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1]九月,丁丑,希德以輕騎至城下挑戰,千里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

唐紀三十六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公元757年)

[1]九月,丁丑,希德以輕騎至城下挑戰,千里帥百騎開門突出,欲擒之;會救至,收騎退還,橋壞,墜塹中,反為希德所擒。

仰謂從騎曰:「吾不幸至此,天也!遍語諸將,善為守備,寧失帥,不可失城。」

希德攻城,竟不克,送千里於洛陽,安慶緒以為特進,囚之客省。

[1]九月丁丑(初二),判軍大將蔡希德率領輕裝騎兵來到上一黨一城下挑戰,節度使程千里率領一百名騎兵開城門突然殺出,想要活捉蔡希德,這時叛軍救兵來到,程千里只好收兵退回,因為城門口的過橋被毀壞,程千里墜入城壕之中,反被蔡希德俘虜。

程千里仰天長歎對隨從的騎兵說:「我不幸被叛軍俘虜,這是天意!回到城裡後請告訴諸位將領,讓他們好好堅守,寧可失去將帥,不能夠失去城池。」

蔡希德又領兵攻城,沒有攻克,於是把程千里送往洛陽,安慶緒任命程千里為特進,囚禁於客省。

[2]郭子儀以回紇兵一精一,勸上益征其兵以擊賊。

懷仁可汗遣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等將一精一兵四千餘人來至鳳翔;上引見葉護,宴勞賜賚,惟其所欲。

丁亥,元帥廣平王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眾十五萬,號二十萬,發鳳翔。

見葉護,約為兄弟,葉護大喜,謂為兄。

回紇至扶風,郭子儀留宴三日。

葉護曰:「國家有急,遠來相助,何以食為!」宴畢,即行。

日給其軍羊二百口,牛二十頭,米四十斛。

[2]郭子儀認為回紇兵一精一,能征善戰,就勸肅宗多征回紇兵以平叛。

回紇懷仁可汗派他的兒子葉護和將軍帝德等率領一精一兵四千餘人來到鳳翔,肅宗接見葉護,設宴招待,賞賜財物,隨其所願,無不滿足。

丁亥(十二日),元帥廣平王李率領朔方等各鎮兵及回紇、西域各國兵共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

李見到回紇葉護,二人約為兄弟,葉護十分高興,稱李為兄。

回紇人到達扶風,郭子儀留他們宴請三天。

葉護說:「國家在危難之中,我們遠來援助,還沒有作戰,那裡顧得上大吃大喝!」宴會後便立即出發。

唐朝每天供給回紇軍羊二百頭,牛二十頭,米四十斛。

庚子,諸軍俱發;壬寅,至長安西,陳於香積寺北灃水之東。

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

賊眾十萬陳於其北,李歸仁出挑戰,官軍逐之,一逼一十於其陳;賊軍齊進,官軍卻,為賊所乘,軍中驚亂,賊爭趣輜重。

李嗣業曰:「今日不以身餌賊,軍無孓遺矣。」

乃肉袒、執長刀,立於陳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陳乃稍定。

於是嗣業帥前軍各執長刀,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一靡一。

都知兵馬使王難得救其裨將,賊射之中眉,皮垂鄣目。

難得自拔箭,掣去其皮,血流被面,前戰不已。

賊伏一精一騎於陳東,欲襲官軍之後,偵者知之,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引回紇就擊之,翦滅殆盡,賊由是氣索。

李嗣業又與回紇出賊陳後,與大軍夾擊,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賊遂大潰。

餘眾走入城,迨夜,囂聲不止。

庚子(二十五日),各路大軍同時出發,壬寅(二十七日),到達長安城西,在香積寺北面灃水東岸結成陣列。

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

叛軍十萬在北面列陣,叛將李歸仁出陣挑戰,官軍追擊,一逼一十近叛軍陣中,叛軍一齊進發,官軍退卻,叛軍乘機突進,官軍十分吃驚,頓時大亂,叛軍爭著搶奪軍用物資。

這時李嗣業說;「今天如果不拚死抵抗,官軍就會徹底滅亡。」

於是就袒露上身,手執長刀,立於陣前,大聲呼喊,奮勇殺敵,叛軍遇到他的刀鋒,人馬紛紛落地,接連殺死數十人,才穩住了官軍的陣地。

然後李嗣業率領前軍各持長刀,排成橫隊,如牆向前推進,自己身先士卒,叛軍紛紛後退,官軍所向披一靡一。

都知兵馬使王難得為了救他的裨將,被叛軍射中眼眉,垂下的肉皮遮住了眼睛。

王難得自己拔去箭頭,扯掉肉皮,血流滿面,但仍然奮勇作戰,不下戰場。

叛軍埋伏一精一兵於陣地東面,想要從後面襲擊官軍,被官軍偵察發覺,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領回紇兵襲擊叛軍伏兵,叛軍被全部消滅,因而士氣大落。

李嗣業又與回紇兵繞道至叛軍陣後,與大軍前後夾擊,從午時至酉時,共殺敵六萬餘人,被填於溝塹中的死者無數,叛軍大敗而潰退。

其餘的殘兵逃入長安城中,夜晚喧叫一聲不止。

僕固懷恩言於廣平王曰:「賊棄城走矣,請以二百騎追之,縛取安守忠、李歸仁等。」

曰:「將軍戰亦疲矣,且休息,俟明旦圖之。」

懷恩曰:「歸仁、守忠,賊之驍將,驟勝而敗,此天賜我也,奈何縱之!使復得眾,還為我患,悔之無及!戰尚神速,何明旦也!」固止之,使還營。

懷恩固請,往而復反,一夕四五起。

遲明,諜至,守忠、歸仁與張通儒、田乾真皆已遁矣。

癸卯,大軍入西京。

僕固懷恩對廣平王李說:「叛軍要放棄長安城逃走,請讓我率領二百名騎兵追擊,捉住安守忠、李歸仁等人。」

李說:「將軍作戰已經很疲勞了,暫且休息,等到明天再作計議。」

僕固懷恩說:「李歸仁與安守忠都是叛軍中驍勇善戰的大將,現在驟然被我們打敗,實在是天賜良機,為何要放虎歸山呢!如果讓他們收拾殘兵,再來與我們作戰,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再說兵貴神速,為何要等到明天呢!」但廣平王李堅持不同意,讓僕固懷恩返回營中。

僕固懷恩堅請不已,來來回回,一一夜達四五次。

等到天亮,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叛軍守將安守忠、李歸仁與張通儒、田乾真等都已逃跑。

癸卯(二十八日),唐朝大軍進入西京。

初,上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至是,葉護欲如約。

廣平王拜於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

葉護驚躍下馬答拜,跪捧王足,曰:「當為殿下徑往東京。」

即與僕固懷恩引回紇、西域之兵自城南過,營於水之東。

百姓、軍士、胡虜見拜,皆泣曰:「廣平王真華、夷之主!」上聞之喜曰:「朕不及也!」整眾入城,百姓老幼夾道歡呼悲泣。

留長安,鎮撫三日,引大軍東出。

以太子少傅虢王巨為西京留守。

起初,肅宗急於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收復了京城之日,土地與男子歸唐朝所有,金帛與女人全部歸於回紇。」

這時,回紇葉護要按約定辦事。

廣平王李拜於回紇葉護馬前說:「現在剛克復了西京,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麼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後再履行約定。」

回紇葉護吃驚地跳下馬回拜,並跪下來捧著廣平王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

於是與僕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的軍隊從長安城南經過,紮營於水東岸。

百姓、軍士以及胡人見到廣平王李紛紛下拜,都哭泣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漢夷各族的主人!」肅宗得知後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於是廣平王李整軍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一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

