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1]荊軻至咸陽,因王一寵一臣蒙嘉卑辭以求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

秦紀二秦始皇帝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

[1]荊軻至咸陽,因王一寵一臣蒙嘉卑辭以求見;王大喜,朝服,設九賓而見之。

荊軻奉圖而進於王,圖窮而匕首見,因把王袖而之;未至身,王驚起,袖絕。

荊軻逐王,王環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一操一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負劍!」負劍,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荊軻廢,乃引匕首王,中銅柱。

自知事不就,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遂體解荊軻以徇。

王於是大怒,益發兵詣趙,就王翦以伐燕,與燕師、代師戰於易水之西,大破之。

[1]荊軻抵達秦國都城咸陽,通過秦王嬴政的一寵一臣蒙嘉,以謙卑的言詞求見秦王,秦王嬴政大喜過望,穿上君臣朝會時的禮服,安排朝會大典迎見荊軻。

荊軻手捧地圖進獻給秦王,圖卷全部展開,匕首出現,荊軻乘勢抓住秦王的袍袖,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

但是未等荊軻近身,秦王嬴政已驚恐地一躍而起,掙斷了袍袖。

荊軻隨即追逐秦王,秦王繞著柱子奔跑。

這時,殿上的群臣都嚇呆了,事發倉猝,大出意料,群臣全都失去了常態。

秦國法律規定,在殿上侍從的群臣不得攜帶任何武器。

因此大家只好徒手上前扑打荊軻,並喊道:「大王,把劍推上背!」秦王嬴政將劍推到背上,便劍套傾斜,劍一柄一向前,即拔一出劍來回擊荊軻,砍斷了他的左大一腿。

荊軻肢一體殘廢無法再追,便把匕首向秦王投擲過去,但卻擊中了銅柱。

荊軻知道行刺之事已無法完成,就大罵道:「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以後強迫你訂立契約,歸還所兼併的土地,以此回報燕太子啊!」由是,荊軻被分一屍一示眾。

秦王為此勃然大怒,增派軍隊去到趙國,隨王翦的大軍攻打燕國。

秦軍在易水以西與燕軍和代王的軍隊會戰,大破燕、代之兵。

二十一年(乙亥、前226)

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226年)

[1]冬,十月,王翦拔薊,燕王及太子率其一精一兵東保遼東,李信急追之。

代王嘉遺燕王書,令殺太子丹以獻。

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斬丹,欲以獻王,王復進兵攻之。

[1]冬季,十月,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城,燕國國君和太子姬丹率一精一兵向東圖保遼東,秦將李信領兵急追。

代王趙嘉送信給燕王,要他殺太子丹獻給秦王。

太子丹這時躲藏在衍水一帶,燕王即派使節往衍水殺了太子丹,準備把他的頭顱獻給秦王嬴政。

但秦王再次發兵攻燕。

[2]王賁伐楚,取十餘城。

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

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遍頻陽。

[2]秦將王賁進攻楚國,攻陷十多座城。

秦王嬴政詢問將軍李信說:「我想要奪取楚國,根據你的推測,需要出動多少人的軍隊才夠?」

李信說:「不過用二十萬人。」

秦王嬴政又詢問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人的大軍不可。」

秦王說:「王將軍已經老了,怎麼如此膽怯啊!」便派李信、蒙恬率領二十萬人進攻楚國。

王翦於是稱病辭職,返回故鄉頻陽。

二十二年(丙子、前225)

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225年)

[1]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梁。

三月,城壞。

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

[1]秦將王賁率軍征伐魏國,引汴河的水灌淹魏國都城大梁。

三月,大梁城垣塌毀,魏王魏假投降,為秦軍殺死。

魏國滅亡。

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

雖然,臣受地於魏之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王義而許之。

秦王嬴政遣人去通知安陵君說:「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換你的安陵國。」

安陵君說:「大王您施加恩惠給我,用大換小,真是太幸運了。

但雖然如此,我這小一柄一的土地是受封於魏國上代國君的,我願意終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嬴政讚許他奉守道義,便應允了他的請求。

[2]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楚軍。

信又攻鄢郢,破之。

於是引兵而西崑,與蒙恬會城父。

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捨,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2]秦將李信進攻平輿,蒙恬攻擊寢,大敗楚軍。

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該城,於是率軍西進,到城父與蒙恬的隊伍會合。

楚軍趁機尾隨在後,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擊中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了七個都尉。

李信率殘部逃奔回秦國。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

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

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

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

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響臣,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

王大笑。

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

王怛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秦王嬴政聞訊,暴跳如雷,親自前往頻陽向王翦道歉說:「我沒有採用將軍你的計策,而李信果然使秦軍蒙受了恥辱。

現在將軍你雖然患病,但難道就忍心拋下我不管嗎?!」王翦仍推辭道:「我實在病得不能領兵打仗了。」

秦王嬴政說:「好啦,不要再這麼說了!」王翦說:「如果不得已一定要用我的話,非用六十萬人的軍隊不可!」秦王嬴政答道:「就聽從將軍你的主張行一事吧。」

於是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征伐楚國,秦王親自送行到霸上。

王翦請求秦王賞賜他相當多的良田美宅。

秦王說:「你就出發吧,為什麼還要擔心日後貧窮呀!」王翦說:「身為大王您的將領,雖立下戰功,但最終仍不能被封侯,所以趁著大王現在正看重我,請求賞賜田宅,好為子孫留下產業啊。」

秦王嬴政聽後大笑不止。

王翦率軍開拔,抵達武關,又陸續派遣五位使者向秦王嬴政請求賞賜良田。

有人說:「將軍您向秦王求討東西也已是太過分了吧!」王剪答道:「不是這樣。

大王心一性一粗一暴而多猜忌,如今將國中的武裝士兵調撥一空,專門托付給我指揮,我若不借多求賞賜田宅為子孫謀立產業,表示堅決為大王效力,大王反倒要無緣無故地對我有所懷疑了啊。」

二十三年(丁丑、前224)

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224年)

[1]王翦取陳以南至平輿。

楚人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御之;王翦堅壁不與戰。

楚人數挑戰,終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

對曰:「方投石、超距。」

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戰,乃引而東。

王翦追之,令壯士擊,大破楚師,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楚師遂敗走。

王翦因乘勝略定城邑。

[1]秦將王翦率大軍取道陳丘以南抵達平輿。

楚國人聞訊王翦增兵而來,便出動國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軍。

王翦下令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

楚人多次到營前挑戰,秦軍始終也不出戰。

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飲食,安一撫一慰問他們,並親自與他們共同進餐。

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王翦派人打聽:「軍中進行什麼嬉戲啊?」

回答說:「軍士們正在玩投石、跳躍的遊戲。」

王翦便說:「這樣的軍隊可以用來作戰了。」

此時楚軍既然無法與秦軍交鋒,就揮師向東而去。

王翦即率軍尾追,令壯士們發起突擊,大敗楚軍,直至蘄縣之南,斬殺楚國將軍項燕,楚軍於是潰敗逃亡。

王翦乘勝奪取並平定了楚國的一些城鎮。

二十四年(戊寅、前223)

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

[1]王翦、蒙武虜楚王負芻,以其地置楚郡。

[1]秦將王翦、蒙武俘獲了楚國國君羋負芻,在楚地設置楚郡。

二十五年(己卯、前222)

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

[1]大興兵,使王賁攻遼東,虜燕王喜。

[1]秦國大舉興兵,派王賁率兵進攻遼東,俘獲了燕國國君姬喜。

臣光曰: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而論者或謂之賢,豈不過哉!

