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

〔西漢〕賈誼

【作者小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期著名的辭賦家、政論家,年輕時有才名,二十多歲即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升任大中大夫。

由於他在朝廷上力主革除政治弊端,觸犯了當時權貴們的利益,遂被貶為長沙王太傅。

四年後,又被召為梁懷王太傅。

懷王墜馬身亡,賈誼自慚失職,鬱鬱而死。

賈誼在政治上主張削弱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zheng府的權力;對外主張以全力抗擊匈一奴一,對內主張發展農業,增強國力。

他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治安策》、《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被魯迅評為「西漢鴻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漢文學史綱要》)。

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鵬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後人輯其文為《賈長沙集》。

又著有《新書》十卷。

【題解】《過秦論》在《史記》中為一篇,載於《秦始皇本紀》之後,《陳涉世家》後又引第一大段。

《文選》則分為上中下三篇,三篇實為一篇,分別評論始皇、二世、子嬰三代的過失,總結秦亡的教訓。

這裡選錄的是上篇。

文章不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

賈誼認為,秦之過,在於「仁義不施」,不知「攻守之勢異」。

賈誼寫作此文,目的在於為漢文帝提一供政治上的鑒戒。

文章使用了前後對照的手法,鋪陳排比,有一洩千里之勢。

在中國散文史上,《過秦論》首創了「史論」這一體裁,對漢以後的散文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於作者偏於注重文章豪邁的氣勢,文中列舉的論據與史實有出入的地方。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1),擁雍州之地(2),君臣固守,而窺周室(3);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4)。

當是時,商君佐之(5),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6)。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8),因遺冊(9),南兼漢中(10),西舉巴蜀(11),東據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12)。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一交一 (13),相與為一。

當是時,齊有孟嘗(14),趙有平原(15),楚有春申(16),魏有信陵(17)。

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18),並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19),常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20)。

秦無亡失遺鏃之費(21),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縱散約解,爭割地而奉秦。

秦有餘力制其弊,追亡逐北(22),伏一屍一百萬,流血漂鹵(2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彊國請服(24),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25),國家無事。

及至秦王(26),續六世之餘烈(27),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28),履至尊而制****(29),執棰拊以鞭笞天下(30),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31),以為桂林、象郡(32)。

百越之君,俛首繫頸(33),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34),而守藩籬(35),卻匈一奴一七百餘里。

一胡一 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6),以愚黔首(37)。

墮名城(38),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39),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後斬華為城(40),因河為津(41),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良將勁一弩一,守要害之處,信臣一精一卒,陳利兵而誰何(42)!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王既沒,餘威震於殊俗(43)。

然而陳涉(44),甕牖繩樞之子(45),甿隸之人(46),而遷徙之徙(47),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48),陶朱、猗頓之富(49);躡足行伍之間(50),而崛起什伯之中(51),率罷散之卒(52),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53),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宋、衛、中山之君;鉏櫌棘矜(54),非銑於句戟長鎩也(55);適戍之眾(56),非抗於九國之師(57);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58)。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59),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60),招八州而朝同列(61),百有餘年矣。

然後以****為家,殽、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墮(6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選自百衲本《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孝公憑據崤山和函谷關那樣險固的關隘,又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窺探東周王朝的虛實,懷有席捲天下、包舉四方、囊括四海、吞併八荒之地的野心。

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規制度,鼓勵農民種田和織布,修造防守和進攻的武器裝備;對外推行連橫政策,使諸侯之間互相爭鬥。

於是,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王繼承祖上的事業,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併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東面佔據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勢險要的州郡。

諸侯們很害怕,共同結盟來設法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納普天下的才士,「合縱」結成同盟,相互聯成一體。

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這四位君子都聰明、忠誠、講信用,對人寬厚而友愛,尊重賢士,相約用合縱來離散秦國的連橫,聯合了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衛國、中山國的兵力。

於是,東方六國的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班人替他們出謀獻策,有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班人替他們互通消息,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班人替他們統帥軍隊,常常以十倍於秦的土地做後方,率領萬大軍,逼十臨函谷關進攻秦國。

秦人一大開關門,引敵入境,但九國的將士徘徊猶豫,結果逃之夭夭而不敢進擊。

秦國既未丟失土地、又不化費兵力,而各諸侯國已陷入了困境。

於是合縱離散,盟約解除,各國爭著割讓土地去討好秦國。

秦國有餘力控制並利用各國諸侯的弱點,追逐逃亡、失敗的各國士兵,被殺的人多達百萬,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

