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潞王:[1]二月,癸酉,蜀主以武泰節度使趙季良為司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潞王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潞王

後唐紀八後唐潞王清泰元年(甲午,公元934年)

[1]二月,癸酉,蜀主以武泰節度使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領節度使如故。

[1]二月,癸酉(初三),蜀主孟知祥任用武泰節度使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領節度使名銜如故。

[2]吳人多不欲遷都者,都押牙周宗言於徐知誥曰:「主上西遷,公復須東行,不惟勞費甚大,且違眾心。」

丙子,吳主遣宋齊丘如金陵,諭知誥罷遷都。

[2]吳國人很多都不想遷都,都押牙周宗向徐知誥進言說:「主上西遷金陵,您卻需要東鎮江都,不但勞費人力物力很大,而且違背人心。」

丙子(初立),吳主楊溥派遣宋齊丘到金陵,告諭徐知誥:遷都之事作罷。

先是,知誥久有傳禪之志,以吳主無失德,恐眾心不悅,欲待嗣君;宋齊丘亦以為然。

一旦,知誥臨鏡鑷白髭,歎曰:「國家安而吾老矣,奈何?」

周宗知其意,請如江都,微以傳禪諷吳主,且告齊丘。

齊丘以宗先己,心疾之,遣使馳詣金陵,手書切諫,以為天時人事未可;知誥愕然。

後數日,齊丘至,請斬宗以謝吳主,乃黜宗為池州副使。

久之,節度副使李建勳、行軍司馬徐等屢陳知誥功業,宜早從民望,召宗復為都押牙。

知誥由是疏齊丘。

過去,徐知誥很早就有讓吳主把皇位傳讓給自己的意圖,因為吳主沒有什麼失德之處。

他害怕眾心不服,便想等待嗣君繼位後再說;宋齊丘也覺得這樣做為好。

有一天早上,徐知誥照著鏡子拔鑷著發白的鬍鬚,歎著氣說:「國家安寧而我已經老了,怎麼辦呢?」

周宗瞭解他的意圖,請求去江都,稍微把傳讓帝位的意思勸說吳主,並且告訴了宋齊丘。

宋齊丘認為周宗走在自己的前面,心裡忌恨,便派人急奔金陵,親筆上書極力勸阻,認為天時人心都不適宜;徐知誥聽說,很出意料,表示驚愕。

過了幾天,宋齊丘來到金陵,請求斬了周宗,用來向吳主謝罪,於是,便把周宗貶黜為池州一團一練副使。

時間長了,節度副使李建勳、行軍司馬徐等人多次陳奏徐知誥的功業,應該早日依從民眾的期望,召回周宗恢復他的都押牙職務。

徐知誥從此便疏遠宋齊丘了。

[3]朱弘昭、馮不欲石敬瑭久在太原,且欲召孟漢瓊,己卯,徙成德節度使范延光為天雄節度使,代漢瓊;徙潞王從珂為河東節度使,兼北都留守;徙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

皆不降制書,但各遣使臣持宣監送赴鎮。

[3]後唐朱弘昭、馮不想讓石敬瑭久居太原,並且想召回權知天雄軍府的孟漢瓊。

己卯(初九),遷成德節度使范延光為天雄節度使,代替孟漢瓊;派潞王李從珂為河東節度使,兼任北都太原留守;遷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

對這些調遣都不下皇帝制命,只是各派使臣持樞密院所行的文書,護送著到達鎮所。

[4]吳主詔徐知誥還府捨。

甲申,金陵大火;乙酉,又火。

知誥疑有變,勒兵自衛。

[4]吳主楊溥下詔書命徐知誥回到他所造的府捨。

甲申(十四日),金陵大火;乙酉(十五日),又失火。

徐知誥懷疑發生事變,集中兵力以自衛。

己丑(十九日),再回到府捨。

[5]潞王既與朝廷猜阻,朝廷又命洋王從璋權知鳳翔。

從璋一性一粗率樂禍,前代安重誨鎮河中,手殺之;潞王聞其來,尤惡之,欲拒命則兵弱糧少,不知所為,謀於將佐,皆曰:「主上富於春秋,政事出於朱、馮,大王功名震主,離鎮必無全理,不可受也。」

王問觀察判官河馬胤孫曰:「今道過京師,當何向為便?」

對曰:「君命召,不俟駕。

臨喪赴鎮,又何疑焉!諸人凶謀,不可從也。」

眾哂之。

王乃移檄鄰道,言「朱弘昭等乘先帝疾亟,殺長立少,****朝權,別疏骨肉,動搖藩垣,懼傾覆社稷。

今從珂將入朝以清君側之惡,而力不能獨辦,願乞靈鄰藩以濟之。」

[5]後唐潞王李從珂已經與朝廷猜忌疏遠,朝廷又任命洋王李從璋暫主風翔事務。

李從璋一性一情粗一魯而且幸災樂禍,以前代替安重誨鎮守河中,親手槌殺安重誨;李從珂聽說要派他來接替自己,心裡尤其厭惡,想要拒絕朝廷的命令,卻兵弱糧少,不知怎麼辦為好,便同所屬將佐商議,眾人都說:「自從皇上年紀衰老以來,國家政事都一操一縱在朱弘昭、馮手中,大王您功高名大,震懾君主,離開鎮所必然不能保全自己。

不能接受別人的替代。」

李從珂詢問觀察判官河人馬胤孫說:「現在,我需要前往京師洛陽,應當朝哪個方向為好?」

馬胤孫回答說:「君主有命相召,不能等待。

您應該去京師參加先皇的葬禮,然後去太原的北都留守鎮所,又有什麼可猶豫的!大家給您出的是極壞主意,可不能聽從他們的意見。」

大家都笑他不達時變,太迂闊。

於是李從珂便向鄰近各道發出宣告文書,言稱:「朱弘昭等人,趁先帝患病嚴重之際,殺長立少,專擅朝廷大權,離間挑一撥皇室骨肉,動搖藩鎮根基,深恐他們要傾覆唐室的江山社稷。

現在,從珂即將入朝以清君側的壞人,而如此大事又不是獨力所能辦到,願意請求鄰藩各道支援,合力達到這個目的。」

潞王以西都留守王思同當東出之道,尤欲與之相結,遣推官郝詡、押牙朱廷義等相繼詣長安,說以利害,餌以美一妓一,不從則令就圖之。

思同謂將吏曰:「於受明宗大恩,今與鳳翔同反,借使事成而榮,猶為一時之叛臣,況事敗而辱,流千古之丑跡乎!」遂執詡等,以狀聞。

時潞王使者多為鄰道所執,不則依阿一操一兩端,惟隴州防禦使相裡金傾心附之,遣判官薛文遇往來計事。

金,并州人也。

潞王李從珂認為西都長安留守王思同正處在從風翔東討洛陽的必經之路上,尤其希望和他相交結,便派遣推官郝詡、押牙朱廷等接連到長安去見王思同,向他說明利害,並饋贈美一妓一作誘餌,如果他不順從,便就地把他處置了。

王思同對所屬將吏說:「我受過明宗皇帝的大恩,如果現在與鳳翔一起造反,即使事情成功而獲得榮耀,也還是關鍵時刻的叛臣,何況事敗而遭到辱罵,流下千古的醜惡遺跡呢!」便把郝詡等拘繫起來,向朝廷作了報告。

當時,潞王李從珂派出的使者大多被鄰道所拘留,沒有被拘留的就是依附了對方或腳采兩隻船,只有隴州防禦使相裡金全心全意地依附順從於他,派判官薛文遇往來商議聯絡。

相裡金是并州人。

朝廷議討鳳翔。

康義誠不欲出外,恐失軍權,請以王思同為統帥,以羽林都指揮使侯益為行營馬步軍都虞候。

益知軍情將變,辭不行;執政怒之,出為商州刺史。

辛卯,以王思同為西面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前靜難節度使藥彥稠副之,前絳州刺史萇從簡為馬步都虞候,嚴衛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羽林指揮使楊思權等皆為偏裨。

暉,魏州人也。

朝廷研究討伐鳳翔的事。

康義誠不想調派在外邊,害怕丟一了兵權,便奏請派王思同為統帥,任用羽林都指揮使侯益為行營馬步軍都虞候。

侯益曉得軍情將要發生變故,推辭不肯成行;執政者惱怒,把他派出去任商州刺史。

辛卯(二十一日),任用王思同為西面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前靜難節度使藥彥稠作他的副手,前絳州刺史萇從簡為馬步都虞候,嚴衛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羽林指揮使楊思權等都任為偏將。

