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題解】這是一篇色彩瑰麗、寫景如繪的駢文家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

〔南朝·宋〕鮑照

【題解】這是一篇色彩瑰麗、寫景如繪的駢文家書。

宋文帝永嘉十六年(公元439),臨川王義慶出鎮一江一 州,引鮑照為佐吏。

是年秋,鮑照從建康(今南京)西行趕赴一江一 州,至大雷岸(今安徽望一江一 縣附近)作此書致妹令暉。

書中描繪了九一江一 、廬山一帶山容水貌和雲霞夕暉、青霜紫霄的奇幻景色;表達了嚴霜悲風中去親為客、苦於行役的淒愴心情,結尾轉為對妹妹的叮囑與關切,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

鮑令暉,《玉台新詠》收其詩七首,鍾嶸《詩品》曾予品評,以為「《擬古》尤勝」。

吾自發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1〕,山溪猥至〔2〕,渡泝無邊〔3〕,險徑遊歷,棧石星飯〔4〕,結荷水宿〔5〕,旅客貧辛,波路壯闊〔6〕,始以今日食時〔7〕,僅及大雷。

塗登千里〔8〕,日踰十晨〔9〕,嚴霜慘節,悲風斷肌〔10〕,去親為客,如何如何!

向因涉頓,憑觀川陸〔11〕;遨神清渚,流睇方曛〔12〕;東顧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13〕;窺地門之絕景〔14〕,望天際之孤雲。

長圖大念〔15〕,隱心者久矣〔16〕!南則積山萬狀,負氣爭高〔17〕,含霞飲景〔18〕,參差代雄,淩跨長隴〔19〕,前後相屬,帶天有匝〔20〕,橫地無窮〔21〕。

東則砥原遠隰〔22〕,亡端靡際〔23〕。

寒蓬夕捲〔24〕,古樹雲平。

旋風四起,思鳥群歸。

靜聽無聞,極視不見。

北則陂池潛演〔25〕,湖脈通連。

苧蒿攸積〔26〕,菰蘆所繁〔27〕。

棲波之鳥,水化之蟲,智吞愚,彊捕小〔28〕,號噪驚聒〔29〕,紛乎其中,西則回一江一 永指〔30〕,長波天合〔31〕。

滔滔何窮,漫漫安竭!創古迄今,舳艫相接〔32〕。

思盡波濤,悲滿潭壑〔33〕。

煙歸八表,終為野塵〔34〕。

而是注集,長寫不測〔35〕,修靈浩蕩〔36〕,知其何故哉!西南望廬山,又特驚異。

基壓一江一 潮〔37〕,峰與辰漢相接〔38〕。

上常積雲霞,雕錦縟〔39〕。

若華夕曜〔40〕,巖澤氣通〔41〕,傳明散綵〔42〕,赫似絳天〔43〕。

左右青靄〔44〕,表裡紫霄〔45〕。

從嶺而上,氣盡金光〔46〕;半山以下,純為黛色〔47〕。

信可以神居帝郊〔48〕,鎮控湘、漢者也。

若潀洞所積〔49〕,溪壑所射〔50〕,鼓怒之所豗擊〔51〕,湧澓之所宕滌〔52〕,則上窮荻浦〔53〕,下至狶洲〔54〕;南薄燕<bzgwgz_004/bz>〔55〕,北極雷澱〔56〕,削長埤短〔57〕,可數百里。

其中騰波觸天,高浪灌日〔58〕,吞吐百川,寫洩萬壑。

輕煙不流,華鼎振涾〔59〕。

弱草朱靡〔60〕,洪漣隴蹙〔61〕。

散渙長驚〔62〕,電透箭疾〔63〕。

穹溘崩聚〔64〕,坻飛嶺復〔65〕。

回沫冠山〔66〕,奔濤空谷〔67〕。

碪石為之摧碎〔68〕,碕岸為之<bzgwgz_005/bz>落〔69〕。

仰視大火〔70〕,俯聽波聲、愁魄脅息〔71〕,心驚慓矣〔82〕!至於繁化殊育〔73〕,詭質怪章〔74〕,則有一江一 鵝、海鴨、魚鮫、水虎之類〔75〕,豚首、象鼻、芒須,針尾之族〔76〕,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儔〔77〕,折甲、曲牙、逆鱗、返舌之屬〔78〕。

掩沙漲〔79〕,被草渚〔80〕,浴雨排風,吹澇弄翮〔81〕。

夕景欲沈,曉霧將合,孤鶴寒嘯〔82〕,游鴻遠吟,樵蘇一歎〔83〕再泣〔84〕。

誠足悲憂,不可說也。

風吹雷飆〔85〕,夜戒前路〔86〕。

下弦內外〔87〕,望達所屆〔88〕。

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89〕,勿我為念。

恐欲知之,聊書所睹。

臨塗草蹙〔90〕,辭意不周。

——選自《漢魏百三家集·鮑參軍集》

我自從冒著寒雨出發,整天趕路的日子很少,加上秋天的雨水浩漫無邊,山間溪水大量流入長一江一 ,逆流而上行駛在寬闊無邊的一江一 面,遊歷在險絕的路上,在棧道上、星光下吃飯,結荷葉為屋歇宿在水邊。

旅途行客的貧苦艱辛,水路的壯闊漫長,所以直到今天午飯時,才到達大雷岸。

路途行程千里,日子過了十天。

凜冽的寒霜刺痛骨節,悲涼的秋風割人肌膚。

離開親人成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悽愴!

