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丐於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選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金溪縣人方仲永,世代務農。
方仲永五歲時,還不認得筆墨紙硯,一天忽然哭鬧著索要這些東西。
他父親很奇怪,就向近鄰借來給他。
方仲永馬上寫下了四句詩,並且寫上自己的名字。
那詩表達了孝養父母,一團一 結宗族的意思,詩被鄉里一位讀書人拿去閱讀。
從此以後,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作詩題,方仲永就能揮筆立就。
詩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達到一定水平。
鄉里人對他非常器重,並漸漸對他的父親也禮待起來,有的施捨錢財給他。
方仲永父親覺得這是件有利可圖的事,就每天攜帶仲永向鄉里人到處乞討,不讓他進校學習 。
我很久就聽聞此事了,明道年間,我跟從父親回到家鄉,曾於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我們叫他作詩,已經與我過去所聽聞的水準不能相比了。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到舅家去,問起方仲永,人們告訴說:「他已天才泯滅,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我認為:方仲永的聰明穎悟,是上天賦予的。
他有天賦,比起力學而成的人要優越得多;然而最終還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為沒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結果。
他的天資是那樣的好,只因為沒有受到教育培養,尚且淪為普通人一樣;現在一般說來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養,恐怕會連一個平常人都不如吧?
(丁如明)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