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題解】此文是韓愈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

〔唐〕韓愈

【題解】此文是韓愈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在長安任監察御史時,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寫的一篇祭文。

韓愈有兄三人,長韓會,仲韓介。

十二郎名老成,本是韓介的次子,出嗣韓會為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

韓愈二歲喪父,亦由長兄韓會與嫂撫養成長。

從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經歷患難,因年齡相差無幾,雖為叔侄,實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親密。

這篇祭文追敘他與十二郎孤苦相依的幼年往事,融注了深厚的感情。

字裡行間,淒楚動人,於縈迴中見深摯,於嗚咽處見沉痛,語語從肺腑中流出。

被前人譽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

漢魏以來,祭文多仿《詩經》雅頌四言韻語,或用駢體。

韓愈此文破駢為散,不拘常格,別有天地;或用四言,而氣勢飛動,另具風采,誠為祭文中情文並茂的名篇。

年月日〔1〕,季父愈聞汝之七日〔2〕,乃能銜哀致誠〔3〕,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4〕,告汝喪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5〕,及長,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歿南方〔7〕,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8〕,既又與汝就食一江一 南〔9〕,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

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後者〔11〕,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12〕,形單影隻。

嫂常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

其後四年,而歸視汝〔13〕。

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14〕,遇汝從嫂喪來葬〔15〕。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16〕,汝來省吾;止一歲〔17〕,請歸取其孥〔18〕;明年,丞相薨〔19〕,吾去汴州,汝不果來〔20〕。

是年,吾佐戎徐州〔21〕,使取汝者始行〔22〕,吾又罷去〔23〕,汝又不果來。

吾念汝從於東〔24〕,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

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25〕!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26〕;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27〕,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28〕!

去年孟東野往〔29〕,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30〕。」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31〕?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

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32〕,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33〕,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

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34〕。

毛血日益衰〔35〕,志氣日益微〔36〕,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37〕;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汝之子始十歲〔38〕,吾之子始五歲〔39〕,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40〕,又可冀其成立耶?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41〕,往往而劇。」

吾曰:「是疾也,一江一 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為憂也。

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

東野云:汝歿以六月二日。

耿蘭之報無月日。

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

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

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42〕,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43〕,則待終喪而取以來〔44〕;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

其餘一奴一婢,並令守汝喪。

吾力能改葬〔45〕,終葬汝於先人之兆〔46〕,然後惟其所願〔47〕。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

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48〕。

斂不憑其棺〔49〕,窆不臨其穴〔50〕。

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夢相依。

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51〕。

彼蒼者天,曷其有極〔52〕!

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當求數頃之田,於伊、穎之上〔53〕,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54〕;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55〕,如此而已。

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

尚饗〔56〕。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韓昌黎文集校注》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韓愈在聽到你去世消息後的第七天,才得以含著哀痛向你表達心意。

打發建中從遠路備辦了應時佳餚作祭品,告慰於你十二郎的靈前:

嗚呼!我幼年喪父,等到長大,還不知道父親的模樣,全是依靠著哥哥和嫂子。

哥哥中年時,去世在南方。

當時我和你年紀還都小,跟隨嫂嫂送哥哥的靈柩回河陽安葬。

隨後又和你到一江一 南謀生。

孤苦伶仃,我倆沒有一天離開過。

我上面有三個哥哥,都不幸很早去世了。

繼承先父的後代,在孫輩裡只有你,在兒輩裡只有我,兩代都只剩一個人,孤孤單單。

嫂嫂常常一面撫摸著你一面指著我說:「韓家兩代,只有你們這兩個人了!」那時你還小,恐怕已記不得了;我那時雖能記得,但也不懂得她話中的悲酸。

我十九歲時,初次來到京城。

此後四年,才回家看望你。

又過了四年,我去河陽憑弔祖墳,遇到你送嫂嫂的靈柩來河陽安葬。

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輔佐董丞相,你來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要求回去接家眷來。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離開了汴州,你沒有能夠來。

那一年,我在徐州輔助軍事,派去接你的人剛要啟程,我又罷職離開了徐州,你又沒能夠來。

我想,你跟隨我到東邊,東邊也是異鄉客地,不能久住;從長遠打算,不如西歸河陽老家,將家安頓好再接你來。

唉!誰料到你竟驟然去世離開了我啊!當初,我與你都還年輕,以為雖然暫時分別,終究會長久與你在一起的,所以才離開你到京師謀食,為了求得微薄的俸祿。

倘使早知如此,縱然是做王公宰相,我也不願意一天離開你而去就職啊。

去年,孟東野前往一江一 南,我托他帶給你的信中說:「我還未到四十歲,而視力模糊,頭髮花白,牙齒鬆動。

想到諸位叔伯父和各兄長,都是在健康壯盛時便過早去世,像我這樣衰弱的身體,能夠活得長久嗎?我不能離開職守,你又不肯來。

只怕我早晚死了,而你將會懷有無窮無盡的憂傷。」

誰料想到年少的死了,而年長的卻反活著;身強的夭折,而病弱的卻反保全了生命?

