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一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1]五月,以湖南觀察使閔勖權充鎮南節度使。勖屢求於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一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一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

唐紀七十一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

[1]五月,以湖南觀察使閔勖權充鎮南節度使。

勖屢求於湖南建節,朝廷恐諸道觀察使效之,不許。

先是,王仙芝寇掠江西,高安人鍾傳聚蠻獠,依山為堡,眾至萬人。

仙芝陷撫州而不能守,傳入據之,詔即以為刺史。

至是,又逐江西觀察使高茂卿,據洪州。

朝廷以勖江西牙將,故復置鎮南軍,使勖領之;若傳不受代,令勖因而討之。

勖知朝廷意欲斗兩盜使相斃,辭不行。

[1]五月,唐僖宗任命湖南觀察使閔勖權且充當鎮南節度使。

閔勖多次請求在湖南設立節度使,朝廷恐怕各道觀察使竟相效仿,而未予批准。

在這之前,王仙芝到江西一帶搶掠,高安人鍾傳收集蠻獠土著居民,借依山勢修築堡壘,人數多達一萬。

王仙芝攻隱撫州後不能固守,鍾傳率眾佔據了撫州,唐僖宗立頒詔,任命鍾傳為撫州刺史。

到這時,鍾傳又驅逐江西觀察使高茂卿,佔據了洪州。

因為閔勖來就是江西地方的牙將,所以朝廷又設置了鎮南軍,命令閔勖統領;如果鍾傳拒不受管,就命令閔勖對他進行討伐。

閔勖知道朝廷的意圖是使他和鍾傳相互爭,兩敗俱傷,因而推辭拒不赴任。

[2]加淮南節度使高駢兼侍中,罷其鹽鐵轉運使。

駢既失兵一柄一,又解利權,攘袂大詬,遣其幕僚顧雲草表自訴,言辭不遜,略曰:「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負陛下。」

又曰:「一奸一臣未悟,陛下猶迷,不思宗廟之焚燒,不痛園陵之開毀。」

又曰:「王鐸僨軍之將,崔安潛在蜀貪黷,豈二儒士能戢強兵!」又曰:「今之所用,上至帥臣,下及裨將,以臣所料,悉可坐擒。」

又曰:「無使百代有抱恨之臣,千古留刮席之恥。

臣但恐寇生東土,劉氏復興,即軹道之災,豈獨往日!」又曰:「今賢才在野,人滿朝,致陛下為亡國之君,此子等計將安出!」上命鄭畋草詔切責之,其略曰:「綰利則牢盆在手,主兵則都統當權,直至京北、京西神策諸鎮,悉在指揮之下,可知董制之權;而又貴作司徒,榮為太尉。

以為不用,如何為用乎?」

又曰:「朕緣久付卿兵一柄一,不能翦蕩元兇,自天長漏網過淮,不出一兵襲逐,奄殘京國,首尾三年。

廣陵之師,未離封部,忠臣積望,勇士興譏,所以擢用元臣,誅夷巨寇。」

又曰:「從來倚仗之意,一旦控告無門,凝睇東南,惟增淒惻!」又曰:「謝玄破苻堅於淝水,裴度平元濟於淮西,未必儒臣不如武將。」

又曰:「宗廟焚燒,園陵開毀,龜玉毀櫝,誰之過歟!」又曰:「『一奸一臣未悟』之言,何人肯認!『陛下猶迷』之語,朕不敢當!」又曰:「卿尚不能縛黃巢於天長,安能坐擒諸將!」又曰:「卿雲劉氏復興,不知誰為魁首?比朕於劉、子嬰,何太誣罔!」又曰:「況天步未傾,皇綱尚整,三靈不昧,百度俱存,君臣之禮儀,上下之名分,所宜遵守,未可墮。

朕雖沖人,安得輕侮!」駢臣節既,自是貢賦遂絕。

[2]唐僖宗命淮南節度使高駢兼任侍中,而罷免了他的鹽鐵轉運使官職。

高駢既已喪失兵權,又被解除了財權,捋起袖子破口怒罵,並指使他的幕僚顧雲起草表文進行自我陳訴,所用言辭多有極不謙恭之處,其中說:「是皇帝陛下不重用我,而決不是我辜負了皇帝陛下。」

又說:「一奸一臣沒有醒悟,皇上還在迷惘,宗廟被火焚燒不憂慮,園陵被打開搗毀也不痛惜。」

表文說道:「王鐸在江陵戰役中是個敗將,崔安潛在四川貪婪輕狂,這兩個儒士麼能統管大軍呢!」又說:「今天廷所重用的人,上自統帥大員,下到一般將領,若讓我籌劃料理,可以坐著就把他們全部擒獲。」

表文還說:「不要使子孫後代有抱怨痛恨的臣僚,不要讓千古歲月留下漢朝淮陽王那樣的刮席辱。

我唯恐東土出現盜寇,劉季一類的人再次興起。

象軹道那樣的災害,難道只能是以前才有嗎?」

又說:「現今賢能有才的人閒置不用,鮮廉寡恥的人把持朝政,這是要讓皇帝陛下做亡國的君主,他們這些人究竟能出什麼計策!」唐僖宗鄭畋起草詔書斥責高駢,詔書說:「你專營江、淮鹽利,身為都統管領大兵,直到京北、京西、神策軍及各防守,這些都是由你指揮的,由此可知你一操一掌的大權;後來又封你為司徒,榮升為太尉,如果這樣還不算重用你,那麼怎樣才算重用呢?」

又說:「朕長期把兵權交付給你,卻不能掃蕩剪除亂除賊魁首,黃巢從天長縣漏網逃跑經過淮河,你竟一個兵卒也不派出去追擊,致使他們佔據殘害京國,前後達三年之久。

在廣陵的軍隊,沒有離開過駐地,忠良大臣懷有期望,勇一猛士兵出現譏諷,因此啟用元老諸臣,以剿殺當今大寇。」

詔書又說:「你向來是殺圖有所倚仗,而一旦控告呈訴找不到門路,就會斜眼凝視著東南方,只能增加哀傷。」

又說:「謝玄在淝水能戰勝苻堅,裴度在淮西能平滅吳元濟,可見並不一定文臣不如武將。」

詔書還說道:「宗廟被火焚燒,園陵被打開搗毀,寶龜美玉藏在匣內被毀,這是誰的過錯?!」並說:「『一奸一臣沒有醒悟』這話,哪個人肯承認!『皇上還在迷惘』這話,朕不敢應承認!」詔書責問高駢:「你尚且不能在長天縣剿獲黃巢,又怎麼能坐著就把各位將領擒拿?!」又說:「你說劉季一類的人會再次興起,不知頭目是誰?你把朕比作劉玄、子嬰,實在是太誣蔑欺罔了!」又說:「況且,大唐天下還未傾倒,朝廷綱紀尚且整肅,天道人心沒有淪喪,各種法度全都存在,君主和臣子之間的禮儀,上一上一下一下的名份,理所當然應該嚴格遵守,而不可有違定制。

