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1]夏,四月,張方廢羊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

資治通鑒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

晉紀八晉惠帝永興二年(乙丑,公元305年)

[1]夏,四月,張方廢羊後。

[1]夏季,四月,張方廢黜羊皇后。

[2]游楷等攻皇甫重,累年不能克,重遣其養子昌求救於外。

昌詣司空越,越以太宰新與山東連和,不肯出兵。

昌乃與故殿中人楊篇詐稱越命,迎羊後於金墉城。

入宮,以後令發兵討張方,奉迎大駕。

事起倉猝,百官初皆從之;俄知其詐,相與誅昌。

請遣御史宣詔喻重令降。

重不奉詔。

先是城中不知長沙厲王及皇甫商已死。

重獲御史騶人,問曰:「我弟將兵來,欲至未?」

騶人曰:「已為河間王所害。」

重失色,立殺騶人。

於是城中知無外救,共殺重以降。

以馮翊太守張輔為秦州刺史。

[2]游楷等人攻打皇甫重,幾年都沒有攻克,皇甫重派他的養子皇甫昌到外邊錄求救援。

皇甫昌拜見司空司馬越,司馬越因為太宰司馬新近與崤山以東地區聯繫和解,不肯出兵。

皇甫昌就與以前為殿中人的楊篇一起,偽稱奉司馬越的旨意,從金墉城迎出羊皇后。

進入皇宮後,用皇后的命令發兵討伐張方,尊奉迎接皇帝大駕。

事情來得倉猝,朝廷各部門官員開始都跟隨皇甫昌,不久知道是偽令,就一起殺了皇甫昌。

司馬請求派御史向皇甫重宣佈詔令,命令他投降。

皇甫重不遵行詔令。

開始時城裡不知道長沙厲王司馬和皇甫商已被殺死。

皇甫重抓住來宣佈詔令的御史馬伕,詢問說:「我弟弟帶兵過來,快到了嗎?」

馬伕說:「他已被河間王司馬害死了。」

皇甫重大驚失色,當即殺掉馬伕。

這樣城裡知道沒有外援,就一起殺了皇甫重投降。

司馬命馮翊太守張輔擔任秦州刺史。

[3]六月,甲子,安豐元侯五戎薨於郟。

[3]六月,甲子(初四),安豐元侯王戎在郟縣去世。

[4]張輔至秦州,殺天水太守封尚,欲以立威;又召隴西太守韓稚,稚子樸勒兵擊輔,輔軍敗,死。

涼州司馬楊胤言於張軌曰:「韓稚擅殺刺史,明公杖一方,不可不討。」

軌從之,遣中督護瑗帥眾二萬討稚,稚詣軌降。

未幾鮮卑若羅拔能寇涼州,軌遣司馬宋配擊之,斬拔能,俘十餘萬口,威名大振。

[4]張輔到秦州,殺了天水太守封尚,想以此建立權威。

又要召隴西太守韓稚,韓稚的兒子韓樸帶兵攻打張輔,張輔的軍隊失敗,張輔被殺死。

涼州司馬楊胤對張軌說:「韓稚擅自一殺死刺史,您掌握一個地區的軍事,不能不去征討。」

張軌聽從了他的意見,派中軍督護瑗率領二萬人征討韓稚,韓稚到張軌那裡投降。

沒有多久,鮮卑人若羅拔能進犯涼州,張軌派司馬宋配阻擊鮮卑人,殺了若羅拔能,俘虜十多萬人,聲威大振。

[5]漢王淵攻東嬴公騰,騰復乞師於拓跋猗,衛一操一勸猗助之。

猗帥輕騎數千救騰,斬漢將綦毋豚。

詔假猗大單于,加一操一右將軍。

甲申,猗卒,子普根代立。

[5]漢王劉淵攻打東贏公司馬騰,司馬騰又向拓跋猗求援助,衛一操一勸拓跋猗幫助司馬騰。

拓跋猗率領幾千輕裝的騎兵去救援司馬騰,殺了漢將綦毋豚。

詔令把拓跋猗封為大單于,加封衛一操一右將軍。

甲申(二十四日),拓跋猗去世,兒子拓跋普根代他立為大單于。

[6]東海中尉劉洽以張方劫遷車駕,勸司空越起兵討之。

秋,七月,越傳檄山東征、鎮、州、郡云:「欲糾帥義旅,奉迎天子,還復舊都。」

東平王聞之,懼;長史王說曰:「東海,宗室重望;今興義兵,公宜舉徐州以授之,則免於難,且有克讓之美矣。」

從之。

越乃以司空領徐州都督,自為兗州刺史;詔即遣使者劉虔授之。

是時,越兄弟並據方任,於是范陽王,及王浚等共推越為盟主,越輒選置刺史以下,朝士多赴之。

[6]東海中尉劉洽因為張方劫持並強行遷移皇帝車駕,勸司空司馬越發兵征討張方。

秋季,七月,司馬越在崤山以東的各征、鎮、州、郡傳佈檄文說:「將集結帶領正義之師,奉迎天子返回原來的都城。」

東平王司馬聽到後,惶恐不安。

長史王對司馬說:「東海王是宗室中聲望最高的,現在興起正義的軍隊,您應當把徐州交給他,那就可避免災難,還享有克己謙讓的美德。」

司馬同意了。

司馬越就以司空兼任徐州都督,司馬自任兗州刺史,朝廷詔令立即派使者劉虔正式任命。

這時,司馬越兄弟都各佔據一方重任,於是范陽王司馬和王浚等人共同推舉司馬越作盟主,司馬越則選擇人才安排刺史以下的職務,朝廷的士人一大多都投奔到司馬越那裡。

[7]成都王穎既廢,河北人多憐之。

穎故將公師藩等自稱將軍,起兵於趙、魏,眾至數萬。

初,上一黨一武鄉羯人石勒,有膽力,善騎射。

并州大饑,建威將軍閻粹說東嬴公騰執諸胡於山東,賣充軍實,勒亦被掠,賣為茌平人師歡奴,歡奇其狀貌而免之。

歡家鄰於馬牧,勒乃與牧帥汲桑結壯士為群盜。

及公師藩起,桑與勒帥數百騎赴之。

桑始命勒以石為姓,勒為名。

藩攻陷郡縣,殺二千石、長吏,轉前,攻鄴。

平昌公模甚懼;范陽王遣其將苟救鄴,與廣平太守譙國丁紹共擊藩,走之。

[7]成都王司馬穎被廢黜後,河北人一大多很憐憫他。

司馬穎過去的部將公師藩等人自稱將軍,在趙、魏地區起兵,人數達到幾萬。

當初,上一黨一武鄉縣羯人石勒,有膽識力量,善於騎馬射箭。

并州嚴重饑荒,建威將軍閻粹向東贏公司馬騰獻計,把各族胡人抓到崤山以東地區,賣了以後補充軍糧。

石勒也被抓住,賣給仕平人師歡作奴隸,師歡認為他的相貌奇特而放了他。

師歡與放馬場為鄰,石勒就與放牧的首領汲桑聚集壯士成為強盜一團一夥。

等公師藩起兵後,汲桑和石勒率領幾百騎士投奔到公師藩那裡,汲桑讓石勒以石作為姓,用勒作為名。

公師藩攻克了一些郡縣,殺了二千石俸祿的郡守、長吏,轉而向前,攻打鄴城,平昌公司馬模非常恐懼。

范陽王司馬派他的部將苟去救鄴城,與廣平太守譙國人丁紹共同攻打並趕跑了公師藩。

[8]八月,辛丑,大赦。

[8]八月,辛丑(疑誤),宣佈大赦。

[9]司空越以琅邪王睿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

睿請王導為司馬,委以軍事,越帥甲士三萬,西屯蕭縣;范陽王自許屯於滎陽。

越承製以豫州刺史劉喬為冀州刺史,以范陽王領豫州刺史;喬以非天子命,發兵拒之。

以劉琨為司馬,越以劉蕃為淮北護軍,劉輿為穎川太守。

喬上尚書,列輿兄弟罪惡,因引兵攻許,遣長子將兵拒越於蕭縣之靈壁,越兵不能進。

東平王在兗州,徵求不已,郡縣不堪命。

范陽王遣苟還兗州,徙都督青州。

不受命,背山東諸侯,與劉喬合。

[9]司空司馬越以琅邪王司馬睿任平東將軍。

監徐州諸軍事的職務,在下邳留守。

司馬睿請王導擔任司馬,將軍隊事務交給王導處理。

司馬越率領三萬兵士,駐紮在西邊的蕭縣。

范陽王司馬從許昌到滎陽駐紮。

司馬越奉制書讓豫州刺史劉喬任冀州刺史,讓范陽王司馬兼任豫州刺史。

劉喬認為司馬來不是天子的旨意,就發兵阻止司馬。

司馬以劉琨為司馬,司馬越以劉藩任淮北護軍。

劉輿任穎川太守。

劉喬給朝廷上書,羅列劉輿兄弟的罪惡,就帶兵攻打許昌,並派長子劉帶兵在蕭縣的靈壁阻擊司馬越,司馬越的軍隊不能前進。

東平王司馬在兗州,不停地徵收賦稅,征發勞役,所屬郡縣不能忍受。

范陽王司馬派苟返回兗州,調司馬都督青州,司馬不接受任命,背叛崤山以東的諸侯,與劉喬匯合。

[10]太宰聞山東兵起,甚懼。

以公師藩為成都王穎起兵,壬午,表穎為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給兵千人;以盧志為魏郡太守,隨穎鎮鄴,欲以撫安之。

