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不盡如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

梁紀十六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

[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不盡如鉤。

[1]春季,正月朔(初一),發生日偏食,未被遮盡的太陽象鉤一樣。

[2]壬寅,荊州刺史廬陵威王續卒。

以湘東王繹為都督荊·雍等九州諸軍事、荊州刺史。

續素貪婪,臨終,有啟遣中錄事參軍謝宣融獻金銀器千餘件,上方知其富,因問宣融曰:「王之金盡此乎?」

宣融曰:「此之謂多,安可加也!大王之過如日月之食,欲令陛下知之,故終而不隱。」

上意乃解。

[2]壬寅(初四),荊州刺史廬陵威王蕭續去世。

梁武帝任命湘東王蕭繹為都督荊、雍等九州諸軍事以及荊州刺史。

蕭續平素很貪婪,臨終之時,他給中錄事參軍蕭宣融留下了一封信,獻出一千多件金銀器皿。

梁武帝這才知道蕭續如此富有,便問謝宣融:「廬陵威王蕭續的金銀財寶只有這些嗎?」

謝宣融回答說:「這些已可以說是非常多了,怎麼可以更多呢!大王的過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是有目共睹的,他想讓陛下您瞭解這一切,所以最終沒有對您隱瞞。」

梁武帝心裡的疙瘩這才解一開了。

初,湘東王繹為荊州剌史,有微過,續代之,以狀聞,自此二王不通書問。

繹聞其死,入而躍,為之破。

當初,湘東王蕭繹擔任荊州刺史,犯下了一些小餅錯,蕭續接替他以後,就把蕭繹的過錯匯報朝廷,從此以後,這兩個藩王就彼此不通書信,互相不往來了。

蕭繹聽到蕭續去世的消息,進門後高興得跳了起來,連鞋都撐一破了。

[3]丙午,東魏勃海獻武王歡卒。

歡一性一深密,終日儼然,人不能測,機權之際,變化若神。

制馭軍旅,法令嚴肅。

聽斷明察,不可欺犯。

擢人受任,在於得才,苟其所堪,無問廝養,有虛聲無實者,皆不任用。

雅尚儉素,刀劍鞍勒無金玉之飾。

少能劇飲,自當大任,不過三爵。

知人好士,全護勳舊;每獲敵國盡節之臣,多不之罪。

由是文武樂為之用。

世子澄秘不發喪,唯行台左丞陳元康知之。

[3]丙午(初八),東魏勃海獻武王高歡去世。

高歡一性一格深沉謹細,一天到晚總是一副很莊嚴的樣子,誰都不能猜測到他內心想些什麼,在掌握機會和權變方面,他能千變萬化,如有神助。

在治理、駕馭軍隊方面,又能做到法令嚴格。

他聽取和斷決事情,能做到明察秋毫,誰也不敢冒犯、欺騙他。

在選拔人才,提升任用官員時,只注重其才能,如果能擔當此任,哪怕是僕人也不管;那些徒有虛名而無實際能力的,都不被任用。

高歡平時喜好節儉樸素,所用的刀、劍、馬鞍以及韁繩都沒用金銀玉器裝飾。

他年輕時很能飲酒,自從擔當大任之後,飲酒便不超過三杯。

他瞭解下屬,喜歡人才,對有功勳者和老部下都極力保護、成全;每次俘獲到敵國的那些為本國盡忠盡節的大臣,大多不處罰他們。

由於這樣,文武百官都樂意被他使用。

長子高澄封鎖了高歡去世的消息,秘而不宣,只有行台左丞陳元康知道。

侯景自念己與高氏有隙,內不自安。

辛亥,據河南叛,歸於魏,穎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

景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懷朔暴顯等。

遣軍士二百人載仗暮入西兗州,欲襲取之,刺史邢子才覺之,掩捕,盡獲之,因散檄東方諸州,各為之備,由是景不能取。

侯景想到自己與高家有隔閡,心裡感到惴惴不安。

辛亥(十三日),侯景依據河南而反叛東魏,歸屬了西魏,穎州刺史司馬世雲帶領全城百姓響應他的行動。

侯景引一誘並捉住了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懷朔人暴顯等人。

他派遣了二百人的軍隊,用戰車載著刀、戟等兵器在黃昏時分進入了西兗州,想用偷襲的方法奪取這個州。

西兗州刺史邢子才發覺了,不動聲色先發制人,侯景派出的二百人馬全部被擒,於是邢子才向東方的各個州都散發了檄文,這些州各自都做了準備,因此侯景未能奪取這些地方。

諸將皆以景之叛由崔暹,澄不得已,欲殺暹以謝景。

陳元康諫曰:「今雖四海未清,綱紀已定;若以數將在外,苟悅其心,枉殺無辜,虧廢刑典,豈直上負天神,何以下安黎庶!晁錯前事,願公慎之。」

澄乃止。

遣司空韓軌督諸軍討景。

各位將領都認為侯景之所以反叛是由崔暹引起的,高澄出於不得已,想要崑殺掉崔暹,以此向侯景道歉。

陳元康勸諫高澄說:「現在雖然天下還未太平,但國家法紀已經確定。

如果因為幾個將領外叛,為了討得他們的歡心,便枉殺無辜、破壞刑典,豈止有負於上蒼神靈,而且又用什麼來安一撫黎民百姓呢!漢朝晁錯的事情是前車之鑒,希望大人您慎重處理此事。」

高澄聽完這番話,便打消了殺崔暹的念頭。

高澄派遣了司空韓軌督率各路軍隊去討伐侯景。

[4]辛酉,上祀南郊,大赦;甲子,祀明堂。

[4]辛酉(二十三日),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甲子(二十六日),在明堂祭祀。

[5]三月,魏詔:「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

[5]三月,西魏朝廷詔令:「從今開始,凡是應該受到宮刑處罰的人,只把犯罪者沒收入官為奴,不再用刑。」

[6]魏以開府儀同三司若干惠為司空,侯景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6]西魏任命開府儀同三司若干惠為司空,侯景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庚辰,景又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來,上表言:「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來,瑕丘以西,豫、廣、郢、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

且黃河以南,皆臣所職,易同反掌。

若齊、宋一平,徐事燕、趙。」

上召群臣廷議。

尚書僕射謝舉等皆曰:「頃歲與魏通和,邊境無事,今納其叛臣,竊謂非宜。」

上曰:「雖然,得景則塞北可清;機會難得,豈宜膠柱!」

庚辰(疑誤),侯景又派遣他的行台郎中丁和前來梁朝,在上表中講道:「我與高澄之間有隔閡,請允許我率領函谷關以東,瑕丘以西,豫州、廣州、郢州、荊州、襄州、兗州、南兗州、濟州、東豫州、洛州、陽州、北荊州、北揚州等十三個州來歸附,而青州、徐州等幾個州,我只要隨便寫封信過去就能來歸降。

況且黃河以南,都是我管轄的範圍,行動起來易如反掌。

倘若青州、徐州一旦平定,就可以隨後慢慢攻取燕、趙之地了。」

梁武帝召集大臣們來朝廷商議此事。

尚書僕射謝舉等人都說:「近年來,我們與魏友好往來,邊境地區一直平安無事,現在若要收留其叛逆之臣,我們私下都認為不太合適。」

梁武帝回答說:「盡避如此,如果得到侯景的話,塞北就可以到手了;機會難得,怎麼能膠柱鼓瑟而不知變通呢。」

是歲,正月,乙卯,上夢中原牧守皆以其地來降,興朝稱慶。

旦,見中書舍人朱異,告之,且曰:「吾為人少夢,若有夢必實。」

異曰:「此乃宇宙混壹之兆也。」

乃丁和至,稱景定計以正月乙卯,上愈神上。

然意猶未決,嘗獨言:「我國家如金甌,無一傷缺,今忽受景地,詎是事宜?脫致紛紜,悔之何及?」

朱異揣知上意,對曰:「聖明御宇,南北歸仰,正以事無機會,未達其心。

今侯景分魏土之半以來,自非天誘其衷,人讚其謀,何以至此!若拒而不內,恐絕後來之望。

此誠易見,願陛下無疑。」

上乃定議納景。

這一年,正月,乙卯(十七日),梁武帝夢見中原地區的牧守們都獻地來投降,舉朝上下一片歡慶。

早晨起來,梁武帝遇見中書舍人朱異,便把做夢的事告訴了他,並說:「我這個人很少做夢,如果做了夢,夢中之事就一定會應驗。」

朱異忙說:「這是天下要統一的徵兆。」

等到丁和前來告訴梁武帝,說侯景定下計策要在正月乙卯(十七日)這天行動,梁武帝就更相信這個夢是天神的意志。

但是他的決心還沒有完全定下,曾獨自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國家象金甌一樣,無一傷缺之處,現在忽然要接受侯景送來的土地,這難道是合乎事理的嗎?倘若因此而引起混亂,後悔怎麼來得及呢?」

