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高:[1]五月,乙酉朔,永康王兀欲召延壽及張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高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高

後漢紀二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

[1]五月,乙酉朔,永康王兀欲召延壽及張礪、和凝、李崧、馮道於所館飲酒。

兀欲妻素以兄事延壽,兀欲從容謂延壽曰:「妹自上國來,寧欲見之乎?」

延壽欣然與之俱入。

良久,兀欲出,謂礪等曰:「燕王謀反,適已鎖之矣。」

又曰:「先帝在汴時,遺我一籌,許我知南朝軍國。

近者臨崩,別無遺詔。

而燕王擅自知南朝軍國,豈理邪!」下令:「延壽親一黨一,皆釋不問。」

間一日,兀欲至待賢館受蕃、漢官謁賀,笑謂張礪等曰:「燕王果於此禮上,吾以鐵騎圍之,諸公亦不免矣。」

[1]五月,乙酉朔(初一),永康王兀欲召請趙延壽及張礪、和凝、李崧、馮道等人到自己的館舍飲酒。

兀欲的妻子素來以兄長事奉趙延壽,兀欲就從容地對趙延壽說:「妹妹遠從契丹來,難道不想見見她嗎?」

趙延壽欣然和他一起走入後堂。

過了許久,兀欲出來,對張礪等人說:「燕王蓄謀反叛,剛才已經把他鎖起來了。」

又說:「先帝在大梁時,留給我一個計劃,允許我主持南朝軍國大事。

近日駕崩之前,沒有其他遺詔。

而燕王擅自主持南朝軍國大事,豈有此理!」下令道:「趙延壽的親友朋一黨一,全都開釋不予查問。」

隔了一天,兀欲到待賢館接受蕃、漢官員的拜賀,笑著對張礪等人說:「燕王如果真的在這裡行這種禮儀,我就將用鐵甲騎兵包一皮圍此地,諸位也就難免遭殃了。」

後數日,集蕃、漢之臣於府署,宣契丹主遺制。

其略曰:「永康王,大聖皇帝之嫡孫,人皇王之長子,太后鍾一愛一,群情允歸,可於中京即皇帝位。」

於是始舉哀成服。

既而易吉服見群臣,不復行喪,歌吹之一聲不絕於內。

幾天以後,集中蕃、漢大臣到恆州府衙,宣讀契丹主的遺詔。

遺詔大略說:「永康王,是大聖皇帝的嫡長孫,是人皇王的長子,太后所鍾一愛一,群情所歸,可以在中京即皇帝位。」

於是開始為先帝舉哀,穿起喪服。

然後又換上吉服接見群臣,不再行喪禮,歌聲樂聲在署內響個不停。

[2]辛卯,以絳州防禦使王晏為建雄節度使。

[2]辛卯(初七),後漢高祖任命絳州防禦使王晏為建雄節度使。

[3]帝集群臣庭議進取,諸將鹹請出師井陘,攻取鎮、魏,先定河北,則河南拱手自服。

帝欲自石會趨上一黨一,郭威曰:「虜主雖死,一黨一眾猶盛,各據堅城。

我出河北,兵少路迂,旁無應援,若群虜合勢,共擊我軍,進則遮前,退則邀後,糧餉路絕,此危道也。

上一黨一山路險澀,粟少民殘,無以供億,亦不可由。

近者陝、晉二鎮,相繼款附,引兵從之,萬無一失,不出兩旬,洛、汴定矣。」

帝曰:「卿言是也。」

蘇逢吉等曰:「史弘肇大軍已屯上一黨一,群虜繼遁,不若出天井,抵孟津為便。」

司天奏:「太歲在午,不利南行。

宜由晉、絳抵陝。」

帝從之。

辛卯,詔以十二日發北京,告諭諸道。

[3]後漢高祖召集群臣在朝廷商議進軍路線。

眾將領都建議從井陘出兵,攻取鎮、魏二州,先平定河北,河南就會自己拱手稱臣。

高祖想從石會出兵,進軍上一黨一。

郭威說:「契丹主雖然死了,可是一黨一羽部眾還很強盛,各自佔據堅固的城池;我們出兵河北,士兵缺少,道路迂迴,帝邊沒有接應救援,如果這些胡虜聯合攻擊我軍,那麼我軍前進則受阻擊,後退,則受攔截,運糧道路也會斷絕,這是條危險的道路。

上一黨一的山路艱險難走,沿路糧少民窮,沒有供給,也不能走。

近來陝、晉二鎮相繼向我們投誠歸附,如果率兵從這裡走,是萬無一失的,不出二十天,洛陽、大梁就可平定了。」

高祖說:「一愛一卿所說極是。」

蘇逢吉等人說:「史弘肇的大軍已駐札在上一黨一,胡虜們相繼逃跑,不如從天井出兵,奔赴孟津最為便捷。」

司天官上奏道:「太歲星在午的方位,不利於南行。

應該從晉、絳二州進軍到達陝州。」

高祖聽從了這種意見。

辛卯(初七),詔令十二日從北京發兵,向各道宣佈通知。

[4]甲午,以太原尹崇為北京留守,以趙州刺史李存為副留守,河東幕僚真定李驤為少尹,牙將太原蔚進為馬步指揮使以佐之。

存,唐莊宗之從弟也。

[4]甲午(初十)後漢高祖任命太原尹劉崇為北京留守,趙州刺史李存為副留守,河東幕僚真定人李驤為少尹,牙將太原人蔚進為馬步指揮使來輔助他們。

李存是後唐莊宗的堂弟。

[5]是日,劉棄洛陽,奔大梁。

[5]這一天,劉放棄洛陽逃奔大梁。

[6]武安節度副使、天策府都尉、領鎮南節度使馬希廣,楚文昭王希范之母弟也,一性一謹順,希范一愛一之,使判內外諸司事。

壬辰夜,希范卒,將佐議所立。

都指揮使張少敵,都押牙袁友恭,以武平節度使知永州事希萼,於希范諸弟為最長,請立之;長直都指揮使劉彥、天策府學士李弘皋、鄧懿文、小門使楊滌皆欲立希廣。

張少敵曰:「永州齒長而一性一剛,必不為都尉之下明矣。

必立都尉,當思長策以制永州,使帖然不動則可;不然,社稷危矣。」

彥等不從。

天策府學士拓跋恆曰:「三十五郎雖判軍府之政,然三十郎居長,請遣使以禮讓之;不然,必起爭端。」

彥等皆曰:「今日軍政在手,天與不取,使他人得之,異日吾輩安所自容乎!」希廣懦弱,不能自決;乙未,彥等稱希范遺命,共立之。

張少敵退而歎曰:「禍其始此乎!」與拓跋恆皆稱疾不出。

[6]武安節度副使、天策府都尉、代理鎮南節度使馬希廣是楚國文昭王馬希范同母的弟弟,一性一情恭謹溫順,馬希范喜歡他,讓他處理內外各司的事務。

壬辰(初八)夜裡,馬希范去世,將領們商議擁立人選。

都指揮使張少敵、都押牙袁友恭,認為武平節度使兼主持永州事務的馬希萼,在馬希范兄弟中年齡最大,建議立馬希萼。

長直都指揮使劉彥,天策府學士李弘皋、鄧懿文,小門使楊滌,都希望立馬希廣。

張少敵說:「馬希萼年長而為人剛強,必定不肯屈居都尉馬希廣之下是很明顯的。

如果一定要立馬希廣,就要想個長遠之計來控制馬希萼,使他順從不動就可以,如果不這樣,國家社稷就危險了。」

劉彥等不答應。

天策府學士拓跋恆說:「三十五郎馬希廣即使主理軍政大事,但三十郎馬希萼年齡居長,也應派遣使者以禮相讓;不然,一定會起爭端。」

劉彥等人都說:「現在軍政大權在手,上天賜予而不取,讓他人得到,今後我們這些人哪有安身之處!」馬希廣為人懦弱,不能自己決斷;乙未(十一日),劉彥等稱有馬希范遺命,共同擁立馬希廣。

