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十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天復三:[1]二月,壬申朔,詔:「比在鳳翔府所除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十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天復三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十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天復三

唐紀八十唐昭宗天復三年(癸亥,公元903年)

[1]二月,壬申朔,詔:「比在鳳翔府所除官,一切停。」

[1]二月壬申朔(初一),昭宗頒布詔令:「近來在鳳翔府任命的官員,全部解除職務。」

時宦官盡死,惟河東監軍張承業、幽州監軍張居翰、清海監軍程匡柔、西川監軍魚全及致仕嚴遵美,為李克用、劉仁恭、楊行密、王建所匿得全,斬他囚以應詔。

這時,宦官都被殺死,只有河東監軍張承業、幽州監軍張居翰、清海監軍程匡柔、西川監軍魚全,以及退休家居的原樞密使嚴遵美,被李克用、劉仁恭、楊行密、王建藏匿起來,斬了其他囚犯來應付詔令,才保存了一性一命。

[2]甲戌,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陸責授沂王傅、分司。

車駕還京師,賜諸道詔書,獨鳳翔無之。

曰:「茂貞罪雖大,然朝廷未與之絕;今獨無詔書,示人不廣。」

崔胤怒,奏貶之。

宮人宋柔等十一人皆韓全誨所獻,及僧、道士與宦官親厚者二十餘人,並送京兆杖殺。

[2]甲戌(初三),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陸受責降補沂王傅分司。

昭宗回到京師後,給各道頒賜詔書,唯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沒有。

陸說:「李茂貞的罪惡雖然重大,但朝廷並沒有與他決絕;現在唯獨不給他頒賜詔書,給人看著不寬大為懷。」

崔胤勃然大怒,奏請將陸貶斥了。

宮人宋柔等十一人都是韓全誨獻進宮的,以及和尚、道士與宦官親近交深的二十餘人,一併送交京兆尹亂杖打死。

[3]上謂韓曰:「崔胤雖盡忠,然比卿頗用機數。」

對曰:「凡為天下者,萬國皆屬之耳目,安可以機數欺之!莫若推誠直致,雖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也。」

[3]昭宗對韓說:「崔胤雖然竭盡忠誠,但比你多用心機權術。」

韓回答說:「凡治理天下的人,萬國都耳目專注,哪裡能夠用心機權術欺騙蒙蔽他們呢!不如推心置腹直接了當,這樣,雖然按日計算不充足,但按年計算就有剩餘了。」

[4]丙子,工部侍郎、同平章事蘇檢,吏部侍郎盧光啟,並賜自盡;丁丑,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溥為太子賓客、分司,皆崔胤所惡也。

[4]丙子(初五),工部侍郎、同平章事蘇檢,吏部侍郎盧光,一併被賜令自一殺。

丁丑(初六),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溥降補太子賓客、分司。

他們都是崔胤憎恨的人。

[5]戊寅,賜朱全忠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賜其僚佐敬翔等號迎鑾協贊功臣,諸將朱友寧等號迎鑾果毅功臣,都頭以下號四鎮靜難功臣。

[5]戊寅(初七),朝廷賜朱全忠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賜他的屬官敬翔等人號「迎鑾協贊功臣」、諸將朱友寧等人號「迎鑾果毅功臣」、都頭以下號「四鎮靜難功臣」。

上議褒崇全忠,欲以皇子為諸道兵馬元帥,以全忠副之;崔胤請以輝王祚為之,上曰:「濮王長。」

胤承全忠密旨,利祚沖幼,固請之,己卯,以祚為諸道兵馬元帥。

庚辰,加全忠守太尉,充副元帥,進爵梁王。

以胤為司徒兼侍中。

昭宗與群臣商議嘉獎尊崇朱全忠,想要任命皇子擔任諸道兵馬元帥,以朱全忠擔任副職。

崔胤請讓輝王李祚擔任諸道兵馬元帥,昭宗說:「濮王居長。」

崔胤秉承朱全忠的秘密旨意,以李祚年幼於己有利,堅決請求以李祚為元帥。

己卯(初八),昭宗任命李祚為諸道兵馬元帥。

庚辰(初九),昭宗加封朱全忠署太尉,充任諸道兵馬副元帥,進爵梁王,任命崔胤為司徒兼侍中。

胤恃全忠之勢,專權自恣,天子動靜皆稟之。

朝臣從上幸鳳翔者,凡貶逐三十餘人。

刑賞系其一愛一憎,中外畏之,重足一跡。

崔胤仗恃朱全忠的勢力,獨攬朝政,恣意妄為,皇上的行止動靜都要稟報他。

扈從昭宗前去鳳翔的大臣,降低官職和放逐外地的共三十餘人。

朝廷的刑罰、賞賜都取決於他的一愛一憎,朝廷內外的官吏都懼怕他,重足而立不敢妄動。

以敬翔守太府卿,朱友寧領遠節度使。

全忠表符道昭同平章事,充天雄節度使,遣兵援送之秦州,不得至而還。

朝廷任命敬翔署太府卿,朱友寧兼任寧遠節度使。

朱全忠上表奏請以符道昭為同平章事,充任天雄節度使,派遣軍隊護送往秦州赴任;沒能到達而返回。

[6]初,翰林學士承旨韓之登進士第也,御史大夫趙崇知貢舉。

上返自鳳翔,欲用為相,薦崇及兵部侍郎王贊自代;上欲從之,崔胤惡其分己權,使朱全忠入爭之。

全忠見上曰:「趙崇輕薄之魁,王贊無才用,韓何得妄薦為相!」上見全忠怒甚,不得己,癸未,貶濮州司馬。

上密與泣別,曰:「是人非復前來之比,臣得遠貶及死乃幸耳,不忍見篡弒之辱!」

[6]當初,翰林院學士承旨韓考中進士的時侯,御史大夫趙崇任主考官。

昭宗自鳳翔返回後,想要用韓任宰相,韓推薦趙崇及兵部侍郎王贊代替自己。

昭宗想依從,崔胤恨他們分享自己的權力,就讓朱全忠入宮爭辯反對。

朱全忠進見昭宗說:「趙崇是輕佻浮薄之首,王贊沒有才能,韓怎麼能隨便保薦他們做宰相!」昭宗見朱全忠憤怒得很,無可奈何,於癸未(十二日)將韓貶為濮州司馬。

昭宗秘密地與韓哭著告別,韓說:「這個人不能再與從前相比了,我能夠被貶往遠離京師的地方任職到死就是幸運了,不忍心看見篡位殺君的屈辱!」

[7]己丑,上令朱全忠與李茂貞書,取平原公主;茂貞不敢違,遽歸之。

[7]己丑(十八日),昭宗叫朱全忠給李茂貞去信,要接回平原公主。

李茂貞不敢違抗,急忙將平原公主送回。

[8]壬辰,以朱友裕為鎮國節度使。

[8]壬辰(二十一日),朝廷任命朱友裕為鎮國節度使。

[9]乙未,全忠奏留步騎萬人於故兩軍,以朱友倫為左軍宿衛都指揮使;又以汴將張廷范為宮苑使,王殷為皇城使,蔣玄暉充街使。

於是全忠之一黨一布列遍於禁衛及京輔。

[9]乙未(二十四日),朱全忠奏請留步、騎兵一萬人在原神策左右兩軍營署,以朱友倫擔任左軍宿衛都指揮使,又任命汴州將領張廷范為宮苑使,王殷為皇城使,蔣玄暉充會街使。

於是,朱全忠的一黨一羽布列遍及宮禁宿防及京輔各處。

戊戌,全忠辭歸鎮,留宴壽春殿,又餞之於延喜樓。

上臨軒泣別,令於樓前上馬。

上又賜全忠詩,全忠亦和進;又進楊柳枝辭五首。

百官班辭於長樂驛。

崔胤獨送至霸橋,自置餞席,夜二鼓,胤始還入城;上復召對,問以全忠安否;置酒奏樂,至四鼓乃罷。

戊戌(二十七日),朱全忠告辭回大梁,昭宗先在壽春殿設宴挽留,又在延喜樓為他餞行。

昭宗親臨樓前長廊與朱全忠哭著告別,並命他在樓前上馬。

昭宗又賜詩給朱全忠,朱全忠也和詩呈進,又賜《楊柳枝詞》五首。

文武官員在長樂驛列班辭別。

崔胤獨自送至霸橋,自擺酒席餞行,到晚上二更時侯,崔胤才回城;昭宗又召入詢問朱全忠平安與否,並擺酒奏樂,到四更方散。

[10]以清海節度使裴樞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0]朝廷任命清海節度使裴樞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是朱全忠舉薦的。