前些日子因為且行且宿,憑覽河川與陸地;騁目娛懷於清流中的洲渚,縱目遠眺黃昏的景色;向東回顧有五洲之隔,向西眺望一江一 有九道之分。

看地門的絕妙奇景,望天邊的冉冉孤雲。

宏圖大志,激發於心已經很久了!南面重重疊疊的山巒呈現各種形狀,負恃著氣勢競相比高,映含著鮮艷的朝霞、閃射著燦爛的陽光,峰巒高低錯落迭遞著爭高稱雄,超越田中高高隆起的長隴,前後相連,可以環繞天邊一周,橫亙著大地無窮無盡。

東面則是磨刀石一樣平坦的原野、越遠越低,無邊無際。

寒風中的蓬草在黃昏時捲起,高大的古樹上與雲平。

旋風四面而起,思念故巢的鳥成群而歸。

靜聽風聲卻又寂然無聞,極目凝視鳥卻不見。

北面則是陂塘水澤和潛流,與湖水水脈相通。

苧麻、蒿草積聚,菰米、蘆葦叢生。

棲息在水上的鳥,水中的魚,智者吞吃愚者,大的捕捉小的,呼號噪叫、驚擾嘈雜,在水澤中紛紛攘攘。

西面則是曲折的一江一 水永遠流淌,浩淼的水波與天相連。

長流滔滔哪得窮盡、浩浩蕩蕩怎會枯竭!從古至今,行船前後相接。

鄉思全都溶入了波濤,悲愴填滿了深潭丘壑。

煙雲飛歸八極之外,最終化為天地間的塵埃。

而一江一 河奔騰彙集,永遠東流不可捉摸。

一江一 河浩蕩,知道它是什麼原因呢!轉向西南望見廬山,獨立雄峙更令人驚異。

山腳壓著大一江一 的潮水,峰頂與星辰天漢相接。

上面常常堆積著雲霞,猶如雕錦縟采。

夕暉映射出若木之花般的霞光,山巖與水澤上的霧嵐連成一片,閃爍著光輝散下絢爛的彩霞,赫赫的光焰把天空照得一片通紅。

兩旁升騰的青靄,環繞著紫霄峰周圍。

由山嶺而上,霧嵐散盡的山頂閃射出一片金光。

半山腰以下,純粹是青蒼的黛色。

廬山確實可以憑借天神的威力,鎮守控制著湘一江一 、漢水流域。

至如小水積聚匯入大水迅疾地奔流,山谷間溪水噴射,像憋著怒氣那樣互相撞擊,洄流奔湧般激盪,則上窮盡於荻浦,下至於狶洲,南面迫近於燕<bzgwgz_004/bz>,北面窮極於雷澱,削長補短,水流可至數百里。

其中翻騰的波浪碰到天穹,高高的浪花灌進紅日,吸進吐出百條河川,奔瀉騰洩於千巖萬壑。

波上輕煙水霧凝聚而不流動,如華麗的鼎中水在沸溢。

細弱的岸草莖葉從水披靡,巨浪漸漸迫近了田隴。

巨浪崩散常常令人驚恐,像閃電般穿越、飛箭般迅疾。

浪峰一會兒聚起一會兒跌碎,簡直要把河岸沖走使山嶺顛覆。

回迸的飛沫高過山頂,奔騰的一江一 濤掃空山谷。

河邊的擣衣石被撞擊得粉碎,曲折的河岸被沖刷成碎末飛落。

抬頭仰看天上的火星,低頭俯聽水上的波聲,恐懼得使人屏住了呼吸,急疾得使人魄悸而心驚。

至於繁殖蕃衍的各種水生動物,大都有奇異的軀體怪誕的外形,有一江一 鵝、海鴨、魚鮫、水虎之類,有豚首、象鼻、芒須、針尾之族,有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輩,有折甲、曲牙、逆鱗、返舌之屬。