朱異揣摩到了梁武帝的心思,便對梁武帝說:「陛下聖明無比,君臨天下,南北方的人都仰慕、歸心於您,只是因為沒有機會奉事您,所以其心意一直沒有實現。

現在,侯景把魏的一半土地分割出來歸附您,如果不是天意引導他的心,人們又贊助他的打算,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如果拒絕侯景,不收留他,恐怕就會堵絕了隨後準備來歸降的人的希望。

這些實在是顯而易見的,希望陛下您不要猶豫。」

梁武帝聽完這席話,於是決定接納侯景。

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台,承製如鄧禹故事。

平西諮議參軍周弘正,善占候,前此謂人曰:「國家數年後當有兵起。」

及聞納景,曰:「亂階在此矣!」

壬午(疑誤),梁武帝任命侯景為大將軍,封他為河南王,讓他擔任都督崑河南、北諸軍事及大行台之職,並特意授權他可以如後漢的鄧禹那樣秉承皇帝的旨意發號施令。

平西諮議參軍周弘正擅長觀察天象變化而預測吉凶,他在侯景投奔梁朝之前曾對人說:「幾年之後國內會有兵戈之亂。」

等他聽說梁武帝接納了侯景,便說:「禍亂原因就在這裡了。」

[7]丁亥,上耕藉田。

[7]丁亥(疑誤),梁武帝耕種藉田。

[8]三月,庚子,上幸同泰寺,捨身如大通故事。

[8]三月,庚子(初三),梁武帝臨幸同泰寺,舉行捨身儀式,和大通元年那次一樣。

[9]甲辰,遣司州刺史羊鴉仁督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將兵三萬趣懸瓠,運糧食應接侯景。

[9]甲辰(初九),梁武帝派司州刺史羊鴉仁督率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帶領三萬人馬向懸瓠方向靠近,運送糧食以接應侯景。

[10]魏大赦。

[10]西魏大赦天下。

[11]東魏高澄慮諸州有變,乃自出巡撫。

留段韶守晉陽,委以軍事;以丞相功曹趙彥深為大行台都官郎中。

使陳元康豫作丞相歡條教數十紙付韶及彥深,在後以次行之。

臨發,握彥深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明此心!」夏,四月,壬申,澄入朝於鄴。

東魏主與之宴,澄起舞,識者知其不終。

[11]東魏高澄擔心各州會出現變故,便親自外出巡視各地,安一撫下屬。

他讓段韶留下守衛晉陽,並委以軍事重任;又讓丞相功曹趙彥深擔任了大行台都官郎中。

並讓陳元康把事先寫在幾十張紙上,以丞相高歡的名義發佈的命令,交給段韶和趙彥深,讓他們在高澄走後按順次去執行。

臨出發之前,高澄握住趙彥深的手,哭著對他說:「我把自己的母親、弟弟托付給你了,希望你明白我的心意!」夏季,四月,壬申(初六),高澄到鄴城去朝見。

東魏孝靜帝設宴招待他,席間,高澄起身舞蹈,有識之士認為高澄父親剛死就樂而忘哀,不會有好下場。

[12]丙子,群臣奉贖。

丁亥,上還宮,大赦,改元,如大通故事。

[12]丙子(初十),梁朝文武百官給佛門捐錢為梁武帝贖身。

丁亥(二十一日),梁武帝回到了皇宮,大赦天下,改換年號為「太清」,就像大通年間那次一樣。

[13]甲午,東魏遣兼散騎常侍李系來聘。

系,繪之弟也。

[13]甲午(二十八日),東魏派兼散騎常侍李系來梁朝聘問。

李系是李繪的弟弟。

[14]五月,丁酉朔,東魏大赦。

[14]五月,丁酉朔(初一),東魏大赦天下。

[15]戊戌,東魏以襄城王旭為太尉。

[15]戊戌(初二),東魏任命襄城王元旭為太尉。

高澄遣武衛將軍元柱等將數萬眾晝夜兼行以襲侯景,遇景於穎川北,柱等大敗。

景以羊鴉仁等軍猶未至,乃退保穎川。

東魏高澄派遣武衛將軍元柱等人率領幾萬大軍日夜兼程去襲擊侯景,在穎川北面與侯景相遇,結果元柱等人遭到慘敗。

侯景因為羊鴉仁等人的軍隊還沒有趕到,於是,便退守穎川。

[16]甲辰,東魏以開府儀同三司庫狄干為太師,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汾州刺史賀拔仁為太保,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司空韓軌為司徒,青州刺史尉景為大司馬,領軍將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僕射高洋為尚書令、領中書監,徐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僕射,高陽王斌為右僕射。

戊午,尉景卒。

[16]甲辰(十八日),東魏任命開府儀同三司庫狄干為太師,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汾州刺史賀拔仁為太保,司徒高隆之為錄尚書事,司空韓軌為司徒,青州刺史尉景為大司馬,領軍將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僕射高洋為尚書令、領中書監,徐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僕射,高陽王元斌為右僕射。

戊午(二十二日),尉景去世。

[17]韓軌等圍侯景於穎川。

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

尚書左僕射於謹曰:「景少習兵,一奸一詐難測,不如厚其爵位以觀其變,未可遣兵也。」

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

即以崑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

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穎川。

[17]韓軌等人率軍把侯景包一皮圍在穎川。

侯景見這種狀況,害怕了,便把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座城割讓給了西魏,用此來賄賂西魏,以便取得其援救。

西魏尚書左僕射於謹說:「侯景在少年時就習武練兵,為人一奸一詐,難以揣測,所以不如封以他高官厚祿,看看他的變化再說,先不要派兵去援救他。」

荊州刺史王思政卻認為:「如果不抓住時機進取,後悔就來不及了。」

於是便派荊州的一萬多名步兵和騎兵經魯陽關向陽翟進發。

西魏丞相宇文泰知道情況之後便封侯景為大將軍兼尚書令,並派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率領一萬人馬趕赴穎川去為侯景解圍。

景恐上責之,遣中兵參軍柳昕奉啟於上,以為:「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關中,自救目前。

臣既不安於高氏,豈見容於宇文!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圖為國,願不賜咎!臣獲其力,不容即棄,令以四州之地為餌敵之資,已令宇文遣人入守。

自豫州以東,齊海以西,悉臣控壓;見有之地,盡遍聖朝,懸瓠、項城、徐州、南兗,事須迎納。

願陛下速敕境上,各置重兵,與臣影響,不使差互!」上報之曰:「大夫出境,尚有所專;況始創奇謀,將建大業,理須適事而行,隨方以應。

卿誠心有本,何假詞費!」

侯景怕梁武帝責怪他向西魏求援一事,便派中兵參軍柳昕向梁武帝送去一封信,上面說道:「陛下您派出的軍隊還沒有來到,而我這裡生死攸關,情況十分危急,便向關中求援,以便挽救自己所面臨的危機。

我既不能安處於高澄手下,又怎麼會被宇文泰所容納?但是手遭毒蛇螫咬而連手腕去掉,這是萬不得已之事,本來想著為國,希望您不要怪罪我!我得到了關中的幫助,所以不能馬上就背棄他們,現在我把四個州的地方當做引敵人上鉤的誘餌,已經讓宇文泰派了軍隊進入穎川,幫助我守衛這裡。