朕加然年齡幼小,但怎能容忍你如此輕狂的侮辱!」高駢既已喪失了做臣子的禮節,自此以後便斷絕了進貢納賦。

[3]以天平留後曹存實為節度使。

[3]朝廷天平留後曹存實為節度使。

[4]黃巢攻興平,興平諸軍退屯奉天。

[4]黃巢攻打興平,興平地方的各路官軍退到奉天屯駐。

[5]加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同平章事。

[5]朝廷為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6]六月,以涇原留後張鈞為節度使。

[6]六月,朝廷任命涇原留後張鈞為節度使。

[7]荊南節度使段彥謨與監軍朱敬玫相惡,敬玫別選壯士三千人,號忠勇軍,自將之。

彥謨謀殺敬玫;已亥,敬玫先帥眾攻彥謨,殺之,以少尹李燧為留後。

[7]刑南節度使段彥謨與監軍朱敬玫相互仇視,朱敬玫特地一精一選強壯士兵三千人,號稱忠勇軍,親自統領。

段彥謨伙圖殺害朱敬玫。

已亥(二十八日),朱敬玫先發制人,帶領士兵攻打段彥謨,將估彥謨殺死,讓少尹李燧做荊南的留後。

[8]蜀人羅渾擎、句胡僧、羅夫子各聚眾數千人以應阡能,楊行遷等與之戰,數不利,求益兵;府中兵盡,陳敬悉搜倉門庭之卒以給之。

是月,大戰於乾,官軍大敗。

行遷等恐無功獲罪,多執村民為俘送府,日數十百人;敬不問,悉斬之。

其中亦有老弱及婦女,觀者或問之,皆曰:「我方治田績麻,官軍忽入村,系虜以來,竟不知何罪!」

[8]四川人羅渾擎、句胡僧、羅夫子各招聚了幾千人馬,響應能。

朝廷派令楊行遷等人與他們作戰,幾次都失利。

楊行遷等請求增兵,官府已無兵可派,陳敬便把看守倉庫門庭的兵卒都搜集起來,派給楊行遷。

這個月,雙方在乾展開激戰,結果官軍慘敗。

楊行遷等人深恐沒有立功而被治罪,便抓了許多村民充作俘虜送到官府,每天都有幾十甚至上百人。

陳敬不問青紅皂白,把抓來的村民都殺了。

其中,也有年老體弱的人及婦女,圍觀的人問他們為什麼被抓,都回答說:「我們正在耕田績麻,官軍忽然進了村子,使強行抓來,我們也不知道犯不什麼罪。」

[9]秋,七月,已巳,以鍾傳為江西觀察使,從高駢之請也。

傳既去撫州,南城人危全諷復據之,又遣其弟仔倡據信州。

[9]秋季,七月,已巳(二十九日),朝廷任命鍾傳為江西觀察使,這是根據高駢的請求任命的。

鍾傳離開撫州,南城人危全諷又佔據了撫州,並遣他的弟弟危仔倡佔據信州。

[10]尚讓攻宜君寨會大雪盈尺,賊凍死者什二三。

[10]尚讓攻讓宜君寨,恰好天下大雪,有一尺多厚,賊寇被凍死的佔十分之二三。

[11]蜀人韓求聚眾數千人應阡能。

[11]四川人韓求聚集了幾千人,響應阡能。

[12]鎮海節度使周寶奏高駢承製以賊孫端為宣歙觀察使。

詔寶與宣歙觀察使裴虔余發兵拒之。

[12]鎮海節度使周寶上奏,說高駢自稱秉承旨意,讓賊寇頭目孫端做宣歙地方的觀察使。

唐僖宗頒發詔書給周寶和宣歙觀察使裴虔余,命他們派發大兵阻擊孫端。

[13]南詔上書清早降公主,詔報以方議儀。

[13]南詔王上書請求盡早迎娶公主,唐僖宗頒詔告訴南詔王正在商議車服禮儀。

[14]以保大留後東方逵為節度使,充京城東面行營招討使。

[14]朝廷任命保大留後東方逵為節度使,充當京城東面行營的招討使。

[15]閏月,加魏博節度使韓簡兼侍中。

[15]閏七月,朝廷加封魏博節度使簡兼任侍中

[16]八月,以兵部侍郎、判度支鄭紹業同平章事、兼荊南節度使。

[16]八月,朝廷任命兵部侍郎、判度支鄭紹業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兼充荊南節度使。

[17]浙東觀察使劉漢宏遣弟漢宥及馬步都虞候辛約將兵二萬營於西陵,謀兼併浙西,杭州刺史董昌都知兵馬使錢拒之。

壬之,乘霧夜濟江,襲其營,大破之,所殺殆盡,漢宥、辛約皆走。

[17]浙東觀察使劉漢宏派遣其弟劉漢宥及馬步都虞候辛約,帶領二萬兵馬在西陵安營紮寨,謀劃兼併浙西地方,杭州刺史董昌派遣都知兵馬使錢帶兵抵抗。

壬子(十三日),錢在夜間乘有大霧督兵過江,襲擊劉漢宥和辛約的軍營,勢如破竹,敵營兵馬多被斬殺,劉漢宥、辛約二人逃跑。

[18]魏博節度使韓簡亦有兼併之志,自將兵三萬攻河陽,則諸葛爽於修武;爽棄城走,簡留兵戍之,因掠邢、而還。

[18]魏博節度使韓簡也有兼併的意圖,新自帶兵三萬攻打河陽,在修武打敗諸爽;諸葛爽放棄河陽城逃跑,韓簡派留軍隊在此駐守,並到邢州、水一帶搶掠一番回起。

[19]李國晶達靼帥其族遷於代州。

[19]李國昌從達靼率領其部落族人遷到一居。

[20]黃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屢請益兵以捍河中,知右軍事孟楷抑之,不報。

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將亡,親將胡真、謝瞳勸溫歸國;九月,丙戌,溫殺其監軍嚴實,州降王重榮。

溫以舅事重榮,王鐸承製以溫為同華節度使,使瞳奉表詣行在。

瞳,福州人也。

[20]黃巢的部屬同州防禦使朱溫多次請求增兵,以固守河中一帶,知右軍事孟楷把這事壓下而不上報。

朱溫看到黃巢隊伍的形勢越來越緊迫,知道將以失敗告終,親信將領胡直、謝瞳二人規勸朱溫歸順大唐。

九月,丙戌(十七日),朱溫殺掉軍嚴實,率同州全部人馬投降王重榮。

朱溫把王重榮當作舅舅來侍奉。

王鐸承旨意,讓朱溫做同華節度使,派謝瞳奉恭表文到皇帝年所報告。

謝瞳是福州人氏。

李詳以重榮待溫厚,亦欲歸之,為監軍所告;黃巢殺之,以其弟思鄴為華州刺史。

李詳看到王重榮對待朱很寬厚,便也想歸順他,被監軍察覺告發,黃巢於是將李詳殺掉,讓他的弟弟黃思鄴當華州刺史。

[21]桂〔邕〕州軍亂,逐節度使張從訓,以前容管經略使崔焯為嶺南西道節度使。

[21]邕州軍隊發生叛亂,趕走節度使張從訓,讓以前的容管經略使崔焯做嶺南西道節度使。

[22]平盧大將王敬武逐節度使安師儒,自為留後。

[22]平盧地方的大將王敬武趕趟走節度使安師儒,自已做這裡的留後。

[23]初,朝廷以龐勳降將湯群為嵐州刺史,群潛通沙陀,朝廷疑之,徙群懷州刺史,鄭從讜使繼告身授之。

冬,十月,庚子朔,群殺使者,據城叛,附於沙陀;壬寅,從讜遣馬步都虞候張彥球將兵討之。

[23]起初,朝廷讓龐勳的投降將領湯群做嵐州刺史,湯群私下暗通沙陀,朝廷對他產生了懷疑,便調湯群到懷州當刺史,鄭從讜派遣使臣拿著告文前往傳授命令。

冬季,十月,庚子朔(初一),湯群殺掉鄭從讜派來的使臣,佔據城邑反叛,歸附沙陀。

壬寅(初三),鄭從讜派遣馬步都虞候張彥球帶兵討伐湯群。

[24]賊帥韓秀升、屈行從起兵,斷峽江路,癸丑,陳敬遣押牙莊蘿蝶將二千人討之,又遣押牙胡弘略將千人繼之。

[24]賊寇將領韓秀升、屈行從起兵,截斷峽江路,癸丑(十四日),陳敬派遣押牙將莊夢蝶帶領二千人馬進行討伐,又續派押牙將胡弘略率領一千餘人前往。

[25]韓簡復引兵擊鄆州,節度使曹存實逆戰,敗死。

天平都將下邑朱收餘眾,嬰城拒守,簡攻之不下。

詔以權知天平留後。

[25]韓簡再次帶兵進攻鄆州,天平節度使曹存實應戰還擊,結果戰敗身亡。

天平都將下邑的朱招收殘存餘部,環繞鄆州城拒敵死守,韓簡終於沒有攻下鄆州。

唐僖宗頒詔,命朱暫代天平留後。

[26]以朱溫為右金吾磊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

[26]唐僖宗以朱溫為右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為全忠。

[27]李克用雖累表請降,而據忻、代州,數掠並、汾,爭樓煩監。

義武節度使王處存與克用世為婚姻,詔處存諭克用:「若誠心款附,宜且歸朔州俟朝命;若暴橫如故,當與河東、大同軍共討之。」

[27]李克用雖然多次進呈表文請求投降,可是他佔據忻州、代州,經常入侵搶掠并州、汾州,並爭奪樓煩監。

義武節度使王處存與李克用是世代姻親,唐僖宗於是詔令王處存告誡李克用:「如果是真心誠意地歸附,就應當暫且回到朔州等待朝廷的命令;如果仍像從前一樣暴虐橫行,朝廷就會彙集河東和大同的官軍一同進行討伐。」

[28]以平盧大將王敬武為留後。

時諸道兵皆會關中討黃巢,獨平盧不至,王鐸遣都統判官、諫議大夫張浚往說之。

敬武已受黃巢官爵,不出迎,浚見敬武,責之曰:「公為天子藩臣,侮慢詔使;不能事上,何以使下!」敬武愕然,謝之。

既宣詔,將士皆不應,浚徐諭之曰:「人生當先逆順,交知利害。

黃巢,前日販鹽虜耳,公等捨累葉天子而臣之,果何利哉!今下勤王之師皆集京畿,而淄青獨不至;一旦賊平,天子返正,公等何面目見天下之人乎!不亟往分功名、取盎貴,後悔無及矣!」將士皆改容引咎,顧謂敬武曰:「諫議之言是也。」

