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太祖聖:[1]五月,甲戌朔,王逵自潭州遷於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太祖聖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太祖聖

>後周紀三後周太祖顯德元年(甲寅,公元954>)

[1]五月,甲戌朔,王逵自潭州遷於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為岳州一團一練使。

>[1]>五月,甲戌朔(初一),王逵從潭州遷居朗州,任命周行逢為知潭州事,任命潘叔嗣為岳州一團一練使。

[2]丙子,帝至晉陽城下,旗幟環城四十里。

楊袞疑北漢代州防禦使鄭處謙貳於周,召與計事,欲圖之;處謙知之,不往。

袞使胡騎數十守其城門,處謙殺之,因一團一門拒袞;袞奔歸契丹。

契丹主怒其無功,囚之。

處謙舉城來降。

丁丑,置靜塞軍於代州,以鄭處謙為節度使。

>[2]>丙子(初三),後周世宗>到達晉陽>城下,後周>軍隊的旗幟環繞晉陽>城長達四十里。

楊袞懷疑北漢>代州防禦使>鄭處謙要向後周>投降,便召他來共同商計軍事,準備藉機處置他,鄭處謙知道情況,不肯前往。

楊袞派胡人騎兵數十名把守代州城門,鄭處謙殺死他們,就關上城門拒絕楊袞進來。

楊袞逃奔返回契丹。

契丹主惱怒楊袞沒有立功,囚禁了他。

鄭處謙率領全城前來投降。

丁丑(初四),後周>在代州設置靜塞軍,任命鄭處謙為節度使>。

契丹數千騎屯忻、代之間,為北漢之援,庚辰,遣符彥卿等將步騎萬餘擊之;彥卿入忻州,契丹退忻口。

>契丹數千騎兵屯駐在忻州>、代州之間,作為北漢>的援軍,庚辰(初七),後周>派遣符彥卿等人率領步兵、騎兵一萬多出擊。

符彥卿進入忻州>,契丹軍隊後退保守忻口。

丁亥,置寧化軍於汾州,以石、沁二州隸之。

>丁亥(十四日),後周>在汾州>設置寧化軍,將石、沁二州隸屬於它。

代州將桑、解文遇殺鄭處謙,誣奏雲潛通契丹。

>

代州將領桑、解文遇殺死鄭處謙,誣奏說鄭處謙私通契丹。

符彥卿奏請益兵,癸巳,遣李筠、張永德將兵三千赴之。

契丹游騎時至忻州城下,丙申,彥卿與諸將陳以待之。

史彥超將二十騎為前鋒,遇契丹,與戰,李筠引兵繼之,殺契丹二千人。

彥超恃勇輕進,去大軍浸遠,眾寡不敵,為契丹所殺,筠僅以身免,周兵死傷甚眾。

彥卿退保忻州,尋引兵還晉陽。

>符彥卿上奏請求增加兵力,癸巳(二十日),後周>派遣李筠、張永德領兵三千趕赴。

契丹流動騎兵時常到達忻州>城下,丙申(二十三日),符彥卿和眾將列陣等待契丹軍隊。

史彥超帶領二十騎兵作為前鋒,遇到契丹軍隊,進行戰鬥,李筠領兵增援,殺死契丹二千人。

史彥超恃仗勇敢,輕易冒進,離開大部

>隊越來越遠,寡不敵眾,被契丹軍隊殺死,李筠也只不過倖免於死,後周>士兵

>死傷很多。

符彥卿後退保守忻州>,不久領兵返回晉陽>。

府州防禦使折德將州兵來朝;辛丑,復置永安軍於府州,以德為節度使。

>府州防禦使>折德率領州兵前來朝見;辛丑(二十八日),後周>又在府州設置永安軍,任命折德為節度使>。

時大發兵夫,東自懷、孟,西及蒲、陝,以攻晉陽,不克;會久雨,士卒疲病,乃議引還。

>當時大量征發軍隊民夫,東起懷州>、孟州,西至蒲州、陝州>,用以進攻晉陽>,沒有攻克。

遇上長時間下雨,士兵疲勞生病,於是商議退兵回還。

初,王得中返自契丹,值周兵圍晉陽,留止代州。

及桑殺鄭處謙,囚得中,送於周軍,帝釋之,賜以帶、馬,問「虜兵何時當至?」

得中曰:「臣受命送楊袞,他無所求。」

或謂得中曰:「契丹許公發兵,公不以實告,契丹兵即至,公得無危乎?」

得中太息曰:「吾食劉氏祿,有老母在圍中,若以實告,周人必發兵據險以拒之,如此;家國兩亡,吾獨生何益!不若殺身以全家國,所得多矣!」甲辰,帝以得中欺罔,縊殺之。

>當初,王得中從契丹返回,正值後周>軍隊圍困晉陽>,便停留住在代州。

及至桑殺死了鄭處謙,便囚禁王得中,將他送到後周>軍中,世宗釋放王得中,賜給玉帶、馬匹,問:「契丹軍隊什麼時候會到?」

王得中說:「我只受命送楊袞,沒有別的使命。」

有人對王得中說:「契丹答應您發兵,您不將實情稟告,倘若契丹軍隊立即到達,您不就危在旦夕了嗎?」

王得中歎息說:「我吃劉氏的俸祿,又有老母在圍城之中,倘若將實情稟告,周人必定發兵佔據險要來抵抗,像這樣,家庭、國家雙亡,我獨自活著又有何用!不如殺身來保全家、國,所得到的就多了!」六月甲辰(初二),世宗因為王得中進行欺騙,便勒

>

死了他。

乙巳,帝發晉陽。

匡國節度使藥元福言於帝曰:「進軍易,退軍難。」

帝曰:「朕一以委卿。」

元福乃勒兵成列而殿。

北漢果出兵追躡,元福擊走之。

然軍還忽遽,芻糧數十萬在城下,悉焚棄之。

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軍須失亡不可勝計。

所得北漢州縣,周所置刺史等皆棄城走,惟代州桑既叛北漢,又不敢歸周,嬰城自守,北漢遣兵攻拔之。

>乙巳(初三),世宗從晉陽>出發。

匡國節度使>藥元福向世宗進言說:「進軍容易,退軍困難。」

世宗說:「朕的身家一性一命就全部委託給一愛一卿了。」

藥元福於是整頓軍隊排成行列斷後。

北漢>果然派出軍隊追蹤,藥元福打跑追兵。

然而軍隊返回匆忙倉促,數十萬糧草還在晉陽>城下,只好全部焚燒丟棄。

軍隊中謠言流傳相互驚擾,有的互相搶劫,軍用物資損失無法計算。

所得到的北漢>州、縣,後周>所設置的刺史>等都棄城逃跑,只有代州桑已經叛變北漢>,但又不敢歸順後周>,只好環城自守,北漢>派兵攻佔代州。

乙酉,帝至潞州;甲子,至鄭州;丙寅,謁嵩陵;庚午,至大梁。

>乙酉(疑誤),後周世宗>到達潞州;甲子(二十二日),到達鄭州;丙寅(二十四日),拜謁嵩陵;庚午(二十八日),到達大梁。

[3]帝違眾議破北漢,自是政事無大小皆親決,百官受成於上而已。

河南府推官高錫上書諫,以為:「四海之廣,萬機之眾,雖堯、舜不能獨治,必擇人而任之。

今陛下一以身親之,天下不謂陛下聰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舉不信群臣也!不若選能知人公正者以為宰相,能一愛一民聽訟者以為守令,能豐財足食者使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獄,陛下但垂拱明堂,視其功過而賞罰之,天下何擾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職,屈貴位而親賤事,無乃失為政之本乎!」帝不從,錫,河中人也。

