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

〔唐〕王勃

【作者小傳】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

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孫。

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李賢)府修撰。

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遊蜀中,客於劍南,後補虢州參軍。

又因私殺官一奴一獲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貶一交一 趾令。

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

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絺句,對仗一精一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

於「四傑」之中,王勃成就最大。

詩文集早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題解】聞一多曾說初唐四傑「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唐詩雜論》)。

《滕王閣序》作為一篇贈序文,借登高之會感懷時事,慨歎身世,是富於時代精神和個人特點的真情流露。

王勃一生雖連遭挫折,不免產生人生無常、命運偃蹇的怨歎,但我們在文中更多地體驗到的卻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負和強自振作的意志。

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一交一 織,這正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作為一篇優秀的駢文,作者調動了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段,在一精一美嚴整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自然變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寫部分,文筆瑰麗,手法多樣,以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的畫面,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采飛動,令人擊節歎賞。

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動靜相映,意境渾融,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豫章故郡〔1〕,洪都新府〔2〕。

星分翼軫〔3〕,地接衡廬〔4〕。

襟三一江一 而帶五湖〔5〕,控蠻荊而引甌越〔6〕。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7〕;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8〕。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9〕。

台隍枕夷夏之一交一 ,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10〕;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11〕。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12〕;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13〕;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14〕。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15〕。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16〕。

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17〕;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18〕。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19〕。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20〕;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21〕。

遙襟甫暢〔22〕,逸興遄飛。

爽籟發而清風生〔23〕,纖歌凝而白雲遏〔24〕。

睢園綠竹〔25〕,氣凌彭澤之樽〔26〕;鄴水朱華〔27〕,光照臨川之筆〔28〕。

四美具,二難並〔29〕。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望長安於日下〔30〕,目吳會於雲間〔31〕。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32〕。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懷帝閽而不見〔33〕,奉宣室以何年〔34〕。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35〕,李廣難封〔36〕。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37〕;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38〕。

所賴君子見機〔39〕,達人知命〔40〕。

老當益壯〔41〕,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42〕。

酌貪泉而覺爽〔43〕,處涸轍而相歡〔44〕。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45〕;東隅已逝,桑榆非晚〔46〕。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47〕;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48〕!

勃,三尺微命〔49〕,一介書生。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50〕;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51〕。

捨簪笏於百齡〔52〕,奉晨昏於萬里〔53〕。

非謝家之寶樹〔54〕,接孟氏之芳鄰〔55〕。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56〕;今茲捧袂,喜托龍門〔57〕。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58〕;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59〕。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60〕,梓澤丘墟〔61〕。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請灑潘一江一 ,各傾陸海云爾〔62〕。

