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讀書筆記——有始無終讀死書
早上坐公交車上班,偷空讀點書,翻到「情僧」蘇曼殊對劉半農說的一句話:「半農,這個時候,你還講什麼詩,求什麼學問!」唬得我一愣:是啊,讀書到底是為什麼?
古人講讀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看早已不合時宜。
曾國藩說「剛日讀史,柔日讀經」,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賺點談資而已。
然而偏偏喜歡這種「死書」——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內容也沒有《細節決定成敗》之類「教材」的指導一性一。
去年讀《資治通鑒》,岳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上買才78元,抱在懷裡很有滿足感。
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細啃完,以為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現太小CASE了。
《資治通鑒》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
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於一精一煉,有味道。
政論洋洋灑灑,戰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
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著、躺著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
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後面就會把前面忘了。
偶爾週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
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鑒》我也讀了80%,而後就在我的一床一頭擱置下來。
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成一個惡習,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一床一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說》等。
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恆心。
讀書貴在活學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會這點。
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
學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著的苦。
這樣為自己一開脫,「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出來。
書這個東西上癮很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
每次逛書店都要經歷複雜的心理鬥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
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
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當然,讀書之樂來時也很洶湧。
比如剛剛看到某位杭州人寫的句子:「猶是阿房三月泥,燒作未央千片瓦」,一精一神為之一振,真想痛飲三杯。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