又遣建武將軍呂朗屯洛陽。

[10]太宰司馬聽說崤山以東戰事又起,非常恐懼。

因為公師藩是為成都王司馬穎而起兵,壬午(二十三日),司馬表奏任司馬穎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配給一千兵士;任盧志為魏郡太守,隨從司馬穎鎮守鄴城,想以此撫尉並安定公師藩。

又派建武將軍呂朗到洛陽駐紮。

發詔,令東海王越等各就國,越等不從。

會得劉喬上事,冬,十月,丙子,下詔稱:「劉輿迫脅范陽王,造構凶逆。

其令鎮南大將軍劉弘、平南將軍彭城王釋、征東大將軍劉准,各勒所統,與劉喬併力;以張方為大都督,統一精一卒十萬,與呂朗共會許昌,誅輿兄弟。」

釋,宣帝弟子穆王權之孫也。

丁丑,使成都王穎領將軍劉褒等,前車騎將軍石超領北中郎將王闡等據河橋,為劉喬繼援;進喬鎮東將軍,假節。

司馬發佈詔令,命令東海王司馬越等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司馬越等人不服從。

碰巧接到劉喬的上書。

冬季,十月,丙子(十八日),司馬頒布詔書,聲稱:「劉輿一逼一十迫威脅范陽王司馬,製造事端。

命令鎮南大將軍劉弘、平南將軍彭城王司馬釋、征東大將軍劉准,各自帶領所轄軍隊,與劉喬並肩出力,任張方為大都督,率領十萬一精一兵,與呂朗在許昌會合,誅討劉輿兄弟。」

司馬釋是宣帝司馬懿侄子穆王司馬權的孫子。

丁丑(十九日),司馬讓成都王司馬穎帶領將軍樓褒等人,前車騎將軍石超帶領北中郎將王闡等人據守河橋,作為劉喬的後續援軍。

提升劉喬為鎮東將軍,發給符節。

劉弘遺喬及司空越書,欲使之解怨釋兵,同獎王室,皆不聽。

弘又上表曰:「自頃兵戈紛亂,猜禍鋒生,疑隙構於群王,災難延於宗子。

今日為忠,明日為逆,翩其反而,互為戎首。

載籍以來,骨肉之禍未有如今者也,臣竊悲之!今邊陲無備豫之儲,中華有杼軸之困,而股肱之臣,不惟國體,職競尋常,自相楚剝。

萬一四夷乘虛為變,此亦猛虎交斗自效於卞莊者矣。

臣以為宜速發明詔詔越等,令兩釋猜嫌,各保分局。

自今以,其有不被詔書,擅興兵馬者,天下共伐之。」

時太宰方拒關東,倚喬為助,不納其言。

劉弘給劉喬及司空司馬越去信,想使他們之間消解怨恨停止軍事行動,共同輔佐王室,但雙方都不理會。

劉弘又上奏表說:「自從近年戰亂迭起,猜疑災禍一起出現,疑忌仇隙在親王們之間出現,災難禍患延續於宗室後代身上,今天是忠於王室的,明天就成了反叛王室,是非反覆變化無常,輪流成為興起戰事的首領。

有歷史記載以來,骨肉相殘的災禍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我對此感到十分悲傷!現在邊疆沒有預防發生變動的儲備,中原卻有相當的困厄,輔助王室的重要大臣,不考慮國家的命運,卻以競爭長短為能事,自相殘殺。

萬一四邊夷人乘虛而製造變亂,這也正是兩個猛虎相爭鬥而自然成為卞莊的獵物。

我認為應該趕快發佈公開詔書,命令司馬越等人,解除猜忌仇怨,各自保持自己所分管的職位和封地。

從今以後,如果有不接受詔令,擅自動用軍隊挑一起事端的人,全國共同來討伐他。」

當時太宰司馬剛開始進抵關東地區,要倚靠劉喬作為幫助,因而不採納劉弘的進言。

喬乘虛襲許,破之。

劉琨將兵救許,不及,遂與兄輿及范陽王俱奔河北;琨父母為喬所執。

劉弘以張方殘暴,知必敗,乃遣參軍劉盤為都護,帥諸軍受司空越節度。

劉喬乘虛襲擊許昌,一舉攻克。

劉琨帶兵救援許昌,已經來不及,於是和兄劉輿以及范陽王司馬一起逃奔河北。

劉琨的父母被劉喬抓住。

劉弘根據張方的殘暴,知道司馬一定要失敗,便派參軍劉盤為都護,帶領所轄各軍隊接受司馬越的指揮。

時天下大亂,弘專督江、漢,威行南服。

謀事有成者,則曰:「某人之功」,如有負敗,則曰:「老子之罪。」

每有興發,手書守相,丁寧款密。

所以人皆感悅,爭赴之,鹹曰:「得劉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

前廣漢太守辛冉說弘以從橫之事,弘怒,斬之。

這時天下大亂,劉弘專門督管江、漢地區,威勢及於南方邊遠地區。

謀劃事情成功了,就說是某人的功勞。

如果遇到失敗,則稱是自己的責任。

每當興師動眾,親筆寫信給負責官員,詳細叮嚀囑咐。

所以大家都很感動和舒暢,爭相到他那兒。

大家都說:「能夠得到劉公一紙親筆信,勝過做十個部從事。」

前廣漢太守辛冉向劉弘遊說割據稱霸的事,劉弘發怒,把他殺了。

[11]有星孛於北斗。

[11]有異星出現在北斗星旁。

[12]平昌公模遣將軍宋胄趣河橋。

[12]平昌公司馬模派將軍宋胄向河橋進兵。

[13]十一月,立節將軍周權,詐被檄,自稱平西將軍,復立羊後。

洛陽令何喬攻權,殺之,復廢羊後。

太宰矯詔,以羊後屢為一奸一人所立,遣尚書田淑敕留台賜後死。

詔書屢至,司隸校尉劉暾等上奏,固執以為:「羊庶人門戶殘破,廢放空宮,門禁峻密,無緣得與一奸一人構亂;眾無愚智,皆謂其冤。

今殺一枯窮之人,而令天下傷慘,何益於治!」怒,遣呂朗收暾;暾奔青州,依高密王略。

然羊後亦以是得免。

[13]十一月,立節將軍周權,假稱收到檄文,自稱為平西將軍,又重新立羊皇后。

洛陽令何喬攻打周權,把他殺了,又廢黜羊皇后。

太宰司馬假稱詔令,根據羊皇后多次被壞人擁立,派尚書田淑命令留守台署賜羊皇后死。

詔書幾次傳到,司隸校尉劉暾等人上奏,堅持認為:「羊庶人門庭早已破敗,廢黜放逐空宮,宮門禁衛戒備森嚴,沒有條件能夠與壞人勾結而製造變亂,大家無論愚蠢還是聰明,都說她很冤枉。

