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莊宗:[1]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後宮迎於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莊宗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莊宗

後唐紀三後唐莊宗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

[1]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後宮迎於七里亭。

蜀主入妃嬪中作回鶻隊入宮。

丁酉,出見群臣於文明殿,泣下沾襟,君臣相視,竟無一言以救國患。

[1]十一月,丙申(初七),前蜀主回到成都,朝廷百官和宮中妃嬪們到七里亭迎接。

前蜀主走到妃嬪的中間效仿回紇人排的隊回到宮中。

丁酉(初八),前蜀主在文明殿會見大臣,淚水沾濕了衣襟,君臣相視,竟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解救國難的話。

戊戌,李紹琛至利州,修桔柏浮梁。

昭武節度使林思諤先棄城奔閬州,遣使請降。

甲辰,魏王繼岌至劍州,蜀武信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宗壽以遂、合、渝、瀘、昌五州降。

戊戌(初九),李紹琛到達利州,修好了桔柏的浮橋。

昭武節度使林思諤在此以前己經棄城逃到閬州,現在又派遣使者來請求投降。

甲辰(十五日),魏王李繼岌到了劍州,前蜀國的武信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宗壽率遂、合、渝、瀘、昌五州投降。

王宗弼至成都,登大玄門,嚴兵自衛。

蜀主及太后自往勞之,宗弼驕慢無復臣禮。

乙巳,劫遷蜀主及太后後宮諸王於西宮,收其璽綬,使親吏於義興門邀取內庫金帛,悉歸其家。

其子承涓杖劍入宮,取蜀主一寵一姬數人以歸。

丙午,宗弼自稱權西川兵馬留後。

王宗弼到成都後,登上了大玄門,嚴兵自衛。

前蜀主和太后親自去慰勞他,王宗弼很傲慢,沒有向前蜀主回拜臣下之禮。

乙巳(十六日),王宗弼劫持前蜀主、太后以及後宮諸王,把他們遷至西宮,沒收了他們的璽印,同時讓前蜀主的親信官吏在義興門領取內庫的金帛,全部讓他們回家。

王宗弼的兒子王承涓持劍進入宮中,領著幾個前蜀主一寵一愛一的姬妾回到家中。

丙午(十七日),王宗弼自稱代理西川兵馬留後。

李紹琛進至綿州,倉庫民居己為蜀兵所燔,又斷綿江浮梁,水深,無舟楫可渡,紹琛謂李嚴曰:「吾縣軍深入,利在速戰。

乘蜀人破膽之時,但得百騎過鹿頭關,彼且迎降不暇;若俟修繕橋樑,必留數日,或教王衍堅閉近關,折吾兵勢,儻延旬浹,則勝負未可知矣。」

乃與嚴乘馬浮渡江,從兵得濟者僅千人,溺死者亦千餘人,遂入鹿頭關;丁未,進據漢州;居三日,後軍始至。

李紹琛進至綿州,那裡的倉庫民居己被前蜀兵所燒燬,綿江浮橋也被前蜀兵切斷,由於水深,又沒有舟船,李紹琛對李嚴說:「我們孤軍深入敵境,只有速戰才對我們有利。

乘蜀軍心驚膽戰時,只需要一百個騎兵速過鹿頭關,他們連出來投降的時間都沒有。

如果等修好橋再進攻,一定要在這裡住幾天,或許有人教王衍堅固地封鎖鹿頭關,挫我軍士氣,倘若延緩十天,那麼勝負就難以預測了。」

於是就和李嚴騎馬渡江,跟從他們的士卒渡過去的僅有一千人,被淹死的也有一千餘人,接著他們攻進鹿頭關。

丁未(十八日),佔據了漢州,在那裡住了三天,後面的部隊才到達。

宗弼遣使以幣馬牛酒勞軍,且以蜀主書遺李嚴曰:「公來吾即降。」

或謂嚴:「公首建伐蜀之策,蜀人怨公深入骨髓,不可往。」

嚴不從,欣然馳入成都,撫諭吏民,告以大軍繼至。

蜀君臣後宮皆慟哭。

蜀主引嚴見太后,以母妻為托。

宗弼猶城為守備,嚴悉命撤去樓櫓。

王宗弼派遣使者拿著錢財、馬牛、灑肉去尉勞後唐軍,並把前蜀主的信送給李嚴,信中說:「你來了我就投降。」

有人對李嚴說:「你首先提出討伐蜀國的策略,蜀國人對你恨之入骨,你千萬不可。」

!李嚴沒有聽從這個人的意見,仍高高興興地直奔成都。

他到了成都,安一撫一慰恤那裡官吏和百姓,告訴他們大軍將相繼到來。

前蜀國的君臣以及後宮妻妾們聽後都痛器流涕。

前蜀主領著李嚴去見太后,把他的母親和妻子托附給他。

王宗弼仍然堅守在城上,李嚴命令他撤除所有的高台。

己酉,魏王繼岌至綿州,蜀主命翰林學士李吳草降表,又命中書侍郎、司平章事王鍇草降書,遣兵部侍郎歐陽彬奉之以迎繼岌及郭崇韜。

己酉(二十日),魏王李繼岌到達綿州,前蜀主命令翰林學士李昊起草降表,又命令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鍇起草降書,派遣兵部侍郎歐陽彬拿著這些表章、書信迎接李繼岌和郭崇韜。

王宗弼稱蜀君臣久欲歸命,而內樞密使宋光嗣、景潤澄、宣徽使李周輅、歐陽晁熒惑蜀主;皆斬之,函首送繼岌。

又責文思殿大學士、禮部尚書、成都尹韓昭佞諛,梟於金馬坊門。

內外馬步都指揮兼中書令徐延瓊、果州一團一練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顧在及諸貴戚皆惶恐,傾其家金帛一妓一妾以賂宗弼,僅得免死。

凡素所不快者,宗弼皆殺之。

王宗弼說前蜀國的君主大臣們早就相歸服於後唐,而內樞密使宋光嗣、景潤澄、宣徽使李周輅、歐陽晃迷惑前蜀主。

他已把這些人斬殺,將他們的頭裝起來送交李繼岌。

又對文思殿大學士、禮部尚書、成都尹韓昭的一奸一巧諂諛進行了譴責,並將他在金馬坊門處以極刑。

內外馬步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徐延瓊、果州一團一練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顧在以及皇宮貴戚們都惶恐不安,用家裡的全部金帛一妓一妾來賄賂王宗弼,這樣才得以免死。