臣司馬光曰: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時的激忿而去冒犯如狼似虎的秦國,慮崑事輕率,謀劃淺薄,以致挑一起怨恨,加速了滅亡之禍,使供奉燕國始祖召公的宗廟祭祀忽然中斷,罪過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而評論的人有的還把太子丹說成是德才兼備的人,這難道不是太過分了嗎!

夫為國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禮,懷民以仁,交鄰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節,百姓懷其德,四鄰親其義。

夫如是,則國家安如磐石,熾如焱火,觸之者碎,犯之者焦,雖有強一暴之國,尚何足畏哉!丹釋此不為,顧以萬乘之國,決匹夫之怒,逞盜賊之謀,功隳身戮,社稷為墟,不亦悲哉!

對於治理國家的人來說,任命有才能的人為官,按照禮制確立政策法規,以仁一愛一之心安一撫百姓,憑借信義結交鄰邦。

如此,官員由有才幹的人擔任,政事得到禮教的節制,百姓人心歸向他的德行,四鄰親近友善他的恪守信義。

這樣,國家則會安如磐石,熾如火焰,觸犯它的一定被撞得粉碎,挨著它的一定被燒得焦頭爛額。

似此,即便是有強一暴的敵國存在,又有什麼值得畏懼的呢!太子丹放棄這條路不走,反而用萬輛戰車的大國去排解個人的私憤、炫耀盜賊式的謀略,結果是功名被毀壞、身命遭殺戮,江山社稷化作廢墟,這難道不是很令人悲痛的事嗎!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言、重諾,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決腹,非勇也。

要之,謀不遠而動不義,其楚白公勝之流乎!

跪著前進,伏地而行,並不表示恭敬;言必行,重承諾,並不表示守信義;過度耗費金錢,散發玉器,並不表示施恩惠;自割頸部,自剖肚腹,並不表示勇敢。

這種種問題的關鍵在於,只顧眼前利益不能深謀遠慮而行動不合乎禮義,似此不過是楚國的為復仇而喪生的白公勝之流罷了!

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筆揚子論之,以要離為蛛蝥之一靡一,聶政為壯士之一靡一,荊軻為刺客之一靡一,皆不可謂之義。

又曰:「荊軻,君子盜諸。」

善哉!

荊軻心懷報答太子姬丹豢養的私情,不顧及全家七族之人會受牽連,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國強大、秦國削弱,這難道不是愚蠢之極嗎!所以揚雄對此評論說,要離的死是蜘蛛、蝥蟲一類的死,聶政的死是壯士一類的死,荊軻的死是刺客一類的死,這些都不能算作「義」。

他又說:「荊軻,按君子的道德觀念來看,是類如盜賊之輩了。」

此話說得好啊!

[2]王賁攻代,虜代王嘉。

[2]秦將王賁率軍攻代,俘獲代王趙嘉。

[3]王翦悉定荊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會稽郡。

[3]秦將王翦全部平定楚國長江以南的地區,降服百越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

[4]五月,天下大。

[4]五月,秦國命令特許全國舉行大規模的聚會宴飲。

[5]初,齊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

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以故齊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

及君王后且死,戒王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

王曰:「請書之。」

君王后曰:「善!」王取筆牘受言,君王后曰:「老婦已忘矣。」

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

賓客入秦,秦又多與金。

客皆為反間,勸王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

[5]當初,齊國的君王后賢惠有才幹,使齊國能小心周到地侍奉秦國,對其他各諸侯國奉守信義。

齊國東靠大海,不與秦國相鄰。

而那時秦國日夜不停地進攻韓、趙、魏、燕、楚等國,這五國分別忙於調兵自救,無暇他顧,所以齊王田建即位四十多年未遭逢過戰亂。

君王后即將去世時,告誡田建說:「群臣中可以任用的是某某。」

田建說:「請讓我把名字寫下來。」

君王后說:「好吧。」

但等到齊王取來筆和木牘,準備記下她的話時,君王后卻說:「我已經忘記了。」

君王后去世後,後勝出任齊國的相國,他大量接受秦國為挑一撥齊國君臣關係而施給他的金銀財寶。

而齊國的賓客進入秦國時,秦國又給以重金,使這些賓客回國後都反過來為秦國說話,勸說齊王去朝拜秦王,不必整治、修建用作攻戰的防備設施,不要去援助那五個國家進攻秦國。

秦國也即因此得以滅掉了五國。

齊王將入朝,雍門司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耶,為王耶?」

王曰:「為社稷。」

司馬曰:「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

齊王還車而崑反。

齊王將要動身往咸陽朝拜秦王嬴政,齊國的雍門司馬迎上前說:「齊國所以要設立國君,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國君自己啊?」

齊王說:「是為國家。」

司馬道:「既然是為了國家才設立君王,那您為什麼還要離開自己的國家而到秦國去呢?」

齊王於是下令掉轉車頭返回王宮。

即墨大夫聞之,見齊王曰:「齊地方數千里,帶甲數百萬。

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人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之關可以入矣。

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

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豈特保其國家而已哉!」齊王不聽。

即墨大夫聞訊進見齊王說:「齊國國土方圓數千里,軍隊數百萬。

現韓、趙、魏三國的官員都不願接受秦國的統治,逃亡在阿城、甄城之間的有數百人。

大王您將這些人收攏起來,交給他們百萬之多的兵士,讓他們去收復韓、趙、魏三國舊日的疆土,如此,就是秦國的臨晉關也可以進入了。

楚國鄢郢的官員們不願受秦國驅使,逃匿在南城之下的有數百人。

大王您將這些人聚集起來,交給他們百萬人的軍隊,讓他們去收復楚國原來的土地,如此,即便是武關也可以進入了。

這樣一來,齊國的威望得以樹立,秦國則可被滅亡,這又豈只是保全自己的國家而已!」但是齊王不接受這一建議。

二十六年(庚辰、前221)