>[3]後周世宗>違背朝臣眾議擊敗北漢>,從此政事無論大小全都親自決定,文武百官只是從皇上那裡接受成命罷了。

河南府推官高錫上書勸諫,認為:「天下四海之廣大,日常政務之繁多,即使是唐堯、虞舜也不能獨自治理,必定要選擇賢人來任用他們。

如今陛下全部親自處理,但天下人並不認為陛下聰明智慧足以兼負百官的重任,卻都說陛下狹隘多疑全不相信朝廷群臣啊!不如選擇能夠知人善任、公正無私的人作為宰相>,能夠一愛一護百姓、善理訴訟的人作為州守縣令,委派能夠增加財富、豐衣足食人掌管金銀糧食,委派能夠推究實情、遵守法制的人掌管刑法監獄,那麼陛下只須在朝廷垂衣拱手,根據他們的功過而進行賞罰,天下何愁不能太平!何必降低國君的尊嚴而代替臣子的職責,枉屈高貴的地位親理低賤的事務,不是丟失為政的根本了嗎!」世宗不聽從。

高錫是河中人。

[4]北漢主憂憤成疾,悉以國事委其子侍衛都指揮使承鈞。

>[4]北漢>主憂憤成疾,將國家大事全部委託給他的兒子侍衛都指揮使>劉承鈞。

[5]河西節度使申師厚不俟詔,擅棄鎮入朝,署其子為留後;秋,七月,癸酉朔,責授率府副率。

>[5]>河西節度使>申師厚沒有等到詔令,擅自離棄鎮所進京入朝,安排他的兒子作為留後。

秋季,七月,癸酉朔(初一),後周世宗>斥責他,改授東宮率府副率之職。

[6]丁丑,加吳越王錢弘天下兵馬都元帥。

>[6]>丁丑(初五),後周世宗>下詔吳越>王錢弘加官天下兵馬都元帥>。

[7]癸巳,加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范質守司徒,以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景范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加樞密使、同平章事鄭仁誨兼侍中。

乙未,以樞密副使魏仁浦為樞密使。

范質既為司徒,司徒竇貞固歸洛陽,府縣以民視之,課役皆不免。

貞固訴於留守向訓,訓不聽。

>[7]>癸巳(二十一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范質加官守司徒>,任命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人景范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樞密使、負平章事鄭仁誨加官兼任侍中>。

乙未(二十三日),任命樞密副使魏仁浦為樞密使。

范質既已擔任司徒>,原司徒>竇貞固回歸洛陽老家,當地府、縣都按平民看待他,賦稅徭役全不減免。

竇貞固向留守向訓訴說,向訓不理睬。

初,帝與北漢主相拒於高平,命前澤州刺史李彥崇將兵守江豬嶺,遏北漢主歸路;彥崇聞樊一愛一能等南遁,引兵退,北漢主果自其路遁去。

八月,己酉,貶彥崇率

府副率。

>當初,後周世宗>與北漢>主在高平對峙,命令前澤州刺史李彥>崇領兵扼守江豬嶺,阻斷北漢>君主的歸路。

李彥>崇聽說樊一愛一能向南逃跑,便領兵撤退了,後來

北漢>君主果然從這條路逃跑離去。

八月,己酉(初八),貶李彥>崇為率府副率。

[8]己巳,廢鎮國軍。

>[8]>己巳(二十八日),後周>撤銷鎮國軍。

[9]初,太祖以建雄節度使王晏有拒北漢之功,其鄉里在滕縣,徙晏為武寧節度使。

晏少時嘗為群盜,至鎮,悉召故一黨一,貶之金帛、鞍馬,謂曰:「吾鄉素名多盜,昔吾與諸君皆嘗為之,想後來者無能居諸君之右。

諸群幸為我語之,使勿復為,為者吾必族之。」

於是一境清肅。

九月,徐州人請為之立衣錦碑;許之。

>[9]>當初,後周>太祖因建雄節度使>王晏有抵抗北漢>軍隊的功勞,他的故鄉在滕縣,便調任王晏為武寧節度使>。

王晏年輕時曾經做過強盜,到達鎮所,召集所有舊日同一黨一,贈送金錢絹帛、鞍子馬匹,對他們說:「我們家鄉素來以強盜多出名,從前多和諸位都曾經幹過,料想後來的強盜沒有能勝過諸位的。

諸位替一我告訴其他強盜,讓他們不要再干,再干的人我必定滅他的家族。」

於是全境強盜絕跡。

九月,徐州>人請求為王晏樹立衣錦碑。

後周世宗>准許。

[10]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坐納稿稅,場辟擾民,多取耗餘,賜死,有司奏漢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懲眾耳!」

>[10]>冬季,十月,甲辰(初三),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因交納稿稅時,場院官吏侵擾百姓,多取所謂「耗余」而定罪,賜他自一殺。

有關官員奏稱孟漢卿的罪還不至於死,世宗說:「朕知道這些,只不過想借此懲戒眾人罷了!」

[11]己酉,廢安遠、永清軍。

>[11]>己酉(初八),後周>撤銷安遠軍、永清軍。

[12]初,宿衛之士,累朝相承,務求姑息,不欲簡閱,恐傷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驕蹇不用命,實不可用,每遇大敵,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國,亦多由此。

帝因高平之戰,始知其弊,癸亥,謂侍臣曰:「凡兵務一精一不務多,今以農夫百未能養甲士一,柰何浚民之膏澤,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乃命大簡諸軍,一精一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

又以驍勇之士多為潘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鹹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

由是士卒一精一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12]>當初,宮禁警衛士兵,歷朝相承,只求息事寧人,不想再檢查挑選,恐怕傷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佔據多數。

但又驕橫傲慢,不聽命令,實際無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敵,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各朝之所以喪失國家,也大多由於這個原因。

後周世宗>通過高平一戰,開始知道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對侍從大臣說:「大凡軍隊只求一精一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個農夫也未必能供養得起一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怎麼能搾取百姓的血汗,去養活這批無用的東西呢!況且勇健懦弱不加區分,用什麼去激勵士眾!」於是命令各軍普遍檢查挑選兵員,一精一銳的提升到上軍,瘦弱的逐出軍隊。

又因強健勇一猛的戰士大多被藩鎮>所收養,下詔徵募天下壯士,全部遣送到京城,命令宋太祖>皇帝趙匡胤挑選其中最好的組成殿前諸班,其餘騎兵、步兵各軍,分別命令將帥挑選士兵。

由此士兵一精一干強壯,近代以來沒有比得過的,征伐四方,所到之處頻傳捷報,這就是挑選兵員的功效啊!

[13]戊辰,帝謂侍臣曰:「諸道盜賊頗多,討捕終不能絕,蓋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檢,致藩侯、守令皆不致力。

宜悉召還,專委節鎮、州縣,責其清肅。」

>[13]>戊辰(二十七日),後周世宗>對侍從大臣說:「各道盜賊很多,討伐搜捕終究不能絕跡,是由於歷朝另外命令使臣巡視檢查,致使藩鎮>主帥、州守縣令都不再努力。

應該全部召回使臣,專門委託藩鎮節度使>、州守縣令,責成他們肅清盜賊。」

[14]河自楊劉至於博州百二十里,連年東潰,分為二派,匯為大澤,瀰漫數百里;又東北壞古堤而出,灌齊、棣、淄諸州,至於海涯,漂沒民田廬不可勝計,流民采菰稗、捕魚以給食,朝廷屢遣使者不能塞。

