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儀征鹽船火,壞船百有三十,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

〔清〕汪中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儀征鹽船火,壞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

是時鹽綱皆直達,東自泰州,西極於漢陽,轉運半天下焉。

惟儀征綰其口,列檣蔽空,束一江一 而立,望之隱若城廓。

一夕並命,郁為枯臘,烈烈厄運,可不悲邪?

於時玄冥告成,萬物休息,窮陰涸凝,寒威凜慄,黑眚拔來,陽光西匿。

群飽方嬉,歌咢宴食,死氣一交一 纏,視面惟墨。

夜漏始下,驚飆勃發,萬竅怒號,地脈湯決,大聲發於空廓,而水波山立。

於斯時也,有火作焉。

摩木自生,星星如血。

炎火一灼,百舫盡赤。

青煙睒睒,熛若沃雪。

蒸雲氣以為霞,炙陰崖而焦爇。

始連楫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沒。

跳躑火中,明見毛髮。

痛謈田田,狂呼氣竭。

轉側張皇,生塗未絕。

倏陽焰之騰高,鼓腥風而一吷。

洎埃霧之重開,遂聲銷而形滅。

齊千命於一瞬,指人世以長訣。

發冤氣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

行當午而迷方,揚沙礫之嫖疾。

衣繒敗絮,墨查炭屑,浮一江一 而下,至於海不絕。

亦有沒者善游,操舟若神,死喪之威,從井有仁,旋入雷淵,並為波臣。

又或擇音無門,投身急瀨,知蹈水之必濡,猶入險而思濟。

挾驚浪以雷奔,勢若?而終墜;逃灼爛之須臾,乃同歸乎死地。

積哀怨於靈台,乘一精一爽而為厲。

出寒流以浹辰,目睊睊而猶視。

知天屬之來撫,憖流血以盈眥;訴強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

若其焚剝支離,漫漶莫別,圜者如圈,破者如玦。

積埃填竅,攦指失節。

嗟狸首之殘形,聚誰何而同穴。

收然灰之一抔,辨焚餘之白骨。

呼嗚,哀哉!

且夫眾生乘化,是雲天常,妻孥環之,絕氣寢床 ,以死衛上,用登明堂,離而不懲,祀為國殤。

茲也無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橫!遊魂不歸,居人心絕。

麥飯壺漿,臨一江一 嗚咽。

日墮天昏,悽悽鬼語。

守哭迍迍,心期冥遇。

惟血嗣之相依,尚騰哀而屬路。

或舉族之沈波,終狐祥而無主。

悲夫!叢塚有坎,泰厲有祀,強飲強食,馮其氣類。

尚群游之樂,而無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為而至於此極哉!

——選自《四部叢刊》本《述學·補遺》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日,停泊在儀征縣境一江一 面上的鹽船發生了火災,共焚燬船隻一百三十艘,燒死和淹死了一千四百多人。

當時,成批轉運出去的鹽糧,由東始自泰州,向西直達漢陽,幾乎遍及半個中國。

而儀征正是控扼鹽船來往的水路要津。

這裡船隻聚集,桅桿遮蔽天空,沿一江一 林立,遠遠望去,隱隱約約宛若城廓。

但卻在一個晚上同歸於盡,死者都變成了燒焦的肉乾。

平白遭受如此劇烈的火災,這能不悲傷麼?