唉!難道這是真的嗎?是做夢呢?還是傳送的消息不確實呢?如果是真的,為什麼我哥哥有那麼美好的德行卻喪失了後代?你那麼純正賢明卻不能承受他的遺澤?為什麼年少身強的反而早死,年長衰弱的卻反活著呢?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啊。

如果這是夢,那麼是傳送的消息不真實嗎?孟東野的來信、耿蘭的喪報,卻又為什麼在我的身邊呢?嗚呼!這是真的了!我哥哥有那麼美好的德行竟喪失了後代,你那麼純正賢明本當繼承家業的,竟不能承受他的遺澤!所謂天公啊,實在讓人難以推測;神明啊,實在讓人難以明白!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壽命不可預卜啊!

雖說如此,我自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髮有的變成全白了,鬆動的牙齒有的已經脫落了。

體質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不如一天。

不用多久,不就跟著你去死了麼!如果死後能有知覺,那分離的日子也不會太久了;如果死後沒有知覺,那我也悲傷不了多少時候,而沒有悲傷的日子倒是無窮無盡的。

現你的兒子才十歲,我的兒子剛五歲。

年少身強的都不能保全,像這樣的孩子,又怎麼能希望他們長大成|人呢?嗚呼,悲慟啊!嗚呼,悲慟啊!

你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腳氣病,時常發作的很厲害。」

我說:「這種病,一江一 南人是常有的。」

未曾為你這種病而擔憂。

嗚呼!難道你竟然因為這種病而喪失了生命嗎?還是因為有別的疾病而導致喪生呢?

你的信,我是六月十七日收到的。

孟東野說:你是在六月二日去世的,耿蘭報喪時沒有寫明月日。

大概東野派來的差使,不知道向家裡人問清楚月日;而耿蘭的喪報,又不知道應當說清你死的月日。

或是東野給我寫信時,才去問差使,差使信口胡說以應付他罷了。

是這樣呢?或不是這樣呢?

現在我派建中來祭你,慰問你的兒子和你的奶媽。

他們家中有糧可以守你的靈到喪期結束,那麼就等到喪期完了再接他們來;如果不能等到喪期結束,就立即接他們來,其餘一奴一婢下人,都讓他們守你的喪。

如果我有能力給你遷葬,最終一定把你葬到祖先的墓地裡,然後才算了卻我的心願。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你活著時我不能和你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顧,你去世了我不能撫摸你的遺體表達我的哀思,入斂時我不能靠在你棺木旁,下葬時我不能親臨你墓穴邊。

我的行為背負了神明,而使你年少夭折。

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我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顧共同生活,又不能和你相互陪伴一同去死;如今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活著時你的影子不能與我的形體相依偎,死後你的魂靈不能和我在夢裡相聚會。

這實在是我造成的,又能怨恨誰呢!那蒼蒼的上天啊,我的痛苦何時才有盡頭!

從今以後,我沒有心思活在人世了!我應當在伊水和穎水之畔置幾頃田地,來度過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期望他們長大成|人;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他們出嫁,我的心願不過如此罷了!

唉!言語有窮盡之時,而哀痛之情卻是無盡的,這些你是知道了呢?還是不知道呢?啊,悲慟啊!

祈望你享用祭品吧!

(蓋國梁)

【註釋】

〔1〕年月日:此為擬稿時原樣。

《文苑英華》作「貞元十九年五月廿六日」;但祭文中說十二郎在「六月十七日」曾寫信給韓愈,「五」字當誤。

〔2〕季父:父輩中排行最小的叔父。

〔3〕銜哀:心中含著悲哀。

致誠:表達赤誠的心意。

〔4〕建中:人名,當為韓愈家中僕人。

時羞:應時的鮮美佳餚。

羞,同「饈」。

〔5〕孤:幼年喪父稱「孤」。

《新唐書·韓愈傳》:「愈生三死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

〔6〕怙(hu戶):《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後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

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7〕中年兄歿南方:代宗大歷十二年(777),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今廣東韶關)刺史,次年死於任所,年四十三。

時韓愈十一歲,隨兄在韶州。

〔8〕河陽:今河南孟縣西,是韓氏祖宗墳墓所在地。

〔9〕就食一江一 南: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北方藩鎮李希烈反叛,中原局勢動盪。

