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太祖聖:[1]九月,甲寅朔,吳越丞相裴堅卒。以台州刺史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太祖聖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太祖聖

>後周紀二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壬子,公元952>年)

[1]九月,甲寅朔,吳越丞相裴堅卒。

以台州刺史吳延福同參相府事。

>[1]>九月,甲寅朔(初一),吳越丞相>裴堅去世。

任命台州刺史>吳延福共同參預丞相>府事務。

[2]庚午,敕北邊吏民毋得入契丹境俘掠。

>[2]>庚午(十七日),後周>太祖敕令北部邊境官吏百姓不得進入契丹地界擄掠人口財物。

[3]契丹將高謨翰以葦筏渡胡盧河入寇,至冀州,成德節度使何福進遣龍捷都指揮使劉誠誨等屯貝州以拒之。

契丹聞之,遽引兵北渡;所掠冀州丁壯數百人,望見官軍,爭鼓噪,欲攻契丹,官軍不敢應,契丹盡殺之。

>[3]>契丹將領高謨翰用蘆葦編成的筏子渡過胡盧河入侵,到達冀州,成德節度使>何福進派遣龍捷都指揮使>劉誠誨等屯駐貝州來抵抗。

契丹軍隊聞訊,馬上引兵北上渡河。

所劫掠的冀州壯丁數百人,望見官軍,爭相鼓噪,想要攻擊契丹軍隊,官軍不敢響應,契丹軍隊殺死全部壯丁。

[4]蜀山南西道節度使季廷奏周人聚兵關中,請益兵為備。

蜀主遣奉鑾肅衛都虞候趙進將兵趣利州;既而聞周人聚兵以備北漢,乃引還。

>[4]後蜀>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奏報後周>人在關中地區集結軍隊,請求增加兵力進行防備。

後蜀>君主派遣奉鑾肅衛都虞候趙進領兵趕赴利州>。

不久聽說後周>人集結軍隊用來防備北漢>,於是退兵返回。

[5]唐武安節度使邊鎬,昏懦無斷,在湖南,政出多門,不合眾心。

吉水人歐陽廣上書,言:「鎬非將帥才,必喪湖南,宜別擇良帥,益兵以救其敗。」

不報。

>[5]南唐>武安節度使>邊鎬,昏庸怯懦不決斷,在湖南,政令出自多家,不符合民眾心意。

吉水人歐陽廣上書,說:「邊鎬不是將帥之才,必定會喪失湖南,應該另外選擇好的主帥,並增加軍隊來挽救敗亡。」

沒有答覆。

唐主使鎬經略朗州,有自朗州來者,多言劉言忠順,鎬由是不為備。

唐主召劉言入朝,言不行,謂王逵曰:「唐必伐我,柰何?」

逵曰:「武陵負江湖之險,帶甲數萬,安能拱手受制於人!邊鎬撫御無方,士民不附,可一戰擒也。」

言猶豫未決,周行逢曰:「機事貴速,緩則彼為之備,不可圖也。」

言乃以逵、行逢及牙將何敬真、張仿、蒲公益、朱全、宇文瓊、彭萬和、潘叔嗣、張文表十人皆為指揮使,部分發兵。

叔嗣、文表,皆朗州人也。

行逢能謀,文表善戰,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須成功,情款甚暱。

南唐>主讓邊鎬籌劃治理朗州,有從朗州來的人,大多說劉言忠誠順服,邊鎬因此不作防備。

南唐>主召劉言進京入朝,劉言不去,對王逵說:「唐必定討伐我,怎麼辦?」

王逵說:「武陵依托長江、洞庭湖的險要,全副武裝的士卒數萬,怎麼能束手待斃受制於人!邊鎬治理無方,士人百姓不願親附,可以一戰就擒獲。」

劉言猶豫不決,周行逢說:「機密之事貴在神速,動作遲緩的話對方就會作準備,不可謀取了。」

劉言於是任命王逵、周行逢以及牙將何敬真、張、蒲公益、朱全、宇文瓊、彭萬和、潘叔嗣、張文表十人都為指揮使,部署發兵。

潘叔嗣、張文表都是朗州人。

周行逢擅長計謀,張文表善於作戰,潘叔嗣果斷勇敢,三人經常互相配合取勝,情投意合,非常親密。

諸將欲召漵州酋長苻彥通為援,行逢曰:「蠻貪而無義,前年從馬希萼入潭州,焚掠無遺。

吾兵以義舉,往無不克,烏用此物,使暴殄百姓哉!」乃止。

然亦畏彥通為後患,以蠻酋土一團一都指揮使劉為群蠻所憚,補西境鎮遏使以備之。

>眾將想召喚漵州酋長苻彥通作為援軍,周行逢說:「蠻人貪婪而不講信義,前年跟從馬希萼進入潭州,燒殺搶掠沒有遺留。

我軍以義起事勇往直前,攻無不克,何必動用這傢伙,讓他暴虐殘害百姓呢!」於是作罷。

然而又怕苻彥通成為後顧之憂,因蠻人酋長一團一都指揮使>劉被眾蠻人部落所畏服,便補授他為西境鎮遏使來防備苻彥通。

冬,十月,逵等將兵分道趣長沙,以孫朗、曹進為先鋒使,邊鎬遣指揮使郭再誠等將兵屯益陽以拒之。

戊子,逵等克沅江,執都監劉承遇,裨將李師德帥眾五百降之。

壬辰,逵等命軍士舉小舟自蔽,直造益陽,四面斧寨而入,遂克之,殺戍兵二千人。

邊鎬告急於唐。

甲午,逵等克橋口及湘陰,乙未,至潭州,邊鎬嬰城自守;救兵未至,城中兵少,丙申夜,鎬棄城走,吏民俱潰。

醴陵門橋折,死者萬餘人,道州刺史廖偃為亂兵所殺。

丁酉旦,王逵入城,自稱武平節度副使、權知軍府事,以何敬真為行軍司馬。

遣敬真等追鎬,不及,斬首五百級。

蒲公益攻岳州,唐岳州刺史宋德權走,劉言以公益權知岳州。

唐將守湖南諸州者,聞長沙陷,相繼遁去。

劉言盡按馬氏嶺北故地,惟郴、連入於南漢。

>冬季,十月,王逵等領兵分路奔赴長沙,任命孫朗、曹進為先鋒使,邊鎬派遣指揮使郭再誠等領兵屯駐益陽抵抗。

戊子(初五),王逵等攻克沅江,抓獲都監劉承遇,副將李師德率部眾五百人投降。

壬辰(初九),王逵等命令軍士舉著小船遮蔽自己,直達益陽城下,從四面用斧子砍破寨門進入,於是攻克益陽,殺死戍守士兵二千人。

邊鎬向南唐>告急。

甲午(十一日),王逵等攻克橋口及湘陰;乙未(十二日),到達潭州,邊鎬據城親自守衛。

救兵沒有到達,城中士兵又少,丙申(十三日)夜晚,邊鎬棄城逃跑,官吏百姓全都潰逃。

潭州城東的醴陵門橋斷裂,死的有一萬多人,道州刺史>廖偃被亂軍所殺。

丁酉(十四日)清晨,王逵進入潭州城,自稱武平節度副使,代理主持軍府事務,任命何敬真為行軍司馬>。

派遣何敬真等追趕邊鎬,沒有追上,斬得首級五百。

蒲公益進攻岳州,南唐>岳州刺史>宋德權逃跑,劉言任命蒲公益代理主持岳州軍政。

南唐>將領守衛湖南各州的,聽說長沙陷落,相繼逃跑離去。

劉言全部收復馬氏大庾嶺以北舊地,只有郴州、連州>落入南漢>之手。

[6]契丹瀛、莫、幽州大水,流民入塞散居河北者數十萬口,契丹州縣亦不之禁。

詔所在賑給存處之,中國民先為所掠,得歸者什五六。

>[6]>契丹瀛州、莫州、幽州發大水,流民進入邊塞散居河北的有數十萬人,契丹各州、縣也不加禁止。

後周>太祖下詔書命有關州、縣救濟接待流民,中原百姓從前被搶掠而得以返歸者有十分之五六。

[7]丁未,以病臂久未癒,三表辭位,帝遣中使諭指曰:「卿所掌至重,朕難其人,苟事功克集,何必朝禮!朕今於便殿待卿,可暫入相見。」

入見於金祥殿,面陳悃款;帝不許。

不得已復視事。

未能執筆,詔以三司務繁,令刻名印用之。

>[7]>丁未(二十四日),李因為手臂的傷長久不能痊癒,三次上表要求辭去職位,後周>太祖派遣宮中使者傳達旨意,說:「一愛一卿所執掌的事務至為重要,朕實在難得合適的人選,只要事業能夠成功,何必講究朝禮的形式!朕現在便殿等候一愛一卿,可馬上入宮相見。」