尹暉是魏州人。

[6]蜀主以中門使王處回為樞密使。

[6]蜀主孟知祥任用中門使王處回為樞密使。

[7]丁酉,加王思同同平章事,知鳳翔行府;以護國節度使安彥威為西面行營都監。

思同雖有忠義之志,而御軍無法;潞王老於行陳,將士徼幸富貴者心皆向之。

詔遣殿直楚匡祚執亳州一團一練使李重吉,幽於宋州。

洋王從璋行至關西,聞鳳翔拒命而還。

[7]丁酉(二十七日),加封王思同為同平章事,主持鳳翔行府;任用護國節度使安彥威為西面行營都監。

王思同雖然有忠義的志向,但是駕馭軍隊卻沒有法度;潞王對於治理行軍作戰很有經驗,將士希望陞遷躋身富貴的,內心都願意歸附他。

閔帝下詔派遣殿直楚匡祚拘捕亳州一團一練使李重吉,幽禁在宋州。

洋王李從璋受命赴任,行至函谷關西,聽說鳳翔抗拒朝廷命令,便回來了。

[8]三月,安彥威與山南西道張虔釗、武定孫漢韶、彰義張從賓、靜難康福等五節度使奏合兵討鳳翔。

漢韶,李存進之子也。

[8]三月,安彥威與山南西道張虔釗、武定孫漢韶、彰義張從賓、靜難康福等五鎮節度使上奏聯合討伐鳳翔。

孫漢韶是李存進的兒子,李存進是李克用義子,本姓孫。

[9]乙卯,諸道兵大集於鳳翔城下攻之,克東西關城,城中死者甚眾。

丙辰,復進攻城,期於必取。

鳳翔城塹卑淺,守備俱乏,眾心危急,潞王登城泣謂外軍曰:「吾未冠從先帝百戰,出入生死,金創滿身,以立今日之社稷;汝曹從我,目睹其事。

今朝廷信任讒臣,猜忌骨肉,我何罪而受誅乎!」因慟哭。

聞者哀之。

[9]乙卯(十五日),諸道之兵會集在風翔城下大舉進攻,攻下了東、西城關,城裡人死亡的很多。

丙辰(十六日),繼續進兵攻打城垣,一定要把城池攻取下來。

鳳翔城垣塹壕低矮淺薄,守備器材都不足,兵眾和市民都感到很危急,李從珂登上城頭對城外進攻軍隊涕泣地說:「我從十幾歲就跟隨先帝經歷上百次戰鬥,出生入死,滿身創傷,創建了今日的天下;你們大家跟著我,親眼看到過那些事實。

現在,朝廷相信和任用壞人,猜忌自家骨肉,我有什麼罪而受到誅伐啊!」因而痛哭不已,聽到的人都哀傷而同情他。

張虔釗一性一褊急,主攻城西南,以白刃驅士卒登城,士卒怒,大詬,反攻之,虔釗躍馬走免,楊思權因大呼曰:「大相公,吾主也。」

遂帥諸軍解甲投兵,請降於潞王,自西門入,以幅紙進潞王曰:「願王克京城日,以臣為節度使,勿以為防、一團一。」

潞王即書「思權可寧節度使」授之。

王思同猶未之知,趣士卒登城,尹暉大呼曰:「城西軍已入城受賞矣。」

眾皆棄甲投兵而降,其聲震地。

日中,亂兵悉入,外軍亦潰,思同等六節度使皆遁去。

潞王悉斂城中將吏士民之財以犒軍,至於鼎釜皆估直以給之。

丁巳,王思同、藥彥稠等走至長安,西京副留守劉遂雍閉門不內,乃趣潼關。

遂雍,之子也。

張虔釗一性一情偏激而急躁,他負責主攻城西南,用刀驅一逼一十士兵登城,士兵發怒,大罵他,反身攻擊他,張虔釗趕忙騎馬逃逸,才免一死。

楊思權因勢大聲喊著說:「大相公潞王,是我的君主。」

便率領軍隊解去鎧甲,丟掉兵器,向潞王請降,他從西門進入,用一張紙遞給潞王說:「希望大王攻克京城的時候,派我當節度使,不要讓我當防禦、一團一練的職務。」

李從珂立即寫了個「楊思權可任寧節度使」的字條給他。

王思同還不知道這些情況,仍在督促士兵登城,尹暉大喊說:「城西的官軍已經入城接受賞賜了。」

於是,兵眾都棄甲繳械投降,那聲音響的地動山搖。

到了中午,亂兵都進了城,外面的軍隊也潰散了,王思同等六位節度使都逃跑了。

潞王便把城中所有將吏士民的財物收集起來,用來犒勞軍隊,甚至連鍋釜等器皿都估價賞賜給軍隊。

丁巳(十七日),王思同、藥彥稠等敗退到長安,西京副留守劉遂雍關上城門不接納,只得奔向潼關。

劉遂雍是劉的兒子。

潞王建大將旗鼓,整眾而東,以孔目官虞城劉延朗為腹心。

潞王始憂王思同等併力據長安拒守,至岐山,聞劉遂雍不內思同,甚喜,遣使慰撫之。

遂雍悉出府庫之財於外,軍士前至者即給賞令過;比潞王至,前軍賞遍,皆不入城。

庚申,潞王至長安,遂雍迎謁,率民財以充賞。

潞王李從珂設置了大將的旗鼓,整理兵眾而向東挺一進,把孔目官虞城人劉延朗作為心腹。

開始,潞王還擔心王思同等聯合力量佔據長安抗拒,到了岐山,聽說劉遂雍不接納王思同,高興極了,派人去慰問安一撫。

劉遂雍把府庫中的錢財全部取出來放在外邊,軍士先到的就發給賞金讓他過去;等到潞王到達時,前面的軍隊已經普遍得到賞贈,便都不入城騷擾。

庚申(二十日),潞王來到長安,劉遂雍迎接拜見他,並聚斂民間資財來充當賞金。

是日,西面步軍都監王景從等自軍前奔還,中外大駭。

帝不知所為,謂康義誠等曰:「先帝棄萬國,朕外守藩方,當是之時,為嗣者在諸公所取耳,朕實無心與人爭國。

既承大業,年在幼沖,國事皆委諸公。

朕於兄弟間不至榛梗,諸公以社稷大計見告,朕何敢違!軍興之初,皆自誇大,以為寇不足平;今事至於此,何方可以轉禍?朕欲自迎潞王,以大位讓之,若不免於罪,亦所甘心。」

朱弘昭、馮大懼,不敢對。

義誠欲悉以宿衛兵迎降為己功,乃曰:「西師驚潰,蓋主將失策耳。

今侍衛諸軍尚多,臣請自往扼其衝要,招集離散以圖後效,幸陛下勿為過憂!」帝遣使召石敬瑭,欲令將兵拒之。

義誠固請自行,帝乃召將士慰諭,空府庫以勞之,許以平鳳翔,人更賞二百緡,府庫不足,當以宮中服玩繼之。

軍士益驕,無所畏忌,負賜物,揚言於路曰:「至鳳翔更請一分。」

這一天,西面步軍都監王景從等從前線奔逃回洛陽,朝廷內外都很震驚。

閔帝不知該怎麼辦,對康義誠等人說:「先帝辭世之際,朕正在外邊戌守藩鎮,當這個時候,誰來繼承大位,只在諸位明公所選取而已,朕實在沒有心思與別人爭當皇帝。

後來繼承了大業,年紀還很輕,國家大事都委託給諸位明公辦理。

朕和兄弟之間不致於隔阻不通,諸位明公把有關國家社稷的大計見告,朕哪裡敢不聽從?這次興兵討伐鳳翔之初,都誇大其辭,認為鳳翔亂寇很容易討平;現在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有什麼辦法可以扭轉禍局?朕打算親自迎接潞王,把皇帝大位讓給他,如果不能免去罪罰,也心甘情願。」

朱弘昭、馮大為恐懼,不敢答對。

康義誠想用全部宿衛兵迎降作為自己的功勞,便說:「朝廷的軍隊潰敗驚散,是由於主將的指揮失策。

現在,還有很多侍衛部隊,我請求親自去扼守住衝要之地,招集離散了的部隊,來謀求以後的效果,請陛下不要過於憂慮!」閔帝想派使臣去召喚石敬瑭,讓他統兵去抗拒李從珂的人馬。

康義誠堅持請求自己去,閔帝便把將士招集起來進行慰問和動員,調用全部府庫財物犒勞軍隊,並且許願:平定鳳翔之亂以後,每人加賞二百緡錢,如果府庫不足,便用宮中錦帛珍玩變價補充。

