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1]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

漢紀十九漢宣帝神爵四年(癸亥,公元前58年)

[1]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

[1]春季,二月,長安有鳳凰飛集、甘露降落,因而大赦天下。

[2]穎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八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穎川尤多。

夏,四月,詔曰:「穎川太守霸,宣明詔令,百姓鄉化,孝子、弟弟、貞婦、順孫日以眾多,田者讓畔,道不拾遺,養視鰥寡,贍助貧窮,獄或八年無重罪囚;其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

而穎川孝、弟、有行義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賜爵及帛。

後數月,征霸為太子太傅。

[2]穎川太守黃霸在穎川郡前後八年,郡中事務治理得愈加出色。

當時,鳳凰、神雀多次飛集各郡國,其中以穎川郡最多。

夏季,四月,漢宣帝頒布詔書說:「穎川太守黃霸,對各項詔令都明確宣示,大力推行,屬下百姓嚮往禮義教化,孝順父母的子女、相互友一愛一的兄弟、貞節的婦女、尊敬老人的孫子日益增多,田界相連的農民相互謙讓,在路上遺失的東西無人貪心拾取,奉養照顧孤寡老人,幫助貧苦窮弱,有的監獄連續八年沒有重罪囚犯。

賜黃霸關內侯爵位,黃金一百斤和中二千石俸祿。」

對穎川郡中孝順、友一愛一和其他具有仁義品行的百姓,以及三老、力田等鄉官,都分別賜予不等的爵位和財帛。

幾個月後,漢宣帝又徵調黃霸擔任太子太傅。

[3]五月,匈奴單于遣弟呼留若王勝之來朝。

[3]五月,匈奴單于派其弟呼留若王勝之前來朝見漢宣帝。

[4]冬,十月,鳳皇十一集杜陵。

[4]冬季,十月,十一隻鳳凰飛集杜陵。

[5]河南太守嚴延年為治陰鷙酷烈,眾人所謂當死者一朝出之,所謂當生者詭殺之,吏民莫能測其意深淺,戰慄不敢犯禁。

冬月,傳屬縣囚會論府上,流血數里,河南號曰「屠伯」。

延年素輕黃霸為人,及比郡為守,褒賞反在己前,心內不服。

河南界中又有蝗蟲,府丞義出行蝗,還,見延年。

延年曰:「此蝗豈鳳皇食邪?」

義年老,頗悖,素畏延年,恐見中傷。

延年本嘗與義俱為丞相史,實親厚之,饋遺之甚厚。

義愈益恐,自筮,得死卦,忽忽不樂,取版至長安,上書言延年罪名十事;已拜奏,因飲藥自一殺,以明不欺。

事下御史丞按驗,得其語言怨望、誹謗政治數事。

十一月,延年坐不道,棄市。

[5]河南太守嚴延年治理郡務陰狠酷烈,眾人認為應處死罪的,被他突然釋放;眾人認為無死罪的,卻被他無端處死。

屬吏、百姓誰都無法探知其心意如何,所以大家都戰戰兢兢,不敢違犯其禁令。

每到冬季,嚴延年將所屬各縣的囚犯傳到郡衙集中,進行審判,血流數里,所以河南郡百姓都稱其為「屠夫長官」。

嚴延年素來輕視黃霸的為人,及至在相鄰的郡擔任太守,見朝廷對黃霸的褒獎賞賜反倒超過自己,內心不服。

河南郡中出現蝗蟲,名叫義的府丞出外巡視蝗災,回來後,去見嚴延年。

嚴延年說:「這些蝗蟲豈不正好是鳳凰的食物嗎?」

義年紀已老,有些糊塗,平時對嚴延年就很畏懼,生怕遭到嚴延年的中傷陷害。

本來,嚴延年曾與義一起當過丞相史,實際上對他很親厚,這次又送給義非常豐厚禮品。

但義卻更加恐懼,自己占卦,得到「死卦」,於是悶悶不樂,請假前往長安,上書控告嚴延年十大罪狀。

呈上奏章後,便喝毒一藥自一殺,以表明自己不欺騙朝廷。

此事被交與御史丞調查核實,查出嚴延年有在言談話語中對朝廷心懷怨望,誹謗朝政等幾樁罪名。

十一月,嚴延年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斬首示眾。

初,延年母從東海來,欲從延年臘;到洛陽,適見報囚,母大驚,使止都亭,不肯入府。

延年出至都亭謁母,母閉閣不見。

延年免冠頓首閣下,良久,母乃見之,因數責延年:「幸得備郡守,專治千里,不聞仁一愛一教化,有以全安愚民;顧乘刑罰,多刑殺人,欲以立威,豈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頓首謝,因為母御歸府捨。

母畢正臘,謂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獨殺。

我不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東歸,掃除墓地耳!」遂去,歸郡,見昆弟、宗人,復為言之。

後歲余,果敗,東海莫不賢智其母。

當初,嚴延年的母親從東海郡來看兒子,打算跟隨嚴延年一起進行臘祭。

到洛陽時,正遇到處決囚犯。

其母大吃一驚,便留在驛站中,不肯進府。

嚴延年來到驛站謁見母親,其母緊閉房門,不肯見他。

嚴延年摘下帽子,在門外崑叩頭,過了很長時間,其母才與他相見,並一再責備嚴延年說:「你有幸當了郡太守,獨自管轄方圓一千里的地區,沒聽說你以仁一愛一教育、感化百姓,使百姓們得到安定和保全,反而利用刑罰,大量殺人,企圖借此樹立威嚴,這豈是作百姓父母官的本意?」

嚴延年再次叩頭,表示服罪,並親自為母親駕車回到住所。

其母在臘祭完畢以後,對嚴延年說:「天道悠悠,神明在上,殺人者必將為人所殺。

想不到我到了暮年,卻將看到正當壯年的兒子遭受刑戮!我要走了,離開你東歸故鄉,打掃墓地去了!」於是離去。

回到東海郡,見到嚴延年的兄弟和族人,又將上面的話說與他們。

一年多以後,嚴延年果然被殺,東海郡人無不讚歎其母的賢明、智慧。

[6]匈奴握衍朐單于暴虐,好殺伐,國中不附。

及太子、左賢王數讒左地貴人,左地貴人皆怨。

會烏桓擊匈奴東邊姑夕王,頗得人民,單于怒。

姑夕王恐,即與烏禪幕及左地貴人共立稽侯為呼韓邪單于,發左地兵四五萬人,西擊握衍朐單于,至姑且水北。

未戰,握衍朐單于兵敗走,使人報其弟右賢王曰:「匈奴共攻我,若肯發兵助我乎?」

右賢王曰:「或不一愛一人,殺昆弟、諸貴人。

各自死若處,無來污我!」握衍朐單于恚,自一殺。

左大且渠都隆奇亡之右賢王所,其民盡降呼韓邪單于。

呼韓單于歸庭;數月,罷兵,使各歸故地,乃收其兄呼屠吾斯在民間者,立為左谷蠡王,使人告右賢貴人,欲令殺右賢王。

其冬,都隆奇與右賢王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發兵數萬人東襲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兵敗走。

屠耆單于還,以其長子都塗吾西為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樓頭為右谷蠡王,留居單于庭。

[6]匈奴握衍朐單于暴虐凶殘,好殺人,全國上下都離心離德。

太子、左賢王又多次誣陷東部地區的貴族,這些人全都感到怨恨。

正在此時,烏桓派兵襲擊居於匈奴東部邊疆的姑夕王,獲得大批人口,單于很惱怒。

姑夕王害怕單于降罪,便與烏禪幕及東部地區貴族一同擁立稽侯為呼韓邪單于,並征發東部地區軍隊四五萬人,向西進攻握衍朐單于,直抵姑且水北岸。

尚未交戰,握衍朐單于的軍隊已先行敗逃,派人通知其弟右賢王說:「匈奴人一起攻擊我,你肯發兵幫助我嗎?」

右賢王說:「你不一愛一惜別人,屠一殺兄弟和各位貴族,你就死在自己那裡吧,不要來玷污我!」握衍朐單于感到憤恨,自一殺而死。

左大且渠都隆奇逃到右賢王住地,屬下部眾全部歸降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回到王庭。