[11]李克用使者還晉陽,言崔胤之橫,克用曰:「胤為人臣,外倚賊勢,內脅其君,既執朝政,又握兵權。

權重則怨多,勢侔則釁生,破家亡國,在眼中矣!」

[11]李克用的使者自京師回到晉陽,講述崔胤專橫霸道的情形,李克用說:「崔胤身為人臣,在外倚靠強賊的勢力,在內脅迫自己的君主,既主持朝政,又掌握兵權。

權力過重就結怨多,勢均力敵就要生出事端,破家亡國,近在眼前了!」

[12]朱全忠將行,秦:「克用於臣,本無大嫌,乞厚加一寵一譯,遣大臣撫一慰,俾知臣意。」

進奏吏以白克用,克用筆曰:「賊欲有事淄青,畏吾掎其後耳!」

[12]朱全忠將要起身回大梁,奏稱:「李克用對我來沒有大的仇怨,懇求皇上對他厚加恩一寵一,派遣大臣前去安慰,使他知道我的心意。」

河東進奏吏將朱全忠的話稟報李克用,李克用大筆道:「這強賊想要進攻淄青,怕我在後面牽制他罷了!」

[13]三月,戊午,朱全忠至大梁。

王師範弟師魯轉齊州,朱友寧引兵擊走之。

師範遣兵益劉軍,友寧擊取之。

由是兗州援絕,葛從周引兵圍之。

友寧進攻青州;戊辰,全忠引四鎮及魏博兵十萬繼之。

[13]三月戊午(十七日),朱全忠回到大梁。

王師範的弟弟王師魯圍攻齊州,朱友寧率兵將他打跑。

王師範派兵增加劉的兵力,朱友寧率兵攻擊打敗援兵。

因此,兗州援兵斷絕,葛從周率兵包一皮圍了兗州。

朱友寧進攻青州;戊辰(二十七日),朱全忠統率四鎮及魏博的軍隊十萬人,繼續開往青州。

[14]淮南將李神福圍鄂州,望城中積荻,謂監軍尹建峰曰:「今夕為公焚之。」

建峰未之信。

時杜洪求救於朱全忠,神福遣部將秦皋乘輕舟至灄口,舉火炬於樹杪;洪以為救兵至,果焚荻以應之。

[14]淮南將領李神福圍攻鄂州,望見城中堆積著荻草,對監軍尹建峰說:「今天晚上為您把它焚燒了。」

尹建峰還不相信。

當時,杜洪向朱全忠求救,李神福派遣部將秦皋乘輕舟到灄口,在樹林上舉起火炬,杜洪以為救兵到了,果然焚燒荻草來接應。

[15]夏,四月,己卯,以朱全忠判元帥府事。

[15]夏季,四月己卯(初九),朝廷任命朱全忠總管元帥府事務。

[16]知溫州事丁章為木工李彥所殺,其將張惠據溫州。

[16]知溫州事丁章被木工李彥殺死,他的將領張惠佔據溫州。

[17]王師範求救於淮南,乙未,楊行密譴其將王茂章以步騎七千救之,又遣別將將兵數萬攻宿州。

全忠遣其將康懷英救宿州,淮南兵遁去。

[17]王師範向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求救。

乙未(二十五日),楊行密派遣他的部將王茂章率領步兵、騎兵七千人前往援救,又遣別將率兵數萬人攻打宿州。

朱全忠派遣他的部將康懷英率兵援救宿州,淮南軍隊逃跑了。

[18]楊行密遣使詣馬殷,言朱全忠跋扈,請殷絕之,約為兄弟。

湖南大將許德勳曰:「全忠雖無道,然挾天子以令諸侯,明公素奉王室,不可輕絕也。」

殷從之。

[18]楊行密派遣使者去見馬殷,說朱全忠專橫跋扈,請馬殷與他斷絕交往,約定結為兄弟。

湖南大將許德勳說:「朱全忠雖然無道,但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您向來尊奉王室,不可輕易與他絕交。」

馬殷聽從了。

[19]杜洪求救於朱全忠,全忠遣其將韓將萬人屯灄口,遣使語荊南節度使成、武安節度使馬殷、武貞節度使雷彥威,令出兵救洪。

畏全忠之強,且欲侵江、淮之地以自廣,發舟師十萬,沿江東下。

作巨艦,三年而成,制度如府署,謂之「和舟載」,其餘謂之「齊山」、「截海」、「劈一浪一」之類甚眾。

掌書記李諫曰:「今每艦載甲士千人,稻米倍之,緩急不可動也。

吳兵剽輕,難與角逐;武陵、長沙,皆吾仇也;豈得不為反顧之慮乎!不若遣驍將屯巴陵,大軍與之對岸,堅壁勿戰,不過一月,吳兵食盡自遁,鄂圍解矣。」

不聽。

,怔之五世孫也。

[19]杜洪向朱全忠求救,朱全忠派遣他的部將韓率領一萬軍隊駐紮灄口,派遣使者前告訴荊南節度使成、武安節度使馬殷、武貞節度使雷彥威,叫他們出兵救援杜洪。

成畏懼朱全忠的強大,並且想要侵佔江、淮之地來擴張自己的地盤,於是派遣水師十萬,沿江東下。

成製造巨艦,三年才完工,規模法度如同府第官署,叫做「和州載」,其餘叫做「齊山」、「截海」、「劈一浪一」之類的很多。

掌書記李勸告說:「現在每艦載甲士一千人,稻米又多一倍,有個緩急,不能移動。

吳兵敏捷輕快,難與角逐。

武陵雷彥威、長沙馬殷都是我們的仇敵,怎麼能不考慮後顧之憂呢!不如派遣勇一猛的將領駐守巴陵,大軍與之隔岸相對,堅守壁壘不出戰,不過一個來月,吳兵食盡就會自己退走,鄂州就解圍了。」

成沒有聽從。

李是李的五世孫。

[20]王建出兵攻秦、隴、乘李茂貞之弱也;遣判官韋莊入貢,亦修好於朱全忠。

全忠遣押牙王殷報聘,建興之宴。

殷言:「蜀甲兵誠多,但乏馬耳。」

建作色曰:「當道江山險陰,騎兵無所施;然馬亦不乏,押牙少留,當共閱之。」

乃集諸州馬,大閱於星宿山,官馬八千,私馬四千,部隊甚整。

殷歎服。

建本騎將,故得蜀之後,於文、黎、維、茂州市胡馬,十年之間,遂及茲數。

[20]王建乘李茂貞勢力削弱的時機,出兵進攻秦州、隴州,並派遣判官韋莊到京師進獻物品,也向朱全忠謀求和好。

朱全忠派遣押牙王殷前回訪,王建設宴招待。

王殷說:「蜀地的兵士確實眾多,只是缺少馬匹罷了。」

王建變了臉色說:「蜀地道路險惡,山河阻隔,騎兵沒有施展之處。

然而馬匹也不缺少,押牙稍留時日,當共同檢閱一番。」

於是,王建調集各州的馬匹,在星宿山舉行大規模檢閱,計官馬八千匹,私馬四千匹,部隊非常整齊。

王殷讚歎佩服。

王建本來是騎兵將領,所以在取得蜀地以後,就往文州、黎州、維州、茂州一帶購買胡地出產的馬匹,十年之間,就達到了這個數目。

[21]五月,丁未,李克用雲州都將王敬暉殺刺史劉再立,叛降劉仁恭;克用遣李嗣昭、李存審將兵討之。

仁恭遣將以兵五萬救敬暉,嗣昭退保樂安,敬暉舉眾棄城而去。

先是,振武將契讓逐戍將石善友,據城叛;嗣昭等進攻之,讓自燔死;復取振武城,殺吐谷渾叛者二千餘人。

克用怒嗣昭、存審失王敬暉,皆杖之,削其官。

[21]五月丁未(初七),李克用屬下的雲州都將王敬暉殺死刺史劉再立,叛變投降劉仁恭。

李克用派遣李嗣昭、李存審率兵討伐。

劉仁恭派遣將領帶兵五萬救援王敬暉,李嗣昭退兵保衛樂安,王敬暉率眾棄城逃走。

在這以前,振武將領契讓驅逐防守的將領石善友,據城叛亂,李嗣昭等率兵攻伐,契讓自一焚而死。

李嗣昭等又奪取振武城,殺死叛亂的吐谷渾二千餘人,李克用惱怒李嗣昭、李存審沒有能夠擒殺王敬暉,將他們杖責,並削去官職。

[22]成行未至鄂州,馬殷遣大將許德勳將舟師萬餘人,雷彥威遣其將歐陽思將舟師三千餘人會於荊江口,乘虛襲江陵,庚戌,陷之,盡掠其人及貨財而去。

將士亡其家,皆無鬥志。

[22]荊南節度使成率軍東下,還沒有到鄂州,武安節度使馬殷派遣部將許德勳率領水軍一萬餘人,武貞節度使雷彥威派遣部將歐陽思率領水軍三千餘人在荊江口會合,乘虛突襲江陵,庚戌(初十)將江陵攻克,盡掠人口及貨財而去。

