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題解】戰國時期各國盛行養士之風,士成為社會上一種特殊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

《戰國策》

【題解】戰國時期各國盛行養士之風,士成為社會上一種特殊勢力。

最著名的養士者如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以上號稱戰國四公子),秦國呂不韋等,都廣招門客至數千人,極力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本篇所記,就是孟嘗君禮待食客馮諼,馮諼知恩報答,為孟嘗君出謀劃策、奔走效勞,使孟嘗君既獲美名,又得實益的故事。

其中矯命燒債券之舉,雖然目的是為孟嘗君收買民心,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關於這則故事,《戰國策》和《史記》的記載頗有出入。

齊人有馮諼者(1),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2),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客何好?」

曰:「客無好也。」

曰:「客何能?」

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3)。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左右以告。

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魚客(4)。」

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5)。」

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

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

對曰:「有老母。」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一習一 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6)?」

馮諼署曰:「能。」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

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7),而性<bzgwgz_001/bz>愚(8),沉於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馮諼曰:「願之。」

於是約車治裝(9),載券契而行(10),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11)?」

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

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12),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

曰:「收畢矣。」

「以何市而反?」

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

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廊,美人充下陳(13)。

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

孟嘗君曰:「市義奈何?」

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14),因而賈利之(15)。

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孟嘗君不說(16),曰:「諾,先生休矣!」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17):「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18)。」

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請為君復鑿二窟。」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19),謂梁王曰(20):「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

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

齊其聞之矣。」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繼黃金千斤(21),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22),被於宗廟之祟(23),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

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24),馮諼之計也。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戰國策·齊策四》

齊國有個叫馮諼的人,窮得沒法養活自己,請人囑托孟嘗君,願意投奔門下做個食客。

孟嘗君問:「他有什麼愛好?」

回說:「他沒什麼愛好?」

「他有什麼才幹?」

「他沒什麼才幹。」

孟嘗君笑著收下他說:「行啊。」

手下的人以為孟嘗君看不起他,給他吃粗劣的食物。

住了一段時間,馮諼靠著柱子彈他的劍,唱道:「長長的劍把,咱們回去吧!沒魚吃的啥。」

底下人報告上去。

孟嘗君說:「給他吃魚,跟中等門客一個樣。」

又住了一段時間,馮諼又彈起他的劍把,唱道:「長長的劍把,咱們回去吧!出外沒車駕。」

底下人都笑話他,又報告上去。

孟嘗君說:「給他駕車,跟上等門客一個樣。」

於是他駕著車子,舉著劍,到朋友家串門說:「孟嘗君把我當成上客。」

後來過了一陣,又彈起他的劍把,唱道:「長長的劍把,咱們回去吧!沒法照顧家。」

底下人都討厭他了,認為他貪心不知足。

孟嘗君問:「馮先生有親人嗎?」

回答說:「有個老母親。」

孟嘗君派人供給馮母吃的用的,不讓短缺。

於是馮諼不再唱了。

後來孟嘗君張貼文告徵詢家裡養的眾門客:「哪一位熟悉會計,能為我到薛邑去收債?」

馮諼寫下名字說:「我能。」

孟嘗君驚詫地問:「這位是誰?」

底下人說:「就是唱『長長的劍把,咱們回去吧』的人啊。」

孟嘗君笑道:「這位客人果然是有才幹的,我對不起他了,一直沒會過他面。」

請他相見,賠禮說:「我瑣事纏身一精一疲力倦,憂慮掛心頭昏腦脹,個性懦弱生來笨拙,埋頭於國家的事務中,對先生多有得罪。

先生不見怪我,竟有意想為我到薛邑去收債嗎?」

馮諼說:「願意。」

於是套馬備車,整理行裝,帶上債券契約啟程了,告辭說:「債收完,買些什麼回來呢?」

孟嘗君說:「看我家缺少的買吧。」

馮諼趕著馬車到薛邑,叫辦事員把該還債的鄉民們都召集攏來核對債券。

憑證全部對過,馮諼站起來,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欠的債賞賜給眾鄉民,借此把他們的債券燒了,鄉民都呼叫萬歲。

