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題解】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

《戰國策》

【題解】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后掌實權。

秦乘機攻趙,連拔三城,趙形勢告急。

此時只有連齊抗秦,才是上策。

本篇寫觸龍在太后盛怒、堅決拒諫的情況下,先避開矛盾,然後委婉地指出太后對幼子的愛,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愛。

由於說理透徹,使趙太后改變了原來的固執態度。

觸龍對「王孫」「公子」們「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必將導致「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的警辟之見,至今仍有鑒戒作用。

觸龍,原作「觸讋」,《史記·趙世家》作「觸龍」,《漢書·古今人表》也作「左師觸龍」。

今本《戰國策》誤合「龍言」二字,遂成「讋」。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戰國縱橫家帛書,中有觸龍見趙太后章,正作觸龍。

現據以改正。

趙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於齊。

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2),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3)。

太后盛氣而揖之(4)。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卻也(5),故願望見太后。」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

曰:「日食飲得無衰乎?」

曰:「恃鬻耳(6)。」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於身也。」

太后曰:「老婦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8),最少,不肖。

而臣衰,竊愛憐之。

願令得補黑衣之數(9),以衛王宮(10)。

沒死以聞(11)。」

太后曰:「敬諾。

年幾何矣?」

對曰:「十五歲矣。

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12)。」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對曰:「甚於婦人。」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

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13)。」

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父母一之 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14),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於趙之為趙(17),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曰:「無有。」

曰:「微獨趙(18),諸侯有在者乎?」

曰:「老婦不聞也。」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19)。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

一旦山陵崩(20),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

太后曰:「諾。

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21):「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戰國策·趙策四》

趙太后新掌權,秦國猛烈進攻趙國。

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國說:「必須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

趙太后不同意,大臣極力勸諫。

太后明確告訴左右:「有再說讓長安君做人質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臉吐唾沫。」

左師觸龍說希望謁見太后。

太后怒容滿面地等待他。

觸龍進來後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請罪說:「老臣腳有病,已經喪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沒能來謁見了,私下裡原諒自己,可是怕太后玉體偶有欠安,所以很想來看看太后。」

太后說:「我老婆子行動全靠手推車。」

觸龍說:「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太后說:「就靠喝點粥罷了。」

觸龍說:「老臣現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堅持著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為增進一點食慾,對身體也能有所調劑。」

太后說:「我老婆子可做不到。」

太后的臉色稍為和緩些了。

左師公說:「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紀最小,不成才。

臣子老了,偏偏愛憐他。

希望能派他到侍衛隊裡湊個數,來保衛王宮。

所以冒著死罪來稟告您。」

太后說:「一定同意您的。

年紀多大了?」

回答說:「十五歲了。

雖然還小,希望在老臣沒死的時候先拜託給太后。」

太后說:「做父親的也愛憐他的小兒子嗎?」

回答說:「比做母親的更愛。」

太后笑道:「婦道人家特別喜愛小兒子。」

回答說:「老臣個人的看法,老太后愛女兒燕後,要勝過長安君。」

太后說:「您錯了,比不上對長安君愛得深。」

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深遠一點。

老太后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抱著她的腳為她哭泣,是想到可憐她要遠去,也是夠傷心的了。

送走以後,並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了子孫可以代代相繼在燕國為王嗎?」

太后說:「是這樣。」

左師公說:「從現在往上數三世,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

太后說:「沒有。」

左師公說:「不只是趙國,其他諸侯國的子孫有嗎?」

太后說:「我老婆子沒聽說過。」

左師公說:「這是他們近的災禍及於自身,遠的及於他們的子孫。

難道是君王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地位高人一等卻沒什麼功績,俸祿特別優厚卻未嘗有所操勞,而金玉珠寶卻擁有很多。

現在老太后給長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給他,又賜予他大量珍寶,卻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對國家做出功績。

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麼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認為老太后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我以為你愛他不如愛燕後。」

太后說:「行啊。

任憑你派遣他到什麼地方去。」

於是為長安君套馬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就出兵了。

子義聽到這件事說:「君王的兒子,有著骨肉之親,尚且不能依靠沒功勳的高位,沒勞績的俸祿,而佔有著金玉珍寶等貴重的東西,更何況作臣子的呢?」

(王維堤)

【註釋】

(1)趙太后:趙惠文王威後,趙孝成王之母。

用事:執政,當權。

(2)長安君:趙太后幼子的封號。

質:古代諸侯國求助於別國時,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質。

(3)左師:春秋戰國時宋、趙等國官制,有左師、右師,為掌實權的執政官。

觸龍言:原作「觸讋」二字,據《史記·趙世家》改。

(4)揖:辭讓。

《史記·趙世家》「揖」作「胥」,胥為等待之意。

義較勝。

(5)卻(xi戲):同隙。

有所卻,是身體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說法。

(6)鬻(zhu注):粥的本字。

(7)耆(shi試):通「嗜」。

(8)賤息: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9)黑衣:趙國侍衛所服,用以指代宮廷衛士。

(10)宮:原作「官」,從《史記·趙世家》改。

(11)沒死:冒死。

臣對君的謙卑用語。

(12)填溝壑:「死」的比喻說法。

自比為賤民一奴一隸,野死棄一屍一於溪谷。

(13)燕後:趙太后之女,遠嫁燕國為後。

(14)踵:足跟。

女嫁乘輿輦將行,母不忍別,在車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

古代諸侯嫁女於他國為後,若非失一寵一 被廢、夫死無子、或亡國失位,是不回國的。

(16)三世以前:指趙武靈王。

孝成王之父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為武靈王。

(17)趙之為趙:前「趙」指趙氏,周穆王賜造父以趙城,始有趙氏;後「趙」指趙國。

公元前376年,魏、韓、趙三家滅晉分其地。

趙國有今山西中部、陝西東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

經趙武靈王至惠文王時,疆域又有所擴大。

(18)微:非。

(19)重器:指金玉珍寶。

(20)山陵:喻帝王,此處指趙太后。

崩:喻帝王死。

(21)子義:趙國賢人。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