數月之後,將軍隊遣散,命各回本地,找到在民間的兄長呼屠吾斯,立為左谷蠡王,並派人煽動右賢王屬下貴族,打算命其殺死右賢王。

這年冬天,都隆奇與右賢王共同擁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發兵數萬向東進攻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軍隊敗逃。

屠耆單于返回本地,立其長子都塗吾西為左谷蠡王,小兒子姑瞀樓頭為右谷蠡王,命二人留居單于王庭。

五鳳元年(甲子、前57)

五鳳元年(甲子,公元前57年)

[1]春,正月,上幸甘泉,郊泰。

[1]春季,正月,漢宣帝前往甘泉,在泰祭祀天神。

[2]皇太子冠。

[2]皇太子劉舉行加冠典禮。

[3]秋,七月,匈奴屠耆單于使先賢撣兄右奧王與烏藉都尉各二萬騎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

是時西方呼揭王來與唯犁當戶謀,共讒右賢王,言欲自立為單于。

屠耆單于殺右賢王父子;後知其冤,復殺唯犁當戶,於是呼揭王恐,遂畔去,自立為呼揭單于。

右奧王聞之,即自立為車犁單于。

烏藉都尉亦自立為烏藉單于。

凡五單于。

屠耆單于自將兵東擊車犁單于,使都隆奇擊烏藉。

烏藉、車犁皆敗,西北走,與呼揭單于兵合為四萬人。

烏藉、呼揭皆去單于號,共併力尊輔車犁單于。

屠耆單于聞之,使左大將、都尉將四萬騎分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自將四萬騎西擊車犁單于。

車犁單于敗,西北走。

屠耆單于即引兵西南留敦地。

[3]秋季,七月,匈奴屠耆單于派先賢撣的哥哥右奧王與烏藉都尉各率二萬騎兵屯駐於東部地區,以防備呼韓邪單于。

此時,匈奴西部呼揭王前來與唯犁當戶合謀,一同陷害右賢王,說他想自立為單于。

屠耆單于殺死右賢王父子,後得知右賢王冤枉,便又將唯犁當戶殺死,於是呼揭王心中害怕,叛逃而去,自立為呼揭單于。

右奧王聽說後,便自立為車犁單于。

烏藉都尉也自立為烏藉單于。

於是匈奴一共有了五位單于。

屠耆單于親自率兵向東進攻車犁單崑於,派都隆奇率兵進攻烏藉單于。

烏藉、車犁兩單于戰敗,向西北方向退走,與呼揭單于合兵一處,共四萬人,烏藉、呼揭都去掉單于稱號,共同全力輔助車犁單于。

屠耆單于聽說後,派左大將、都尉率領騎兵四萬分別屯駐於東部,以防備呼韓邪單于,自己親率騎兵四萬向西進攻車犁單于。

車犁單于兵敗,向西北方向退去。

屠耆單于遂即率兵轉向西南,留居敦地區。

漢議者多曰:「匈奴為害日久,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

詔問御史大夫蕭望之,對曰:「《春秋》,晉士丐帥師侵齊,聞齊侯卒,引師而還,君子大其不伐喪,以為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

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內欣然,夷狄莫不聞。

未終奉約,不幸為賊臣所殺;今而伐之,是乘亂而幸災也,彼必奔走遠遁。

不以義動,兵恐勞而無功。

宜遣使者弔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四夷聞之。

鹹貴中國之仁義。

如遂蒙恩得復其位,必稱臣服從,此德之盛也。」

上從其議。

漢朝群臣議論匈奴的形勢,多數人認為:「匈奴為害多年,可乘其衰敗內亂的機會興兵將其滅亡。」

漢宣帝下詔向御史大夫蕭望之詢問,蕭望之回答說:「《春秋》上記載,晉國士率兵征伐齊國,聽說齊侯去世的消息,便率兵撤回。

君子重視的是,不乘敵國喪亂的機會去進攻,認為恩足以使孝子心服,義足以使諸侯感動。

匈奴前任單于仰慕漢朝的禮儀教化,一心向善,自稱是漢的小一弟一弟,派使臣請求和親,使天下人感到欣慰,四方夷狄外族無不知曉。

不幸的是,尚未最後締約,他已被一奸一臣所殺。

如今若去征伐匈奴,是乘人之危,幸災樂禍,他們肯定要向遠方逃遁。

我們興此不義之師,恐怕會勞而無功。

應派使者前去弔喪慰問,並扶助他們於衰弱之中,為之解救災患,四方外夷聽說後,都會尊敬中國的仁義。

假如能使匈奴人因漢的恩德復位,必定會對我朝稱臣服從,這才稱得上是天子的盛德。」

漢宣帝聽從了蕭望之的建議。

[4]冬,十有二月,乙酉朔,日有食之。

[4]冬季,十二月乙酉朔(初一),出現日食。

[5]韓延壽代蕭望之為左馮翊。

望之聞延壽在東郡時放散官錢千餘萬,使御史案之。

延壽聞知,即部吏案校望之在馮翊時廩犧官錢放散百餘萬。

望之自奏:「職在總領天下,聞事不敢不問,而為延壽所拘持。」

上由是不直延壽,各令窮竟所考。

望之卒無事實。

而望之遣御史案東郡者,得其試騎士日奢僭逾制;又取辟銅物,候月食鑄刀劍,效尚方事;及取辟錢私假徭使吏;及治飾車甲三百萬以上。

延壽竟坐狡猾不道,棄市。

吏民數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車轂,爭奏酒炙。

延壽不忍距逆,人人為飲,計飲酒石余。

使掾、史分謝送者:「遠苦吏民,延壽死無所恨!」百姓莫不流涕。

[5]韓延壽代替蕭望之擔任左馮翊。

蕭望之聽說韓延壽在東郡太守任上,曾發放官府之錢一千餘萬,便派御史前去調查,韓延壽聽到消息,也派人調查蕭望之在左馮翊任內發放屬於廩犧令掌管的一百多萬錢之事。

蕭望之上奏說:「我的職責是總領天下監察事務,聽到有人檢舉,就不敢不聞不問,卻受到韓延壽的要挾。」

漢宣帝因此認為韓延壽不對,命分別調查到底。

結果指控蕭望之動用官錢一事並無事實根據,而蕭望之派到東郡的御史卻查出韓延壽在考試騎兵之日,奢侈豪華,超過規定;又動用官銅,仿照尚方鑄造御一用刀劍之法,等到月食時鑄造刀劍;還動用官錢,私自僱用管理徭役的官吏;並加裝自己車輛的防箭設施,花費在三百萬錢以上。

韓延壽竟因此被指控犯有「狡猾不道」之罪,斬首示眾。

行刑時,官吏和百姓數千人送他到渭城,人們扶老攜幼,攀住韓延壽的囚車車輪不放,爭相進奉酒肉。

韓延壽不忍拒絕,一一飲用,共計喝酒一石有餘,並讓原屬下官吏分別向前來送他的百姓致謝,說道:「辛苦各位遠程相送,我死而無恨!」百姓無不痛哭流涕。

二年(乙丑、前56)

二年(乙丑,公元前56年)

[1]春,正月,上幸甘泉,郊泰。

[1]春季,正月,漢宣帝前往甘泉,在泰祭祀天神。

[2]車騎將軍韓增薨。

五月,將軍許延壽為大司馬、車騎大將軍。

[2]車騎將軍韓增去世。

五月,將軍許延壽被任命為大司馬、車騎大將軍。

[3]丞相丙吉年老,上重之。

蕭望之意常輕吉,上由是不悅。

丞相司直奏望之遇丞相禮節倨慢,又使吏買賣,私所附益凡十萬三千,請逮捕系治。

秋,八崑月,壬午,詔左遷望之為太子太傅;以太子太傅黃霸為御史大夫。

[3]丞相丙吉年事已高,漢宣帝很尊重他。

蕭望之常輕視丙吉,漢宣帝對此很不高興。

丞相司直上奏彈劾蕭望之,說他對丞相時傲慢無禮,又曾派屬下官吏給自己家買賣東西,被派者私下貼錢共十萬三千,請求將蕭望之逮捕治罪。

秋季,八月壬午(初二),漢宣帝下詔將蕭望之降為太子太傅,任命太子太傅黃霸為御史大夫。

[4]匈奴呼韓邪單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襲屠耆單于屯兵,殺略萬餘人。

屠耆單于聞之,即自將六萬騎擊呼韓邪單于。

屠耆單于兵敗,自一殺。

都隆奇乃與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樓頭亡歸漢。

車犁單于東降呼韓邪單于。

冬,十一月,呼韓邪單于左大將烏厲屈與父呼累烏厲溫敦皆見匈奴亂,率其眾數萬人降漢;封烏厲屈為新城侯,烏厲溫敦為義陽侯。

是時李陵子復立烏藉都尉為單于,呼韓邪單于捕斬之;遂復都單于庭,然眾裁數萬人。

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自立為閏振單于,在西邊;呼韓邪單于兄左賢王呼屠吾斯亦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在東邊。

