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1]正月,己亥朔,太后享通天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

唐紀二十二則天皇后神功元年(丁酉,公元6一97年)

[1]正月,己亥朔,太后享通天宮。

[1]正月,己亥朔(初一),太后在通天宮祭祀。

[2]突厥默啜寇靈州,以許欽明自隨。

欽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醬、粱米及墨,意欲城中選良將、引一精一兵、夜襲虜營,而城中無諭其意者。

[2]突厥阿史那默啜侵擾靈州,帶著俘獲的唐將許欽明。

許欽明到州城下大喊,要求給好醬、梁米和墨,意思是讓城中選良將、領一精一兵,夜襲敵人營壘,而城中竟沒有人能領會他喊話所隱含的意思。

[3]箕州刺史劉思禮學相人於術士張憬藏,憬藏謂思禮當歷箕州,位至太師。

思禮念太師人臣極貴,非佐命無以致之,乃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謀反,陰結朝士,托相術,許人富貴,俟其意悅,因說以「綦連耀有天命,公必因之以得富貴。」

鳳閣舍人王兼天官侍郎事,用思禮為箕州刺史。

[3]箕州刺史劉思禮向術士張憬藏學相面,張憬藏說劉思禮將經歷箕州刺史,做到太師的職位。

劉思禮心想太師在大臣中非常顯貴,不是君主的輔佐大臣不能擔任,便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圖謀造反,秘密勾結朝廷官員,利用相面的辦法,為別人預言富貴,等把人說得高興的時候,然後便說:「綦連耀將授命於天,您一定要依靠他才能獲得富貴。」

鳳閣舍人王兼管天官侍郎事,便任用劉思禮為箕州刺史。

明堂尉吉頊聞其謀,以告合宮尉來俊臣,使上變告之。

太后使河內王武懿宗推之。

懿宗令思禮廣引朝士,許免其死,凡小忤意皆引之。

於是思禮引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孫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劉奇、給事中周翻及王兄涇州刺史、弟監察御史助等,凡三十六家,皆海內名士,窮楚毒以成其獄,壬戌,皆族誅之,親一黨一連坐流竄者千餘人。

明堂縣尉吉頊知道劉思禮的陰謀,報告了合宮縣尉來俊臣,讓來俊臣向朝廷密告他謀反。

太后派河內王武懿宗審問他,武懿宗命令劉思禮廣泛牽連朝廷官員,答應可以赦免他的死罪,凡對武懿宗稍不順從的人都牽連上。

於是劉思禮牽連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孫元亨、執掌天官侍郎事務的石抱忠、劉奇、給事中周及王的哥哥涇州刺史王、弟弟監察御史王助等,共三十六家,都是海內知名人士。

嚴刑拷打一逼一十供定案後,壬戌(二十四日),他們全都被滅族。

他們的親戚因株連而被流放的有一千多人。

初,懿宗寬思禮於外,使誣引諸人。

諸人既誅,然後收思禮,思禮悔之。

懿宗自天授以來,太后數使之鞫獄,喜誣陷人,時人以為周、來之亞。

當初,武懿宗表面向劉思禮表示寬大,以便讓他誣告牽連別人。

等到被牽連的人處死後,他便逮捕劉思禮,劉思禮後悔了。

武懿宗自天授年間以來,太后多次派他審訊囚犯,他喜歡誣陷人,當時人認為他是周興、來俊臣第二。

來俊臣欲擅其功,復羅告吉頊;頊上變,得召見,僅免。

俊臣由是復用,而頊亦以此得進。

來俊臣想獨得這次事件的告發之功,又羅織罪名密告吉頊;吉頊因密告別的謀反事件獲得太后召見,才得以倖免。

來俊臣因此又得到重用,而吉頊也借此得以陞官。

俊臣一黨一人羅告司刑府史樊謀反,誅之。

子訟冤於朝堂,無敢理者,乃援刀自刳其腹。

秋官侍郎上劉如璇見之,竊歎而泣。

俊臣奏如璇一黨一惡逆,下獄,處以絞刑;制流州。

來俊臣的一黨一徒羅織罪名告發司刑府史樊謀反,樊被處死。

他的兒子訴冤於朝堂,無人敢受理,便一抽一刀自己剖腹。

秋官侍郎上人劉如看見了,偷偷歎息流淚。

來俊臣便上奏說劉如偏袒惡逆罪犯,他於是被逮捕入獄,判處絞刑;太后下令改判他流放州。

[4]尚乘奉御張易之,行成之族孫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

太平公主薦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復薦易之,兄弟皆得幸於太后,常傅朱粉,衣錦繡。

昌宗累遷散騎常侍,易之為司衛少卿;拜其母臧氏、韋氏為太夫人,賞賜不可勝紀,仍敕鳳閣侍郎李迥秀為臧氏私夫。

迥秀,大亮之族孫也。

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晉卿皆候易之門庭,爭執鞭轡,謂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

[4]尚乘奉御張易之,是張行成的同族侄孫,年輕、貌美,一精一通音律。

太平公主推薦張易之的弟弟張昌宗入侍宮中,張昌宗又推薦張易之,兄弟二人都得到太后的一寵一幸,常塗脂抹粉,穿華麗的衣服。

張昌宗連續陞官後任散騎常侍,張易之任司衛少卿;授給他們的母親臧氏、韋氏太夫人的封號,賞賜多得數不清,又命令鳳閣侍郎李迥秀為臧氏的姘夫。

李迥秀,是李大亮的同族侄孫。

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晉卿等人,時常等候在張易之家門口,爭著為他執馬鞭牽馬,稱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

[5]癸亥,突厥默啜寇勝州,平狄軍副使安道買擊破之。

[5]癸亥(二十五日),突厥阿史那默啜侵擾勝州,唐朝平狄軍副使安道買將他們打敗。

[6]甲子,以原州司馬婁師德守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6]甲子(二十六日),朝廷任命原州司馬婁師德守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7]春,三月,戊申,清邊道總管王孝傑、蘇宏暉等將兵十七萬與孫萬榮戰於東硤石谷,唐兵大敗,孝傑死之。

[7]春季,三月,戊申(十二日),清邊道總管王孝傑、蘇宏暉等領兵十七萬與契丹孫萬榮戰於東硤石谷,唐兵大敗,王孝傑戰死。

孝傑遇契丹,帥一精一兵為前鋒,力戰。

契丹引退,孝傑追之,行背懸崖;契丹回兵薄之,宏暉先遁,孝傑墜崖死,將士死亡殆盡。

管記洛陽張說馳奏其事。

太后贈孝傑官爵,遣使斬宏暉以徇;使者未至,宏暉以立功得免。

王孝傑和契丹人遭遇,率領一精一兵為前鋒,奮力作戰。

契丹人後退,王孝傑追擊,行進到背靠懸崖的地方,契丹回兵一逼一十近他,蘇宏暉首先逃跑,王孝傑墜崖身死,戰士幾乎全部戰死。

管記洛陽人張說迅速奏明上述情況。

太后追贈給王孝傑官爵,派遣使者前去將蘇宏暉斬首示眾;使者還未到達,蘇宏暉因立功得以免死。

武攸宜軍漁陽,聞孝傑等敗沒,軍中震恐,不敢進。

契丹乘勝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將擊之,不克。

武攸宜進軍至漁陽,聽說王孝傑等全軍覆沒,軍中震驚,不敢前進。

契丹人乘勝侵擾幽州,攻陷城池,劫掠官吏和百姓,武攸宜派部將攻擊他們,不能取勝。

[8]閻知微、田歸道同使突厥,冊默啜為可汗。

知微中道遇突厥使者,輒與之緋袍、銀帶,且上言:「虜使至都,宜大為供張。」

歸道上言:「突厥背誕積年,方今悔過,宜待聖恩寬宥。

今知微擅與之袍帶,使朝廷無以復加;宜令反初服以俟朝恩。

又,小虜使臣,不足大為供張。」

太后然之。

知微見默啜,舞蹈,一吮一其靴鼻;歸道長揖不拜。

默啜囚歸道,將殺之,歸道辭色不撓,責其無厭,為陳禍福。

阿波達干元珍曰:「大國使者,不可殺也。」

默啜怒稍解,但拘留不遣。

[8]閻知微、田歸道一同出使突厥,封阿史那默嗓為可汗。

閻知微中途遇到突厥使者,即送給他紅袍、銀帶,並且上奏說:「突厥使者到達都城,應當大設帷帳迎接。」

田歸道上奏說:「突厥違反朝命不受節制多年,現在才悔過,應等待陛下的聖恩寬恕,現在閻知微卻擅自給突厥使者紅袍、銀帶,使得朝廷不能再恩賜他;應該讓他仍穿原來的服裝,以等待朝廷的恩賜。