成的將士家亡財空,都沒有了鬥志。

李神福聞其將至,自乘輕舟前覘之,謂諸將曰:「彼戰艦雖多而不相屬,易制也,當急擊之!」壬子,神福遣其將秦裴、楊戎將眾數千逆擊於君山,大破之,因風縱火,焚其艦,士卒皆潰,赴水死,獲其戰艦二百艘。

韓聞之,亦引兵去。

淮南將領李神福聽說成率領水師將要到達,就親自乘著輕舟前去察看,對各位將領說:「他們的戰艦雖多,但彼此不相連續,容易制伏,應當急速發兵攻擊!」壬子(十二日),李神福派遣部將秦裴、楊戎率眾數千人在洞庭湖君山迎擊,把成打得大敗,趁著風勢放火焚燒成的艦隻,將士爭相逃散,成投湖淹死,繳獲成的戰艦二百艘。

韓聽到此訊,也退兵離去。

許德勳還過岳州,刺史鄧進忠開門具牛酒犒軍,德勳諭以禍福,進忠遂舉族遷於長沙。

馬殷以德勳為岳州刺史,以進忠為衡州刺史。

雷彥威狡獪殘忍,有父風,常泛舟焚掠鄰境,荊、鄂之間,殆至無人。

許德勳返回途中路過岳州,刺史鄧進忠大開城門,準備牛酒飲食慰勞將士,許德勳告訴他禍福利害,鄧進忠於是帶領全族遷往長沙。

馬殷任命許德勳為岳州刺史,鄧進忠為衡州刺史。

雷彥威狡詐殘忍,具有他父親的作風。

經常架船到鄰近的地方燒殺搶掠,荊州、鄂州之間,幾乎無人居住。

李茂貞畏硃全忠,自以官為尚書令,在全忠上,累表乞解去。

詔復以茂貞為中書令。

李茂貞畏懼硃全忠,自認為官做到尚書令,在硃全忠之上,多次上表要求免去。

皇上下詔又任命李茂貞做中書令。

崔胤奏:「左右龍武、羽林、神策等軍名存實亡,侍衛單寡;請每軍募步兵四將,每將二百五十人,騎兵一將百人,合六千六百人,選其壯健者,分番侍衛,」從之。

令六軍諸衛副使、京兆尹鄭元規立格召募於市。

[25]朱全忠表穎州刺史朱友恭為武寧節度使。

[25]朱全忠上表秦請任命穎州刺史朱友恭為武寧節度使。

[26]朱友寧攻博昌,月餘不拔;朱全忠怒,遣客將劉捍往督之。

捍至,友寧驅民丁十餘萬,負木石,牽牛驢,詣城南築土山,既成,並人畜木石排而築之,冤號聲聞數十里。

俄而城陷,盡屠之。

抵青州城下,遣別將攻登、萊。

[26]寧遠節度使朱友寧進攻博昌,一個多月沒有攻克。

朱全忠大怒,派遣客將劉捍前往監督。

劉捍到後,朱友寧驅趕壯丁十餘萬人,背負木石,牽著牛驢,到城南修築土山。

土山築成以後,連同人畜木石排列在一起填土搗實,喊冤號哭之一聲傳出數十里。

即刻破都昌城,把城內男一女老少全部殺死。

隨後進兵攻克臨淄,抵達青州城下,派遣別將率兵攻打登州、萊州。

淮南將王茂章會王師範弟萊州刺史師誨攻密州,拔之,斬其刺史劉康義,以淮海都游弈使張訓為刺史。

淮南將領王茂章會同王師範的弟弟萊州刺史王師誨進攻密州,將城攻破,殺死刺史劉康義,並以淮海都游弈使張訓為密州刺史。

六月,乙亥,汴兵拔登州。

師範帥登、萊兵拒朱友寧於石樓,為兩柵。

丙子,夜,友寧擊登州柵,柵中告急,師範趣茂章出戰,茂章按兵不動。

友破登州柵,進攻萊州柵。

比明,茂章度兵力己疲,乃與師範合兵出戰,大破之。

友寧旁自峻阜馳騎赴敵,馬僕,青州將張土梟斬之,傳首淮南。

兩鎮兵逐北至米河,俘斬萬計,魏博之兵殆盡。

六月乙亥(初六),汴州軍隊攻克登州。

王師範率領登州、萊州軍隊,在石樓抵抗朱友寧,樹立兩道柵欄。

丙子(初七)夜裡,朱友寧率兵攻擊登州柵,柵內情況緊急,王師範催促王茂章出戰,王茂章按兵不動。

朱友攻破登州柵,進攻萊州柵。

天快明時,王茂章估計朱以寧的兵力己經疲憊,才與王師範合兵出戰,把朱友寧的軍隊打得大敗。

朱友寧從旁側高峻的土山上縱馬出擊敵人,馬失前蹄倒下,青州將領張士將他斬首,傳首淮南示眾。

平盧、淮南兩鎮軍隊追擊敗走的敵人到米河,俘獲斬殺敵人以萬計,魏博軍隊幾乎完了。

全忠聞友寧死,自將兵二十萬晝夜兼行赴之,秋,七月,壬子,至臨朐,命諸將攻青州。

王師範出戰,汴兵大破之。

王茂章閉壘示怯,伺汴兵稍懈,毀柵而出,驅馳疾戰,戰酣退坐,召諸將飲酒,己而復戰。

全忠登高望見之,問降者,知為茂章,歎曰:「使吾得此人為將,天下不足平也!」至晡,汴兵乃退。

茂章度眾不敵,是夕,引軍還。

全忠遣曹州刺史楊師厚追之,及於輔唐。

茂章命先鋒指揮使李虔裕將五百騎為殿,虔裕殊死戰,師厚擒而殺之。

師厚,穎州人也。

朱全忠聽說朱友寧死了,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日夜兼行奔赴救援。

秋季,七月壬子(十四日),朱全忠率軍到臨朐,命令各將領攻打青州。

王師範率兵出戰,被汴州軍打得大敗。

王茂章閉壘不出表示怯懦,偵察汴州軍隊稍微懈怠,率兵毀柵衝出,馳驅快攻,打得盡興,退回坐下,召集諸將飲酒,不久又衝出奮戰。

朱全忠登高觀戰望見他,問投降的人,知道是王茂章,歎說:「假使我能得以此人做將領,天下就不夠我平定了!」黃昏時分,汴州軍隊才撤退。

王茂章估計敵眾我,不能取勝,當天晚上就率領軍隊回淮南。

朱全忠派遣曹州刺史楊師厚率兵追趕,直到輔唐。

王茂章命令先鋒指揮使李虔裕率領五百騎兵殿後,與追兵拚死戰鬥,楊師厚將李虔裕擒獲殺死。

楊師厚是穎州人。

張訓聞茂章去,謂諸將曰:「汴人將至,何以御之?」

諸將請焚城大掠而歸。

訓曰:「不可。」

封府庫,植旗幟於城上,遣羸弱居前,自以一精一兵殿後而去。

全忠遣左踏白指揮使王檀攻密州,既至,望旗幟,數日乃敢入成;見府庫城邑皆完,遂不復追。

訓全軍而還。

全忠以檀為密州刺史。

密州刺史張訓聽說王茂章離去,對各位將領說:「汴州軍將要到達,用什麼抵禦呢?」

諸將請求焚燒城池,大掠財物而回淮南。

張訓說:「不能這樣做。」

於是,封閉府庫,在城上樹立旗幟,然後讓老弱兵士在前,自己率領一精一兵斷後而離去。

朱全忠派遣左踏白指揮使王檀攻打密州,到達以後,望見城上旗幟,過了數日才敢進城。

王檀見府庫、城邑全都完好,就不再追趕。

張訓全軍回到淮南。

朱全忠以王檀擔任密州刺史。

[27]丁卯,以山南西道留後王宗賀為節度使。

[27]丁卯(二十九日),朝廷任命山南西道留後王宗賀為節度使。

[28]睦州刺史陳詢叛錢,舉兵攻蘭溪,遣指揮使方永珍擊之。

武安都指揮使杜建徽與詢連姻,疑之,建徽不言。

會詢親吏來奔,得建徽與詢書,皆勸戒之辭,乃悅。

建徽從兄建思譖建徽私蓄兵仗,謀作亂;使人索之,建徽方食,使者直入臥內,建徽不顧,以是益親重之。

[28]睦州刺史陳詢背叛錢,率兵進攻蘭溪,錢派遣指揮使方永珍率兵前去攻打陳詢。