李入宮在金祥殿謁見,當面陳述由衷之言,太祖不答應。

李不得已再主事>。

李不能握筆,太祖詔令:因三司事務繁雜,命刻李的印章用於公文。

[8]辛亥,敕:「民有訴訟,必先歷縣州及觀察使處決,不直,乃聽訟於台省,或自不能書牒,倩人書者,必書所倩姓名、居處。

若無可倩,聽執素紙。

所訴必須己事,毋得挾私客訴。」

>[8]>辛亥(二十八日),後周>太祖下敕令:「百姓若有訴訟,必須先經縣、州以及觀察使>處理,認為判決不公,才允許向朝廷台省>起訴。

有人自己不能書寫狀牒,請他人書寫的,必須寫明代筆人的姓名、住址。

倘若無合適人可請,允許拿著白紙起訴。

所申訴的必須是自己的事,不得挾持私心為他訴訟。」

[9]慶州刺史郭彥欽一性一貪,野雞族多羊馬,彥欽故擾之以求賂,野雞族遂反,剽掠綱商;帝命寧、環二州合兵討之。

>[9]>慶州刺史>郭彥欽生一性一貪婪,野雞族部落羊馬很多,郭彥欽故意騷擾他們來索求賄賂,野雞族於是反叛,搶劫貿易商隊。

後周>太祖命令寧州>、環州會合軍隊討伐。

[10]劉言遣使來告,稱:「湖南世事朝廷,不幸為鄰寇所陷,臣雖不奉詔,輒糾合義兵,削平舊國。」

>[10]>劉言派遣使者前來報告,說:「湖南世代事奉朝廷,不幸被南唐>所攻陷,臣下雖然沒接奉詔令,但立即糾合義兵,已經平定湖南楚國舊地。」

唐主削邊鎬官爵,流饒州。

初,鎬以都虞候從查文徽克建州,凡所俘猶皆全之,建人謂之「邊佛子」;及克潭州,市不易肆,潭人謂之「邊菩薩」;既而為節度使,政無綱紀,惟日設齋供,盛修佛事,潭人失望,謂之「邊和尚」矣。

南唐>主削去邊鎬的官職爵位,流放饒州。

當初,邊鎬任都虞候跟隨查文徽攻克建州,凡是所捕獲俘虜都保全一性一命,建州人稱他「邊佛子」;及至攻克潭州,市場照常營業,潭州人稱他「邊菩薩」;不久當了節度使>,為政沒有章法,只是每天擺設齋品,大修佛事,潭州人很失望,稱他「邊和尚」了。

左僕射同平章事馮延己、右僕射同平章事孫晟上表請罪;皆釋之。

晟陳請不已,乃與延己皆罷守本官。

>左僕射同平章事>馮延己、右僕射同平章事>孫晟上表書請罪。

南唐>主都寬恕了他們。

孫晟陳述請罪不止,才和馮延己一同被罷免同平章事>而擔任原來的官職。

唐主以比年出師無功,乃議休兵息民。

或曰:「願陛下數十年不用兵,可小康矣!」唐主曰:「將終身不用,何數十年之有!」唐主思歐陽廣之言,拜本縣令。

南唐>主因連年出師無功,於是商議停止用兵休養生息。

有人說:「希望陛下幾十年都不用兵,可以實現小康了。」

南唐>主說:「我將終身不再用兵,何況幾十年呢!」南唐>主想起歐陽廣當初說的話,授任他為本縣縣令。

[11]十一月,辛未,徙保義節度使折從阮為靜難節度使,討野雞族。

>[11]>十一月,辛未(十九日),後周>太祖調任保義節度使>折從阮為靜難節度使>,討伐野雞族。

[12]癸酉,敕:「約每歲民間所輸牛皮,三分減二;計田十頃,稅取一皮,餘聽民自用及賣買,惟禁賣於敵國。」

先是,兵興以來,禁民私賣買牛皮,悉令輸官受直。

唐明宗之世,有司止償以鹽;晉天福中,並鹽不給。

漢法,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然民間日用實不可無。

帝素知其弊,至是,李建議,均於田畝,公私便之。

>[12]>癸酉(二十一日),後周>太祖頒發敕令:「規定每年民間所進貢的牛皮,減免三分之二。

每十頃田,徵稅收取一張牛皮,其餘的任憑百姓自己使用以及相互買賣,只禁止出賣給敵對國家。」

在此之前,戰爭興起以來,禁止百姓私自買賣牛皮,全部讓送到官府接受償值。

唐明宗時,官府只用鹽作為償還。

後晉>天福年間,連鹽都不給。

後漢>法律規定,犯有私自動用一寸牛皮的處死,然而民間生活日用實在不可缺少。

後周>太祖素知其中弊端,到這時,李提出建議,將上繳牛皮均攤到田畝裡,公私雙方都方便。

[13]十二月,丙戌,河決鄭、滑,遣使行視修塞。

>[13]>十二月,丙戌(初四),黃河在鄭州、滑州決口,後周>太祖派遣使者巡視堵塞決口。

[14]甲午,前靜難節度使侯章獻買宴絹千匹,銀五百兩;帝不受,曰:「諸侯入覲,天子宜有宴犒,豈待買邪!自今如此比者,皆不受。」

>[14]>甲午(十二日),前靜難節度使>侯章進獻買宴絹一千匹、銀子五百兩,後周>太祖不接受。

說:「諸侯>入朝覲見,天子應該有宴席犒勞,豈能等人出錢買宴呢!從今以後像這類的進貢,一律不接受。」

[15]王逵將兵及洞蠻五萬攻郴州,南漢將潘崇徹救之,遇於石。

崇徹登高望湖南兵,曰:「疲而不整,可破也。」

縱擊,大破之,伏一屍一八十里。

>[15]>王逵率領所部以及洞蠻軍隊五萬進攻郴州,南漢>將領潘崇徹救援郴州,在石相遇。

潘崇徹登高觀望湖南軍隊,說:「疲憊而不整齊,可以擊敗。」

縱兵出擊,大敗王逵,倒伏的一屍一體長達八十里。

[16]翰林學士徐台符請誅誣告李崧者葛延遇及李澄,馮道以為屢更赦,不許。

王峻嘉台符之義,白於帝,癸卯,收延遇、澄,誅之。

>[16]翰林學士>徐台符請求誅殺誣告李崧的葛延遇和李澄,馮道>認為屢經赦免,不准許。

王峻讚許徐台符的義氣,向後周>太祖稟報。

癸卯(二十一日),逮捕葛延遇、李澄,誅殺二人。

[17]劉言表稱潭州殘破,乞移使府治朗州,且請貢獻、賣茶,悉如馬氏故事;許之。

>[17]>劉言上表稱說潭州殘壞破敗,請求將節度使>府治遷移到朗州,並且請求進納貢獻、賣買茶葉,全部比照馬氏成例,後周>太祖准許。

[18]唐江西觀察使楚王馬希萼入朝,唐主留之,後數年,卒於金陵,謚曰恭孝。

>[18]南唐>江西觀察使>楚王馬希萼進京入朝,南唐>主留他在京,幾年之後,馬希萼在金陵>去世,謚號為恭孝。

[19]初,麟州土豪楊信自為刺史,受命於周。

信卒,子重訓嗣,以州降北漢;至是,為群羌所圍,復歸款,求救於夏、府二州。

>[19]>當初,麟州土豪楊信自稱刺史>,接受後周>的命令。

楊信去世,兒子楊重訓繼位,帶著麟州投降北漢>。

到這時,被眾多羌人部落所包一皮圍,又歸附投誠後周>,向夏、府二州求救。

三年(癸丑、953)

>三年(癸丑,公元953>年)

[1]春,正月,丙辰,以武平留後劉言為武平節度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同平章事;以王逵為武安節度使,何敬真為靜江節度使,周行逢為武安行軍司馬。