從豫州以東到齊海以西的地區,都在我的控制範圍之內;我的這些現在實有的土地,都歸於梁朝所有,懸瓠、項城、徐州、南兗這些地方,只需要派人去加以接管就可以了。

希望陛下您迅速向邊境下發命令,讓他們各置重兵,與我呼應,相互之間不要發生差脫誤會!」梁武帝回答說:「大夫離開國境,還有自做主張的權限呢,何況你始創奇謀,將建大業,理應根據事情的發展而行一事,隨機應變。

你一片誠意,心繫朝廷,何須多加解釋呢?」

[18]魏以開府儀同三司獨孤信為大司馬。

[18]西魏任命開府儀同三司獨孤信為大司馬。

[19]六月,戊辰,以鄱陽王范為征北將軍,總督漢北征討諸軍事,擊穰城。

[19]六月,戊辰(初三),西魏委任鄱陽王元范為征北將軍,令他總督漢北征討諸軍事,去進攻穰城。

[20]東魏韓軌等圍穎川,聞魏李弼、趙貴等將至,乙巳,引兵還鄴。

侯景欲因會執弼與貴,奪其軍;貴疑之,不往。

貴欲誘景入營而執之,弼止之。

羊鴉仁遣長史鄧鴻將兵至汝水,弼引兵還長安。

王思政入據穎川。

景陽稱略地,引兵出屯懸瓠。

[20]東魏的韓軌等人包一皮圍了穎川,得知西魏的李弼、趙貴等人將要領兵到來,乙巳(疑誤),帶領軍隊撤回了鄴城。

侯景想趁機抓獲李弼和趙貴二人,奪取他們的軍隊;趙貴對侯景產生了懷疑,不去穎川與侯景相會。

趙貴想把侯景誘入軍營而趁機拘捕他,李弼制止了趙貴這一做法。

這時,羊鴉仁派長史鄧鴻率領軍隊到了汝水,李弼便率領軍隊回到了長安。

王思政帶兵佔據了穎川。

侯景假稱要攻取州郡,帶領軍隊出穎川城,駐紮於懸瓠。

景復乞兵於魏,丞相泰使同軌防主韋法保及都督賀蘭願德等將兵助之。

大行台左丞藍田王悅言於泰曰:「侯景之於高歡,始敦鄉一黨一之情,終定君臣之契,任居上將,位重台司;今歡始死,景遽外叛,蓋所圖甚大,終不為人下故也。

且彼能背德於高氏,豈肯盡節於朝廷!今益之以勢,援之以兵,竊恐貽笑將來也。」

泰乃召景入朝。

侯景又向西魏乞求援兵。

丞相宇文泰讓同軌郡的防主韋法保以及都督賀蘭願德等人率領軍隊前去幫助他。

大行台左丞藍田人王悅對宇文泰說:「侯景同高歡之間,開始是親密的鄉一黨一關係,最終變成了君臣關係,侯景位居上將,權傾朝廷;而今高歡剛剛死去,侯景便很快外叛,這是因為他的圖謀很大,終不甘居人下的緣故。

況且他能對高氏背信棄義,又怎麼會為本朝盡忠盡節呢?現崑在您擴大他的勢力,派兵去援助他,我私下擔心這樣會讓後人恥笑的。」

於是宇文泰便派人召侯景入朝。

景陰謀叛魏,事計未成,厚撫韋法保等,冀為己用,外示親密無猜間。

每往來諸軍間,侍從至少,魏軍中名將,皆身自造諧。

同軌防長史裴寬謂法保曰:「侯景狡許,必不肯入關,欲托款於公,恐未可信。

若伏兵斬之,此亦一時功也。

如其不爾,即應深為之防,不得信其誑誘,自貽後悔。」

法保深然之,不敢圖景,但自為備而已;尋辭還所鎮。

王思政亦覺其詐,密召賀蘭願德等還,分佈諸軍,據景七州、十二鎮。

景果辭不入朝,遺丞相泰書曰:「吾恥與高澄雁行,安能比肩大弟!」泰乃遣行台郎中趙士憲悉召前後所遣諸軍援景者。

景遂決意來降。

魏將任約以所部千餘人降於景。

侯景暗中打算反叛西魏,但計劃沒有實現,便優撫韋法保等人,希望他們能替自己效力,表面上做出親密無間的樣子。

侯景每每來往於各個軍隊之間,帶的侍從極少,對於西魏軍隊中的各個著名將領,他都親自去拜訪他們。

同軌防長史裴寬對韋法保說:「侯景為人一奸一詐狡猾,一定不肯應宇文丞相之召而入關,他肯定要通過您向朝廷講情,恐怕不可以相信他。

如果埋伏兵士斬了他,這也是一時的功勞啊。

如果你不這樣,我們就應該深深地提防他,不能輕信他的欺騙和引一誘,以致為自己留下悔恨。」

韋法保非常贊同裴寬的話,不敢殺掉侯景,只是自己加強了防衛罷了。

後來,他找了個借口便回自己的鎮所去了。

王思政也覺得侯景在欺騙他,就秘密把賀蘭願德等人召回來,分別部署了各路軍隊,佔領了侯景所管轄的七個州,十二個鎮。

侯景果然推辭而不肯入朝,他在給宇文泰的信中說:「我恥於同高澄並行,又怎麼能同大弟您比肩呢!」宇文泰收到了這封信後,便派行台郎中趙士憲將以前派去的救援侯景的各路軍隊全部召回。

於是,侯景便決心投降梁朝。

西魏將領任約帶領所屬的一千多名將士投降了侯景。

泰以所授景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尚書令、河南大行台、都督河南諸軍事回授王思政,思政並讓不受;頻使敦諭,唯受都督河南諸軍事。

西魏丞相宇文泰把以前授給侯景的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尚書令、河南大行台、都督河南諸軍事等官職收回並轉授給了王思政,王思政一併推辭不受;宇文泰頻繁地派人敦促勸諭王思政走馬上任,最後,王思政只接受了都督河南諸軍事這一職務。

[21]高澄將如晉陽,以弟洋為京畿大都督,留守於鄴,使黃門侍郎高德政佐之。

德政,顥之子也。

丁丑,澄還晉陽,始發喪。

[21]高澄將要去晉陽,便任命他的弟弟高洋為京畿大都督,讓他留守鄴城,並讓黃門侍郎高德政來輔佐他。

高德政是高顥的兒子。

丁丑(十二日),高澄回到了晉陽,方才開始為高歡發喪。

[22]秋,七月,魏長樂武烈公若干惠卒。

[22]秋季,七月,西魏長樂武烈公若干惠去世。

[23]丁酉,東魏主為丞相歡舉哀,服緦,凶禮依漢霍光故事,贈相國、齊王,備九錫殊禮。

戊戌,以高澄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勃海王;澄啟辭爵位。

壬寅,詔太原公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諭澄。

[23]丁酉(初二),東魏孝靜帝為丞相高歡舉行哀悼儀式,穿上了緦喪服。

喪禮依照漢代霍光去世時的規格而進行,追封高歡為相國、齊王,並備九錫之禮。

戊戌(初三),東魏孝靜帝任命高澄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勃海王;高澄啟奏孝靜帝,請求辭去封給他的爵位。