還有,小一柄一的使臣,不值得大設帷帳迎接。」

太后同意田歸道的意見。

閻知微見到阿史那默啜,行跪拜禮,吻他的靴尖;田歸道只深深作揖而不跪拜。

阿史那默啜因此囚禁田歸道,還準備殺死他。

田歸道言詞神態都堅強不屈,指責阿史那默啜不知滿足,並為他陳述禍福利害。

阿波達干元珍說:「大國的使者,不可以殺死。」

阿史那默啜的怒氣才稍微消減,但將他拘留,不放他回國。

初,鹹亨中,突厥有降者,皆處之豐、勝、靈、夏、朔、代六州,至是,默啜求六州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並谷種、繒帛、農器、鐵,太后不許。

默啜怒,言辭悖慢。

姚、楊再思以契丹未平,請依默啜所求給之。

麟台少監、知鳳閣侍郎贊皇李嶠曰:「戎狄貪而無信,此所謂『借寇兵資盜糧』也,不如治兵以備之。」

、再思固請與之,乃悉驅六州降戶數千帳以與默啜,並給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事,鐵四萬斤,並許其昏。

默啜由是益強。

當初,鹹亨年間,突厥人有投降的,唐朝都安置他們在豐、勝、靈、夏、朔、代六州,這時候阿史那默啜便要求這六州的降戶和單于都護府所轄的地方,以及谷種、絲帛、農具、鐵,太后不答應。

阿史那默啜大怒,言詞違逆傲慢。

姚、楊再思因契丹尚未平定,請求滿足他的各項要求。

麟台少監、知鳳閣侍郎贊皇人李嶠說:「戎狄貪婪而不講信用,答應他的要求就是所謂『借給敵寇兵員、資助盜賊糧食』,不如加強軍備以防備他。」

姚、楊再思堅持請求滿足他,於是全部送還六州降戶數千帳,並給谷種四萬斛,各種絲織品五萬段,農具三千件,鐵四萬斤,答應他女兒的求婚。

阿史那默啜從此日益強大。

田歸道始得還,與閻知微爭論於太后前。

歸道以為默啜必負約,不可恃和親,宜為之備。

知微以為和親必可保。

田歸道這才得以回國,他與閻知微在太后面前展開爭論。

田歸道認為阿史那默啜一定會背約,不可依仗和親,應當做好防備工作。

閻知微認為和親一定可以依靠。

[9]夏,四月,鑄九鼎成,徙置通天宮。

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餘斤。

太后欲以黃金千兩塗之,姚曰:「九鼎神器,貴於天質自然。

且臣觀其五采煥炳相雜,不待金色以為炫耀。」

太后從之。

自玄武門曳入,令宰相、諸王帥南北牙宿衛兵十餘萬人並仗內大牛、白象共曳之。

[9]夏季,四月,朝廷鑄成九鼎,移置於通天宮。

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納一千八百石;其餘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納一千二百石;分別在鼎上鑄山川物產的圖像,共用銅五十六萬零七百餘斤。

太后想用一千兩黃塗鼎,姚說:「九鼎是神器,可貴的是天質自然。

而且我看它五色光芒相互輝映,不須靠金色才放光采。」

太后聽從他的意見。

九鼎自玄武門拽入,命令宰相、諸王率領南北衙禁衛軍十餘萬人及儀仗隊中的大牛、白象一同牽拽。

[10]前益州長史王及善已致仕,會契丹作亂,山東不安,起為滑州刺史。

太后召見,問以朝廷得失,及善陳治亂之要十餘條。

太后曰:「外州末事,此為根本,卿不可出。」

癸酉,留為內史。

[10]前益州長史王及善已退休,遇契丹作亂,崤山以東不安定,又被起用為滑州刺史。

太后召見他,詢問朝廷得失,王及善陳述治亂要務十多條。

太后說:「外州的任務是次要的,朝廷為根本,你不可以出任刺史。」

癸酉(初八),他被留下任內史。

[11]癸未,以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將兵擊契丹。

五月,癸卯,又以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將兵二十萬擊契丹。

[11]癸未(十八日),朝廷任命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領兵進攻契丹。

五月,癸卯(初八),又任命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領兵二十萬進攻契丹。

先是,有朱前疑者上書云:「臣夢陛下壽滿八百。」

即拜拾遺。

又自言「夢陛下發白再玄,齒落更生」。

遷駕部郎中。

出使還,上書曰:「聞嵩山呼萬歲。」

賜以緋算袋,時未五品,於綠衫上佩之。

會發兵討契丹,敕京官出馬一匹供軍,酬以五品。

前疑買馬輸之,屢抗表求進階;太后惡其貪鄙,六月,乙丑,敕還其馬,斥歸田里。

這以前,有個叫朱前疑的人上書說:「我夢見陛下壽滿八百歲。」

太后當即授給他拾遺職務;又自稱「夢見陛下頭髮白了又變黑,牙齒脫落又再生」,又升任駕部郎中。

他出使回來,上書說:「聽到嵩山呼萬歲。」

又賜給他紅算袋,當時他還不是五品官,只能在綠色衣服上佩帶。

遇上發兵討伐契丹,朝廷命令京官獻馬一匹供軍用,賜給五品官,朱前疑買馬進獻後,一再上表要求提陞官階;太后討厭他貪鄙,六月,乙丑(初一),命令發還他的馬,將他逐回農村。

[12]右司郎中馮翊喬知之有美妾曰碧玉,知之為之不昏。

武承嗣藉以教諸姬,遂留不還。

知之作《綠珠怨》以寄之,碧玉赴井死。

承嗣得詩於裙帶,大怒,諷酷吏羅告,族之。

[12]右司郎中馮翊人喬知之有美妾名叫碧玉,喬知之因為有了她而不結婚。

武承嗣借她來教諸姬妾,便留下她不讓回去。

喬知之寫作《綠珠怨》送給她,她於是投井自一殺。

武承嗣從她裙帶中搜得《綠珠怨》,大怒,示意酷吏羅織罪名上告,將喬知之滅族。

[13]司僕少卿來俊臣倚勢貪一婬一,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或使人羅告其罪,矯稱敕以取其妻,前後羅織誅人,不可勝計。

自宰相以下,籍其姓名而取之。

自言才比石勒。

監察御史李昭德素惡俊臣,又嘗庭辱秋官侍郎皇甫丈備,二人共誣昭德謀反,下獄。

[13]司僕少卿來俊臣仗勢貪求女色,官民妻妾有漂亮的,千方百計奪取;有時指使人羅織罪名告發某人,然後假傳太后命令奪取他的妻妾,前後羅織罪名殺人無法計算。

自宰相以下,他登記姓名按順序奪取他們的妻妾。

他自稱才能可比石勒。

監察御史李昭德一貫憎惡來俊臣,又曾經在朝廷侮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備。

這二人便共同誣告李昭德謀反,將他逮捕入獄。

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誣皇嗣及廬陵王與南北牙同反,冀因此盜國權,河東人衛遂忠告之。

諸武及太平公主恐懼,共發其罪,系獄,有司處以極刑。

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

王及善曰:「俊臣凶狡貪暴,國之元惡,不去之,必動搖朝廷。」

太后游苑中,吉頊執轡,太后問以外事,對曰:「外人唯怪來俊臣奏不下。」

太后曰:「俊臣有功於國,朕方思之。」

頊曰:「於安遠告虺貞反,既而果反,今止為成州司馬。

俊臣聚結不逞,誣構良善,贓賄如山,冤魂塞路,國之賊也,何足惜哉!」太后乃下其奏。

來俊臣想羅織罪名誣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又想誣告皇嗣及廬陵王與南北衙禁衛軍一同謀反,希望借此竊取一柄一家權力,河東人衛遂忠告發他。