凡是王宗弼平素不喜歡的人,都把他們殺了。

辛亥,繼岌至德陽。

宗弼遣使奉箋,稱已遷蜀主於西第,安一撫軍城,以俟王師。

又使其子承班以蜀主後宮及珍玩賂繼岌及郭崇韜,求西川節度使,繼岌曰:「此皆我家物,奚以獻為!」留其物而遣之。

辛亥(二十二日),李繼岌到達德陽。

王宗弼派遣使者送去書信,說已經把前蜀主遷到他西邊的住宅裡,安一撫了城中的軍隊,以等待大王軍隊的到來。

又派他的兒子王承班用前蜀主妻妾及珍貴玩物來賄賂李繼岌和郭崇韜,請求能任用他為西川節度使。

李繼岌說:「這些都是我家的東西,怎麼用這些東西作為貢獻呢?」

把他送來的東西留下而把來人送走了。

李紹琛留漢州八日以俟都統,甲寅,繼岌至漢州,王宗弼迎謁;乙卯,至成都。

丙辰,李嚴引蜀主及百官儀衛出降於陞遷橋,蜀主白衣、銜璧、牽羊,草繩縈首,百官衰、徒跣、輿櫬,號哭俟命。

繼岌受璧,崇韜解縛,焚櫬,承製釋罪;君臣東北向拜謝。

丁巳,大軍入成都。

崇韜禁軍士侵掠,市不改肆。

自出師至克蜀,凡七十日。

得節度十,州六十四,縣二百四十九,兵三萬,鎧仗、錢糧、金銀、繒綿共以千萬計。

李紹琛在漢州住了八天等待李繼岌的到來,甲寅(二十五日),李繼岌到達漢州,王宗弼迎拜李繼岌。

乙卯(二十六日),李繼岌到達成都。

丙辰(二十七日),李嚴領著前蜀主以及百官、儀仗和衛士在陞遷橋投降。

前蜀主穿著白衣服,口裡含一著玉璧,手裡牽著羊,用草繩攀繞著頭。

百官們身穿喪服,光著腳,用車子拉著空棺,他們都大聲號哭著等待李繼岌的命令。

李繼岌接受了前蜀主的玉璧,郭崇韜解一開了前蜀主脖子上的草繩,並把那些空棺都燒掉,按照後唐帝的旨意,免除他們的罪過,並釋放了他們。

前蜀國君臣都向著東北面拜謝了後唐帝。

丁巳(二十八日),後唐軍進入成都。

郭崇韜禁止士卒進行搶掠,街市上照常貿易往來。

從後唐出兵到攻克前蜀國,共用了七十天。

取得十個節度使、六十四個州、二百四十九個縣,俘獲三萬十卒,鎧仗、錢糧、金銀、繒帛等數以千萬計。

高季興聞蜀亡,方食,失匕箸,曰:「是老夫之過也。」

梁震曰:「不足憂也。

唐主得蜀益驕,亡無日矣,安不知其不為吾福!」

高季興聽說前蜀國已被消滅,他正在吃飯,跌落了勺子和筷子,他說:「這是老夫我的過錯啊!」梁震說:「不必擔憂。

唐主得到蜀國以後就會更加驕傲,不過多久就會滅亡,哪裡能知道他不是為我們謀福呢?」

楚王殷聞蜀亡,上表稱:「臣已營衡麓之間為菟裘之地,願上印綬以保餘齡。」

上優詔慰諭之。

楚王馬殷聽說前蜀國被消滅,向後唐帝上表說:「我已經把衡麓地區治理成我告老退隱的地方,希望交出印綬來保全我的有生之年。」

後唐帝下了一道嘉將詔書安慰了他一番。

[2]平蜀之功,李紹琛為多,位在董璋上;而璋素與郭崇韜善,崇韜數召璋與議軍事。

紹琛心不平,謂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樸部相從,反囁於郭公之門,謀相傾害。

吾為都將,獨不能以軍法斬公邪!」璋訴於崇韜。

十二月,崇韜表璋為東川節度使,解其軍職。

紹琛愈怒,曰:「吾冒白刃,陵險陰,定兩川,璋乃坐有之邪!」乃見崇韜言:「東川重地,任尚書有文武才,宜表為帥。」

崇韜怒曰:「紹琛反邪,何敢違吾節度!」紹琛懼而退。

[2]平定前蜀國的功勞,李紹琛最多,爵位也在董璋之上。

但是董璋平素和郭崇韜很好,因此郭崇韜經常召來董璋一起商議軍事。

李紹琛心中不平,就對董璋說:「我有平定蜀國的功勞,你們是平庸的隨從人員,反倒在郭公之門竊竊私語,相互謀劃排擠陷害別人。

我身為都將,難道不能以軍法把你殺掉嗎?」

董璋把這些話告訴了郭崇韜。

十二月,郭崇韜上表後唐帝任命董璋為東川節度使,解除了他的軍職。

李紹琛對此更加憤怒,說:「我冒著生命危險,翻越險阻,平定了東川、西川,董璋卻坐享其成了!」於是就找到郭崇韜說:「東川是個重要的地方,尚書任圜文武雙才,應當上表皇上任他為帥。」

郭崇韜聽後很生氣地說:「李紹琛想造反嗎?怎麼敢違犯我的指揮。」

李紹琛靶到害怕而退了回去。

初,帝遣宦者李從襲等從魏王繼岌伐蜀;繼岌雖為都統,軍中制置補署一出郭崇韜,崇韜終日決事,將吏賓客趨走盈庭,而都統府惟大將晨謁外,牙門索然,從襲等固恥之。

及破蜀,蜀之貴臣大將爭以寶貨、一妓一樂遺崇韜及其子廷誨,魏王所得,不過匹馬、束帛、唾壺、一柄一而已,從襲等益不平。

當初,後唐帝派遣宦官李從襲等跟從魏王李繼岌前往討伐前蜀。

李繼岌雖然身為都統,但軍中的經營謀劃、委任官職等全部由郭崇韜掌管,郭崇韜整天處理事務,將吏賓客們你來我往,門庭若市,而都統住的地方只有大將早晨來謁拜,牙門裡冷冷清清,李從襲等感到羞辱。

攻破前蜀國後,前蜀國的貴臣將領們爭著給郭崇韜和他的兒子郭廷誨送寶物、一妓一藝,而魏王李繼岌所得到的,只不過是一些馬匹、束帛、唾壺、一柄一等而已,李從襲等更加憤憤不平了。

王宗弼之自為西川留後也,賂崇韜求為節度使,崇韜陽許之,既而久未得,乃帥蜀人列狀見繼岌,請留崇韜鎮蜀。

從襲等因謂繼岌曰:「郭公父子專橫,今又使蜀人請已為帥,其志難測,王不可不為之備。」

繼岌謂崇韜曰:「主上倚待中如山嶽,不可離廟堂,豈肯棄元老於蠻夷之域乎!且此非余之所敢知也,請諸人詣闕自陳。」

由是繼岌與崇韜互相疑。

王宗弼自己當西川留後時,賄賂郭崇韜請求做西川節度使,郭崇韜表面上答應,但過了很久王宗弼還沒有得到這個官,於是就帶著蜀人來見李繼岌,列舉了很多理由,請求留下郭崇韜鎮守蜀地。

李從襲等因此對李繼岌說:「郭公父子十分專橫,現在又讓蜀人為自己請求統帥,他的志向難以猜透,大王對他不可沒有防備。」

李繼岌對郭崇韜說:「主上依靠你如靠大山,不可讓你離開廟堂,難道肯把元老丟棄在這蠻夷地區嗎?再說這些不是我所敢知道的,請諸位到朝遷裡自己去陳說吧!」從此李繼岌和郭崇韜之間就相互產生了猜疑。

會宋光葆自梓州來,訴王宗弼誣殺宋光嗣等;又,崇韜征犒軍錢數萬緡於宗弼,宗弼靳之,十卒怨怒,夜,縱火喧噪,崇韜欲誅宗弼以自明,已巳,白繼岌收宗弼及王宗勳、王過渥,皆數其不忠之罪,族誅之,籍沒其家。

蜀人爭食宗弼之肉。

這時正好宋光葆從梓州來到,他訴說王宗弼誣殺宋光嗣等的情況。

又趕上郭崇韜向王宗弼徵收數萬緡錢想用來慰勞軍隊,但王宗弼吝惜不肯給,士卒們非常憤怒,晚上,在王宗弼的住處放火喧鬧。

郭崇韜想殺了王宗弼來表明自己清白,己巳(初十),郭崇韜告訴李繼岌,把王宗弼、王宗、王宗渥抓起來,遣責他們的不忠之罪,然後就把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屬全部斬殺,並沒收了他們的家產。

