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 晉紀三晉武帝太庚元年(庚子,公元280年)[1]春,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

資治通鑒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

晉紀三晉武帝太庚元年(庚子,公元280年)

[1]春,正月,吳大赦。

[1]春季,正月,吳國實行大赦。

[2]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攻吳鎮、戌,所向皆克。

二月,戊午,王浚、唐彬擊破丹陽監盛紀。

吳人於江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艦。

浚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仗,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鐵錐,錐輒著筏而去。

又作大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於是船無所礙。

庚申,浚克西陵,殺吳都督留憲等。

壬戌,克荊門、夷道二城,殺夷道監陸晏。

杜預遣牙門周旨等帥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

吳都督孫歆懼,與江陵督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習渡江也。」

旨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拒王浚,大敗而還。

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

乙丑,王浚擊殺吳水軍都督陸景。

杜預進攻江陵,甲戌,克之,斬伍延。

於是沅、湘以南,接於交、廣,州郡皆望風送印綬。

預杖節稱詔而綏撫之。

凡所斬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

胡奮克江安。

[2]杜預向江陵進發,王渾從橫江出兵,攻打吳的兵鎮及邊防營壘,攻無不克。

二月,戊午(初一),王浚、唐彬打敗了丹陽監盛紀。

吳人把江邊淺灘上的要害區域,用鐵鎖攔住,還打造了一丈多長的大鐵錐,暗中放進江裡,用以阻擋戰船。

王浚造了幾十個大木筏,每一個木筏,長、寬都有一百餘步。

王浚讓人紮了許多草人,草人披鎧甲,拿兵器,放在大木筏上,讓水一性一好的人與木筏走在前面,遇到鐵錐,鐵錐就扎到木筏上,被木筏帶走了。

王浚又造了許多大火把,火把長十幾丈,有幾十圍粗,用麻油澆在火把上,把火把放在船的前面,遇到鐵鎖就點燃火把,一會兒功夫,鐵鎖就被火把燒得融化而斷開,於是戰船就無所阻擋。

庚申(初三),王浚攻克了西陵,殺了吳都督留憲等人。

壬戌(初五),又攻下了荊門、夷道兩座城,殺了夷道監陸晏。

杜預派遣牙門周旨等人率領八百名奇兵,在夜裡泛舟渡過長江,襲擊樂鄉。

周旨樹起許多旗幟,又在巴山點起火。

吳都督孫歆非常恐懼,寫信給江陵督伍延說:「從北邊過來的軍隊,是飛渡過江的。」

周旨等人把軍隊埋伏一在樂鄉城外。

孫歆派兵出城去打王浚,結果大敗而回。

周旨等人讓伏兵尾隨孫歆的軍隊進了城,孫歆沒有覺察,周旨的兵一直到了孫歆的帳幕之下,活捉孫歆而回。

乙丑(初八),王浚打敗了吳水軍都督陸景,把他殺了。

杜預進攻江陵,甲戌(十七日),攻克了江陵,殺了伍延。

這時候,沅、湘以南地區以及地界相接的交、廣等州郡,都聞聲把印綬送來。

杜預手持符節按照皇帝的詔命安一撫了這些州郡。

到此時為止,總共俘獲、斬殺吳都督、監軍十四人,牙門、郡守一百二十多人。

胡奮又攻克了江安。

乙亥,詔:「王浚、唐彬既定巴丘,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鶩,直造秣陵。

杜預當鎮靜零、桂;懷輯衡陽。

大兵既過,荊州南境固當傳檄而定。

預等各分兵以益浚、彬,太尉充移屯項。」

乙亥(十八日),晉武帝下詔書說:「王浚、唐彬已經平定了巴丘,再與胡奮、王戎一同平定夏口、武昌,順長江長一驅一直一入,直到秣陵。

杜預則應當安定零陵、桂陽,安一撫衡陽。

大軍過後,荊州以南的區域,傳佈檄文自然會平定。

杜預等人各自分兵以增援王浚、唐彬,太尉賈充轉移到項駐紮。」

王戎遣參軍襄陽羅尚、南陽劉喬將兵與王浚合攻武昌、吳江夏太守劉朗、督武昌諸軍虞皆降。

,翻之子也。

王戎派遣參軍、襄陽人羅尚,南陽人劉喬領兵與王浚一起攻打武昌。

吳江夏太守劉朗、督武昌諸軍虞投降了。

虞是虞翻的兒子。

杜預與眾軍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方春水生,難於久駐,宜俟來冬,更為大舉。」

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以並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遂指授群帥方略,逕造建業。

杜預與眾將領議事,有人說:「百年的寇賊,不可能一下子徹底消滅,現在正是春季,有雨水,軍隊難以長時間駐紮,最好等到冬季來臨,再大舉發兵。」

杜預說:「從前,樂毅憑藉濟西一伏而一舉吞併了強大的齊國。

目前,我軍兵威已振,這就好比破竹,破開數節之後,就都迎刃而解了,不會再有吃力的地方了。」

於是,指點傳授眾將領計策謀略,部隊一直到了建業。

吳主聞王渾南下,使丞相張梯督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融軍師諸葛靚帥眾三萬渡江逆戰。

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上流諸軍,素無戎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不能御也。

晉之水軍必至於此,宜畜眾力以待其來,與之一戰,若幸而勝之,江西自清。

今渡江與晉大軍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

吾恐蜀兵至此,眾心駭懼,不可復整。

及今渡江,猶可決戰。

若其敗喪,同死社稷,無所復恨。

若其克捷,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勝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

若如子計,恐士眾散盡,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

吳主聽說王渾領兵南下,就派丞相張悌,督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領部眾三萬人渡過長江迎戰。

走時牛渚時,沈瑩說:「晉在蜀地整治水軍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我上流各部隊,素來沒有戎備,名將又都死了,只是些年少之人擔當重任,恐怕抵擋不住。

晉的水軍必然要到這些地方,我們應當集中大家的力量等他們到來,與晉打一仗,假如有幸能夠取勝,那麼長江以北的地區自然就太平了。

如果現在渡江與晉大軍交戰,不幸而打敗了,那麼大事就完了。」

張悌說:「吳將要亡國,這是無論聰明還是愚笨的人都知道的事實,不是今日才有的事。

我擔心蜀地之兵到了這裡,我軍恐懼驚慌,就不可能再整肅起來了。

趁著現在渡江,尚且還能與晉決一死戰。

如果敗亡,就一同為國而死,再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假如能夠取勝,那麼敵軍奔逃,我軍聲勢就將倍增,然後就乘勝向南進軍,在半路上迎擊敵人,那就不愁不能破敵。

要是依了你的計謀,恐怕兵士都四散奔逃;坐等到敵軍到來,君臣就一起投降,沒有一個人死於國難,這難道不是恥辱嗎?」

三月,悌等濟江,圍渾部將城陽都尉張喬於楊荷;喬眾才七千,閉柵請降。

諸葛靚欲屠之,悌曰:「強敵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殺降不祥。」

靚曰:「此屬以救兵未至,力少不敵,故且偽降以緩我,非真伏也。

若捨之而前,必為後患。」

悌不從,撫之而進。

悌與揚州刺史汝南周浚,結陳相對,沈瑩帥丹陽銳卒、刀五千,三沖晉兵,不動。

瑩引退,其眾亂,將軍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兵以次奔潰,將帥不能止,張喬自後擊之,大敗吳兵於版橋。

諸葛靚帥數百人遁去,使過迎張悌,悌不肯去,靚自往牽之曰:「存亡自有大數,非卿一人所支,奈何故自取死!」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為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識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知顧。