張少敵退下來歎息道:「大禍就要從這裡開始了!」從此和拓跋恆都稱有病,不再出門。

[7]丙申,帝發太原,自陰地關出晉、絳。

[7]丙申(十二日),後漢高祖從太原起兵,從陰地關開往晉、絳二州。

丁酉,史弘肇奏克澤州。

始,弘肇攻澤州,刺史翟令奇固守不下。

帝以弘肇兵少,欲召還。

蘇逢吉、楊曰:「今陝、晉、河陽皆已向化,崔廷勳、耿崇美朝夕遁去;若召弘肇還,則河南人心動搖,虜勢復壯矣。」

帝未決,使人諭詣於弘肇;曰:「兵已及此,勢如破竹,可進不可退。」

與逢吉等議合,帝乃從之。

弘肇遣部將李萬超說令奇,令奇乃降;弘肇以萬超權知澤州。

丁酉(十三日),史弘肇奏報攻克澤州。

開始,史弘肇進攻澤州,刺史翟令奇死守城池,攻不下來。

後漢高祖認為是史弘肇兵少,想召回撤兵。

蘇逢吉、楊說:「現在陝、晉、河陽都已歸順我朝,崔廷勳、耿崇美早晚要逃跑,如果召回史弘肇,那麼河南就會人心動搖,而胡虜的氣焰會再度囂張起來。」

後漢高祖沒決定,就派人將此事告訴史弘肇,史弘肇說:「軍隊已到達此地,就像勢如破竹,只能前進而不能後退。」

與蘇逢吉等人的建議相吻合,後漢高祖於是就聽從了這個意見。

史弘肇派部將李萬超前去說服崔令奇,令奇便歸降了,史弘肇命李萬超代理主持澤州事務。

[8]崔廷勳、耿崇美、奚王拽刺合兵一逼一十河陽,張遇帥眾數千救之,戰於南阪,敗死。

武行德出戰,亦敗,閉城自守。

拽刺欲攻之,廷勳曰:「今北軍已去,得此城何用!且殺一夫猶可惜,況一城乎!」聞弘肇已得澤州,乃釋河陽,還保懷州。

弘肇將至,廷勳等擁眾北遁,過衛州,大掠而去。

契丹在河南者相繼北去,弘肇引兵與武行德合。

[8]崔廷勳、耿崇美、奚王拽刺聯兵一逼一十近河陽城,張遇率領幾千人馬前往救援,在南阪和敵軍展開戰鬥,戰敗而死。

武行德從河陽城中出來助戰,也戰敗了,退回城中閉門自守。

拽刺想要攻城,崔廷勳說:「現在契丹的軍隊已向北撤退了,得到這座城池有什麼用!而且殺死一個人還覺得可惜,更何況毀滅一個城呢!」聽說史弘肇已取得澤州,於是就放棄河陽,退守懷州。

史弘肇軍隊臨近澤州,崔廷勳等人率領眾軍向北逃走,路過衛州,大肆搶掠而離去。

契丹在河南的軍隊就相繼逃往北方。

史弘肇領兵和武行德會合。

弘肇為人,沈毅寡言,御眾嚴整,將校小不從命,立撾殺之;士卒所過,犯民田及繫馬於樹者,皆斬之;軍中惕息,莫敢犯令,故所向必克。

帝自晉陽安行入洛及汴,兵不血刃,皆弘肇之力也。

帝由是倚一愛一之。

史弘肇為人穩重堅毅、沉默寡言,統領軍隊,號令嚴明、軍紀整肅,大小將領稍不服從命令,立刻打死;士兵經過的地方,凡侵犯百姓田地和在樹上繫馬的,一律斬首。

軍隊中人人小心謹慎,不敢違犯軍令,所以所向無敵、攻無不克。

高祖從晉陽一路平安進入洛陽和大梁,士兵的刀槍沒沾過血,都是靠了史弘肇之力。

高祖從此更加倚重、喜一愛一他了。

辛丑,帝至霍邑,遣使諭河中節度使趙匡贊,仍以契丹囚其父告之。

辛丑(十七日),後漢高祖到達霍邑,派使臣招諭河中節度使趙匡贊,並把契丹囚禁他父親趙延壽的事告訴他。

[9]滋德宮有宮人五十餘人,蕭翰欲取之,宦者張環不與。

翰破鎖奪宮人,執環,燒鐵灼之,腹爛而死。

[9]德宮內有五十多名宮女,蕭翰想要帶走,宦官張環不給。

蕭翰砸壞宮門的鎖。

搶走宮女,抓起張環,用燒紅的鐵烙他,直把肚子燙爛而死。

初,翰聞帝擁兵而南,欲北歸,恐中國無主,必大亂,己不得從容而去。

時唐明宗子許王從益與王淑妃在洛陽,翰遣高謨翰迎之,矯稱契丹主命,以從益知南朝軍國事,召己赴恆州。

淑妃、從益匿於徽陵下宮,不得已而出。

至大梁,翰立以為帝,帥諸酋長拜之。

又以禮部尚書王松、御史中丞趙遠為宰相,前宣徽使甄城翟光鄴為樞密使,左金吾大將軍王景崇為宣徽使,以北來指揮使劉祚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充在京巡檢。

松,徽之子也。

當初,蕭翰聽說後漢高祖率兵南下,想向北回國,因為怕中原無主後,必然大亂,自己就不能從容回國了。

當時後唐明宗的兒子許王李從益和王淑妃在洛陽,蕭翰派高謨翰去迎接他們,假稱契丹主的命令,讓李從益主持南朝軍國大事,召自己去恆州。

王淑妃和李從益藏在後唐明宗徽陵的下宮裡,不得已才出來。

到了大梁,蕭翰立李從益為皇帝,並領著眾酋長向他朝拜。

命禮部尚書王松、御史中丞趙遠為宰相,命前宣徽使甄城人翟光鄴為樞密使,命左金吾大將軍王景崇為宣徽使,命北來指揮使劉祚代理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充任在京巡檢。

王松是王徽的兒子。

百官謁見淑妃,淑妃泣曰:「吾母子單弱如此,而為諸公所推,是禍吾家也。」

翰留燕兵千人守諸門,為從益宿衛。

壬寅,翰及劉辭行,從益餞於北郊。

遣使召高行周於宋州,武行德於河陽,皆不至,淑妃懼,召大臣謀之曰:「吾母子為蕭翰所一逼一十,分當滅亡。

諸公無罪,宜早迎新主,自求多福,勿以吾母子為意!」眾感其言,皆未忍叛去。

或曰:「今集諸營,不減五千,與燕兵併力堅守一月,北救必至。」

淑妃曰:「吾母子亡國之餘,安敢與人爭天下!不幸至此,死生惟人所裁。

若新主見察,當知我無所負。

今更為計畫,則禍及他人,闔城塗炭,終何益乎!」眾猶欲拒守,三司使文安劉審交曰:「余燕人,豈不為燕兵計!」顧事有不可如何者。

今城中大亂之餘,公私窮竭,遺民無幾,若復受圍一月,無噍類矣。

願諸公勿復言,一從太妃處分。」

乃用趙遠、翟光鄴策,稱梁王,知軍國事。

遣使奉表稱臣迎帝,請早赴京師,仍出居私第。

文武百官拜見王淑妃,淑妃哭泣道:「我們母子二人這樣孤單弱小,卻被你們各位推上這個位置,這是禍害我家呵!」蕭翰留下一千名燕兵,把守各個大門,並作為李從益的值宿警衛。