王宗弼被殺之後,前蜀人爭搶著吃王宗弼的肉。

[3]辛未,閩忠懿王審知卒,子延翰自稱威武留後。

汀州民陳本聚眾三萬圍汀州,延翰遣右軍都監柳邕等將兵二萬討之。

[3]辛未(十二日),閩國忠懿王王審知去世,他的兒子王延翰自稱威武留後。

汀州百姓陳本糾集三萬多人包一皮圍了汀州,王延翰派遣右軍都監柳邕等率領二萬士卒前去討伐。

[4]癸酉,王承休、王宗至成都,魏王繼岌詰之曰:「居大鎮,擁強兵,何以不拒戰?」

對曰:「畏大王神武。」

曰:「然則何以不降?」

對曰:「王師不入境。」

曰:「所俱入羌者幾人?」

對曰:「萬二千人。」

曰:「今歸者幾人?」

對曰:「二千人。」

曰:「可以償萬人之死矣。」

皆斬之,並其子。

[4]癸酉(十四日),王承休、王宗到達成都,魏王李繼岌責問說:「你們駐守大鎮,擁有強兵,為什麼不抵抗?」

回答道:「害怕大王的神明威武。」

李繼岌問:「那麼為什麼不投降?」

答道:「大王的軍隊沒有進入境內。」

李繼岌問:「你們進入羌地共有多少人?」

答曰:「一萬兩千人。」

李繼岌又問:「現在回來的有多少人?」

他們回答說:「二千人。」

李繼岌最後說:「現在是報答死去的一萬人的時候了。」

於是就把王承休等人以及他們的兒子全部殺死。

[5]丙子,以知北都留守事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促召赴洛陽。

帝議選北都留守,樞密承旨段徊等惡鄴都留守張憲,不欲其在朝廷,皆曰:「北都非張憲不可。

憲雖有宰相器,今國家新得中原,宰相在天子目前,事有得失,可以改更,比之北都獨系一方安危,不為重也。」

乃徙憲為太原尹,知北都留守事。

以戶部尚書王正言為興唐尹,知鄴都留守事。

正言昏耄,帝以武德使史彥瓊為鄴都監軍,彥瓊,本伶人也,有一寵一於帝。

魏、博等六州軍旅金谷之政皆決於彥瓊,威福自恣,陵忽將佐,自正言以下皆諂事之。

[5]丙子(十七日),任命知北都留守事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並催促他去洛陽。

後唐帝和人商議推選一個北都留守,樞密承旨段徊等討厭鄴都留守張憲,不想讓他回朝廷,於是段徊等說:「北都留守非張憲不可。

張憲雖然有做宰相的才能,但是現在國家剛剛得到中原地區,宰相天天在天子眼前,萬一事情有所得失,可以更改,和北都獨擋一面的安危來比,宰相不是什麼重要職務。」

於是調張憲出任太原尹,主持北都留守事務。

任命戶部尚書王正言為興唐尹,主持鄴都留守事務。

王正言年老糊塗,因些後唐帝任命武德使史彥瓊為鄴都監軍。

史彥瓊本來是個藝人,在後唐帝面前很受一寵一。

魏、博等六州軍旅的錢糧大政都由史彥瓊來決定,他作威作福,恣情放縱,侵侮將佐,自王正言以下的人,都巴結侍奉他。

[6]初,帝得魏州銀槍效節都近八千人,以為親軍,皆勇悍無敵。

夾河之戰,實賴其用,屢立殊功,常許以滅梁之日大加賞賚。

既而河南平,雖賞賚非一,而士卒恃功,驕恣無厭,更成怨望。

是歲大饑,民多流亡,租賦不充,道路塗潦,漕輦艱澀,東都倉廩空竭,無以給軍士。

租庸使孔謙日於上東門外望諸州漕運,至者隨以給之。

軍士乏食,有雇妻鬻子者,老弱采蔬於野,百十為群,往往餒死,流言怨嗟,而帝游畋不息。

己卯,獵於白沙,皇后、皇子、後宮畢從。

庚辰,宿伊闕;辛巳,宿潭泊;壬午,宿龕澗;癸未,還宮。

時大雪,吏卒有僵仆於道路者。

伊、汝間饑尤甚,衛兵所過,責其供餉,不得,則壞其什器,撤其室廬以為薪,甚於寇盜,縣吏皆竄匿山谷。

[6]當初,後唐帝得到魏州禁衛軍近八千人,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信部隊,這些人作戰十分勇敢,天下無敵。

在黃河兩岸作戰時,確實全靠他們,他們曾多次建立大功,後唐帝經常答應等到消滅了梁國,大加賞賜。

在平定了河南以後,雖然賞賜不止一次,但士卒們依仗有功,驕傲放縱,貪得無厭,對唐帝心懷不滿。

這一年,莊稼收成不好,老百姓離鄉背井,收上來的糧租賦稅很不充足,道路上到處是積水,水陸兩路都不暢通,東都的糧倉已空,沒有東西可供給士卒。

租庸使孔謙每天在上東門外望諸州從水上運來的糧食,只要一到,隨時就發給他們。

士卒們由於缺乏糧食,有人嫁妻賣子;年老和體弱的人們在野外挖采野菜來充飢,有的十幾人為一群,有的百來人為一群,這些人往往被餓死在外,人們經常慨歎憤恨,後唐帝卻在外面不停地遊玩打獵。

己卯(二十日),後唐帝在白沙打獵,皇后、皇子以及後宮妃妾們都跟隨著他。

庚辰(二十一日),住在伊闕。

辛巳(二十二日),住在潭泊。

壬午(二十三日),住在龕澗。

癸未(二十四日),回到宮內。

當時正下大雪,官吏士卒有人凍僵跌倒在道路上。

伊、汝之間饑荒尤其嚴重,禁衛所經過的地方,都要當地百姓供給糧餉,如果得不到,就破壞他們的日常用具,把他們的房屋拆掉當柴,比盜賊敵人都厲害,甚至縣裡的官吏們都逃到山谷之間躲藏起來。

[7]有白龍見於漢宮;漢主改元白龍,更名曰龔。

[7]有人在南漢宮裡看見白龍。

於是南漢主就改年號為「白龍」,自己也改名叫龔。

[8]長和驃信鄭遣其布燮鄭昭淳求婚於漢,漢主以女增城公主妻之。

長和即唐之南詔也。

[8]長和驃信鄭是派遣他的布燮鄭昭淳向南漢求婚,南漢主把他的女兒增城公主嫁給了他。

長和就是唐朝時的南詔國。

[9]成德節度使李嗣源入朝。

[9]後唐成德節度使李嗣源回到朝中。

[10]閏月,己丑朔,孟知祥至洛陽,帝一寵一待甚厚。

[10]閏十二月,己丑朔(初一),孟知祥到達洛陽,後唐帝對待他十分優厚。

[11]帝以軍儲不足,謀於群臣,豆盧革以下皆莫知為計。

吏部尚書李琪上疏,以為:「古者量入以為出,計農而發兵,故雖有水旱之災而無匱乏之憂。

近代稅農以養兵,未有農富給而兵不足,農捐瘠而兵豐飽者也。

今縱未能省租稅,苟除折納、紐配之法,農亦可以小休矣。」

帝即敕有司如琪所言,然竟不能行。

[11]因為軍隊的儲備不充足,後唐帝與大臣商議,豆盧革以下的大臣們都想不出辦法。

吏部尚書李琪上疏,認為:「古時候是根據收入的多少來決定支出的多少,根據農時的忙閒來發動戰爭,所以即使發生了水旱災害,也不會出現缺乏糧草的憂慮。

近來是靠農民的稅賦來供養軍隊,不可能有農民富足而軍隊供需不足,或是農民因飢餓而死,而士卒卻豐衣足食的。

現在即使不能減少農民的租稅,如果能夠免除折納和紐配的交租方法,農民也可以稍微得到休整。」

後唐帝馬上按照李琪所講的,敕令主管吏官吏照辦,然而終究沒能執行。

[12]丁酉,詔蜀朝所署官四品以上降授有差,五品以下才地無取者悉縱歸田里;其先降及有功者,委宗韜隨事獎任,又賜王衍詔,略曰:「固當裂土而封,必不薄人於險。

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12]丁酉(初九),後唐帝下詔,凡前蜀的官員在四品以上者按不同情況降職安排,凡在五品以下而又沒有什麼才能可取者一律放回家鄉。

率先投降的和有功勞的人,委託郭崇韜按照具體情況來獎勵和委任。

後唐帝又賜詔王衍,大概意思說:「本來應當割出一塊地來封給你,而且一定不會少於別人。

日、月、星三辰在上,一句話也不欺騙你。」

[13]庚子,彰武、保大節度使兼中書令高萬興卒,以其子保大留後允韜為彰武留後。

[13]庚子(十二日),彰武、保大節度使兼中書令高萬興雲世。

任命他的兒子保大留後高允韜為彰武留後。

[14]帝以軍儲不充,欲如汴洲,諫官上言:「不如節儉以足用,自古無就食天子。

今楊氏未滅,不宜示以虛實。」

乃止。

[14]因為軍隊儲備不足,後唐帝打算到汴州。

諫官上書說:「不如節儉一些來滿足軍隊的需要,自古以來就沒有天子到處找吃飯地方的。

現在楊氏還沒有消滅,不應把我們的虛實暴露給他們。」

後唐帝便打消了去汴州的行動。

[15]辛亥,立皇弟存美為邕王,存霸為永王,存禮薛王,存渥為申王,存為睦王,存確為通王,存紀為雅王。

[15]辛亥(二十三日),立皇弟李存美為邕王,李存霸為永王,李存禮為薛王,李存渥為申王,李存為睦王,李存確為通王,李存紀為雅王。

[16]郭崇韜素疾宦官,嘗密謂魏王繼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馬亦不可乘,況任宦官!宜盡去之,專用士人。」

呂知柔竊一聽,聞之,由是宦官皆切齒。

[16]郭崇韜平素就嫉恨宦官,曾暗中對魏王李繼岌說:「大王他日得到天下,騸了的馬都不能騎,更何況任用宦官!應當把他們全部辭去,專門起用士人。」

呂知柔正好在外面偷一聽到郭崇韜的話,宦官們因此對郭崇韜都恨得咬牙切齒。

時成都雖下,而蜀中盜賊群起。

佈滿山林。

崇韜恐大軍既去,更為後患,命任圜、張筠分道招討,以是淹留未還。

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韜不出郊迎,及見,禮節又倨,延嗣怒。

李從襲謂延嗣曰:「魏王,太子也;主上萬福,而郭公專權如是。

郭廷誨擁徒出入,日與軍中饒將、蜀土豪傑狎飲,指天畫地,近聞白其父請表己為蜀帥;又言『蜀地富饒,大人宜善自為謀。

』今諸軍將校皆郭氏之一黨一,王寄身於虎狼之口,一朝有變,吾屬不知委骨何地矣。」

因相向垂涕。

延嗣歸,具以語劉後。

後泣訴於帝,請早救繼岌之死。

當時成都雖然被攻取,但蜀中盜賊四起,佈滿山林。

郭崇韜提心大軍撤離,成為後患,命令任圜、張筠分路去招撫討伐他們,郭崇韜於是停留下來沒有回洛陽,唐帝派宦官向延嗣催促,郭崇韜沒有到郊外去迎接,見了向延嗣後,禮節又十分傲慢,向延嗣十分生氣。

