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

〔三國·蜀〕諸葛亮

【作者小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南)人。

東漢末年,他避亂隱居在南陽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屯兵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慕名前去邀他出來輔佐自己,凡三次才得相見。

初次見面他就向劉備提出要取得荊、益二州為基業,東連孫權,北抗曹操的方針,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從此,他就輔助劉備,從事光復漢室的大業。

章武三年(223),劉備在猇亭戰敗,病死白帝城,臨終把後事囑托給諸葛亮。

後主劉禪繼位後,蜀國軍政大事,一應由他裁決。

於是與孫吳重修舊好,結為盟國;親征孟獲,平定南中;整頓內政,充實軍資,做好北伐中原的準備。

建興五年(227),北上屯駐漢中,連年北征,「攘除奸凶,興復漢室」,直至公元二三四年,病死渭濱軍中,興復之業始終未能成功。

蜀漢滅亡後不久,陳壽纂集諸葛亮的遺文,編成《諸葛氏集》,凡二十四篇。

但根據《三國誌·蜀志·諸葛亮傳》所列載的篇目看,許多篇現已不復存在。

今傳各種諸葛亮集,系後人從史傳中采輯而成。

【題解】《前出師表》出自《三國誌·蜀志》本傳。

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一精一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

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曹魏。

臨行上書後主劉禪,強調自己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咐,以「討賊興復」作為自己的職責,並規勸後主採納忠言,和輯臣吏,勵志自振,使他能專心一致於北伐大業。

「表」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專為臣下對君王進行陳述求請時使用,類似的還有「章」、「奏」、「議」等。

本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4〕,欲報之於陛下也〔5〕。

誠宜開張聖聽〔6〕,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義〔9〕,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10〕,俱為一體,陟罰臧否〔11〕,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12〕,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14〕,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缺漏〔15〕,有所廣益。

將軍向一寵一 〔16〕,性行淑均〔17〕,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18〕,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一寵一 為督〔19〕。

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20〕,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21〕;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22〕。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23〕!侍中、尚書、長史、參軍〔24〕,此悉貞亮死節之臣〔25〕,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26〕,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27〕。

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30〕。

後值傾覆〔31〕,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32〕,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33〕。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滬〔35〕,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36〕,攘除奸凶〔37〕,興復漢室,還於舊都〔38〕。

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選自中華書局版《諸葛亮集》

先帝創建王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現在天下三分鼎立,蜀漢是那麼疲乏困頓,這真是有關生死存亡的時刻呵!然而朝庭裡侍奉衛護陛下的大臣們,在內毫不懈怠;忠貞的將士,在外奮不顧身,那是因為大家在懷念先帝對他們不同一般的賞識,要向陛下表示報答之情啊!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大家的意見,以此來光大先帝留下的德行,也使大臣們堅貞為國的正氣得到發揚;不可輕率地自己看輕自己而不加振作,言談訓諭時有失大義,以致把臣民向您盡忠規勸的言路也阻塞了。

內庭侍臣和相府官吏,都是一樣為陛下效力的,凡是有所獎懲,不應該有差異。

如果有做壞事觸犯法令科條或忠心做好事的,應該一交一 由有關官員評審應受什麼處罰或受什麼賞賜,以此來顯示陛下處事的公正賢明;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宮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侍衛之臣,都是善良誠實的人,心志都是忠貞純正的,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任用。

臣下認為宮庭中事,無論大小,全都要詢問他們,然後再執行,必定能夠補救疏漏,擴大效益。

向一寵一 將軍一品性善良公正,通曉軍事,當初曾被任用過,先帝稱讚他是個能人,所以大家醞釀著要推舉他做中部督。

臣下認為禁衛部隊的事務,無論大小,全都由他過問,一定能使軍隊協調齊心,處置合宜,各得其所。

親近賢良的臣子,疏遠奸佞小人,前漢因此而興旺強盛;親近小人,疏遠賢良的臣子,後漢因此而衰敗覆滅。

先帝活著的時候,每逢與臣下議論到這件事,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作為表示痛恨而發出歎息的。

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令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都是堅貞坦誠,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家天下的興旺,可以數著日子來等待了。

臣下本來是個平民百姓,在南陽耕田為生,只求在亂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諸侯謀求高官厚祿和顯赫的名聲。

先帝不因臣下低賤和少見識,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顧茅廬,向臣下詢問天下大事。

因此臣下為之感動,就答應為先帝效力。

後來戰事失敗,臣下在敗亡之際,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下處事謹慎,所以在臨死時把輔助陛下興復漢室的大事一交一 付給臣下。

接受先帝遺命以來,日日夜夜擔心歎息,唯恐所托無所成就,從而有損先帝明於鑒察的聲名;所以臣下在炎熱的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毛之地。