壬寅(十八日),蕭翰和劉辭行,李從益在北郊為二人餞行。

李從益派遣使者到宋州召高行周、到河陽召武行德,都不到,王淑妃害怕,召集大臣商量道:「我們母子被蕭翰一逼一十迫,本當去死。

但你們都沒有罪,應該及早準備迎接新的君主,為自己多多求福,不要以我們母子為念了!」大家被她的一番話所感動,都不忍背叛他們而離去。

有人說:「現在集中各營兵馬,不少於五千,和燕兵合力堅守一個月,北邊必有救兵來到。」

淑妃說:「我們母子本身就是亡國的苟活之人,怎麼敢和別人爭奪天下!已經不幸到這個地步了,生死就任人去裁奪吧。

如果新的君主明察這一切,應當知道我們無負於人。

如果現在再要計劃用兵,那就會禍及他人,造成滿城生靈塗炭,最終又有什麼好處呢?」

眾大臣還要堅守城池抵抗,三司使文安人劉審交說:「我是燕人,還能不為燕兵著想!但事情有無可奈何的。

現在城中大亂以後,無論官家私人都窮到了底,留下的百姓沒多少,如果再被圍一個月,那就沒有能喘氣的人。

希望大家不要再說,一切都聽從太妃的處理決定。」

於是採用趙遠、崔光鄴的建議,李從益改稱梁王,主持這裡的軍國之事;派出使者向後漢高祖奉表稱臣迎帝,請他早日前來京師,並從宮中搬出住到私宅。

[10]甲辰,帝至晉州。

[10]甲辰(二十日),後漢高祖到達晉州。

[11]契丹主兀欲以契丹主德光有子在國,己以兄子襲位,又無述律太后之命,擅自立,內不自安。

[11]契丹主兀欲因為先帝耶律德光有兒子留在遼國,而自己是代替哥哥的兒子承襲皇位,又沒有述律太后的命令,擅自即位,所以內心不安。

初,契丹主阿保機卒於勃海,述律太后殺酋長及諸將凡數百人。

契丹主德光復卒於境外,酋長諸將懼死,乃謀奉契丹主兀欲勒兵北歸。

當初,契丹主阿保機死於勃海,述律太后殺死酋長和眾將領約幾百人。

這次契丹主德光又死於國外,酋長和眾將們怕死,於是策劃尊奉契丹主兀欲統率軍隊向北回國。

契丹主以安國節度使麻為中京留守,以前武州刺史高奉明為安國節度使。

晉文武官及士窣窸留於恆州,獨以翰林學士徐台符、李浣及後宮、宦者、教坊人自隨。

乙巳,發真定。

契丹主兀欲命安國節度使麻為中京留守,命前武州刺史高奉明為安國節度使。

後晉的文武官員和士卒全都留在恆州,只讓翰林學士徐台符、李浣以及後宮、宦官、教坊的舞樂人員跟隨自己。

乙巳(二十一日),從真定出發。

[12]帝之即位也,絳州刺史李從朗與契丹將成霸卿等拒命,帝遣西南面招討使、護國節度使白文珂攻之,未下。

帝至城下,命諸軍四布而勿攻,以利害諭之。

戊申,從朗舉城降。

帝命親將分護諸門,士卒一人毋得入。

以偏將薛瓊為防禦使。

[12]後漢高祖即位後,絳州刺史李從朗和契丹將軍成霸卿等人抗拒詔命。

後漢高祖派西南面招討使、護國節度使白文珂攻打他們,但未能攻克。

高祖來到城下,命令各部軍隊四面圍住但不攻城,向李從朗等人曉以利害,勸諭歸降。

戊申(二十四日),李從朗開城投降。

後漢高祖命令只派親將分守各門,士卒一人也不許入城;命偏將薛瓊為防禦使。

[13]辛亥,帝至陝州,趙暉自御帝馬而入。

壬子,至右壕,汴人有來迎者。

[13]辛亥(二十七日),後漢高祖到達陝州,趙暉親自牽皇帝的馬進城。

壬子(二十八日),抵達石壕,大梁百姓有遠來迎接的。

[14]六月,甲寅朔,蕭翰至恆州,與麻以鐵騎圍張礪之第。

礪方臥病,出見之,翰數之曰:「汝何故言於先帝,雲胡人不可以為節度使?又,吾為宣武節度使,且國舅也;汝在中書乃帖我!又,先帝留我守汴州,今我處宮中,汝以為不可。

又,譖我及解裡於先帝,雲解裡好掠人財。

我好掠人子女。

今我必殺汝!」命鎖之。

礪抗聲曰:「此皆國家大體,吾實言之,欲殺即殺,奚以鎖為!」麻以大臣不可專殺,力救止之,翰乃釋之。

是夕,礪憤恚而卒。

[14]六月,甲寅朔(初一),蕭翰來到恆州,與麻合派鐵甲騎兵包一皮圍了張礪的住宅。

張礪正臥病在一床一,出來接見他們,蕭翰就數落他說:「你為什麼對先帝說胡人不可以作節度使?還有,我是宣武節度使,而且是國舅,你在中書就膽敢告我!還有,先帝留我守大梁,讓我住在宮裡,你卻說不行。

還有,在先帝面前誣告我和解裡,說解裡一愛一搶人的財物,說我一愛一搶人的女子。

今天我一定得宰了你!」命人把他鎖起來。

張礪高聲說:「這些事都有關國家大體,我確實說過。

要殺就殺,還鎖起來幹什麼?」

麻說不能擅自一殺戮大臣,極力解救、阻止,蕭翰才把他釋放。

這天夜裡,張礪又恨又怒而死。

崔廷勳見麻,趨走拜,起,跪而獻酒,麻踞而受之。

崔廷勳看到麻,快步走上前去叩拜,並起身後跪著獻酒,麻蹲坐著接受。

[15]乙卯,帝至新安,西京留司官悉來迎。

[15]乙卯(初二),後漢高祖到達新安,西京留守各司的官員都來迎接。

[16]吳越忠獻王弘佐卒。

遺令以丞相弘為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侍中。

[16]吳越國忠獻王錢弘佐去世。

遺命委任丞相錢弘為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侍中。

[17]丙辰,帝至洛陽,入居宮中;汴州百官奉表來迎。

詔諭以受契丹補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

趙遠更名上交。

[17]丙辰(初三),後漢高祖來到洛陽,進入並居住爆中。

大梁的文武百官奉上表章前來迎接。

後漢高祖下詔書讓那些接受契丹任命按排的人不要自己疑慮,將任命文告狀牒收集起來燒掉。

趙遠改名為上交。

命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入大梁清宮,密令殺李從益及王淑妃。

淑妃且死,曰:「吾兒為契丹所立,何罪而死!何不留之,使每歲寒食,以一盂麥飯灑明宗陵乎!」聞者泣下。

後漢高祖命令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頭進入大梁,清理內宮,密令殺死李從益和王淑妃。

淑妃臨死前說:「我兒子是被契丹人立為皇帝,有什麼罪而至死!為什麼不能留下他一個,讓每年的寒食節有一盂麥飯灑在明宗陵前呢!」聽到的人都流下眼淚。

[18]戊午,帝發洛陽。

樞密院吏魏仁浦自契丹逃歸,見於鞏;郭威問以兵數及故事,仁浦強記一精一敏,威由是親任之。

仁浦,衛州人也。

[18]戊午(初五),後漢高祖從洛陽出發。

樞密院的官吏魏仁浦從契丹逃回,在鞏縣叩見後漢高祖。

郭威問契丹的兵力和故事,魏仁浦為人一精一細敏捷、博聞強記,郭威從此親近重用他。

魏仁浦是衛州人。

[19]辛酉,汴州百官竇貞固等迎於滎陽。

甲子,帝至大梁,晉之藩鎮相繼來降。

[19]辛酉(初八),汴州的竇貞固等文武百官在滎陽迎接後漢高祖。

甲子(十一日),後漢高祖到達大梁,後晉的藩鎮相繼前來歸降。

[20]丙寅,吳越王弘襲位。

[20]丙寅(十三日),吳越王錢弘承襲王位。

[21]戊辰,帝下詔大赦。

凡契丹所除節度使,下至將吏,各安職任,不復變更。

復以汴州為東京,改國號曰漢,仍稱天福年,曰:「余未忍忘晉也。」

復青、襄、汝三節度。

壬申,以北京留守崇為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

[21]戊辰(十五日),後漢高祖下詔書實行大赦。

凡是契丹所委任的節度使,下至將領官吏,各自安於職守,不再變更。

又把汴州改為為東京,改國號為漢,年號仍稱天福,他說:「我不忍忘卻晉呵!」恢復青、襄、汝三州的節度使。

壬申(十九日)任命北京留守劉崇為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

[22]契丹述律太后聞契丹主自立,大怒,發兵拒之。

契丹主以偉王為前鋒,相遇於石橋。

初,晉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韜從晉主北遷,隸述律太后麾下,太后以為排陳使。

彥韜迎降於偉王,太后兵由是大敗。

契丹主幽太后於阿保機墓。

改元天祿,自稱天授皇帝,以高勳為樞密使。

[22]契丹述律太后聽說兀欲自立為契丹主,大怒,派兵前去抗擊。

契丹主兀欲派偉王為前鋒,在石橋相遇。

當初,後晉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韜跟隨後晉出帝向北遷徙,隸屬於述律太后麾下,太后任命為排陳使。

李彥韜向偉王投降,太后的軍隊因此大敗。

契丹主把太后囚禁在阿保機墓旁。

改年號為天祿,自稱為天授皇帝,任命高勳為樞密使。

契丹主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而荒於酒色,輕慢諸酋長,由是國人不附,諸部數叛,興兵誅討,故數年之間,不暇南寇。

契丹主仰慕中原的風俗,所以多用原後晉的大臣,而他自己沉湎於酒色之中,輕視怠慢各位酋長,因此國內人不歸附於他,各部落多次叛亂,就興兵討伐,所以幾年裡顧不上向南侵犯。

