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題解】本篇節選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霍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

〔東漢〕班固

【題解】本篇節選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霍光(?—前68)靠了同父異母兄長霍去病的提攜,從一個小縣吏的兒子平步青雲,得到漢武帝親信,受遺詔,輔少主,在皇親國戚的爭鬥中,變成權傾一時,威震人主,可以左右皇位繼承人的實力人物,前後秉政二十年。

班固一方面表彰霍光「資性端正」,一方面又寫霍光為了鞏固權力,不顧顛倒輩分,使自己的小女兒成為漢宣帝的皇后,並掩蓋了妻子串通御醫毒死宣帝元配許皇后的罪行。

這件事,後來成為霍氏宗族由盛極而被誅的伏線。

這在封建皇朝的「外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由於原傳較長,本文有所刪節,在註釋中附帶交代。

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1〕。

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2〕,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兒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

久之,少兒女弟子夫得幸於武帝〔3〕,立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

既壯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未及求問,會為票騎將軍擊匈一奴一,道出河東,河東太守郊迎,負一弩一矢先驅至平陽傳捨〔4〕,遣吏迎霍中孺。

中孺趨入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也。」

中孺扶服叩頭〔5〕,曰:「老臣得托命將軍,此天力也。」

去病大為中孺買田宅一奴一婢而去。

還,復過焉,乃將光西至長安,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6〕,稍遷諸曹侍中〔7〕。

去病死後,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8〕,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征和二年〔9〕,衛太子為一江一 充所敗〔10〕,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11〕。

是時上年老,一寵一 姬鉤弋趙倢伃有男〔12〕,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

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13〕。

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14〕。

後元二年春〔15〕,上游五柞宮〔16〕,病篤,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17〕,誰當嗣者?」

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18〕,及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19〕,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20〕,皆拜臥內床 下,受遺詔輔少主。

明日,武帝崩,太子梟尊號,是為孝昭皇帝。

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

遺詔封光為博陸侯〔21〕。

光為人沉靜詳審,長財七尺三寸〔22〕,白皙,疏眉目,美鬚髯。

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23〕,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殿中嘗有怪,一夜 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24〕郎不肯授光。

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25〕。

明日,詔增此郎秩二等〔26〕。

眾庶莫不多光〔27〕。

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光長女為桀子安妻〔28〕,有女年與帝相配〔29〕,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內安女後宮為倢伃〔30〕,數月立為皇后。

父安為票騎將軍,封桑樂侯。

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

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

公主內行不修,近幸河間丁外人。

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許。

又為外人求光祿大夫,欲令得召見,又不許。

長主大以是怨光。

而桀、安數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慚。

自先帝時,桀已為九卿〔31〕,位在光右。

及父子並為將軍,有椒房中宮之重〔32〕,皇后親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顧****朝事,由是與光爭權。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懷怨望。

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鹽鐵〔33〕,為國興利,伐其功〔34〕,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於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肄羽林〔35〕,道上稱?〔36〕,太官先置;又引蘇武前使匈一奴一〔37〕,拘留二十年不降,還乃為典屬國〔38〕,而大將軍長史敞亡功為搜粟都尉〔39〕;又擅調益莫府校尉〔40〕;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臣旦願歸符璽,入宿衛,察奸臣變。

候司光出沐日奏之。

桀欲從中下其事,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退光。

書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41〕。

上問:「大將軍安在?」

左將軍桀對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

有詔召大將軍。

光入,免冠軍頓首謝,上曰:「將軍冠。

朕知是書詐也,將軍亡罪。」

光曰:「陛下何以知之?」

上曰:「將軍之廣明〔42〕,都郎屬耳。

調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將軍為非,不須校尉。」

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43〕,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

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

上不聽。

後桀一黨一 與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

自是桀等不敢復言,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

事發覺,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

燕王、蓋主皆自一殺。

光威震海內。

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元平元年〔44〕,昭帝崩,亡嗣。

武帝六男獨有廣陵王胥在,群臣議所立,鹹持廣陵王。

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

光內不自安。

郎有上書言:「周太一王 廢太伯立王季〔45〕,文王捨伯邑考立武王〔46〕,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

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廟。」

言合光意。

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47〕,擢郎為九一江一 太守〔48〕,即日承皇太后詔〔49〕,遣行大鴻臚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將利漢迎昌邑王賀〔50〕。