敬武即發兵從浚而西。

[28]朝廷平盧大將王敬武為留。

當時各道官兵都匯聚關中討伐黃巢,唯獨平盧的官軍沒有到來,王鐸派都統判官、諫議大夫張浚前往規勸王敬武。

王敬武已經接受了黃巢封給的官爵,拒不出城接迎,張浚見到王敬武,責問他說:「你是大唐天子的臣僚,卻侮辱怠慢傳詔的使臣,你不能侍奉朝廷怎麼能指揮下屬!」王敬武很吃驚,感激張浚的開導。

接著宣讀唐僖宗的詔書,將領和士兵都不呼應,張浚慢慢地諭勸他們說:「人生在世應當首先知道什麼是反動判逆,什麼是順應時勢,其次應當知道幹什麼有利,幹什麼有害。

黃巢這個人,從前不過是個販賣食鹽的下賤人,你們捨棄幾代的大唐天子而對黃巢稱臣,究竟能有什麼好處?現在天下救援大唐皇帝的軍隊都聚集在京畿一帶,可是唯有淄青的官軍不到;將來一旦賊寇平滅,大唐皇這回京師重新一統天下,你們還有什麼臉面是去見天下的人?現在若是不立即前往相建功立業、爭取榮華富貴,將來後悔可就來不及了!」平盧將領和士兵聽了張浚的一番講話的都收起剛才的面容,感到自己錯了,紛紛回過頭對王敬武說:「諫議大夫張浚的話對呀!」王敬武立即派發軍隊跟隨張浚往西開進。

[29]劉漢宏又遣登高鎮將王鎮將兵七萬屯西陵,錢復濟江襲擊,大破之,斬獲萬計,得漢宏補諸將官偽敕二百餘通;鎮奔諸暨。

[29]劉漢宏又派遣鎮守登高的大將王鎮帶兵七萬屯駐西陵,錢於夜間再次過江對王鎮發動突然襲擊,大破王軍,斬殺擒獲一萬餘人,繳獲劉漢宏委命補授各位將官的偽敕書二百餘件,王鎮逃往諸暨。

[30]黃巢兵勢尚強,王重榮患之,謂行營都監楊復光曰:「臣賊則負國,討賊則力不足,柰何?」

復光曰:「雁門李僕射,驍勇,有強兵,其家尊與吾先人嘗共事相善,彼亦有徇國之志;所以不至者,以與河東結隙耳。

誠以朝旨諭鄭公而召之,必來,來則賊不足平矣!」東面宣慰使王徽亦以為然。

時王鐸在河中,乃以墨敕召李克用,諭鄭從讜。

十一月,克用將沙陀萬七千自嵐、石路趣河中,不敢入太原境,獨與數百騎過晉陽城下與從讜別,從讜以名馬、器幣贈之。

[30]黃巢的兵勢還比較強大,王重榮對此深表憂慮,他對行營都監楊復光說:「對賊寇稱臣就辜負了大唐,討伐賊寇又兵力不足,怎樣才好?」

楊復光說:「雁門節度使李克用,作勇一猛,並擁有強大的軍,他的父親與我已故的養父曾經一同共事,相處很好,他也有以身殉國的宏大志願,之所以他不來,是因為他與河東的鄭從讜有矛盾。

若是誠懇地用朝廷的旨意諭勸鄭從讜,從而召喚李克用,李克用一定會來。

李克用若來,則平賊寇不在話下了!」東面宣慰使王徽也這樣認為。

當時王鐸在河中,就用墨敕召集李克用,諭勸鄭從讜。

十一月,李克用帶領一萬七千沙陀人馬,從嵐州、石州趕往河中,但不敢進入太原境內,只帶幾百騎兵經過晉陽城與鄭從讜告別,鄭從讜贈送給他名馬、器一具和錢幣。

[31]李詳舊卒共逐黃思鄴,推華陰鎮使王遇為主,以華州降於王重榮,王鐸承製以遇為刺史。

[31]李詳的舊部兵卒共同驅逐黃思鄴,推華陰鎮使王遇做首領,將華州降歸王重榮,王鐸受命委任王遇為刺史。

[32]阡能一黨一愈熾,侵一婬一入蜀州境;陳敬以楊行遷等久無功,以押牙高厚為都招討指揮使,將兵五百人往代之。

未發前一日,有鬻面者,自旦至千,出入營中數四,邏者疑之,執而訊之,果阡能之諜也。

仁厚命釋縛,溫言問之,對曰:「某村民,阡能囚其父母妻子於獄,雲,『汝事歸,得實則免汝家;不然,盡死。

』某非願爾也。」

仁厚曰:「誠知汝如是,我何忍殺汝!今縱汝歸,救汝父母妻子,但語能云:『高尚書來日發,所將止五百人,無多兵也。

』然我活汝一家,汝當為我潛語寨中人云:『僕射愍汝曹皆良人,為賊所制,情非得已。

尚書欲拯救湔洗汝曹,尚書來,汝曹各投兵迎降,尚書當使人書汝背為「歸順」,汝復舊業。

所欲誅者,阡能、羅渾擎、句胡僧、羅夫子、韓求五人耳,必不使橫及百姓也。

』」諜曰:「此皆百姓心上事,尚書盡知而赦之,其誰不舞躍聽命!一口傳百,百傳千,川騰海沸,不可遏也。

比尚書之至,百姓必盡奔赴如嬰兒之見慈母,阡能孤居,立成擒矣!」

[32]阡能一夥勢和越來越大,一路侵掠一婬一亂進入蜀州境內。

因為楊行遷等人長期以來沒有立功,陳敬便任命押牙將高仁厚為都招討指揮使,帶領軍隊五百人前往取代楊行遷。

在出發的前一天,有個賣面的人,從早晨到中午,在軍營中出出入入好多次,巡邏的士兵對這人產生了懷疑,把他抓起來訊問,果然是阡能的間諜。

高仁厚命令為他解一開捆一綁的繩索,和言悅色地對他進行詢問,那個人說:「我是某個村子的人,阡能把我的父母妻子都囚禁在獄中,並說『你刺探官軍情況回來,得到證實就寬免了你們全家;不然的話,你們全家都要處死。

』我並不是甘心情願地為能效力。」

高仁厚說:「我相信你是這樣的,怎能忍心殺害你!現在我放你回去,去救你的父母和妻子,只是對阡能說:『高仁厚明日就發兵,所帶的軍隊不過五百人,沒有多少人馬。

』可是,我救了你們一家人,你要為我對營寨的人偷偷傳話說:『陳敬僕射可憐你們都是善良的人,被賊寇控制,其情形實在是不得已。

高仁厚要來拯救你們,為你們洗刷冤枉。

高仁厚來的時候,你們要分別扔掉兵器前往投降,高厚會叫人在你們的北上書寫『歸順』二字,讓你們回去仍一操一舊業。

想要殺掉的,不過是阡能、羅渾擎、句胡僧、羅夫子和韓求這五個人,一定不會牽連到老百姓的。

』」阡能派來的那個間諜說:「這些全是老姓心裡想的事,尚書您都一清二楚而寬百姓,還有誰不高高興興地去聽命!這些話一個人傳給一百人,一百人傳給一千人,就會像河川歡躍大海沸騰,勢不可擋。

等到尚書您到來,老百姓一定都投奔而來,就像嬰兒見到慈一愛一的母親。

那時,能立無援,馬上就可以擒獲!」於是,高仁厚派他回去。

明日,仁厚引兵發,至雙流,把截使白文現出;仁厚周視塹柵,怒曰:「阡能役夫,其眾皆耕民耳,竭一府之兵,歲余不能擒,今觀塹柵重複牢密如此,宜可以安眠食,養寇邀功也!」命引出斬之;監軍力救久之,乃得免。

命悉平塹柵,才留五百兵守之,余兵悉以自隨,又召諸寨兵,相繼皆集。

第二天,高仁厚率領軍隊出發,到達雙流,把截使白文現出來迎接。

高仁厚環視塹壕柵欄,怒氣沖沖地說:「阡能一夥人,都是耕種土地的百姓,你們用盡一府的軍隊,長達一年多而不能擒獲,現在看到你這裡塹壕柵欄重重疊疊如此牢固,大概也可以安穩睡覺飽食終日而留養賊寇以邀功請賞了!」便命令把白文現拉出斬首;監軍極力營救,勸了好久,白文現才免於一死。