秦國乘著勝利的機會,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國的河山,迫使強國請求投降,弱國入秦朝拜。

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短,國家沒有重大的戰事。

到了秦始皇,他繼承了六世祖先積聚的功業,揮動長鞭統治天下,吞併了周王朝,又滅亡了六國諸侯,終於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統治了天下四方,手執棍棒鞭撻天下百姓,威震四海。

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設置桂林郡和象郡。

百越的君主低著頭、把繩索套在脖頸上前來投降,聽命於秦朝的官吏。

於是,又派遣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以防守邊境,把匈一奴一擊退了七百多里。

匈一奴一人不敢再南下放馬,士兵也不敢挑起戰事報仇。

於是,秦始皇完全廢除前代君王治國的原則,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百姓愚昧無知。

又毀壞六國的名城,殺害六國的豪傑俊才,收集全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銷毀鋒刃而鑄成鐘鼓,又製作十二個銅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

然後據守華山以為咸陽的城牆,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據守著億丈高的城牆,下臨深不可測的護城河,以為這樣就固若金湯了。

又派遣良將手持硬弓,駐守要害之處,派遣忠實的大臣率領一精一銳的士兵,手執銳利的兵器盤問過往的行人。

天下已經安定了,秦始皇的心裡,自以為關中地勢的堅固,就像千里銅牆鐵壁,真是子孫後代稱帝萬世的基業。

秦始皇死後,他的餘威還波及偏遠地區。

然而,陳涉,這位用破甕作窗、用繩子拴著門板人家的子弟,卑賤的農夫,後來是謫罰戍邊的士卒,才能不及一般人,又沒有孔子、墨子的賢能,陶朱公、猗頓的富有,置身於士卒之間,卻崛起於行伍之中,率領疲憊散亂的士兵,統領著數百人的隊伍,輾轉推進,攻打秦朝。

他們斬斷樹木作兵器,撐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像雲集般匯聚,像回聲般響應,身背糧食如影隨身般地跟從陳涉,於是,殽山以東的豪傑英俊就一齊起來消滅秦王朝了。

至於秦朝的天下,並沒有受到侵奪而縮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仍然和過去一樣。

陳涉的地位,也不比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宋國、衛國、中山國的君主尊貴;他手中的鋤頭和木棍,並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謫罰守邊的士卒,戰鬥力並不超過九國的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略戰術,又比不上過去六國的謀士。

然而,成功和失敗卻發生了變化,建立功業的人正好相反。

如果比較一下殽山以東的諸侯國與陳涉的強弱,比較二者的權勢和實力,那就不可以同日而語了。

然而,當初秦國憑借小小的國士和千輛兵車的國力,卻迫令八州諸侯稱臣,使原先位處同列的諸侯入秦朝拜,達一百多年之久。

然後以天地四方為家,把殽山和函谷關當作宮牆。

誰料陳涉一人起來發難,秦朝的社稷就毀滅了,國君死在別人的手裡,被天下人嘲笑,這是什麼道理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也就不同了。

(王興康)

【註釋】

(1)秦孝公: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他支持變法,使秦國開始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

殽(yao搖)函:殽山和函谷關。

殽山在今河南洛寧縣北,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至殽山,西至潼津。

(2)雍州:古九州之一,其地域約相當於今陝西中部和北部、甘肅全部和青海部分地區。

(3)周室:指衰弱的東周王朝。

(4)八荒:即八方。

古人把東南西北稱作四方,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稱作四隅,合稱八方。

此泛指荒遠的地方。

(5)商君:即商鞅,原是衛國的庶公子,稱衛鞅,好刑名之學。

入秦後佐秦孝公主持變法,以功封於商(今陝西商縣),號曰商君。

(6)連衡:即連橫。

古人以東西為橫,以南北為縱。

地處西方的秦和處於東方的齊、楚等國聯合起來以攻打別國,叫連橫;東方各國北自燕,南至楚聯合起來抗秦,叫合縱。

(7)拱手:兩手合抱,喻很輕鬆的樣子。

西河之外:指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地區。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秦國派商鞅討伐魏國,大破魏軍,並俘虜了公子卬。

