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宋國蒙(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

〔戰國〕莊周

【作者小傳】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他做過漆園吏,曾拒絕楚威王的宰相之聘,遊學於齊、魏諸國,終生不仕。

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無為,一切任其自然,鼓吹復古,回到愚昧無知的與禽一獸 共處的原始時代,因此不免陷入不可知論,思想則悲觀厭世。

但他對客觀世界矛盾變化的認識,含有某些辯證法的因素;對當時統治階級和社會黑暗的揭露,對禮法名教的毀棄,都說明他的思想和理論也有其積極的一面。

在先秦諸子的散文中,莊子的作品想像奇偉,言辭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析理鞭辟入裡,獨具一格。

所以,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給予很高的評價,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二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

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自著,其餘的出自門人之手。

【題解】《逍遙游》為《莊子》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

它旨在說明:世上萬物紛紜,雖有「小大之辯」,但「猶有所待者」,都要依賴客觀條件。

鵬是大鳥,只有憑借九萬里風才能起飛;蜩與鶯鳥是小蟲小鳥,故能在蓬蒿間自一由 飛翔。

真正的逍遙者,追求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一由 ,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應當達到無已、無功、無名的境地。

這正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

本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以神話傳說熔鑄成篇,構思宏偉,氣勢磅礡,筆墨恣肆,洋洋灑灑,「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劉熙載《藝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喻的運用,繁複靈活,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

【原文】

北冥有魚(1),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2),其翼若垂天之雲(3)。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4),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5),志怪者也(6)。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7),去以六月息者也(8)。」

野馬也(9),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0)。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11),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12),則芥為之舟(13);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14);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15),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鶯鳩笑之曰(16):「我決起而飛(17),槍榆枋(18),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19)?」

適莽蒼者(20),三餐而反(21),腹猶果然(22)。

適百里者,宿舂糧(23);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24),小年不及大年(25)。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26),蟪蛄不知春秋(17),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靈者(28),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29),眾之匹之(30),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31):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32)。

窮發之北(33),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有鳥焉,其名為鵬。

背若泰山,翼秕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34),絕雲氣(35),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36):『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37),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而彼且奚適也。

』」此小大之辯也(38)。

故夫知效一官(39),行比一鄉(40),德合一君(41),而征一國者(42),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43)。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4),定乎內外之分(45),辯乎榮辱之境(46),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47)。

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48),泠然善也(49)。

旬有五日而後返(50);彼於致福者(51),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52),而御六氣之辯(53),以游無窮者(54),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55),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56);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57),而我猶一屍一之(58),吾自視缺然(59),請致天下(60)。」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61);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62),不過一枝:偃鼠飲河(63),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64),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65),一屍一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66)!」

肩吾問於連叔曰(67):「吾聞言於接輿(68):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69);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連叔曰:「其言謂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70),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71),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72),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73)。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74)。」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75),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一聲 ;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76)。

是其言也,猶時女也(77)。

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78),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79)!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80),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81),孰肯以物為事!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82),越人斷髮文身(83),無所用之。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84)、汾水之陽(85),窅然喪其天下焉(86)。」

惠子謂莊子曰(87):「魏王貽我大瓠之種(88),我樹之成而實五石(89)。

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90)。

非不呺然大也(91),吾為其無用而掊之(92)。」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93),世世以洴澼絖為事(94)。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95)。

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96),請與之。

』客得之,以說吳王。

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97),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98)!」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99);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100),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101)。

立之塗(102),匠者不顧。

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103)?卑身而伏,以候敖者(104);東西跳梁(105),不辟高下(106),中於機辟(107),死於罔罟(108)。

今夫?牛(109),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110),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111),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112),物無害者。

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選自王先謙《莊子集解》本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

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

鯤變成鳥,它的名字叫作鵬。

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

鵬鼓翅奮飛,它的翅膀象天邊的雲。

這隻鳥啊,在大海翻騰的時候就飛往南海,南海,就是天池。

《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物的。

這本書上說:「當鵬飛往南海時,水浪擊起達三千里,藉著旋風盤旋直上九萬里,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飛去的。」

野馬般奔騰的霧氣,飛揚的灰塵,以及生物都是被風所吹而飄動的。

天色蒼茫,難道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太遠太高,看不到它的邊際呢?鵬往下看,也是這樣罷了。