當時,冬令將盡,萬物沉靜,殘冬歲尾陰氣凝固,分外嚴寒,黑色的雲霧突然紛擁而至,夕陽早已西下。

人們吃著晚飯,席間還擊鼓歌唱以為嬉樂,豈料死神步步迫近,只見晦暗的臉色顯示出凶兆。

天色剛近黃昏,狂風怒起。

萬千孔穴響起刺耳的呼嘯。

一江一 河流水洶湧澎湃,可怕的聲響震撼於曠野長空,巨浪象小山一樣矗立水面。

正在這時,發生了火災。

木船相磨擦起火,只見星星點點殷紅如血。

大火一燒,百十條鹽船一片赤焰。

青紫色的濃煙滾滾,飛火之下的船物就像是用沸水澆灌的雪堆,融化迅疾。

烈火還將天上的雲氣蒸烤成紅霞,連背陰的崖岸也被烘焦。

船隻本是連接在一起下錨停泊,因而便統通燒燬沉沒。

船民紛紛奔竄於烈火中,火焰映照出他們的頭髮。

他們痛苦萬狀,狂呼亂喊,直至聲疲力竭;或翻來覆去,驚惶失措,可憐還未斷氣。

忽然,明亮的火焰再次升騰起來,隨著一陣腥風吹過,重又發出燒灼的細響。

及至煙灰塵霧消散,被燒的船民客子一齊聲銷跡匿。

千餘人命,在一瞬之間,向人世永訣。

這些屈死的鬼魂,冤氣和合著四溢的凶氣,遮掩了日色。

將到第二天中午,這股冤氣就像迷失了方向一樣四處漂蕩,以至飛沙走礫。

被燒爛的碎衣片和破棉絮,以及燒焦的木渣炭屑,漂浮一江一 面而下,至海不絕。

也有一些會游泳的人,他們平時操舟若神,如今冒著死亡的威脅,下水去救人,卻被捲入水底,同樣喪生殞命。

還有些遇難者逃生無路,被迫跳入急流,明知下了水一定被淹死,但還是冒險而希求得救。

誰知波濤洶湧,勢若奔雷,這些人眼看快爬上岸了,最終還是沉了下去。

他們逃脫被燒爛的厄運僅僅一剎那,卻仍然同樣難免一死。

死難者心裡充滿了哀怨悲苦,冤魂必定會化作厲鬼時時作祟。

十二天以後,死一屍一漂浮出寒冷的一江一 面,他們仍斜瞪著眼睛而不瞑目。

當知道自己的親人憑弔慰撫而至,眼眶裡便充滿了血水,似乎在傾訴不幸遭難的內心悲傷,即使不能開口說話,卻能理解他們的遺願。

死一屍一有的被燒得肢體不全,有的被燒得模糊不清。

有的一屍一體蜷曲,有的一屍一體破損。

或者七竅充塞著塵埃,或者被折斷的手指脫離了骨節。

可歎這些一屍一體縱盛入棺槨,也是殘缺不全的,同一個墓穴裡不知名姓的冤鬼聚在一起!即使收殮一捧燃灰,也難以分辨是誰的白骨。

啊呀,多麼可悲啊!

人生在世,若能順應自然規律而死去,那才是正常的。

比如妻子兒女們四周環立,在病床 上斷氣;又如因保衛國君而死,雖身首異處,卻能策功序德於明堂,而成為國犧牲的烈士。

但這些遇難者卻死得沒有意義,何況又非善終。

老天啊,這些人有何罪過,非得遭受這樣的橫死冤屈呢?這些冤魂遊蕩不歸,活著的親人多麼悲痛欲絕!他們捧著祭奠亡魂的酒類、食品,正臨一江一 灑淚。

但見天昏地暗,似聞鬼魂淒語。

他們駐足一江一 畔,哀哭亡靈,留戀難返,心裡希望能在陰曹地府裡同親人相遇。

而那些死者的嫡親子女更是相互攙扶著,大放悲聲,在路上隨時可見。

甚至有舉族為此沉一江一 者,終於落得無子無孫的悲慘結局。

多麼可悲啊!這麼多人埋葬在一處墳墓,日後將祀祭那死而無後者的祠宇。

鬼魂啊,盡力吃一些、喝一些罷,憑著氣味相投,你們互相結合吧。

希望你們以群游之樂為重,而不要興妖作怪。

倒底是人逢其凶呢,抑或老天有意施其酷烈呢?為什麼會發生這悲慘至極點的事故呢?

(聶世美)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