現在殺這樣一個潦倒窮愁的人,而使天下悲傷,對社會安定有什麼好處?」

司馬發怒,派呂朗拘捕劉暾,劉暾投奔青州,依靠高密王司馬略。

但羊皇后也因此而得以免於一死。

[14]十二月,呂朗等東屯滎陽,成都王穎進據洛陽。

[14]十二月,呂朗等向東在滎陽駐紮,成都王司馬穎進兵據守洛陽。

[15]劉琨說冀州刺史太原溫羨,使讓位於范陽王。

領冀州,遣琨詣幽州乞師於王浚;浚以突騎資之,擊王闡於河上,殺之。

琨遂與引兵濟河,斬石超於滎陽。

劉喬自考城引退。

遣琨及督護田徽東擊東平王於廩丘,走還國。

琨、徽引兵東迎越,擊劉於譙;敗死,喬眾遂潰,喬奔平氏。

司空越進屯陽武,王浚遣其將祁弘帥突騎鮮卑、烏桓為越先驅。

[15]劉琨向冀州刺史太原人溫羨遊說,讓他把職位讓給范陽王司馬。

司馬兼領冀州後,派劉琨到幽州向王浚求兵。

王浚派一精一銳騎兵幫助司馬,在黃河上襲擊王闡,把王闡殺了。

劉琨於是和司馬率兵渡黃河,在滎陽殺了石超。

劉喬從考城率兵撤退。

司馬派劉琨和都護田徽向東在廩丘攻打東平王司馬,司馬逃歸封國。

劉琨、田徽帶兵向東迎接司馬越,在譙地攻打劉,劉兵敗陣亡,劉喬的軍隊於是潰散,劉喬逃奔平氏縣。

司空司馬越進軍到陽武駐紮,王浚派他的部將祁弘帶領鮮卑、烏桓一精一銳騎兵作為司馬越的前鋒。

[16]初,陳敏既克石冰,自謂勇略無敵,有割據江東之志。

其父怒曰:「滅我門者,必此兒也!」遂以憂卒。

敏以喪去職。

司空越起敏為右將軍、前鋒都督。

越為劉所敗,敏請東歸收兵,遂據歷陽叛。

吳王常侍甘卓,棄官東歸,至歷陽,敏為子景娶卓女,使卓假稱皇太弟令,拜敏揚州刺史。

敏使弟恢及別將錢端等南略江州,弟斌東略諸郡,揚州刺史劉機、丹楊太守王曠皆棄城走。

[16]當初,陳敏戰勝石冰後,自以為勇一猛謀略沒有對手,產生在江東割據的想法。

他父親生氣地說:「使我們家族滅絕的,一定是這個兒子!」於是憂鬱而死。

陳敏因為喪事而離職。

司空司馬越起用陳敏為右將軍、前鋒都督。

司馬越被劉打敗,陳敏請求收兵東歸,於是佔據歷陽反叛。

吳王常侍甘卓,拋棄官職東歸,到歷陽,陳敏為自己的兒子陳景娶甘卓的女兒,並讓甘卓偽稱皇太弟的命令,任命陳敏為揚州刺史。

陳敏派弟弟陳恢以及部將錢端等人向南攻打江州,弟弟陳斌向東攻打各郡,揚州刺史劉機,丹陽太守王曠都棄城逃跑。

敏遂據有江東,以顧榮為右將軍,賀循為丹楊內史,周為安豐太守,凡江東豪傑、名士,鹹加收禮,為將軍、郡守者四十餘人;或有老疾,就加秩命。

循詐為狂疾,得免;乃以榮領丹楊內史。

亦稱疾,不之郡。

敏疑諸名士終不為己用,欲盡誅之。

榮說敏曰:「中國喪亂,胡夷內侮,觀今日之勢,不能復振,百姓將無遺種。

江南雖經石冰之亂,人物尚全,榮常憂無孫、劉之主有以存之。

今將軍神武不世,勳效已著,帶甲數萬,舳艫山積,若能委信君子,使各盡懷,散蒂芥之嫌,塞讒諂之口,則上方數州,可傳檄而定;不然,終不濟也。」

敏命僚佐推己為都督江東諸軍事、大司馬、楚公,加九錫,列上尚書,稱被中詔,自江入沔、漢,奉迎鑾駕。

陳敏於是佔據了江東地區,任命顧榮為右將軍、賀循為丹陽內史、周為安豐太守,凡是江東地區的豪族英傑、名士,都加以收攬以禮相待,其中擔任將軍、郡守的有四十多人。

如果有年老、有病的,也封給一定的給別。

賀循假裝瘋病,得以逃脫,就讓顧榮兼任丹陽內史。

周也稱病而不到郡。

陳敏懷疑各位名士最終不能為自己服務,想把他們全部殺掉。

顧榮對陳敏說:「中原喪亂動盪,胡人、夷人欺辱內地,看今天的趨勢,國家不會再重新振興,百姓將難以生存下去。

江南地區雖然經過石冰的叛亂,但百姓與財物都還健全,我常常對沒有孫權、劉備那樣的領袖來使江南保存感到憂慮。

現在您超凡威武舉世無雙,功績已經顯赫,有數萬武士,高大的戰艦排列如群山。

如果能在君子中獲得信任,讓他們心情舒暢,解一開他們心中小小的疑忌,堵塞住讒言陷害或阿庚奉承之人的嘴,那麼長江上游的幾個州,都能用傳佈檄文的方式穩定,不然,終究不能成功。」

陳敏讓下屬推舉自己為都督江東諸軍事、大司馬,封為楚公、加九錫重禮,列上尚書,聲稱直接接到皇帝的詔令,從長江進入沔水,漢水流域,迎接皇帝大駕。

太宰以張光為順陽太守,帥步騎五千詣荊州討敏。

劉弘遣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屯夏口,又遣南平太守汝南應詹督水軍以繼之。

太宰司馬以張光任順陽太守,率領步兵騎兵五千人到荊州討伐陳敏。

劉弘派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在夏口駐紮,又派南平太守汝南人應詹督領水軍來支援陶侃等人。

侃與敏同郡,又同歲舉吏。

隨郡內史扈懷言於弘曰:「侃居大郡,統強兵,脫有異志,則荊州無東門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必無是也。」

侃聞之,遣子洪及兄子臻詣弘以自固,弘引為參軍,資而遣之。

曰:「賢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歸也。

匹夫之交,尚不負心,況大丈夫乎!」

陶侃與陳敏是同郡人,又同年被薦舉為官吏。

隨郡內史扈懷對劉弘說:「陶侃在大郡任太守,統領強兵,倘若有異心,荊州就失去東大門了!」劉弘說:「陶侃的忠心和才能,我瞭解他已很久了,一定不會這樣。」

陶侃聽說後,派兒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劉弘那兒,以使自己的地位穩固,劉弘作用陶洪等二人為參軍,發給錢物讓他們回去,說:「你們賢德的叔叔要征戰出行,而祖母年事已高,你們應該回去。

村野匹夫互相交往,尚且不負心,何況大丈夫呢!」

敏以陳恢為荊州刺史,寇武昌,弘加侃前鋒督護以御之。

侃以運船為戰艦,或以為不可。

侃曰:「用官船擊官賊,何為不可!」侃與恢戰,屢破之;又與皮初、張光、苗光共破錢端於長岐。

陳敏讓陳恢任荊州刺史,進犯武昌,劉弘讓陶侃兼任前鋒都護去抵禦。

陶侃以一般運輸船作為戰艦,有人認為不行。

陶侃說:「用官船來打官賊,有什麼不行?」

陶侃與陳恢交戰,多次把陳恢打敗。

又和皮初、張光、苗光在長岐共同打敗錢端。

南陽太守衛展說弘曰:「張光,太宰腹心,公既與東海,宜斬光以明向背。」

弘曰:「宰輔得失,豈張光之罪!危人自安,君子弗為也。」

乃表光殊勳,乞加遷擢。

南陽太守衛展對劉弘說:「張光是太宰司馬的心腹,您既然傾向於東海王司馬越,應該殺張光來表明您的立場。」

劉弘說:「太宰的得失,怎麼是張光的罪過,危害別人使自己安全,君子是不作這種事的。」

於是表奏張光的功勳,請求朝廷提拔。

[17]是歲,離石大饑,漢王淵徙屯黎亭,就邸綁谷;留太尉宏守離石,使大司農卜豫運糧以給之。

[17]這一年,離石地區災荒嚴重。

漢王劉淵遷到黎亭駐紮,使用邸綁糧谷,讓太尉劉宏留守離石,派大司農卜豫運糧供給他。

光熙元年(丙寅、306)

光熙元年(丙寅,公元306年)