李留在長安,鎮守安一撫了三天後,率領大軍向東去收復洛陽。

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

甲辰,捷書至鳳翔,百寮入賀。

上涕泗交頤,即日,遣中使啖庭瑤入蜀奏上皇;命左僕射裴冕入京師,告郊廟及宣慰百姓。

甲辰(二十九日),報捷的文書到達鳳翔,百官都入宮祝賀。

肅宗淚流滿面,當天即派宦官啖庭瑤入蜀中上奏玄宗,又命令左僕射裴冕先入京師,告慰祖宗陵廟並安一撫百姓。

上以駿馬召李泌於長安。

既至,上曰:「朕已表請上皇東歸,朕當還東宮復修臣子之職。」

泌曰:「表可追乎?」

上曰:「已遠矣。」

泌曰:「上皇不來矣。」

上驚,問故。

泌曰:「理勢自然。」

上曰:「為之奈何?」

泌曰:「今請更為群臣賀表,言自馬嵬請留,靈武勸進,及今成功,聖上思戀晨昏,請速還京以就孝養之意,則可矣。」

上即使泌草表。

上讀之,泣曰:「朕始以至誠願歸萬機。

今聞先生之言,乃寤其失。」

立命中使奉表入蜀,因就泌飲酒,同榻而寢。

而李輔國請取契鑰付泌,泌請使輔國掌之;上許之。

肅宗派人用駿馬召李泌於長安。

李泌到後,肅宗說:「朕已經上表請求上皇回京城,朕當讓帝位,還東宮重為太子。」

李泌說:「上表還能夠追回嗎?」

肅宗說:「已經走遠了。」

李泌說:「上皇不會回來。」

肅宗吃驚地問什麼原因。

李泌說:「按道理和情勢,不回來是自然的。」

肅宗說:「那怎麼辦呢?」

李泌說:「現在請再寫一份群臣賀表,就說自從在馬嵬被留,在靈武被勸說即帝位,到今天克復京城,陛下時刻思念著上皇,請上皇立刻返回京城,以使陛下能盡孝養之心,這樣就可以了。」

肅宗聽後立刻讓李泌草寫表書。

肅宗讀了表書後,泣不成聲地說:「朕開始時真心想把帝位復歸上皇。

現在聽了先生的話,才知道是失策。」

於是立刻命令宦官奉表書入蜀,然後與李泌一起飲酒,並同一床一而睡。

而李輔國請求把宮禁中的符契與鑰匙交付給李泌,李泌請求讓李輔國掌管,肅宗同意。

泌曰:「臣今報德足矣,復為閒人,何樂如之!」上曰:「朕與先生累年同憂患,今方相同娛樂,奈何遽欲去乎!」泌曰:「臣有五不可留,願陛下聽臣去,免臣於死。」

上曰:「何謂也?」

對曰:「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一寵一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上曰:「且眠矣,異日議之。」

對曰:「陛下今就臣榻臥,猶不得請,況異日香案之前乎!陛下不聽臣去,是殺臣也。」

上曰:「不意卿疑朕如此,豈有如朕而辦殺卿邪!是直以朕為句踐也!」對曰:「陛下不辦殺臣,故臣求歸;若其既辦,臣安敢復言!且殺臣者,非陛下也,乃『五不可』也。

陛下向日待臣如此,臣於事猶有不敢言者,況天下既安,臣敢言乎!」

李泌說:「我現在已經報答了陛下的知遇之恩,想要重新做隱士,那將是多麼快樂!」肅宗說:「朕與先生多少年來共經患難,現在正到了同亨歡樂的時候了,為何想要立刻離開我呢!」李泌說:「我有五條理由不能夠留下來,希望陛下能夠答應我離去,使我免於一死。」

肅宗說:「這是什麼意思?」

李泌回答說:「我與陛下相遇太早,陛下任用我太重,一寵一愛一我太深,我的功勞太高,事跡太奇,這就是我不能夠留在朝中的原因。」

肅宗說:「現在先睡覺吧,以後再說這件事。」

李泌說:「陛下現在與我同一床一而睡,我請求的事都不答應,何況以後在朝廷的殿上!還能夠有所請求嗎?陛下不答應我離開朝廷,實際上是在殺死我。」

肅宗說:「沒有想到你對朕如此疑心,朕怎麼能夠殺你呢!你真是把朕當做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了!」李泌回答說:「正因為陛下不殺掉我,所以我才要求離去歸隱;如果要殺掉我,我還怎麼敢說離去的事呢!再說要殺掉我的並不是陛下,而是我所說的不能夠留下來的五條理由。

陛下過去待我如此之好,我有時遇事還不敢盡言,何況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我還敢直言嗎!」

上良久曰:「卿以朕不從卿北伐之謀乎!」對曰:「非也,所不敢言者,乃建寧耳。」

上曰:「建寧,朕之一愛一子,一性一英果,艱難時有功,朕豈不知之!但因此為小人所教,欲害其兄,圖繼嗣,朕以社稷大計,不得已而除之,卿不細知其故邪?」

對曰:「若有此心,廣平當怨之。

廣平每與臣言其冤,輒流涕嗚咽。

臣今必辭陛下去,始敢言之耳。」

上曰:「渠嘗夜捫廣平,意欲加害。」

對曰:「此皆出讒人之口,豈有建寧之孝友聰明,肯為乎!且陛下昔欲用建寧為元帥,臣請用廣平。

建寧若有此心,當深憾於臣;而以臣為忠,益相親善,陛下以此可察其心矣。」

上乃泣下曰:「先生言是也。

既往不咎,朕不欲聞之。」

肅宗想了一會說:「你是因為朕沒有聽從你關於北伐的計謀嗎!」李泌回答說:「不是關於北伐的事,我所不敢直言的是關於建寧王李的事。」

肅宗說:「建寧王李是朕的一愛一子,一性一格英勇果斷,在艱難之際立了大功;朕怎麼能不知道呢!但他受到小人的教唆,想要謀害他的哥哥廣平王李,圖謀為太子,朕從國家的利益考慮,不得已才除掉了他,你難道不知道這一原因嗎?」

李泌回答說:「建寧王如果有謀害太子的心意,廣平王應該怨恨他。

但廣平王每當與我言及此事,涕泣嗚咽,稱建寧王冤枉。

我現在決計辭陛下而去,所以才敢於說這件事。」

肅宗說:「建寧王曾經在夜晚摸廣平王的門,是想要害死廣平王。」

李泌說:「這都是壞人進的讒言,建寧王孝友聰明,怎麼肯做這樣的事呢!再說陛下過去想要任用建寧王為元帥,我請求任用廣平王。

建寧王如果有謀害廣平王而自己當太子的野心,應當深深地恨我,而他卻認為我忠心,與我更加親密友善,陛下通過此事就可看出建寧王的心意。」

肅宗聽完後哭泣著說:「先生所說的話都非常正確。

既往不咎,我不想再聽說這件事了。」

泌曰:「臣所以言之者,非咎既往,乃欲使陛下慎將來耳。

昔天後有四子,長曰太子弘,天後方圖稱制,惡其聰明,鴆殺之,立次子雍王賢。

賢內憂懼,作《黃台瓜辭》,冀以感悟天後。

天後不聽,賢卒死於黔中。

其辭曰:『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今陛下已一摘矣,慎無再摘!」上愕然曰:「安有是哉!卿錄是辭,朕當書紳。」

對曰:「陛下但識之於心,何必形於外也!」是時廣平王有大功,良娣忌之,潛構流言,故泌言及之。

李泌說:「我所以談起這件事,並不是要說陛下既往的錯誤,而是想要讓陛下謹慎地處理將來的政事。

過去天後武則天有四個兒子,長子是太子李弘,當天後正圖謀稱帝時,討厭太子李弘聰明,就毒殺了他,又立次子雍王李賢為太子。

李賢心懷憂懼,就作了《黃台瓜辭》,希望能借此使天後感悟。

而天後不聽,李賢最後還是死於黔中。

他所作的《黃台瓜辭》是:『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現在陛下已經一摘瓜了,希望不要再摘!」肅宗聽後驚愕地說:「怎麼會那樣呢!你錄下這些歌辭,朕當書於條幅之上。」

李泌說:「只希望陛下記在心中,何必要形之於外呢!」當時因為廣平王李有大功,張良娣忌恨他,暗中散佈流言,所以李泌對肅宗談到此事。

[3]郭子儀引蕃、漢兵追賊至潼關,斬首五千級,克華陰,弘農二郡。

關東獻俘百餘人,敕皆斬之;監察御史李勉言於上曰:「今元惡未除,為賊所污者半天下,聞陛下龍興,鹹思洗心以承聖化,今悉誅之,是驅之使從賊也。」

上遽使赦之。

[3]郭子儀率領蕃、漢兵追擊叛軍至潼關,殺敵五千人,攻克了華陰、弘農二郡。

關東向朝廷獻來俘虜一百餘人,肅宗下敕書讓把他們全部殺掉,這時監察御史李勉向肅宗進言說:「現在舉行叛亂的元兇還沒有被除掉,戰亂波及了大半個國家,許多人都受到了牽連,他們得知陛下即皇帝位,率兵平叛,都想著洗心革面,來服從陛下,現在如果把這些被俘的人全部殺掉,是一逼一十迫那些跟隨反叛的人繼續作亂。」

