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李華(715—766),字遐叔,趙州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

〔唐〕李華

【作者小傳】李華(715—766),字遐叔,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又曾中博學宏辭科。

天寶十一載(752)遷監察御史,因彈劾當朝權相楊國忠的私人而遭排擠,徙為右補闕。

安史亂起,陷入叛軍之手,署為鳳閣舍人。

亂平後,被貶為杭州司戶參軍。

從此因自慚而淡於宦進。

肅宗上元中,召為左補闕、吏部司封員外郎,稱病不拜。

後來參李峴幕府,授驗校吏部員外郎銜。

不久即因風濕症辭官。

隱居於山陽(今一江一 蘇淮安縣),率領子弟務農為生。

晚年崇信佛法,不甚著述。

李華文詞工麗,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又與韓衢、何長師、盧東美為友,一江一 淮間號為「四夔」。

當時士大夫多求他作家傳、墓碑。

他為著名循吏元德秀所作的墓碑,顏真卿書寫,李陽冰篆額,被稱為「四絕碑」。

有《李遐叔文集》。

〔題解〕本文是李華「極思研搉」的力作。

唐玄宗開元後期,驕侈昏庸,好戰喜功,邊將經常背信棄義,使用陰謀,挑起對邊境少數民族的戰爭,以邀功求賞,造成「夷夏」之間矛盾加深,戰禍不斷,士兵傷亡慘重。

如天寶八載(749)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唐軍戰死數萬;十載(751)安祿山率兵六萬進攻契丹,全軍覆沒。

本文以憑弔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

在對待戰爭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征無戰,肯定反侵略戰爭,反對侵略戰爭。

文中把戰爭描繪得十分殘酷淒慘,旨在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反戰情緒,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邊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

雖用駢文形式,但文字流暢,情景一交一 融,主題鮮明,寄意深切,不愧為古今傳誦的名篇。

本文《李遐叔文集》、《唐文粹》、《文苑英華》等均收入,文字小異,此不一一出校。

浩浩乎平沙無垠〔1〕,夐不見人〔2〕。

河水縈帶,群山糾紛〔3〕。

黯兮慘悴〔4〕,風悲日曛〔5〕。

蓬斷草枯〔6〕,凜若霜晨。

鳥飛不下,獸挺亡群〔7〕。

亭長告予曰〔8〕:「此古戰場也,嘗覆三軍〔9〕。

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10〕。

萬里奔走,連年暴露。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地闊天長,不知歸路。

寄身鋒刃,腷臆誰愬〔11〕?秦漢而還,多事四夷〔12〕,中州耗<bzgwgz_009/bz>〔13〕,無世無之。

古稱戎夏〔14〕,不抗王師〔15〕。

文教失宣〔16〕,武臣用奇〔17〕。

奇兵有異於仁義〔18〕,王道迂闊而莫為〔19〕。

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振漠,一胡一 兵伺便。

主將驕敵,期門受戰〔20〕。

野豎旌旗〔21〕,川回組練〔22〕。

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聲析一江一 河〔23〕,勢崩雷電。

至若窮陰凝閉〔24〕,凜冽海隅〔25〕,積雪沒脛,堅冰在須。

鷙鳥休巢,征馬踟躕。

繒纊無一溫一 〔26〕,墮指裂膚。

當此苦寒,天假強一胡一 ,憑陵殺氣〔27〕,以相剪屠。

徑截輜重〔28〕,橫攻士卒。

都尉新降〔29〕,將軍覆沒。

一屍一踣巨港之岸〔30〕,血滿長城之窟。

無貴無賤,同為枯骨。

可勝言哉〔31〕!鼓衰兮力竭,矢盡兮絃絕,白刃一交一 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32〕。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

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33〕。

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一胡一 ,開地千里,遁逃匈一奴一〔34〕。

漢傾天下,財殫力痡〔35〕。

任人而已,豈在多乎!周逐?狁,北至太原〔36〕。

既城朔方〔37〕,全師而還。

飲至策勳〔38〕,和樂且閒。

穆穆棣棣〔39〕,君臣之間。

秦起長城,竟海為關。

荼毒生民〔40〕,萬里朱殷〔41〕。

漢擊匈一奴一,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42〕。

蒼蒼蒸民〔43〕,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

誰無兄弟?如足如手。

誰無夫婦?如賓如友。

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

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悁悁心目〔44〕,寤寐見之〔45〕。

布奠傾觴〔46〕,哭望天涯。

天地為愁,草木淒悲。

弔祭不至,一精一魂無依〔47〕。

必有凶年,人其流離〔48〕。

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49〕。

——選自《全唐文》卷三二一

遼闊的無邊無際的曠野啊,極目遠望看不到人影。

河水像一條帶子彎曲縈繞,遠處無數的山峰重疊錯亂。

一片陰暗淒涼的景象:寒風悲嘯,日色昏黃,蓬蒿斷落,野草萎枯,寒氣凜冽有如降霜的冬晨。

鳥兒飛過也不肯落下,離群的野獸奔竄而過。

亭長告訴我說:「這兒就是古代的戰場,曾經覆沒全軍。

時常有鬼哭的聲音,每逢陰天就會聽到。」

真令人傷心啊!這是秦朝、漢朝,還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聽說戰國時期,齊魏徵集壯丁服役,楚韓募集兵員備戰。

