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師說·原文·譯文·翻譯
〔唐〕韓愈
【題解】這是韓愈在古文運動中的一篇力作,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當時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
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
反映作者寫此文是具有相當勇氣的,而文章也寫得偉岸不凡。
它首先完整地揭示了「師」之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同時深刻指出「人非生而知者」,因而必須從師學習 。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最後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結論,與首段「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相呼應。
全文篇幅雖不長,而涵義深廣,閃耀著真知灼見;結構謹嚴,脈絡清楚,又有錯綜變化之妙。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2〕?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3〕。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一習一 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5〕。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6〕。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7〕。」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8〕。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9〕!
聖人無常師〔10〕。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11〕。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1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一習一 之,不拘於時,學於余〔13〕。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選自東雅堂校刊本《昌黎先生集》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
所謂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有知識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他學習 ;出生在我後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 。
我學習 的是道理,哪裡用得著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後呢?因此,不論地位高貴還是低賤,不論年齡長大還是少小,道理在那裡,老師也就在那裡。
唉!從師學習 的道德失傳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古時候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聖人也夠遠了,卻不好意思去從師學習 。
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聖人的所以成為聖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於自己呢,卻不好意思去從師學習 ,這真糊塗了。
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 書中怎樣加句號和逗號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
一種情況是讀書不懂得加句逗號的,一種情況是疑難問題不得解釋,有的不懂句逗號就從師學習 ,有的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 ,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醫、音樂師、各種手工業者,不把相互從師學習 當作難為情。
讀書做官這類人,一提到叫「老師」、叫「學生」等稱呼,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
問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
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足以可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於拍馬。
唉!從師學習 的道德不能恢復,從這裡可以知道了。
巫醫、音樂師和各種手工業者,是所謂上層人士所不與為伍的,現在他們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麼!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請教過。
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並不如孔子。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
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後,技能業務各有鑽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李家的兒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受時俗的拘束,來向我學習 。
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代的道理,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顧易生)
【註釋】
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
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受:通「授」。
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2〕人非生而知之者: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
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
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3〕聞道:語本《論語·裡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師:這裡作動詞用,學習 、從師的意思。
〔4〕庸:豈,表示反問的語氣。
〔5〕句讀(dou逗):也叫句逗。
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
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
〔6〕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
《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
《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7〕相若、相似: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8〕諛(yu於):奉承、諂媚。
〔9〕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
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
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
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10〕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
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11〕郯(tan談)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a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萇(chang長)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 彈琴。
師,樂師。
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12〕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李氏子蟠:李蟠(pa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
經:六經本文。
傳:註解經典的著作。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