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

〔東漢〕王粲

【作者小傳】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鄒縣西南)人。

少有才名。

漢獻帝初平初,因董卓劫持漢室君臣遷都,隨父由洛陽西至長安;西京擾亂,南下投奔荊州牧劉表,未被重用,羈留荊州達十五年之久。

後歸曹操,闢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官至侍中。

王粲為「建安七子」之一,其詩辭氣慷慨,有部分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之作,現實性比較強烈。

其賦抒情真摯,風格清麗。

在七子中成就最高,與曹植並稱「曹王」。

明人輯有《王侍中集》。

【題解】王粲懷抱用世之志,南下依附劉表,未得重用,心情鬱悶。

建安九年(204),即來到荊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歸,登上當陽東南的麥城城樓,縱目四望,萬感一交一 集,寫下這篇歷代傳誦不衰的名作。

因作者身當亂世,親歷離亂,又懷才不遇,宏圖難展,所以賦中充盈著沉鬱悲憤的失意之歎。

但這種情緒並不消沉,它源於作者乘時而起,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是建安時代知識分子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的反映。

作為一篇抒情小賦,作者把內心感情的抒發,與有明暗虛實變化的景物描寫結合起來,或情隨景遷,或因情設景,使全篇惆悵淒愴的愁思更加真切動人,故能激起歷代文化人的共鳴。

登茲樓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銷憂〔2〕。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3〕,倚曲沮之長洲〔4〕。

背墳衍之廣陸兮〔5〕,臨皋隰之沃流〔6〕。

北彌陶牧〔7〕,西接昭丘〔8〕。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9〕。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10〕。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11〕。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12〕。

鍾儀幽而楚奏兮〔13〕,莊舄顯而越吟〔14〕。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15〕。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16〕,畏井渫之莫食〔17〕。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18〕,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19〕。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一交一 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選自明刻本《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侍中集》

登上城樓向四處眺望啊,暫借此日來排遣憂愁。

遍觀這樓所處的環境啊,實在是明亮寬敞、世間稀有。

一邊挾帶著清澄的漳水的通道啊,一邊倚靠著彎曲的沮水的長洲。

背靠著高而平的大片陸地啊,面對著低濕原野中的沃美水流。

北面可到達陶鄉的郊野,西面連接著楚昭王的墳丘。

花卉果實遮蔽了田野,小米高粱長滿了垅頭。

雖然真美卻不是我的家鄉啊,又哪裡值得作片刻的停留!

遇到這混亂的世道而遷徙流亡啊,悠悠忽忽超過十二年而到了今天。

情懷深切總想著返回故鄉啊,誰能承受住沉重的感情負擔?靠著欄杆向遠方瞭望啊,迎著北風敞開了衣衫。

平原廣闊我極目遠望啊,卻被高高的荊山擋住了視線。

道路曲折而漫長啊,河流悠長渡口深遠。

悲歎故鄉的阻塞隔絕啊,止不住淚水縱橫滿面。

當初孔子困在陳國啊,曾發出「回去吧」的哀歎。

鍾儀被囚禁仍演奏楚國的樂曲啊,莊舄顯達了仍操著越國的鄉言。

人情在懷念故鄉上是一樣的啊,難道會因受困或顯達而把心思改變!

想到時光的飛速流逝啊,等待黃河水清卻不免令人失望。

但願王政能一旦安定啊,可以憑借清明的時世施展力量。

我害怕象葫蘆那樣空掛不用啊,又擔憂象井水淘清了卻無人品嚐。

走走停停我反覆徘徊啊,太陽匆匆要到山後躲藏。

風聲颯颯從四面吹來啊,天色昏暗而慘淡無光。

野獸驚惶四顧尋找著同伴啊,鳥兒相互鳴叫鼓起了翅膀。

原野寂靜而悄無人影啊,只有趕路的人在急急奔忙。

心裡悲傷而有所感觸啊,情意哀痛而悲憤淒傷。

順著階梯往下走啊,憤悶的情緒充塞胸膛。

直到半夜還無法入睡啊,翻來覆去我在苦捱時光。

(方智范)

【註釋】

〔1〕茲樓:指麥城城樓。

關於王粲所登何樓,向有異說。

《文選》李善注引盛弘之《荊州記》,以為是當陽城樓。

《文選》劉良注則說為一江一 陵城樓。

按賦中所述「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和「西接昭丘」的位置,應為當陽東南、漳沮二水之間的麥城城樓。

〔2〕暇:通「假」,借。

〔3〕漳:漳水,在今湖北當陽縣境內。

浦: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

〔4〕沮(jū居):沮水,也在當陽境內,與漳水會合南流入長一江一 。

〔5〕墳衍:地勢高起為墳,廣平為衍。

〔6〕皋隰(xi席):水邊之地為皋,低濕之地為隰。

〔7〕陶:鄉名,傳說是陶朱公范蠡的葬地。

牧:郊野。

〔8〕昭丘:楚昭王墳墓,在當陽縣郊。

據《左傳·哀公六年》記載,楚昭王是春秋時深知用人之道的明君。

〔9〕紀:一紀為十二年。

〔10〕向北風:王粲家鄉山陽高平在麥城之北,故雲。

〔11〕荊山:在今湖北省南漳縣,漳水發源於此。

〔12〕昔尼父兩句:尼父,即孔子。

孔子在陳絕糧,曾歎息說:「歸歟!歸歟!」(見《論語·公冶長》)〔13〕鍾儀句:鍾儀,楚國樂官,被晉所俘,晉侯使之彈琴,仍操楚國樂調。

《左傳·成公九年》:「樂操土風,不忘舊也。」

〔14〕莊舄(xi細)句:據《史記·陳軫傳》,越人莊舄在楚國做大官,病中思鄉,仍發出越國的語音。

〔15〕河清:據《左傳·襄公八年》,逸《詩》有云:「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古以黃河水清喻時世太平。

〔16〕懼匏(pao袍)瓜句:《論語·陽貨》:「(子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以匏瓜徒懸喻不為世用。

〔17〕畏井渫(xie卸)句:《周易·井卦》:「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渫,除去井中污濁。

井渫莫食喻己雖潔其志而不為世用。

〔18〕闃(q︱去):寂靜。

〔19〕忉(dāo刀)怛(da答):悲痛。

憯(cǎn慘)惻:悽傷。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