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生莊公及共叔段4。莊公寤生5,驚姜氏,故名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初1,鄭武公娶於申2,日武姜3。

生莊公及共叔段4。

莊公寤生5,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6。

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7,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8。

公曰:「制,巖邑也9,虢叔死焉十,倫邑唯命⑾。」

請京⑿,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過百雉⒁,國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

對曰:「姜氏何厭之有⒅?不如早為之所⒆,無使滋蔓。

蔓,難圖也⒇」。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一寵一 弟乎?」

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22)。

公於呂曰(23):「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24)。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公曰:「無庸(25),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將得眾。」

公曰:「不義不暱(27)」,厚將崩。」

大叔完聚(28),繕甲兵,具卒乘(29),將襲鄭。

夫人將啟之(30)。

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於鄢「。

公伐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於城穎(34),而誓之日:「不及黃泉,無相見也(35)。」

既而悔之。

穎考叔為穎谷封人(36),聞之,有獻於公。

公賜之食。

食捨肉(37)。

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君之羲(38)。

請以遺之(39)。」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40)!」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見(42),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

公入而賦(43):「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44)!」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45)!」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穎考叔,純孝也。

愛其母,施及莊公(47)。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48)。

』其是之謂乎?」

【註釋】

(1)初:當初,從前。

故事開頭時用語。

(2)鄭武公:春秋時諸侯國鄭國(在今河南新鄭)國君,姓姬,名掘突,武為謚號。

申: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南陽,姜姓。

(3)武姜:武謚鄭武公謚號,姜謚娘家姓。

(4)莊公:即鄭莊公。

共(gōng)叔段:共是國名,叔為兄弟排行居後,段是名。

(5)寤(wu)生:逆生,倒生,即難產。

(6)惡(wu):不喜歡。

(7)亟(qi):多次屢次。

(8)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虎牢關。

(9)巖邑:險要地城邑。

(10)虢(guo)叔:東虢國國君。

(11)佗:同「他」。

唯命:「唯命是從」地省略。

(12)京:鄭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

(13)祭(zhai)仲:鄭國大夫,字足。

(14)雉:古時建築計量單位,長三丈,高一丈。

(15)參:同「三」。

國:國都。

(16)堪:經受得起。

(17)焉:哪裡。

辟:同「避」。

(18)何厭之有:有何厭。

厭:滿足。

(19)所:安置,處理。

(20)圖:課,治。

(21)斃:仆倒,倒下去。

(22)鄙:邊境上得邑。

貳於己:同時屬於莊公和自己。

(23)公子呂:鄭國大夫,字子封。

(24)若之何:對他怎麼辦。

(25)庸:用。

(26)廩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27)暱:親近。

(28)完:修繕。

聚:積聚。

(29)繕:修整。

甲:鎧甲。

兵:武器。

具:備齊。

卒:步兵。

乘(sheng):兵車。

(30)夫人:指武姜。

啟之:為他打開城門。

(31)帥:率領。

乘:一車四馬為一乘。

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32)鄢:鄭國邑名,在陵境內.(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記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34)城穎西北。

(35)黃泉:黃土下的泉水。

這裡指墓穴。

(36)穎考叔:鄭國大夫。

穎谷:鄭國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

封人:管理邊界的官。

(37)捨肉:把肉放在旁邊不吃。

(38)羲: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肉。

(39)遺(wei):贈送。

(40)繄(yi):語氣助詞。

沒有實義。

(41)闕:同「掘」,挖。

(42)隧:地道。

這裡的意思是挖隧道。

(43)賦:指作詩。

(44)融融:快樂自得的樣子。

(45)洩洩(yi):快樂舒暢的樣子。

(46)君子:作者地托。

《左傳》作者常用這種方式發表評論。

(47)施(yi):延及,擴展。

(48)這兩句詩出自《詩·大雅·既醉》。

匱:窮盡。

錫:同「賜」,給予。

【譯文】

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莊公和公叔段。

莊公腳在前倒生下來,使姜氏受了驚嚇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討厭莊公。

武姜玉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有答應。

等到莊公當上了鄭國國君武姜為共敘段請求把製作為他的封邑。

莊又說「制是個險要的城邑,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

武姜又為共叔段請求京邑,莊公就計共叔段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祭仲說「都城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