今以身徇社稷,復何道邪!」靚再三牽之,不動,乃流淚放去,行百餘步,顧之,已為晉兵所殺,並斬孫震、沈瑩等七千八百級,吳人一大震。

三月,張悌等人渡過長江,在楊荷包一皮圍了王渾的部將、城陽都尉張喬。

張喬手下只有七千人,他關閉了柵欄請求投降。

諸葛靚想把他們都殺了,張悌說:「強敵還在前面,不宜先去做無關緊要的事情,況且殺了投降的人不吉利。」

諸葛靚說:「這些人是因為救兵還沒有到、力量弱小抵擋不住,所以才暫且假裝投降以拖延時間,並不是真正的屈服了。

如果放了他們,和我們一起往前走。

張悌與揚州刺史、汝南人周浚,組成陳列相對。

沈瑩領兵退卻,部眾開始亂起來,這時,晉將軍薛勝、蔣班乘吳兵混亂之機打過來,吳兵接二連三地奔逃潰散,將帥們也制止不住,張喬又從背後殺過來,結果在版橋,晉大破吳兵。

諸葛靚帶著幾百人逃走,他派人去接張悌,張悌不肯離開,諸葛靚又親自拉他走,說:存亡自有氣數,並不是你一個人所能支撐的,為什麼一定要自己求死呢?」

張悌流淚說:「諸葛靚,今天是我死的日子。

況且我還是幼兒的時候,就被你家丞相諸葛亮所賞識提拔。

我常常怕我死得沒有意義,辜負了名賢對我的瞭解與照顧。

我今天以身殉國,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諸葛靚再三拉他走,還是拉不動他,於是就流著眼淚放開手,走了。

走了一百多步遠,回過頭去看張悌,他已經被晉兵殺了。

同時被斬首的,還有孫震、沈瑩等七千八百人。

吳人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初,詔書使王浚下建平,受杜預節度,至建業,受王渾節度。

預至江陵,謂諸將曰:「若浚得建平,則順流長驅,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於我;若不能克,則無緣得施節度。」

浚至西陵,預與之書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當逕取建業,討累世之捕寇,釋吳人於塗炭,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浚大悅,表陳預書。

及張悌敗死,揚州別駕何惲謂周浚曰:「張悌舉全吳一精一兵殄滅於此,吳之朝野莫不震懾。

今王龍驤既破武昌,乘勝東下,所向輒克,土崩之勢見矣。

謂宜速引兵渡江,直指建業,大軍猝至,奪其膽氣,可不戰禽也!」浚善其謀,使白王渾。

惲曰:「渾暗於事機,而欲慎已免咎,必不我從。」

浚固使白之,渾果曰:「受詔但令屯江北以抗吳軍,不使輕進,貴州雖武,豈能獨平江東乎!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重。

且詔令龍驤受我節度,但當具君舟,一時俱濟耳。」

惲曰:「龍驤克萬里之寇,以既成之功來受節度,未之聞也。

且明公為上將,見可而進,豈得一一須詔令乎!今乘此渡江,十全必克,何疑何慮而淹留不進!此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

渾不聽。

當初,晉武帝下詔書,命令王浚攻下建平,接受杜預的節制調度,到了建業,接受王渾的部署、調度。

杜預到江陵,對各位將領說:「如果王浚攻克了建平,就會順長江長驅直進,他的威名已經顯著,就不適合再讓他受我的節制。

如果他不能取勝,那麼我就沒有緣份對他施行節制調度了。」

王浚到了西陵,杜預寫信對他說:「您已經摧毀了敵人的西部屏障,應立即直取建業,討伐歷代的逃寇,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吳人,整頓部隊,返回都城,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件事。」

王浚非常高興,上表陳述杜預的信。

張悌戰敗身死時,揚州別駕何惲對周浚說:「張悌發動的全吳的一精一兵就在這裡滅亡了,這使吳朝野上下沒有人不震動恐懼。

現在,王浚已經攻下了武昌,正乘勝東下,所向無敵,敵人土崩瓦解之勢已經顯露出來了。

我認為,應當立即領兵渡江,直指建業。

大軍突然到來,必然使敵人膽戰心驚,失去勇氣,我們就能不戰而擒敵了。」

周浚讚賞何惲的計謀,讓他去報告王渾。

何惲說:「王渾不懂得把握事情的時機,但他想行一事謹慎,不使自己有過失,所以他肯定不會聽從我的意見。」

周浚堅持讓他去向王渾稟告,王渾果然說:「我接受皇帝的命令,只讓我駐紮在長江以北,以便抗擊吳軍,並沒有讓我輕易進兵。

你們州的軍隊雖然勇武,又豈能獨立地平定江東之地呢!現在如果違反詔命而出兵,打了勝仗固然值得稱讚,如果沒有取勝,那麼犯下的罪過就已經很嚴重了。

而且皇帝命令王浚接受我的部署調度,你們所應該作的,只是準備好船和槳,一齊渡江。」

何惲說:「王浚攻克了萬里之敵,他會以成就功勳的身份來接受您的部署調度,這樣的事情我可沒有聽說過。

況且明公您為上將,抓住適當的機會就可以行動,怎麼可以事事都等待命令呢?現在如果乘機渡江,完全有把握取勝,您還猶豫、顧慮什麼而停留不進,這正是使鄙州上一上一下一下的人士抱恨不已的原因。」

王惲不聽。

王浚自武昌順流徑趣建業;吳主遣游擊將軍張象帥舟師萬人御之,像眾望旗而降。

浚兵甲滿江,旌旗燭天,威勢甚盛,吳人一大懼。

王浚從武昌順著長江直接向建業進一逼一十。

吳主派遣游擊將軍張象率領舟師一萬人抵抗。

張象的部下望見王浚的旌旗就投降了。

這時候,江中滿滿的全都是身披鎧甲的王浚的士兵,旌旗映照著天空,威猛的氣勢極其盛大,吳人異常恐懼。

吳主之嬖臣岑昏,以傾險諛佞,致位九列,好興功役,為眾患苦。

及晉兵將至,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於吳主曰:「北軍日近而兵不一舉刃,陛下將如之何?」

吳主曰:「何故?」

對曰:「正坐岑昏耳。」

吳主獨言:「若爾,當以奴謝百姓!」眾因曰:「唯!」遂並起收昏;吳主駱驛追止,已屠之矣。

吳主的一寵一臣岑昏,由於陰險狡詐、諂媚逢迎而爬上了九卿的地位。

他喜好大興工程勞役,使眾人深受困苦與禍患。

等晉兵就要到達的時候,宮中親近的幾百名隨從官吏向吳主叩頭請求說:「北方的敵軍一天一天地一逼一十近了,而我們的士兵卻不拿起武器抵抗,陛下您打算怎麼辦呢?」

吳主問:「是什麼原因?」

眾人回答說:「正是由於岑昏的緣故。」

吳主只說了一句:「要是這樣,就拿這個奴才去向老百姓謝罪吧!」眾人答應「是!」從地上爬起來就去抓岑昏,等到吳主後悔,不斷地派人去追趕製止,岑昏已經被殺了。

陶浚將討郭馬,至武昌,聞晉兵大入,引兵東還。

至建業,吳主引見,問水軍消息,對曰:「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以戰,自足破之。」

於是合眾,授浚節鉞。

明日當發,其夜,眾悉逃潰。

陶浚要去征討郭馬,到了武昌,聽說晉兵已大舉進一逼一十,就領兵返回東邊。

到了建業,吳主派人領他來見面,向他詢問水軍的情況。

陶浚回答說:「蜀地的船都很小,現在給二萬名士兵,乘大船作戰,我有把握打敗敵人。」

於是吳召集兵員,授予陶浚符節斧鉞。

原定第二天了發,但當天夜裡,陶浚召集的士兵全都跑光了。

時王渾、王浚及琅邪王皆臨近境,吳司徒何植、建威將軍孫晏悉送印節詣渾降。

吳主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沖等計,分遣使者奉書於渾、浚、以請降。

又遺其群臣書,深自咎責,且曰:「今大晉平治四海,是英俊展節之秋,勿以移朝改朔,用損厥志。」

使者先送璽綬於琅邪王。

壬寅,王浚舟師過三山,王渾遣信要浚暫過論事,浚舉帆直指建業,報曰:「風利,不得泊也。」

是日,浚戎卒八萬,方舟百里,鼓噪入於石頭,吳主面縛輿櫬,詣軍門降。

浚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收其圖籍,克州四,郡四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兵二十三萬。

這時,王渾、王浚以及琅邪王司馬都已一逼一十近建業附近。

吳司徒何植、建威將軍孫晏都把印璽、符節送到王渾那裡投降了。

吳主採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沖等人的計謀,分別派遣使者向王渾、王浚、司馬奉上書信請求投降。

吳主又給大臣們一封信,在信中深深地譴責了自己的罪過,還說:「當前,大晉平治四海,這正是傑出優秀的人材發揮、施展其氣節一操一守的時期,不要因為改朝換代就因此喪失了志向。」

