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

〔北朝·周〕庾信

【作者小傳】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縣)人。

少聰敏好學,有才名。

初仕梁,為昭明太子伴讀,曾任尚書度支郎中、東宮領直等官。

後奉命由一江一 陵出使西魏,值西魏滅梁,被留。

歷仕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世又稱庾開府。

在梁時出入宮禁,為文綺艷,與徐陵並為宮廷文學代表,時稱「徐庾體」。

《北史》本傳謂其「每有一文,都下莫不傳誦。」

留北後雖居高位,卻常懷故國之思,作品風格亦由早期的輕靡華麗變為蒼勁沉鬱。

他的《哀一江一 南賦》和《擬詠懷》詩可為代表。

雖有堆砌典故、用意曲深之弊,但總的成就集六朝詩、賦、文創作之大成,對唐代文學影響甚巨。

杜甫稱「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謂其「北遷以後,閱歷既久,學問彌深。

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捲,變化自如」。

有《庾子山集》。

【題解】據《北史》本傳載,庾信留北,「雖位望顯通,常作鄉關之思,乃作《哀一江一 南賦》以致其意」。

「哀一江一 南」三字語出《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一江一 南」句。

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歷史,凝聚著對故國和人民遭受劫亂的哀傷,具有史詩般的規模和氣魄,在辭、賦和整個文學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又其敘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摯動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極好資料。

本文即《哀一江一 南賦》的序文,概述了全賦的主題,並闡明了「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的創作動機。

全篇以駢文寫成,多用典故來暗喻時世和表達自己悲苦欲絕的隱衷,體現了庾信在辭賦和駢文創作中的特色。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1〕,大盜移國,金陵瓦解〔2〕。

余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3〕。

華陽奔命,有去無歸〔4〕。

中興道銷,窮於甲戌〔5〕。

三日哭於都亭〔6〕,三年囚於別館〔7〕。

天道周星,物極不反〔8〕。

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9〕;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0〕。

昔桓君山之志事〔11〕,杜元凱之平生〔12〕,並有著書,鹹能自序〔13〕。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14〕;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15〕。

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16〕,藐是流離,至於暮齒〔17〕。

《燕歌》遠別,悲不自勝〔18〕;楚老相逢,泣將何及〔19〕!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20〕;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21〕。

下亭漂泊,高橋羈旅〔22〕。

楚歌非取樂之方〔23〕,魯酒無忘憂之用〔24〕。

追為此賦,聊以記言〔25〕,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26〕。

日幕途遠,人間何世〔27〕!將軍一去,大樹飄零〔28〕。

壯士不還,寒風蕭瑟〔29〕。

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30〕;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31〕。

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2〕;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33〕。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34〕;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35〕。

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36〕;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37〕!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38〕;項籍用一江一 東之子弟,人惟八千〔39〕。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40〕。

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41〕?一江一 淮無涯岸之阻〔42〕,亭壁無藩籬之固〔43〕。

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一交一 〔44〕;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45〕。

將非一江一 表王氣,終於三百年乎〔46〕!是知併吞****,不免軹道之災〔47〕;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48〕。

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49〕;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50〕。

天意人事,可以悽愴傷心者矣〔51〕!況覆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52〕;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53〕。

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54〕。

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55〕;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56〕。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庾子山集注》

梁太清二年十月,大盜篡國,金陵淪陷。

我於是逃入荒谷,這時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不想後來奉命由一江一 陵出使西魏,卻有去無歸。

