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
〔明〕唐順之
熟觀鹿門之文,及鹿門與人論文之書,門庭路徑,與鄙意殊有契合;雖中間小小異同,異日當自融釋,不待喋喋也。
至如鹿門所疑於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語人以求工文字者,此則有說。
鹿門所見於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嘗見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豈欺鹿門者哉!其不語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謂一切抹殺,以文字絕不足為也;蓋謂學者先務,有源委本末之別耳。
文莫猶人,躬行未得,此一段公案,姑不敢論,只就文章家論之。
雖其繩墨佈置,奇正轉摺,自有專門師法;至於中一段精神命脈骨髓,則非洗滌心源、獨立物表、具古今只眼者,不足以與此。
今有兩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謂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嘗操紙筆呻吟,學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雖或疏鹵,然絕無煙火酸餡一習一 氣,便是宇宙間一樣絕好文字;其一人猶然塵中人也,雖其專專學為文章,其於所謂繩墨佈置,則儘是矣,然番來覆去,不過是這幾句婆子舌頭語,索其所謂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絕無有也,則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
此文章本色也。
即如以詩為喻,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
何則?其本色高也。
自有詩以來,其較聲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者,無如沈約,苦卻一生一精一力,使人讀其詩,只見其綑縛齷齪,滿卷累牘,竟不曾道出一兩句好話。
何則?其本色卑也。
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況非其本色者哉!
且夫兩漢而下,文之不如古者,豈其所謂繩墨轉折之一精一之不盡如哉?秦漢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莊家有老莊本色,縱橫家有縱橫本色,名家、墨家、陰陽家皆有本色。
雖其為術也駁,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滅之見。
是以老家必不肯勦儒家之說,縱橫家必不肯借墨家之談,各自其本色而鳴之為言。
其所言者,其本色也。
是以一精一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於世。
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語性命,談治道,滿紙炫然,一切自托於儒家。
然非其涵養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滅之見,而影響勦說,蓋頭竊尾,如貧人借富人之衣,莊農作大賈之飾,極力裝做,醜態盡露。
是以一精一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廢。
然則秦漢而上,雖其老、墨、名、法、雜家之說而猶傳,今諸子之書是也;唐宋而下,雖其一切語性命、談治道之說而亦不傳,歐陽永叔所見唐四庫書目百不存一焉者是也。
後之文人,欲以立言為不朽計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然則吾之不語人以求工文字者,乃其語人以求工文字者也,鹿門其可以信我矣。
雖然吾槁形而灰心焉久矣,而又敢與知文乎!今復縱言至此,吾過矣,吾過矣!此後鹿門更見我之文,其謂我之求工於文者耶,非求工於文者耶?鹿門當自知我矣,一笑。
鹿門東歸後,正欲待使節西上時得一面晤,傾倒十年衷曲;乃乘夜過此,不已急乎?僕三年積下二十餘篇文字債,許諾在前,不可負約。
欲待秋冬間病體稍蘇,一切塗抹,更不敢計較工拙,只是了債。