十一月,戊戌,帝遣李詣澶、鄆、齊按視堤塞,役徒六萬,三十日而畢。

>[14]>黃河從楊劉直至博州有一百二十里,連年在東面沖潰堤防,分成兩個支流,匯合為巨大湖澤,河水瀰漫達數百里。

黃河又向東北衝毀古堤而流一出,灌淹齊、棣、淄各州,直至海邊,漂流淹沒百姓田地房屋不可勝計,流民只好採集茭白稗子、捕撈魚蝦來充食,朝廷屢次派遣使者沒能堵塞住。

十一月,戊戌(二十八日),後周世宗>派遣李到澶州>、鄆州、齊州檢查監督堤防決口的堵塞,征發役徒六萬,三十天完工。

[15]北漢主疾病,命其子承鈞監國,尋殂。

遣使告哀於契丹。

契丹遣驃騎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劉承訓冊命承鈞為帝,更名鈞。

北漢孝和帝一性一孝謹,既嗣位,勤於為政,一愛一民禮士,境內粗安。

每上表於契丹主稱男;契丹主賜之詔,謂之「兒皇帝」。

>[15]北漢>主病重,命令他的兒子劉承鈞代理國政,不久去世。

北漢>派遣使者向契丹報喪。

契丹派遣驃騎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劉承訓冊立劉承鈞為皇帝,劉承改名為鈞。

北漢>孝和帝劉鈞生一性一孝順謹慎,繼承皇位後,勤理朝政,一愛一護百姓,禮賢下士,境內基本平安。

他每次向契丹主上表自稱為「男」,契丹君主回賜詔書,叫他「兒皇帝」。

[16]馬希萼之帥群蠻破長沙也,府庫累世之積,皆為漵州蠻酋苻彥通所掠,彥通由是富強,稱王於溪洞間。

王逵既得湖南,欲遣使撫之,募能往者,其將王虔朗請行。

既至,彥通盛侍衛而見之,禮貌甚倨。

虔朗厲聲責之曰:「足下自稱苻秦苗裔,宜知禮義,有以異於群蠻。

昔馬氏在湖南,足下祖父皆北面事之;今王公盡得馬氏之地,足下不早往乞盟,致使者先來,又不接之以禮,異日得無悔乎!」彥通慚懼,起,執虔朗手謝之。

虔朗知其可動,因說之曰:「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

今足下上無天子之詔,下無使府之命,雖自王於山谷之間,不過蠻夷一酋長耳!曷若去王號,自歸於王公,王公必以天子之命授足下節度使,與中國侯伯等夷,豈不尊榮哉!」彥通大喜,即日去王號,因虔朗獻銅鼓數枚於王逵。

逵曰:「虔朗一言勝數萬兵,真國土也!」承製以彥通為黔中節度使;以虔朗為都指揮使,預聞府政。

>[16]>馬希萼率領各蠻族部落攻破長沙,府庫中歷代積累的財富,全被漵州蠻族部落酋長苻彥通所搶,苻彥通因此富有強盛,在溪谷洞壑之間自稱為王。

王逵既已得到湖南,打算派遣使者安一撫他,招募能前往的人選,他的部將王虔朗請求出行。

王虔朗到達後,苻彥通警衛森嚴地會見王虔朗,舉止態度十分傲慢。

王虔朗聲音嚴厲地斥責他說:「您自稱是苻秦的後裔,應該知道禮義,有區別於其他蠻族部落的地方。

從前馬氏在湖南時,您的祖父、父親都北面稱臣。

如今王公取得馬氏全部的領地,您既不及早前往請求結盟,致使王公派我這個使者先來,又不以禮相迎,他日難道不會後悔嗎!」苻彥通慚愧恐懼,從座位上起來,握住王虔朗的手向他道歉。

王虔朗知道苻彥通可以說動,就勸說道:「這溪谷洞壑之地,隋、唐的時代都是州、縣,記載在地圖簿籍上。

如今您上無天子的詔書,下無節度使>都府的命令,雖然自己在山谷之間稱王,實際不過蠻夷落的一個酋長罷了。

不如去掉王號,自動歸順王公,王公必定用天子的命令授於您節度使>之職,與中原的侯伯等同,豈不尊貴榮耀嗎?」

苻彥通大為喜歡,當天去掉王號,通過王虔朗向王逵進獻多枚銅鼓。

王逵說:「王虔朗一席話勝過數萬軍隊,真是國家的賢士啊!」王逵接受皇帝制書任命苻彥通為黔中節度使>;任命王虔朗為都指揮使>,參與都府政務。

逵慮西界鎮遏使、錦州刺史劉為邊患,表為鎮南節度副使,充西界都招討使。

>王逵顧慮西界鎮遏使、錦州刺史>劉會成為邊境隱患,上表請求任命劉為鎮南節度副使,擔任西界都招討使>。

[17]是歲,湖南大饑,民食草木實;武清節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開倉以賑之,全活甚眾。

行逢起於微賤,知民間疾苦,勵一精一為治,嚴而無私,辟署僚屬,皆取廉介之士,約束簡要,其自奉甚薄;或譏其太儉,行逢曰:「馬氏父子窮奢極一靡一,不恤百姓,今子孫乞食於人,又足效乎!」

>[17]>當年,湖南出現大饑荒,百姓食用草木的果實。

武清節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打開糧倉賑濟災民,保全救活許多人。

周行逢出身貧賤,知道民間疾苦,勵一精一圖治,執法嚴厲,公正無私,徵召安排屬官,都選取廉潔方正之士,規約簡單明瞭,給自己的奉養十分菲薄。

有的人譏諷他太節儉,周行逢說:「馬氏父子窮奢極欲,不體恤百姓,如今他的子孫在向人要飯,還值得傚法嗎!」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顯德二年(乙卯、955)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

[1]春,正月,庚辰,上以漕運自晉、漢以來不給斗耗,綱吏多以虧欠抵死,詔自今每斛給耗一鬥。

>[1]>春季,正月,庚辰(初十),後周世宗>因為漕運自從後晉>、後漢>以來不給「斗耗」,負責運送的官吏不少因為損耗造成糧食虧欠而抵死罪,下詔命令從今開始每斛糧食給損耗一鬥。

[2]定難節度使李彝興以折德亦為節度使,與己並列,恥之,塞路不通周使。

癸未,上謀於宰相,對曰:「夏州邊鎮,朝廷向來每加優借,府州褊小,得失不系重輕,且宜撫諭彝興,庶全大體。」

上曰:「德數年以來,盡忠戮力以拒劉氏,柰何一旦棄之!且夏州惟產羊馬,貿易百貨,悉仰中國,我若絕之,彼何能為!」乃遣供奉官齊藏珍繼詔書責之,彝興惶恐謝罪。

>[2]>定難節度使>李彝興因為折德也當了節度使>,與自己地位相同,感到羞恥,便阻塞道路不與後周>互通使者。

癸未(十三日),後周世宗>與宰相>商量,宰相>回答說:「夏州>是邊關重鎮,朝廷歷來格外從寬優待,府州地方偏僻狹小,利害得失不關輕重,暫且應該安一撫李彝興,可以保全大局。」

世宗說:「折德多年以來,盡忠報國努力作戰來抵禦北漢>劉氏,怎麼能一下子拋充他!況且夏州>只出產羊馬,交易其他百貨,全部仰仗中原,我若斷絕關係,他還能有什麼作為!」於是派遣供奉>官齊藏珍帶著詔書責問李彝興,李彝興驚惶恐懼連忙認罪道歉。

[3]戊子,蜀置威武軍於鳳州。

>[3]>戊子(十八日),後蜀>在鳳州設置威武軍。

[4]辛卯,初令翰林學士、兩省辟舉令、錄;除官之日,仍署舉者姓名,若貪穢敗官,並當連坐。

>[4]>辛卯(二十一日),後周>開始命令翰林學士>、門下和中書兩省辟員薦舉縣令、錄事參軍人選。

授官之日,同時記下薦舉人>的姓名,倘若被薦人貪婪污穢敗壞公務,薦舉人>一併連同坐罪。

[5]契丹自晉、漢以來屢寇河北,輕騎深入,無藩籬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殺掠。

言事者稱深、冀之間有胡盧河,橫亙數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詔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彰信節度使韓通將兵夫浚胡盧河,築城於李晏口,留兵戍之。

帝召德州刺史張藏英,問以備邊之策,藏英具陳地形要害,請列置戍兵,募邊人驍勇者,厚其稟給,自請將之,隨便宜討擊;帝皆從之,以藏英為沿邊巡檢招收都指揮使。

藏英到官數月,募得千餘人。

王彥超等行視役者,嘗為契丹所圍;藏英引所募兵馳擊,大破之。

自是契丹不敢涉胡盧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5]>契丹自從後晉>、後漢>以來,頻繁侵犯河北地區,輕騎兵長一驅一直一入,沒有任何屏障的阻隔,郊區野外的農民經常陷入燒殺搶掠的困境。

向朝廷陳述政見的人稱說深州、冀州之間有胡盧河,綿延橫亙幾百里,可以疏通河道來阻截契丹騎兵的橫一衝一直一撞。

當月,紹令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彰信節度使>韓通率領士兵、民夫疏通胡盧河,在李晏口築城,留駐軍隊守衛。