壬寅(初七),孝靜帝頒下詔書,令太原公高洋攝理軍政大事,並派宦官敦促勸諭高澄,走馬上任。

[24]庚申,羊鴉仁入懸瓠城。

甲子,詔更以懸瓠為豫州,壽春為南豫州,改合肥為合州。

以鴉仁為司、豫二州刺史,鎮懸瓠;西陽太守羊思達為殷州刺史,鎮項城。

[24]庚申(二十五日),羊鴉仁進入了懸瓠城。

甲子(二十九日),梁武帝詔令改懸瓠為豫州,改壽春為南豫州,改合肥為合州。

任命羊鴉仁為司、豫兩州刺史,鎮守懸瓠;任命西陽太守羊思達為殷州刺史,鎮守項城。

[25]八月,乙丑,下詔大舉伐東魏。

遣南豫州刺史貞陽侯淵明、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分督諸將。

淵明,懿之子;會理,續之子也。

始,上欲以鄱陽王崑范為元帥;朱異取急在外,聞之,遽入曰:「鄱陽雄豪蓋世,得人死力,然所至殘暴,非弔民之材。

且陛下昔登北顧亭以望,謂江右有反氣,骨肉為戎首,今日之事,尤宜詳擇。」

上默然,曰:「會理何如?」

對曰:「陛下得之矣。」

會理懦而無謀,所乘襻輿,施板屋,冠以牛皮。

上聞,不悅。

貞陽侯淵明時鎮壽陽,屢請行,上許之。

會理自以皇孫,復為都督,自淵明已下,殆不對接。

淵明與諸將密告朱異,追會理還,遂以淵明為都督。

[25]八月,乙丑(初一),梁武帝詔令派大量軍隊去討伐東魏。

他派遣南豫州刺史貞陽侯蕭淵明、南兗州刺史南康王蕭會理分別督率各位將領進攻東魏。

蕭淵明是蕭懿的兒子,蕭會理是蕭續的兒子。

開始,梁武帝想讓鄱陽王蕭范擔任元帥;朱異正在外面休假,聽說梁武帝要讓蕭范擔任元帥,急忙進朝對梁武帝說:「鄱陽王雖然是英雄豪傑,蓋世無雙,許多人為他竭盡全力地效勞。

但他所到之處非常殘忍凶暴,不是個能一愛一惜百姓的人。

況且陛下您往日登上北顧亭眺望遠方時曾說長江西邊的地區有反叛之氣,骨肉之親常常是戰爭的禍首,所以由誰掛帥尤其應該仔細選擇。」

梁武帝點頭稱是,又問:「蕭會理如何呢?」

朱異回答說:「陛下選對人了。」

蕭會理怯懦而又少謀,他所乘坐的抬轎,用木板屋子的形狀,外面蒙著牛皮,梁武帝知道之後,很不高興。

貞陽侯蕭淵明此時正鎮守壽陽,他多次向梁武帝請求去帶兵打仗,梁武帝允許了。

而蕭會理自恃是皇帝的孫子,又擔任了都督,便不把眾人放在眼裡,自蕭淵明以下的人,一概不予理睬。

蕭淵明便和諸位將領一起把這件事秘密通報給了朱異,朱異派人把蕭會理追了回來,就讓蕭淵明擔任了都督。

[26]辛未,高澄入朝於鄴,固辭大丞相,詔為大將軍如故,餘如前命。

[26]辛未(初七),東魏高澄來到鄴城朝拜孝靜帝,堅決辭去大丞相的職務;東魏孝靜帝詔令他仍然擔任大將軍,其它職務還同以前任命的那樣。

甲申,虛葬齊獻武王於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為一穴一,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巨。

及齊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發石取金而逃。

甲申(二十日),東魏把齊獻武王高歡先虛葬在漳水之西;又在成安縣鼓山石窟佛寺旁邊秘密挖了一個墓一穴一,把齊獻武王的靈柩放進一穴一內,然後把所有工匠都殺掉了。

等到北齊滅亡時,一位工匠的兒子知道了安葬地點,撬開了石板,取出了墓一穴一中的黃金便逃走了。

[27]戊子,武州刺史蕭弄璋攻東魏磧泉、呂梁二戍,拔之。

[27]戊子(二十四日),梁朝武州刺史蕭弄璋帶兵去攻打東魏的磧泉、呂梁二座城堡,並佔領了它們。

[28]或告東魏大將軍澄云:「侯景有北歸之志。」

會景將蔡道遵北歸,言「景頗知悔過」。

景母及妻子皆在鄴,澄乃以書諭之,語以闔門無恙,若還,許以豫州刺史終其身,還其宏妻、一愛一子,所部文武,更不追攝。

景使王偉復書曰:「今已引二邦,揚旌北討,熊豹齊奮;克復中原,幸自取之,何勞恩賜!昔王陵附漢,母在不歸,太上囚楚,乞羹自若,矧伊妻子,而可介意!脫謂誅之有益,欲止不能,殺之無損,徒復坑戮,家累在君,何關僕也!」

[28]有人告訴東魏大將軍高澄:「侯景有北歸之意。」

這時正好侯景的將領蔡道遵回到了東魏,講道:「侯景有所悔過。」

侯景的母親和妻子兒女都住在鄴城,高澄便寫信告訴侯景,說他的全家人都安然無恙,如果他肯回到東魏,便許諾讓他終身擔任豫州刺史,並還他一寵一妻一愛一子,對於他手下的文武官員,更是既往不咎。

侯景指使手下人王偉給高澄回信說:「現在,我已經帶領梁和西魏的軍隊,舉旗北伐,兵卒們士氣高漲;恢復中原地區,我希望能自己攻取,怎麼能有勞您來恩賜給我呢!從前王陵歸附了劉邦,母親被項羽抓去他仍不肯回去;劉邦的父親被項羽囚禁了,項羽威脅要殺掉其父,劉邦卻坦然地向項羽討要煮他父親的肉湯喝,父母尚且如此,何況是妻子兒女,那就更不介意了!如果說殺掉我的妻子和孩子對你有利的話,我想阻止你也是阻止不了的,如果殺掉他們對我毫無損害,那麼您殺戮了他們也是徒然,反正我的家室全在您手中,如何處置,與我有什麼相關啊!」

戊子,詔以景錄行台尚書事。

戊子(二十四日),梁武帝詔令委任侯景為錄行台尚書事。

[29]東魏靜帝,美容儀,旅力過人,能挾石師子逾宮牆,射無不中;好文學,從容沈雅。

時人以為有孝文風烈,大將軍澄深忌之。

[29]東魏孝靜帝容貌、儀表俊美,臂力過人,能把石獅子夾在胳膊下面飛崑身跳過宮牆,射箭百發百中;他還喜好文學,行止叢容沉穩,一性一情高雅。

當時的人都認為他有北魏孝文帝的風範,因此大將軍高澄特別防範他。

始,獻武王自病逐君之丑,事靜帝禮甚恭,事無大小必以聞,可否聽旨。

每侍宴,俯伏上壽;帝設法會,乘輦行香,歡執香爐步從,鞠躬屏氣,承望顏色,故其下奉帝莫敢不恭。

以前,獻武王高歡自恨背上了驅逐君主的醜名,所以侍奉孝靜帝時執禮甚恭,事無大小都一定匯報給孝靜帝,聽旨而行,自己從不專權。

每次侍宴,他都俯下一身一子向皇帝祝壽;孝靜帝舉辦法會,乘坐鑾駕去進香時,他手持香爐,徒步跟在後面,屏住氣息,彎腰鞠躬,看皇上的眼色行一事,所以他的下屬在侍奉孝靜帝時也沒有人敢不恭敬。

及澄當國,倨慢頓甚,使中書黃門郎崔季舒察帝動靜,大小皆令季舒知之。

澄與季舒書曰:「癡人比復何似?癡勢小差未?宜用心檢校。」

帝嘗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曰:「天子勿走馬,大將軍嗔!」澄嘗侍飲酒,舉大觴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

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

明日,澄使季舒入勞帝,帝亦謝焉,賜季舒絹百匹。

高澄執掌國家大權後,很快就驕傲自大起來,他讓中書黃門郎崔季舒暗中窺一探皇帝的舉動,孝靜帝所做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讓崔季舒知道了。

高澄寫給崔季舒的信中說:「那傻子比以前怎麼樣了,他呆傻的程度比以前稍好一點了沒有?你應該用心去檢查、核對一下。」

孝靜帝曾在鄴城的東邊打獵,騎馬逐獸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跟在孝靜帝的馬後高聲呼喊道:「皇上不要讓馬跑起來,大將軍要怪罪的!」高澄曾經陪著孝靜帝飲酒,他舉起手中大酒杯向孝靜帝勸酒說:「臣高澄勸陛下喝一杯。」