[1]春,正月,戊子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戊子朔(初一),出現日食。

[2]初,太弟中庶子蘭陵繆播有一寵一於司空越;播從弟右衛率胤,太宰前妃之弟也。

越之起兵,遣播、胤詣長安說,令奉帝還洛,約與分陝為伯。

素信重播兄弟,即欲從之。

張方自以罪重,恐為誅首,謂曰:「今據形勝之地,國富兵強,奉天子以號令,誰敢不從,柰何拱手受制於人!」乃止。

及劉喬敗,懼,欲罷兵,與山東和解,恐張方不從,猶豫未決。

[2]當初,太弟中庶子蘭陵人繆播受到司馬越的一寵一信。

繆播堂弟右衛率繆胤,是太宰司馬的前妃的弟弟。

司馬越起兵,派繆播、繆胤到長安勸說司馬,讓他侍奉惠帝返歸洛陽。

並相約與司馬分地而治,共同輔佐王室。

司馬一直信任看重繆播兄弟,當時就想聽從他們的勸說。

張方認為自己罪行很重,擔心成為被誅殺的首犯,就對司馬說:「現在我們佔據形勢險要的地方,國富兵強,挾天子發佈號令,誰敢不服從,怎麼能拱手被別人控制?」

司馬聽後打消了與司馬越聯合的念頭。

等到劉喬兵敗,司馬畏懼,想停止軍事行動,與崤山以東地區和解,但又耽心張方不聽從,而猶豫不決。

方素與長安富人郅輔親善,以為帳下督。

參軍河間畢垣,嘗為方所侮,因說曰:「張方久屯霸上,聞山東兵盛,盤桓不進,宜防其未萌。

其親信郅輔具知其謀。」

廖播、繆胤復說:「宜急斬方以謝,山東可不勞而定。」

使人召輔,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

王若問卿,何辭以對?」

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柰何?」

垣曰:「王若問卿,但言爾爾;不然,必不免禍。」

輔入,問之曰:「張方反,卿知之乎?」

輔曰:「爾。」

曰:遣卿取之,可乎?」

又曰:「爾。」

於是使輔送書於方,因殺之。

輔既暱於方,持刀而入,守閣者不疑。

方火下發函,輔斬其頭。

還報,以輔為安定太守。

送方頭於越以請和;越不許。

張方平素和長安豪富郅輔親近要好,讓他擔任帳下督。

司馬的參軍河間人畢垣,曾經受到張方的侮辱,於是勸司馬說:「張方在霸上駐兵很久了,聽說崤山以東地區軍隊強盛,所以徘徊不前,應該在他萌生反心之前做好防備。

張方的親信郅輔對他的謀劃全部瞭解。」

繆播、繆胤又對司馬進行勸說:「應當迅速殺了張方向天下謝罪,崤山以東地區不用興兵就可以平定。」

司馬派人召郅輔,畢垣迎上前對郅輔說:「張方想謀反,大家都說你知道這事,親王如果問你,你將如何回答?」

郅輔吃驚地說:「的確沒有聽說張方謀反,這怎麼辦?」

畢垣說:「親王如果問你,你只能這樣說,不然的話,一定免不了災禍。」

郅輔入府,司馬問他說:「張方謀反,你知道嗎?」

郅輔說:「是的。」

司馬說:「派你去抓他,行嗎?」

郅輔又說:「行。」

司馬於是派郅輔給張方送信,然後趁機殺掉張方,郅輔與張方關係親密,拿刀進去時,守門的兵士也不懷疑,張方在燈旁揭啟信封,郅輔一抽一刀砍掉了他的頭。

回去報告,司馬讓郅輔任安定太守。

把張方的頭送給司馬越請求和解。

但司馬越不答應。

宋胄襲河橋,樓褒西走。

平昌公模遣前鋒督護馮嵩會宋胄一逼一十洛陽。

成都王穎西奔長安,至華陰,聞已與山東和親,留不敢進。

呂朗屯滎陽,劉琨以張方首示之,遂降。

司空越遣祁弘、宋胄、司馬纂帥鮮卑西迎車駕,以周馥為司隸校尉、假節,都督諸軍,屯澠池。

宋胄襲擊河橋,樓褒向西逃竄。

平昌公司馬模派前鋒督護馮嵩會同宋胄進一逼一十洛陽。

成都王司馬穎向西逃奔長安,到達華陰,聽說司馬已經和崤山以東和解,便停下不敢前進。

呂朗在滎陽駐紮,劉琨拿張方的頭給他看,於是呂朗就投降了。

司空司馬越派祁宏、宋胄、司馬纂帶領鮮卑人向西迎接皇帝大駕,任周馥為司隸校尉,掌持符節,都督諸軍,在澠池駐紮。

[3]三月,令劉伯根反,眾以萬數,自稱公。

王彌帥家僮從之,柏根以彌為長史,彌從父弟桑為東中郎將。

柏根寇臨淄,青州都督高密王略使劉暾將兵拒之;暾兵敗,奔洛陽,略走保聊城。

王浚遣將討柏根,斬之。

王彌亡入長廣山為群盜。

[3]縣令劉柏根反叛,有一萬多人,自稱公。

王彌帶領家奴僮僕跟隨他,劉柏根任王彌為長史,王彌的堂弟王桑擔任東中郎將。

劉柏根進犯臨淄,青州都督高密王司馬略派劉暾帶兵阻擊他。

劉暾兵敗,逃奔洛陽,司馬略退保聊城。

王浚派部將討伐劉柏根,把他殺了。

王彌逃進長廣山做了強盜。

[4]寧州頻歲饑疫,死者以十萬計。

五苓夷強盛,州兵屢敗。

吏民流入交州者甚眾,夷遂圍州城。

李毅疾病,救援路絕,乃上疏言:「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斃。

若不垂矜恤,乞降大使,及臣尚存,加臣重辟;若臣已死,陳一屍一為戮。」

朝廷不報。

積數年,子釗自洛往省之,未至,毅卒。

毅女秀,明達有父風,眾推秀領寧州事。

秀獎厲戰士,嬰城固守。

城中糧盡,炙鼠拔草而食之。

伺夷稍怠,輒出兵掩擊,破之。

[4]寧州幾年連續災荒流行傳染病。

死了十萬人。

五苓夷人強盛,寧州軍隊屢次失敗。

官吏百姓很多都流亡到交州,夷人趁機包一皮圍了州城。

李毅身患疾病,救援的道路已斷絕,於是給朝廷上奏疏,說:「不能制止強盜作惡,只好坐等一死。

如果朝廷不體諒救濟,那麼請求派來大使,我還活著,就對我施以重刑,如果我已死,就對我戮一屍一懲罰。」

朝廷沒有答覆。

過了幾年,李毅的兒子李釗從洛陽去探視他,還沒有到,李毅就去世了。

李毅的女兒李秀,一精一明通達具有父親的風範,於是大家推舉李秀來管理寧州事務。

李秀獎勵戰士,環城固守。

城裡糧食吃完了,就燒鼠拔草作為食物。

等夷人稍微有些懈怠時,就發兵突然襲擊,攻破了夷人的包一皮圍。

[5]范長生詣成都,成都王雄門迎,執版,拜為丞相,尊之曰范賢。

[5]范長生到成都,成都王李雄到城門口迎接,拿著表示禮節的手板,任范長生為丞相,尊稱他為范賢。

[6]夏,四月,己巳,司空越引兵屯溫。

初,太宰以為張方死,東方兵必可解。

既而東方兵聞方死,爭入關,悔之,乃斬郅輔,遣弘農太守彭隨、北地太守刁默將兵拒祁弘等於湖。

五月,壬辰,弘等擊隨、默,大破之,遂西入關,又敗將馬瞻、郭偉於霸水,單馬逃入太白山。

弘等入長安,所部鮮卑大掠,殺二萬餘人,百官奔散,入山中,拾橡實食之。

己亥,弘等奉帝乘牛車東還。

以太弟太保梁柳為鎮西將軍,守關中。

六月,丙辰朔,帝至洛陽,復羊後。

辛未,大赦,改元。

[6]夏季,四月,乙巳(十三日),司空司馬越率兵到溫縣駐紮。

起初,太宰司馬以為張方一死,東方的戰事一定能夠停止。

不久,東方的軍隊聽說張方死了,爭相進入關中,司馬感到後悔,就殺了郅輔,派弘農太守彭隨、北地太守刁默帶兵在關東湖縣阻擊祁弘等人。

五月,壬辰(初七),祁弘等人把彭隨、刀默打得慘敗,於是西進入關,又在霸水打敗司馬的部將馬瞻、郭偉,司馬單槍匹馬逃入太白山。

祁弘等人進入長安城,所部鮮卑人一大肆搶掠,殺了二萬多人,大臣官員們跑散,逃入山中,撿拾櫟樹子當飯吃。

己亥(十四日)祁弘等人侍奉惠帝乘坐牛車東返。

任太弟太保梁柳為鎮西將軍,據守關中。

六月,丙辰朔(初一),惠帝到洛陽,恢復了羊皇后的地位。

辛未(十六日),宣佈大赦,改年號為光熙。

[7]馬瞻等入長安,殺梁柳,與始平太守梁邁共迎太宰於南山。

弘農太守裴、秦國內史賈龕、安定太守賈疋等起兵擊,斬馬瞻、梁邁。

疋,詡之曾孫也。

司空越遣督護麋晃將兵擊,至鄭,使平北將軍牽秀屯馮翊。

長史楊騰,詐稱命,使秀罷兵,騰遂殺秀,關中皆服於越,保城而已。

[7]馬瞻等人又回到長安,殺了梁柳,與始平太守梁邁共同在南山迎接太宰司馬。

弘農太守裴、秦國內史賈龕、安定太守賈疋等人起兵攻打司馬,殺了馬瞻、梁邁。

賈疋是賈詡的曾孫。

司空司馬越派督護麋晃帶兵攻打司馬,到了鄭縣。

司馬派平北將軍牽秀在馮翊駐紮。

司馬的長史楊騰,假稱司馬的命令,讓牽秀停止軍事行動,楊騰於是殺了牽秀,關中地區都歸服司馬越,司馬僅僅保住長安城而已。

[8]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曰晏平,國號大成。

追尊父特曰景皇帝,廟號始祖;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以范長生為天地太師;復其部曲,皆不豫徵稅。