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恐懼,共同揭發他的罪惡,將他關進監獄,有關部門判處他死刑。

太后想赦免他,處死的奏章送上已經三天,仍不批下。

王及善說:「來俊臣凶殘狡猾,貪婪暴虐,是國家的大惡人,不除掉他,必然動搖朝廷。」

太后遊覽宮廷園林時,吉頊牽馬,太后向他詢問宮外的事情,他回答說:「外邊的人只奇怪處死來俊臣的奏章沒有批下來。」

太后說:「來俊臣有功於國家,我正在考慮這件事。」

吉頊說:「於安遠告虺貞謀反,後來真的反了,於安遠現在只任成州司馬。

來俊臣聚集為非作歹的人,誣陷好人,貪贓受賄的財物堆積如山,被他冤屈而死的鬼魂滿路,是危害國家的壞人,有什麼可憐惜的!」太后於是批准處死他。

丁卯,昭德、俊臣同棄市,時人無不痛昭德而快俊臣。

仇家爭啖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抉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蹋成泥。

太后知天下惡之,乃下制數其罪惡,且曰:「宜加赤族之誅,以雪蒼生之憤,可准法籍沒其家。」

士民皆相賀於路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

丁卯(初三日),李昭德、來俊臣一同在鬧市被處死並暴一屍一,當時人無不痛惜李昭德,而為處死來俊臣拍手稱快。

仇家爭相吃來俊臣的肉,片該之間便吃光,挖眼睛,剝面一皮,剖腹取心,展轉踐踏成泥。

太后知道天下人憎恨他,才下詔指責他的罪惡,而且說:「應該誅滅他全家族,以伸雪百姓的憤恨,可依法查抄他的家產。」

官吏和百姓在路上相見時都互相慶賀說:「今後睡覺的人背部才可以貼著蓆子了。」

俊臣以告綦連耀功,賞奴婢十人。

俊臣閱司農婢,無可者,以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家有細婢,善歌舞,欲得以為賞口,乃使人誣告斛瑟羅反。

諸酋長詣闕割耳面訟冤者數十人。

會俊臣誅,乃得免。

來俊臣因告發綦連耀有功,太后賞給他奴婢十人。

來俊臣查看司農寺管轄的官奴婢,沒有合意的,因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家有小婢,善於歌舞,來俊臣想獲得她充作賞賜的奴婢,便指使人誣告斛瑟羅謀反。

各酋長到宮門前闕樓下割耳劃臉為他訴冤的有數十人。

遇到來俊臣被處死,斛瑟羅才倖免於難。

俊臣方用事,選司受其屬請不次除官者,每銓數百人。

俊臣敗,侍郎皆自首。

太后責之,對曰:「臣負陛下,死罪!臣亂國家法,罪止一身;違俊臣語,立見滅族。」

太后乃赦之。

來俊臣還掌權的時候,每次銓選,吏部受他囑托越級授官的有數百人。

來俊臣垮台後,侍郎都向朝廷自首。

太后責備他們,他們說:「我們辜負陛下,該當死罪!但我們擾亂國家法度,只加罪於自身;我們如果違抗來俊臣的意旨,立即滅族。」

太后於是赦免他們。

上林令侯敏素諂事俊臣,其妻董氏諫之曰:「俊臣國賊,指日將敗,君宜遠之。」

敏從之。

俊臣怒,出為武龍令。

敏欲不往,妻曰:「速去勿留!」俊臣敗,其一黨一皆流嶺南,敏獨得免。

上林令侯敏一貫巴結奉承來俊臣,他妻子董氏規勸他說:「來俊臣是危害國家的壞人,不久將失敗,你應當離他遠些。」

侯敏聽從她的意見。

來俊臣因此大怒,調他出任武龍縣令,他不想去。

他妻子說:「快去,不要逗留!」來俊臣失敗後,他的一黨一羽都流放嶺南,只有侯敏倖免。

太后征於安遠為尚食奉御,擢吉頊為右肅政中丞。

太后徵召於安遠為尚食奉御,提升吉頊為右肅政中丞。

[14]以檢校夏官侍郎宗楚客同平章事。

[14]朝廷任命檢校夏官侍郎宗楚客為同平章事。

[15]武懿宗軍至趙州,聞契丹將駱務整數千騎將至冀州,懿宗懼,欲南遁。

或曰:「虜無輜重,以抄掠為資,若按兵拒守,勢必離散,從而擊之,可有大功。」

懿宗不從,退據相州,委棄軍資器仗甚眾。

契丹遂屠趙州。

[15]武懿宗領軍至趙州,聽說契丹將領駱務整的數千騎兵將到冀州,武懿宗畏懼,想向南逃跑。

有人說:「敵人沒有輜重,靠搶掠作給養,我們若屯兵拒守,他們勢必瓦解,然後乘機進擊,可獲得大的成功。」

武懿宗不同意,退守相州,丟棄軍用物資和武器很多。

契丹於是在趙州城進行大屠一殺。

甲午,孫萬榮為奴所殺。

甲午(三十日),契丹孫萬榮被家奴殺死。

萬榮之破王孝傑也,於柳城西北四百里依險築城,留其老弱婦女,所獲器仗資財,使妹夫乙冤羽守之,引一精一兵寇幽州。

恐突厥默啜襲其後,遣五人至黑沙,語默啜曰:「我已破王孝傑百萬之眾,唐一人破膽,請與可汗乘勝共取幽州。」

三人先至,默啜喜,賜以緋袍。

二人後至,默啜怒其稽緩,將殺之,二人曰:「請一言而死。」

默啜問其故,二人以契丹之情告。

默啜乃殺前三人而賜二人緋,使為鄉導,發兵取契丹新城,殺所獲涼州都督許欽明以癸天;圍新城三日,克之,盡俘以歸。

使乙冤羽馳報萬榮。

孫萬榮打敗王孝傑後,在柳城西北四百里處憑借險要地勢築城,留下老弱、婦女和所繳獲的武器資財,派他的妹夫乙冤羽留守,自己領一精一兵侵擾幽州。

他恐怕突厥阿史那默啜襲擊他的背後,便派五個人到黑沙,對阿史那默啜說:「我已打敗王孝傑的百萬大軍,唐朝人已被嚇破了膽,請與您乘勝共同攻取幽州。」

其中三人先到,阿史那默嗓高興,賜給他們紅袍。

二人後到,阿史那默啜因他們遲緩拖延而發怒,要殺死他們。

這二人說:「請進一言而後再死。」

阿史那默啜問為什麼,二人報告了契丹的真實用意。

阿史那默啜於是殺死先到的三個人,賜給後到的二人紅袍,讓他們充當嚮導,發兵進取契丹所築新城,殺死被他們俘虜的原唐朝涼州都督許欽明祭天;突厥包一皮圍新城,三天後攻陷,全部俘虜該城的契丹人,讓乙冤羽迅速報告孫萬榮新城失守的消息。

時萬榮方與唐兵相持,軍中聞之,懼。

奚人叛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兵擊其後,獲其將何阿小。

萬榮軍大潰,帥輕騎數千東走。

前軍總管張九節遣兵邀之於道,萬榮窮蹙,與其奴逃至潞水東,息於林下,歎曰:「今欲歸唐,罪已大。

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

將安之乎!」奴斬其首以降,梟之四方館門。

其餘眾及奚、皆降於突厥。

當時孫萬榮正與唐兵對峙,軍中聽到新城失守的消息,震驚不安,奚人背叛孫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攻擊他前面,奚人攻擊他後面,俘獲他的將領何阿小。