肅宗聽後立即命令赦免了他們。

[4]冬,十月,丁未,談庭瑤至蜀。

[4]冬季,十月丁未(初三),啖庭瑤到達蜀郡。

[5]壬子,興平軍奏:破賊於武關,克上洛郡。

[5]壬子(初八),興平軍上奏說:在武關打敗叛軍,收復了上洛郡。

[6]吐蕃陷西平。

[6]吐蕃軍隊攻陷西平郡。

[7]尹子奇久圍睢陽,城中食盡,議棄城東走,張巡、許遠謀,以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

且我眾饑羸,走必不達。

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

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一愛一妾,殺以食士,遠亦殺其奴;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繼以男子老弱。

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餘才四百人。

[7]叛軍將領尹子奇率兵久圍睢陽,城中糧食已經吃盡,有人建議放棄睢陽把軍隊撤向東面,張巡與許遠商議,認為:「睢陽是江、淮地區的屏障,如果放棄睢陽城,那麼叛軍就可以長驅南下,侵佔江、淮地區。

再說我們的將士都因飢餓勞累病弱,要撤退也必定走不脫。

戰國時代的各國諸侯交戰時,同盟國還互相救援,何況我們周圍不遠還有許多朝廷的駐軍將帥!不如固守以待援。」

茶紙吃完以後,就殺馬而食;馬被殺完後,又捕鳥雀和掘地抓鼠而食;鳥鼠又吃盡後,張巡就殺掉自己的一愛一妾,讓士卒們吃肉,許遠也殺了他的家奴;然後把城中的女人全部搜尋出來殺死後吃掉,接著又殺了老弱病殘的男子。

城中的人都知道必死,所以沒有叛變的,最後剩下的只有四百人。

癸丑,賊登城,將士病,不能戰。

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城遂陷,巡、遠俱被執。

尹子奇問巡曰:「聞君每戰裂齒碎,何也?」

巡曰:「吾志吞逆賊,但力不能耳。」

子奇以刀抉其口視之,所餘才三四。

子奇義其所為,欲活之。

其徒曰:「彼守節者也,終不為用。

且得士心,存之,將為後患。」

乃並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皆斬之。

巡且死,顏色不亂,揚揚如常。

生致許遠於洛陽。

癸丑(初九),叛軍登上城頭,將士們因為病弱,不能再戰。

張巡向西拜了兩拜說:「我已經竭盡全力,但沒有守住睢陽城,生時既然不能報答陛下的恩德,死後作為沒有歸宿的鬼魂也要英勇殺敵!」隨後城被叛軍攻陷,張巡與許遠都作了俘虜。

尹子奇問張巡說:「聽說將軍你每當作戰時眼角睜裂,牙齒咬碎,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張巡說:「我是堅決想要吞掉你們這伙叛逆的賊一黨一,但恨力不從心。」

尹子奇就用刀撬開張巡的口探視,只剩下三四顆牙齒。

尹子奇十分欣賞張巡的忠義,不想殺掉他。

但他的部下卻說:「像張巡這樣的人,都是忠義守節之士,終究不會為我們所用。

再說他深得軍心,如果不殺掉他,必會後患。」

於是尹子奇就把張巡與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全部殺掉。

張巡臨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慷慨赴難。

尹子奇把許遠送往洛陽。

巡初守睢陽時,卒僅萬人,城中居人亦且數萬,巡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

前後大小戰凡四百餘,殺賊卒十二萬人。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戰陳,令本將各以其意教之。

人或問其故,巡曰:「今與胡虜戰,雲合鳥散,變一態不恆,數步之間,勢有同異。

臨機應猝,在於呼吸之間,而動詢大將,事不相及,非知兵之變者也。

故吾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

兵將相習,人自為戰,不亦可乎!」自興兵,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敵,未嘗自修。

每戰,將士或退散,巡立於戰所,謂將士曰:「我不離此,汝為我還決之。」

將士莫敢不還,死戰,卒破敵。

又推誠待人,無所疑隱;臨敵應變,出奇無窮;號令明,賞罰信,與眾共甘苦寒暑,故下爭致死力。

張巡起初堅守睢陽時,僅有士兵一萬人,而城中居民百姓卻有數萬人,張巡每見一人就詢問其姓名,以後沒有不認識的。

前後大小戰鬥共進行了四百多次,殺死叛軍十二萬人。

張巡練兵不按照古人的兵法作戰佈陣,而是命令部下的將領各自按照自己的戰略教習戰法。

有人問其中的原因,張巡說:「現在是與反叛的胡人作戰,他們忽散忽合,變化不定,有時在數步之內,軍勢都不同。

所以就需要將領們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應接突發的事件,如果讓他們動不動就要請示大將,那就來不及了,這是不知道作戰用兵的變化。

所以我讓士卒瞭解將領的心意,將領熟悉士卒的情緒,這樣將領指揮士卒作戰,就如手使用自己的指頭一樣自如。

兵與將都相互瞭解,部隊各自為戰,不是很好嗎!」自從與叛軍交戰以來,守城所用的器械與作戰所用的兵器都是繳獲敵人的,守城部隊沒有修理製造過。

每當戰鬥激烈時,有的將士後退下來,張巡就立在陣地上對將士們說:「我絕不離開這裡,你們為我返回去繼續與叛軍決戰。」

將士聽後,沒有敢再後退的,又紛紛向前,與叛軍死戰,最後都能夠打退敵人的進攻。

張巡待人誠懇,胸懷坦蕩,善於隨機應變,出奇制勝。

並且號令嚴明,賞罰分明,能夠與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將士都拚死效力。

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閭丘曉,使共救之。

曉素傲很,不受鎬命。

比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

鎬召曉,杖殺之。

河南節度、採訪等使張鎬得知睢陽危急,率兵日夜兼程,並發文書告浙東、浙西、淮南、北海等節度使以及譙郡太守閭丘曉,讓他們也發兵來救。

而閭丘曉因為素來狂傲,竟不聽從張鎬的命令。

等到張鎬率兵趕到,睢陽城已被攻陷了三天。

張鎬召來閭丘曉,命令用棍子打死了他。

[8]張通儒等收餘眾走保陝,安慶緒悉發洛陽兵,使其御史大夫嚴莊將之,就通儒以拒官軍,並舊兵步騎猶十五萬。

已未,廣平王至曲沃。

回紇葉護使其將軍鼻施吐撥裴羅等引軍旁南山搜伏,因駐軍嶺北。

郭子儀等與賊遇於新店,賊依山而陳,子儀等初與之戰,不利,賊逐之下山。

回紇自南山襲其背,於黃埃中發十餘矢。

賊驚顧曰:「回紇至矣!」遂潰。

官軍與回紇夾擊之,賊大敗,僵一屍一蔽野。

嚴壯、張通儒等棄陝東走,廣平王、郭子儀入陝城,僕固懷恩等分道追之。

[8]叛軍大將張通儒等收羅殘兵退保陝郡,安慶緒調集了洛陽的全部兵力,命令他的御史大夫嚴莊率領,與張通儒合兵,共有步、騎兵十五萬,來阻擋官軍。

己未(十五日),廣平王李率兵到達曲沃。

回紇葉護命令其部將鼻施吐撥裴羅等率兵順著南山搜尋叛軍,於是駐軍於嶺北。

郭子儀等人率兵與叛軍相遇於新店,叛軍依山而佈陣,郭子儀初戰不利,被叛軍趕到山下。

這時回紇軍從南山襲擊叛軍的背面,在漫天黃塵中射一了十餘箭。

叛軍回頭一看,吃驚地說:「回紇兵來了!」於是潰敗。

官軍與回紇軍乘機前後夾擊,叛軍被打得大敗,一屍一橫遍野。

嚴莊與張通儒等人放棄陝郡向東敗逃,廣平王李與郭子儀進入陝城,僕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

嚴壯先入洛陽告安慶緒。

庚申夜,慶緒帥其一黨一自苑門出,走河北;殺所獲唐將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餘人而去。

許遠死於偃師。

嚴莊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

庚申(十六日)夜晚,安慶緒率領他的部下從苑門逃出,逃向河北,並在逃走前殺了所俘虜的朝廷將領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餘人。