再說,水蓄積得不深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起大船。

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窪之處,一根小草就可以成為船。

如果把一個杯子放上去,就會被粘住,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了。

風力積蓄得不大,就沒有力量承載巨大的翅膀。

所以鵬高飛九萬里,那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它才可以乘風而行。

鵬背負著青天而無所攔阻,然後才開始向南飛行。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向南海去呢?」

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就可當天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

到百里外的人,就要準備一宿的糧食。

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

蟬和小斑鳩這兩隻小蟲又知道什麼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小蟲不知道黑夜與黎明。

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

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作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

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作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

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

商湯問棘,談的也是這件事。

湯問棘說:「上下四方有極限嗎?」

棘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

裡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作鯤。

有一隻鳥,它的名字叫作鵬。

鵬的背象泰山,翅膀象天邊的雲;藉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雲層,背負青天,然後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

小澤裡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裡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

而它還要飛到哪裡去呢。

』」這是大和小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隻小鳥一樣。

而宋榮子對這種人加以嘲笑。

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就感到沮喪。

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

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汲汲去追求。

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

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

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汲汲去追求。

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借的。

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月亮出來了,而小火把還不熄滅,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降下了,還要灌溉田地,對於滋潤禾苗,不是徒勞嗎!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還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慚愧極了,請允許我把天下一交一 給你。」

許由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豈不是為名而來嗎?名,是依附於實的客體,我難道要做有名無實的客體嗎?鷦鷯在深林中築巢,只要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只要肚子喝飽。

請你回去吧,天下對於我有什麼用!廚子雖然不下廚,主祭的人卻不應該超越權限而代行廚子的職事。」

肩吾問連叔說:「我聽說過接輿講的一段話,言辭誇大而不切實際,漫無邊際而無法驗證;我聽了他的話又驚奇又害怕,就像天上的銀河看不見邊際。

相去極遠,不近人情。」

連叔說:「他講了些什麼呢?」

肩吾說:「他說,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座藐姑射山,上面居住著一位神仙,皮膚象冰雪那樣潔白,體態姑娘那樣柔美,不吃五穀,只是吸清風、喝露水,乘著雲氣,駕著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

他的精神凝聚,使萬物不生惡疾而年年五穀豐收。

我認為這是狂言而不可信。」

連叔說:「是這樣,盲人無法讓他欣賞有文采的東西,聾子無法讓他欣賞鐘鼓之樂聲。

豈只是形體上有瞎眼和耳聾的,在智慧上也有人是瞎子聾子。

這些話,就像是針對你的。

這位神人,他的品德,廣施於宇宙萬物可為一體,世人爭功求名,紛亂不已,他哪裡肯辛辛苦苦以治理天下為己任?這位神人,什麼東西都傷害不了他:滔天洪水淹不著他,大旱時金石熔化、燒焦土山而熱不了他。

用神人身上的塵垢糟粕就能將儒家尊崇的堯、舜陶鑄出來,他哪肯紛紛擾擾以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業!有個宋國人採購了一批帽子到越國去賣,越人的風俗是剪斷長髮,身刺花紋,帽子對他們毫無用處。

堯治理天下百姓,使海內政治清平,如果他到遙遠的姑射山、汾水的北面,見到四位得道的人,他一定會神情悵然而忘掉自己所擁有的天下。」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一子,我種下後結出的葫蘆大得可以容納五石。

用它來盛水,它卻因質地太脆無法提舉。

切開它當瓢,又大而平淺無法容納東西。

這不是嫌它不大,因為它無用,我把它砸了。」

莊子說:「你真不善於使用大的物件。

宋國有個人善於製作防止手凍裂的藥,他家世世代代都以在漂洗絲絮為職業。

有個客人聽說了,請求用一百金來買他的藥方。

這個宋國人召集全家商量說:『我家世世代代靠這種藥從事漂洗絲絮,一年所得不過數金;現在一旦賣掉這個藥方馬上可得百金,請大家答應我賣掉它。

』這個客人買到藥方,就去遊說吳王。

那時正逢越國有難,吳王就命他為將,在冬天跟越國人展開水戰,(吳人用了不龜手之藥),大敗越人,吳王就割地封侯來獎賞他。

同樣是一帖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會用於漂洗絲絮,這是因為使用方法不同啊。

現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麼不把它繫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於江湖呢?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可見你的心地過於淺陋狹隘了!」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把它叫作臭椿;它那樹幹上有許多贅瘤,不合繩墨,它那枝岔彎彎曲曲,不合規矩。

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

現在你說的那段話,大而沒有用,大家都不相信。」

莊子說:「你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屈身伏在那裡,等待捕捉來來往往的小動物;它(捉小動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獸的機關陷阱,就死在網中。