>[1]>春季,正月,丙辰(初五),後周>太祖任命武平留後劉言為武平節度使>、置制武安及靜江等軍事、同平章事>。

任命王逵為武安節度使>,何敬真為靜江節度使>,周行逢為武安行軍司馬>。

[2]詔折從阮:「野雞族能改過者,拜官賜金帛,不則進兵討之。」

壬戌,從阮奏:「酋長李萬全等受詔立誓外,自餘猶不服,方討之。」

>[2]後周>太祖下詔書給折從阮:「野雞族首領能夠改過的,授於官職賞賜金帛,怙惡不悛的就進兵討伐。」

壬戌(十一日),折從阮奏報:「除酋長李萬全等接受詔書立誓改過之外,其餘的仍然不肯降服,正在討伐他們。」

[3]前世屯田皆在邊地,使戍兵佃之。

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營田以耕曠土;其後又募高貲戶使輸課佃之,戶部別置官司總領,不隸州縣,或丁多無役,或容庇一奸一盜,州縣不能詰。

梁太祖擊淮南,掠得牛以千萬計,給東南諸州農民,使歲輸租。

自是歷數十年,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

帝素知其弊,會門使、知青州張凝上便宜,請罷營田務,李亦以為言,乙丑,敕:「悉罷戶部營田務,以其民隸州縣;其田、廬、牛、農器,並賜見佃者為永業,悉除租牛課。」

是歲,戶部增三萬餘戶。

民既得為永業,始敢葺屋植木,獲地利數倍。

或言:「營田有肥饒者,不若鬻之,可得錢數十萬緡以資國。」

帝曰:「利在於民,猶在國也,朕用此錢何為!」

>[3]>前代屯田都在邊疆地帶,讓衛戍的士兵耕種。

唐朝末年,中原駐紮軍隊,所在之處都設置營田來耕種空曠土地。

以後又招募錢多的富戶耕種讓他們交納租稅,戶部>另外設置機構總管>,不隸屬於州、縣,有的壯丁多而無徭役,有的收容庇護一奸一人盜賊,州、縣沒法追究。

後梁>太祖進擊淮南,搶掠到的牛數以千萬計,提一供給東南各州農民,讓他們每年交租。

自此經過幾十年後,牛死而租不免除,農民深受其苦。

後周>太祖素知其中弊端,正好門使、知青州張凝上奏請便宜行一事,要求撤銷營田事務,李也這樣說,乙丑(十四日),頒敕令:「全部取消戶部>營田事務,將耕種營田的農民隸屬於州、縣。