吳主的使者先把印璽送到琅邪王司馬那裡。

壬寅(十五日),王浚的舟師經過三山,王渾派信使邀請王浚暫時過來商議事情,王浚正揚帆直一逼一十建業,回復王渾說:「船行正順風,不便停下來。」

這一天,王浚的八萬士兵,乘著相連百里的戰船,擂鼓吶喊進入石頭城。

吳主孫鬆了綁,焚燒了棺材,請他相見。

晉接收了吳的地圖、戶籍,攻克了吳的四個州,四十三個郡,五十二萬三千戶,二十三萬名士兵。

朝廷聞吳已平,群臣皆賀上壽,帝執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票騎將軍孫秀不賀,南向流涕曰:「昔討逆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山陵,於此為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晉朝廷聽到吳已平定的消息,大臣們都去慶賀,為晉武帝祝壽。

晉武帝手持酒杯流淚說:「這是太傅羊祜的功勞。」

票騎將軍孫秀沒有和大家一起慶賀,他面朝南方流淚說:「從前,先主孫策剛滿二十歲,以一個校尉的身份創下了基業,如今後主把整個江南之地都拋棄了,宗廟陵墓從此將成為廢墟,悠悠青天啊,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啊!」

吳之未下也,大臣皆以為未可輕進,獨張華堅執以為必克。

賈充上表稱:「吳地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宜召諸軍還,以為後圖。

雖腰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

帝曰:「此是吾意,華但與吾同耳。」

荀勖復奏,宜如充表。

帝不從。

杜預聞充奏乞罷兵,馳表固爭,使至轅而吳已降。

充慚懼,詣闕請罪,帝撫而不問。

當初,還沒有攻陷吳國的時候,大臣們都認為不可以輕易進軍,只有張華非常堅定地堅持進軍,認為一定能成功。

賈充當時上表說:「吳地不能全都平定,現在正是夏季,長江、淮水下游地區潮一濕,必然會發生疾病瘟疫,應當把各部隊都召回來,以後再作打算。

即使腰斬張華,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謝罪。」

晉武帝說:「這正是我的意思,張華只不過是與我意見相同而已。」

荀勖又上奏,大致上與賈充的看法相同。

晉武帝沒有聽他們的話。

杜預聽說賈充上奏請求停止進兵,急忙上表晉武帝,堅決地爭論,派使者拿了給晉武帝的表文,飛馳而去。

使者走到轅時吳已經投降了。

賈充又慚愧又害怕,到宮裡去請罪,晉武帝撫一慰了他而沒有追究。

夏,四月,甲申,詔賜孫爵歸命侯。

夏季,四月,甲申(二十八日),晉武帝下詔,賜予孫爵位歸命侯。

乙酉,大赦,改元。

大五日。

遣使者分詣荊、揚撫一慰,吳牧、守已下皆不更易;除其苛政,悉從簡易。

乙酉(二十九日),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太康。

晉朝聚餐飲酒五天。

派遣使者分別到荊州、揚州去撫一慰,吳原來的牧、守以下的官吏全都不更換;廢除了吳的繁瑣的規章制度,一切都遵循簡便易行的原則,吳人非常高興。

滕討郭馬未克,聞晉伐吳,帥眾赴難,至巴丘,聞吳亡,縞素流涕,還,與廣州刺史閭豐、蒼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綬請降。

孫遣陶璜之子融持手書諭璜,璜流涕數日,亦送印綬降。

帝皆復其本職。

騰討伐郭馬沒有成功,聽說晉征討吳,就率領部下奔來救難。

到巴丘,聽到吳已亡國的消息,於是身穿白色的喪服流淚,然後就返回了。

他與廣州刺史閭豐、蒼梧太守王毅各自向晉送去印璽綬帶請求投降。

孫派陶璜的兒子陶融,拿著他親筆寫的信指示陶璜降晉,陶璜哭了好幾天,最後也送去了印璽綬帶投降了。

晉武帝全都恢復了他們原來的官職。

王浚之東下也,吳城戌皆望風款附,獨建平太守吾彥嬰城不下,聞吳亡,乃降。

帝以彥為金城太守。

王浚向東挺一進時,吳各城的守備都望風而降,只有建平太守吾彥環繞著城固守,沒有攻下來。

後來他聽到吳亡國的消息就投降了。

晉武帝任命吾彥為金城太守。

初,韓廷尊一寵一孫秀、孫楷,欲以招來吳人。

及吳亡,降秀為伏波將軍,楷為度遼將軍。

當初,朝廷對孫秀、孫楷尊重恩一寵一,是想利用他們招來吳人。

等到吳滅亡了,孫秀就被降職為伏波將軍,孫楷降為度遼將軍。

琅邪王遣使送孫及其宗族詣洛陽。

五月,丁亥朔,至,與其太子瑾等泥頭面縛,詣東陽門。

詔遣謁者解其縛,賜衣服、車乘、田三十項,歲給錢谷、綿絹甚厚。

拜瑾為中郎,諸子為王者皆為郎中。

吳之舊望,隨才擢敘。

孫氏將吏渡江者復十年,百姓復二十年。

琅邪王司馬派使者送孫及他的宗族去洛陽。

五月,丁亥朔(初一),孫到了洛陽。

他和太子孫瑾等人用泥塗在頭上,反綁了雙手,來到洛陽的東陽門。

晉武帝下詔,派謁者解一開他們的繩索,賜以衣服、車子、三十頃田地,每年都供一應他們非常充足的錢幣、糧食和布匹。

晉授予孫瑾中郎的官職,孫皓其他的兒子,凡是原先為王的,都被任命為郎中。

吳從前的有名望的人士,都根據他們的才能提拔進用。

孫皓的將領、官吏渡過長江的,免除十年的賦稅、勞役;老百姓免除二十年的賦稅、勞役。

庚寅,帝臨軒,大會文武有位及四方使者,國子學生皆預焉。

引見歸命侯及吳降人。

登殿稽顙。

帝謂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

曰:「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賈充謂曰:「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面一皮,此何等刑也?」

曰:「人臣有弒其君及一奸一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

充默然甚愧,而顏色無怍。

庚寅(初四),晉武帝來到堂前的長廊,會見文武官員中有爵位的以及四方來晉的使者,國子學生也都參加會見。

晉武帝派人把歸命侯孫以及投降的吳人帶來相見。

孫登上大殿向晉武帝叩頭。

晉武帝對孫說:「聯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

孫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賈充對孫說:「聽說你在南方,鑿人的眼睛,剝人的臉皮,這是哪一等級的刑法?」

孫說:「為人臣子的,殺了他的君王以及邪惡不忠的就處以這種刑法。」

賈充沉默無語,非常羞愧,而孫卻面無愧色。

帝從容問散騎常侍薛瑩,孫所以亡,對曰:「暱近小人,刑罰放濫,大臣諸將,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

他日,又問吾彥,對曰:「吳主英俊,宰輔賢明。」

帝笑曰:「若是,何故亡?」

彥曰:「天祿永終,歷數有屬,故為陛下禽耳。」

帝善之。

晉武帝從容地詢問散騎常侍薛瑩,孫為什麼會亡國。

薛瑩回答說:「孫親近小人,任意地施行刑罰,大臣和各位將領,人人都不能自保,這就是孫滅亡的原因。」

又一天,晉武帝用同樣的問題問吾彥,吾彥回答說:「吳君王才智出眾,輔佐的大臣賢能聰明。」

晉武帝笑著說:「要是這樣,為什麼會亡國?」

吾彥說:「天賜的福祿永久斷絕,天道卻有歸屬,所以才被陛下所擒。」

晉武帝讚賞他的話。

王浚之入建業也,其明日,王渾乃濟江,以浚不待已至,先受孫降,意甚愧忿,將攻浚。

何攀勸浚送與渾,由是事得解。

何惲以渾與浚爭功,與周浚箋曰:「《書》貴克讓,《易》大謙光。

前破張悌,吳人失氣,龍驤因之,陷其區宇。

論其前後,我實緩師,即失機會,不及於事,而今方竟其功;彼既不吞聲,將虧雍穆之弘,興矜爭之鄙,斯實愚情之所不取也。」

浚得箋,即諫止渾。

渾不納,表浚違詔不受節度,誣以罪狀。

渾子濟,尚常山公主,宗一黨一強盛。

有司奏請檻車征浚,帝弗許,但以詔書責讓浚以不從渾命,違制昧利。

浚上書自理曰:「前被詔書,令臣直造秣陵,又令受太尉充節度。

臣以十五日至三山,見渾軍在北岸,遣書邀臣;臣水軍風發,逕造賊城,無緣回船過渾。

臣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渾所下當受節度之符,欲令臣明十六日悉將所領還圍石頭,又索蜀兵及鎮南諸軍人名定見。