諸將恃恩,互爭班位,尚書令閻式上疏,請考漢、晉故事,立百官制度;從之。

[8]成都王李雄即皇帝位,宣佈大赦,改年號為晏平,國號稱為大成。

追尊父親李特為景皇帝,定廟號為始祖,把王太后尊奉為皇太后。

以范長生為天地太師,讓他部下的人免交賦稅。

各位將領都倚仗李雄的恩德,互相爭搶職位。

尚書令閻式上奏疏,請求按照漢朝、晉朝的舊制,建立百官制度。

李雄採納了。

[9]秋,七月,乙酉朔,日有食之。

[9]秋季,七月,乙酉朔(初一),出現日食。

[10]八月,以司空越為太傅,錄尚書事;范陽王為司空,鎮鄴;平昌公模為鎮東大將軍,鎮許昌;王浚為驃騎大將軍、都督東夷、河北諸軍事,領幽州刺史。

越以吏部郎庚為軍諮祭酒,前太弟中庶子胡母輔之為從事中郎,黃門侍郎郭象為主簿,鴻臚丞阮修為行參軍,謝鯤為掾。

輔之薦樂安光逸於越,越亦辟之。

等皆尚虛玄,不以世務嬰心,縱酒放誕;殖貨無厭,像薄行,好招權;越皆以其名重於世,故辟之。

[10]八月,朝廷任司空司馬越為太傅,錄尚書事;任范陽王司馬為司空,鎮守鄴城;任平昌公司馬模為鎮東大將軍,鎮守許昌;任王浚為驃騎大將軍、都督東夷、河北諸軍事,兼任幽州刺史。

司馬越任吏部郎庚為軍咨祭酒,任前太弟中庶子胡母輔之為從事中郎,任黃門侍郎郭象為主簿,任鴻臚丞阮修為行參軍,任謝鯤為掾。

胡母輔之向司馬越推薦樂安人光逸,司馬越也加以任用。

庚等人都崇尚虛玄空淡,不把政務放在心上,縱酒放誕,庚聚斂財物貪得無厭,郭象品行輕薄,喜好貪圖權位,司馬越都因為他們名重於世,所以任用他們。

[11]祁弘之入關也,成都王穎自武關奔新野。

會新城元公劉弘卒,司馬郭勱作亂,欲迎穎為主;郭舒奉弘子以討勱,斬之。

詔南中郎將劉陶收穎。

穎北渡河,奔朝歌,收故將士,得數百人,欲赴公師藩,頓丘太守馮嵩執之,送鄴;范陽王不忍殺而幽之。

公師藩自白馬南渡河,兗州刺史苟討斬之。

[11]祁弘進入關中,成都王司馬從武關逃奔新野。

正遇到新城元公劉弘去世,司馬郭勱搞叛亂,想把司馬穎迎接來作首領。

郭舒擁戴劉弘的兒子劉討伐郭勱,把他殺了。

朝廷詔令南中郎將劉陶拘捕司馬穎。

司馬穎北渡黃河,逃奔朝歌,收攏舊部將士,聚集了幾百人,想去找公師藩,頓丘太守馮嵩將司馬穎抓住,押送到鄴城,范陽王司馬不忍心殺司馬穎,把他幽禁起來。

公師藩從白馬南渡黃河,兗州刺史苟討伐並殺掉了公師藩。

[12]進東嬴公騰爵為東燕王,平昌公模為南陽王。

[12]把東嬴公司馬騰的爵位提升為東燕王,平昌公司馬模的爵位提升為南陽王。

[13]冬,十月,范陽王薨。

長史劉輿以穎素為鄴人所附,秘不發喪,偽令人為台使稱詔,夜,賜穎死,並殺其二子。

穎官屬先皆逃散,惟盧志隨從,至死不怠,收而殯之。

太傅越召志為軍諮祭酒。

[13]冬季,十月,范陽王司馬去世。

長史劉輿因為過去鄴城人一直歸附司馬穎,所以秘不發喪,派人假裝成朝廷使者傳宣假詔書,夜裡賜司馬穎死,並且殺了他的兩個兒子。

司馬穎的部屬起先已全部逃散,只有盧志一直跟隨,直到他死了也不懈怠,為司馬穎收一屍一併安葬了他。

太傅司馬越宣召盧志為軍咨祭酒。

越將召劉輿,或曰:「輿猶膩也,近則污人。」

及至,越疏之。

輿密視天下兵簿及倉庫、牛馬、器械、水陸之形,皆默識之。

時軍國多事,每會議,自長史潘滔以下,莫知所對,輿應機辨畫,越傾膝酬接,即以為左長史,軍國之務,悉以委之。

輿說越遣其弟琨鎮并州,以為北面之重;越表琨為并州刺史,以東燕王騰為車騎將軍、都督鄴城諸軍事,鎮鄴。

司馬越打算召用劉輿,有人說:「劉輿這個人好比污垢,誰接近他就會沾上這污垢。」

等到劉輿來了,司馬越就疏遠他。

劉輿暗地查閱國家的軍事簿籍資料以及倉庫、牛馬、器械、地理的情況,都默默記下來。

當時軍務國政事情繁多,每次討論,從長史潘滔以下,誰也不知怎麼辦,而劉輿便按照情況分析策劃,司馬越虛心接受採納,就讓劉輿擔任左長史,軍務國政的事務,全部都交給劉輿。

劉輿勸說司馬越派他弟弟劉琨鎮守并州,以增強北方的防務,司馬越就表奏劉琨為并州刺史,以東燕王司馬騰任車騎將軍,都督鄴城諸軍事,鎮守鄴城。

[14]十一月,己巳,夜,帝食中毒,庚午,崩於顯陽殿。

羊後自以於太弟熾為嫂,恐不得為太后,將立清河王覃。

侍中華混諫曰:「太弟在東宮已久,民望素定,今日寧可易乎!」即露版馳召太傅越,召太弟入宮。

後已召覃至尚書閣,疑變,托疾而返。

癸酉,太弟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曰惠皇后,居弘訓宮;追尊母王才人曰皇太后;立妃梁氏為皇后。

[14]十一月,己巳(十七日),夜間,惠帝吃麥餅中毒,庚午(十八日),在顯陽殿駕崩。

羊皇后自以為是太弟司馬熾的嫂子,擔心當不成太后,打算擁立清河王司馬覃。

侍中華混勸諫說:「太弟在東宮已經很久了,在百姓中的聲望一直是確定的,今天難道還能改變嗎?」

隨即用不封口的公文迅速宣召太傅司馬越,宣召皇太弟入宮。

皇后也已宣召司馬覃到尚書閣,司馬覃懷疑會有變故,就稱病回去了。

癸酉(二十一日),太弟司馬熾即皇帝位,宣佈大赦,尊奉皇后為惠皇后,安排在弘訓宮。

追尊母親王才人為皇太后。

冊立妃梁氏為皇后。

懷帝始遵舊制,於東堂聽政。

每至宴會,輒與群官論眾務,考經籍。

黃門侍郎傅宣歎曰:「今日復見武帝之世矣!」

懷帝司馬熾開始遵奉舊制,在東堂聽政。

每到朝廷會集群臣宴會時,就與大臣官員們商討各種政務,探討經典的內容。

黃門侍郎傅宣感歎道:「今天又看到了武帝的時代了。」

[15]十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15]十二月,壬午朔(初一),出現日食。

[16]太傅越以詔書徵河間王為司徒,乃就征。

南陽王模遣其將梁臣邀之於新安,車上扼殺之,並殺其三子。

[16]太傅司馬越用詔書徵召河間王司馬為司徒,司馬就前去接受徵召。

南陽王司馬模派部將梁臣,在新安攔住司馬,在車上把他掐死,並殺了他的三個兒子。

[17]辛丑,以中書監溫羨為左光祿大夫,領司徒;尚書左僕射王衍為司空。

[17]辛丑(二十日),任中書監溫羨為左光祿大夫,兼任司徒。

任尚書左僕射衍為司空。

[18]己酉,葬惠帝於太陽陵。

[18]己酉(二十八日),把惠帝安葬在太陽陵。

[19]劉琨至上一黨一,東燕王騰即自井陘東下。

時并州饑饉,數為胡寇所掠,郡縣莫能自保。

州將田甄、甄弟蘭、任祉、祁濟、李惲、薄盛等及吏民萬餘人,悉隨騰就谷冀州,號為「乞活」所餘之戶不滿二萬;寇賊縱橫,道路斷塞。

琨募兵上一黨一,得五百人,轉斗而前。

至晉陽,府寺焚燬,邑野蕭條,琨撫循勞徠,流民稍集。

[19]劉琨到上一黨一,東燕王司馬騰就從井陘東下。

當時并州饑荒,多次遭到外族強盜的搶掠,各郡縣沒有能夠保衛自己的。

州屬部將田甄、田甄弟田蘭、任祉、祁濟、李惲、薄盛等人以及官吏百姓一萬多人,都隨司馬騰到冀州找飯吃,稱為「乞活」,剩下的不足兩萬戶。

強盜竊賊到處橫行,道路交通阻斷。

劉琨在上一黨一召募兵卒,聚集了五百人,轉戰向前,到達晉陽。

官府房舍焚燬,城鄉一片蕭條,劉琨安一撫一慰勞,稍微聚集了一些流民。

孝懷皇帝上永嘉元年(丁卯、307)