孫萬榮軍潰散,孫萬榮率輕騎數千向東逃走。

唐前軍總管張九節派兵在中途截擊,孫萬榮走投無路,與家奴逃至潞水東邊,在樹林下休息,歎息說:「現在想歸降唐朝,罪惡已大。

歸降突厥是死,歸降新羅也是死。

將向何處去呢!」家奴砍下他的腦袋向唐朝投降,他的腦袋被掛在四方館門前示眾。

他的餘眾及奚人、人都向突厥投降。

[16]戊子,特進武承嗣、春官尚書武三思並同鳳閣鸞台三品。

[16]戊子(二十四日),特進武承嗣、春官尚書武三思並任同鳳閣鸞台三品。

[17]辛卯,制以契丹初平,命河內王武懿宗、婁師德及魏州刺史狄仁傑分道安一撫河北。

懿宗所至殘酷,民有為契丹所協從復來歸者,懿宗皆以為反,生刳取其膽。

先是,何阿小嗜殺人,河北人為之語曰:「唯此兩何,殺人最多。」

[17]辛卯(二十七日),太后下令,因契丹剛平定,命河內王武懿宗、婁師德及魏州刺史狄仁傑分路到黃河以北各地安頓撫恤百姓。

河內王武懿宗所到之處使用刑法非常殘酷,百姓有被迫跟從契丹而後又回來的,武懿宗都認為是反叛,將他們活活剖腹取膽。

這以前,契丹何阿小好殺人,這時候黃河以北的人就說:「唯此兩何,殺人最多。」

[18]秋,七月,丁酉,昆明內附,置竇州。

[18]秋季,七月,丁酉(初三),昆明歸附唐朝,唐朝在該地設置竇州。

[19]武承嗣、武三思並罷政事。

[19]武承嗣、武三思一起罷除相職。

[20]庚午,武攸宜自幽州凱旋。

武懿宗奏河北百姓從賊者請盡族之,左拾遺王求禮庭折之曰:「此屬素無武備,力不勝賊,苟從之以求生,豈有叛國之心!懿宗擁強兵數十萬,望風退走,賊徒滋蔓,又欲委罪於草野詿誤之人,為臣不忠,請先斬懿宗以謝河北!」懿宗不能對。

司刑卿杜景儉亦奏:「此皆脅從之人,請悉原之。」

太后從之。

[20]庚午(二十四日),武攸宜從幽州凱旋。

武懿宗奏請將黃河以北跟從契丹的百姓全部滅族,左拾遺王求禮在朝廷駁斥他說:「這些百姓從來沒有武裝,沒有力量打敗敵人,一時順從敵人以求生存,哪裡有叛國的用心!武懿宗擁有強兵數十萬,看到敵人的氣勢就退走,結果使敵人的勢力蔓延,他又想把罪過推卸給民間受連累的人,這是作臣下的不忠,請先斬武懿宗以向黃河以北的百姓致歉!」武懿宗啞口無言。

司刑卿杜景儉也上奏說:「這些百姓都是被迫跟從契丹的,請全部原諒他們。」

太后聽從他的意見。

[21]八月,丙戌,納言姚坐事左遷益州長史,以太子一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鳳閣鸞台三品。

[21]八月,丙戌(二十三日),納言姚因事獲罪降職為益州長史。

朝廷任命太子一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鳳閣鸞台三品。

[22]九月,壬辰,大享通天宮,大赦,改元。

[22]九月,壬辰(疑誤),太后合祭於通天宮,大赦天下罪人,更改年號。

[23]庚戌,婁師德守納言。

[23]庚戌(十七日),婁師德代理納言。

[24]甲寅,太后謂侍臣曰:「頃者周興、來俊臣按獄,多連引朝臣,雲其謀反;國有常法,朕安敢違!中間疑其不實,使近臣就獄引問,得其手狀,皆自承服,朕不以為疑。

自興、俊臣死,不復聞有反者,然則前死者不有冤邪?」

夏官侍郎姚元崇對曰:「自垂拱以來坐謀反死者,率皆興等羅織,自以為功。

陛下使近臣問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動搖!所問者若有翻覆,懼遭慘毒,不若速死。

賴天啟聖心,興等伏誅,臣以百口為陛下保,自今內外之臣無復反者;若微有實狀,臣請受知而不告之罪。」

太后悅曰:「時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一婬一刑之主;聞卿所言,深合朕心。」

賜元崇錢千緡。

[24]甲寅(二十一日),太后對身邊的大臣說:「近期以來周興、來俊臣審理案件,多牽連朝廷大臣,說他們謀反;國家有固定的法律,朕怎麼敢違反!有時懷疑它不真實,指派親信大臣到監獄提問,得到犯人的自供狀,都是自己承認的,朕便不加懷疑。

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後,不再聽說有謀反的人,這樣看來,以前被處死的人不是有冤枉嗎?」

夏官侍郎姚元崇回答說:」自垂拱年間以來因謀反罪被處死的人,大概都是由於周興等羅織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寶勞造成的。

陛下派親近大臣去查問,這些親近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裡還敢動搖他們的結論!被問的人如果翻供,又懼怕慘遭毒刑,與其那樣不如早死。

仰賴上天啟迪聖心,周興等被誅滅,我以一家百口人的生命向陛下擔保,今後朝廷內外大臣不會再有謀反的人;若稍有謀反的事實,我願承受知而不告的罪過。」

太后高興地說:「以前的宰相都順著周興他們,使他們得逞,貽誤朕成為濫用刑罰的君主;聽到你說的話,很合朕心意。」

於是賞賜姚元崇錢一千緡。

時人多為魏元忠訟冤者,太后復召為肅政中丞。

元忠前後坐棄市流竄者四。

嘗侍宴,太后問曰:「卿往者數負謗,何也?」

對曰:「臣猶鹿耳,羅織之徒欲得臣肉為羹,臣安所避之!」

當時有很多人為魏元忠訴冤,太后又召回他擔任肅政中丞。

魏元忠前後被判處死刑和流放共有四次。

有一次曾陪從太后宴飲,太后問他:「你從前多次蒙受誹謗,為什麼?」

回答說:「我好比鹿,羅織罪名的人想得到我的肉作羹,我如何能躲過他們!」

[25]冬,閏十月,甲寅,以幽州都督狄仁傑為鸞台侍郎,司刑卿杜景儉為鳳閣侍郎,並同平章事。

[25]冬季,閏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傑為鸞台侍郎,司刑卿杜景儉為鳳閣侍郎,一併任同平章事。

仁傑上疏以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東拒滄海,西阻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自典籍所紀,聲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國家盡兼之矣。

詩人矜薄伐於太原,美化行於江、漢,則三代之遠裔,皆國家之域中也。

若乃用武方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不一毛一之地,得其人不足增賦,獲其土不可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之稱,不務固本安人之術,此秦皇、漢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業也。

始皇窮兵極武,務求廣地,死者如麻,致天下潰叛。

漢武征伐四夷,百姓困窮,盜賊蜂起;末年悔悟,息兵罷役,故能為天所。

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東戍安東,調發日加,百姓虛弊。

今關東饑饉,蜀、漢逃亡,江、淮已南,徵求不息,人不復業,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

其所以然者,皆以爭蠻貊不一毛一之地,乖子養蒼生之道也。

昔漢元納賈捐之之謀而罷朱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之田,豈不欲慕尚虛名,蓋憚勞人力也。

近貞觀中克平九姓,立李思摩為可汗,使統諸部者,蓋以夷狄叛則伐之,降則撫之,得推亡固存之義,無遠戍勞人之役,此近日之令曲,經邊之故事也。

竊謂宜立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委之四鎮,繼高氏絕國,使守安東。

省軍費於遠方,並甲兵於塞上,使夷狄無侵侮之患則可矣,何必窮其窟一穴一,與螻蟻校長短哉!但當敕邊兵,謹守備,遠斥候,聚資糧,待其自致,然後擊之。

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御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則寇無所得;自然二賊深入則有顛躓之慮,淺入必無寇獲之益。

如此數年,可使二虜不擊而服矣。」

事雖不行,識者是之。

狄仁傑上疏認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東邊抵達滄海,西邊阻隔流沙,北邊橫著大沙漠,南邊阻隔著五嶺,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開中原和外夷的險阻。

從典籍記載看,聲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國家都已經全部兼併了。

詩人誇耀周宣王北伐到達太原、周文王美好的教化推行於江、漢流域,可見三代邊遠的地方,現在都成為國家的內地了。

若還用武於境外之地,求取寶利於極遠的地方,耗盡一愛一庫的積蓄去爭奪貧脊不一毛一之地,得到那裡的人民不能增加賦稅收入,得到那裡的土地不可以耕種紡織,姑且追求使遠夷成為文明之邦的名聲,而不致力於鞏固根本、安定百姓的辦法,這是秦始皇、漢武帝所推行的方針,不是五帝、三王的事業。