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

[1]王賁自燕南攻齊,猝入臨淄,民莫敢格者。

秦使人誘齊王,約封以五百里之地。

齊王遂降,秦遷之共,處之松柏之間,餓而死。

齊人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從,聽一奸一人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

[1]秦將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突然攻入都城臨淄,齊國國民中沒有敢於抵抗的。

秦國派人誘降齊王,約定封給他五百里的土地,齊王於是便投降了。

但是秦國卻將他遷移到共地,安置在松柏之間,最終被餓死。

齊國人埋怨君王田建不早參與諸侯國的合縱聯盟,而卻聽信一奸一佞、賓客的意見,以致使國家遭到滅亡,故為此編歌謠說:「松樹啊,柏樹啊!使田建遷住輩地餓死的,是賓客啊!」恨田建任用賓客不審慎考察。

臣光曰:從衡之說雖反覆百端,然大要合從者,六國之利也。

昔先王建萬國,親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饗宴以相樂,會盟以相結者,無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國也。

向使六國能以信義相親,則秦雖強一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晉者,齊、楚之藩蔽;齊、楚者,三晉之根柢;形勢相資,表裡相依。

故以三晉而攻齊、楚,自絕其根柢也;以齊、楚而攻三晉,自撤其藩蔽也。

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盜,曰「盜將一愛一我而不攻」,豈不悖哉!

臣司馬光曰:合縱、連橫的學說雖然反覆無常,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合縱符合六國的利益。

從前,先王封立大量封國,親近一愛一撫各國諸侯,使他們通過拜會、探訪來增進相互交往,用酒宴招待他們以增進歡樂友好,實行會盟而增進一團一結聯合,不為別的,就是希望他們能同心協力共保國家。

假使當初六國能以信義相互親善,那麼秦國雖然強一暴,六國又怎麼能被它所滅亡掉呢!韓、趙、魏三國是齊、楚兩國的屏障,而齊、楚兩國則是韓、趙、魏三國的基礎,它們形勢上相依托,表裡間相依賴。

所以韓、趙、魏三國進攻齊、楚,是自斷根基;而齊、楚兩國征伐韓、趙、魏三國,則是自撤屏障。

可哪裡有自己拆毀屏障以討好盜賊,還說「盜賊將會一愛一惜我而不攻擊我」的,這難道不是荒謬得很嗎?

[2]王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制曰:「死而以行為謚,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

自今以來,除謚法。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2]秦王嬴政剛剛兼併六國,統一天下,自認為兼備了三皇的德行,功業超過了五帝,於是便改稱號為「皇帝」,皇帝出命稱「制書」,下令稱「詔書」,皇帝的自稱為「朕」。

追尊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

並頒布制書說:「君王死後依據他生前的行為加定謚號,這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王,實在沒意思。

從今以後,廢除為帝王上謚號的制度。

朕為始皇帝,後繼者以序數計算崑,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無窮盡地傳下去。」

[3]初,齊威、宣之時,鄒衍論著終始五德之運;乃始皇並天下,齊人奏之。

始皇採用其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

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節旗皆尚黑;數以六為紀。

[3]當初,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鄒衍研究創立了金、木、水、火、土終而復始的「五德相運」學說。

到了始皇帝合併天下時,齊國人將此說奏報給他。

始皇採納了這套學說,認為周朝是火德,秦取代周,從火不能勝水來推算,秦應是水德。

於是開始下令更改歲歷,新年朝見皇帝與莊賀典禮都從十月初一開始,以十月初一為元旦;衣服、旗幟、符節等都崇尚用黑色;計數以六為一個單位。

[4]丞相綰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

請立諸子。」

始皇下其議。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

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4]丞相王綰說:「燕、齊、楚三國的故地距都城咸陽過於遙遠,不在那裡設置侯王,便不能鎮撫。

因此請分封諸位皇子為侯王。」

始皇帝將這一建議交給大臣評議。

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族人非常多,他們的後代彼此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敵,周天子也無法加以制止。

現在四海之內,仰仗陛下的神靈而獲得統一,全國都劃分為郡和縣,對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國家徵收的賦稅重重給予賞賜,這樣即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控制,使天下人對秦朝廷不懷二心,才是安定國家的方略。

分封諸侯則不適宜。」

始皇說:「天下人都吃盡了無休止的戰爭之苦,全是因為有諸侯王存在的緣故。

今日依賴祖先的在天之靈,使天下初步平定,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國,便是自己招引兵事、培植戰亂,似此而想求得寧靜、養息,豈不是極困難的事情嗎?!廷尉的主張是對的。」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始皇帝於是下令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設置郡守、郡尉、監御史。

收天下兵聚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宮庭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徙天下豪傑於咸陽十二萬戶。

又下令收繳全國民間所藏的兵器,運送彙集到咸陽,熔毀後鑄成大鐘和鍾架,以及十二個銅人,各重千石,放置在宮庭中。

並統一法制和度量衡,將各地富豪十二萬戶遷徙到咸陽置於朝廷的監控下。

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秦王朝祭祀祖先、神佛的宗廟等處所和章台宮、上林苑都設在渭水南岸。

而秦國每征服一個國家,就摹畫、仿照該國的宮室,在咸陽城北的山坡上同樣建造一座。

如此南臨渭水,自雍門向東至涇水、渭水相交處,宮殿屋宇、天橋、樓閣相連接,所獲得的各國美一女、鐘鼓等樂器都安置在裡邊。

二十七年(辛巳、前220)

二十七年(辛巳,公元前220年)

[1]始皇巡隴西、北地,至雞頭山,過回中焉。

[1]始皇帝出巡隴西、北地,到雞頭山而還,經過回中宮。

[2]作信宮渭南,已,更命曰極廟。

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治馳道於天下。

[2]在渭水南岸興建長信宮,竣工後改名為極廟宮。

從極廟築路通到驪山,興造甘泉宮前殿,修築甬道連接咸陽,又以咸陽為中心築馳道通往全國各地。

二十八年(壬午、前219)

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219年)

[1]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頌功業。

於是召集魯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議封禪。

諸儒或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掃地而祭,席用秸。」

議各乖異。

始皇以其難施用,由此絀儒生。

而遂除車道崑,上自太山陽至顛,立石頌德;從陰十道下,禪於梁父。

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

[1]始皇帝出巡東部各郡、縣,登上鄒地的嶧山,樹立石碑讚頌秦朝的功勳業績。

召集過去魯地崇信儒學的文人七十名,到泰山下商議祭祀天地的封禪之事。

諸儒生中有的說:「古時候的君王封禪,用蒲草裹一住車輪,不願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掃地祭祀時所使用的席都是用草編成的。」