此後便得燒卻毛穎,碎卻端溪,兀然作一不識字人矣。
而鹿門之文方將日進,而與古人為徒未艾也。
異日吾倘得而觀之,老耄尚能識其用意處否耶?並附一笑。
——選自《四部叢刊》本《荊川先生文集》
熟閱鹿門的文章和鹿門與人論述文章的書信,覺得其中所言主張和方法,不少地方與鄙意十分契合。
雖然中間有些小小的不同,它日當自能融解消釋,在此不待贅言。
至於像鹿門對於我本是想求工於文字的人,而從不要求人講究文字的懷疑,這裡則有說明的必要。
鹿門看到我的,恐怕是過去的我,而沒有看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的我吧?我難道是欺騙你鹿門的人嗎!我不要求人講究文字,不是說要抹殺一切,以為文字絕不值得研求。
而是說學者的當務之急,有本末主次的分別罷了。
我的文章不如別人,實踐中也沒有滿意的收穫,這樣一個有糾紛的問題,在此暫且不敢置論,現只從文章家的角度談談。
雖然文章的規矩佈置,正變轉折,自有專門的師承法則;至於其中存在的一種精神、命脈和骨髓,則不是洗淨心底的陳見、超然於事物的外表、具有不同於古今的獨到之見的人,是不足以與他談到這種境界的。
現在有這樣兩人:其中一人心地超凡拔俗,所謂有不同於古今一般識見的人,即使沒有持紙筆苦思冥想,學做文章,只是直抒胸臆,隨手寫出,如寫家信,雖然時有粗疏,然而決沒有世間的俗氣和迂腐寒酸的味道,便是存在於宇宙間的一種絕好文字;另一人卻還是世塵中人,他雖然專門鑽研學寫文章,對文章的規矩佈置,則盡其所能,然而翻來覆去,終不過是這麼幾句老婦人的舌上常語,要尋求其中所謂的真精神和千古不可磨滅的識見,是絕對沒有的,這樣文章雖然工整,卻仍不免是格調低下的。
這是文章的本色問題。
即以詩為例,陶彭澤沒有專門計較作詩的聲律,雕琢句子文字,只是隨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
這是什麼道理?是他的本色高卓。
自從有詩以來,追求聲律、雕琢句文、用心最苦且創立學說最嚴格的人,沒有比得上沈約的。
他苦苦化費了一生的一精一力,使人讀他的詩只見種種束縛和限制,整卷累篇,竟沒有說出一兩句好話。
這是什麼原因?是他的本色卑下。
本色卑下,文章自然不能完善,何況不是他本色的那些作品呢!
況且兩漢以下,文章不如古代的人,難道是他們的所謂規矩轉折的一精一稔程度不能盡如古人嗎?秦漢以前,儒家學者有儒家的本色,至於像老莊家有老莊的本色,縱橫家有縱橫的本色,名家、墨家、陰陽家都有自己的本色。
雖然他們奉行的學術很駁雜,然而無不都有一種千古不可磨滅的獨特的見識。
因此老莊一派學者必然不願因襲、套用儒家的學說,縱橫家必定不願借用墨家的談論,而是各自依據自己的本色相互爭論,發為言論。
他們所說的,都是他們的本色。
因此其中凝聚著他們思想一精一華的光彩,而他們的學說於是能不滅於世。
唐宋以下,文人無不談論人的自然屬性和命運,講述治世的道理,滿紙光彩炫目,一切自然依托於儒家。
然而不是他們平時有很深的道德修養和學識積累,不是真有一種千古不可磨滅的識見,而是附合因襲他人的學說,掩頭取尾,像貧困者借穿富人的衣服,農夫扮成大商人的裝飾,雖然極力裝做,終究會醜態畢露。
因此精神光彩空虛,他們的言論不久就湮沒廢棄了。
那麼秦漢以上,雖然是老、墨、名、法、雜家的學說而還在流傳,即現在所見的諸子之書;唐宋以下,雖然是一切談論人的屬性命運、講述治世之道的學說也未能流傳,即是歐陽永叔所見到的唐四庫書目內百不存一的那部分。
後代的文人,打算用建立學說來使自己不朽的人,是可以知道他們所應用心的地方了。
那麼我的不以工於文字要求人,實是對人說要求工於文字啊,鹿門該可以相信我了吧。
雖然我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為日已久,又哪敢再參與議論文章寫作呢!今又無拘束地談論到這裡,實是我的過錯,我的過錯啊!此後鹿門再見到我的文章,他會說我是求工於文章的人呢,還是不求工於文章的人呢?鹿門自然是應當知道我的了,一笑。
鹿門東歸以後,我正想等使臣西上時獲得一個見面的機會,來傾吐十年的心事;你卻乘夜過此,不太急促了嗎?我三年中積下二十餘篇文字債,許諾在前,不可負約。
想等秋冬時病體稍見康復,則一切一胡一 亂塗抹為文,更不計較文字的工拙,只是了且債務。
此後便得燒了毛筆,碎了端硯,渾然無知地做一個不識字的人了。
而鹿門的文章正與日俱進,學做古文正無止境。
它日我如能得而閱之,七十老翁還能辨識其中的用意所在嗎?並附一笑。
(曹明綱)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