李從襲對向延嗣說:「魏王是太子,主上多福,而郭公如此獨一裁,郭廷誨和他的同一黨一們經常往來,每天和軍隊中勇敢的將領們、蜀地的豪傑們喝酒胡混,指天畫地、胡吹亂捧。

近來又聽說他讓父親郭崇韜上表請求為蜀帥,又說『蜀地非常富饒,大人應當為自己妥善地謀劃一番』。

現在諸軍將領都是郭氏的同一黨一,大王寄身在虎狼之口,一旦有變,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骨頭丟在什麼地方啊!」於是面對面地痛哭流涕。

向延嗣回到洛陽之後,把這些情況全部告訴了劉後,劉後邊哭邊告訴給後唐帝,並請求及早挽救李繼岌,使他免於一死。

前此帝聞蜀人請崇韜為帥,已不平,至是聞延嗣之言,不能無疑。

帝閱蜀府庫之籍,曰:「人言蜀中珍貨無算,何如是之微也?」

延嗣曰:「臣聞蜀破,其珍貨皆入於崇韜父子,崇韜有金萬兩,銀四十萬兩,錢百萬緡,名馬千匹,他物稱是,廷誨所取,復在其外;故縣官所得不多耳。」

帝遂怒形於色。

及孟知祥將行,帝語之曰:「聞郭崇韜有異志,卿到,為朕誅之。」

知祥曰:「崇韜,國之勳舊,不宜有此。

俟臣至蜀察之,苟無他志則遣還。」

帝許之。

在此以前,後唐帝聽到蜀人請求郭崇韜做他們的統帥,心中已經憤憤不平,這時又聽到向延嗣的這番話,不能不表示懷疑。

後唐帝查看前蜀府庫的帳簿時,說:「人們都說蜀中的珍寶無法計算,為什麼帳簿上這麼少呢?」

向延嗣說:「我聽說蜀國被攻破以後,珍寶都到了郭崇韜父子的手中,郭崇韜有黃金一萬兩,白銀四十萬兩,錢百萬串,名貴的馬一千匹,其他的東西與此相當。

至於郭廷誨所拿到的還在這些之外。

所以朝廷所得到的並不很多。」

於是後唐帝臉上流露出憤怒的表情。

等到孟知祥將要出發到成都時,後唐帝對他說:「聽說郭崇韜有異心,你到了那裡,幫我把他殺掉。」

孟知祥說:「郭崇韜是國家的有功之臣,不應這樣處理。

等我到了蜀地觀察他一段,如果沒有異心就送他回來。」

後唐帝答應了。

壬子,知祥發洛陽。

帝尋復遣衣甲庫使馬彥馳詣成都觀崇韜去就,如奉詔班師則已,若有遷延跋扈之狀,則與繼岌圖之。

彥見皇后,說之曰:「臣見向延嗣言蜀中事勢憂在朝夕,今上當斷不斷,夫成敗之機,間不容髮,安能緩急稟命於三千里外乎!」皇后復言於帝,帝曰:「傳聞之言,未知虛實,豈可遽爾果決!」皇后不得請,退,自為教與繼岌,令殺崇韜。

知祥行至石壕,彥夜叩門宣詔,促知祥赴鎮,知祥竊歎曰:「亂將作矣!」乃晝夜兼行。

壬子(二十四日),孟知祥從洛陽出發。

不久,後唐帝又派衣甲庫使馬彥迅速趕到成都觀察郭崇韜到底願不願離開那裡。

如果能按照後唐帝的命令班師回朝則已,如果拖延時間或表現出飛揚跋扈的樣子,就和李繼岌一起把他殺掉。

馬彥見到皇后,勸她說:「我看如果象向延嗣所說蜀中形勢,憂患就在朝夕,現在皇上當斷不斷,成敗的時機,間不容髮,怎麼能夠在三千里之外不顧緩急請示呢?」

皇后又把這些告訴了後唐帝,後唐帝說:「道聽途說的話,不能判斷是真是假,怎麼可以倉促作出決定呢?」

皇后的請求未得允准,只好退出。

她自己給李繼岌寫了個告諭,命領他殺死郭崇韜。

孟知祥到達石,馬彥黑夜敲開他的門宣佈了後唐帝的命令,催他趕住成都,孟知祥私下歎息地說:「亂子將要發生了。」

於是他日夜兼程,趕赴成都。

[17]初,楚王殷既得湖南,不征商旅,由是四立商旅輻湊。

湖南地多鉛鐵,殷用軍都判官高郁策,鑄鉛鐵為錢,商旅出境,無所用之,皆易他貨而去,故能以境內所餘之物易天下百貨,國以富饒。

湖南民不事桑蠶,郁命民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杼大盛。

[17]當初,楚王馬殷得到湖南時,不徵收商人的稅,因此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聚集在這裡。

湖南盛產鉛、鐵,馬殷採納了軍都判官高郁的策略,把鉛和鐵鑄造成當地使用的貨幣,商人一離開楚境,這些貨幣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所以他們就用錢買成其他東西帶走,這樣就能夠用境內所剩餘的東西換成天下的各種貨物,楚國因此富裕起來了。

湖南的百姓們不從事桑蠶業,高郁就命令交稅的人們以絹帛來代替錢,不久,民間的織布業大大盛行起來。

[18]吳越王遣使者沈致書,以受玉冊、封吳越國王告於吳,吳人以其國名與己同,不受書,遣還。

仍戒境上無得通吳越使者及商旅。

[18]吳越王錢派遣使者沈給吳國送來一封信,把接受玉冊、被封為吳越國王的事告訴了吳國。

吳國人認為他的國名和自己國家的名字相同,拒不接受吳越王的信,把沈送了回去。

並且告誡邊境不得讓吳越國的使者和商人通過。

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上之上天成元年(丙戌、926)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

[1]春,正月,庚申,魏王繼岌遣李繼、李嚴部送王衍及其宗族百宮數千人詣洛陽。

[1]春季,正月,庚申(初三),魏王李繼岌派遣李繼、李嚴帶領人馬把王衍及其家族、百官數千人送到洛陽。

[2]河中節度使、尚書令李繼麟自恃與帝故舊,且有功,帝待之厚,苦諸伶宦求丐無厭,遂拒不與。

大軍之征蜀也,繼麟閱兵,遣其子領德將之以從。

景進與宦官譖之曰:「繼麟聞大軍起,以為討己,故驚懼,閱兵自衛。」

又曰:「崇韜所以敢倔強於蜀者,與河中陰謀,內外相應故也。」

繼麟聞之懼,欲身入朝以自明,其所親止之,繼麟曰:「郭侍中功高於我。

今事勢將危,吾得見主上,面陳至誠,則讒人獲罪矣。」

癸亥,繼麟入朝。

[2]河中節度使、尚書令李繼麟依仗自己和後唐帝是老朋友,而且有戰功,後唐帝給他的待遇也很豐厚,但苦於那些伶人宦官經常向他求乞而且貪得無厭,於是就拒絕不給。

大軍征伐前蜀時,李繼麟檢閱部隊,派他的兒子李令德率領部隊跟隨著他。

景進和宦官們誣陷他說:「李繼麟聽說大軍將要出發,他認為是來討伐自己,所以他感到驚鞏害怕,並檢閱他的部隊準備自衛。」

又說:「郭崇韜之報以敢在蜀中直傲不屈於人,是他和河中有陰謀,內外相應的緣故。」

李繼麟聽到這些話後感到害怕,打算親自到朝廷裡講個明白,他的親信們阻止了他。

李繼麟說「郭崇韜功勞比我高。

現在的勢態很危急,我得去見皇上,當面說清我對他的忠誠,這樣,那些說別人壞話的人就會受到懲罰。」

癸亥(初六),李繼麟到了朝廷。

[3]魏王繼岌將發成都,令任圜權知留事,以俟孟知祥。

諸軍部署已定,是日,馬彥至,以皇后教示繼岌,繼岌曰:「大軍垂發,彼無釁端,安可為此負心事!鮑輩勿復言。

且主上無敕,獨以皇后教殺招討使,可乎?」

李從襲等泣曰:「既有此跡,萬一崇韜聞之,中途為變,益不可救矣。」

相與巧陳利害,繼岌不得已從之。

甲子旦,從襲以繼岌之命召崇韜計事,繼岌登樓避之。

崇韜方升階,繼岌從者李環撾碎其首,並殺其於廷誨、廷信。

外人猶未之知。

都統推官滏陽李崧謂繼岌曰:「今行軍三千里外,初無敕旨,擅殺大將,大王柰何行此危事!獨不能忍之至洛陽邪?」

繼岌曰:「公言是也,悔之無及。」

崧乃召書吏數人,登樓去梯,矯為敕書,用蠟印宣之,軍中粗定。

崇韜左右皆竄匿,獨掌書記滏陽張礪詣魏王府慟哭久之。

繼岌命任圜代崇韜總軍政。

[3]魏王李繼岌將從成都出發,命令任圜暫管留下的事情,等待孟知祥的到來。

各路軍隊已部署好,就在這一天裡,馬彥來到成都,把皇后的告諭拿給李繼岌看,李繼岌說:「大軍將要出發,郭崇韜也沒有什麼跡象,怎麼可以做這種對不起人的事呢?你們不能再說這種話了。