臣以為已來降,無緣空圍石頭;又,兵人定見,不可倉猝得就,皆非當今之急,不可承用,非敢忽棄明制也。

眾叛親離,匹夫獨從,雀鼠貪生,苟乞一活耳;而江北諸軍不知虛實,不早縛取,自為小誤。

臣至便得,更見怨恚,並雲守賊百日,而令他人得之。

臣愚以為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若其顧嫌疑以避咎責,此是人臣不忠之利,實非明主社稷之福也!」渾又騰周浚書云:「浚軍得吳寶物。」

又云:「浚牙門將李高放火燒偽宮。」

浚復表曰:「臣孤根獨立,結恨強宗。

夫犯上干主,其罪可救;乖忤貴臣,禍在不測。

偽中郎將孔攄說:去二月武昌失守,水軍行至,按行石頭還,左右人皆跳刀大呼云:『要當為陛下一死戰決之,』意大喜,意必能然,便盡出金寶以賜與之。

小人無狀,得便馳走。

懼,乃圖降首。

降使適去,左右劫奪財物,略取妻妾,放火燒宮。

逃身竄首,恐不脫死。

臣至,遣參軍主者救斷其火耳。

周浚先入宮,渾又先登舟,臣之入觀,皆在其後。

宮之中,乃無席可坐,若有遺寶,則浚與渾先得之矣。

浚等雲臣屯聚蜀人,不時送,欲有反狀。

又恐動吳人,言臣皆當誅殺,取其妻子,冀其作亂,得騁私忿。

謀反大逆,尚以見加,其餘謗,故其宜耳。

今年平吳,誠為大慶;於臣之身,更受咎累。」

浚至京師,有司奏浚違詔,大不敬,請付廷尉科罪。

詔不許。

又奏浚赦後燒賊船百三十五艘,輒敕付廷尉禁推。

詔勿推。

王浚進入建業的第二天,王渾就渡過長江。

王渾因為王浚不等他到,就先接受孫投降,心中又羞愧又怨恨,就想攻打王浚。

何攀勸王浚把孫送給王渾,事情才得到緩解。

何惲因為王渾與王浚爭功,就寫信給周浚說:「《尚書》重視能退讓,《易經》讚賞謙遜的光榮。

前些時候打敗了張悌,使吳人喪失了膽量勇氣,王浚乘這個機會,攻下了吳的疆土。

如果要論誰先誰後,我們確實是慢了,已經失去了機會,沒有及時趕上,而目前又在爭功,他既然嚥不下這口怨氣,就會使諧和的風氣受到損壞,而使自矜爭功的鄙陋之習興起,這實在是我從心裡所不敢同意的。」

周浚收到信,立即進諫勸止王渾,王渾不聽,上表說王浚違反詔命,不服從調度,還捏造事實誣告王浚有罪。

王渾的兒子王濟和晉武帝的女兒常山公主結了親,在朝廷宗族幫派中很有勢力。

於是,有關部門就上奏晉武帝,請求用囚車把王浚召回來,但是晉武帝沒有同意,只是下詔書責備王浚不服從王渾的命令,違抗詔命,去求功利。

王浚上書為自己申辯說:「我先接到詔命,讓我直接到秣陵,又命令我接受太尉賈充調度。

我於十五日到三山,看見王渾的軍隊在北岸,王渾寫信邀請我去他那裡,當時我的水軍正順風乘勢直到賊城,沒有理由再調轉船頭返回去見王渾。

我在中午時到秣陵,黃昏時分才接到受王渾調度的命令,命令我於第二天十六日,率領全部屬下,回過頭去包一皮圍石頭城。

還索取我率領的蜀地兵士以及隨我東下的鎮南各軍的確切人數。

我認為孫已經來投降,沒有理由徒勞地包一皮圍石頭城。

另外,士兵的確切人數,不可能在匆促之間就能很快得知,而且都不是眼前急迫的事情,不能順從施行,並不是我膽敢忽略、棄置聖明的詔令。

孫眾叛親離,匹夫獨坐,像麻雀、老鼠那樣貪生,苟且乞求一條活命而已。

但是江北的各部隊不瞭解虛實,不早些來捉拿孫皓,自己造成了失誤。

我一到便得手,就更遭到怨恨與不滿,還說什麼守賊守了一百天,卻讓別人得到了。

我認為,侍奉君王的原則是:假如有利於國家,無論生與死都要追求。

如果顧慮別人猜忌懷疑因而逃避過錯責任,這是作臣子的以不忠誠得到的私利,實在不是聖明的君主與國家的福氣。」

王渾又遞上周浚的書信,信上說:「王浚軍隊得到了吳的珍貴物品。」

還說:「王浚的牙門將李高,放火燒了孫的宮殿。」

王浚又上表說:「我孤根獨立,與強大的宗派結下了仇怨。

如果是冒犯了君王的罪過還可能得救,但要是得罪了權貴之臣,災禍就難以預料了。

吳中郎將孔攄說:二月武昌失守,晉水軍馬上就要到了。

孫巡行石頭城回來,他手下的人都揮舞著刀大呼,說:『正要為了陛下去決一死戰,』孫非常高興,覺得必然能如此,就把他的金器寶物全都拿出來賜給這些人。

然而小人無禮,這些人得了值錢的東西就飛快地逃走了。

孫非常恐懼,於是打算投降伏罪。

孫派出的使者剛離開,他手下的人就開始搶奪財物,掠奪孫的妻妾,放火燒了宮殿。

孫抱頭鼠竄,唯恐不能活命。

我到那裡時,派參軍主者才把火撲滅。

周浚先進入孫的宮殿,王渾又先登上孫的船,我進去和我所見到的,全都在他們之後。

孫的宮裡,連可以坐的蓆子都沒有,假如有遺留下來的珍貴之物,也是周浚與王渾先得到了。

周浚等人說我聚集蜀人,不準時把孫送去,是想謀反。

他們還嚇唬吳人,說我要把他們都殺了,把他們的妻子兒女都抓走,希望吳人作亂,以發洩他們的私恨。

像謀反這種大逆不道的罪名,他們尚且用來加到我的頭上,其他的誹謗與誣陷也就是必然的了。

今年平定了吳,的確是大慶,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卻遭到了災禍與憂患。」

王浚到了京都,有關部門上奏皇帝,說王浚違抗詔命,極不恭敬,請求把他交付廷尉依法判罪。

晉武帝下詔書不同意。

於是他們又上奏,說王浚在赦免了吳人之後還放火燒了吳人的一百三十五艘船,應立即下令把他交付延尉,關進監獄裡追究審問。

晉武帝下詔書,不同意追究他。

渾、浚爭功不已,帝命守廷尉廣陵劉頌校其事,以渾為上功,浚為中功。

帝以頌折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

王渾與王浚,為了功勞而爭執不休,晉武帝命令守廷尉、廣陵人劉頌來審定、處理這件事。

劉頌認為王渾立了上功,王浚是中功。

晉武帝認為劉頌斷法不合理,就把他降職為京兆太守。

庚辰,增賈充邑八千戶;以王浚為輔國大將軍,封襄陽縣侯;杜預為當陽縣侯;王戎為安豐縣侯;封琅邪王二子為亭侯;增京陵侯王渾邑八千戶,進爵為公;尚書關內侯張華進封廣武縣侯;增邑萬戶;荀勖以專典詔命功,封一子為亭侯;其餘諸將及公卿以下,賞賜各有差。