遮掩在逐浪的沙灘上,躲避在長滿草的洲渚邊,浴沐在雨中並列迎風,吐著水沫、梳理著毛羽。

在夕陽就要西沉,晨霧即將瀰漫之際,孤鶴在寒風中悲鳴,遊蕩的鴻鵠在遠處哀吟,砍柴取草的人一聲歎息,船夫再次哭泣,遊子的心實在非常悲愴憂愁,非言語所能表達。

風吹送著雷霆狂飆,夜間必須提防前途。

本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前後,可望達到目的地。

冷暖難以調適,你務必自己當心。

早晚當心保重,不要為我掛念。

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近況,故聊且寫下我的所見所感。

途中匆匆草就,措辭達意恐或不周。

(曹旭)

【註釋】

〔1〕秋潦:秋雨。

浩汗,大水浩浩無邊的樣子。

〔2〕猥(wěi委):多。

猥至,指秋雨後山溪水多流入一江一 。

〔3〕泝(su素):同「溯」,逆流而上。

〔4〕棧石:指在險絕的山路上搭木為橋而過。

棧,小橋。

〔5〕結荷:結起荷葉為屋。

水宿:歇宿在水邊。

亦言行旅之苦況。

〔6〕波路:水路。

〔7〕日食時:即午飯時。

《漢書·淮南王安傳》:「(上)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

〔8〕塗:道路。

登,走;行進。

〔9〕踰:即「逾」,越過。

兩句謂已走了千里路,過了十天。

按自建康至大雷岸,實際上行程不足千里。

這裡是約數。

〔10〕慘:疼痛。

這裡用作動詞。

節:關節。

〔11〕涉頓:徒步過水曰「涉」。

住宿歇息稱「頓」。

〔12〕遨神:騁目娛懷。

清渚:清流中的洲渚。

流睇:轉目斜視。

曛:黃昏。

〔13〕五洲:長一江一 中相連的五座洲渚。

《水經注·一江一 水》:「(軑縣故城)城在山之陽,南對五洲也。

一江一 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為名。」

九派:指一江一 州(今九一江一 )所分的九條水。

又因之稱流經一江一 州附近的長一江一 。

郭璞《一江一 賦》:流九派乎潯陽。」

〔14〕地門:即武關山。

《河圖括地象》云:「武關山為地門,上與天齊。」

〔15〕長圖大念:即宏圖大志。

〔16〕隱心:動心。

〔17〕負氣:恃著氣勢。

〔18〕含霞:映襯著鮮艷的朝霞。

飲景:閃射著燦爛的陽光。

景,太陽。

〔19〕淩(ling靈):亦作「凌」,逾越。

隴,田梗。

〔20〕帶:這裡用作動詞,即「圍起」之意。

匝(zā扎)環繞一周。

〔21〕橫地:指群山橫亙大地。

〔22〕砥:磨刀石。

隰(xi席):低下之地。

〔23〕亡(wu無):通「無」。

靡:沒有。

〔24〕寒蓬夕捲:蓬草遇風則飛旋捲去。

〔25〕陂(pi皮)池:水塘。

潛演:潛流。

演,長長的水流。

〔26〕苧(zhu柱)蒿:苧麻和蒿草常生水邊。

攸積:所積。

〔27〕菰(gū姑)俗稱「茭白」。

〔28〕疆:同「強」。

〔29〕驚聒(guō郭):驚擾嘈雜。

〔30〕回一江一 :曲折的一江一 水。

永指,永遠流向遠方。

〔31〕天合:與天相連。

〔32〕舳艫(zhulu逐盧):船尾和船頭。

〔33〕壑(huo或):山谷。

〔34〕八表:八方以外極遠的地方。

野塵:天地間的塵埃。

兩句語本《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有幻滅無常之想。

〔35〕寫:同「瀉」。

〔36〕修靈浩蕩:語出《離騷》:「怨靈修之浩蕩兮。」

修靈,指河神。

〔37〕基:山基。

〔38〕辰漢:星辰天漢。

〔39〕雕錦縟:形容雲霞的綺麗絢爛。

〔40〕若華:若木之花。

《淮南子·墜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此指霞光。

〔41〕氣通:霧嵐連成一片。

〔42〕傳明:閃射光明。

〔43〕赫:火光紅艷。

絳:大紅色。

〔44〕靄:煙氣。

〔45〕紫霄:廬山高峰名。

〔46〕氣盡:煙嵐散盡。

〔47〕黛色:青蒼色。

〔48〕神居帝郊:神仙、天帝的居處。

〔49〕潀(zhōng忠):小水匯入大水。

洞:疾流。

〔50〕溪壑:山谷間溪水。