許遠死於偃師縣。

壬戌,廣平王入東京。

回紇意猶未厭,患之。

父老請率羅綿萬匹以賂回紇,回紇乃止。

壬戌(十八日),廣平王李率兵進入東京。

回紇軍還不滿足,李十分憂慮。

東京父老百姓請求以一萬匹絲織品賄賂回紇軍,回紇軍才罷休。

[9]成都使還,上皇誥曰:「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來矣。」

上憂懼,不知所為。

後使者至,言:「上皇初得上請歸東宮表,彷徨不能食,欲不歸;及群臣表至,乃大喜,命食作樂,下誥定行日。」

上召李泌告之曰:「皆卿力也!」

[9]使者從成都回來,帶回玄宗的誥命說:「只要給我劍南一道容身自保就足夠了,不想再回長安。」

肅宗十分憂愁,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這時後來派去的使者回來說:「上皇先得到陛下請求歸還皇位的表書後,游一移不定,吃不下飯,不想歸來。

等到群臣所上的表書到後,才心中大喜,命準備飲食歌舞,並頒下誥命確定了動身的日期。」

肅宗把李泌召來說:「這都是你的功勞!」

泌求歸山不已,上固留之,不能得,乃聽歸衡山。

敕郡縣為之築室於山中,給三品料。

李沁屢次請求歸隱山中,肅宗執意挽留,不得已,才允許他返回衡山。

並下敕書命令郡縣官為李泌在山中建造房屋,給三品官的俸料。

[10]癸亥,上發鳳翔,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奉迎上皇。

[10]癸亥(十九日),肅宗從鳳翔出發回京師,並派太子太師韋見素往蜀中去迎接玄宗。

[11]乙丑,郭子儀遣左兵馬使張用濟、右武鋒使渾釋之將兵取河陽及河內;嚴壯來降。

陳留人殺尹子奇,舉郡降。

田承嗣圍來於穎川,亦遣使來降;郭子儀應之緩,承嗣復叛,與武令皆走河北。

制以為河南節度使。

[11]乙丑(二十一日),郭子儀派左兵馬使張用濟與右武鋒使渾釋之率兵攻佔了河陽及河內二郡,叛軍大將嚴莊投降。

陳留人殺了叛將尹子奇,獻郡來降。

叛軍將領田承嗣於穎川圍攻來,這時也派使者來請求投降,因為郭子儀接應緩慢,田承嗣再度反叛,與叛將武令退保河北。

肅宗下制書任命來為河南節度使。

[12]丙寅,上至望賢宮,得東京捷奏。

丁卯,上入西京。

百姓出國門奉迎,二十里不絕,舞躍呼萬歲,有泣者。

上入居大明宮。

御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賊官爵者皆脫巾徒跣立於含元殿前,搏膺頓首請罪,環之以兵,使百官臨視之。

太廟為賊所焚,上素服向廟哭三日。

是日,上皇發蜀郡。

[12]丙寅(二十二日),肅宗到達咸陽望賢宮,收到了東京克復的捷報。

丁卯(二十三日),肅宗進入西京。

城中百姓出城門外二十里來迎接,一路不絕,拜舞跳躍,高呼萬歲,還有人哭泣。

肅宗入居大明宮。

御史中丞崔器命令接受過安祿山叛軍官爵的人都解下頭巾赤腳立於含元殿前,讓他們自己捶打自己的胸口,叩頭謝罪,周圍站立著持武器的士卒,並讓百官在含元殿台上觀看。

因為太廟被叛軍燒燬,肅宗身著白色的服裝,向著太廟大哭三天。

當天,玄宗從蜀郡出發。

[13]安慶緒走保鄴郡,改鄴郡為安成府,改元天成;從騎不過三百,步卒不過千人,諸將阿史那承慶等散投常山、趙郡、范陽。

旬日間,蔡希德自上一黨一,田承嗣自穎川,武令自南陽,各帥所部兵歸之。

又召募河北諸郡人,眾至六萬,軍聲復振。

[13]安慶緒率領部下敗退到鄴郡,於是改鄴郡為安成府,改年號為天成。

這時跟隨他的騎兵不過三百,步兵不過一千人,其他部將如阿史那承慶等都分別逃向常山、趙郡、范陽等地。

十天之內,蔡希德從上一黨一,田承嗣從穎川,武令從南陽,各自率領本部兵馬投奔鄴郡。

安慶緒又在河北各郡招募人馬,兵眾達到六萬,軍隊的聲勢又一次振作起來。

[14]廣平王之入東京也,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皆素服悲泣請罪。

以上旨釋之,尋勒赴西京。

己巳,崔器令詣朝堂請罪,如西京百官之儀,然後收系大理、京兆獄。

其府縣所由、祗承人等受賊驅使追捕者,皆收系之。

[14]廣平王李進入東京後,百官中接受過安祿山與安慶緒父子官爵的陳希烈等三百餘人,都穿著白色的衣服悲泣請罪,李按照肅宗的意旨,都釋放了他們,不久又把他們押送往西京。