高厚下令把塹壕柵欄全部平掉,僅留下五百士兵守衛,其餘士兵全都跟隨他走,又召命各個寨子的士兵,都相繼集合起來。

阡能聞仁厚將至,遣羅渾擎立五寨於雙流之西,伏兵千人於野橋箐以邀官軍。

仁厚知,引兵圍之,下令勿殺,遣人釋戎服入賊中告諭,如昨日所以語諜者。

賊大喜,呼噪,爭棄甲投兵請降,拜如摧山。

仁厚悉撫諭,書其背,使歸語寨中未降者,其中餘眾爭出降。

渾擎狼狽逾寨走,其眾執以詣仁厚,仁厚曰:「此愚夫,不足與語。」

械以送府。

悉命焚五寨及其甲兵,惟留旗幟,所降凡四千人。

阡能聽說高仁厚將到,派遣羅渾擎在雙流的西面設立五個營寨,在野橋箐一帶高伏兵一千餘人,以攔擊官軍。

高厚刺探到這一軍情,帶兵把羅渾擎的軍營包一皮圍起來,下令不要剿殺,而是派人脫掉軍人裝束潛入賊寇營中傳話,像昨天對那個間諜說的一樣。

賊寇聽後很是歡喜,呼喊叫嚷著,爭先後地拋棄盔甲扔掉兵器請求投降,下拜的人多得高山傾倒一樣。

高仁厚對這些來降的人均加撫恤勸導,在他們的背上書寫「歸順」二字,然後讓他們加到賊寇營寨之中,告訴那些還未投降的人,於是營寨內剩餘的人都爭著跑出去投降。

羅渾擎只好越過塹壕狼狽逃跑,結果被他的部屬抓住送到高仁厚那裡,高仁厚說:「這個蠢貨,不值得和他說什麼。」

便給羅渾擎帶上刑具送往官府。

高仁厚下令把賊寇的五個營寨和盔甲武全部燒掉,只留下收繳的旗幟,先後投降的人總共有四千名。

明旦,仁厚謂降者曰:「始欲即遣汝歸,而前塗諸寨百姓未知吾心,或有憂疑,藉汝曹為我前行,過穿口、新津寨下,示以背字告諭之,比至延貢,可歸矣!」乃取渾擎旗倒擊之,每五十人為隊,揚旗疾呼曰:「羅渾擎已生擒,送使府,大軍行至。

汝曹居寨中者,速如我出降,立得為良人,無事矣!」至穿口,句胡僧置十一寨,寨中人爭出降;胡僧大驚,拔劍遏之,眾投瓦石擊之,共擒以獻仁厚,其眾五千餘人皆降。

第三天早晨,高厚對投降的人說:「開始時本想立即放你們回家,可是前面道上各個寨子的百姓還不知道我的心思,有的人會有憂慮和疑問,現在借助你們在前面行走,經過穿口、新津寨一帶時,向那裡的百姓展示你們北上的『歸順』二字,把投降情告訴他們,等到了延貢,就放你們回去。」

於是取來了羅渾擎的旗幟倒著掛起來,第五十個人結為一隊,扛著旗子大聲呼喊:「羅渾擎已經被活捉,送到官府去了,大唐王朝的軍隊來到這裡。

你們住在寨子中的人,快快像我們一樣出來投降,馬上就可以成為朝廷的良民,沒有事了!」官軍到達穿口,句胡僧設有十一個營寨,寨子中的人都爭著跑出來投降,句胡僧大為驚慌,拔一出劍來阻止,大家用瓦片石頭打他,一起把他抓住獻給高仁厚,句胡僧的部屬五千餘人都投降了。

又明旦,焚寨,使降者執旗先驅,一如雙流。

至新津,韓求置十三寨皆迎降。

求自投深塹,其眾鉤出之,已死,斬首以獻。

將士欲焚寨,仁厚止之曰:「降人猶未食。」

使先運出資糧,然後焚之。

新降者炊,與先降來告者共食之,語笑歌吹,終夜不絕。

第四天早晨,高仁厚焚燒賊寇營寨,讓投降的人打著旗子在前面走,像在雙流一出發時一樣。

到達新津,韓求設置的十三個營寨中的人都出來投降。

韓求自己跳入深深塹壕,他的部屬把他鉤了上來,已經死了,便砍下他的腦袋送給高仁厚。

官軍將士要燒燬寨,高仁厚阻止他們說:「投降的人還沒有吃飯。」

讓人先把資財糧食運出來,然後再燒營寨。

剛剛投降的人相燒火做飯,與先前投降來向他們傳話的人一同進餐,歡歌笑語,整夜都沒有停。

明日,仁厚縱雙流、穿口降者先歸,使新津降者執旗先驅,且曰:「入邛州境,亦可散歸矣。」

羅夫子置九寨於延貢,其眾前望新津火光,已不眠矣。

及新津人至,羅夫子脫身棄寨奔阡能,其眾皆降。

第五天,高仁厚把雙流、穿口投降的人先行放回去,而讓新津投降的人打著旗幟在前面走,並且對他們說:「進入邛州境內,也可以放你們回去。」

羅夫子在延貢設置九個營寨,他的部屬前一天晚上看到新津火光沖天,已是夜不能眠。

等到新津投降的人趕到這裡,羅夫子便仍下寨子逃奔阡能,他的部一部投降。

明日,羅夫子至阡能寨,與之謀悉眾決戰;計未定,日向暮,延貢降者至,阡能、羅夫子走馬巡寨,欲出兵眾皆不應。

仁厚引兵連夜一逼一十之,明旦,諸寨知大軍已近,呼噪爭出,執阡能,阡能窘急赴井,為眾所擒,不死;又執羅夫子,羅夫子自剄。

眾挈羅夫子首,縛阡能,驅之前迎官軍,見仁厚,擁馬首大呼泣拜曰:「百姓負冤日久,無所控訴。

自諜者還,百姓引領,度頃刻如期年。

今遇尚書,如出九泉睹白日,已經而復生矣。」

歡呼不可止。

賊寨在他所者,分遣諸將往降之。

仁厚出軍凡六日,五賊皆平。

每下縣鎮,輒補鎮遏使,使安集戶口。

第六天,羅夫子逃到阡能的營寨,與阡能謀劃如何動用全部人馬進行決戰。

計策還沒商定,天快黑了,高仁厚帶著延貢投降的人趕到,阡能、羅夫子騎上戰馬巡視營寨,想派兵出戰,部屬都不聽號令。

高仁厚帶領官軍連夜一逼一十近,次日早晨,各個營寨知道大唐官軍已經接近,爭先恐後地呼喊著往外跑,有人去抓阡能,阡能走投無路只好跳井,被眾人拿獲,沒有死;同時去抓羅夫子,羅夫子自一殺了。

大家提著羅夫子的腦袋,綁著阡能,驅趕著他前往迎接官軍,見到高仁厚,眾人擁簇著高厚的馬大哭泣著說:「老百姓忍辱含冤時間太長了,找不到地方控告申訴。

自從你放回間諜,老百姓就伸長脖子盼望官軍到來,度日如年。

現在見到尚書您,就像走出陰間重見天日,死而復生一樣。」

歡呼的聲音此起彼伏。

其他地方的賊寇營寨,也分別派遣將領前往招降。

高仁厚出兵總共六天,五大賊寇都被平滅。

他每攻打下一個縣鎮,就補授鎮遏使,令其安一撫召集民人戶口。

於是陳敬梟韓求、羅夫子首於市,釘阡能、羅渾擎於城西,七日而之。

阡能孔目官張榮,本安仁進士,屢舉不中第,歸於阡能,為之謀主,為草書檄,阡能敗,以詩啟求於哀於仁厚,仁厚送府,釘於馬市;自余不戮一人。

於是,陳敬把韓求、羅夫子二人的首級掛在市井,又將阡能、羅渾擎、句胡僧釘在城西,七天後把他們三人處以凌遲極刑。

為阡能掌管文書的吏員張榮,來是安仁的進士,多次參加科而未被錄取入仕,最後投奔阡能,為阡能出謀劃策,起草書信檄文。

阡能失敗後,張榮做詩向高仁厚苦苦哀求,高仁厚把他送到官府,釘在馬市處死,其餘的沒有再殺戮一人。

十二月,以仁厚為眉州防禦使。

十二月,朝廷任命高仁厚為眉州防禦使。

陳敬榜邛州,凡阡能等親一黨一皆不問。

未幾,邛州刺史申捕獲阡能叔父行全家三十五人系獄,請准法。

敬以問孔目官唐溪,對曰:「公已有榜,令勿問,而刺史復捕之,此必有故。

今若殺之,豈惟使明公失大信,竊恐阡能之常紛紛復起矣!」敬從之,遣押牙牛暈往,集眾於州門,破械而釋之,因詢其所以然,果行全有良田,刺史欲買之,不與,故恨之。

敬召刺史,將按其罪,刺史以憂死。

他日,行全聞其家由溪以免,密餉溪蝕箔金百兩。

溪怒曰:「此乃太師仁明,何預吾事,汝乃懷禍相餉乎!」還其金,斥逐使去。

陳敬在邛州張貼告示,所有阡能等人的親朋一黨一羽都不問罪。

不久,邛州刺史申報抓獲阡能的叔父阡行全家三十五人,囚在獄中,請求正法。

陳敬就此徵求掌管文書的吏員唐溪的意見,唐溪說:「您已經張貼告示,下令對阡能的親友不再問罪,可是邛州刺史還是把阡行全一家逮捕,這裡面一定有原因。

現在若是把阡行全一家殺掉,不但會使您失信於民,我還擔心會導致阡能的一黨一羽再次紛紛起兵謀反!」陳敬聽從了唐溪的話,派遣押牙將牛暈前往,在邛州的州門口召集眾人,打開阡行全一家人的刑具而釋放他們,並順便詢問他們為什麼被刺史抓起來,果然是阡行全家裡有肥沃的田地,刺史想要收買,阡行全不同意,刺史便因此懷恨在心。