各人的議論很不相同。

始皇帝認為眾人所說的很難實際採用,便因此而貶退儒生;並且下令開通車道,從泰山南麓上到頂峰,豎一立石碑歌頌自己的功德,又從泰山北面順道而下,到梁父山祭地。

祭祀儀式頗採用秦國古時在雍城由太祝令主持的祭祀上帝的形式。

而怎樣封土埋藏卻全都保密,世人無法獲悉並記錄下來。

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

始皇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作琅邪台,立石頌德,明得意。

始皇帝隨即又向東出遊沿海各地,祭禮名山大川及天、地、兵、陰、陽、月、日、四時八神。

然後南登琅邪山,興致勃勃,在那裡逗留了三個月,還建造琅邪台,立石碑頌德,表明自己得天下之意。

初,燕人宋毋忌、羨門子高之徒稱有仙道、形解銷化之術,燕、齊迂怪之士皆爭傳習之。

自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雲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遠。

患且至,則風引船去。

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乃始皇至海上,諸方士齊人徐等爭上書言之,請得齋戒與童一男一女求之。

於是遣徐發童一男一女數千人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

當初,燕國人宋毋忌、羨門子高一類人聲稱世上有一種成仙之道、人老死後一屍一解骨化升天的法術,燕國、齊國的迂腐、怪異之士都爭相傳授和學習。

從齊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們的話,派人到海上尋求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據說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離人間並不遙遠。

只是凡人將要到達,凡就把船吹走了。

不過也曾有人到過這三山,看見各位神仙和長生不死的藥均在那裡。

待到始皇帝出遊海濱時,通曉神仙方術的人如故齊國人徐等紛紛爭著上書談這些事,請求准許齋戒清心潔身素食後率領童一男童女往海上尋求神山。

始皇於是派遣徐征發數千名童一男一女入海求仙。

但是,船行海上後卻均因風勢不順而返航。

不過他們仍然說:「雖沒能到達仙山,可是已經望見了。」

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能渡。

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

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葬此。」

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遂自南郡由武關歸。

始皇帝還歸咸陽途中經過彭城,舉行齋戒,祈禱祭祀,想要打撈沉沒在泗水中的周鼎。

故而遣一千人潛入泗水尋找,結果毫無所得。

於是,始皇又向西南渡過淮水,到達衡山、南郡;再泛舟長江,抵湘山,祭祀湘君。

適逢大風,幾乎不能渡過湘水。

始皇問博士道:「湘君是什麼神仙啊?」

博士回答:「聽說她是堯帝的女兒,舜帝的妻子,死後就葬在這裡。」

始皇大怒,令三千名被判刑服勞役的罪犯將湘山的樹木砍伐殆盡,一裸一露出赤紅的土壤和石塊。

然後從南郡經武關返回咸陽。

[2]初,韓人張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韓。

及韓亡,良散千金之產,欲為韓報仇。

[2]早先,韓國人張良的父親、祖父曾經做過五代韓相。

乃至韓國滅亡,張良盡散千金家產,想要為韓國報仇。

二十九年(癸未、前218)

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18年)

[1]始皇東遊,至陽武博一浪一沙中,張良令力士一操一鐵椎狙擊始皇,誤中副車。

始皇驚,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

[1]始皇帝出巡東方,抵達陽武縣的博一浪一沙時,張良讓大力士手持鐵錘襲擊始皇,但卻誤中隨天子車駕而行的副車。

始皇大驚失色,想抓刺客卻未能擒到,於是下令全國進行十天的大搜捕。

始皇遂登之罘,刻石;旋,之琅邪,道上一黨一入。

始皇帝隨後登上之罘山,刻石頌德。

歸途中前往琅邪,取道上一黨一回到咸陽。

三十一年(乙酉、前216)

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16年)

[1]使黔首自實田。

[1]始皇帝下令全國百姓向朝廷自報所佔土地的數額。

三十二年(丙戌、前215)

三十二年(丙戌,公元前215年)

[1]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刻碣石門。

壞城郭,決通堤坊。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

盧生使入海還,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乃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

[1]始皇帝出巡抵達碣石,派故燕國人盧生求訪仙人羨門。

又在碣石山門刻碑文歌功頌德。

拆毀城郭,決通堤防。

此後始皇帝巡視北部邊境,從上郡返回都城。

盧生受派遣入海尋仙後歸來,隨即抄錄《錄圖書》上的讖語,上寫:「使秦朝滅亡的是『胡』。」

奏報給始皇。

始皇便派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北征伐匈奴。

三十三年(丁亥、前214)

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

[1]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

[1]秦朝廷徵召那些曾經逃亡的人、因貧窮而入贅女家的男子、商販等入伍當兵,攻掠奪取南越的陸梁地,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郡;並將受貶謫的人五十萬流放到五嶺守邊,與南越的本地人雜居一處。

[2]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

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迤而北。

暴師於外十餘年,蒙恬常居上郡統治之;威振匈奴。

[2]秦將蒙恬率軍驅逐斥退匈奴人,收復了黃河以南地區,設置四十四個縣。

接著就修築長城,憑借地形而建,用以控制險關要塞,起自臨洮,直至遼東,綿延一萬多里。

蒙恬於是又領兵渡過黃河,佔據陽山,向北曲折前進。

軍隊在野外紮營風餐露宿十餘年,蒙恬則常駐上郡指揮軍隊,威震匈奴。

三十四年(戊子、前213)

三十四年(戊子,公元前213年)

[1]謫治獄吏不直及覆獄故、失者,築長城及處南越地。

[1]秦朝廷將徇私枉法、知人有罪卻釋放出獄、無罪卻下獄的司法官吏處罰流放去修築長城,或到南越地區守邊。

丞相李斯上書曰:「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一黨一與成乎下。

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

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一舉,與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若有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

制曰:「可。」

丞相李斯上書說:「過去諸侯國紛爭,以高官厚祿招徠遊說之士。

現在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出自朝廷,百姓理家就要致力於耕田做工,讀書人就要學習法令規章。

但今日的儒生卻不學習現代事務,只知一味地傚法古代,並借此非議現實,蠱惑、擾亂民眾,相互非難指責現行制度,並以此教導百姓;聞聽命令頒下,就紛紛根據自己的學說、主張妄加評議,入朝時口是心非,出朝後便街談巷議,誇飾君主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標新立異以顯示自己的高明,煽動、引導一些人攻擊誹謗國家法令。