武安都指揮使杜建徽與陳詢是姻親,錢懷疑他,杜建徽不辯解。

恰巧陳詢的親信屬吏前來投奔,錢得到杜建微給陳詢的書信,都是勸告陳詢改過的話,錢這才喜悅。

杜建徽的堂兄杜建思誣陷杜建徽私自貯備兵器,陰謀作亂。

錢派人前去搜索,杜建徽正在吃飯,使者徑直進入臥室搜查,杜建徽毫不顧忌,錢因此更加親近推重他。

[29]八月,戊辰朔,朱全忠留齊州刺史楊師厚攻青州,身歸大梁。

[29]八月戊辰朔(初一),朱全忠留下齊州刺史楊師厚攻打青州,自己回大梁。

[30]庚辰,加西川節度使西平王王建守司徒,進爵蜀王。

[30]庚辰,(十三日),朝廷給西川節度使西平王王建加官署司徒,進爵蜀王。

[31]前渝州刺史王宗本言於王建,請出兵取荊南;建從之,以宗本為開道都指揮使,將兵下峽。

[31]前渝州刺史王宗本向王建進言,請出兵攻取荊南。

王建聽從,任命王宗本為開道都指揮使,率兵船下三峽。

[32]初,寧國節度使田破馮弘鐸,詣廣陵謝楊行密,因求池、歙為巡屬,行密不許。

行密左右下及獄吏,皆求賂於,怒曰:「吏知吾將下獄邪!」及還,指廣陵南門曰:「吾不可復入此矣!」兵強財富,好攻取;行密既定淮南,欲保境息民,每抑止之,不從。

及解釋錢,尤恨之,陰有叛志。

李神福言於行密曰:「必反,宜早圖之。」

行密曰:「有大功,反狀未露,今殺之,諸將人人自危矣!」有良將曰康儒,與謀議多不合,行密知之,擢儒為廬州刺史。

以儒為貳於己,族之。

儒曰:「吾死,田公亡無日矣!」遂與潤州一團一練使安仁義同舉兵,仁義悉焚東塘戰艦。

[32]當初,寧國節度使田打敗馮弘鐸,前往廣陵告謝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因有功要求把池州、歙州作為自己的巡視屬地,楊行密沒有答應。

楊行密左右的人以及獄吏,都向田索要財物,田勃然大怒說:「你獄吏知道我將要下獄嗎!」等到回去的時侯,田指著廣陵的南門說:「我不能再入此城了!」田兵強財富,喜好攻戰奪取;楊行密己經平定淮南,想要保境安民,往往加以壓抑制止,田不從。

等到楊行密與錢親善友好,田就更加恨他,暗中己有背叛楊行密的志向。

李神福向楊行密進言說:「田一定要謀反,應當盡早設法應付。」

楊行密說:「田有大功勞,謀反的行跡沒有暴露,現在殺他,各位將官就要人人自危了!」田有個良將叫康儒,與田商議事情經常意見不合,楊行密知道這情況以後,擢升康儒為廬州刺史。

田以為康儒對自己有二心,將他全族殺死。

康儒說:「我死了,田公滅亡就沒有幾天了!」田於是與潤州一團一練使安仁義一同起兵,安仁義全部焚燒了楊行密停在揚州東塘的戰艦。

遣二使詐為商人,詣壽州約奉國節度使朱延壽,行密將尚公遇之,曰:「非商人也。」

殺一人,得其書,以告行密。

行密召李神福於鄂州,神福恐杜洪邀之,宣言奉命攻荊南,勒兵具舟楫;及暮,遂沿江東下,始告將士以討田。

田派遣兩個使者假裝商人,往壽州邀約奉國節度使朱延壽,楊行密的將領尚公遇見他們,說:「不是商人。」

殺死一人,搜得田給朱延壽的書信,把這情況告訴楊行密。

楊行密從鄂州召回李神福,李神福擔心杜洪進行攔擊,揚言奉命攻打荊南,準備武器船隻;等到日落的時侯,就沿長江順流東下,這才告訴將士前去討伐田。

己丑,安仁義襲常州,常州刺史李遇逆戰,極口罵仁義,仁義曰:「彼敢辱我,必有備。」

乃引去。

壬辰,行密以王茂章為潤州行營招討使,擊仁義,不克,使徐溫將兵會之。

溫易其衣服旗幟,皆如茂章兵,仁義不知益兵,復出戰,溫奮擊,破之。

己丑(二十二日),安仁義襲擊常州,常州刺史李遇迎戰,開口極力大罵安仁義,安仁義說:「他敢辱罵我,一定有準備。」

於是帶領軍隊退走。

壬辰(二十五日),楊行密任命王茂章為潤州行營招討使,攻擊安仁義,沒有攻克,派徐溫率兵會同攻擊。

徐溫改換所率軍隊的衣服旗幟,都像王茂章的軍隊,安仁義不知道對方增加了軍隊,再次出戰,徐溫奮力攻擊,把安仁義打敗。

行密夫人,朱延壽之也。

行密狎侮延壽,延壽怨怒,陰與田通謀。

遣前進士杜荀鶴至壽州,與延壽相結;又遣於大梁告朱全忠,全忠大喜,遣兵屯宿州以應之。

荀鶴,池州人也。

楊行密的夫人是朱延壽姐姐。

楊行密輕慢侮辱朱延壽,朱延壽怨恨憤怒,暗中與田串通策劃反叛。

田派遣前進士杜荀鶴到壽州,與朱延壽相互交結;又遣杜荀鶴到大梁告訴朱全忠,朱全忠大喜,派兵駐紮宿州來接應。

杜荀鶴是池州人。

[33]楊師厚屯臨朐,聲言將之密州,留輜重於臨朐。

九月,癸卯,王師範出兵攻臨朐,師厚伏兵奮擊,大破之,殺萬餘人,獲師範弟師克。

明日,萊州兵五千救青州,師厚邀擊之,殺獲殆盡,遂徒寨抵其城下。

[33]楊師厚駐兵臨朐,聲言將要前往密州,把器械糧草等留在臨朐。

九月癸卯(初六),王師範出兵進攻臨朐,楊師厚伏兵奮力攻擊,把王師範打得大敗,擊殺一萬餘人,擒獲王師範的弟弟王師克。

第二天萊州軍隊五千人救援青州,楊師厚進行攔擊。

將萊州軍隊幾乎全部殺死擒獲,於是將營寨移到青州城下。

[34]朱延壽謀頗洩,楊行密詐為目疾,對延壽使者多錯亂所見,或觸柱仆地。

謂夫人曰:「吾不幸失明,諸子皆幼,軍府事當以授三舅。」

夫人屢以書報延壽;行密又自遣召之,陰令徐溫為之備。

延壽至廣陵,行密迎及寢門,執而殺之;部兵驚擾,徐溫諭之,皆聽命,遂斬延壽兄弟,黜朱夫人。

[34]朱延壽串通田計劃略有洩露,楊行密知道後假裝患了眼病,對朱延壽的使者經常認錯人,或者撞著柱子撲倒在地。

楊行密對夫人朱氏說:「我不幸失明,諸子幼小,軍府的事情應當全部交給三舅管理。」

朱夫人屢次給朱延壽寫信告訴他。

楊行密又自己派人召喚朱延壽到廣陵來,暗中卻命令徐溫為他做好防備。

朱延壽到廣陵,楊行密迎到臥室門口,將他逮捕並殺死。

朱延壽的部下將士驚慌擾亂,徐溫曉諭他們,全都聽從命令。

於是,斬殺朱延壽的兄弟,並把朱夫人廢黜。

初,延壽赴召,其妻王氏謂曰:「君此行吉凶未可知,願日發一使以安我!」一日,使不至,王氏曰:「事可知矣!」部分僮僕,授兵闔門,捕騎至,乃集家人,聚寶貨,發百燎焚府捨,曰:「妾誓不以皎然之軀為仇人所辱。

赴火而死。

起初,朱延壽應楊行密的召請前去廣陵,他的妻子王氏對他說:「您此行的吉凶未卜,希望每天派一個使者來給我報平安!」一天,使者沒有到來,王氏說:「事情己經可以知道了!」於是佈置家僮僕役,發給兵器,把大門關閉;楊行密派來捉人的騎兵一到,王氏就召集家人,把珍寶財物聚積一起,點燃很多火炬焚燒府捨,王氏說:「我發誓不把自己潔白無瑕的軀體讓仇人玷辱。」