因此,軍士更加驕橫,肆無忌憚,背負著所賞賜的東西,在路上張揚說:「到了鳳翔,還要再弄一份。」

遣楚匡詐殺李重吉於宋州;匡祚榜棰重吉,責其家財。

又殺尼惠明。

朝廷派遣楚匡祚到宋州把李從珂的兒子李重吉殺了;楚匡祚拷打李重吉,沒收了他的家財。

又殺子李從珂已經出家為尼的女兒李惠明。

初,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為秦王從榮所厚,及朱弘昭為樞密使,洪實以宗兄事之;從榮勒兵天津橋,洪實首為孟漢瓊擊從榮,康義誠由是恨之。

辛酉,帝親至左藏,給將士金帛。

義誠、洪實共論用兵利害,洪實欲以禁軍固守洛陽,曰:「如此,彼亦未敢徑前,然後徐圖進取,可以萬全。」

義誠怒曰:「洪實為此言,欲反邪!」洪實曰:「公自欲反,乃謂誰反!」其聲漸厲。

帝聞,召而訊之,二人訟於帝前,帝不能辨其是非,遂斬洪實,軍士益憤怒。

以前,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很被秦王李從榮所厚一愛一,待到朱弘昭當了樞密使,朱洪實把他當作同宗兄長;李從榮率領兵馬列陣天津橋包一皮圍宮垣的時候,朱洪實響應孟漢瓊的召喚,首先襲擊李從榮,康義誠由於普經暗許迎立李從榮,便懷恨朱洪實。

辛酉(二十一日),閔帝親臨府庫左藏,給將士發放金帛賞物。

康義誠同朱洪實一起議論此次用兵的利與害,朱洪實主張用禁軍固守洛陽,並說:「這樣做,對方也就不敢直攻洛陽,然後再想辦法進一步加以解決,這是萬全之計。」

康義誠聽了發怒地說:「洪實說這樣的話,是想要造反嗎?」

朱洪實說:「您自己要造反,還說別人要造反!」二人爭吵的聲音越來越大。

閔帝聽到了,召喚二人來詢問,二人各把自己的意見向閔帝訴說,閔帝不能明辨二人爭辯的是非,便把朱洪實斬殺了,軍士更加憤怒。

壬戌,潞王至昭應,聞前軍獲王思同,王曰:「思同雖失計,然盡心所奉,亦可嘉也。」

癸亥,至靈口,前軍執思同以至,王責讓之,對曰:「思同起行間,先帝擢之,位至節將,常愧無功以報大恩。

非不知附大王立得富貴,助朝廷自取禍殃,但恐死之日無面目見先帝於泉下耳。

敗而釁鼓,固其所也。

請早就死!」王為之改容,曰:「公且休矣。」

王欲宥之,而楊思權之徒恥見其面。

王之過長安,尹暉盡取思同家資及一妓一妾,屢言於劉延朗曰:「若留思同,慮失士心。」

屬王醉,不待報,擅殺思同及其妻子。

王醒,怒延朗,嗟惜者累日。

壬戌(二十二日),潞王李從珂到達昭應,聽說前軍抓獲王思同,潞王說:「雖然王思同的謀劃有所失誤,然而他竭盡心力為其所奉侍的主上,也是可以嘉許的。」

癸亥(二十三日),到達靈口,前軍把王思同押見李從珂,李從珂責備他,王思同回答說:「思同起於行伍之間,先帝提拔我,位至建立節度的大將,經常慚愧自己沒有功勞報答重用的大恩。

並非不知道依附大王您馬上就能得到富貴,幫助朝廷是自取禍殃,只是怕臨死之日沒有面目在九泉之下見先帝。

如果失敗了就用我的血來祭奠戰鼓,也算是得其所了。

請您讓我早些就死!」潞王聽了這些話大受感動,改容相敬,說道:「您別說了。」

潞王想赦免了他,而楊思權一班人卻羞見其面。

當潞王兵過長安時,尹暉全部掠取了王思同的家財和姬妾,並多次對潞王心腹劉延朗說:「如果留下王思同,恐怕要失掉吏士之心。」

趁著潞王酒醉,不等到向上報告,擅自一殺了王思同和他的妻子。

潞王酒醒之後,很惱怒劉延朗,歎息了許多天。

[10]癸亥,制以康義誠為鳳翔行營都招討使,以王思同副之。

[10]癸亥(二十三日),閔帝下令任命康義誠為鳳翔行營都招討使,任用王思同為他的副手。

甲子,潞王至華州,獲藥彥稠,囚之。

乙丑,至閿鄉。

朝廷前後所發諸軍,遇西軍皆迎降,無一人戰者。

丙寅,康義誠引侍衛兵發洛陽,詔以侍衛馬軍指揮使安從進為京城巡檢;從進已受潞王書,潛布腹心矣。

甲子(二十四日),潞王攻到華州,俘獲藥彥稠,把他囚禁起來。

乙丑(二十五日),兵到閿鄉。

朝廷前後所派發的各路軍馬,遇到鳳翔來的軍隊後都紛紛迎降,沒有一個肯於應戰的。

丙寅(二十六日),康義誠率領侍衛兵從洛陽出發,閔帝下詔書任用侍衛馬軍指揮使安從進為京城巡檢;安從進已經接到潞王的密信,暗中佈置心腹之人。

是日,潞王至靈寶,護國節度使安彥威、匡國節度使安重霸皆降,惟保義節度使康思立謀固守陝城以俟康義誠。

先是,捧聖五百騎戌陝西,為潞王前鋒,至城下,呼城上人曰:「禁軍十萬已奉新帝,爾輩數人奚為!徒累一城人塗地耳。」

於是捧聖卒爭出迎,思立不能禁,不得已亦出迎。

這一天,潞王到達靈寶,護國節度使安彥威、匡國節度使安重霸都投降了,只有保義節度使康思立打算固守陝城來等待康義誠的到來。

從前,捧聖軍有五百騎兵戌守陝西,這次充當了潞王的前鋒,到了陝城之下,向城上人呼喊著說:「禁軍十萬人已經轉奉新帝,你們這幾個人有什麼用!白白地連累一城人遭到屠一殺而已。」

於是,捧聖軍的兵卒爭著出城迎降,康思立不能阻擋,不得已自己也出來迎降。

丁卯,潞王至陝,僚佐說王曰:「今大王將及京畿,傳聞乘輿已播遷,大王宜少留於此,先移書慰安京城士庶。」

王從之,移書諭洛陽文武士庶,惟朱弘昭、馮兩族不赦外,自餘勿有憂疑。

丁卯(二十七日),潞王到達陝州,僚佐勸潞王說:「現在大王將要到達京畿,傳聞皇帝乘輿已經轉移出去,大王最好稍微在這裡停留一下,先發佈文告慰撫京城士庶。」

潞王聽從這個意見,便發佈安一撫文告傳諭洛陽文武士庶說,除了朱弘昭、馮兩個家族不赦免之外,其餘人等都不要有憂疑。

康義誠軍至新安,所部將士自相結,百什為群,棄甲兵,爭先詣陝降,纍纍不絕。

義誠至乾壕,麾下才數十人;遇潞王候騎十餘人,義誠解所佩弓劍為信,因候騎請降於潞王。

康義誠的軍隊到達新安,所部將士自己相互結合,百八十人為一群,丟棄兵器鎧甲,爭先奔向陝州投降,連續不斷。

康義誠到達干壕後,在他指揮下的人只剩幾十個,路上遇到潞王在那裡的候騎十多人,康義誠解下所佩戴的弓和劍作證,隨著候騎請求向潞王投降。

戊辰,閔帝聞潞王至陝,義誠軍潰,憂駭不知所為,急遣使召朱弘昭謀所向,弘昭曰:「急召我,欲罪之也。」

赴井死。

安從進聞弘昭死,殺馮於第,滅其族,傳弘昭、首於潞王。

帝欲奔魏州,召孟漢瓊使詣魏州為先置;漢瓊不應一召,單騎奔陝。

戊辰(二十八日),閔帝聞報潞王到達陝州,康義誠軍隊潰敗,憂愁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急忙派人召見朱弘昭商量怎麼辦,朱弘昭說:「急切召見我,是要加罪於我啊。」