賀者,武帝孫,昌邑哀王子也〔51〕。

既至,即位,行一婬一亂。

光憂懣,獨以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52〕。

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

光曰:「今欲如是,於古嘗有此否?」

延年曰:「伊尹相殷〔53〕,廢太甲以安宗廟〔54〕,後世稱其忠。

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

光乃引延年給事中〔55〕,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遂召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56〕。

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

群臣皆驚鄂失色〔57〕,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

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曰:「先帝屬將軍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

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謚常為孝者〔58〕,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59〕。

如令漢家絕祀,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

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

光謝曰:「九卿責光是也。

天下匈匈不安,光當受難。」

於是議者皆叩頭,曰:「萬姓之命在於將軍,唯大將軍令。」

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后,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

皇太后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60〕,詔諸禁門毋內昌邑群臣。

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一溫一 室〔61〕,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62〕,王入,門閉,昌邑群臣不得入。

王曰:「何為?」

大將軍跪曰:「有皇太后詔,毋內昌邑群臣。」

王曰:「徐之,何乃驚人如是!」光使盡驅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63〕。

車騎將軍安世將羽林騎收縛二百餘人,皆送廷尉詔獄〔64〕。

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

光敕左右:「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65〕,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

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系之乎?」

頃之,有太后詔召王。

王聞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66〕,侍御數百人皆持兵,期門武士陛戟〔67〕,陳列殿下。

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光與群臣連名奏王,……荒一婬一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當廢〔68〕。

……皇太后詔曰:「可。」

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69〕。」

光曰:「皇太后詔廢,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馬門,群臣隨送。

王西面拜〔70〕,曰:「愚戇不任漢事。」

起就乘輿副車。

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光謝曰:「王行自絕於天,臣等駑怯,不能殺身報德。

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

願王自愛,臣長不復見左右。」

光涕泣而去。

群臣奏言:「古者廢放之人屏於遠方,不及以政,請徙王賀漢中房陵縣〔71〕。」

太后詔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72〕。

昌邑群臣坐亡輔導之誼,陷王於惡,光悉誅殺二百餘人。

出死,號呼市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光坐庭中,會丞相以下議定所立。

廣陵王已前不用,及燕刺王反誅,其子不在議中。

近親唯有衛太子孫號皇曾孫在民間〔73〕,咸稱述焉。

光遂與丞相敞等上奏曰:「《禮》曰:『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74〕。

』大宗亡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

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武帝時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躬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廟,子萬姓。

臣昧死以聞。」

皇太后詔曰:「可。」

光遣宗正劉德至曾孫家尚冠裡〔75〕,洗沐賜御衣,太僕以軨車迎曾孫就齋宗正府〔76〕,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為陽武侯〔77〕。

而光奉上皇帝璽綬,謁於高廟,是為孝宣皇帝。

明年,下詔曰:「夫褒有德,賞元功,古今通誼也。

大司馬大將軍光宿衛忠正,宣德明恩,守節秉誼,以安宗廟。

其以河北、東武陽益封光萬七千戶。」

與故所食凡二萬戶。

賞賜前後黃金七千斤,錢六千萬,雜繒三萬匹,一奴一婢百七十人,馬二千匹,甲第一區。

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雲皆中郎將〔78〕,雲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一胡一 越兵〔79〕。

光兩女婿為東西宮衛尉〔80〕,昆弟、諸婿、外孫皆奉朝請〔81〕,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

一黨一 親連體,根據於朝廷。

光自後元秉持萬機〔82〕,及上即位,乃歸政。

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御天子。

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

光秉政前後二十年。

地節二年春病篤〔83〕,車駕自臨問光病,上為之涕泣。

光上書謝恩曰:「願分國邑三千戶,以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為列侯,奉兄驃騎將軍去病祀。」

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為右將軍。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84〕。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霍光表字子孟,是票騎將軍霍去病的弟弟。

父親霍中孺,河東郡平陽縣人,以縣吏的身份替平陽侯家辦事,跟侍女衛少兒私通生下了霍去病。

霍中孺辦完事回家,娶妻生下霍光,就此隔絕互相不知音訊。

多年以後,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受到漢武帝一寵一 幸,立為皇后,霍去病因為是皇后姊姊的兒子而尊貴得一寵一 。