可歎梁朝的中興之道,竟消亡於承聖三年。

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內痛哭三日的羅憲,又如被囚於別館三年的叔孫婼。

按照天理,歲星循環事情當能好轉,而梁的滅亡卻物極不反了。

傅燮臨危只悲歎身世,無處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淚。

以往桓君山的有志於事業,杜元凱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敘流傳至今。

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風,陸機的辭賦而先陳世德。

我庾信剛到頭髮斑白之歲,即遭遇國家喪亂,流亡遠方異域,直到如今暮年。

想起《燕歌》所詠的遠別,悲傷難忍;與故國遺老相會,哭都嫌晚。

想當初自己原想像南山玄豹畏雨那樣藏而遠害,卻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

以後又想像伯夷、叔齊那樣逃至海濱躲避做官,結果卻不得不失節仕周,終於食了周粟。

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鴻寄寓高橋的羈旅孤獨。

美妙的楚歌不是取樂的良方,清薄的魯酒也失去了忘憂的作用。

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賦,聊以記錄肺腑之言。

其中不乏有關自身的危苦之辭,但以悲哀國事為主。

我年已高而歸途遙遠,這是什麼人間世道啊!馮異將軍一去,大樹即見飄零。

荊軻壯士不回,寒風倍感蕭瑟。

我懷著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卻不料為不守信義之徒所欺;又想像毛遂橫階逼十迫楚國簽約合縱那樣,卻手捧珠盤而未能促其定盟。

我只能像君子鍾儀那樣,做一個戴著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孫那樣,留住在西河的別館了。

其悲痛慘烈,不藏於申包胥求秦出兵時的叩頭於地,頭破腦碎;也不減於蔡威公國亡時的痛哭淚盡,繼之以血。

那故國釣台的移柳,自非困居玉一門 關的人可以望見;那華亭的鶴唳,難道是魂斷河橋的人再能聽到的嗎!

孫策在天下分裂為三之時,軍隊不過五百人;項藉率領一江一 東子弟起兵,人只有三千。

於是就剖分山河,割據天下。

哪裡有號稱百萬的義師,竟一朝卷甲潰敗,讓作亂者肆意戮殺,如割草摧木一般?長一江一 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擋,軍營壁壘缺少了藩籬的堅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時的作亂者得以暗中勾結,那些持鋤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虛而入的機會。

莫不是一江一 南一帶的帝王之氣,已經在三百年間終止了嗎!於此可知併吞天下,最終不免於秦王子嬰在軹道旁投降的災難;統一車軌和文字,最終也救不了晉懷、愍二帝被害於平陽的禍患。

嗚呼!山嶽崩塌,既已經歷國家危亡的厄運;春秋更替,必然會有背井離鄉的悲哀。

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淒愴傷心的啊!何況又舟船無路,銀河不是乘筏駕船所能上達;風狂道阻,海中的蓬萊仙山也無可以到達的希望。

因躓者欲表達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勞者須歌詠自己所經歷的事。

我寫此賦,為陸機聽了拍掌而矣,也心甘情願;張衡見了將輕視它,本是理所當然的。

(曹明綱)

【註釋】

〔1〕粵:發語辭。

戊辰:梁武帝太清二年(548)歲在戊辰。

建亥之月:陰曆十月。

〔2〕大盜:竊國篡位者,此指侯景。

移國:篡國。

《後漢書·光武帝紀》贊曰:「炎正中微,大盜移國。」

金陵:即建鄴,今南京市,梁國都。

《南史·梁武帝紀》:「太清二年八月戊戌,侯景舉兵反。

十月,……至建鄴。」

〔3〕竄:逃匿。

荒谷:《左傳》杜預註:「荒谷,楚地。」

此指一江一 陵(今湖北一江一 陵縣,古楚地)。

《北史·庾信傳》:「侯景作亂,梁簡文帝命信率宮中文武千餘人營於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眾先退。

台城陷後,信奔於一江一 陵。」

公私:公室和私家。

塗炭:謂陷於泥塗炭火。

《尚書》:「有夏昏德,民墜塗炭。」

〔4〕華陽:華山之南。

陽,山南。

此指一江一 陵。

奔命:奉命奔走。

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庾信奉命由一江一 陵出使西魏,十一月,一江一 陵被西魏攻陷,信遂留長安未歸。