於是投火自一焚而死。

延壽用法嚴,好以擊眾,嘗遣二百人與汴兵戰,有一人應留者,請行,延壽以違命,立斬之。

朱延壽執法嚴厲,喜好以少擊多,曾經派二百人與朱全忠的汴州軍隊作戰,有一個應該留下的人,請求前往,朱延壽以違抗命令,將他立即斬首。

[35]田襲州,得李神福妻子,善遇之。

神福自鄂州東下,遣使謂之曰:「公見機,與公分地而王;不然,妻子無遺!」神神曰:「吾以卒伍事吳王,今為上將,義不以妻子易其志。

有老母,不顧而反,三綱且不知,烏足與言乎!」斬使者而進,士卒皆感勵。

遣其將王壇、汪建將水軍逆戰。

丁未,神福至吉陽磯,與壇、建遇,壇、建執其子承鼎示之,神福命左右射之。

神福謂諸將曰:「彼眾我,當以奇取勝。」

及暮,合戰,神福佯敗,引舟溯流而上;壇、建追之,神福復還,順流擊之。

壇、建樓船大列火炬,神福令軍中曰:「望火炬輒擊之。」

壇、建軍皆滅火,旗幟交雜,神福因風縱火,焚其艦,壇、建大敗,士卒焚溺死者甚眾;戊申,又戰於皖口,壇、建僅以身免。

獲徐綰,行密以檻車載之,遺錢;剖其心以祭高渭。

[35]寧國節度使田襲擊升州,俘獲李神福的妻兒,待他們很好,李神福從鄂州東下,田派遣使者前去對他說:「您看機會行一事,與您分地稱王,不然的話,您的妻兒難以存活!」李神福說:「我以兵卒身份侍奉吳王,今為上將,道義上不能因為妻兒改變志向。

田有老母,毫不顧念而反叛,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尚且不知道,哪裡值得與他說!」於是,將使者殺死,率兵前進,士兵全都感動振奮。

田派遣他的部將王壇、汪建率領水軍迎戰。

丁未(初十),李神福到達吉陽磯,與王壇、汪建相遇,王壇、汪建拿他的兒子李承鼎給他看,李神福命令左右的人放箭射他。

李神福對諸將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應當用奇兵取勝。」

傍晚,合兵作戰,李神福假裝打敗,帶領戰船逆流而逃,王壇、汪建率船排列著大量火炬,李神福命令中軍說:「望見火炬就攻擊。」

王壇、汪建的軍隊全都熄滅火炬,旗幟交錯雜亂,李神福趁著風勢放火,焚燒敵艦,王壇、汪建大敗,士兵燒死淹死的很多。

戊申(十一日),雙方又在皖****戰,王壇、汪建僅以身免。

李神福擒獲徐綰,楊行密用檻車載著他,送給鎮海節度使錢;錢將徐綰的心挖出,用來祭奠高渭。

聞壇、建敗,自將水軍逆戰。

神福曰:「賊棄城而來,此天亡也!」臨江堅壁不戰,遣使告行密,請發步兵斷其歸路;行密遣漣水制置使台將兵應之。

王茂章攻潤州,久未下,行密命茂章引兵會擊。

田聽說王壇、汪建失敗,親自率領水軍前去迎戰。

李神福說:「賊棄城前來,這是上天要他滅亡啊!」於是臨江堅守壁壘,不與田決戰,一而派遣使者報告楊行密,請求派遣步兵斷絕田的歸路。

楊行密得到報告,立即派遣漣水制置使台率領步兵前去接應。

王茂章進攻潤州,很久沒有攻下,楊行密又命令王茂章帶領軍隊前去會同台攻擊田。

[36]辛亥,汴將劉重霸拔棣州,執刺史邵播,殺之。

[36]辛亥(十四日),汴州將領劉重霸攻克棣州,逮住刺史邵播,將他殺死。

[37]甲寅,朱全忠如洛陽,遇疾,復還大梁。

[37]甲寅(十七日),朱全忠到洛陽,患了病,又回大梁。

[38]戊午,王師範遣副使李嗣業及弟師悅請降於楊師厚,曰:「師範非敢背德,韓全誨、李茂貞以朱書御札使之舉兵,師範不敢違。」

仍請以其弟師魯為質。

時朱全忠聞李茂貞、楊崇本將起兵一逼一十京畿,恐其復劫天子西去,欲迎車駕都洛陽,乃受師範降,選諸將使守登、萊、淄、棣等州,即以師範權淄青留後。

師範仍言先遣行軍司馬劉將兵五千據兗州,非其自專,願釋其罪;亦遣使語。

[38]戊午(二十一日),平盧節度使王師範派遣副使李嗣業及弟弟王師悅向楊師厚請求投降,說:「師範不是膽敢背棄大德,韓全誨、李茂貞用皇上硃筆寫的信札命令我發兵,師範不敢違反。」

並請求用他的弟弟王師魯作為人質。

當時朱全忠聽說李茂貞、楊崇本將要起兵進一逼一十京畿,恐怕他們再次劫持昭宗西去鳳翔,想要迎接昭宗建都洛陽,於是接受了王師範投降,選擇諸將守衛登、萊、淄、棣等州,當即以王師範暫時為淄表留後。