再看那旄牛,它大如天邊的雲;這可以說夠大的了,但是卻不能捕鼠。

現在你有一棵大樹,擔憂它沒有用處,為什麼不把它種在虛無之鄉,廣闊無邊的原野,隨意地徘徊在它的旁邊,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傷害它。

它沒有什麼用處,又哪裡會有什麼困苦呢?」

(馮海榮)

【註釋】

(1)北冥:北海。

冥:一作溟,海水深黑為溟。

(2)怒:振奮。

這裡指鼓動翅膀(3)垂天:猶言天邊。

垂同陲,邊際。

(4)海運:海波翻騰。

舊說海動時必有大風,這裡意為鵬乘此風而徙於南海。

(5)《齊諧》:書名,內容多記怪異事物。

(6)志:同「誌」,記載。

(7)摶(tuan一團一 ):環繞。

一作搏,拍、拊。

扶搖:風名,即飆,一種從地面盤旋而上升的暴風。

(8)六月息:即「六月海動」時的大風。

息:氣息,指風。

(9)野馬:指春天野外林澤中的霧氣。

春天陽氣發動,遠望林莽沼澤之中,水氣蒸騰,有如奔馬,故曰野馬。

(10)相吹:向上升動。

(11)且夫:表示遞進的連詞。

(12)坳(aō凹)堂:堂上低窪之處。

(13)芥:小草。

(14)培風:乘風。

培,通「憑」。

(15)夭閼(e惡):受阻攔。

(16)蜩(tiao條):蟬。

鷽(xue學)鳩:小鳥名。

(17)決:同赽」,迅疾貌。

(18)槍:突過,穿越。

枋(fāng方):檀樹。

(19)奚:何。

以:用。

為:疑問語氣詞。

(20)莽蒼:郊外林野之色,此指近效。

(21)餐:同「餐」。

反:同返。

(22)果然:飽的樣子。

(23)宿舂(chōng沖)糧:隔夜搗米準備糧食。

(24)知:同智。

(25)年:壽命。

小年、大年,即短壽、長壽。

(26)朝菌:朝生暮死的一種菌。

《列子·湯問》:「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晦。」

(27)蟪蛄(hui會gū姑):即寒蟬。

舊說它春生夏死,夏生秋死。

(28)冥靈:木名。

一說指靈龜。

下文「大椿」亦木名。

(29)彭祖:傳說中的長壽的人,姓錢,名鏗,曾為堯臣,封於彭城,歷舜、夏、商三代,年七百餘歲。

(30)匹:比。

(31)湯:商王成湯。

棘:棘子,湯時大夫。

是已:猶言「是也」,表示贊同語氣。

(32)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這二十一字原缺。

現按聞一多在《莊子內篇校釋·古典新義》中之說,據唐僧神清《北山錄》引增補。

(33)窮發:不毛之地。

指上古傳說中的北極荒遠地帶。

(34)羊角:風名,其風旋轉而上似羊角。

(35)絕:穿越,穿透。

(36)斥:據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斥」通「尺」。

斥鴳(yan燕):猶小雀。

一說,斥指小池澤。

斥鴳,小澤中的雀。

(37)仞:長度單位。

古時八尺曰仞。

一說,七尺曰仞。

(38)辯:同辨,區別。

(39)效:效能,引申作「勝任」解。

(40)比:適合。

一說「比」即「庇」。

(41)合:投合。

(42)而:古代與「能」字音近義同,作能力、才能解。

征:信。

(43)宋榮子:即宋鈃,先秦思想家,思想近於墨家。

猶然:笑貌。

(44)沮:沮喪,喪氣。

(45)內:指自身的內在修養。

外:指待人接物。

(46)境:境界。

(47)數數然:急切追求的樣子。

(48)列子:名禦寇,戰國初期鄭國人,相傳其曾遇仙人,一習一 法術,故能乘風而行。

(49)泠(ling靈)然:輕妙的樣子。

善,指御風技術高超。

(50)旬有(you又)五日:十五天。

有,通「又」。

(51)致福:求福。

(52)若夫:至於。

乘:順應。

天地:指天地間萬象萬物。

正:指自然界的正常現象。

(53)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

辯:同「變」。

(54)無窮:指時空的無始無終、無邊無際。