〔5〕中興:指梁元帝於承聖元年(552)平侯景之亂,即位一江一 陵。

道銷:中興之道銷亡。

甲戌:承聖三年歲在甲戌。

《南史·元帝紀》:「承聖三年,魏使於謹來攻。

……十一月,魏軍至柵下,帝見執。

魏人戕帝。」

〔6〕「三日」句:《晉書·羅憲傳》:「魏之伐蜀,憲守永安城。

及成都敗,知劉禪降,乃率所部臨於都亭三日。」

臨,《左傳》杜註:「哭也。」

都亭,都城亭閣。

〔7〕「三年」句:《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晉人執之,……乃館諸於箕。」

按「三年」不知所指,或信為此賦時被羈已三年?俟考。

〔8〕天道:天理。

周星:即歲星,也稱太歲,木星,因其一十二年繞天一周,故名。

物極不反:指梁朝就此一蹶不振、再難恢復。

〔9〕傅燮:字南容,東漢末年人。

無處求生:據《後漢書·傅燮傳》載,燮為漢陽太守,王國、韓遂等攻城,城中兵少糧乏,其子勸燮棄城歸鄉,燮慨歎:「汝知吾必死耶!……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遂令左右進兵,臨陣戰死。

〔10〕袁安:字邵公,後漢時人。

自然流涕:《後漢書·袁安傳》:「安為司徒,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權,每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噫嗚流涕。」

〔11〕桓君山:即桓譚,字君山,後漢時人。

著《新論》二十九篇。

志事:一作「志士」。

〔12〕杜元凱:即杜預,字元凱,晉代人,有《春秋經傳集解》。

其序云:「少而好學,在官則觀於吏治,在家則滋味典籍。」

〔13〕自序:古人著書往往有自序記述身世和寫作旨意。

桓譚《新論》自序今佚。

〔14〕潘岳:字安仁,晉代詩人。

始述家風:潘岳有《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

〔15〕陸機:字士衡,晉代詩人。

先陳世德:陸機有《祖德賦》、《述先賦》,又《文賦》:「詠世德之駿烈。」

〔16〕二毛:指頭髮有黑白二色。

喪亂:指侯景之亂和一江一 陵淪陷被留西魏。

時信年四十左右。

〔17〕藐:遠。

「藐是」一作「狼狽」。

暮齒:暮年。

〔18〕《燕歌》:指樂府《燕歌行》。

《樂府詩集》引《廣題》曰:「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於燕而為此曲。」

《北史·王褒傳》:「褒作《燕歌》,妙盡塞北苦寒之言。

元帝及諸文士和之,而競為悽切。」

今《庾子山集》中亦有此作。

〔19〕楚老:代指故國父老。

舊說引《漢書·龔捨傳》,謂楚人龔勝於王莽時不願「一身事二姓」,「遂不復開口飲食,積十四日死」,庾信世居楚地,故引此事深慚自己身事二姓。

泣將何及:《後漢書·逸民傳》:「桓帝世一黨一 錮事起,守外黃令陳留張升去官歸鄉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

……因相抱而泣。

老父趨而過之,植其杖,太息言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雖泣何及乎!』」〔20〕南山之雨:《列女傳·賢明傳》:「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遠害。」

一說以山高在陽喻君主,謂迫於君命不敢不使魏。

踐秦庭:《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七日,……秦師乃出。」

此喻己出使求和救急。

〔21〕「讓東海」二句:據《史記·伯夷列傳》載,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因相互推讓君位,先後逃至海濱。

武王滅紂,二人以為不義,遂不食周栗,餓死於首陽山。

二句言己本以謙讓為懷,卻不能如夷、齊那樣殉義。

一說讓東海句用《史記·齊太公世家》載齊康公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濱」事,指魏、周換代。