士兵們奔走萬里邊疆,年復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尋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結冰的河流。

地遠天長,不知道哪裡是歸家的道路。

性命寄托於刀槍之間,苦悶的心情向誰傾訴?自從秦漢以來,四方邊境上戰爭頻繁,中原地區的損耗破壞,也無世不有。

古時稱說,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軍隊為敵;後來不再宣揚禮樂教化,武將們就使用奇兵詭計。

奇兵不符合仁義道德,王道被認為迂腐不切實際,誰也不去實行。

唉喲喲!

我想像北風搖撼著沙漠,一胡一 兵乘機來襲。

主將驕傲輕敵,敵兵已到營門才倉卒接戰。

原野上豎起各種戰旗,河谷地奔馳著全副武裝的士兵。

嚴峻的軍法使人心驚膽戰,當官的威權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賤。

鋒利的箭鏃穿透骨頭,飛揚的沙粒直撲人面。

敵我兩軍激烈搏鬥,山川也被震得頭昏眼花。

聲勢之大,足以使一江一 河分裂,雷電奔掣。

何況正值極冬,空氣凝結,天地閉塞,寒氣凜冽的翰海邊上,積雪陷沒小腿,堅冰凍住一胡一 須。

兇猛的鷙鳥躲在巢裡休息,慣戰的軍馬也徘徊不前。

綿衣毫無暖氣,人凍得手指掉落,肌膚開裂。

在這苦寒之際,老天假借強大的一胡一 兵之手,憑仗寒冬肅殺之氣,來斬伐屠戮我們的士兵,半途中截取軍用物資,攔腰衝斷士兵隊伍。

都尉剛剛投降,將軍又復戰死。

一屍一體僵仆在大港沿岸,鮮血淌滿了長城下的窟穴。

無論高貴或是卑賤,同樣成為枯骨。

說不完的淒慘喲!鼓聲微弱啊,戰士已經一精一疲力竭;箭已射盡啊,弓弦也斷絕。

白刃相一交一 肉搏啊,寶刀已折斷;兩軍迫近啊,以生死相決。

投降吧?終身將淪於異族;戰鬥吧?一屍一骨將暴露於沙礫!鳥兒無聲啊群山沉寂,漫漫長夜啊悲風淅淅,陰魂凝結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陰雲厚積。

日光慘淡啊映照著短草,月色淒苦啊籠罩著白霜。

人間還有像這樣令人傷心慘目的景況嗎?

我聽說過,李牧統率趙國的士兵,大破林一胡一 的入侵,開闢疆土千里,匈一奴一望風遠逃。

而漢朝傾全國之力和匈一奴一作戰,反而民窮財盡,國力削弱。

關鍵是任人得當,哪在於兵多呢!周朝驅逐?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築城防禦,爾後全軍凱旋回京,在宗廟舉行祭祀和飲宴,記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適。

君臣之間,端莊和藹,恭敬有禮。

而秦朝修築長城,直到海邊都建起關塞,殘害了無數的人民,鮮血把萬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漢朝出兵攻擊匈一奴一,雖然佔領了陰山,但陣亡將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實在是得不償失。

蒼天所生眾多的人民,誰沒有父母?從小拉扯帶領,抱著背著,唯恐他們夭折。

誰沒有親如手足的兄弟?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著受過什麼恩惠?又犯了什麼罪過而遭殺害?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

整日憂愁鬱悶,夜間音容入夢。

不得已只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

天地為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

這樣不明不白的弔祭,不能為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一精一魂也無所歸依。

何況戰爭之後,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

唉唉!這是時勢造成,還是命運招致呢?從古以來就是如此!怎樣才能避免戰爭呢?惟有宣揚教化,施行仁義,才能使四方民族為天子守衛疆土啊。

(孟斐)

