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後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上開平:[1]春,正月,辛巳,梁王休兵於貝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後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上開平

資治通鑒

後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上開平

後梁紀一後梁太祖開平元年(丁卯、公元907年)

[1]春,正月,辛巳,梁王休兵於貝州。

[1]春季,正月辛巳(初四),梁王朱全忠率兵在貝州休整。

[2]淮南節度使兼侍中、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弘農郡王楊渥既得江西,驕侈益甚,謂節度判官周隱曰:「君賣人國家,何面復相見!」遂殺之。

由是將佐皆不自安。

[2]淮南節度使兼侍中、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弘農郡王楊渥奪取江西以後,驕橫奢侈更加厲害,對節度判官周隱說:「您出賣我們的國家,有什麼臉面再相見!」於是殺了周隱。

因此屬下將佐都自感不安。

[3]黑雲都指揮使呂師周與副指揮使綦章將兵屯上高,師周與湖南戰,屢有功,渥忌之。

師周懼,謀於綦章曰:「馬公寬厚,吾欲逃死焉,可乎?」

章曰:「茲事君自圖之,吾舌可斷,不敢洩!」師周遂奔湖南,章縱其孥使逸去。

師周,揚州人也。

[3]黑雲都指揮使呂師周與副指揮使綦章率領軍隊駐紮上高。

呂師周與湖南作戰,屢次立功,楊渥忌恨他。

呂師周害怕,與綦章商議說:「馬殷寬厚,我想要死裡逃奔,可以嗎?」

綦章說:「這件事您自己考慮,我的舌頭可以斷,但決不敢洩露!」呂師周於是投奔湖南馬殷,綦章放走他的妻子兒女讓他們逃走。

呂師周是揚州人。

渥居喪,晝夜酣飲作樂,然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

或單騎出遊,從者奔走道路,不知所之。

左、右牙指揮使張顥、徐溫泣諫,渥怒曰:「汝謂我不才,何不殺我自為之!」二人懼。

渥選壯士,號「東院馬軍」,廣署親信為將吏;所署者恃勢驕橫,陵蔑勳舊。

顥、溫潛謀作亂。

渥父行密渥遷出於外,以其地為射場,顥、溫由是無所憚。

楊渥服喪期間日夜飲酒,點燃粗一大圍的蠟燭來擊球,一支蠟燭費錢數萬。

有時單獨騎馬外出遊玩,隨從的人在道路奔走,不知他到哪裡去了。

左、右牙指揮使張顥、徐溫哭著勸諫,楊渥勃然大怒說:「你們認為我沒有才能,為什麼不殺死我自己當節度使!」張顥、徐溫二人非常懼怕。

楊渥挑選壯士,號稱「東院馬軍」,廣泛安置親信為將領官吏;所任命的人仗勢驕傲專橫,欺凌蔑視功臣舊人。

張顥、徐溫暗中謀劃發動叛亂。

楊渥父親楊行密在世的時候,有數千名親軍駐紮在節度使所居的牙城之內,楊渥把他們遷出在外,用騰出的空地作為騎射的場地,張顥、徐溫因此沒有忌憚了。

渥之鎮宣州也,命指揮使朱思、范思從、陳將親兵三千;及嗣位,召歸廣陵。

顥、溫使三將從秦裴擊江西,因戍洪州,誣以謀叛。

命別將陳往誅之。

間道兼行,六日至洪州,微服懷短兵徑入秦裴帳中,裴大驚,告之故,乃召思等飲酒,數思等罪,執而斬之。

渥聞三將死,益忌顥、溫,欲誅之。

丙戌,渥晨視事,顥、溫帥牙兵二百,露刃直入庭中,渥曰:「爾果欲殺我邪?」

對曰:「非敢然也,欲誅王左右亂政者耳!」因數渥親信十餘人之罪,曳下,以鐵擊殺之。

謂之「兵諫」。

諸將不與之同者,顥、溫稍以法誅之,於是軍政悉歸二人,渥不能制。

楊渥鎮守宣州的時候,命令指揮使朱思、范思從、陳率領親兵三千人;等到繼位以後,召回廣陵。

張顥、徐溫讓朱思等三位將領跟隨秦裴攻打江西,因此防守洪州,又誣陷三將圖謀叛變,派別將陳前去殺他們。

陳從偏僻小路兼程前進,六天到達洪州,穿著平民衣服、懷揣短兵器直接進入秦裴帳中。

秦裴大驚,陳告訴他緣故,於是召朱思等飲酒,陳數說朱思等的罪狀,把他逮捕斬首。

楊渥聽說三將被殺,更加忌恨張顥、徐溫,想要殺死他們。

丙戌(初九),楊渥早晨處理事務,張顥、徐溫率領二百牙兵,手執刀劍直入庭中,楊渥說:「你們真的要殺我嗎?」

張顥、徐溫回答說:「不敢這樣做,想要殺您左右擾亂政事的人罷了!」於是數說楊渥的親信十餘人的罪狀,拖下去,用鐵打死。

稱之為「兵諫」。

諸將當中不與張顥、徐溫同心合力的,二人逐漸設法將其處死,於是軍政大權全歸二人,楊渥不能控制。

[3]初,梁王以河北諸鎮皆服,惟幽、滄未下,故大舉伐之,欲以堅諸鎮之心。

既而潞州內叛,王燒營而還,威望大沮。

恐中外因此離心,欲速受禪以鎮之。

丁亥,王入館於魏,有疾,臥府中;羅紹威恐王襲之,入見王曰:「今四方稱兵為王患者,皆以翼戴唐室為名,王不如早滅唐以絕人望。」

王雖不許而心德之,乃亟歸。

壬寅,至大梁。

[3]當初,梁王朱全忠因河北各藩鎮全都歸服,只有幽州劉仁恭、滄州劉守文父子沒有攻下,所以大舉討伐他們,想要藉以堅定各藩鎮的歸服之心。

不久,潞州內部叛變,朱全忠燒燬營寨而返回,威望大受損害。

朱全忠恐怕內外因此離心離德,想要迅速接受唐昭宣帝禪讓來鎮懾他們。

丁亥(初十),朱全忠進入魏州,患病,躺在節度使府中。

魏博節度使羅紹威擔心朱全忠襲擊自己,進見朱全忠說:「現在四方發兵成為您禍患的人,都以擁戴唐室為名義,您不如先滅唐室來斷絕眾望。」

朱全忠雖然沒有應允,心裡卻感激他,於是急忙起程回歸。

壬寅(二十五日),到達大梁。

甲辰,唐昭宣帝遣御史大夫薛貽矩至大梁勞王,貽矩請以臣禮見,王揖之升階,貽矩曰:「殿下功德在人,三靈改卜,皇帝方行舜、禹之事,臣安敢違!」乃北面拜舞於庭。

王側身避之。

貽矩還,言於帝曰:「元帥有受禪之意矣!」帝乃下詔,以二月禪位於梁。

又遣宰相以書諭王;王辭。

甲辰(二十七日),唐昭宣帝派遣御史大夫薛貽矩到大梁慰勞朱全忠,薛貽矩請以臣子見君之禮請見,朱全忠拱手作揖讓他登階而上,薛貽矩說:「殿下的功業德行都在人們心裡,天、地、人三靈已經另選新君,皇帝正要舉行舜、禹禪讓事宜,我怎麼敢違抗!」於是,面朝北在廳堂行朝拜皇帝之禮。

朱全忠側身避開。

薛貽矩回到東都洛陽,對唐昭宣帝說:「元帥有接受禪讓帝位的意思了!」唐昭宣帝於是頒下詔書,在二月讓位給梁王朱全忠。

又派遣宰相拿著書信告訴朱全忠;朱全忠推辭。

[4]河東兵猶屯長子,欲窺澤州。

王命保平節度使康懷貞悉發京兆、同華之兵屯晉州以備之。

[4]河東李克用的軍隊仍然駐紮長子,想要南下窺伺澤州。

梁王朱全忠命令保平節度使康懷貞全部征發京兆、同華的軍隊駐紮晉州來防禦守備。

[5]二月,唐大臣共奏請昭宣帝遜位。

壬子,詔宰相帥百官詣元帥府勸進;王遣使卻之。

於是朝臣、藩鎮乃至湖南、嶺南上箋勸進者相繼。

[5]二月,唐大臣共同奏請昭宣帝退位。

壬子(初五),詔令宰相率領百官前往元帥府勸即帝位,朱全忠派遣使者到洛陽推卻不受。

於是,朝中大臣、藩鎮乃至湖南、嶺南呈進奏箋勸朱全忠即帝位的接連不斷。

[6]三月,癸未,王以毫州刺史李思安為北路行軍都統,將兵擊幽州。

[6]三月癸未(初六),梁王朱全忠任命毫州刺使李思安為北路行軍都統,率領軍隊攻擊幽州。

[7]庚寅,唐昭宣帝詔薛貽矩再詣大梁諭禪位之意,又詔禮部尚書蘇循繼百官箋詣大梁。

[7]庚寅(十三日),唐昭宣帝詔命薛貽矩再往大梁告知禪讓帝位的意願,又詔命禮部尚書蘇循攜帶文武百官的奏箋前往大梁。

[8]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遣其子傳、傳討盧佶於溫州。

[8]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派遣他的兒子錢傳、錢傳率領軍隊到溫州討伐盧佶。

[9]甲辰,唐昭宣帝降御札禪位於梁。

以攝中書令張文蔚為冊禮使,禮部尚書蘇循副之;攝侍中楊涉為押傳國寶使,翰林學士張策副之;御史大夫薛貽矩為押金寶使,尚書左丞趙光逢副之;帥百官備法駕詣大梁。

[9]甲辰(二十七日),唐昭宣帝頒下詔書讓位給梁王。

任命代理中書令的張文蔚為冊禮使、禮部尚書蘇循為副使,代理侍中楊涉為押傳國寶使、翰林院學士張策為副使,御史大夫薛貽矩為押金寶使、尚書左丞趙光逢為副使,率領文武百官準備皇帝車駕儀仗前往大梁。