後周世宗>召見德州刺史>張藏英,詢問邊疆防備的對策,張藏英具體陳說地理形勢、軍事要塞,請求部署戍邊軍隊,招募邊疆百姓中矯健勇一猛的,多給軍餉,自己請求率領他們,隨時根據情況征討攻擊契丹騎兵;世宗全都同意,任命張藏英為沿邊巡檢>招收都指揮使>。

張藏英赴任幾個月,招募到一千多人。

王彥>超等巡視疏通河道的工程,曾經被契丹軍隊所包一皮圍;張藏英帶領所招募的士兵馳馬出擊,大敗敵軍。

從此契丹軍隊不敢再過胡盧河,胡盧河以南的百姓開始得到休養生息。

[6]二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6]>二月,庚子朔(初一),出現日食。

[7]蜀夔恭孝王仁毅卒。

>[7]後蜀>夔恭孝王孟仁毅去世。

[8]壬戌,詔群臣極言得失,其略曰:「朕於卿大夫,才不能盡知,面不能盡識;若不採其言而觀其行,審其意而察其忠,則何以見器略之淺深,知任用之當否!若言之不入,罪實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將誰執!」

>[8]>壬戌(二十三日),後周世宗>詔令群臣暢所欲言陳述政事的得失利弊,詔書大致說:「朕對各位卿大夫>,才能沒法全部知道,面孔沒法全都認識。

倘若不採集他們的言論從而觀察他們的行為,明悉他們的意見從而考察他們的忠誠,那憑什麼來看出各人才器韜略的高低深淺,瞭解任用是否得當!倘若卿大夫>陳說了而聽不進,罪確實在朕身上。

假使我要求了而不說,罪責將歸誰呢?」

[9]唐主以中書侍郎、知尚書省嚴續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9]南唐>主任命中書侍郎>、知尚書省>嚴續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0]三月,辛未,以李晏口為靜安軍。

>[10]>三月,辛未(初二),後周>在李晏口設置靜安軍。

[11]帝常憤廣明以來中國日蹙,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會秦州民夷有詣大梁獻策請恢復舊疆者,帝納其言。

>[11]後周世宗>經常為唐僖宗廣明以來中原日益縮小而憤慨,及至高平一戰奏捷,慨然萌生削平各國統一天下的志向。

正好秦州各族百姓有到大梁進獻計策請求恢復舊日大唐疆域的,世宗採納他的意見。

蜀主聞之,遣客省使趙季札按視邊備。

季札素文武才略自任,使還,奏稱:「雄武節度使韓繼勳、鳳州刺史王萬迪非將帥才,不足以御大敵。」

蜀主問:「誰可往者?」

季札請自行。

丙申,以季札為雄武監軍使,仍以宿衛一精一兵千人為之部曲。

後蜀>主聞知情況,派遣客省使趙季札巡視邊防。

趙季札素來以有文武雙全的才略自許,出使回來,上奏道:「雄武節度使>韓繼勳、鳳州刺史>王萬迪不是將帥之才,不能夠抵禦大敵入侵。」

後蜀>主問:「誰可前往呢?」

趙季札請命自己前往。

丙申(二十七日),任命趙季札為雄武監軍使,並將宮禁警衛一精一兵一

>

千人作為他的私屬部隊。

[12]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詔展外城,先立標幟,俟今冬農隙興板築;東作動則罷之,更俟次年,以漸成之。

且令自今葬埋皆出所標七里之外,其標內俟縣官分畫街衢、倉場、營廨之外,聽民隨便築室。

>[12]後周世宗>因為大梁城中侷促狹窄,夏季,四月,乙卯(十七日),下詔拓展外城,先設立標記,等待今年冬天農閒再興土木。

農事開始就停止,再等來年開工,以此逐漸完成。

並且命令從今開始葬埋死人都要出城,離所立標記七里之外,在標記內等待官府劃分出街道、倉庫場院、營房官舍,除此之外,聽憑百姓隨便蓋房。

[13]丙辰,蜀主命知樞密院王昭遠按行北邊城寨及甲兵。

>[13]>丙辰(十八日),後蜀>主命令知樞密院>王昭遠巡視檢查北部邊界的城鎮營寨和武備。

[14]上謂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寢食不忘。

又自唐、晉以來,吳、蜀、幽、並皆阻聲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朕將覽焉。」

>[14]後周世宗>對宰相>說:「朕經常思考達到大治的方略,沒有得到其中的要領,睡覺吃飯都不能忘記。

又從後唐>、後晉>以來,吳地、蜀地、幽州、并州都被隔斷了政令教化,不能統一,應該命令左右大臣撰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開邊策》各一篇,朕將一一閱覽。」

比部郎中王樸獻策,以為:「中國之失吳、蜀、幽、並,皆由失道。

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後知所以取之之術。

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一奸一黨一內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

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

夫進賢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隱誠信,所以結其心也;賞功罰罪,所以盡其力也;去奢節用,所以豐其財也;時使名薄斂,所以阜其民也。

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彼之人觀我有必取之勢,則知其情狀者願為間諜,知其山川者願為鄉導,民心既歸,天意必從矣。

>

比部郎中王樸進獻策文,認為:「中原朝廷喪失吳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於喪失了治國之道。

如今一定要首先考察所以喪失土地的根本原因,然後才能知曉所以收取失地的方法。

當開始喪失國土時,沒有不是因為君主昏庸臣子一奸一邪,軍隊驕橫百姓窮困,一奸一人亂一黨一在朝內炙手可熱,強將武夫在外面橫行霸道,由小變大,積微成著。

如今要收取失地,只不過反其道而行之罷了。

進用賢人斥退壞人,是收羅人材的辦法;佈施恩澤講究信用,是一團一結人心的辦法;獎賞功勞懲罰罪過,是鼓勵大家貢獻力量的辦法;革除奢侈節約費用,是增加財富辦法;按時使用民力,減少賦稅,是使百姓富足的辦法。

等到群賢畢集,政事理順,財用充足,士民歸附,然後起兵而使用他們,千秋功業沒有不成功的了!對方的人民看到我方有必定取勝的形勢,知道內部情況的就願意當間諜,熟悉山川地理的就願意當嚮導,民心已歸附,那麼天意也必然會順從了。」

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

唐與吾接境幾二千里,其勢易擾也。

擾之當以無備之處為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彼必奔走而救之。

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後避實擊虛,避強擊弱。

未須大舉,且以輕兵擾之。

南人懦怯,聞小有警,必悉師以救之。

師數動則民疲而財竭,不悉師則我可以乘虛取之。

如此,江北諸州將悉為我有。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

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

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捲可平矣。

惟河東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當以強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竭氣沮,必未能為邊患,宜且以為後圖,俟天下既平,然後伺間,一舉可擒也。

今士卒一精一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後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

>「大凡進攻奪取的方法,必定先從容易的地方下手。

南唐>與我們相接的國境將近二千里,這地勢很容易騷擾對方。

騷擾對方應當從沒有防備的地方開始,防備東面就騷擾西面,防備西面就騷擾東面,對方必定東奔西走去救援。

東奔西走之間,就可以探明對方的虛實強弱,然後避實擊虛,避強擊弱。

不須大舉進攻時,暫且用小部隊騷擾。

南方人生一性一懦弱膽小,聽說有小小的警報,必定出動全部軍隊去救援。

軍隊頻繁出動就會使百姓疲勞而財物耗竭,不出動全國軍隊救援,我們就可以乘著空虛奪取土地。

像這樣,長江以北各州將全部被我們佔有。

既得長江以北,就可利用他們的百姓,實行我們的辦法,那長江以南也容易奪取了。

取得江南,那麼嶺南、巴蜀之地就可以傳遞檄文而平定。

南方既已平定,那燕地必定望風披一靡一歸附中原;倘若它不歸順,就調動軍隊進攻,猶如卷蓆子那樣很快可以平定了。

只有河東北漢>是必然要拚死一戰的敵人,沒法用恩惠信義誘導,應當用強大的軍隊制一服它,然而它從高平失敗以後,國力空虛士氣沮喪,必定不能再起邊患,應該暫且放在以後謀取,等待天下已經平定,然後瞅準時機,一舉就可以擒獲。