這種情況如不禁止,就勢必造成君主的權勢下降,臣下結一黨一納派活動蔓延民間。

唯有禁止這些才有利於國家!因此我建議史官將除秦國史記之外的所有史書全部燒燬;除博士官按職責收藏書外,天下凡有私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人,一律按期將所藏交到郡守、郡尉處,一併焚燬;有敢於相對私語談論《詩》、《書》的處死;借古非今的誅殺九族;官吏發現這種事情而不一舉報的與以上人同罪;此令頒布三十天後仍不將私藏書籍燒燬的,判處黥刑,並罰處修築長城勞役的城旦刑。

不予焚燒的,是醫藥、占卜、種植的書。

如果想要學習法令,應以官吏為師。」

始皇下制令說:「可以。」

魏人陳餘謂孔鮒曰:「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哉!」子魚曰:「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惟友。

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求至,無患矣。」

故魏國人陳餘對孔子的八世孫孔鮒說:「秦朝廷將要毀滅掉前代君王的書籍,而你正是書籍的擁有人,這實在是太危險了!」孔鮒說:「我所治的是一些看來無用的學問,真正瞭解我的只有朋友。

秦朝廷並不是我的朋友,我會遇到什麼危險呀!我將把書籍收藏好,等待著有人徵求,一旦來徵求,我也就不會有什麼災難了。」

三十五年(己丑、前212)

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12年)

[1]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數年不就。

[1]始皇帝派蒙恬負責開通大道,從九原直到雲陽,挖掘大山,填塞峽谷,長達一千八百里,幾年沒有完工。

[2]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

為復道,自阿房度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隱宮、徒刑者七十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

發北山石槨,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

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

因徙三萬家驪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

[2]始皇認為都城咸陽的人口過多,而先代君王營造的宮廷又嫌小,便命人在渭南上林苑中建築宮殿,先修前殿阿房宮,長寬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坐一萬人,下面則能豎一立五丈高的旗幟,周圍是車馬馳行的天橋,從前殿下直達南山,在南山的頂峰建牌樓作為標誌。

又築造天橋,從阿房渡過渭水,與咸陽城相接,由此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橫越銀河抵達營室宿。

征發遭受宮刑和判處其他徒刑的囚犯七十萬人,分別修築阿房宮或建造驪山始皇帝陵墓。

並鑿掘用作套棺的北山的石料,採伐蜀、荊兩地的木材,都先後運到。

在關中興建宮殿計有三百座,關外營造宮殿四百多座。

於是在東海郡的朐縣界內刻立巨石,作為秦王朝東部的大門。

又將三萬家遷移到驪邑,五萬家遷移至雲陽,均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

[3]盧生說始皇曰:「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

惡鬼辟,真一人至。

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始皇曰:「吾慕真一人!」自謂「真一人」,不稱「朕」。

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始皇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

始皇怒曰:「此中人洩吾語!」案問,莫服,捕時在旁者,盡殺之。

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

群臣受決事者,悉於咸陽宮。

[3]盧生勸說始皇帝道:「有一種方法,這就是皇帝不時地暗中秘密出行,借此躲避惡鬼。

而避開了惡鬼,神仙真一人便會來到。

故此希望您所居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然後不死之藥大概才可以得到!」始皇說:「我敬慕真一人!」於是就自稱「真一人」,不再稱「朕」。

並下令咸陽城周圍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處宮殿樓台,都用天橋、甬道相連接,帷帳、鐘鼓及美一女充斥其間,各自按佈署登記,不作遷移。

始皇巡行到某處居住下來,有敢於透露出他的駐地的,即獲罪處死。

始皇帝曾前往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李斯的隨行車馬非常多,很不讚許。

宦官近臣中有人將這事告訴了李斯,李斯隨即減少了他的車馬。

始皇憤怒地說:「這一定是宮中人洩露了我的話!」於是審問隨從人員,但是沒有人承認。

始皇就下令捉拿當時在場的人,全部殺掉。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知道始皇到了什麼地方。

群臣中凡有事情要奏報並接受皇帝裁決的,便全都到咸陽宮等候。

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

始皇聞之,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

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諸生皆誦法孔子。

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

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始皇帝的暴戾,並因此逃亡而去。

始皇聞訊勃然大怒,說:「盧生等人,我尊敬他們,並重重地賞賜他們,現在竟然敢誹謗我!這些人在咸陽的,我曾派人去查訪過,其中有的人竟妖言惑眾!」於是令御史逮捕並審問所有的儒生。

儒生們彼此告發,始皇帝就親自判處違法犯禁的人四百六十餘名,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了。

還向全國宣揚,讓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以懲戒後世。

同時謫罰更多的人流放到邊地戍守。

始皇的長子扶蘇為此規勸道:「那些儒生們全誦讀並傚法孔子的言論。

而今您全部用重法懲處他們,我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

始皇大為惱火,派扶蘇赴上郡去監督蒙恬的軍隊。

三十六年(庚寅、前211)

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11年)

[1]有隕石於東郡。

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

始皇使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燔其石。

[1]有隕石墜一落在東郡。

有人於石上刻字說:「始皇帝死而土地分。」

始皇於是派御史逐個查問當地的人,但是沒人承認此事是自己幹的。

始皇便下令將居住在隕石附近的人全部捉拿處死,並焚化了那塊石頭。

[2]遷河北榆中三萬家;賜爵一級。

[2]秦朝廷遷移三萬戶到北河以北、榆中一帶墾殖,每戶授爵位一級。

三十七年(辛卯、前210)

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10年)

[1]冬,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

始皇二十餘子,少子胡亥最一愛一,請從;上許之。

[1]冬季,十月,癸丑(疑誤),始皇帝出遊,左丞相李斯陪同前往,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咸陽。

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小兒子胡亥最受一寵一愛一,他要求隨父皇出遊,獲始皇准許。

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浮江下,觀藉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

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立石頌德。

還,過吳,從江乘渡。

並海上,北至琅邪、之罘。

見巨魚,射殺之。

遂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十一月,始皇帝一行到達雲夢,向著九疑山遙祭葬在那裡的舜帝。

然後乘船順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渡經海渚,過丹陽,抵錢唐,到達浙江邊。

因錢塘江潮波濤洶湧,便向西行駛一百二十里,從富陽與分水之間的狹窄處渡江。

隨之始皇登上會稽山,祭祀禹帝,遙望南海,刻立巨石歌功頌德。

然後起駕返回,歸途中經過吳地,從江乘縣渡過長江,沿海北上,抵達琅邪、之罘。

始皇看見大魚,即發箭將魚射殺。

接著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渡口後便病倒了。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病益甚,乃令中車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為書賜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書已封,在趙高所,未付使者。