楊涉子直史館凝式於涉曰:「大人為唐宰相,而國家至此,不可謂之無過。

況手持天子璽綬與人,雖保富貴,奈千載何!盍辭之!」涉大駭曰:「汝滅吾族!」神色為之不寧者數日。

楊涉的兒子直史館楊凝式對楊涉說:「大人為唐朝宰相,國家到了這個地步,不能說沒有過錯。

況且親手拿著天子的印璽組綬送給別人,雖然保住了榮華富貴,千年以後怎麼說?何不辭職!」楊涉聽了大驚說:「你想要滅我全族!」為此好幾天神色不安。

策,郭煌人,光逢,隱之子也。

張策是郭煌人。

趙光逢是趙隱的兒子。

[10]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驕侈貪暴,常慮幽州城不固,築館於大安山,曰:「此山四面懸絕,可以少制眾。」

其棟宇壯麗,擬於帝者。

選美一女實其中。

與方士煉丹藥,求不死。

悉斂境內錢,瘞於山顛;令民間用堇泥為錢。

又禁江南茶商無得入境,自采山中草木為茶。

鬻之。

[10]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驕橫奢侈,貪婪凶殘,經常顧慮幽州城垣不堅固,在大安山上建築館舍,說:「這山四面懸崖絕壁,可以少制眾。」

館舍的房屋雄壯美麗,與皇帝的宮殿相匹。

選美一女住在裡面。

與方士煉丹藥,尋求長生不死。

聚斂境內全部的錢,埋藏在山頂上,讓民間用粘土作錢使用,又禁止江南茶商入境,自采山中草木做茶,賣給民間百姓。

仁恭有一愛一妾羅氏,其子守光通焉。

仁恭杖守光而斥之,不以為子數。

李思安引兵入其境,所過焚蕩無餘。

夏,四月,己酉,直抵幽州城下。

仁恭猶在大安山,城中無備,幾至不守。

守光自外引兵入,登城拒守;又出兵與思安戰,思安敗退。

守光遂自稱節度使,令部將李小喜、元行欽將兵攻大安山。

仁恭遣兵拒戰,為小喜所敗。

虜仁恭以歸,囚於別室。

仁恭將佐及左右,凡守光素所惡者皆殺之。

劉仁恭有一愛一妾羅氏,他的兒子劉守光與她私通。

劉仁恭杖責劉守光並把他趕走,不把他排在兒子之列。

李思安率兵進入劉仁恭的境內,經過的地方焚燒燬壞沒有剩餘。

夏季,四月己酉(初三),直抵幽州城下。

劉仁恭還在大安山,城中沒有防備,幾乎失守。

劉守光從外面帶兵進入,登城抵禦防守;又出兵與李思安作戰,李思安被打敗退走。

劉守光於是自稱節度使,令部將李小喜、元行欽率兵攻打大安山。

劉仁恭派遣軍隊抵抗,被李小喜打敗。

李小喜俘虜了劉仁恭把他帶回幽州,囚禁在另外的屋子裡。

劉仁恭的將佐及左右親信,凡是劉守光厭惡的全都殺死。

銀胡都指揮使王思同帥部兵三千,山後八軍巡檢使李承約帥部兵二千奔河東;守光弟守奇奔契丹,未幾,亦奔河東。

河東節度使晉王克用以承約為匡霸指揮使,思同為飛騰指揮使。

思同母,仁恭之女也。

銀胡都指揮使王思同率領所部士兵三千,山後八軍巡檢使軍李承約率領所部士兵二千,投奔河東;劉守光的弟弟劉守奇投奔契丹,不久,也投奔了河東。

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以李承約任匡霸指揮使,王思同任飛騰指揮使。

王思同的母親是劉仁恭的女兒。

[11]梁王始御金祥殿,受百官稱臣,下書稱教令,自稱曰寡人。

辛亥,令諸箋、表、薄、籍皆去唐年號,但稱月、日。

丙辰。

張文蔚等至大梁。

[11]庚戌(初四),梁王朱全忠開始登金祥殿,接受唐室文武百官稱臣,下行文書稱教令,自稱寡人。

辛亥(初五),命令各種箋、表、簿、籍都去掉唐朝年號,只稱月、日。

丙辰(初十),張文蔚等到達大梁。

[12]盧佶聞錢傳等將至,將水軍拒之於青澳。

錢傳曰:「佶之一精一兵盡在於此,不可與戰。」

乃自安固捨舟,間道襲溫州。

戊午,溫州潰,擒佶斬之。

吳王以都監使吳璋為溫州制置使,命傳等移兵討盧約於處州。

[12]溫州盧佶聽說錢傳等將要到達,率領水軍在青澳抵抗。

錢傳說:「盧佶的一精一銳部隊都在這裡,不能與他們作戰。」

於是自安固棄舟登岸,抄小路襲擊溫州。

戊午(十二日),溫州軍隊逃散,擒住盧佶斬首。

吳王錢任命都監使吳璋為溫州制置使,命令錢傳等率領軍隊轉移到處州討伐盧約。

[13]壬戌,梁王更名晃。

王兄全昱聞王將即帝位,謂王曰:「朱三,爾可作天子乎!」

[13]壬戌(十六日),梁王朱全忠更名為晃。

朱全忠的哥哥朱全昱聽說朱全忠將要即皇帝位,對他說:「朱三,你可以作天子嗎?」

甲子,張文蔚、楊涉乘輅自上源驛從冊室,諸司各備儀衛鹵簿前導,百官從其後,至金祥殿前陳之。

王被兗冕,即皇帝位。

張文蔚、蘇循奉冊升殿進讀,楊涉、張策、薛貽矩、趙光逢以次奉寶升殿,讀己,降,帥百官舞蹈稱賀。

帝遂與文蔚等宴於玄德殿。

帝舉酒曰:「朕輔政未久,此皆諸公推戴之力。」

文蔚等慚懼,俯伏不能對,獨蘇循、薛貽矩及刑部尚書張盛稱帝功德宜應天順人。

甲子(十八日),張文蔚、楊涉乘大車自上源驛隨從冊寶,諸司各備陳儀仗、衛士、車駕在前導引,唐朝的文武百官隨後,到金祥殿前排列。

梁王朱全忠身披袞袍,頭戴冠冕,即皇帝位。

張文蔚、蘇循捧著冊文登殿,進讀冊文,楊涉、張策、薛貽矩、趙光逢依次捧著印璽登殿,讀完冊文,下殿,率領文武百官跪拜稱頌慶賀。

後梁太祖朱晃於是同張蔚等在玄德殿宴飲。

後梁太祖舉酒說:「朕輔佐朝政不久,這都是諸公擁護一愛一戴之力。」

張文蔚等慚愧惶懼,俯伏一在地,不能回答,只有蘇循、薛貽矩及刑部尚書張盛稱後梁太祖的功業德行,需要順應天命、人心稱帝。

帝復與宗戚飲博於宮中,酒酣,朱全昱忽以投瓊擊盆中迸散,睨帝曰:「朱三,汝本碭山一民也,從黃巢為盜,天子用汝為四鎮節度使,富貴極矣,奈何一旦滅唐家三百年社稷,自稱帝王!行當族滅,奚以博為!」帝不懌而罷。

後梁太祖又與同宗親屬在宮中宴飲戲博,酒喝得正暢快,朱全昱忽然用骰子向盆中擊去而迸碎四散,斜視著太祖說:「朱三,你本來是碭山的一介平民,跟隨黃巢做強盜,天子用你任四鎮節度使,富貴極了,為什麼突然滅了唐朝三百年的國家,自稱帝王,將要全族被殺,還玩了什麼博戲!」太祖不高興而散場。