帝以平吳功,策告羊祜廟,乃封其夫人夏侯氏為萬歲鄉君,食邑萬千戶。

庚辰(疑誤),增加賈充封邑八千戶。

任命王浚為輔國大將軍,封為襄陽縣侯。

杜預被封為當陽縣侯。

王戎被封為安豐縣侯。

琅邪王司馬的兩個兒子被封為亭侯。

增加京陵侯王渾食邑八千戶,提升爵位為公。

尚書關內侯張華,被進爵封為廣武縣侯,增加食邑至萬戶。

荀勖因為專門掌管詔命的功勞,一個兒子被封為亭侯。

其餘各位將領以及公卿大臣以下的官吏。

受到的賞賜各不相同。

晉武帝以平吳的功績,到羊祜廟裡用簡書靠慰他,封羊祜的夫人夏侯氏為萬歲鄉君,食邑五千戶。

王浚自以功大,而為渾父子及一黨一與所挫抑,每進見,陳其攻伐之勞及見枉之狀,或不勝忿憤,逕出不辭;帝每容恕之。

益州護軍范通謂浚曰:「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

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若有問者,則曰:『聖人之德,群帥之力,老夫何力之有!』此藺生所以屈廉頗也,王渾能無愧乎!」浚曰:「吾始懲鄧艾之事,懼禍及身,不得無言;其終不能遣諸胸中,是吾褊也。」

時人鹹以浚功重報輕,為之憤邑;博士秦秀等並上表訟浚之屈,帝乃遷浚鎮軍大將軍。

王渾嘗詣浚,浚嚴設備衛,然後見之。

王浚自以為功勞大,卻遭到了王渾父子及其一黨一羽的打擊和冤枉,所以每次進見晉武帝,總要陳述他討伐攻戰的辛勞以及被冤屈的情況,有時候忍不住憤恨與不滿,竟不辭而別,晉武帝總是寬容、原諒他。

益州護軍通對王浚說:「你的功勞確實值得讚美,但遺憾的是,你以別人的讚美自居,這就不完全值得讚賞了。

你應當凱旋之後就隱居在自己家裡,嘴裡不談平吳的事情,如果有人問到平吳之事,你就說:『這是聖明的君主的德行,是各位將帥的力量,我這個老頭子又有什麼功勞!』藺相如就是用這個辦法把廉頗降住了,王渾他能不慚愧嗎?」

王浚說:「我開始那樣作是吸取了鄧艾的教訓,害怕把災禍惹上身,我不能不說,但是我最終也不能放開這件事,還是因為我心地狹窄。」

當時,人們都覺得王浚的功勞大,但是對他的報償輕了,都對此憤恨不平。

博士秦秀等人一起上表,替王浚叫屈,晉武帝於是授予王浚鎮軍大將軍官職。

王渾曾經到王浚那裡去,王浚設置了森嚴的戒備、護衛,然後會見王渾。

杜預還襄陽,以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乃勤於講武,申嚴戌守。

又引、水以浸田萬餘頃,開揚口通零、桂之漕,公私賴之。

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而用兵制勝,諸將莫及。

預在鎮,數餉遺洛中貴要,或問其故,預曰:「吾但恐為害,不求益也。」

杜預回到襄陽以後,覺得天下雖然安定了,但是如果忘記了戰事就必然會導致危難,於是他勤於講習武事,命令部下要嚴於防守。

他還引來水和水澆灌田地一萬多頃,開鑿揚口,與零、桂之水相通,以利水上運輸,公與私都賴此而得到方便。

杜預身不跨戰馬,射箭不能透甲,但是他以善於用兵戰勝對方,各位將領都比不上他。

杜預人在鎮守,卻多次向京都的權貴要人饋贈,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作,杜預回答說:「我只怕他們會加害於我,並不指望他們能給我什麼好處。」

王渾遷征東大將軍,復鎮壽陽。

王渾陞遷為征東大將軍,又去鎮守壽陽。

諸葛靚逃竄不出。

帝與靚有舊,靚姊為琅邪王妃,帝知靚在姊間,因就見焉。

靚逃於廁,帝又一逼一十見之,謂曰:「不謂今日復得相見!」靚流涕曰:「臣不能漆身皮面,復睹聖顏,誠為慚恨!」詔以為侍中;固辭不拜,歸於鄉里,終身不向朝廷而坐。

諸葛靚逃走以後,就隱藏起來不露面。

晉武帝與諸葛靚有舊交,諸葛靚的姐姐是琅邪王司馬的妻子。

晉武帝知道諸葛靚躲在他姐姐那裡,因此就去那裡見他。

諸葛靚逃進廁所躲著不見,晉武帝又強行見他,對他說:「沒想到今天又見面了!」諸葛靚流淚說:「我沒能作到往身上塗漆,把臉上的皮刮下來,又見到了聖上您的面容,我實在是又愧又恨。」

晉武帝下詔書任命諸葛靚為侍中,諸葛靚堅決推辭不接受。

後來諸葛靚回到了家鄉,一生也沒有面朝著晉朝廷的方向就座。

[3]六月,復封丹水侯睦為高陽王。

[3]六月,重新封丹水侯司馬睦為交陽王。

[4]秋,八月,己未,封皇弟延祚為樂平王,尋薨。

[4]秋季,八月,己未(初五),封武帝弟司馬延祚為樂平王,不久他就去世了。

[5]九月,庚寅,賈充等以天下一統,屢請封禪;帝不許。

[5]九月,庚寅(初六),賈充等人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多次請到泰山上舉行祭天地的典禮,晉武帝不同意。

[6]冬,十月,前將軍青州刺史淮南胡威卒。

威為尚書,嘗諫時政之寬。

帝曰:「尚書郎以下,吾無所假借。」

威曰:「臣之所陳,豈在丞、郎、令史,正謂如臣等輩,始可以肅化明法耳!」

[6]冬季,十月,前將軍、青州刺史、淮南人胡威去世。

胡威任尚書,曾經進諫,認為當時的政治措施寬鬆。

晉武帝說:「尚書郎以下的官吏,我沒有對他們寬容。」

胡威說:「我所陳述的,難道是丞、郎、令史這一類官吏嗎?我正是說像我同輩的官員,才可以嚴肅教化,彰明法度。」

[7]是歲,以司隸所統郡置司州,凡州十九,郡國一百七十三,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

[7]這一年,以司隸所統領的郡設置司州。

一共有十九個州,一百七十三個郡國,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戶。

[8]詔曰:「昔自漢末,四海分崩,刺史內親民事,外領兵馬。

今天下為一,當韜戢干戈,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交州牧陶璜上言:「交、廣東西數千里,不賓屬者六萬餘戶,至於服從官役,才五千餘家。

二州唇齒,唯兵是鎮。

又,寧州諸夷,接據上流,水陸並通,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

僕射山濤亦言「不宜去州郡武備」;帝不聽。

及永寧以後,盜賊群起,州郡無備,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亂,如濤所言。

然其後刺史復兼兵民之政,州鎮愈重矣。

[8]晉武帝下詔書說:「從前自漢末開始,四海之內分崩離析,刺史對內親自處理民事,對外統領兵馬。

如今天下一統,應當收藏起兵器,把刺史的職權區分開,全都依照漢時的制度行一事。

把州郡的兵都去掉,大郡設置武官一百人,小郡設置五十人。」

交州牧陶璜上書說:「交州、廣州,從東到西有幾千里,不歸順的有六萬多戶,至於服從官府勞役的,只有五千多家。

兩個州唇齒相依,只有靠軍隊才能鎮守住。

另外,寧州各蠻夷,與上流地區接壤,他們據守在那裡,水路陸路都通。

所以,不應該減損州兵,以顯出官府的力量單薄虛弱。」

僕射山濤也說:「不應當去掉州郡的軍事守備。」

晉武帝卻不聽。

到了永寧以後,盜賊群起,州郡由於沒有軍隊和武器,沒有辦法捉拿制止,於是天下大亂,正像山濤所說的那樣。

然而從這以後,刺史又兼管兵民的政務,地方的軍事力量更加強大了。

[9]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內諸郡。

其後數因忿恨,殺害長吏,漸為民患。

侍御史西河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

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

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一黨一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

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帝不聽。

[9]漢、魏以來,羌、胡、鮮卑等投降的部落,大鄉居住在關塞之內的各個郡裡。

以後多次因為不滿和怨恨,殺害了郡縣的長官,逐漸成為百姓的禍患。

侍御史、西河人郭欽上疏說:「戎狄強一暴蠻橫,自古以來就是禍患。

魏初期,百姓人數少,西北各郡,都被戎人居住,內地一直到京兆、魏郡、弘農,也往往有戎人居住。

現在雖然服從我們,但如果百後之後,發生了戰亂的危機,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一黨一地區,用不了三天就能到孟津,那麼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這些地區,就都成為狄人的佔地了。