長大以後,就自知父親是霍中孺,還沒顧上探訪尋問,正好任票騎將軍出擊匈一奴一,路經河東郡,河東太守到郊外迎接,他背著弓箭先驅馬到平陽旅舍,派手下人迎接霍中孺。

霍中孺急步進來拜見,將軍也下拜迎候,跪著說:「去病沒能早日自知是父親大人給予之身。」

霍中孺伏在地上叩頭,說:「老臣能夠把生命寄托在將軍身上,這是上天的力量啊。」

霍去病為霍中孺置買了大量的土地、房屋、一奴一婢而去。

回來時,又從那兒經過,就帶著霍光西行到了長安,當時霍光年紀才十幾歲,任他為郎官,不久又升到諸曹侍中。

霍去病死後,霍光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車馬,回宮就侍奉在左右,出入宮門二十多年,小心謹慎,未曾有什麼過錯,很受到武帝親近和信任。

征和二年,衛太子因受到一江一 充的誣陷而自一殺,而燕王旦、廣陵王胥又都有很多過失。

這時武帝已年老,他的一寵一 妃鉤弋宮趙倢伃有個男孩,武帝心裡想讓他繼承皇位,命大臣輔助他。

仔細觀察眾大臣,只有霍光能負此重任,可以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

武帝就叫黃門畫工畫了一幅周公抱著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圖畫賜給霍光。

後元二年春天,武帝出遊五柞宮,得了重病,霍光流淚抽泣問道:「如果有了意外,該誰繼承皇位?」

武帝說:「你不明白上次圖畫的意思嗎?立小兒子,你擔當周公的職務。」

武帝讓霍光任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任車騎將軍,加上太僕上官桀任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任御史大夫,都拜伏在臥室內的床 下,接受遺詔輔佐少主。

第二天,武帝逝世,太子繼承天子的尊號,就是孝昭皇帝。

昭帝年方八歲,國家大事全由霍光決斷。

武帝遺詔封霍光為博陸侯。

霍光為人沉著冷靜、細緻慎重,身高達七尺三寸,皮膚白皙,眉、眼分得很開,鬚髯很美。

每次從下殿門進出,停頓、前進有固定的地方,郎僕射暗中做了標記一看,尺寸絲毫不差,他的資質本性端正就像這樣。

開始輔佐幼主,政令都由他親自發出,天下人都想望他的風采。

宮殿中曾出現過怪異的現象,一夜 間大臣們互相驚擾,霍光召來符璽郎要璽,郎官不肯一交一 給霍光。

霍光想奪璽,郎官手按著劍把說:「臣子的頭可以得到,國璽你不能得到!」霍光很讚賞他的忠義。

第二天,下詔提升這位郎官官階兩級。

老百姓沒有不稱頌霍光的。

霍光跟左將軍上官桀是締結婚姻的親家,霍光的長女是上官桀兒子上官安的妻子,有個女兒年紀跟昭帝正相配,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蓋主把上官安的女兒送進後宮成了倢伃,幾個月以後立為皇后。

父親上官安當上了票騎將軍,封桑樂侯。

霍光有時休息沐浴離開朝廷,上官桀往往進宮代替霍光決定政務。

上官桀父子位尊勢盛以後,頗感長公主的恩德。

公主私生活不太檢點,一寵一 幸河間郡的丁外人。

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求個封爵,希望按照國家以列侯匹配公主的慣例,霍光不同意。

又為丁外人求光祿大夫之職,想讓他能得到皇帝召見,也不同意。

長公主為此對霍光大為怨恨。

而上官桀、上官安多次為丁外人求官爵不能得到,也感到慚愧。

在武帝時,上官桀已經是九卿,官位在霍光之上。

現在父子又都是將軍,有椒房中宮的關係可以倚重,皇后是上官安的親生女兒,霍光是她的外祖父,卻只管對朝廷裡的事搞****,從此跟霍光爭起權來。

燕王旦自以為是昭帝兄長,常懷著怨意。

再說御史大夫桑弘羊建立了酒的官買制度,壟斷了鹽、鐵的生產,為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自以為功高,想為兒子兄弟弄個官做,也怨恨霍光。