況且皇上也沒有命令,僅憑皇后的告諭就把招討使殺死,這樣做可以嗎?」

李從襲等哭著說:「既然有了這種跡象,萬一郭崇韜聽說以後,中途發生了變化,那就更不可以挽救了。」

於是李從襲等一起花言巧語地向李繼岌陳說利害,李繼岌不得已只好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甲子(初七)晨,李從襲以李繼岌的命令召見郭崇韜議事,李繼岌上樓躲避。

郭崇韜剛要上台級,跟隨李繼岌的李環擊碎了他的頭,並殺死了他的兒子郭廷海、郭廷信。

外面的人還不知道這件事。

都統推官滏陽李崧對李繼岌說:「現在部隊將要出發在三千里之外,一開始就沒有皇上的命令而擅自一殺死大將,大王怎麼可以做出這種危險的事情!難道不能忍一忍到洛陽再說嗎?」

李繼岌說:「你說得很對,但後悔也來不及了。」

於是李崧召集了好幾個書吏來,登上樓,然後把梯子撤去,假造一個皇帝的命令,又用蠟摹刻了個印扒上,才對外宣諭,這樣軍中才稍稍安定下來。

而郭崇韜的左右親信們都逃跑躲藏起來,只有掌書記滏陽人張礪到魏王府痛哭了很長時間。

李繼岌任命任圜代替郭崇韜總管軍政。

[4]魏王通謁李廷安獻蜀樂工二百餘人,有嚴旭者,王衍用為蓬州刺史,帝問曰:「汝何以得刺史?」

對曰:「以歌。

帝使歌而善之,許復故任。

[4]魏王通知李廷安獻上前蜀國的樂工二百餘人,其中有個叫嚴旭的,王衍用他為蓬州刺史。

後唐帝問他說:「你是怎麼才當上刺史的?」

嚴旭回答說:「我用唱歌。」

後唐帝讓他唱歌,認為他唱得好,答應恢復他過去的職務。

[5]戊辰,孟知祥至成都。

時新殺郭崇韜,人情未安,知祥慰撫吏民,犒賜將卒,去留帖然。

[5]戊辰(十一日),孟知祥到達成都。

當時剛剛殺死郭崇韜,人心還沒有安定下來,孟知祥安一撫官民,慰勞賞賜將士,無論他們願意留下還是離開這裡,都順從其意願。

[6]閩人破陳本,斬之。

[6]閩人打敗陳本,並斬殺了他。

[7]契丹主擊女真及勃海,恐唐乘虛襲之,戊寅,遣梅老鞋裡來修好。

[7]契丹主向女真和勃海國發起進攻,但又害怕後唐兵乘虛而入。

戊寅(二十一日),派遣梅老鞋裡來後唐互通友好。

[8]馬彥還洛陽,乃下詔暴郭崇韜之罪,並其子廷說、廷讓、廷議,於是朝野駭惋,群議紛然,帝使宦者潛察之。

保大節度使睦王存,崇韜之婿也;宦者欲盡去崇韜之一黨一,言「存對諸將攘臂垂泣,為崇韜稱冤,言辭怨望。」

庚辰,幽存於第,尋殺之。

[8]馬彥回到洛陽,後唐帝下詔公佈郭崇韜的罪行,並殺其子郭廷說、郭廷讓、郭廷議,朝廷內外驚駭惋惜,議論紛紛,後唐帝派宦官們偷偷地去察看情況。

保大節度使睦王李存是郭崇韜的女婿。

宦官們想全部清除郭崇韜的同一黨一,說:「李存對著諸位將領捋衣出臂,痛哭流涕,為郭崇韜申冤,他的言辭對朝廷很不滿。」

庚辰(二十三日),把李存拘禁在他的住宅裡,不久就把他殺掉了。

景進言:「河中人有告變,言李繼麟與郭崇韜謀反;崇韜死,又與存連謀。」

宦官因共勸帝速除之,帝乃徙繼麟為義成節度使,是夜,遣蕃漢馬步使朱守殷以兵圍其第,驅繼麟出徽安門外殺之,復其姓名曰朱友謙。

友謙二子,令德為武信節度使,令錫為忠武節度使;詔魏王繼岌誅令德於遂州,鄭州刺史王思同誅令錫於許州,河陽節度使李紹奇誅其家人於河中。

紹奇至其家,友謙妻張氏帥家人二百餘口見紹奇曰:「朱氏宗族當死,願無濫及平人。」

乃別其婢僕百人,以其族百口就刑。

張氏又取鐵券以示紹奇曰:「此皇帝去年所賜也,我婦人,不識書,不知其何等語也。」

紹奇亦為之慚。

友謙舊將史武等七人,時為刺史,皆坐族誅。

景進說:「河中有人來告說,李繼麟和郭崇韜陰謀反叛。

郭崇韜死了之後,又和李存聯合謀劃。」

因此宦官們一起勸說後唐帝盡快把他們清除掉,於是後唐帝調李繼麟任義成節度使,當天夜裡,又派遣蕃漢馬步使朱守殷用兵包一皮圍了李繼麟的住宅,一逼一十迫李繼麟走出徽安門外面,把他殺掉,恢復他原來的姓名朱友謙。

朱友謙有兩個兒子,朱令德為武信節度使。

朱令錫為忠武節度使。

後唐帝下詔讓魏王李繼岌在遂州殺掉朱令德,讓鄭州刺史王思同在許州殺掉朱令錫,讓河陽節度使李紹奇在河中把他的家人殺掉。

李紹奇來到朱友謙的家,朱友謙的妻子張氏帶領二百餘口家人來見李紹奇,她說:「朱氏宗族該死,但希望不要錯誤地把平民也殺掉。」

於是把她家的一百多名奴僕分出來,另外一百多口族人就走上了刑場。

張氏又拿出後唐帝頒賜給朱友謙的世代可享受特殊待遇的鐵契來給李紹奇看,並對李紹奇說:「這是皇上去年賞賜的,我是個婦道人家,不認識字,不知道這上面寫的是什麼。」

李紹奇為之感到慚愧。

朱友謙的舊將史武等七人,當時都是刺史官,也都作為同族而被殺掉。

時洛中諸軍饑窘,妄為謠言,伶官采之以聞於帝,故朱友謙、郭崇韜皆及於禍。

成德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嗣源亦為謠言所屬,帝遣朱守殷察之;守殷私謂嗣源曰:「令公勳業振主,宜自圖歸藩以遠禍。」

嗣源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無所可避,皆委之於命耳。」

時伶宦用事,勳舊人不自保,嗣源危殆者數四,賴宣徽使李紹宏左右營護,以是得全。

當時洛中各軍飢餓困迫,編造了些謠言,伶官們收集起來告訴後唐帝,所以朱友謙、郭崇韜都因此遭禍。

成德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嗣源也屬於被謠言中傷的一類人物,後唐帝派遣朱守殷去偵察他。

朱守殷私下對李嗣源說:「你的功業,威振皇帝,應該自己安排一個歸宿,離開是非之地。」

李嗣源說:「我的良心沒有對不起天地的,不管是禍是福,都沒有什麼可躲避的,全靠命運的安排了。」

當時是伶人宦官掌權,有功勞的故舊都不能自保,李嗣源已有多次處於危險地位,全靠宣徽使李紹宏及其左右的保護營救才得以保全。

[9]魏王繼岌留馬步都指揮使陳留李仁罕、馬軍都指揮使東光潘仁嗣、左廂都指揮使趙廷隱、右廂都指揮使浚儀張業、牙內指揮使文水武漳、驍銳指揮使平恩李延厚戍成都。

甲申,繼岌發成都,命李紹琛帥萬二千人為後軍,行止常差中軍一捨。

[9]魏王李繼岌留下馬步都指揮使陳留人李仁罕、馬軍都指揮使東光人潘仁嗣、左廂都指揮使趙廷隱、右廂都指揮使浚儀人張業、牙內指揮使文水人武漳、驍銳指揮使平恩人李延厚戍守在成都。