己巳(二十五日),崔器命令他們到朝堂向肅宗請罪,如同在西京對待接受偽職的百官那樣,然後把他們關進大理寺和京兆的獄中。

府縣中那些為叛軍幹過事的小辟吏,被抓住後,也關進獄中。

初,汲郡甄濟,有一操一行,隱居青巖山,安祿山為採訪使,奏掌書記。

濟察祿山有異志,詐得風疾,舁歸家。

祿山反,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封刀召之,濟引首待刀;希德以實病白祿山。

後安慶緒亦使人強舁至東京,月餘,會廣平王平東京,濟起,詣軍門上謁。

遣詣京師,上命館之於三司,令受賊官爵者列拜以愧其心,以濟為秘書郎。

國子司業蘇源明稱病不受祿山官,上擢為考功郎中、知制誥。

壬申,上御丹鳳門,下制:「士庶受賊官祿,為賊用者,令三司條件聞奏;其因戰被虜,或所居密近,因與賊往來者,皆聽自首除罪;其子女為賊所污者,勿問。」

起初,汲郡人甄濟,一操一行清高,隱居於青巖山,安祿山為河北採訪使時,上奏任命甄濟為掌書記。

甄濟覺察到安祿山有反叛的野心,就假稱中風,讓人抬回家中。

安祿山率兵反叛後,讓蔡希德帶領兩名劊子手,手持大刀去召甄濟,甄濟伸出頭等待著殺掉他,於是蔡希德就認為甄濟確實有病,回去報告了安祿山。

後來安慶緒也派人強把甄濟抬到東京,一個多月以後,廣平王李率兵收復東京,甄濟即起來到軍中去謁見李。

李讓甄濟前往京師,肅宗讓甄濟住在三司的館舍中,命令接受過叛軍官爵的人列隊向他伏拜,讓這些人愧悔,並任命甄濟為秘書郎。

國子司業蘇源明假裝有病,沒有接受安祿山所委任的官爵,肅宗就提拔他為考功郎中、知制誥。

壬申(二十八日),肅宗登臨丹鳳門,頒下制書說:「對於官吏和百姓中接受過安祿山叛軍官爵、俸祿以及為叛軍幹過事的人,命御史台、中書、門下三司分別不同情況上奏。

在戰鬥中被叛軍俘虜的將士,或與叛軍居住靠近,因而與其往來的人,一律允許自首而免其罪。

家中有婦女被叛軍污辱的,都不問罪。」

[15]癸酉,回紇葉護自東京還,上命百官迎之於長樂驛,上與宴於宣政殿。

葉護奏以「軍中馬少,請留其兵於沙苑,自歸取馬,還為陛下掃除范陽餘孽。」

上賜而遣之。

[15]癸酉(二十九日),回紇葉護從東京返回,肅宗命令百官於長樂驛迎接,然後在宣政殿設宴招待葉護。

葉護上奏說:「因為軍中缺少戰馬,請把軍隊留在沙苑,自己回國取馬,然後為陛下掃除范陽叛軍的殘餘。」

肅宗重加賞賜,然後遣葉護回去。

[16]十一月,廣平王、郭子儀來自東京,上勞子儀曰:「吾之家國,由卿再造。」

[16]十一月,廣平王李與郭子儀從東京來到西京,肅宗慰勞郭子儀說:「我們李家的大唐王朝,是由你復興的。」

[17]張鎬帥魯靈、來、吳王祗、李嗣業、李奐五節度徇河南、河東郡縣,皆下之;惟能元皓據北海,高秀巖據大同未下。

[17]河南節度、採訪等使張鎬率領魯靈、來、吳王李祗、李嗣業與李奐等五節度使攻打河南、河東道的郡縣,全部收復。

只有叛將能元皓佔據著北海,高秀巖佔據著大同,還未克復。

[18]己丑,以回紇葉護為司空、忠義王;歲遺回紇絹二萬匹,使就朔方軍受之。

[18]己丑(十五日),唐朝任命回紇葉護為司空,封忠義王爵,並答應每年贈送回紇絲織品二萬匹,讓他們到朔方軍受取。

[19]以嚴莊為司農卿。

[19]任命嚴莊為司農卿。

[20]上之在彭原也,更以栗為九廟主;庚寅,朝享於長樂殿。

[20]肅宗在彭原的時候,改用栗木為九廟中的神主。

庚寅(十六日),肅宗於長樂殿中祭祀九廟神主。

[21]丙申,上皇至鳳翔,從兵六百餘人,上皇命悉以甲兵輸郡庫。

上發一精一騎三千奉迎。

十二月,丙午,上皇至咸陽,上備法駕迎於望賢宮。

上皇在宮南樓,上釋黃袍,著紫袍,望樓下馬,趨進,拜舞於樓下。

上皇降樓,撫上而泣,上捧上皇足,嗚咽不自勝。

上皇索黃袍,自為上著之,上伏地頓首固辭。

上皇曰:「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余齒,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

父老在仗外,歡呼且拜。

上令開仗,縱千餘人入謁上皇,曰:「臣等今日復睹二聖相見,死無恨矣!」上皇不肯居正殿,曰:「此天子之位也。」

上固請,自扶上皇登殿。

尚食進食,上品嚐而薦之。

丁未,將發行宮,上親為上皇習馬而進之上皇。

上皇上馬,上親執。

行數步,上皇止之。

上乘馬前引,不敢當馳道。

上皇謂左右曰:「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左右皆呼萬歲。

上皇自開遠門入大明宮,御含元殿,慰撫百官;乃詣長樂殿謝九廟主,慟哭久之;即日,幸興慶宮,遂居之。

上累表請避位還東宮,上皇不許。

[21]丙申(二十二日),玄宗到達鳳翔,跟隨護衛的士兵有六百多人,玄宗命令他們把兵器全部交到鳳翔郡的武器庫中。

肅宗派一精一銳騎兵三千去迎接。

十二月丙午(初三),玄宗到達咸陽,肅宗準備了皇帝所乘的車駕在望賢宮迎接玄宗。

玄宗在望賢宮中的南樓上,肅宗脫一下黃袍,身著紫袍,望著南樓下馬,用小步快速前行,伏身拜於樓下。

玄宗從樓上下來,撫一摸肅宗而哭泣,肅宗手捧玄宗的雙腳,嗚咽不已。

玄宗要來黃袍,親自為肅宗穿上,肅宗伏地叩頭,堅辭不敢接受。

玄宗說:「天命與人心都已經歸於你,你能夠讓我安度晚年,就是你的忠孝了!」肅宗推辭不過,只好接受了黃袍。

這時被擋在儀仗外面的父老百姓們,都高聲歡呼拜舞。

肅宗命令士卒們開禁,讓一千餘人進宮謁見玄宗,他們說:「我們今天重又見到二位聖人相逢,就是死了也不感到遺憾!」玄宗不肯居住在宮中的正殿,說:「這是天子的住地。」

肅宗堅請,並親自扶玄宗上殿。

尚食官進上食物時,肅宗都親自品嚐後再獻上去讓玄宗吃。

丁未(初四),玄宗將要從行宮出發,肅宗親自為玄宗練馬然後進上。

等玄宗上馬後,肅宗親自為玄宗牽馬。

行走了數步後,被玄宗制止。

肅宗又乘馬在前面引導,不敢在路中央馳馬。

玄宗對左右的人說:「我作了五十年天子,都沒有感到高貴過;現在作了天子的父親,才高貴了!」左右的人聽後,都高呼萬歲。

玄宗一行從開遠門進入大明宮,駕臨含元殿,撫一慰百官,然後到長樂殿中謝九廟神主,慟哭了很久。

當天,玄宗前往興慶宮,就居住在宮中。

肅宗多次上表請求歸帝位於玄宗,自己還東宮仍為太子,玄宗不答應。

[22]辛亥,以禮部尚書李峴、後部侍部郎呂為詳理使,與御史大夫崔器共按陳希烈等獄。

峴以殿中侍御史李棲筠為詳理判官,棲筠多務平恕,故人皆怨、器之刻深,而峴獨得美譽。

[22]辛亥(初八),肅宗任命禮部尚書李峴、兵部侍郎呂為詳理使,與御史大夫崔器一起審迅處置投敵的陳希烈等人的案件。

李峴又任命殿中侍御史李棲筠為詳理判官,李棲筠多從寬處理,所以人們都怨恨呂與崔器的嚴酷,而只有李峴一人得到人們的稱讚。

[23]戊午,上御丹鳳樓,赦天下,惟與安祿山同反及李林甫、王、楊國忠子孫不在免例。

立廣平王為楚王,加郭子儀司徒,李光弼司空,自余蜀郡、靈武扈從立功之臣,皆進階,賜爵,加食邑有差。

李、盧奕、顏杲卿、袁履謙、許遠、張巡、張介然、蔣清、龐堅等皆加贈官,其子孫。

戰亡之家,給復二載。

郡縣來載租、庸三分蠲一。

近所改郡名、官名,一依故事。

以蜀郡為南京,鳳翔為西京,西京為中京。

以張良娣為淑妃,立皇子南陽王系為趙王,新城王僅為彭王,穎川王為兗王,東陽王為涇王,為襄王,為杞王,為召王,為興王,侗為定王。

[23]戊午(十五日),肅宗登臨丹鳳樓,大赦天下,只有與安祿山共同謀反的人及李林甫、王與楊國忠的子孫不在赦免之例。

又封廣平王李為楚王,擢升郭子儀為司徒,李光弼為司空,其餘跟隨玄宗和肅宗往蜀郡、靈武護駕的有功之臣,都進官封爵,並加封多少不等的食邑。

對於平叛而死的李、盧奕、顏杲卿、袁履謙、許遠、張巡、張介然、蔣清、龐堅等人都加贈官銜,並任命他們的子孫當官。

對於戰鬥中死亡的將士,免除他們的家人二年的賦役。

各郡縣明年的租、庸免除三分之一。

近年來所改的郡名、官名,都恢復原來的舊名。

以蜀郡為南京,鳳翔為西京,西京為中京。

以張良娣為淑妃,立皇子南陽王李系為趙王,新城王李僅為彭王,穎川王李為兗王,東陽王李為涇王,李為襄王,李為杞王,李為召王,李為興王,李侗為定王。

議者或罪張巡以守睢陽不去,與其食人,曷若全人。

其友人李翰為之作傳,表上之,以為:「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

而議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惡揚,錄瑕棄用,臣竊痛之。

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諸軍之救,救不至而食盡,食既盡而及人,乖其素志。

設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心,損數百之眾以全天下,臣猶曰功過相掩,況非其素志乎!今巡死大難,不睹休明,唯有令名是其榮祿。

若不時紀錄,恐遠而不傳,使巡生死不遇,誠可悲焉。

臣敢撰傳一卷獻上,乞編列史官。」

眾議由是始息。

是後赦令無不及李等,而程千里獨以生執賊庭,不沾褒贈。

有人議論說張巡死守睢陽,不肯撤離,與其在城中殺人而食,不如棄城而保全人命。

張巡的朋友李翰就為他作了傳記,上奏肅宗,認為:「張巡率兵以少敵眾,以弱兵制強敵,努力保全江、淮地區,等待陛下派兵增援,援兵至而張巡死,他的戰功確實是非常大。

而有的人卻認為張巡殺人而食是有罪的,死守睢陽城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對於這種貶善揚惡,指斥缺點而不講其功績的行為,我感到實在痛心。

張巡之所以要固守睢陽城,是想等待其他的軍隊來救援,救兵不至而城中糧絕,只好殺人而食,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

假如張巡在守城的初期已有殺人而食的用心,殺害了數百人而來保全天下,我還認為他是功過相當,何況那樣做絕非他的意願!現在張巡已為國戰死,不能夠再看到聖朝的昌明,只有留下一身後美名才是他的榮祿。