便投井而死。

安從進聽說朱弘昭死訊後,便在馮的府第殺了他,並殺滅了他的家族,把朱弘昭、馮的首級傳送給潞王。

閔帝想逃奔魏州,召見孟漢瓊讓他到魏州先去安置;孟漢瓊不應一召命,自己單騎奔向陝州。

初,帝在藩鎮,一愛一信牙將慕容遷,及即位,以為控鶴指揮使;帝將北渡河,密與之謀,使帥部兵守玄武門。

是夕,帝以五十騎出玄武門,謂遷曰:「朕且幸魏州,徐圖興復,汝帥有馬控鶴從我。」

遷曰:「生死從大家。」

乃陽為一團一結;帝既出,即闔門不行。

從前,閔帝在藩鎮時,一寵一信牙將慕容遷,即位為帝后,任用他為控鶴指揮使;閔帝將要北渡黃河去魏州,秘密地與他策劃,讓他帶領所屬兵士把守玄武門。

當晚,閔帝帶了五十名騎兵出玄武門,對慕容遷說:「朕即將去魏州,慢慢再圖復興,你率領有馬的控鶴軍跟我走。」

慕容遷說:「生死跟著皇上。」

於是表面上一團一結在閔帝周圍;等到閔帝出了宮城後,他就關了城門不跟隨了。

己巳,馮道等入朝,及端門,聞朱、馮死,帝已北走;道及劉欲歸,李愚曰:「天子之出,吾輩不預謀。

今太后在宮,吾輩當至中書,遣小黃門取太后進止,然後歸第,人臣之義也。」

道曰:「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無君而入宮城,恐非所宜。

潞王已處處張榜,不若歸俟教令。」

乃歸。

至天宮寺,安從進遣人語之曰:「潞王倍道而來,且至矣,相公宜帥百官至谷水奉迎。」

乃止於寺中,召百官。

中書舍人盧導至,馮道曰:「俟舍人久矣,所急者勸進文書,宜速具草。」

導曰:「潞王入朝,百官班迎可也;設有廢立,當俟太后教令,豈可遽議勸進乎?」

道曰:「事當務實。」

導曰:「安有天子在外,人臣遽以大位勸人者邪!若潞王守節北面,以大義見責,將何辭以對!鮑不如帥百官詣宮門,進名問安,取太后進止,則去就善矣。」

道未及對,從進屢遣人趣之曰:「潞王至矣,太后、太妃已遣中使迎勞矣,安得百官無班!」道等即紛然而去。

既而潞王未至,三相息於上陽門外,盧導過於前,道復召而語之,導對如初。

李愚曰:「舍人之言是也。

吾輩之罪,擢發不足數。」

己巳(二十九日),馮道等人入朝,剛到端門,聽說朱弘昭、馮已經死了,閔帝已經向北逃走;馮道和劉就要回家,李愚說:「天子出走,我們這些人未能參與謀劃。

現在,太后還在宮中,我們應當到中書省去,派小黃門太監去聽取太后如何進止,然後再回自己的宅第,這是人臣的大義啊!」馮道說:「主上把江山社稷丟一了,作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沒有了君主而進入宮城,恐怕不合適。

潞王已經處處張貼榜文,不如回去聽候命令。」

便回去了。

到了天宮寺,安從進派人告訴他說:「潞王加倍趕路而來,即將到達,相公您應該率領百官到城西谷水去迎接。」

馮道便在寺中停留下來,召集百官,中書舍人盧導來到,馮道說:「等待舍人先生很久了,現在所急需辦的事,是準備勸進的文書,請趕快起草。」

盧導說:「潞王入朝,百官列班相迎就可以了;如果有廢立之事,應當聽候太后的教令,豈能倉促之間草率建議勸進呢?」

馮道說:「辦事應當從現實出發。」

盧導說:「哪有天子在外,人臣卻突然拿皇帝大位勸人進據的啊!如果潞王堅持在北面守臣節,用君臣大義來責備我們,將用什麼話來回對?您不如率領百官進謁宮門,送進名帖問安,聽從太后的進止,那樣便去就兩善了。」

馮道還未及回答,安從進已經幾次派人來催促,並說:「潞王來了,太后、太妃已經派遣宮中使者去迎接慰勞了,怎麼能百官無人列班!」馮道等人就紛紛散去。

過了一會兒潞王尚未到達,三個宰相馮道、李愚、劉正停息在上陽門外,盧導從他們面前經過,馮道又召他來談勸進的事,盧導對答如初。

李愚說:「舍人的話是對的。

我們這些人的罪過是拔下頭髮也數不盡了。」

康義誠至陝待罪,潞王責之曰:「先帝晏駕,立嗣在諸公;今上亮陰,政事出諸公,何為不能終始,陷吾弟至此乎?」

義誠大懼,叩頭請死。

王素惡其為人,未欲遽誅,且宥之。

馬步都虞候萇從簡、左龍武統軍王景戡皆為部下所執,降於潞王,東軍盡降。

潞王上箋於太后取進止,遂自陝而東。

康義誠到陝州來等待罪處,潞王責備他說:「先帝晏駕,立誰為嗣取決於你們諸公,現在皇帝居喪,政事也取決於諸公,為什麼你們這些重臣不能始終如一,以致陷害我的弟弟至於如此地步啊?」

康義誠害怕極了,叩頭請求賜死。

潞王素來厭惡康義誠的為人,但沒有想馬上殺他,暫且寬赦了他。

馬步都虞候萇從簡、左龍武統軍王景戡都被部下所擒拿,向潞王投降,朝廷的軍隊便全部都歸降了。

潞王上書給太后聽從進止,於是就從陝州向東。

夏,四月,庚午朔,未明,閔帝至衛州東數里,遇石敬瑭;帝大喜,問以社稷大計,敬瑭曰:「聞康義城西討,何如?陛下何為至此?」

帝曰:「義誠亦叛去矣。」

敬瑭俯首長歎數四,曰:「衛州刺史王弘贄,宿將習事,請與圖之。」

乃往見弘贄問之,弘贄曰:「前代天子播遷多矣,然皆有將相、侍衛、府庫、法物,使群下有所瞻仰;今皆無之,獨以五十騎自隨,雖有忠義之心,將若之何?」

敬瑭還,見帝於衛州驛,以弘贄之言告。

弓箭庫使沙守榮、奔洪進前責敬瑭曰:「公明宗一愛一婿,富貴相與共之,憂患亦宜相恤。

今天子播越,委計於公,冀圖興復,乃以此四者為辭,是直欲附賊賣天子耳!」守榮一抽一佩刀欲刺之,敬瑭親將陳暉救之,守榮與暉斗死,洪進亦自刎。

敬瑭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引兵入,盡殺帝左右及從騎,獨置帝而去。

敬瑭遂趣洛陽。

夏季,四月,庚午朔(初一),天還沒有亮,閔帝到達衛州以東幾里的地方,遇到石敬瑭,閔帝大喜,便向他詢問如何保存社稷的大計,石敬瑭說:「聽說康義誠向西討伐,怎麼樣了?陛下為什麼來到這裡?」

閔帝說:「康義誠也叛變離去了。」

石敬瑭垂頭長歎了好幾次,說:「衛州刺史王弘贄是位宿將,懂得很多事情,請您等我和他商量。」

於是石敬瑭就去問王弘贄,王弘贄說:「前代天子流亡的也不少,然而都隨從有將相、侍衛、府庫、法物,使得隨從的人有所依恃和希望;現在主上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十騎兵跟隨著他自己,我們雖然有忠義之心,還能有什麼辦法呢?」

石敬瑭回來,到衛州的驛館去見閔帝,把王弘贄的話告訴閔帝。

弓箭庫使沙守榮、奔洪進上前責備石敬瑭說:「您是明宗的一愛一婿,富貴相互共同享有,憂患也應該相互體諒、承擔。

現在,天子奔波在外,把希望寄托給您,以圖復興,竟然拿這四樣來做托辭,這簡直是要依附於叛賊而出賣天子呀!」沙守榮一抽一出佩刀要刺殺他,石敬瑭的親將陳暉救他,沙守榮與陳暉相鬥而死,奔洪進也自刎而死。

石敬瑭的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帶著兵卒進來,殺死閔帝左右及隨從的騎兵,只是留下閔帝不顧而去。

石敬瑭便向洛陽進發。

是日,太后令內諸司至乾壕迎潞王,王亟遣還洛陽。

這一天,太后命宮內諸司的人到干壕迎接潞王,潞王趕忙把來使遣回洛陽。

初,潞王罷河中,歸私第,王淑妃數遣孟漢瓊存撫之。

漢瓊自謂於王有舊恩,至澠池西,見王大哭,欲有所陳,王曰:「諸事不言可知。」

仍自預從臣之列,王即命斬於路隅。

過去,潞王李從珂從河中罷官回洛陽,明宗讓他歸居私第,王淑妃曾經多次派孟漢瓊去安慰他。

孟漢瓊自以為對李從珂有舊恩,到澠池西,見到潞王大哭,想有所陳訴,潞王說:「各種事情都不必說了,我都知道。」

孟漢瓊自己到了隨從臣吏之中,潞王下令把他斬首在路邊。

[11]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之討鳳翔也,留武定節度使孫漢韶守興元。

虔釗既敗,奔歸興元,與漢韶舉兩鎮之地降於蜀;蜀主命奉鑾肅衛馬步都指揮使、昭武節度使李肇將兵五千還利州,右匡聖馬步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張業將兵一萬屯大漫天以迎之。