應當趁平吳的威勢,謀臣猛將的謀略,逐漸遷徒內地各郡居住的胡人到邊境地區去,加強夷狄經常出入地區的防衛,以彰明先王所制定的使戎狄遠離都城的制度,這是千年萬代的長遠的策略。」

晉武帝不聽。

二年(辛丑、281)

二年(辛丑,公元281年)

[1]春,三月,詔選孫宮人五千人入宮。

帝既平吳,頗事游宴,怠於政事,掖庭殆將萬人。

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竟以竹葉插戶,鹽汁灑地,以引帝車。

而後父楊駿及弟珧、濟始用事,交通請謁,勢傾內外,時人謂之三楊,舊臣多被疏退。

山濤數有規諷,帝雖知而不能改。

[1]春季,三月,晉武帝下詔書,挑選孫的宮女五千人進宮。

晉武帝已經平定了吳,他開始把很多時間花費在遊樂、宴飲上,對政事的處理懈怠了,宮中妃嬪的人數幾乎接近一萬人。

晉武帝經常乘坐著羊拉的車子,聽憑羊走到哪裡,就在哪裡宴飲、入寢,宮女們都爭先恐後地用竹葉插在門上,用鹽水灑地,誘使羊把車子拉到自己門前。

皇后的父親楊駿及楊駿的弟弟楊珧、楊濟開始當權,他們互相勾結,互相利用,權勢傾動朝廷內外,當時的人稱他們為三楊,朝廷裡的舊臣,許多都被疏遠、貶退了。

山濤多次對晉武帝規勸、諫阻,晉武帝心裡也明白,但就是改不了。

[2]初,鮮卑莫護跋始自塞外入居遼西棘城之北,號曰慕容部。

莫護跋生木延,木延生涉歸,遷於遼東之北,世附中國,數從征討有功,拜大單于。

冬十月,涉歸始寇昌黎。

[2]當初,鮮卑人莫護跋開始從塞外入關,居住在遼西的棘城的北邊,其稱號是慕容部。

莫護跋生下了木延,木延生下涉歸,遷移到遼東以北地區,世代歸附中國,曾經多次隨從官府的軍隊去征討,立了功,被封為大單于。

冬季十月,涉歸開始入侵昌黎。

[3]十一月,壬寅,高平武公陳騫薨。

[3]十一月,壬寅(二十五日),高平武公陳騫去世。

[4]是歲,揚州刺史周浚移鎮秣陵。

吳民之未服者,屢為寇亂,浚皆討平之;賓禮故老,搜求俊,威惠並行,吳人悅服。

[4]這一年,揚州刺史周浚把治所遷移到秣陵。

吳百姓中還沒有歸順的,經常搔擾搶掠,都被周浚討伐平定了。

周浚以賓客之禮對待元老舊臣,訪求有才德的人,威勢與恩惠並用,吳人心悅誠服。

三年(壬寅、282)

三年(壬寅,公元282年)

[1]春,正月,丁丑朔,帝親祀南郊。

禮畢,喟然問司隸校尉劉毅曰:「朕可方漢之何帝?」

對曰:「桓、靈。」

帝曰:「何至於此?」

對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朕有直臣,固為勝之。」

[1]春季,正月,丁丑朔(初一),晉武帝親自到南郊祭祀。

典禮結束後,晉武帝感歎地詢問司隸校尉劉毅說:「我可以和漢代的哪一個帝王相比?」

劉毅回答說:「可與桓帝、靈帝相比。」

晉武帝說:「何至於到這個地步?」

劉毅說:「桓帝、靈帝出賣官職的錢都進了官府的倉庫,陛下出賣官職的錢都進了個人的家門,憑這一點來說,大概還不如桓帝、靈帝了。」

晉武帝大笑道:「桓帝、靈帝的時代,聽不到這樣的話,現在朕有正直的臣下,已經勝過桓帝、靈帝了。」

毅為司隸,糾繩豪貴,無所顧忌。

皇太子鼓吹入東掖門,毅劾奏之。

中護軍、散騎常侍羊,與帝有舊恩,典禁兵,豫機密十餘年,恃一寵一驕侈,數犯法。

毅劾奏罪當死;帝遣齊王攸私請於毅,毅許之。

都官從事廣平程衛徑馳入護軍營,收屬吏,考問陰私,先奏所犯狼籍,然後言於毅。

帝不得已,免官。

未幾,復使以白衣領職。

劉毅任司隸,舉發懲處豪門權貴,無所顧忌。

皇太子吹打著樂器進入宮中的東掖門,違反了宮中的規定,劉毅就上奏皇帝檢舉他。

中護軍、散騎常侍羊,過去曾有恩於晉武帝。

他掌管皇帝的親兵,十幾年來一直參與朝廷機密要事,倚仗著皇帝的恩一寵一,驕橫奢侈,多次犯法。

劉毅上奏皇帝,檢舉羊的罪行,認為他所犯下的罪應當處以死刑,晉武帝派齊王司馬攸私下去找劉毅,為羊求情,劉毅同意了。

這時,都官從事、廣平人程衛,直接進入護軍營,拘捕了羊的手下官吏,拷打審問他暗中所作的隱秘之事。

他先把羊所犯下的不檢點的事上奏皇帝,然後告訴了劉毅。

晉武帝不得已,免了羊的官,但是沒過多久,又讓他以平民的身份兼任職務。

景獻皇后之從父弟也;後將軍王愷,文明皇后之弟也;散騎常侍石崇,苞之子也。

三人皆富於財,競以奢侈相高:愷以燠釜,崇以蠟代薪;愷作紫絲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崇塗屋以椒,愷用赤石脂。

帝每助愷,嘗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許。

愷以示石崇,崇便以鐵如意碎之;愷怒,以為疾己之寶。

崇曰:「不足多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其家珊瑚樹,高三、四尺者六,七株,如愷比者甚眾,愷況然自失。

羊是景獻皇后的叔伯堂弟;後將軍王愷,是文明皇后的弟弟;散騎常侍、侍中石崇,是石苞的兒子。

這三個人都有豐富的財物,他們互相攀比,誰最奢侈誰就最受尊重。

王愷用糖膏刷鍋,石崇就用密蠟當柴燒。

王愷用紫色的蠶絲作路兩旁的屏幕,長達四十里,石崇就用錦作屏幕,長五十里。

石崇用花椒粉和泥塗房屋,王愷就用赤石臘塗牆。

晉武帝時常幫助王愷,曾經賜給珊瑚樹,有二尺多高。

王愷把珊瑚樹拿給石崇看,石崇就用鐵如意把王愷的珊瑚樹擊碎了。

王愷動了怒,認為石崇是嫉妒他的珍貴之物。

石崇說:「你不值得生那麼大的氣;我現在就還給你。」

於是命令手下人把家中的珊瑚樹全都拿了出來,其中高三、四尺的有六、七棵,和王愷的珊瑚樹相同的有很多,王愷惘然失意,不知所措。

車騎司馬傅鹹上書曰:「先王之治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竊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