甲申(二十八日),李繼岌從成都出發,命令李紹琛率領一萬兩千人為他的後援部隊,在路上行進或休息時,經常和中軍相距三十里遠。

[10]二月,己丑朔,以宣徽南院使李紹宏為樞密使。

[10]二月,己丑朔(初一),任命宣徽南院使李紹宏為樞密使。

[11]魏博指揮使楊仁將所部兵戍瓦橋,逾年代歸,至貝州,以鄴都空虛,恐兵至為變,敕留屯貝州。

[11]魏博指揮使楊仁率領他所屬的部隊戍守在瓦橋,一年以後換他回來,走到貝州,後唐帝認為鄴都很空虛,怕他的部隊回來後發生變化,於是下令讓他們駐守在貝州。

時天下莫知郭崇韜之罪,民間訛言云:「崇韜殺繼岌,自王於蜀,故族其家。」

朱友謙子建徽為澶州刺史,帝密敕鄴都監軍史彥瓊殺之。

門者白留守王正言曰:「史武德夜半馳馬出城,不言何往。」

又訛言云:「皇后以繼岌之死歸咎於帝,已弒帝矣,故急召彥瓊計事。」

人情愈駭。

當時天下的還不知道郭崇韜的罪行,民間傳訛說:「離崇韜殺死了李繼岌,在蜀自己稱了王,所以才把他的全家殺掉。」

朱友謙的兒子朱建徽是澶州刺史,後唐帝秘密命令鄴都監軍史彥瓊去殺死了他。

看守城門的人對留守王正言說:「史彥瓊半夜騎著馬出了城,沒有說他向哪裡去。」

又有人傳訛說:「皇后把李繼岌的死歸咎於唐帝,已經把唐帝殺死了,所以火急召見史彥瓊去商量事情。」

人們感到更加驚駭。

楊仁部兵皇甫暉與其徒夜博不勝,因人情不安,遂作亂,劫仁曰:「主上所以有天下,吾魏軍力也;魏軍甲不去體,馬不解鞍者十餘年,今天下已定,天子不念舊勞,更加猜忌。

遠戍逾年,方喜代歸,去家咫尺,不使相見。

今聞皇后弒逆,京師已亂,將士願與公俱歸,仍表聞朝廷。

若天子萬福,興兵致討,以吾魏博兵力足以拒之,安知不更為富貴之資乎!」仁不從,暉殺之;又劫小校,不從,又殺之。

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聞亂,衣不及帶,逾垣而走,暉追及,曳其足而下之,示以二首,在禮懼而從之。

亂兵遂奉以為帥,焚掠貝州。

暉,魏州人;在禮,涿州人也。

詰旦,暉等擁在禮南趣臨清、永濟、館陶,所過剽掠。

楊仁的部下皇甫暉和他的朋友夜裡賭一博沒能贏,因為人心不安,於是乘機作亂。

他威脅楊仁說:「主上所以能夠佔有天下,全靠我們魏軍的力量。

魏軍將士不曾脫一去鎧甲、戰馬不曾解下馬鞍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天下已經平定,天子不但不想我們過去的功勞,反而更加猜忌我們。

我們在邊遠的地方戍守了一年多,剛剛高興地把我們換回來,離家已經很近,卻不讓和家人相見。

現在聽說皇后已經殺了皇帝,京師大亂,將士們希望和你一起回去,並且請求你上表朝廷。

如果天子有福沒死,興兵討伐我們,憑我們魏博的兵力足以抵禦他們,怎麼能知道這不是重新獲得富貴的機會呢?」

楊仁不從,於是皇甫暉殺了楊仁。

皇甫暉又威脅一個小校官,小校官也不從,皇甫暉又把小校官殺死。

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聽說已叛亂,衣帶還沒來得及系就翻牆逃跑,皇甫暉追上,拉住他的腳把他從牆上拖下來,把殺死的兩個人頭給他看,趙在禮害怕就順從了。

於是叛亂的軍隊就奉趙在禮為統帥,焚燒搶掠了貝州。

皇甫暉是魏州人。

趙在禮是涿州人。

第二天早晨,皇甫暉等保護著趙在禮向南直奔臨清、永濟、館陶,他們所經過的地方都被搶劫一空。

壬辰晚,有自貝州來告軍亂將犯鄴都者,都巡檢使孫鐸等亟詣史彥瓊,請授甲乘城為備。

彥瓊疑鐸等有異志,曰:「告者雲今日賊至臨清,計程須六日晚方至,為備未晚。」

孫鐸曰:「賊既作亂,必乘吾未備,晝夜倍道,安肯計程而行!請僕射帥眾乘城,鐸募勁兵千人伏於王莽河逆擊之,賊既勢挫,必當離散,然後可撲討也。

必俟其至城下,萬一有一奸一人為內應,則事危矣。」

彥瓊曰:「但嚴兵守城,何必逆戰!」是夜,賊前鋒攻北門,弓一弩一亂髮。

時彥瓊將部兵宿北門樓,聞賊呼聲,即時驚潰。

彥瓊單騎奔洛陽。

壬辰(初四)的晚上,有人從貝州來報告說亂軍將侵犯鄴都,都巡檢使孫鐸等急忙到了史彥瓊那裡,請求授予武器登城防備。

史彥瓊懷疑孫鐸等有其他想法,說:「報告的人說亂賊今天到了臨清,按照里程計算,六日晚才能到這裡,到時再做防備也不晚。」

孫鐸說:「亂賊既然已反叛,一定乘我們沒有防備的時候日夜兼程,怎麼肯按裡數來走呢?請僕射率領大家登上城牆,孫鐸我招募一千一精一壯兵士埋伏一在王莽河畔來襲擊他們,賊勢被我們挫敗,一定會逃散,然後可以全面討伐他們。

如果一定要等他們來到城下才作防備,萬一有內一奸一和他們相呼應,那就危險了。」

史彥瓊說:「只需用嚴兵守城,何必出去迎戰?」

當天晚上,亂兵的前鋒攻打鄴城北門,弓一弩一亂髮。

當時史彥瓊所率部屬在北門樓上,聽到亂兵的呼喊聲,當時就被嚇散了。

史彥瓊單人匹馬逃奔到洛陽。

癸巳,賊入鄴都,孫鐸等拒戰不勝,亡去。

趙在禮據宮城,署皇甫暉及軍校趙進為馬步都指揮使,縱兵大掠。

進,定州人也。

癸巳(初五),亂兵進入鄴都,孫鐸等人奮力抵禦,不能取勝,於是都逃跑了。

趙在禮佔據了宮城,安排皇甫暉和軍校趙進為馬步都指揮使,放縱士卒大肆搶掠。

趙進是定州人。

王正言方據案召吏草奏,無至者,正言怒,其家人曰:「賊已入城,殺掠於市,吏皆逃散,公尚誰呼!」正言掠曰:「吾初不知也。」

又索馬,不能得,乃帥僚佐步出府門謁在禮,再拜請罪。

在禮亦拜,曰:「士卒思歸耳,尚書重德,勿自卑屈!」慰諭遣之。

王正言正伏案準備召集官吏來起草奏書,沒有人來,王正言很生氣,家人對他說:「亂賊已經進入城內,在街市上又殺又搶,官吏們都逃散了,您還叫誰呢?」

王正言驚訝地說:「我從來不知道這個情況。」

他要人備馬,沒有得到。

於是就帶領他左右的官吏走出府門拜見趙在禮,拜了又拜,向趙在禮請罪。

趙在禮也回拜了他們,說:「只是士卒們想回家,尚書重德,不要自己卑躬屈膝!」安慰了他們一番就把他們送走了。

眾推在禮為魏博留後,具奏其狀。

北京留守張憲家在鄴都,在禮厚撫之,遣使以書誘憲,憲不發封,斬其使以聞。

大家都推舉趙在禮為魏博留後,把他的情況上奏給後唐帝。

北京留守張憲的家在鄴都,趙在禮用豐厚的禮物撫一慰了他的家屬,然後派遣使者送給來引一誘張憲,張憲連信都沒拆就把使者殺了,然後向朝廷報告。

[12]甲午,以景進為銀青光綠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

[12]甲午(初六),任命景進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

[13]丙申,史彥瓊至洛陽。

帝問可為大將者於樞密使李紹宏,紹宏復請用李紹欽,帝許之,令條上方略。

紹欽所請偏裨,皆梁舊將,己所善者,帝疑之而止。

皇后曰:「此小事,不足煩大將,紹榮可辦也。」

帝乃命歸德節度使李紹榮將騎三千詣鄴招撫,亦征諸道兵,備其不服。

[13]丙申(初八),史彥瓊到達洛陽。

後唐帝問樞密使李紹宏誰可以任為大將,李紹宏再次請求起用李紹欽,後唐帝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命令李紹欽逐條送上他的計謀策略。