於是蓋主、上官桀、上官安和桑弘羊都和燕王旦勾結密謀,叫人冒充替燕王上書,說霍光外出聚集郎官和羽林騎練兵,在路上稱「?」,出發前安排宮中太官先行;又提到蘇武過去出使匈一奴一,被扣留了二十年不投降,回來才做了典屬國,而大將軍部下長史楊敞沒立功就當了搜粟都尉;又擅自增調將軍府的校尉;霍光專權,想怎樣就怎樣,恐怕有些不正常,臣子但願繳回符璽,進宮參加值宿警衛,觀察奸臣有什麼事變。

他乘霍光休假的日子上書。

上官桀想通過昭帝把這事批復下來,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來送走。

奏書送上去,昭帝不肯批復。

第二天早上,霍光聽說這件事,停留在畫室中不進宮。

昭帝問:「大將軍在哪裡?」

左將軍上官桀回答:「因為燕王告發他的罪狀,所以不敢進來。」

昭帝下詔召大將軍。

霍光進宮,除下將軍冠叩頭自責,昭帝說:「將軍戴上冠。

我知道這奏書是假的,將軍無罪。」

霍光說:「陛下怎麼知道的?」

昭帝說:「將軍到廣明亭去,召集郎官部屬罷了。

調校尉到現在不到十天,燕王怎麼能知道呢?況且將軍要幹壞事,並不需要校尉。」

當時昭帝才十四歲,尚書和左右的人都感到驚訝,而上奏書的人果然失蹤了,追捕得很緊。

上官桀等人害怕了,對昭帝說:「小事不值得追究。」

昭帝不聽。

這以後上官桀的一黨一 羽有說霍光壞話的,昭帝就發怒說:「大將軍是忠臣,先帝囑托他輔佐我的,有誰敢誹謗就辦他的罪。」

從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講了,就計劃讓長公主擺宴席請霍光,埋伏兵士擊殺他,乘機廢昭帝,迎立燕王做天子。

事情被發覺,霍光全部誅滅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的宗族。

燕王、蓋主都自一殺了。

霍光威震海內。

昭帝年滿二十舉行冠禮以後,就把政事委託給霍光,共十三年,百姓衣豐食足,四夷歸順服從。

元平元年,昭帝故世,沒有後代。

武帝六個兒子只剩廣陵王劉胥還在,眾大臣議論立誰為帝,都主張廣陵王。

廣陵王本來因為行為有失道義,不為武帝所重用。

霍光內心感到不妥當。

有郎官上奏書說:「周太一王 不立長子太伯而立幼子王季,周文王捨棄伯邑考而立武王,只在於適當,即使廢長立幼也是可以的。

廣陵王不能承繼宗廟。」

這話符合霍光心意。

霍光把他的奏書拿給丞相楊敞等看,提拔郎官做九一江一 太守,當天接受皇太后的詔令,派遣代理大鴻臚、少府史樂成,宗正劉德,光祿大夫丙吉,中郎將利漢迎接昌邑王劉賀。

劉賀是武帝的孫子,昌邑哀王的兒子。

到了以後,就位,行為一婬一亂。

霍光又擔憂又氣忿,單獨問親信的老部下大司農田延年。

田延年說:「將軍是國家的柱子和基石,看這個人不行,為什麼不向皇太后建議,另選賢明的立為皇帝?」

霍光說:「現在想這樣,在古代有過這種例子麼?」

田延年說:「伊尹任殷朝的丞相,放逐太甲而保全了王室,後世稱道他忠。

將軍如果能做到這點,也就是漢朝的伊尹了。」

霍光就引薦田延年當了給事中,暗底下跟車騎將軍張安世考慮大計,於是召集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在未央宮開會討論。