那樣子好像他們是平起平坐一樣,孝靜帝不勝憤怒,對高澄說:「自古以來沒有不滅亡的國家,朕還要這一生幹什麼?」

高澄惱羞成怒地說:「什麼朕、朕的,是長著狗腳的朕!」又讓崔季舒打了孝靜帝三拳,然後奮衣而出。

第二天,高澄讓崔季舒進宮去慰問孝靜帝,孝靜帝也表示歉意,並且賞賜給他一百匹絹。

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仲連恥。

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

常侍、侍講穎川荀濟知帝意,乃與祠部郎中元瑾、長秋卿劉思逸、華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濟北王徽等謀誅澄。

大器,鷙之子也。

帝謬為敕問濟曰:「欲以何日開講?」

乃詐於宮中作土山,開地道向北城。

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以告澄。

澄勒兵入宮,見帝,不拜而坐,曰:「陛下何意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嬪輩所為。」

欲殺胡夫人及李嬪。

帝王色曰:「自古唯聞臣反君,不聞君反臣。

王自欲反,何乃責我!我殺王則社稷安,不殺則滅亡無日,我身且不暇惜,況於妃嬪!必欲弒逆,緩速在王!」澄乃下一床一叩頭,大啼謝罪。

於是酣飲,夜久乃出。

居三日,幽帝於含章堂。

壬辰,烹濟等於市。

孝靜帝忍受不了這種侮辱,便借吟詠謝靈運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懷:「韓亡子房奮,秦帝仲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

常侍、侍講穎川人荀濟瞭解孝靜帝的心思,便和祠部郎中元瑾、長秋卿劉思逸、華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濟北王元徽等人一起密謀殺掉高澄。

元大器是元鷙的兒子。

孝靜帝降旨假意問荀濟:「您打算在什麼時間開講?」

於是便借口要在皇宮裡修一座土山,挖了一條通向城北的地道。

地道挖到了千秋門時,守門的兵卒發覺地下有響動,便把這一情況告訴了高澄。

高澄帶著兵士入宮,見到了孝靜帝,沒有叩拜便坐下來,問道:「陛下為什麼要謀劃反叛?我們父子有保存國家的功績,有什麼對不起陛下的地方呢?這一定是您身邊侍衛人員和嬪妃們所搞的鬼。」

說完便要殺掉胡夫人以及李嬪。

孝靜帝扳起面孔說道:「自古以來只聽說過臣子反叛君王,沒聽說過君王反叛臣子。

你自己要造反,又何必還要責怪我呢!我殺掉你江山社稷就會安定,不殺則國家就會很快滅亡。

我對自己都沒時間去一愛一惜,何況對這些嬪妃呢!如果你一定要反叛弒君的話,是早動手還是晚動手就在於你自己了!」高澄聽完這些話,便離開坐一床一向孝敬帝叩頭,痛哭流涕地向孝靜帝道歉、請罪。

於是,一起痛飲,直到深夜,高澄才離開皇宮。

隔了三天,高澄便把孝靜帝囚禁在含章堂裡。

壬辰(二十八日),把荀濟等人在街市上用大鍋煮死了。

初,濟少居江東,博學能文。

與上有布衣之舊,知上有大志,然負氣不服崑,常謂人曰:「會於盾鼻上磨墨檄之。」

上甚不平。

及即位,或薦之於上,上曰:「人雖有才,亂俗好反,不可用也。」

濟上書諫上崇信佛法、為塔寺奢費,上大怒,欲集朝眾斬之,朱異密告之,濟逃奔東魏。

澄為中書監,欲用濟為侍讀,獻武王曰:「我一愛一濟,欲全之,故不用濟。

濟入宮,必敗。」

澄固請,乃許之。

及敗,侍中楊尊彥謂之曰:「衰暮何苦復爾?」

濟曰:「壯氣在耳!」因下辨曰:「自傷年紀摧頹,功名不立,故欲挾天子,誅權臣。」

澄欲宥其死,親問之曰:「荀公何意反?」

濟曰:「奉詔誅高澄,何謂反!」有司以濟老病,鹿車載詣東市,並焚之。

當初,荀濟年輕時住在江東,他學識淵博,擅長詩文,與梁武帝有布衣交情,他知道梁武帝有遠大的志向,但心裡卻不服氣他,常常對別人說:「如果他真是要造反篡位,我也將起兵,在戰場的盾鼻上磨墨寫檄文來聲討他的罪孽。」

梁武帝知道後非常憤憤不平。

等到梁武帝即位後,有人將荀濟推薦給他,梁武帝說:「這個人雖然有才,但常常做違犯習俗的事,喜好唱反調,不可以任用。」

荀濟上書梁武帝勸諫他不該崇信佛法,而大興土木,為建造寺塔而一靡一費天下,梁武帝勃然大怒,要召集朝臣斬殺荀濟;朱異將這一消息密告荀濟,荀濟便逃往東魏。

高澄擔任中書監的時候,想讓荀濟擔任侍讀,高歡對高澄說:「我喜一愛一荀濟,想保全他,所以才不任用他。

荀濟一旦進入皇宮,必定會失敗。」

高澄堅決請求允許讓荀濟做侍讀,高歡才答應了。

等到荀濟與一些人密謀殺掉高澄一事敗露之後,侍中楊遵彥對荀濟說:「你已是衰暮之年,何必再如此呢?」

荀濟回答說:「雖然如此,但壯氣還在!」於是楊遵彥便在獄辭中寫道:「荀濟自傷年紀衰老,還沒有建立功名,所以便挾持天子,誅殺權臣。」

高澄想寬宥荀濟,免他一死,親自去問他:「荀公為什麼要謀反?」

荀濟回答說:「我奉皇帝的詔令去誅戮高澄,怎麼叫謀反呢!」有司認為荀濟年老多病,就用小車載著他來到東市,連人帶車都燒了。

澄疑諮議溫子知瑾等謀,方使之作《獻武王碑》,既成,餓於晉陽獄,食弊而死。

棄一屍一路隅,沒其家口,太尉長史宋道收葬之。

澄謂道曰:「吾近書與京師諸貴論及朝士,以卿僻於朋一黨一,將為一病;今乃知卿真是重故舊、尚節義之人,天下人代卿怖者,是不知吾心也。」

九月,辛丑,澄還晉陽。

高澄懷疑諮議溫子知道元瑾等人的陰謀,他正在撰寫《獻武王碑》,作好之後,就把他關進了晉陽監獄,不給飯吃,餓極了,便吃自己穿的破短襖,終於死去。

高澄叫人把他的一屍一體拋在路邊,又把他的家口沒收入官府為奴婢,太尉長史宋道收葬了他。

高澄對宋道說:「我最近寫信給京師的各位達官貴人,談論到了一些朝廷中的人,認為你疏遠朋一黨一,將會給你帶來禍災;現在才知道你是注重老交情、崇尚氣節、講義氣的人,天底下那些替你惶恐不安的人,是因為不瞭解我的心思啊!」九月,辛丑(初七),高澄回到了晉陽。

[30]上命蕭淵明堰泗水於寒山以灌彭城,俟得彭城,乃進軍與侯景掎角。

癸卯,淵明軍於寒山,去彭城十八里,斷流立堰。

侍中羊侃監作堰,再旬而成。

東魏徐州刺史太原王則嬰城固守,侃勸淵明乘水攻彭城,不從。

諸將與淵明議軍事,淵明不能對,但云「臨時制宜」。

[30]梁武帝命令蕭淵明在寒山一帶築堰擋泗水淹灌彭城,等到奪取了彭城,便進軍與侯景形成犄角之勢而夾擊故人。

癸卯(初九),蕭淵明駐軍於寒山,他在離彭城十八里遠的地方修堰截流。

侍中羊侃負責監督修建堰壩,只用了二十天時間便建成。

東魏徐州刺史太原人王則環城固守。

羊侃勸告蕭淵明趁著水勢攻打彭城,蕭淵明沒有聽從。

眾將領與蕭淵明一起商議軍機大事,蕭淵明不能做出判斷回答,只是說:「到時再根據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31]冬,十一月,魏丞相泰從魏主狩於岐陽。