[11]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去討伐鳳翔時,留武定節度使孫漢韶鎮守興元。

張虔釗失敗以後,奔歸興元,會同孫漢韶呈獻兩鎮之地投降了蜀國;蜀主孟知祥命奉鑾肅衛馬步都指揮使、昭武節度使李肇領兵五千人還鎮利州,右匡聖馬步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張業領兵一萬人屯駐大漫天以迎取他們。

[12]壬申,潞王至蔣橋,百官班迎於路,傳教以未拜梓宮,未可相見。

馮道等皆上箋勸進。

王入謁太后、太妃,詣西宮,伏梓宮慟哭,自陳詣闕之由。

馮道帥百官班見,拜;王答拜。

道等復上箋勸進,王立謂道曰:「予之此行,事非獲已。

俟皇帝歸闕,園寢禮終,當還守藩服;群公遽言及此,甚無謂也!」

[12]壬申(初三),潞王李從珂到達蔣橋,百官在路上列班迎接,潞王傳命,因尚未拜謁明宗的靈柩,還不能接見大家。

馮道等人都上書勸進大位。

潞王入宮謁見曹太后、王太妃,又到西宮,伏一在明宗的棺柩上痛哭,自己陳說進詣朝廷的原因。

馮道率領百官來謁見,下拜;潞王答釋。

馮道等人又上書勸進,潞王立即告訴馮道說:「我這次來,是一逼一十不得已。

等候皇帝還朝,先帝靈寢行禮完畢,理當還守藩鎮的服制,各位明公突然講到這樣的事,很沒有意思啊!」

癸酉,太后下令廢少帝為鄂王,以潞王知軍國事,權以書詔印施行。

百官詣至德宮門待罪,王命各復其位。

甲戌,太后令潞王宜即皇帝位;乙亥,即位於柩前。

癸酉(初四),太后下令廢除閔帝為鄂王,委任潞王李從珂主持軍國大事,暫且以書詔印施行政令。

百官進詣至德宮門待罪,潞王命他們各還其位。

甲戌(初五),太后命令潞王應該即皇帝之位;乙亥(初六),在明宗靈柩前即位。

帝之發鳳翔也,許軍士以入洛人賞錢百緡。

既至,問三司使王玫,以府庫之實,對有數百萬在。

既而閱實,金、帛不過三萬兩、匹;而賞軍之費計應用五十萬緡。

帝怒,玫請率京城民財以足之,數日,僅得數萬緡,帝謂執政曰:「軍不可不賞,人不可不恤,今將奈何?」

執政請據屋為率,無問士庶自居及僦者,預借五月僦直,從之。

後唐末帝李從珂從鳳翔出發時,答應入洛陽以後給軍士每人賞錢一百緡。

到了洛陽,詢問三司使王玫,府庫中的虛實如何,回答說有數百萬庫存。

接著派人查實,金錢和布帛不過三萬兩、匹;而賞軍的費用預計需要五十萬緡。

末帝發怒,王玫提請聚斂民財來補足,收集了幾天,只得到數萬緡,末帝對執政的要員說:「軍隊不能不賞,在姓不能不體恤,這事怎麼辦為好?」

執政的人建議,可以根據房屋來籌措,不論士庶自己居住或是租憑居住的,預借五個月的租金數,末帝同意這樣辦。

[13]王弘贄遷閔帝於州廨,帝遣弘贄之子殿直巒往鴆之。

戊寅,巒至衛州謁見,閔帝問來故,不對。

弘贄數進酒,閔帝知其有毒,不飲,巒縊殺之。

[13]王弘贄把閔帝從驛館遷居到州署,末帝派王弘贄的兒子殿直王巒前往用毒酒去鴆殺他。

戊寅(初九),王巒到衛州謁見閔帝,閔帝問他幹什麼,王巒不回答。

王弘贄幾次進酒,閔帝知道其中有毒,不肯喝,王巒把他勒死。

閔帝一性一仁厚,於兄弟敦睦,雖遭秦王忌疾,閔帝坦懷待之,卒免於患。

及嗣位,於潞王亦無嫌,而朱弘昭、孟漢瓊之徒橫生猜間,閔帝不能違,以致禍敗焉。

閔帝一性一情寬厚,對於兄弟敦誠和睦,雖然遭到秦王李從榮的忌恨,但閔帝以坦白心懷對待他,終於避免了禍患。

繼位以後,對潞王李從珂也沒有什麼嫌隙,而朱弘昭、孟漢瓊那一夥人橫生猜疑離間,閔帝不能不聽從他們,所以招致了禍敗。

孔妃尚在宮中,潞王使人謂之曰:「重吉何在?」

遂殺妃,並其四子。

孔妃此時還在宮中,潞王讓人問她說:「李重吉現在哪裡?」

於是把孔妃連同他的四個兒子一起殺了。

閔帝之在衛州也,惟磁州刺史宋令詢遣使問起居,聞其遇害,慟哭半日,自經死。

閔帝逃至衛州,只有磁州刺史宋令詢派人問候起居,聽到他遇害,痛哭半日,自己也上吊死了。

[14]己卯,石敬瑭入朝。

[14]己卯(初十),石敬瑭來朝見。

[15]庚辰,以劉判三司。

[15]庚辰(十一日),任用劉判理三司。

[16]辛巳,蜀大赦,改元明德。

[16]辛巳(十二日),蜀國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明德。

[17]帝之起鳳翔也,召興州刺史劉遂清,遲疑不至。

聞帝入洛,乃悉集三泉、西縣、金牛、桑林戌兵以歸,自散關以南城鎮悉棄之,皆為蜀人所有。

癸未,入朝,帝欲治罪,以其能自歸,乃赦之。

遂清,之侄也。

[17]末帝從鳳翔起兵時,曾經召喚興州刺史劉遂清,遲疑不肯來。

聽說末帝佔據洛陽,劉遂清便全部聚集三泉、西縣、金牛、桑林的守戌士卒回歸,把散關以南的城鎮全部放棄了,都被蜀人所佔有。

癸未(十四日),來到朝廷,末帝要治他的罪,因為他能夠自己歸來,便又赦免了他。

劉遂清是劉的侄兒。

[18]甲申,蜀將張業將兵入興元、洋州。

[18]甲申(十五日),蜀國將領張業率兵進入興元、洋州。

[19]乙酉,改元,大赦。

[19]乙酉(十六日),後唐李從珂改年號為清泰,實行大赦。

[20]丁亥,以宣徽南院使郝瓊權判樞密院,前三司使王玫為宣徽北院使,鳳翔節度判官韓昭胤為左諫議大夫、充端明殿學士。

[20]丁亥(十八日),後唐任用宣徽南院使郝瓊暫時判理樞密院,前三司使王玫為宣徽北院使,鳳翔節度判官韓昭胤為左諫議大夫,充任端明殿學士。

[21]戊子,斬河陽節度使、判六軍諸衛兼侍中康義誠,滅其族。

[21]戊子(十九日),後唐斬殺河陽節度使、判六軍諸衛兼侍中康義誠,誅滅他的家族。

[22]己丑,誅藥彥稠。

[22]己丑(二十日),後唐誅殺了藥彥稠。

[23]庚寅,釋王景戡、萇從簡。

[23]庚寅(二十一日),後唐釋放了王景戡、萇從簡。

[24]有司百方斂民財,僅得六萬,帝怒,下軍巡使獄,晝夜督責,囚系滿獄,至自經、赴井。

而軍士游市肆皆有驕色,市人聚詬之曰:「汝曹為主力戰,立功良苦,反使我輩鞭胸杖背,出財為賞,汝曹猶揚揚自得,獨不愧天地乎!」

[24]有關官員千方百計搜斂民財,只收得六萬,末帝發怒,把輸財遲違的人都關進軍巡使的獄中,晝夜督催,犯人把牢獄都住滿了,甚至有人上吊、投井。

而軍士在市場上遊蕩臉上都顯得很驕傲,市民聚在一起責罵他們說:「你們這些人為皇帝努力打仗,立功也真不容易,但是,反而使我們百姓胸背挨鞭子受棍杖,還要出錢作你們的賞金,你們這些人還揚揚自以為得意,難道你們就不知愧對天地嗎?」

是時,竭左藏舊物及諸道貢獻,乃至太后、太妃器服簪珥皆出之,才及二十萬緡,帝患之,李專美夜直,帝讓之曰:「卿名有才,不能為我謀此,留才安所施乎!」專美謝曰:「臣駑劣,陛下擢任過分,然軍賞不給,非臣之責也。