[23]初,契丹主德光命奉國都指揮使南宮王繼弘、都虞候樊暉以所部兵戍相州,彰德節度使高唐英善待之。

戍兵無鎧仗,唐英以鎧仗給之,倚信如親戚。

唐英聞帝南下,舉鎮請降;使者未返,繼弘、暉殺唐英。

繼弘自稱留後,遣使告雲唐英反覆,詔以繼弘為彰德留後。

庚辰,以暉為磁州刺史。

[23]當初,契丹主耶律德光命奉國都指揮使南宮人王繼弘、都虞候樊暉帶領所部人馬守衛相州,彰德節度使高唐英對他們很好。

守兵缺乏鎧甲兵器,高唐英就把鎧甲兵器給他們,對他們倚重信賴就像親戚一樣。

高唐英聽說後漢高祖南下,帶領本鎮請求歸降;派往的使者還沒返回,王繼弘、樊暉就已殺死了高唐英。

王繼弘自稱為留後,派使者告訴說高唐英反覆無常。

後漢高祖詔令王繼

弘為彰德留後。

庚辰(二十七日),任命樊暉為磁州刺史。

安國節度使高奉明聞唐英死,心不自安,請於麻,署馬步都指揮使劉鐸為節度副使,知軍府事,身歸恆州。

安國節度使高奉明聽說高唐英被殺,心裡忐忑不安,向麻請求署理馬步都指揮使劉鐸為節度副使,主持軍府事務,自己回歸恆州。

[24]帝遣使告諭荊南。

高從誨上表賀,且求郢州,帝不許;及加恩使至,拒而不受。

[24]後漢高祖派遣使者通告安一撫荊南。

高從誨上表章祝賀,並要求郢州,後漢高祖不答應;等到後漢高祖派的加恩使來到,高從誨拒不接受。

[25]唐主聞契丹主德光卒,蕭翰棄大梁去,下詔曰:「乃眷中原,本朝故地。」

以左右衛聖統軍、忠武節度使李金全為北面行營招討使,議經略北方。

聞帝已入大梁,遂不敢出兵。

[25]南唐主聽說契丹主耶律德光去世,蕭翰放棄大梁逃往北方,下詔書道:「我眷戀著中原,那是本朝的故土。」

派左右衛聖統軍、忠武節度使李金全為北面行營招討使,籌劃攻取北方;聽說後漢高祖已進入大梁,於是不敢出兵。

[26]秋,七月,甲午,以馬希廣為天策上將軍、武安節度使、江南諸道都統,兼中書令,封楚王。

[26]秋季,七月甲午(十一日),後漢高祖任命馬希廣為天策上將軍、武安節度使、江南諸道都統,兼中書令,封為楚王。

[27]或傳趙延壽已死。

郭威言於帝曰:「趙匡贊,契丹所署,今猶在河中,宜遣使弔祭,因起復移鎮。

彼既家國無歸,必感恩承命。」

從之。

會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兼中書令杜重威、天平節度使兼侍中李守貞皆奉表歸命。

重威仍請移他鎮。

歸德節度使兼中書令高行周入朝,丙申,徙重威為歸德節度使,以行周代之;守貞為護國節度使,加兼中書令;徙護國節度使趙匡贊為晉昌節度使。

後二年,延壽始卒於契丹。

[27]有人傳說趙延壽已經死了。

郭威對後漢高祖說:「趙匡贊是契丹任命的,現在還留在河中,我們應派遣使者前往弔唁祭祀,從而起用他,並調換鎮所。

他已無家無國可歸,一定會感恩戴德聽從陛下的詔命。」

後漢高祖聽從這個建議。

正值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兼中書令杜重威、天平節度使兼侍中李守貞都奉上表章前來歸順。