王師範並說明先前遣行軍司馬劉率兵五千佔據兗州,不是他擅自做主,希望寬免他的罪過;也派遣使者告訴劉。

[39]田聞台將至,自將步騎逆戰,留其將郭行以一精一兵二萬及王壇、汪建水軍屯蕪湖,以拒李神福。

覘者言:「營寨褊小,才容二千人。」

易之,不召外兵。

入境,番陳而進,軍中笑其怯,曰:「宿將多謀,不可不備。」

冬,十月,戊辰,與遇於廣德,先以楊行密書遍賜將,皆下馬拜受;因其挫伏,縱兵擊之,兵遂敗。

又戰於黃池,兵交,偽走;追之,遇伏,大敗,奔還宣州城守,引兵圍之。

亟召蕪湖兵還,不得入。

郭行、王壇、汪建及當塗、廣德諸戍皆帥其眾降。

行密以台己破田,命王茂章復引兵攻潤州。

[39]寧國節度使田聽說台將要到達,親自統帥步、騎兵迎戰,留下他的部將郭行率領二一精一銳部隊及王壇、汪建的水軍駐紮蕪湖,來抵抗李神福。

偵控敵情的人說:「台的營寨狹小,才容納二千人。」

田輕視台,不召集外地的軍隊。

台進入田的地界,把軍隊分為數部輪番陣前進,軍中有人笑他怯懦,台說:「田是久經戰陣的老將,足智多謀,不能不防備。」

冬季,十月戊辰(初二),台與田在廣德相遇,台先把楊行密的書信遍賜田的各位將領,各將都下馬叩拜領受;台趁著田的將士士氣受到摧挫,發兵攻擊,田的軍隊於是失敗。

又在黃池作戰,軍隊一交戰,台假裝逃走,田率兵追趕,遇到埋伏,被打得大敗,逃奔回宣州,閉城防守,台率領軍隊包一皮圍宣州。

田緊急召回蕪湖的軍隊,但不能入城。

郭行、王壇、汪建及當塗、廣德等地的駐防將都率眾投降。

楊行密因台己經打敗田,命令王茂章又率領軍隊前去攻打潤州。

[40]初,夔州刺史侯矩從成救鄂州,死,矩奔還。

會王宗本兵至,矩以州降之,宗本遂定夔、忠、萬、施四州。

王建復以矩為夔州刺史,更其姓名曰王宗矩。

宗矩,易州人也。

蜀之議者,以瞿唐,蜀之險要,乃棄歸、峽,屯軍夔州。

建以宗本為武泰留後。

武泰軍舊治黔州,宗本以其地多瘴癘,請徙治涪州,建許之。

[40]當初,夔州刺史侯矩隨從荊南節度使成援救鄂州,成兵敗淹死,侯矩逃回夔州。

適逢開道都指揮使、前渝州刺史王宗本率兵到達夔州,甲戌(初八),侯矩獻州投降,王宗本於是平定夔、忠、萬、施四州。

西川節度使王建仍以侯矩為夔州刺史,給他改姓名叫王宗矩。

王宗矩是易州人。

議事的蜀人認為瞿唐峽是蜀地的險竣要衝,於是捨棄歸、峽二州,駐王建任命王宗本為武泰留後。

武泰軍的舊治所在黔州,王宗本因當地潮一濕高溫,經常流行傳染病,請將治所遷到涪州,王建答應了他。

[41]葛從周急攻兗州,劉使從周母乘板輿登城,謂從周曰:「劉將軍事我不異於汝,新婦輩皆安居,人各為其主,汝可察之。」

從周欷而退,攻城為之緩。

悉簡婦人及民之老疾不足當敵者出之,獨與少壯者同辛苦,分衣食,堅守以捍敵;號令整肅,兵不為暴,民皆安堵。

久之,外援既絕,節度副使王彥溫逾城出降,城上卒多從之,不可遏。

遣人從容語彥溫曰:「軍士非素遣者,勿多與之俱。」

又遺人徇於城上曰:「軍士非素遣從副使而敢擅往者,族之!」士卒皆惶惑不敢出。

敵人果疑彥溫,斬之城下,由是眾心益固。

及王師範力屈,從周以禍福諭之,曰:「受王公命守此城,一旦見王公失勢,不俟其命而降,非所以事上也。」

及師範使者至,丁丑,始出降。

[41]葛從周急攻兗州,劉讓葛從周的母親乘坐板車登上城樓,對葛從周說:「劉將軍侍奉我不比你差,你的妻子等也都安居,人各為其主,你可以詳細察看。」

葛從週一抽一噎歎息而退,攻城因此延緩。

劉挑選熬人及年老有病不能禦敵的人,讓他們全都出去,只與年輕力壯者同辛苦,分衣食,堅守城池來抵禦敵人;號令整齊嚴肅,軍隊不做殘暴的事,百姓全都安定。

過了一段時間,外援已經繼絕,節度副使王彥溫越過城牆出去投降,城上的兵卒多跟隨他去,不能制止。

劉派人不慌不忙地告訴王彥溫說:「不是你向來差遣的軍士,不要多讓他們與你一同去。」

又派人在城上巡示說:「不是向來派遣跟隨節度副使而擅自前往的軍士,把他的全族殺死!」士兵聽後,全都恐懼疑惑,不敢出城。

敵人果然懷疑王彥溫,把他在城下斬首,因此,眾心更加穩定。

等到王師範屢次被汴州軍隊打敗,葛從周用禍福得失曉示他,劉說:「我受王公的命令守衛此城,一旦看見王公失去權勢,不等他的命令就投降,不是用來侍奉尊上的態度。」

等到王師範勸降的使者到來之後,劉才於丁丑(十一日)出城投降。

從周為具繼裝,送詣大梁。

曰:「降將未受梁王寬釋之命,安敢乘馬衣裘乎!」乃素服乘驢至大梁。

全忠賜之冠帶,辭;請囚服入見,不許。

全忠慰勞,飲之酒,辭以量小。

全忠曰:「取兗州,量何大邪!」以為元從都押牙。

是時四鎮將吏皆功臣、舊人,一旦以降將居其上,諸將具軍禮拜於廷,坐受自如,全忠益奇之;未幾,表為保大留後。

葛從周為劉備辦行裝,送他前往大梁。

劉說:「降將沒有得到梁王寬大釋放的命令,哪裡敢騎馬穿裘呢!」於是穿著囚犯的衣服騎驢到大梁。

朱全忠賞賜給他衣冠腰帶,劉推辭;請求穿著囚服進見,朱全忠不允許。

朱全忠慰勞劉,讓他飲酒,劉以量小推辭。

朱全忠說:「你奪取兗州,量多麼大啊!」於是任命劉為元從都押牙。

這時,四鎮的將領官吏都是朱全忠的功臣、舊人,劉一旦以降將高居於他們之上,諸將都行軍禮在公堂上叩拜。

劉坐著受禮,神態如常,朱全忠更加驚奇。

過了不久,就上表奏請任命劉為保大留後。

葛從周久病,全忠以康懷英為泰寧節度使代之。

葛從周長期患病,朱全忠命康懷英為泰寧節度使,代替他。

[42]宿衛都指揮使朱友倫與客擊球於左軍,墜馬而卒。

全忠悲怒,疑崔胤故為之,凡與同戲者十餘人盡殺之,遣其兄子友諒代典宿衛。

[42]辛巳(十五日),宿衛都指揮使朱友倫在左軍與客人擊,掉下馬來摔死。

朱全忠悲痛憤怒,懷疑是崔胤故意搞的,凡與朱友倫一同玩耍的十餘人全部殺死,派遣他哥哥的兒子朱友諒代管皇宮中的直宿警衛。

[43]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匡凝遣兵襲荊南,朗人棄城走,匡凝表其弟匡明為荊南留後。

時天子微弱,諸道貢賦多不上供,惟匡明兄弟委輸不絕。

[43]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匡凝派遣軍隊襲擊荊南,朗州人棄城逃走;趙匡凝上表請以他的弟弟趙匡明擔任荊南留後。

當時昭宗勢微力弱,各道的貢品賦稅多不繳納,只有趙匡明兄弟派人運送京師,從不間斷。

[44]楊行密求兵於錢,遣方永珍屯潤州,從弟鎰屯宣州;又遣指揮使楊習攻睦州。

[44]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向鎮海節度使錢請求派兵援助,錢派遣方永珍率兵駐紮潤州,堂弟錢鎰率兵駐紮宣州,又派遣指揮使楊習率兵攻打睦州。

[45]鳳翔、州屢出兵近京畿,朱全忠疑其復有劫遷之謀,十一月,發騎兵屯河中。

[45]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州靜難節度使李繼徽屢次出兵一逼一十近京畿,朱全忠懷疑他們又有劫持昭宗遷往鳳翔的圖謀,於十一月派遣騎兵駐紮河中。

[46]十二月,乙亥,田帥死士數百出戰,台陽退以示弱。

兵逾濠而鬥,急擊之;不勝,還走城,橋陷墜馬,斬之。

其眾猶戰,以首示之,乃潰,遂克宣州。

[46]十二月乙亥(初九),寧國節度使田率領敢死隊數百人出戰,台假裝退走表示軟弱。

田的軍隊越過護城河戰鬥,台急速反擊。

田不能取勝,往回逃跑進城,橋樑陷落,掉下馬來,被斬首。

田的敢死隊仍在戰鬥,見到田的首級,這才潰散,台於是攻克宣州。

初,行密與同閭裡,少相善,約為兄弟,及首至廣陵,行密視之泣下,赦其母殷氏,行密與諸子皆以子孫禮事之。

當初,楊行密與田同鄉里,年輕時相好,結為兄弟。

等到田的首級送到廣陵,楊行密看著不禁潸然淚下。

於是,楊行密赦免田的母親殷氏,並與自己的兒子們以子孫之禮侍奉她。

行密以李神福為寧國節度使;神福以杜洪未平,固讓不拜。

宣州長史駱知祥善治金谷,觀察牙推沈文昌為文一精一敏,嘗為草檄罵行密,行密以知祥為淮南支計官,文昌為節度牙推。

文昌,湖州人也。

楊行密任命李神福為寧國節度使,李神福因杜洪還沒有平定,堅決辭讓,沒有接受。

宣州長史合肥駱知祥善於管理錢糧,觀察牙推沈文昌作文一精一致敏捷,曾經為田起草檄文大罵楊行密。

楊行密駱知祥為淮南支計官,沈文昌為節度牙推。

沈文昌是湖州人。

初,每戰不勝,輒欲殺錢傳,其母及宣州都虞候郭師從常保護之。

師從,合肥人,之婦弟也。

敗,傳歸杭州,錢以師從為鎮東都虞候。

當初,田多次攻戰都不能取勝,就想殺死錢傳,他的母親及宣州都虞候郭師從經常保護他。

郭師從是合肥人,田的妻弟。

田失敗被殺,錢傳回杭州,錢任命郭師從為鎮東都虞候。

[47]辛巳,以禮部尚書獨孤損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損,及之從曾孫也。

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裴贄罷為左僕射。

[47]辛巳(十五日),朝廷任命禮部尚書獨孤損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獨孤損是獨孤及的從曾孫。