他們的田地、廬舍、耕牛、農具,同時賜給現在耕種者作為永久產業,全部免除牛租的徵收。」

這一年,戶部>增加三萬多戶人口。

農民既已得到這些成為永久產業,方才敢修葺房屋、種植樹木,獲取地利數倍於以前。

有人說:「營田中有肥沃富饒的,不如賣掉它,可以得錢數十萬緡來充實國庫。」

後周>太祖說:「利益在農民那裡,如同在國家一樣,朕用這些錢幹什麼!」

[4]萊州刺史葉仁魯,帝之故吏也,坐贓絹萬五千匹,錢千緡,庚午,賜死;帝遣中使賜以酒食曰:「汝自抵國法,吾無如之何!當存恤汝母。」

仁魯感泣。

>[4]>萊州刺史>葉仁魯是後周>太祖的舊吏,因貪一污絹帛一萬五千匹、錢一千緡而被判罪,庚午(十九日),賜其自一殺。

後周>太祖派遣宮中使者賜給酒和食物,說:「你自己觸犯國法,我沒有什麼辦法!必當關照撫恤你的母親。」

葉仁魯感動得流下眼淚。

[5]帝以河決為憂,王峻自請往行視,許之。

鎮寧節度使榮屢求入朝,峻忌其英烈,每沮止之。

閏月,榮復求入朝,會峻在河上,帝乃許之。

>[5]後周>太祖為黃河決口而憂愁,王峻自己請求前往巡視,後周>太祖准許。

鎮寧節度使>郭榮屢次請求進京入朝,王峻忌恨他英武勇烈,經常阻撓。

閏月,郭榮又請求進京入朝,正好王峻外出在黃河邊上,太祖就答應了。

[6]契丹寇定州,圍義豐軍,定和都指揮使楊弘裕夜擊其營,大獲,契丹遁去。

又寇鎮州,本道兵擊走之。

>[6]>契丹侵犯定州,包一皮圍義豐軍,定和都指揮使>楊弘裕夜晚襲擊敵營,大獲全勝,契丹軍隊逃跑離去。

契丹軍隊又侵犯鎮州,當地軍隊擊敗趕走了敵人。

[7]丙申,鎮寧節度使榮入朝。

故李守貞騎士馬全義從榮入朝,帝召見,補殿前指揮使,謂左右曰:「全義忠於所事,昔在河中,屢挫吾軍,汝輩宜效之。」

王峻聞榮入朝,遽自河上歸,戊戌,至大梁。

>[7]>丙申(十五日),鎮寧節度使>郭榮進京入朝。

原李守貞的騎士>馬全隨郭榮入朝,後周>太祖召見他,補授他為殿前指揮使,對左右的人說:「馬全忠於所服務的主人,從前在河中時,屢次挫敗我的軍隊,你們應該倣傚他。」

王峻聽說郭榮進京入朝,趕緊從黃河邊上返回,戊戌(十七日),到達大梁。

[8]彰武節度使高允權卒,其子牙內指揮使紹基謀襲父位,詐稱允權疾病,表己知軍府事。

觀察判官李彬切諫,紹基怒,斬之,辛巳,以彬謀反聞。

>[8]>彰武節度使>高允權去世,他的兒子牙內指揮使高紹基圖謀承襲父親職位,謊稱高允權病重,上表自己主持軍府事務。

觀察判官李彬懇切勸諫,高紹基發怒,斬殺了他,辛巳(疑誤),捏造李彬圖謀造反向上報告。

[9]王峻固求領藩鎮,帝不得已,以峻兼平盧節度使。

>[9]>王峻再三請求兼領藩鎮>,後周>太祖不得已,任命王峻兼任平盧節度使>。

[10]高紹基屢奏雜虜犯邊,冀得承襲,帝遣六宅使張仁謙詣延州巡檢,紹基不能匿,始發父喪。

>[10]>高紹基屢次奏報各部強虜侵犯邊境,希望能承襲父職,後周>太祖派遣六宅使張仁謙到延州>巡視檢查,高紹基不能再隱瞞,才發佈父喪。

[11]戊申,折從阮奏降野雞二十一族。

>[11]>戊申(二十七日),折從阮奏報降伏野雞二十一個部族。

[12]唐草澤邵棠上言:「近游淮上,聞周主恭儉,增修德政。

吾兵新破於潭、朗,恐其有南征之志,宜為之備。」

>[12]南唐>布衣之士邵棠上言說:「近來出遊淮上,聽說周主恭敬儉樸,不斷推行德政。

我國軍隊新近在潭州、朗州失利,恐怕周有南征的意向,應該為此作好防備。」

[13]初,王逵既得潭州,以指揮使何敬真為靜江節度副使,朱全為武安節度副使,張文表為武平節度副使,周行逢為武安行軍司馬。

敬真、全各置牙兵,與逵分聽視事,吏民莫知所從。

每宴集,諸將使酒,紛拿如市,無復上下之分,唯行逢、文表事逵盡禮,逵親一愛一之。

敬真與逵不協,辭歸朗州,又不能事劉言,與全謀作亂。

言素忌逵之強,疑逵使敬真伺己,將討之,逵聞之,甚懼。

行逢曰:「劉言素不與吾輩同心,何敬真、朱全恥在公下,公宜早圖之。」

逵喜曰:「與公共除凶一黨一,同治潭、朗,夫復何憂!」會南漢寇全、道、永州,行逢請:「身至朗州說言,遣敬真、全南討,俟至長沙,以計取之,如掌中物耳。」

逵從之。

行逢至朗州,言以敬真為南面行營招討使,全為先鋒使,將牙兵百餘人會潭州兵以御南漢。

二人至長沙,逵出郊迎,相見甚歡,宴飲連日,多以美一妓一餌之,敬真因淹留不進。

朗州指揮使李仲遷部兵三千人久戍潭州,敬真使之先發,趣嶺北,都頭符會等因士卒思歸,劫仲遷擅還朗州。

逵乘敬真醉,使人詐為言使者,責敬真以「南寇深侵,不亟捍御而專務荒宴,太師命械公歸西府」,因收系獄。

全逃去,遣兵追捕之。

二月,辛亥朔,斬敬真以徇。

未幾,獲全及其一黨一十餘人,皆斬之。

>[13]>當初,王逵既已取得潭州,便任命指揮使何敬真為靜江節度副使,朱全為武安節度副使,張文表為武平節度副使,周行逢為武安行軍司馬>。

何敬真、朱全各自設置警衛牙兵,與王逵分廳處理政務,官吏百姓不知應該聽從誰的。

每次宴請聚會,眾將領酗酒使一性一,紛紜雜亂得像市場一樣,不再有上下尊卑的區分,只有周行逢、張文表對待王逵恭敬有禮,所以王逵親近喜一愛一這兩人。

何敬真與王逵不和,告辭返歸朗州,但又不肯服從劉言,便與朱全謀劃發動叛亂。

劉言一向顧忌王逵的強大,懷疑王逵派何敬真來窺一探自己,準備征討王逵,王逵聞知,很恐懼。

周行逢說:「劉言素來不與我們一條心,何敬真、朱全以在您手下為恥,您應當及早處置他們。」

王逵大喜說:「與您共同翦除凶一黨一亂徒,一道統治潭州、朗州,還有什麼憂愁!」正好遇上南漢>入侵全州>、道州、永州,周行逢請命:「我願單身到朗州勸說劉言,讓他派遣何敬真、朱全南下討伐,等二人到達長沙,設計捉拿,猶如拿取掌中之物那樣容易。」

王逵聽從此計,周行逢到達朗州,劉言任命何敬真為南面行營招討使>,朱全為先鋒使,率領牙兵百餘人會合潭州軍隊來抵禦南漢>。

兩人到達長沙,王逵親自出城到郊外迎接,相互見面顯得非常歡喜,設宴暢飲接連幾天,常用美貌一妓一十女款待引一誘他們,何敬真因此滯留不再前進。

朗州指揮使李仲遷所部軍隊三千人長久戍守潭州,何敬真讓他先出發,趕赴大庾嶺北面,都頭符會等因士兵思歸故里,劫持李仲遷擅自返回朗州。

王逵乘何敬真大醉,派人假裝成劉言的使者,斥責何敬真:「南面敵寇大舉入侵,不立即防禦抵抗而專門追求荒一婬一玩樂,太師命令給您戴上腳鐐手一銬押回西府朗州。」

趁機將何敬真逮捕關進監獄。

朱全逃跑離去,派兵追捕他。

二月,辛亥朔(初一),斬殺何敬真來示眾。

不久,捕獲朱全及其一黨一羽十幾人,全部斬首。

[14]癸丑,鎮寧節度使榮歸澶州。

>[14]>癸丑(初三),鎮寧節度使>郭榮返歸澶州>。

[15]初,契丹主德光北還,以晉傳國寶自隨。

至是,更以玉作二寶。

>[15]>當初,契丹主耶律德光返回北方,將後晉>傳國璽印隨身攜走。

到這時,又用玉做兩枚璽印。

[16]王逵遣使以斬何敬真告劉言,言不得已,庚申,斬符會等數人。

>[16]>王逵派遣使者將何敬真斬首報告劉言,劉言不得已,於庚申(初十),將符會等多人斬首。

[17]樞密使、平盧節度使、同平章事王峻,晚節益狂躁,奏請以端明殿學士顏、樞密直學士陳觀代范質、李為相,帝曰:「進退宰輔,不可倉猝,俟朕更思之。」

峻力論列,語浸不遜;日向中,帝尚未食,峻爭之不已,帝曰:「今方寒食,俟假開,如卿所奏。」

峻乃退。

>[17]>樞密使、平盧節度使>、同平章事>王峻,晚年一性一情益發狂妄急躁,奏請任用端明殿學士顏、樞密直學士陳觀取代范質、李為宰相>,後周>太祖說:「調換宰相>,不可倉促行一事,待朕再考慮一番。」

王峻極力陳述己見,言語愈來愈不恭敬。

太陽已近正中,太祖還未進食,王峻爭執沒個完,太祖說:「如今正是寒食節,等待休假結束,就照一愛一卿所奏辦理。」

王峻這才退下。

癸亥,帝亟召宰相、樞密使入,幽峻於別所。

帝見馮道等,泣曰:「王峻陵朕太甚,欲盡逐大臣,翦朕羽翼。

朕惟一子,專務間阻,暫令詣闕,已懷怨望。

豈有身典樞機,復兼宰相,又求重鎮!臂其志趣,殊未盈厭。

無君如此,誰則堪之!」甲子,貶峻商州司馬,制辭略曰:「肉視群後,孩撫朕躬。」

帝慮鄴都留守王殷不自安,命殷子尚食使承誨詣殷,諭以峻得罪之狀。

峻至商州,得腹疾,帝猶愍之,命其妻往視之,未幾而卒。

>癸亥(十三日),後周>太祖緊急召見宰相>、樞密使入朝,將王峻軟禁在別的地方。

太祖見到馮道>等人,流下眼淚說:「王峻欺朕太甚,想將大臣全部驅逐,翦除朕的左膀右臂。

朕只有一子,王峻卻專門設置障礙,臨時讓他進京入朝,王峻得知便已滿腔怨恨。

況且豈有一身既主持樞密院>,又兼任宰相>,還要求遙領重要藩鎮>的道理!臂察他的志向意趣,永無滿足。

目中無君如此,誰能忍受!」甲子(十四日),貶謫王峻為商州司馬>,制書之辭大略說:「視群臣如案板上的肉,待朕身似幾歲孩童。」

太祖顧慮鄴都>留守王殷會自感不安,命王殷兒子尚食使王承誨前往王殷處,告知王峻獲罪的情況。

王峻到達商州,得了腹洩病,太祖仍然可憐他,命他的妻子前往探視,王峻不久便去世了。

[18]帝命折從阮分兵屯延州,高紹基始懼,屢有貢獻。

又命供奉官張懷貞將禁兵兩指揮屯、延,紹基乃悉以軍府事授副使張匡圖。

甲戌,以客省使向訓權知延州。

>[18]後周>太祖命折從阮分兵屯駐延州>,高紹基開始害怕,時常有貢物給朝廷。

太祖又命供奉>官張懷貞率領禁兵兩個指揮屯駐州、延州>,高紹基這才把全部軍府事務交給節度副使張匡圖。

甲戌(二十四日),任命客省使向訓出守延州>。

[19]三月,甲申,以鎮寧節度使榮為開封尹、晉王。

丙戌,以樞密副使鄭仁誨為鎮寧節度使。

>[19]>三月,甲申(初五),後周>太祖任命鎮寧節度使>郭榮為開封尹、晉王。

丙戌(初七),任命樞密副使鄭仁誨為鎮寧節度使>。

[20]初,殺牛族與野雞族有隙,聞官軍討野雞,饋餉迎奉,官軍利其財畜而掠之;殺牛族反,與野雞合,敗寧州刺史張建武於包一皮山。

帝以郭彥欽擾群胡,致其作亂,黜廢於家。

>[20]>當初,殺牛族與與野雞族有磨一擦,聽說官府軍隊討伐野雞族,便饋送軍糧迎接侍奉,官府軍隊貪圖他們的財產牲畜而進行搶掠。

殺牛族即造反,與野雞族聯合,在包一皮山打敗寧州刺史>張建武。

後周>太祖因為郭彥欽騷擾各胡人部族,導致發生叛亂,將他革職為民。

[21]初,解州刺史浚儀郭元昭與榷鹽使李溫玉有隙,溫玉婿魏仁浦為樞密主事,元昭疑仁浦庇之;會李守貞反,溫玉有子在河中,元昭收系溫玉,奏言其叛,事連仁浦。

帝時為樞密使,知其誣,釋不問。

至是,仁浦為樞密承旨,元昭代歸,甚懼,過洛陽,以告仁浦弟仁滌,仁滌曰:「吾兄平生不與人為怨,況肯以私害公乎!」既至,丁亥,仁浦白帝,以元昭為慶州刺史。

>[21]>當初,解州刺史>浚儀人郭元昭與榷鹽使李溫玉有裂隙,李溫玉女婿魏仁浦為樞密主事>,郭元昭懷疑魏仁浦庇護岳丈;正好遇上河中李守貞造反,李溫玉有個兒子在河中,郭元昭拘捕關押李溫玉,上奏報告他叛變,事情牽連到魏仁浦。