杜重威並請求調到其他藩鎮。

歸德節度使兼中書令高行周前來朝覲。

丙申(十三日),調杜重威為歸德節度使,命高行周代替他;命李守貞為護國節度使,加官兼中書令;調護國節度使趙匡贊為晉昌節度使。

過了二年,趙延壽才死於契丹。

[28]吳越王弘以其弟台州刺史弘同參相府事。

[28]吳越王錢弘派他的弟弟台州刺使錢弘共同參預相府事務。

[29]李達以其弟通知福州留後,自詣錢唐見吳越王弘,弘承製加達兼侍中,更其名曰孺。

既而孺悔懼,以金筍二十株及雜寶賂內牙統軍使胡進思,求歸福州;進思為之請,弘從之。

[29]李達命他的弟弟李通主持福州留後事務,自己到錢唐拜見吳越王錢弘,吳越王承用制書加封李達為兼侍中,改他的名為孺。

不久,李孺又悔又怕,用二十株金筍和其它珍寶賄賂內牙統軍使胡進思,請求回歸福州;胡進思替他請求,錢弘答應了。

[30]杜重威自以附契丹,負中國,內常疑懼;及移鎮制下,復拒而不受,遣其子弘質於麻以求援。

趙延壽有幽州親兵二千在恆州,指揮使張璉將之,重威請以守魏;麻遣其將楊袞將契丹千五百人及幽州兵赴之。

閏月,庚午,詔削奪重威官爵,以高行周為招討使,鎮寧節度使慕容彥超副之,以討重威。

[30]杜重威自從投靠契丹、背叛中原後,心裡常常疑懼;等到調任歸德節度使的制令下達,他又拒不接受;他派自己的兒子杜弘到麻處作人質,以換取契丹的援兵。

當時,趙延壽有二千名幽州親兵駐紮在恆州,由指揮使張璉率領,杜重威請契丹派他們來幫助固守魏州。

麻派將領楊袞率契丹一千五百人和幽州兵馬前往。

閏七月庚午(十八日),後漢高祖詔令削去杜重威的官職爵位,派高行周為招討使,鎮寧節度使慕容彥超為副招討使,出兵討伐杜重威。

[31]辛未,楊、郭威、王章皆為正使。

時兵荒之餘,公私匱竭,北來兵與朝廷兵合,頓增數倍。

章白帝罷不急之務,省無益之費以奉軍,用度克贍。

[31]辛未(十九日),楊、郭威、王章都為正使。

當時正是兵荒馬亂之後,國家、百姓都資財空乏,太原來的兵和後晉的兵合在一起,頓時兵員增加了幾倍。

王章建議後漢高祖取消不急之務,省去無益的化費來供給軍隊,費用開支才能足夠。

[32]庚辰,制建宗廟。

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皆百世不遷。

又立四親廟,追尊謚號。

凡六廟。

[32]庚辰(二十八日),後漢高祖制令興建宗廟。

太祖高皇帝劉邦、世祖光武皇帝劉秀,都百代不遷。

又建立了高祖、曾祖、祖、考四座親廟,追尊謚號,共六座廟。

[33]麻貪猾殘忍,民間有珍貨、美一婦女,必奪取之。

又捕村民,誣以為盜,披面,抉目,斷腕,焚炙而殺之,欲以威眾。

常以其具自隨,左右懸人肝、膽、手、足,飲食起居於其間,語笑自若。

出入或被黃衣,用乘輿,服御物,曰:「茲事漢人以為不可,吾國無忌也。」

又以宰相員不足,乃牒馮道判弘文館,李崧判史館,和凝判集賢,劉判中書,其僭妄如此。

然契丹或犯法,無所容貸,故市肆不擾。

常恐漢人妄去,謂門者曰:「漢有窺門者,即斷其首以來。」

[33]麻為人貪婪、一奸一詐、殘忍,民間有的珍奇寶物、美麗婦女,他都一定要奪取到手。

他還捕捉村民,誣陷為強盜,剝皮、挖眼、砍手,用火活活燒死,想用這些酷刑來威嚇百姓。

他常把那些刑具隨身攜帶,居室周圍懸掛有人的肝、膽、手、腳,而他在裡面飲食起居,從容談笑。

進出有時身穿黃袍,乘坐天子的車駕,使用宮中物品,他說:「這些事,漢人認為不可,可是在我國是毫無忌諱的。」

又因宰相人員不足,就用牒文命馮道兼判弘文館,命李崧兼判史館,命和凝兼判集賢館,命劉兼判中書,他的僭越妄為竟到達如此地步。

然而規定,契丹人如有犯法,不能寬免,所以街市店舖不受滋擾。

他常怕城中的漢人偷偷跑掉,對把守城門的人說:「漢人如有窺一探城門的,就砍掉他的腦袋來見我!」

麻遣使督運於州,州防禦使薛懷讓聞帝入大梁,殺其使者,舉州降。

帝遣郭從義將兵萬人會懷讓攻劉鐸於邢州,不克。

鐸請兵於麻,麻遣其將楊安及前義武節度使李殷將千騎攻懷讓於州。

懷讓嬰城自守,安等縱兵大掠於邢、之境。

麻派使者到州督運糧草,州防禦使薛懷讓聽說後漢高祖已入大梁城,就殺死那使者,率全州歸降。

後漢高祖派郭從義領兵一萬會同薛懷讓進攻邢州的劉鐸,不能攻克。

劉鐸向麻請求救兵,麻派將領楊安和前義武節度使李殷率一千騎兵攻擊州的薛懷讓。

薛懷讓繞城固守,楊安等人縱兵大肆搶掠邢州、州一帶。

契丹所留兵不滿二千,麻令所司給萬四千人食,收其餘以自入。

麻常疑漢兵,且以為無用,稍稍廢省,又損其食以飼胡兵;眾心怨憤,聞帝入大梁,皆有南歸之志。

前穎州防禦使何福進,控鶴指揮使太原李榮,潛結軍中壯士數十人謀攻契丹,然畏契丹尚強,猶豫未發。

會楊袞、楊安等軍出,契丹留恆州者才八百人,福進等遂決計,約以擊佛寺鍾為號。

契丹留在恆州的兵不滿二千人,麻卻讓有關司衙發給一萬四千人糧餉,他把多出的收入自己的腰包一皮。

麻常懷疑漢人兵將,而且認為毫無用處,逐漸地削減其兵員,又減少其糧食供給,而用來給契丹兵吃,眾漢兵心裡怨恨憤怒,聽說後漢高祖入大梁,就都有向南投奔的意原。

前穎州防禦使何福進、控鶴指揮使太原李榮,暗地裡聯絡軍中的幾十名壯士,謀劃襲擊契丹人,但怕契丹兵力尚強,所以猶豫沒有發起行動。

正趕上楊袞、楊安等人率兵外出作戰,契丹留在城內的士兵才有八百人,何福進等人於是決定,約好以佛寺敲鐘為起事信號。

辛巳,契丹主兀欲遣騎至恆州,召前威勝節度使兼中書令馮道、樞密使李崧、左僕射和凝等,會葬契丹主德光於木葉山。

道等未行,食時,鐘聲發。

漢兵奪契丹守門者兵擊契丹,殺十餘人,因突入府中。

李榮先據甲庫,悉召漢兵及市人,以鎧仗授之,焚牙門,與契丹戰。

榮召諸將併力,護聖左廂都指揮使、恩州圍練使白再榮狐疑,匿於別室,軍吏以佩刀決幕,引其臂,再榮不得已而行。

諸將繼至,煙火四起,鼓噪震地。

麻等大驚,載寶貨家屬,走保北城。

而漢兵無所統一,貪狡者乘亂剽掠,懦者竄匿。

八月,壬午朔,契丹自北門入,勢復振,漢民死者二千餘人。

前磁州刺史李恐事不濟,請馮道、李崧、和凝至戰所慰勉士卒,士卒見道等至,爭自奮。

會日暮,有村民數千噪於城外,欲奪契丹寶貨、婦女,契丹懼而北遁,麻、劉、崔廷勳皆奔定州,與義武節度使邪律忠合。

忠,即郎五也。

辛巳(二十九日),契丹主兀欲派騎兵到恆州,召前威勝節度使兼中書令馮道、樞密使李崧、左僕射和凝等,會同安葬契丹先帝耶律德光於木葉山。

馮道等人還沒上路,吃飯時,鐘聲突然響起。

漢兵奪過契丹守門兵士的兵器進攻契丹人,殺死了十幾人,又衝入府衙中。

李榮首先佔領武庫,召喚漢人士兵和市民,將兵器鎧甲分發給他們,焚燒牙門,和契丹兵廝殺。

李榮號召漢將通同合力起事。

護聖左廂都指揮使、恩州一團一練使白再榮狐疑不定,藏匿到其他房子的簾幕後;起事官兵用佩刀砍掉簾幕,拽著他的胳膊,白再榮不得已而一起走。

其它漢軍將領相繼到達,四周煙火沖天,鼓噪喊殺聲震地。

麻等人一大為驚恐,裝上錢財寶物和家屬,逃往北城拒守。

而漢兵沒有統一指揮行動,貪婪狡詐的乘亂搶掠,膽小怕事的鼠竄藏匿。

八月壬午朔(初一),契丹軍隊從北門開入恆州城,勢頭又振作起來,漢民被殺的有二千多人。

前磁州刺史李怕起事不成,就請馮道、李崧、和凝到陣前慰問勉勵士兵,士兵見馮道等人來,各自爭先奮勇殺敵。

適逢日落西山,有好幾千村民在城外鼓噪吶喊,要搶奪契丹人的金銀財寶和婦女,契丹害怕而向北逃去。

麻、劉、崔廷勳全都逃往定州,與義武節度使邪律忠會合,邪律忠就是邪律郎五。

馮道等四出安一撫兵民,眾推道為節度使。

道曰:「我書生也,當奏事而已,宜擇諸將為留後。」

時李榮功最多,而白再榮位在上,乃以再榮權知留後,具以狀聞,且請援兵,帝遣左飛龍使李彥從將兵赴之。

馮道等人四出巡行按撫士兵和百姓,大家推舉馮道為節度使。

馮道說:「我是個書生,只能向上奏報事情罷了,應從眾位武將裡選擇留後。」

當時李榮功勞最大,而白再榮官位在他以上,就讓白再榮代理主持留後事務,寫成奏章上報,並且請派援兵。

後漢高祖派左飛龍使李彥從領兵前往。

白再榮貪昧,猜忌諸將。

奉國軍主華池王饒恐為再榮所並,詐稱足疾,據東門樓,嚴兵自衛。

司天監趙延義善於二人,往來諭釋,始得解。

白再榮為人貪婪昏昧,猜忌其他將領。

奉國軍主華池人王饒怕被白再榮吞併,假稱腳有病,佔據東門樓,嚴加防範守衛。

司天監趙延和王、白二人友善,往來勸說解釋,才得和解。

再榮以李崧、和凝久為相,家富,遣軍士圍其第求賞給,崧、凝各以家財與之,又欲殺崧、凝以滅口。

李往見再榮,責之曰:「國亡主辱,公輩握兵不救。

今僅能逐一虜將,鎮民死者豈三千人,豈獨公之力邪!才得脫死,遽欲殺宰相,新天子若詰公專殺之罪,公何辭以對?」

再榮懼而止。

又欲率民財以給軍,力爭之,乃止。

漢人嘗事麻者,再榮皆拘之以取其財,恆人以其貪虐,謂之「白麻。」

白再榮認為李崧、和凝等人久做宰相,家中殷富,派軍士們包一皮圍二人的住宅,請求發賞錢,李崧、和凝各自拿出家財分給他們;但白再榮又想殺掉二人以滅口。

李前去會見白再榮,責備他說:「國家滅亡、君主蒙辱,你們手握兵權不去解救。