秋,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涼車中,故幸宦者驂乘。

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車中可其奏事。

獨胡亥、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

始皇帝很厭惡談論「死」,因此群臣中沒有人敢於提關於死的事。

待到他病勢更加沉重時,才命中車府令、兼掌符璽事務的趙高寫詔書給長子扶蘇說:「參加喪事處理,靈柩到咸陽後安葬。」

詔書已封好,但卻擱置在趙高處,沒有交給使者送出。

秋季,七月,丙寅(二十日),始皇在沙丘宮平台駕崩。

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發生什麼變故,於是就秘不發喪,將棺材停放在能調節冷暖的涼車中,由始皇生前最一寵一信的宦官在車的右邊陪乘。

所到一地,上呈餐飯、百官奏報事務與過去一樣,宦官即從車中接受並批復奏事。

只有胡亥、趙高及受一寵一幸的宦官五六個人知道內情。

初,始皇尊一寵一蒙氏,信任之。

蒙恬任外將,蒙毅常居中參謀議,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

趙高者,生而隱宮;始皇聞其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胡亥幸之。

趙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當高法應死。

始皇以高敏於事,赦之,復其官。

趙高既雅得幸於胡亥,又怨蒙氏,乃說胡亥,請詐以始皇命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

胡亥然其計。

趙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

乃見丞相斯曰:「上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

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

事將何如?」

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崑人臣所當議也!」高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

斯曰:「不及也。」

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遍鄉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

願君審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闢地立功,士卒多耗,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當初,始皇帝尊重一寵一愛一蒙氏兄弟,頗信任他們。

蒙恬在外擔任大將,蒙毅則在朝中參與商議國事,稱為忠信大臣,即便是高級將領或丞相,也沒有敢與他們一爭高低的。

趙高一生下來就被Yan割了。

始皇聽說他辦事能力很強,且通曉刑法,便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並讓他教小兒子胡亥學習審理判決訴訟案。

胡亥非常一寵一愛一他。

趙高曾經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懲治他。

蒙毅認為趙高依法應被處死,但始皇因趙高辦事靈活而赦免了他,並恢復了他的官職。

趙高既然素來得到胡亥的一寵一幸,恰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勸說胡亥,讓他詐稱始皇遺詔命殺掉扶蘇,立胡亥為太子。

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計策。

趙高又說:「這件事如果不與丞相合謀進行,恐怕不能成功。」

隨即會見丞相李斯,說:「皇上賜給扶蘇的詔書及符璽都在胡亥那裡。

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話罷了。

這件事將怎麼辦呢?」

李斯說:「怎麼能夠說這種亡國的話呀!此事不是我們這些為人臣子的人所應當議論的啊!」趙高道:「您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獲扶蘇的信任,這五點全部拿來與蒙恬相比,哪一點比得上他呢?」

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

趙高說:「既然如此,那麼只要扶蘇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為丞相,您最終不能懷揣通侯的印信返歸故鄉的結局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擔當皇位繼承人的。

希望您慎重地考慮一下,作出定奪!」丞相李斯聽後認為趙高說的有理,便與他共同謀劃,詐稱接受了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篡改始皇給扶蘇的詔書,指斥他多年來不能開闢疆土、創立功業,卻使士卒大量傷亡,並且數次上書,直言誹謗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獲准解除監軍職務,返歸咸陽當太子;而將軍蒙恬不糾正扶蘇的過失,並參與和瞭解扶蘇的圖謀。

因此令他們自一殺,將兵權移交給副將王離。

扶蘇發書,泣,入內捨,欲自一殺。

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

今一使者來,即自一殺,安知其非詐!按請而後死,未暮也。」

使者數趣之。

扶蘇謂蒙恬曰:「父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一殺。

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屬吏,系諸陽周;更置李斯舍人為護軍,還報。

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

會蒙毅為始皇出禱山川,還至。

趙高言於胡亥曰:「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以為不可;不若誅之!」乃系諸代。

扶蘇接到詔書,哭泣著進入內室,打算自一殺。

蒙恬說:「陛下在外地,並未確立誰是太子。

他派我率領三十萬軍隊鎮守邊陲,令您擔任監軍,這乃是天下的重任啊。

現在僅僅一個使者前來傳書,我們就自一殺,又怎麼能知道其中不是有詐呢?!讓我們再奏請證實一下,然後去死也不晚呀。」

但是使者多次催促他們自行了斷,扶蘇於是對蒙恬說:「父親賜兒子死,還哪裡需要再請示查實呢!」隨即自一殺。

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將他交給官吏治罪,囚禁在陽周;改置李斯的舍人擔任護軍,然後回報李斯、趙高。

胡亥這時已聽說扶蘇死了,便想釋放蒙恬。

恰逢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祈禱山川神靈求福後返回,趙高即對胡亥說:「始皇帝想要薦舉賢能確定你為太子已經很長時間了,可是蒙毅一直規勸他,認為不可如此。

現在不如就把蒙毅殺掉算了!」於是逮捕了蒙毅,將他囚禁到代郡。

遂從井陘抵九原。

會暑,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之。

從直道至咸陽,發喪。

太子胡亥襲位。

皇室車隊於是從井陘抵達九原。

當時正值酷暑,裝載始皇遺體的涼車散發出惡臭,胡亥等便指示隨從官員在車上裝載一石鮑魚,借魚的臭味混淆腐一屍一的氣味。

從直道抵達咸陽後,發佈治喪的公告。

太子胡亥繼承了皇位。

九月,葬始皇於驪山,下錮三泉;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令匠作機一弩一,有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後宮無子者,皆令從死。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洩。

大事盡,閉之墓中。

九月,將始皇安葬在驪山皇陵,把銅熔化後灌入,堵塞住地下深處的水。

崑又運來各種奇珍異寶,藏滿墓一穴一。

還下令工匠製作帶有機關的弓一弩一,遇到穿入靠近墓一穴一的人,即自動射殺。

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以機械灌注輸送。

墓一穴一頂部布有天文圖像,底部設置地理模型。

後宮嬪妃凡未生子女的,令她們全部陪葬。

下葬以後,有人說工匠們製造隱藏的機械裝置,知道其中的全部秘密,如果他們再作第二重機關,就會將其中的秘密洩露出去。

於是待送終的大事完畢後,那些工匠即被盡數封閉在墓一穴一中。

[2]二世欲誅蒙恬兄弟。

二世兄子子嬰諫曰:「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卒皆亡國。

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陛下欲一旦棄去之。

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二世弗聽,遂殺蒙毅及內史恬。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