——選自清光緒吳縣蔣氏刊行本《王子安集注》

這裡是早先的豫章郡,郡治就是新設的洪州都督府。

星空與翼、軫二星相屬,地形與衡、廬兩山相接。

三一江一 是它的衣襟,五湖是它的衣帶,控制著荊楚,接連著甌越。

物產的一精一華化為天上的寶氣,寶劍的光芒直射牛星和斗星的區域。

人中的俊傑凝聚著大地的靈氣,徐孺子使得陳蕃專為他設下床 榻。

雄偉的州城如在雲霧中羅列,有才能的官吏象群星在奔馳。

亭台和城池處在蠻夷和中原的一交一 界,賓客和主人都是東南一帶的名流。

都督閻公有著崇高的聲望,大駕遙臨;宇文刺史有著美好的風範,車駕暫停。

正逢十天一次的休假,俊雅的人士象雲一般地聚合;喜迎千里外的來賓,高貴的朋友坐滿了宴席。

孟學士是詞章的宗師,文章能使蛟龍騰飛、鳳凰起舞;王將軍是武林的寶庫,韜略閃著紫電和青霜寶劍的光輝。

家父在一交一 趾作縣令,我省親路過這名勝之地;一個年幼無知的少年,居然親逢這難得的盛宴。

時光正值九月,節序已是深秋。

積水退盡,寒冷的潭水變得分外清澈;煙靄凝聚,傍晚的山巒呈現出一派紫色。

整治車馬,登上大路;尋訪美景,馳向高山。

來到帝子建閣的沙洲,得見滕王昔日的亭館。

樓台層疊。

象高聳的青山,向上直插雲霄;閣簷飛架,如流動的色彩,下視不見地面。

棲息著白鶴和野鴨的河洲沙灘,極盡島嶼縈迴之能事;用桂樹和木蘭建築的殿堂樓館,排列成岡巒起伏的形勢。

推開雕刻一精一致的門扇,俯瞰裝飾華美的屋脊。

山原遼闊,盡收眼底;江湖盤曲,望之心寒。

住宅遍佈大地,全都是鐘鳴鼎食的人家;船隻擠滿渡口,盡雕成青雀黃龍的形狀。

雲氣消散,雨過天晴,彩虹貫天,長空明朗。

落霞伴著孤鳥一齊向天邊飛去;秋水映著長空融成一片澄碧。

傍晚的漁船響起悠揚的歌聲,歌聲直飄到鄱陽湖的彼岸;秋涼的天空傳來雁群的驚叫,叫聲延續到回雁峰的水邊。

遠望的胸襟剛開始舒暢,奔放的興致又急劇飛揚。

簫管齊鳴,鼓蕩起清風陣陣,歌聲纖柔,逗引得白雲依依。

彷彿在睢園的綠竹叢中宴飲,豪氣蓋過了善飲的彭澤縣令;又如在鄴水的荷花池畔吟詠,文筆輝映著擅詩的臨川才子。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俱全,賢主、嘉賓難得一起聚會。

極目長天,暢遊假日。

天高地遠,令人覺得宇宙無窮無盡;興盡悲來,感到命運皆有定數。

遙望夕陽映照下的長安,指點雲霧飄渺中的一江一 南。

大地的盡頭南海最深,天柱雖高而北極星更遠。

關山難以逾越,有誰同情迷路的遊子?偶然溝水相逢,人人都是異鄉的來客。

懷念天子而不得朝見,奉召到宣室殿更不知在何年。

唉!命運不好,遭遇坎坷。

馮唐容易衰老,李廣難以封侯。

使賈誼屈居長沙,並非沒有聖明的君主;讓梁鴻逃隱海濱,又難道不在清明的時代?所可仗恃的是君子安於貧賤,而達人懂得天命。

年紀老了應當更加豪壯,哪能在白頭時改變初衷?境遇不好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凌雲的壯志。

喝了貪泉的水,神志更覺得清爽;處在乾涸的車轍內,心情卻依然歡樂。

北海雖然遙遠,乘大風可以到達;晨光雖已逝去,日暮為時未晚。

孟嘗品德高潔,空留下報國的熱情;阮籍行為狂放,能學他無路便痛哭?

我年齡幼小,身份低微,只是個讀書人。

沒有門路去請求賜予長纓,儘管已到了與終軍相同的年齡;只有懷著拋下筆墨的決心,去羨慕宗愨那乘風破浪的豪情。

我捨棄了一生的富貴前程,不遠萬里去朝夕侍奉父親。

我不是謝家寶樹般的子弟,卻有幸結一交一 孟母芳鄰般的諸君。

不久我將到父親身邊,慚愧地比附孔鯉的庭對;今天我拱手請謁,高興地得以托身於龍門。

遇不到楊得意,只好手撫《大人賦》般的文章而空自歎惜;見到了鍾子期,奏出《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麼羞慚!啊!名勝之地不會長存,盛大的宴會也難以再逢。

蘭亭的宴集已是陳跡,梓澤名園也成了廢墟。

臨別贈言,承蒙閻公的盛意;登高作詩,只有借重在座諸公。

我冒昧地盡情傾吐,恭敬地寫下短序。

按照規定的韻字大家作詩,我的一首也同時也成。

請諸位展露潘岳般的文采,各自傾瀉陸機般的才華吧。

(方智范)