乙丑,命有司告天地、宗廟、社稷。

丁卯,遣使宣諭州、鎮。

戊辰,大赦,改元,國號大梁。

奉唐昭宣帝為濟陰王,皆如前代故事;唐中外舊臣官爵並如故。

以汴州為開封府,命曰東都;以故東都為西都;廢故西京,以京兆府為大安府,置佑國軍於大安府。

更名魏博曰天雄軍。

遷濟陰王於曹州,之以棘,使甲士守之。

乙丑(十九日),後梁太祖命有關官吏祭祀天地、宗廟、社稷。

丁卯(二十一日),派遣使者向各地州、鎮宣佈受禪稱帝。

戊辰(二十二日),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開平,國號大梁。

尊奉唐昭宣帝為濟陰王,都如前代的成例;唐內外舊臣的官職爵位同過去一樣。

以汴州為開封府,命名為東都;以故東都洛陽為西都;廢故西京長安,以京兆府為大安府,在大安府設置佑國軍。

改魏博名為天雄軍。

遷濟陰王李到曹州,用荊棘圈圍,派披甲的士兵守衛。

[14]辛未,以武安節度使馬殷為楚王。

[14]辛未(二十五日),後梁太祖封武安節度使馬殷為楚王。

[15]以宣武掌書記、太府卿敬翔知崇政院事,以備顧問,參謀議,於禁中承上旨,宣於宰相而行之。

宰相非進對時有所奏請及已受旨應復請者,皆具記事因崇政院以聞,得旨則復宣於宰相。

翔為人沈深,有智略,在幕府三十餘年,軍謀、民政,帝一以委之。

翔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乃得休息。

帝一性一暴戾難近,人莫能測,惟翔能識其意趣。

或有所不可,翔未嘗顯言,但微示持疑;帝意已悟,多為之改易。

禪代之際,翔謀居多。

[15]後梁太祖以宣武掌書記、太府卿敬翔主管崇政院事務,以備顧問,參與謀劃計議,在宮內承受皇上諭旨,傳達給宰相執行。

宰相不是進宮奏對的時候有所奏請以及已經受旨應該再行請示的,都詳細記事,通過崇政院奏報,敬翔得旨後再傳達給宰相。

敬翔為人沉著內向,有才智謀略,在幕府三十餘年,軍事計劃、民事政務,太祖一切都委任他辦理。

敬翔盡心勤勞,白天晚上很少睡覺,自己說只有在馬上才能休息。

太祖一性一情殘暴乖戾,難於接近,別人不能猜測,只有敬翔能夠知道他的思想旨趣。

有時有不能辦的事情,敬翔未曾明顯說出,只是稍微表示疑難,梁太祖已經理解,多數為此改變。

憚讓取代之際,敬翔的謀劃居多。

[16]追尊皇高祖考、妣以來皆為帝、後;皇考誠為烈祖文穆皇帝,妣王氏為文惠皇后。

[16]後梁太祖追尊高祖父、母以來都為帝、後;父親朱誠為烈祖文穆皇帝,母王氏為文惠皇后。

[17]初,帝為四鎮節度使,凡倉庫之籍,置建昌院以領之;至是,以養子宣武節度副使友文為開封尹、判院事,掌凡國之金谷。

友文本康氏子也。

[17]當初,後梁太祖任四鎮節度使,凡是倉庫的簿籍文書,設置建昌院來管理。

稱帝以後,以養子宣武節度副使朱友文擔任開封尹、判建昌院事,掌管全國的錢財糧食。

朱友文本來是康氏的兒子。

[18]乙亥,下制削奪李克用官爵。

是時惟河東、鳳翔、淮南稱「天」,西川稱「天復」年號;余皆稟梁正朔,稱臣奉貢。

[18]乙亥(二十九日),下令削奪李克用的官職爵位。

這時,只有河東、鳳翔、淮南稱天年號,西川稱天復年號,其餘各鎮都接受後梁的年號,向後梁稱臣納貢。

蜀王與弘農王移檄諸道,雲欲與岐王、晉王會兵興復唐室,卒無應者。

蜀王乃謀稱帝,下教諭統內吏民;又遺晉王書云:「請各帝一方,俟朱溫既平,乃訪唐宗室立之,退歸藩服。」

晉王復書不許,曰:「誓於此生一靡一敢失節。」

蜀王王建與弘農王楊渥移送檄文給諸道,說要與岐王李茂貞、晉王李克用合兵興復唐室,結果沒有響應的。

王建於是計劃稱帝的,下令告訴轄區內的官吏百九,又送書信晉王李克用說:「請各稱帝一方,等到朱溫平定以後,就尋訪唐皇宗室的人立他為皇帝,我們再恢復藩鎮之職。」

晉王李克用回信不贊成,說:「發誓在這一生不敢喪失臣節。」

唐末之誅宦官也,詔書至河東,晉王匿監軍張承業於斛律寺,斬罪人以應詔。

至是,復以為監軍,待之加厚,承業亦為之竭力。

唐末誅殺宦官的時候,詔書傳到河東,晉王李克用把監軍張承業藏在斛律寺,斬了一個罪犯來應付詔旨。

到這個時候,又以張承業任監軍,待他更加憂厚,張承業也為李克用竭盡心力。

岐王治軍甚寬,待士卒簡易。

有告部將符昭反者,岐王直詣其家,悉去左右,熟寢經宿而還;由是眾心悅服;然御軍無紀律。

及聞唐亡,以兵羸地蹙,不敢稱帝,但開岐王府,置百官,名其所居為宮殿,妻稱皇后,將吏上書稱箋表,鞭、扇、號令多擬帝者。

岐王李茂貞治軍很寬鬆,對待兵士平易坦率。

有人告發部將符昭謀反,岐王李茂貞特意前往符昭家裡,讓左右的人全部離開,自己在符昭家裡熟睡一一夜而回去,所以眾人心悅誠服。

但他統率軍隊卻沒有紀律。

聽說唐室滅亡,由於兵士衰弱,地盤狹小,不敢自稱皇帝,只是擴大岐王府,設置文武百官,把居住的房全稱為宮殿,妻稱為皇后,將領官吏上書稱為箋表,鳴鞭、持扇、號令多數模仿皇帝。

鎮海節度判官羅隱說吳王舉兵討梁,曰:「縱無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為東帝;奈何交臂事賊,為終古之羞乎!」始以隱為不遇於唐,必有怨心,及聞其言,雖不能用,心甚義之。

鎮海節度使判官羅隱勸說吳王錢討伐梁,說:「縱然不能成功,尚且可以退保杭州、越州,自己在東邊稱帝,怎麼能拱手侍奉盜賊,成為永遠的恥辱呢!」錢開始以為羅隱在唐沒得到重用,一定心有怨恨,等到聽了他的話,雖然不能採用,心裡很讚許他堅持正義。

[19]五月,丁丑朔,以御史大夫薛貽矩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19]五月,丁丑朔(初一),後梁太祖任御史大夫薛貽矩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20]加武順節度使趙王王熔守太師,天雄節度使鄴王羅紹威守太傅,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兼侍中。

[20]後梁太祖加授武順節度使趙王王熔守大師,天雄節度使鄴王羅紹威守太傅,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兼侍中。

