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三 峽
〔北朝·魏〕酈道元
【作者小傳】酈道元(?—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
青少年時代在青州度過。
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官尚書祠部郎中、尚書主客郎中、治書侍御史。
宣武帝朝,歷仕冀中鎮東府長史、穎川太守、魯陽太守,延昌四年(515),因故罷官。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復出,授河南尹。
孝昌二年(526)為御史中尉,執法嚴峻,結怨於汝南王元悅。
次年,雍州刺史蕭寶夤反,元悅藉故舉道元為關右大使,卒被執遇害於陰盤驛亭。
道元好學博覽,著有《水經注》四十卷。
尚有《本志》十三篇及《七聘》諸文,今皆亡佚。
《水經》是魏晉時人所著(舊題漢桑欽撰)的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
道元博采漢魏以來文獻碑刻,考證經文正誤,敘述了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歷、山川名勝,引用書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種,極大地豐富了原書。
《水經注》雖屬於地理著作,但描寫委婉曲折,文字峻潔明麗,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
【題解】本文節選自《水經注·一江一 水》,是「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句註釋中的一段。
先以「自三峽七百里中」點明地點和範圍,接用二十六字概寫巍峨綿亙、隔一江一 對峙的三峽總貌,重點在山。
然後分用三小節描寫夏季、冬春和秋季的景色,刻意寫水。
既能縱覽乾坤從大處落墨,又能別具只眼而洞察幽微,緩急相間,動靜相生,筆依物轉,情隨景遷,於寥寥一百五十餘字中,歷歷如繪地再現了三峽(主要是巫峽)的險峻奇秀。
自三峽七百里中〔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2〕。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3〕,暮到一江一 陵〔4〕,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5〕,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6〕,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7〕,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王先謙《王氏合校水經注》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
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
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
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一江一 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
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裡飛射沖刷,一江一 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
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淒厲。
迴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
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高建中)
【註釋】
〔1〕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在長一江一 上游,西起四川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宣昌南津關,長193公里。
〔2〕沿泝(su訴):順流而下曰沿,逆流而上為泝。
泝,即「溯」。
〔3〕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東。
〔4〕一江一 陵:今湖北一江一 陵。
〔5〕湍(tuān一團一 陰):急流的水。
〔6〕?(yǎn眼):山峰。
〔7〕巴東:指今四川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