韓愈隨嫂遷家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

因韓氏在宣州置有田宅別業。

韓愈《復志賦》:「值中原之有事兮,將就食於一江一 之南。」

《祭鄭夫人文》:「既克返葬,遭時艱難。

百口偕行,避地一江一 濆。」

均指此。

〔10〕吾上有三兄:三兄指韓會、韓介,還有一位死時尚幼,未及命名,一說:吾,我們,即韓愈和十二郎。

三兄指自己的兩個哥哥和十二郎的哥哥韓百川(韓介的長子)。

〔11〕先人:指已去世的父親韓仲卿。

〔12〕兩世一身:子輩和孫輩均只剩一個男丁。

〔13〕視:古時探親,上對下曰視,下對上曰省。

貞元二年(786),韓愈十九歲,由宣州至長安應進士舉,至貞元八年春始及第,其間曾回宣州一次。

但據韓愈《答崔立之書》與《歐陽生哀辭》均稱二十歲至京都舉進士,與本篇所記相差一年。

〔14〕省(xǐng醒):探望,此引申為憑弔。

〔15〕遇汝從嫂喪來葬:韓愈嫂子鄭氏卒於元貞元九年(793),韓愈有《祭鄭夫人文》。

貞元十一年,韓愈往河陽祖墳掃墓,與奉其母鄭氏靈柩來河陽安葬的十二郎相遇。

〔16〕董丞相:指董晉。

貞元十二年(796),董晉以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宣武軍節度使,汴、宋、亳、穎等州觀察使。

時韓愈在董晉幕中任節度推官。

汴州: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市。

〔17〕止:住。

〔18〕取其孥(nu一奴一):把家眷接來。

孥,妻和子的統稱。

〔19〕薨(hōng烘)古時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

貞元十五年(799)二月,董晉死於汴州任所,韓愈隨葬西行。

去後第四天,汴州即發生兵變。

〔20〕不果:沒能夠。

指因兵變事。

〔21〕佐戎徐州:當年秋,韓愈入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幕任節度推官。

節度使府在徐州。

佐戎,輔助軍務。

〔22〕取:迎接。

〔23〕罷去:貞元十六年五月,張建封卒,韓愈離開徐州赴洛陽。

〔24〕東:指故鄉河陽之東的汴州和徐州。

〔25〕孰謂:誰料到。

遽(ju具):驟然。

〔26〕斗斛(hu一胡一 ):唐時十斗為一斛。

斗斛之祿,指微薄的俸祿。

韓愈離開徐州後,於貞元十七年(801)來長安選官,調四門博士,貞元十九年,遷監察御史。

〔27〕萬乘(sheng剩):指高官厚祿。

古代兵車一乘,有馬四匹。

封國大小以兵賦計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國,稱為萬乘之國。

〔28〕輟(chuo齪),停止。

輟汝,和上句「捨汝」義同。

就:就職。

〔29〕去年:指貞元十八年(802)。

孟東野:即韓愈的詩友孟郊。

是年出任溧陽(今屬一江一 蘇)尉,溧陽去宣州不遠,故韓愈托他捎信給宣州的十二郎。

〔30〕無涯之戚:無窮的悲傷。

涯,邊。

戚,憂傷。

〔31〕純明:純正賢明。

不克:不能。

蒙:承受。

〔32〕耿蘭:生平不詳,當時宣州韓氏別業的管家人。

十二郎死後,孟郊在溧陽寫信告訴韓愈,時耿蘭也有喪報。

〔33〕業:用如動詞,繼承之意。

〔34〕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時年韓愈有《落齒》詩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俄然落六七,落勢殊未已。」

〔35〕毛血:指體質。

〔36〕志氣:指精神。

〔37〕其幾何離:分離會有多久呢?意謂死後仍可相會。

〔38〕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長韓湘,次韓滂。

韓滂出嗣十二郎的哥哥韓百川為子,見韓愈《韓滂墓誌銘》。

始十歲:當指長子韓湘。

十歲,一本作「一歲」,則當指韓滂,滂生於貞元十八年(802)。

〔39〕吾之子始五歲:指韓愈長子韓昶,貞元十五年(799)韓愈居符離集時所生,小名曰符。

〔40〕孩提:本指二三歲的幼兒。

此為年紀尚小之意。

〔41〕比(bi避):近來。

軟腳病:即腳氣病。

〔42〕吊:此指慰問。

孤:指十二郎的兒子。

〔43〕終喪:守滿三年喪期。

《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44〕取以來:指把十二郎的兒子和乳母接來。

〔45〕力能改葬:假設之意。

即先暫時就地埋葬。

合下句連續可知。

〔46〕兆:葬域,墓地。

〔47〕惟其所願:才算了卻心事。

〔48〕撫汝以盡哀:指撫一屍一慟哭。

〔49〕斂:同「殮」。

為死者更衣稱小殮,一屍一體入棺材稱大殮。

〔50〕窆(biǎn匾):下棺入土。

〔51〕何尤:怨恨誰?〔52〕彼蒼者天,曷其有極:意謂你青蒼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盡頭啊。

語本《詩經·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53〕伊、穎(yǐng影):伊水和穎水,均在今河南省境。

此指故鄉。

〔54〕幸其成:韓昶後中穆宗長慶四年進士。

韓湘後中長慶三年進士。

〔55〕長(zhǎng掌):用如動詞,養育之意。

待其嫁:韓愈三婿:李漢,蔣系,樊宗懿。

十二郎之婿,據高澍然說,是李干,見《韓集》。

〔56〕尚饗:古代祭文結語用辭,意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