現在剛剛驅遂了一個胡虜將領,鎮州百姓死了近三千人,難道單單是你的力量!罷剛脫離死境,就想殺戮宰相,新天子如果追究你擅殺大臣的罪過,你用什麼話來回答?」

白再榮害怕而住手。

他又想搜刮百姓的錢財來供給軍隊,李極力抗爭,才算作罷。

漢人中曾給麻供事的,白再榮都把他們抓起來來索取財物,恆州人因為他貪婪暴虐,都叫他「白麻」。

楊袞至邢州,聞麻被逐,即日北還,楊安亦遁去;李殷以其眾來降。

楊袞到達邢州,聽說麻已被驅逐,當天向北返回,楊安也領兵跑了;李殷率領他的軍隊前來投降。

[34]庚寅,以薛懷讓為安國節度使。

劉鐸聞麻遁去,舉邢州降;懷讓詐雲巡檢,引兵向邢州,鐸開門納之,懷讓殺鐸,以克復聞。

朝廷知而不問。

[34]庚寅(初九),後漢高祖任命薛懷讓為安國節度使。

劉鐸聽說麻逃跑,就率邢州投降,而薛懷讓詐稱要入城巡視檢查,領兵開向邢州,劉鐸大開城門讓他們進來,薛懷讓殺死劉鐸,以攻克收復邢州上報。

朝廷知道此事但不追問。

[35]辛卯,復以恆州順國軍為鎮州成德軍。

[35]辛卯(初十),後漢又把恆州順國軍改為鎮州成德軍。

[36]乙未,以白再榮為成德留後。

逾年,始以何福進為曹州防禦使,李榮為博州刺史。

[36]乙未(十四日),後漢高祖任命白再榮為成德留後。

一年後,才任命何福進為曹州防禦使,李榮為博州刺史。

[37]敕:「盜賊毋問贓多少皆抵死。」

時四方盜賊多,朝廷患之,故重其法,仍分命使者逐捕。

蘇逢吉自草詔,意云:「應賊盜,並四鄰同保,皆全族處斬。」

眾以為:「盜猶不可族,況鄰保乎!」逢吉固爭,不得已,但省去「全族」字。

由是捕賊使者張令柔殺平陰十七村民。

[37]後漢高祖敕令:「盜賊不問贓物多少全都處死罪。」

當時各地盜賊蜂起,朝廷深為擔憂,所以刑法從嚴,並分派使者到各處追捕。

蘇逢吉自己草擬詔文,大意是:「接應盜賊,連同四鄰同保,都全族處以斬首。」

眾大臣認為:「盜賊尚且不可滅族,況且是四鄰同保呢!」蘇逢吉堅持抗爭,不得已,只

刪去了「全族」二字。

由此,捕賊使者張令柔殺死了平陰縣十七村的百姓。

逢吉為人,文深好殺。

在河東幕府,帝嘗令靜獄以祈福,逢吉盡殺獄囚還報。

及為相,朝廷草創,帝悉以軍旅之事委楊、郭威,百司庶務委逢吉及蘇禹。

二相決事,皆出胸臆,不拘舊制;雖事無留滯,而用捨黜陟,惟其所欲。

帝方倚信之,無敢言者。

逢吉尤貪詐,公求貨財,無所顧避。

繼母死,不為服;庶兄自外至,不白逢吉而見諸子,逢吉怒,密語郭威,以他事仗殺之。

蘇逢吉為人,用法刻嚴、專嗜殺戮。

在河東幕府時,後漢高祖曾命他「靜獄」來祈求福,蘇逢吉殺盡獄中囚犯回來答覆。

等做到宰相時,朝廷初創,後漢高祖把一切軍務委交楊、郭威,各部的事務委交蘇逢吉和蘇禹。

這二位宰相決斷事務,都根據自己的想法,不拘泥於舊有的典章制度;雖然事情沒有耽擱滯留,但他的任用捨棄、罷免陞遷,只是隨一心一所一欲。

後漢高祖正依靠、信任他們,沒有敢說的。

蘇逢吉尤其貪婪一奸一詐,公開索取錢財,毫無顧忌。

他的繼母死後,他不穿喪服。

他的異母哥哥從外地來,沒稟報他去看各個侄子,蘇逢吉就惱怒了,私下告訴郭威,以其他事由把哥哥用仗打死。

[38]楚王希廣庶弟天策左司馬希崇,一性一狡險,陰遺兄希萼書,言劉彥先王之命,廢長立少,以激怒之。

[38]楚王馬希廣的異母弟弟天策左司馬馬希崇,生一性一狡猾陰險,悄悄寫信給長兄馬希萼,說劉彥違背先王的遺命,廢除長兄而擁立少弟,借此來激怒馬希萼。

希萼自永州來奔喪,乙巳,至趺石。

彥白希廣遣侍從都指揮使周廷誨等將水軍逆之,命永州將士皆釋甲而入,館希萼於碧湘宮,成服於其次,不聽入與希廣相見。

希萼求還朗州,周廷誨勸希廣殺之。

希廣曰:「吾何忍殺兄,寧分潭、朗而治之。」

乃厚贈希萼,遣還朗州。

希崇常為希萼希廣,語言動作,悉以告之,約為內應。

馬希萼從永州前來奔喪,乙巳(二十四日),到達趺石。

劉彥告訴馬希廣,請派侍從都指揮使周廷誨等人率水軍前往迎接,命永州將士全解甲入城,讓馬希萼住在碧湘宮,在其駐地服喪,不讓進入,與馬希廣相見。

馬希萼請求返回朗州,周廷誨勸馬希廣殺掉馬希萼。

馬希廣說:「我怎忍心殺哥哥,寧願和他分管潭州、朗州而統治楚國!」於是給馬希萼豐厚的賞賜,送還朗州。

馬希崇常為馬希萼偵察馬希廣,乃至馬希廣的一言一行,都告訴馬希萼,相約作為城中內應。

[39]契丹之滅晉也,驅戰馬二萬歸其國。

至是漢兵乏馬,詔市士民馬於河南諸道不經剽掠者。

[39]契丹滅亡後晉,驅趕戰馬二萬匹回歸遼國。

到這時後漢軍隊缺乏戰馬,詔令到河南各道未經契丹搶掠的地方去購買士民的馬匹。

[40]制以錢弘為東南兵馬都元帥、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吳越王。

[40]後漢高祖制令任命錢弘為東南兵馬都元帥,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吳越王。

[41]高從誨聞杜重威叛,發水軍數千襲襄州,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擊卻之。

又寇郢州,刺史尹實大破之。

乃絕漢,附於唐、蜀。

[41]高從誨聽說杜重威背叛,就出動水軍幾千人襲擊襄州。

山東南道節度使安審琦將他擊退。

高從誨又侵犯郢州,被刺史尹實打得大敗。

於是斷絕與後漢的關係,依附於南唐、後蜀。

初,荊南介居湖南、嶺南、福建之間,地狹兵弱,自武信王季興時,諸道入貢過其境者,多掠奪其貨幣。

及諸道移書詰讓,或加以兵,不得已復歸之,曾不為愧。

及從誨立,唐、晉、契丹、漢更據中原,南漢、閔、吳、蜀皆稱帝,從誨利其賜予,所向稱臣。

諸國賤之,謂之「高無賴」。

當初,荊南介於湖南、嶺南和福建之間,地域狹窄,兵力薄弱。

從武信王高季興時起,各道進貢經過這裡者,被他多次掠奪錢財貨物。

到各道下書譴責,或派兵討伐,他不得已才把財物送還,竟不感羞愧。

等到高從誨為王,後唐、後晉、契丹、後漢更替佔據中原,南漢、閩、吳、後蜀都稱帝,高從誨貪圖各國的賞賜,就四處稱臣。

各國都鄙視他,稱他為「高無賴」。

[42]唐主以太傅兼中書令宋齊丘為鎮南節度使。

[42]南唐主任命太傅兼中書令宋齊丘為鎮南節度使。

[43]南漢主恐諸弟與其子爭國,殺齊王弘弼、貴王弘道、定王弘益、辨王弘濟、同王弘簡、益王弘建、恩王弘偉、宜王弘照,盡殺其男,納其女充後宮。

作離宮千餘間,飾以珠寶,設鑊湯、鐵一床一、刳剔等刑,號「生地獄」。

嘗醉,戲以瓜置樂工之頸試劍,遂斷其頭。

[43]南漢主擔心弟弟們和他的兒子爭天下,就殺掉齊王劉弘弼、貴王劉弘道、定王劉弘益、辨王劉弘濟、同王劉弘簡、益王劉弘建、恩王劉弘偉、宜王劉弘照,並殺盡其家中男子,把婦女充入後宮。

他還命建造離宮一千多間,裝飾上珠寶,設置鑊湯、鐵一床一、刳剔等刑具,號稱「生地獄」。

有一次喝醉了酒,開玩笑地把一個瓜放在樂工的脖子上試劍,於是砍掉了樂工的腦袋。

[44]初,帝與吏部尚書竇貞固俱事晉高祖,雅相知重,及即位,欲以為相,問蘇逢吉:「其次誰可相者?」

逢吉與翰林學士李濤善,因薦之,曰:「昔濤乞斬張彥澤,陛下在太原,嘗重之,此可相也。」

[44]當初,後漢高祖和吏部尚書竇貞固同在後晉高祖處供事,互相深知敬重,待後漢高祖當了皇帝,想任命竇貞固為宰相,他問蘇逢吉道:「你之外,有誰能作宰相?」

蘇逢吉和翰林學士李濤知己,於是就推薦李濤,說:「過去李濤請求斬掉張彥澤,陛下在太原,曾看重他,此人可以作宰相。」

會高行周、慕容彥超共討杜重威於鄴都,彥超欲急攻城,行周欲緩之以待其弊。

行周女為重威子婦,彥超揚言:「行周以女故,一愛一賊不攻。」

由是二將不協。

帝恐生他變,欲自將擊重威,意未決。

濤上疏請親征。

帝大悅,以濤有宰相器。

九月,甲戌,加逢吉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蘇禹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貞固司空兼門下侍郎,濤戶部尚書兼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

正好高行周、慕容彥超到鄴都共同討伐杜重威。

慕容彥超想要加緊攻城,而高行周想放慢進攻來等待敵人的漏洞。

高行周的女兒是杜重威的兒媳,彥超揚言說:「高行周為他女兒的緣故,一愛一護敵人而不發動進攻。」

從此兩將不和。

後漢高祖怕生出其他突變,就想親自去打杜重威,但主意還沒定。

這時,李濤上疏請皇帝御駕親征。

後漢高祖大為高興,認為李濤有宰相才器。

九月,甲戌(二十三日),蘇逢吉加官為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蘇禹加官為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竇貞固加官為司空兼門下侍郎,李濤加官為戶部尚書兼中書侍郎,都為同平章事。