[21]契丹遣其臣袍笏梅老來通好,帝遣太府少卿高頎報之。

[21]契丹派遣使臣袍笏梅老到大梁互通友好,後梁太祖派遣太府少卿高頎回府。

初,契丹有八部,部各有大人,相與約,推一人為王,建旗鼓以號令諸部,每三年則以次相代。

鹹通末,有習爾者為王,土宇始大。

其後欽德為王,乘中原多故,時入盜邊。

及阿保機為王,尤雄勇,五姓奚及七姓室韋、達靼鹹役屬之。

阿保機姓邪律氏,恃其強,不肯受代。

久之,阿保機擊黃實室韋還,七部劫之於境上,求如約。

阿保機不得已,傳旗鼓,且曰;「我為王九年,得漢人多,請帥種落居古漢城,與漢人守之,別自為一部。」

七部許之。

漢城,故後魏滑鹽縣也。

地宜五穀,有鹽池之利。

其後阿保機稍以兵擊滅七部,復並為一國。

又北侵室韋、女真,西取突厥故地,擊奚,滅之,復立奚王而使契丹監其兵。

東北諸夷皆畏服之。

起初,契丹有八部,每部各有大人,共同約定,推舉一人為王,建置旗鼓以號令各部,每三年就依次相代。

鹹通末年,有名叫習爾的為王,疆土開始擴大。

其後欽德為王,趁著中原多難,時常入侵中原邊境搶劫。

等到阿保機為王,尤其威武勇敢,五姓奚及七姓室韋、達靼都附屬於他。

阿保機姓邪律氏,仗恃自己強大,不肯在三年任滿的時候接受替代。

過了很久,阿保機攻打黃頭室韋回來,其他七部在邊界上脅迫他,要求遵守三年一換王的約定。

阿保機無可奈何,只得傳與旗鼓,並且說:「我為王九年,得到漢人很多,請率領同種部落在古漢城居住,與漢人共同守護,另外自為一部。」

七部應允了他。

漢城是原來的後魏滑鹽縣。

土地適宜五穀生長,有鹽池之利。

後來阿保機逐漸發兵滅亡其他七部,合併成為一國。

阿保機又北侵室韋、女真,西取突厥舊地,攻打、滅亡五姓奚,後來又立奚王而讓契丹監督他的軍隊。

東北各夷族都敬畏服從他。

是歲,阿保機帥眾三十萬寇雲州,晉州與之連和,面會東城,約為兄弟,延之帳中,縱酒,握手盡歡,約以今冬共擊梁。

或勸晉王:「因其來,可擒也,」王曰:「仇敵未滅而失信夷狄,自亡之道也。」

阿保機留旬日乃去,晉王贈以金繒數萬。

阿保機留馬三千匹,雜畜萬計以酬之。

阿保機歸而背盟,更附於梁,晉王由是恨之。

這一年,阿保機率領部眾三十萬侵犯雲州,晉王李克用與他和好,在雲州東城會面,相約為兄弟,延請到帳中,縱一情飲酒,握手盡歡,相約在當年冬天共同攻梁。

有人勸晉王說:「趁著阿保機前來,可以擒住他。」

晉王說:「仇敵朱全忠沒有消滅,卻對夷狄失信,是自取滅亡之道啊。」

阿保機留住十天才離開雲州,晉王贈送給他金繒數。

阿保機留下馬三千匹,各種牲畜數以萬計,用來酬謝晉王。

阿保機回去以後就背叛了盟約,又歸附了後梁,晉王李克用因此怨恨阿保機。

[22]已卯,以河南尹兼河陽節度使張全義為魏王;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為吳越王;加清海節度使劉隱、威武節度王審知兼侍中,仍以隱為大彭王。

[22]已卯(初三),後梁太祖進封河南尹兼河陽節度使張全義為魏王,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為吳越王,加授清海節度使劉隱、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並以劉隱為大彭王。

癸未,以權知荊南留後高季昌為節度使。

荊南舊統八州,乾符以來,寇亂相繼,諸州皆為鄰道所據,獨余江陵。

季昌到官,城邑殘毀,戶口凋耗。

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復業。

癸未(初七),後梁太祖任命暫時代理荊南留後的高季昌為荊南節度使。

荊南過去統轄荊、歸、硤、、忠、萬、澧、朗八州,唐僖宗乾符年間以來,外寇內亂一個接一個,諸州都被相鄰各道佔據,只剩下了江陵。

高季昌到任,城邑殘破毀壞,戶口零落減損。

高季昌安頓撫恤流散的人,百姓全都恢復了常業。

[23]乙酉,立兄全昱為廣王,子友文為博王,友為郢王,友璋為福王,友貞為均王,友雍為賀王,友徽為建王。

[23]乙酉(初九),後梁太祖封立他的哥哥朱全昱為廣王,兒子友文為博王、友為郢王、友璋為福王、友貞為均王、友雍為賀王、友徽為建王。

[24]辛卯,以東都舊第為建昌宮,改判建昌院事為建昌宮吏。

[24]辛卯(十五日),後梁太祖以東都故居為建昌宮,將判建昌院事改為建昌宮使。

[25]壬辰,命保平節度使康懷貞將兵八萬會魏博兵攻潞州。

[25]壬辰(十六日),後梁太祖命令保平節度使康懷貞率領八萬大軍,會同魏博軍隊攻打潞州。

[26]甲午,詔廢樞密院,其職事皆入於崇政院,以知院事敬翔為院使。

[26]甲午(十八日),後梁太祖詔令撤消樞密院,它的職掌事務全都歸入崇政院,任命知院事敬翔為院使。

[27]禮部尚書蘇循及其子起居郎楷自謂有功於梁,當不次擢用;循朝夕望為相。

帝薄其為人。

敬翔及殿中監李振亦鄙之。

翔言於帝曰:「蘇循,唐之鴟梟,賣國求利,不可以立於惟新之朝。」

戊戌,詔循及刑部尚書張等十五人並勒致仕,楷斥歸田里。

循父子乃之河中依朱友謙。

[27]禮部尚書蘇循及他的兒子起居郎蘇楷自認為對後梁有功勞,應當不按尋常的次序升用。

蘇循日夜盼著做宰相。

後梁太祖輕視他的為人,敬翔及殿中監李振也瞧不起他。

敬翔對太祖說:「蘇循是唐朝如同鴟梟一樣的一奸一邪小人,出賣國家,貪求私利,不可以立於新的朝廷。」

戊戌(二十二日),詔令蘇循及刑部尚書張等十五人一併強迫退休,蘇楷驅逐回鄉。

蘇循父子於是往河中依附朱友謙。

[28]盧約以處州降吳越。

[28]盧約以處州投降吳越王錢。

[29]弘農王以鄂岳觀察使劉存為西南面都招討使,岳州刺史陳知新為岳州一團一練使,廬州觀察使劉威為應援使,別將許玄應為監軍,將水軍三萬以擊楚。

楚王馬殷甚懼,靜江軍使楊定真賀曰:「我軍勝矣!」殷問其故,定真曰:「夫戰懼則勝,驕則敗。

今淮南兵直趨吾城,是驕而輕敵也;而王有懼色,吾是以知其必勝也。」

[29]弘農王楊渥任用鄂岳觀察使劉存為西南面都招討使,岳州刺史陳知新為岳州一團一練使,廬州觀察使劉威為應援使,別將許玄應為監軍,率領三萬水軍攻楚。

楚王馬殷非常害怕,靜江軍使楊定真慶賀說:「我軍勝利了!」馬殷問是什麼緣故,楊定真說:「打仗知道害怕就會勝利,驕傲就會失敗。

現在淮南軍隊直奔我城,是驕傲輕敵的表現。

可是大王您有害怕的神色,我因此知道您一定勝利。」

殷命在城都指揮使秦彥暉將水軍三萬浮江而下,水軍副指揮使黃帥戰艦三百屯瀏陽口。

六月,存等遇大雨,引兵還至越堤北,彥暉追之。

存數戰不利,乃遺殷書詐降。

彥暉使謂殷曰:「此必詐也,勿受!」存與彥暉夾水而陳,存遙呼曰:「殺降不詳,公獨不為子孫計耶!」彥暉曰:「賊入吾境而不擊,奚顧子孫!」鼓噪而進。

存等走,黃自瀏陽絕江,與彥暉合擊,大破之,執存及知新,裨將死者百餘人,士卒死者以萬數,獲戰艦八百艘。

威以餘眾遁歸,彥暉遂拔岳州。

殷釋存、知新之縛,慰諭之。

二人皆罵曰:「丈夫以死報主,肯事賊乎!」遂斬之。

許玄應,弘農王之腹心也,常預政事,張顥、徐溫因其敗,收斬之。

馬殷命在城都指揮使秦彥暉率領水軍三萬順湘江漂浮而下,水軍副指揮使黃率戰艦三百條駐守瀏陽口。

六月,劉存等遇大雨,帶兵回到越堤北邊,秦彥暉追趕他們。

劉存屢戰失利,於是送書信給馬殷假裝投降。

秦彥暉派人對馬殷說:「這一定是詐降,不要接受!」劉存與秦彥暉夾水列陣,劉存遙呼說:「殺戮投降的人不吉祥,您難道不為子孫考慮嗎!」秦彥暉說:「賊寇侵入我境卻不攻擊,怎麼顧及子孫!」擂鼓吶喊而前進。

劉存等退走,黃自瀏陽帶兵橫渡湘江,與秦彥暉合擊,把淮南軍隊打得大敗,生擒劉存及陳知新,殺死裨將一百餘人,死的士卒以萬計,繳獲戰艦八百艘。

劉威帶著剩下的兵眾逃回,秦彥暉於是奪取了岳州。

馬殷解一開捆一綁劉存、陳知新的繩索,安慰勸解他們。

二人都大罵說:「大丈夫以死報答主人,豈肯事奉賊子嗎!」於是把他們斬了。

許玄應是弘農王楊渥的心腹親信,經常參與政事,張顥、徐溫因為他戰敗,把他拘捕斬了。

[30]楚王殷遣兵會吉州刺史彭攻洪州,不克。

[30]楚王馬殷派遣軍隊會同吉州刺史彭攻打洪州,沒有攻克。

[31]康懷貞至潞州,晉昭義節度使李嗣昭、副使李嗣弼閉城拒守。

懷貞晝夜攻之,半月不克,乃築壘穿蚰蜒塹而守之,內外繼絕。

晉王以蕃、漢都指揮使周德威為行營都指揮使,帥馬軍都指揮使李嗣本、馬步都虞候李存璋、先鋒指揮使史建瑭、鐵林都指揮使安元信、橫衝指揮使李嗣源、騎將安金全救潞州。

嗣弼,克修之子;嗣本,本姓張;建瑭,敬思之子;金全,代北人也。

[31]保平節度使康懷貞率兵到達潞州,晉昭義節度使李嗣昭、副使李嗣弼閉城拒守。

康懷貞日夜攻打,半月沒有攻下,於是挖築垣牆並穿通如同蚰蜒行地形狀的壕溝,日夜守護,使城內外隔絕。

晉王李克用任命蕃、漢都指揮使周德威為行營都指揮使,率馬軍都指揮使李嗣本、馬步都虞候李存璋、先鋒指揮使史建瑭、鐵林都指揮使安元信、橫衝指揮使李嗣源、騎將安金全,救援潞州。