〔22〕下亭:《後漢書·範式傳》載孔嵩應召入京,道宿下亭,馬匹被盜。

高橋:一作「皋橋」。

《後漢書·梁鴻傳》:梁鴻「至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

皋家傍橋,在今一江一 蘇蘇州閶門內。

二句言其旅途勞頓。

〔23〕楚歌:楚地民歌。

《漢書·高帝紀》:「帝謂戚夫人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24〕魯酒:魯地之酒。

許慎《淮南子注》:「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

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弗與。

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

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也。」

〔25〕記言:《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據此可知庾信為此賦,非惟慨歎身世,亦兼記史也。

〔26〕「不無」二句:本嵇康《琴賦》序:「稱其材干,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

〔27〕日暮途遠:謂年歲已老而離鄉路遠。

《吳越春秋》:「子胥謝申包胥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遠一作「窮」。

人間何世:《莊子》有《人間世》篇,王先謙《集解》:「人間世,謂當世也。」

二句感慨年老世變。

〔28〕「將軍」二句:《後漢書·馮異傳》:「每所止捨,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此以馮異自喻,言己去國,梁朝淪亡。

〔29〕壯士:指荊軻。

《戰國策·燕策》記太子丹送荊軻易水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句言己出使西魏,一去不歸。

〔30〕荊璧:即和氏璧,因楚人和氏得之楚山而名。

睨:斜視。

連城:相連之城。

二句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之遺趙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此指自己使魏被欺。

〔31〕載書:盟書。

珠盤:諸侯盟誓所用器皿。

《周禮·天官·塚宰》「若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鄭註:「合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

珠盤以盛牛耳。」

二句用毛遂事。

《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與楚合縱,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進之,……於是定縱。」

此言己出使西魏,未能締約,梁朝反遭攻打。

〔32〕「鍾儀」二句:《左傳·成公七年》:「楚子重伐鄭。

……囚鄖公鍾儀,獻諸晉。

……晉人以鍾儀歸,囚諸軍府。」

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

』……使與之琴,操南音,……文子曰:『楚囚,君子也。

』」此以鍾儀自比,謂己本楚人而羈留魏、周,有類南冠之囚。

〔33〕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

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

西河:今陝西省東部。

《左傳·昭公十三年》載諸侯盟於平丘,邾、莒告魯朝夕伐之,因無力向晉進貢。

晉遂執季孫。

後欲釋之,季孫不肯歸。

叔魚遂威脅說:「……鮒也聞諸吏將為子除館於西河,其若之何?「季孫懼,乃歸魯。

二句自比季孫而稍變其意,言己被留難歸。

〔34〕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

頓地:叩頭至地。

事見《左傳·定公四年》:吳伐楚,申包胥至秦求兵,「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

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

秦師乃出。」

二句謂己曾為救梁竭盡心力。

〔35〕「蔡威公」二句:劉向《說苑》:蔡威公閉門而泣,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曰:「吾國且亡。」

此言己對梁亡深感悲痛。

〔36〕釣台:在武昌。

此代指南方故土。

移柳:據《晉書·陶侃傳》,陶侃鎮武昌時,曾令諸營種植柳樹。

玉關:玉一門 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此代指北地。

二句謂滯留北地的人是再也見不到南方故土的柳樹了。

〔37〕華亭:在今上海市松一江一 縣,晉陸機兄弟曾共游於此十餘年。

河橋:在今河南孟縣,陸機在此兵敗被誅。

《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

臨刑歎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二句謂故鄉鳥鳴已非身處異地者所能聞。

〔38〕孫策:字伯符,三國時吳郡富春(即今浙一江一 富陽)人。

先以數百人依袁術,後平定一江一 東,建立吳國。

三分:指魏、蜀、吳三分天下。

一旅:五百人。

《吳志·陸遜傳》:「遜上疏曰,昔桓王(孫策謚號長沙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

〔39〕項籍:字羽,下相(今一江一 蘇宿遷西南)人。

一江一 東:長一江一 南岸南京一帶地區。

《史記·項羽本紀》記項羽兵敗烏一江一 ,笑謂亭長曰:「籍與一江一 東子弟八千人渡一江一 而西,今無一人還。」

〔40〕「遂乃」二句:本賈誼《過秦論》:「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41〕百萬義師:指平定侯景之亂的梁朝大軍。