晉懷帝永嘉元年(丁卯,公元307年

[1]春,正月,癸丑,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癸丑(初二),宣佈大赦,改年號為永嘉。

[2]吏部郎周穆,太傅越之姑子也,與其妹夫御史中丞諸葛玫說越曰:「主上之為太弟,張方意也。

清河王本太子,公宜立之。」

越不許。

重言之,越怒,斬之。

[2]吏部郎周穆是太傅司馬越姑母的兒子,他與妹夫御史中丞諸葛玫勸司馬越說:「皇上當時成為太弟,是張方的意圖。

清河王本來是太子,您應當擁立他。」

司馬越不同意。

他們又向司馬越說,司馬越發怒,把他們殺了。

[3]二月,王彌寇青、徐二州,自稱征東大將軍,攻殺二千石。

太傅越以公車令東萊鞠羨為本郡太守,以討彌,彌擊殺之。

[3]二月,王彌在青、徐二州作亂,自稱征東大將軍,攻殺郡守。

太傅司馬越讓公車令東萊人鞠羨擔任本郡太守,以討伐王彌,王彌把他打死了。

[4]陳敏刑政無章,不為英俊所附;子弟凶暴,所在為患;顧榮、周等憂之。

廬江內史華譚遺榮等書曰:「陳敏盜據吳、會,命危朝露。

諸君或剖符名郡,或列為近臣,而更辱身一奸一人之朝,降節叛逆之一黨一,不亦羞乎!吳武烈父子皆以英傑之才,繼承大業。

今以陳敏凶狡,七弟頑冗,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

皇輿東返,俊彥盈朝,將舉六師以清建業,諸賢何顏復見中州之士邪!」榮等素有圖敏之心,及得書,甚慚,密遣使報征東大將軍劉准,使發兵臨江,己為內應,剪髮為信。

准遣揚州刺史劉機等出歷陽討敏。

[4]陳敏處理刑罰政事都無章法,英傑們都不附從他。

他的子弟兇惡殘暴,當地把他們看作禍患。

顧榮、周等人對此感到憂慮。

廬江內史華譚給顧榮等人去信說:「陳敏竊據吳郡、會稽地區,一性一命像早晨的露水一樣危險。

你們或者拿著朝廷的符節在外統領名郡,或者曾為朝廷的近侍之臣,卻玷污自己轉而投身於一奸一邪的偽朝,變節投降於叛逆的敗類,不恥辱嗎?吳武烈皇帝孫堅父子都是以英俊傑出的才能,繼承大業。

現在以陳敏的兇惡狡猾,七個弟弟的刁頑庸劣,想追隨桓王孫策的高絕的足跡,踩著大皇帝孫權的非凡的軌道。

認真思量一下各地群賢,都不會答應。

現在皇帝車駕已東返洛陽,俊傑英才充滿朝廷,將要動用六師來清理建業,你們還有什麼臉重新見中州的人士呢?」

顧榮等人一直有除掉陳敏的想法,等見到這封信後,非常羞慚,秘密派使者向征東大將軍劉准報告,讓他發兵到江邊,自己作為內應,剪掉頭髮作為記號。

劉准派遣揚州刺史劉機等人從歷陽出發討伐陳敏。

敏使其弟廣武將軍昶將兵數萬屯烏江,歷陽太守宏屯牛渚。

敏弟處知顧榮等有貳心,勸敏殺之,敏不從。

陳敏派他弟弟廣武將軍陳昶帶領數萬兵馬在烏江縣駐紮,歷陽太守陳宏在牛渚駐紮。

陳敏弟陳處得知顧榮等人有二心,勸陳敏殺掉他們,陳敏不同意。

昶司馬錢廣,周同郡人也,密使廣殺昶,宣言州下已殺敏,敢動者誅三族。

廣勒兵朱雀橋南;敏遣甘卓討廣,堅甲一精一兵悉委之。

顧榮慮敏之疑,故往就敏。

敏曰:「卿當四出鎮衛,豈得就我邪!」榮乃出,與周共說甘卓曰:「若江東之事可濟,當共成之。

然卿觀茲事勢,當有濟理不?敏既常才,政令反覆,計無所定,其子弟各已驕矜,其敗必矣。

而吾等安然坐受其官祿,事敗之日,使江西諸軍函首送洛,題曰『逆賊顧榮、甘卓之首』,此萬世之辱也!」卓遂詐稱疾,迎女,斷橋,收船南岸,與、榮及前松滋侯相丹楊紀瞻共攻敏。

陳昶的司馬錢廣是周的同郡人,周秘密地讓錢廣殺了陳昶,並宣稱州城已殺掉陳敏,有敢亂動者誅殺三族。

錢廣帶兵停在朱雀橋南,陳敏派甘卓征討伐錢廣,把堅固的鎧甲和一精一兵全都給了甘卓。

顧榮考慮到陳敏的懷疑,所以就到陳敏那裡。

陳敏說:「你應該四處走走鎮定人心來保衛我。

怎麼能到我這兒來呢?」

顧榮於是就出去,與週一起勸說甘卓道:「如果江東地區的事情能夠成功,我們就應該共同努力將事辦成。

但是你分析一下事情的趨勢,能夠成功嗎?陳敏才能平平,政令反覆無常,計略不確定,他的兒子兄弟個個驕縱自負,他一定要失敗。

而我們卻安心地接受擔任他的官職俸祿,等事情失敗的時候,假如讓長江以西地區各支軍隊把我們的首級裝在盒子裡送到洛陽,上邊寫著『叛逆賊寇顧榮、甘卓的首級』,這真是萬世的恥辱啊!」甘卓於是假裝稱病,接回女兒,截斷橋的交通,把船收回到南岸,與周、顧榮以及前松滋侯相丹揚人紀瞻一起攻打陳敏。

敏自帥萬餘人討卓,軍人隔水語敏眾曰:「本所以戮力陳公者,正以顧丹楊、周安豐耳;今皆異矣,汝等何為!」敏眾狐疑未決,榮以白羽扇揮之,眾皆潰去。

敏單騎北走,追獲之於江乘,歎曰:「諸人誤我,以至今日!」謂弟處曰:「我負卿,卿不負我!遂斬敏於建業,夷三族。

於是會稽等郡盡殺敏諸弟。

陳敏親自帶領一萬多人征討甘卓,甘卓手下的壯士隔水對陳敏的兵卒說:「原來所以為陳公效力,正是因為丹陽太守顧榮、安豐太守周而已,現在他們都改變了立場,你們這樣是為什麼?」

陳敏的部眾猶疑不定,顧榮揮動白羽扇,陳敏的部眾都潰散離去。

陳敏一個人騎馬向北逃跑,在江乘被追上抓住,感歎道:「這些人耽誤了我,才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又對弟弟陳處說:「我辜負了你,你卻沒有辜負我!」陳敏在建業被殺,夷滅三族。

這樣會稽等郡把陳敏的幾個弟弟也都殺了。

時平東將軍周馥代劉准鎮壽春。

三月,己未朔,馥傳敏首至京師。

詔征顧榮為侍中,紀瞻為尚書郎。

太傅越辟周為參軍,陸玩為掾。

玩,機之從弟也。

榮等至徐州,聞北方愈亂,疑不進,越與徐州刺史裴盾書曰:「若榮等顧望,以軍禮發遣!」榮等懼,逃歸。

盾,楷之兄子,越妃兄也。

當時平東將軍周馥代劉准鎮守壽春。

三月,己未朔(疑誤),周馥把陳敏的首級送往京城。

朝廷詔令徵召顧榮為侍中,紀瞻為尚書郎。

太傅司馬越任命周為參軍,陸玩為掾。

陸玩是陸機的堂弟。

顧榮等人到徐州,聽說北方更加亂了,遲疑不前,司馬越給徐州刺史裴盾去信說:「如果顧榮等人左顧右盼,就按軍法遣送他們!」顧榮等人聽說後非常恐懼,就逃回去了。

裴盾是裴楷的兒子,司馬越妃子的哥哥。

[5]西陽夷寇江夏,太守楊珉請督將議之。

諸將爭獻方略,騎督朱伺獨不言。

珉曰:「朱將軍何以不言?」

伺曰:「諸人以舌擊賊,伺惟以力耳。」

珉又問:「將軍前後擊賊,何以常勝?」

伺曰:「兩敵共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

珉善之。

[5]西陽夷人進犯江夏,太守楊珉請軍事官員商討對策,官員們爭相提出計策,只有騎督朱伺一個人默不作聲。

楊珉說:「朱將軍為什麼不說話?」

朱伺說:「大家都是用口舌攻打賊寇,我只靠力量罷了。」

楊珉說:「將軍前後幾次攻打賊寇,為什麼能夠常勝不敗?」

朱伺說:「兩軍對壘,只應當忍耐,對方不能夠忍耐,而我能忍耐,所以能夠戰勝他們。」

楊珉認為很對。

[6]詔追復楊太后尊號;丁卯,改葬之,謚曰武悼。

[6]詔令追復楊太后的尊號,丁卯(十七日),將太后改葬,定謚號為武悼。

[7]庚午,立清河王覃弟豫章王詮為皇太子。

辛未,大赦。

[7]庚午(二十日),立清河王司馬覃的弟弟豫章王司馬銓為皇太子。

辛未(二十一日),宣佈大赦。

[8]帝觀覽大政,留心庶事;太傅越不悅,固求出藩。

庚辰,越出鎮許昌。

[8]懷帝司馬熾親自審察大政,對朝廷事務也很留心。

太傅司馬越對此不高興,堅決要求出去作藩鎮。

[9]以高密王略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南陽王模為征西大將軍,都督秦、雍、梁、益諸軍事,鎮長安;東燕王騰為新蔡王,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仍鎮鄴。