[4]匈奴呼韓邪單于派其中弟右谷蠡王等向西進攻屠耆單于的軍隊,斬殺、擄掠一萬餘人。

屠耆單于聞知後,立即親自率領騎兵六萬襲擊呼韓邪單于。

結果屠耆單于兵敗自一殺。

都隆奇便與屠耆單于的小兒子右谷蠡王姑瞀樓頭逃到漢朝歸降。

車犁單于向東歸降呼韓邪單于。

冬季,十一月,呼韓邪單于屬下左大將烏厲屈與其父呼累烏厲溫敦見匈奴內亂不止,率領部眾數萬人歸降漢朝。

漢宣帝封烏厲屈為新城侯,烏厲溫敦為義陽侯。

此時,李陵之子又擁立烏藉都尉為單于,被呼韓邪單于捕殺。

於是,呼韓邪單于重新定都單于王庭,但部眾只有數萬人。

屠耆單于的堂弟休旬王在匈奴西部邊疆自立為閏振單于;呼韓邪單于的兄長左賢王呼屠吾斯也在東部邊疆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

[5]光祿勳平通侯楊惲,廉潔無私;然伐其行能,又一性一刻害,好發人陰伏,由是多怨於朝廷。

與太僕戴長樂相失;人有上書告長樂罪,長樂疑惲教人告之,亦上書告惲罪曰:「惲上書訟韓延壽,郎中丘常謂惲曰:『聞君侯訟韓馮翊,當得活乎?』惲曰:『事何容易,脛脛者未必全也!我不能自保,真一人所謂「鼠不容一穴一,銜窶數」者也。

』又語長樂曰:『正月以來,天陰不雨,此《春秋》所記,夏侯君所言。

』」事下廷尉。

廷尉定國奏惲怨望,為妖惡言,大逆不道。

上不忍加誅,有詔皆免惲、長樂為庶人。

[5]光祿勳平通侯楊惲,廉潔無私,但一愛一誇耀自己的才幹,為人尖刻,好揭人隱私,所以在朝中結怨很多。

楊惲與太僕戴長樂不合,有人上書控告戴長樂之罪,戴長樂懷疑是楊惲指使,便也上書控告楊惲說:「楊惲上書為韓延壽辯護,郎中丘常對楊惲說:『聽說你為韓延壽辯解,能救他一命嗎?』楊惲說:『談何容易!正直的人未必能保全!我也不能自保,正如人們所說:「老鼠不為洞一穴一所容,只因它嘴裡銜的東西太大。」

』又曾對我說:『正月以來,天氣久陰不下雨,這類事,《春秋》上有過記載,夏侯勝也說到過。

意味著將有臣下犯上作亂。

』」此事交給廷尉處理。

廷尉於定國上奏參劾楊惲心懷怨望,惡言誹謗,大逆不道。

漢宣帝不忍心殺人,下詔將楊惲、戴長樂全都免官貶為平民。

三年(丙寅、前55)

三年(丙寅,公元前55年)

[1]春,正月,癸卯,博陽定侯丙吉薨。

[1]春季,正月癸卯(二十六日),博陽侯丙吉去世。

班固贊曰:古之制名,必由象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故《經》謂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明其一體相待而成也。

是故君臣相配,古今常道,自然之勢也。

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

是時黜陟有序,眾職修理,公卿多稱其位,海內興於禮讓。

覽其行一事,豈虛呼哉!

班固贊曰:古代確定一件事物的名稱,必定從與此相類似的事物中得來,遠的取之於其他事物,近的取之於自身。

所以在儒家經典中,將君王比喻為頭顱,臣子比喻為大一腿和手臂,表明君臣一體相輔相成的關係。

所以君臣之間的密切配合,是古今的通常之理,自然之勢。

近觀漢朝丞相,漢高祖開創基業,蕭何、曹參政績第一;漢宣帝中興漢朝,丙吉、魏相最有聲譽。

當時,各級官員的降黜、陞遷都有相應的標準,各類機構健全、適當,公卿大臣大都各稱其職,禮讓之風在國內興起。

觀察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可知道他們的政績、名譽崑,並非偶然所致。

[2]二月,壬辰,黃霸為丞相。

霸材長於治民,及為丞相,功名損於治郡。

時京兆尹張敞捨雀飛集丞相府,霸以為神雀,議欲以聞。

敞奏霸曰:「竊見丞相請與中二千石、博士雜問郡、國上計長史、守丞為民興利除害,成大化,條其對。

有耕者讓畔,男一女異路,道不拾遺,及舉孝子、貞婦者為一輩,先上殿;舉而不知其人數者,次之;不為條教者在後。

叩頭謝丞相,口雖不言,而心欲其為之也。

長史、守丞對時,臣敞合有雀飛止丞相府屋上,丞相以下見者數百人。

邊吏多知雀者,問之,皆陽不知。

丞相圖議上奏曰:『臣問上計長史、守丞以興化條,皇天報下神爵。

』後知從臣敞捨來,乃止。

郡國吏竊笑丞相仁厚有知略,微信奇怪也。

臣敞非敢毀丞相也,誠恐群臣莫白,而長史、守丞畏丞相指,歸捨法令,各為私教,務相增加,澆淳散樸,並行偽貌,有名亡實,傾搖解怠,甚者為妖。

假令京師先行讓畔、異路、道不拾遺,其實亡益廉貪、貞一婬一之行,而以偽先天下,固未可也。

即諸侯先行之,偽聲軼於京師,非細事也,漢家承敝通變,造起律令,所以勸善禁一奸一,條貫詳備,不可復加。

宜令貴臣明飭長史、守丞,歸告二千石,舉三老、孝弟、力田、孝廉、廉吏,務得其人,郡事皆以法令為檢式,毋得擅為條教;敢挾詐偽以一奸一名譽者,必先受戮,以正明好惡。」

天子嘉納敞言,召上計吏,使侍中臨飭,如敞指意。

霸甚慚。

[2]二月壬辰(疑誤),黃霸被任命為丞相。

黃霸的才能主要在治理百姓,當了丞相以後,聲譽比作郡守時有所下降。

當時,京兆尹張敞家的雀飛集丞相府,黃霸以為是神雀,與人商議,準備奏聞漢宣帝。

張敞上奏說:「我看到丞相要求與中二千石大臣及博士等一同向來京報告本年度工作情況的各郡、國長史、守丞詢問為民興利除害、推行教化的情況,讓他們逐條回答。

有報告當地農民謙讓田地界線,男一女不走一條道,路不拾遺,以及能舉出當地孝順子孫、貞節婦女人數的,列為一等,先上殿;雖然舉出,卻不知其人數的,列為二等;說不出這方面政績的,列在最後,向丞相叩頭謝罪。

丞相雖未明言,心中卻是希望他們也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長史、守丞對答時,我家有一群雀飛到丞相府,落在屋頂上,自丞相以下,看到的有數百人。

那些從邊地來的官吏,大多知道是雀,但丞相問他們,卻都裝作不知道。

丞相與人商議,準備上奏說:『我問各郡、國來京報告工作的長史、守丞各地的情況,都說禮義教化大興,所以上天派下神雀以回報陛下的盛德。

』後來得知是從我家飛來,方才停止。

各郡、國官吏都暗笑丞相雖然仁厚有智,但有些輕信奇聞怪事。

我並不是敢於詆毀丞相,只是怕群臣誰都不敢說明此事,而各郡、國長史、守丞又畏懼丞相指責,回去後廢棄國家法令,人人執行自己的條令,競相增多,使原本淳樸的風氣變得日益浮薄,人人行為虛偽,有名無實,動搖懈怠,嚴重的甚至做邪惡之事。