戊寅,詔幸澶、魏勞軍,以皇子承訓為東京留守。

戊寅(二十七日),後漢高祖下詔書,去澶州、魏州慰勞軍隊,命皇子劉承訓為東京留守。

[45]馮道、李崧、和凝自鎮州還,己卯,以崧為太子太傅,凝為太子太保。

[45]馮道、李崧、和凝從鎮州返回,己卯(二十八日),後漢高祖任李崧為太子太傅,和凝為太子太保。

[46]庚辰,帝發大梁。

[46]庚辰(二十九日),後漢高祖從大梁出發。

[47]晉昌節度使趙匡贊恐終不為朝廷所容,冬,十月,遣使降蜀,請自終南山路出兵應援。

[47]晉昌節度使趙匡贊顧慮最終不能被後漢朝廷所容,在冬季,十月,派使臣歸降後蜀,請求從終南山路出援兵接應。

[48]戊戌,帝至鄴都城下,捨於高行周營。

行周言於帝曰:「城中食未盡,急攻,徒殺士卒,未易克也。

不若緩之,彼食盡自潰。」

帝然之。

幕容彥超數因事陵轢行周,行周泣訴於執政,掬糞壤實其口,蘇逢吉、楊密以白帝。

帝深知彥超之曲,猶命二臣和解之;又召彥超於帳中責之,且使詣行周謝。

[48]戊戌(十七日),後漢高祖來到鄴都城下,住在高行周軍營中。

高行周對高祖說:「城中糧食未盡,現在猛攻,白白損失士卒,不容易攻克城池;不如慢慢圍困它,城中糧盡自然潰敗。」

高祖認為是這樣。

慕容彥超屢次借事端凌一辱高行周,高行周向執政大臣哭訴,用雙手捧糞土塞嘴,蘇逢吉、楊將情況密報高祖。

高祖深知慕容彥超理屈,仍命兩位大臣和解;又把慕容彥超召到營帳裡責備,並讓他去向高行周謝罪。

杜重威聲言車駕至即降,帝遣給事中陳觀往諭指,重威復閉門拒之。

城中食浸竭,將士多出降者。

慕容彥超固請攻城,帝從之。

丙午,親督諸將攻城,自寅至辰,士卒傷者萬餘人,死者千餘人,不克而止。

彥超乃不敢復言。

杜重威曾聲稱高祖的車駕到達就投降,高祖派給事中陳觀前去宣佈旨意,杜重威卻又關城門拒絕。

城中糧食逐漸吃光。

將士多有出城投降的。

慕容彥超堅持請求攻城,高祖同意。

丙午(二十五日),高祖親自督勵眾將攻城,從寅時攻到辰時,士卒傷了一萬多人,死了一千多人,未能攻下而收兵。

慕容彥超於是不敢再說攻城。

初,契丹留幽州兵千五百戍大梁。

帝入大梁,或告幽州兵將為變,帝盡殺之於繁台之下。

及圍鄴都,張璉將幽州兵二千助重威拒守,帝屢遣人招諭,許以不死;璉曰:「繁台之卒,何罪而戮?今守此,以死為期耳。」

由是城久不下。

十一月,丙辰,內殿直韓訓獻攻城之具,帝曰:「城之所恃者,眾心耳。

眾心苟離,城無所保,用此何為!」

當初,契丹留下一千五百名幽州兵守衛大梁。

高祖進入大梁,有人密報幽州兵將發動兵變,高祖把所有幽州兵都殺死在繁台下面。

待現在圍困鄴都,張璉率二千名幽州兵幫助杜重威拒守,高祖於是屢次派人勸諭招降,許諾不殺死;張璉說:「繁台下面的幽州兵卒,有什麼罪而遭殺戮?現在堅守此城,只求一死罷了。」

因此城池久攻不下。

十一月丙辰(初六),內殿直韓訓進獻攻城的器械,高祖說:「守城所倚仗的,是眾人的心;如果眾人離心離德,城池就無人保衛,用這些器械幹什麼!」

杜重威之叛,觀察判官金鄉王敏屢泣諫,不聽。

及食竭力盡,甲戌,遣敏奉表出降。

乙亥,重威子弘璉來見;丙子,妻石氏來見,石氏,即晉之宋國長公主也,帝復遣入城。

丁丑,重威開門出降,城中餒死者什七八,存者皆瘠無人狀。

張璉先邀朝廷信誓,詔許以歸鄉里,及出降,殺璉等將校數十人;縱其士卒北歸,將出境,大掠而去。

杜重威背叛後漢,觀察判官金鄉人王敏屢次哭泣勸諫,杜重威不聽。

到現在糧食吃光、氣力用盡,甲戌(二十四日),派王敏出城奉上降表。

乙亥(二十五日),杜重威的兒子杜弘璉前來朝見;丙子(二十六日),杜重威的妻子石氏來朝見,石氏就是後晉的宋國長公主。

高祖再次把他們送回城中。

丁丑(二十七日),杜重威大開城門,出城投降。

這時,城中十有七、八的人都餓死了,活著的也都骨瘦如柴沒有人樣。

張璉先要求朝廷講信用發誓,高祖下詔令允許返歸家鄉;等出降以後,殺張璉等將領軍校幾十人;釋放其他士兵北歸家鄉。

那些幽州兵將出魏州地界時,大肆搶掠而去。

郭威請殺重威牙將百餘人,並重威家貲籍之以賞戰士,從之。

以重威為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

重威每出入,路人往往擲瓦礫詬之。

郭威請求殺死杜重威的一百多名牙將,並抄沒杜重威家中的資財賞給戰士們,高祖同意了。

高祖任命杜重威為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

杜重威每次出入,路上的人常常向他扔碎磚爛瓦詬罵他。

臣光曰:漢高祖殺幽州無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誘張璉而誅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

仁以合眾,信以行令,刑以懲一奸一;失此三者,何以守國!其祚運之不延也,宜哉!

臣司馬光曰:後漢高祖殺害無辜的幽州士卒一千五百人,是不仁;引一誘張璉投降而又殺死他,是不信;杜重威罪惡大卻赦免了他,是不刑。

仁用以一團一結大眾,信用以執行命令,刑用以懲罰一奸一佞,失掉這三者,憑什麼守衛國家!他的皇位不能延續,也是應該的!

[49]高行周以慕容彥超在澶州,固辭鄴都;己卯,以忠武節度使史弘肇領歸德節度使,兼侍衛馬步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劉信領忠武節度使兼侍衛馬步副都指揮使,徙彥超為天平節度使,並加同平章事。

[49]高行周因為慕容彥超在澶州,所以極力辭去相近的鄴都。

己卯(二十九日),後漢高祖命忠武節度使史弘肇領歸德節度使,兼侍衛馬步都指揮使;命義成節度使劉信領忠武節度使兼侍衛馬步副都指揮使;調慕容彥超為天平節度使,並加同平章事。

[50]吳越王弘大閱水軍,賞賜倍於舊;胡進思固諫,弘怒,投筆水中,曰:「吾之財與士卒共之,奚多少之限邪!」

[50]吳越王錢弘大舉檢閱水軍,賞賜比過去多一倍,胡進思極力勸諫減少賞賜,錢弘動怒,把筆投到水裡,說:「我的財產和士卒共有,有什麼多少的界限呢!」

[51]十二月,丙戌,帝發鄴都。

[51]十二月,丙戌(初六),後漢高祖從鄴都出發。

[52]蜀主遣雄武都押牙吳崇惲,以樞密使王處回書招鳳翔節度使侯益。

庚寅,以山南西道節度使兼中書令張虔釗為北面行營招討安一撫使,雄武節度使何重建副之,宣徽使韓保貞為都虞候,共將兵五萬,虔釗出散關,重建出隴州,以擊鳳翔;奉鑾肅衛都虞候李廷將兵二萬出子午谷,以援長安。

諸軍發成都,旌旗數十里。

[52]後蜀主孟昶派雄武都押牙吳崇惲,帶上樞密使王處回的信,招鳳翔節度使侯益歸降。

庚寅(初十),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兼中書令張虔釗為北面行營招討安一撫使,命雄武節度使何重建為副安一撫使,命宣徽使韓保貞為都虞候,共率五萬兵馬,張虔釗從散關出兵,何重建從隴州出兵,來攻擊鳳翔;又命奉鑾肅衛都虞候李廷領兵二萬出子午谷,去援助長安。

各軍從成都出發時,旌旗連綿幾十里。

[53]辛卯,皇子開封尹承訓卒。

承訓孝友忠厚,達於從政,人皆惜之。

[53]辛卯(十一日),後漢高祖的皇子開封尹劉承訓去世。

劉承訓為人孝順、友一愛一、忠誠、厚道,而且通曉政務,人都對他的死感到惋惜。

[54]癸巳,帝至大梁。

[54]癸巳(十三日),後漢高祖抵達大梁。

[55]威武節度使李孺與吳越戍將鮑修讓不協,謀襲殺修讓,復以福州降唐;修讓覺之,引兵攻府第,是日,殺孺,夷其族。

[55]威武節度使李孺與吳越守將鮑修讓不和,李孺謀劃襲擊殺死鮑修讓,再率福州投降南唐;鮑修讓察覺了,領兵進攻福州府署,這天,殺死李孺,滅其家族。

[56]乙未,追立皇子承訓為魏王。

[56]乙未(十五日),後漢高祖追立皇子劉承訓為魏王。

[57]侯益請降於蜀,使吳崇惲持兵籍、糧帳西還,與趙匡贊同上表請出兵平定關中。

[57]侯益請求歸降於後蜀,讓吳崇惲拿走鳳翔的兵籍和糧帳向西返回,並與趙匡贊一同上表章請求出兵平定關中。

[58]己酉,鮑修讓傳李孺首至錢塘,吳越王弘以丞相山陰吳程知威武節度事。

[58]己酉(二十九日),鮑修讓把李孺的頭傳至錢唐,吳越王錢弘派丞相山陰人吳程主持威武節度事務。

[59]吳越王弘,一性一剛嚴,憤忠獻王弘佐時容養諸將,政非己出,及襲位,誅杭、越侮法吏三人。

[59]吳越王錢弘,生一性一剛毅、嚴厲,憤恨忠獻王錢弘佐容忍一寵一養眾將,政令不出於自己。

待他承襲王位,誅殺杭、越二州玩忽敗壞法紀的三個官吏。

內牙統軍使胡進思恃迎立功,干預政事;弘惡之,欲授以一州,進思不可。

進思有所謀議,弘數面折之。

進思還家,設忠獻王位,被發慟哭。

民有殺牛者,吏按之,引人所市肉近千斤。

弘問進思:「牛大者肉幾何?」

對曰:「不過三百斤。」

弘曰:「然則吏妄也。」

命按其罪。

進思拜賀其明。

弘曰:「公何能知其詳?」

進思對曰:「臣昔未從軍,亦嘗從事於此。」

進思以弘為知其素業,故辱之,益恨怒。

進思建議遣李孺歸福州,及孺叛,弘責之,進思愈不自安。

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倚仗著有迎立新王的功勞,干預政事;錢弘厭惡他,想讓他去管轄一個州,胡進思不願意。