[9]任高密王司馬略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任南陽王司馬模為征西大將軍,都督秦、雍、梁、益諸軍事,鎮守長安;封東燕王司馬騰為新蔡王,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仍然鎮守鄴城。

[10]公師藩既死,汲桑逃還苑中,更聚眾劫掠郡縣,自稱大將軍,聲言為成都王報仇;以石勒為前驅,所向輒克,署勒討虜將軍,遂進攻鄴。

時鄴中府庫空竭,而新蔡武哀王騰資用甚饒。

騰一性一吝嗇,無所振惠。

臨急,乃賜將士米各數升,帛各丈尺,以是人不為用。

夏,五月,桑大破魏郡太守馮嵩,長驅入鄴,騰輕騎出奔,為桑將李豐所殺。

桑出成都穎棺,載之車中,每事啟而後行。

遂燒鄴宮,火旬日不滅;殺士民萬餘人,大掠而去。

濟自延津,南擊兗州。

太傅越大懼,使苟及將軍王贊討之。

[10]公師藩死後,汲桑逃回到苑中,轉而聚眾到各郡縣去搶劫掠奪,自稱大將軍,聲稱要為成都王司馬穎報仇,以石勒為先鋒,所向披一靡一,又任石勒為代討虜將軍,接著進攻鄴城。

當時鄴城裡倉庫已空,而新蔡武哀王司馬騰用度卻很奢侈。

司馬騰品一性一吝嗇,部下得不到什麼好處,臨到軍情緊急時,就賜給將士每人幾升米,一丈左右的布帛,所以部下都不為他所用。

夏季,五月,汲桑重創魏郡太守馮嵩,長一驅一直一入,攻進鄴城,司馬騰輕裝騎馬出逃。

被汲桑部將李豐殺死。

汲桑起出成都王司馬穎的棺材,裝到車上,每件事都要向司馬穎棺材禱告後才去辦。

接著焚燒了鄴城王宮,大火十天都不滅。

又殺掉一萬多土人百姓,大肆搶掠後才離去。

在延津渡過黃河,向南攻打兗州。

太傅司馬越非常懼怕,派苟和將軍王贊去討伐汲桑。

[11]秦州流民鄧定、訇氐等據成固,寇掠漢中,梁州刺史張殷遣巴西太守張燕討之。

鄧定等饑窘,詐降於燕,且賂之,燕為之緩師。

定密遣訇氐求救於成。

成主雄遣太尉離、司徒雲、司空璜將兵二萬救定,與燕戰,大破之,張殷及漢中太守杜孟治棄城走。

積十餘日,離等引還,盡徙漢中民於蜀。

漢中人句方、白落帥吏民還守南鄭。

[11]秦州流民鄧定、訇氐等人佔據成固,進犯搶掠漢中,梁州刺史張殷派遣巴西太守張燕討伐他們。

鄧定等人飢餓困窘,假裝向張燕投降,又賄賂張燕,張燕就為他們緩兵。

鄧定秘密派遣訇氐成漢求救,成漢君主李雄派太尉李離、司徒李雲、司空李璜率領二萬軍隊去救援鄧定,與張燕交戰,把張燕打得慘敗,張殷和漢中太守杜孟治棄城而逃。

十幾天後,李離等人帶兵回師,把漢中百姓全部遷徙到蜀地。

漢中人句方、白落帶領部分官吏百姓回到南鄭據守。

[12]石勒與苟等相持於平原、陽平間數月,大小三十餘戰,互有勝負。

秋,七月,己酉朔,太傅越屯官渡,為聲援。

[12]石勒與苟在平原、陽平之間相持對壘幾個月,大小三十餘城,雙方互有勝負。

秋季,七月,己酉朔(初一),太傅司馬越在官渡屯兵駐紮,聲援苟。

[13]己未,以琅邪王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假節,鎮建業。

[13]己未(十一日),朝廷任命琅邪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持符節,鎮守建業。

[14]八月,己卯朔,苟擊汲桑於東武陽,大破之。

桑退保清淵。

[14]八月,己卯朔(初一),苟在東武陽攻打汲桑,大敗汲桑。

汲桑撤退到清淵防守。

[15]分荊州、江州八郡為湘州。

[15]從荊州、江州分出八個郡,建立湘州。

[16]九月,戊申,琅邪王睿至建業。

睿以安東司馬王導為謀主,推心親信,每事咨焉。

睿名論素輕,吳人不附,居久之,士大夫莫有至者,導患之。

會睿出現禊,導使睿乘肩輿,具威儀,導與諸名勝皆騎從,紀瞻、顧榮等見之驚異,相帥拜於道左。

導因說睿曰:「顧榮、賀循,此土之望,宜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

睿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

以循為吳國內史;榮為軍司,加散騎常侍,凡軍府政事,皆與之謀議。

又以紀瞻為軍祭酒,卞為從事中郎,周為倉曹屬。

琅邪劉超為舍人,張及魯國孔衍為參軍。

,粹之子;,昭之曾孫也。

王導說睿:「謙以接士,儉以足用,以清靜為政,撫綏新舊;」故江東歸心焉。

睿初至,頗以酒廢事;導以為言。

睿命酌,引觴覆之,於此遂絕。

[16]九月,戊申(初一),琅邪王司馬睿到達建業。

司馬睿讓安東司馬王導作為主要謀士,對他推心置腹,非常信任,每件事都找王導咨詢。

司馬睿名望聲譽一直很輕,吳地人們都不附從,在建業居住了很久,士大夫沒有來拜訪的,王導感到憂慮。

正趕上司馬睿出去觀看禊祭,王導讓司馬睿乘上抬轎,安排了威嚴的儀仗。

王導和名士們都騎馬侍從,紀瞻、顧榮等人見了後感到驚異,一個跟著一個地在道路左邊行拜禮。

王導就勸說司馬睿道:「顧榮、賀循,都是這個地區最具名望的人了,應當結交他們來收服人心,他們兩人來了,就沒有不來的人。」

司馬睿就派王導親自拜訪賀循、顧榮,兩個人都接受邀請而來到司馬睿處,司馬睿讓賀循擔任吳國內史,顧榮擔任軍司馬,加授散騎常侍。

軍政事務,都與他們商議。

又讓紀瞻擔任軍咨祭酒,卞擔任從事中郎,周任倉曹屬,琅邪人劉超任舍人,張和魯國的孔衍任參軍。

卞是卞粹的兒子,張是張昭的曾孫。

王導對司馬睿說:「以謙遜的態度對待士人,通過節儉的辦法保證用度的充足,以清靜無為的原則處理政務,安一撫以前的故舊部下與新結交的士人。」

所以得到了江東地區人們的信任。

司馬睿剛來時,常常因為喝酒耽誤事情,王導對此進行勸說,司馬睿就命令人斟上酒,他接過酒杯後把酒倒掉,從此便戒了酒。

[17]苟追擊汲桑,破其八壘,死者萬餘人。

桑與石勒收餘眾,將奔漢,冀州刺史譙國丁紹邀之於赤橋,又破之。

桑奔馬牧,勒奔樂平。

太傅越還許昌,加苟撫軍將軍、都督青、兗諸軍事,丁紹寧北將軍、監冀州諸軍事,皆假節。

[17]苟追擊汲桑,攻破汲桑的八個營壘,打死一萬多人。

汲桑與石勒收拾殘餘部眾,打算投奔劉漢,冀州刺史譙國人丁紹又在赤橋攔截,結果丁紹打敗了他們。

汲桑逃奔馬牧,石勒逃奔樂平。

太傅司馬越返回許昌,給苟加官為撫軍將軍,都督青、兗諸軍事,給丁紹加官為寧北將軍、監冀州諸軍事,都授給符節。

屢破強寇,威名甚盛,善治繁劇,用法嚴峻。

其從母依之,奉養甚厚。

從母子求為將,不許,曰:「吾不以王法貸人,將無後悔邪!」固求之,乃以為督護;後犯法,杖節斬之,從母叩頭救之,不聽。

既而素服哭之曰:「殺卿者,兗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將也。」

苟多次打敗強大的敵寇,威名遠揚,他善於治理繁重複雜的事務,運用刑法嚴峻。

他的姨母投靠他。

苟非常周到地侍奉贍養。

姨母為她的兒子求職想做部將,苟不同意,說:「我不拿王法去寬貸別人,你可不要後悔呀!」姨母堅持為兒子求官,苟不得已讓他擔任督護。

後來他犯了法,苟手持符節把他殺了,姨母叩頭求救,苟不聽。

後來苟又換上素淨的衣服去哭他說:「殺你的,是兗州刺史,來哭弟弟的,是苟道將。」

道將是苟的字。

[18]胡部大張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於上一黨一,石勒往從之,因說督等曰:「劉單于舉兵擊晉,部大拒而不從。