陳敬叫來邛州刺史,要對他治罪,邛州刺史憂懼而死。

後來,阡行全聽說他們全家是由於唐溪的一番話而免於治罪,暗地裡給唐溪送去蝕箔金一百兩。

唐溪怒氣沖沖地說:「這都是太師陳敬仁慈開明,哪裡有我什麼事,你是在向我送禍呀!」他把阡行全送來的金子全都退回,斥責並趕走了派來的人。

[33]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奏克嵐州,執湯群,斬之。

[33]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奏報攻克嵐州,抓獲湯群,並將其斬殺。

[34]以忻、代等州留後李克用為雁門節度使。

[34]朝廷任命忻州、代州等處的留後李克用為雁門節度使。

[35]初,朝廷以鄭紹業為荊南節度使,時段彥謨方據荊南,紹業憚之,逾半歲,乃至鎮。

上幸蜀,召紹業還,以彥謨為節度使。

彥謨為朱敬玫所殺,復以紹業為節度使。

紹業畏敬玫,逗遛不講,軍中久無帥;至是,敬玫署押牙陳儒知府事。

儒,江陵人也。

[35]起初,朝廷任命鄭紹業為荊南節度使,當時段彥謨剛剛佔據荊南,鄭紹業對段彥謨有些畏懼,過了半年,才到荊南。

唐僖宗到達蜀地,召令鄭紹業回去,任命段彥謨為荊南節度使。

段彥謨被朱敬玫殺害,朝遷再次任命鄭紹業為荊南節度使。

鄭紹業畏懼朱敬玫,逗留不前,荊南官軍很長時間沒有主帥;這時,朱敬玫便暫任押牙陳儒掌管荊南府事宜。

陳儒是江陵人。

[36]加奉天節度使齊克儉、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並同平章事。

[36]朝廷加封奉天節度使齊克儉、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均為同平章事。

[37]李克用將兵四萬至河中,遣從父弟克修先將兵五百濟河嘗賊。

初,克用弟克讓為南山寺僧所殺,其僕渾進通歸於黃巢。

自高潯之敗,諸軍皆畏賊,莫敢進。

及克用軍至,賊憚之,曰:「鴉軍至矣,當避其鋒。」

克用軍皆衣黑,故謂之鴉軍。

巢乃捕南山寺僧十餘人,遣使繼詔書及重賂,因渾進通詣克用以求和。

克用殺僧,哭克讓,受其賂以分諸將,焚其詔書,歸其使者,引兵自夏陽渡河,軍於同州。

[37]李克用帶領軍隊四萬人到達河中,派遣他的堂弟李克修先帶五百人馬過河試探賊寇。

當初,李克用的弟弟李克讓躲避賊寇隱藏在南山佛寺,被寺裡的僧人殺害,李克讓的僕人渾進通投歸黃巢。

自從高潯一役吃了敗仗,各路官軍都畏懼賊寇,不敢向前。

等到李克用的軍隊到來,賊寇害怕了,說:「烏鴉軍隊來到了,應當避開他們的鋒芒。」

李克用的軍隊穿衣服都是黑色,所以賊寇稱他們是烏鴉軍隊。

黃巢於是抓獲南山佛寺的僧人十餘名,派出使者帶著詔書及豐厚的賄賂財物,通過渾進通的關係到李克用那裡求和。

李克用殺掉僧人,為弟弟李克讓悲傷痛哭,又接受黃巢的賄賂財物,分給各位將領,而將黃巢的詔書燒掉,把使者打發回去。

然後帶領大軍從夏陽過河,在同州安設軍營。

[38]孟方立既殺成麟,引兵歸邢州,潞人請監軍吳全勖知留後。

是歲,王鐸墨制以方立知邢州事,方立不受,囚全勖;與鐸書,願得儒臣鎮潞州,鐸以鄭昌圖知昭義軍事。

既而朝廷以右僕射、租庸使王徽同平章事,充昭義節度使,徽以車駕播遷,中原方擾,方立專據山東邢、、磁三州,度朝廷力不能制,辭不行,請且委昌圖。

詔以徽為大明宮留守、京畿安一撫制置修奉圖陵使。

昌圖至潞州,不三月而去,方立遂遷昭義軍於邢州,自稱留後,表其將李殷銳為潞州刺史。

[38]孟方立即已殺掉成麟,帶兵回到邢州,潞州民人便請求監軍吳全勖主持留後事宜。

這一年,王鐸受命以孟方立主持邢州事宜,孟方立拒不受命,囚禁吳全勖,寫信給王鐸,願意招用儒臣鎮守潞州,王鐸任命鄭昌圖主持昭義的軍事。

不久,朝廷任命右僕射、租庸使王徽為同平章事,充任昭義節度使。

王徽認為唐僖宗遠遷蜀地,中原一帶正擾亂不安,孟方立單獨佔據山東的邢、、磁三個州,估計朝廷無力控制這種局面,推辭而不赴任,請求暫且委派鄭昌圖為昭義節度使。

朝廷又頒詔任命王徽為大明宮留守、京畿安一撫制置修奉圖陵使。

鄭昌圖到達潞州任上,不到三個月就走了,孟方立於是把昭義軍調到邢州,自稱留後,進呈表章請任命他的將領李殷銳為潞州刺史。

[39]和州刺史秦彥使其子將兵數千襲宣州,逐觀察使竇而代之。

[39]和州刺史秦彥派遣他的兒子帶領軍隊幾千人襲擊宣州,趕走觀察使竇,取而代之。

三年(癸卯、883)

三年(癸卯,公元883年)

[1]春,正月,李克用將李存貞敗黃揆於沙苑;己巳,克用進屯沙苑。

揆,巢之弟也。

王鐸承製以克用為東北面行營都統,以楊復光為東面都統監軍使,陳景思為北面都統監軍使。

[1]春季,正月,李克用的將領李存貞在沙苑打敗黃揆。

己巳(初二),李克用進駐沙苑。

黃揆是黃巢的弟弟。

政鋒秉承旨意,任命李克用為東北面行營都統,楊復光為東面都統監軍使,陳景思為北面都統監軍使。

乙亥,制以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王鐸為義成節度使,令赴鎮。

田令孜欲歸重北司,稱鐸討黃巢久無功,卒用楊復光策,召沙陀而破之,故罷鐸兵一柄一以悅復光;又以副都統崔安潛為東都留守,以都都監西門思恭為右神策中尉,充諸道租庸兼催促諸道進軍等使。

令孜自以建議幸蜀、收傳國寶、列聖真容、散家財犒軍為己功,令宰相藩鎮共請加賞,上以令孜為十軍兼十二衛觀軍容使。

乙亥(初八),唐僖宗以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王鐸為義成節度使,命他前赴鎮所。

田令孜想要加重北司權,奏稱王鐸討剿黃巢時間長久而沒立功,最後採用楊復光策略,召來沙陀才擊敗賊寇,因而罷免了王鐸的兵權以取一悅楊復光。

朝廷又任命副都統崔安潛為東都留守,命都都監西門思恭為右神策中尉,充任諸道租庸兼催促諸道進軍等使。

田令孜自以為建議唐僖宗出走蜀地、收藏傳國寶和各先帝的畫像、散放家中資財犒賞官軍有功,便指令宰相藩鎮一同請求為他恩加賞賜,唐僖宗於是任命田令孜為神策十軍兼南牙十二衛觀軍容使。