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裴樞被免職降為左僕射。

[48]左僕射致仕張浚居長水,王師範之舉兵,浚豫其謀。

朱全忠將謀篡奪,恐浚扇動藩鎮,諷張全義使圖之。

丙申,全義遣牙將楊麟將兵詐為劫盜,圍其墅而殺之。

永寧縣吏葉彥素為浚所厚,知麟將至,密告浚子格曰:「相公禍不可免,郎君宜自為謀。」

浚謂格曰:「汝留則俱死,去則遺種。」

格哭拜而去,葉彥帥義士三十人送之渡漢而還,格遂自荊南入蜀。

[48]告老退休的左僕射張浚住在長水,平盧節度使王師範當初發兵進攻朱全忠,張浚曾參與謀劃。

朱全忠將篡奪帝位,恐怕張浚煽動藩鎮反對,就示意佑國節度使張全義設法除掉他。

丙申(三十日),張全義派遣牙將楊麟率兵假裝劫盜,包一皮圍張浚的別墅,把他殺死。

永寧縣吏葉彥一直受到張浚的厚待,知道楊麟將要到來,秘密告訴張浚的兒子張格說:「相公禍不可免,你應當自己謀求生路。」

張浚對張格說:「你留下來就要一同死,逃走還可以傳種接代。」

張格哭著拜辭而去,葉彥率領義士三十人護送他渡過漢水而返回,張格於是自荊南入蜀。

[49]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

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饑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

契丹王阿保機遣其妻兄阿缽將萬騎寇渝關,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偽與之和,設幄犒饗於城外,酒酣,伏兵執之以入。

虜眾大哭,契丹以重賂請於仁恭,然後歸之。

[49]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熟悉契丹的情況,常選將練兵,趁著秋季深入,越過摘星嶺發動攻擊,契丹懼怕。

每到霜降,劉仁恭就派人焚燒塞下野草,契丹的馬多餓死,契丹常用良馬賄賂劉仁恭來買牧地。

契丹王耶律阿保機派遣他的妻兄述律阿缽率領一萬騎兵侵犯渝關,劉仁恭派遣他的兒子對劉守光駐守平州。

劉守光假裝與述律阿缽和好,在城外設置帳篷,犒勞招待他;酒喝得正暢快,埋伏的兵士把述律阿缽抓入城中,契丹部眾大哭。

契丹王用豐厚的財物向劉仁恭請求,然後得以返歸。

[50]初,崔胤假朱全忠兵力以誅宦官,全忠既破李茂貞,併吞關中,威震天下,遂有篡奪之志。

胤懼,與全忠外雖親厚,私心漸異,乃謂全忠曰:「長官密邇茂貞,不可不為守禦之備。

六軍十二衛,但有空名,請召募以實之,使公無西顧之憂。」

全忠知其意,曲從之,陰使麾下壯士應募以察其變。

胤不之知,與鄭元規等繕治兵仗,日夜不息。

及朱友倫死,全忠益疑胤,且欲遷天子都洛,恐胤立異。

[50]當初,崔胤借助朱全忠的兵力來誅殺宦官,朱全忠已經打敗李茂貞,併吞了關中,聲威震動天下,於是有篡奪帝位的志向。

崔胤大懼,與朱全忠表面上雖然親厚,內心裡漸漸背離,於是對朱全忠說:「長安靠近李茂貞,不可不做守禦的準備。

六軍十二衛,只有空名,請召募補足,使您沒有西顧的憂慮。」

朱全忠知道他的意圖,勉強依從他,暗地裡讓部下壯士應募來觀察他的變化。

崔胤不知道其中的情由,與鄭元規等整治兵器,日夜不停。

等到宿衛都指揮使朱友倫摔死,朱全忠更加懷疑崔胤,並且想劫持昭宗遷都洛陽,恐怕崔胤另立異論阻止。

天元年(甲子、904)

天元年(甲子,公元904年)

[1]春,正月,全忠密表司徒兼侍中、判六軍十二衛事、充鹽鐵轉運使、判度支崔胤專權亂國,離間君臣,並其一黨一刑部尚書兼京兆尹·六軍諸衛副使鄭元規、威遠軍使陳班等,皆請誅之。

乙巳,詔責授胤太子少傅、分司,貶元規循州司戶,班湊州司戶。

丙午,下詔罪狀胤等;以裴樞判左三軍事、充鹽鐵轉運使,獨孤損判右三軍事、兼判度支;胤所募兵並縱遣之。

以兵部尚書崔遠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左拾遺柳璨為右諫議大夫,並同平章事。

璨,公綽之從孫也。

戊申,朱全忠密令宿衛都指揮使朱友諒以兵圍胤第,殺胤及鄭元規、陳班並胤所親厚者數人。

[1]春季,正月,朱全忠上密表揭發司徒兼侍中、判六軍十二衛事、充鹽鐵轉運使、判度支崔胤專權亂國,離間君臣,連同他的一黨一羽刑部尚書兼京兆尹、六軍諸衛副使鄭元規,威遠軍使陳班等,奏請全部處死。

乙巳(初九),昭宗頒布詔令,譴責並改授崔胤為太子少傅、分司,貶鄭元規為循州司戶,陳班為溱州司戶。

丙午(初十),昭宗頒下詔令,公佈崔胤等的罪狀;任命裴樞判左三軍事、充鹽鐵轉運使,獨孤損判右三軍事、兼判度支;崔胤召募的兵士一併放走遣返;任命兵部尚書崔遠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左拾遣柳璨為右諫議大夫,都為同平章事。

柳璨是柳公綽的從孫。

戊申(十二日),朱全忠密令宿衛都指揮使朱友諒率兵包一皮圍崔胤的住宅,殺死崔胤及鄭元規、陳班以及崔胤的親信數人。

[2]初,上在華州,朱全忠屢表請上遷都洛陽,上雖不許,全忠常令東都留守佑國軍節度使張全義繕修官室。

[2]當初,昭宗在華州,朱全忠屢次上表請昭宗遷都洛陽,昭宗雖然沒有允許,朱全忠卻常令東都留守佑國軍節度使張全義繕修宮室。

全忠之克州也,質靜難軍節度使楊崇本妻子於河中。

崇本妻美,全忠私焉,既而歸之。

崇本怒,使謂李茂貞曰:「唐寶將滅,父何忍坐視之乎!」遂相與連兵侵一逼一十京畿,複姓名為李繼徽。

朱全忠攻克州的時候,將靜難軍節度使楊崇本的妻子作為人質留在河中。

楊崇本的妻子容貌美麗,朱全忠與她通一奸一,不久把她歸還楊崇本。

楊崇本知情大怒,派遣使者對李茂貞說:「唐室將要滅亡,父親怎麼忍心坐視唐室滅亡呢!」於是,楊崇本與李茂貞聯合出兵侵一逼一十京畿,又恢復姓名為李繼徽。

己酉,全忠引兵屯河中。

丁巳,上御延喜樓,朱全忠遣牙將寇彥卿奉表,稱、岐兵一逼一十畿甸,請上遷都洛陽;及下樓,裴樞已得全忠移節,促百官東行。

戊午,驅徙士民,號哭滿路,罵曰:「賊臣崔胤召朱溫來傾覆社稷,使我曹流離至此!」老幼襁屬,月餘不絕。

己酉(十三日),朱全忠率兵駐紮河中。

丁巳(二十一日),昭宗在延禧樓,朱全忠派遣牙將寇彥卿捧著奏表,稱州、岐州的軍隊已經一逼一十近京城管區,請昭宗遷都洛陽;等到昭宗下樓,裴樞已經收到朱全忠遷都的文書,催促文武百官東行。

戊午(二十二日),被驅趕遷徙的士人百姓,號哭滿路,大罵道:「賊臣崔胤召朱溫前來顛覆社稷,使我們顛沛流離到這種地步!」扶老攜幼魚貫而行,一個多月沒斷。

壬戌,車駕發長安,全忠以其將張廷范為御營使,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

壬戌(二十六日),昭宗從長安出發,朱全忠任命他的部將張廷范為御營使,拆毀長安的宮室、官署及民間房舍,取出木材,拋入渭河之中,順黃河漂浮東下,長安自此成為廢墟了。

全忠發河南、北諸鎮丁匠數萬,令張全義治東都宮室,江、浙、湖、嶺諸鎮附全忠者,皆輸貨財以助之。

朱全忠征發河南、河北各鎮民夫工匠數萬人,命令東都留後張全義建造東都宮室,江、浙、湖、嶺諸鎮歸附朱全忠的,都運送錢物到洛陽來幫助修建。

甲子,車駕至華州,民夾道呼萬歲,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館於興德宮,謂侍臣曰:「鄙語云:『紇干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處樂。

』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視。

甲子(二十八日),昭宗到達華州,百姓夾道呼萬歲,昭宗哭著對他們說:「不要呼萬歲,朕不再是你們的君主了!」當晚,昭宗在興德宮住宿,對侍臣說:「俗語說:『紇干山頭凍得要死的山雀,為什麼不飛到能夠活的地方去快樂。

