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題解】我國古代歷史家在記述歷史事件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國語》

【題解】我國古代歷史家在記述歷史事件時,有尚實錄、寓褒貶的優良傳統。

他們往往忠於歷史真實,並從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以供後代統治者借鑒。

《國語》這篇文章記載了周厲王被逐的過程。

他執政時,由於殘暴無道,遭到人們的譴責,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轍,反而採取高一壓 手段堵塞輿論的批評。

結果,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舉起反叛的旗幟,把他從國君的寶座上拉了下來。

它告訴人們一條真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用今天的話說,如果統治者濫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終將自食其果。

全篇文字簡潔,敘述有條有理,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

【原文】

厲王虐(1),國人謗王(2)。

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衛巫(5),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6),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7)。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8),為民者宣之使言(9)。

故天子聽政(10),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11),瞽獻曲(12),史獻書(13),師箴(14),瞍賦(15),曚誦(16),百工諫(17),庶人傳語(18),近臣盡規,親戚補察(19),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0),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23)。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4)。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25),成而行之,一胡一 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26)?」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27)。

三年(28),乃流王於彘(29)。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國語》

【譯文】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責罵他。

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視敢

於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

於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譭謗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

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

可是防範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氾濫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將如此。

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於開導而讓人說話。

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內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捨,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背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

人們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

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樣社會的衣食財富就會日益豐富,不斷增加。

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麼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厲王不聽,於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

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高章采)

【註釋】

(1)厲王:周夷王之子,名一胡一 ,在位三十七年(前878前842)。

(2)國人:居住在國都裡的人,這裡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謚穆公。

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厲王苛虐的政令。

(5)衛巫:衛國的巫者。

巫,以裝神弄鬼為職業的人。

(6)弭(mǐ米):消除。

(7)障:堵塞。

(8)為川者:治水的人。

(9)宣:疏導。

(10)天子:古代帝王的稱謂。

(11)公卿:指執政大臣。

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稱。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

九卿指少師、少傅、少保、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列士:古代官員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統稱列士。

位在大夫之下。

詩:指有諷諫意義的詩篇。

(12)瞽(gǔ鼓):盲人。

因古代樂官多由盲人擔任,故也稱樂官為瞽。

(13)史:史官。

書:指史籍。

(14)師:少師,樂官。

箴:一種具有規戒性的文辭。

(15)瞍(sǒu):沒有眼珠的盲人。

賦:有節奏地誦讀。

(16)曚(meng蒙):有眼珠的盲人。

瞍曚均指樂師。

(17)百工:周朝職官名。

指掌管營建製造事務的官員。

(18)庶人:平民。

(19)親戚:指君王的內外親屬。

(20)耆(qi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

這裡指年長的師傅。

修:整理修飾。

(21)悖(bei倍):違背道理。

(22)原隰(xi席):平原和低濕之地。

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

疏:「衍沃並是平美之地。

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並是良田。」

(23)興:興起、表露之意。

(24)阜:豐盛。

(25)夫(fu扶):發語詞,無義。

(26)與:語助詞,無義。

一說為「偕從」之意,句謂老百姓跟從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27)國人:「國」下原無「人」字,據別本補。

(28)三年:周厲王於公元前842年被國人放逐到彘,據此邵公諫厲王事當在公元前845年。

(29)流:放逐。

彘(zhi智):地名,在今山西霍縣東北。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