如今士兵一精一干,武器齊全,部下畏服軍法,眾將願意效力,一年以後可以出師,應該從夏季、秋季就開始積蓄糧草來充實邊疆了。」

上欣然納之。

時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對少有可取者,惟樸神峻氣勁,有謀能斷,凡所規畫,皆稱上意,上由是重其氣識,未幾,遷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

後周世宗>欣然接受。

當時群臣大多墨守常規,苟且偷安,所對策略很少有可取的,只有王樸神情峻逸、氣勢剛勁,有智謀能決斷,凡是有所規劃建議,都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看重王樸的氣質膽識,不久,遷升他為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

[15]上謀取秦、鳳,求可將者。

王溥薦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

上命訓與鳳翔節度使王景、容省使高唐昝居潤偕行。

五月,戊辰朔,景出兵自散關趣秦州。

>[15]後周世宗>謀劃攻取秦州、鳳州,尋找可以統領>軍隊的人。

王溥推薦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

世宗命令向訓與鳳翔節度使王景>、客省使高唐一人>昝居潤同行。

五月,戊辰朔(初一),王景>從散關出兵直奔秦州。

[16]敕天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

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必俟祖父母、父母、伯叔之命。

惟兩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聽設戒壇。

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掛燈、帶鉗之類幻惑流俗者。

令兩京及諸州每歲造僧帳,有死亡、歸俗,皆隨時開落。

是歲,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廢者三萬三百三十六,見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

>[16]後周世宗>敕命天下寺院,未經朝廷敕賜匾額的全部廢除。

禁止私下剃髮出家當和尚、尼姑,凡是打算出家的人必須得到祖父母、父母親、伯伯叔叔的同意,只有東京>、西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准許設立受戒的佛壇。

禁止僧侶捨身自一殺、斬斷手足、手指上燃香、****掛鉤點燈、身帶鐵鉗之類惑亂破壞社會風俗的行為。

命令東京>、西京以及各州每年編製僧侶名冊,如有死亡、返俗,都隨時註銷。

這一年,天下寺院保存的有二千六百九十四座,廢除的有三萬三百三十六座,現有和尚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人,尼姑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人。

[17]王景拔黃牛等八寨。

戊寅,蜀主以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李廷為北路行營都統,左衛聖步軍都指揮使高彥儔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呂彥珂副之,客省使趙崇韜為都監。

>[17]王景>攻拔黃牛等八個營寨。

戊寅(十一日),後蜀>主任命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李廷為北路行營都統,左衛聖步軍都指揮使>高彥儔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呂彥珂為招討副使,客省使趙崇韜為都監。

[18]蜀趙季札至德陽,聞周師入境,懼不敢進,上書求解邊任還奏事,先遣輜重及一妓一妾西歸。

丁亥,單騎馳入成都,眾以為奔敗,莫不震恐。

蜀主問以機事,皆不能對;蜀主怒,系之御史台,庚午,斬之於崇禮門。

>[18]後蜀>趙季札到達德陽,聽說後周>軍隊入境,恐懼不敢前進,上書請求解除守邊任務返回京城奏報情況,先遣送隨身攜帶的包一皮裹箱籠和一妓一十女侍妾向西返歸。

丁亥(二十日),趙季札單人匹馬奔入成都,眾人都以為是打敗仗逃回,沒有不震驚恐慌的。

後蜀>主問他軍事機務,都不能回答。

後蜀>主勃然大怒,將他關押在御史台>,甲午(二十七日),在崇禮門斬首。

[19]六月,庚子,上親錄囚於內苑。

有汝州民馬遇,父及弟為吏所冤死,屢經覆按,不能自伸,上臨問,始得其實,人以為神。

由是諸長吏無不親察獄訟。

>[19]>六月,庚子(初三),後周世宗>在宮內園林中親自查閱囚犯的檔案。

有個汝州的百姓叫馬遇,父親以及弟弟被官吏冤枉致死,屢經核查審理,自己不能申訴,世宗當面審問,才獲得真實情況,眾人都認為神奇。

從此各部門長官無不親自省察刑事訴訟案件。

[20]壬寅,西師與蜀李廷等戰於威武城東,不利,排陣使濮州刺史胡立等為蜀所擒。

丁未,蜀主遣間使如北漢及唐,欲與之俱出兵以制周,北漢主、唐主皆許之。

>[20]>壬寅(初五),西征軍隊與後蜀>李廷等在威武城東交戰,失利,排陣使濮州刺史>胡立等人被後蜀>擒獲。

丁未(初十),後蜀>主派遣秘密使者前往北漢>和南唐>,準備和他們共同出兵來遏制後周>,北漢>主、南唐>主都答應。

[21]己酉,以彰信節度使韓通充西南行營馬步軍都虞候。

>[21]>己酉(十二日),後周>任命彰信節度使>韓通充任西南行營馬步軍都虞候。

[22]戊午,南漢主殺禎州節度使通王弘政,於是高祖之諸子盡矣。

>[22]>戊午(二十一日),南漢>主殺死禎州節度使>通王劉弘政,於是南漢高祖>的所有兒子全死了。

[23]壬戌,以樞密院承旨清河張美為右領軍大將軍、權點檢三司事。

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隸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為供副。

太祖聞之怒,恐傷帝意,但徙美為濮州馬步軍都虞候。

美治財一精一敏,當時鮮及,故帝以利權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為,終不以公忠待之。

>[23]>壬戌(二十五日),後周世宗>任命樞密院>承旨清河>人張美為右領軍大將軍>、權點檢三司事。

當初,世宗在澶州>時,張美掌管州中隸屬於三司的錢糧,世宗有時私下有所索求,張美千方百計為他提一供滿足。

後周>太祖聽說此事很生氣,又恐怕傷害世宗的感情,只是調任張美為濮州>馬步軍都虞候。

張美治理財政很一精一明,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所以世宗將財政收入的大權授給他;然而想到他在澶州>的作為,終究不將他當作公正忠誠的人來對待。

[24]秋,七月,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行營兵馬都監。

宰相以景等久無功,饋運不繼,固請罷兵。

帝命太祖皇帝往視之,還,言秦、鳳可取之狀,帝從之。

>[24]>秋季,七月,丁卯朔(初一),後周世宗>任命王景>兼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行營兵馬都監。

宰相>因王景>等長久沒有成功,糧草運輸跟不上,堅持請求撤兵。

世宗命令宋太祖>皇帝趙匡胤前往視察,回來,陳述秦州、鳳州可以攻取的情況,世宗聽從了他意見。

[25]八月,丁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景范罷判三司,尋以父喪罷政事。

>[25]>八月,丁未(十一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景范罷免判三司之職,不久因為父喪免去朝政事務。

[26]王景等敗蜀兵,獲將卒三百。

己未,蜀主遣通奏使、知樞密院、武泰節度使伊審徵如行營慰撫,仍督戰。

>[26]王景>等擊敗後蜀>軍隊,捕獲將吏士卒三百人。

己未(二十三日),後蜀>主派遣通奏使、知樞密院>、武泰節度使>伊審徵前往軍營慰勞安一撫,並且督戰。

[27]帝以縣官久不鑄錢,而民間多銷錢為器皿及佛像,錢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監採銅鑄錢,自非縣官法物、軍器及寺觀鐘磬鈸鐸之類聽留外,自余民間銅器、佛像,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直;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論刑有差。

上謂侍臣曰:「卿輩勿以毀佛為疑。

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

彼銅像豈所謂佛邪!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捨以佈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27]後周世宗>因為朝廷長久沒有鑄造銅錢,而民間許多人銷毀錢幣做成器皿以及佛像,銅錢越來越少,九月,丙寅朔(初一),敕令開始設立機構採集銅來鑄造錢幣,除了朝廷的禮器、兵器以及寺廟道觀的鐘磬、鈸察、鈴鐸之類准許保留外,其餘民間的銅器、佛像,五十天內全部讓送交官府,付給等值的錢;超過期限隱藏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不到五斤的量刑判處不同的罪。

世宗對侍從大臣說:「你們不要為毀佛而疑慮。

佛用善道來教化人,假如立志行善,這就是信佛了。

那些銅像豈是所說的佛呢!況且我聽說佛的宗旨是在於利人,即使是腦袋、眼睛也都可以捨棄佈施給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一子可用來普濟百姓,也不值得吝惜啊。」