竊思自長興之季,賞賚亟行,卒以是驕;繼以山陵及出師,帑藏遂涸。

雖有無窮之財,終不能滿驕卒之心,故陛下拱手於危困之中而得天下。

夫國之存亡,不專繫於厚賞,亦在修法度,立紀綱。

陛下苟不改覆車之轍,臣恐徒困百姓,存亡未可知也。

今財力盡於此矣,宜據所有均給之,何必踐初言乎!」帝以為然。

壬辰,詔禁軍在鳳翔歸命者,自楊思權、尹暉等各賜二馬、一駝、錢七十緡,下至軍人錢二十緡,其在京者各十緡。

軍士無厭,猶怨望,為謠言曰:「除去菩薩,扶立生鐵。」

以閔帝仁弱,帝剛嚴,有悔心故也。

這個時候,把存放金帛財賦的左藏中所有舊物以及各道的貢獻之物,乃至太后、太妃所用的器皿服飾簪環全部拿了出來,才只有二十萬緡,末帝很著急,當時樞密直學士李專美正在夜間值班,末帝責備他說:「你是個以才幹聞名的人,不能為我謀劃完成這件事,你留著才幹往哪裡用啊?」

李專美謝罪說:「為臣很蠢笨,陛下是提拔任用得過份了,然而軍賞不夠充分,不是我的責任。

我思考過,自長興年間以來,賞賜很頻繁,士兵因此而驕縱;接著又興建皇帝陵墓和出兵征戰,國家的財帑儲藏便枯竭了。

雖然有無盡之財物,但不能滿足驕卒之心,因此,陛下在國家危困之中才能夠拱手而得天下。

說起來國家的存亡,並不專靠厚賞,也在於修治法度,建立紀綱。

陛下如果不改革前朝覆車的老路,臣擔心只能是困擾百姓,國家的存亡很難預料啊。

現在,國家財力只有這些了,應該根據所能得到的平均分給大家,何必非履行當初所許諾的不可呢!」末帝認為他講得對。

壬辰(二十三日),下詔命:禁軍在鳳翔歸附的,從楊思權、尹暉等各賜馬二匹、駱駝一匹、錢七十緡,下至軍人賜錢二十緡,那些在京城的各賜錢十緡。

軍士貪得無厭,仍然不滿意,編造謠言說:「除去菩薩,扶立生鐵。」

因為閔帝寬仁軟弱,而末帝剛強嚴苛,表現出一種悔怨的心理。

[25]丙申,葬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於徽陵,廟號明宗。

帝衰護從至陵所,宿焉。

[25]丙申(二十七日),在徽陵安葬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

末帝穿戴喪服護隨到陵墓,並留宿在陵所。

[26]五月,丙午,以韓昭胤為樞密使,以莊宅使劉延朗為樞密副使,權知樞密院房為宣徽北院使。

,長安人也。

[26]五月,丙午(初七),任用韓昭胤為樞密使,任用莊宅使劉延朗為樞密副使,權知樞密院房為宣徽北院使。

房是長安人。

[27]帝與石敬瑭皆以勇力善鬥,事明宗為左右;然心競,素不相悅。

帝即位,敬瑭不得已入朝,山陵既畢,不敢言歸。

時敬瑭久病羸瘠,太后及魏國公主屢為之言;而鳳翔將佐多勸帝留之,惟韓昭胤、李專美以為趙延壽在汴,不宜猜忌敬瑭。

帝亦見其骨立,不以為虞,乃曰:「石郎不惟密親,兼自少與吾同艱難,今我為天子,非石郎尚誰托哉!」乃復以為河東節度使。

[27]末帝李從珂和石敬瑭都是由於勇武善鬥而服侍在明宗李嗣源的左右;然而二人心裡競爭,平素彼此不和睦。

現在,李從珂即位為皇帝,石敬瑭不得已入京朝拜,安葬完明宗以後,不敢提出歸還鎮所。

當時石敬瑭久病之後很疲弱,曹太后和魏國公主幾次替他說情;而從鳳翔來的將佐大多勸說末帝把他羈留洛陽,只有韓昭胤、李專美認為宣武節度使趙延壽正在汴梁,一逼一十近洛都,為了避免趙延壽的疑懼,不應當猜忌石敬瑭。

末帝也看到石敬瑭很削瘦衰弱,不擔心他,便說:「石郎不但是內親,關係密切,而且他從小與我共同經歷艱難;現在我做了天子,不依靠石郎還能依靠誰呀!」便仍任用他為河東節度使。

[28]戊午,以隴州防禦使相裡金為保義節度使。

[28]戊午(十九日),任用隴州防禦使相裡金為保義節度使。

[29]丁未,階州刺史趙澄降蜀。

[29]丁未(初八),階州刺史趙澄投降蜀國。

[30]戊申,以羽林軍使楊思權為靜難節度使。

[30]戊申(初九),末帝任用羽林軍使楊思權為靜難節度使。

[31]己酉,張虔釗、孫漢韶舉族遷於成都。

[31]己酉(初十),張虔釗、孫漢韶把全部族人遷往成都。

[32]庚戌,以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馮道同平章事,充匡國節度使。

[32]庚戌(十一日),末帝任用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馮道為同平章事,充任匡國節度使。

[33]以天雄節度使兼侍中范延光為樞密使。

[33]末帝任用天雄節度使兼侍中范延光為樞密使。

[34]帝之起鳳翔也,悉取天平節度使李從家財甲兵以供軍。

將行,鳳翔之民遮馬請復以從鎮鳳翔,帝許之,至是,徙從為鳳翔節度使。

[34]末帝在鳳翔起兵時,把天平節度使李從的家財甲兵全部用以供給軍需。

大軍將要出發,鳳翔的百姓攔著馬請求仍任用李從鎮守鳳翔,未帝答應了,到此時,便把李從調遷為鳳翔節度使。

[35]初,明宗為北面招討使,平盧節度使房知溫為副都部署,帝以別將事之,嘗被酒忿爭,拔刃相擬。

及帝舉兵入洛,知溫密與行寫司馬李沖謀拒之,沖請先奉表以觀形勢,還,言洛中已安定。

壬戌,入朝謝罪,帝優禮之;知溫貢獻甚厚。

[35]以前,明宗李嗣源任北面招討使時,平盧節度使房知溫任副都部署,末帝李從珂當時為別將,受房知溫統轄,二人曾經酒醉後爭吵,以至拔刀相對。

等到末帝領兵進入洛陽,房知溫秘密與行軍司馬李沖策劃抗拒他,李沖勸他先上表表示擁戴來觀察形勢發展,上表使者回來後,說洛陽已經安定下來。

壬戌(二十三日),房知溫入京朝見,表示謝罪,末帝優禮他;房知溫的貢納也很豐厚。

[36]吳鎮南節度使、守中書令東海康王徐知詢卒。

[36]吳國鎮南節度使、守中書令東海康王徐知詢去世。

[37]蜀人取成州。

[37]蜀國人攻取了成州。

[38]六月,甲戌,以皇子左衛上將軍重美為成德節度使、同平章事,兼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38]六月,甲戌(初五),末帝任用皇子左衛上將軍李重美為成德節度使、同平章事,兼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39]文州都指揮使成延龜舉州附蜀。

[39]文州都指揮使成延龜把全州軍民歸附於蜀國。

[40]吳徐知誥將受禪,忌昭武節度使兼中書令臨川王,遣人告藏匿亡命,擅造兵器;丙子,降封歷陽公,幽於和州,命控鶴軍使王宏將兵二百衛之。

[40]吳國徐知誥將要受吳主楊溥的禪讓,他忌恨昭武節度使兼中書令臨川王楊,指使人告發楊藏匿亡命之徒,擅自製造兵器;丙子(初七),把楊降封為歷陽公,幽禁在和州,命令控鶴軍使王宏領兵二百人守衛他。

[41]劉與馮道昏姻。

一性一苛察,李愚剛褊;道既出鎮,二人論議多不合,事有應改者,愚謂曰:「此賢親家所為,更之不亦便乎!」恨之,由是動成忿爭,至相詬罵,各欲非時求見,事多凝滯。

帝患之,欲更命相,問所親信以朝臣聞望宜為相者,皆以尚書左丞姚、太常卿盧文紀、秘書監崔居儉對;論其才行,互有優劣。

帝不能決,乃置其名於琉璃瓶,夜焚香祝天,且以箸挾之,首得文紀,次得。

秋,七月,辛亥,以文紀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居儉,蕘之子也。

[41]劉與馮道通婚,結成兒女親家。

劉一性一情狹隘、好計較小事,李愚一性一情剛愎偏頗;馮道出鎮同州後,二人議論往往不能一致,遇到有應該改變的事情,李愚就對劉說:「這是你的賢親家所辦,變更了不是很方便嗎?」