按先王的規定,大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

現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先王的制度,這會使您受不了。」

莊公回答說;「姜氏要這麼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

祭仲說道:「姜氏有什麼可滿足呢?不如早些處置共叔段,不讓他的勢力蔓延。

如果蔓延開來,就難對付了。

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況是您一習一 卜受一寵一 的兄弟呢?」

莊公說『干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

不久之後,太叔命令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同時歸他管轄。

公子呂說『一個國家不能容納兩個君王,您打算怎麼辦?如果您想把國家一交一 給大叔,就請允許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給,就請陳掉他,不要使百姓產生二心。」

莊公說;「用不著,他會自食其果。

太叔又把雙方共管的邊邑收歸自己,一直把邑地擴大到了廩延。

公子呂說;「可以動手了。

他佔多了地方就會得到百姓擁護。」

莊公說「做事不仁義就不會有人親近,地方再大也會崩潰。」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鎧甲和武器.準備好了步兵和戰車,將要偷襲鄭國國都。

武姜打算為他打開城門作內應。

莊公得知了太叔偷襲的日期,說;『可以動手了!」於是,他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去攻打京邑。

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莊公又攻打鄢。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國。

於是莊公把武姜安置到城穎,並向她發誓說:「不到地下黃泉,水遠不再見面。」

事後,他又後悔這麼說。

考叔當時是穎谷管理疆界的官員,他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些禮物給莊公。

莊公請他吃飯,他卻把肉放在一旁不吃。

莊公問他為什麼,穎考叔回答說:「我家中有母親,我的飯食她都吃過,就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後允許我拿去送給她。」

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穎考叔說「我冒昧問一下這話是什麼意思?」

莊公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並說自己很後悔。

穎考叔說;「君王何必擔憂呢?如果掘地見水,打成地道去見面,誰能說這不是黃泉相見?」

莊公聽從了項考叔的話,照著做了。

莊公進入地道,賦詩說:『隧道當中,心中快樂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賦詩說;『隧道之外,心中快樂舒暢!」於是。

母於關係又與從前一樣了。

君子說;「穎考叔真是個孝子。

愛自己的母親,還擴大影響了鄭莊公。

《詩·大雅·既醉》說『孝子德行無窮個永久能分給同類。

』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事吧!」

【讀解】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十分典型的兄弟相爭的故事。

人們常用「親如兄弟」來形容親情的深厚,也用「親兄弟,明算帳」來說明親情和利益衝突之間的關係。

我們憑自己的生活體驗深知,親情在很多時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驅使之下,親情遠遠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導致的矛盾衝突。

當然,兄弟相爭,並非完全沒有是非曲直,並非完全沒有正義、真理的存在。

比如,鄭莊公與共叔段的權位之爭,按傳統觀念,長子是王位天然的繼承者,是「天理」,不容有違背。

這樣,鄭莊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當的一方,而共叔段奪取王位的圖謀,便是不合理的、不正當的。

代表合理的、正義的一方,往往充滿「正氣」,可以慷慨陳辭。

鳴鼓攻之,可以穩坐如山,居高臨下,所以鄭莊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拋開這個故事不論,『多行不義,必自斃」也算是一條普遍真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樣。

幾乎可以說,古往今來,凡是作惡的人,搞陰謀詭計的人,違法亂紀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是,如果坐著等待結果的到來,等待作惡者「自斃」,顯然是愚蠢的,無異於自己坐以待斃,很可能讓作惡者佔盡了風光好處。

我們要相信毛主席說過的:「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例。

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對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麼說來,以惡抗惡,以暴力抗惡,以陰謀詭計對陰謀詭計,在一定範圍內便是合理的事。

真理、道義總得以某種方式來加以捍衛,對真理、道義的信念,總不能替代實際有效的行動,就好比強盜闖進我們家裡,是不可能憑借善良的願望和對正義的信念來阻止強盜的搶劫的。

唯有拿起武器,同強盜搏鬥,把強盜趕出家門去,才是用行動來維護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義才可能得到證明,得到捍衛。

儒家傳統一直是主張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

在內心承認的真理,在思想和言論中確信原則,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加以體現,讓真理、原則變成行動的指南。

如果能做到這樣,不溢、惡行、陰謀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獸,也不是不可戰勝和征服的。

關鍵不在對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挺身而出,從而讓東風壓倒西風。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