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一愛一其身而一愛一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臣司馬光>曰:像周世宗>,可以稱得上仁一愛一了,不吝惜自身而一愛一護百姓;像周世宗>,可以稱得上英明了,不為無益的東西來廢棄有益的東西。

[28]蜀李廷遣先鋒都指揮使李進據馬嶺寨,又遣奇兵出斜谷,屯白澗,又分兵出鳳州之北唐倉鎮及黃花谷,絕周糧道。

閏月,王景遣裨將張建雄將兵二千抵黃花,又遣千人趣唐倉,扼蜀歸路。

蜀染院使王巒將兵出唐倉,與建雄戰於黃花,蜀兵敗,奔唐倉,遇周兵,又敗,虜巒及其將士三千人;馬嶺、白澗兵皆潰,李廷、高彥儔等退保青泥嶺。

蜀雄武節度使兼侍中韓繼勳棄秦州,奔還成都,觀察判官趙舉城降,斜谷援兵亦潰。

成、階二州皆降,蜀人震恐。

,澶州人也。

帝欲以為節度使,范質固爭以為不可,乃以為郢州刺史。

>[28]後蜀>李廷派遣先鋒都指揮使>李進佔據馬嶺寨,又派遣準備突然出擊的部隊從斜谷而出,屯駐白澗,又分出軍隊從鳳州以北的唐倉鎮和黃花谷而出,斷絕後周>的糧道。

閏月,王景>派遣副將張建雄領兵二千抵達黃花谷,又派遣軍隊一千趕赴唐倉鎮,扼住後蜀>軍隊歸路。

後蜀>染院使王巒領兵從唐倉鎮而出,與張建雄在黃花谷交戰,後蜀>兵敗,逃奔唐倉鎮,路遇後周>軍隊,又被擊敗,俘虜王巒及其將吏士卒三千人;馬嶺、白澗的軍隊全都潰逃,李廷、高彥儔等後退保守青泥嶺。

後蜀>雄武節度使>兼侍中>韓繼勳放棄秦州,逃回成都,觀察判官趙率城投降,斜谷增援部隊也潰散。

成、階二州都投降,後蜀>人震驚恐慌。

趙是澶州>人。

世宗打算任命趙為節度使>,范質堅持爭辯認為不可,於是任命趙為郢州刺史>。

壬子,百官入賀,帝舉酒屬王溥曰:「邊功之成,卿擇帥之力也!」

>

壬子(十七日),文武百官入朝祝賀,世宗舉杯為王溥敬酒說:「邊疆戰功的取得,全仗一愛一卿選擇主帥得當之力啊!」

[29]甲子,上與將相食於萬歲殿,因言:「兩日大寒,朕於宮中食珍膳,深愧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既不能躬耕而食,惟當親冒矢石為民除害,差可自安耳!」

>[29]>甲子(二十九日),後周世宗>與將軍、丞相>在萬歲殿就餐,因而說道:「兩天大寒,朕在宮中吃美味佳餚,對百姓沒功勞而坐享上天賜>予的祿位深感漸愧,既然不能自己耕耘而吃飯,那就只有親身去冒飛矢流石的危險來為民除害,還略可自我安慰。」

[30]乙丑,蜀李廷上表待罪。

冬,十月,壬申,伊審徵至成都請罪。

>[30]>乙丑(疑誤),後蜀>李廷上表等候治罪。

冬季,十月,壬申(初八),伊審徵到達成都請罪。

蜀主致書於帝請和,自稱大蜀皇帝;帝怒其抗禮,不答。

蜀主愈恐,聚兵糧於劍門、白帝,為守禦之備,募兵既多,用度不足,始鑄鐵錢,榷境內鐵器,民甚苦之。

後蜀>主送書信給周世宗>請求講和,自稱大蜀皇帝。

世宗惱怒他以對等禮節相待,不作回答。

後蜀>主愈加恐慌,在劍門、白帝聚集軍隊、糧草,作好防守抵抗的準備,招募士兵已經很多,費用開支不夠,開始鑄造鐵錢,對境內鐵器實行專一賣,百姓很為此所苦累。

[31]唐主一性一和柔,好文章,而喜人佞己,由是諂諛之臣多進用,政事日亂。

既克建州,破湖南,益驕,有吞天下之志。

李守貞、慕容彥超之叛,皆為之出師,遙為聲援,又遣使自海道通契丹及北漢,約共圖中國;值中國多事,未暇與之校。

>[31]南唐>主生一性一溫和柔順,一愛一好文采辭章,而且喜歡人奉承自己,因此善於花言巧語、獻媚取一寵一的臣子大多晉陞任用,政事日益混亂。

既已攻克建州,擊破湖南,就更加驕傲,產生吞併天下的志向。

李守貞、慕容彥超叛亂,南唐>都為之出兵,遠遠地進行聲援,又派遣使者從海道聯絡契丹和北漢>,約定共同謀取中原。

後周>正值中原多事,沒有時間來與他計較。

先是,每冬淮水淺涸,唐一人常發兵戍守,謂之「把淺」,壽州監軍吳廷紹以為疆埸無事,坐費資糧,悉罷之;清淮節度使劉仁贍上表固爭,不能得。

十一月,乙未朔,帝以李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兼知廬、壽等行府事,以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副之,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將以伐唐。

令坤,磁州武安人也。

>從前,每年冬天淮河水淺乾涸,南唐一人>經常發兵守衛淮河,稱做「把淺」。

壽州監軍吳廷紹認為邊境平安無事,白費財物糧草,全部撤回。

清淮節度使>劉仁贍上表一再爭辨,沒能取勝。

十一月,乙未朔(初一),後周世宗>任命李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兼知廬州>、壽州等行府事務,任命忠武節度使王彥>超為行營副都部署,督領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名將領來攻伐南唐>。

韓令坤是磁州武安人。

[32]汴水自唐末潰決,自橋東南悉為污澤。

上謀擊唐,先命武寧節度使武行德發民夫,因故堤疏導之,東至泗上;議者皆以為難成,上曰:「數年之後,必獲其利。」

>[32]汴水>從唐朝末年潰堤決口以來,自橋東南全都成為污泥沼澤。

後周世宗>圖謀攻擊南唐>,先命令武寧節度使>武行德征發民夫,順著原來河堤疏通引水,東面直到泗水;參與議事的人都認為難以成功,世宗說:「數年以後,必定獲得它的好處。」

[33]丁未,上與侍臣論刑賞,上曰:「朕必不因怒刑人,因喜賞人。」

>[33]>丁未(十三日),後周世宗>與侍從大臣談論刑賞,世宗說:「朕一定不因為自己發怒而懲處人,因為自己高興而獎賞人。」

[34]先是,大梁城中民侵街衢為捨,通大車者蓋寡,上命悉直而廣之,廣者至三十步;又遷玟墓於標外。

上曰:「近廣京城,於存歿擾動誠多;怨謗之語,朕自當之,他日終為人利。」

>[34]>在這以前,大梁城中居民侵佔街道修築房舍,能通大車的路比較少,後周世宗>命令將街道全部取直並且拓寬,最寬的到三十步;又將墳墓遷移到標記以外。

世宗說:「近來拓寬京城,給活人、死者騷擾動亂確實很多。

怨恨誹謗的言語,朕自己承當,然而將來終究會對百姓有利。」

[35]王景等圍鳳州,韓通分兵城固鎮以絕蜀之援兵。

戊申,克鳳州,擒蜀威武節度使王環及都監趙崇溥等將士五千人。

崇溥不食而死。

環,真定人也。

乙卯,制曲赦秦、鳳、階、成境內,所獲蜀將士,願留者優其俸賜,願去者給資裝而遣之。

詔曰:「用慰眾情,免違物一性一,其四州之民,二稅征科之外,凡蜀人所立諸色科徭,悉罷之。」

>[35]王景>等包一皮圍鳳州,韓通分兵修築固鎮城來截斷後蜀>的援軍。

戊申(十四日),攻克鳳州,擒獲後蜀>威武節度使>王環以及都監趙崇溥等將吏士兵五千人。

趙崇溥不進食而死。

王環是真定人。

乙卯(二十一日),制令在秦州、鳳州、階州、成州境內實行特赦,所俘獲後蜀>將吏士兵,願意留下的給他們優厚的俸祿賞賜,願意離去的送給路費服裝而遣返。

詔書說:「用來安慰民眾的情緒,

>

避免違背事物的本一性一,這四州的百姓,除了夏稅、秋稅的徵收之外,凡是蜀人

所設立的各種賦稅徭役,全部取消。」

[36]唐一人聞周兵將至而懼;劉仁贍神氣自若,部分守禦,無異平日,眾情稍安。

唐主以神武統軍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將兵二萬趣壽州,奉化節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暉為應援使,常州一團一練使姚鳳為應援都監,將兵三萬屯定遠。