後周>太祖當時任樞密使,知道這是誣告,便放在一邊不加追問。

到這時,魏仁浦任樞密承旨,郭元昭調職歸京,很害怕,路過洛陽,來告訴魏仁浦的弟弟魏仁滌,魏仁滌說:「我哥哥平素不與人結怨記仇,怎麼肯因私人恩怨來害您呢!」郭元昭已到京,丁亥(八日),魏仁浦報告後周>太祖,任命郭元昭為慶州刺史>。

[22]己丑,以棣州一團一練使太原王仁鎬為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

>[22]>己丑(初十),後周>太祖任命棣州一團一練使太原人王仁鎬為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

[23]唐主復以左僕射馮延己同平章事。

>[23]南唐>主又任命左僕射>馮延己為同平章事>。

[24]周行逢惡武平節度副使張,言於王逵曰:「何敬真,之親戚,臨刑以後事屬,公宜備之。」

夏,四月,庚申,逵召飲,醉而殺之。

>[24]>周行逢厭惡武平節度使>副張,向王逵稟告說:「何敬真是張的親戚,何敬真臨刑時將後事托付給張,您應防備他。」

夏季,四月,庚申(十一日),王逵召張喝酒,灌醉後殺了他。

[25]丙寅,歸德節度使兼侍中常思入朝;戊辰,徙平盧節度使。

將行,奏曰:「臣在宋州,與絲四萬餘兩在民間,謹以上進,請征之。」

帝頷之。

五月,丁亥,敕榜宋州,凡常思所舉悉蠲之,思亦無怍色。

>[25]>丙寅(十七日),歸德節度使>兼侍中>常思進京入朝;戊辰(十九日),調任平盧節度使>。

常思將要出行,啟奏說:「臣下在宋州>,在民間發放四萬餘兩絲的債,謹將債權進獻皇上,請到時徵收。」

後周>太祖點頭。

五月,丁亥(初九),太祖向宋州>頒發佈告,凡是常思所放的債全部豁免,常思知道後也沒有慚愧的樣子。

[26]自唐末以來,所在學校廢絕,蜀毋昭裔出私財百萬營學館,且請刻板印《九經》;蜀主從之。

由是蜀中文學復盛。

>[26]>自從唐朝末年以來,各地學校蕩然無存,後蜀>毋昭裔拿出私人財產上百萬營辦學館,並且請求刻板印刷《九經》;後蜀>主聽從了他。

由此蜀地的文藝學術重新昌盛。

[27]六月,壬子,滄州奏契丹知盧台軍事范陽張藏英來降。

>[27]>六月,壬子(初四),滄州奏報契丹的知盧台軍事范陽>人張藏英前來投降。

[28]初,唐明宗之世,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

丁巳,板成,獻之。

由是,雖亂世,《九經》傳佈甚廣。

>[28]>當初,後唐>明宗時,宰相馮道>、李愚請示讓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刷出一售,朝廷同意。

丁巳(初九),刻板完成,進獻朝廷。

從此,雖然世道大亂,但《九經》的傳佈仍然很廣。

[29]王逵以周行逢知潭州,自將兵襲郎州,克之,殺指揮使鄭,執武安節度使、同平章事劉言,幽於別館。

>[29]>王逵任命周行逢主持潭州事務,自己領兵襲擊朗州,攻克州城,殺死指揮使鄭,抓獲武安節度使>、同平章事>劉言,囚禁在客館。

[30]秋,七月,王殷三表請入朝,帝疑其不誠,遣使止之。

>[30]>秋季,七月,王殷三次上表請求進京入朝,後周>太祖懷疑他不誠心,派遣使者制止。

[31]唐大旱,井泉涸,淮水可涉,饑民渡淮而北者相繼,濠、壽發兵御之,民與兵斗而北來。

帝聞之曰:「彼我之民一也,聽糴米過淮。」

唐一人遂築倉,多糴以供軍。

八月,己未,詔唐民以人畜負米者聽之,以舟車運載者勿予。

>[31]南唐>大旱,井水、泉水乾涸,淮河幹得可徒步而過,饑民渡過淮河北上的接連不斷,南唐濠州>、壽州發兵阻止,百姓與士兵爭鬥朝北奔來。

後周>太祖聞悉此情說:「對方和我方的百姓是一樣的,聽憑南面百姓過淮河來買糧。」

南唐一人>於是修築倉庫,多買糧食來供一應軍隊。

八月,己未(十二日),後周>太祖頒詔令:南唐>百姓用人力和牲口拉糧食的准許,用船隻車輛運載糧食的不給。

[32]王逵遣使上表,誣「劉言謀以朗州降唐,又欲攻潭州,其眾不從,廢而囚之,臣已至朗州撫安軍府訖。」

且請復移使府治潭州。

甲戌,遣通事舍人翟光裔詣湖南宣撫,從其所請。

逵還長沙,以周行逢知朗州事,又遣潘叔嗣殺劉言於朗州。

>[32]>王逵派遣使者上表書,誣稱:「劉言陰謀率朗州向南唐>投降,又準備攻打潭州,他的部眾不肯從命,將他廢黜並囚禁,臣下已經到達朗州安一撫軍>府完畢。」

並且請求將節度使>府治再遷移到潭州。

甲戌(二十七日),後周>太祖派遣通事舍人翟光裔到湖南宣旨安一撫,同意王逵的請求。

王逵返回長沙,任命周行逢主持朗州事務,又派遣潘叔嗣在朗州殺死劉言。

[33]九月,己亥,武成節度使白重贊奏塞決河。

>[33]>九月,己亥(二十二日),武成節度使>白重贊奏報堵塞黃河決口。

[34]契丹寇樂壽,齊州戍兵右保寧都頭劉漢章殺都監杜延熙,謀應契丹,不克,並其一黨一伏誅。

>[34]>契丹軍隊侵犯樂壽,齊州衛戍部隊右保寧都頭劉漢章殺死都監杜延熙,策劃接應契丹軍隊,沒有成功,連同他的一黨一羽伏法處死。

[35]南漢主立其子繼興為衛王,璇興為桂王,慶興為荊王,保興為禎王,崇興為梅王。

>[35]南漢>主封立他的兒子劉繼興為衛王,劉璇興為桂王,劉慶興為荊王,劉保興為禎王,劉崇興為梅王。

[36]東自青、徐,南至安、復,西至丹、慈,北至貝、鎮,皆大水。

>[36]>東起青州、徐州>,南到安州、復州,西到丹州、慈州,北到貝州、鎮州,都發大水。

[37]帝自入秋得風痺疾,害於食飲及步趨,術者言宜散財以禳之。

帝欲祀南郊,又以自梁以來,郊祀常在洛陽,疑之。

執政曰:「天子所都則可以祀百神,何必洛陽!」於是,始築圜丘、社稷壇,作太廟於大梁。

癸亥,遣馮道迎太廟社稷神主於洛陽。

>[37]後周>太祖以入秋以來受風得了痺病,影響飲食和行走,術士說應該散發財物來祛病消災。

太祖打算在南郊舉行祭祀,又因從後梁>以來,祭祀天地常在洛陽舉行,疑惑未決。

朝廷執政官說:「天子所在都城便可以祭祀百神,何必非在洛陽!」於是,開始建築祭祀天地的圜丘、社稷壇,在大梁建造太廟。

癸巳(十六日),派遣馮道>到洛陽迎來太廟社稷的神主牌位。

[38]南漢大赦。

>[38]南漢>實行大赦。

[39]冬,十一月,己丑,太常請准洛陽築四郊諸壇,從之。

十二月,丁未朔,神主至大梁,帝迎於西郊,享於太廟。

>[39]>冬季,十一月,己丑(十三日),太常請示比照洛陽修築四郊各壇,後周>太祖同意。

十二月,丁未朔(初一),神主牌位抵達大梁,後周>太祖到西郊迎接,合供在太廟。

[40]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王殷恃功專橫,凡河北鎮戍兵應用敕處分者,殷即以帖行之,又多掊斂民財。

帝聞之不悅,使人謂曰:「卿與國同體,鄴都帑庾甚豐,卿欲用則取之,何患無財!」成德節度使何福進素惡殷,甲子,福進入朝,密以殷陰事白帝,帝由是疑之。

乙丑,殷入朝,詔留殷充京城內外巡檢。

>[40]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王殷恃仗有功專橫不法,凡是河北藩鎮>衛戍部隊應用皇帝敕書才能處理的事,王殷卻直接用自己的手帖就實施了,同時大量盤剝百姓財產。