秦始皇不斷濫用武力,追求擴大疆土,死人極多,以致天下崩潰,人民造反。

漢武帝征伐四夷,使得百姓窮困,盜賊蜂擁而起;晚年悔悟,停止軍事行動,罷除徭役,所以能得到上天保。

近來國家每年頻繁出兵,耗費日益增大,西邊戍守四鎮,東邊戍守安東,徵兵日益增加。

百姓空虛疲乏。

現在潼關以東地區饑荒,蜀、漢地區百姓逃亡,江、淮以南,徵稅不停,百姓不能從事生產,便會相隨作強盜,根本一發生動搖,憂患不淺。

所以形成這種狀況,都因為爭奪蠻貊的貧脊之地,背離了一愛一撫養育百姓的道理。

從前漢元帝採納賈捐之的計謀而取消朱崖郡,漢宣帝用魏相的策略而放棄車師的田地,他不是不想崇尚虛名,而是恐怕耗費人力的緣故。

近世貞觀中期,平定突厥九姓,立李思摩為可汗,讓他統轄各部族的原因,就是當夷狄反叛則應討伐他們,降伏則應安一撫他們,這符合應當滅亡的就推倒它、應當存在的就鞏固它的道理,可使國家沒有因戍守邊遠地區而勞民的征役。

這就是近期國家的規章,經略邊疆的先例。

我以為應該立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委託給他四鎮,恢復已滅亡的高麗國,讓它的國王高氏鎮守安東。

我們可以節省戍守遠方的軍費,集中兵力於邊塞上,讓夷狄沒有越境侵侮的禍患就可以了,何必窮追他們藏身的巢一穴一,與螻蟻之輩較量長短呢!只應當命令邊境士兵謹慎設防,向遠處派遣偵察人員,積聚物資糧食,等到敵人來進攻,然後才給以還擊。

以逸待勞則戰士的戰鬥力就會倍增,以主人防禦客人則我方就能獲得便利,堅壁清野則敵人便得不到什麼;結果突厥和吐蕃人深入我方領土則有顛覆的憂慮,淺入必然得不到什麼好處。

這樣堅持數年,便可以使突厥和吐蕃人不戰而自服了。」

這事雖然沒有實行,但有識之士都認為他的意見正確。

[26]鳳閣舍人李嶠知天官選事,始置員外官數千人。

[26]鳳閣舍人李嶠主持天官銓選職官之事,開始設置員外官數千人。

[27]先是歷官以是月為正月,以臘月為閏。

太后欲正月甲子朔冬至,乃下制以為「去晦仍見月,有爽天經。

可以今月為閏月,來月為正月。」

[27]這以前,朝廷歷官以本月為正月,以臘月為閏月。

太后想以正月甲子朔為冬至,便下詔以為「上月晦日仍然看見月亮,偏離天道常規。

可以本月為閏月,下月為正月。」

聖歷元年(戊戌、6一98)

聖歷元年(戊戌,公元6一98年)

[1]正月,甲子朔,冬至,太后享通天宮;赦天下,改元。

[1]正月,甲子朔(疑誤),冬至,太后在通天宮祭祀;大赦天下,更改年號。

[2]夏官侍郎宗楚客罷政事。

[2]夏官侍郎宗楚客罷免相職。

[3]春,二月,乙未,文昌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豆盧欽望罷為太子賓客。

[3]春季,二月,乙未(初四),文昌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豆盧欽望被罷免為太子賓客。

[4]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

太后意未決。

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大帝以二子托陛下。

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姑於廟者也。」

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

仁傑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后召還廬陵王。

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

太后意稍寤。

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鸚鵡兩翼皆折,何也?」

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

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4]武承嗣、武三思謀求充當太子,多次指使人勸太后說:「自古以來的天子沒有以外姓人為繼承人的。」

太后還拿不定主意,狄仁傑常從容不迫地對太后說:「太宗文皇帝不避風雨,親自冒著刀槍箭鏃,平定天下,傳給子孫。

高宗大帝將兩個兒子托付陛下。

陛下現在卻想將國家移交給外姓,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嗎?而且姑侄與母子相比誰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祭太廟,代代相承,沒有窮盡;立侄兒為太子,則未聽說過侄兒當了天子而合祭姑姑於太廟的。」

太后說:「這是朕家裡的事,你不要參與。」

狄仁傑說:「君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誰不是臣妾,什麼事不是陛下家裡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為四肢,意思是一個整體,何況我湊數任宰相,哪能不參與呢!」他又勸太后召回廬陵王。

王方慶、王及善也勸說太后。

太后心裡稍微醒悟。

有一天,太后又對狄仁傑說:「我夢見大鸚鵡兩翼都折斷,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說:「武是陛下的姓,兩翼是兩個兒子。

陛下起用兩個兒子,則兩翼便振作起來了。」

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的意思。

孫萬榮之圍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

吉頊與張易之、昌宗皆為控鶴監供奉,易之兄弟親狎之。

頊從容說二人曰:「公兄弟貴一寵一如此,非以德業取之也,天下側目切齒多矣。

不有大功於天下,何以自全?竊為公憂之!」二人懼,流涕問計。

頊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鹹復思廬陵王。

主上春秋高,大業須有所付;武氏諸王非所屬意。

公何不從容勸上立廬陵王以系蒼生之望!如此,非徒免禍,亦可以長保富貴矣。」

二人以為然,承間屢為太后言之。

太后知謀出於頊,乃召問之,頊復為太后具陳利害,太后意乃定。

孫萬榮包一皮圍幽州,傳送檄文給朝廷說:「為何不送回我們的廬陵王?」

吉頊與張易之、張昌宗都任控鶴監供奉,張易之兄弟與吉頊親近。

吉頊不慌不忙地勸他二人說:「您們兄弟如此貴顯得一寵一,但並不是靠品德功業取得的,天下對你們怒目而視、咬牙切齒的人很多。

沒有大功勞於天下,用什麼保全自己?我為你們擔憂!」二人畏懼,流著淚詢問計策。

吉頊說:「天下官民還未忘記唐朝的恩德,都還思念著廬陵王。

皇上年事已高,皇帝的大業需有所付託;武氏諸王不是她注意的對象,您何不從容地勸皇上立廬陵王以維繫百姓的期望!這樣,不但可以免禍,也可以長期保持富貴了。」

二人認為對,趁機一再勸說太后。

太后知道這個主意出自吉頊,就召他詢問,吉頊又為太后備陳利害,太后的主意才最後定下來。

三月,己巳,託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

戊子,廬陵王至神都。

三月,己巳(初九),朝廷假托廬陵王有病,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人徐彥伯召廬陵王和他的妃、兒子們到太后駐地治病。

戊子(二十八日),廬陵王到達神都洛陽。

[5]夏,四月,庚寅朔,太后祀太廟。

[5]夏季,四月,庚寅朔(初一),太后祭祀太廟。

[6]辛丑,以婁師德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營田事。

[6]辛丑(十二日),朝廷派婁師德充任隴右諸軍大使,並檢校屯田事。

[7]六月,甲午,命淮陽王武延秀入突厥,納默啜女為妃;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攝春官尚書,右武衛郎將楊齊莊攝司賓卿,繼金帛巨億以送之。

延秀,承嗣之子也。

[7]六月,甲午(初六),太后命令淮陽王武延秀前往突厥,娶阿史那默啜的女兒為王妃;命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代理春官尚書,右武衛郎將楊齊莊代理司賓卿,攜帶大量的金帛送給突厥。

武延秀就是武承嗣的兒子。

鳳閣舍人襄陽張柬之諫曰:「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女者。」

由是忤旨,出為合州刺史。

鳳閣舍人襄陽人張柬之進諫說:「自古以來從未有過中國親王娶夷狄女人為妻的。」

因此違反太后的旨意,被外放為合州刺史。

[8]秋,七月,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杜景儉罷為秋官尚書。

[8]秋季,七月,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杜景儉罷相職,改任秋官尚書。

[9]八月,戊子,武延秀至黑沙南庭。

突厥默啜謂閻知微等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聞李氏盡滅,唯兩兒在,我今將兵輔立之。」