卷甲:卷斂衣甲而逃。

芟夷:刪削除滅。

據《南史·侯景傳》載,侯景反,梁將王質率兵三千無故自退,謝禧棄白下城走,援兵至北岸,號稱百萬,後皆敗走。

又景曾戒諸將曰:「破城邑淨殺卻,使天下知吾威名。」

〔42〕一江一 淮:指長一江一 、淮河。

涯岸:水邊河岸。

〔43〕亭壁:指軍中壁壘。

藩籬:竹木所編屏障。

〔44〕頭會箕斂:《漢書·陳余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服虔註:「吏到其家,以人頭數出谷,以箕斂之。」

合從締一交一 :賈誼《過秦論》:「合從締一交一 ,相與為一。」

原為戰國時六國聯合抗秦的一種謀略,此指起事者們彼此串聯,相互勾結。

〔45〕鋤耰(yōu優):簡陋的農具。

棘矜:低劣的兵器。

賈誼《過秦論》:「鋤耰棘矜,不敵於鉤戟長鎩也。」

因利乘便:「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以宰割天下。

此指陳霸先乘梁朝衰亂,取而代之。

〔46〕一江一 表:一江一 外,長一江一 以南。

王氣:古以為天子所在地有祥雲王氣籠罩。

三百年:指從孫權稱帝一江一 南,歷東晉、宋、齊、梁四代,前後約三百年的時間。

〔47〕****:指天地四方。

賈誼《過秦論》:「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

軹道之災:《史記·高祖本紀》記高祖入關,「秦王子嬰素車白馬,……降軹道旁。」

軹道,在今陝西咸陽市西北。

〔48〕混一車書:指統一天下。

《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平陽之禍:據《晉書·孝懷帝本紀》,永嘉五年劉聰攻陷洛陽,遷懷帝於平陽。

七年,懷帝被害。

又《孝愍帝本紀》記建興四年劉曜陷長安,遷愍帝於平陽。

五年,愍帝遇害。

平陽,在今山西臨汾縣。

〔49〕「山嶽」二句:《國語·周語》:「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50〕春秋迭代:喻梁、陳更替。

去故:離別故國。

〔51〕淒愴傷心:阮籍《詠懷詩》其九:「素質游商聲,淒愴傷我心。」

〔52〕楫:船槳。

星漢:銀河。

槎:竹筏木排。

張華《博物誌》:「舊說雲,天河與海通。

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

〔53〕飆:暴風。

蓬萊:傳說中的三座神山之一。

無可到之期:《漢書·郊祀志》:「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臨之,患且至,則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雲。」

〔54〕窮者:指仕途困躓的人。

達:表達。

《晉書·王隱傳》:「隱曰:蓋古人遭時則以功達其道,不遇則以言達其才。」

何休《公羊傳解詁》:「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二句說明自己作賦是有感而發。

〔55〕陸士衡:陸機字士衡。

撫掌:拍手。

《晉書·左思傳》:左思作《三都賦》,「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

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作《三都賦》。

須其成,當以復酒甕耳。

』及思賦出,機絕歎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

二句謂己作此賦即受人嘲笑,也心甘情願。

〔56〕張平子:張衡字平子。

陋:輕視。

《藝文類聚》:「昔班固觀世祖遷都於洛邑,懼將必踰溢制度,不能遵先聖之正法也。

故假西都賓,盛稱長安舊制,有陋洛邑之議,而為東都主人折禮衷以答之。

張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

二句謂己賦為人輕視,也是理所當然的。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