【註釋】

〔1〕豫章:滕王閣在今一江一 西省南昌市。

南昌,為漢豫章郡治。

〔2〕洪都:漢豫章郡,唐改為洪州,設都督府。

〔3〕星分翼軫(zhěn枕):古人習慣以天上星宿與地上區域對應,稱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

據《晉書·天文志》,豫章屬吳地,吳越揚州當牛斗二星的分野,與翼軫二星相鄰。

翼、軫,星宿名,屬二十八宿。

〔4〕衡廬: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陽市)。

廬,廬山,此代指一江一 州(治所在今一江一 西省九一江一 市)。

〔5〕三一江一 :泛指長一江一 中下游的一江一 河。

五湖:南方大湖的總稱。

〔6〕蠻荊: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

甌越:古越地,即今浙一江一 地區。

古東越王建都於東甌(今浙一江一 省永嘉縣)。

〔7〕物華二句:據《晉書·張華傳》,晉初,牛、斗二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據說是寶劍之一精一,上徹於天。

張華命人尋找,果然在豐城(今一江一 西省豐城縣,古屬豫章郡)牢獄的地下,掘出龍泉、太阿二劍。

後這對寶劍入水化為雙龍。

〔8〕徐孺句:據《後漢書·徐稚傳》,東漢名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賓客,惟徐稚來訪時,才設一睡榻,徐稚去後又懸置起來。

徐孺,徐孺子的省稱。

徐孺子名稚,東漢豫章南昌人,當時隱士。

〔9〕采:通「寀」,官吏。

〔10〕都督:掌管督察諸州軍事的官員,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閻公:名未詳。

棨(qǐ啟)戟:外有赤黑色繒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時用。

這裡代指儀仗。

〔11〕宇文新州:複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廣東境內)刺史,名未詳。

襜(chā攙)帷:車上的帷幕,這裡代指車馬。

〔12〕十旬休假:唐制,十日為一旬,遇旬日則官員休沐,稱為「旬休」。

假通「暇」,空閒。

〔13〕騰蛟起鳳:《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

又:「揚雄著《太玄經》,夢吐鳳凰集《玄》之上,頃而滅。」

孟學士:名未祥。

〔14〕紫電青霜:《古今注》:「吳大皇帝(孫權)有寶劍六,二曰紫電。」

《西京雜記》:「高祖(劉邦)斬白蛇劍,刃上常帶霜雪。」

王將軍:名未詳。

〔15〕三秋:古人稱七、八、九月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16〕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嬰。

〔17〕閭閻:裡門,這裡代指房屋。

鐘鳴鼎食:古代貴族鳴鐘列鼎而食。

〔18〕舸(gě葛):《方言》:「南楚一江一 、湘,凡船大者謂之舸。」

青雀黃龍:船的裝飾形狀。

軸:通「舳(zhu竹)」,船尾把舵處,這裡代指船隻。

〔19〕彩:虹。

徹:通貫。

〔20〕彭蠡:古大澤名,即今鄱陽湖。

〔21〕衡陽:今屬湖南省,境內有回雁峰,相傳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飛,待春而返。

〔22〕甫:方才。

〔23〕爽籟:管子參差不齊的排簫。

〔24〕白雲遏:形容音響優美,能駐行雲。

《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於郊衢。

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25〕睢(suī雖)園綠林:睢園,即漢梁孝王菟園。

《水經注》:「睢水又東南流,歷於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園也。」

〔26〕彭澤:縣名,在今一江一 西湖口縣東。

陶淵明曾官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

樽:酒器。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有酒盈樽」之句。

〔27〕鄴水:在鄴下(今河北省臨漳縣)。

鄴下是曹魏興起的地方。

朱華:荷花。

曹植《公宴詩》:「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

〔28〕光照句:臨川,郡名,治所在今一江一 西省撫州市。

這裡指代謝靈運。

謝曾任臨川內史,《宋書》本傳稱他「文章之美,一江一 左莫逮」。

〔29〕四美: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二難:指賢主、嘉賓難得。

〔30〕望長安句:《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

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

』元帝異之。

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31〕吳會:吳郡,治所在今一江一 蘇省蘇州市。

雲間:一江一 蘇松一江一 縣(古華亭)的古稱。

《世說新語·排調》:陸雲(字士龍)華亭人,未識荀隱,張華使其相互介紹而不作常語,「雲因抗手曰:『雲間陸士龍。

』」〔32〕天柱:《神異經》:「崑崙之山,有銅柱焉。

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北辰:《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33〕帝閽(hūn昏):天帝的守門人。