李嗣弼是李克修的兒子;李嗣本,本姓張;史建瑭是史敬思的兒子;安金全是代北人。

[32]晉兵攻澤州,帝遣左神勇軍使范居實將兵救之。

[32]晉兵攻澤州,後梁太祖派遣左神勇軍使范居實率兵救援。

[33]甲寅,以平盧節度使韓建守司徒、同平章事。

[33]甲寅(初九),後梁太祖任命平盧節度使韓建守為司徒、同平章事。

[34]武貞節度使雷彥恭會楚兵攻江陵,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引兵屯公安,絕其糧道;彥恭敗,楚兵亦走。

[34]武貞節度使雷彥恭會同楚兵進攻江陵,荊南節度使高季昌率失駐紮公安,斷絕他們的糧道。

雷彥恭被打敗,楚兵也退走了。

[35]劉守光既囚其父,自稱盧龍留後,遣使請命。

秋,七月,甲午,以守光為盧龍節度使、同平章事。

[35]劉守光囚禁他的父親劉仁恭以後,自稱盧龍留後,派遣使者請求任命。

秋季,七月甲午(十九日),後梁太祖任命劉守光為盧龍節度使、同平章事。

[36]靜海節度使曲裕卒,丙申,以其子權知留後顥為節度使。

[36]靜海節度使曲裕去世。

丙申(二十一日),後梁太祖任命他的兒子權知留後曲顥為靜海節度使。

[37]雷彥恭攻岳州,不克。

[37]武貞節度使雷彥恭攻打岳州,沒有攻克。

[38]丙午,賜河南尹張全義名宗。

[38]八月丙午(初一),後梁太祖賜河南尹張全義名宗。

[39]辛亥,以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楚王殷兼武昌節度使,各充本道招討制置使。

[39]辛亥(初六),後梁太祖任命吳越王錢兼淮南節度使、楚王馬殷兼武昌節度使,各充本道招討制置使。

[40]晉周德威壁於高河,康懷貞遣親騎都頭秦武將兵擊之,武敗。

[40]晉周德威在高河紮營,康懷貞派遣親騎都頭秦武率兵攻擊,秦武戰敗。

丁巳,帝以亳州刺史李思安代懷貞為潞州行營都統,黜懷貞為行營都虞候。

思安將河北兵西上,至潞州城下,更築重城,內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謂之夾寨。

調山東民饋軍糧,德威日以輕騎抄之,思安乃自東南山口築甬道,屬於夾寨。

德威與諸將互往攻之,排牆填塹,一晝夜間數十發,梁兵疲於奔命。

夾寨中出芻牧者,德威輒抄之,於是梁兵閉壁不出。

丁巳(十二日),後梁太祖任命亳州刺史李思安代康懷貞為潞州行營都統,貶康懷貞為行營都虞候。

李思安率領河北軍隊西上,到達潞州城下,又修築二重城垣,內防奔突,外拒援兵,叫作夾寨。

調發山東百姓輸送軍糧,周德威天天派出輕騎兵抄劫,李思安於是從東南山口修築甬道,與夾寨連接。

周德威與各位將領交替前去攻擊,推倒垣牆,填平壕溝,一晝夜間出數十次,後梁兵防備不暇,疲於奔命。

夾寨中有出來割草放牧的,周德威就抄劫他們,於是後梁兵緊閉營壘不出。

[41]九月,雷彥恭攻涔陽、公安,高季昌擊敗之。

彥恭貪殘類其父,專以焚掠為事,荊、湖間常被其患;又附於淮南。

丙申,詔削彥恭官爵,命季昌與楚王殷討之。

[41]九月,武貞節度使雷彥恭進攻涔陽、公安,荊南節度使高季昌把他打敗。

雷彥恭貪婪殘暴像他的父親雷滿,專以焚燒搶掠為事業,荊、湖間經常受他禍害;又依附於淮南。

丙申(二十二日),後梁太祖詔令削奪雷彥恭的官爵,命令高季昌會同楚王馬殷討伐他。

[42]蜀王會將佐議稱帝,皆曰:「大王雖忠於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者也!」馮涓獨獻議請以蜀王稱制,曰:「朝興則未爽稱臣,賊在則不同為惡。」

王不從,涓杜門不出。

王用安一撫副使、掌書記韋莊之謀,帥吏民哭三日;已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

辛丑,以前東川節度使兼侍中王宗佶為中書令,韋莊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閬州防禦史唐道襲為內樞密使。

莊,見素之孫也。

[42]蜀王王建會同部將僚佐商議稱帝,都說:「大王雖然忠於唐室,但唐室已經滅亡了,這就是所說的『上天授與不取』了!」馮涓獨自進獻意見請以蜀王代行皇帝事,說:「這樣做,唐朝復興就沒有喪失臣節,賊子存在就沒有一起作惡。」

王建沒有聽從,馮涓閉門不出。

王建採用安一撫副使、掌書記韋莊的計謀,率領官吏、百姓哭三日。

已亥(二十五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

辛丑(二十七日),任命前東川節度使兼侍中王宗佶為中書令,韋莊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閬州防禦唐道襲為內樞密使。

韋莊是天寶末年宰相韋見素的孫子。

蜀王雖目不知書,好與書生談論,粗曉其理。

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蜀主禮而用之,使修舉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

前蜀國主王建雖然目不知書,但喜好與讀書人談論,粗略知道書中的道理。

當時,唐朝的官宦之家大多在蜀躲避戰亂,王建對他們以禮相待,讓他們研究編纂典故成例,所以蜀的法令禮樂制度有唐的遺風。

蜀主長子校書郎宗仁幼以疾廢,立其次子秘書少監宗懿為遂王。

王建的長子校郎王宗仁小時候因病致殘,立他的次子秘書少監王宗懿為遂王。

[43]冬,十月,高季昌遣其將倪可福會楚將秦彥暉攻朗州,雷彥恭遣使乞降於淮南,且告急。

弘農王遣將泠業將水軍屯平江,李饒將步騎屯瀏陽以救之,楚王殷遣岳州刺史許德勳將兵拒之。

泠業進屯朗口,德勳使善游者五十人,以木枝葉覆其首,持長刀浮江而下,夜犯其營,且舉火,業軍中驚擾。

德勳以大軍進擊,大破之,追至鹿角鎮,擒業;又破瀏陽寨,擒李饒;掠上高、唐年而歸。

斬業、饒於長沙市。

[43]冬季,十月,高季昌派遣他的部將倪可福會同楚將秦彥暉攻打朗州,雷彥恭派使者到淮南乞求歸降,並告急。

弘農王楊渥派遣將領泠業率領水軍駐紮平江,李饒率領步兵、騎兵駐紮瀏陽以救援雷彥恭;楚王馬殷派遣岳州刺史許德勳率兵抗拒。

泠業進軍駐紮朗口,許德勳派善於游泳者五十人,用樹木枝葉遮蓋他們的頭部,手持長刀,順長江漂浮直下,夜裡侵犯泠業軍營,並且放手,泠業軍中大亂。

許德勳率軍進擊,把泠業打得大敗,追至鹿角鎮,生擒泠業。

又攻破瀏陽寨,生擒李饒,搶掠上高、唐年二縣而返回。

在長沙街市上,把泠業、李饒斬首。

[44]十一月,甲申,夾馬指揮使尹皓攻晉江豬嶺寨,拔之。

[44]十一月甲申(十一日),後梁夾馬指揮使尹皓攻打晉江豬嶺寨,予以攻克。

[45]義昌節度使劉守文聞其弟守光幽其父,集將吏大哭曰:「不意吾家生此梟獍!吾生不如死,誓與諸君討之!」乃發兵擊守光,互有勝負。

[45]義昌節度使劉守文聽說他的弟弟劉守光囚禁了他的父親劉仁恭,集合將吏大哭說:「想不到我家生了這個梟獍一樣的禽一獸!我生不如死,誓與你們討伐他!」於是發兵攻打劉守光,互有勝負。