霍光說:「昌邑王行為昏亂,恐怕要危害國家,怎麼辦?」

眾大臣都驚愕得變了臉色,沒人敢開口說話,只是唯唯諾諾而已。

田延年走上前,離開席位手按劍柄,說:「先帝把年幼的孤兒托付給將軍,把大漢的天下委任給將軍,是因為將軍忠誠而賢能,能夠安定劉氏的一江一 山。

現在下邊議論得像鼎水沸騰,國家可能傾覆,況且漢天子的謚號常帶『孝』字,就為長久保有天下,使宗廟祭祀不斷啊。

如果使漢皇室斷了祭祀,將軍就是死了,又有什麼臉在地下見先帝呢?今天的會議,不准轉過腳跟去不表態。

諸位大臣有回答得晚的,我請求用劍把他殺了。」

霍光自責說:「九卿指責霍光指責得對。

天下騷擾不安,霍光應該受到責難。」

於是參加會議的都叩頭,說:「天下萬姓,命都在將軍手裡,只等大將軍下令了。」

霍光立即跟眾大臣一起見告皇太后,列舉昌邑王不能繼承宗廟的種種情況。

皇太后就坐車駕臨未央宮承明殿,下詔各宮門不准放昌邑王的眾臣子進入。

昌邑王入朝太后回去,乘車想回一溫一 室,中黃門的宦者分別把持著門扇,昌邑王一進來,就把門關上,跟隨昌邑來的臣子不得進。

昌邑王說:「幹什麼?」

大將軍霍光跪下說:「有皇太后的詔令,不准放入昌邑的眾臣。」

昌邑王說:「慢慢地嘛,為什麼像這樣嚇人!」霍光命人把昌邑的臣子們全都趕出去,安置在金馬門外面。

車騎將軍張安世帶著羽林騎把二百多人綁起來,都送到廷尉和詔獄看押。

命令過去做過昭帝侍中的內臣看好昌邑王。

霍光下令左右:「仔細值班警衛,昌邑王如果發生什麼意外自一殺身亡,會叫我對不起天下人,背上殺主上的罪名。」

昌邑王還不知道自己要被廢黜了,對左右說:「我過去的臣子跟2我來做官有什麼罪,而大將軍要把他們全抓起來呢?」

一會兒,有皇太后的詔令召見昌邑王。

昌邑王聽到召見,心中著慌,就說:「我有什麼罪要召見我啊!」皇太后身被珍珠短襖,盛妝坐在武帳中,幾百名侍御都拿著武器,期門武士執戟護陛,排列在殿下。

眾大臣依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在殿前聽詔。

霍光與眾大臣聯名參奏昌邑王……荒一婬一迷惑,全失帝王的禮義,擾亂了漢朝的制度……應當廢黜。

……皇太后下詔說:「同意。」

霍光叫昌邑王起身下拜接受詔令,昌邑王說:「聽說天子只要有諍臣七個,即使無道也不會失天下。」

霍光說:「皇太后已詔令廢黜,哪來的天子!」當即抓住他的手,解脫他的璽和綬帶,捧給皇太后,扶著昌邑王下殿,出金馬門,眾大臣跟著送行。

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說:「又笨又傻,幹不了漢朝的事。」

起身上了天子乘輿的副車。

大將軍霍光送到昌邑王的住所。

霍光自責道:「王的行為自絕於天,臣子等無能而膽怯,不能殺身以報恩德。

臣子寧肯對不起王,不敢對不起國家。

希望王能自愛,臣子今後長時期內不能再見到尊敬的王上了。」

霍光流淚哭泣而去。

眾大臣進奏說:「古代廢黜的人要棄逐到遠方,不讓他接觸朝政,請求把昌邑王賀遷徙到漢中郡房陵縣去。」

皇太后詔令把劉賀送回昌邑,賜給他私邑二千戶。

昌邑帶來一批臣子因輔導不當,使王陷入邪惡,霍光把二百多人全殺了。

這些人被推出執行死刑時,在市中號叫:「該決斷時不決斷,反而遭受他禍害。」

霍光坐在朝廷中間,會合丞相以下大臣討論決定立誰。

廣陵王已經不用在前,還有燕刺王因謀反而被誅滅,他兒子不在討論範圍中。

近親只有衛太子的孫子號皇曾孫的在民間,大家都稱道他。

霍光就跟丞相楊敞等上奏書說:「《禮記》說:『人道愛自己的親人,所以尊崇祖先;尊崇祖先,所以敬重宗室。

』宗沒有子息,選擇宗支子孫中賢能的作為繼承人。

孝武皇帝的曾孫病已,武帝在世時有詔命令掖庭養育照看,到今年十八歲了,從先生那裡受學《詩經》、《論語》、《孝經》,親自實行節儉,仁慈而能愛他人,可以嗣承孝昭皇帝之後,事奉祖宗之廟,愛萬姓如子。