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

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藥自一殺。

[2]二世皇帝胡亥想要殺掉蒙恬兄弟二人,他哥哥的兒子子嬰規勸說:「趙王趙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國田建殺他前代的忠臣而用後勝,結果最終都亡了國。

蒙恬兄弟是秦國的重臣、謀士,陛下卻打算一下子就把他們拋棄、除掉。

似此誅殺忠臣而扶立節一操一品行不端的人,是在內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將士們意志渙散啊!」但是二世不聽從勸告,隨即殺掉了蒙毅,並要殺內史蒙恬。

蒙恬說:「我們蒙家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孫,在秦國建立功業和忠信已經三代了。

如今我領兵三十多萬,身一體雖然被囚禁,但我的勢力仍然足以進行反叛。

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卻還是要奉守節義,是因為我不敢辱沒祖先的教誨,並表示我不忘先帝的大恩大德啊!」於是即吞服毒一藥自一殺身亡。

揚子《法言》曰:或問:「蒙恬忠而被誅,忠奚可為也?」

曰:「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力不足而一屍一有餘,忠不足相也。」

揚雄《法言》曰:有人問:「蒙恬赤膽忠心卻被殺掉了,忠誠還有什麼用呢?」

回答說:「開山填谷修築長城,西起臨洮,東接遼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一屍一體卻有餘,蒙恬的這種忠誠是不足為輔助君王的。」

臣光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

然恬明於為人臣之義,雖無罪見誅,能守死不貳,斯亦足稱也。

臣司馬光曰:秦始皇正荼毒天下時,蒙恬甘受他的驅使,如此蒙恬的不仁義是可知的了。

但是蒙恬明白為人臣子所應守的道義,雖然沒有罪而被處死,仍能夠寧死忠貞不渝,不生二心,故而這也是很值得稱道的了。

二世皇帝上元年(壬辰、前209)

秦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1]冬,十月,戊寅,大赦。

[1]冬季,十月,戊寅(初十),實行大赦。

[2]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而還。

[2]春季,二世向東出巡郡縣,李斯隨從前往。

一行人到達碣石後,又沿海南下至會稽。

途中,二世將始皇帝過去所立的刻石全部加刻上了字,並在旁邊刻上隨從大臣的名字,以此表彰先帝的豐功盛德,然後返回。

夏,四月,二世至咸陽,謂趙高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

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終吾年壽,可乎?」

高曰:「此賢主之所能行而昏亂主之所禁也。

雖然,有所未可,臣請言之:夫沙丘之謀,諸公子乃大臣皆疑焉;而諸公子盡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

今陛下初立,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恐為變;臣戰戰慄栗,唯恐不終,陛下安得為此樂乎!」二世曰:「為之柰何?」

趙高曰:「陛下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滅大臣及宗室;然後收舉遺民,貧者富之,賤者貴之。

盡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此則陰德歸陛下,害除而一奸一謀塞,群臣莫不被潤澤,蒙厚德,陛下則高枕肆志一寵一樂矣。

計莫出於此!」二世然之。

乃更為法律,務益刻深,大臣、諸公子有罪,輒下高鞠治之。

於是公子十二人死咸陽市,十公主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逮者不可勝數。

夏季,四月,二世抵達咸陽,對趙高說:「人生在世,就猶如駕著六匹駿馬飛奔過縫隙一般的短促。

我既已經統治天下,就想要盡享我的耳目所喜聞、樂見的全部東西,享盡我心意中所喜歡的任何事物,直到我的壽命終結,你認為這行嗎?」

趙高說:「這是賢能的君主能做而昏庸暴亂的君王不能做的事情崑。

雖然如此,還有不可做的地方,請讓我來陳述一下:沙丘奪權之謀,諸位公子和大臣都有所懷疑。

而各位公子都是您的哥哥,大臣又都是先帝所安置的。

如今陛下剛剛即位,這些公子臣僚正怏怏不服,恐怕會發生事變。

我尚且戰戰慄栗,生怕不得好死,陛下又怎麼能夠這樣享樂呀!」二世道:「那該怎麼辦呢?」

趙高說:「陛下應實行嚴厲的法律、殘酷的刑罰,使有罪的人株連他人,這樣可將大臣及皇族殺滅乾淨,然後收羅提拔遺民,使貧窮的富裕起來,卑賤的高貴起來,並把先帝過去任用的臣僚全都清除出去,改用陛下的親信。

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暗中感念您的恩德;禍害被除掉,一奸一謀遭堵塞,群臣沒有不蒙受您的雨露潤澤、大恩厚德的。

如此,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縱一情享樂了。

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計策了!」二世認為趙高說得有理,於是便修訂法律,務求更加嚴厲苛刻,凡大臣、各位公子犯了罪,總是交給趙高審訊懲處。

就這樣,有十二位皇子在咸陽街市上被斬首示眾,十名公主在杜縣被分裂肢一體而死,他們的財產全部充公。

受牽連被逮捕的人更是不可勝數。

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

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

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一殺。

宗室振恐。

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書曰:「先帝無恙時,臣入門賜食,出則乘輿,御府之衣,臣得賜之,中廄之寶馬,臣得賜之。

臣當從死而不能,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

不孝不忠者,無名以立於世,臣請從死,願葬驪山之足。

唯上幸哀憐之!」書上,二世大說,召趙高而示之,曰:「此可謂急乎?」

趙高曰:「人臣當憂死不暇,何變之得謀!」二世可其書,賜錢十萬以葬。

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內宮,單單擱置到最後才議定罪過。

二世派使臣去斥令將閭說:「你不盡臣子的職責,罪該處死!由行刑官執法吧!」將閭說:「在宮廷的禮儀中,我未曾敢不聽從司儀人員的指揮;在朝廷的位次上,我未曾敢超越本分違背禮節;受皇上的命令應對質詢,我未曾敢言辭失當說過什麼錯話,這怎麼叫作不盡為臣子的職責啊?希望聽你們說說我的罪過然後再去死!」使臣說:「我不與你作什麼商量,只奉詔書行一事!」將閭於是便仰天大呼三聲「天」,說:「我沒有罪!」兄弟三人都痛哭流涕,隨即拔劍自一殺。

