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
〔宋〕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捨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遂與之俱出。
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於是予有歎焉。
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僕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臨川王某記。
——選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褒禪山也被稱為華山。
唐代高僧慧褒開始在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後就葬在這裡。
由於這個緣故,以後就把這座山稱作褒禪山。
現在稱作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後埋葬的墓地。
距離慧空禪院東面五里,有個稱作華山洞的地方,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得名的。
離洞百餘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還能辨認出來。
現在將「華」字讀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錯音了。
華山洞下面平坦而開闊,有泉水從旁邊湧出,到這裡遊覽和題字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說的「前洞」。
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個山洞很幽深,走進去感到很寒涼。
詢問這個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山玩水的人也沒有走到盡頭,人們稱它為「後洞」,我和四個同游的人舉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難,而見到的景色就越奇異。
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來,就說:「不出洞,火把就要燒完了。」
於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來了。
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山玩水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來到這裡並且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
大概再往深處,進去的人就更少了。
這時候,我的力氣還足夠繼續往裡面走,火把也還足夠照明。
出洞以後,有人就責怪那提議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跟著他一起出來,而不能盡情享受遊覽的樂趣。
於是,我頗有感慨。
古代的人在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這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麼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離近的地方,遊覽的人就很多;道路艱險而又遙遠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
然而世界上奇特壯麗又罕見的自然風景,常常是在艱險遙遠而且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
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有了志向,不隨別人停止前進,但是氣力不足,也不能到達目的地。
既有志向又有氣力,也不隨著別人後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亂的地方,沒有得到外物的輔助,也不能達到目的地。
然而,氣力足夠到達的情況下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而在自己則應感到懊悔。
已經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達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後悔,難道有誰能譏笑他呢?這就是我的心得。
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書沒有保存下來,使後世的人以訛傳訛而不能明白名稱的真實情況,哪裡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思熟慮和謹慎擇取的原因。
同游的四個人:廬陵的蕭君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李國章)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