假如京師長安率先倡導農民互相謙讓田地界線,男一女不同走一路,道不拾遺等等,實際上對區分廉潔貪婪、貞節一婬一亂的行為並無益處,反倒以虛偽的政績列為天下第一,這當然是不對的。

即使是封國先這樣作,以虛假政績欺騙朝廷,也不是小事。

我大漢承接了秦朝的各種弊端,加以變通而制定法令,目的在於鼓勵善行,禁止一奸一惡,條理詳實周密,已不能再有增加。

所以我認為,應派地位尊貴的大臣明確指示各郡、國長史、守丞,回去轉告各地二千石官員,在保舉三老、孝弟、力田、孝廉及廉潔官吏時,務必選人得當,處理郡、國事務都應以國家法令為依據,不得擅自增加、修改。

如有敢於靠弄虛作假來欺世盜名者,必須先受誅殺,用以明確顯示朝廷的好惡。」

漢宣帝對張敞的建議極為讚賞,予以採納,召集各地來京報告工作的官員,派侍中前往發佈指示,如同張敞的建議。

黃霸深感慚愧。

又,樂陵侯史高以外屬舊恩侍中,貴重,霸薦高可太尉。

天子使尚書召問霸:「太尉官罷久矣。

夫宣明教化,通達幽隱,使獄無冤刑,邑無盜賊,君之職也。

將相之官,朕之任焉。

侍中、樂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親,君何越職而舉之?」

尚書令丞相對,霸免冠謝罪,數日,乃決,自是後不敢復有所請。

然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

再有,樂陵侯史高依靠外戚的身份及對漢宣帝的舊時恩義,擔任侍中,地位尊貴、顯赫,黃霸推薦史高擔任太尉。

漢宣帝派尚書召見黃霸問道:「太尉一職早已撤銷。

你的職責是:宣明教化,讓隱情上達,使國家無冤獄,城鄉無盜賊。

將相一類官員的任免是朕的任務。

侍中、樂陵侯史高,是朕的親近大臣崑,朕對他非常瞭解,你為何越權保舉?」

命尚書令聽取黃霸的回答。

黃霸摘下帽子謝罪。

數日之後,漢宣帝才下令對此事不予追究。

從此以後,黃霸再也不敢有所建議。

然而,自漢朝建立以來。

說到治理百姓的官吏,黃霸居第一位。

[3]三月,上幸河東,祠后土。

減天下口錢;赦天下殊死以下。

[3]三月,漢宣帝巡遊河東郡,祭祀后土神。

下詔減少天下人頭稅,赦免天下死刑以下罪犯。

[4]六月,辛酉,以西河太守杜延年為御史大夫。

[4]六月辛酉(十六日),漢宣帝任命西河太守杜延年為御史大夫。

[5]置西河、北地屬國以處匈奴降者。

[5]設置西河、北地屬國,以安置歸降漢朝的匈奴人。

[6]廣陵厲王胥使巫李女須祝詛上,求為天子。

事覺,藥殺巫及宮人二十餘人以絕口。

公卿請誅胥。

[6]廣陵王劉胥讓巫師李女須詛咒漢宣帝,求神靈保佑他自己作皇帝。

此事被人發覺,劉胥用毒一藥將巫師李女須以及宮女二十餘人毒死,企圖殺人滅口。

公卿大臣請求將劉胥處死。

四年(丁卯、前54)

四年(丁卯,公元前54年)

[1]春,胥自一殺。

[1]春季,劉胥自一殺。

[2]匈奴單于稱臣,遣弟右谷蠡王入侍。

以邊塞亡寇,減戍卒什二。

[2]匈奴單于向漢朝稱臣,派其弟右谷蠡王到長安來充當人質。

漢朝因邊塞地區沒有了外族入侵的戰事,將屯戍兵卒減少十分之二。

[3]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言:「歲數豐穰,谷賤,農人少利。

故事: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

宜糴三輔、弘農、河東、上一黨一、太原郡谷,足供京師,可以省必東漕卒過半。」

上從其計。

壽昌又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增其賈而糴,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

民便之。

上乃下詔賜壽昌爵關內侯。

[3]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上奏說:「連續幾年豐收,谷價低,農民獲利少。

按以往慣例,每年從函谷關以東地區運輸糧食四百萬斛以供一應京師,需用運糧卒六萬人。

應從三輔、弘農、河東、上一黨一、太原等郡購買糧食,以供一應京師,可以節省函谷關以東運糧卒一半以上。」

漢宣帝接受了耿壽昌的建議。

耿壽昌又稟告說:「命令沿邊各郡一律修建糧倉,在糧價低時加價買進,糧價高時減價售出,名為『常平倉』。」

百姓因此受益。

漢宣帝於是下詔賜耿壽昌關內侯爵。

[4]夏,四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4]夏季,四月辛丑朔(初一),出現日食。

[5]楊惲既失爵位,家居治產業,以財自娛。

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孫會宗與惲書,諫戒之,為言「大臣廢退,當闔門惶懼,為可憐之意;不當治產業,通賓客,有稱譽。」

惲,宰相子,有材能,少顯朝廷,一朝以昧語言見廢,內懷不服,報會宗書曰:「竊自思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常為農夫以沒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不意當復用此為譏議也!夫人情一人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

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羔,鬥酒自勞,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誠荒一婬一無度,不知其不可也。」

又惲兄子安平侯譚謂惲曰:「侯罪薄,又有功,且復用!」惲曰:「有功何益!縣官不足為盡力。」

譚曰:「縣官實然。

蓋司隸、韓馮翊皆盡力吏也,俱坐事誅。」

會有日食之變,騶馬猥佐成上書告「惲驕奢,不悔過。

日食之咎,此人所致。」

章下廷尉,按驗,得所予會宗書,帝見而惡之。

廷尉當惲大逆無道,要斬;妻子徙酒泉郡;譚坐免為庶人,諸在位與惲厚善者,未央衛尉韋玄成及孫會宗等,皆免官。」

[5]楊惲失掉封爵、官位後,住在家裡治理產業,用財富自我娛樂。

楊惲的朋友安定太守西河人孫會宗寫信勸戒他說:「大臣被罷黜貶謫之後,應當閉門在家,惶恐不安,以示可憐之意。

不應治理產業,交結賓客,享有聲譽。」

楊惲為丞相楊敞之子,很有才幹,年輕時就在朝廷中嶄露頭角,一時受到暖昧語言的中傷,遭到罷黜,內心不服,給孫會宗回信說:「我暗自思量,自己的崑過錯已太大了,行為已有虧欠,將長久做一名農夫度過一生,所以率領妻子兒女,致力於農桑之事,想不到又因此受人譏評!人情所不能克制的事,連聖人都不加禁止。

所以即使是至尊無上的君王,至親無比的父親,為他們送終,也有一定的時限。

我得罪皇上,已三年了,農家勞作辛苦,每年伏日、臘月,煮羊燉羔,用酒一鬥,自我犒勞,酒後耳熱,仰面朝天,敲著瓦盆,放聲吟唱,詩中寫道:『南山種田,荒蕪雜亂,種一頃豆,落地成秧。

人生不過及時樂,等待富貴何時來!』就算是荒一婬一無度,我不知不可以如此。」

再有,楊惲兄長的兒子安平侯楊譚對楊惲說:「你的罪並不大,又曾於國有功,將會再次被任用。」

楊惲說:「有功又有什麼用!不值得為皇上盡力!」楊譚說:「皇上確實如此。

司隸校尉蓋寬饒、左馮翊韓延壽都是盡力的官吏,都因事被誅殺。」

正巧出現日食,一個名叫成的馬伕頭上書控告楊惲說:「楊惲驕傲奢侈,不思悔過。

這次出現日食,就是因為楊惲的關係。」

奏章交給廷尉,經過核查,發現了楊惲寫給孫會宗的信,漢宣帝看了以後,對楊惲深惡痛絕。

廷尉判處楊惲大逆不道之罪,腰斬;妻、兒放逐酒泉郡;楊譚受其牽連,也被貶為平民;幾位與楊惲關係友善的在職官員,如未央衛尉韋玄成和孫會宗等,都被罷免官職。

臣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為丞相,於定國為廷尉,而趙、蓋、韓、楊之死皆不厭眾心,其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議賢、議能,若廣漢、延壽之治民,可不謂能乎!寬饒、惲之剛直,可不謂賢乎!然則雖有死罪,猶將宥之,況罪不足以死乎!揚子以韓馮翊之訴蕭為臣之自失。

夫所以使延壽犯上者,望之激之也。

上不之察,而延壽獨蒙其辜,不亦甚哉!