[2]成德節度使常山忠穆王王景崇薨,軍中立其子節度副使熔知留後事,時熔生十年矣。

[2]成德節度使常山忠穆王王景崇去世,軍營中擁立王景崇的兒子節度副使王主持留後事宜,當時王才十歲。

[3]以天平留後朱為節度使。

[3]朝廷任命天平留後朱為節度使。

[4]二月,壬子,李克用進軍乾,與河中、易定、忠武軍合;尚讓等將十五萬眾屯於梁田陂,明日,大戰,自午至晡,賊眾大敗,俘斬數萬,伏一屍一三十里。

巢將王、黃揆襲華州,據之,王遇亡去。

[4]二月,壬子(十五日),李克用率軍前往乾,與河中、易定、忠武軍等各路官軍會合。

尚讓等人帶十五萬人馬屯駐梁田陂。

第二天,展開激戰,從中午一直打到傍晚,賊寇大敗,俘虜斬殺幾萬人,橫臥在地上的一屍一體長達三十里,黃巢帶領王、黃揆襲擊華州,並佔據了華州,王遇逃跑離去。

[5]初,光州刺史李罕之為秦宗權所攻,棄州奔項城,帥餘眾歸諸葛爽,爽以為懷州刺史。

韓簡攻鄆州,半年,不能下;爽復襲取河陽,朱請和,簡乃捨之,引兵擊河陽。

爽遣罕之逆戰於武陟,魏軍大敗而還;大將澶州刺史樂行達先歸,據魏州,軍中一共立行達為留後,簡為部下所殺。

己未,以行達為魏博留後。

[5]起初,光州刺史李罕之受到秦宗權的進攻,離棄光州奔往項城,率領剩餘的人馬歸附諸葛爽,諸葛爽以李罕之為懷州刺史。

韓簡攻打鄆州,半年也沒能攻下,諸葛爽又襲擊攻取河陽;朱請求講和,韓簡便放棄進攻鄆州,帶兵回攻河陽。

諸葛爽派遣李罕之在武陟迎戰,結果魏州軍大敗退回,大將澶州刺史樂行達先期回去,佔據了魏州,軍營上下便共同擁立樂行達為魏州留後,韓簡被部下殺害。

己未(二十一日),朝廷任命樂行達為魏博留後。

[6]甲子,李克用進圍華州,黃思鄴、黃揆嬰城固守;克用分騎屯渭北。

[6]甲子(二十七日),李克用進軍圍攻華州,黃思鄴、黃揆環繞華州頑固堅守;李克用分派一部分騎兵屯駐渭北。

[7]以王熔為成德留後。

[7]朝廷任命王熔為成德留後。

[8]以鄭紹業為太了賓客、分司,以陳儒為荊南留後。

[8]朝廷任命鄭紹業為太子賓客、分司,任命陳儒為荊南留後。

[9]峽路招討指揮使莊夢蝶為韓秀升、屈行從所敗,退保忠州,應援使胡弘略戰亦不利;江、淮貢賦皆為賊所阻,百官無俸。

雲安、井路不通,民間乏鹽。

陳敬奏以眉州防禦使高仁厚為西川行軍司馬,將三千兵討之。

[9]峽路招討指揮使莊夢蝶被韓秀升、屈行從打敗,退到忠州固守,應援使胡弘略與賊寇作戰也同樣失利。

這樣,江、淮一帶的貢賦都被賊寇阻截,朝廷百官無俸可供。

雲安、井一帶的道路不通,民間缺乏食鹽。

於是陳敬奏請,任命眉州防禦使高仁厚為西川行軍司馬,率領軍隊三千人前往討伐韓秀升、屈行從。

[10]加鳳翔節度使李昌言同平章事。

[10]朝廷加封鳳翔節度使李昌言同平章事。

[11]黃巢兵數敗,食復盡,陰為遁計,發兵三萬扼藍田道,三月,壬申,遣尚讓將兵救華州;李克用、王重榮引兵逆戰於零口,破之。

克用進軍渭橋,騎軍在渭北,克用每夜令其將薛志勤、康君立潛入長安,燔積聚,斬虜而還,賊中大驚。

[11]黃巢所帶的人馬多次戰敗,糧食也吃盡,暗中籌謀逃離長安,他派出三萬兵馬扼守住藍田這一向南出走的要道。

三月,壬申(初六),派遣尚讓帶兵救援華州;李克用、王重榮帶領官軍在零口迎擊,獲得勝利。

李克用率令大軍前赴渭橋,騎兵則佈置在渭北,李克用每天夜間都命令將領薛志勤、康君立偷偷進入長安城,焚燒黃巢積聚的財物,斬殺虜獲黃巢的人馬,然後再退出,使賊寇大為驚慌恐懼。

[12]以淮南押牙合肥楊行愍為廬州刺史。

行愍本廬州牙將,勇敢,屢有戰功,都將忌之,白刺史郎幼復遣使出戍於外。

行愍過辭,都將以甘言悅之,問其所須,行愍曰:「正須汝頭耳!」遂起斬之,並將諸營,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

幼復不能制,薦於高駢,請以自代。

駢以行愍為淮南押牙,知廬州事,朝廷因而命之。

行愍聞州人王勖賢,召,欲用之,固辭。

問其子弟,曰:「子潛,好學慎密,可任以事;弟子稔,有氣節,可為將。」

行愍召潛置門下,以稔及定遠人季章為騎將。

[12]朝廷任命淮南押牙將合肥人楊行愍為廬州刺史。

楊行愍本來是廬州的牙將,勇一猛果敢,多次作戰立功,行營都將很嫉妒他,白刺史郎幼復派遣他到外邊駐防。

楊行愍向都將辭行,都將對他好言相待,問他還有什麼需要的東西,楊行愍說:「就是需要你的腦袋!」於是起身把都將斬殺,並統領各路軍營,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

郎幼復見已無法控制楊行愍,便向高駢推薦,請求以楊行愍接替自己。

高駢於是任命楊行愍為淮南押牙將,掌管廬州事宜,朝廷因而委任楊行愍。

楊行愍聽說廬州人王勖很是賢能,把他召來,想起用他,王勖堅持推辭。

楊行愍詢問王勖的弟弟和兒子的情況,回答說:「兒子王潛,勤奮學習,辦事謹慎周密,可以委用;弟弟的兒子王稔,很有氣節,可以用為將領。」

楊行愍便把王潛召來安置在身邊,任命王稔和定遠人季章為騎兵將領。

初,呂用之因左驍雄軍使俞公楚得見高駢;用之橫甚,或以咎公楚、公楚數戒用之少自斂,毋相累;用之銜之。

右驍雄軍使姚歸禮,氣直敢言,尤疾用之所為,時面數其罪,常欲手刃之。

癸未夜,用之與其一黨一會倡家,歸禮潛遣人其室,殺貌類者數人,用之易服得免。

明旦,窮治其事,獲縱火者,皆驍雄之卒;用之於是日夜譖二將於駢。

未幾,駢使二將驍雄卒三千襲賊於慎縣,用之密以語楊行愍云:「公楚、歸禮欲襲廬州。」

行愍發兵掩之,二將不為備,舉軍盡殪,以二將謀亂告駢;駢不知用之謀,厚賞行愍。

起初,呂用之因為左驍雄軍使俞公楚的關係而得以拜見高駢;呂用之過於蠻橫霸道,有人因此責怪俞公楚,俞公楚幾次勸戒呂用之稍微收斂一些,不要相互受到牽連,呂用之對俞公楚懷恨在心。