乃拘延秀於別所,以知微為南面可汗,言欲使之主唐民也。

遂發兵襲靜難、平狄、清夷等軍,靜難軍使慕容玄以兵五千降之。

虜勢大振,進寇媯、檀等州。

前從閻知微入突厥者,默啜皆賜之五品、三品之服,太后悉奪之。

[9]八月,戊子(初一),武延秀到達黑沙南庭。

突厥阿史那默啜對閻知微等說:「我想把女兒嫁給李氏,哪裡要武氏的兒子呢!這難道是天子的兒子嗎!我們突厥累世受李氏的恩典,聽說李氏全被消滅,只有兩個兒子還在,我現在要帶兵去輔助他登上帝位。」

於是他拘禁武延秀於另外的地方,任命閻知微為南面可汗,說準備讓他掌管唐朝百姓,發兵襲擊唐朝靜難、平狄、清夷等軍,唐朝靜難軍使慕容玄率兵五千投降。

突厥兵勢大為振作,進而侵擾媯、檀等州。

這以前隨閻知微入突厥的人,阿史那默啜都賜給他們五品、三品的官服,太后全都予以沒收。

默啜移書數朝廷曰:「與我蒸谷種,種之不生,一也。

金銀器皆行濫,非真物,二也。

我與使者緋紫皆奪之,三也。

繒帛皆疏惡,四也。

我可汗女當嫁天子兒,武氏小姓,門戶不敵,罔冒為昏,五也。

我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

阿史那默啜發文書指責唐朝廷說:「給我蒸過的谷種,播種後不生長,這是一。

送來的金銀器皿都質地極差,不是真貨,這是二。

我賜給使者紅、紫色官服都被沒收,這是三。

送來的繒帛都稀疏粗劣,這是四。

我可汗的女兒應當嫁天子的兒子,武氏是小姓,門戶不相當,卻來假冒騙婚,這是五。

我為此而起兵,想取得黃河以北的土地。」

監察御史裴懷古從閻知微入突厥,默啜欲官之,不受。

囚,將殺之,逃歸;抵晉陽,形容羸悴。

突騎噪聚,以為間諜,欲取其首以求功。

有果毅嘗為人所枉,懷古按直之,大呼曰:「裴御史也。」

救之,得全。

至都,引見,遷祠部員外郎。

監察御史裴懷古隨從閻知微入突厥,阿史那默啜想讓他當官,他不接受。

他被囚禁,將被處死,逃跑歸來;中途到達晉陽,容貌瘦弱憔悴,唐軍的一精一銳騎兵鼓噪聚集,以為他是間諜,打算砍下他的腦袋以求取寶勞。

有一名果毅曾經被別人誣陷,裴懷古為他查清平反,這時大喊說:「這是裴御史!」援救他,使他得以保全。

他回到都城,太后接見,升任祠部員外郎。

時諸州聞突厥入寇,方秋,爭發民修城。

衛州刺史太平敬暉謂僚屬曰:「吾聞金湯非粟不守,奈何捨收穫而事城郭乎?」

悉罷之,使歸田,百姓大悅。

當時,各州聽說突厥入侵,正當秋收,爭相徵調農民修繕城池。

衛州刺史太平人敬暉對僚屬說:「我聽說極堅固的城池,如果沒有糧食也守不住,怎麼能放棄收割而專門修繕城郭呢?」

下令全部停工,放農民回田間生產,百姓很高興。

[10]甲午,鸞台侍郎、同平章事王方慶罷為麟台監。

[10]甲午(初七),鸞台侍郎、同平章事王方慶被罷免為麟台監。

[11]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恨不得為太子,意怏怏,戊戌,病薨。

[11]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怨恨自己不能當太子,心裡不高興,戊戌(十一日),病死。

[12]庚子,以春官尚書武三思檢校內史,狄仁傑兼納言。

[12]庚子(十三日),朝廷任命春官尚書武三思為檢校內史,狄仁傑兼納言。

太后命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仁傑舉其子司丞光嗣,拜地官員外郎,已而稱職。

太后喜曰:「卿足繼祁奚矣。」

太后命令宰相各薦舉尚書郎一人。

狄仁傑薦舉自己的兒子司府丞狄光嗣,被任命為地官員外郎,後來他很勝任這個職務,太后高興地說:「你可以繼承古代薦舉自己兒子的祁奚了。」

通事舍人河南元行沖,博學多通,仁傑重之。

行沖數規諫仁傑,且曰:「凡為家者必有儲蓄脯蓄醢以適口,參術以攻疾。

僕竊計明公之門,珍味多矣,行沖請備藥物之末。」

仁傑笑曰:「吾藥籠中物,何可一日無也!」行沖名澹,以字行。

通事舍人河南人元行沖,學識淵溥,通曉的事情多,狄仁傑器重他。

元行沖多次規勸狄仁傑,並且說:「凡居家的人必定儲備乾肉、肉醬以適應口味,儲存人參、白朮等藥材以治病。

我私下估計您家裡山珍海味很多,我只請求列居藥物的末位。」

狄仁傑笑著說:「你是我藥籠裡的東西,怎麼可以一天沒有呢!」元行沖,名叫澹,字行沖,人們習慣稱呼他的字。

[13]以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總管,幽州都督下張仁願為天兵東道總管,將兵三十萬以討突厥默啜;又以左羽林衛大將軍閻敬容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將兵十五萬為後援。

[13]朝廷任命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總管,幽州都督下人張仁願為天兵東道總管,領兵三十萬以討伐突厥阿史那默啜;又任命左羽林衛大將軍閻敬容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領兵十五萬為後援部隊。

癸丑,默啜寇飛狐,乙卯,陷定州,殺刺史孫彥高及吏民數千人。

癸丑(二十六日),阿史那默啜侵擾飛狐縣,乙卯(二十八日),攻陷定州,殺州刺史孫彥高及官民數千人。

[14]九月,甲子,以夏官尚書武攸寧同鳳閣鸞台三品。

[14]九月,甲子(初七),朝廷任命復官尚書武攸寧為同鳳閣鸞台三品。

[15]改默啜為斬啜。

[15]朝廷改稱阿史那默啜為斬啜。

默啜使閻知微招諭趙州,知微與虜連手蹋《萬歲樂》於城下。

將軍陳令英在城上謂曰:「尚書位任非輕,乃為虜蹋歌,獨無慚乎!」知微微呤曰:「不得已,《萬歲樂》。」

阿史那默啜指派閻知微招撫曉示趙州官民,閻知微與突厥人在趙州城下手拉手、腳踏地唱《萬歲樂》曲。

將軍陳令英在城上說道:「尚書職位不輕,卻為敵人踏地歌唱,難道不感到慚愧嗎!」閻知微低聲吟唱道:「不得已,《萬歲樂》。」

戊辰,默啜圍趙州,長史唐般若翻城應之。

刺史高睿與妻秦氏仰藥詐死,虜輿之詣默啜,默啜以金獅子帶、紫袍示之曰:「降則拜官,不降則死!」睿顧其妻,妻曰:「酬報國恩,正在今日!」遂俱閉目不言。

經再宿,虜知不可屈,乃殺之。

虜退,唐般若族誅;贈睿冬官尚書,謚曰節。

睿,之孫也。

戊辰(十一日),阿史那默啜圍攻趙州。

長史唐般若出城接應敵人。

刺史高睿和妻子秦氏服藥裝死,敵人把他們抬到阿史那默啜面前,阿史那默啜向他們出示金獅子帶、紫袍,說:「投降則授官,不投降則處死!」高睿看著他妻子,他妻子說:「報答國家的恩典,正在今天!」於是兩人都閉上眼睛不再說話。