(55)許由:字武仲,穎川人,上古傳說中的高士。

相傳堯讓天下給他,他不受,逃隱箕山,農耕而食。

堯又召為九州長,他不欲聞,洗耳於穎水之濱。

(56)爝(jue決)火:小火把。

此指光之小者。

(57)夫子:指許由。

(58)一屍一:古時享祭的神主,引申為無其實而空居名位的人。

(59)缺然:不足。

(60)致:送,給與。

(61)賓:與「主」相對,指附屬之物。

(62)鷦鷯(jiāo焦liao聊):善於築巢的小鳥,喜居樹林深處。

(63)偃鼠:即鼴鼠,常穿行耕地中,好飲河水。

(64)歸休乎君:是「君歸休乎」的倒裝句。

君:指堯。

(65)庖人:廚工。

不治庖:不下廚。

(66)祝:執掌祭祀的官。

因其對神主(一屍一)而祝,故稱「一屍一祝」。

樽:酒器。

俎:盛肉之器。

越樽俎而代之:比喻超越權限代替別人辦事。

今作「越俎代庖」。

(67)肩吾、連叔:二人當是莊子虛構的有道之人。

(68)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佯狂避世,與孔子同時。

(69)河漢:銀河。

(70)藐姑射(ye夜)之山:傳說中的仙山。

(71)淖約:同「綽約」,體態柔美的樣子。

處子:處一女 。

(72)凝:精神專注。

(73)疵癘(li厲):惡疾。

(74)是:此,指接輿的話。

(75)瞽(gǔ古)者:盲人。

與:參與。

文章:文采。

(76)知:同「智」。

(77)時:同「是」。

女:同「汝」。

(78)旁礡(bō博):形容無所不包、無所不及。

蘄(qi奇):同「祈」,求。

亂:這裡意為「治」。

(79)弊弊:慘淡經營,疲憊不堪。

(80)大浸:大水。

稽:至。

(81)秕糠:亦作秕糠。

谷不熟為秕谷皮為糠。

比喻瑣細無用之物,猶言糟粕、渣滓。

陶鑄:燒製瓦器和熔鑄金屬的模具。

這裡是培植、造就的意思。

(82)資:購買。

章甫:禮冠。

諸:之於。

(83)斷髮:剪斷長髮。

文身:身刺花紋。

(84)四子:相傳指王倪、嚙缺、被衣、許由。

《莊子》書中視之為得道者。

(85)汾水之陽:汾水之北。

指今山西平陽縣,相傳堯曾都於此。

(86)窅(yǎo杳)然:悵然。

喪:忘。

(87)惠了:即惠施,宋人,戰國時的思想家。

曾任魏國相,與莊子同時。

(88)瓠(hu戶):葫蘆。

(89)樹:種植。

實:容納。

五石:言葫蘆之大可容五石。

(90)瓠落:廓落,大而平淺。

無所容:無法容納東西。

(91)呺(xiāo宵)然:虛大的樣子。

(92)掊(pǒu):擊破。

(93)龜(jūn君):同「皸」,皮膚因受凍而裂。

不龜手之藥:防止皮膚凍裂的藥。

(94)洴澼(pingpi瓶僻):漂洗。

絖(kuang曠):細棉絮。

(95)金:古代金大一方寸、重一斤為一金。

(96)鬻yu育):賣,售。

技:指製藥的技能。

(97)慮:通「攄」,挖空。

一說,作結縛解。

大樽:即腰舟,形如酒器縛在身上,浮於江湖。

(98)蓬:蓬蒿,莖短而曲。

有蓬之心:喻指惠子見解迂曲狹隘。

(99)樗(chū初):即臭椿,樹幹高大而木質粗劣。

(100)擁腫:同臃腫,指樹幹多贅瘤。

中(zhōng仲):合。

繩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工具。

(101)卷:同「蜷」。

規:木匠用以求圓的工具。

矩:木匠用以求方的工具。

(102)塗:同「途」。

(103)狸:同「貍」,野貓。

狌(hēng生):俗名黃鼠狼。

(104)敖:同「遨」。

敖者,即游者,指來來往往的雞鼠之類動物。

(105)跳梁:同「跳踉」,跳躍。

(106)辟:同「避」。

(107)機:一弩一機。

辟:陷阱。

(108)罔:同「網」。

罟(gǔ古):網的通稱。

(109)斄(li離)牛:即旄牛。

(110)無何有之鄉:莊子所幻想的超越時空、一無所有、絕對自一由 的境界。

(111)無為:無所事,無所用心。

(112)夭:夭折。

斤:大斧。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