後周>太祖聽說這些很不高興,派人對他說:「一愛一卿與國家同為一體,鄴都>國庫非常豐盈,一愛一卿想用就拿取,還怕什麼沒財!」成德節度使>何福進一向憎惡王殷,甲子(十八日),何福進進京入朝,秘密地將王殷隱私之事稟報後周>太祖,太祖由此懷疑王殷。

乙丑(十九日),王殷進京入朝,太祖頒詔留下王殷充任京城內外巡檢>。

[41]戊辰,府州防禦使折德奏北漢將喬入寇,擊走之。

>[41]>戊辰(二十二日),府州防禦使>折德奏報北漢>將領喬入侵,將他打跑了。

[42]王殷每出入,從者常數百人;殷請量給鎧仗以備巡邏,帝難之。

時帝體不平,將行郊祀,而殷挾震主之勢在左右,眾心忌之。

壬申,帝力疾御滋德殿,殷入起居,遂執之。

下制誣殷謀以郊祀日作亂,流登州,出城,殺之。

命鎮寧節度使鄭仁誨詣鄴都安一撫;仁誨利殷家財,擅殺殷子,遷其家屬於登州。

>[42]>王殷每次出入,隨從經常有數百人。

王殷請求如數配給鎧甲兵器以備巡邏之用,後周>太祖對此感到為難。

當時太祖身一體欠安,將要舉行祭祀天地的典禮,而王殷挾持功高震主之勢在天子左右,眾人心中忌恨他。

壬申(二十六日),太祖竭力支撐帶病的身一子坐在滋德殿,王殷進入問安,於是拘捕了他。

頒下制書誣稱王殷密謀在祭祀天地那天發動叛亂,流放登州>,剛出京城,便殺死了他。

命令鎮寧節度使>鄭仁誨到鄴都>進行安一撫,鄭仁誨貪圖王殷家產,擅自一殺死王殷的兒子,並將他的家屬遷到登州>。

[43]唐祠部郎中、知制誥徐鉉言貢舉初設,不宜遽罷,乃復行之。

>[43]南唐>祠部郎中、知制誥徐鉉進言貢舉制度剛開始設立,不應馬上停止,於是又實行。

先是,楚州刺史田敬洙請修白水塘溉田以實邊,馮延己以為便。

李德明因請大辟曠土為屯田,修復所在渠塘堙廢者。

吏因緣侵擾,大興力役,奪民田甚眾,民悉怨無訴。

徐鉉以白唐主,唐主命鉉按視之,鉉籍民田悉歸其主。

或譖鉉擅作威福,唐主怒,流鉉舒州。

然白水塘竟不成。

>在此之前,楚州刺史>田敬洙請示修理白水>塘灌溉田地來充實邊疆,馮延己認為有利。

李德明因此請示大力開闢空曠土地作為屯田,修復當地已經埋沒廢棄的灌渠水塘。

官吏乘機侵擾百姓,大興徭役,奪取民田很多,百姓憂愁,怨恨無處訴說。

徐鉉將情況稟報南唐>主,南唐>主命令徐鉉檢查視察,徐鉉沒收官吏所侵吞的民田全部歸還原主。

有人進讒言說徐鉉擅自作主,濫施恩威,南唐>主發怒,將徐鉉發配舒州。

這樣白水>塘終於沒能修成。

唐主又命少府監馮延魯巡撫諸州,右拾遺徐鍇表延魯無才多罪,舉措輕淺,不宜奉使。

唐主怒,貶鍇校書郎、分司東都。

鍇,鉉之弟也。

南唐>主又命少府>監馮延魯巡視安一撫各州,左拾遺>徐鍇上表彈亥力馮延魯沒有才能卻有許多罪行,舉止輕浮淺薄,不適宜奉命出使。

南唐>主大怒,將徐鍇貶為校書郎>、分司東都。

徐鍇是徐鉉的弟弟。

[44]道州盤容洞蠻酋盤崇聚眾自稱盤容州都統,屢寇郴、道州。

>[44]>道州盤容洞蠻酋長盤崇聚集部眾自稱盤容州都統,屢次侵犯郴州、道州。

[45]乙亥,帝朝享太廟,被袞冕,左右掖以登階,才及一室,酌獻,俯首不能拜而退,命晉王榮終禮。

是夕,宿南郊,疾尤劇,幾不救,夜分小愈。

>[45]>乙亥(二十九日),後周>太祖祭祀太廟,穿戴袞衣冠冕,由左右人攙扶著登上台階,才到一室,剛斟酒進獻,便低下頭不能行拜而退下令,命令晉王郭榮完成祭祀。

當晚,住宿南郊,病情格外加重,幾乎沒救了,夜半時稍有好轉。

顯德元年(甲寅、954)

>顯德元年(甲寅、公元954>年)

[1]春,正月,丙子朔,帝祀圜丘,僅能瞻仰致敬而已,進爵奠幣皆有司代之。

大赦,改元。

聽蜀境通商。

>[1]>春季,正月,丙子朔(初一),後周>太祖到圜丘祭天,僅能抬頭瞻仰表示致敬而已,進獻酒爵、奠放幣帛都由有關官員代勞。

宣佈實行大赦,改換年號。

同意後蜀>在邊境通商貿易。

[2]戊寅,罷鄴都,但為天雄軍。

>[2]>戊寅(初三),撤銷鄴都>,只設天雄軍。

[3]庚辰,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

時群臣希得見帝,中外恐懼,聞晉王典兵,人心稍安。

>[3]>庚辰(初五),晉王郭榮加官兼侍中>,管理京城內外兵馬事務。

當時群臣很少能見到後周>太祖,所以朝廷內外驚恐害怕,聽說晉王掌管軍隊,人心漸漸趨於平靜。

[4]軍士有流言郊賞薄於唐明宗時者,帝聞之,壬午,召諸將至寢殿,讓之曰:「朕自即位以來,惡衣菲食,專以贍軍為念;府庫蓄積,四方貢獻,贍軍之外,鮮有贏餘,汝輩豈不知之!今乃縱兇徒騰口,不顧人主之勤儉,察國之貧乏,又不思己有何功而受賞,惟知怨望,於汝輩安乎!」皆惶恐謝罪,退,索不逞者戮之,流言乃息。

>[4]>軍隊將士中有流言說郊祀的賞賜比後唐>明宗時少,後周>太祖聞悉,壬午(初七),召集眾將到寢殿,責備說:「朕從即位以來,節衣縮食,專門把保證軍隊供給放在心上。

國庫的積蓄,四方的貢獻,除去供一應軍隊之外,很少有剩餘,你們難道不知曉!如今卻縱容兇惡之徒亂說,全然不顧念君主的勤勉儉樸,體察國家的貧窮匱乏,又不想想自己有什麼功勞而接受賞賜,只知抱怨,你們於心能安嗎!」眾將都惶恐告罪,退下,搜索軍中不逞之徒立即殺戮,流言蜚語於是平息。

[5]初,帝在鄴都,奇一愛一小吏曹翰之才,使之事晉王榮;榮鎮澶州,以為牙將。

榮入為開封尹,未即召翰,翰自至,榮怪之。

翰請間言曰:「大王國之儲嗣,今主上寢疾,大王當入侍醫藥,柰何猶決事於外邪!」榮感悟,即日入止禁中。

丙戌,帝疾篤,停諸司細務皆勿奏,有大事,則晉王榮稟進止宣行之。

>[5]>當初,後周>太祖在鄴都>時,格外喜一愛一小吏曹翰的才能,讓他事奉晉王郭榮;郭榮鎮守澶州>,任命他為牙將。

郭榮入朝任開封尹,沒有立即召來曹翰,曹翰卻自己到了,郭榮很奇怪。

曹翰請求私下進言,說:「大王是國家的繼承人,如今主上患病臥一床一,大王應當入宮侍侯醫治用一藥,怎麼還在外面處理決定事務呢!」郭榮醒悟,當天進入住在宮中。

丙戌(十一日),後周>太祖病情危重,停理各部門具體事務,全部不得奏報,有重大事情,則由晉王郭榮稟報可否而宣旨實行。

[6]以鎮寧節度使鄭仁誨為樞密使、同平章事。

>[6]>任命鎮寧節度使>鄭仁誨為樞密使、同平章事>。

[7]戊子,以義武留後孫行友、保義留後韓通、朔方留後馮繼業皆為節度使。

通,太原人也。

>[7]>戊子(十三日),任命義武留後孫行友、保義留後韓通、朔方留後馮繼業都為節度使>。

韓通是太原人。

[8]帝屢戒晉王曰:「昔吾西征,見唐十八陵無不發掘者,此無他,惟多藏金玉故也。

我死,當衣以紙衣,斂以瓦棺;速營葬,勿久留宮中;壙中無用石,以甓代之;工人役徒皆和雇,勿以煩民;葬畢,募近陵民三十戶,蠲其雜徭,使之守視;勿修下宮,勿置守陵宮人,勿作石羊、虎、人、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