馮諼一路馬不停蹄回到齊都,大清早就求見。

孟嘗君奇怪他這麼快回來,穿衣戴冠接見他,問:「債收完了嗎?回來得為什麼這麼快啊?」

「收完了。」

「買些什麼回來了?」

馮諼說:「您說『看我家缺少的買吧』。

我暗自考慮,您宮中珍寶成堆,宮外狗馬滿圈,堂下美人都站滿了。

您家裡缺少的就是義罷了。

我私下為您買了義。」

孟嘗君說:「買義是怎麼回事?」

馮諼說:「現在您有了小小的薛邑,不把鄉民當子女般撫愛,相反還要用商人的手段取利於民。

我已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債賞賜給鄉民們,借此把債券都燒了,鄉民都喊萬歲。

這就是我為您買的義啊。」

孟嘗君不高興,說:「行了,先生算了吧!」

一年後,齊湣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使用先王的臣子做臣子。」

孟嘗君於是只好到領地薛邑。

他離薛還有百里,鄉民們扶著老的,牽著小的,在半路上迎接孟嘗君。

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終於看到了。」

馮諼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只能免它一死罷了。

現在您只有一個洞,還不能高枕無憂睡大覺。

請讓我為您再鑿兩個洞。」

孟嘗君給了他五十套車馬,五百斤黃金,向西出訪來到魏國,對魏王說:「齊國把大臣孟嘗君趕到國外,諸侯誰先迎接他,誰就能國富兵強。」

於是魏王空出了相國的位置,把原來的相國調任大將軍,派了使者,帶著黃金一千斤,車馬一百套,去騁請孟嘗君。

馮諼搶先趕著馬車回來,告誡孟嘗君說:「千斤黃金,是隆重的禮品;百套車馬,是顯貴的使者。

齊王該聽說這消息了。」

魏國的使者往返請了三次,孟嘗君堅持辭謝不去。

齊王聽說,君臣都慌了,派太傅送來黃金一千斤,彩飾紋車二輛,馬八匹,佩劍一柄,專函向孟嘗君謝罪說:「我太不慎重了,遭到祖先降下的災禍,被拍馬奉承的臣子所蒙蔽,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來幫助的。

希望您看在先王宗廟的份上,能暫且回國來治理萬民嗎?」

馮諼告誡孟嘗君說:「希望你向齊王求得先王的祭器,在薛邑建立宗廟。」

宗廟築成,馮諼回報孟嘗君說:「三個洞已經鑿好,您就此高枕而臥,享受安樂吧。」

孟嘗君做相國幾十年,沒遭受一絲半點禍殃,都是馮諼的計謀啊。

(王維堤)

【註釋】

(1)馮諼(xuān宣):《史記·孟嘗君列傳》作馮驩。

(2)屬:通「囑」,叮囑,求告。

孟嘗君:姓田,名文,孟嘗君為其號,齊威王之孫,襲其父田嬰之封邑於薛,因此又稱薛公。

關於「孟嘗」,近年出土戰國齊陶器,一器刻有製器人籍貫為「孟棠」,棠、嘗古音通,可知「孟嘗」為邑名,與平原、信陵、春申三公子以地名稱君者同例。

(3)草具:指粗劣的食物。

(4)魚客:原作「客」,今從一本增魚字,與下文的車客照應。

孟嘗君分食客為上中下三等,下客住傳捨,食菜;中客住幸捨,食魚,故又稱魚客;上客住代捨,食肉,出有輿車,故又稱車客。

(5)客:用作動詞。

(6)責(zhai寨):同債。

薛:本為任姓古國(地當今山東滕縣南),春秋後期為齊迫遷至下邳(今一江一 蘇邳縣西南),卒為齊所滅,戰國時為齊邑。

齊湣王三年,封其叔田嬰於薛。

(7)憒(kui愧):昏亂。

(8)懧(nuo諾):同「懦」。

(9)約:纏束,這裡指把馬套上車。

(10)券契:指放債的憑證。

券分為兩半,雙方各執其一,履行契約時拼而相契合,即下文所說「合券」。

(11)市:購買。

反:同「返」。

(12)矯命:假托命令。

(13)下陳:堂下,台階之下。

(14)拊:同撫。

子:用作動詞。

子其民:視其民為子。

(15)賈(gu古):求取。

(16)說:同「悅」。

(17)齊王:指齊湣王田地(一作田遂)。

(18)先王:指湣王之父宣王田辟彊。

(19)梁:即魏國。

當時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20)梁王:原作惠王,《古文觀止》已改作梁王。

按梁惠王卒於齊威王卒之次年,孟嘗君和齊湣王同為齊威王之孫。

故此時梁王,當是惠王之子或孫。

(21)太傅:春秋時晉國始置,其職為輔弼國君。

繼(jī機):送。

(22)祥:通「詳」,審慎。

(23)被:遭受。

宗廟:古代祭祀祖先的處所。

這裡借指祖先。

(24)纖介:介通芥。

纖維草芥,喻細微。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