屈原《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34〕奉宣室句:賈誼遷謫長沙四年後,漢文帝復召他回長安,於宣室中問鬼神之事。

宣室,漢未央宮正殿,為皇帝召見大臣議事之處。

〔35〕馮唐易老:《史記·馮唐列傳》:「(馮)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

……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

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

唐時年九十餘,不能復為官。」

〔36〕李廣難封:李廣,漢武帝時名將,多次與匈一奴一作戰,軍功卓著,卻始終未獲封爵。

〔37〕屈賈誼句:賈誼在漢文帝時被貶為長沙王太傅。

聖主:指漢文帝。

〔38〕竄梁鴻句:梁鴻,東漢人,因得罪章帝,避居齊魯、吳中。

明時:指章帝時代。

〔39〕君子見機:《易·系辭下》:「君子見幾(機)而作。」

〔40〕達人知命:《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41〕老當益壯:《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42〕青雲之志:《續逸民傳》:「嵇康早有青雲之志。」

〔43〕酌貪泉句:據《晉書·吳隱之傳》,廉官吳隱之赴廣州刺史任,飲貪泉之水,並作詩說:「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伯)夷(叔)齊飲,終當不易心。」

貪泉,在廣州附近的石門,傳說飲此水會貪得無厭。

〔44〕處涸轍:《莊子·外物》有鮒魚處涸轍的故事。

涸轍比喻困厄的處境。

〔45〕北海二句:語意本《莊子·逍遙游》。

〔46〕東隅二句:《後漢書·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東隅,日出處,表示早晨。

桑榆,日落處,表示傍晚。

〔47〕孟嘗二句: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

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後因病隱居。

桓帝時,雖有人屢次薦舉,終不見用。

事見《後漢書·孟嘗傳》。

〔48〕阮籍二句:阮籍,字嗣宗,晉代名士。

《晉書·阮籍傳》: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

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

〔49〕三尺:指幼小。

〔50〕無路二句:據《漢書·終軍傳》,終軍字子雲,漢代濟南人。

武帝時出使南越,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時僅二十餘歲。

等,相同,用作動詞。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稱「弱冠」。

〔51〕投筆:用漢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事見《後漢書·班超傳》。

愛宗愨(que卻)句:宗愨字元干,南朝宋南陽人,年少時向叔父自述志向,云「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事見《宋書·宗愨傳》。

〔52〕簪笏(hu戶):冠簪、手版。

官吏用物,這裡代指官職地位。

百齡:百年,猶「一生」。

〔53〕奉晨昏:《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昏定而晨省。」

〔54〕非謝家句:《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

車騎(謝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55〕接孟氏句:據說孟軻的母親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最後定居於學宮附近。

事見劉向《列女傳·母儀篇》。

〔56〕他日二句:《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孔)鯉趨而過庭。

(子)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子)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鯉,孔鯉,孔子之子。

〔57〕捧袂(mei妹):舉起雙袖,表示恭敬的姿勢。

喜托龍門:《後漢書·李膺傳》:「膺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58〕楊意二句: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經蜀人楊得意引薦,方能入朝見漢武帝。

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

楊意,楊得意的省稱。

凌雲,指司馬相如作《大人賦》。

〔59〕鍾期二句:《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一江一 河。

』」鍾期,鍾子期的省稱。

〔60〕蘭亭:在今浙一江一 省紹興市附近。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與群賢宴集於此,行修禊禮,祓除不祥。

〔61〕梓澤:即晉石崇的金谷園,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

〔62〕請灑二句:鍾嶸《詩品》:「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一江一 。」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