召鎮南節度使宋齊丘還金陵,謀國難,以翰林承旨、戶部尚書殷崇義為吏部尚書、知樞密院。

>[36]南唐一人>聽說後周>軍隊即將到達而恐懼。

劉仁贍神態自若,部署軍隊守衛抵禦,與平日沒有兩樣,大家的情緒稍趨安穩。

南唐>主任命神武統軍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領兵二萬奔赴壽州,奉化節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暉為應援

>使,常州一團一練使姚鳳為應援都監,領兵三萬屯駐定遠。

徵召鎮南節度使>宋齊丘返

>回金陵>,商討應付國難,任命翰林>承旨、戶部尚書>殷崇義為吏部尚書>、知樞密院>。

[37]李等為浮梁,自正陽濟淮。

十二月,甲戌,奏王彥超敗唐兵二千餘人於壽州城下,己卯,又奏先鋒都指揮使白延遇敗唐兵千餘人於山口鎮。

>[37]>李等架設浮橋,從正陽渡過淮河。

十二月,甲戌(初十),李奏報王彥>超在壽州城下擊敗南唐>軍隊二千餘人。

己卯(十五日),又奏報先鋒都指揮使>白延遇在山口鎮擊敗南唐>軍隊一千多人。

[38]丙戌,樞密使兼侍中韓忠正公鄭仁誨卒。

上臨其喪,近臣奏稱歲道非便,上曰:「君臣義重,何日時之有!」往哭盡哀。

>[38]>丙戌(二十二日),樞密使兼侍中>韓忠正公鄭仁誨去世。

後周世宗>要親臨弔喪,侍從近臣進奏說時日不吉利,世宗說:「君臣情義深重,講究什麼日子時辰!」前往痛哭盡表哀思。

[39]吳越王弘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入貢,帝以詔諭弘,使出兵擊唐。

>[39]吳越>王錢弘派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入朝進貢,後周世宗>賜詔書指示錢弘,讓他出兵進攻南唐>。

三年(丙辰、956)

>三年(丙辰,公元956>年)

[1]春,正月,丙午,以王環為右驍衛大將軍,賞其不降也。

>[1]>春季,正月,丙午(十二日),後周>任命王環為右驍衛大將軍>,獎賞他的不投降。

[2]丁酉,李奏敗唐兵千餘人於上窯。

>[2]>丁酉(初三),李奏報在上窯擊敗南唐>軍隊一千多人。

[3]戊戌,發開封府、曹、滑、鄭州之民十餘萬築大梁外城。

>[3]>戊戌(初四),後周>征發開封府、曹州>、滑州、鄭州的百姓十多萬建築大梁外城。

[4]庚子,帝下詔親征淮南,以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權東京留守,端明殿學士王樸副之,彰信節度使韓通權點檢侍衛司及在京內外都巡檢。

命侍衛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李重進將兵先赴正陽,河陽節度使白重贊將親兵三千屯穎上。

壬寅,帝發大梁。

>[4]>庚子(初六),後周世宗>頒下詔書親自出征淮南,任命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暫時代理東京>留守,端明殿學士王樸為副留守,彰信節度使>韓通暫代理點檢侍衛司>以及在京內外都巡檢>。

命令侍衛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李重進領兵先趕赴正陽,河陽節度使>白重贊帶領隨身親兵三千屯駐穎上。

壬寅(初八),世宗從大梁出發。

李攻壽州,久不克;唐劉彥貞引兵救之,至來遠鎮,距壽州二百里,又以戰艦數百艘趣正陽,為攻浮梁之勢。

李畏之,召將佐謀曰:「我軍不能水戰,若賊斷浮梁,則腹背受敵,皆不歸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車駕。」

上至圉鎮,聞其謀,亟遣中使乘驛止之。

比至,已焚芻糧,退保正陽。

丁未,帝至陳州,亟遣李重進引兵趣淮上。

>李進攻壽州,許久沒攻下;南唐>劉彥貞領兵救援,到達來遠鎮,距離壽州二百里,又派戰艦數百艘趕赴正陽,造成攻擊浮橋的態勢。

李畏懼南唐>水軍,召集將領僚佐商量說:「我軍不善於水戰,倘若賊寇截斷浮橋,就會腹背受敵,全都不能返回了。

不如退守浮橋來等待皇上。」

世宗到達圉鎮,聽說李的計謀,立即派遣朝廷使臣乘著驛站>車馬去制止。

等使者到達,李已焚燒糧草,退守正陽浮橋。

丁未(十三日),世宗到達陳州>,立即派遣李重進領兵趕赴淮上。

辛亥,李奏賊艦中流而進,一弩一炮所不能及,若浮梁不守,則眾心動搖,須至退軍。

今賊艦日進,淮水日漲,若車駕親臨,萬一糧道阻絕,其危不測。

願陛下且駐蹕陳、穎,俟李重進至,臣與之共度賊艦可御,浮梁可完,立具奏聞。

但若厲兵秣馬,春去冬來,足使賊中疲弊,取之未晚。」

帝覽奏,不悅。

>辛亥(十七日),李上奏:「賊寇戰艦在淮水中央前進,弓一弩一石炮的射程不能到達,倘若浮橋失守,就會人心動搖,必定退兵。

如今賊寇戰艦每日前進,淮水日益上漲,倘若皇上大駕親臨,萬一糧道斷絕,那危險就難以預測。

希望陛下暫且駐在陳州>、穎州,等待李重進到達,臣下與他共同商量如何阻止賊寇戰艦,如何保全浮橋,立即陳奏報告。

倘若我軍厲兵秣馬作好準備,春去冬來等待時機,足以使賊寇疲憊不堪,到那時取之未晚。」

世宗閱覽奏報,很不高興。

劉彥貞素驕貴,無才略,不習兵,所歷藩鎮,專為貪暴,積財巨億,以賂權要,由是魏岑等爭譽之,以為治民如龔、黃,用兵如韓、彭,故周師至,唐主首用之。

其裨將鹹師朗等皆勇而無謀,聞李退,喜,引兵直抵正陽,旌旗輜重數百里,劉仁贍及池州刺史張全約固止之。

仁贍曰:「公軍未至而敵人先遁,是畏公之威聲也,安用速戰!萬一失利,則大事去矣!」彥貞不從。

既行,仁贍曰:「果遇,必敗。」

乃益兵乘城為備。

李重進渡淮,逆戰於正陽東,大破之,斬彥貞,生擒鹹師朗等,斬首萬餘級,伏一屍一三十里,收軍資器械三十餘萬。

是時江、淮久安,民不習戰,彥貞既敗,唐一人一大恐,張全約收餘眾奔壽州,劉仁贍表全約為馬步左廂都指揮使。

皇甫暉、姚鳳退保清流關。

滁州刺史王紹顏委城走。

>劉彥貞素來驕橫一寵一貴,既無才能謀略,又不熟悉軍事,歷次任職藩鎮>,專行貪一污暴虐,積累財產達萬萬,用來賄賂當權要人,因此魏岑等權臣爭相稱譽他,認為他治理百姓如同西漢>的龔遂、黃霸,用兵打仗如同西漢>的韓信>、彭越>,所以後周>軍隊來到,南唐>主首先起用他。