天雄節度使鄴王紹威謂其下曰:「守光以窘急歸國,守文孤立無援,滄州可不戰服也。」

乃遺守文書,諭以禍福。

守文亦恐梁乘虛襲其後,戊子,遣使請降,以子延為質。

帝拊手曰:「紹威折簡,勝十萬兵!」加守文中書令,撫納之。

天雄節度使鄴王羅紹威對其部下說:「劉守光因為窘困危急歸梁,劉守文孤立無援,滄州可以不戰就降服了。」

於是送書信給劉守文,曉諭禍福。

劉守文也擔心梁兵乘虛襲擊他的後路,戊子(十五日),派遣使者請求歸降,以兒子劉延作為人質。

後梁太祖拍手說:「羅紹威一封書信,勝過十萬軍隊!」加授劉守文中書令,撫一慰收納了他。

[46]初,帝在藩鎮,用法嚴,將校有戰沒者,所部兵悉斬之,謂之跋隊斬,士卒失主將者,多亡逸不敢歸。

帝乃命凡軍士皆文其面以記軍號。

軍士或思鄉里逃去,關津輒執之送所屬,無不死者,其鄉里亦不敢容。

則是亡者皆聚山澤為盜,大為州縣之患。

壬寅,詔赦其罪,自今雖文面亦聽還鄉里。

盜減什七八。

[46]當初,後梁太祖在藩鎮的時候,執法嚴苛,將校有戰死的,他的部下兵卒全都斬首,稱為「跋隊斬」,士卒損失主將的,大多逃跑不敢回來。

太祖於是命令,凡軍士都在他們的面部刺字來記錄軍號。

軍士有的思念家鄉逃走,關口津渡常常把他們捉住送回所屬,沒有一個不被處死的,他們的鄉里也不敢收容。

因此,逃亡者都聚集在山林川澤之中做強盜,成為州縣的大害。

壬寅(二十九日),頒布詔令赦免他們的罪過,從今即使臉部刺字也聽任回鄉里。

強盜減少了十之七八。

[47]淮南右都押牙米志誠等將兵渡淮襲穎州,克其外郭。

刺史張實據子城拒守。

[47]淮南右都押牙米志誠等率兵渡過淮河襲擊穎州,攻克穎州外城。

穎州刺史張實據穎州內城抵禦守衛。

[48]晉王命李存璋攻晉州,以分上一黨一兵勢。

十二月,壬戌,詔河中,陝州發兵救之。

[48]晉王李克用命令李存璋進攻晉州,藉以分散上一黨一的軍力。

十二月壬戌(十九日),後梁太祖詔令河中、陝州發兵救援晉州。

[49]甲子,詔發步騎五千救穎州,米志誠等引去。

[49]甲子(二十一日),後梁太祖詔令派遣五千步兵騎兵救穎州,米志誠等退走。

[50]丁卯,晉兵寇州。

[50]丁卯(二十四日),晉兵侵犯州。

[51]淮南兵攻信州,刺史危仔倡求救於吳越。

[51]淮南軍隊攻打信州,信州刺史危仔倡向吳越王錢求救。

二年(戊辰、908)

二年(戊辰,公元908年)

[1]春,正月,癸酉朔,蜀主登興義樓。

有僧抉一目以獻,蜀主命飯僧萬人以報之。

翰林學士張格曰:「小人無故自殘,赦其罪已幸矣,不宜復崇獎以敗風俗。」

蜀主乃止。

[1]春季,正月,癸酉朔(初一),前蜀主王建登興義樓。

有個僧人剜出一隻眼珠獻上,王建命令施飯給一萬名僧人作為回報。

翰林學士張格說:「僧人無故自殘,赦免他的罪過已經是幸運了,不應該再加以推崇獎賞而敗壞風俗。」

王建這才作罷了。

[2]丁丑,蜀以韋莊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2]丁丑(初五),前蜀任命韋莊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3]辛巳,蜀主祀南郊;壬午,大赦,改元武成。

[3]辛巳(初九),王建到南效祭天。

壬午(初十),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武成。

[4]晉王疽發於首,病篤。

周德威等退屯亂柳。

晉王命其弟內外蕃漢都知兵馬使·振武節度使克寧、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吳珙、掌書記盧質立其子晉州刺史存勖為嗣,曰:「此子志氣遠大,必能成吾事,爾曹善教導之!」辛卯,晉王謂存勖曰:「嗣昭厄於重圍,吾不及見矣。

俟葬畢,汝與德威輩速竭力救之!」又謂克寧等曰:「以亞子累汝!」亞子,存勖小名也。

言終而卒。

克寧綱紀軍府,中外無敢喧嘩。

[4]晉王李克用頭上生毒瘡,病情嚴重。

周德威等撤退到亂柳駐紮。

晉王李克用命他的弟弟內外蕃漢都知兵馬使與振武節度使李克寧,監軍張承來,大將李存璋、吳珙,掌書記盧質等人擁立他的兒子晉州刺史李存勖為嗣,說:「此子志向遠大,必能成就我的事業,你們好好教導他!」辛卯(十九日),晉王對李存勖說:「李嗣昭困於重圍,我來不及見他了。

等到葬事完畢,你與周德威等立即竭力救他!」又對李克寧等說:「把亞子煩勞你們照管了!」亞子是李存勖的小名。

話說完就死了。

李克寧治理軍府,內外沒有人敢於喧嘩。

克寧久總兵一柄一,有次立之勢,時上一黨一圍未解,軍中以存勖年少,多竊議者,人情洶洶。

存勖懼,以位讓克寧。

克寧曰:「汝塚嗣也,且有先王之命,誰敢違之!」將吏欲謁見存勖,存勖方哀哭未出。

張承業入謂存勖曰:「大孝在不墜基業,多哭何為!」因扶存勖出,襲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

李克寧首帥諸將拜賀,王悉以軍府事委之。

李克寧長期總理兵權,有兄死弟立之勢,當時上一黨一圍困沒解除,軍中認為李存勖年少,多有私下議論的,人心不定。

李存勖害怕,把王位讓給李克寧。

李克寧說:「你是嫡長子,況且有先王的遺命,誰敢違抗!」將吏想要謁見李存勖,李存勖正在悲傷哭泣,沒有出來。

張承業進內對李存勖說:「大孝在於不失去基業,多哭泣做什麼!」於是扶著李存勖出來,繼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

李克寧首先率領諸將拜賀,晉王李存勖把軍府事務全部委託給李克寧。

以李存璋為河東軍城使、馬步都虞候。

先王之時,多一寵一借胡人及軍士,侵擾市肆,存璋既領職,執其尤暴橫者戮之,旬月間城中肅然。

晉王李存勖任李存璋為河東軍城使、馬步都虞候。

先王李克用的時候,多一寵一信依靠胡人及軍士,侵犯擾亂街市店舖,李存璋任以後,逮捕其中尤其殘暴蠻橫的殺死,一個月的時間城中秩序肅然。

[5]吳越王遣兵攻淮南甘露鎮,以救信州。

[5]吳越王錢派遣軍隊進攻淮南甘露鎮來救援信州。

[6]蜀中書令王宗佶,於諸假子為最長,且恃其功,專權驕恣。

唐道襲已為樞密使,宗佶猶以名呼之;道襲心銜之而事之逾謹。

宗佶多樹一黨一友,蜀主亦惡之。

二月,甲辰,以宗佶為太師,罷政事。

[6]前蜀中書令王宗佶在蜀主王建的養子中居長,並且仗恃他的功勞,獨攬大權,驕傲放縱。

唐道襲已經擔任樞密使,王宗佶仍然直呼其名。

唐道襲心懷不滿但對他更加恭敬。

王宗佶多結一黨一援,王建也憎惡他。

二月甲辰(初三),任命王宗佶為太師,停止參與政務。

[7]蜀以戶部侍郎張格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格為相,多迎一合主意;有勝已者,必以計排去之。

[7]前蜀任命戶部侍郎張格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張格作為宰相,極力迎一合前蜀主王建的意向,有超過自己的人,一定要用計謀把他排斥走。

[8]初,晉王克用多養軍中壯士為子,一寵一遇如真子。

及晉王存勖立,諸假子皆年長握兵,心怏怏不伏,或托疾不出,或見新王不拜。

李克寧權位既重,人情多向之。

假子李存顥陰說克寧曰:「兄終弟及,自古有之。

以叔拜倒,於理安乎!天與不取,後悔無及!」克寧曰:「吾家世以慈孝聞天下,先王之業苟有所歸,吾復何求!汝勿妄言,我且斬汝!」克寧妻孟氏,素剛悍,諸假子各遣其妻入說孟氏,孟氏為以然,且慮語洩及禍,數以迫克寧。