臣司馬光曰:以漢宣帝的英明,加上魏相、丙吉當丞相,於定國當廷尉,而趙廣漢、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的被殺都不能使眾人心服,這實在是漢宣帝善政的最大污點!《周官》上關於司寇職責的規定,有「議賢」、「議能」,像趙廣漢、韓延壽在治理百姓方面,能不說他們有才能嗎!而蓋寬饒、楊惲剛強正直,能不說他們賢明嗎!既然這樣,那麼即使真有死罪,仍應寬恕,何況罪不至死呢!揚雄認為,韓延壽誹謗蕭望之是自取其禍。

但韓延壽之所以冒犯上官,則是因蕭望之的一逼一十迫。

漢宣帝不察究竟,使韓延壽獨受其辜,不是太過分了嗎!

[6]匈奴閏振單于率其眾東擊郅支單于。

郅支與戰,殺之,並其兵;遂進攻呼韓邪。

呼韓邪兵敗走,郅支都單于庭。

[6]匈奴閏振單于率領軍隊向東進攻郅支單于。

郅支單于與其交戰,殺死閏振單于,兼併了閏振單于的軍隊,於是進攻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兵敗退走,郅支單于建都單于王庭。

甘露元年(戊辰、前53)

甘露元年(戊辰,公元前53年)

[1]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1]春季,正月,漢宣帝前往甘泉,在泰祭祀天神。

[2]楊惲之誅也,公卿奏京兆尹張敞,惲之一黨一友,不宜處位。

上惜敞材,獨寢其奏,不下。

敞使掾絮舜有所案驗,舜私歸其家曰:「五日京兆耳,安能復案事!」敞聞舜語,即部吏收舜系獄,晝夜驗治,竟致其死事。

舜當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盡,延命乎?」

乃棄舜市。

會立春,行冤獄使者出,舜家載一屍一併編敞教,自言使者。

使者奏敞賊殺不辜。

上欲令敞得自便,即先下敞前坐楊惲奏,免為庶人。

敞詣闕上印綬,便從闕下亡命。

數月,京師吏民解弛,鼓數起,而冀州部中有大賊,天子思敞功效,使使者即家在所召敞。

敞身被重劾,及使者至,妻子家室皆泣,而敞獨笑曰:「吾身亡命為民,郡吏當就捕。

今使者來,此天子欲用我也。」

裝隨使者,詣公車上書曰:「臣前幸得備位列卿,待罪京兆,坐殺掾絮舜。

舜本臣敞素所厚吏,數蒙恩貸;以臣有章劾當免,受記考事,便歸臥家,謂臣五日京兆。

背恩忘義,傷薄俗化。

臣竊以舜無狀,枉法以誅之。

臣敞賊殺不辜,鞠獄故不直,雖伏明法,死無所恨!」天子引見敞,拜為冀州刺史。

敞到部,盜賊屏跡。

[2]楊惲被殺之後,公卿上奏彈劾京兆尹張敞,說他是楊惲的朋一黨一,不應再佔據官位。

漢宣帝一愛一惜張敞的才幹,特將奏章壓下不發。

張敞派下屬官員絮舜調查某事,絮舜私自回家,說道:「張敞這個京兆尹最多再干五天罷了,怎能再來查問!」張敞聽說絮舜如此說他,立即派官吏將絮舜逮捕下獄,晝夜審崑訊,終於使他被定成死罪。

絮舜被殺之前,張敞派主簿拿著他寫的教,告訴絮舜:「我這個『五天京兆尹』究竟怎麼樣?冬季已經過去,想多活幾天嗎?」

於是將絮舜斬首示眾。

適逢立春,朝廷派出調查冤獄的使者,絮舜的家屬抬著絮舜的一屍一體,將張敞寫給絮舜的教聯在辯冤狀上,向使者控告張敞。

使者上奏漢宣帝,稱張敞殘殺無辜。

漢宣帝打算對張敞從輕發落,便先將以前彈劾張敞為楊惲朋一黨一的奏章發下,將其免官,貶為平民。

張敞到宮門前交還印綬,然後從宮門前逃走。

數月之後,京師官吏百姓懈怠,多次敲響追捕盜賊的警鼓,冀州也出現巨盜。

漢宣帝想起張敞為政的功效,派使臣前往張敞家徵召張敞。

張敞身遭嚴厲彈劾,當朝廷使臣到來,其妻子、家屬都嚇哭了,只有張敞笑著說:「我是一個逃亡的平民,應由郡中派官員來逮捕我。

如今朝廷使臣到來,這是天子要起用我。」

於是整治行裝,隨使臣前往公車府,上書漢宣帝說:「我先前有幸位列九卿,擔任京兆尹,被指控殺死屬員絮舜。

絮舜本是我平時厚待的官吏,曾幾次加恩寬恕他的過失。

他認為我受人彈劾,當會免官,所以我派他去查辦事情,他竟然回家睡大覺,說我只能再當五天京兆尹,實在是忘恩負義,傷風敗俗。

我因他態度惡劣,便借法令以洩私憤,將他誅殺。

我殘殺無辜,判案故意不公,即使伏法,也死而無恨!」漢宣帝召見張敞,任命他為冀州刺史。

張敞到任後,盜賊斂跡不敢再出。

[3]皇太子柔仁好儒,見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繩下,常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柰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過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3]皇太子劉一性一格溫柔仁厚,喜歡儒家經術,看到漢宣帝任用的官員大多為一精一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曾在陪侍漢宣帝進餐的時候,從容進言說:「陛下過於依賴刑法,應重用儒生。」

漢宣帝生氣地說:「我大漢自有大漢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與『霸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樣,純用所謂『禮義教化』呢!況且俗儒不識時務,喜歡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為『名』,何為『實』,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於是歎息道:「敗壞我家基業的人將是太子!」

臣光曰:王霸無異道。

昔三代之隆,禮樂、征伐自在天子出,則謂之王。

天子微弱不能治諸侯,諸侯有能率其與國同討不庭以尊王室者,則謂之霸。

其所以行之也。

皆本仁祖義,任賢使能,賞善罰惡,禁暴誅亂;顧名位有尊卑,德澤有深淺,功業有鉅細,政令有廣狹耳,非若白黑、甘苦之相反也。

漢之所以不能復三代之治者,由人主之不為,非先王之道不可復行於後世也。

夫儒有君子,有小人。

彼俗儒者,誠不足與為治也。

獨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稷、契、皋陶、伯益、伊尹、周公、孔子,皆大儒也,使漢得而用之,功烈豈若是而止邪!孝宣謂太子懦而不立,暗於治體,必亂我家,則可矣;乃曰王道不可行,儒者不可用,豈不過哉!非所以則訓示子孫,垂法將來者也。

臣司馬光曰:「王道」與「霸道」,並無實質的不同。

過去,夏、商、週三代昌盛時,無論是制禮作樂,還是發動戰爭,都由天子決定,則稱之為「王道」。

天子微弱,不能控制諸侯時,諸侯中有能率領盟國共同征討叛逆以尊奉王室的,則稱之為「霸道」。

無論行「王道」還是「霸道」,都以仁義為根據,任用賢能,獎賞善美,懲罰邪惡,禁絕凶殘,誅除暴亂。

二者只不過於名位上有尊卑之分,德澤上有深淺之別,功業上有大小之差,政令上有廣狹之異罷了,並非像黑白、甘苦那樣截然相反。

漢朝之所以不能恢復夏、商、週三代那樣的盛世,是因為君王沒有去做,並不是古代聖王之道不能再行於後世。

在儒者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像漢宣帝所說的那種「俗儒」,當然不能同他們治理天下,但難道就不能訪求「真儒」而任用嗎!像後稷、契、皋陶、伯益、伊尹、周公、孔子,都是大儒,假如漢朝能得到他們而予以重用,漢朝的功業豈能只像現在這樣!漢宣帝說太子懦弱不能自立,不懂得治國的方法,必然將敗壞劉氏基業,這是可以的;可是說「王道」不可實行,儒者不可任用,豈不是太過分了!不能以此來訓示子孫,留給後人傚法。