劉惱恨他,從此二人動不動就爭吵,直至互相詬罵,都要求不是接見的時刻謁見末帝,事情往往拖延,不能及時處理。

末帝很惱怒,要另行任命宰相,詢問所親信之人,朝臣中的威望聲譽誰是適合當宰相的,都提到尚書左丞姚、太常卿盧文紀、秘書監崔居儉;論評三人的才幹和品行,互有優劣。

末帝不能決定,於是把三人的名字放在琉璃瓶內,夜裡,焚香祝天,用筷子挾取,首先得到盧文紀,其次得到姚。

秋季,七月,辛亥(十三日),末帝任用盧文紀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崔居儉是崔蕘的兒子。

[42]帝欲殺楚匡祚,韓昭胤曰:「陛下為天下父,天下之人皆陛下子,用法宜存至公。

匡祚受詔檢校重吉家財,不得不爾。

今族匡祚,無益死者,恐不厭眾心。」

乙卯,長流匡祚於登州。

[42]末帝要殺楚匡祚,韓昭胤說:「陛下是天下人之父,天下之人都是陛下的兒子,施用法律應該按照至公辦理。

楚匡祚遵受詔命檢查李重吉的家財,不得不那樣辦。

現在要族滅楚匡祚,對死者沒有什麼益處,恐怕反而不能順服眾心。」

乙卯(十七日),末帝把楚匡祚長期流放到登州。

[43]丁巳,立沛國夫人劉氏為皇后。

[43]丁巳(十九日),末帝立沛國夫人劉氏為皇后。

[44]回鶻入貢者多為河西雜虜所掠,詔將軍牛知柔帥禁兵衛送,與州兵進討之。

[44]回鶻入貢的人往往被河西雜胡所搶掠,末帝下詔命令將軍牛知柔率領禁軍護送,會同州兵馬共同討伐他們。

[45]吳徐知誥召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宋齊丘還金陵,以為諸道都統判官,加司空,於事皆無所關預,齊丘屢請退居,知誥以南園給之。

[45]吳國徐知誥召喚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宋齊丘還歸金陵,任用他為諸道都統判官,加司空,但是,對於各種事務都不讓他干預,宋齊丘屢次請求退休家居,徐知誥把南園賜給他。

[46]護國節度使洋王從璋,歸德節度使涇王從敏,皆罷鎮居洛陽私第,帝待之甚薄;從敏在宋州預殺重吉,帝尤惡之。

嘗侍宴禁中,酒酣,顧二王曰:「爾等皆何物,輒據雄藩!」二王大懼,太后叱之曰:「帝醉矣,爾曹速去!」

[46]護國節度使洋王李從璋,歸德節度使涇王李從敏,都免去他們的軍鎮職務,讓他們住在洛陽自己家裡,末帝對待他們很苛薄;李從敏在宋州參預殺害李重吉,末帝尤其厭惡他。

有一次,曾經在宮中侍奉御宴,酒飲得正高興時,末帝看著二王說:「你們都像什麼東西,也敢佔據雄厚衝要的藩鎮!」二王極為驚恐,太后叱喝他們說:「皇帝醉了,你們倆快回去!」

[47]蜀置永平軍於雅州,以孫漢韶為節度使。

復以張虔釗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虔釗固辭不行。

[47]蜀國在雅州設置永平軍,任用孫漢韶為節度使。

重新任用張虔釗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張虔釗堅決推辭不去。

[48]蜀主得風疾逾年,至是增劇;甲子,立子東川節度使、同平章事、親衛馬步都指揮使仁贊為太子,仍監國。

召司空·同平章事趙季良、武信節度使李仁罕、保寧節度使趙廷隱、樞密使王處回、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衛指揮副使侯弘實受遺詔輔政。

是夕殂,秘不發喪。

[48]蜀主孟知祥患了風疾一年多,到這時病情發展嚴重;甲子(二十六日),立他的兒子東川節度使、同平章事、親衛馬步都指揮使孟仁贊為太子,仍然做監國。

召來司空、同平章事趙季良、武信節度使李仁罕、保寧節度使趙延隱、樞密使王處回、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衛指揮副使侯弘實接受遺詔輔政。

當夜,孟知祥便去世,保守秘密不發喪。

王處回夜啟義興門告趙季良,處回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強將握兵,專伺時變,宜速立嗣君以絕覬覦,豈可但相泣邪!」處回收淚謝之。

季良教處回見李仁罕,審其詞旨然後告之。

處回至仁罕第,仁罕設備而出,遂不以實告。

王處回夜間開了義興門告訴趙季良,王處回痛哭不已,趙季良嚴肅地對他說:「現在強將掌握兵權,專門等待隨時變故,應該迅速扶立嗣君,以免有人覬覦皇位,怎麼能只知道相互對泣呢!」王處回收了眼淚向他表示歉謝。

趙季良教令王處回去見李仁罕,觀察他的言行意圖然後告訴他。

王處回到了李仁罕的府第,見李仁罕佈置了防備措施才出來,便沒有把實情告訴他。

丙寅,宣遺制,命太子仁贊更名昶,丁卯,即皇帝位。

丙寅(二十八日),宣讀孟知祥的遺命,令太子孟仁贊改名孟昶,丁卯(二十九日),即皇帝位。

[49]初,帝以王玫對左藏見財失實,故以劉代判三司。

命判官高延賞鉤考窮核,皆積年逋欠之數,一奸一吏利其征責丐取,故存之。

具奏其狀,且請察其可征者急督之,必無可償者悉蠲之,韓昭胤極言其便。

八月,庚午,詔長興以前戶部及諸道逋租三百三十八萬,虛煩簿籍,鹹蠲免勿征,貧民大悅,而三司吏怨之。

[49]以前,後唐末帝李從珂由於王玫回答府庫左藏現存財物失實,因此任用劉代判掌握監鐵、戶部、度支的三司。

劉命判官高延賞嚴格考核查索,有許多都是歷年逃欠漏繳之數,一奸一吏認為這些有利於他們按納稅之責索求勒取,所以都保留著。

劉把實際情況具表上奏,並且建議凡能查實可以徵收的趕緊督促繳納,一定無法補償的都豁免了,韓昭胤極力稱讚這個辦法。

八月,庚午(初二),末帝下詔把明宗長興以前戶部及各道逃欠租稅三百三十八萬緡,虛列薄籍,徒增煩亂,全部豁免,不再徵收。

貧苦的百姓大為歡喜,而三司的官吏卻埋怨不滿。

[50]辛未,以姚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50]辛未(初三),末帝任用姚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51]右龍武統軍索自通,以河中之隙,心不自安,戊子,退朝過洛,自投於水而卒。

帝聞之,大驚,贈太尉。

[51]右龍武統軍索自通,因為鎮守河中時,查抄過李從珂的軍府兵器,心裡不能自安,戊子(二十日),退朝之後路過洛水,投河而死。

末帝聽說以後很吃驚,封贈他為太尉。

[52]丙申,以前安國節度使、同平章事趙鳳為太子太保。

[52]丙申(二十八日),未帝任命前安國節度使、同平章事趙鳳為太子太保。

[53]九月,癸卯,詔鳳翔益兵守東安鎮以備蜀。

[53]九月,癸卯(初六),末帝下詔,命鳳翔增兵把守東安鎮,來防備蜀國進擾。

[54]蜀衛聖諸軍都指揮使、武信節度使李仁罕自恃宿將有功,復受顧托,求判六軍,令進奏吏宋從會以意諭樞密院,又至學士院偵草麻。

蜀主不得已,甲寅,加仁罕兼中書令,判六軍事;以左匡聖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趙廷隱兼侍中,為之副。

[54]蜀國衛聖諸軍都指揮使、武信節度使李仁罕自恃是宿將有功勞,又受先帝遺詔輔政,希求讓他總判六軍,指使進奏吏宋從會把他的意圖傳告樞密院,又到學士院探聽起草的情況。

蜀主孟昶不得已,甲寅(十七日),加封李仁罕兼任中書令,判六軍事;任用左匡聖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趙廷隱兼任侍中,做他的副手。