如果不能夠及時地把他的大功記錄下來,恐怕不久就會被人們淡忘,使他在生前和死後都得不到美名,這才真是可悲之處。

我謹撰寫張巡的傳記一卷奉獻給陛下,希望能夠編列於國史之中。」

從此才沒有人再非議此事。

此後朝廷的赦令總包一皮括李等為國殉難的壯士,唯獨程千里因曾被叛軍生俘,所以不在褒譽贈官之列。

[24]甲子,上皇御宣政殿,以傳國寶授上,上始涕泣而受之。

[24]甲子(二十一日),玄宗登臨宣政殿,把傳國寶冊授給肅宗,肅宗痛哭流涕地接受了寶冊。

[25]安慶緒之北走也,其大將北平王李歸仁及一精一兵曳落河、同羅、六州胡數萬人皆潰歸范陽,所過俘掠,人物無遺。

史思明厚為之備,且遣使逆招之范陽境,曳落河、六州胡皆降。

同羅不從,思明縱兵擊之,同羅大敗,悉奪其所掠,餘眾走歸其國。

[25]安慶緒率領他的部下向北逃走,他的部下大將北平王李歸仁與一精一兵曳落河、同羅、六州胡數萬人都逃往范陽,他們在所經過的地區大肆進行擄掠,人財都被掠奪一空。

史思明以重兵防備,並派使者在范陽境內迎接招撫,曳落河與六州胡人都投向了史思明。

只有同羅軍隊不服從,史思明就出兵攻打,同羅大敗,所擄掠的東西都被史思明奪走,餘下的殘兵逃回本國。

慶緒忌思明之強,遣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往徵兵,因密圖之。

判官耿仁智說思明曰:「大夫崇重,人莫敢言,仁智願一言而死。」

思明曰:「何也?」

仁智曰:「大夫所以盡力於安氏者,迫於凶威耳。

今唐室中興,天子仁聖,大夫誠帥所部歸之,此轉禍為福之計也。」

裨將烏承亦說思明曰:「今唐室再造,慶緒葉上露耳。

大夫奈何與之俱亡!若歸款朝廷,以自湔洗,易於反掌耳。」

思明以為然。

安慶緒忌恨史思明的兵強,於是派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前往范陽去徵調史思明的部隊,並讓他們暗中消滅史思明。

范陽節度判官耿仁智對史思明說:「史大夫你官高位重,身邊的人都不敢對你說話,我願冒死進一言。」

史思明聽後說:「你想要說什麼呢?」

耿仁智說:「大夫你所以竭力為安氏效力,是因為迫於他們的威勢。

現在唐朝中興,當代皇帝仁義賢明,你如果能夠率領部下的將士歸服朝廷,實在是轉禍為福的一條出路。」

裨將烏承也勸史思明說:「現在唐朝復興,安慶緒就好似樹葉上的露水,難以長久。

大夫你為何要與他一起滅亡呢!如果歸順朝廷,就可以洗刷掉以前背叛過錯,真是易於反掌。」

史思明認為他們說得正確。

承慶、守忠以五千勁騎自隨,至范陽,思明悉眾數萬逆之,相距一里所,使人謂承慶等曰:「相公及王遠至,將士不勝其喜,然邊兵怯懦,懼相公之眾,不敢進,願弛弓以安之。」

承慶等從之。

思明引承慶入內廳樂飲,別遣人收其甲兵,諸郡兵皆給糧縱遣之,願留者厚賜,分隸諸營。

明日,囚承慶等,遣其將竇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萬來降,並帥其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亦以所部來降。

乙丑,子昂至京師。

上大喜,以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子七人皆除顯官。

遣內侍李思敬與烏承恩往宣慰,使將所部兵討慶緒。

阿史那承慶與安守忠以五千一精一銳騎兵護衛,來到范陽,史思明領著全部兵眾數萬人去相迎,相距一里多路時,史思明派人對阿史那承慶等人說:「相公與大王遠道而來,范陽的將士們都十分高興,但是處在邊遠地區的范陽士卒素來膽怯,懼怕你們的軍隊,不敢再前來迎接,希望你們的士兵收起弓箭刀槍,使范陽的士兵安心。」

阿史那承慶等人答應了這一要求。

史思明引著阿史那承慶到內廳中飲酒作樂,另派人收繳了他部下的兵器,對那些士卒全部發給資糧放遣,願意留下來效力的,重加賞賜,然後分配到自己部隊的各營中。

第二天,史思明便囚禁了阿史那承慶等人,然後派自己的部將竇子昂奉上表書,率自己所轄的十三郡及八萬兵士歸降朝廷,並命令部將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也帶領自己的部眾及轄地來投降。

乙丑(二十二日),竇子昂到達京師。

肅宗非常高興,就封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對史思明的七個兒子也封以大官。

又派宦官李思敬與朝官烏承恩前往范陽安一撫史思明,讓他率領部下將士去討伐安慶緒。

先是,慶緒以張忠志為常山太守,思明召忠志還范陽,以其將薛萼攝恆州刺史,開井陘路,招趙郡太守陸濟,降之;命其子朝義將兵五千人攝冀州刺史,以其將令狐彰為博州刺史。

烏承史恩所至宣佈詔旨,滄、瀛、安、深、德、棣等州皆降,雖相州未下,河北率為唐有矣。

先前,安慶緒任命張忠志為常山太守,於是史思明就召張忠志回范陽,然後任命部將薛萼代理恆州剌史,打開了從井陘關出常山的通路,招降了趙郡太守陸濟。

又任命他的兒子史朝義率兵五千人代理冀州刺史,部將令狐彰為博州刺史。

烏承恩在所到之處宣佈皇帝的詔書,於是滄州、嬴州、安州、深州、德州、棣州等州全部投降,只有相州因被安慶緒所佔據而未降,河北地區的其他州都歸順了唐朝。

[26]上皇加上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26]玄宗加肅宗尊號為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27]郭子儀還東都,經營河北。

[27]郭子儀回到東都,準備收復河北地區。

[28]崔器、呂上言:「諸陷賊官,背國從偽,准律皆應處死。」

上欲從之。

李峴以為:「賊陷兩京,天子南巡,人自逃生。

此屬皆陛下親戚或勳舊子孫,今一概以叛法處死,恐乖仁恕之道。

且河北未平,群臣陷賊者尚多,若寬之,足開自新之路;若盡誅,是堅其附賊之心邊。

《書》曰:『殲厥渠魁,脅從罔理。

』、器守文,不達大體。

惟陛下圖之。」

爭之累日,上從峴議,以六等定罪,重者刑之於市,次賜自盡,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貶。

