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
〔東晉〕陶淵明
【題解】這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托作者社會理想的作品。
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一聲 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
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
全文敘述委婉曲折,層次分明,語言質樸自然,寫景明麗如畫,雖幻似真,雖虛似實,用藝術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東方「烏托邦」的圖景。
晉太元中〔1〕,武陵人捕魚為業〔2〕,緣溪行〔3〕,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4〕,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5〕;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6〕,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一交一 通〔7〕,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8〕;黃發垂髫〔9〕,髫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10〕,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1〕,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處處志之〔14〕。
及郡下〔15〕,詣太守說如此〔16〕。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17〕,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18〕。
未果,尋病終〔19〕。
後遂無問津者〔20〕。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陶淵明集》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一天他沿著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水兩岸有數百步之長,其中沒有其他樹木,地上的芳草鮮嫩優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漁人覺得十分驚奇。
又繼續向前走,想走完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走到那裡便發現有一座山。
山有一個小的洞口,洞口好像有亮光;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
剛進去時洞很狹窄,僅能容得一個人通過;又朝前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明亮起來。
裡面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及桑樹、翠竹一類東西;田間道路一交一 錯相通,彼此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桃花源中的人往來、耕種、勞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樣;老老少少都很安適快樂。
他們看到漁人以後,大為驚異;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漁人全都作了回答。
他們就邀請漁人到家裡去,備酒殺雞熱情款待。
村民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探問外界消息。
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小孩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以後不再出去;於是就跟外界隔絕了。
又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朝和晉朝了。
漁人就詳盡地講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們都十分感歎。
其他的人也都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拿出酒食來款待。
住了幾天,漁人要告辭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對他說:「這裡的事不必對外人講。」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老路回去,一處處都做了標記。
到了郡城,就往見太守說了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過。
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去,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結果竟然迷失方向沒有能夠找到原來的道路。
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到這件事情,就高興地計劃前去探訪。
但沒有能夠實現,不久就生病死了。
以後就再也沒有去尋找的人了。
(徐鵬)
【註釋】
〔1〕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376—396)。
這裡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
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縣。
〔3〕緣:沿著。
〔4〕夾岸:兩岸。
〔5〕落英:落花。
〔6〕才通人:僅能供一個人通過。
〔7〕阡陌(qiānmo千莫):田間小路。
南北叫阡,東西叫陌。
〔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
〔9〕黃發:指老人。
老年人發白轉黃,故以代稱。
垂髫(tiao條):指兒童。
兒童垂發為飾。
〔10〕要:同邀,請。
〔11〕邑人:同鄉人。
絕境:指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12〕延:邀請。
〔13〕扶:沿著。
向路:舊路,指來時的路。
〔14〕志:標記。
〔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
〔16〕詣(yi義):往見。
太守:郡的行政長官。
〔17〕南陽:郡名。
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陽市。
劉子驥:名詣之,隱士,好遊山水(見《晉書·隱逸傳》)。
〔18〕規:計劃。
〔19〕尋:不久。
〔20〕問津:問路。
指探訪。
津;渡口。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