[31]冬季,十一月,西魏丞相宇文泰跟隨西魏文帝到岐陽打獵。

[32]東魏大將軍澄使大都督高岳救彭城,欲以金門郡公潘樂為副。

陳元康曰:「樂緩於機變,不如慕容紹宗;且先王之命也。

公但推赤心於斯人,景不足憂也。」

時紹宗在外,澄欲召見之,恐其驚叛;元康曰:「紹宗知元康特蒙顧待,新使人來餉金;元康欲安其意,受之而厚答其書,保無異也。」

乙酉,以紹宗為東南道行台,與岳、樂偕行。

初,景聞韓軌來,曰:「啖豬腸兒何能為!」聞高岳來,曰:「兵一精一人凡。」

諸將無不為所輕者。

及聞紹宗來,叩鞍有懼色,曰:「誰教鮮卑兒解遣紹宗來!若然,高王定未死邪?」

[32]東魏大將軍高澄派遣大都督高岳去援救彭城,並想讓金門郡公潘樂擔任崑高岳的副手。

陳元康對高澄說:「潘樂反應比較遲緩,不能隨機應變,不如慕容紹宗;何況讓慕容紹宗去對付侯景也是先王高歡的命令。

您只要赤誠對待慕容紹宗,侯景是不足為慮的。」

當時慕容紹宗正在外地,高澄想召見他,但又怕他受驚起疑心而反叛;陳元康對高澄說:「慕容紹宗知道我陳元康特別受您的照顧和優待,最近他又派人來饋贈我黃金;我為了讓他放心,便接受了這些黃金,並在給他的回信中厚謝了他,所以可以保證他不會有別的的想法。」

乙酉(疑誤),東魏讓慕容紹宗擔任了東南道行台,使他與高岳、潘樂一起去援救彭城。

當初,侯景聽說韓軌要來,便說:「這個吃豬腸子的小子能幹些什麼!」當侯景聽說高岳要來,又說:「兵士倒是很一精一銳,但領兵的人很一般。」

各位將領沒有不被侯景輕視的。

但是,當侯景聽說慕容紹宗要來時,便敲打著馬鞍,臉上露出恐懼的神色,說:「誰使高澄這個鮮卑小子懂得派遣慕容紹宗來呢!如果這樣,高王就一定沒有死去!」

澄以廷尉卿杜弼為軍司,攝行台左丞,臨發,問以政事之要、可為戒者,使錄一二條。

弼請口陳之,曰:「天下大務,莫過賞罰。

賞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罰一人使天下之人懼,苟二事不失,自然盡美。」

澄大悅,曰:「言雖不多,於理甚要。」

高澄任命廷尉卿杜弼為軍司,代理行台左丞,臨出發時,高澄詢問了他一些政事要點需要警惕的,並讓他寫出一兩條來。

杜弼請求口述給高澄,他說:「天下的大事,沒有比賞罰更重要的了。

獎賞一人而使天下的人都高興,懲罰一人而使天下的人害怕,如果做到了這兩點,自然就會盡善盡美了。」

高澄聽後非常高興,說:「話雖然說得不多,道理卻很重要。」

紹宗帥眾十萬據橐駝峴。

羊侃勸貞陽侯淵明乘其遠來擊之,不從,旦日,又勸出戰,亦不從;侃乃帥所領出屯堰上。

慕容紹宗率領十萬人馬佔據了橐駝峴。

羊侃勸貞陽侯蕭淵明趁著慕容紹宗遠道而來,人困馬乏之時去攻打他,蕭淵明沒有聽從羊侃的勸告。

第二天,羊侃又規勸蕭淵明出戰,蕭淵明還是沒有聽從他的話;於是羊侃率領他的部下離開了蕭淵明駐紮到了新修好的堰壩上。

丙午,紹宗至城下,引步騎萬人攻潼州刺史郭鳳營,矢下如雨。

淵明醉,不能起,命諸將救之,皆不敢出。

北兗州刺史胡貴孫謂譙州刺史趙伯超曰:「吾屬將兵而來,本欲何為,今遇敵而不戰乎?」

伯超不能對。

貴孫獨帥麾下與東魏戰,斬首二百級。

伯超擁眾數千不敢救,謂其下曰:「虜盛如此,與戰必敗,不如全軍早歸。」

皆曰「善!」遂遁還。

丙午(十三日),慕容紹宗的軍隊來到城下,他帶領一萬多名步兵和騎兵攻打潼州刺史郭鳳的軍營,箭像雨點一樣紛紛射來。

蕭淵明飲酒醉了,不能起一床一,他命令將領們去援救郭鳳,但沒有人敢出戰。

北兗州刺史胡貴孫對譙州刺史趙伯超說:「我們這些人帶兵來這裡,是來做什麼的,現在遇到了敵人,難道不去應戰嗎?」

趙伯超無以對答。

胡貴孫便獨自率領自己的軍隊與東魏的軍隊作戰,斬了二百名東魏人。

趙伯超擁有幾千人馬卻不敢前去救援,對自己的部下說:「敵軍如此強盛,與他們交戰一定會失敗,倒不如保全軍隊早日回去。」

他的手下人都說:「好!」於是,趙伯超便逃回去了。

初,侯景常戒梁人曰:「逐北不過二里。」

紹宗將戰,以梁人輕悍,恐其眾不能支,一一引將卒謂之曰:「我當陽退,誘吳兒使前,爾擊其背。」

東魏兵實敗走,梁人不用景言,乘勝深之。

魏將卒以紹宗之言為信,爭共掩擊之,梁兵大敗,貞陽侯淵明及胡貴孫、趙伯超等皆為東魏所虜,失亡士卒數萬人。

羊侃結陳徐還。

當初,侯景常常告誡梁朝人說:「追殺潰退的軍隊不要超過二里地。」

慕容紹宗將要出戰,他認為梁朝士兵輕巧靈活,且又很勇敢,害怕自己的軍隊打不過他們,便一一召見手下的將士們,對他們說:「我假裝敗退,引一誘吳兒向前追,你們從背後攻打他們。」

交戰中,東魏的軍隊果真敗退逃跑,但梁朝軍隊沒有聽從侯景的話,乘勝而深入追擊。

東魏的將士都聽信了慕容紹宗的話,爭相從背後對梁朝軍隊發起突然攻擊,梁朝軍隊大敗,貞陽侯蕭淵明以及胡貴孫、趙伯超等人都被東魏俘虜,傷亡失散的士兵有幾萬之多。

羊侃擺開了陣勢,緩緩撤退而返。

上方晝寢,宦者張僧胤白朱異啟事,上駭之,遽起升輿,至文德殿閣。

異曰:「韓山失律。」

上聞之,恍然將墜一床一。

僧胤扶而就坐,乃歎曰:「吾得無崑復為晉家乎!」

梁武帝正在睡午覺,宦官張僧胤稟告說朱異要啟奏事情,梁武帝不禁驚恐萬分,他馬上起一床一,坐上轎子,來到了文德殿的殿堂上。

朱異啟奏說:「韓山戰事失利。」

梁武帝聽了之後,嚇得恍恍忽忽,要從坐一床一上倒下去,張僧胤忙把他扶著坐下,於是梁武帝感歎道:「我難道也要落到江山被夷狄所奪取的晉朝那樣的下場嗎?」

郭鳳退保潼州,慕容紹宗進圍之。

十二月,甲子朔,鳳棄城走。

郭鳳退守潼州,慕容紹宗進兵包一皮圍了他。

十二月,甲子朔(初一),郭鳳棄城而逃。

東魏使軍司杜弼作檄移梁朝曰:「皇家垂統,光配彼天,唯彼吳、越,獨阻聲教。

元首懷止戈之心,上宰薄兵車之命,遂解縶南冠,喻以好睦。

雖嘉謀長算,自我始,罷戰息民,彼獲其利。

侯景豎子,自生猜貳,遠托關、隴,依憑一奸一偽,逆主定君臣之分,偽相結兄弟之親,豈曰無恩,終成難養,俄而易慮,親尋干戈。

釁暴惡盈,側首無托,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敦圖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