右驍雄軍使姚歸禮,一性一格直爽敢於說話,尤其憎惡呂用之的所做所為,有時當面指責他的橫暴行為,常常想親手殺了他。

癸未(十七日)夜,呂用之與他的一黨一羽在娼一妓一家會聚,姚歸禮暗中派人焚燒呂用之的臥室,殺掉好幾個與他面貌相似的人,呂用之因更換衣服而免於一死。

第二天早晨,呂用之嚴厲追究這件事,抓獲放火的人,都是驍雄軍的兵卒,呂用之於這天夜間向高駢誣陷俞公楚和姚歸禮兩位將領。

不久,高駢命令俞公楚和姚歸禮二人督率驍雄軍三千人,在廬州境內慎縣襲擊賊寇,呂用之偷偷向楊行愍說:「俞公楚、姚歸禮要攻打廬州。」

楊行愍出其不意發動突然進攻,俞公楚、姚歸禮二人沒有任何準備,結果全軍覆沒。

楊行愍又向高駢告發俞公楚、姚歸禮謀反叛亂,高駢不知道這是呂用之的陰謀,竟重賞楊行愍。

[13]己丑,以河中行營招討副使朱全忠為宣武節度使,俟克復長安,令赴鎮。

[13]己丑(二十三日),朝廷任命河中行營招討副使朱全忠為宣武節度使,等奪回長安,再令他前往鎮所。

[14]癸巳,李克用等拔華州,黃揆棄城走。

[14]癸巳,(二十七日),李克用等人攻克華州,黃揆離城逃走。

[15]劉漢宏分兵屯黃嶺、巖下、貞女三鎮、錢將八都兵自宣春擊之,破黃嶺,擒巖下鎮將史弁、貞女鎮將楊元宗。

漢宏以一精一兵屯諸暨,又擊破之,漢宏走。

[15]劉漢宏在黃嶺、巖下、貞女三個鎮分別駐紮軍隊,錢帶八都兵從富春渡江發動進攻,攻戰黃嶺,抓獲巖下鎮將史弁和貞女鎮將楊元宗。

劉漢一寵一調集一精一銳人馬駐守諸暨,錢又發動進攻佔領諸暨,劉漢宏只好逃跑。

[16]莊夢蝶與韓秀升、屈行從戰,又敗。

其敗兵紛紜還走,所在慰諭,不可遏;遇高仁厚於路,叱之,即止;仁厚斬都虞候一人,更令修部伍。

乃召耆老,詢以山川蹊徑及賊寨所據,喜曰:「賊一精一兵盡在舟中,使老弱守寨,資糧皆在寨中,此所謂重戰輕防,其敗必矣!」乃揚兵江上,為欲涉之狀。

賊晝夜御備,遣兵挑戰,仁厚不與交兵,潛發勇士千人執兵負稿,夜,由間道攻其寨,且焚之。

賊望見,分兵往救之,不及,資糧蕩盡,眾心已搖。

仁厚復募善游者鑿其舟,相繼皆沈,賊往來惶惑,不能相救,仁厚遣兵於要路邀擊,且招之,賊眾皆降。

秀升、行從見眾潰,揮劍亂斫、欲止之,眾愈怒,共執二人詣仁厚,仁厚詰之曰:「何故反?」

秀升曰:「自大中皇帝晏駕,天下無復公道,紐解綱絕。

今日反者,豈惟秀升!成是敗非,機上之肉,惟所烹耳!」仁厚愀然,命善食而械之。

夏,四月,庚子,獻於行在,斬之。

[16]莊夢蝶與韓秀升、屈行從激戰,再次失敗。

莊夢蝶的敗兵紛紛逃走,進行撫一慰勸導,也不能阻止;這些逃兵在路上遇見高仁厚,被他高聲怒喝,逃兵當即停下;高仁厚斬殺了一名都虞候,重新下令整頓隊伍。

高仁厚找來當地高齡老人,向他們詢問這一帶山川小路以及賊寇營寨的情況之後,高興地說:「賊寇的一精一銳人馬都在船上,而讓那些年老體弱的人守衛營寨,資財糧食都在寨子裡,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重視攻戰輕視防守,他們一定會失敗的!」高仁厚於是在江面上佈置下軍隊,擺出要過江攻打的陣勢。

船上的賊寇日夜防禦準備,並派兵前來挑戰,高仁厚不與這些賊寇交戰,而暗中派出一千名勇一猛士兵手拿兵器肩扛稿稈,在夜晚從偏僻的小路前往攻打賊寇的營寨,並且放火焚燒。

船上的賊寇看到這種情況,馬上分派人馬回營寨救援,已來不及了,賊寇的資財糧食全被毀掉,人心動搖。

高仁厚又招募善於游泳的人鑿破賊寇的船隻,使其都相繼沉沒,賊寇來來往往惶恐迷惑,相互不能救援,高仁厚派遣軍隊在交通要道攔截賊寇,並且招降,最後賊寇都投降了。

韓秀升、屈行從看到人馬潰敗不堪,揮劍亂砍,想進行阻止,大家更加憤怒,一同抓往韓秀升、屈行從二人送到高仁厚那裡。

高仁厚質問說:「你們為什麼起兵謀反?」

韓秀升回答說:「自從宣宗皇帝死後,天下再也沒有公道,維繫大唐王朝的紐帶鬆懈,朝廷法度被廢棄。

當今謀反的人,難道只是我韓秀升?成者王侯敗者賊,我已是桌子上的肉,任憑你們煮殺剁成肉醬了!」高仁厚聽後不禁感到淒愴,命令讓他美餐之後戴上刑具。

夏季,四月,庚子(初四),高仁厚把韓秀升獻到成都唐僖宗那裡,韓秀升被斬殺。

[17]李克用與忠武將龐從、河中將白志遷等引兵先進,與黃巢軍戰於渭南,一日三戰,皆捷;義成、義武等諸軍繼之,賊眾大奔。

甲辰,克用等自光泰門入京師,黃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

賊死及隆者甚眾,官軍暴掠,無異於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

巢自藍田入商山,多遺珍寶於路,官軍爭取之,不急追,賊遂逸去。

[17]李克用與忠武將軍龐從、河中將軍白志遷等帶領人馬先行進軍,在渭南與黃巢軍隊展開激戰,一天交戰三次,都獲得勝利;義成、義武等軍相繼趕到,黃巢人馬只好爭相敗逃。

甲辰(初八),李克用等從光泰門進入京師長安,黃巢頑強爭戰而不能取勝,最後放火焚燒宮殿後逃跑。

賊寇戰死和投降的人很從,但官軍橫暴搶掠,與賊寇沒有什麼兩樣,長安城內的房屋和百姓所剩無幾。

黃巢從藍田進入商山,在路上扔上許多珍寶,官軍爭搶這些東西,而不急於追擊,賊寇於是逃脫了。

楊復光遣使告捷,百官入賀。

詔留忠武等軍二萬人,委大明宮留守王徽及京畿制置使田從異部分,守衛長安。

五月,加朱玫、李克用、東方逵同平章事。

升陝州為節度,以王重盈為節度使。

又建延州為保塞軍,以保大行軍司馬延州刺史李孝恭為節度使。

克用時年二十八,於諸將最少,而破黃巢,復長安,功第一,兵勢最強,諸將皆畏之。

克用一目微眇,時人謂之「獨眼龍」。

楊復光派遣使臣向唐僖宗報捷,朝中百官向皇上恭賀。

僖宗頒詔,留下忠武等軍二萬人,委派大明宮留守王徽和京畿制置使田從異行進處置,駐守護衛長安。

五月,朝廷為朱玫、李克用、東方逵加封同平章事。

將陝州升格為節度,任命王重盈為節度使。

又在延州建立保塞軍,任命保大行軍司馬、延州刺史李孝恭為節度使。

李克用當時年僅二十八歲,在各位將領中最年輕的,可是打敗黃巢,收復長安,李克用的功勞實屬第一,軍隊實力也最強大,各位將領對他都很畏懼。

李克用的一隻眼睛略微小些,當時人們都叫他「獨眼龍」。

詔以崔家貴身顯,為黃巢相首尾三載,不逃不隱,於所在斬之。

唐僖宗頒發詔令,指責崔家世富貴出身顯赫,卻在黃巢手下做同平章事先後三年,既不逃走也不隱藏,於是將他在住所斬殺。

[18]黃巢使其驍將孟楷將萬人為前鋒,擊蔡州,節度使秦宗權逆戰而敗;賊進攻其城,宗權遂稱臣於巢,與之連兵。

[18]黃巢派令他的驍將孟督率一萬人馬為前鋒,進攻蔡州,節度使秦宗權帶官兵迎戰失敗;賊寇攻打蔡州城,秦宗權於是向黃巢稱臣,把他的隊伍與黃巢的人馬合併到一起。

初,巢在長安,陳州刺史宛丘越謂將佐曰:「巢不死長安,必東走,陳其沖也。

且巢素與忠武為仇,不可不為之備。」

乃完城塹,繕甲兵,積芻粟;六十里之內,民有資糧者,悉徙之入城。

多募勇士,使其弟昶、子麓林分將之。

孟楷既下蔡州,移兵擊陳,軍於項城;先示之弱,伺其無備,襲擊之,殺獲殆盡,生擒楷,斬之。

巢聞楷死,驚恐,悉眾屯水,六月,與秦宗權合兵圍陳州,掘塹五重,百道攻之。

陳人一大恐,諭之曰:「忠武素著義勇,陳州號為勁兵,況吾家久食陳祿,誓與此州存亡。

男子當求生於死中,且徇國而死,不愈於臣賊而生乎!有異議者斬!」數引銳兵開門出擊賊,破之。

巢益怒,營於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

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並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

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濮、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

起初,黃巢在長安時,陳州刺史宛丘人趙對手下將領僚佐說:「黃巢如果不是在長安戰死,一定是向東逃跑,陳州則首當其衝。

並且黃巢一向仇視忠武軍,我們不能不做準備。」

於是趙把護衛陳州城的塹壕挖整完畢,修繕盔甲武器,大量積儲草料糧食;在六十里之內,老百姓家有資財糧食的,都遷入陳州城內。

趙還招募許多勇一猛的士兵,讓他的弟弟趙昶趙、兒子趙麓林趙分別統領。

黃巢的驍將孟楷既已攻下蔡州,便調動軍隊去打陳州,率軍駐紮在項城;趙先是向孟楷做出勢單力薄的樣子,乘他沒有準備,發動突然襲擊,孟楷的人馬幾乎全被斬殺擒獲,本人也被活捉處斬。

黃巢聽說孟楷被處死,很驚慌恐懼,把所有的人馬都調集到水一帶駐守。

六月,黃巢與秦宗權匯合人馬圍攻陳州,挖開層層密佈的五重塹壕,從上百個道路向陳州發起進攻。

陳州城內的人們極其恐慌,趙對他們說:「忠武軍向來以正義勇敢著稱,陳州的兵馬號稱為最強有力的隊伍,況且我趙一家長期食用陳州的俸祿,誓與陳州共存亡。

男子漢要以死相拼來求得生路,況且以身殉國而死,不比向賊寇稱臣苟且偷生要好嗎?有異議者一律斬首!「趙幾次帶領一精一銳人馬打開城門出去攻打賊寇,挫敗了賊寇的進攻。

黃巢更加震怒,在陳州的北面建立行營,設立宮室百官,做長遠的打算。

當時民間錢糧都沒有積儲,賊寇抓掠百姓充作糧食,把活人扔到石磨裡面去磨,連同骨頭一起吃掉,號稱供給糧食的地方是「舂磨寨」。

黃巢放縱士兵到處搶掠,所有河南府許州、汝州、唐州、鄧州、孟州、鄭州、汴州、曹州、濮州、徐州、兗州等幾十個州的地方,都受到黃巢的蹂一躪。

[19]初,上蔡人劉謙為嶺南小校,節度使韋宙奇其器,以兄女妻之。

謙擊群盜,屢有功,辛丑,以謙為封州刺史。

[19]當初,上蔡人劉謙做嶺南小校,節度使韋宙特別器重他,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

