士們疲勞不堪,不能攻陷。

吳漢、王常、蓋延、王梁、馬武、王霸等都到達後,劉秀便率領各路大軍進攻桃城,親自參加戰鬥,大破敵軍。

龐萌、蘇茂、佼強連夜逃跑,投奔董憲。

秋,七月,丁丑,帝幸沛,進幸湖陵。

董憲與劉紆悉其兵數萬人屯昌慮;憲招誘五校餘賊,與之拒守建陽。

帝至蕃,去憲所百餘里,諸將請進;帝不聽,知五校乏食當退,敕各堅壁以待其敝。

頃之,五校果引去。

帝乃親臨,四面攻憲,三日,大破之;佼強將其眾降,蘇茂奔張步,憲及龐萌走保郯。

八月,己酉,帝幸郯,留吳漢攻之,車駕轉徇彭城、下邳。

吳漢拔郯,董憲、龐萌走保朐。

劉紆不知所歸,其軍士高扈斬之以降。

吳漢進圍朐。

秋季,七月丁丑(初四),劉秀到達沛縣,又到達湖陵。

董憲和劉紆帶領全部兵馬數萬人屯駐在昌慮縣。

董憲招致引一誘五校軍殘部,和他們防守建陽。

劉秀到達蕃縣,距離董憲的營壘一百餘里,將領們請求進攻。

劉秀不同意,知道五校軍缺乏糧食,就會撤退。

告誡各路大軍堅守營壘,以等待敵軍疲憊。

不久,五校軍果然離去。

劉秀於是親臨戰場,四面圍攻董憲。

三天後,大破董憲的軍隊。

佼強率領部眾投降,蘇茂投奔張步,董憲和龐萌逃跑,據守郯縣。

八月己酉(初六),劉秀到達郯縣,留下吳漢攻城,自己轉而攻取彭城、下邳。

吳漢攻佔郯縣,董憲、龐萌逃到朐縣據守。

劉紆不知該逃往何處,被他的軍士高扈所斬,高扈投降劉秀。

吳漢進軍包一皮圍朐縣。

[16]冬,十月,帝幸魯。

[16]冬季,十月,劉秀到達魯城。

[17]張步聞耿將至,使其大將軍費邑軍歷下,又令兵屯祝阿,別於泰山、鍾城列營數十以待之。

渡河,先擊祝阿,自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故開圍一角,令其眾得奔歸鍾城。

鍾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懼,遂空壁亡去。

[17]張步聽說耿將要到達,命他的大將軍費邑駐屯歷下城;又派軍隊駐屯祝阿縣;另外在泰山、鍾城排列數十個營壘,等待耿軍。

耿渡過黃河,先攻打祝阿。

從早晨開始攻城,還沒到中午就攻陷城池。

故意打開一個缺口,讓城裡的殘兵得以跑出,投奔鍾城。

鍾城的軍隊聽說祝阿已經陷落,極度恐慌,於是留下一座空城逃走。

費邑分遣弟敢守巨裡。

進兵先脅巨裡,嚴令軍中趣修攻具,宣敕諸部,後三日當悉力攻巨裡城;陰緩生口,令得亡歸,以期告邑。

邑至日,果自將一精一兵三萬餘人來救之。

喜,謂諸將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誘致之耳。

野兵不擊,何以城為!」即分三千人守巨裡;自引一精一兵上岡阪,乘高合戰,大破之,臨陳斬邑;既而收首級以示城中,城中兇懼。

費敢悉眾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