壬申,斬達奚等十八人於城西南獨柳樹下,陳希烈等七人賜自盡於大理寺;應受杖者於京兆府門。

[28]御史大夫崔器與兵部侍郎呂上言說:「那些投降過叛軍的官吏,背叛了國家,依附於偽朝廷,按照法律,都應該處死。」

肅宗計劃按照他們的意見辦。

而禮部尚書李峴卻認為:「當叛軍攻陷兩京時,天子南逃避難,人們都各自逃生。

那些投向叛軍的官吏都是陛下的親戚,或是一些功臣的子孫,現在如果一概以叛逆罪把他們處死,恐怕有違陛下的仁恕之道。

再說河北地區還沒有平定,群臣中投向叛軍的還有許多人,如果能夠寬大處理,就為那些投敵的人打開了一條自新之路;如果把他們全部殺死,就會更加堅定那些投敵官吏的反心。

《尚書》說:『首惡必辦,脅從不問。

』呂與崔器二人只知道謹守法律條文,不懂得大道理。

希望陛下慎重考慮。」

爭論了數日,最後肅宗依從了李峴的建議,決定分成六等定罪,罪重者在市中公開處死,二等賜他們自一殺,三等用棍杖重打一百下,以下三等是流放、貶官。

壬申(二十九日),斬達奚等十八人於長安城西南獨柳樹下,賜陳希烈等七人自一殺於大理寺,又於京兆府門棍打那些應受此刑的人。

上欲免張均、張死,上皇曰:「均、事賊,皆任權要。

均仍為賊毀吾家事,罪不可赦。」

上叩頭再拜曰:「臣非張說父子,無有今日。

臣不能活均、,使死者有知,何面目見說於九泉!」因俯伏流涕。

上皇命左右扶上起,曰:「張為汝長流嶺表,張均必不可活,汝更勿救。」

上泣而從命。

肅宗想要免除張均、張的死罪,玄宗說;「張均、張兄弟投降了叛軍,都被委以要職。

張均還在叛軍面前詆毀我們家中的事,罪不能赦。」

肅宗叩頭再拜說:「我不是因為張說與張均、張父子的保護,就不會有今天。

我若是不能救張、張均兄弟,如果死者靈魂不死,我有何面目在九泉之下去見張說!」說著伏地流涕。

玄宗命令左右的人把肅宗扶起說:「因為你的請求,張流放到嶺表,張均罪大,不可饒恕,你不要再為他求情了。」

肅宗涕泣而服從了玄宗的命令。

安祿山所署河南尹張萬頃獨以在賊中能保庇百姓不坐。

頃之,有自賊中來者,言「唐群臣從安慶緒在鄴者,聞廣平王赦陳希烈等,皆自悼,恨失一身賊庭;及聞希烈等誅,乃止。」

上甚悔之。

只有安祿山所任命的河南尹張萬頃,因為能夠在叛軍中保護百姓,不加問罪。

不久有人從叛軍中回來說:「跟隨安慶緒在鄴郡的唐朝群臣,聽說廣平王李赦免了陳希烈等人,都十分痛心,恨自己失一身叛國。

後來又得知陳希烈等人被殺,又堅定了反叛的決心。」

肅宗聽後,悔恨不已。

臣光曰:為人臣者,策名委質,有死無貳。

希烈等或貴為卿相,或親連肺腑,於承平之日,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一合苟容以竊富貴;及四海橫潰,乘輿播越,偷生苟免,顧戀妻子,媚賊稱臣,為之陳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馬之不如。

儻各全其首領,復其宮爵,是諂諛之臣無往而不得計也。

彼顏杲卿、張巡之徒,世治則擯斥外方,沈抑下僚;世亂則委棄孤城,齏粉寇手。

何為善者之不幸而為惡者之幸,朝廷待忠義之薄而保一奸一邪之厚邪!至於微賤之臣,巡徼之隸,謀議不預,號令不及,朝聞親征之詔,夕失警蹕之所,乃復責其不能扈從,不亦難哉!六等議刑,斯亦可矣,又何悔焉!

臣司馬光曰:身為君主的臣下,既然接受了君王的任命,委身於國家,就應該死心塌地,忠貞不二。

而陳希烈等人,有的貴為王侯將相,有的是皇親國戚,在天下太平之時,沒有一個人進言規勸皇帝的過失,挽救國家的危機,只是一味地迎一合時勢,以圖富貴。

等到安祿山反叛,天下大亂,皇帝遠出避難,他們卻貪生怕死,顧戀家室,賣身投靠,媚賊稱臣,為叛逆安祿山出謀劃策,這樣無恥的行為,連犬馬都不如,為屠夫酤酒商販之輩所不齒。

如果再保全他們的生命,恢復他們的官爵,就會使那些阿諛奉承之徒得勢於天下。

而如顏杲卿、張巡這樣的忠臣,太平之世被排擠於朝廷之外,居身賤職;天下大亂之時被棄之於孤城之中,最後慘死於敵手。

世道為什麼會使善人如此不幸,惡人如此幸運!朝廷為什麼對待忠義之士是如此刻薄,而對一奸一邪之徒竟如此寬厚!至於那些地位低賤的小臣,巡邏傳令的奴僕,因為沒有參預謀劃,也沒有得到命令,早晨才聽說皇帝親征的詔書,晚上就不知道皇帝的行在,卻責備怪罪他們不能護駕,豈不是太苛刻了嗎!對於投敵叛變的官吏按照六等定罪,是必要的,唐肅宗又有什麼可悔恨的呢!

[29]故妃韋氏既廢為尼,居禁中,是歲卒。

[29]肅宗先前的妃子韋氏被廢為尼姑後,居於禁中,這一年去世。

[30]置左、右神武軍,取元從子弟充,其制皆如四軍,總謂之北牙六軍。

又擇善騎射者千人為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廂,號曰英武軍。

[30]唐朝建立左、右神武軍,徵召跟隨肅宗平亂的青年軍人充當,其建制全都與禁軍中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軍相同,總稱為北牙六軍。

又挑選善於騎馬射箭的一千士卒為殿前射生手,分為左、右兩廂,號稱英武軍。

[31]升河中防禦使為節度,領蒲、絳等七州;分劍南為東、西川節度,東川領梓、遂等十二州;又置荊澧節度,領荊、澧等五州;夔峽節度,領夔、峽等五州;更安西曰鎮西。

[31]唐朝升河中防禦使為節度使,管轄蒲州、絳州等七州;分劍南節度使為劍南東川、劍南西川節度使,東川節度使管轄梓州、遂州等十二州;又設置荊澧節度使,管轄荊州、澧州等五州;夔峽節度使,管轄夔州、峽州等五州。

改安西節度為鎮西節度。

乾元元年(戊戌、758)