古者人稠地狹,而有儲蓄,由於節也。

今者土廣人稀,而患不足,由於奢也。

欲人崇儉,當詰其奢,奢不見詰,轉相高尚,無有窮極矣!」

車騎司馬傅鹹上書說:「先王治理天下,對吃肉、穿絲織的衣服,都有規定。

我私下認為,由於奢侈而造的一浪一費,比天災還要嚴重。

古時候人多地少,然而有積蓄,這就是因為節儉的緣故。

現在土地遼闊,人丁稀少,但是卻為物品不充足而憂慮,這是由於奢侈的緣故。

要想讓人們都崇尚節儉,那就應當整治奢侈的習氣,奢侈而不被整治,反而互相攀比,那就沒有止境了!」

[2]尚書張華,以文學才識,名重一時,論者皆謂華宜為三公;中書監荀勖、侍中馮以伐吳之謀深疾之。

會帝問華:「誰可托後事者?」

華對以「明德至親,莫如齊王。」

由是忤旨,勖因而譖之。

甲午,以華都督幽州諸軍事。

華至鎮,撫循夷夏,譽望益振,帝復欲徵之。

馮侍帝,從容語及鍾會,曰:「會之反,頗由太祖。」

帝變色曰:「卿是何言邪!」免冠謝曰:「臣聞善御者必知六轡緩急之宜,故孔子以仲由兼人而退之,冉求退弱而進之。

漢高祖尊一寵一五王而夷滅,光武抑損諸將而克終。

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異也,蓋抑揚與奪,使之然耳。

鍾會才智有限,而太祖誇獎無極,居以重勢,委以大兵,使會自謂算無遺策,功在不賞,遂凶逆耳。

向令太祖錄其小能,節以大禮,抑之以威權,納之以軌則,則亂心無由生矣。」

帝曰:「然。」

稽首曰:「陛下既然臣之言,宜思堅冰之漸,勿使如會之徒復致傾覆。」

帝曰:「當今豈復有如會者邪?」

因屏左右而言曰:「陛下謀畫之臣,著大功於天下,據方鎮,總戎馬者,皆在陛下聖慮矣。」

帝默然,由是止不征華。

[2]尚書張華由於他的文章、博學,才能與見識,在當時有名氣,被人尊重。

人們議論說,張華應當作三公。

中書監荀勖、侍中馮,由於伐吳的謀略,深深地嫉恨張華。

這時晉武帝問張華:「誰是我可以向他托付後事的人呢?」

張華回答說:「聰明有德行,又是您的至親之人,沒有人比齊王更合適了。」

這一句話就觸犯晉武帝的心思,荀勖就乘機誹謗張華。

甲午(十八日),任命張華統領幽州諸軍事。

張華到了鎮守,安一撫漢族及夷的平民百姓,聲望更高了。

這時,晉武帝又想把他召回來。

馮正在晉武帝身旁侍候,他不慌不忙地和晉武帝談到了鍾會。

馮說:「鍾會之所以謀反,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太祖。」

晉武帝變了臉色,說:「你這是什麼話!」馮脫帽謝罪說:「我聽說善於駕奴車馬的人必然懂得六根韁繩的掌握要緩急適度,所以孔子因為仲由勝過別人而貶退他,因為冉求退縮、軟弱而推舉他。

漢高祖尊重、一寵一愛一的五位王最終都被除掉;光武帝抑制、貶損各位將領,他們因而能善終。

這並不是因為聖賢、帝王有仁一愛一、殘暴的區別,臣下有愚昧、聰明的不同,這是由於褒貶和與奪才使得他們這樣。

鍾會的才能、謀略有限,但是太祖對他的讚賞沒有止境,讓他擔任重要的職權,把大軍托付給他,使鍾會自認為謀劃周密,沒有遺漏,有功勞卻得不到賞賜,於是就構成了謀反。

假使太祖任用他的小才能,用大的禮法主謚狡他,用威勢和權力抑制他,使他納入法則制度,那麼他作亂之心就沒有產生的機會了。」

晉武帝說:「是這樣。」

馮跪拜,說:「陛下既然同意了我的話,就應當想一想堅冰之所以形成,非一日之寒,不要讓像鍾會那樣的人再導致顛覆。」

晉武帝說:「當今難道還有像鍾會那樣的人嗎?」

馮於是屏退身邊的人,然後說:「為陛下謀劃的大臣,在天下有顯著的大功,據守一方,統領兵馬的人,都在陛下您聖明的思慮之中了。」

晉武帝沉默不語,從此就不徵召張華了。

[3]三月,安北將軍嚴詢敗慕容涉歸於昌黎,斬獲萬計。

[3]三月,安北將軍嚴詢在昌黎打敗了慕容涉歸,斬首、俘獲敵人以萬計。

[4]魯公賈充老病,上遣皇太子省視起居。

充自憂謚傳,從子模曰:「是非久自見,不可掩也!」夏,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無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孫韓謐為世孫,郎中令韓鹹、中尉曹軫諫曰:「禮無異姓為後之文,今而行之,是使先公受譏於後世而懷愧於地下也。」

槐不聽。

鹹等上書,求改立嗣,事寢不報。

槐遂表陳之,雲充遺意。

帝許之,仍詔「自非功如太宰,始封、無後者,皆不得以為比。」

及太常議謚,博士秦秀曰:「充悖禮溺情,以亂大倫。

昔鄭養外孫莒公子為後,《春秋》書『莒人滅』。

絕父祖之血食,開朝廷之亂原。

按謚法:『昏亂紀度日荒』,請謚荒公。」

帝不從,更謚曰武。

[4]魯公賈充上了年紀又有病,晉武帝派皇太子去問候探望他的日常生活。

賈充很憂慮他死後的謚號以及修史者對他的記載。

他的侄子賈模說:「是與非天長日久自然就顯現出來,不是能掩蓋得住的。」

夏季,四月,庚午(二十五日),賈充去世,他的長子賈黎民死得早,沒有後嗣,賈充的妻子郭槐,想以賈充的外孫韓謐作嫡長孫。

郎中令韓鹹、中尉曹軫諫阻說:「禮法中沒有讓異姓作後代的條文,現在如果這樣做了,這是讓先公在後世受到譏笑而在地下心懷羞愧。」

郭槐不聽。

韓鹹等人又上書,請求更改立嗣,但是事情就擱置下來,沒有答覆。

郭槐又上表陳述,說這是賈充的遺願,晉武帝同意了,還下詔說:「如果功勞不如太宰的,初次封號、沒有後代的,都不可以和賈充相比。」

等到太常開始議論給賈充定謚號的事,博士秦秀說:「賈充違反禮法,沉迷於私情,因而敗壞了倫常大道。

從前,國養育外孫、莒公的兒子為後代,《春秋》中寫道『莒人滅』。

斷絕了父系祖先的祭祀,開了朝廷敗壞變亂的根源。

按照《謚法》的規定:『混淆毀壞綱紀法度叫作荒』,請求給賈充封謚為荒公。」

晉武帝沒有聽從秦秀的話,更改賈充謚號為武。

[5]閏月,丙子,廣陸成侯李胤薨。

[5]閏月,丙子(初一),廣陸成侯李胤去世。

[6]齊王攸德望日隆,荀勖、馮、楊珧皆惡之。

言於帝曰:「陛下詔諸侯之國,宜從親者始。

親者莫如齊王,今獨留京師,可乎?」

勖曰:「百僚內外皆歸心齊王,陛下萬歲後,太子不得立矣。

陛下試詔齊王之國,必舉朝以為不可,則臣言驗矣。」

帝以為然。

冬,十二月,甲申,詔曰:「古者九命作伯,或入毗朝政,或出御方岳,其揆一也。

侍中、司空、齊王攸,佐命立勳,劬勞王室,其以為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侍中如故,仍加崇典禮,主者詳按舊制施行。」

以汝南王亮為太尉、錄尚書事、領太子太傅,光祿大夫山濤為司徒,尚書令衛為司空。

[6]齊王司馬攸的德行與名望一天比一天受人尊崇,荀勖、馮、楊珧都憎恨他。

馮對晉武帝說:「陛下命令諸侯回到自己的封國去,應當從親屬開始執行。

與您最親的沒有人能比得上齊王了,如今卻只有他還留在京城,這可以嗎?」

荀勖說:「朝廷內外的百官,都從心裡歸附齊王,陛下萬年之後,太子就不可能即天子之位了。

陛下可以試著命令齊王回封國,必定是朝廷上下都認為不可以,那麼我說的話就應驗了。」

晉武帝同意了。

冬季,十二月,甲申(十三日),晉武帝下詔書說:「古時候九級官爵可以作方伯,或者是在朝廷裡輔佐帝王處理朝政,或者外出統治一方,無論在內在外,都遵循著一個準則。

侍中、司空、齊王司馬攸,輔佐天子,建立了功勳,為了國家而辛勤勞苦,任命他為大司馬、統領青州諸軍事,侍中之職依舊,仍然增加、提高典制禮儀,令主管人詳細地按照舊制施行。」