劉彥貞的副將鹹師朗等人都有勇無謀,聽說李退兵,大喜,領兵直接抵達正陽,各色旗幟、軍需運輸前後長達數百里,劉仁贍和池州刺史>張全約再三勸阻劉彥貞。

劉仁贍說:「您的軍隊未到而敵人先跑,這是畏懼您的聲威啊,怎麼能用速戰速決的辦法!萬一失利的話,大事就完了。」

劉彥貞不聽。

已經出行,劉仁贍說:「果真遇上敵人,必定失敗。」

於是增加士兵登上城樓作好戰備。

李重進渡過淮河,在正陽東面迎戰,大敗南唐>軍隊,斬殺劉彥貞,活捉鹹師朗等,斬得首級一萬多,躺伏地上的一屍一體長達三十里,收繳軍用物資器材三十多萬件。

此時長江、淮河一帶長久平安無事,百姓不懂打仗,劉彥貞既已戰敗,南唐一人>大為恐慌,張全約收集殘餘的部眾投奔壽州,劉仁贍上表薦舉張全約為馬步左廂都指揮使>。

皇甫暉、姚鳳後退保守清流關,滁州刺史>王紹顏棄城逃跑。

壬子,帝至永寧鎮,謂侍臣曰:「聞壽州圍解,農民多歸村落,今聞大軍至,必復入城。

憐其聚為餓殍,宜先遣使存撫,各令安業。」

甲寅,帝至正陽,以李重進代李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以判壽州行府事。

丙辰,帝至壽州城下,營於淝水之陽,命諸軍圍壽州,徙正陽浮梁於下蔡鎮。

丁巳,征宋、亳、陳、穎、徐、宿、許、蔡等州丁夫數十萬以攻城,晝夜不息。

唐兵萬餘人維舟於淮,營於塗山之下。

庚申,帝命太祖皇帝擊之,太祖皇帝遣百餘騎薄其營而偽遁,伏兵邀之,大敗唐兵於渦口,斬其都監何延錫等,奪戰艦五十餘艘。

>壬子(十八日),世宗到達永寧>鎮,對待從大臣說:「聽說壽州圍困解除,農民大多回歸村落,如今聽說大部隊到達,必定再次入城。

可憐他們聚集起來會成為餓殍,應先派遣使者安一撫,讓他們各自安心務農。」

甲寅(二十日),世宗到達正陽,任命李重進代替李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任命李兼理壽州行府政務。

丙辰(二十二日),世宗到達壽州城下,在淝水北岸宿營,命令各軍包一皮圍壽州,將正陽浮橋移到下蔡鎮。

丁巳(二十三日),征發宋州>、亳州>、陳州>、穎州、徐州>、宿州、許州>、蔡州等地壯丁數十萬來攻城,晝夜不停。

南唐>一萬多人將船隻停靠在淮河上,在塗山腳下宿營。

庚申(二十六日),世宗命令宋太祖>皇帝趙匡胤出擊,宋太祖>皇帝派遣一百多騎兵進一逼一十南唐>軍營而又假裝逃跑,埋伏的部隊乘機攔擊南唐>追兵,在渦口大敗南唐>軍隊,斬殺南唐>都監河延錫等人,奪取戰艦五十多艘。

[5]詔以武平節度使兼中書令王逵為南面行營都統,使攻唐之鄂州。

逵引兵過岳州,岳州一團一練使潘叔嗣厚具燕犒,奉事甚謹;逵左右求取無厭,不滿望者譖叔嗣於逵,雲其謀叛,逵怒形於詞色,叔嗣由是懼而不自安。

>[5]後周世宗>下詔任命武平節度使>兼中書令王逵為南面行營都統,讓他進攻南唐>的鄂州。

王逵領兵經過岳州,岳州一團一練使潘叔嗣準備豐厚的宴飲食物來慰勞,招待非常恭敬;王逵手下的人貪得無厭,不滿足而抱怨的人對王逵說潘叔嗣的壞話,說他謀劃叛變,王逵忿怒溢於言表,潘叔嗣因此恐懼而不能自安。

唐主聞湖南兵將至,命武昌節度使何敬洙徙民入城,為固守之計;敬洙不從,使除地為戰場,曰:「敵至,則與軍民俱死於此耳!」唐主善之。

南唐>主聽說湖南軍隊將要到達,命令武昌節度使>何敬洙將百姓都遷移入城,籌劃固守鄂州之計,何敬洙沒有聽從,讓百姓清理地方作為戰場,說:「敵軍到達,就和軍民一齊戰死在這裡!」南唐>主讚賞他。

[6]二月,丙寅,下蔡浮梁成,上自往視之。

>[6]>二月,丙寅(初三),下蔡浮橋架成,後周世宗>親自前往視察。

戊辰,廬、壽、光、黃巡檢使司超奏敗唐兵三千餘人於盛唐,擒都監高弼等,獲戰艦四十餘艘。

>戊辰(初五),廬、壽、光、黃巡檢>使司超奏報在盛唐>擊敗南唐>軍隊三千多人,擒獲都監高弼等人,繳獲戰艦四十多艘。

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襲清流關。

皇甫暉等陳於山下,方與前鋒戰,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後;暉等大驚,走入滁州,欲斷橋自守,太祖皇帝躍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

暉曰:「人各為其主,願容成列而戰。」

太祖皇帝笑而許之。

暉整眾而出,太祖皇帝擁馬頸突陳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暉,他人非吾敵也!」手劍擊暉,中腦,生擒之,並擒姚鳳,遂克滁州。

後數日,宣祖皇帝為馬軍副都指揮使,引兵夜半至滁州城下,傳呼開門。

太祖皇帝曰:「父子雖至親,城門王事也,不敢奉命。」

後周世宗>命令宋太祖>皇帝兼程而行襲擊清流關。

皇甫暉等在山下列陣,正與後周>前鋒部隊交戰,宋太祖>皇帝領兵從山後出來;皇甫暉等大吃一驚,逃入滁州>城中,打算毀斷護城河橋堅守,宋太祖>皇帝躍馬指揮軍隊涉水而過,直抵城下。

皇甫暉說:「人都各為自己的主子效力,希望容我排好隊列再戰。」

宋太祖>皇帝笑著答應了他。

皇甫暉整頓部眾出城,宋太祖>皇帝抱住馬脖子突破敵陣衝進去,大喊道:「我只取皇甫暉,別的都不是我的敵人!」手持長劍攻擊皇甫暉,刺中腦袋,生擒活捉,並擒獲姚鳳,於是攻克滁州>。

數日以後,宋太祖>皇帝的父親宋宣祖皇帝為馬軍副都指揮使>,半夜領兵到達滁州>城下,傳令呼喊開門。

宋太祖>皇帝說:「父子雖然最親,但城門開啟是王朝大事,不敢隨便從命。」

上遣翰林學士竇儀籍滁州帑藏,太祖皇帝遣親吏取藏中絹。

儀曰:「公初克城時,雖傾藏取之,無傷也。

今既籍為官物,非有詔書,不可得也。」

太祖皇帝由是重儀。

詔左金吾衛將軍馬崇祚知滁州。

後周世宗>派遣翰林學士>竇儀清點登記滁州>庫存的物資,宋太祖>皇帝派心腹官吏提取庫藏絹帛。

竇儀說:「您在攻克州城之初時,即使把庫中東西取扁,也無妨礙。

如今已經登錄為官府物資,沒有詔書命令,是不可取得的。」

宋太祖>皇帝因此器重竇儀。

世宗詔令左金吾衛將軍馬崇祚主持滁州>政務。

初,永興節度使劉詞遺表薦其幕僚薊人趙普有才可用。

會滁州平,范質薦普為滁州軍事判官,太祖皇帝與語,悅之。

時獲盜百餘人,皆應死,普請先訊鞫然後決,所活十七八。

太祖皇帝益奇之。

>當初,永興節度使>劉詞遣送表書薦舉他的幕僚薊州>人趙普>有才能可以重用。

適逢滁州>平定,范質推薦趙普>為滁州>軍事判官,宋太祖>皇帝和他交談,很喜歡他。

當時捕獲強盜一百餘人,都應處死,趙普>請求先審訊然後處決,結果活下來的佔十分之七八。

宋太祖>皇帝愈發認為他是個奇才。

太祖皇帝威名日盛,每臨陳,必以繁纓飾馬,鎧仗鮮明,或曰:「如此,為敵所識。」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