【註釋】

〔1〕浩浩:遼闊的樣子。

垠(yin銀):邊際。

〔3〕夐(xiong):遠。

〔3〕糾紛:重疊一交一 錯的樣子。

〔4〕黯:昏黑。

〔5〕曛:赤黃色,形容日色昏暗。

〔6〕蓬:草名,即蓬蒿。

秋枯根拔,隨風飄轉。

〔7〕挺:通「鋌」(tǐng),疾走的樣子。

〔8〕亭長:秦漢時每十里為一亭,設亭長一人,掌管治安、訴訟等事。

唐代在尚書省各部衙門設置亭長,負責省門開關和通報傳達事務,是流外(不入九品職級)吏職。

此借指地方小吏。

〔9〕三軍:周制:天子置六軍,諸侯大國可置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

此處泛指軍隊。

〔10〕齊魏、荊韓: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國家。

荊,即楚國。

這裡泛指戰國時代。

召募:以錢物招募兵員。

徭役和召募,是封建時代的義務兵和僱傭兵。

〔11〕腷(bi必)臆:心情苦悶。

愬,即「訴」。

〔12〕四夷:四方邊境的少數民族。

夷,古時對異族的貶稱。

〔13〕耗斁(du妒):損耗敗壞。

〔14〕戎:西方少數民族。

此泛指少數民族。

夏:華夏,漢族。

〔15〕王師:帝王的軍隊。

古稱帝王之師是應天順人、弔民伐罪的仁義之師。

〔16〕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17〕用奇:使用陰謀詭計。

〔18〕奇兵:乘敵不備進行突然襲擊的部隊。

〔19〕王道:指禮樂仁義等治理天下的準則。

迂闊:迂腐空疏。

〔20〕期門:軍營的大門。

〔21〕旌旗:旗幟的統稱。

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作竿飾的旗。

〔22〕組練:即「組甲被練」,戰士的衣甲服裝。

此代指戰士。

〔23〕析:分離,劈開。

原作「折」,據《唐文粹》及《文集》改。

〔24〕窮陰:猶窮冬,極寒之時。

〔25〕海隅:西北極遠之地。

海,瀚海,在蒙古高原東北;一說指今內蒙古自治區之呼倫貝爾湖。

〔26〕繒纊(zēng增kuang曠):繒,絲織品的總稱。

纊,絲綿。

古代尚無棉花,絮衣都用絲棉。

〔27〕憑陵:憑借,倚仗。

〔28〕輜(zī資)重:軍用物資的總稱。

〔29〕都尉:官名,此指職位低於將軍的武官。

〔30〕踣(bo博):僵仆。

〔31〕勝(shēng生):盡。

〔32〕蹙(cu促):迫近,接近。

〔33〕冪(mi密)冪:深濃陰暗。

〔34〕牧:李牧,戰國末趙國良將,守雁門(今山西北部),大破匈一奴一的入侵,擊敗東一胡一 ,降服林一胡一 (均為匈一奴一所屬的部族)。

其後十餘年,匈一奴一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5〕殫(dān丹):盡。

痡(pū鋪):勞倦,病苦。

漢武帝時,多次大舉征伐匈一奴一及大宛、西羌、南越,以至「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天下虛耗」,甚至「人復相食」。

見《史記·平准書》、《漢書·食貨志》。

〔36〕?狁(xiǎn險yǔn允):也作「獫狁」、「葷粥」、「獯鬻」、「薰育」、「葷允」等,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即匈一奴一的前身。

周宣王時,?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統軍抗擊,逐至太原(今寧夏固原縣北),不再窮追。

二句出自《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狁,至於太原」。

〔37〕城:築城。

朔方:北方。

一說即今寧夏靈武縣一帶。

句出《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38〕飲至:古代盟會、征伐歸來後,告祭於宗廟,舉行宴飲,稱為「飲至」。

策勳,把功勳記載在簡策上。

句出《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捨爵策勳焉,禮也。」

〔39〕穆穆:端莊盛美,恭敬謹肅的樣子,多用以形容天子的儀表,如《禮記·曲禮下》:「天子穆穆」。

棣(di弟)棣,文雅安和的樣子。

〔40〕荼(tu塗)毒:殘害。

〔41〕殷(yān煙):赤黑色。

《左傳》成公二年杜註:「血色久則殷。」

〔42〕陰山:在今內蒙古中部,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原為匈一奴一南部屏障,匈一奴一常由此以侵漢。

漢武帝時,為衛青、霍去病統軍奪取,漢軍損失亦慘重。

〔43〕蒼蒼:指天。

蒸,通「烝」,眾,多。

〔44〕悁(yuān冤)悁:憂愁鬱悶的樣子。

〔45〕寤寐:夢寐。

〔46〕布奠傾觴:把酒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

布,陳列。

奠,設酒食以祭祀。

〔47〕不至:不能達於死者。

一精一魂:一精一氣靈魂。

古時認為人死後,其一精一氣靈魂能夠離開身體而存在。

〔48〕凶年:荒年。

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大舉興兵造成大量農業勞動力的徵調傷亡,再加上雙方軍隊的蹂一躪 掠奪以及軍費的負擔,必然影響農業生產的種植和收成。

故此處不僅指自然災荒。

〔49〕守在四夷: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