克寧一性一怯,朝夕惑於眾言,心不能無動;又與張承業、李存璋相失,數誚讓之;又因事擅殺都虞候李存質;又求領大同節度使,以蔚、朔、應州為巡屬。

晉王皆聽之。

[8]當初,晉王李克用收養許多軍中壯士為養子,一寵一信待遇如同親子。

等到晉王李存勖繼位,諸養子都年長並掌握軍權,心裡鬱悶不服,或者托病不出,或者進見新王不叩拜。

李克寧的權力地位既已重要,人情多數傾向他。

養子李存顥暗中勸說李克寧道:「哥哥死了,弟弟繼位,自古就有這樣的。

以叔叔叩拜侄子,於理心安嗎!上天授與不取,後悔就來不及了!」李克寧說:「我家世代以父慈子孝聞名天下,先王的基業如果有了歸屬,我又有什麼希求!你再胡說,我就殺了你!」李克寧的妻子孟氏,向來剛強蠻橫,諸養子各派他們的妻子到內室勸說孟氏,孟氏認為有理,並且擔心這些話洩露出去遭受禍患,屢次一逼一十迫李克寧。

李克寧一性一情怯懦,早晚被眾人的話蠱惑,不能不動心;又與張承業、李存璋失和,屢次責備他們;又因故擅自一殺死都虞候李存質;又要求兼任大同節度使,以蔚州、朔州、應州為巡屬。

晉王李存勖都聽從了他。

李存顥等為克寧謀,因晉王過其第,殺承業、存璋,奉克寧為節度使,舉河東九州附於梁,執晉王及太夫人曹氏送大梁。

太原人史敬熔,少事晉王克用,居帳下,見親信,克寧欲知府中陰事,召敬熔,密以謀告之。

敬熔陽許之,入告太夫人,太夫人一大駭,召張承業,指晉王謂之曰:「先王把此兒臂授公等,如聞外聞間謀欲負之,但置吾母子有地,勿送大梁,自他不以累公。」

承業惶恐曰:「老奴以死奉先王之命,此何言也!」晉王以克寧之謀告,且曰:「至親不可自相魚肉,吾苟避位,則亂不作矣。」

承業曰:「克寧欲投大王母子於虎口,不除之豈有全理!」乃召李存璋、吳琪及假子李存敬、吳璋及假子李存敬、長直軍使朱守殷,使陰為之備。

壬戌,置酒會諸將於府捨,伏甲執克寧、存顥於座。

晉王流涕數之曰:「兒向以軍府讓叔父,叔父不取。

今事已定,奈何復為此謀,忍以吾母子遺仇仇乎!」克寧曰:「此皆讒人交構,夫復何言!」是日,殺克寧及存顥。

李存顥等為李克寧謀劃,趁著晉王到李克寧的家裡探望,殺死張承業、李存璋,擁奉李克寧為節度使,率河東所屬九州歸附後梁,逮捕晉王李存勖及太夫人曹氏送往大梁。

太原人史敬熔,年輕時侍奉晉王李克用,居於帳下,受到親信,李克寧想知道王府中的秘密事情,召見史敬熔,秘密地把計劃告訴他。

史敬熔假裝應允他,入府報告太夫人、太夫人一大驚,召見張承業,指著晉王李存勖對他說:「先王把著此兒的胳膊交給您等,如果聽到外邊圖謀想要背棄他,就只求有地方安置我母子,不要送往大梁,其他不連累您。」