〔51〕豗(huī灰):相擊。

〔52〕澓(fu伏):洄流。

宕滌:搖蕩;激盪。

〔53〕荻浦,長滿蘆的水濱。

〔54〕狶(xī希)洲:野豬出沒的荒洲。

狶,同「豨」,豬。

〔55〕薄:迫近,<bzgwgz_004/bz>,「派」的本字,水分流處。

〔56〕澱:淺湖。

〔57〕削長埤(pi皮)短:意謂對眾多河流湖泊加以削長補短。

埤,增益。

〔58〕高浪灌日:形容波浪翻騰之高。

〔59〕涾(ta沓):水沸溢。

〔60〕朱:同「株」,株干。

這裡指草莖。

靡:披靡,倒伏。

〔61〕蹙(cu促):追近。

句謂大水迫近田隴。

〔62〕散渙:波浪崩散。

渙,水盛貌。

〔63〕透、疾:均指迅速。

〔64〕穹溘(ke客)浪峰。

穹,高大。

溘,水花。

〔65〕坻(dǐ底):河岸。

復:倒復。

〔66〕回沫:回迸的水花飛沫。

冠山:謂水勢逾山。

〔67〕空谷:掃空山谷。

空,用作動詞。

〔68〕砧(zhēn真)石:河邊的碪衣石。

〔69〕碕(qi奇)岸:彎曲的河岸。

<bzgwgz_005/bz>(ji躋)落:變成碎末飛落。

<bzgwgz_005/bz>,切成細末的醃菜。

〔70〕大火:星名。

即心宿二。

〔71〕愁魄:因發愁而動魂魄。

脅息,屏住呼吸。

脅,通:「翕」,斂縮。

〔72〕慓(piao票):迅速。

〔73〕繁化殊育:指各種生物的繁殖蕃衍。

〔74〕詭質:奇異的軀體。

怪章:怪誕的外表。

〔75〕一江一 鵝:《本草》引《釋名》:「鷗者浮水上,輕漾如漚也,在海者名海鷗,在一江一 者名一江一 鷗,一江一 夏人訛為一江一 鵝也。」

海鴨:《金樓子》:「海鴨大如常鴨,斑白文,亦謂之文鴨。」

魚鮫:《山海經》:「荊山,漳水出焉,東南流,注於睢。

其中多鮫魚。」

註:「鮫,鮒魚類也,皮有珠文而堅,尾長三四尺,末有毒,螫人。」

水虎:《襄沔記》:「沔水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甲如鱗鯉、秋曝沙上,膝頭如虎掌爪,常沒水,名曰水虎。」

〔76〕豚首:郭璞《一江一 賦》:「魚則一江一 豚海豨。」

註:「《臨海水土記》曰:「海豨(豬),豕頭(豚首)、身長九尺。」

象鼻:《北史》云:「真臘國有魚名建同,四足無鱗,鼻如象,吸水上噴,高五六十丈。」

芒須:王隱《一交一 廣記》:「吳置廣州,以滕修為刺史,或語修,蝦須長一丈,修不信,其人後至東海,取蝦須長四丈四尺,封以示修,修乃服之。」

針尾:據《山海經》注雲,鮫魚「尾長三四尺,末有毒,螫人。」

〔77〕石蟹:《蟹譜》:「明越溪澗石穴中,亦出小蟹,其色赤而堅,俗呼為石蟹。」

土蚌:《說文》:「蚌,蜃屬,老產珠者也,一名含漿。」

燕箕:《興化縣志》:「魟魚頭圓禿如燕,其身圓褊如簸箕,又曰燕魟魚。」

雀蛤:《禮記》:「季秋之月,雀入大水為蛤。」

〔78〕折甲:鱉,甲魚。

《寧波志》:「鱟形如復鬥,其殼堅硬,腰間橫紋一線,軟可屈摺,每一屈一行。」

曲牙:《函史》引《物性志》:「<bzgwgz_006/bz>形似石首魚,三牙如鐵鋸。」

逆鱗:王旻之《與琅琊太守許誠言書》:「貴郡臨沂縣,其沙村逆鱗魚,可調藥物。

逆鱗魚仙經謂之肉芝。」

返舌:《釋文》:「反舌,蔡伯喈云:蝦蟆。」

以上「一江一 鵝」至「返舌」等十六種水生動物,有的實有其物,有的是神話傳說中的名稱,故難一一考實。

〔79〕沙漲:沙灘。

〔80〕被:此處意為躲避。

〔81〕吹澇:吐著水。

弄翮(he核):搜理毛羽。

翮,羽毛。

〔82〕寒嘯:哀鳴。

〔83〕樵蘇:樵夫。

蘇,取草。

〔84〕舟子:船夫。

以上四句,暗示自己「去親為客」的悲涼情懷。

〔85〕飆:風暴。

〔86〕戒:提防。

前路:前途。

〔87〕下弦:月亮虧缺下半的形狀。

指二十三、四日。

《詩經·小雅·天保》孔穎達《正義》云:「至十五、十六日,月體滿。」

「從此後漸虧,至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亦正半在,謂之下弦。」

〔88〕屆:至。

〔89〕夙(su素)夜:早晚。

〔90〕塗:同「途」。

蹙:急促。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