李紹欽所請求使用的將佐們,都是後梁的舊將領,也是他所喜歡的人,後唐帝對此很懷疑,於是此事就作罷了。

皇后說:「這是一件小事,不必麻煩大將,李紹榮就可以辦到。」

於是後唐帝命令歸德節度使李紹榮率領三千騎兵到鄴都撫一慰趙在禮等,使他們歸順朝廷,同時徵集各路部隊,以防備他們不服招撫。

[14]郭崇韜之死也,李紹琛謂董璋曰:「公復欲咕囁誰門乎?」

璋懼,謝罪。

魏王繼岌軍還至武連,遇敕使,諭以朱友謙已伏誅,令董璋將兵之遂州誅朱令德。

時紹琛將後軍在魏城,聞之,以帝不委已殺令德而委璋,大驚。

俄而璋過紹琛軍,不謁。

紹琛怒,乘酒謂諸將曰:「國家南取大梁,西定巴、蜀,皆郭公之謀而吾之戰功也;至於去逆郊順,與國家犄角以破梁,則朱公也。

今朱、郭皆無罪族滅,歸朝之後,行及我矣。

冤哉,天乎!奈何!」紹琛所將多河中兵,河中將焦武等號哭於軍門曰:「西平王何罪,闔門屠膾!我屬歸則與史武等同誅,決不復東矣。」

是日,魏王繼岌至泥溪,紹琛至劍州遣人白繼岌云:「河中將士號哭不止,欲為亂。」

丁酉,紹琛自劍州擁兵西還,自稱西川節度、三川制置等使,移檄成都,稱奉詔代孟知詳,招諭蜀人,三日間眾至五萬。

[14]郭崇韜被殺時,李紹琛曾經對董璋說:「你又準備到誰家門上去竊竊私語呢?」

董璋很害怕,認罪道歉。

魏王李繼岌的軍隊回到武連,遇到皇帝的使者,把朱友謙已經被殺死的情況告訴了李繼岌,同時傳令董璋率領部隊到遂州去誅殺朱令德。

當時李紹琛率領的後援部隊在魏城,聽到這個情況後,認為後唐帝不委派自己去殺朱令德而委派董璋,感到非常驚訝。

不一會兒,董璋經過李紹琛的軍隊,沒有拜見。

李紹琛非常生氣,借酒對諸位將領說:「皇上南面奪取大梁,西面平定巴、蜀,都是郭崇韜的計謀,我的戰功。

至於背叛梁國,歸順皇上,並和皇上一起牽制夾擊敵人,最後攻破梁國,這些是朱公的功勞。

現在朱、郭二人都被無罪滅族,回到朝廷,就輪到我了。

冤枉啊!天啊!怎麼辦呢?」

李紹琛所率部隊大部分是河中士卒,河中將焦武等在軍門口放聲痛哭,並說:「西平王朱友謙有什麼罪過,滿門被誅殺!我們回去就和史武等一樣會被誅殺,決不會再回東方來。」

這一天,魏王李繼岌到達泥溪,李紹琛到劍州派人告訴李繼岌說:「河中的將士不停地號哭,他們想叛亂。」

丁酉(初九),李紹琛從劍州率兵回到西邊,自稱西川節度、三川制置等使,並向成都發出檄文,聲稱已奉詔代替孟知祥,並招告蜀中百姓,三天之內來了五萬人。

[15]戊戌,李繼至鳳翔,監軍使柴重厚不以符印與之,促令詣闕。

[15]戊戌(初十),李繼到達鳳翔,監軍使柴重厚沒有把符信交給李繼,只是催促他趕快到皇帝那裡去。

[16]己亥,魏王繼岌至利州,李紹琛遣人斷桔柏津。

繼岌聞之,以任圜為副招討使,將步騎七千,與都指揮使梁漢、監軍李延安追討之。

[16]己亥(十一日),魏王李繼岌到達利州,李紹琛派人拆了桔柏津的浮橋。

李繼岌聽說以後,任命任圜為副招討使,率領七千名步兵騎兵,和都指揮使梁漢、監軍李延安追擊討伐他。

[17]庚子,邢州左右步直兵趙太等四百人據城自稱安國留後;詔東北面招討副使李紹真討之。

[17]庚子(十二日),邢州左右步直兵趙太等四百人佔據了邢州城,自稱是安國留後。

後唐帝下詔東北面招討副使李紹真,讓他討伐趙太。

[18]辛丑,任圜先令別將何建崇周劍門關,下之。

[18]辛丑(十三日),任圜首先命令別將何建崇攻下了劍門關。

[19]李紹榮至鄴都,攻其南門,遣人以敕招諭之,趙在禮以羊酒犒師,拜於城上曰:「將士思家擅歸,相公誠善為敷奏,得免於死,敢不自新!」遂以敕遍諭軍士。

史彥瓊戟手大罵曰:「群死賊,城破萬段!」皇甫暉謂其眾曰:「觀史武德之言,上下赦我矣。」

因聚噪,掠敕書,手壞之,守陴拒戰。

紹榮攻之不利,以狀聞,帝怒曰:「克城之日,勿遺噍類!」大發諸軍討之。

壬寅,紹榮退屯澶州。

[19]李紹榮到達鄴都,攻打鄴都南門,並派人以皇帝的詔書宣諭趙在禮等。

趙在禮用羊和酒來慰勞士卒,在城上拜他們說:「將士們思念家人擅自回來,李相公如果能真誠善意地陳奏皇上,能夠免除我們死罪,我們敢不悔過自新!」於是把後唐帝的命令告訴了全軍將士。

史彥瓊指手畫腳地大罵說:「你們這些死賊,攻破城以後把你們身砍萬段!」皇甫暉對大家說:「從史彥瓊的話來看,皇帝是不會饒恕我們的。」

因此聚眾彭噪,搶過皇帝的詔書撕碎,堅守在城上的女牆邊抵抗後唐軍。

李紹榮攻城不利,把這些情況報告了後唐帝,後唐帝聽了非常生氣地說:「攻下城的那一天,一個活人也不能留下。」

於是調集各路軍隊討伐。

壬寅(十四日),李紹榮撤退駐紮在澶州。

[20]甲辰夜,從馬直軍士王溫等五人殺軍使,謀作亂,擒斬之。

從馬直指揮使離從謙,本優人也,優名郭門高。

帝與梁相拒於得勝,募勇士挑戰,從謙應募,俘斬而還,由是益有一寵一。

帝選諸軍驍勇者為親軍,分置四指揮,號從馬直,從謙自軍使積功至指揮使。

郭崇韜方用事,從謙以叔父事之,睦王存以從謙為假子。

及崇韜、存得罪,從謙數以私財饗從馬直諸校,對之流涕,言崇韜之冤。

及王溫作亂,帝戲之曰:「汝既負我附崇韜、存,又教王溫反,欲何為也?」

從謙益懼。

既退,陰謂諸校曰:「主上以王溫之故,俟鄴都平定,盡坑若曹。

家之所有宜盡市酒肉,勿為久計也。」

由是親軍皆不自安。

[20]甲辰(十六日)夜晚,從馬直軍士王溫等五人殺死了軍使,陰謀作亂,後來把他們抓住殺了。

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本來是個唱戲的,藝名叫郭門高,後唐帝與後梁軍相持在德勝的時候,召募勇士來挑一逗後梁軍出戰,郭從謙應一召,俘獲斬殺了後梁軍士卒而還,因而後唐帝對他更加一寵一愛一。