[4]淮陽憲王好法律,聰達有材;王母張尤幸。

上由是疏太子而一愛一淮陽憲王,數嗟歎憲王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憲王,然用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及即位而許後以殺死,故弗忍也。

久之,上拜韋玄成為淮陽中尉,以玄成嘗讓爵於兄,欲以感諭憲王;由是太子遂安。

[4]淮陽王劉欽喜歡研究法律,聰明通達,很有才幹。

其母張特別受漢宣帝一寵一愛一。

因此,漢宣帝疏遠太子劉,疼一愛一淮陽王劉欽,曾幾次讚歎劉欽說:「真是我的兒子!」曾有意要立劉欽為太子,但因劉生於自己微賤之時,那時自己曾靠劉的母親許氏一娘一家照顧,而即位後,許皇后又被人害死,所以不忍心。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漢宣帝任命韋玄成為淮陽中尉,因韋玄成曾讓爵位給其兄長,漢宣帝想以此感動、教育劉欽。

於是太子的地位才穩固了。

[5]匈奴呼韓邪單于之敗也,左伊秩訾王為呼韓邪計,勸令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呼韓邪問諸大臣,皆曰:「不可。

匈奴之俗,本上氣力而下服役,以馬上戰鬥為國,故有威名於百蠻。

戰死,壯士所有也。

今兄弟爭國,不在兄則在弟,雖死猶有威名,子孫常長諸國。

漢雖強,猶不能兼併匈奴;柰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卑辱先單于,為諸國所笑!雖如是而安,何以復長百蠻!」左伊秩訾曰:「不然,強弱有時。

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

自且侯單于以來,匈奴日削,不能取按,雖屈強於此,未嘗一日安也。

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計何以過此!」諸大人相難久之。

呼韓邪從其計,引眾南近塞,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

郅支單于亦遣子右大將駒於利受入侍。

[5]匈奴呼韓邪單于被郅支單于打敗之後,左伊秩訾王為呼韓邪單于出謀劃策,勸他稱臣歸附漢朝,請求漢朝幫助,這樣做了,才能平定匈奴內亂。

呼韓邪單于徵求各位大臣的意見,都說:「不行。

我們匈奴的風俗,歷來崇尚力量,恥於在下面服侍別人,靠馬上征戰建立國家,所以威名才傳遍蠻夷各國。

戰死沙場,是壯士的本分。

如今我們內部兄弟爭國,不是哥哥得到,就是弟弟得到,即使戰死,仍有威名,子孫永遠統轄蠻夷各國。

漢朝雖然強大,仍不能吞併匈奴,我們為何敗壞先祖的制度,向漢朝稱臣,使歷代先王蒙受羞辱,被各國恥笑!即使能因此而得到安定,又怎能再統轄蠻夷各國!」左伊秩訾王說道:「不對,強弱之勢,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如今漢朝正當興盛,烏孫等城邦國家都已向漢朝稱臣。

我國自且侯單于以來,勢力日益削減,不能恢復,盡避倔強至今,卻未曾有一天安寧。

而今,稱臣於漢,則得以安全生存;如果不肯屈服,必陷於危亡境地。

還有什麼計策比這更好呢?」

各位大臣不斷對左伊秩訾王提出詰難,最後,呼韓邪單于終於接受了左伊秩訾王的建議,率眾南下,向漢朝邊塞靠近,派其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到長安做人質。

郅支單于也派其子右大將駒於利受到長安做人質。

[6]二月,丁巳,樂成敬侯許延壽薨。

[6]二月丁巳(二十一日),樂成侯許延壽去世。

[7]夏,四月,黃龍見新豐。

[7]夏季,四月,在新豐發現黃龍。

[8]丙申,太上皇廟火;甲辰,孝文廟火;上素服五日。

[8]丙申(初一),太上皇祭廟失火;甲辰(初九),漢文帝祭廟失火。

漢宣帝素服五日。

[9]烏孫狂王復尚楚主解憂,生一男鴟一靡一,不與主和;又暴惡失眾。

漢使衛司馬魏和意、副侯任昌至烏孫。

公主言:「狂王為烏孫所患苦,易誅也。」

遂謀置酒,使士拔劍擊之。

劍旁下,狂王傷,上馬馳去。

其子細沈瘦會兵圍和意、昌及公主於赤谷城;數月,都護鄭吉發諸國兵救之,乃解去。

漢遣中郎將張遵持醫藥治狂王,賜金帛;因收和意、昌系瑣,從尉犁檻車至長安,斬之。

[9]烏孫狂王泥一靡一又娶楚公主劉解憂為妻,生下一子,取名鴟一靡一。

狂王與公主關係不和睦,又暴戾兇惡,不得眾人之心。

漢朝派衛司馬魏和意為使臣,衛侯任昌為副使來到烏孫。

公主說:「狂王給烏孫帶來災患困苦,殺他很容易。」

於是定計,設置酒宴,派武士拔劍刺殺狂王。

但劍鋒刺偏,狂王受傷,上馬奔馳而去。

狂王之子細沈瘦率兵將魏和意、任昌以及公主等包一皮圍在赤谷城中。

數月之後,都護鄭吉徵調西域各國軍隊前來救援,圍城之兵方才離去。

漢朝派中郎將張遵攜帶醫藥來給狂王醫治,並賞賜黃金絲帛;將魏和意、任昌鎖拿,從尉犁用囚車押解到長安,處斬。

初,肥王翁歸一靡一胡婦子烏就屠,狂王傷時,驚,與諸翎侯俱去,居北山中,揚言母家匈奴兵來,故眾歸之;後遂襲殺狂王,自立為昆彌。

是歲,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通渠積穀,欲以討之。

當初,烏孫肥王翁歸一靡一與匈奴妻子生的兒子烏就屠,在狂王受傷時驚恐不崑安,與烏孫諸翎侯一齊逃走,藏在北方的山中,揚言其母親一娘一家匈奴派兵前來,所以烏孫百姓紛紛歸附於他。

後烏就屠襲殺狂王,自立為王。

這一年,漢朝派破羌將軍辛武賢率兵一萬五千來到敦煌,疏通河道,積聚糧食,準備征討烏就屠。

初,楚主侍者馮,能史書,習事,嘗持漢節為公主使,城郭諸國敬信之,號曰馮夫人,為烏孫右大將妻。

右大將與烏就屠相一愛一,都護鄭吉使馮夫人說烏就屠,以漢兵方出,必見滅,不如降。

烏就屠恐,曰「願得小號以自處!」帝征馮夫人,自問狀;遺謁者竺次、期門甘延壽為副,送馮夫人。

馮夫人錦車持節,詔烏就屠詣長羅侯赤谷城,立元貴一靡一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皆賜印綬。

破羌將軍不出塞,還。

後烏就屠不盡遍翎侯人眾,漢復遣長羅侯將三校屯赤谷,因為分別人民地界,大昆彌戶六萬餘,小昆彌戶四萬餘;然眾心皆附小昆彌。

當初,劉解憂的侍女馮能夠撰寫文書,瞭解漢朝與西域各國事務,所以曾攜帶漢朝符節為公主出使,各城邦國對她尊敬信任,稱其為馮夫人。

她是烏孫右大將的妻子。

右大將與烏就屠是親密朋友,所以都護鄭吉派馮勸說烏就屠:漢朝軍隊即將出擊,烏孫必將被漢軍所滅,不如歸降。

烏就屠感到恐慌,說道:「希望漢朝封我一個小王名號,使我得以安身。」

漢宣帝徵召馮來京師,親自詢問烏孫情況,然後派馮乘坐錦車,攜帶皇帝符節作為正使,以謁者竺次、期門甘延壽為副使,護送馮來到烏孫,傳達漢宣帝詔令,命烏就屠到赤谷城去見長羅侯常惠,立元貴一靡一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都賜予印信、綬帶。

破羌將軍辛武賢未曾出塞,即率兵撤回。

後烏就屠不肯將翎侯的部眾全部歸還,於是漢朝又派長羅侯常惠率領三位軍校所屬部隊屯兵赤谷城,為烏孫劃分人口和地界,大昆彌統轄六萬餘戶,小昆彌統轄四萬餘戶。

然而,烏孫民眾全都心向小昆彌。

二年(己巳、前52)