』汝或吾違,吾不福汝。」

又曰:「李洪義當與節鉞,魏仁浦勿使離樞密院。」

>[8]後周>太祖屢次告誡晉王說:「從前我西征時,看到唐朝十八座皇陵沒有不被發掘的,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多藏金銀寶玉的緣故。

我死後,定當用紙衣給我穿上,用土燒的棺材收斂我;迅速辦理安葬,不要久留宮中;墓一穴一中不要用石頭,拿磚代替;工匠役徒都由官府出錢僱傭,不要麻煩百姓;安葬完畢,招募靠近陵墓的百姓三十家,免除他們的各種徭役,讓他們看守陵墓;不要修建地下宮室,不要設置守陵宮人,不要造石羊、石虎、石人、石馬,只刻一塊石碑立在陵前,寫上:『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

』你如果違背我的話,我就不施福給你。」

又說:「李洪義應當授予符節和斧鉞,魏仁浦不要讓他離開樞密院>。」

[9]庚寅,詔前登州刺史周訓等塞決河。

先是,河決靈河、魚池、酸棗、陽武、常樂驛、河陰、六明鎮、原武,凡八口。

至是,分遣使者塞之。

>[9]>庚寅(十五日),詔令前登州刺史>周訓等堵塞黃河決口。

此前,黃河在靈河、魚池、酸棗、陽武、常樂驛、河陰、六明鎮、原武決口,共八個口。

到這時,分別派遣使者去堵塞。

[10]帝命趣草制,以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王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壬辰,宣制畢,左右以聞,帝曰:「吾無恨矣!」以樞密副使王仁鎬為永興軍節度使,以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領武信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樊一愛一能領武定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何徽領昭武節度使。

重進年長於晉王榮,帝召入禁中,屬以後事,仍命拜榮,以定君臣之分。

是日,帝殂於滋德殿,秘不發喪。

乙未,宣遺制。

丙申,晉王即皇帝位。

>[10]後周>太祖命令趕快起草制書,任命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王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壬辰(十七日),宣佈制書完畢,左右的人將此事奏告後周>太祖,太祖說:「我沒有遺憾了。」

任命樞密副使王仁鎬為永興>軍節度使>,任命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兼任武信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樊一愛一能兼任武定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兼任昭武節度使>。

李重進年齡大於晉王郭榮,太祖召他入宮中,托付後事,並命他拜見郭榮,以確定君臣之間的名分。

當天,後周>太祖死於滋德殿,封鎖消息不發喪。

乙未(二十日),宣佈大祖遺制。

丙申(二十一日),晉王即皇帝位。

[11]初,靜海節度使吳權卒,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文立。

是月,始請命於南漢,南漢以昌文為靜海節度使兼安南都護。

>[11]>當初,靜海節度使>吳權去世,兒子吳昌岌繼位;吳昌岌去世,弟弟吳昌文繼位。

此月,開始向南漢請求任命,南漢任命吳昌文為靜海節度使>兼安南都護>。

[12]北漢主聞太祖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

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將萬餘騎如晉陽。

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一團一柏南趣潞州。

>[12]北漢>主聽說後周>太祖去世,極為高興,圖謀大舉入侵後周>,派遣使者到契丹請求出兵。

二月,契丹派遣它的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率領一萬多騎兵前往晉陽>。

北漢>主親自領兵三萬,任命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軍隊從一團一柏南下趕赴潞州。

[13]蜀左匡聖馬步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安思謙譖殺張業,廢趙廷隱,蜀人皆惡之;蜀主使將兵救王景崇,思謙逗橈無功,內慚懼,不自安。

自張業之誅,宮門守衛加嚴,思謙以為疑己,言多不遜。

思謙典宿衛,多殺士卒以立威。

蜀主閱衛士,有年尚壯而為思謙所斥者,復留隸籍,思謙殺之,蜀主不能平。

思謙三子,、嗣、裔,倚父勢暴橫,為國人患。

翰林使王藻屢言思謙怨望,將反,丁巳,思謙入朝,蜀主命壯士擊殺之,及其三子。

藻亦坐擅啟邊奏,並誅之。

>[13]後蜀>左匡聖馬步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安思謙進讒言殺害張業,廢黜趙廷隱,蜀人都痛恨他。

後蜀>主派他領兵救援王景>崇,安思謙徘徊觀望而無戰功,內心慚愧恐懼,自感不安。

從張業被誅殺以後,宮門守衛更加嚴密,安思謙認為這是懷疑自己,說話多有不敬。

安思謙統領>皇宮警衛,多殺士兵來樹立自己的權威。

後蜀>主查閱衛士名冊,有年紀還輕而被安思謙所斥退的,便又留下歸入簿籍,安思謙卻殺死這些衛士,後蜀>主深感不平。

安思謙有三個兒子:安、安嗣、安裔,倚仗父親權勢殘暴橫行,成為國人一大患。

翰林>使王藻屢次奏言安思謙懷恨在心,準備謀反,丁巳(十二日),安思謙上朝,後蜀>主命壯士擊殺他,以及他的三個兒子。

王藻也因犯有擅自啟拆邊關奏報的罪,一同遭誅殺。

[14]北漢兵屯梁侯驛,昭義節度使李筠遣其將穆令均將步騎二千逆戰,筠自將大軍壁於太平驛。

張元徽與令均戰,陽不勝而北,令均逐之,伏發,殺令均,俘斬士卒千餘人。

筠遁歸上一黨一,嬰城自守。

筠,即李榮也,避上名改焉。

>[14]北漢>軍隊屯駐梁侯驛,昭義節度使>李筠派遣將軍穆令均帶領步兵、騎兵二千人迎戰,李筠自己率領大部隊在太平驛安下營壘。

張元徽與穆令均交戰,假裝打不過而逃跑,穆令均追逐,北漢>伏兵突然出擊,殺死穆令均,俘虜斬殺士兵一千多人。

李筠逃歸上一黨一,據城自守。

李筠就是李榮,為避周世宗>郭榮的名諱而改了名。

世宗聞北漢主入寇,欲自將兵御之,群臣皆曰:「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

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

帝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

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

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一卵一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

帝不悅。

惟王溥勸行,帝從之。

後周世宗>聽說北漢>主領兵入侵,準備親自率領軍隊抵抗,朝廷群臣都說:「劉崇從平陽逃跑以來,勢力縮小,士氣沮喪,必定不敢親自再來。

陛下新近即位,為帝不久,人心容易動搖,不宜輕易出動,應該命令將領去抵抗。」

世宗說:「劉崇慶幸我國有大喪,輕視朕年輕新近即位,頗有吞併天下之心,這次必定親自前來,朕不可不前往。」

馮道>一再爭辯,世宗說:「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未嘗不親自出征,朕何敢苟且偷安!」馮道>說:「不知陛下能不能成為唐太宗>?」

世宗說:「以我的兵力的強大,打敗劉崇猶如大山壓碎雞蛋罷了。」

馮道>說:「不知陛下能不能成為大山?」

世宗不高興。

只有王溥鼓勵出征,世宗聽從他的話。

[15]三月,乙亥朔,蜀主加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孫漢韶武信節度使,賜爵樂安郡王,罷軍職。

蜀主懲安思謙之跋扈,命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等十人分典禁兵。

>[15]>三月,乙亥朔(初一),後蜀>主下令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孫漢韶加官武信節度使>,賜爵位樂安郡王,免去軍事職務。

後蜀>主鑒於安思謙專橫跋扈的教訓,命令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等十人分別統領>禁兵。

[16]北漢乘勝進一逼一十潞州。

丁丑,詔天雄節度使符彥卿引兵自磁州固鎮出北漢軍後,以鎮寧節度使郭崇副之;又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引兵自晉州東北邀北漢,以保義節度使韓通副之;又命馬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樊一愛一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一團一練使符彥能將兵先趣澤州,宣徽使向訓監之。