後唐帝選擇勇敢善戰的人作為他的親信部隊,分別設置了四個指揮,號稱從馬直,郭從謙因戰功纍纍,從軍使一直升到指揮使。

當初郭崇韜剛掌權時,離從謙把他當作叔父來侍奉他,睦王李存把郭從謙當作養子。

郭崇韜、李存獲罪以後,郭從謙曾多次用自己的錢財來犒賞從馬直的各軍校,對著他們痛哭流涕,說郭崇韜死得冤枉。

等到王溫作亂時,後唐帝開玩笑地對他說:「你辜負了我而站在郭崇韜、李存一邊,又教王溫造反,你打算幹什麼呢?」

郭從謙更加害怕。

退朝後對各位軍校說:「主上因王溫作亂,等鄴都平定以後,要全部把你們坑殺。

家中所有的財產應當全部買成酒肉,不要作長遠打算了。」

因此,後唐帝的親軍士卒們都感到心裡不安。

[21]乙巳,王衍至長安,有詔止之。

[21]己巳(十七日),王衍到了長安,後唐帝命令他停留在那裡。

[22]先是,帝諸弟雖領節度使,皆留京師,但食其俸。

戊申,始命護國節度使永王存霸至河中。

[22]在此之前,後唐帝的各位兄弟雖然任節度使,但都留在京師,只依靠他們的俸祿生活。

戊申(二十日),開始命令護國節度使永王李存霸到河中。

[23]丁未,李紹榮以諸道兵再攻鄴都。

庚戌,裨將楊重霸帥眾數百登城,後無繼者,重霸等皆死。

賊知不赦,堅守無降意。

朝廷患之,日發中使促魏王繼岌東還。

繼岌以中軍一精一兵皆從任圜討李紹琛,留利州待之,未得還。

[23]丁未(十九日),李紹榮用各道的士卒再次攻打鄴都。

庚戌(二十二日),副將楊重霸率領數百名士卒登上了鄴都城,因為沒有後援,楊重霸等都戰死。

亂兵知道罪不可赦,因此一直堅守戰鬥,沒有一點投降的意思。

朝廷對這件事十分憂慮,每天都派使者催促魏王回來。

李繼岌讓中軍一精一銳的部隊都跟隨任圜討伐李紹琛去了,他留在利州等待他們,所以未能東回。

李紹榮討趙在禮久無功,趙太據邢州未下。

滄州軍亂,小校王景戡討定之。

因自為留後;河朔州縣告亂者相繼。

帝欲自征鄴都,宰相、樞密使皆言京師根本,車駕不可輕動,帝曰:「諸將無可使者。」

皆曰:「李嗣源最為勳舊。」

帝心忌嗣源,曰:「吾惜嗣源,欲留宿衛。」

皆曰:「他人無可者。」

忠武節度使張全義亦言:「河朔多事,久則患深,宜令總管進討;若倚紹榮輩,未見成功之期。」

李紹宏亦屢言之,帝以內外所薦,甲寅,命嗣源將親軍討鄴都。

李紹榮討伐趙在禮長時間沒有戰功,趙太佔據了邢州,李紹榮也未能攻下。

滄州的軍隊發生動亂,小校王景戡率軍討伐平定了滄州,自稱留後。

河朔地區的州縣接連不斷地有人來報告發生動亂。

後唐帝打算親自率軍去討伐鄴都,宰相、樞密使都說京師是國家的根本,皇帝的車駕不能輕易出動,後唐帝說:「諸位將領中沒有人可以派出去了。」

大家都說:「李嗣源是最有功勞的舊將。」

後唐帝心中忌恨李嗣源,於是說:「我一愛一惜嗣源,想留他在宮中擔任警衛。」

大家又說:「別人就都不行了。」

忠武節度使張全義也說:「河朔事多,時間長了就會變成大的憂患,應當讓李總管去討伐。

如果依靠李紹榮等人,恐怕看不到他們成功的日期。」

李紹宏也曾多次說這件事,後唐帝因為內外都推薦李嗣源,所以,甲寅(二十六日)就命令李嗣源率領皇帝的親軍前去討伐鄴都。

[24]延州言綏、銀軍亂,剽州城。

[24]延州方面報告,綏、銀地區的軍隊叛亂,並搶劫了州城。

[25]董璋將兵二萬屯綿州,會任圜討李紹琛。

帝遣中使崔延琛至成都,遇紹琛軍,紿之曰:「吾奉詔召孟郎,公若緩兵,自當得蜀。」

既至成都,勸孟知祥為戰守備。

知祥浚壕樹柵,遣馬步都使李仁罕將四萬人,驍銳指揮使李延厚將二千人討紹琛。

延厚集其眾詢之曰:「有少壯勇銳,欲立功求富貴者東!衰疾畏懦,厭行陳者西!」得選兵七百人以行。

[25]董璋率領二萬士卒駐紮在綿州,正遇上任圜討伐李紹琛。

後唐帝派遣中使崔延琛到成都,遇上了李紹琛的軍隊,欺騙他們說:「我奉皇帝命令來見孟知祥,你如果能延緩一下,自然能得到蜀地。」

他到了成都,勸孟知祥作好戰鬥準備。

孟知祥挖戰壕,樹柵壘,並派馬步都指揮使李仁罕率領四萬人、驍銳指揮使李延厚率領二千人去討伐李紹琛。

李延厚召集大家說:「有年輕體壯勇敢善戰而又想立功求得富貴的人站在東邊,年老有病、害怕而且厭倦行軍打仗的人站在西邊。」

最後率領選出的七百士卒出發。

是日,任圜軍追及紹琛於漢州,紹琛出兵逆戰;招討掌書記張礪請伏一精一兵於後,以羸兵誘之,圜從之,使董璋以東川羸兵先戰而卻。

紹琛輕圜書生,又見其後羸,極力追之,伏兵發,大破之,斬首數千級,自是紹琛入漢州,閉城不出。

這天,任圜的軍隊在漢州追到李紹琛,李紹琛出兵迎戰。

招討掌書記張礪請求把一精一銳部隊埋伏一在後面,用體弱的士卒去引一誘他們,任圜聽從了他的意見,並讓董璋用東川的弱兵先去作戰,然後再退卻。

李紹琛輕視任圜是個書生,又見他的兵弱,就奮力追擊。

伏兵出動,把李紹琛的軍隊打得大敗,斬殺了好幾千人。

從此李紹琛進入漢州,閉城不敢出來。

[26]三月,丁巳朔,李紹真奏克邢州,擒趙太等。

庚申,紹真引兵至鄴都,營於城西北,以太等徇於鄴都城下而殺之。

[26]三月,丁巳朔(初一),李紹真奏告後唐帝攻破了邢州,抓獲趙太等。

庚申(初四),李紹真率兵到達鄴都,在城西北安下營寨,把趙太等在鄴都城下示眾殺死。

[27]辛酉,以威武節度副使王延翰為威武節度使。

[27]辛酉(初五),任命威武節度副使王延翰為威武節度使。

[28]壬戌,李嗣源至鄴都,營於城西南;甲子,嗣源下令軍中,詰旦攻城。

是夜,從馬直軍士張破敗作亂,帥眾大噪,殺都將,焚營舍。

詰旦,亂兵一逼一十中軍,嗣源帥親軍拒戰,不能敵,敵兵益熾。

嗣源叱而問之曰:「爾曹欲何為?」

對曰:「將士從主上十年,百戰以得天下。

今主上棄恩任威,貝州戍卒思歸,主上不赦,云『克城之後,當盡坑魏博之軍』;近從馬直數卒喧競,遽欲盡誅其眾。

我輩初無叛心,但畏死耳。

今眾議欲與城中合勢擊退諸道之軍,請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為軍民之主。」

嗣源泣諭之,不從。

嗣源曰:「爾不用吾言,任爾所為,我自歸京師。」

亂兵拔白刃環之,曰:「此輩虎狼也,不識尊卑,今公去欲何之!」因擁嗣源及李紹真等入城,城中不受外兵,皇甫暉逆擊張破敗,斬之,外兵皆潰。

趙在禮帥諸校迎拜嗣源,泣謝曰:「將士輩負令公,敢不惟命是聽!」嗣源詭說在禮曰:「凡舉大事,須藉兵力,令外兵流散無所歸,我為公出收之。」

在禮乃聽嗣源、紹真俱出城,宿魏縣,散兵稍有至者。

[28]壬戌(初六),李嗣源到達鄴都,在城西南安下營寨。

甲子(初八),李嗣源下達命令,明晨攻打鄴都城。

這天夜裡,從馬直軍士張破敗叛亂,帶領好多人一大聲喧鬧,殺死都將,焚燒營寨。

第二天早晨,叛亂的士卒一逼一十近中軍,李嗣源率領隨身護衛部隊抵抗,抵擋不住,亂兵的氣勢更加猖狂。

李嗣源聲斥問他們說:「你們想幹什麼?」

亂兵回答說:「將士們跟隨主上已有十年,經過百戰奪得了天下。

現在主上忘恩負義,欺凌士卒,駐守在貝州的士卒只是想回家,主上不能饒恕他們,還說『攻下城以後,應當把魏博的軍隊全部坑殺』。

近來從直少數士卒爭逐喧鬧,便想很快把這些士卒殺掉。

現在大家商量想和城裡的人聯合起來,擊退各路軍隊,請主人在河南稱帝,您李嗣源在河北稱帝,成為這裡軍民的主上。」

李嗣源邊哭邊把皇帝的命令告訴他們,沒人聽從。

李嗣源說:「你們不聽我的話,任你們隨便干,我自回京師。」

叛亂的士兵們拔一出刀劍把他圍起來,並說:「這些人都是虎狼之輩,不管尊卑,你離開這裡準備去哪裡呢?」

於是簇擁著李嗣源和李紹真等進城,結果城裡的人不讓外面的兵進去,皇甫暉迎戰張破敗,張破敗被擊殺,城外的兵被打敗。

趙在禮率領各位校官迎接拜見了李嗣源,邊哭邊謝罪說:「將士們對不起您,敢不唯命是從!」李嗣源假意對趙在禮說:「凡是要做大的事情,必須借助兵力,現在城外的士卒被打散後無處可歸,我為你出去收集他們。」

趙在禮同意李嗣源和李紹真一起出城,他們住在魏縣,被擊散的士卒有一些又回來。

[29]漢州無城塹,樹木為柵。

乙丑,任圜進攻其柵,縱火焚之,李紹琛引兵出戰於金雁橋,兵敗,與十餘騎奔綿竹,追擒之。

孟知祥自至漢州犒軍,與任圜、董璋置酒高會,引李紹琛檻車至座中,知祥自酌大卮飲之,謂曰:「公已擁節旄,又有平蜀之功,何患不富貴,而求入此檻車邪!」紹琛曰:「郭侍中佐命功第一,兵不血刃取兩川,一旦無罪族誅;如紹琛輩安保首領!以此不敢歸朝耳。」

魏王繼岌既獲紹琛,乃引兵部道而東。

[29]漢州城沒有防禦一用的壕溝,只是樹立起一些木頭作為柵壘。

乙丑(初九),任圜進攻這些柵壘,並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