[55]己未,雲州奏契丹入寇,北面招討使石敬瑭奏自將兵屯百井以備契丹。

辛酉,敬瑭奏振武節度使楊檀擊契丹於境上,卻之。

[55]己未(二十二日),雲州奏報契丹入境侵犯,北面招討使石敬瑭上奏他自己帶兵屯駐百井,來防備契丹。

辛酉(二十四日),石敬瑭表奏振武節度使楊檀在邊境上還擊契丹,把他們打回去了。

[56]蜀奉鑾肅衛都指揮使、昭武節度使兼侍中李肇聞蜀主即位,顧望,不時入朝,至漢州,留與親戚燕飲逾旬;冬,十月,庚午,始至成都,稱足疾,扶杖入朝見,見蜀主不拜。

[56]蜀國奉鑾肅衛都指揮使、昭武節度使兼侍中李肇聽說蜀主孟昶即位,他觀望形勢,沒有及時入朝,到了漢州時,他留下來與親近戚友飲酒宴樂十多天;冬季,十月,庚午(初三),才到達成都,稱說腳有病,扶著手杖入朝,見到蜀主也不拜。

[57]戊寅,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愚罷守本官,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劉罷為右僕射。

三司吏聞罷相,皆相賀,無一人從歸第者。

[57]戊寅(十一日),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愚罷免本官,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劉罷職任右僕射。

三司吏屬聽說劉罷免宰相,都相互祝賀,沒有一個人跟隨他到新官署的。

[58]蜀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與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皆事蜀主於藩邸,素怨李仁罕,共譖之,雲仁罕有異志;蜀主令繼勳等與趙季良、趙廷隱謀,因仁罕入朝,命武士執而殺之。

癸未,下詔暴其罪,並其子繼宏及宋從會等數人皆伏誅。

是日,李肇釋杖而拜。

[58]蜀國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與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都是從蜀主孟昶為藩王時就跟隨他的,平素就怨恨李仁罕,便共同講他的壞話,說李仁罕有叛變的思想;蜀主讓韓繼勳等與趙季良、趙廷隱謀劃,藉著李仁罕入朝時,命令武士逮捕並殺了他。

癸未(十六日),下詔宣佈他的罪名,連同他的兒子李繼宏及宋從會等幾個人都被殺。

這一天,李肇放棄了手杖而向孟昶下拜。

[59]蜀源州都押牙文景琛據城叛,果州刺史李延厚討平之。

[59]蜀國源州都押牙文景琛佔據著州城反叛,果州刺史李延厚發兵討伐,平定了這場叛亂。

[60]蜀主左右以李肇倨慢,請誅之;戊子,以肇為太子少傅致仕,徙邛州。

[60]蜀主孟昶的近臣因李肇倨傲侮慢,請求殺他;戊子(二十一日),蜀王封李肇為太子少傅讓他退休,遷往邛州。

[61]吳主加徐知誥大丞相、尚父、嗣齊王、九錫;辭不受。

[61]吳主楊溥加封徐知誥為大丞相、尚父、嗣齊王、加九錫;徐知誥辭謝不接受。

[62]雄武節度使張延朗將兵圍文州,階州刺史郭知瓊拔尖石寨。

蜀李延厚將果州兵屯興州,遣先登指揮使范延暉將兵救文州,延朗解圍而歸。

興州刺史馮暉自乾渠引戌兵歸鳳翔。

[62]後唐雄武節度使張延朗領兵包一皮圍了蜀地文州,階州刺史郭知瓊攻下尖石寨。

蜀國李延厚帶領果州兵屯紮在當時已被蜀國佔領的興州,派遣先登指揮使范延暉領兵救援文州,張延朗便解除了對文州的包一皮圍而歸去。

後唐朝廷任命的興州刺史馮暉也從干渠帶領守戌興州的士兵歸還鳳翔。

[63]十一月,徐知誥召其子司徒、同平章事景通還金陵,為鎮海·寧國節度副大使、諸道副都統、判中外諸軍事;以次子牙內馬步都指揮使、海州一團一練使景遷為左右軍都軍使、左僕射、參政事,留江都輔政。

[63]十一月,徐知誥召喚他的兒子司徒、同平章事徐景通還歸吳國西都金陵,任為鎮海、寧國節度副大使、諸道副都統、判中外諸軍事;任用他的次子牙內馬步都指揮使、海州一團一練使徐景遷為左右軍都軍使、左僕射、參政事,留在吳國東都江都輔佐政務。

[64]十二月,己巳,以易州刺史安叔千為振武節度使,齊州防禦使尹暉為彰國節度使。

叔千,沙陀人也。

[64]十二月,己巳(初三),末帝任用易州刺史安叔千為振武節度使,齊州防禦使尹暉為彰國節度使。

安叔千是沙陀人。

[65]壬申,石敬瑭奏契丹引去,罷兵歸。

[65]壬申(初六),石敬瑭奏報契丹退兵,於是罷兵歸鎮。

[66]乙亥,征雄武節度使張延朗為中書侍朗、同平章事、判三司。

[66]乙亥(初九),末帝徵召雄武節度使張延朗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67]辛巳,漢皇后馬氏殂。

[67]辛巳(十五日),南漢皇后馬氏去世。

[68]甲申,蜀葬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於和陵,廟號高祖。

[68]甲申(十八日),蜀國在和陵安葬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孟知祥,廟號高祖。

[6一9]乙酉,葬鄂王於徽陵城南,封才數尺;觀者悲之。

[6一9]乙酉(十九日),在徽陵城南安葬鄂王李從厚,封土才有幾尺高;看見的人都感到悲哀。

[70]是歲秋、冬旱,民多流亡,同、華、蒲、絳尤甚。

[70]這一年秋、冬大旱,民眾許多人逃荒流亡,同州、華州、蒲州、絳州尤其嚴重。

[71]漢主命判六軍秦王弘度募宿衛兵千人,皆市井無賴子弟,弘度暱之。

同平章事楊洞潛諫曰:「秦王,國之塚嫡,宜親端士。

使之治軍已過矣,況暱群小乎!」漢主曰:「小兒教以戎事,過煩公憂。」

終不戒弘度。

洞潛出,見衛士掠商人金帛,商人不敢訴,歎曰:「政亂如此,安用宰相!」因謝病遍第;久之,不召,遂卒。

[71]南漢主劉龔命令總判六軍的秦王劉弘度募集宿衛兵一千人,都是市井無賴子弟,而劉弘度卻親一暱他們。

同平章事楊洞潛向南漢主進諫說:「秦王是國家的皇位繼承人,應該親近端正之士。

任用他治軍已經是過失,何況他竟然親一暱成群的小人啊!」南漢主說:「不過是小兒教他們治軍之事,過份勞煩您的憂慮了。」

最終還是沒有約束劉弘度。

楊洞潛從宮廷出來,看見衛兵搶掠商人的財物,商人都不敢投訴,楊洞潛歎息說:「政事如此混亂,還要宰相有什麼用!」因而以有病辭謝朝政回到自己宅第;很長時間,也不召他入朝,便去世了。

二年(乙未、935)

二年(乙未,公元935年)

[1]春,正月,丙申朔,閩大赦,改元永和。

[1]春季,正月,丙申朔(初一),閩國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永和。

[2]二月,丙寅朔,蜀大赦。

[2]二月,丙寅朔(初一),蜀國大赦。

[3]甲戌,以樞密使、天雄節度使兼侍中范延光為宣武節度使兼中書令。

[3]甲戌(初九),末帝任用樞密使、天雄節度使兼侍中范延光為宣武節度使兼中書令。

[4]丁丑,夏州節度使李彝超上言疾病,以兄行軍司馬彝殷權知軍州事;彝超尋卒。

[4]丁丑(十二日),夏州節度使李彝超上書說自己有病,讓他哥哥行軍司馬李彝殷暫時主持軍州事;李彝超不久就去世了。

[5]戊寅,蜀主尊母李氏為皇太后,太后,太原人,本莊宗後宮也,以賜蜀高祖。

[5]戊寅(十三日),蜀主孟昶尊上母親李氏為皇太后。

李太后是太原人,本來是後唐莊宗後宮宮女,用來賜給蜀高祖孟知祥為妻的。

[6]己丑,追尊帝母魯國夫人魏氏曰宣憲皇太后。

[6]己丑(二十四日),末帝李從珂追尊他的母親魯國夫人魏氏稱宣憲皇太后。

[7]閩主立涉妃陳氏為皇后。

初,閩主兩娶劉氏,皆士族,美而無一寵一。

陳後,本閩太祖侍婢金鳳也,陋而一婬一,閩主嬖之,以其族人守恩、匡勝為殿使。

[7]閩國主王立淑妃陳氏為皇后。

起初,閩主兩度娶劉氏為妻,都是士族,雖然長得美麗但卻不得一寵一愛一。

陳皇后本來是閩太祖王審知的侍婢,名叫金鳳,長得醜陋而且一婬一十蕩,但閩主王溺一愛一她,並任用她的本家陳守恩、陳匡勝為殿使。

[8]三月,辛丑,以前宣武節度使兼侍中趙延壽為忠武節度使兼樞密使。

[8]三月,辛丑(初七),末帝任用前宣武節度使兼侍中趙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