臣子冒死讓太后知情。」

皇太后下詔說:「同意。」

霍光派宗正劉德到尚冠裡曾孫家中,讓他沐浴以後賜給他皇帝之服,太僕用輕便車迎接曾孫到宗正府用齋,然後進未央宮見皇太后,受封為陽武侯。

霍光捧上皇帝的璽和綬帶,進謁了高皇帝廟,這就是孝宣皇帝。

第二年,宣帝下詔說:「褒獎有德行的,賞賜立首功的,是古今相通的道理。

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值宿護衛宮殿忠心耿耿,顯示德行,深明恩遇,保持節操,主持正義,安定宗廟。

用河北、東武陽增加霍光封邑一萬七千戶。」

加上以前的食邑共計二萬戶。

賞賜先後有黃金七千斤,錢六千萬,各色絲織物三萬匹,一奴一婢一百七十人,馬二千匹,華貴的住宅一所。

從昭帝時起,霍光的兒子霍禹和侄孫霍雲都是中郎將,霍雲的弟弟霍山任奉車都尉侍中,帶領一胡一 騎、越騎。

霍光有兩個女婿是東、西宮的衛尉,兄弟、幾個女婿,外孫都得以定期朝見皇帝,任各部門的大夫、騎都尉、給事中。

親族連成一體,植根盤踞在朝廷中。

霍光從後元年間起掌握國事,到宣帝就位,才歸還政權。

宣帝謙讓不肯接受,凡事都先匯報霍光,然後才奏給天子。

霍光每次朝見,宣帝都虛懷若谷,神色敬肅,禮節上屈己退讓到了極點。

霍光主持朝政前後二十年。

地節二年春天病重,宣帝親自到來問候霍光病況,為他病情流淚哭泣。

霍光呈上奏書謝恩說:「希望把我國中之邑分出三千戶,封給我侄孫奉車都尉霍山為列侯,來侍奉票騎將軍霍去病的廟祀。」

皇帝把這事下達給丞相、御史,當天拜霍光的兒子霍禹為右將軍。

霍光去世了,宣帝和皇太后親臨參加霍光的喪禮。

(王維堤)

