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
《古文觀止》裡的這一篇,較少有人提及。
對於李陵其人,也是鮮有人知。
但是與他相關的著名歷史公案,卻因為司馬遷的史筆傳揚千古。
司馬遷正是為李陵仗義上書而受腐刑的。
他把因此而來的滿腔忿恨化成曲筆,婉轉地刺向了當時的統治者。
另一位男主角的名聲可就大多了。
他就是古曲《蘇武牧羊》中的主人公。
關於這李陵與蘇武的各自故事,簡而言之,一個是被敵國扣留卻寧死不降最終得釋的正氣楷模;另一位,可就是有爭議的人物了,他兵敗被俘後投降,並娶妻進爵,在祖國人民心中成了不折不扣的叛徒。
這封信就是蘇武得歸故書後勸李陵回國時,李陵的回復。
首先,李陵陳述了自己不能回國的原因。
漢朝開國之後對功臣的態度,雖不是各朝代中最苛薄的,卻也稱不上仁慈,更何況對他這樣一個叛臣。
李陵投降之時,朝廷把他的老母妻子全都殺死。
他回國之後,難道會有什麼好下場麼?
再者,蘇武本人算是榮歸故里,但也只得到安慰性的薄賞,與他十九年的堅持根本不能對等。
李陵這種戴罪之人,可能下場更殘。
所以,李陵寧可「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也不願回歸故國,實在出於無奈。
歷史上對二人的評說早有定論。
蘇武早已被豎為楷模,連文天祥的《正氣歌》都把他作為正氣的化身。
而李陵一直反面教材,為人所不齒。
李陵的行為,在政治上是錯誤的,在道義上卻是無可厚非。
多少有志青年努力翻牆出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卻對牆內的事實視而不見;而身在牆外的人,他們知道癥結所在,卻只能可憐地束手而立,報國無門。
這個牆內牆外的故事,歷史上不斷重演,在漢唐時可能是一道長城,後來成了意識形態,這個無形的牆,比那些壘壘磚塊更難翻越。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
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
讀到這一處,不免感慨。
最後一句的聖君,也只是種無力的諷刺吧。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