而偽朝大小,幸災忘義,主荒於上,臣蔽於下,連結一奸一惡,斷絕鄰好,徵兵保境,縱盜侵國。

蓋物無定方,事無定勢,或乘利而受害,或因得而更失。

是以吳侵齊境,遂得句踐之師,趙納韓地,終有長平之役。

矧乃鞭撻疲民,侵軼徐部,築壘擁川,捨舟徼利。

是以援桴秉麾之將,拔距投石之士,含怒作色,如赴私。

彼連營擁眾,依山傍水,舉螳螂之斧,被蜣之甲,當窮轍以待輪,坐積薪而候燎。

及鋒刃才交,埃塵且接,已亡戟棄戈,土崩瓦解,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異姓,縲紲相望。

曲直既殊,強弱不等,獲一人而失一國,見黃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為,仁者所不向。

誠既往之難逮,猶將來之可追。

侯景以鄙俚之夫,遭風雲之會,位班三事,邑啟萬家,揣身量分,久當止足。

而周章向背,離披不已,夫豈徒然,意亦可見。

彼乃授之以利器,誨之以慢藏,使其勢得容一奸一,時堪乘便。

今見南風不競,天亡有徵,老賊一奸一謀,將復作矣。

然推堅強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講其雖非孫、吳猛將,燕、趙一精一兵,猶是久涉行陳,曾習軍旅,豈同剽輕之師,不比危脆之眾。

拒此則作氣不足,攻彼則為勢有餘,終恐尾大於身,踵粗於股,倔強不掉,狼戾難馴,呼之則反速而釁小,不征則叛遲而禍大。

會應遙望廷尉,不肯為臣,自據淮南,亦欲稱帝。

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使江、淮士子,荊、揚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霧露之中。

彼梁主者,一操一行無聞,輕險有素,射雀論功,盪舟稱力,年既老矣,耄又及之,政散民流,禮崩樂壞。

加以用捨乖方,廢立失所,矯情一動俗,飾智驚愚,毒螫滿懷,妄敦戒業,躁競盈胸,謬治清淨。

災異降於上,怨興於下,人人厭苦,家家思亂,履霜有漸,堅冰且至。

傳險躁之風俗,任輕薄之子孫,朋一黨一路開,兵權在外。

必將禍生骨肉,釁起腹心,強一弩一衝城,長戈指闕;徒深探,無救府藏之虛,空請熊蹯,詎延晷刻之命。

外崩中潰,今實其時,鷸蚌相持,我乘其弊。

方使駿騎追風,一精一甲輝日,四七並列,百萬為群,以轉石之形,為破竹之勢。

當使鍾山渡江,青蓋入洛,荊棘生於建業之宮,麋鹿游於姑蘇之館。

但恐革車之所轢,劍騎之所蹂踐,杞梓於焉傾折,竹箭以此摧一殘。

若吳之王孫,蜀之公子,歸款軍門,委命下吏,當即授客卿之秩,特加驃騎之號。

凡百君子,勉求多福。」

其後梁室禍敗,皆如弼言。

東魏讓軍司杜弼撰寫檄文送給梁朝,檄文寫道:「皇家一統天下,光輝配於上蒼,唯獨你們吳、越地區尚違命頑抗,未從聖教。

我們的聖上有心停止兵戈,大丞相也已很少下達出征命令,於是我們對南方俘虜一律放還,以表明我朝欲與你們和睦相處的態度。

雖然這樣的好主意,是我們首先想到的,但是休戰養民,你們實獲其利。

侯景這小子自己胡亂猜疑,起了異心,托身於遠方的關、隴地區,依靠一奸一偽之朝,關中的叛逆首領與他確定君臣名分,偽丞相宇文泰同他結為兄弟,怎麼能說他們沒有給他恩惠,但是侯景終於還是成了叛逆小人,很快又另有所謀,親手挑一起戰端。

這個人罪過顯露,惡貫滿盈,無所依托,又把金陵作為逃亡之處,將江南作為寄身之地,以甜言蜜語和謙卑的禮節,想在梁朝找到立身之地,他的那些虛假浮誇的話語,其用意是不難知道的。

而偽朝的大小辟員們都幸災樂禍,忘卻大義,主子在上面荒一婬一元道,臣子在下面隱瞞真相,勾結一奸一惡之徒,斷絕鄰好之交,徵兵保境,縱盜侵國。

物無定向,事無定勢,有的國君為了追逐利益而受害,有的國君則因貪小利而釀成大的損失。

所崑以吳國侵略齊國,結果越王勾踐率軍乘虛而入,滅掉吳國;趙國接受韓國的土地,終於導致了長平之戰,使趙國衰微。

況且你們驅使疲憊之民,侵略我國徐州,修築堡壘,攔截河流,阻斷水運而追求一時的利益,能不遭到慘敗的下場嗎?所以,那些擊鼓揮旗的將領,那些勇力無比的士卒,出征時都面帶怒容,好像要去報自己的私仇一樣。

你們營壘一個緊挨一個,兵馬眾多,依山傍水,地勢優越,舉著螳螂前臂一樣的斧頭,披著蜣螂蟲一樣的甲衣,立在車轍上面等待車輪壓來,坐在柴禾堆上等候大火燃一燒。

等到兩軍剛剛互相接觸,戰塵已經連成一片,便紛紛丟戟棄戈,土崩瓦解,搶著上船而逃時被砍下落在艙裡的手指多得可以掬起來,官兵們一個個聽命受綁,不管是同宗還是異姓的人,都被囚禁起來,只能默默對視。

是非分明,強弱不等,為了得到一個人而失去一個國家,只見黃雀卻忘掉下面有深深的陷阱,這種事情是智者不做,仁者不為的。

誠然,已經過去的事情便無法挽回了,但將來之事則是可以防止的。

侯景本是一個出身低賤的鄉野之夫,剛好趕上風雲變幻之際,因此藉機而位列三卿,食邑萬戶,他要是能拈量清自己的身份,便早就應該滿足了。

但是他自始至終反覆無常,朝秦暮楚,散亂無章,沒完沒了。

他這麼做豈能無所用心,其用意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但是你們還授予他兵權,引一誘他去幹壞事,使他得勢而能夠行使一奸一計,乘機實現自己的野心。

現在他看到南方勢力衰微,這是天將要滅梁朝的徵兆,侯景這老賊恐怕又要實施他的陰謀了。

然而想要推倒堅強之物的難以成功,而摧折枯朽之物的則容易達到目的。

侯景雖然算不上是孫武、吳起那樣的猛將,他率領的也不是燕國、趙國的一精一兵,可是畢竟久經戰陣,熟於軍事,既非脆弱之師,又非無力之眾。

他如果要與我朝相抗則氣勢不足,但是攻打你們則力量有餘,最終恐怕會尾大於身,腳跟粗過大一腿,倔強而不肯轉身,狠戾而難以馴服,如果召他回朝,削掉兵權的話,他會立即反叛,但是只能引起小的事端;如果不召回的話,雖然他可能反叛得遲一些,但是會釀出更大的禍患。

他一定會像蘇峻那樣不會聽任廷尉捕治而束手待斃,最終不肯為臣,也一定會像黥布佔據淮南那樣,也想自己稱帝。

只恐怕會有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那樣的災禍發生,使江淮士子、荊揚人物,橫死於亂箭飛石之下,喪身於迷霧濕露之中。

你們梁朝的君主,沒有什麼一操一行,卻一向輕薄陰險,把射雀鳥計算功勞,搖小船稱為勇力,專在小事上斤斤計較。

他年紀已經老了,頭腦也糊塗了,搞得政務散亂,民眾流失,禮崩樂壞。

加上他任免官員背離原則,廢立太子失去順序,違背常情以煽動俗人,弄巧設詐以驚服愚人,蛇蠍之毒滿懷,卻假奉佛祖,爭權之心盈胸,卻誑稱清淨。

上天降下災異以示警告,百姓怨謗於下,人人厭苦,家家思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他還倡導邪異的風俗,任用言行輕薄的子孫,朋一黨一大興,兵權在外。