張承業惶恐說:「老奴以死奉先王的遺命,這是什麼話呢!」晉王李存勖把李克寧的圖謀告訴張承業,並且說:「至親不可以自相殘殺,我如果讓位,禍亂就不會發生了。」

張承業說:「李克寧想要把大王母子投入虎口,不除掉他豈有安全的道理!」於是召見李存璋、吳珙及養子李存敬、長直軍使朱守殷,讓他們暗中防衛設備。

壬戌(二十一日),在王府擺酒宴請諸將,埋伏的甲兵在座位上把李克寧、李存顥逮捕。

晉王李存勖流著淚數說李克寧道:「孩兒以前把節度使府讓給叔父,叔父不接受。

現在事情已定,怎麼又有這樣的圖謀,忍心把我母子送給仇人嗎!」李克寧說:「這都是說壞話的讒人挑拔離間,又有什麼話可說!」當日,殺了李克寧及李存顥。

[9]癸亥,鴆殺濟陰王於曹州,追諡曰唐哀皇帝。

[9]癸亥(二十二日),後梁太祖派人在曹州用毒酒害死濟陰王李,追諡稱為唐哀皇帝。

[10]甲子,蜀兵入歸州,執刺史張瑭。

[10]甲子(二十三日),前蜀兵進入歸州,逮往歸州刺史張瑭。

[11]辛未,以韓建為侍中,兼建昌宮使。

[11]辛未(三十日),後梁太祖任命平盧節度使韓建為侍中,兼建昌宮使。

[12]李思安等攻潞州,久不下,士卒疲弊,多逃亡。

晉兵猶屯余吾寨,帝疑晉王克用詐死,欲召兵還,恐晉人躡之,乃議自至澤州應接歸師,且召匡國節度使劉知俊將兵趣澤州。

三月,壬申朔,帝發大梁;丁丑,次澤州。

辛巳,劉知俊至。

壬午,以知俊為潞州行營招討使。

[12]後梁行營都統李思安等攻潞州,久攻不下,士卒疲憊困乏,多數逃跑。

晉兵仍在余吾寨,後梁太祖懷疑晉王李克用是裝死,想要召回軍隊,又怕晉兵尾隨追擊,於是商議親自到澤州接應一召回的軍隊,並且召匡國節度使劉知俟俊率兵趕往澤州。

三月,壬申朔(初一),太祖從大梁出發,丁丑(初六),到達澤州駐紮。

辛巳(初十),劉知悛到達。

壬午(十一日),太祖任命劉知悛為潞州行營招討使。

[13]癸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張文蔚卒。

[13]癸巳(二十二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張文蔚去世。

[14]帝以李思安久無功,亡將校四十餘人,士卒以萬計,更閉壁自守,遣使召詣行在。

甲午,削思安官爵,勒歸本貫充役;斬監押楊敏貞。

[14]後梁太祖因李思安長期沒有功績,逃跑將校四十餘人,士卒以萬計,又閉守營壘,於是派遣使者召李思安前來澤州。

甲午(二十三日),革除李思安官職爵位,勒令回到本籍應差充役,殺監押楊敏貞。

晉李嗣昭固守逾年,城中資用將竭,嗣昭登城宴諸將作樂。

流矢中嗣昭足,嗣昭密拔之,座中皆不覺。

帝數遣使賜嗣昭詔,諭降之;嗣昭焚詔書,斬使者。

晉李嗣昭固守潞州過了一年,城中物資用品將要竭盡,李嗣昭登城宴請諸將取樂。

飛箭射中李嗣昭的腳,李嗣昭秘密地把箭拔掉,座中的人都沒有發覺。

後梁太祖屢次派遣使者前去頒賜詔書,勸他投降;李嗣昭燒燬詔書,斬殺使者。

帝留澤州旬餘,欲召上一黨一兵還,遣使就與諸將議之。

諸將以為李克用死,余吾兵且退,上一黨一孤城無援,請更留旬月以俟之。

帝從之,命增運芻糧以饋其軍。

劉知俊將一精一兵萬餘人擊晉軍,斬獲甚眾,表請自留攻上一黨一,車駕宜還京師。

帝以關中空虛,慮岐人侵同華,命知俊休兵長子旬日,退屯晉州,俟五月歸鎮。

後梁太祖在澤州留住十幾天,想要召回上一黨一的軍隊,派遣使者前去與諸將商議。

諸將認為李克用死了,余吾寨的晉兵將要撤退,上一黨一孤城無援,請再留十天半月以等待機會。

太祖聽從諸將的意見,命令增運糧草來供給軍隊。

劉知俊率領一精一銳軍隊一萬人餘人攻擊晉軍,斬殺俘獲很多,上表請求自己留下進攻上一黨一,太祖應當回京師。

後梁太祖因關中空虛,擔心岐州李茂貞侵犯同州、華州,命令劉知俊讓軍隊在長子縣休息十天,然後撤退到晉州駐紮,等到五月回藩鎮。

[15]蜀太師王宗佶既罷相,怨望,陰畜養死士,謀作亂。

上表以為:「臣官預大臣,親則長子,國家之事,休戚是同,今儲貳未定,必生厲階。

陛下若以宗懿才堪繼承,宜早行冊禮,以臣為元帥,兼總六軍,儻以時方艱難,宗懿總幼,臣安敢持謙不當重事!陛下既正位南面,軍旅之事宜委之臣下。

臣請開元帥府,鑄六軍印,征戍征發,臣悉專行。

太子視膳於晨昏,微臣握兵於環衛,萬世基業,惟陛下裁之。」

蜀主怒,隱忍未發,以問唐道襲,對曰:「宗佶威望,內外懾服,足以統御諸將。」

蜀主益疑之。

已亥,宗佶入見,辭色悖慢;蜀主諭之,宗佶不退,蜀主不堪其忿,命衛士撲殺之。

貶其一黨一御史中丞鄭騫為維州司戶,衛尉少卿李鋼為汶川尉,皆賜死於路。

[15]前蜀太師王宗佶被罷宰相職務以後,心中怨恨,暗中豢養區猛敢死之徒,圖謀作亂。

王宗佶上表以為:「我官列大臣,論骨內之親又是長子,國家大事,休戚與共。

現在太子沒有確定,一定發生禍端。

陛下如果以為王宗懿的才幹能夠繼承皇位,應該早日舉行冊封大禮,任用我為元帥,統領六軍。

倘若以為時勢正在艱難,王宗懿年幼,我怎麼敢保持謙遜不承擔重任呢!陛下已經南面稱帝,軍隊事宜應當委任臣下。

我請求設置元帥府,鑄六軍印,征戰守邊之事,我都獨自掌管施行。

太子早晚侍奉飲食,我掌握軍隊護衛宮禁,此是萬世基業,希望陛下考慮決定。」

前蜀主王建大怒,暗中忍耐沒有發作,問唐道襲,回答說:「王宗佶的威名聲望,內外畏懼順服,足以駕馭諸將。」

蜀主更加懷疑王宗佶。

已亥(二十八日),王宗佶入見,言辭神色狂悖不敬,蜀主向他指出,王宗佶仍不聽,蜀主不能按捺自己的忿怒,命衛士打死他。

貶王宗佶的一黨一羽御史中丞鄭騫為維州司戶、衛尉少卿李鋼為汶川尉,都在路途中賜死。

[16]初,晉王克用卒,周德威握得兵在外,國人皆疑之。

晉王存勖召德威使引兵還。

夏,四月,辛丑朔,德威至晉陽,留兵城外,獨徒步而入,伏先王柩,哭極哀;退,謁嗣王,禮甚恭。

眾心由是釋然。

[16]當初,晉王李克用去世,周德威在外地掌握重兵,國中人都懷疑他。

晉王李存勖召周德威帶兵回晉陽。

夏季,四月,辛丑朔(初一),周德威到晉陽,把軍隊留在城外,獨自步行入城,伏一在先王李克用的靈柩上哭得極為悲傷;退出後,拜見嗣王李存勖,禮節非常恭敬,眾人心裡的疑慮因此消釋了。

[17]癸卯,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楊涉罷為右僕射;以吏部侍郎於兢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張策為刑部侍郎,並同平章事。

兢,琮之兄子也。

[17]癸卯(初三),後梁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楊涉被免職降為右僕射;任命吏部侍郎於兢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張策為刑部侍郎,都為同平章事。

於兢是於琮哥哥的兒子。

[18]夾寨奏余吾晉兵已引去,帝以援兵不能復來,潞州必可取,丙午,自澤州南還;壬子,至大梁。

梁兵在夾寨者亦不復設備。

晉王與諸將謀曰:「上一黨一,河東之藩蔽,無上一黨一,是無河東也。

且朱溫所憚者獨先王耳,聞吾新立,以為童子未閒軍旅,必有驕怠之心。

若簡一精一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取威定霸,在此一舉,不可失也!」張承業亦勸之行。

乃遣承業及判官王緘乞師於鳳翔,又遣使賂契丹王阿保機求騎兵。

岐王衰老,兵弱財竭,竟不能應。

晉王大閱士卒,以前昭義節度使丁會為都招討使。

甲子,帥周德威等發晉陽。

[18]潞州夾寨的後梁軍將領奏報余吾寨的晉兵已經退走,後梁太祖以為晉的援兵不能再來,潞州一定能夠奪取,丙午(初六)自澤州南下返回,壬子(十二日)到大梁。

在夾寨的後梁兵也不再佈置防備。

晉王李存勖與諸將商議說:「上一黨一是河東的屏障;沒有上一黨一,就沒有河東啊。

況且朱溫懼怕的只是先王罷了,聽說我才登帝位,以為小孩不熟習軍事,一定有驕傲懈怠的心理。

如果選派一精一銳部隊兼程急速前去,出其不意,打敗梁兵是一定的了。

取得威勢,確定霸業,在此一舉,不可失掉機會啊!」張承業也勸他親自出征。

於是,派遣張承業及判官王緘到鳳翔請求李茂貞發兵援助,又派遣使者賄賂契丹王阿保機請求借給騎兵。

岐王李茂貞衰老,兵弱財盡,結果沒能應允。

晉王李薦勖大閱士卒,任命前昭義節度使丁會為都招討使。

甲子(二十四日),率領周德威等由晉陽出發。

[19]淮南遣兵寇石首,襄州兵敗之於港。

又遣其將李厚將水軍萬五千趣荊南,高季昌逆戰,敗之於馬頭。

[19]淮南弘農王楊渥派遣軍隊侵犯石首,襄州軍隊在港把他們打敗;又派遣他的部將李厚率領水軍一萬五千人奔赴荊南,高季昌迎戰,在馬頭把李厚打敗。

[20]已巳,晉王軍於黃碾,距上一黨一四十五里。

五月,辛未朔,晉王伏兵三垂岡下,詰旦大霧,進兵直抵夾寨。

梁軍無斥候,不意晉兵之至,將士尚未起,軍中驚擾。

晉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為二道,德威攻西北隅,嗣源攻東北隅,填塹燒寨,鼓噪而入。

梁兵大潰,南走,招討使符道昭馬倒,為晉人所殺;失亡將校士卒以萬計,委棄資糧、器械山積。

[20]已巳(二十九日),晉王李存勖駐紮在黃碾,距離上一黨一四十五里。

五月,辛未朔(初一),晉王埋伏軍隊在三垂岡下,凌晨大霧,進兵直達夾寨。

後梁軍未設崗哨,沒料到晉兵的到來,將士還未起一床一,軍中驚慌紛擾。

晉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兩路,周德威攻西北角,李嗣源攻東北角,填溝燒寨,擂鼓吶喊而入。

後梁兵大敗,向南逃跑,招討使符道昭的坐馬栽倒,被晉兵殺死;逃失死亡將士以萬計,丟棄的物資、糧草、器械堆積如山。

周德威等至城下,呼李嗣昭曰:「先王已薨,今王自來,破賊夾寨。

賊已去矣,可開門!」嗣昭不信,曰:「此必為賊所得,使來誑我耳。」

欲射之。

左右止之,嗣昭曰:「王果來,可見乎?」

王自往呼之。

嗣昭見王白服,大慟幾絕,城中皆哭,遂開門。

初,德威與嗣昭有隙,晉王克用臨終謂晉王存勖曰:「進通忠孝,吾一愛一之深。

今不出重圍,豈德威不忘舊怨邪!汝為吾以此意諭之。

苦潞圍不解,吾死不瞑目。」

進通,嗣昭小名也。

晉王存勖以告德威,德威感泣,由是戰夾寨甚力;既與嗣昭相見,遂歡好如初。

周德威等到潞州城下,呼喚李嗣昭說:「先王已經去世,現在嗣王親自前來,攻破梁賊夾寨。

梁賊已經逃走了,可打開城門!」李嗣昭不信,說:「這一定是被梁賊俘虜,派來誑騙我。」

想要用箭射周德威。

左右的人阻止他,李嗣昭說;「嗣王果然來了,可以相見嗎?」

晉王李存勖自己往前呼喚他。

李嗣昭見晉王穿著白色喪服,放聲大哭悲痛欲絕,城中全都哭了,於是開了城門。

當初,周德威與李嗣昭有仇怨,晉王李克用臨死對晉王李存勖說:「進通忠誠孝敬,我一愛一他很深。

現在沒有出重圍,難道是周德威不忘舊日的仇怨嗎!你替一我把這個意思告訴他。

如果潞州不能解圍,我死了也不能閉上眼睛。」

進通是李嗣昭的小名。

晉王李存勖把父王的意思告訴周德威,周德威感激哭泣,因此攻打夾寨非常賣力,與李嗣昭相見後,從此歡洽和好像當初一樣。

康懷貞以百餘騎自天井關遁歸。

帝聞夾寨不守,大驚,既而歎曰:「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詔所在安集散兵。

後梁潞州行營都虞候康懷貞率領騎兵一百餘人自天井關逃回大梁。

後梁太祖聽說潞州夾寨沒有守住,大驚失色,過了一會兒長歎說;「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克用家業可以不亡了!至於像我的兒子,只是一些豬狗罷了!」詔令當地安一撫召集逃散的士卒。

周德威、李存璋乘勝進趣澤州,刺史王班素失人心,眾不為用。

龍一虎統軍牛存節自西都將兵應接夾寨潰兵,至天井關,謂其眾曰:「澤州要害地,不可失也;雖無詔旨,當救之。」

眾皆不欲,曰:「晉人勝氣方銳,且眾寡不敵。」

存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