任命汝南王司馬亮為太尉、錄尚書事、兼領太子太傅,光祿大夫山濤任司徒,尚書令衛任司空。

征東大將軍王渾上書,以為:「攸至親盛德,侔於周公,宜贊皇朝,與聞政事。

今出攸之國,假以都督虛號,而無典戎干方之實,虧友於款篤之義,懼非陛下追述先帝、文明太后待攸之宿意也。

若以同姓一寵一之太厚,則有吳、楚逆亂之謀,漢之呂、霍、王氏,皆何人也!歷觀古今,苟事之輕重所在,無不為害,唯當任正道而求忠良耳。

若以智計猜物,雖親見疑,至於疏者,庸可保乎!愚以為太子太保缺,宜留攸居之,與汝南王亮、楊珧共干朝事。

三人齊位,足相持正,既無偏重相傾之勢,又不失親一親仁覆之恩,計之盡善者也。」

於是扶風王駿、光祿大夫李、中護軍羊、侍中王濟、甄德皆切諫;帝並不從。

濟使其妻常山公主及德妻長廣公主俱入,稽顙涕泣,請帝留攸。

帝怒,謂侍中王戎曰:「兄弟至親,今出齊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濟連遣婦來生哭人邪!」乃出濟為國子祭酒,德為大鴻臚。

羊與北軍中候成粲謀見楊珧,手刃殺之;珧知之,辭疾不出,諷有司奏,左遷太僕,憤怨,發病卒。

李亦以年老遜位,卒於家。

在朝,姻親故人,與之分衣共食,而未嘗私以王官,人以此稱之。

征東大將軍王渾上書,他說:「司馬攸是皇帝至親又很有德行,可以與周公相比,應當讓他輔佐皇朝,參與、過問政事。

如今派遣司馬攸離開朝廷去封國,給他一個都督的虛號,卻沒有領兵治理一方的實權,毀壞忠誠懇摯的兄弟友一愛一之情。

我感到恐懼的是,這並不是陛下追隨、遵循先帝與文明太后,以對待司馬攸的平素心意。

如果是害怕對同姓王的恩一寵一太深重,會發生吳、楚叛變作亂的陰謀,那麼就不看一看漢代的呂後、霍光、王莽都是什麼人嗎?歷觀古今,假如事情的輕重所在沒有不為害的,那麼就只有任用正直而求忠誠善良的人。

如果憑著智巧計謀猜疑事物,即使是親屬也被懷疑,那麼對於關係疏遠的人,難道就能保證嗎?我認為太子太保是個空缺,應當留下司馬攸來擔任,與汝南王司馬亮、楊珧一起辦理朝廷的事務。

三個人地位相等,足可以互相保持中正,既沒有偏倚、互相排擠的形勢,又不失去與親近者相親、以仁受庇蔭的恩德,這是盡善盡美的計謀。」

這時,扶風王司馬駿,光祿大夫李,中護軍羊,侍中王濟、甄德都直言極諫,晉武帝一概不聽。

王濟讓他的妻子常山公主以及甄德的妻子長廣公主一起去見晉武帝,她們跪下磕頭,哭著請求晉武帝留下司馬攸。

晉武帝動了怒,對侍中王戎說:「兄弟是至親,如今派齊王離開京城,自然是朕的家事,但是甄德、王濟卻接連打發婦人到這裡來哭死哭活的!」於是派王濟出去擔任國子祭酒,甄德任大鴻臚。

羊和北軍中候成粲密謀,去見楊珧,然後持刀殺了他。

楊珧知道他們的意圖,推辭有病不出來相見。

楊珧讓有關部門上奏羊,把他降職為太僕。

羊又怒又恨,結果生病死了。

李也因上了年紀而退了職,後來死在家裡。

李在朝廷任職時,他的親戚、舊友分穿他的衣服,和他一起吃飯,但是他卻不曾以私人關係為他們謀個官作,人們因此而讚賞他。

[7]是歲,散騎常侍薛瑩卒。

或謂吳郡陸喜曰:「瑩於吳士當為第一乎?」

喜曰:「瑩在四五之間,安得為第一!夫以孫無道,吳國之士,沈默其體,潛而勿用者,第一也;避尊居卑,祿以代耕者,第二也;侃然體國,執正不懼者,第三也;斟酌時宜,時獻微益者,第四也;溫恭修慎,不為諂首者,第五也;過此以往,不足複數。

故彼上士多淪沒而遠悔吝,中士有聲位而近禍殃。

觀瑩之處身本末,又安得為第一乎!」

[7]這一年,散騎常侍薛瑩去世。

有人對吳郡人陸喜說:「薛瑩在吳士人中應當排在第一嗎?」

陸喜說:「薛瑩排在第四和第五之間,怎麼能排在第一呢?由於孫無道,吳國的士人,自己採取沉默態度、隱藏起來不顯露才能的,這是第一等。

避開尊貴的地位而居於卑下的官職,以俸祿代替耕種,這是第二等。

直抒已見、體恤國情,堅持正道而不畏懼,這是第三等。

斟酌時勢所宜,時常作一些微小的補益工作,這是第四等。

溫和謙恭,遵循謹慎的原則,不帶頭奉承獻媚,這是第五等。

過了這五等再往下,就不值得數了。

所以那些屬於上等的士人一大多都湮沒無聞而遠離悔恨,中等士人有名聲地位卻靠近災禍。

觀察薛瑩的處世為人的原委,他又怎能算是第一呢?」

四年(癸卯、283)

四年(癸卯,公元283年)

[1]春,正月,甲申,以尚書右僕射魏舒為左僕射,下邳王晃為右僕射。

晃,孚之子也。

[1]春季,正月甲申(疑誤),任命尚書右僕射魏舒為左僕射,下邳王司馬晃為右僕射。

司馬晃是司馬孚的兒子。

[2]戊午,新沓康伯山濤薨。

[2]戊午(十八日),新沓康伯山濤去世。

[3]帝命太常議崇錫齊王之物。

博士庾、太叔廣、劉暾、繆蔚、郭頤、秦秀、傅珍上表曰:「昔周選建明德以左右王室,周公、康叔、聃秀,皆入為三公,明股肱之任重,守地之位輕也。

沒諸侯王,位在丞相、三公上,其入贊朝政者,乃有兼官,其出之國,亦不復假台司虛名為隆一寵一也。

今使齊王賢邪,則不宜以母弟之親尊居魯、衛之常職;不賢邪,不宜大啟土宇,表建東海也。

古禮,三公無職,坐而論道,不聞以方任嬰之。

惟宣王救急朝夕,然後命召穆公征淮夷,故其詩曰『徐方不回,王曰旋歸。

』宰相不得久在外也。

今天下已定,****為家,將數延三事,與論太平之基,而更出之,去王城二千里,違舊章矣。」

,純之子;暾,毅之子也。

既具草,先以呈純,純不禁。

[3]晉武帝命令太常商議敬賜齊王之物。

博士庾、太叔廣、劉暾、繆蔚、郭頤、秦秀、傅珍上表說:「從前,周選擇樹立有完美德行的人輔佐協助朝廷,周公、康叔、聃秀都被選入朝廷任三公之職,這就顯示出輔佐君王的責任重大,掌管地方的地位輕一些。

漢代的諸侯王,地位在丞相、三公之上,但如果進入朝廷佐助朝政,就要有兼職,如果離開朝廷去封國,也不再給予高級職務的虛名作為尊貴的恩一寵一。

現在假如齊王賢德的話,那麼就不應當以同母一之弟的尊貴與親近去擔任魯、衛之地的尋常職務;如果他不賢德,就不應當開拓疆域,在東海邊建國。

古時候的禮法是,三公沒有職守,陪侍帝王議論政事,沒聽說過以一方的重任去煩擾他。

只有周宣王為了解救危急於一時,命令召穆公征討淮夷,所以那《詩經》說:『徐地不違逆,宣王令班師。

』宰相不應當長久在外。

現在天下已經平定,天地四方都成了自己的家,應馬上遵循古時候的作法,讓齊王參與議論太平的基業。

現在反而派他出去,離開都城二千里,這樣作就違反了過去的規章了。」

庾是庾純的兒子。

劉暾是劉毅的兒子。

庾已經擬好了草稿,他先呈送給庾純過目,庾純沒有禁止他。

事過太常鄭默、博士祭酒曹志,志愴然歎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親,不得樹本助化,而遠出海隅!晉室之降,其殆矣乎!」乃奏議曰:「古之夾輔王室,同姓則周公,異姓則太公,皆身居朝廷,五世反葬。

及其衰也,雖有五霸代興,豈與周、召之治同日而論哉!自羲皇以來,豈一姓所能獨有!當推至公之心,與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國久長。

是以秦、魏欲獨擅其權而才得沒身,周、漢能分其利而親疏為用,此前事之明驗也。

志以為當如博士等議。」

帝覽之,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