這樣必然導致親骨肉之間釀出災禍,心腹人中間製造出事端,強一弩一射一向都城,長戈指向宮殿;到時候就是如趙武靈王那樣去捉雛鳥來吃也是白搭,無法補救臟腑的空虛;就是象楚成王那樣請求吃了熊掌再死也是無濟於事,又怎麼能使生命延長片刻。

你們朝廷外部分崩離析,裡面潰敗不堪的時候已經來臨,你們內部正在鷸蚌相爭,我們乘機而得利。

這將使我們駿馬追風,一精一甲耀日,幾十員大將列陣,百萬名大軍雲集,以高山滾石之形呈破竹之勢。

要使鍾山移到江北,鑾儀進入洛陽,建業城的宮殿裡長滿荊棘,姑蘇城的館舍中有麋鹿漫遊。

只擔心戰車所到之處碾壓一切,鐵騎躍過之處蹂踐群物,以致杞梓傾折,竹箭摧一殘。

如果你們能像左思《三都賦》中的東吳王孫和西蜀公子那樣,前來我們的軍門投誠,聽命於我們的下級官吏,我們就會像秦國任用從楚國而來的李斯為客卿以及晉朝加封從吳國而來的孫秀為驃騎將軍那樣,立即授與你們高官厚祿。

各位君子,希望你們認真思量,自求多福。」

其後,梁室禍敗,情況正如杜弼所說的那樣。

侯景圍譙城不下,退攻城父,拔之。

壬申,遣其行台左丞王偉等詣建康說上曰:「鄴中文武合謀,召臣共討高澄,事洩,澄幽元善見於金墉,殺諸元六十餘人。

河北物情,俱念其主,請立元氏一人以從人望,如此,則陛下有繼絕之名,臣景有立功之效,河之南北,為聖朝之邾、莒,國之男一女,為大梁之臣妾。」

上以為然,乙亥,下詔以太子舍人元貞為咸陽王,資以兵力,使還北主魏,須渡江,許即位,儀衛以乘輿之副給之。

貞,樹之子也。

侯景圍攻譙城,不能攻克,便退攻城父,打下了該城。

壬申(初九),侯景派遣他的行台左丞王偉等人到建康遊說梁武帝:「鄴城中的文武百官們一崑起謀劃,召我與他們一起討伐高澄,事情洩露了,高澄把元善見囚禁在金墉,殺死了六十多個元氏家族的人。

河北的民心所向,都思念他們的主人,請求立元氏一人為主,以便順應百姓的願望,這樣一來,則陛下有興亡繼絕之美名,我侯景也有立功建勳的成就,黃河的南邊和北邊,便成為聖朝附屬國,那裡的男男一女女,都成為大梁的臣妾。」

梁武帝認為侯景講的是對的,乙亥(十二日),頒布詔書封立太子舍人元貞為咸陽王,並給他軍隊,讓他回到北方入主魏國,等到元貞渡過了長江,梁武帝就允許他登上王位,按僅次於皇帝的規格配給他儀仗和衛士。

元貞是元樹的兒子。

蕭淵明至鄴,東魏主升閶闔門受俘,讓而釋之,送於晉陽,大將軍澄待之甚厚。

蕭淵明被押送到了鄴城,東魏孝靜帝登上了閶闔門接收戰俘,責備之後就給他鬆綁,然後送到了晉陽,大將軍高澄非常厚待蕭淵明。

慕容紹宗引軍擊侯景,景輜重數千兩,馬數千匹,士卒四萬人,退保渦陽。

紹宗士卒十萬,旗甲耀日,鳴鼓長驅而進。

景使謂之曰:「公等為欲送客,為欲定雌雄邪?」

紹宗曰:「欲與公決勝負。」

遂順風布陳。

景閉壘,俟風止乃出。

紹宗曰:「侯景多詭計,好乘人背。」

使備之,果如其言。

景命戰士皆被短甲,執短刀,入東魏陳,但低視,斫人脛馬足。

東魏兵遂敗,紹宗墜馬,儀同三司劉豐生被傷,顯州刺史張遵業為景所擒。

慕容紹宗帶領軍隊攻打侯景,侯景帶著幾千輛輜重,幾千匹馬,四萬名兵卒,退守渦湯。

慕容紹宗統帥十萬士兵,旌旗、鎧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敲著戰鼓長驅直進。

侯景派人對慕容紹宗說:「你們這是想送客人,還是想決一雌雄?」

慕容紹宗回答說:「想和你決一勝負。」

於是,他順著風勢擺了陣勢,侯景關閉了營壘,等風停了才出來。

慕容紹宗說:「侯景詭計多端,喜歡從人的背後進攻。」

他派人加強防備,結果確如他所說的那樣。

侯景命令戰士們身披短小的鎧甲,手持短刀,從背後進入了東魏軍隊的陣營,只是低頭而視,瞧準東魏士兵的小腿和馬腿砍去。

東魏的軍隊於是潰敗了。

慕容紹宗從馬上墜下來,儀同三司劉豐生被砍傷,顯州刺史張遵業被侯景擒獲。

紹宗、豐生俱奔譙城,裨將斛律光、張恃顯尤之,紹宗曰:「吾戰多矣,未見如景之難克者也。

君輩試犯之!」光等被甲將出,紹宗戒之曰:「勿渡渦水。」

二人軍於水北,光輕騎射之。

景臨渦水謂光曰:「爾求勳而來,我懼死而去。

我,汝之父友,何為射我?汝豈自解不渡水南,慕容紹宗教汝也。」

光天以應。

景使其徒田遷射光馬,洞胸,光易馬隱樹,又中之,通入於軍。

景擒恃顯,既而捨之。

光走入譙城,紹宗曰:「今定何如,而尤我也!」光,金子之也。

慕容紹宗、劉豐生一起逃往譙城。

裨將斛律光、張恃顯責怪他們,慕容紹宗說:「我身經多次戰鬥,沒有見到象侯景這樣難以對付的敵手。

你們試著去鬥他一鬥吧!」斛律光等人披上鎧甲要去出戰,慕容紹宗告誡他們說:「不要渡過渦水。」

斛律光與張恃顯兩個人把軍隊駐紮在渦水北面,斛律光乘輕騎用弓箭射侯景,侯景在渦水邊對斛律光說:「你為求取寶勳而來,我因害怕死而離去。

我是你父親的朋友,你為什麼用箭射我?你哪裡能懂得不可渡渦水到南面來的道理,一定是慕容紹宗教你的。」

斛律光無言以對。

侯景讓他的手下人田遷用箭射斛律光的馬,箭穿透了馬的胸膛。

斛律光又換了匹馬躲在樹後。

田遷的箭又射中了他的馬,斛律光便退回了軍營。

侯景捉住了張恃顯,很快又放了他。

斛律光跑到了譙城,慕容紹宗說:「今天你們交兵究竟如何?你還責怪我!」斛律光是斛律金的兒子。

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夾渦而軍,潛於上風縱火,景帥騎入水,出而卻走,草濕,火不復然。

開府儀同三司段韶駐軍於渦水兩岸偷偷地順風縱火,侯景率領騎兵進入水中,從水中出來向後撤退,草被打濕以後,火便不再燃一燒。

[33]魏岐州久經喪亂,刺史鄭穆初到,有戶三千,穆撫循安集,數年之間,至四萬餘戶,考績為諸州之最;丞相泰擢穆為京兆尹。

[33]西魏岐州長期經受戰亂,刺史鄭穆初到任時,只有三千戶人家,鄭穆安一撫百姓,讓他們休養生息,並讓他們聚集而居,幾年之間,岐州便有了四萬多戶人家,朝廷考績時在所有州刺史中他的政績最好;丞相宇文泰提拔鄭穆為京兆尹。

[34]侯景與東魏慕容紹宗相持數月,景食盡,司馬世雲降於紹宗。

[34]侯景與東魏的慕容紹宗相持了幾個月,侯景的糧食吃完了,司馬世雲投降了慕容紹宗。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