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

[1]春,正月,立皇子囂為定陶王。

[1]春季,正月,漢宣帝立皇子劉囂為定陶王。

[2]詔赦天下,減民算三十。

[2]漢宣帝頒布詔書,大赦天下,減少百姓的人頭稅三十錢。

[3]珠崖郡反。

夏,四月,遣護軍都尉張祿將兵擊之。

[3]珠崖郡造反。

夏季,四月,漢宣帝派護軍都尉張祿率兵鎮壓。

[4]杜延年以老病免。

五月,己丑,廷尉於定國為御史大夫。

[4]杜延年因年老多病,被免除職務。

五月己丑(初一),廷尉於定國被任命為御史大夫。

[5]秋,七月,立皇子宇為東平王。

[5]秋季,七月,漢宣帝立皇子劉宇為東平王。

[6]冬,十二月,上行幸陽宮、屬玉觀。

[6]冬季,十二月,漢宣帝巡遊陽宮、屬玉觀。

[7]是歲,營平壯武侯趙充國薨。

先是,充國以老乞骸鼻,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弟。

朝廷每有四夷大議,常與參兵謀、問籌策焉。

[7]這一年,營平侯趙充國去世。

先前,趙充國因年老請求退休。

漢宣帝賜給他安車、四匹馬和黃金,解除他的職務,讓他回家休養。

每當朝廷有關於四方外夷的大事商議,趙充國仍參與議定戰略,為朝廷顧問、籌劃。

[8]匈奴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願奉國珍,朝三年正月。

詔有司議其儀。

丞相、御史曰:「聖王之制,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

匈奴單于朝賀,其禮儀宜如諸侯王,位次在下。」

太子太傅蕭望之以為:「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

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此則羈縻之誼,謙亨之福也。

《書》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亡常。

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於朝享,不為畔臣,萬世之長策也。」

天子采之,下詔曰:「匈奴單于稱北蕃,朝正朔。

朕之不德,不能弘覆。

其以客禮待之,令單于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

[8]匈奴呼韓邪單于抵達五原邊塞,表示願奉獻本國珍寶,於甘露三年正月來長安朝見漢宣帝。

漢宣帝下詔命主管官員商議朝見儀式。

丞相、御史大夫都說:「依古代聖王的制度,先京師而後諸侯,先諸侯而後夷狄。

匈奴單于前崑來朝賀,其禮儀應與諸侯王相同,位次排在諸侯王之後。」

太子太傅蕭望之認為:「單于不奉漢朝正朔,本不是我國的臣屬,所以稱為匹敵之國,應不用臣屬的禮儀對待他,使其位次在諸侯王之上。

外夷向我國低頭,自願居於藩屬地位;我國謙讓,不以臣屬之禮對待他,為的是籠絡於他,顯示我國的謙虛大度。

《尚書》有言:『戎狄外族很難馴服』,說明外夷的歸附反覆無常。

如果將來匈奴的後代子孫突然像飛鳥遠竄、老鼠潛伏一般不再前來朝見進貢,也不算我國的背叛之臣,這才是萬代的長遠策略。」

漢宣帝採納了蕭望之的意見,下詔說:「匈奴單于自稱我國北方藩屬,將於明年正月初一前來朝見。

朕的恩德不夠,不能受此隆重大禮。

應以國賓之禮相待,使單于的位次在諸侯王之上,拜謁時只稱臣,不具名。」

荀悅論曰:《春秋》之義,王者無外,欲一於天下也。

戎狄道裡遼遠,人跡介絕,故正朔不及,禮教不加,非尊之也,其勢然也。

《詩》云:「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

故要、荒之君必奉王貢;若不供職,則有辭讓號令加焉,非敵國之謂也。

望之欲待以不臣之禮,加之王公之上,僭度失序,以亂天常,非禮也!若以權時之宜,則異論矣。

荀悅論曰:按照《春秋》大義,君王不分內外,以表示要天下一統。

戎狄外族因相距遙遠,人事隔絕,所以中國的「正朔」傳不過去,中國的禮義教化不加之於他們身上,並非是尊重他們,而是形勢所致,不得不然。

《詩經》上說:「氐族、羌族全在內,誰敢不來朝天子。」

所以距離極遠的外族君主,也必向天子朝貢。

如不前來朝貢,則向其發出斥責和號令,不應稱之為匹敵之國。

蕭望之打算不以臣屬之禮相待,使其位居王公之上,是僭越制度,喪失秩序,擾亂天理綱常,違背了禮!但如果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則又當別論。

[9]詔遣車騎都尉韓昌迎單于,發所過七郡二千騎為陳道上。

[9]漢宣帝下詔派車騎都尉韓昌前去迎接單于,徵調沿途七郡二千名騎兵陳列於道旁。

三年(庚午、前51)

三年(庚午,公元前51年)

[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

[1]春季,正月,漢宣帝前往甘泉,在泰祭祀天神。

[2]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贊謁稱藩臣而不名;賜以冠帶、衣裳,黃金璽、綬,玉具劍、佩刀,弓一張,矢四發,戟十,安車一乘,鞍勒一具,馬十五匹,黃金二十斤,錢二十萬,衣被七十七襲,錦繡、綺、雜帛八千匹,絮六千斤。

禮畢,使使者道單于先行宿長平。

上自甘泉宿池陽宮。

上登長平阪,詔單于毋謁,其左右當戶皆得列觀,及諸蠻夷君長、王、侯數萬、鹹迎於渭橋下,夾道陳。

上登渭橋,咸稱萬歲。

單于就邸長安。

置酒建章宮,饗賜單于,觀以珍寶。

二月,遣單于歸國。

單于自請「願留居幕南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

漢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將騎萬六千,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

詔忠等留衛單于,助誅不服,又轉邊谷米,前後三萬四千斛,給贍其食。

先是,自烏孫以西至安息諸國近匈奴者,皆畏匈奴而輕漢;及呼韓邪朝漢後,鹹尊漢矣。

[2]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朝見,拜見漢宣帝時,自稱藩臣而不稱名字。

漢宣帝賜給他冠帶、官衣服,黃金印璽、綠色綬帶,玉石裝飾的寶劍、佩刀、一張弓、四十八支箭,十支有戟套的長戟,安車一輛,馬鞍馬轡一套,馬十五匹,黃金二十斤,錢二十萬,衣衫被褥七十一套,錦銹、綢緞、各種細絹八千匹,絲綿六千斤。

朝會典禮結束後,漢宣帝派使臣帶領單于先至長平阪住宿,自己也從甘泉前往池陽宮住宿。

漢宣帝登上長平阪,下詔命單于不必參拜,允許單于左右的大臣列隊觀瞻,蠻夷各國的國君,各諸侯王、列侯等數萬人,全部來到渭橋下夾道迎接。

漢宣帝登上渭橋,眾人齊呼萬歲。

過後單于到長安居住。

漢宣帝在建章宮設酒宴款待單于,請他觀賞珍寶。

二月,送單于回國。

單于自己請求:「希望留居於大沙漠之南的光祿塞下,遇有緊急情況,退入漢受降城自保。」

漢宣帝派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率領騎兵一萬六千,又征發邊疆各郡數以千計的士兵、馬匹,送單于出朔方郡雞鹿塞。

下詔命董忠等留下保衛單于,幫助單于征討不服其統治的匈奴人,又轉運邊疆的谷米乾糧,前後共三萬四千斛,供給匈奴人食用。

以前,自烏孫以西直到安息,與匈奴接近的西域各國,全都畏懼匈奴,輕視漢朝;自呼韓邪單于至漢朝朝見後,則崑全部遵從漢朝號令了。

上以戎狄賓服,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其次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當世,是以表而揚之,明著中興輔佐,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漢宣帝因四方戎狄臣服,想到輔佐大臣的功勞,便命人在麒麟閣上,為他們繪製畫像,描繪容貌,註明官爵、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只寫「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其次為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共十一人,他們都為國立過大功,聞名於當世,所以表彰他們,表明他們對中興漢朝的輔佐之功可以媲美於古代的方叔、召虎、仲山甫。