重贊,憲州人也。

>[16]北漢>軍隊乘勝推進一逼一十近潞州。

丁丑(初三),後周世宗>詔令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領兵從磁州固鎮出現在北漢>軍隊後面,任命鎮寧節度使>郭崇為副職,又詔令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從晉州東北攔截北漢>軍隊,任命保義節度使>韓通為副職,又命馬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樊一愛一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及義成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一團一練使符彥能領兵先趕赴澤州,宣徽使向訓監督各部。

白重贊是憲州人。

[17]辛巳,大赦。

>[17]>辛巳(初七),後周>實行大赦。

[18]癸未,帝命馮道奉梓宮赴山陵,以鄭仁誨為東京留守。

>[18]>癸未(初九),後周世宗>命馮道>護送太祖靈柩前往山陵,任命鄭仁誨為東京>留守。

乙酉,帝發大梁;庚寅,至懷州。

帝欲兼行速進,控鶴都指揮使真定趙晁私謂通事舍人鄭好謙曰:「賊勢方盛,宜持重以挫之。」

好謙言於帝,帝怒曰:「汝安得此言!必為人所使,言其人則生,不然必死。」

好謙以實對,帝命並晁械於州獄。

壬辰,帝過澤州,宿於州東北。

>乙酉(十一日),後周世宗>從大梁出發,庚寅(十六日),到達懷州>。

世宗想日夜兼程快速前進,控鶴都指揮使>真定人趙晁私下對通事舍人鄭好謙說:「賊寇氣勢正在強盛之時,應該穩健持重來挫敗它。」

鄭好謙講給世宗聽,世宗發怒說:「你從哪裡得到這話!必定是被人所支使,說出那人就活,不然定叫你死。」

鄭好謙據實回答,世宗命令將他連同趙晁一起關押在懷州>監獄。

壬辰(十八日),世宗經過澤州,住宿在州城東北。

北漢主不知帝至,過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軍於高平之南。

癸巳,前鋒與北漢軍遇,擊之,北漢兵卻;帝慮其遁去,趣諸軍亟進。

北漢主以中軍陳於巴公原,張元徽軍其東,楊袞軍其西,眾頗嚴整。

時河陽節度使劉詞將後軍未至,眾心危懼,而帝志氣益銳,命白重進與侍衛馬步都虞候李重進將左軍居西,樊一愛一能、何徽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將一精一騎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將禁兵衛帝。

帝介馬自臨陳督戰。

北漢>主不知後周世宗>到達,所以經過潞州時沒有進攻,領兵向南,當晚,軍隊駐紮在高平城南。

癸巳(十九日),後周>前鋒部隊與北漢>軍隊相遇,發起攻擊,北漢>軍隊後退。

世宗顧慮敵軍逃跑,催促各路軍隊急速前進。

北漢>主率中軍在巴公原擺開陣勢,張元徽率軍在東邊,楊袞率軍在西邊,部眾十分嚴整。

這時後周>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後續部隊尚未到達,大家心感危險懼怕,而世宗意志情緒更加堅決,命令白重進與侍衛馬步都虞候李重進率領左路軍隊在西邊,樊一愛一能、何徽率領右路軍隊在東邊,向訓、史彥超率領一精一銳騎兵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兵保衛世宗。

世宗騎著披甲的戰馬親臨陣前督戰。

北漢主見周軍少,悔召契丹,謂諸將曰:「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

諸將皆以為然。

楊袞策馬前望周軍,退謂北漢主曰:「敵也,未可輕進!」北漢主奮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

袞默然不悅。

時東北風方盛,俄而忽轉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使>司天監李義白北漢主云:「時可戰矣。」

北漢主從之。

樞密直學士王得中扣馬諫曰:「義可斬也!風勢如此,豈助我者邪!」北漢主曰:「吾計已決,老書生勿妄言,且斬汝!」麾東軍先進,張元徽將千騎擊周右軍。

北漢>主看到北周>軍隊人數少,後悔召來契丹軍隊,對眾將說:「我獨自用漢家軍隊就可破敵,何必再用契丹!今天不但可以戰勝周軍,而且還可以讓契丹心悅誠服。」

眾將都認為說得對。

楊袞驅馬向前觀望北周>軍隊,退下來對北漢>主說:「是勁敵啊,不可輕易冒進!」北漢>主揚起兩頰長鬚說:「時機不可喪失,請您不必多言,試看我出戰!」楊袞沉默不快。

這時東北風正大,一會兒忽然轉成南風,北漢>樞密副使王延嗣派司天監李義稟報北漢>主說:「現在可以開戰了。」

北漢>主聽從所言。

樞密直學士王得中牽住馬勸諫說:「李義應該斬首!風向這樣,哪裡是在助我呢!」北漢>主說:「我的主意已定,老書生不要胡言亂語,再說將殺你的頭!」指揮東面軍隊首先推進,張元徽率領一千騎兵攻擊北周>右路軍隊。

合戰未幾,樊一愛一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

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

太祖皇帝時為宿衛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謂張永德曰:「賊氣驕,力戰可破也!鮑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

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從之,各將二千人進戰。

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一靡一。

內殿直夏津馬仁謂眾曰:「使乘輿受敵,安用我輩!」躍馬引弓大呼,連斃數十人,士氣益振。

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言於帝曰:「賊勢極矣,將為我擒,願陛下按轡勿動,徐觀諸將破之。」

即引數百騎進陷陳。

>交戰不多時,樊一愛一能、何徽帶著騎兵首先逃跑,右路軍隊潰敗,一千多步兵脫一下盔甲口呼萬歲,向北漢>投降。

後周世宗>看到形勢危急,自己帶貼身親兵冒著流矢飛石督戰。

宋太祖>皇帝趙匡胤當時任後周>警衛將領,對同伴說:「主上如此危險,我等怎麼能不拼出一性一命!」又對張永德說:「賊寇只不過氣焰囂張,全力作戰可以打敗!您手下有許多能左手射箭的士兵,請領兵登上高處出擊作為左翼,我領兵作為右翼攻擊敵軍。

國家安危存亡,就在此一舉。」

張永德聽從,各自率領二千人前進戰鬥。

宋太祖>皇帝身先士卒,快馬衝向北漢>前鋒,士兵拚死戰鬥,無不以一當百,北漢>軍隊潰敗。

內殿直夏津人馬仁對部眾說:「讓皇上受敵攻擊,那還用我們幹什麼!」躍馬奔騰,拉弓發射,大聲呼喊,連續擊斃數十人,士氣愈發振奮。

殿前右番行首馬全對世宗說:「賊寇氣勢已經盡了,將要被我們擒獲,望陛下抓住韁繩別動,慢慢觀看眾將如何擊破賊寇。」

立即率領數百騎兵前進深入敵陣。

北漢主知帝自臨陳,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

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

元徽,北漢之驍將也,北軍由是奪氣。

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北漢主自舉赤幟以收兵,不能止。

楊袞畏周兵之強,不敢救,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

北漢>主得知後周世宗>親臨戰陣,便嘉獎重賞張元徽,催促他乘勝進兵。

張元徽前往攻陣,坐騎摔倒,被後周>士兵所殺。

張元徽是北漢>有名的猛將,北漢>軍隊因此喪失士氣。

這時南風越刮越大,後周>士兵奮勇爭先,北漢>軍隊大敗,北漢>主親自高舉紅旗來收集軍隊,還是不能制止潰敗。

楊袞害怕後周>軍隊的強大,不敢救援,而且痛恨北漢>主的大話,便保全軍隊而撤退。

樊一愛一能、何徽引數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

帝遣近臣及親軍校追諭止之,莫肯奉詔,使者或為軍士所殺,揚言:「契丹大至,官軍敗績,餘眾已降虜矣。」

劉詞遇一愛一能等於塗,一愛一能等止之,詞不從,引兵而北。

時北漢主尚有餘眾萬餘人,阻澗而陳,薄暮,詞至,復與諸軍擊之,北漢兵又敗,殺王延嗣,追至高平,僵一屍一滿山谷,委棄御物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紀。

>樊一愛一能、何徽領數千騎兵向南逃奔,箭上弦、刀出鞘,搶掠軍用物資,負責運送的役徒驚慌奔逃,跑失、死亡的很多。

後周世宗>派遣身邊大臣以及貼身軍校追趕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