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

[1]春,正月,戊寅,上皇御宣政殿,授冊,加上尊號。

上固辭「大聖」之號,上皇不許。

上尊上皇曰太上至道聖皇天帝。

[1]春季,正月戊寅(初五),玄宗登臨宣政殿,授肅宗玉冊,並加肅宗尊號。

肅宗堅決不接受「大聖」的稱號,玄宗不答應。

肅宗尊玄宗為太上至道聖皇天帝。

先是,官軍既克京城,宗廟之器及府庫資財多散在民間,遣使檢括,頗有煩擾;乙酉,敕盡停之,乃命京兆尹李峴安一撫坊市。

先前,唐軍收復京城以後,因為宗廟祭祀所用的器物以及府庫中的財物都散落在民間,於是就派使者搜尋,煩擾百姓。

乙酉(十二日),肅宗下敕書一律停止搜尋,並命令京兆尹李峴安一撫坊市民眾。

[2]二月,癸卯朔,以殿中監李輔國兼太僕卿。

輔國依附張淑妃,判元帥府行軍司馬,勢傾朝野。

[2]二月癸卯朔(初一),肅宗任命殿中監宦官李輔國兼任太僕卿。

李輔國依附張淑妃,兼任元帥府行軍司馬,權勢壓倒朝野人士。

[3]安慶緒所署北海節度使能元皓舉所部來降,以為鴻臚卿,充河北招討使。

[3]安慶緒所任命的北海節度使能元皓率領部眾歸降朝廷,被任命為鴻臚卿,兼任河北招討使。

[4]丁未,上御明鳳門,赦天下,改元。

盡免百姓今載租、庸,復以載為年。

[4]丁未(初五),肅宗登臨明鳳門,大赦天下,改年號。

並免除百姓今年的全部租、庸,又將「載」改回為「年」。

[5]庚午,以安東副大都護王玄志為營州刺史,充平盧節度使。

[5]庚午(二十八日),朝廷任命安東副大都護王玄志為營州刺史,並兼任平盧節度使

[6]三月,甲戌,徙楚王為成王。

[6]三月甲戌(初二),移封楚王李為成王。

[7]戊寅,立張淑妃為皇后。

[7]戊寅(初六),肅宗立張淑妃為皇后。

[8]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屯河內。

癸巳,北庭兵馬使王惟良謀作亂,嗣業與裨將荔非元禮討誅之。

[8]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屯駐於河內。

癸巳(二十一日),北庭兵馬使王惟良陰謀叛亂,被李嗣業與裨將荔非元禮討殺。

[9]安慶緒之北走也,其平原太守王、清河太守宇文寬皆殺其使者來降;慶緒使其將蔡希德、安太清攻拔之,生擒以歸,於鄴市。

凡有謀歸者,誅及種、族,乃至部曲、州縣、官屬,連坐死者甚眾。

又與其群臣歃血盟於鄴南,而人心益離。

慶緒聞李嗣業在河內,夏,四月,與蔡希德、崔乾將步騎二萬,涉沁水攻之,不勝而還。

[9]安慶緒北逃時,平原太守王與清河太守宇文寬都殺死叛軍使者歸降了朝廷。

安慶緒遂派其部將蔡希德與安太清攻克平原與清河,俘獲了王與宇文寬而歸,將他們在鄴城街市中處以剮刑。

安慶緒對於謀求歸順朝廷的部將,一律處死,並株連部落與宗族,以至部曲、州縣民眾、屬官等被連坐而死的甚多。

安慶緒又與他的群臣在鄴城南歃血結盟,但人心更加不穩,眾叛親離。

安慶緒得知李嗣業駐守在河內,夏季,四月,與蔡希德、崔乾率領步、騎兵二萬,渡過沁水來攻打河內,沒有攻克而率兵返回。

[10]癸卯,以太子少師虢王巨為河南尹,充東京留守。

[10]癸卯(初二),肅宗任命太子少師虢王李巨為河南尹,兼東京留守。

[11]辛卯,新主入太廟,甲寅,上享太廟,遂祀昊天上帝;乙卯,御明鳳門,赦天下。

[11]辛卯(疑誤),將新神主送入太廟。

甲寅(十三日),肅宗祭祀太廟,然後祭祀昊天上帝。

乙卯(十四日),肅宗登臨明鳳門,大赦天下。

[12]五月,壬午,制停採訪使,改黜陟使為觀察使。

[12]五月壬午(十一日),肅宗下制書取消採訪使的官職,改黜陟使為觀察使。

[13]張鎬一性一簡澹,不事中要,聞史思明請降,上言:「思明凶險,因亂竊位,力強則眾附,勢奪則人離,彼雖人面,心如野獸,難以德懷,願勿假以威權。」

又言:「滑州防禦使許叔冀,狡猾多詐,臨難必變,請徵入宿衛。」

時上以一寵一納思明,會中使自范陽及白馬來,皆言思明、叔冀忠懇可信,上以鎬為不切事機,戊子,罷為荊州防禦使;以禮部尚書崔光遠為河南節度使。

[13]張鎬為人單純淡泊,不巴結身居要職的宦官,聽說史思明請求歸降朝廷,上言說:「史思明為人兇惡陰險,借叛亂而得以竊取斑位,當力量強大時,部下就依附於他,勢力消弱時,人心就會離散,實在是人面獸心,難以用仁德感化他,希望不要給他顯要的職位。」

又說:「滑州防禦使許叔冀,狡猾多詐,在危急時刻必然會背叛朝廷,請陛下把他徵入京師,擔任警衛。」

當時肅宗正一寵一信史思明,正好有宦官從范陽和白馬縣回來,都說史思明和許叔冀忠誠可靠,因此肅宗就認為張鎬不識事機,戊子(十七日),把張鎬貶為荊州防禦使,任命禮部尚書崔光遠為河南節度使。

[14]張後生興王,才數歲,欲以為嗣,上疑未決,從容謂考功郎中、知制誥李揆曰:「成王長,且有功,朕欲立為太子,卿意何如?」

揆再拜賀曰:「此社稷之福,臣不勝大慶。」

上喜曰:「朕意決矣。」

庚寅,立成王為皇太子。

揆,玄道之玄孫也。

[14]張皇后所生的興王李,年紀才幾歲,張皇后就想要把他立為太子。

肅宗猶豫不決,就口氣和緩地對考功郎中、知制誥李揆說:「成王李年紀大,並且有戰功,我想立他為太子,你看如何?」

李揆拜了兩拜祝賀說:「這真是國家的大幸,我不勝歡喜。」

肅宗高興地說:「朕絕不再猶豫了。」

庚寅(十九日),肅宗立成王李為皇太子。

李揆是玄道的玄孫。

[15]乙未,以崔圓為太子少師,李麟為少傅,皆罷政事。

上頗好鬼神,太常少卿王專依鬼神以求媚,每議禮儀,多雜以巫祝俚俗。

上悅之,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15]乙未(二十四日),肅宗任命崔圓為太子少師,李麟為太子少傅,都罷免他們的政事。

肅宗迷信鬼神,所以太常少卿王專門以鬼神之事來取一悅肅宗,每當議論禮儀時,王就常常夾雜一些巫術和俚俗。

肅宗很喜歡王,於是就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16]贈故常山太守顏杲卿太子太保,謚曰忠節,以其子威明為太僕丞。

杲卿之死也,楊國忠用張通幽之譖,竟無褒贈。

上在鳳翔,顏真卿為御史大夫,泣訴於上,上乃出通幽為普安太守,具奏其狀於上皇,上皇杖殺通幽。

杲卿子泉明為王承業所留,因寓居壽陽,為史思明所虜,裹以牛革,送於范陽,會安慶緒初立,有赦,得免。

思明降,乃得歸,求其父一屍一於東京,得之,遂並袁履謙一屍一棺斂以歸。

杲卿姊妹女及泉明之子皆流落河北;真卿時為蒲州刺史,使泉明往求之,泉明號泣求訪,哀感路人,久乃得之。

泉明詣親故乞索,隨所得多少贖之,先姑姊妹而後其子。

姑女為賊所掠,泉明有錢二百緡,欲贖己女,閔其姑愁悴,先贖姑女;比更得錢,求其女,已失所在。

遇群從姊妹及父時將吏袁履謙等妻子流落者,皆與之歸,凡五十餘家,三百餘口,均減資糧,一如親戚。

至蒲州,真卿悉加贍給,久之,隨其所適而資送之。

袁履謙妻疑履謙衣衾儉薄,發棺視之,與杲卿無異,乃始慚服。

[16]追贈故常山太守顏杲卿太子太保,謚號為「忠節」,任命他的兒子顏威明為太僕丞。

顏杲卿殉難時,因為楊國忠聽信張通幽的讒言,竟沒有追贈官銜以褒揚。

肅宗在鳳翔時,顏真卿為御史大夫,曾向肅宗哭訴此事,於是肅宗將張通幽外放為普安郡太守,然後把此事上奏玄宗,玄宗命令用棍子打死了張通幽。

顏杲卿的兒子顏泉明被王承業收留,因此寓居壽陽縣,後來被史思明俘虜,裹以牛皮,送往范陽,適逢安慶緒剛即位,有赦免令,顏泉明免於一死。

史思明歸順朝廷後,顏泉明才得以歸來,在東京尋找到他父親顏杲卿的一屍一體,就同袁履謙的一屍一體一起裝入棺材,送歸長安。

顏杲卿妹妹的女兒與顏泉明的兒子都流落在河北地區,顏真卿當時為蒲州刺史,就讓顏泉明去尋找,顏泉明號泣求訪,以至感動了過路的行人,過了很久才找到。

然後顏泉明又往親戚故友那裡去借錢,依借得的數目而贖人,先是姑母姊妹,而後才贖回自己的兒子。

當時姑母的女兒被叛軍搶掠而去,顏泉明有錢二百緡,想贖回自己的女兒,但因為憐憫姑母的愁苦,就先贖回了姑母的女兒。

等到再借來錢贖自己的女兒時,已找不到了。

顏泉明遇到流落在河北地區的堂姊妹以及父親的將吏袁履謙等人的妻子,都讓他們跟隨一起回來,總共收羅了五十多家,三百多口人,一路上有資糧則大家均分,一如對待自己的親戚。

到了蒲州,顏真卿對他們都加以接濟,住了一段時間以後,按照他們的意願,資送他們而去。

袁履謙的妻子曾經懷疑袁履謙入殮時衣被比顏杲卿儉薄,等打開棺材檢視,與顏杲卿沒有區別,心中才慚愧信服。

[17]六月,己酉,立太一壇於南郊之東,從王之請也。

上嘗不豫,卜雲山川為祟,請遣中使與女巫乘驛分禱天下名山、大川。

巫恃勢,所過煩擾州縣,干求受贓。

黃州有巫,盛年美色,從無賴少年數十,為蠹尤甚,至黃州,宿於驛捨。

刺史左震晨至驛,門扃鎖,不可啟,震怒,破鎖而入,曳巫於階下斬之,所從少年悉斃之。

籍其贓,數十萬,具以狀聞,且請以其贓代貧民租,遣中使還京師,上無以罪也。

[17]六月己酉(初九),肅宗根據王的請求,於長安南郊的東面立太一神壇。

肅宗曾經身一體有病,占卜者說是因為山河在作祟,於是王就請求派宦官與女巫乘驛馬分別去禱告天下的名山、大河。

這些女巫依仗著權勢,在所經過的地方煩擾州縣官吏百姓,索要財物。

黃州有一女巫,年輕漂亮,身後跟隨著數十名無賴少年,為害尤其嚴重,到了黃州,住在驛站的館舍中。

黃州刺史左震早晨來到驛站,見到館舍的門閂鎖著,打不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