』朕今東奔西走,行止無定,不知道究竟流落到哪裡!」因此哭濕了衣襟,左右的人不能抬頭仰視。

二月,乙亥,車駕至陝,以東都官室未成,駐留於陝。

丙子,全忠自河中來朝,上延全忠入寢室見何後,後泣曰:「自今大家夫婦委身全忠矣!」

二月乙亥(初十),昭宗到達陝州,因為東都洛陽的宮室還沒有建成,就在陝州停留暫住。

丙子(二十一日),朱全忠從河中前來朝見,昭宗邀請朱全忠進寢室見何皇后,何皇后哭著說:「自今我們夫婦托身給全忠了!」

[3]甲申,立皇子禎為端王,祈為豐王,福為和王,禧為登王,為嘉王。

[3]甲申(二十九日),昭宗立皇子李禎為端王,李祈為豐王,李福為和王,李禧為登王,李為嘉王。

[4]上遣間使以御札告難於王建,建以邛州刺史王宗祜為北路行營指揮使,將兵會鳳翔兵迎車駕,至興平,遇汴兵,不得進而還。

建始自用墨制除官,云「俟車駕還長安表聞。」

[4]昭宗派遣密使拿著親筆信札向西川節度使王建通報危難。

王建以邛州刺史王宗為北路行營指揮使,率兵會同鳳翔的軍隊迎接昭宗,到達興平後,遭遇汴州軍隊,不能前進而返回。

王建開始自用墨筆手令任命官員,說:「等候陛下回到長安再上表奏報。」

[5]三月,丁未,以朱全忠兼判左、右神策及六軍諸衛事。

癸丑,全忠置酒私第,邀上臨幸。

乙卯,全忠辭上,先赴洛陽督修宮室。

上與之宴群臣,既罷,上獨留全忠及忠武節度使韓建飲,皇后出,自捧玉以飲全忠,晉國夫人可證附上耳語。

建躡全忠足,全忠以為圖己,不飲,陽醉而出。

全忠奏以長安為佑國軍,以韓建為佑國節度使,以鄭州刺史劉知俊為匡國節度使。

[5]三月丁未(十二日),昭宗任命朱全忠兼判左右神策軍及六軍諸衛事。

癸丑(十八日),朱全忠在私宅擺設酒筵,邀請昭宗前去赴宴。

乙卯(二十日),朱全忠辭別昭宗,先往洛陽去監督修建宮室。

昭宗與他一同宴請群臣,宴會散後,昭宗只留下朱全忠及忠武節度使韓建繼續飲酒,何皇后走出,親自捧著玉杯請朱全忠喝,晉國夫人可證貼著昭宗耳朵說話。

韓建踩朱全忠的腳,朱全忠以為暗算自己,便不喝,假裝喝醉而離去。

朱全忠奏請將長安改為佑國軍,任命韓建為佑國節度使,任命鄭州刺命名劉知俊為匡國節度使。

丁巳,上復遣間使以絹詔告急於王建、楊行密、李克用等,令糾帥藩鎮以圖匡復,曰:「朕至洛陽,則為所幽閉,詔敕皆出其手,朕意不復得通矣!」

丁巳(二十二日),昭宗又派遣密使以絹寫詔令向王建、楊行密、李克用等告急,命令他們糾集統帥藩鎮來設法匡復國家,詔令說:「朕到洛陽,就被朱全忠幽禁了,詔令敕書都出自他的手,朕意不再能夠傳達了!」

[6]楊行密遣錢傳及其婦並顧全武歸錢唐。

[6]淮南節度使楊行密遣送錢傳及他的妻子並顧全武回錢塘。

以淮南行軍司馬李神福為鄂岳招討使,復將兵擊杜洪。

朱全忠遣使詣行密,請捨鄂岳,復修舊好。

行密報曰:「俟天子還長安,然後罷兵修好。」

楊行密以淮南行軍司馬李神福為鄂岳招討使,再次率兵攻擊杜洪。

朱全忠派遣使者謁見楊行密,請他捨棄鄂岳,恢復舊時的友好。

楊行密答覆說:「等天子回到長安,然後停止攻戰重修和好。」

[7]夏,四月,辛巳,朱全忠奏洛陽官室已成,請車駕早發,表章相繼。

上屢遣宮人諭以皇后新產,未任進路,請俟十月東行。

全忠疑上徘徊俟變,怒甚,謂牙將寇彥卿曰:「汝速至陝,即日促官家發來!」閏月,丁酉,車駕發陝;壬寅,全忠逆於新安。

上之在陝也,司天監奏:「星氣有變,期在今秋,不利東行。」

故上欲以十月幸洛。

至是,全忠令醫官許昭遠告醫官使閻之、司天監王墀、內都知韋周、晉國夫人可證等謀害元帥,悉收殺之。

[7]夏季,四月辛巳(十六日),朱全忠奏報洛陽宮室已經建成,請昭宗車駕早日出發,表章接連不斷,一再催促。

昭宗屢次派遣宮人告訴他皇后剛生嬰兒,不能登路,請等到十月東去洛陽。

朱全忠懷疑昭宗故意徘徊不前等待事變,勃然大怒,對牙將寇彥卿說:「你速到陝州,即日催促天子出發前來!」閏四月丁酉(初三),昭宗從陝州出發;壬寅(初八),朱全忠迎於新安。

昭宗在陝州的時候,司天監曾經奏稱:「星氣有變化,時間在今年秋天,東行不利。」

所以昭宗想要在十月前往洛陽。

到這個時候,朱全忠命醫官許昭遠告發醫官使閻之、司天監王墀、內都知韋周、晉國夫人可證等謀害元帥朱全忠,於是把他們全都拘捕殺死。

癸卯,上憩於水。

自崔胤之死,六軍散亡俱盡,所餘擊球供奉、內園小兒共二百餘人,從上而東。

全忠猶忌之,為設食於幄,盡縊殺之,豫選二百餘人一大小相類者,衣其衣服,代之侍衛。

上初不覺,累日乃寤。

自是上之左右職掌使令皆全忠之人矣。

癸卯(初九),昭宗在水邊休息。

自崔胤被殺之後,六軍全都逃散,餘下的擊球供奉、內園小兒共二百餘人,跟從昭宗來東行。

朱全忠還忌恨他們,就在帷幄中為他們設置食物,把他們全部勒死。

預先挑選大小相似的二百餘人,穿上他們的衣服,代替他們侍從護衛。

昭宗開始沒有察覺,過了幾天才發覺。

從此,昭宗左右的管事調遣全是朱全忠的人了。

甲辰,車駕發水,入宮,御正殿,受朝駕,乙巳,御光政門,赦天下,改元。

更命陝州曰興唐府。

詔討李茂貞、楊崇本。

甲辰(初十),昭宗從水出發,進入皇宮升座正殿,接受朝駕。

乙巳(十一日),昭宗至光政門,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元年,將陝州改名為興唐府;頒布詔令討伐李茂貞、楊崇本。

戊申,敕內諸司惟留宣徽等九使外,余皆停廢,仍不以內夫人充使。

以蔣玄暉為宣徽南院使兼樞密使,王殷為宣徽北院使兼皇城使,張廷范為金吾將軍、充街使,以韋震為河南尹兼六軍諸衛副使,又征武寧留後朱友恭為左龍武統軍,保大節度使氏叔琮為右龍武統軍,典宿衛,皆全忠之腹心也。

戊申(十四日),敕命宮內各司只留宣徽兩院、小馬坊、豐德庫、御廚、客省、閣門、飛龍、莊宅等九使外,其餘都停止廢除,仍舊不讓內夫人充任各司使。

任命蔣玄暉為宣徽南院使兼樞密使,王殷為宣徽北院使兼皇城使,張廷范為金吾將軍、充任街使;任命韋震為河南尹兼六軍諸衛副使;雙徵召武寧留後未友恭為左龍武統軍,保大節度使氏叔琮為右龍武統軍,主管宮中值宿警衛。

他們都是朱全忠的心腹親信。

癸丑,以張全義為天平節度使。

癸丑(十九日),朝廷任命張全義為天平節度使。

乙卯,以全忠為護國、宣武、宣義、忠武四鎮節度使。

乙卯(二十一日),朝廷任命朱全忠為護國、宣武、宣義、忠武四鎮節度使。

[8]鎮海、鎮東節度使越王錢求封吳越王;朝廷不許。

朱全忠為之言於執政,乃更封吳王。

[8]鎮海、鎮東節度使越王錢求封吳越王;朝廷沒有應允。

朱全忠在主管官員面前為錢說情,於是改封錢為吳王。

[9]更命魏博曰天雄軍。

癸亥,進天雄節度使長沙郡王羅紹威爵鄴王。

[9]朝廷將魏博改名為天雄軍。

癸亥(二十九日),天雄節度使長沙郡王羅紹威進爵為鄴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