到了第二天晚上,敵人知道不能使他們屈服,便殺死他們。

敵人退走後,唐般若被滅族;朝廷追贈高睿為冬官尚書,定謚號為「節」。

高睿是高的孫子。

[16]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

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復名顯。

赦天下。

[16]皇嗣堅持請求讓位於廬陵王,太后同意。

壬申(十五日),立廬陵王李哲為皇太子,恢復原來的名字李顯,大赦天下。

甲戌,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

先是,募人月餘不滿千人,及聞太子為元帥,應募者雲集,未幾,數盈五萬。

甲戌(十七日),朝廷任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伐突厥。

這以前,朝廷招募人,經過一個多月還招不滿一千人,等到聽說太子任元帥,應募的人非常多,不久便招滿五萬人。

戊寅,以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右丞宋元爽為長史,右台中丞崔獻為司馬,左台中丞吉頊為監軍使。

時太子不行,命仁傑知元帥事,太后親送之。

戊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右丞宋元爽為長史,右台中丞崔獻為司馬,左台中丞吉頊為監軍使。

當時太子沒有出征,朝廷命令狄仁傑主持元帥的事務,太后親自為他送行。

藍田令薛訥,仁貴之子也,太后擢為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

將行,言於太后曰:「太子雖立,外議猶疑未定;苟此命不易,丑虜不足平也。」

太后深然之。

王及善請太子赴外朝以慰人心,從之。

藍田縣令薛訥,是薛仁貴的兒子,太后提升他為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

將出行,他對太后進言說:「雖然已經立太子,但外面的議論,還疑慮不定;如果立太子的命令不改變,突厥完全可以平定。」

太后很贊同。

王及善請求讓太子和群臣一起在外庭朝見太后,以安定人心,獲得同意。

[17]以天官侍郎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味道前後在相位數歲,依阿取容,嘗謂人曰:「處事不宜明白,但摸稜持兩端可矣。」

時人謂之「蘇摸稜」。

[17]朝廷任命天官侍郎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蘇味道在宰相任上前後數年,曲意奉迎,取一悅於人,曾對人說:「處理事情不應當明白,只要模稜兩可就可以了。」

因此當時人稱他為「蘇模稜」。

[18]癸未,突厥默啜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一女萬餘人,自五回道去,所過,殺掠不可勝紀。

沙吒忠義等但引兵躡之,不敢一逼一十。

狄仁傑將兵十萬追之,無所及。

默啜還漠北,擁兵四十萬,據地萬里,西北諸夷皆附之,甚有輕中國之心。

[18]癸未(二十六日),突厥阿史那默啜全部殺死在趙、定等州搶掠的一萬餘人,從五回道退走,所經過的地方,殺的人和搶掠的東西無法計算。

沙吒忠義等只領兵跟隨,不敢迫近。

狄仁傑領兵十萬追擊,沒有追上。

阿史那默啜返回漠北,擁兵四十萬,佔據土地一萬里,西北各族都歸附他,很有輕視中國的想法。

[19]冬,十月,制:都下屯兵,命河內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歸領之。

[19]冬季,十月,太后命令:都城的駐軍,由河內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歸率領。

[20]癸卯,以狄仁傑為河北道安一撫大使。

時北人為突厥所驅一逼一十者,虜退,懼誅,往往亡匿。

仁傑上疏,以為:「朝廷議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脅從之人,言其跡雖不同,心則無別。

誠以山東近緣軍機調發傷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

重以官典侵漁,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膚,事迫情危,不循禮義。

愁苦之地,不樂其生,有利則歸,且圖賒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

又,諸城入偽,或待天兵,將士求功,皆雲攻得,臣憂濫賞,亦恐非辜。

以經與賊同,是為惡地,至於污辱妻子,劫掠貨財,兵士信知不仁,簪笏未能以免,乃是賊平之後,為惡更深。

且賊務招攜,秋毫不犯,今之歸正,即是平人,翻被破傷,豈不悲痛!夫人猶水也,壅之則為泉,疏之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一性一!今負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潛竄山澤,赦之則出,不赦則狂,山東群盜,緣茲聚結。

臣以邊塵暫起,不足為憂,中土不安,此為大事。

罪之則眾情恐懼,恕之則反側自安,伏願曲赦河北諸州,一無所問。」

制從之。

仁傑於是撫一慰百姓,得突厥所驅掠者,悉遞還本貫。

散糧運以賑貧乏,修郵驛以濟旋師。

恐諸將及使者妄求供頓,乃自食疏糲,禁其下無得侵擾百姓,犯者必斬。

河北遂安。

[20]癸卯(十七日),朝廷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一撫大使。

當時河北道百姓被突厥所驅趕一逼一十迫的,突厥撤退後,害怕被殺,往往逃跑躲藏。

狄仁傑上疏認為:「朝廷議政的人都主張懲罰被契丹、突厥脅迫而服從的人,說他們行動雖然不同,但投敵的思想沒有區別。

的確,崤山之東近來由於軍中機要之事而調取征發失之過重,百姓家業破敗,甚至逃亡。

再加上地方官吏利用朝廷法令侵奪吞沒,藉著軍事而發生,官吏對百姓囚禁、拷打,痛切皮肉,事情緊迫情況危急,便不再遵循禮義。

處在愁苦的環境中,生活無樂趣可言,哪裡有利便歸向那裡,暫且求得生存,這是君子認為慚愧恥辱的,卻是小人的經常行為。

還有,各城投降敵人,也許是為了等待官軍,官軍將士為了求取寶勞,都說城邑是他們自己攻克的。

我憂慮獎勵攻城官兵是無功濫賞,也恐怕懲罰降敵諸城的官民是無辜被罰。

因為各城曾經淪入敵手,便認為是壞地方,以至於污辱他們的妻子兒女,劫掠物資錢財,兵士誠然知道這是暴行,但當官的也未能加以禁止,這就是敵人退走之後,該地受摧一殘更加厲害。

況且對敵人為了招撫分化,還秋毫無犯,現在已經改正,即是普通百姓,反而被破壞傷害,豈不讓人悲痛!人就如同水,堵塞它就成為泉,疏導它就成為河流,或通或塞都隨宜而流,哪裡有固定的形態!現在帶罪的人們,一定不在家中,而露宿野外,涉足草野,潛藏山澤之間,赦免他們的罪便出來,不赦他們的罪即放肆妄為,崤山以東的群盜,就是因此而集結的。