【註釋】

〔1〕票騎:《史記》作「驃騎」,漢代將軍名號,品秩同大將軍,為霍去病而始置。

去病: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與衛青齊名。

六次出擊匈一奴一,打開通往西域的通道,解除了匈一奴一對漢王朝的威脅。

〔2〕河東平陽:河東郡平陽縣,地當今山西臨汾西南。

〔3〕子夫:衛子夫(?—前91),本是平陽公主家的歌女,侍宴時被漢武帝看中,入宮,生戾太子,立為皇后。

弟衛青官至大司馬大將軍。

後因戾太子事為武帝所廢,自一殺。

〔4〕傳捨:古代的旅舍。

〔5〕扶服(pupu蒲僕):同「匍匐」,伏地而行。

〔6〕郎:帝王侍從官,帝王出則衛護陪從,入則備顧問或差遣。

〔7〕諸曹:各分科辦事的官署。

侍中:漢代自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侍從皇帝左右以應雜事,出入宮廷。

〔8〕奉車都尉:為天子掌管乘輿的武官。

光祿大夫:屬光祿勳,掌顧問應對。

〔9〕征和:漢武帝年號。

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

〔10〕衛太子:衛皇后所生,名劉據(前128—前91),謚戾太子。

武帝末年為一江一 充所誣,舉兵誅一江一 充,兵敗自一殺。

一江一 充:武帝末任直指繡衣使者。

武帝晚年常懷疑左右用蠱道祝詛,派一江一 充至太子宮掘地得桐木人,太子遭誣,趁武帝避暑甘泉宮,告令百官言一江一 充反,遂斬充。

太子自一殺後,武帝漸明真相,令車千秋複查太子冤,族滅一江一 充家。

〔11〕燕王旦:燕刺王劉旦(?—前81),武帝第三子。

為人博學裝辯略,好招致游士。

衛太子敗,上書求入宿衛,武帝怒。

後又藏匿亡命,為武帝所謙惡。

廣陵王胥:廣陵厲王劉胥,武帝第四子。

好倡樂逸游,力能槓鼎,但行為不遵法度。

昭帝即位,廣陵王使女巫祝詛,後事發,以綬自絞死。

〔12〕鉤弋:漢宮名,趙倢伃所居。

趙倢伃:河間(治所在今河北獻縣東南)人,病六年後兩手拳曲,武帝巡狩過河間,披女手,手指即時伸直,由是得幸,入宮為倢伃,倢伃嬪妃稱號漢武帝始置。

次於皇后、昭儀,位第三。

有男:即漢昭帝劉弗陵,小名鉤戈子,五六歲即壯大多知,漢武帝奇而愛之。

〔13〕社稷:土神和谷神。

借指國家。

〔14〕黃門:宮中官署名,職以百物供天子,故也有畫工。

畫周公負成王:周武王死後,子成王立,年少,由武王弟周公旦輔政,「畫周公負成王」,即以圖畫形式表達周公輔少主政的內容。

負成王,把成王抱在懷中。

《禮記·內則》:「三日始負子」。

鄭註:「負之謂抱之。」

〔15〕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

〔16〕五柞宮:漢武帝所造離宮,在扶風周至(今陝西省周至縣東南),有五棵三人合抱的柞樹,故名。

〔17〕不諱:死的婉辭。

〔18〕日磾(midi密滴):金日磾(前134—前86),本匈一奴一休屠王太子,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任侍中。

武帝臨終,遺詔封為秺侯。

車騎:漢代將軍名號,文帝時始置,品秩同衛將軍及左右前後將軍,位次上卿。

〔19〕太僕:掌輿馬的官。

上官桀(?—前80):武帝時任騎都尉,武帝臨終托少主任為左將軍,遺詔封安陽侯,孫女為昭帝皇后。

元鳳元年因謀反被誅。

〔20〕桑弘羊(前152—前80):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武帝時制訂、推行鹽鐵酒類的官營政策,抑止富商巨賈的勢力。

元鳳元年與上官桀通同謀反被殺。

御史大夫:掌監察、執法、文書圖籍。

秦漢時與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合稱三公,後改稱大司空。

〔21〕博陸侯:博,廣大;陸,平正。

食邑在北海、河間、東郡。

〔22〕財:通「才」。

七尺三寸:一漢尺約合27·65公分,七尺三寸約合1·81公尺。

〔23〕郎僕射(ye夜):郎官的首長。

〔24〕尚符璽郎:掌管帝王符節、玉璽的郎官。

〔25〕誼:通「義」。

〔26〕秩:官吏的俸祿;引申為職位、品級。

〔27〕多:讚美。

〔28〕光長女:霍光嫡妻東閭氏所生。

〔29〕女:上官安之女即霍光之外孫女。

昭帝十一歲時立為皇后,年才六歲。

〔30〕鄂邑蓋主:漢昭帝的大姊,即下文的「長公主」。

鄂邑,長公主的食邑地。

稱蓋主是以蓋侯為駙馬。

倢伃:即婕伃,宮中女官名,漢置。

〔31〕九卿:秦漢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為九卿。

武帝時上官桀曾為太僕。

〔32〕椒房:漢代后妃所居,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性一溫一 ,有香,多子之義。

椒房中宮:皇后所居。

〔33〕酒榷:zheng府對酒實行專一賣。

〔34〕伐:自我誇耀。

〔35〕都:匯聚。

肄:練一習一 。

羽林:皇帝的護衛軍。

長官有羽林中郎將和羽林郎。

〔36〕?:帝王出行之前的清道。

這裡是指責霍光僭越天子的儀式。

〔37〕蘇武(?—前60):西漢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出使匈一奴一被扣,堅持十九年不屈。

言二十年是舉其成數。

〔38〕典屬國:掌管異族投降者的官。

〔39〕長史:漢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將軍、邊郡太守的屬官。

敞:即楊敞。

本在大將軍幕府為軍司馬,經霍光累次遷升,最後做到丞相。

〔40〕莫府:即幕府,將軍的府署。

校尉:漢代軍職,位略次於將軍。

〔41〕畫室:一說近臣集會謀畫之室,一說雕畫之室。

〔42〕之:到。

廣明:亭名。

霍光練兵之處。

漢代十里一亭。

〔43〕尚書: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章奏的官。

〔44〕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

〔45〕周太一王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文王父親季歷是太一王 的第三子,據說古公看出文王有聖瑞,有意把季歷定為嗣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因而讓國亡入吳。