魏國割河西之地給秦國。

(8)惠文、武、昭:《漢書》此處作「惠文、武、昭襄」,《史記》作「惠王、武王」。

今從《文選》。

(9)遺冊:冊一作「策」,指秦孝公記載政治計劃的簡冊。

(10)漢中:今陝西南部一帶。

(11)巴蜀:皆古國名。

巴,在今四川東部;蜀,在今四川西部。

(12)東據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秦武王四年,秦攻取韓國的宜陽;昭襄王二十年,魏國獻出河東故都安邑;即所謂「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

(13)合從:即「合縱」,參見注(6)。

(14)孟嘗:孟嘗君田文。

(15)平原:平原君趙勝。

(16)春申:春申君黃歇。

(17)信陵:信陵君魏無忌。

以上四人是戰國時著名的四公子,以招賢納士著稱。

(18)約從離衡:即山東各國相約「合縱」,以離散秦「連橫」之策。

(19)以上所列數人,包括了政治、軍事、外一交一 等各方面的人材,有些人事跡已不詳。

(20)九國:指上文列舉的韓、魏等。

逡(qūn囷)巡:遲疑徘徊,欲行又止。

此段所記為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攻秦之事。

(21)鏃(zu足):箭頭。

(22)亡:逃亡。

北:敗走。

(23)鹵(lǔ魯):《文選》作「櫓」,大的盾牌。

(24)彊:通「強」。

(25)享國日淺:孝文王在位僅數日,莊襄王在位也不過三年。

(26)秦王:指秦始皇嬴政。

《文選》作「始皇」。

(27)六世:指秦孝公以下六王。

(28)二周:東週末年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王城,東周都鞏。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滅西周,莊襄王元年滅東周。

(29)****:天、地和四方。

(30)棰:杖。

拊(fǔ府):大棒。

(31)百越:古代越族散居在今浙一江一 、福建、廣東、廣西一帶,因其種類繁多,故稱百越。

(32)桂林、象郡:桂林郡地處今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像郡地處今廣西南部地區,兩郡均為秦始皇新置。

(33)俛:同「俯」。

繫頸:以帶繫頸,表示投降。

(34)蒙恬:秦名將。

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兵三十萬擊退匈一奴一,並主持修築長城。

後為秦二世所逼十,自一殺。

(35)藩籬:籬笆,這裡引伸為邊疆。

(36)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於越反對郡縣制,實行分封制。

丞相李斯竭力駁斥。

秦始皇遂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和《詩》、《書》。

次年又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陽。

史稱「焚書坑儒」。

(37)黔首:百姓。

黔,黑色。

(38)墮(huī灰):毀壞。

(39)鋒:兵器。

鐻(ju巨):鐘鼓的架子。

據《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鑄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二十四萬斤)。」

(40)斬華為城:斬一作「踐」,是。

踐華為城,即據守華山以為帝都的東城。

(41)因河為津:以黃河作為帝都咸陽的護城河。

(42)誰何:關塞上的衛兵盤問來往行人。

何,呵問。

(43)殊俗:風俗異於漢族的地區。

(44)陳涉: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

(45)甕(wēng翁)陶製器皿。

牖(yǒu有):窗。

甕牖即用破甕砌成的窗。

繩樞:用繩子繫住門板。

樞,門上的軸。

(46)甿:古「氓」字。

隸:低賤的人。

(47)遷徙之徒:謫罰去邊地戍守的士卒。

(48)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墨翟(di敵):墨子名翟。

(49)陶朱: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棄官出走,在陶(今山東曹縣)經商,號陶朱公。

猗(yī衣)頓:魯人,靠經營鹽業致富。

(50)行(hang杭)伍:都是軍隊下層組織的名稱。

(51)什伯:軍隊中的下級軍官。

(52)罷:同「疲」。

(53)贏:擔負。

景:同「影」。

(54)鉏:同「鋤」。

櫌(yōu優):古農具,形似鎯頭,平整土地用。

棘矜棘木做的矛柄。

(55)銑(xiān先):鋒利。

句戟:即鉤戟。

鎩(shā殺)長矛類兵器。

(56)適戍:被謫征發戍守邊地。

適,同「謫」。

(57)抗:同「亢」,高出,超過。

(58)鄉:通「向」。

(59)度長絜(xie協)大:比量長短大小。

絜,度量物體的粗細。

(60)千乘之權:擁有千輛戰車的國家,即中等實力之國。

(61)八州:九州中除雍州以外的八州。

(62)七廟:古代天子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