整個皇室均為此震驚恐懼。

公子高打算逃亡,但又害怕株連族人,因此上書說:「先帝未患病時,我入宮便賜給我飲食,外出便賜給我乘車,先帝內府的衣服,我得到賞賜,宮中馬廄裡的寶馬,我也得到賞賜。

我本應跟隨先帝去死,卻沒能這樣做。

似此作為兒子便是不孝,作為臣子便是不忠。

不孝不忠的人是沒有資格生存在世上的。

因此我請求隨同先帝去死,願被葬在驪山腳下。

希望陛下垂憐。」

書上給了二世,二世高興異常,召見趙高,給他看公子高的上書,說:「這可以算是急迫無奈了吧?」

趙高道:「作為臣子擔心死亡還來不及呢,哪裡能有空閒圖謀什麼造反的事呀!」二世隨即允准了公子高的上書,並賜給他十萬錢作為安葬費。

復作阿房宮。

盡征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

令教射。

狗馬禽一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皆令自繼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

二世下令重新營修阿房宮,又盡行徵調五萬名身強力壯的人去咸陽駐防守衛,讓他們教習射御。

這批人和狗馬禽一獸要消耗的糧食很多,估計會供不應求,二世便下令到郡縣中調撥,轉運輸送豆類、穀物、飼草、禾稈到都城,但規定押運民夫都自帶口糧,同時還下令咸陽城三百里之內不准食用這批穀物。

[3]秋,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兵於蘄。

是時,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陳勝、吳廣因天下之愁怨,乃殺將尉,召令徒屬曰:「公等皆失期當斬;假令毋斬,而戍死者固什六七。

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皆從之。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壇而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攻大澤鄉,拔之;收而攻蘄,蘄下。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攻陳,陳守、尉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不勝;守丞死,陳勝乃入據陳。

[3]秋季,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在蘄縣聚眾起兵。

當時,秦王朝徵召閭左貧民百姓往漁陽屯戍守邊,九百人途中屯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均被指派為屯長。

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測時間已無法按規定期限到達漁陽防地。

而按秦法規定,延誤戍期,一律處斬。

於是陳勝、吳廣便趁著天下百姓生計愁苦、對秦的怨恨,殺掉押送他們的將尉,召集戍卒號令說:「你們都已經延誤了戍期,當被殺頭。

即使不被斬首,因長久在外戍邊而死去的本來也要佔到十之六七。

何況壯士不死則已,要死就圖大事!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眾人全都響應。

陳勝、吳廣便詐以已死的扶蘇和故楚國的大將項燕為名,培土築壇,登到上面宣佈誓約,號稱「大楚」。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起義軍隨即攻陷大澤鄉,接著招收義兵擴軍,進攻蘄。

蘄奪取後,即令符離人葛嬰率軍攻掠蘄以東地區,相繼攻打、、苦、柘、譙等地,全都攻下了。

義軍沿路招收人馬,等到抵達陳地時,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千餘,步兵數萬人。

當攻打陳城時,郡守和郡尉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在譙樓下的城門中抵抗義軍,不能取勝,郡丞被打死。

陳勝於是領兵入城,佔據了陳地。

初,大梁人張耳、陳餘相與為刎頸交。

秦滅魏,聞二人魏之名士,重賞購求之。

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

裡吏嘗以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

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謝之。

陳涉既入陳,張耳、陳餘詣門上謁。

陳涉素聞其賢,大喜。

陳中豪桀父老請立涉為楚王,涉以問張耳、陳餘。

耳、餘對曰:「秦為無道,滅人社稷,暴虐百姓;將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殘也。

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

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一黨一,為秦益敵;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

如此,則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懈也。」

陳涉不聽,遂自立為王,號「張楚」。

當初,大梁人張耳、陳餘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秦國滅魏時,聽說兩個人是魏國的名士,便懸重賞徵求他們。

張耳、陳餘於是改名換姓,一起逃到了陳地,充任裡門看守來餬口。

管理里巷的官吏曾經因陳餘出了小餅失而鞭笞他,陳餘想要與那官吏抗爭,張耳踩他的腳,讓他接受鞭笞。

待那小辟離開後,張耳將陳餘拉到桑樹下,數落他說:「當初我是怎麼對你說的?現在遇上一點小的侮辱,就想跟一個小辟吏拚命啊!」陳餘為此道了歉。

及至陳勝率義軍已進入陳地,張耳、陳餘便前往陳勝的駐地通名求見。

陳勝一向聽說他倆很賢能,故而非常高興。

恰逢陳地中有聲望的地方人士和鄉官請求立陳勝為楚王,陳勝就拿這件事來詢問張耳、陳餘的意見。

二人回答說:「秦王朝暴亂無道,兼滅別人的國家,殘害百姓。

而今您冒萬死的危險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為天下百姓除害啊。

現在您才到達陳地即要稱王,是向天下人顯露您的私心。

因此希望您不要稱王,而是火速率軍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國國君的後裔,替自己培植一黨一羽,以此為秦王朝增樹敵人。

秦的敵人多了,兵力就勢必分散,大楚聯合的國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強大。

這樣一來,在野外軍隊不必交鋒,遇到縣城沒有兵為秦守城。

剷除殘暴的秦政權,佔據咸陽,以號令各諸侯國。

滅亡的諸侯國得到復興,您施德政使它們服從,您的帝王大業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個陳縣就稱王,恐怕會使天下人鬥志鬆懈了。」

陳勝不聽從這一意見,即自立為楚王,號稱「張楚」。

當是時,諸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涉。

謁者從東方來,以反者聞。

二世怒,下之吏。

後使者至,上問之,對曰:「群盜鼠竊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也。」

上悅。

在那時,各郡縣的百姓都苦於秦法的殘酷苛刻,因此爭相誅殺當地長官,響應陳勝。

秦王朝的賓贊官謁者從東方歸來,把反叛的情況奏報給二世。

二世勃然大怒,將謁者交給司法官吏審問治罪。

於是,以後回來的使者,二世向他們詢問情況,他們便回答說:「一群盜賊不過是鼠竊狗偷之輩,郡守、郡尉正在追捕他們,現在已經全部抓獲,不值得為此憂慮了。」

二世即頗為喜悅。

陳王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陳勝任命吳廣為代理楚王,督率眾將領向西攻擊滎陽。

張耳、陳餘復說陳王,請奇兵北略趙地。

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徇趙。

張耳、陳餘又勸說陳勝,請出奇兵向北攻取原來趙國的土地。

於是,陳勝便任命他過去的好友、陳地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撥給士卒三千人,攻取筆趙國的土地。

陳王又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陳勝又令汝陰人鄧宗率軍攻略九江郡。

這時,楚地數千人為一支的軍隊,數不勝數。

葛嬰至東城,立襄強為楚王。

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強還報。

陳王誅殺葛嬰。

葛嬰到達東城後,立襄強為楚王。

後來聞悉陳勝已立為楚王,就殺了襄強返回陳縣奏報。

但陳勝仍然將葛嬰殺掉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