劉謙攻打各股賊寇,連連立功,辛丑(初七),朝廷任命劉謙為封州刺史。

[20]加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同平章事。

[20]朝廷為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加封同平章事。

[21]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師所部數百人赴鎮,秋,七月,丁卯,至汴州。

時汴、宋荐饑,公私窮竭,內外驕軍難制,外為大敵所攻,無日不戰,眾心危懼,而全忠勇氣益振。

招以黃巢未平,加全忠東北面都招討使。

[21]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率領部下幾百人前往鎮所,秋季,七月,丁卯(初三),朱全忠到達汴州。

當時汴州、宋州一帶接連鬧饑荒,國庫資財匱乏,百姓窮困潦倒,內部有驕橫的軍隊難以控制,外面又受到強大的賊寇進攻,沒有一天停止交戰,很多人擔憂害怕,可是朱全忠的勇氣卻更加振奮。

唐僖宗頒發詔令,指出黃巢一夥還沒平滅,加封朱全忠為東北面都招討使。

[22]南詔遣布燮楊奇肱來迎公主。

詔陳敬與書,辭以「鑾輿巡幸,儀物未備,俟還京邑,然後出降。」

奇肱不從,直前至成都。

[22]南詔王派遣清平官楊奇肱來內地迎娶公主。

唐僖宗詔令陳敬回信答覆,說;「皇帝外出,公主婚嫁的禮儀物品尚未準備齊全,待皇帝回到京師長安之後再辦公主婚事。」

以此來推辭,楊廳肱不肯,直接前往成都去見唐僖宗。

[23]李克用自長安引兵還雁門,尋有詔,以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召鄭從讜詣行在。

克用乃自東道過榆次,詣雁門省其父。

克用尋榜河東,安慰軍民曰:「勿為舊念,各安家業。」

[23]李克用從長安帶領軍隊回到雁門,不久唐僖宗頒詔,任命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召令鄭從讜前往成都。

李克用於是從東道經過榆次,到達雁門探望他的父親。

不久。

李克用在河東張貼告示,安慰官軍和百姓說:「不要再思慮過去的事,應各自安置家口一操一持舊業。」

[24]左驍衛上將軍楊復光卒於河中;復光慷慨喜忠義,善撫士卒,軍中慟哭累日,八都將鹿晏弘等各以其眾散去。

田令孜素畏忌之,聞其卒,甚喜,因擯斥其兄樞密使復恭為飛龍使。

令孜專權,人莫與之抗,惟復恭數與之爭得失,故令孜惡之,復恭因稱疾歸藍田。

[24]左驍衛上將軍楊復光在河中府死去;楊復光為人慷慨,忠誠義氣,善於安一撫軍內士卒,他死後士兵連哭數日,八都將鹿晏弘等率領自己人馬分別散去。

田令孜一向畏懼忌恨楊復光,聽說楊復光死了,十分高興,趁機排斥楊復光的哥哥樞密使楊復恭,任他為飛龍使。

田令孜獨攬大權,沒有人敢和他抗爭,只有楊復恭多次與他爭論得失事宜,因此田令孜憎恨他,楊復恭於是托詞有病回到藍田。

[25]以成德留後王熔、魏博留後樂行達、天平留後來朱為本道節度使。

[25]朝廷任命成德留後王熔、魏博留後樂行達、天平留後朱分別為本道節度使。

[26]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鄭畋,雖當播越,猶謹法度。

田令孜為判官吳圓求郎官,畋不許;陳敬欲立於宰相之上,畋以故事,使相品秩雖高,皆居真相之下,固爭之;二人乃令鳳翔節度使李昌言上言:「軍情猜忌,不可令畋扈從過此。」

畋亦累表辭位,乃罷為太子太保,又以其子兵部侍郎凝績為彭州刺史,使之就養。

以兵部尚書判度支裴澈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26]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鄭畋,雖然是顛沛流離,仍然謹慎地維護朝廷的法度。

田令孜請求為判官吳圓加封郎官,鄭畋不同意;陳敬要把自己的職位提到宰相之上,鄭畋認為在以往的舊例中,雖然節度使帶平章事及檢校三省長官、三公、三師的這些人稱為使相,其品秩都在真正的宰相之下,因而堅決與陳敬爭辯。

田令孜、陳敬二人於是指令鳳翔節度使李昌言向唐僖宗進言說:「軍中人情猜疑,不能讓鄭畋隨從皇上經過這裡。」

鄭畋也多次進呈表文請求辭官,唐僖宗於是罷免鄭畋的官職,封為太子太保,又以鄭畋的兒子兵部侍郎鄭凝績為彭州刺史,讓鄭畋到那裡去養老。

朝廷任命兵部尚書判度支裴澈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27]八月,甲辰,李克用至晉陽,詔以前振武節度使李國昌為代北方度使,鎮代州。

[27]八月,甲辰(十一日),李克用到達晉陽,唐僖宗詔令任命以前的振武節度使李國昌為代北節度使,鎮所設在代州。

[28]升湖南為欽化軍,以觀察使閔勖為節度使。

[28]朝廷將湖南的軍隊晉陞為欽化軍,任命觀察使閔勖為節度使。

[29]九月,加陳敬兼中書令,進爵穎川郡王。

[29]九月,朝遷加封陳敬兼任中書令,晉陞爵位為穎川郡王。

[30]感化節度使時溥營於水;加溥東面兵馬都統。

[30]感化節度使時溥在不安設軍,朝廷加封他為東面兵馬都統。

[31]以荊南留後陳儒為節度使。

[31]朝廷任命荊南留後陳儒為節度使。

[32]昭義節度使孟方立,以潞州地險人勁,屢篡主帥,欲漸弱之,乃遷治所於邢州,大將家及富室皆徙山東,潞人不悅。

監軍祁審誨因人心不安,使武鄉鎮使安居受潛以蠟丸乞師於李克用,請復軍府於潞州。

冬,十月,克用遣其將賀公雅等赴之,為方立所敗;又遣李克修擊之,辛亥,取潞州,殺其刺史李殷銳。

是後克用每歲出兵爭山東,三州之人半為俘馘,野無稼穡矣。

[32]昭義節度使孟方立,因為潞州地勢險要民人剛烈,幾次強奪主帥,所以想逐漸削弱這裡,於是把鎮所遷移到邢州,各大將領的家屬和富貴人家都搬到山東,潞州人很不高興。

監軍祁審誨因為人心不穩定,派遣武鄉鎮使安居受偷偷地通過蠟丸傳遞消息請求李克用出兵,希望把軍府重新設在潞州。

冬季,十月,李克用派遣他的將領賀公雅等人前往,被孟方立打敗;李克用又派遣李克修去進攻。

辛亥(十八日),攻下潞州,殺掉潞州刺史李殷銳。

從這以後,李克用每年都派出軍隊爭奪山東的地盤,邢州、州、磁州這三個州的百姓有一半被俘獲,田野裡見不到莊稼。

[33]以宗女為安化長公主,妻南詔。

[33]唐僖宗詔令以宗室的女兒為安化長公主,嫁給南詔王。

[34]劉漢宏將十餘萬眾出西陵,將擊董昌;戊午,錢濟江迎戰,大破之,漢宏易服持刀而遁。

己未,漢宏收餘眾四萬又戰,又破之,斬其弟漢容及將辛約。

[34]劉漢宏帶領十幾萬人馬從西陵出發,要攻打董昌。

戊午(二十五日),錢過江迎戰,擊敗了劉漢宏的隊伍,劉漢宏更換衣服手拿魚刀扮成廚師逃走。

己未(二十六日),劉漢宏把殘兵敗將收集起來再次對戰,錢又將劉漢宏打敗,斬殺了他的弟弟劉漢容及其將領辛約。

[35]十一月,甲子朔,秦宗權圍許州。

[35]十一月,甲子朔日(初一),秦宗權圍攻許州。

[36]忠武大將鹿晏弘帥所部自河中南掠襄、鄧、金、洋,所過屠滅,聲雲西赴行在。

十二月,至興元,逐節度使牛勖,勖奔龍州西山。

晏弘據興元,自稱留後。

[36]忠武大將鹿晏弘率領部屬從河中向南搶掠,路經襄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