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題解】本文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

〔西漢〕司馬遷

【題解】本文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刪去了屈原《懷沙》賦全文。

這是現存關於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他生活在戰國中後期,當時七國爭雄,其中最強盛的是秦、楚二國。

屈原曾在楚國內政、外一交一 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後,雖然遭讒去職,流放江湖,但仍然關心朝政,熱愛祖國。

最後,毅然自沉汨羅,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強烈的感情歌頌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華和他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

雖然事跡簡略,但文筆沉鬱頓挫,詠歎反覆,夾敘夾議,是一篇有特色的評傳式散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為楚懷王左徒(2)。

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一寵一 而心害其能(3)。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4),屈平屬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6)。

「離騷」者,猶離憂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8)。

《國風》好色而不一婬一,《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9)。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10)。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11)。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2)。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

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15)。

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16)。

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17),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18)。」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

楚使怒去,歸告懷王。

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丐,遂取楚之漢中地(19)。

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20)。

魏聞之,襲楚至一鄧一 (21)。

楚兵懼,自秦歸。

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22)。

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23),而設詭辯於懷王之一寵一 姬鄭袖。

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

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24),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25)。

時秦昭王與楚婚(26),欲與懷王會。

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

入武關(27),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懷王怒,不聽。

亡走趙,趙不內(28)。

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29)。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30),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31),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

王明,並受其福(32)。」

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頃襄王怒而遷之。

??劣誚?酰?環⑿幸髟笈希—33)。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34)?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35)?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36)?」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7)?寧赴常流而葬乎一江一 魚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一溫一 蠖乎(38)?」

乃作《懷沙》之賦(39)。

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40)。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41)。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42)。

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43)。

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44)。

太史公曰(45):「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46)。

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7)。」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

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

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一習一 外一交一 應對辭令。

對內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

懷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爭得懷王的一寵一 幸,心裡嫉妒屈原的才能。

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奪走它,屈原不肯給,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出,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

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不能聽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讒言和諂媚之辭蒙蔽了聰明才智,讓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

「離騷」,就是離憂的意思。

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處於困境就會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

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就是由怨恨引起的。

《國風》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不過分。

《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但並不宣揚作亂。

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

它對遠古稱道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

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出來。

他的文筆簡約,詞意一精一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

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

由於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於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奸邪勢力所容。

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游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

可以推斷,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罷免。

後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盟互相親善。

秦惠王對此擔憂。

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一交一 ,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

楚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一交一 ,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

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

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

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

秦國發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丐,於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

懷王又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一交一 戰於藍田。

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一鄧一 地。

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

齊國終於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

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

楚王說:「我不願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

張儀聽說後,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

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一寵一 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

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

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

懷王很後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各國諸侯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昧。

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

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麼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係!」懷王終於前往。

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於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

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

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

只好又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一屍一體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

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

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裡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

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

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而且反覆考慮這一問題,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

然而終於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

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

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

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而聖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並不忠,所謂賢臣並不賢。

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

這是不瞭解人的禍害。

《易經》說:「井淘乾淨了,還沒有人喝井裡的水,使我心裡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

君王賢明,天下人都能得福。」

君王不賢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於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一江一 濱,披散頭髮,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

臉色憔悴,身體乾瘦。

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

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

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

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一江一 而葬身於一江一 魚的腹中。

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於是他寫了《懷沙》賦。

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一江一 而死。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而以善作賦被人稱讚。

但他們都傚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終不敢直言進諫。

在這以後,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掉。

自從屈原自沉汨羅一江一 後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

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來憑弔屈原。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

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

看到賈誼憑弔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遊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棄官和得官等閒視之,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麼了。

(王從仁)

【註釋】

(1)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羋(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瑕封於屈,他的後代遂以屈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2)楚懷王:楚威王的兒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

左徒:楚國官名,職位僅次於令尹。

(3)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複姓。

(4)憲令:國家的重要法令。

(5)屬(zhǔ主):撰寫。

(6)《離騷》:屈原的代表作,自敘生平的長篇抒情詩。

關於詩題,後人有二說。

一釋「離」為「罹」的通假字,離騷就是遭受憂患。

二是釋「離」為離別,離騷就是離別的憂愁。

(7)反本:追思根本。

反,通「返」。

慘怛(da達):憂傷。

(8)蓋:用以解釋原因的連接詞。

(9)《國風》:《詩經》內《周南》、《召南》等十五個地區的民歌的總稱,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多反映男女愛情的詩篇。

