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
〔戰國〕李斯
【作者小傳】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屬河南)人。
入秦,為秦相呂不韋舍人。
說秦王(即後來的秦始皇)並六國,拜為客卿。
佐秦王並六國,為丞相。
定郡縣制,建議焚燬詩書,變籀文為小篆。
始皇死,與趙高定謀,矯詔殺始皇長子扶蘇,立少子一胡一 亥為帝。
後趙高誣斯謀反,腰斬咸陽市。
【題解】本篇見於《史記·李斯列傳》。
戰國末年,韓國怕秦國出兵來攻,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去,建議秦國在涇陽縣西北開鑿渠道,引涇水東流入洛水,稱鄭國渠,想用它來阻礙秦國向韓國進軍。
事情發覺後,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張,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寫了這封《諫逐客書》。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稱:「李斯之止逐客」,「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
當時趕走客卿的主張,已得到秦王同意。
李斯反對趕走客卿,觸犯秦王,所以稱「批逆鱗」,卻能「功成計合」,這跟「順情入機,動言中務」有關。
他開頭提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把「逐客」說成是「吏議」,使秦皇容易聽下去,這就是「順情」。
接下來歷舉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這就「入機」,又以「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會怎樣,作正反比較,逐客的錯誤就明顯了。
轉到秦王,另起波瀾。
從秦王愛好的色樂珠玉都不產於秦,然後反覆推論,歸結到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這就是「動言中務」,正點到秦王要稱霸的雄心。
接下來又從「地廣者粟多」等聯繫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轉到「棄黔首以資敵國」的錯誤,歸結到「今逐客以資敵國」的危殆。
這樣波瀾起伏,正是「飛文敏以濟辭」(劉勰語),終於打動了秦王。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於戎(3),東得百里奚於宛(4),迎蹇叔於宋(5),求丕豹、公孫支於晉(6)。
此五人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9),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10),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13);東據成皋之險(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廢穰侯,逐華陽(16),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17),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19)。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20),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魏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21),一江一 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22)、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23),而隨俗雅化(24)、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25),真秦之一聲 也。
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26),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27)。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繼盜糧者也(28)。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史記》
臣聽說官吏在議論趕走客卿,私下認為錯了。
從前穆公求取士子,西面在西戎那裡得到由余,東面在宛地得到百里奚,從宋國迎接蹇叔,從晉國求得丕豹、公孫支。
這五個人不生在秦國,穆公任用他們,併吞了二十個部落,得以在西戎稱霸。
孝公用商鞅變法,移風易俗,百姓富裕興盛,國家因此富強。
百姓樂於聽命,諸侯國親近服從。
俘虜了楚魏的軍隊,開拓千里疆土,直到現在國家治理強盛。
惠王用張儀的計劃,攻取了三川的地方,向西併吞巴蜀;向北取得上郡;向南佔有漢中,包舉眾多夷族,控制楚國國都鄢郢;向東佔據成皋的險要地區,割據富腴的田地。
於是解散了六國的合縱,使他們向西服屬秦國,功效一直延續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廢去了穰侯,趕走了華陽君,加強了王朝,杜塞了私家的弄權,侵佔了諸侯國,使秦國建成了帝王大業。
這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的功勞。
從此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啊?假使四位君主辭退客卿不接納,疏遠士子不任用,這是使得國家沒有富裕的實際,秦國沒有強大的聲望。
現在大王得到昆岡的寶玉,有寶貴的隨珠和璧,掛著明月珠,佩著太阿劍,駕著纖離馬,豎立著翠鳳旗,架起了鼉皮鼓。