我以為邊地的戰事暫時發生,不值得憂慮,內地不安定,這才是大事。

懲罰他們則群眾情緒恐懼,寬恕他們則反覆無常的人也會感到心安,誠懇希望特別赦免黃河以北各州百姓,一律不予追究。」

太后命令照此辦理。

狄仁傑於是安一撫一慰問百姓,找到被突厥驅趕掠奪的人,全都送回原籍;散發糧食救濟貧困的人,修驛館以利於官軍撤回。

恐怕軍官和使者亂索取暴應,他便自己吃很粗糙的飯菜,禁止部下侵擾百姓,違犯的必定斬首。

黃河以北於是安定下來。

[21]以夏官侍郎姚元崇、秘書少監李嶠並同平章事。

[21]朝廷任命夏官侍郎姚元崇、秘書少監李李嶠同為同平章事。

[22]突厥默啜離趙州,乃縱閻知微使還。

太后命磔於天津橋南,使百官共射之,既乃其肉,銼其骨,夷其三族,疏親有先未相識而同死者。

[22]突厥阿史那默啜撤離趙州,便釋放閻知微,讓他返回洛陽。

太后命令分裂他的肢一體於洛陽天津橋南,讓百官一起向他射箭,然後再剔光他的肉,挫斷他的骨頭,滅他的三族,遠房親戚有的人事先與他並未相識,而卻與他同被處死。

褒公段瓚,志玄之子也,先沒於突厥。

突厥在趙州,瓚邀楊齊莊與之俱逃,齊莊畏懦,不敢發。

瓚先歸,太后賞之。

齊莊尋至,敕河內王武懿宗鞫之;懿宗以為齊莊意懷猶豫,遂與閻知微同誅。

既射之如蝟,氣未死,乃決其腹,割心,投於地,猶然躍不止。

褒公段瓚是段志玄的兒子,原先已被突厥俘虜。

突厥佔領趙州,段瓚約楊齊莊一起逃跑,楊齊莊膽怯懦弱,不敢逃跑。

段瓚先回來,太后賞賜他。

楊齊莊不久也回來,太后命令河內王武懿宗審訊他;武懿宗認為楊齊莊心懷猶豫,於是與閻知微一同被處死。

他身上中的箭就像刺蝟一樣,但氣息奄奄未死;行刑人又打開他腹部,割下心臟扔在地上,心還跳躍不停。

擢田歸道為夏官侍郎,甚見親委。

田歸道被提升為夏官侍郎,很受親近信任。

[23]蜀州每歲遣兵五百人戍姚州,路險遠,死亡者多。

蜀州刺史張柬之上言,以為:「姚州本哀牢之國,荒外絕域,山高水深。

國家開以為州,未嘗得其鹽布之稅,甲兵之用,而空竭府庫,驅率平人,受役蠻夷,肝腦塗地,臣竊為國家惜之。

請廢姚州以隸州,歲時朝覲,同之蕃國。

瀘南諸鎮亦皆廢省,於瀘北置關,百姓非奉使,無得交通往來。」

疏奏,不納。

[23]蜀州每年派遣五百名士兵戍守姚州,路途艱險遙遠,死亡的人很多。

蜀州刺史張柬之進言認為:「姚州本是哀牢夷的土地,是極為荒遠的地區,山高水深。

國家在這裡設置州,未曾得到當地鹽和布的稅收,也沒有徵用過那裡的士兵,而只是耗盡一愛一庫的錢財,驅使一般百姓,在蠻、夷族地區受役使,慘遭死難,我私下為國家感到痛惜。

請廢除姚州,將它的地方隸屬於州,每年朝見君主,如同藩屬地區一樣對待。

瀘水以南各鎮也都廢除,在瀘水以北設置關卡,百姓不是奉命出使,不得與瀘南地區的人相互往來。」

奏疏上達後,沒有被採納。

二年(己亥、6一99)

二年(己亥,公元6一99年)

[1]正月,丁卯朔,告朔於通天宮。

[1]正月,丁卯朔(疑誤),太后在通天宮行「告朔」之禮。

[2]壬戌,以皇嗣為相王,領太子右衛率。

[2]壬戌(初六),朝廷封皇嗣為相王,領太子右衛率。

[3]甲子,置控鶴監丞、主簿等官,率皆嬖一寵一之人,頗用才能文學之士以參之。

以司衛卿張易之為控鶴監,銀青光祿大夫張昌宗、左台中丞吉頊、殿中監田歸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鳳閣舍人薛稷、正諫大夫臨汾員半千皆為控鶴監內供奉。

稷,元超之從子也。

半千以古無此官,且所聚多輕薄之士,上疏請罷之;由是忤旨,左遷水部郎中。

[3]甲子(初八),朝廷設置控鶴監丞、主簿等官,他們大多是受太后一寵一愛一的人,同時也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和文學之士以相配合。

任用司衛卿張易之為控鶴監,銀青光祿大夫張昌宗、左台中丞吉頊、殿中監田歸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鳳閣舍人薛稷、正諫大夫臨汾人員半千都任控鶴監內供奉。

薛稷是薛元超的侄子。

員半千認為古代沒有這樣的官職,而且現在所聚集的又多是一些輕浮放一蕩的人士,因此上疏請求廢除,於是冒犯太后旨意,被降職為水部郎中。

[4]臘月,戊子,以左台中丞吉頊為天官侍郎,右台中丞魏元忠為鳳閣侍郎,並同平章事。

[4]臘月,戊子(初二),朝廷任命左台中丞吉頊為天官侍郎,右台中丞魏元忠為鳳閣侍郎,一併任同平章事。

[5]文昌左丞宗楚客與弟司農卿晉卿,坐贓賄滿萬餘緡及第捨過度,楚客貶播州司馬,晉卿流峰州。

太平公主觀其第,歎曰:「見其居處,吾輩乃虛生耳。」

[5]文昌左丞宗楚客與弟弟司農卿宗晉卿,因貪贓受賄達萬餘緡錢和住宅過度豪華,宗楚客被降職為播州司馬,宗晉卿被流放峰州。

太平公主觀看他們的住宅後,感歎說:「看到他們的住所,我們都白活了。」

[6]辛亥,賜太子姓武氏;赦天下。

[6]辛亥(二十五日),太后賜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

[7]太后生重眉,成八字,百官皆賀。

[7]太后長出重疊的眉一毛一,呈八字形,百官都祝賀。

[8]河南、北置武騎一團一以備突厥。

[8]唐朝在黃河南北設置武騎一團一,以防備突厥。

[9]春,一月,庚申,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武攸寧罷為冬官尚書。

[9]春季,一月,庚申(初四),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武攸寧被罷免為冬官尚書。

[10]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過緱氏,謁升仙太子廟。

壬辰,太后不豫,遣給事中欒城閻朝隱禱少室山。

朝隱自為犧牲,沐浴伏俎上,請代太后命。

太后疾小愈,厚賞之。

丁酉,自緱氏還。

[10]二月,己丑(初四),太后前往嵩山,途經緱氏縣時,參拜升仙太子廟。

壬辰(初七),太后得病,派遣給事中欒城人閻朝隱向少室山神求福。

閻朝隱自己作祭品,沐浴後伏一在盛祭品的禮器上,請求代替太后承擔病痛。

太后病稍好,便給他豐厚的賞賜。

丁酉(十二日),太后從緱氏返回。

[11]初,吐蕃贊普器一弩一悉弄尚幼,論欽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諸胡畏之。

欽陵居中秉政,諸弟握兵分據方面,贊婆常居東邊,為中國患者三十餘年。

器一弩一悉弄浸長,陰與大臣論巖謀誅之。

會欽陵出外,贊普詐雲出畋,集兵執欽陵親一黨一二千餘人,殺之,遣使召欽陵兄弟,欽陵等舉兵不受命。

贊普將兵討之,欽陵兵潰,自一殺。

夏四月,贊婆帥所部千人來降,太后命左武衛鎧曹參軍郭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將騎迎之,以贊婆為特進、歸德王。

欽陵子弓仁,以所統吐谷渾七千帳來降,拜左玉鈐衛將軍、酒泉郡公。

[11]當初,吐蕃贊普器一弩一悉弄還年幼,論欽陵兄弟掌權,他們都有勇力謀略,各部胡人都畏懼他們。

論欽陵在朝中執政,幾位弟弟領兵在外鎮守各地,其中論贊婆常駐守東邊,構成對唐朝的禍患三十多年。

器一弩一悉弄逐漸成長,秘密與大臣論巖謀劃處死他們。

遇上論欽陵外出,贊普便假稱出去打獵,召集士兵逮捕並殺死論欽陵的親屬、一黨一羽二千餘人,派遣使者召論欽陵兄弟回來,論欽陵等起兵,不接受命令。

贊普領兵討伐他們,論欽陵兵敗後自一殺。

夏季,四月,論贊婆率領部下一千餘人前來投降,太后命令左武衛鎧曹參軍郭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領騎兵迎接他,任命贊婆為特進、歸德王。

論欽陵的兒子弓仁,帶領他統轄的吐谷渾七千帳投降唐朝,被任命為左玉鈐衛將軍、酒泉郡公。

[12]壬辰,以魏元忠檢校并州長史,充天兵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12]壬辰(初八),朝廷任命魏元忠為檢校并州長史,充任天兵軍大總管,以防備突厥。

婁師德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仍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懷撫吐蕃降者。

婁師德任天兵軍副大總管,仍充任隴右諸軍大使,專門掌管安一撫投降的吐蕃人。

[13]太后春秋高,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

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

[13]太后年紀大了,恐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氏諸王等不能相容。

壬寅(十八日),命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等擬定互不傷害的誓詞,在明堂向天地立誓,並將誓詞銘刻在鐵契上,收藏於史館中。

[14]秋,七月,命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代會稽王武攸望。

[14]秋季,七月,朝廷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接替會稽王武攸望。

[15]丙辰,吐谷渾部落一千四百帳內附。

[15]丙辰(初四),吐谷渾部落一千四百帳歸附唐朝。

[16]八月,癸巳,突騎施烏質勒遣其子遮一弩一入見。

遣侍御史元城解琬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