《小雅》:也是《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

共七十四篇,其中多指斥朝政缺失,諷刺時事的作品。

(10)帝嚳(ku庫):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名。

相傳是黃帝的曾孫,號高辛氏,齊桓:即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湯:商朝的開國君主。

武:指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

(11)條貫:條理,道理。

見同「現」。

(12)指:同「旨」。

邇(ěr兒):近。

(13)稱物芳:指《離騷》中多用蘭、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14)疏:離開。

濯淖(zhuonao濁鬧):污濁。

蟬蛻(tui退):這裡是擺脫的意思。

獲:玷污。

滋:通「茲」,黑。

皭(jiao叫)然:潔白的樣子。

滓(zǐ子):污黑。

(15)絀(chu處):通「黜」,廢,罷免。

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職位。

(16)從(zōng宗):同「縱」。

從親,合縱相親。

當時楚、齊等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楚懷王曾為縱長。

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311年在位。

(17)張儀:魏人,主張「連橫」,遊說六國事奉秦國,為秦惠王所重。

詳:通「佯」。

委:呈獻。

質:通「贄」,信物。

(18)商、於(wū污):秦地名。

商,在今陝西商縣東南。

於,在今河南內鄉東。

(19)丹、淅(xī希):二水名。

丹水發源於陝西商縣西北,東南流入河南。

淅水,發源於南盧氏縣,南流而入丹水。

屈丐:(gai丐):楚大將軍。

漢中:今湖北西北部、陝西東南部一帶。

(20)藍田:秦縣名,在今陝西藍田西。

(21)一鄧一 :春秋時蔡地,後屬楚,在今河南一鄧一 縣一帶。

(22)明年:指楚懷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

(23)靳尚:楚大夫。

一說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24)顧反:回來。

反,通「返」。

(25)唐昧:楚將。

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齊、韓、魏攻楚,殺唐昧。

(26)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27)武關:秦國的南關,在今陝西省商縣東。

(28)內:同「納」。

(29)頃襄王:名熊橫,公元前298年至前262年在位。

令尹: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30)雖放流:以下關於屈原流放的記敘,時間上有矛盾,文意也不連貫,可能有脫誤。

(31)世:三十年為一世。

(32)《易》:即《周易》,又稱《易經》。

這裡引用的是《易經·井卦》的爻辭。

渫(xie謝):淘去泥污。

這裡以淘乾淨的水比喻賢人。

(33)被:通「披」。

披髮,指頭髮散亂,不梳不束。

(34)三閭大夫:楚國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官。

(35)餔(bǔ補):通「哺」,食。

糟:酒渣。

啜(chuo輟):喝。

醨(li離):薄酒。

(36)瑾、瑜:都是美玉。

為: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37)察察:潔白的樣子。

汶(men門)汶:昏暗的樣子。

(38)皓(hao)皓:瑩潔的樣子。

一溫一 蠖(huo獲):塵滓重積的樣子。

(39)《懷沙》:在今本《楚辭》中,是《九章》的一篇。

令人多以為系屈原懷念長沙的詩。

(40)汨(mi密)羅:一江一 名,在湖南東北部,流經汨羅縣入洞庭湖。

(41)宋玉:相傳為楚頃襄王時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辯》等作品傳世。

唐勒、景差:約與宋玉同時,都是當時的詞賦家。

(42)「數十年」句: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43)賈生:即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

西漢政論家、文學家。

長沙王:指吳差,漢朝開國功臣吳芮的玄孫。

太傅:君王的輔助官員。

(44)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內,流入洞庭湖。

書:指賈誼所寫的《吊屈原賦》。

(45)太史公:司馬遷自稱。

(46)《天問》、《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

《招魂》一說為宋玉所作。

《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

(47)《服鳥賦》:賈誼所作。

去:指貶官放逐。

就:指在朝任職。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