王季:即季歷。

〔46〕伯邑考:文王長子。

〔47〕視:同「示」。

〔48〕九一江一 :郡名,轄境相當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巢湖以北地區。

〔49〕皇太后:即昭帝上官皇后。

當時年約十五六歲。

〔50〕大鴻臚:武帝時改典客為大鴻臚,屬九卿之一,掌管與外國的交往。

少府:掌握山海池澤的稅利,以供宮廷之用的官,九卿之一。

樂成:姓史。

宗正:掌管皇室親屬的官,九卿之一。

德:劉德,劉向的父親。

吉:丙吉。

中郎將:統領皇帝侍衛的武官。

〔51〕昌邑哀王:劉髆(?—前87),漢武帝第五子。

〔52〕大司農:武帝時改治粟內史為大司農,九卿之一,掌管錢谷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

〔53〕伊尹:名摯,湯用為相,以滅夏桀,為商初重臣。

〔54〕太甲:成湯長孫,即位後不理朝政,被伊尹放在成湯葬地桐宮,三年而悔過,伊尹迎之復位。

〔55〕給事中:將軍、列侯、九卿以至黃門郎等的加官,給事殿中,備顧問應對,討論政事。

為皇帝近臣。

〔56〕中二千石:漢代九卿的俸祿都是中二千石。

博士:太常所屬學官,掌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

未央宮:漢高祖七年蕭何所造,遺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漢長安故城內西南隅。

〔57〕鄂:通「愕」。

〔58〕漢之傳謚常為孝:漢代自惠帝以下,謚號皆冠以「孝」字。

〔59〕血食:受祭祀。

〔60〕承明殿:未央宮中殿名,班固《西都賦》說它是「著作之庭」。

〔61〕一溫一 室:殿名,在未央宮內,武帝時建。

據《西京雜記》,一溫一 室殿以椒塗壁,被以文繡,以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罽賓氍毹。

冬天很一溫一 暖。

〔62〕中黃門:漢代給事內廷的官名,以宦者充任。

〔63〕金馬門:漢代臣屬待詔之處,門旁有銅馬。

〔64〕廷尉:掌管刑獄的官。

〔65〕卒:通「猝」。

物故:亡故。

自裁:自一殺。

〔66〕武帳:置有兵器架和五種兵器的帷帳,漢代天子在宮殿中接見臣下時專用。

〔67〕期門:武帝時選拔隴西、天水等六郡良家子組成的護衛隊,平帝時改稱虎賁郎。

陛戟:執戟衛於陛下。

〔68〕原文在「光與群臣連名奏王」以下,有尚書令讀三十三個大臣的奏章,列舉昌邑王失德之事。

因奏文甚長,這裡前後均有刪節。

〔69〕「天子」二句:是《孝經·諫諍章》的句子。

爭臣:直言諫諍之臣。

爭通「諍」。

〔70〕西面拜:昌邑在今山東巨野西南,長安在其西,西面拜即遙拜長安宗廟。

〔71〕漢中房陵縣:漢中郡房陵縣,在今湖北房縣。

〔72〕湯沐邑:皇帝、皇后、皇子、公主等收取賦稅的私邑。

〔73〕皇曾孫:漢武帝曾孫,在民間名病已,即位後改名劉詢(前94—前49)。

〔74〕「人道」二句:《禮記·大傳》句,原文作:「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75〕尚冠裡:長安城內裡名。

〔76〕軨獵車:一種輕便車。

〔77〕陽武侯:陽武,在今河南原陽東南。

就位前先封侯,表示承認其皇族身份。

〔78〕中郎將:統領皇帝侍衛的武官。

〔79〕一胡一 越兵:指編在漢朝軍隊中的一胡一 騎、越騎。

〔80〕衛尉:掌管宮門警衛的官,九卿之一。

兩女婿,即下文范明友、一鄧一 廣漢。

〔81〕奉朝請:定期朝見皇帝。

古以春季朝見為「朝」,秋季朝見為「請」。

〔82〕後元:指武帝死、昭帝立的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

〔83〕地節:漢宣帝年號。

地節二年,前68年。

〔84〕原文以下鋪敘霍光葬禮之隆重奢侈,以及霍光死後霍氏家族之恃尊驕橫等情節,均予刪節。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