自度終能獨立乎?」

曰:「不能。」

勒曰:「然則安可不早有所屬!今部落皆已受單于賞募,往往聚議,欲叛部大而歸單于矣。」

督等以為然。

冬,十月,督等隨勒單騎歸漢,漢王淵署督為親漢王,莫突為都督部大,以勒為輔漢將軍、平晉王、以統之。

[18]胡人首領部大張督、馮莫突等人,有部眾幾千人,在上一黨一設置軍壘,石勒去投奔他們。

石勒對張督等人說:「單于劉淵舉兵攻打晉朝,您抗拒而不隨從,自己考慮一下能夠最終獨立嗎?」

張督等人回答說:「不能。」

石勒說:「那怎麼能不早點找一靠山!現在部落都已經接受了單于的賞賜招募,常常在一起商議,想背叛部下而投歸單于了。」

張督等人認為說得對。

冬季,十月,張督等人隨石勒騎馬投歸漢,漢王劉淵封張督為親漢王,馮莫突為都督部大,任石勒為輔漢將軍,並封平晉王,以統率他們。

烏桓張伏利度有眾二千,壁於樂平,淵屢招,不能致。

勒偽獲罪於淵,往奔伏利度,伏利度喜,結為兄弟,使勒帥諸胡寇掠,所向無前,諸胡畏服。

勒知眾心之附己,乃因會執伏利度,謂諸胡曰:「今起大事,我與伏利度誰堪為主?」

諸胡鹹推勒。

勒於是釋伏利度,帥其眾歸漢。

淵加勒督山東征討諸軍事,以伏利度之眾配之。

烏桓人張伏利度有二千部眾,在樂平設置軍壘,劉淵每次去招募,都沒有成功。

石勒假裝在劉淵那裡犯了罪,去投奔張伏利度,張伏利度很高興,與石勒結拜成兄弟,派石勒帶領各部胡人去搶劫,所向無敵,各部胡人都敬畏佩服。

石勒知道大家的心都已歸向自己,於是趁聚會時抓住張伏利度,對各部胡人說:「今天要幹大事,我與張伏利度誰能夠成為首領?」

各部胡人都推舉石勒。

石勒於是放了張伏利度,率部眾投歸漢。

劉淵給石勒加職為督山東征討諸軍事,把張伏利度的部眾交給石勒指揮。

[19]十一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19]十一月,戊申朔(疑誤),出現日食。

[20]甲寅,以尚書右僕射和郁為征北將軍,鎮鄴。

[20]甲寅(初八),朝廷任尚書右僕射和郁為征北將軍,鎮守鄴城。

[21]乙亥,以王衍為司徒。

衍說太傅越曰:「朝廷危亂,當賴方伯,宜得文武兼資以任之。」

乃以弟澄為荊州都督,族弟敦為青州刺史,語之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居中,足以為三窟矣。」

澄至鎮,以郭舒為別駕,委以府事。

澄日夜縱酒,不親庶務,雖寇戎交急,不以為懷。

舒常切諫,以為宜一愛一民養兵,保全州境,澄不從。

[21]乙亥(二十九日),任王衍為司徒。

王衍對太傅司馬越說:「朝廷出現危險變亂,應當依靠地方最高長官,找得文武兼備的人加以任用。」

於是讓弟弟王澄任荊州都督,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王衍告訴他們說:「荊州有江、漢的堅固,青州有靠海的險要,你二人在外面而我在朝中,足以成為狡兔的三窟了。」

王澄到任所,讓郭舒擔任別駕,將都督府的事務都交給了他。

王澄則日夜縱一情喝酒,不親理事務,雖然盜賊軍情緊急,也不放在心上。

郭舒常常苦苦勸諫,認為應當一愛一護人民保養軍隊,這樣來使州境稻兩保全,王澄不採納。

[22]十二月,戊寅,乞活田甄、田蘭、薄盛等起兵,為新蔡王騰報仇,斬汲桑於樂陵。

棄成都王穎棺於故井中,穎故臣收葬之。

[22]十二月,戊寅(初二),隨司馬騰「乞活」的州將田甄、田蘭、薄盛等人起兵,為新蔡王司馬騰報仇,在樂陵殺了汲桑。

把成都王司馬穎的棺材丟棄到故井裡,司馬穎的故臣又收拾好棺材安葬了。

[23]甲午,以前太傅劉為太尉,以老固辭;不許;庚子,以光祿大夫高光為尚書令。

[23]甲午(十八日),朝廷任前太傅劉為太尉,劉以年事高堅決推辭,但不批准。

庚子(二十四日),任光祿大夫高光為尚書令。

[24]前北軍中候呂雍、度支校尉陳顏等謀立清河王覃為太子;事覺,太傅越矯詔囚覃於金墉城。

[24]前北軍中侯呂雍、度支校尉陳顏等人密謀立清河王司馬覃為太子,事情暴露,太傅司馬越假稱詔令把司馬覃囚禁在金墉城。

[25]初太傅越與苟親善,引升堂,結為兄弟。

司馬潘滔說越曰:「兗州衝要,魏武以之創業。

苟有大志,非純臣也,久令處之,則患生心腹矣。

若遷於青州,厚其名號,必悅。

公自牧兗州,經緯諸夏,藩衛本朝,此所謂為之於未亂者也。」

越以為然。

癸卯,越自為丞相,領兗州牧,都督兗、豫、司、冀、幽、並諸軍事。

以為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領青州刺史,封東平郡公。

越、由是有隙。

[25]起初太傅司馬越與苟關係很親近,帶他進入後堂,結拜為兄弟。

司馬藩滔對司馬越說:「兗州地處險要,魏武帝從這兒創業。

苟有大志向,不是純粹的臣下,讓他在這裡呆久了,就會成為心腹禍患。

如果把他調遷到青州,提高他的名號,苟一定高興。

您親自管理兗州,規劃治理全國,藩衛朝廷,這就是所謂防患於未然。」

司馬越認為說得正確。

癸卯(二十七日),司馬越自任丞相,兼充州牧,都督兗、豫、司、冀、幽、並諸軍事。

讓苟任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任侍中,授予符節,都督青州諸軍事、兼青州刺史,封東平郡公。

司馬越、苟之間因此產生怨恨。

至青州,以嚴刻立威,日行斬戮,州人謂之「屠伯」。

頓丘太守魏植為流民所一逼一十,眾五六萬,大掠兗州,出屯無鹽以討之。

以弟純領青州,刑殺更甚於。

討植,破之。

苟到青州,以嚴刑酷法建立威嚴,每天都有殺戮,青州人稱他為「屠伯」。

頓丘太守魏植迫於流民,聚眾五六萬人,到兗州大肆搶掠,苟出兵在無鹽駐紮,來討伐魏植。

讓弟弟苟純兼任青州刺史,苟純刑罰殺戮比苟還要厲害。

苟討伐魏植,打敗了他。

初,陽平劉靈,少貧賤,力制奔牛,走及奔馬,時人雖異之,莫能舉也。

靈撫膺歎曰:「天乎,何當亂也!」及公師藩起,靈自稱將軍,寇掠趙、魏。

會王彌為苟純所敗,靈亦為王贊所敗,遂俱遣使降漢。

漢拜彌鎮東大將軍、青、徐二州牧、都督緣海諸軍事,封東萊公;以靈為平北將軍。

當初,陽平人劉靈,年輕時貧窮低賤,力氣大得能制一服奔跑著的牛,跑起來能與奔馬相比,當時的人們雖然認為他不同尋常,但卻無人推舉他。

劉靈撫胸感歎說:「天啊,為什麼趕上亂世呢?」

等到公師藩起兵,劉靈自稱將軍,進犯搶掠趙、魏地區。

王彌被苟純打敗時,劉為也被王贊打敗,於是他們都派使者向漢投降。

漢王劉淵任命王彌為鎮東大將軍,青徐二州牧,都督緣海諸軍事,封東萊公。

任命劉靈為平北將軍。

[26]李釗至寧州,州人奉釗領州事。

治中一毛一孟詣京師,求刺史,屢上奏,不見省。

孟曰:「君亡親喪,幽閉窮城,萬里訴哀,一精一誠無感,生不如死!」欲自刎,朝廷憐之,以魏興太守王遜為寧州刺史,仍詔交州出兵救李釗。

交州刺史吾彥遣其子咨將兵救之。

[26]李釗到寧州,州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