[3]鳳皇集新蔡。

[3]鳳凰飛集新蔡縣。

[4]三月,己巳,建成安侯黃霸薨。

五月,甲午,於定國為丞相,封西平侯。

太僕沛郡陳萬年為御史大夫。

[4]三月己巳(疑誤),建成侯黃霸去世。

五月甲午(十二日),於定國被任命為丞相,封西平侯。

太僕沛郡人陳萬年任御史大夫。

[5]詔諸儒講五經同異,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

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梁《春秋》博士。

[5]漢宣帝下詔命儒家學者們講述他們對五經的解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由蕭望之等公平上奏,再由漢宣帝親自出席作出裁決。

結果,決定以梁丘賀註解的《易經》、夏侯勝、夏侯建註解的《尚書》、梁赤註解的《春秋》作為標準本,分別設置博士。

[6]烏孫大昆彌元貴一靡一及鴟一靡一皆病死。

公主上書言:「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鼻,葬漢地!」天子閔而迎之。

冬,至京師,待之一如公主之制。

後二歲卒。

[6]烏孫大昆彌元貴一靡一及鴟一靡一全都病死,公主劉解憂上書漢宣帝說:「我年紀已老,思念故鄉,希望能讓我返回家鄉,葬在漢朝的土地上!」漢宣帝很覺可憐,派人將她接回漢朝。

冬季,劉解憂回到長安,接待她的禮儀與真正的公主一般無二。

兩年後死去。

元貴一靡一子星一靡一代為大昆彌,弱。

馮夫人上書:「願使烏孫,鎮撫星一靡一。」

漢遣之。

都護奏烏孫大吏大祿、大監皆可賜以金印紫綬,以尊輔大昆彌。

漢許之。

其後段會宗為都護,乃招還亡叛,安定之。

星一靡一死,子雌栗一靡一代立。

元貴一靡一的兒子星一靡一繼位為烏孫大昆彌,但年紀尚小。

馮上書漢宣帝說:「我願出使烏孫,鎮撫星一靡一。」

漢宣帝批准所請,派她出使烏孫。

都護韓宣奏稱,烏孫的大祿、大監等大臣都可賜予黃金印信、紫色綬帶,讓他們尊重、輔佐大昆彌。

漢宣帝批准所請。

後來段會宗擔任都護,幫助烏孫招回流亡叛逃在外的烏孫人,使烏孫安定下來。

星一靡一死去,其子雌栗一靡一接替他成為烏孫大昆彌。

[7]皇太子所幸司馬良娣,病,且死,謂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諸娣妾、良人更祝詛殺我。」

太子以為然。

及死,太子悲恚發病,忽忽不樂。

帝乃令皇后擇後宮家人子可以娛侍太子者,得元城王政君,送太子一宮。

政君,故繡衣御史賀之孫女也,見於丙殿;壹幸,有身。

是歲,生成帝於甲館畫堂,為世適皇孫。

帝一愛一之,自名曰驁,字大孫,常置左右。

[7]皇太子劉所一寵一愛一的司馬良娣病重,臨死前對太子說;「我死並不是因為壽數已盡,而是被其他妃妾輪番詛咒所殺。」

太子認為她說得很對。

及至司馬良娣死去,太子悲傷怨恨而生病,感到悶悶不樂。

漢宣帝命皇后在後宮妃嬪的一娘一家女子中,挑選可以供太子娛樂和侍奉太子的女子,挑到元城人王政君,送入太子一宮。

王政君是前繡衣御史王賀的孫女。

太子在丙殿見到王政君,一經一寵一幸,便身懷有孕。

這一年,王政君在甲館畫堂生下漢成帝。

因是嫡皇孫,漢宣帝非常疼一愛一他,親自給他取名叫作劉驁,字大孫,常常將他帶在身邊。

四年(辛未、前50)

四年(辛未,公元前50年)

[1]夏,廣川王海陽坐禽一獸行、賊殺不辜廢,徙房陵。

[1]夏季,廣川王劉海陽,因被指控行為如同禽一獸,殘殺無辜,廢去王爵崑,遷徙到房陵縣。

[2]冬,十月,未央宮宣室閣火。

[2]冬季,十月,未央宮宣室閣失火。

[3]是歲,徙定陶王囂為楚王。

[3]這一年,漢宣帝將定陶王劉囂改封為楚王。

[4]匈奴呼韓邪、郅支兩單于俱遣使朝獻,漢待呼韓邪使有加焉。

[4]匈奴呼韓邪、郅支兩單于都派使臣前來朝貢漢朝,對待呼韓邪單于的使臣優於郅支單于的使臣。

黃龍元年(壬申、前49)

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

[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

[1]春季,正月,漢宣帝前往甘泉,在泰祭祀天神。

[2]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二月,歸國。

始,郅支單于以為呼韓邪兵弱,降漢,不能復自還,即引其眾西,欲攻定右地。

又屠耆單于小弟本侍呼韓邪,亦亡之右地,收兩兄余兵,得數千人,自立為伊利目單于;道逢郅支,合戰,郅支殺之,並其兵五萬餘人。

郅支聞漢出兵谷助呼韓邪,即遂留居右地;自度力不能定匈奴,乃益西,近烏孫,欲其併力,遣使見小昆彌烏就屠。

烏就屠一殺其使,發八千騎迎郅支。

郅支覺其謀,勒兵逢擊烏孫,破之;因北擊烏揭、堅昆、丁令,並三國。

數遣兵擊烏孫,常勝之。

堅昆東去單于庭七千里,南至車師五千里,郅支留都之。

[2]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朝見漢宣帝,二月回國。

起初,郅支單于認為呼韓邪單于兵力單薄,歸降了漢朝,不能再自己返回舊地,於是便率領部眾向西方推進,打算攻佔匈奴西部地區。

此外,屠耆單于的小一弟一弟本為呼韓邪單于部下,也逃到西部地區,收集屠耆單于和閏振單于兩位兄長的餘部,共得數千人,自立為伊利目單于。

路上遇到郅支單于,雙方交戰,郅支單于殺死伊利目單于,兼併其部下,共有五萬餘人。

郅支單于聽說漢朝出兵出糧幫助呼韓邪單于,便留居在西部地區。

他估計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控制整個匈奴,於是繼續向西推進,靠近烏孫,想與烏孫聯合力量,因而派使臣去見烏孫小昆彌烏就屠。

烏就屠一殺其使臣,派八千騎兵假意迎接郅支單于。

郅支單于識破了烏就屠的企圖,率兵迎戰,打敗烏孫軍隊,遂即向北部的烏揭、堅昆、丁令發動進攻,吞併了這三個國家。

郅支單于多次派兵進攻烏孫,經常取得勝利。

堅昆國東界距單于王庭七千里,南界至車師五千里,郅支單于留下來,建都於此。

[3]三月,有星孛於王良、閣道,入紫微宮。

[3]三月,有異星出現於王良星、閣道星座,進入紫微星座。

[4]帝寢疾,選大臣可屬者,引外屬侍中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拜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勳,堪為光祿大夫,皆受遺詔輔政,領尚書事。

冬,十二月,甲戌,帝崩於未央宮。

[4]漢宣帝臥病在一床一,挑選可以囑托後事的大臣,召外戚侍中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來到宮中,任命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蕭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勳,周堪為光祿大夫,共同接受遺詔,輔佐朝政,主管尚書事務。

冬季,十二月甲戌(初七),漢宣帝在未央宮駕崩。

班固贊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

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一精一其能。

至於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

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

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

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班固贊曰:漢宣帝治理國家,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注重綜合考核人事的名與實。

主持政務的大臣、學者,以及執掌法令的官員,全都一精一通自己的本職。

在技巧、工匠、器械方面,以後的漢元帝、漢成帝時,很少能與之相比,這也足以證明漢宣帝時確實做到了官吏各稱其職,百姓各安其業。

遇到匈奴內亂,漢宣帝討伐無道,扶助有道,以威嚴和信義震懾北方夷狄之國,匈奴單于仰慕漢朝仁義,俯首稱臣,自居藩屬地位。

功勳光耀祖先,業績永垂後世,實可稱之為「中興」,其功德可與商高宗、周宣王相比!

[5]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5]癸巳(二十六日),皇太子劉即皇帝位,拜謁漢高祖祭廟,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