現在南方已平定,兵員裝備已充足,該帶領三軍,北進克復中原。

也許可以竭盡棉力,掃除凶殘的奸賊,光復漢家一江一 山,使長安、洛陽仍舊成為大漢王朝的首都。

這就是臣下用來報答先帝,效忠於陛下的職責。

至於權衡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進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他們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大事一交一 付給臣下,如果無所成就,就治臣下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勸勉陛下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公佈他們的過失。

陛下也應該自作打算,探求高明的道理,瞭解並接受忠正的言論,牢牢不忘先帝的遺願,臣下這就感恩不淺了。

而今快要去遠征,面對表文,不禁流下淚來,真不知自己說的是什麼。

(一江一 建中)

【註釋】

〔1〕先帝:指蜀昭烈帝劉備。

崩殂(cu粗陽):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

〔2〕益州:漢行政區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地有今四川省,甘肅省和陝西省一帶,當時治所在成都。

疲敝:貧弱。

〔3〕誠:確實是。

秋:時候,日子。

古人多以「秋」稱多事之時。

〔4〕蓋:發語詞。

〔5〕陛下:對皇帝的稱詞,表示不敢直接面對皇帝,而通過陛階下的侍從轉致的意思。

〔6〕聖:古時對皇上的尊稱。

〔7〕恢弘:發揚使之擴大。

〔8〕妄自菲薄:毫無理由地自己輕視自己。

〔9〕失義:失當,不合大義。

〔10〕宮中:指宮庭內朝中的親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類。

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長史、參軍等。

〔11〕陟(zhi秩):陞官進位。

臧否(zāngpǐ髒匹):好壞、善惡。

〔12〕犯科:觸犯法律中的科條。

〔13〕有司:有關的專管官署或官吏。

〔14〕侍中、侍郎:都是皇帝左右的親近侍臣,不僅隨從出入,還備顧問。

侍郎,即黃門侍郎。

郭攸之:南陽人,性和順,先後與費禕、董允同為侍中。

費禕(yī衣):字文偉,一江一 夏鄳(盲men)人,後主即位時為黃門侍郎,後遷侍中,位至大將軍,錄尚書事。

延熙十年,被魏降人郭述刺死。

董允:字休昭,後主即位時為黃門侍郎,尋遷侍中,以能抑制宦官黃皓,對後主多有匡助,以侍中兼尚書令。

〔15〕裨(閉b??涸鲆妗#—16〕向一寵一 :蜀大臣向朗的兄子,後主時先後任中部督和中領軍。

〔17〕淑均:善良公平。

〔18〕試用於昔日:指向一寵一 曾隨劉備伐吳,秭歸兵敗,唯他的營壘得到保全。

〔19〕舉一寵一 為督:當時蜀大臣擬推舉向一寵一 為中部督,主管宮廷禁軍的事務。

〔20〕行陣:指部隊。

〔21〕先漢:猶言前漢,西漢。

〔22〕後漢:指東漢。

〔23〕桓:東漢桓帝劉志。

靈:東漢靈帝劉宏。

〔24〕侍中:指郭攸之和費禕。

尚書:協助皇帝處理公文政務的官吏,此指陳震。

長史:丞相府主要佐官,此指張裔。

參軍:丞相府主管軍務的佐官,此指蔣琬,諸葛亮死後繼為尚書令,統領國事。

〔25〕貞亮:堅貞誠實。

亮,忠誠坦白。

〔26〕南陽:漢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

〔27〕聞達:有名聲。

〔28〕卑鄙:地位低下,少見識。

〔29〕猥(wěi偉):謙詞。

謙卑地。

枉屈:屈尊的意思。

〔30〕驅馳:喻為人效勞。

〔31〕值:遇上。

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侵荊州時,劉備在當陽長阪被擊破一事。

〔32〕這兩句指劉備當陽兵敗,退至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派諸葛亮到孫權處求助,開始孫劉的第一次聯合。

〔33〕寄:托付。

這句指劉備東伐孫吳,在秭歸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居白帝。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臨終托孤於諸葛亮,要他輔助後主劉禪,討魏興漢。

〔34〕傷:有損。

〔35〕五月渡瀘:建興三年(225)南中諸郡反叛,諸葛亮率軍出征,渡過瀘水,平定南中四郡。

瀘,瀘水,即金沙一江一 。

〔36〕駑鈍:這裡以劣馬(駑)和不鋒利的刀(鈍)來比喻才能的平庸。

〔37〕奸凶:指曹魏。

〔38〕舊都:指漢朝曾建都的長安和洛陽。

〔39〕慢:失職。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