他有時陳述自己的謀略,錢弘就多次當面折辱他。

胡進思回到家,設了一個忠獻王的牌位,披散頭髮痛哭。

百姓有殺牛的,官吏查訪此事,拿來他人所買的肉近一千斤。

錢弘問胡進思:「牛大的有多少肉?」

答道:「不過三百斤。」

錢弘說:「那麼官吏是胡說。」

命人查辦官吏的罪。

胡進思向錢弘拜賀他的明察。

錢弘問:「您怎麼能知道得這樣詳細?」

胡進思恭敬而不安地答道:「臣過去沒從軍時,也曾幹這種事。」

胡進思認為錢弘知道他原來的舊業,故意侮辱他,更加憤恨惱怒。

胡進思建議派李孺回福州,等到李孺反叛,錢弘責備他,胡進思越發自感不安。

弘與內牙指揮使何承訓謀逐進思,又謀於內都監使水丘昭券,昭券以為進思一黨一盛難制,不如容之,弘猶豫未決。

承訓恐事洩,反以謀告進思。

錢弘和內牙指揮使何承訓計劃驅逐胡進思,又和內都監使水丘昭券商議,水丘昭券認為胡進思一黨一羽眾多難以制一服,不如寬容他,錢弘猶豫不決。

何承訓怕事情洩露,反而把密謀告訴了胡進思。

庚戌晦,弘夜宴將吏,進思疑其圖己,與其一黨一謀作亂,帥親兵百人戎服執兵入見於天策堂,曰:「老奴無罪,王何故圖之?」

弘叱之不退,左右持兵者皆憤怒。

弘猝愕不暇發言,趨入義和院。

進思鎖其門,矯稱王命,告中外云:「猝得風疾,傳位於同參相府事弘。

進思因帥諸將迎弘於私第,且召丞相元德昭。

德昭至,立於簾外不拜,曰:「俟見新君。」

進思亟出褰簾。

德昭乃拜。

庚戌晦(三十日),錢弘夜裡宴請將領官員,胡進思懷疑他謀害自己,便與他的一黨一羽策劃作亂,率領親兵一百人,身著戎裝手持武器開進宮內在天策堂見錢弘,胡進思說:「老奴沒有罪,大王為什麼要謀害我?」

錢弘喝斥他,他不退,周圍執兵器的人都很憤怒。

錢弘猛然驚愕得沒有時間發話,跑入義和院。

胡進思鎖上院門,假傳王命,宣告朝廷內外:「因突然中風,傳位給同參相府事錢弘。」

胡進思於是率領眾將到私宅迎接錢弘入宮,並召丞相遠德昭。

元德昭到達,站立在簾外不拜,說:「等待謁見新君。」

胡進思急忙出去欣開簾子,元德昭才下拜。

進思稱弘之命,承製授弘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侍中。

弘曰:「能全吾兄,乃敢承命。

不然,當避賢路。」

進思許之。

弘始視事。

胡進思偽稱弘之命,承奉制書授錢弘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侍中。

錢弘說:「能保全我哥哥,才敢接受此命,否則,我當避路讓賢。」

胡進思答應他。

錢弘開始處理國事。

進思殺水丘昭券及進侍鹿光鉉。

光鉉,弘之舅也。

進思之妻曰:「他人猶可殺:昭券,君子也,柰何害之!」

胡進思殺死水丘昭券和進侍鹿光鉉。

鹿光鉉是錢弘的舅舅。

胡進思的妻子說:「他人還可殺,昭券是君子,怎麼能殺害!」

[60]是歲,唐主以羽林大將軍王延政為安化節度使鄱陽王,鎮饒州。

[60]這一年,南唐主命羽林大將軍王延政為安化節度使、鄱陽王,鎮守饒州。

乾元年(戊申、948)

乾元年(戊申,公元948年)

[1]春,正月,乙卯,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乙卯(初五),後漢高祖大赦天下,改年號為乾。

[2]帝以趙匡贊、侯益與蜀兵共為寇,患之。

會回鶻入貢,訴稱為一黨一項所阻,乞兵應接。

詔左衛大將軍王景崇、將軍齊藏珍將禁軍數千赴之,因使之經略關西。

[2]後漢高祖因為趙匡贊、侯益和後蜀兵聯合侵犯,深感憂慮。

正趕上回鶻送來貢品,訴稱在路上被一黨一項人所阻攔,請求發兵接應。

高祖詔令左衛大將軍王景崇、將軍齊藏珍率領禁軍幾千人趕赴,乘此讓王景崇等人取得關西。

晉昌節度判官李恕,久在趙延壽幕下,延壽使之佐匡贊。

匡贊將入蜀,恕諫曰:「燕王入朝,豈所願哉!今漢家新得天下,方務招懷,若謝罪歸朝,必保富貴。

入蜀非全計也。

『蹄涔不容尺鯉』,公必悔之。」

匡贊乃遣恕奉表請入朝。

景崇等未行而恕至,帝問恕:「匡贊何為附蜀?」

對曰:「匡贊自以身受虜官,父在虜庭,恐陛下未之察,故附蜀求苟免耳。

臣以為國家必應存撫,

故遣臣來祈哀。」

帝曰:「匡贊父子,本吾人也,不幸陷虜。

今延壽方墜檻阱,吾何忍更害匡贊乎!」即聽其入朝。

侯益亦請赴二月四日聖壽節上壽。

景崇等將行,帝召入臥內,敕之曰:「匡贊、益之心,皆未可知。

汝至彼,彼已入朝,則勿問;若尚遷延顧望,當以便宜從事。」

晉昌節度使判官李恕,多年在趙延壽幕府中,趙延壽派他去輔佐趙匡贊。

趙匡贊將要入蜀,李恕勸諫說:「燕王身入契丹朝,難道是他自願的嗎?現在漢家新得天下,正致力招降懷遠,如果認罪回歸朝廷,一定能保住盎貴。

到後蜀去不是萬全之策,『牛馬蹄印裡的水,容不得尺長的鯉魚』,您一定會後悔。」

趙匡贊於是派李恕去後漢奉上降表請求入朝。

王景崇等人還沒發兵李恕就到了。

高祖問李恕:「匡贊為什麼歸附蜀?」

答道:匡贊認為自己因為身受胡虜的官職,父親又在胡虜朝廷,怕陛下不能詳察,所以依附蜀國尋求苟且免殺。

臣認為國家一定應能收留撫一慰,所以就派臣來祈求哀憐。」

高祖說:「匡贊父子,本來就是我們的人,不幸身陷於胡虜之中。

如今延壽剛落入胡虜的監獄,我又怎能忍心再加害於匡贊呢!」立即讓他入朝。

侯益也請求趕赴二月四日聖壽節恭賀高祖生日。

王景崇等人要走,高祖召入臥室中,敕令道:「趙匡贊、侯益的心,都不可知。

你們兵到那裡,他們已經入朝,就不再過問;如果他們還在遷延觀望,應當隨機從事。」

[3]己未,帝更名。

[3]己未(初九),後漢高祖改名為。

[4]以前威勝節度使馮道為太師。

[4]後漢高祖任命前威勝節度使馮道為太師。

[5]壬戌,吳越王弘遷故王弘於衣錦軍私第,遣匡武都頭薛溫將親兵衛之。

潛戒之曰:「若有非常處分,皆非吾意,當以死拒之。」

[5]壬戌(十二日),吳越王錢弘把原來的吳越王錢弘遷到衣錦軍的私宅,派匡武都頭薛溫領親兵守衛,並悄悄告誡薛溫:「如果有非常的處理,都不是我的意思,你應當拚死拒絕。」

[6]帝自魏王承訓卒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