這幾樣寶物,秦國一樣都不生產,王上卻喜歡它們,為什麼?一定要秦國生產的然後可用,那末夜光璧不能裝飾朝廷,犀牛角、象牙制的器物不能成為玩好,鄭魏的美一女 不能充實後宮,駃騠好馬不能充實宮外的馬棚,一江一 南的金錫不能用,西蜀的丹青不作為采色。
用來裝飾後宮、充實後列、娛樂心意滿足耳目的,一定要秦國生產的然後可用,那末嵌著宛珠的簪子、配上珠璣的耳飾、東阿絲織的衣服、錦繡的修飾品都不能進用,而化俗為雅、艷麗美好的趙女也不立在旁邊。
敲著瓦甕瓦器、彈著箏、拍著大腿唱嗚嗚以滿足視聽的,是真正秦國的音樂。
鄭衛桑間的民間音樂、韶虞武象的朝廷樂舞,都是別國的音樂。
現在拋棄擊甕接近鄭衛的音樂,不用彈箏而用韶虞的雅樂,這是為什麼?要使情意酣暢於眼前以適合觀賞罷了。
現在錄用人才卻不這樣,不問可不可用,不論是非,不是秦國人就去掉,是客卿就趕走,那末所看重的在於女色音樂珠寶玉器,所看輕的在於人民,這不是跨越海內、制一服 諸侯的方法。
臣聽說土地廣大的糧多,國家大的人多,軍隊強盛的戰士勇敢。
因此泰山不推掉泥土,所以能夠成就它的大;黃河和大海不擯棄細流,所以能夠成就它的深廣;王者不拒絕眾民,所以能夠宣揚他的德教。
因此,土地不論四方,百姓不分國別,四季充實美好,鬼神來降福,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的原因。
現在卻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辭退賓客去為諸侯建功立業,使得天下的士子後退而不敢向西,停步不進秦國,這就是所謂幫助寇盜兵器並且給與糧食啊。
東西不產在秦國而可以寶愛的多,士子不生在秦國而願意效忠的多。
現在趕走客卿來幫助敵國,減少百姓來加多敵國的力量,對內使自己虛弱,對外在諸侯國建立怨仇,要想國家沒有危險,是不能得到的。
(周振甫)
【註釋】
(1)過:錯。
(2)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都雍(今陝西鳳翔縣)。
在位三十九年。
(3)由余:春秋晉人。
入戎,戎王命出使秦國,為秦穆公所用。
獻策攻戎,開境千里,使穆公稱霸。
(4)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為虞大夫。
虞亡,走宛,為楚人所執。
秦穆公聞其名,以五羖(公羊)皮贖他,用為相。
(5)蹇叔:春秋時人,居宋,穆公迎為大夫。
穆公出兵襲鄭,蹇叔諫阻,不聽。
秦軍為晉軍在殽地擊敗。
(6)丕豹:春秋晉人,父丕鄭為晉惠公所殺,因奔秦,穆公用為大夫。
公孫支:秦人,游晉,後歸秦,穆公用為大夫。
薦孟明於穆公,為人所稱。
(7)並國二十:指用由余而攻佔的西戎二十部落。
(8)孝公:戰國秦君,名渠梁。
在位二十四年。
商鞅:即公孫鞅,戰國衛人,仕魏為中庶子。
入秦,說孝公變法,為左庶長。
定變法令,廢井田,開阡陌,倡農戰,使國富兵強。
封於商,稱商君。
孝公死,為惠王所殺。
(9)獲楚魏之師:商鞅率兵攻魏,虜公子卬,大破魏軍。
魏獻河西地於秦。
商鞅獲楚師事不詳。
(10)惠王:秦孝公子,名駟。
用張儀為相,使司馬錯滅蜀,又奪取楚漢中地六百里,始稱王,在位二十七年。
張儀:戰國魏人,與蘇秦同師鬼谷子,同為縱橫家。
蘇秦主合縱,合六國拒秦。
張儀相秦惠王,主連橫,散六國合縱,使六國西向事秦。
惠王卒,儀到魏為相卒。
(11)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張儀與司馬錯爭論,張儀主張取三川,司馬錯主張取蜀,惠王用司馬錯取蜀。
當時張儀為相,故歸功張儀。
惠王死,武王立。
命甘茂取宜陽,通三川,也歸功張儀。
三川,東周以伊水、洛水、黃河為三川。
巴蜀,指今四川省。
(12)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獻上郡(今陝西省北部)十五縣。
(13)南取漢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
漢中,今陝西南部。
九夷:楚地的各種夷族。
鄢郢:在今湖北宜城縣。
(14)成皋:在今河南汜水縣。
(15)昭王:戰國秦武王弟,名稷。
並西周,用范雎為相。
范雎:參前《范雎說秦王》篇。
(16)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異父同母弟。
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執政,封為穰侯。
華陽:羋戎,宣太后弟,封華陽君。
華陽,在今陝西商縣。
(17)內:同納。
(18)昆山:即昆岡,出寶玉,在于闐(今屬新疆)。
隨和之寶:相傳春秋時隨侯救了受傷的大蛇,後蛇於一江一 中銜大珠以報,稱隨珠。
春秋時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寶玉,琢為璧,稱和璧。
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19)太阿:春秋時楚王命歐冶子、干將鑄龍淵、太阿、工布三寶劍。
纖離:良馬名。
翠鳳:用翡翠羽毛作成鳳形裝飾的旗子。
靈鼉(tuo駝)之鼓:用揚子鱷皮製成的鼓。
(20)說:同「悅」。
(21)駃騠(jueti決提):北狄良馬。
(22)下陳:猶後列。
(23)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陽縣)地的珠來裝飾的簪。
簪,定髮髻的長針。
傅璣之珥:裝有璣的耳飾。
璣,不圓的珠。
阿縞:東阿(在今山東)出產的絲織品。
(24)隨俗雅化:隨著世俗使俗變為雅。
(25)搏髀(bi閉):拍大腿以節歌。
(26)鄭衛桑間:《禮·樂記》:「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桑間,衛國濮水上的地名。
以上指當時民間的音樂。
韶虞武象:韶是虞舜時的音樂。
武是周武王時的樂舞,故稱武象。
以上指當時的雅樂。
(27)五帝:《史記·五帝本紀》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
(28)黔首:以黑巾裹頭,指平民。
業:立功業。
繼(jī幾):給。
_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